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啟動 創櫃板、新三板先後上路 投資微型企業 散戶得先做功課

2014-01-13  TWM  
 

 

對兩岸金融市場而言,二○一四年都是變革的一年,尤其以證券上市制度變化最大。為扶持微型企業,台灣由櫃買中心推出「創櫃板」,中國則將「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改制,成為第三個全國性股票交易所,未來微型企業藉此走入資本市場,案例將越來越多。

在台灣,股票上市櫃IPO(首次公開發行)前多在興櫃交易;在中國,則另設有創業板與中小板。目前,這兩種平台中的主流股,多是時下最受市場追捧的當紅產業,例如興櫃成交量較大的是F-太景、中裕等生技股;華誼兄弟、藍色光標等文化行銷類企業,則是近年來在中國創業板備受青睞的熱門標的。

由於台灣資本額介於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之間的公司多達十一萬家,這些規模較小、持續有籌資需求的企業,不容易被市場了解,為了替新創公司找到孕育機會,也替資本市場的資金尋找出路,以資本額五千萬元以下的微型企業為交易對象的創櫃板於是建立;至於中國新三板改制,也在國務院力挺之下,成為國家級的金融戰略。

台灣初登場 首批十九家台灣今年元月三日正式上路的創櫃板,第一波登錄企業有十九家,包括生技類的錫安生技、電子類的聚陽光能、農林漁牧類的生態綠、文創類的旗津窯文化藝術等公司。

中國則預定在元月二十四日一口氣讓二六○家公司登錄新三板,累計總數將擴增至六一六家。由於符合登錄資格的公司,在中國有近二十五萬家,華泰證券估計,未來五年內,新三板將成為一個擁有七千家公司登錄的龐大市場。

在中國,新三板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交易雙方更多標的,這一點,就和台灣的創櫃板,用意在輔導企業財務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有所差異。由於推出新三板的時機,正逢A股市場的新股掛牌再度啟動,難免分流資金,形成排擠效應。因此新年一開始,A股市場就連連重跌。

分析兩岸的交易法規,透過這項機制,讓市場發現微型企業的價值,是兩岸主管機關有志一同的想法,但擔心投資風險太高,這兩種平台都是以創投等法人股東為主要籌資對象,一般小散戶想投資,將受到不少限制。

散戶受限多 三思再進場舉例來說,若是自然人想投資創櫃板的企業,一年累計投資上限為六萬元;在中國,新三板的自然人股東,更要具備五百萬人民幣資金證明,以及兩年以上的證券投資經驗才能獲准。

創櫃板公司除了規模較小,容易受景氣波動影響外,這些企業不需要公開發行、財報以年報公告為主,且投資人權益不受《證交法》、《投保法》等法令保障,這些全然不同於集中市場的細節,投資人最好事先了解,並檢視企業體質後再行進場,以免手上的股票最後因經營不善而淪為壁紙。

投資微型企業有門檻!

台灣創櫃板 中國新三板19 掛牌家數 356* 一年投資不得逾6萬元 非專業投資人投資限制1.具500萬人民幣以上證券類資產2.須具備2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或具有會計、金融、財經等相關背景或培訓證明1.法人資產5千萬元以上2.自然人3千萬元以上 專業投資人投資限制 資本額500萬人民幣以上(*):中國證監會預定1月24日新增260家掛牌企業,累計擴增至616家。

資料來源:櫃買中心、新浪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7

先後簽約上海政府 阿里騰訊交鋒智慧城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566.html

先後簽約上海政府 阿里騰訊交鋒智慧城市

一財網 關健 2015-05-15 16:57:00

5月15日,上海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健康、社會信用體系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推動“互聯網+”戰略落地,助力上海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邁進。上海市市長楊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出席了簽約儀式。

在互聯網+、智慧城市、城市服務等一攬子圍繞城市的科技創新領域中,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巨頭將“戰場”開辟到了一線城市上海。

5月15日,上海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BABA.NYSE)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雲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健康、社會信用體系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推動“互聯網+”戰略落地,助力上海向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邁進。上海市市長楊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出席了簽約儀式。

之前的4月,馬化騰也在上海扮演了同樣的角色,上海市政府與騰訊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的合作框架中也包括“互聯網+”產業發展、智慧城市服務水平、創新創業環境營造等內容,目的是借助科技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

在互聯網+被寫入2015年兩會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後,具有平臺資源的互聯網巨頭正在積極向政府靠攏,爭搶政策紅利,提升城市服務的效率。這次阿里拿出的是旗下的整合資源與上海對接,包括雲計算、物流、征信、跨境電商、醫療、支付寶等。

根據協議,雲計算成為此次合作的基礎。根據協議,雙方將利用雲計算技術,推動數字化政府服務平臺建設,加速“互聯網+”在交通、旅遊、商業、教育、社區、文化及公共事業繳費等領域的應用,提升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阿里巴巴集團最新發布的2015財年四季度財報中看到,阿里雲營收數據首次被單列顯示,該季度阿里雲營收3.88億元,同比增速82%,在集團總營收中占比2%。

對於上海當地的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阿里巴巴將給予重點支持。同上海市政府一起引導、鼓勵傳統企業以雲計算的方式開展業務,推動產業轉型。對於上海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園區,阿里巴巴將提供品牌、技術、服務、培訓等資源扶持。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上海企業借助阿里雲計算實現了業務爆發。三名交大研究生在阿里雲上打造的《崩壞學園2》,被認為是國內年度最好的原創動漫遊戲。他們計劃用5~10年的時間做成國內最好的ACG(Anime、Comic、Game)娛樂公司。傳統汽車廠商上汽集團希望借助阿里雲計算和大數據的能力,打造“跑在互聯網上的汽車”。

目前在上海,已有電子監控違法、駕照違法查詢、圖書館服務、出入境進度查詢、車輛年檢預約、結婚登記預約等九項服務在支付寶錢包“城市服務”中上線。以結婚預約登記為例,上海市民可通過支付寶錢包預約兩天至一個月內的登記時間,在手機上能清楚地看到每個時間點的預約人數。

不久後,上海市民還將享受到“信用社會”帶來的便利。協議中提到,上海市政府將支持“芝麻信用”同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中心合作,共同推動信用信息的應用。

在智慧健康領域,雙方將借助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支撐,推動以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為基礎的智慧醫療服務和智能健康管理,推進醫療、醫藥、醫保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深度開發利用,探索基於互聯網的健康服務新模式。

阿里巴巴將依托上海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政策,在上海開展跨境電商保稅進口以及直郵進出口業務,並帶動關聯產業集聚。同時,將上海市作為華東地區的核心區域,布局、投資建設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上海樞紐節點,最終形成覆蓋長三角地區的完整物流地網體系。

此外,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企業購”將積極參與上海政府采購活動,推動政府采購電商采購模式的發展。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阿里巴巴方面了解到,從2014年2月份和海南簽約共建國際旅遊島智慧城市至今,伴隨馬雲在國內的東奔西走,阿里已經與甘肅、雲南、河北、貴州、浙江、福建等15個省市簽約,雲計算是與各地政府對接的重要資源。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38

特朗普、希拉里將在同一城市先後宣講經濟政策 誰更能拉動美國經濟

本周,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將先後發表自己的經濟政策演講。

根據最新的安排,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將在當地時間8月8日於底特律發表他的經濟政策演講;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團隊8月7日宣布,希拉里的演講則將在當地時間8月11日進行,地點也是底特律。

兩大候選人一前一後選擇底特律發表自己的經濟演講,無疑讓選民期待。他們各自的經濟政策會碰撞出什麽樣的火花?又會出現哪些標新立異的說辭?

