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朗普就任後美國或入亞投行 中國外交部:並非壞事

15日從外交部網站獲悉,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今日主持例行記者會。

談及中方是否支持美國加入亞投行的問題,耿爽表示,對於中方來講,亞投行成立旨在推動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相關的投資需求,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增進地區人民福祉。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加入亞投行也不是一件壞事情,中方從一開始也是這個態度。

以下為記者會部分實錄:

問:據報道,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顧問曾表示,美國拒絕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個錯誤。昨天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亞投行歡迎新成員加入,但留給新加入成員的份額將不多。中方是否支持美國加入亞投行?

答:我們看到了到有關報道。亞投行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從倡議設立到組建籌備一直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和普遍支持。亞投行已於今年1月開業運營,目前有57個成員國。在接納新成員方面,亞投行有相應的議事規則和程序,中方不能代表亞投行或亞投行其他成員國表態。

對於中方來講,亞投行成立旨在推動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相關的投資需求,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增進地區人民福祉。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加入亞投行也不是一件壞事情,中方從一開始也是這個態度。而且,亞投行也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多邊開發機構。

問:近日,美國國務院發布消息稱,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布朗菲爾德將於11月21-22日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14次中美執法合作聯合聯絡小組會議。你能否介紹會議有關情況?中方對此次會議有何期待?

答:中美執法合作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美執法合作聯合聯絡小組(JLG)系根據1997年兩國元首共同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於1998年正式設立,是中國與外國建立的第一個雙邊執法合作機制。作為中美執法合作主渠道,JLG成立18年來成果豐碩,多次獲兩國領導人高度評價。

JLG是由中國外交部和美國國務院牽頭、各執法部門參加的跨部門綜合協調機制,中方共同團長分別為外交部條法司司長、公安部國際合作局和監察部國際合作局負責人,美方共同團長分別為國務院助卿、司法部助卿幫辦和國土安全部助理部長。JLG每年召開一次會議,輪流在中國和美國舉行。

中美以該機制為平臺,就楊秀珠、黃玉榮、王國強、楊進軍、鄺婉芳等重點追逃個案開展密切合作,取得重大成果和進展。雙方還在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網絡犯罪、毒品犯罪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務實合作。

JLG第14次全會將於本月21-2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將回顧第13次會議以來的執法合作情況,就雙方關註的問題交換意見,並規劃下一步合作重點。中方願與美方一道努力,通過此次會議進一步增進互信,擴大共識,深化合作,推動JLG繼續穩步向前發展,共同推進兩國執法合作、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44

壞事變好事

稱釋法「壞事變好事」 讚港法官有承擔

【明報專訊】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雜誌專訪中亦大篇幅談及早前人大主動釋法,形容是「壞事變好事」,為港獨劃下紅線,亦是對一國兩制實踐的完善。他又強調,釋法不會損害香港司法獨立,香港法院審理梁、游個案時亦保持了獨立,更稱讚判決結果說明香港法官「有承擔」。

在人大釋法後,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曾發起黑衣靜默遊行,主辦方指人數逾2000,警方指高峰有1700人。大律師公會亦曾發出聲明回應人大釋法,指倉卒為《基本法》第104條釋法,並無必要,且弊多於利,對釋法深表遺憾。

指判決釋法倘不一 損司法獨立

王光亞在訪問中指出,一國兩制下絕對沒有港獨空間,指出這不單是特區事務,更是中央管理的事務。他強調,若中央任其發展,破壞一國兩制、損害香港長遠利益,則是失職失責。王光亞總結,過去幾場選舉涉及港獨問題已依法得到有效處理。他指出,早前人大釋法亦劃下紅線,立下規矩,直言「從此角度而言,壞事變了好事,是對一國兩制實踐的豐富和完善」。王光亞又反駁批評,指中央沒有介入特區法院對個案的審理,「人大常委會從釋法角度,法院從審判角度,達到了一致,這是基本法設計的初衷」,反而若判決與釋法不一致,才會損害香港司法獨立。

(31/12/2016 明報)

