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Rathman投資總結:思想篇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w0h.html

1、聚焦在簡單的事情上。簡單既包括公司的選取、估值,也包括投資的框架;

巴菲特(不確定)說人的境界分為四種階段:聰明、智慧、天才、簡單,簡單是順應自然規律的狀態。

我們尋覓投資公司和機會,就是儘量的去尋找簡單的一尺欄杆。投資絕對不是逞能,非要去跨七尺欄杆才牛B。

還有估值,如果不敢確認是否存在低估,不要逞能的去投資。

在我心中,4元以下投資譚木匠就是簡單的事情,比13元投資招商銀行還簡單;16元投資李寧(我去年干的事情)是複雜的事情;6元投資思嘉是更複雜的事情(還是我去年干的事情)。


一、公司篇:


2、護城河和安全邊際、長期投資是投資的三塊基石,並且好公司重於好價格。

為什麼要再次重申這三點呢?因為市場總是不斷的有誘人的機會。去年我甚至曾一度迷失。

有些公司抓住機會,高速成長似乎可期。這種模式是否經得起長期的考驗?要不要為這種可期支付高價?要不要考慮競爭對手是否可能複製?當速度降下來後,公司內功是否能維持優勢?

某些煙蒂或者近似煙蒂的公司,出現了罕見的低價,這個時候要不要拿起來吸一口?

是否為小利去做最優秀公司的小波段?

......

市場裡總是有一些類似的誘惑。我們要抓住最好的公司,尋找好的買入點,一旦買入,不輕易放棄。同時要抵擋一些次要的機會。不用為小利去承擔失去大收益的可能。


3、 風險權重高,但收益極高的股票只能為備選方向,只做階段性投資,並且一定要分散投資。具體包括:困境反轉類企業,週期類企業,一般質地或者有某種弊端但還是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

在一些次類公司上,確實存在高收益的投資機會。但這種機會承擔的風險相對更大,這個時候一要根據自己的資金安排;二要適當的分散,掌握好概率和收益的平衡。

並且只把這種投資作為備選方向。


4、公司分析最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分析,瞭解其競爭優勢(護城河)。一流的和最明顯的護城河是產品。但護城河也可能是服務或者其他(比如沃爾瑪的低成本)。

公司分析第一步是商業模式分析,有明顯競爭優勢、護城河的公司,才是理想的公司。

大自然的生物,優勝劣汰,能夠保留下來的生物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結合自己一方或者多方的優勢,贏得競爭。

護城河最明顯的是產品,這是巴菲特最愛的投資。但是類似於沃爾瑪這樣的零售公司,無法複製的成本控制能力也可以構建護城河。

福耀玻璃融合質量、成本、合作關係以及和汽車廠商緊密的工廠佈局(玻璃運輸成本高),另外玻璃在汽車總成本裡佔比不大,汽車廠商不會輕易更換。這些優勢,一樣也可以奠定護城河。

隨著投資者的成熟,以產品奠定護城河的公司因為顯而易見,投資機會將越來越少(因為價格,看看茅台就知道了)。

總結:護城河是能夠經得起對手的競爭,甚至自殺式的競爭。這些優勢由公司的一個或者多個優勢奠定,將來大量的投資機會更多的來自於不是那麼容易發現護城河的公司中。


5、 提防虛假的護城河:抓住某些機會而帶來的成功,沒有經歷過逆境和充分競爭檢驗的成功。(李寧)

一些公司的成功,可能只是抓住某次機會。

李寧是典型的抓住機會而成功的企業。08奧運後行業成長速度降下來,或者競爭對手火拚,才發現公司稍佔優的品牌完全不能救自己,暴露了公司在供應鏈、管理、執行層面非常多的問題。李寧要有真正的護城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中間充滿了不確定性。

還有博士蛙,一個可能根本不盈利的模式,通過虛假的報表和概念轟動的IPO。競爭優勢何在?管理優勢何在?


6、關注困擾大多數公司的「競爭性毀滅」力量。(諾基亞、柯達)

我更想談談蘇寧電器的例子。電子商務沒有高速發展起來,蘇寧的競爭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蘇定對上游有很強的議價能力,通過渠道對下游也有強的議價能力。通過精細的管理在全國大規模的複製。這種優勢,傳統的競爭對手是很難撼動的。

但是京東和淘寶來了,對於電子商務來說,渠道不是問題,成本不是問題。

還好,蘇寧嗅覺靈敏,自我變革,也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但是現在再來評價蘇寧的優勢,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某些護城河優勢,最可能的是被另一種顛覆性的模式打敗,或者被自己打敗。


7、 提防需要內部人士才能投資的公司, 提防紙面上的公司,產品不可見,無法親身體會的公司。(思嘉集團)

某些公司和行業比較專業,要有很深的專業背景才能做好分析。


8、堅持安全邊際,不為任何公司付高價。

最大的陷阱是為不切實際的成長和未來支付高價。


二、管理層

9、原則上應該避免做假賬,不誠信的管理層。

10、對剛IPO的新公司以及非公眾公司(二三線公司,研究的人較少)的賬目要持懷疑態度。(博士蛙)