8月7日,由《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ABC)聯合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希拉里目前的支持率為50%,以8個百分點的優勢領先特朗普(42%)。這比上月底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希拉里領先特朗普4個百分點的優勢又擴大一倍。當然,這也和特朗普上周頻頻發表對美軍家屬不敬的言論相關。

與特朗普劃清界限

希拉里的競選助手透露,希拉里的經濟政策演講將主要突出與特朗普經濟政策的不同,“屆時你們會聽到與特朗普完全不一樣的經濟政策。”

近兩周來,希拉里一直在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和佛羅里達州等對民主黨而言的“關鍵陣地”拉票、演講。她在上述這些州的演講能大致勾勒出她所推崇的經濟政策,比如通過加大基建投資、振興美國的制造業、大力支持中小企業,來拉動美國的就業。

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7月新增非農就業崗位25.5萬,遠高於17.9萬的預期值。7月的失業率依舊維持在4.9%,與之前持平。

據特朗普經濟顧問上周接受美媒采訪時的表態,特朗普也將在即將發表的經濟政策演講中,大談如何提高美國的就業率。不過,希拉里的競選搭檔、副總統人選凱恩把特朗普描繪成一個貪婪的商人,置小企業主不顧,傾向於通過外包,而不是雇傭更多的美國人來解決就業問題。

“值得註意的是,特朗普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根本沒表現出對經濟政策的關註。對選民而言,那是一個了解他經濟政策、理念的最佳窗口,但是他把那些時間完全浪費了。”希拉里的一位競選助手說,“現在,他不得不拼盡全力,把選民的註意力吸引到經濟政策上來。”在特朗普即將發表經濟政策前,他還在上周五公布了由13人組成的豪華經濟顧問團隊,主要是銀行家、對沖基金大佬及地產商組成。

在《華盛頓郵報》和ABC聯合發布的最新民調中,選民對於希拉里和特朗普經濟政策的關註不相上下。相對而言,希拉里稍占優勢。其中,有48%的受調查者更願相信希拉里的經濟政策,46%的受調查者則站在特朗普這一邊。而一個月前的民調顯示,受調查者對於這個問題更為分裂,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支持率各有45%。

希拉里經濟政策完勝特朗普

與特朗普把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這個向全美民眾展現的機會搞成嘩眾取寵的“小醜時間”相比,“政壇老手”希拉里則沒有錯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絕佳機會,不僅在獲得提名之余感謝民眾和黨內競爭對手——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的支持,更是借這個機會力推帶有希拉里特色的政策經驗。

8月1日,評級機構穆迪對兩位候選人的經濟建議進行研究後認為,希拉里的經濟政策完勝特朗普的經濟策略,“希拉里是最合適的總統人選”。“希拉里的政策能夠促進美國經濟更為強勁的發展。而特朗普的經濟政策一旦實施,美國經濟將大幅縮水,具體表現為:民眾收入增長停滯、股價和真實房價暴跌。”穆迪在報告中寫道。

具體而言,特朗普的經濟計劃覆蓋面較為廣泛,但焦點卻集中在少數領域。比如重談或廢除部分關鍵貿易協議、對廉價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削減聯邦稅負、驅逐1100萬非法移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希拉里提出的經濟計劃或將對現行政策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她最重要的提議包括大幅提升聯邦政府在道路、橋梁及其他基礎設施的投資;加大教育領域投入、對勞工給予12周帶薪家庭和保健休假、對富人加稅。

有分析人士認為,與特朗普大力提倡減稅計劃不同,希拉里的經濟政策更註重供需間的平衡。

7月底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為1.2%,顯著低於市場預期的2.6%,增速意外疲軟。這不僅令市場對美國下半年經濟前景的擔憂升溫,同時也令美聯儲年內加息的預期下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55

實控人和二股東先後增持*ST中發 紫光系第三次舉牌

*ST中發12月27日晚間公告,2016年8月1日至12月26日期間,紫光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紫光通信、西藏春華、西藏通信、健坤投資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系統買入中發科技 7,926,300 股股份,占中發科技發行在外的全部已發行股票數量的 5.00%。

交易完成後,紫光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紫光通信、西藏春華、西藏通信、健坤投資共持有中發科技 23,769,268 股股份,占中發科技發行在外的全部已發行股票數量的15.00%。公告顯示,紫光集團有235,000股股份購入價格在16.87至17.32元/股,有7,691,300股股份購入價格在20.21至23.50元/股的價格區間內。

另外,公司同時公告,2016年6月29日至12月26日,公司實際控制人瑞真商業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肥市鑫德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安徽省文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安徽文一籃球俱樂部有限公司、 安徽瑞泰置業有限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累計增持公司股份 2,673,400股,平均增持價格為22.29元/股,累計增持比例達到1.69%。本次增持後,瑞真商業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公司股份34,359,449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21.69%。

上述權益變動未導致公司第一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14

瓜子優信人人車先後卷入數據造假,不正當競爭何時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3/161175.shtml

瓜子優信人人車先後卷入數據造假,不正當競爭何時休?
熱點微評 熱點微評

瓜子優信人人車先後卷入數據造假,不正當競爭何時休?

二手車市場到底是怎麽了?

本文系熱點微評(微信 ID: redianweiping),作者:王新喜,授權i黑馬發布。

2016年二手車電商可謂硝煙彌漫,經過一輪接一輪的猛烈交火,有人折戟沈沙,有人解甲歸田。

2016年1月,包括瓜子二手車直賣網、人人車相繼被質疑存在數據造假嫌疑,兩家企業均進行了否認,近期,優信二手車又出現“被造假”,不禁讓人深思,二手車行業到底是怎麽了?為此,筆者從“爆料”源頭抽絲剝繭,試圖挖掘出事情的真相。

首先是2月9日,某知名科技類自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重磅!優信二手車海量車源水分多 恐陷數據造假困境》的文章,乍一看標題聳人聽聞,仔細看了內容才明白原來是典型的標題黨。

但更令人驚詫的是,在文章發出後只有幾百個閱讀量的時間內,竟然同時出現了多篇“相似文章”萬箭齊發,似乎背後存在著一雙“黑手”。

1

按照常理,帶有網訊標記和記者署名的文章往往為原創文章。然而記者的原創文章卻比自媒體出現的還晚一些。不禁讓人懷疑,這則有關優信二手車的負面消息有人為操縱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除了文章出現的操作手法存疑之外,文章提到的造假證據捕風捉影,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例如,文章指出,優信二手車擁有合作車商已超10萬家。但這一數據卻是來源於優信二手車的兄弟企業——優信集團旗下專註於B2B模式的優信拍。

2

如此不專業的錯誤實在不應該出自於專業媒體及自媒體之手。更何況文章中的問題,不止如此。

問題1:算法是否科學?包括58、瓜子在內的其他二手車平臺存同樣問題

文章中提及,優信二手車官網顯車源量與實際車源量不符。該作者認為優信認證車源、商家質保車源以及個人車源所得總數不等於全國車源標註量,所以,優信二手車車輛數據存疑。

筆者隨意瀏覽了瓜子二手車官方網站和58二手車官方網站,均采用相同的計算方法,所得結果均與優信二手車相同,全國車源與細分篩選之和數據不符。

瓜子二手車全國實時在售車輛標註數據為近10萬臺,但是若將細分超值車源42184臺、急售車源24732臺、準新車車源7962臺以及可遷全國車源8748臺相加,也不過8萬臺。

而且,當用戶同時點擊超值和急售兩個篩選條件時,系統顯示有11441臺車源。換而言之,這8萬臺車源中,還存在大量重複車源。排重後,瓜子二手車的實時在售車源僅為5萬臺。

3

58數據也同樣如此,由於58無法選擇全國範圍,只好以首都北京作為抽樣樣本。58北京二手車車源總量為84885臺,個人車源18582臺、商家車源37232臺、58放心車源2050臺之和為57864臺,同樣存在數據不符的情況。

4

倘若以此來定性優信二手車數據存疑,如今是否要將範圍擴大到整個二手車電商行業車源量數據存疑?如果這是行業對於車源量統計的慣例,那又為何單點優信二手車之名?