大鑊! 王光亞一讚之下, 上訴庭三位大老爺好似搖身一變坐咗上中級人民法院。

梁游司法覆核一審, 區官盡量避開面對釋法議題, 所以用普通法概念來判二人敗訴。二審時上訴庭正面交鋒, 言辭嚴厲, 儼然是…我不是龜縮, 也毫不忌諱, 但那只是速讀判辭的印象, 還是帶保留的口吻, 不作肯定的結論。所以, 用三點來含蓄描述, 不露那三點了。總之, 我明知和同意梁游被判敗訴, 看到判辭的口吻, 心卻有慽慽然。我在這裏刻意用大陸的字眼: 一審、二審, 坦白講是諷刺, 因為事實上在香港的上訴判辭, 確實見過這大陸慣用的字眼, 心也慽然。

壬光亞以「壞事變了好事」來形容釋法, 蠻可愛啊! 但我對這句話的邏輯: 「若判決與釋法不一致,才會損害香港司法獨立」, 想了一會兒還是混混沌沌的, 不得其解。好矛盾啫, 就是因為司法獨立, 才有機會與釋法的看法不一致, 而不一致得嚟又要跟從。我當然不能質疑人大解釋《基本法》的權力, 那種權威性就好像終審法院定下的先例, 下級法院要跟從判決, 同一stare decisis 的概念。問題是何時需要釋法, 才是爭議所在。「壞事」一定會變成好事的嗎? 既然是「壞事」, 老早就不該做了, 不能心存僥倖望它變成好事。壞蛋變成好人是一種慶幸, 好人好姐叫你去做壞蛋, 睇下你會唔會變好人!

這次釋法, 只解決了涉及港獨的宣誓風波, 港獨的問題是一個獨立問題, 真的要徹底解決, 只有23條立法這途徑。王光亞也開出下屆特首的條件, 看來每一個參選人都會以23條立法作為賣點, 已表明參選的胡官和葉劉都開了支票, 其他潛在的參賽者相信也難以逃避這問題, 都會照樣開支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51

央行兩度“加息”!一位債基經理的邏輯:收益率上行並非壞事

今年春節前後,中國央行分別意外進行了兩次“加息”,釋放了強烈的信號——抑制信貸泡沫、去杠桿。

2月3日(春節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央行上調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隔夜品種上調35個基點至3.1%,7天和1個月品種均上調10個基點,分別至3.35%和3.7%。同時,央行進行200億7天、100億14天和200億28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分別為2.35%、2.5%和2.65%,均較上期上調10個基點;也就在1月24日,央行對22家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共2455億元,其中6個月和1年期的中標利率分別為2.95%、3.1%,較上期上升10個基點。

這一系列變相“加息”舉動震動了市場,對利率變化最為敏感的債市反應尤為強烈——2月3日國債期貨大跌,10年期債T1703一度大跌1.3%,10年國債活躍券160023收益率上行6.67個基點報3.41%。對此,富國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葉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預計全年利率將緩步上行,因此2017年利率債的交易型機會較少,信用債的配置型機遇仍然存在。”

相較於行業的悲觀情緒,葉盛反而認為沒必要“一刀切”地悲觀看待“加息”,“公募基金債券杠桿倍數不能超過1.4倍(其當前為1-1.2倍),專戶則可能超過2倍。畢竟債市已經舒服了三年(低利率),眼下需要警惕收益率上行,但這也並非壞事,例如再配置收益開始上升,因此機構完成委托人業績要求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且利率也不會無限制上行;同時,適度加息有助於金融穩定。”

二度“加息”強化去杠桿信號

一般而言,提到傳統意義的中國加息,加的往往是存貸款基準利率;而美國加息,加的則是聯邦基金利率,即銀行向美聯儲拆借時的利率(美國存貸款利率已市場化)。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央行也開始通過擡升公開市場利率來變相達到“加息”和去杠桿的效果。

德意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對第一財經表示,央行此次全面上調SLF和逆回購利率,尤其是後者釋放了一個更為強烈的政策收緊信號,因為逆回購利率是作為利率走廊的下限,意味著央行正在引導短期利率上行。

他表示,這一系列的利率上行主要反映了央行的以下意圖:1)抑制信貸過快增長;2)緩解資本外流壓力。當前對於前者的側重更大。“1月信貸增速可能會有大幅上行風險,因此央行有必要向銀行釋放較為強烈的信號。”

“央行用逆回購、SLF、MLF提高負債端成本,削弱負債端穩定的預期,起到加速去杠桿的進程。相比之下,上調存貸款基準基準利率可能對於實體經濟的傳導更直接,因此央行對此會較為謹慎,但對於公開市場則可能小幅‘加息’。”葉盛表示,“過去中小銀行同業業務大幅擴張,債市也已經舒服了三年了,未來可能要更加謹慎。”

