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壞事和沒做好事 蔡東豪

2013-10-10  NM
 
 

 

微軟行政總裁鮑爾默(Steve Ballmer)宣佈離職當日,股價急升7%,投資者恨不得他早點離去。作為企業領導者,這是終極侮辱。鮑爾默做了什麼壞事?答案非常複雜,我相信將會有很多企管書籍以此為題,深入探討,我來一個初步分析。

2000年微軟創辦人蓋茨宣佈卸下行政總裁職務,由一直擔任副手的鮑爾默接任,這接班計劃是由蓋茨親自定下。鮑爾默接手時,微軟每年收入200億美元,去年是800億美元,上升四倍。以同期股價表現看,微軟跑贏大部分科技股。微軟財政穩定,擁有大量現金,近年慷慨派息。單看數字,鮑爾默交出了相當不俗的成績表。鮑爾默的問題不是出在他做的壞事,而是他沒做的好事。鮑爾默接手時,微軟主業是個人電腦軟件,靠Windows和Office;今日,仍依賴個人電腦軟件。微軟仍緊控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問題是,消費者不再依賴個人電腦。鮑爾默的致命傷,是錯過了手機市場。以微軟的個人電腦市場的壟斷地位,每年收入如印銀紙,打進手機市場易如反掌,但最後在手機市場跑出的,卻是死對頭蘋果。投資者不滿鮑爾默的地方,是他過去十幾年只懂守業,不懂創業。微軟支持者最不甘心是,微軟大好環境,但竟掌握不到科技潮流的新方向。

從鮑爾默例子看到,在科技世界,打防守波是差勁的策略。在別的行業,找到穩賺業務,築起護城河,以不同手段鞏固地位,擊退對手,是正路。香港地產富豪過去幾十年便是不斷鞏固自己在地產市場的地位,除了少數例外,不要說打進其他行業,連打進內地地產市場,興趣也不大。表面上是不思進取,但主業一直賺大錢,這做法並無不妥。科技業只著眼明日,而明日的世界不屬於個人電腦,不論今日多麼賺錢,微軟也是徹頭徹尾屬於昨日的公司。我其實覺得投資者對鮑爾默的看法,不夠公平。守業不是必然的,守住香港地產業務,富二三代頭頭是道,但守住Windows和Office業務,談何容易。個人電腦業務競爭大至難以想像,一個增長欠奉的行業,鮑爾默不但守得住,微軟更拋離對手,成為一個以穩定取勝的市場領導者。奈何在科技世界,投資者著眼的,不是眼前數據,而是將來的可能性。微軟太注重賺錢,賺錢多反而變得穩定,穩定變得忽略將來,微軟的優點變成缺點。微軟面對的危機,不是關於財政,而是關於想像力。企管專家將來分析鮑爾默的功過,一定會提及「創新者的矛盾」(Innovator's Dilemma)。1997年,Clayton Christenson出版暢銷書《Innovator's Dilemma》,被譽為企管界最重要書籍之一。這本書的主旨是,多麼成功的公司,做齊了所有應做的事,也會喪失市場領導地位,因為新興對手出其不意地崛起,擊倒領導者。

領導者的宿命是會倒下,令他們成功的質素,同時代表他們的盲點,見不到或不願見到挑戰者的崛起。《Innovator's Dilemma》這本書帶出「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概念。以微軟為例,它穩握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公司上下不停為Windows和Office精益求精,創新代表不斷為現有產品製造更多新功能。一間公司很需要有一個重心,微軟的重心是個人電腦。在個人電腦領域,微軟細心聆聽並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但問題是,微軟只注重客戶現在的需求。破壞性創新出現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看好,能夠製造破壞性,這些創新看似不符常理,最需要投放資源在破壞性創新時,這些創新通常很難令人接受。十年前,有誰想到手機可以變成一部所有人不可不用的電腦。形容鮑爾默為失敗者,我認為不準確,守住微軟個人電腦業務毫不簡單,這方面鮑爾默做得其實很出色。被手機搶去市場,無疑是破壞性創新的一種勝利,但破壞性顧名思議是很難事先察覺到。蓋茨2000年淡出,他的離去可能是絕世好時機,因為他不需要在一個破壞性的環境,接受科技界的審判。鮑爾默的過失,是看不到一些連自己、同事、客戶、行家也看不到的未知之數。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