問題2:已銷售車源做參考資料 卻被指堆高數據泡沫

由於二手車具備一車一況的特點,已售車源的價格對於消費者來說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尤其是地域不同,同樣車況的售價也會有所浮動,成交價比參考價更具有參考價值。目前,二手車之家等老牌二手車電商平臺,仍然保留了已售車源的可查看情況。

優信二手車同樣采用了方式,卻被指責依靠“已售車源”拉升車源數據,確實有失偏頗。

5

問題3:文章內容與此前瓜子二手車數據造假如出一轍

下面這段文字來自於2016年媒體報道“根據此前在1月19日在“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實時全國搜索在線車源的截圖顯示,在瓜子二手車官網,全國實時在線總車源是44032輛車。

但如果從首頁開始向後選覽會發現,在第175頁有車源信息錄入,但176頁網頁則直接跳轉到趕集的404頁面,按每頁20臺車輛估算,1月19日瓜子二手車的實時在線車源是3500輛,與近44000臺的總數據相比誇大了近11倍。”

6

怎麽樣,與此次優信二手車被曝的內容對比之下,是不是如出一轍? 此外,文章中針對優信二手車不同頁重複車源等情況,筆者也並未在官網上發現類似的問題。

行文至此,優信二手車被攪入二手車電商“公關戰”的猜測已基本落實。筆者認為,二手車行業發展最快的這2、3年,公關戰、廣告戰接連不斷,一方面體現了行業的生機,另一方面適當的良性競爭也有利於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

可過度的野蠻增長,必將折損行業的發展前景。競爭對手之間有時間“吵架拌嘴、栽贓陷害”,不如老老實實解決自己的客訴問題、模式問題、資金問題,因為只有參與者發展壯大了,行業才能有更長足的進步。

數據造假 二手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42

劉強東:京東能夠從0到1,得益於我先後想清楚了這三件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215/161217.shtml

劉強東:京東能夠從0到1,得益於我先後想清楚了這三件事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劉強東:京東能夠從0到1,得益於我先後想清楚了這三件事

很多投資人在中國消費品行業投資,他們的規則就是less work ,easy job ,more money。

本文系投資人說(微信 ID: 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上周做左暉先生那篇的時候,有讀者跟投投提到了劉強東先生和左暉先生有些價值觀很像,恰好投投也在看京東的歷史資料,當下表示要做一期出來,於是就有了這篇稿子。

透過劉強東先生的講述,投投發現,很多道理看似平凡,但在更長的周期里,能讓企業拉開差距的地方往往卻正在於此。當然,再好的理念如果只是CEO一個人的準則也無濟於事,最終要隨著執行力落實成企業的規則、文化。

看到了別人走過的路,也並不能阻止你跌坑,但可以在你下落的瞬間,及時點醒你。情人節快樂。

1

創業的兩件事

談到創業,關鍵就一句話:只要你能夠真正解決一個問題,那麽你的項目就一定會成功。對此,我想講京東歷史上發生的兩件事。

1998年,我帶著積攢的12000塊錢在中關村租了一個四平方米的櫃臺。那時候中關村幾乎所有的商家做生意都是一個模式,老板對員工的培訓都是:一臺筆記本兩萬五,你怎麽用三萬五賣出去。由此中關村還有十大「招術」教你如何欺騙顧客。我覺得這註定是不對的,終究有一天這種混亂的情況會改變。這就是問題,誰能把這個問題解決,誰就可以取得成功,非常簡單。

所以從開櫃臺第一天,我是唯一明碼標價、所有產品都開發票的商家。不接受討價還價,只賣正品行貨。就這麽一做六年,從一個小櫃臺,到2003年的時候,我擁有了12個店面,其中3個在北京,而且每個店的營業額都非常好。

第一件事發生在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迫不得已把所有的門店都關掉,所有的人員都在辦公室,每天很著急,因為我們各種租金、開銷一天都不少,貨又不敢銷售,店面也不敢開門。

我們有同事就提出來,說為什麽我們不去做網上銷售呢?我們去搜狐、新浪、163各種各樣的網站發帖,結果發現發了帖很快就被管理員刪了,偶爾沒被刪也沒有人訂貨,因為沒人相信。記得我們就在BBS里說:我有什麽刻錄機,多少錢,底下是匯款帳號,如果你想買的話先把錢匯到這兒來……那時候too young too naive.

後來,我們開始在專業的測評論壇里發帖。論壇總版主看到了,不僅回複了,還把我們的帖子置頂,說:京東多媒體,我知道,這是中關村唯一的一個不賣假光盤的廠家。結果這一天我們接到了10個訂單。

正因為過去六年的堅持,贏得了別人的信任,從而在最關鍵的時刻,得到了一個不記得他姓名的人的一次簡單幫助,從而使京東開始由線下轉到線上,做了電商。

第二件事發生在2006年、2007年融資的時候,好多人說你們是沒法成功的,為什麽?他說幾乎我所想要買的所有東西,都可以在當當、卓越或者淘寶上購買,還都能找到比你京東更便宜的,所以很多人說你沒必要做,註定你沒有前途。

但是我們不這麽認為,為什麽?因為我覺得在那個時候,包括今天網上的銷售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商家的誠信、商品的質量、送貨的服務和速度,我想解決這個問題。因為購物原本應該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它不得已變得複雜了。

在這個時期我們推出的「當日達」。後來有一位美國的記者朋友問我,在哥大留學的時候,是否去亞馬遜購物過?我說是。他問感覺怎麽樣,我說很好,但是我實在忍受不了它的物流速度。他說你要是Prime會員兩天就可以收到貨,那多快啊。我說京東幾乎每個用戶都是Prime會員,但你不用花99美金,只要一次購買滿79塊錢的商品就可以免運費了,而且在北京、上海這些大的城市,都是當日達。

正因為對解決問題的堅持,我們解決了網絡購物領域長期存在的大量問題,這就是京東得以生存和快速發展的基礎。

2

管理團隊的思考

一家企業僅僅有初心是不夠的,成敗往往在於你有沒有用好人,這也是我第一次創業失敗獲得的教訓。

大四的時候,我開了一家餐廳。因為沒有太多時間管理,每周我就去一次,我給員工改善了夥食和住宿條件,提高了工資待遇。我覺得對員工這麽好,他們一定能幫我把餐廳做得更好。結果過了兩個月之後,就不對了,大廚和前臺、買菜的都變著法兒貪錢,餐廳變成了一個只進不出的無底洞。最後,我虧了近20萬元,有借小姨家里的錢,還有我爸媽攢了一輩子的錢。

我開始對人性產生了懷疑。我不認為自己有錯,我認為自己一點錯都沒有,我對員工這麽好,為什麽他們這樣對待我呢?他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為什麽要騙我的錢呢?想了很長時間。

然後,我去了一家日本企業,開始管理公司的信息系統。日本人那一套管理系統非常清晰,怎麽前後一一對應,怎麽保證數量精準,都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在日本人眼里,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不像我們中國人說的有什麽誤差,誤差就是錯誤。

我在那家日企陸續做過信息、庫房、銷售崗位,把管理核心摸得很熟之後,我才知道,我第一次創業失敗,全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對員工進行任何管理,沒有系統流程,防範漏洞。

