📖 ZKIZ Archives


股东与董事会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3/0NMDAwMDE5MzQ0Ng.html

正在国美电器发生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未来必将成为一个经典商业案例。但对于当下正在经历此事的大多数人来说,“大股东”与“董事会”,却成为了两个最为模糊的概念。

8月20日,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中国区董事会主席霍泰德(Edgar G. Hotard),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21世纪》:你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国美事件?

霍 泰德:第一,黄光裕目前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正常的法律权限之内。从法律角度讲,是无可争议的。第二,除黄光裕以外其他都是小股东,作为一个股东在投资一家 公司的时候,要心明眼亮,虽然黄光裕目前的所作所为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掺入了他明显的个人色彩和动机,这对公司的股价有很大 的影响,因此,在投资之前,小股东一定要擦亮眼睛。

《21世纪》:理论上,董事会代表谁的利益?而在公司实践中,董事会又往往代表谁的利益?

霍泰德:这是很清楚的,董事会永远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如此。为了保证董事会更好地实践所有股东的权益,在一个规范的董事会当中往往设有独立董事,他们可以更好地平衡不同股东的权益。

《21世纪》:如何定义一个称职的董事会?

霍泰德:所谓称职的董事会,一定要在公司治理上行使应有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聘用称职的董事。需要强调的是,董事的遴选是董事会的职能,并不在CEO的职责范围之内,跟CEO的意志和倾向是相独立的。

第二点,称职的董事会,要能很好地评估CEO或管理层的业绩,包括财务和战略发展的业绩。第三点,董事会要能很好的评估和分析由公司管理层提出的公司发展战略。

《21世纪》:按照国际惯例,董事的任免是如何生效的?拥有公司30%左右股权的大股东,是否有能力来罢免董事会主席或解散董事会?如果有,一般而言,罢免的路径有几种?

霍泰德:董事的产生路径,首先是股东提名,然后管理委员会或治理委员会要对潜在的候选人进行挑选、面试,对他的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新任免的董事能够为公司和董事会带来价值,以确保所有的董事都符合标准。

拥有30%股权的大股东,在所有股东中,拥有对应的投票控制权。股东对董事的罢免和任命,必须在选举周期中实现,在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1年。罢免董事,要得到有拥有大部分投票权的股东的认可。

《21世纪》:在您印象里,股东与董事会发生激烈冲突的案例有多少?这样冲突的起因有哪些,冲突的结果大多是怎样的?

霍 泰德:这样冲突的案例其实很多,就拿最近一个案例来讲,美国的查尔斯河实验室国际公司(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本来准备并购中国最大的医药外包公司无锡药明康德,并制定了16亿美元协议价值。但是查尔斯河公司的股东不同意这个并购案,他 们向公司CEO施加压力,以至于这件事情还未提到董事会层面就被迫流产了。

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是,CEO或董事会未能提前与大股东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实,股东与董事会发生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从本质上来讲体现了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股东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来捍卫他们的正当权益。

而冲突的结果,往往会倾向于大股东,因为他们拥有大部分的股权和投票权。

《21世纪》:当公司董事会出现内乱时,小股东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施加影响?

霍泰德:小股东要对董事会的内乱施加影响,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还有三种渠道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第一,小股东可以通过媒体和其它的正当渠道来申诉;第二,小股东可以请相关的监管机构展开调查;第三,他们可以卖掉手中的股份,离开这家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19

連鎖企業關店不是壞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yMNDE5XzU1MzUyMA.html

當圈地開店成為連鎖零售業必然之戰時,一個路口到底開多少家便利店合適呢?假如搶佔過多位置則會造成巨大成本壓力,但如果為了止損而關店撤離,豈不是少了一個自家網點,給了對手佔位的機會?

這是連鎖業界一直在討論的問題。

「其實關店也好、開店也罷,這些決策背後都是企業經過思考的,有時候開店未必是好事,關店也未必是壞事。具體要看企業的最終目的以及資金實力。」中國零售自有品牌國際聯盟執行董事張智強在昨日舉行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第十四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指出。

關店的理由

「不能賺錢肯定是關店的最根本理由,現在很多業者為了佔據地盤寧可虧損,我並不太認可這種做法,如果一家門店被證實的確前景堪憂且已經虧損纍纍,那麼關店止血是明智的。」格林豪泰連鎖酒店董事長徐曙光這樣認為。

一部分商家用行動展現了自己的立場——家樂福日前關閉紹興店;農工商集團今年大批調整麾下可的和好德便利店,其今年以來已關閉幾十家便利店,另有大批門店進行整修重開業;上海羅森去年關閉了30多家門店……

「關店看似是一項不太有面子的舉動,但你要知道,假如公司沒有過多的虧損預算,那麼關店和調整是必然,有些具有潛力的門店可以提升來增加業績,有些已經積重難返的門店就必須關閉來止損,只有這樣才能讓公司整體的財務數據好看,也有利於公司利潤提升。農工商選擇在今年大張旗鼓地關閉或整修部分門店,原因就在於此。」在農工商集團擔任管理層近10年的吳慕君(化名)坦言。

那麼關店的底線在哪裡?零售業的盈利壓力真的這麼大嗎?何偉平(化名)在一家外資零售企業工作了10年,其主要負責展店。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家便利店目前每年的租金最起碼在30萬元到40萬元,一些特殊商圈地段的年租金甚至高達100多萬元至200萬元一年,而便利店的面積僅在120多平方米,每天的人流量基本在數百人到1200人之間,人均客單價即人均消費額度約在8~10元,假如是沒有香煙銷售資質的門店客單價則僅在5~6元,以每天1000人次顧客計算,一家經營還不差的便利店一天營業額也就在5000多元,按照40萬一年的租金加之人工、水電費等營運成本計算,一家便利店要盈利,則日營業額得達到6000元以上,不過目前很多便利店都達不到該數字。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大賣場。

上述巨大成本壓力之下,不少零售連鎖門店都是苦苦支撐在虧損邊緣甚至已經虧損一段時間。

「虧損是有限度的,比如新店可以有一個培育期,但不能永遠都培育,老店也是一樣。」何偉平透露,在企業內部,有一個衡量是否關店的公式,其中就包括了門店的投資、成本、客單價、營業額、保本線、人流量等關鍵項目,假如一家門店持續出現虧損,那麼這家門店的上述關鍵項目數字就會被輸入到衡量公式中,一旦超過臨界點,則這家門店就會被列入關店調整的名單中。

除了止損,吳慕君向記者道出了另一項「被動關店」的理由——租約到期或業主糾紛。據不完全市場統計,除了麥德龍等少數商家以外,大部分零售業者在華的門店都是租賃模式,這就意味著一旦租賃合同到期,則大量的門店就會面臨關店。

「目前我們看到的還在營業的不少便利店、大賣場甚至百貨商場,都是十多年前簽約的,一般租賃合同就在10年左右,這幾年開始步入租約到期時代,屆時大量的連鎖門店將何去何從還是個未知數。」吳慕君說。

他們為什麼還開店?

既然經營壓力如此巨大,那麼為何每年還有大量的新店開張?難道這些企業不怕虧損嗎?