所謂的“舒服”並非指各界真的享受這種低收益率,而是指寬松環境下加杠桿的便利性,加杠桿也起到了以低成本來迅速放大收益率的作用。

對此,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師周浩分析稱,2014年至今債券市場的回購交易量在短短兩年內上升了2.5倍,最高峰時,每個星期有將近20萬億元的債券回購成交量。這背後事實上指向的是一個簡單但危險的交易模式——大量債券交易將手中的債券抵押出去,融入資金(這就形成一個回購交易),然後再買債券,再抵押,如此往複,就形成了債券市場典型的杠桿交易,也導致了債券收益率越來越低,而要想獲得更高的收益,就必須提供更高的杠桿。

同時,回購也十分依賴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尤其是隔夜資金,當隔夜資金利率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時,那麽任何券種只要其收益率超過2%,理論上來說,都可以通過無數倍杠桿的模式來獲得無限的收益率,這導致了十年國債利率一路下行至2.6%,“而昨天央行提高隔夜SLF利率至3.1%之後,理論上來說意味著任何低於3.1%收益率的券種,都沒有任何的投資價值。”周浩表示。

“我們維持原來的判斷,政策收緊周期將在一季度持續,但可能在二季度結束。預計2017年通脹將會適度上升至2.5%的水平,而如果增長保持穩定、通脹上行快於預期,那麽政策收緊的時間可能會長於預期。”張智威稱。

收益率上行並非壞事

就目前而言,似乎各界都聞“加息”而色變。債券交易員的神經在央行連續的超預期行動下愈發脆弱,市場也對資金面“回歸寬松”的信仰逐漸瓦解。不過,就整個金融體系安全和債券收益而言,收益率上行並非壞事。

葉盛對記者稱,其實不用對於債市過度悲觀,隨著整體債券收益率曲線擡升,再配置的收益無疑在提升,且基金等完成委托人業績要求的可能性反而在增加。“此外,也可以運用多元化策略尋找機會,包括通過衍生品、權益市場的機會來增厚收益。總體而言,今年市場的總基調就是‘穩’,利率也不會無限制上行。”

隨著美聯儲步入加息通道,中國利率穩步回歸常態對於抑制金融風險和資本外流是必要之舉。近兩年來金融加杠桿的態勢已是不爭的事實,並組成了“欣欣向榮”的“同業存單+同業理財+委外”的串聯電路。

“同業理財等於把表內的錢轉到表外,銀行自營的錢買同業理財,中小銀行沒錢則通過發同業存單借錢來買同業理財,把資金轉到表外,然後再對接委外,委外再加杠桿,這就是金融加杠桿的過程,金融脆弱性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持續累積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表示。

去年以來,債市持續處於“蜜月期”。上半年A股波動劇烈,但基金公司非公募資產管理規模又創新高。數據顯示,不少公司的專戶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公募產品規模,為公司貢獻了不少利潤,而這又要歸功於銀行天量委外資金的洶湧而至。

截至去年6月底,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規模為54123.12億元,較一季度增長20.27%。“隨著利率的下行、資產荒的持續,銀行委外資金(銀行理財或自營),資產配置的難度越來越大,不少銀行紛紛轉向委外。”

葉盛對記者表示,未來委外總量並不一定會出現收縮,但結構性的變化還是會有的。“尤其是此前委外業務擴張過度的中小銀行。收縮來自兩方面,一是規模的收縮,二是指標方面的壓力——委外收益不達標,銀行想要撤回資金。但有時因為價格大幅下跌導致浮虧過大,因此銀行也會等待市場回暖。”他稱。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央行現在只是抓住了其中一個點,即提高資金供給成本,但目前債市調整本身並不能有效去杠桿,因為資金成本雖然升高,債券收益率也在提高,只要同業存單還在大量發行,就還有套利的空間,就還會在適當的時候按照既有的模式會卷土重來,去杠桿的政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因此上述人士預計,央行會通過監管政策,限制同業存單的增速,實現有效去杠桿。數據顯示,同業存單15、16兩年爆發式增長,作為同業存單的發行銀行鮮有用募集資金進行信貸投放的,絕大部分是用於開展同業業務,包括投資同業理財,這些資金最後大部分由券商和基金投資到了債券市場,包括投資了同業存單產品。比如銀行發行同業存單3.5%,投資理財4.5%,中間就有100個基點點差,銀行就有發行同業存單的沖動。