從這兒開始,我越來越重視管理體系的建設。而公司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怎麽選人,怎麽用人,怎麽留人,怎麽防止「大企業病」,保證信息通暢,減少部門扯皮。

培養團隊,是我花費時間最多,也是內部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問我京東運營體系中哪里最讓我「疲於奔命」,一刻也不敢放松,那就是培養團隊。如果有一天京東失敗了,那麽不是市場的原因,不是京東對手的原因,也不是投資人的原因,一定是我們的團隊出了問題。

過去很多人失敗的時候說,政策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技術的發展等等,導致了失敗,都是瞎說,最終都是人不行。

京東在用人上,這些年我堅持做了這幾件事:

(1)培養管培生,是我傾註時間和精力較多的一件事情。每年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招聘幾十甚至上百人,從畢業那天起,這些管培生就得進入京東。接受完系統的培訓之後,管培生們可以自由選擇,到相應部門的具體工作崗位正式開始工作。工作滿半年之後,他們可以進行第二次內部崗位選擇,滿兩年後他們還有第三次選擇的機會。

(2)留人,如果一個配送員五年之後還是配送員,那就是管理者的失職。因為業務的需要,我們每年的配送隊伍和配送站幾乎都在翻倍增長,所以只要在公司工作過一兩年的優秀老員工,就有可能成為站長。一旦成為站長,不僅工資高了,優秀的站長還能拿到公司的股票。

我經常說要感恩員工的付出。什麽是感恩?感恩不僅僅是給員工好的薪水和待遇,抑或是股票,更是要通過培訓體系,讓他們在京東工作幾年後,個人職業能力、知識、眼界等都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這份工作對於配送員們來說可有可無,隨時都可以離開京東再找一個,那麽很難真正做好這份工作。

(3)七上八下原則,這是京東人事管理規定中非常重要的一條。什麽叫七上八下?就是內部員工,包括管培生在內,覺得你有七成把握的時候,就讓你來管理這個部門。同時強制性規定,80%的管理者都必須內部培養提拔人才,只允許20%從市場招聘。

培養一名管理者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的,那為什麽我們還要20%去社會上招聘?因為我們要保證組織還有新鮮的血液,我們不能變成一個封閉化的組織。所以七上八下,這樣才能保證這家公司真正的文化、價值觀落地生根。

(4)防止大企業病,經常說No的管理者實際上都是偷懶者,必須清除。

在京東,沒有事實或數據能夠證明別人的需求是不正確的,你不能說No。比如過去幾年大家抱怨最多的就是跨部門協調困難,你找某些個部門辦點事,皮鞋都跑爛了,沒完沒了的,跟你說一大堆不行的原因。我們設立了這個原則,管理者可以對其他部門的人員評定打分,那個人不好,你對他打分。

按照這個制度,以後再說No就屬於高風險,你要說No可以,給我拿數據擺事實,告訴我,我跟你提的要求是不對。

3

商業模式的思考

自從2007年我拿到第一輪1000萬美金融資,到年底我們決定自建物流。之後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質疑,有的人說很好,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有的說這是胡來,最愚蠢的決定,終有一天會把企業拖垮。所以這麽多年以來,市場上永遠保持熱度不變的就是對我們各種行為的討論。

在此,我希望能夠跟你分享一下,到底我是怎麽看的,是基於什麽樣的想法。記得我們最多的時候,一年虧了十多億人民幣,很嚴重。那時候很多人問我,你睡得著覺嗎?你不怕嗎?其實也不是不怕,有時候也想,要是企業倒閉了怎麽辦。

但現在,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過去十幾年以來,我們一直不為外界,甚至不為我們的投資人股東所動。因為我認為我們做的事情有價值,盈利一定不是問題。我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商業模式,為你的合作夥伴創造很多價值,為你的用戶創造很多價值,結果你倒閉了,失敗了,如果是的話,也並不是商業模式出了問題。

這份信心,是出於以下幾點思考。

(1)首先,中國的服務行業,加盟模式我都不看好。服務行業如果做加盟的話,初期發展速度很快,你能夠賺很多的錢,跟我們無數投資人追求的商業模式一模一樣。我跟很多投資人打過交道,很多投資人在中國的消費品行業投資,他的規則就是less work, easy job, more money。

不用去選店,不用去培訓,只要去收加盟費,數錢是最簡單的,但是這種商業模式今天出現一個,沒了,明天出現一個,又沒了,因為這有違消費者的利益。我想中國的服務行業,在未來二十年,我們巨大的機會就是堅持走自營。

(2)接下來講一下甘蔗理論,消費品行業存在著十節甘蔗的經營規律在里面。就是說,作為市場競爭的結果,任何消費品行業,各個環節的利潤都是固定的,就像十節甘蔗成熟的時候,都有相對穩定的長度,這是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打破的規律。

有人說不對啊,蘋果的利潤率很高,只有1%的品牌能做到這樣。但是所有的消費電子品牌都沒有常青樹,為什麽?因為消費電子幾十年發展永遠要創新,不斷的創新,你都不知道明天哪個品牌會出一個新的手機更好,讓我們更開心,可能一夜之間蘋果手機就落伍了。

所以每個行業,短期來看,這節甘蔗今天長了、明天短了;長期來看,行業的利潤和品牌利潤是相對比較固定的,是一個合理的水平。當整個產業基於理性的時候,這十節甘蔗將更加清晰,不管是傳統品牌還是線上品牌,還是電子商務,還是傳統零售,我相信都逃不過商業的自然規律。

這也就是為什麽京東就做得比較重,而不願意采取最輕的模式,因為我們堅持認為,在這個產業里面,你做得事情越多,吃到的節數越多,有一天行業趨於理性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和資格去獲取行業的最大利益。

很多互聯網企業死掉了是什麽原因?我們也琢磨了很長時間。最後結論就是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要符合傳統經濟規律,所以我們對互聯網的看法、總結就是:任何一種互聯網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降低行業的交易成本,不能夠提升行業交易效率的話,那麽最後註定會失敗的。

當然,這個理論僅適合零售和消費品行業,不適合遊戲、資訊、高科技,比如Facebook和Twitter。

4

創業動機的思考

如果大家要創業的話,希望每個人要問自己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這個項目解決了什麽問題。如果你什麽問題都不能解決的話,那麽我可以說你的項目註定會失敗。有的人說,不,我覺得我創業是為了獲取財富。創業成功獲取合理合法的財富,無可厚非,但是我從來都沒有看到哪一個創業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而創業成功的。

在中國大家都知道創業非常的火,最火的時候到什麽程度?投資人也有些愚蠢,只要有一個主意,你可以拿到3000萬美金的投資,真的很容易,很多人很高興。但是不要忘了,你拿到多少融資不是你的財富,你拿到多少融資,你將來就要10倍、20倍的把這個還回去,風險投資的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所以千萬不要把投資人投資的錢視為你的財富,視為你的成功。

有人說我創業是為了自由,我不想朝九晚六打卡,受到別人的指使,做老板以後我就自由支配我的時間,想什麽時候上班就什麽時候上班,如果你真是為了自由的話,可以說創業是最不自由的。

因為作為創業者,你在公司必須是最自律的那個人,所有人都可以違反這個公司的制度規定,所有人都可以遲到早退,唯獨你不行,永遠不行。你如果下午一點鐘上班的話,兄弟們肯定是下午三四點才上班,一定是這樣的。

你如果說我創業是為了出名,能參加各種論壇,如果你要抱著這樣的想法的話,我可以告訴你,最後99%的結果是你真的出名了,而且會載入哈佛的案例,說某某人拿了風投20億美金5年燒光,項目失敗,然後大家來分析他是怎麽失敗的。