「從商業角度來說,沒有人願意持續經營一家虧損門店,關店自然有關店的理由,但有時即便虧損也要堅持開店是有商家背後的算盤的。」張智強分析,要根據每個企業自身的策略來分析,首先是規模效應,只有有了規模才能建設物流配送中心、才能與供應商談判獲得低進貨價,對於一些具有資金實力的商家,他們可能會有一筆預算用於預虧,有了預虧預算,則新店開張以及虧損老店的維繫就有希望。要注意,這裡有個前提,必須是有一定資金實力且願意做預虧預算的企業,實力不夠強大的中小型企業或沒有預虧預算的大企業最終還是傾向於關店。」據業內

人士透露,全家、7-ELEVEN等主打清新時尚感的零售店更注重品牌營銷和新市場規模拓展,因此預虧是必需的。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7-ELEVEN品牌剛進入中國台灣地區時,並不被大多數消費者所接受,當時7-ELEVEN內部有過究竟是關店撤離還是咬緊牙關繼續做的爭論,但最終7-ELEVEN認為品牌和規模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這需要大量資金來預虧支持,他們相信總有一天市場會接受7-ELEVEN,在堅持7年後,7-ELEVEN門店終於遍及中國台灣地區,並進入了盈利期。

頂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魏應行在昨日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第十四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透露,全家便利店每年要耗費巨資用於品牌廣告推廣,且儘管企業整體盈利壓力不小,但全家依舊願意斥資培育新店。

此外,資本運作或許是商家的又一個展店算盤。前幾年的各大經濟型酒店、餐飲連鎖等產業備受風險投資者青睞,獲得注資自然需要上市,於是將「盤子做大」以符合上市條件是諸多希望資本運作的連鎖業者必然要做的。有業內消息稱,全家的終極目標是上市,因此其目前每年以200~250家新店速度增長。

還有一項頗為「隱晦」的開店理由是——後台毛利支撐。

「超市、賣場、便利店等業態有一項共同的專屬利益,就是渠道收費。進場費、堆頭費、節慶費等舉不勝舉,這是業內的『潛規則』。我們一般將銷售商品所獲得的利益算為前台毛利,而將各類渠道收費的獲利作為後台毛利。由於價格戰等因素困擾,前台毛利已經越來越低,光靠前台毛利根本不足以支撐門店經營,於是乎所有的決策就要看後台毛利是否能平衡盈虧了。」何偉平告訴記者,一種商品對應一個條形碼,當供應商要將一個新品引入門店銷售時,每種商品的條形碼收費差不多在1萬元,假如後台收費能平衡收支則該店還可以存在。

「上述後台毛利的收益是由公司總部收取後分攤到各個直營店的,故而有些零售直營店的單店業績雖然虧損,但其被總公司的後台收益一平均,也就解決整體盈利問題了,所以其即便持續虧損也還能經營。不過這招對於加盟店就不管用了,因為加盟店與總公司是一種合作關係,總公司的收益難以直接平攤給加盟店。」何偉平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78

做壞事和沒做好事 蔡東豪

2013-10-10  NM
 
 

 

微軟行政總裁鮑爾默(Steve Ballmer)宣佈離職當日,股價急升7%,投資者恨不得他早點離去。作為企業領導者,這是終極侮辱。鮑爾默做了什麼壞事?答案非常複雜,我相信將會有很多企管書籍以此為題,深入探討,我來一個初步分析。

2000年微軟創辦人蓋茨宣佈卸下行政總裁職務,由一直擔任副手的鮑爾默接任,這接班計劃是由蓋茨親自定下。鮑爾默接手時,微軟每年收入200億美元,去年是800億美元,上升四倍。以同期股價表現看,微軟跑贏大部分科技股。微軟財政穩定,擁有大量現金,近年慷慨派息。單看數字,鮑爾默交出了相當不俗的成績表。鮑爾默的問題不是出在他做的壞事,而是他沒做的好事。鮑爾默接手時,微軟主業是個人電腦軟件,靠Windows和Office;今日,仍依賴個人電腦軟件。微軟仍緊控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問題是,消費者不再依賴個人電腦。鮑爾默的致命傷,是錯過了手機市場。以微軟的個人電腦市場的壟斷地位,每年收入如印銀紙,打進手機市場易如反掌,但最後在手機市場跑出的,卻是死對頭蘋果。投資者不滿鮑爾默的地方,是他過去十幾年只懂守業,不懂創業。微軟支持者最不甘心是,微軟大好環境,但竟掌握不到科技潮流的新方向。

從鮑爾默例子看到,在科技世界,打防守波是差勁的策略。在別的行業,找到穩賺業務,築起護城河,以不同手段鞏固地位,擊退對手,是正路。香港地產富豪過去幾十年便是不斷鞏固自己在地產市場的地位,除了少數例外,不要說打進其他行業,連打進內地地產市場,興趣也不大。表面上是不思進取,但主業一直賺大錢,這做法並無不妥。科技業只著眼明日,而明日的世界不屬於個人電腦,不論今日多麼賺錢,微軟也是徹頭徹尾屬於昨日的公司。我其實覺得投資者對鮑爾默的看法,不夠公平。守業不是必然的,守住香港地產業務,富二三代頭頭是道,但守住Windows和Office業務,談何容易。個人電腦業務競爭大至難以想像,一個增長欠奉的行業,鮑爾默不但守得住,微軟更拋離對手,成為一個以穩定取勝的市場領導者。奈何在科技世界,投資者著眼的,不是眼前數據,而是將來的可能性。微軟太注重賺錢,賺錢多反而變得穩定,穩定變得忽略將來,微軟的優點變成缺點。微軟面對的危機,不是關於財政,而是關於想像力。企管專家將來分析鮑爾默的功過,一定會提及「創新者的矛盾」(Innovator's Dilemma)。1997年,Clayton Christenson出版暢銷書《Innovator's Dilemma》,被譽為企管界最重要書籍之一。這本書的主旨是,多麼成功的公司,做齊了所有應做的事,也會喪失市場領導地位,因為新興對手出其不意地崛起,擊倒領導者。

領導者的宿命是會倒下,令他們成功的質素,同時代表他們的盲點,見不到或不願見到挑戰者的崛起。《Innovator's Dilemma》這本書帶出「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概念。以微軟為例,它穩握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公司上下不停為Windows和Office精益求精,創新代表不斷為現有產品製造更多新功能。一間公司很需要有一個重心,微軟的重心是個人電腦。在個人電腦領域,微軟細心聆聽並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但問題是,微軟只注重客戶現在的需求。破壞性創新出現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看好,能夠製造破壞性,這些創新看似不符常理,最需要投放資源在破壞性創新時,這些創新通常很難令人接受。十年前,有誰想到手機可以變成一部所有人不可不用的電腦。形容鮑爾默為失敗者,我認為不準確,守住微軟個人電腦業務毫不簡單,這方面鮑爾默做得其實很出色。被手機搶去市場,無疑是破壞性創新的一種勝利,但破壞性顧名思議是很難事先察覺到。蓋茨2000年淡出,他的離去可能是絕世好時機,因為他不需要在一個破壞性的環境,接受科技界的審判。鮑爾默的過失,是看不到一些連自己、同事、客戶、行家也看不到的未知之數。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38

走出去吧!強鄰壓境不是壞事

2013-11-11  TCW
 
 

 