11、不要太相信管理層說了什麼,關鍵是他們做了什麼,結果是什麼?(阿里巴巴)

在阿里巴巴B2B身上,曾經我太相信馬云和管理層了,甚至不在意結果,不在意一再出現的無法兌現的結果。


12、 提防無法解釋或者解釋無法信服的賬目變化。(雨潤食品)

13、提防管理半徑的問題。小公司和大公司對管理層能力的要求不一樣。

味千真是一個好公司,不管是100家店和600家店,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驚人。餐飲行業還是更適合女性。


五、風險篇:防範系統性風險。

14、 股票單一倉位極限不超過33%,理想是控制在25%以內。

再周全和嚴格的分析,也有犯錯誤的可能,世界上沒有100%概率的事情。為了避免因為錯誤帶來的無可挽回的損失,必須控制風險。

這是我結合當前資金的一個目標,後期資金量加大後,進一步的控制。越往後走,就越不願意回頭!


15、 風險權重高單個股票最好控制在10%以內,絕對不超過15%,此類股票總倉位不超過33%

這種股票,玩的是個概率遊戲,彼得林奇最擅長的。


三、工作篇:

16、勤奮、專注、深入、有效率的研究公司和行業。

17、維護好博客好友圈。從中尋找公司和機會、觀點。不同的投資思路能夠分辨,能夠包容,但能做到不受干擾(是干擾,不是影響)。

18、利用電腦、互聯網的信息收集、歸納功能。

互聯網時代,信息量驚人。帶給了我們相對我們前輩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也能淹沒我們,迷惑我們的眼睛。


四、心態篇:

19、不受干擾、抵擋誘惑、信心、耐心。

20、承擔因為相對集中而帶來的中短期落後和波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7

投資李寧給我的經驗和教訓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vqd.html

連續兩天減倉李寧,換為港股的民生銀行(港股比A股還有10%的折價)。目前李寧已全部清倉。還是沒等到在年報公佈後。現在大把的投資機會,實在是不再想在李寧上糾纏下去。

記得第一次買李寧在09年底,用的是部分味千換的。當時味千價格好像是5-6元多,李寧25元多。4股味千才能買1股李寧。現在1股味千能買1.2股李寧。中間味千還經歷過「味千」門事件。多麼高明的一筆交易啊!

3年來,對於李寧,動作比較多。時而倉位重一點,時而倉位輕一點。還好去年底在最低位加重倉位,今年隨著池塘裡的水位升高,漲了不少。

到目前為止,基本挽回了大部分損失。

3年來,在李寧和行業裡花了很多的時間,為什麼一個看似非常成功的企業,在短短的一兩年就碰到這麼多的問題?各種評價業績的指標全面倒退,股價下跌幅度超過80%,這些經驗教訓不總結,那太可惜了。


1、  服裝行業很難成就真正的競爭優勢

1)這個行業進入門檻太低了;

2)行業內AB之間,沒有不可替代性。

3)缺少定價能力。

打打廣告,衣服銷量上去了,競爭對手擠進來,大家拚命的開店。店多得開不下去了以後,發現除了打折,沒有更好的辦法。

所謂的品牌、成本、供應鏈、設計能力等優勢,特別的脆弱。思捷環球,幾年就可以被ZARA等打敗。

阿迪清倉,李寧賣不動;李寧清倉,安踏賣不動。看似品牌的力量,而中國要培養自己的牛X品牌,估計還要很久。你不見世界上所有的頂級奢侈品牌,基本上都集中在法國以及歐洲,連美國佬也出不了頂級的品牌。這個要靠歷史和積累。所以,李寧要培育出耐克哪樣的運動品牌,估計要等到中國人真正站起來。

李寧沒有製造,成本比安踏高;大力做品牌,運營等成本也高。而品牌又沒有太多的溢價。所以李寧在夾縫中生存。短期很難改觀。

安踏匹克等估計也不可樂觀,只要這個行業還有豐厚利潤,充分的你死我活的競爭就不會停止。除了價格,還能拿出什麼殺手鐧呢?李寧、安踏、匹克的消費者,價格是第一敏感的。這場戰爭短期內看不到結果。


2、逆境是檢驗優秀企業的試金石

前面的幾年,李寧、安踏、匹克,個個風光無限。體育行業收入年增長率高達30%,店面遠沒飽和,利潤年增長40%以上。當藍海變成了紅海,當消費變緩,才發現,公司和行業存在著這麼多的問題。

我們分析企業和行業,一定要考慮完整的週期,特別是逆風週期企業和行業的生存狀況。對沒有經歷過逆境的順風公司,要保持一點懷疑精神。難怪大師們說到真正的優秀企業,必須要經歷過牛熊週期。

我想到了現在的銀行。當中國經濟慢下來,壞賬必然會暴露出來,或者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的盈利能力一定會分化。不要說遙不可及,也許就近在眼前。

所以,部分風光企業,可能只是池塘裡的鴨子。


3、定性分析分析什麼?