互聯網領域有個很普遍的說法,風來了,豬都會飛。我認為如果你是一頭豬的話,就兩種選擇,第一個選擇你使勁吃,使勁睡,抓緊最後的日子,享享福得了。

第二條路,你就每天少吃,多走路,鍛煉身體,把自己弄瘦一點兒,讓養你的人晚殺你幾天,你幹嘛非要飛起來?豬飛起來有什麽結果?你是頭豬,飛到天上去,是瘋狂了十幾秒,但摔下來死得更快。

最後我想對真正的創業者說:當下人類的需求在幾乎毫無節制地、進一步貪婪地、快速地增加,這就給我們創業者提供了巨大的機會。身處我們這個時代,如果大家不去做點事情的話,真的是會讓你一生感到後悔,後人終究將記錄我們這一代人,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記錄、奮鬥的時代。

當然,在看到時代的同時,也需要反觀自身。我管不了這個社會,但是我一定要管好這一家公司。我希望這個社會上,幹凈的公司越來越多。比如京東,如果這家公司有任何違法犯罪行為,不管賺多少錢,對我來講,都不會有成就感。我把所有的青春傾註在這家公司上,我不願意它走上邪路。

京東 電商 方法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73

有關概念與現實世界的先後問題

有關概念與現實世界中的「先後」問題(上)

   

  在香港的成功商人中,施永青先生是筆者最為敬佩的。他雖然未算城中的首富,但他學識廣博,尤其對於政經時局的問題,有著極強的洞察力,評論可謂深中肯綮。若論綜合實力,應該超過其他的一眾名人。他在自己創辦報章AM730中的專欄(C觀點),是筆者每天必讀的文章,多年來自問獲益良多。前幾天(13/2/2017),偶閱施先生《雞先還是蛋先 答案清楚分明》一文(以下簡稱「原文」),覺得其中頗有值得商榷之處。雖然施先生頗具自信,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困難,而且答案清楚分明,不存在任何犯駁的地方」,但以區區的淺見,似乎還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原文有頗多的議論,筆者未敢苟同。

甲、原文的大致思路


  也許應該先略述原文的思路與結論。

  首先,原文分析「父」與「子」的先後問題,認為「從語意邏輯的角度來看,世上應該是先有兒子才有父親。因為未有兒子出現之前,那個男人只是別人的丈夫或兒子,還未有資格被稱為父親。......在概念上,一定是兒子的概念先於父親的概念,沒有兒子的人那不可以叫父親。」不過,當牽涉現實時,原文還是依循常識的觀點,同意是先有父親,然後才有兒子。

  此後,原文再分析「雞」與「蛋」的先後問題,認為「在概念層面討論雞與雞蛋的先後問題。那當然是先有雞的概念,才有雞蛋的概念」,理由是:「我們得先為雞下定義,才能界定一隻動物是否一隻雞,然後才能有雞生下來的雞蛋」。另一方面,原文同時主張「從生物進化的具體過程來說,也是雞先於雞蛋」,理由是:「龍鳥所生的蛋只能是龍鳥蛋。直到有一天,龍鳥在進行有性繁殖的時候,新一代的基因出現異變,......異變成一隻後來被我們稱做雞的新品種。這時,雞才第一次在世上出現。這種基因的變異是在受精卵孵化的過程中發生的。因此,第一隻雞是在龍鳥蛋中孵化出來的。在雞未孵化之前,世上尚未有雞,這隻蛋當然不會是雞蛋。」

  對於上述的第一個問題,筆者淺見,無論是就概念的內容,抑或現實應用的角度,都絕不可能出現「兒子先於父親」的情況。只因原文的思理,在重要關節上把捉不實,因而才形成類似詭辯的論斷。至於第二個問題,筆者同意前半部份的結論,後半部份則頗有商榷的餘地。

乙、概念與現實世界的先後


  原文有一點是非常可取的,就是區別概念在邏輯上的先後,與現實世界具體事物出現的先後。原文並指出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時受困於具體事物的出現時間,而沒有從語意邏輯的角度去看出現的次序」。

  人類過去確曾因為「概念」與「現實」兩層的混淆不清,以致弄出很多思維謬誤,例如著名的有關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簡單而言,這個論證是:在概念上,上帝是「全能」的,而「全能」理所當然是要包括「存在」,否則就不算是全能。因此,上帝必然是存在的。以上的思維推論,就如同我們想把「能夠吃的薄餅」這個概念吃進肚子裏一樣,荒謬程度絕不下於畫餅充飢。

  概念上的先後,與現實經驗世界事物的先後,當然是兩碼子的事情。舉例而言,從概念的內容看,「上帝」是造物者,必然先於被造物「人類」的存在。這是第一層的問題。其次,就這兩個概念出現的先後作分析,恐怕便要倒轉過來,是先有了「人類」的概念,然後才有「上帝」的概念。因為人是具體的自然界生物,上帝是較為抽象的觀念。人類在早期階段,思想蒙昧,只能先產生較簡單的概念。直至頭腦進化到比較發達,思維足夠複雜,才能產生較抽象的概念。這是第二層的問題。最後,在現實世界中,是否真有先於人類存在的造物主上帝,由於事涉宗教信仰,在此不便多言,各人可自給答案。最重要者,以上三個是分屬於不同層次的問題,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丙、父與子的先後問題


  原文在起步方向上雖然正確,但此下的論述卻出現頗大的漏洞。今嘗試略作釐清如下:

1. 語意層面


  從概念的內容看,父親是邏輯地「必然」先於兒子,兒子是「必然」後於父親。這個問題根本不待證明,不過是我們日常語言的簡單約定。「父親」這個概念,就是指人們的男性先代孕育者;「兒子」這個概念,就是指人們的男性後代繼承者。二者的先後,清楚自明,毫無爭辯的餘地。正如我們根本不需要在現實世界中找一朵「紅色的花」來看看,便可知道「紅色的花必然是紅色的」;同樣,我們也不需要在經驗世界中找一位父親,再找一位兒子,然後查對他們的身份證件,已可得出孰先孰後的結論。由於是不待經驗事實的證明,在此可以說結論是先驗的、必然的。

  就今天日常語言的使用看,「父母」和「子女」是指涉一種家庭倫理關係,通常是兩端同時具備,否則便無意義。說父母,就預設著子女;說子女,就預設著父母。這等於說「丈夫」,就預設著「妻子」;說「兄長」,就預設著「弟弟」一樣。它們之間的地位,完全對等,並無何者較為重要,首出庶物,孰先孰後的問題。

  至於原文的思路,「在概念上,一定是兒子的概念先於父親的概念」,所謂「先於」,其實不是說概念自身的「內容」,而是概念在經驗世界中的「出現」。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純屬偶然,根本並無邏輯上的必然性可言。原文提出的理據,並不能成立。原文說:「沒有兒子的人那不可以叫父親。」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沒有父親的人那不可以叫兒子」;原文說:「未有兒子出現之前,那個男人只是別人的丈夫或兒子,還未有資格被稱為父親。」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那個男人可以沒有兒子,但必定擁有父親。沒有父親,何來兒子?」然則,如何論證「兒子」的概念,必然優先於「父親」的概念出現呢?