十月底,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簡稱台企聯)包下報紙半版廣告,呼籲各界要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兩岸服貿協議)過關,約莫五十位重量級企業老闆,共同列名支持。

一旦服貿沒過……產品賣出國即多五%關稅

「大陸無庸置疑將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市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兩岸服貿不簽的話,對國內產業走出去有很大的影響,」中鋼董事長、鋼鐵公會理事長鄒若齊說。「完成兩岸服貿協議,台灣才會有競爭力,別再讓台灣空轉下去,」台塑董事長李志村頗為擔心的說。

為什麼這些企業界大老都關心兩岸服貿?沒有通過,影響有這麼大嗎?國內鋼鐵業的龍頭中鋼,是在全球布局積極的企業之一,在東協中的馬來西亞、越南都有生產廠,但中鋼這一年還是到處碰壁。

當初中鋼規畫馬來西亞子公司使用的原料,從台灣中鋼銷售過去,把上游關鍵的生產端留在台灣,利用在各國設立下游公司,把產品延伸到亞洲鄰近國家。立意雖佳,但問題來了。台灣不是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也不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成員,許多產品想要賣進東協地區,要比東協成員國要多付五%到二五%的關稅。關稅,讓中鋼的產品在往外延伸的過程中,少了競爭力。

與中鋼面臨同樣困境的產業還有塑化業、水泥業、紡織業等,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心副研究員許博翔預估,國內約有一半產業,產值超過新台幣五千億元金額,都會受到影響。

拿不到進場門票……就別想進TPP、RCEP

麻煩的是,其他國家把兩岸服貿協議能否簽訂,當作將來台灣能不能加入TPP或RCEP的觀察點。就像一個俱樂部,進出要有會員資格,而台灣沒有這兩個組識的會員資格,站在門外吹風,是合乎常理的事。

「我很擔心我們的貿易會被邊緣化,」經濟部長張家祝說。張家祝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美國與韓國FTA(自由貿易協定)生效滿週年,已對我國電機、塑化、成衣與鋼鐵製品等產業帶來衝擊,以泰國市場為例,台灣的塑膠產品進入泰國,要被課三○%的關稅,韓國則是零稅率。台灣還不趕快跟上、走出國門就很難打贏國際賽。

「關稅壁壘讓國內的中小企業,必須想辦法在東協國家設立據點,才能把產品賣進去,這是國家經濟與稅收上的損失。」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理事長王鍾渝說。

《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因修煉了九陽神功,打通任督兩脈,可以用最短的時間,修煉成更多的絕世武學。兩岸服貿協議如同九陽神功,這一關沒過,就打不進TPP與RCEP成員國,拿不到把產品賣向全世界的入場券。

中經院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隨著韓、日、中與東協簽訂的FTA陸續生效,台灣在東協市場相較於這些競爭對手所面臨的貿易障礙,主要表現在貨品、服務業及投資。

徐遵慈說,因台灣與東協沒有簽FTA,所以東協從我國進口工具機,有些要課我們五%至一五%不等的關稅,但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從韓國進口就是零關稅。」

目前處在樣樣微利的時代,國內企業出口條件受限下,比別人成本高,下場就是被送進墳墓。

沒辦法取信鄰國……台星等國FTA全泡湯

FTA也牽涉服務業的自由化,目前中、日、韓銀行進入東協就比台灣銀行更自由。徐遵慈舉例,台灣有三家民間銀行一九九○年代就進入泰國設立辦事處,但現在仍拿不到分行執照,就因我們跟泰國沒簽FTA,受到泰國對外資投資金融業的限制。

而我國對東協外資占比地位不如以往,也有部分原因是受到未簽FTA影響波及。

根據東協秘書處歷年的十大外資來源經濟體統計,如果不計算東協本身,目前台灣已經從一九九五至二○○一年間的第五大外資,掉到二○○九年至二○一一年間的第八大外資。

尤其在經濟特別倚重外資的越南,二○○二年台灣仍是累計金額第三大外資,其中越南的外商公司數也以台商為大宗,台商在越南走路有風;而根據二○一二年越南計畫投資部新註冊投資總額統計,日、韓已躍居越南外資前兩大地位,台灣退居第七位,顯示台灣投資越南的腳步已大幅落後。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顧瑩華指出,國際現實政治是我們若不跟大陸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就沒辦法跟邦交國以外的國家簽署FTA。

她表示,紐西蘭是因為兩岸簽的ECFA台灣已通過,顯示台灣願意跟大陸進行後續談判。「如果台灣沒有跟兩岸簽ECFA,不要說台紐(FTA),你什麼都沒有。」目前新加坡與我方的FTA內容都已談妥,只要等兩岸服貿協議通過,就能簽成台星FTA。

顧瑩華認為,唯一能夠證明台灣不靠兩岸服貿協議就能走出去的方式,只有台灣繼續擋下兩岸服貿協議,同時又能成功與其他國家簽成FTA。但是,台灣還有本錢繼續內耗下去嗎?

我們沒有客觀事實,能證明中國就是台灣與其他國家自由貿易的絆腳石,但是,歷史上曾有一個小國跟台灣如今的處境很類似:面對同文同種的強敵威脅,而這位強敵又是最大的貿易夥伴,不跟它簽FTA,就很難在區域經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靠強敵走出去……學愛爾蘭開放找新契機

這就是凱爾特之虎─愛爾蘭經濟崛起的時代背景。

根據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郭秋慶研究,一九五○年代的愛爾蘭,幾乎隔絕於世界市場之外,當時人口不到三百萬,竟有超過四十萬人口外移。

直到了一九五九年,新任總理利馬斯(Se'an Lemass)傾注全力發展經濟,決定對外開放市場,大膽與英國簽訂英愛自由貿易協定,促使愛爾蘭在一九七三年順利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的前身),開啟凱爾特之虎的序幕。

《時代》(Time)雜誌評論,這是愛爾蘭在二十世紀經濟上最明智的決定。

自從經濟開放後,愛爾蘭對於英國的經濟與外交政策主調,便是追求和平紅利、自由貿易,並且在全球化中緊抓住英語優勢。

同時,政府積極吸引外資,企業稅率從一九八○年代的五○%下修至二○○三年的一二‧五%。由於愛爾蘭擁有大批工程人才,薪資成本較歐陸低,加上豐厚的稅務優惠,讓想進軍歐陸市場的美國科技業如英特爾,決定落腳此地,一九九四到二○○三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每年平均成長七%,凱爾特之虎成功讓全球驚豔。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二○一二年度全球化報告,愛爾蘭是全球化程度第三名的國家,僅次於香港、新加坡。

雖然這次兩岸服貿協議門檻降得仍不夠低,據中經院估計對我國總體實質GDP增加率影響也不明顯,畢竟這只是經濟開放的一小步,勇敢走出去,台灣經濟才有機會呼到新鮮空氣,展現挑戰的企圖心。

