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連鎖企業關店不是壞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yMNDE5XzU1MzUyMA.html

當圈地開店成為連鎖零售業必然之戰時,一個路口到底開多少家便利店合適呢?假如搶佔過多位置則會造成巨大成本壓力,但如果為了止損而關店撤離,豈不是少了一個自家網點,給了對手佔位的機會?

這是連鎖業界一直在討論的問題。

「其實關店也好、開店也罷,這些決策背後都是企業經過思考的,有時候開店未必是好事,關店也未必是壞事。具體要看企業的最終目的以及資金實力。」中國零售自有品牌國際聯盟執行董事張智強在昨日舉行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第十四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指出。

關店的理由

「不能賺錢肯定是關店的最根本理由,現在很多業者為了佔據地盤寧可虧損,我並不太認可這種做法,如果一家門店被證實的確前景堪憂且已經虧損纍纍,那麼關店止血是明智的。」格林豪泰連鎖酒店董事長徐曙光這樣認為。

一部分商家用行動展現了自己的立場——家樂福日前關閉紹興店;農工商集團今年大批調整麾下可的和好德便利店,其今年以來已關閉幾十家便利店,另有大批門店進行整修重開業;上海羅森去年關閉了30多家門店……

「關店看似是一項不太有面子的舉動,但你要知道,假如公司沒有過多的虧損預算,那麼關店和調整是必然,有些具有潛力的門店可以提升來增加業績,有些已經積重難返的門店就必須關閉來止損,只有這樣才能讓公司整體的財務數據好看,也有利於公司利潤提升。農工商選擇在今年大張旗鼓地關閉或整修部分門店,原因就在於此。」在農工商集團擔任管理層近10年的吳慕君(化名)坦言。

那麼關店的底線在哪裡?零售業的盈利壓力真的這麼大嗎?何偉平(化名)在一家外資零售企業工作了10年,其主要負責展店。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家便利店目前每年的租金最起碼在30萬元到40萬元,一些特殊商圈地段的年租金甚至高達100多萬元至200萬元一年,而便利店的面積僅在120多平方米,每天的人流量基本在數百人到1200人之間,人均客單價即人均消費額度約在8~10元,假如是沒有香煙銷售資質的門店客單價則僅在5~6元,以每天1000人次顧客計算,一家經營還不差的便利店一天營業額也就在5000多元,按照40萬一年的租金加之人工、水電費等營運成本計算,一家便利店要盈利,則日營業額得達到6000元以上,不過目前很多便利店都達不到該數字。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大賣場。

上述巨大成本壓力之下,不少零售連鎖門店都是苦苦支撐在虧損邊緣甚至已經虧損一段時間。

「虧損是有限度的,比如新店可以有一個培育期,但不能永遠都培育,老店也是一樣。」何偉平透露,在企業內部,有一個衡量是否關店的公式,其中就包括了門店的投資、成本、客單價、營業額、保本線、人流量等關鍵項目,假如一家門店持續出現虧損,那麼這家門店的上述關鍵項目數字就會被輸入到衡量公式中,一旦超過臨界點,則這家門店就會被列入關店調整的名單中。

除了止損,吳慕君向記者道出了另一項「被動關店」的理由——租約到期或業主糾紛。據不完全市場統計,除了麥德龍等少數商家以外,大部分零售業者在華的門店都是租賃模式,這就意味著一旦租賃合同到期,則大量的門店就會面臨關店。

「目前我們看到的還在營業的不少便利店、大賣場甚至百貨商場,都是十多年前簽約的,一般租賃合同就在10年左右,這幾年開始步入租約到期時代,屆時大量的連鎖門店將何去何從還是個未知數。」吳慕君說。

他們為什麼還開店?

既然經營壓力如此巨大,那麼為何每年還有大量的新店開張?難道這些企業不怕虧損嗎?

「從商業角度來說,沒有人願意持續經營一家虧損門店,關店自然有關店的理由,但有時即便虧損也要堅持開店是有商家背後的算盤的。」張智強分析,要根據每個企業自身的策略來分析,首先是規模效應,只有有了規模才能建設物流配送中心、才能與供應商談判獲得低進貨價,對於一些具有資金實力的商家,他們可能會有一筆預算用於預虧,有了預虧預算,則新店開張以及虧損老店的維繫就有希望。要注意,這裡有個前提,必須是有一定資金實力且願意做預虧預算的企業,實力不夠強大的中小型企業或沒有預虧預算的大企業最終還是傾向於關店。」據業內

人士透露,全家、7-ELEVEN等主打清新時尚感的零售店更注重品牌營銷和新市場規模拓展,因此預虧是必需的。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7-ELEVEN品牌剛進入中國台灣地區時,並不被大多數消費者所接受,當時7-ELEVEN內部有過究竟是關店撤離還是咬緊牙關繼續做的爭論,但最終7-ELEVEN認為品牌和規模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這需要大量資金來預虧支持,他們相信總有一天市場會接受7-ELEVEN,在堅持7年後,7-ELEVEN門店終於遍及中國台灣地區,並進入了盈利期。

頂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魏應行在昨日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第十四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透露,全家便利店每年要耗費巨資用於品牌廣告推廣,且儘管企業整體盈利壓力不小,但全家依舊願意斥資培育新店。

此外,資本運作或許是商家的又一個展店算盤。前幾年的各大經濟型酒店、餐飲連鎖等產業備受風險投資者青睞,獲得注資自然需要上市,於是將「盤子做大」以符合上市條件是諸多希望資本運作的連鎖業者必然要做的。有業內消息稱,全家的終極目標是上市,因此其目前每年以200~250家新店速度增長。

還有一項頗為「隱晦」的開店理由是——後台毛利支撐。

「超市、賣場、便利店等業態有一項共同的專屬利益,就是渠道收費。進場費、堆頭費、節慶費等舉不勝舉,這是業內的『潛規則』。我們一般將銷售商品所獲得的利益算為前台毛利,而將各類渠道收費的獲利作為後台毛利。由於價格戰等因素困擾,前台毛利已經越來越低,光靠前台毛利根本不足以支撐門店經營,於是乎所有的決策就要看後台毛利是否能平衡盈虧了。」何偉平告訴記者,一種商品對應一個條形碼,當供應商要將一個新品引入門店銷售時,每種商品的條形碼收費差不多在1萬元,假如後台收費能平衡收支則該店還可以存在。

「上述後台毛利的收益是由公司總部收取後分攤到各個直營店的,故而有些零售直營店的單店業績雖然虧損,但其被總公司的後台收益一平均,也就解決整體盈利問題了,所以其即便持續虧損也還能經營。不過這招對於加盟店就不管用了,因為加盟店與總公司是一種合作關係,總公司的收益難以直接平攤給加盟店。」何偉平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