2017利率債交易機會下降

就債市交易而言,記者采訪多方機構人士後發現,各界看平全年債市,認為在利率上行周期,利率債的交易機會不大。

“券商去年上半年獲利豐厚,主要因為做高債券杠桿。相比之下,公募基金不能超過1.4倍,專戶可能超過2倍,”葉盛對記者稱,其管理的基金哪怕是債市調整之前杠桿也很低,在1-1.2倍左右,此前在近2400億的資金總規模下,90%以上配置於信用債。

他認為,“今年如果通過交易利率債的波動來賺錢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目前利率尚未達到均衡位置,央行存在進一步擡高利率的可能。不過信用債可能存在結構性行情。”

當前令市場較為擔心的是,上一輪債市調整導致利率債出現踩踏,接下來信用債的風險是否也會逐步暴露?

在葉盛看來,各界對於信用債的擔憂主要在於其違約風險,但在經濟企穩、通脹預期上行、商品價格走升的背景下,信用債主體(企業)的基本面其實好於去年。

“在2016年看2015年的企業財務狀況,煤炭鋼鐵企業虧損嚴重,機構在2016年上半年對這類信用債避而遠之;而如今再看這些企業2016年財務狀況,無論是損益表還是資產負債表,實則都出現了很大修複,因此銀行放貸的壓力就相對減輕,相關企業的資金流動性便會好轉,信用風險相對下降。”

不過他也指出了配置信用債所可能面臨的挑戰——融資環境差於去年。

“在降杠桿、負債端成本走升的環境下,配置債券的動力下降。去年在煤炭鋼鐵企業財務情況惡化的背景下,仍有人願意買其債券的原因在於,其所發行的信用債收益率高達約6%,而當時一般債券收益率僅僅3%左右,正是因為絕對利差足夠大,機構還是有動力博一下的。”

然而,如今整體利率水平走升,他稱:“很多機構對於4-5%的安全收益率已經感到滿意,自然沒動力再去買風險偏高的煤炭鋼鐵債券了,因此去年出現的情況是,公開市場類似債券到期的規模大於融資余額,只有一個月出現公開融資凈流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80

蔡東豪:「社會不少壞事,都是有錢人做的。」

1 : GS(14)@2012-07-07 15:57:29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706/108999
「社會不少壞事,都是有錢人做的。」
田家炳
慈善富商田家炳過去幾十年,捐了八成身家,中港兩地興建200多間中小學校。田家炳決定把僅餘重要資產,市值20億元4座工業大廈,注入基金會,而基金會逐步改由教育專家領導,淡化家族色彩。
每日我們都接觸太多醜陋新聞,田家炳的故事令我感動至不能形容。田家炳是工業家,辛辛苦苦建立財富,這顆放得低的心令人讚嘆。他不但慷慨,慈善計劃更安排得井井有條,得到家族成員支持,是在一片爭產嘈吵聲中的清泉。
田家炳指窮人為搵食做壞事還情有可原,但不少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事,是有錢人做的。有錢人更加要以身作則,貢獻社會。
田家炳笑說,自己老了,用不了這麼多錢。他不知道,有些富豪80幾歲還要定下5年搵錢計劃。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101