【延伸閱讀】同樣賣成衣、塑膠,台、韓兩邊稅率差很大——泰國對台、韓7大產業關稅現況比較

泰國對台灣(最高稅率):30% 主要產業別:雜項化學 泰國對韓國(最高稅率):0%

泰國對台灣(最高稅率):30% 主要產業別:塑膠 泰國對韓國(最高稅率):0%

泰國對台灣(最高稅率):30% 主要產業別:成衣 泰國對韓國(最高稅率):0%

泰國對台灣(最高稅率):30% 主要產業別:鋼鐵製品 泰國對韓國(最高稅率):0%

泰國對台灣(最高稅率):30% 主要產業別:鋼鐵 泰國對韓國(最高稅率):5%

泰國對台灣(最高稅率):20% 主要產業別:機械設備 泰國對韓國(最高稅率):0%

泰國對台灣(最高稅率):10% 主要產業別:礦物燃料等 泰國對韓國(最高稅率):0%

註:主要產業別採立意抽樣,依HS Code前6碼,以2012年我國對東協出口金額該產業最大或次大者為例,貨品關稅比較僅列舉前6碼貨品中關稅最高者

資料來源:泰國海關、ITC資料庫 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被韓國瓜分!我國在東協市占率倒退嚕一一紙韓國東協FTA,改變台韓東協市占率—一以非零關稅產品為例

生效前─韓國:年均市占率5.52???%、年均進口額97.76億美元台灣:年均市占率5.33???%、年均進口額94.39億美元

生效後─韓國:年均市占率6.59???%、年均進口額228億美元台灣:年均市占率4.67???%、年均進口額161.75億美元

註:生效前指2004年至2006年,生效後指2007年至2012年

資料來源:中經院《東協FTA網絡對台灣貿易及投資的影響分析》 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台灣在東協外資地位,掉到後段班——東協國外直接投資(FDI)主要來源國

(1995年至2001年)

排名:1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歐盟(34.2%)

排名:2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美國(17.2%)

排名:3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日本(15.7%)

排名:4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香港(3.6%)

排名:5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台灣(3%)

排名:6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加拿大(2%)

排名:7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韓國(1.6%)

排名:8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中國(小於0.1%)

(2009年至2011年)

排名:1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歐盟(17.1%)

排名:2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日本(11.7%)

排名:3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美國(9.6%)

排名:4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中國(4.2%)

排名:5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香港(4%)

排名:6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開曼群島(3.7%)

排名:7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韓國(3%)

排名:8 國外直接投資來源國:台灣(1.6%)

註:此表未列東協對東協FDI 資料來源:東協秘書處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42

中金公司上市 好事還是壞事?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IPO/20140716/074019718020.shtml

  證券時報記者 游芸芸

  上市與否?這是多年來擺在中金公司各方利益面前的一個艱難選擇。

  含金匙而生,中金公司經歷過太多風光的瞬間。即便是當下,中金公司與中投公司一道,仍然是海外華人回國發展首選的兩大金融機構,這就足見中金公司的江湖地位。

  最近幾年大批券商借助上市擴張與來自股東的壓力或許是中金意欲上市的主要動力。

  國內證券公司通過上市擴充資本金,實現彎道超車的例子不勝枚舉。2013年淨資本排名前20的券商中12家已上市,而此前相對中金公司,這些券商大多盈利能力相對較弱。再看中金公司,2013年該公司淨資本、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行業排名已分別跌落至34位、21位、49位。

  中金和國信、國泰君安、申銀萬國(3.16, 0.13, 4.29%, 实时行情)等券商一樣,在本輪以資本撬動業務和收入的新競爭格局中多少有些落寞。

  中金公司儘管是合資公司,但是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顯然很難獨善其身,而盈利能力的下降必然會面臨來自股東方的壓力。這也是部分國內券商共對的難題——股東一旦習慣了高利潤的分紅預期,便難以忍受收入大幅下降時的窘迫局面。於是,在券商股東眼中,上市自然成為解決發展和退出的一個好辦法。

  中金早已意識到發展中的諸多瓶頸,多年一直在摸索適應中國資本(2.45, -0.03, -1.21%, 实时行情)市場的戰略定位。

  誕生之初,中金公司被各方賦予了國際投行的強大使命,在最初的幾年中,中金公司憑藉股東方以及專業隊伍,的確收穫了「精品投行」的市場地位。彼時,投行業務一直是中金公司的支柱業務。

  2006~2007年的牛市行情之下,中金公司精品投行的定位受到衝擊。以散戶投資者為主的中國股市特徵,成就了一大批專注於零售經紀業務的券商,例如國信、中信和國泰君安。

  這也使得中金不得不「放低身段」去迎合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以謀求新的發展契機。中金當初僅有3家營業部,2009年公司放開經紀業務開戶門檻,同時新設營業部。截至目前,中金公司營業部數量達到17家。與此同時,中金公司投行客戶群從大型央企、國企延展至中小民企,並嘗試收購中投證券等,都說明中金不斷「放低身段」的變化。

  然而,中金骨子裡從未真正放棄精品投行的定位,這使得戰略定位還會在「精品投行」和「綜合投行」之間左右搖擺。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中金一直在探索以專業能力服務市場主要投資群體的途徑。這從今年公司高調宣佈與雪球合作私募工場、和搜狐開發互聯網金融品牌「中金金網」進軍大眾投資領域可見一斑。

  中金的探索之路還在繼續。在此過程中,中金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競爭環境以及打破慣性思維的種種不適感,還要面對曾經的優越地位遭遇現實的挫敗感,以及告別過去再出發的勇氣。

  除此之外,擺在中金公司面前的,是從多年來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變身為半透明公眾公司的角色切換難題。多年來,中金在內部架構、激勵機制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擁有獨特的安排,這可能成為中金競爭的一個因素,但也可能成為上市前的多個待解之結。

  用一句前中金人士的話來形容,決定中金上市的關鍵不是業績,不是市場,而是直視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495

陽岱鋼:知道自己爛並非壞事

2014-11-17  TCW
 
 

 

他,出身台東偏鄉,現年二十七歲,卻是日本最紅的台灣人!

他是日本職棒火腿隊外野手陽岱鋼(原名陽仲壽),剛連續三度摘下亞洲職業棒球最高殿堂的「金手套獎」。這個獎項,宣示他是當年日本職棒最好的防守球員。

陽岱鋼有多紅?只要他一出賽,就常上日本雅虎首頁,超商就會出他的同名商品。福斯國際電視網台灣暨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蔡秋安透露,今年八月去北海道球場看球就發現,球隊還特別規畫一區給陽岱鋼的專屬球迷,讓他們近距離看他接球。

FOX體育台主播許乃仁觀察,日本排外明顯,「外人」要得到認同非常不容易,陽岱鋼是日本職棒十二隊中唯一固定在一軍出賽的台灣選手,「從實力和表現來看,他絕對是火腿隊一哥、球隊領袖。」

出身棒球家族,卻不是天才型「大家沒看到我最後一個還在練」

一個十五歲就到日本念書,一句日文都不會的台東男孩,是怎樣做到今日年領一億八千萬日圓(約合新台幣四千八百 六十萬元)年薪,成為僅次於美國大聯盟金鶯隊投手陳偉殷,台灣旅外第二高身價球員?