  初民智慧從混沌初開,到形成各式各樣的概念,按道理總有其次第可言。但既然「父親」和「兒子」這兩個概念,它們出現的次序,純屬偶然,並無邏輯的必然性,那麼這個問題,基本上無甚意義。「父」與「子」本來是一對對等的觀念,硬要問首次出現的時間先後,這就有如要追問:「究竟第一個原始人吃青蛙在先,還是第一個吃螃蟹在先?」

  概念「內容」自身的先後,跟概念「出現」的先後,畢竟是兩個問題,雖然都是從概念的角度作思考,但層次不同,各有分際,不可混漫。


2. 知識論層面


  「父親」與「兒子」的先後問題,其實並不單純是概念定義、邏輯關係這麼簡單。父親先在,還是兒子先在,我們若把這問題往上還原,其實就是問「原因」先在,還是「結果」先在?父子問題,不過是「因果」問題的一種變型或衍變(父親是兒子產生的原因,兒子是父親某種行為的結果,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根據德哲康德的知識論,「因果」是屬於知性的十二範疇(Category)之一,是人類知識結構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式。說「兒子」先在於「父親」,就等於說「結果」先在於「原因」,這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根本是完全不可理解,因為它違反了知識的基本結構。


3. 經驗層面


  在經驗世界的層面,原文說:「如果化成具體的人,答案就不一樣。譬如,小明是大偉的兒子;如果問先有小明還是先有大偉﹖那答案當然是先有大偉,後有小明。」這本來就是常識,不過,說父子概念「化成具體的人」,表述上不妨稍作優化。我們知道,每個概念都有其內容(Intention)與外延(Extension)。前者指概念的含意,後者指概念的指涉對象。因此,若把「化成」改為「應用於」,相信會較為穩妥。

  假設有人向您說:「小明是大偉的兒子」,何以您便能近乎不假思索地當下確斷:「當然」是先有大偉,後有小明?顯然這純粹是由於概念自身的定義。這種「當然性」或者「必然性」,是屬於邏輯上的意義。正正是由於事實上「大偉」這個體,出現時間先於「小明」這個體(當然並且是其孕育者),符合大眾對於「父子」概念的規定,所以人們才在此種場合,把「父子」的概念應用上去,才說「小明是大偉的兒子」。

  總結以上三個層次,第一層,若只牽涉概念之間的關係,可稱為「邏輯上的先在性」;第二層,若就「因」與「果」的角度看,由於涉及到存有的真實,可稱為「形而上的先在性」;第三層,若只就經驗世界中個體存在之間的先後著眼,可稱為「時間上的先在性」。所謂「先後」,原本便不止於一種意義。而義各有當,詞不虛設,它們分別對應著不同層次的「先後」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31

有關概念與現實世界中的「先後」問題(下)

有關概念與現實世界中的「先後」問題(下)


甲、環環相扣與互為因果

  「雞」與「蛋」的先後問題,所以能夠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原因是它表面上略帶一點吊詭(paradox)的意味。在討論這問題前,也許應把「蛋」的概念,清楚釐定為「雞蛋」。否則的話,若問雞在先還是鴨蛋在先、鳥蛋在先,便會失去問題原初的意義。

  概念上,所謂「雞」,是指從「雞蛋」而來,而又能產生「雞蛋」的東西;所謂「雞蛋」,就是指從「雞」而來,又能產生「雞」的東西。如是,「雞」與「雞蛋」互為因果。.............雞--雞蛋--雞--雞蛋--雞--雞蛋............。這個串系既可以無限地伸延下去,也可摘除有限的幾節,串成一條連環,它們一環扣一環,宛轉而無窮。而且,任何一節都可以是起點,所謂略帶吊詭的意味,不過如此而已。

  其實,日常生活中本來並不缺乏這種互為因果的事情。例如,身體健康,心情便會愉快;心情愉快,身體便會更健康。又例如,經濟不景氣,人民收入減少,消費意慾便會大減;而消費不振,經濟便更加蕭條,人民收入更為減少。相較之下,「雞」與「雞蛋」的問題,較富圖像性,加上一份生命循環、生生不息的喜悅動感,因此才較能引起大眾的興趣。

  筆者自始便對這個問題,無甚興趣。原因有二:一、自忖才疏學淺,缺乏足夠生物學、遺傳學的專門知識,很難有中肯的想法。硬要去想,一定錯漏百出;二、根據區區有限的知識,無論「雞」或「雞蛋」,都不是物種的最初型態,更遑論宇宙「第一因」了。地球上一切生命,最初都只是蛋白質和DNA,經歷不計其數的基因突變,才逐漸演化成今天各式各樣的生物型態。相較之下,探討這問題,還不及第一因的問題來得有趣。

  當然,任何問題,也是可以隨便想想的。

乙、從邏輯概念的角度看

  首先,若從邏輯概念的角度看,「雞」與「雞蛋」的先後問題,並不算是十分難解。根據這兩個概念的「內容」,「雞」與「雞蛋」是互為因果,並無孰先孰後可言。正如佛典所言:「如二束蘆,更互依持,令住不倒」。

  這原本就是最簡單而直截的答案,但正因為它太過平實,滿足不到一般人喜好幻怪的心理。這樣,我們不妨轉從概念的「形式」著眼。假如「雞」的概念是 A ,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雞蛋」作為複合概念,便是 A + B。「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當然是先有 A,然後才會有 AB。「雞」在邏輯上(概念的形式)是必然先於「雞蛋」的。這樣的答案,相信可以初步滿足大部份人的要求了。

   以上是分別就概念的「內容」和「形式」著眼,根據前者,「雞」與「雞蛋」沒有先後可言;根據後者,「雞」先於「雞蛋」。由於著眼點不同,答案亦有異,二者並無矛盾。

  更應注意者,以上二者俱跟經驗世界的「事實」無關。單就概念的「形式」看,「中國」必然先於「中國人」。因為未有「中國」的概念時,那些人只是一群人而已,還不能稱為「中國的人」。同樣,「恐龍的前身」這個概念,必然後於「恐龍」的概念;「人頭馬的祖先」,必然後於「人頭馬」。至於甚麼生物是「恐龍的前身」,現實中究竟有沒有「人頭馬」這種生物存在,那是完全不相干的。


     

丙、經驗知識的獨立意義

  透過概念分析,所得的結論雖然簡單直截,但由於不帶經驗內容,從知識的角度看,這種必然真或必然假的論斷,近乎於「廢話」。我們固然同意,知識成立的前題,是概念的清晰界定。但知識亦絕不止於概念的界定。要尊重經驗知識的獨立意義,那麼在下定義時,最好避免過於「霸道」的處理,否則很容易出現一葉障目的弊病。

  以上文「中國」與「中國人」孰先孰後的問題為例,我們可以嘗試先為「中國」、「中國人」作定義。前者無論就時間抑或地域,都不容易取得共識,但人亦不妨各取其所同意者,用來作比較。舉例而言,我們或可把殷商的立國,視為中國信史時代的開始。商朝早已超越了「部落」與「酋邦」的型態,具備現代政治學上稱得上是「國家」的政府職能。至於何謂「中國人」,也是人言人殊,我們或可用遺傳學上Y染色體DNA單倍型O3類群為標準。參以近年考古學對於出土古人骨的DNA鑑定成果,例如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那些居民的Y染色體SNP單倍型,就是O3—M122,亦即今天大部份漢族人的父系遺傳基因。由此便可得出結論,在歷史上,「中國人」的出現,遠早於「中國」。

  當然,我們若採用不同的界定(例如把夏朝視為「中國」之始),結論便不相同。 但以上不過是泛泛舉例,最重要一點,我們根本不需要加入甚麼「沒有『中國』,那有『中國人』」之類的空洞原則,已經可以展開知識的探索。那種概念形式的戲論,有時候對於知識領域的開拓,不獨無益,反成窒礙。




         原雞 Gallus gallus               黑尾原雞 Gallus lafayetii            灰原雞 Gallus sonneratii       綠原雞 Gallus varius  