立論: SOHO變身包租公非壞事

1 : GS(14)@2012-08-22 17:37:4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2/16624757
我有一句投資座右銘:「買股票就是買人。」道理很簡單,我相信性格決定命運,而一家公司的個性,則由公司的靈魂人物決定。
今日想同大家談談潘石屹,一位做生意手法與眾不同的國內地產商。他任主席的 SOHO中國(410),是我記憶中唯一一隻,自上市以來長期持有淨現金的內房股。當幾乎所有同行都一窩蜂走去開發住宅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只專注於北京及上海的商業地產。
潘石屹推廣能手
當其他的內房大股東一心悶聲發大財,他卻經常在微博撰文、出版散文集、擔任電視嘉賓主持,甚至曾於2006年首映的電影《阿司匹林》出任主角,經常成為群眾茶餘飯後的談論焦點。
有人批評他四處招惹是非,等於不夠時間專注本業,對 SOHO中國的業務發展不利。然而,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潘石屹是一位出眾的市場推廣能手,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公司的最大價值,就是推廣 SOHO中國這個品牌。在高頻率曝光之下,潘石屹多次當選國內「地產風雲人物」、「地產10大影響力人物」、「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界領袖」,亦吸引了一眾年青創業者,購買 SOHO中國旗下的商業物業,開展業務。
早前,我到北京旅遊,順道走訪了 SOHO中國旗下「長城腳下的公社」。該商業地產項目由亞洲12位建築師設計,是中國第一個被威尼斯雙年展邀請參展並獲得「建築藝術推動大獎」的建築作品,亦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2005年度「中國10大新建築奇蹟」。親歷其境的我,感覺似是過譽了,該項目得到的獎賞與讚美,只因包裝及市場推廣得法而已。
上週四, SOHO中國於中期業績發佈會上,宣佈集團將由原來的商業地產開發商,搖身一變成為包租公,消息出街後,投資者的初步反應負面。
我對事件的理解,是原先買入 SOHO中國的投資者,是認為集團是買賣中國商業地產的交易能手,左手入右手出,要求管理層賺快錢。現在 SOHO中國改變商業模式,原來的捧場客沽貨走人,可以理解。
揸實物業等升值
然而,我認為 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現在才算終於走對了路。過去集團將大量的優質地段物業,於中國發展得最快的10年內,通通拆散變賣。但商業地產不同於住宅,地點決定了商業地產的價值,而優質地段的物業,卻是極其稀有不能複製的土地資源,賣一件少一件。何況國內房地產稅率過重,變賣資產的房地產商,等於同地方政府打工。
SOHO中國貫徹潘石屹靈活變通不拘一格的個性,扭轉多年來錯誤的商業模式,將手頭餘下150萬平方米的北京及上海商業物業,留為長線收租之用。
該批物業長線升值潛力龐大,不認同 SOHO中國新商業模式的舊股東唔識貨,給予投資者低位買貨的機會。
筆者客戶持有 SOHO中國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週三刊出
2 : 鉛筆小生(8153)@2012-08-22 23:54:34

但我覺得佢D 收租物業質素唔係D咩靚野
3 : GS(14)@2012-08-23 09:16:40

2樓提及
但我覺得佢D 收租物業質素唔係D咩靚野


但是地點幾靚
4 : alextse(32711)@2012-09-09 18:43:04

湯生宜家點睇? 我覺得佢由賣樓變租樓,係因為中國經濟模式變左.大城市已經發展得好成熟.
5 : GS(14)@2012-09-09 22:22:17

4樓提及
湯生宜家點睇? 我覺得佢由賣樓變租樓,係因為中國經濟模式變左.大城市已經發展得好成熟.


賣唔出變死貨,不如早早租出去拿番少少都好啦,老細一向吹水友,實際執行不如何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62

青心直說:廠地轉型非壞事

1 : GS(14)@2012-09-12 22:50:3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12/18014066
週日的黃昏,核心業務在內地製造、分銷及出售個人衛生用品及零食產品、一向低調的恆安國際(1044),自願刊發通告,表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五緣灣區有一塊面積約三萬平方米土地,原用作興建辦公大樓、培訓中心及配套設施,現會改為建酒店,集團強調,該酒店項目屬一次性,且將繼續專注本業。
為提高酒店之投資回報,旗下更外判該酒店的管理和營運權15年。集團以往已支付有關培訓中心的資本開支約2.2億元,有關改建成酒店的資本支出約3.6億元,分三年投入,營運酒店的起動成本約2000萬元,資金由集團內部資源撥付。
恆安搞酒店一舉三得
該地皮附近有廈門最大濕地生態園區,五緣灣被譽為廈門「城市新客廳」,面向潯江港,鄰近高崎國際機場,適合作渡假中心多於培訓中心,作為酒店更可為集團提供額外收益,再者,就算改建成酒店,也是大機構用作舉行商務會議及員工培訓的首選!當然,如果酒店內253間房與餐飲設施皆用上恆安的零食、衞生及急救用品,更是一舉三得。
部份投資者既不問情由、亦未看清通告,已條件反射加入拋售行列沽之哉,把集團往績通通抹煞,有分析員認為,集團直接把土地出售更化算,明顯是未走訪過該地段的武斷看法,妄顧該地段的稀缺性,亦忽視了集團未有畫公仔畫出腸的策略部署,抵打!
不少表面乾淨、暗藏邋遢的上市公司,就算未有被標籤所謂「不務正業」,大家又敢買嗎?況且,集團處正現金狀態,不用伸手,只要不是刻意去投地,廠地轉型在當今生意難做的時勢下,亦不失為彌補一下收入的考慮,看建滔化工(148)來自地產發展及收租副業的8.84億元貢獻,不也算是廠地轉型帶來的幫補、為業績創造些少亮點嗎?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500