「大家都以為我是天才型選手,其實沒看到我最後一個還在練的情況,我是靠努力。」十一月十日,一頭茶色頭髮、濃眉大眼、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陽岱鋼迎面走來接受本刊專訪,旅日十二年的他,中文有些不順暢,回答問題時,總習慣停頓思考至少五秒。

專訪這一天,我們來到他成長的台東家鄉,一窺陽岱鋼的成長足跡。出身台東棒球家族,他的叔叔陽介仁曾是知名投手,大哥陽耀勳、二哥陽耀華也是青少棒時期的知名球員,培養了陽岱鋼對棒球的興趣。

父親陽德興回憶:「三兄弟很愛比,看誰厲害,」最早是大哥先開始對棒球感興趣,才幼稚園的陽岱鋼也跟著愛玩棒球和哥哥的手套,左右手一直試(編按:大哥是左投),還會對著球套自言自語。

陽岱鋼好強,會想跟哥哥比,但哥哥最早在棒球上的成績,掩蓋了陽岱鋼的才華。

「當時,大家都最看好他二哥,」台東新生國中前校長施日進回憶,陽耀華國中時棒球成績就很突出,不論打擊、投手、捕手、野手等幾乎樣樣全能,還帶領過球隊逆轉勝拿下全台冠軍。施日進因此推薦他到姊妹校日本福岡第一高校全額獎學金留學練棒球;反而當時陽岱鋼就讀體中的學校棒球排名屬後段班,相對沒有表現。

帶過陽家兄弟打球的球隊老師李峰銘觀察,當時陽耀華就是比賽好手,陽岱鋼則是中規中矩,對他印象還停留在「國小不到一百六十公分,身高排在球隊後面。」

陽耀華到了日本,不只擔任打擊最強的第四棒,全壘打超過四十支,成了學校風雲人物,施日進透露,正因他二哥表現好,才有機會推薦陽岱鋼赴日。

到日本高中球隊苦練「練到一天只睡三小時」

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想追隨哥哥的腳步,但等在他前面的,卻是他怎樣也想不到的曲折人生。

先是大起。

「日本高中三年總教練平松正宏最關鍵,如果沒有他,可能沒有今天的我,」陽岱鋼說。他高一時,平松正宏問他:「想不想進職業?」話不多的陽岱鋼回答:「想。」總教練因此跟他約法三章:沒有放假、三年不能帶手機、不能交女友;一百個隊員中,只有陽岱鋼這麼做,「高一一天只睡三小時吧。」陽岱鋼說。他太太謝宛容觀察:「這讓他沒有叛逆期。」

很拚的陽岱鋼在高中開始嶄露頭角,高一參加聯賽,就連三場擊出全壘打,畢業前還曾被《日刊體育》選為「高中第一游擊手」;畢業參加職棒新人選秀,獲軟銀、火腿隊以第一順位挑中。當時,全日本光高中球隊就超過四千支,而最亮眼的選手,就是他。

這也是兄弟倆命運交錯的一刻。早他一步赴日的二哥因傷未獲選進職棒,陽岱鋼卻以一億日圓簽約金,成了日職史上首位台灣狀元。

然而緊接著的,卻是大落。

「高中畢業站上日職一軍比例不高,但那時就覺得自己可以做到。」身為選秀狀元,陽岱鋼原本有信心進門檻最高的一軍,初期也真的和一軍選手一起受訓。

進日職變二軍,才懂放下包袱「練到身體都記住,再換下個動作」

直到十九歲,陽岱鋼第一次升上一軍,表現卻不佳,緊接著,一場比賽,他兩度被三振出局。他的表現,讓球隊把他拉回了二軍。「選秀狀元,只不過就這樣。」耳語,不斷傳入他的耳中。

狀元光環,意外成為他最沉重的負擔。

整整四年時間,他就在二軍跟一軍之間擺盪著。「四年很長,那種環境下,很折磨,」謝宛容透露。教練看著他,壓力也很大,明明是獲第一順位的選擇,背負著球團期待,「被講這麼好的選手,你卻帶不起來。」

語言不通下,當教練與前輩要求他改善,他若沒聽懂,就會被質疑「是不是沒在聽?」

最負面的時候,陽岱鋼會想著,和自己同樣守游擊位置的一軍前輩「什麼時候受傷」,因為,這樣他才有上場機會。「球隊同一個守備位置的人,會想要去當好朋友,可是你想到不是他整理行李,不然就是我整理行李,下二軍。」

陽岱鋼後來能夠走出來,是因為一個轉念。這,讓他真正卸下了「天才」、「狀元」的包袱,重新開始。

「知道自己很爛,並不是一件壞事,」他說。

最低潮時,他還是在球場練習。但他發現,明明每晚只有年輕選手要做夜間訓練,但他到場時總看到一軍先發、球隊大將的日本隊友,早已在練習,甚至地上已有五、六百顆球。即便站在高峰,這些選手好像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他想起如父親一般的高中總教練的提醒:「很多選手,其實不是敗給了球,而是敗給了自己的驕傲。」

陽岱鋼便從基本姿勢開始,隨教練指示按部就班苦練,「練到自己身體都記住,再換下一個動作。」

「二軍那四年是我的財產,」那段期間鍛鍊了陽岱鋼的基礎訓練、態度和抗壓性,「很多人從一軍調到二軍,愛練不練,覺得我是一軍選手怎麼會到二軍,很多選手會搞錯。」「但我認為與其有時間抱怨,不如拿來練球,如果職棒生涯只有十幾年,為什麼不竭盡所能?」

轉折,就在意想不到時來臨。

從游擊手變外野手,表現意外變好「就算受傷,有機會出場就不放過」

努力韜光養晦,正當他進職業球隊第四年快結束時,當時二軍總經理、教練,打給了他一通電話。

「在我移動期間,我住的地方跟球場大概(車程)二十分鐘,我都在想,(自己)到底要被交易到哪一隊?」他回憶當時的忐忑不安。

結果,「他說你不用再練內野手了,我說什麼事?他希望我去挑戰外野手。」陽岱鋼說,聽到不是交易,才開始放鬆,「闖了四年什麼成績都沒有留下來,終於球團跟我說,換守備位置……。」

日本職棒向來競爭激烈,每年都有新生代選手加入,「每年要淘汰十個、十五個人,就會有更新的十五人進來。」

「如果真的是有一個位置,不會放過。」陽岱鋼對我們說。即便,他從未守過外野,外野手與他練習七年的內野手位置,邏輯完全不同。前者比的是誰跑得快,後者,比的是靈活度。但他說:「就算受傷,有機會出場就不會放過,全力表現。」

陽岱鋼完全沒有遲疑的砍掉重練,開始每天拚命跑步,二十五分鐘內跑完八公里,並衝刺一公里五次,每天要打的球,至少一千顆,「因為不練對不起自己,不想留下遺憾。」「努力是沒有極限的。」「每一天都要過,不可能留在昨天。」

最孤單時,他身邊只有妻子謝宛容陪伴,妻子生產的時候,他正搭飛機,準備去客場比賽。二十三歲這年,他替自己改了名字,岱,有著虎在山中的意思,鋼,表示很強。他希望自己可以更強壯的,從昨日的榮耀記憶走出來,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

上天,看到了他的努力。

二○一二年,陽岱鋼的職業舞台從內野轉成外野手的第三年,他首度擔任明星賽先發選手,首戰首打席就開轟,是繼一九九六年的鈴木一朗後,再次有人能這麼做;他三戰累計五支安打、兩支全壘打,獲頒明星賽MVP,成為台灣選手第一人。