丁、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雞」與「雞蛋」的先後

  首先,對於「雞」和「雞蛋」的界定,必須是以今天我們現實中所見到的「雞」和「雞蛋」作標準,不能隨便使用其他的界定。動物的分類,那是生物學家的職責,我們姑且暫以生物學上「雞形目雉科原雞屬(Gallus)」,作為「雞」的定義。孔雀不是雞,火雞更加不是雞。當然,適當地放寬或者收窄一點,俱無不可。至於「雞蛋」,可簡單地界定為雞繁殖後代所製造的受精卵,或,雞在生命早期階段,尚未出生前的型態。

  假如地球上第一隻原雞屬動物(簡稱「初雞」)在出現時,之前並無「雞蛋」;第一隻雞蛋(簡稱「初蛋」)是由初雞生出來的話,那麼,我們便可說,生物史上是先有「雞」,然後才有「雞蛋」。相反,假如地球上在初蛋出現之前,並無初雞;其後才由初蛋產下初雞的話,那麼,我們便應該說,生物史上是先有「雞蛋」,然後才有「雞」。

  在此不妨重新檢視施先生在原文所作的推論:

從生物進化的具體過程來說,也是雞先於雞蛋。雞是鳥類的一種。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為行文方便,我隨便替未進化成雞之前的鳥的品種安個名字,叫做龍鳥。龍鳥不可以被稱為雞,因為牠尚未進化到具備雞應該有的品質。所以龍鳥所生的蛋只能是龍鳥蛋。直到有一天,龍鳥在進行有性繁殖的時候,新一代的基因出現異變,龍鳥蛋這次孵化出來的新一代竟不太似龍鳥,而異變成一隻後來被我們稱做雞的新品種。這時,雞才第一次在世上出現。

這種基因的變異是在受精卵孵化的過程中發生的。因此,第一隻雞是在龍鳥蛋中孵化出來的。在雞未孵化之前,世上尚未有雞,這隻蛋當然不會是雞蛋。要等這隻雞生蛋時,世上才有第一隻雞蛋。由此可見,一定是有了雞之後,才會有雞蛋。答案清楚不過。

  首先,雞應該不是由龍鳥之類東西進化而來,因為彼此相差得太遠。如果「雞」被界定為「原雞屬」生物的話,那麼,牠們應當是由同屬於「雉科」的其近緣屬變異過來;如果「雞」被界定為「原雞種」生物的話,那麼,也是應當由同為「原雞屬」的近緣種變異而來。至於是甚麼生物,既有可能是今天見到如孔雀之類的近緣屬鳥類,但更大的可能性,相信是已經滅絕消失的其他類種。

  更重要者,原文的推論,本來也是順適的。只是到了最後,卻竟然走出「在雞未孵化之前,世上尚未有雞,這隻蛋當然不會是雞蛋。要等這隻雞生蛋時,世上才有第一隻雞蛋」的結論。須知道,未有「雞」的概念前,不能有「雞蛋」的概念,這只是說明我們的觀念結構。這並不妨礙在客觀世界中,是先有初蛋,然後有才有初雞的事實可能性。如果事實上的確是有一種符合今天「雞蛋」標準的東西,先於「雞」存在的話,那麼我們給它甚麼名稱,是完全無所謂的。我們可以不稱它為「雞蛋」,叫它做「X」便可以了。原文在此犯上了混淆觀念上的存在,與現實中的存在,這兩種不同層次、不同份際的問題

  如果硬要以概念形式為標準,定其先後的話,那麼根本不需要再說甚麼龍鳥、基因突變、受精卵孵化等等一大堆的贅詞。說到底,就只是一句十分「霸氣」的話:未有「雞」概念前,不可能有「雞蛋」的概念。這的確如林副主席所言,永遠巔撲不破的真理,一句頂一萬句。而且,這種空洞的形式原則,是可以到處應用的。例如,未有「恐龍」概念之前,不可能有「恐龍祖先」。因此,「恐龍祖先」的存在,一定晚於「恐龍」的出現。 試問,我們還能談生物科學的考察嗎?經驗知識還有獨立的意義嗎?(不管拿出甚麼具體的事實證據,都只能是「恐龍」先於「恐龍祖先」。)

  區區淺見,普通禽鳥的一生,大抵皆經歷幾個階段:受精卵--孵化--破殻而出--雛鳥--成鳥。理論上,在其生命歷程中的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出現基因特變。不過,如果突變是發生於後天(破殼出生以後),是絕不容易忽然變成另一種差異甚大的生物。一般生物,都是越在生命的早期階段,越容易出現變異。

  且以日常的經驗為例,人在後天遭遇基因突變,通常只會患上癌症,以致死亡,是不會忽然變成雙頭怪、連體人的,甚至不容易多生出一隻手指頭來。巨大的變異,通常只能發生在受胎至出生前的階段。連體嬰、畸型胎等事情,時有所聞,已非很怪的事。

  順此思理作推測,實際的情況應該是,有某種雉科的禽鳥,其中兩隻在交配後,受精卵出現基因突變,雌鳥產下了初蛋(跟今天的雞蛋性狀基本相同),由初蛋孵化出初雞;而不是由這種雉科生物,忽然基因突變,變成初雞。因此,「雞蛋」先於「雞」存在的可能性,絕對遠遠大於「雞」先於「雞蛋」。

  筆者對此問題的理解,大致如上。粗淺與錯漏,在所難免。但遊戲文章,也無大所謂。其實,當這個問題轉變為純粹生物學的問題時,原初的那點吊詭味道早已消失,「連環可解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58

有關概念與現實世界中的「先後」問題(上)

有關概念與現實世界中的「先後」問題(上)

   

  在香港的成功商人中,施永青先生是筆者最為敬佩的。他雖然未算城中的首富,但他學識廣博,尤其對於政經時局的問題,有著極強的洞察力,評論可謂深中肯綮。若論綜合實力,應該超過其他的一眾名人。他在自己創辦報章AM730中的專欄(C觀點),是筆者每天必讀的文章,多年來自問獲益良多。前幾天(13/2/2017),偶閱施先生《雞先還是蛋先 答案清楚分明》一文(以下簡稱「原文」),覺得其中頗有值得商榷之處。雖然施先生頗具自信,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困難,而且答案清楚分明,不存在任何犯駁的地方」,但以區區的淺見,似乎還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原文有頗多的議論,筆者未敢苟同。

甲、原文的大致思路


  也許應該先略述原文的思路與結論。

  首先,原文分析「父」與「子」的先後問題,認為「從語意邏輯的角度來看,世上應該是先有兒子才有父親。因為未有兒子出現之前,那個男人只是別人的丈夫或兒子,還未有資格被稱為父親。......在概念上,一定是兒子的概念先於父親的概念,沒有兒子的人那不可以叫父親。」不過,當牽涉現實時,原文還是依循常識的觀點,同意是先有父親,然後才有兒子。

  此後,原文再分析「雞」與「蛋」的先後問題,認為「在概念層面討論雞與雞蛋的先後問題。那當然是先有雞的概念,才有雞蛋的概念」,理由是:「我們得先為雞下定義,才能界定一隻動物是否一隻雞,然後才能有雞生下來的雞蛋」。另一方面,原文同時主張「從生物進化的具體過程來說,也是雞先於雞蛋」,理由是:「龍鳥所生的蛋只能是龍鳥蛋。直到有一天,龍鳥在進行有性繁殖的時候,新一代的基因出現異變,......異變成一隻後來被我們稱做雞的新品種。這時,雞才第一次在世上出現。這種基因的變異是在受精卵孵化的過程中發生的。因此,第一隻雞是在龍鳥蛋中孵化出來的。在雞未孵化之前,世上尚未有雞,這隻蛋當然不會是雞蛋。」

