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報告稱僅青海西藏生態盈余 其余省份均是“窮光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708.html

報告稱僅青海西藏生態盈余 其余省份均是“窮光蛋”

一財網 章軻 2015-11-12 09:58:00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僅剩青海和西藏兩個省份仍維持生態盈余,內蒙古、雲南、海南、新疆四個省份成為新的生態赤字省份。換句話說,一些所謂“財大氣粗”的經濟發達省份,在生態財富方面,其實是“窮光蛋”。

如果生態系統每年產生1萬元生態價值的話,那麽,實際上中國人每年消耗的生態價值是2.2萬元,早已入不敷出。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僅剩青海和西藏兩個省份仍維持生態盈余,內蒙古、雲南、海南、新疆四個省份成為新的生態赤字省份。換句話說,一些所謂“財大氣粗”的經濟發達省份,在生態財富方面,其實是“窮光蛋”。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下稱“國合會”)12日聯合發布最新一期關於中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需求狀況研究報告《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報告稱,“中國已經消耗著自身生物承載力2.2倍的資源,生態赤字正在給中國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

中國生態足跡總量世界第一

“從長遠來看,超越環境容量和生物承載力的經濟發展是難以持續的。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載力支持快速增長的經濟,是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執行項目總監李琳說。

生物多樣性大幅喪失揭示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報告追蹤了中國大陸682個物種2419個種群的時間序列信息,發現1970至2010年間,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49.71%。其中,兩棲爬行類物種下降幅度最大,為97.44%,獸類物種下降了50.12%。

李琳介紹,由於人類活動和發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退化和碎片化,是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種群大規模衰退的主要原因。對於兩棲爬行類動物和獸類而言,過度獵殺、氣候變化也是導致種群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

“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占全球六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李琳說,雖然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低於全球平均,但是中國已經消耗著自身生物承載力2.2倍的資源,生態赤字正在給中國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包括森林過度采伐、幹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等。

生態足跡是人類為滿足其需求而利用的所有生物生產性土地的總和,其中包括耕地、草地、建設用地、漁業用地、林木產品生產所需的林地,以及吸收海洋無法吸收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林地。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都用全球公頃(gha)單位表達。

研究發現,碳足跡是中國生態足跡最大和增長最快的組成部分,占2010年中國生態足跡總量的51%。

而不同省市間的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差異巨大,中國生物承載力總量最高的山東、河南、內蒙古、四川、黑龍江、雲南、河北、江蘇、湖南9省集中了全國50%的生物承載力。

總體上,東部省份人均生態足跡相對較高,中西部省份人均生態足跡相對較低。2010-2012年,在能效提高的貢獻下,北京、上海這兩個特大城市的人均生態足跡有所下降,而其他省份人均生態足跡增幅在0.2-0.3全球公頃左右。

李琳說,中國快速的城鎮化對中國生態足跡的快速上升帶來重要影響。城鎮化帶來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驅動人均生態足跡的上升;城市的擴張會擠壓森林、濕地、耕地、草地等的生態空間,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李琳說,另一方面,在早年種群數量顯著下降之後,中國留鳥種群數量在1970年至2000年間保持穩定,並在2000年後顯著上升,1970年以來的種群數量上升42.76%,這主要得益於保護區數量的增長和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完善。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水足跡分析表明,2012年中國生產水足跡為1.17萬億立方米,其中綠水足跡占46%,藍水足跡占28%,灰水足跡占26%。值得註意的是,對各省生產水足跡核算表明,與2010年相比,2012年各省份生產水足跡量普遍稍有增加,說明社會生產活動對水資源的需求仍然有增加的趨勢。

引導城鄉生態足跡理性增長

大自然是人類商品與服務的基本來源。報告稱,在過去幾十年內,不管在金融流方面還是在物質流方面,中國都已經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這一結果顯著地提高了許多公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然而,這些成就加大了資源依賴性,其程度已遠遠超出中國自身生態系統的更新能力。

研究還發現,通過對455項貿易產品類型的分析,2012年,在生物質商品國際貿易往來上,中國是生物承載力凈進口國。凈進口的生物承載力約占全球生物承載力總量的1.3%。盡管人均生物承載力凈進口幅度增長較為明顯,但是,本地生態系統依然是中國居民滿足消費的主要來源。

中國約2/3左右的生物承載力進出口發生在與26國的生物質產品貿易往來之中。從生物質商品來源地看,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俄羅斯、新西蘭與印度尼西亞這些人均生態資源豐富的國家,是當年中國生物承載力進口的主要來源國。

進口的生物承載力類型具有濃烈的區域特色,如進口自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生物承載力以草地為主,進口自加拿大、俄羅斯的生物承載力以林地為主,而進口自巴西的生物承載力則以耕地為主。從生物質商品目的地看,中國的生物承載力主要出口到亞太與北美地區。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國合會秘書長李幹傑表示,“人類的永續發展依賴於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40多年來,人類對自然的需求已經超過了地球的可供給能力——生物多樣性正在急劇下降,自然資源逐漸耗盡。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了全球2015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

李幹傑說,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國家戰略,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增長方式相協調將尤為重要。中國在持續發展經濟、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如何應對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如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成為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說,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繁榮發展離不開一個健康的地球。然而,人類對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卻對地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上述兩家研究機構建議中國政府合理配置生態資本,建立區域物質、服務往來的互惠型夥伴關系。“國際上,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到投資與貿易的全過程,拓寬綠色發展國際平臺;在國內,以生物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為指標,建立生態平衡經濟圈。”李琳說。

“改善鄉村居民生活福利,引導鄉村生態足跡理性增長。”報告建議,增加對農村的公共財政投入與技術投入,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重視城市合理布局,對城市開展生態足跡距離風險評價,為城市群與城市的規模控制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提高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擴大綠色消費的產品與服務選擇。嚴控能源消費總量,促進能源結構低碳化,降低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嚴格保護生態用地,保育與發展自然生產力。全面開展生態補償,增強生態系統活力與彈性,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李琳介紹,自2008年在國內首次發布關於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報告以來,WWF已連續發布四期相關研究報告。本期報告以“發展、物種和生態文明”為主題,得到了來自全球足跡網絡(GFN)、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IGSNRR)、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IOZ)等機構的技術支持。

西藏紮果鄉紮果村60歲村民格桑家在自家屋頂上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用牛糞作燃料。攝影/章軻

內蒙古礦產資源開發和道路建設,使草原表土和植被遭到破壞或退化。攝影/章軻

2010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已超過了2010年中國人均可得生物承載力的2倍。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中國各省的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人類的生態足跡已超出了地球生物承載力。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1970年至2010年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49.71%。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