整個日本都為他瘋狂,暱稱他為祭典之男,意思是比賽場面越大,表現越好。兩年多來,陽岱鋼的球越打越穩,去年代表中華隊參加世界棒球經典賽,在台灣一炮而紅,在日本的聲勢也水漲船高。

他越來越有自信,接受日媒專訪時說:「對手越強大,想贏的欲望越強烈!」

當鎂光燈投射在他身上,多數人看不到的是,他十二年來經歷的起落。他的能量,不僅源自努力,還有勇敢。因為勇敢拋掉過去的專長與榮耀,他才可能走到今日。陽岱鋼今日的榮耀與舞台,得來沒有一點僥倖。

【延伸閱讀】從台東打到日本,從二軍變王牌—陽岱鋼大事紀

◎故鄉養成

■0歲出身台東陽家棒球家族,跟叔叔、哥哥走上棒球路

■10歲加入台東新生國小少棒隊

■13歲加入台東體中青少棒隊

◎出國茁壯

■15歲赴日學棒球

■16歲加入福岡第一高校青棒隊,三年共擊出39發全壘打,獲日媒譽為「高中第一游擊手」

■18歲成日職新人選秀狀元,以一億日圓簽約金進入火腿隊

◎陷低潮

■19歲留在二軍訓練,一度升上一軍卻無上場機會■20歲首次獲一軍先發出場,吞兩次三振■22歲僅出賽15場,入隊四年上不了一軍

◎攀高峰

■23歲改名陽岱鋼,設下「再不行,就退休!」目標,不讓自己有退路,站穩一軍

■25歲首度摘日職金手套獎

■26歲代表中華隊參加世界棒球經典賽,獲B組最有價值球員;蟬聯日職金手套獎、摘下日職盜壘王及札幌巨蛋年度MVP

■27歲年薪近五千萬元,三連霸日職金手套獎,破台灣球員紀錄

【延伸閱讀】進日職,不斷刷新旅外球員紀錄

■最高薪!年薪約4,860萬元,台灣旅日棒球選手最高

■在日暴紅!簽名球衣以逾17.6萬元拍賣出,為日職明星賽第5高

■3連霸!連3年摘日職「金手套獎」,破台灣球員紀錄

■選秀狀元!日職史上首位選秀為第1順位的台灣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68

行業出事未必壞事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9.html

可能大家在報章上都會知道工程界近年不斷出事,高鐵事件工程延誤事件,然後每條興建中的鐵路都陸續傳出有機會延誤的新聞。這些延誤工程的後果可謂不簡單,市民不能如期享受新鐵路之餘,更會有數以十億元計的損失,亦有可能有高官或公司高層下臺,行走江湖幾十年,一舖清袋,實在人人都不想見到如此景象。




工程界的重要性其實不簡單,單看基建項目,近年多條鐵路,由08年開始設計,包括高鐵、西港島線、南港島線、沙中線、觀塘延線等,加起來資金過千億,加上非基建項目,例如發展商的工程,數字龐大。而更重要一點,是工程可養活的人口是很大量的,更是每個階層也有,其地位不容忽視。

很可惜,感覺上工程界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例如在多個專業之中,大家看似會較敬重醫生、律師、會計師、飛機師等,但工程師就好像始終差一點,連本行的工程師大多都沒有其他專業般看得起自己,總認為做工程師,「餓不死、但又發不起」,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之感。

還記得一個小故事,有工程師曾經話接觸過某地產商老闆,新少爺上場之後,很快就關掉家族生意公司中的工程部,主因是他看了整盤數字,工程發展每年只賺幾千萬元,不如請幾位投資專家替他炒賣,要賺幾千萬容易得很。公司員工多就問題多,養這麼多人做什麼呢?老闆有這樣的思維,實在非社會之福。當然,不少人會話社會責任之類,但現實就是這樣,工程界不被重視。

今天香港的大型工程接連出事,又延誤,又加錢,加完錢,高層下馬,一次出事之後又出事,又再追加款項,動不動過百億。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開始關心工程界了,是人手問題嗎?缺乏人才嗎?其實,在工程界行內一直都知道這個問題,尤其是政府自03沙士之後沒有請工程師及測量師,工程界人工一直被壓低,就算人手不足都沒有得到高薪。很簡單,政府不要工程師,工程師要面對的是發展商,在商言商,想拉高薪酬難度甚高。

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工程上馬,政府又出手請公務員,多家工程大行才發現工程師的人工跟政府公價差一大截,這才算是把薪金抽高了一點,再加上澳門賭場出高薪請人,過澳門的同事動不動加薪一倍,十分和味。在這樣的環境,再看看新聞,發現鐵路及道路工程連番出事,其實身為工程師,心中有一點怨屈氣好像終於得到抒發似的,早早話這個界別有問題。

工作多年,加上不少閱讀,早知道人工乃看社會供求,如果人手過盛,行業內又反映不出大問題,行內的薪酬想高都難。請記住,老闆給你的人工,不是你的工作表現,而是市價,衡量過這個人工能否留住你,或你走了是否容易找替代人。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老闆給你很高或很低人工,就反映你能力或辛苦程度之類,完全是看你工種及行業環境。

大家還記得碼頭工人罷工嗎?搞到這麼大件事,其實資方都不太願加薪,原因是這批工人技術不高,容易被替代,資方甚至曾經在罷工期間叫一批地盤工人受訓,受訓不足三天即可上班。殘忍一點講,員工沒有利用價值,薪酬很難上升。

所以,如果還未做到管理層,又未到財務自由,看到自己的行業有問題,人手供求失衡,這未必是壞事。就好像近年工程事件,出事後不少人會大開眼界,驚覺原來工程界如此舉足輕重,一個失誤每每過百億,沒有足夠好代遇去吸引人才,不夠人又會「爆大鑊」,「爆大鑊」之後,一眾立法會及政府高層只懂在旁看看及大叫,因為沒有工程專業知識,可能連問題出在那裡都未有能力搞清楚。因此,「爆大鑊」之後反而開始得到社會目光。在這樣的邏輯之下,行業出事會替打工仔制造不錯機會吧。

可能有人會話工程出了這些問題,今天要全香港人埋單,為何我還說是好事?這不是很自私嗎?這的確有點自私吧,但如果再宏觀一 點看問題,單看這事件,社會金錢的流動是多了的。按社會層面,金錢沒有損失不損失,政府或納稅人的金錢付出了,總會走到其他公司及地方去。工程延期,可能是工程公司賺多了,可能是銀行利息收多了,更可能是工人工作年份拉長了。錢來錢去,不會消失的,政府還是能從多了的經濟活動處收回更多,又或者藏富於民。

行業出事了,大家都不太想看到,但樂觀一點想,其實又不那麼差吧,可能我太樂天,但多點正能量不錯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186

華興資本包凡:“資本寒冬”不是一件壞事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2/152607.shtml

導讀 : “所謂的寒冬是從資本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說,以往資本遠遠的供大於求,現在可能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平衡。”談及今年的資本寒冬論,包凡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

i黑馬訊(蒲鴿) 11月2日,TechCrunch 2015國際創新峰會在北京舉行,華興資本創始人兼CEO包凡出席該活動並發表了演講。

從優酷土豆合並,百度收購PPS,京東15億美元融資、騰訊京東戰略合作,到京東、聚美、陌陌等中概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再到今年業界備受關註的滴滴快合並、58趕集合並、攜程去哪兒合並,背後的資本操盤手都離不開包凡。