由群眾壓力治港 好心可做壞事 施慧雅

1 : GS(14)@2013-02-04 22:51:4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明報專訊】上周慧雅談到本港的樓市,並提到好些本港樓市要處理的問題。基本上,樓市是一個困擾香港社會已很久很久的問題,它今天的狀是很多不同的樓市參與者多年來不斷的互動和適應的綜合結果。一般常識告訴我們,要將有關情改變過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幸的是,在近年來香港似乎變得有點由群眾壓力治港,但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亦沒有即時解決的方法。硬要去做些事情以滿足群眾的主觀願望,以及表示有做過些事情,可能會令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以及增加了要事情的解決難度。但願這只是慧雅的過慮吧?
出招太密 打亂市場
無論如何,有關政府又快將有打壓樓市的措施的傳聞,近日在市場上不脛而走。值得留意的,是政府去年10月的措施出手已頗重,在此際,政府又已有各樣的措施,早前的施政報告又提出了不少增加土推地供應的方法。這些措施加起來,不會對樓市沒有影響,但我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可看清它們會對樓市帶來什麼變化。另一方面,市場亦不是一個只會站在一旁,什麼都不做的物體。剛剛相反,市場的參與者會不斷摸索和評估政府政策的變化,以及其他人會怎樣回應,從而作出理性的「見步行步」決定。但有關過程亦需要時間。從這角度看,若政府出招太多和太頻繁,有可能造成一個情,就是當政策A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時,政策B又已出台。若是如此,市場很難適應過來的。更壞的是,這可能會打亂和延遲了市場適應力量的出現,以及扭曲早前政策的效力。好心做壞事的風險是不能不防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65

The Business of Art:壞事變好事 楊天帥

1 : GS(14)@2013-07-23 00:19:5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22/18343431

                  黎明的金句「核心的外圍是核心的內圍」,百聽不厭。這句話正是「我愛我家——城鄉生活藝術展」──如果搞得成的話──的註腳,因為商場內圍的城鄉生活展,其實就是商場的外圍的城鄉。
「核心的外圍是核心的內圍」──這句話其實是極有智慧的,世事都大抵按着這種方式運行。動土的話,不在太歲頭上沒有意思;反對政府的示威,如果不是在政府總部和中聯辦前上演,也無意義;要佔領,便一定得佔領中環,否則難道佔領長洲嗎?
這樣說,是想強調在商場搞「城鄉生活藝術展」的重要性。類似的展覽,港青創意藝術教育計劃也不是沒有搞過,不過他們是在鄉間如上水馬屎埔村搞的。展覽很好,但力量不足,因為地點關係,終究只能達到佔領長洲的級數。

香港藝術史重要一筆

                  雖然如今大家都知道遊行示威要去中上環而不是西貢,但意識到這種展覽應該在商場做,在香港還是第一次。這構思本身──就是一件絕佳的概念藝術品。我想,首先在討論下去前,應該要對這件作品致予深深敬意。
然而這亦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藝術品。早在展覽舉辦前,很多人一聽要在商場搞城鄉藝術,已擘大個口得個窿,半信半疑︰「不是吧?」他們說。然而,眼見事情朝向終點步步趨近,大家又生起這麼一股奢望,似乎真有可能成事。回想展前,我也寫過一篇文章,稱讚信和有guts,推介展覽予讀者云云。不料如今回頭看,竟成了最大的諷刺。
然而諷刺歸諷刺,如果你把這次展覽視為香港史上第一次失敗的遊行,那你便能明白它的歷史意義。它將會記錄在案,成為香港藝術史的重要一筆。一不離二,二不離三,於是你知道,同類型的嘗試很快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這世界權貴多,把小克畫作拆走的儍仔多,但有心人也多,名字沒有公開但默默做好事的人也多,而且越來越多。
他們將會整理今次經驗,換一種方式,再三嘗試把大纜扯唔埋的「商場」和「鄉村」概念,結合起來。
與此同時,我想事件也讓更多人明白,地產霸權懼怕的是甚麼。昔日我們有「誰怕艾未未」,如今我們有「誰怕小克」(或cutie一些,「誰怕聾貓」)了。
所以,「城鄉生活藝術展」從來就不是一件壞事。雖然失去了展覽實體,但社會的反響絕對是比實體更大的,難道不是嗎?
話說回來,最聰明(也最奸狡)的商場,應該趁這時候去佔信和的便宜,打蛇隨棍上,即時宣佈邀請藝術家在他們的場地重新佈展。如今展覽名聲之響,幾可與鴨屎相提並論(這又是另一不幸,為何藝術總要以醜聞換來關注?)對於這個消失了的展覽,現在香港人大感好奇。那所商場佈展,那所商場就吃了這個人流──除此以外也吃了名聲,豈不兩全其美?