  對於上述的第一個問題,筆者淺見,無論是就概念的內容,抑或現實應用的角度,都絕不可能出現「兒子先於父親」的情況。只因原文的思理,在重要關節上把捉不實,因而才形成類似詭辯的論斷。至於第二個問題,筆者同意前半部份的結論,後半部份則頗有商榷的餘地。

乙、概念與現實世界的先後


  原文有一點是非常可取的,就是區別概念在邏輯上的先後,與現實世界具體事物出現的先後。原文並指出很多人「在思考問題時受困於具體事物的出現時間,而沒有從語意邏輯的角度去看出現的次序」。

  人類過去確曾因為「概念」與「現實」兩層的混淆不清,以致弄出很多思維謬誤,例如著名的有關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簡單而言,這個論證是:在概念上,上帝是「全能」的,而「全能」理所當然是要包括「存在」,否則就不算是全能。因此,上帝必然是存在的。以上的思維推論,就如同我們想把「能夠吃的薄餅」這個概念吃進肚子裏一樣,荒謬程度絕不下於畫餅充飢。

  概念上的先後,與現實經驗世界事物的先後,當然是兩碼子的事情。舉例而言,從概念的內容看,「上帝」是造物者,必然先於被造物「人類」的存在。這是第一層的問題。其次,就這兩個概念出現的先後作分析,恐怕便要倒轉過來,是先有了「人類」的概念,然後才有「上帝」的概念。因為人是具體的自然界生物,上帝是較為抽象的觀念。人類在早期階段,思想蒙昧,只能先產生較簡單的概念。直至頭腦進化到比較發達,思維足夠複雜,才能產生較抽象的概念。這是第二層的問題。最後,在現實世界中,是否真有先於人類存在的造物主上帝,由於事涉宗教信仰,在此不便多言,各人可自給答案。最重要者,以上三個是分屬於不同層次的問題,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丙、父與子的先後問題


  原文在起步方向上雖然正確,但此下的論述卻出現頗大的漏洞。今嘗試略作釐清如下:

1. 語意層面


  從概念的內容看,父親是邏輯地「必然」先於兒子,兒子是「必然」後於父親。這個問題根本不待證明,不過是我們日常語言的簡單約定。「父親」這個概念,就是指人們的男性先代孕育者;「兒子」這個概念,就是指人們的男性後代繼承者。二者的先後,清楚自明,毫無爭辯的餘地。正如我們根本不需要在現實世界中找一朵「紅色的花」來看看,便可知道「紅色的花必然是紅色的」;同樣,我們也不需要在經驗世界中找一位父親,再找一位兒子,然後查對他們的身份證件,已可得出孰先孰後的結論。由於是不待經驗事實的證明,在此可以說結論是先驗的、必然的。

  就今天日常語言的使用看,「父母」和「子女」是指涉一種家庭倫理關係,通常是兩端同時具備,否則便無意義。說父母,就預設著子女;說子女,就預設著父母。這等於說「丈夫」,就預設著「妻子」;說「兄長」,就預設著「弟弟」一樣。它們之間的地位,完全對等,並無何者較為重要,首出庶物,孰先孰後的問題。

  至於原文的思路,「在概念上,一定是兒子的概念先於父親的概念」,所謂「先於」,其實不是說概念自身的「內容」,而是概念在經驗世界中的「出現」。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純屬偶然,根本並無邏輯上的必然性可言。原文提出的理據,並不能成立。原文說:「沒有兒子的人那不可以叫父親。」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沒有父親的人那不可以叫兒子」;原文說:「未有兒子出現之前,那個男人只是別人的丈夫或兒子,還未有資格被稱為父親。」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那個男人可以沒有兒子,但必定擁有父親。沒有父親,何來兒子?」然則,如何論證「兒子」的概念,必然優先於「父親」的概念出現呢?

  初民智慧從混沌初開,到形成各式各樣的概念,按道理總有其次第可言。但既然「父親」和「兒子」這兩個概念,它們出現的次序,純屬偶然,並無邏輯的必然性,那麼這個問題,基本上無甚意義。「父」與「子」本來是一對對等的觀念,硬要問首次出現的時間先後,這就有如要追問:「究竟第一個原始人吃青蛙在先,還是第一個吃螃蟹在先?」

  概念「內容」自身的先後,跟概念「出現」的先後,畢竟是兩個問題,雖然都是從概念的角度作思考,但層次不同,各有分際,不可混漫。


2. 知識論層面


  「父親」與「兒子」的先後問題,其實並不單純是概念定義、邏輯關係這麼簡單。父親先在,還是兒子先在,我們若把這問題往上還原,其實就是問「原因」先在,還是「結果」先在?父子問題,不過是「因果」問題的一種變型或衍變(父親是兒子產生的原因,兒子是父親某種行為的結果,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根據德哲康德的知識論,「因果」是屬於知性的十二範疇(Category)之一,是人類知識結構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式。說「兒子」先在於「父親」,就等於說「結果」先在於「原因」,這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根本是完全不可理解,因為它違反了知識的基本結構。


3. 經驗層面


  在經驗世界的層面,原文說:「如果化成具體的人,答案就不一樣。譬如,小明是大偉的兒子;如果問先有小明還是先有大偉﹖那答案當然是先有大偉,後有小明。」這本來就是常識,不過,說父子概念「化成具體的人」,表述上不妨稍作優化。我們知道,每個概念都有其內容(Intention)與外延(Extension)。前者指概念的含意,後者指概念的指涉對象。因此,若把「化成」改為「應用於」,相信會較為穩妥。

  假設有人向您說:「小明是大偉的兒子」,何以您便能近乎不假思索地當下確斷:「當然」是先有大偉,後有小明?顯然這純粹是由於概念自身的定義。這種「當然性」或者「必然性」,是屬於邏輯上的意義。正正是由於事實上「大偉」這個體,出現時間先於「小明」這個體(當然並且是其孕育者),符合大眾對於「父子」概念的規定,所以人們才在此種場合,把「父子」的概念應用上去,才說「小明是大偉的兒子」。

  總結以上三個層次,第一層,若只牽涉概念之間的關係,可稱為「邏輯上的先在性」;第二層,若就「因」與「果」的角度看,由於涉及到存有的真實,可稱為「形而上的先在性」;第三層,若只就經驗世界中個體存在之間的先後著眼,可稱為「時間上的先在性」。所謂「先後」,原本便不止於一種意義。而義各有當,詞不虛設,它們分別對應著不同層次的「先後」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59

勒索病毒“史無前例” 政界首腦微軟大佬先後回應丨視點

5月12日,一種名為WannaCry的電腦病毒席卷全球。襲擊者要求用戶支付一定的比特幣來解鎖電腦,否則硬盤將被徹底清空。

截至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的20多萬臺電腦受到比特幣勒索病毒的攻擊;英國、俄羅斯、印度以及中國等國家均在名單內。英國公共衛生體系國民保健制度內的百所醫院及診所、法國汽車制造商雷諾以及國際快遞公司聯邦快遞等受此牽連。白宮在5月12日晚召開緊急會議。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為英國人民打下一針“定心劑”。她表示,這不是一起針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國民保健制度的攻擊,這是一次全球性的網絡攻擊行為。

5月14日,微軟譴責美國政府並未公開更多軟件漏洞。微軟總裁Brad Smith發文稱,此次勒索病毒的前身就是今年四月從NSA泄露的“永恒之藍”黑客程序。他還表示,此次病毒事件給世界各國政府敲響警鐘,他們必須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來保護國家網絡安全。

微軟在周五立即推出了解救補丁,對已停止支持的Windows XP、Windows 8以及 Windows Server 2003都發放了特別補丁。然而,有關專家表示,黑客即將發布該病毒的變種形式,勒索蠕蟲2.0將令許多開始工作的電腦處於危險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2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