在該活動上,包凡透露了很多滴滴快合並的細節,“那個時候談判比較機密,我們不能去任何一方的辦公室,於是在深圳就找了一個酒店。”

“所謂的寒冬是從資本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說,以往資本遠遠的供大於求,現在可能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平衡。”談及今年的資本寒冬論,包凡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

以下包凡訪談實錄,由i黑馬整理編輯:

今年2月份的時候我做滴滴、快的的案子,因為那個時候談判比較機密,我們也不能去任何人的辦公室,我們在深圳就找了一個酒店。酒店里也不敢租會議室,我就包了酒店里面最大的套房,有三間房。為什麽?因為雙方談判,談判的過程中需要每個人一間房他們去商量。所以我租了一個最大的一套房,酒店的人看到我覺得挺奇怪,這個人要幹什麽,我們就把套房作為我們談判的地方。

談的過程中,滴滴的人會到旁邊的一個房間商量,快的人會到另一個房間商量。我一個人在客廳里面很無聊,覺得沒事幹看看客廳有什麽書可以看。客廳里有一本書可能是上一個客人留下來的,《希臘神話》,翻的過程中突然我受到一個啟發,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場景就像希臘神話一樣。我跟滴滴、快的這些兄弟們就是在人間打仗的這些人,BAT就是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我們人間的人打仗。今年發生的這些案子,可能每一個案子背後都有BAT這只無形的手,很大程度上他們也在推動行業的發展。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今年做的三個案子里,幾乎每一個案子都有資本的力量在推動,這也是一個資本的規律。資本投了很多的企業,到了一定的時候,資本肯定要實現利益最大化,實現利益最大化肯定是一種整合,形成市場里面的某一種壟斷。

創業就像打遊戲,見招拆招

華興資本從0到1,一路創業,作為一個創業者來說,最激勵我的是喬布斯的兩句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覺得最大的體會就是格局,作為一個創業者我覺得一定要有格局觀,華興剛創業的時候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小的創業者,到今天也算是一個比較具有規模的投行,可能未來我們有更大的計劃。很大程度上真的在於我們團隊的格局觀,我們想做的事,我們對標的是誰,我們未來的夢想有多大。如果是滿足於在一個精英領域,你就是一個精英領域,你把自己的格局定位為大海,那你就是鯊魚。當然你跳到大海里,也有可能被其他的鯊魚吃掉,這個風險意識要永遠有,主要是你願意不願意冒這個風險的問題。

第二,一定要保持一個謙卑的心,一定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這個行業變化太大了,無論你今天取得什麽樣的成績,未來都有被別人顛覆的可能性。所以,唯一的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一個人要永遠的不斷的去學習,而且做我們這個行業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年要歸零。不管你去年取得了多少的成績,或者有多少失敗,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歸零,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覺得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對於我來說,每天就像打電子遊戲一樣,打電子遊戲肯定要過關斬將,有各種各樣的挑戰,不然你打遊戲的樂趣就沒有了。要學會見招拆招!

我當初做華興的初衷,也是國內的一個創業公司叫做亞興科技,那個時候不少的同事出來創業。尤其是早期的創業者,在跟資本對接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信息不對等或者說效率太低,我想做一些事情幫助他。這些年隨著華興的發展,離我當初做華興的初衷有點遠了,但是發展過程中它有自己的軌跡在里面,我們是朝著更加專業的投行方向去發展。其實我們想做的事情還是希望能夠更多的幫助早期的創業者,提高他們跟資本對接的效率。今天我們華興也做了一些工作,尤其在中後期的融資方面,我們還是市場上最大的一個平臺。

去年我們一共做了70個案子,幫企業融了近50億美金以上的基金,在中國肯定是排第一的。70個案子在整個行業里面能占到多少,我估計1%、2%,一年差不多有四、五千的融資案,剩下的大部分我們是幫助不了的。我們以傳統投行的方式來做,力量能解決的太小了,一定是要以一種創新的開放的平臺式的方式,才真正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創業者融資難的問題。所以很大程度上逐鹿X是我們一個思考的結果。

平臺是平臺,服務是服務,兩者別搞混了

我們從第一天其就希望逐鹿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未來在這個平臺上不僅有華興作為投行為創業者提供服務,別的投行也可以來平臺進行對接,甚至競爭對手。這是一個真正的開放的形態。逐鹿需要做的是一個交易的平臺,而不簡簡單單的是一個信息對接的平臺。從交易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專業性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逐鹿來設計各方面的產品,從交易的角度來說它需要做到最高效的平臺。

現在市場上各種各樣所謂的平臺也挺多,從一個專業人員的眼光來看,其實做平臺和做服務根本上是兩件事情。現在市場上很多是打著平臺的名義,提供的只是一個平臺的功能,但是按照服務來收費。這是把兩件事情混淆了,平臺就是平臺,平臺在我們的理解就是DIY,他是通過自己的一種機制來促進交易的效率,如果這個上限不夠,你可以花成本和代價再去選一個專業的機構,比如華興或者其他的同行,都可以。本身這是兩碼事。

如果作為一個創業者用了一個所謂的專業服務機構,但是這個專業服務機構給你提供的服務也只是平臺的服務,把項目放在平臺上,看看有沒有人對你感興趣,感興趣就做一下,不感興趣這個項目也就按自生自滅了。這樣的做法是不應該按照一個專業的服務機構來說收費的,今天逐鹿做的事情和華興做的事情是相當錯位的,我們告訴創業者,如果你想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那你就上逐鹿,我們給你提供一系列的工具促進你的交易的效率,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願意付出一個比較高的成本跟代價來保證交易的成功率,你可以請華興這樣的機構,但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

中國創業公司,80%的技術是一樣的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問的相當應景,我上臺之前正好跟另外一個公司洽談,我問他,你怎麽看中國現在創業公司的技術,從技術的角度來考慮。兩位兄弟跟我說,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差異化不是特別大,很多公司背後的技術80%是一樣的,這個可能跟矽谷還是不太一樣的,矽谷的很多公司還是靠一些獨門絕技的技術作為創新點。

在O2O領域,在機器人領域,我覺得中國應用的場景應該不會亞於美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市場,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領先了。80後、90後創業者,要有這個勇氣、有這個自信能夠走向全球的市場,我們這代人已經不太有這個機會,但你們有機會。中國這些新經濟的企業一定會走向國際化。下一代一定是有這個願望跟能力的。

至於資本寒冬,我在行業幹得太久了,聽寒冬這個詞聽得太多了。好處在於,至少我從事這個行業以來,每次冬天的時間都並不長,這個行業的機會不是周期性的,而是趨勢型的。各種各樣的創新,各種各樣新的技術,反應到生產力的提高,再持續10年沒有太大的問題。所謂的寒冬是從資本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說,以往資本遠遠的供大於求,現在可能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平衡,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情。如果資本的供給相對來說不是像以往那麽充足或者說無限供給的話,作為創業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管理現金流,口袋里的錢怎麽管,包括未來拿到的錢怎麽管。這其實是一個管理現金流的事情。冷不是不好,一個人長期在熱帶生活其實對身體不是特別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601