                  楊天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56

智取大市:呢轉成交少唔係壞事

1 : GS(14)@2017-04-12 22:40:08

噚日基本上係濠賭股獨贏,再加個別細價股爆上,其餘板塊普遍偏軟,升股比例連續3日低過跌股比例,主板成交跌到651億元,唔少個股進入調整,但成交下降,沽壓亦減輕,唔係壞事。個股普遍睇住20天線,往往係一個指標。近期唔少股份調整但成交逐步減少,然後低成交地守住20天線,反映沽壓減輕,企得穩20天線,後市睇升多過睇跌。其實唔少濠賭股,例如銀娛(027)、新濠(200)等等,之前都係沿住20線慢慢上,最後升幅才擴大。早幾個月講過,喺港股之中,以市值對營業額比例計,冠捷(903)幾乎平絕港股,而股價由1.5元左右,受業績支持而升到最高2.27元,噚日收市回吐到2.01元,亦差唔多去到20天線。話得係長線之選,股價由起步位升三、四成,相信仍未止步。喺港股當中,冠捷市值對營業額比率由舊年首次推介時嘅第三,跌到落第五,比率之中作為分子嘅股價/市值上升同時,作為分母嘅營業額亦下跌,令到比率由0.04倍,升到去0.06倍,但仍然係超平嘅水平。更重要嘅係,冠捷連續兩個季度嘅業績顯示,公司營業額下跌、業務規模縮減,削成本效應明顯,皆因盈利一路回升,舊年第三季除稅前盈利3,190萬美金,第四季仲升到4,395萬美金。股價亦大漲小回,一切都向着預想劇本進發。冠捷年報提到,舊年公司重組歐洲創新同發展中心,將其部份產品開發職能轉移至台北同廈門嘅創新及發展中心,慳成本之餘,公司嘅工程師可以更快解決生產問題。另外,冠捷兩個巴西廠房二合為一,一樣可以慳成本同提高效益,重組費用已經入賬,自從2017年起,每年可慳3,000萬美元費用。今年業績最大變數係面板價格,只要面板價保持穩定,冠捷今年業績增長冇難度,近期股價調整到20天線附近,值得一撈。晉佳
http://fb.com/advanceguy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1/199864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096

講風講水:無陰宅並非壞事

1 : GS(14)@2017-04-28 02:09:44

有讀者來信問如果將先人骨灰撒於大海或公園草地,即先人沒有墳墓或骨灰龕位(沒有陰宅),後人會受影響後嗎?首先,明末風水宗師蔣大鴻著《天元五歌》,開宗明義云:「人生最重是陽基,卻與墳塋福力齊」,意思是(風水上)「人」最重要受陽宅影響,而陰宅影響力亦足以與陽宅比肩。即意味「人」同時受陰陽宅影響。但當先人沒有陰宅時,自然可以排除陰宅的影響力,只論陽宅影響力。其理等同某甲有妻有兒女,妻兒當然影響阿甲,不能只論妻而不論兒女;而某乙只有妻而無兒女,自然可排除子女的影響。其次,先人的陰宅風水可吉亦可凶,沒有先人陰宅亦未必是壞事,皆因亦同時排除先人陰宅風水不佳的影響,其理亦等同婚姻可以美滿亦可以失敗,有時有婚姻亦未必是好事,早陣子有一離婚婦人受離婚困擾而跳樓輕生,如果該婦人從無結婚的話,不幸事反而不會發生。最後,筆者舉一真人事例,筆者有一同學,姑稱李先生,他的父親很多年前喪於海難,連人帶船沉於大西洋海底,自然無所謂「先父陰宅」;事隔多年,李先生生活如常人,照樣海外留學,畢業後工作,置業娶妻生子,目前生活挺好。足見先人無陰宅,並不見得對後人或子孫有不良影響。琛明大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26/200014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