沈南鵬:燒錢未必是壞事,有聰明和不明智之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7/153322.shtml

導讀 :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分論壇上做了兩點分享,包括創新科技和資本市場。

i黑馬訊 12月17日消息,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分論壇上做了兩點分享,包括創新科技和資本市場。

他認為,並購和融資共同的動作,能夠讓這些公司在所在的垂直領域里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場領導地位。通過資本的力量去獲取客戶是每個創業者必須經歷的過程。

同時,他表示,風投、PE投資在企業成長當中能夠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紅杉將與寬帶中美數字領域跨界產業投資基金,幫助美國企業在中國更好的擴並符合國內的監管要求。

以下為沈南鵬演講實錄:

各位下午好!我今天分享兩個方面,一個是創新和科技,第二個是創新和資本市場。

在創新的過程當中,有兩類創新的模式,一類是商務模式的創新,還有一類是技術驅動的創新,後一類的創新,是需要基本前提和條件。同時需要有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來自於哪里?首先,我們需要一個非常好的教育體系,這方面我們中國是有些非常天然的優勢,我們有一批非常優秀的高等院校,有一大批合格的或者優秀的工程師人才,這點非常重要。

我們看全世界有很多地方也有非常好的消費市場,或者說消費互聯網市場。但最後沒有出現大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非常大規模、大批量的優秀工程師。南美可能就是比較好的例子。

當然,有科技的能力只是其中一部分,非常重要的,除了能力以外,是需要有創業的精神和創業的意識和文化。這點我們過去20年在中國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其實是推動了這種創業文化和精神的發展和建立。但應該講還是不夠的。

今天我們看美國,在創新這個行業當中矽谷體現得很集中。矽谷的創新精神已經不僅僅是在斯坦福這樣的學校、初創期的企業,甚至已經到了初中或者高中。我今年接了一個學生的代表團,是矽谷高二的代表團,他們初中開始就已經在學習創業精神和創業的文化,我認為這是非常值得贊許的。

就在幾周以前,香港的一個非常優秀的國際學校也開始第一次在學校里面建立了類似的教育。之前我們說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創業創新也要從娃娃抓起,這種熏陶,能夠固定社會有一批優秀的人才嘗試創業,在科技創新行業里面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資本市場對創新也有很大幫助。毫無疑問,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風投都對創業企業的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幾乎每一個已經上市的互聯網企業里面,都有VC或者PE的身影。

但在過去的幾年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新現象。首先是融資的時間可能會越來越長,以前典型的在矽谷也好或者在中國也好,經過A、B、C三輪融資後,一般成長不錯的企業差不多都要上市了。

現在我們看到最近幾年當中很多企業,包括一些電商類的,包括O2O,也包括互聯網金融,很多公司平均輪數在四輪五輪以後,才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商業模式在某個市場上市。這樣的話風險投資、PE投資在企業成長當中能夠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當然,其中的原因大家知道,很多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需要通過不斷的投入來擴大市場規模,或者按照一句通俗的話講是需要燒錢。但燒錢不見得一定是一個壞事情。有聰明的燒錢,也有不明智的燒錢。

剛剛Brian Chesky講到了他的創業經歷。在他六七年的過程當中,他也融過資,他也有燒錢的經歷,有效的燒錢,變成了一家非常成功的,全世界分享經濟當中的一個領先企業。

我想這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他在一開始必須經過這樣的階段,通過資本的力量去獲取客戶,甚至那時候是比較大的負擔,我們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

第二個,資本市場的變化。過去幾年里面,我們在中國看到了投資的交易越來越複雜,傳統我們看到的就是簡單的風險投資,但今天呢?在主要的行業當中,像O2O、電商中,有合並和收購的機會。今年大家都看到了有不少行業里面的並購,滴滴快的、58趕集、攜程去哪兒、美團點評。

這個並購的後面,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一個現象,幾乎每次並購的同時,就伴隨著另外一個行動,就是有規模的融資。這樣並購和融資共同的動作,能夠讓這些公司在他的垂直領域里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場領導地位。包括一些成熟企業的分拆,分拆的目的就是建立他對自己管理團隊,對業務的掌控性。

第三個,資本對創新的新變化。現在跨境的投資越來越活躍,今年寬帶資本和Airbnb進入中國,去年領英在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包括現在進入中國,推出了吃住這樣的產品,這樣跨境的合作和投資,我相信會越來越活躍。

在這里我也跟大家透露一下,我們跟寬帶資本會成立一個中美數字經濟領域的跨境投資產業基金。幫助一批美國的優秀企業在中國更好地拓展業務,符合當地的市場環境和用戶需求,同時也能夠適合中國市場的監管要求。

所以,我相信資本在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不僅僅是早期,一直到成長後期都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用。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506

退出家長群組不是壞事

2016-07-18  TCW

進入暑假,家長更忙了。最近有個朋友跟我抱怨:好煩,家長Line群組上吵翻天,整天手機訊息一直響,快受不了了。原因是學校舉辦的夏令營中,兩個學生吵架,老師沒有及時處理,家長抱怨老師,還彼此在群組中吵了起來,分成兩大陣營,話越講越難聽。

更麻煩的是,這個原本為了讓家長跟夏令營的孩子互相對話的群組,小朋友也看得到,甚至還有加進來跟家長吵架的!「情況整個失控,但我又不敢不看,怕不知道之後怎麼跟孩子溝通這件事。」

我另外聽到的一個故事是:一群媽媽在群組上面「拚」便當。為了不要丟臉,大家努力的做出最漂亮的菜色,並且把照片上傳群組,看似響應為孩子做便當的美好行動,實則互相較勁的意味濃厚。「我老婆下定決心退出家長群組了,因為上頭大家比來比去,壓力太大了!」一位男同事這麼告訴我。

新的社群工具增加了教育現場的便利;老師可以快速同步與許多家長溝通,家長之間有了更動態的資訊共享,對忙碌的家長而言,有了群組,也較不致錯過學校舉辦的活動或校內的重要事項。甚至,群組正悄悄的改變家長的勢力,過去彼此熟識的頂多幾位家長,現在因為群組有了一呼百應的行動力。

只不過,行動力與破壞力(或干擾力)似乎是同等的;孩子吵架,也許過一段時間已經和樂融融,家長還在群組上吵個沒完。一班三十幾個家長,只要碰到幾位發文狂,群組很快就被洗版,看不到重要訊息。

有意思的是,這個問題不只台灣有。我最近看到美國加州一個機構對當地家長做的調查,六八%的家長認為若是沒有被邀請人群組會有焦慮感,但卻也有高達七五%的人認為群組對於他們教育孩子的幫助不大。一位美國家長寫了一篇「我不想被家長群組綁架」的貼文,底下回應八十幾篇,大部分都是想脫離又不太敢,因為深怕漏了什麼消息。

但到底有多少重要消息是漏不起的?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整天被綁在手機上,但自己也難以脫離。原本可以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卻被沒完沒了的群組訊息破碎武的切割了。而這當中有多少能讓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有更深的理解?或有更好的關心質量?

勇敢退出家長群組不是件壞事!在這個破碎溝通的年代,少花一點時間看手機,絕對是負責任的父母。

撰文者商周學院院長 孫秀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