巴菲特曾在60年代的致合夥人信說過:一些確定無疑的收益主要來自於定量分析,而更多可觀的收益主要來自於定性分析。那麼定性分析主要分析什麼呢?

我以為,最重要的是競爭分析,清晰的瞭解公司的競爭優勢,瞭解公司過去為什麼會成 功,並確信這種優勢在未來還能持續,這可能就是我們投資中追求的確定性。因為資本總是追逐利潤的,高額利潤的行業,公司如果沒有特別的競爭優勢,這種利潤 是很難持續的。尤其是對低門檻,又有廣闊空間吸引力的行業,比如服裝。

費雪開創性的在他的《怎樣選擇成長股》裡面,給出了分析公司的15個要點。這是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定性分析方法。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把他們分為四大類。

增長潛力

1)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埸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大幅成長。

2)管理階層是否決心開發新產品或製程,在目前有吸引力的產品線成長潛力利用殆盡之際,進一步提升總銷售潛力。

3)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家公司是否會因為成長而必須發行股票,以取得足夠資金,使得發行在外的股票增加,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將預期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組織

1)和公司的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發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2)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3)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做得好嗎?

競爭力

1)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2)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3)是不是有其它的經營層面,尤其是本行業較為獨特的地方,投資人能得到重要的線索,曉得一家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可能多突出?

4)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平衡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

人的因素

1)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好不好?

2)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很好嗎?

3)公司管理階層深度夠嗎?

4)管理階層是否報喜不報憂?

5)管理階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無庸置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8

和譚木匠蘇經理的電話紀要20120417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w1w.html

Q12011年網購銷售額大概是多少?價格體系是否相同?對加盟商是否有補償?

A2011年網購1000萬,2010年為200多萬,因為基數較小,增長較快。網購由公司統一運營,執行和零售端相同的價格體系。另外,根據網購的發貨地點,對相應的加盟商做8%的補償(具體是指銷售額還是毛利,蘇經理沒有明確)。

 

Q2:海外的價格體系是怎樣的?單店銷售情況如何?

A:出廠價和國內一樣,公司沒有設計針對海外的不同價格體系。但是零售價格有差距,比如香港價格是國內的一倍。

 

Q3:從2011年報,2011年產能增長很小,但是銷售額增長28%,這個怎麼理解?

A:主要還是從產品結構上做了調整,高價值的禮盒增長較快,低價值的梳子減少。

 

Q4:公司產能利用率80%,後期怎麼規劃?

A:目前來講,產能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包括設計產能還有一定的餘地,還可以分班制。未來2-3年應該不存問題。中長期公司準備在江蘇或者其他地方設計第二工廠。

 

Q5:所得稅收優惠什麼時候能下來?增值稅退稅2011年基本沒增長,這個根據是什麼?

A:兩個子公司的15%的稅收優惠還在進行中,是否能下來不能說的太死。但是手工業的優惠是符合國家規定的。如果優惠下來,2011年的多收稅收會返還。後面的總稅率會恢復到2011年的大約22%-23%左右(201128%)。

增值稅退稅和殘疾員工數目、平均工資相關。公司當前有300位殘疾員工。後期這個退稅數目相對穩定,變動不會太大。這個只是國家的一些補償,不能靠這個增長利潤。

 

Q62011年公司毛利率超過68%,後期還有提高的空間嗎?

A:董事會認為68%比較高,覺得恢復到65%比較合理。公司後期會增加一些投入,比如工資等。

 

Q7:從公司年報看,去年同店增長從2010年的10%以上下降到個位數,這個怎麼理解。

A:實際上因為每年開店節奏以及店面的種類不同,還有對新開店壓貨的政策差異,最好還是比較老店的零售價位的同店增長,去年還是維持在10%以上。

 

Q8:公司IPO時確定未來5年每年200家的開店速度,中長期內的規劃呢?

A:公司還是比較保守的。這個目標沒有變化。更長期的規劃還沒有出來,需要根據銷售情況調整。

 

Q9:公司有多少家加盟商?

A1300多家店,大概400位加盟商。

 

Q10:有一個擔憂,譚木匠非快速消費品,一把梳子能用很多年。聽加盟商講,30%是回頭客?

A:其實譚木匠回頭客還是挺多,譚木匠禮品屬性,買了的人會自己或者推薦別人再次光顧。30%應該還是保守的數據。你想想,譚木匠店面輻射範圍很小,為什麼多年會有10%以上的同店增長,說明回頭客還是很多。

 

Q11:好像譚木匠看不到類似的競爭對手?

A:譚木匠梳子承載的是文化,類似的公司確實沒有。譚木匠受經濟波動比較小,分紅也不錯。謝謝你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04

加倉和調倉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wki.html
昨天大跌,特別是港股的跌幅超過3%,看了一下港股的跟蹤股票,想買的股票還沒到位。

味千:如果能跌破6元,我會開始建倉,現價剛破8元。我估計今年業績不好,甚至會再次負增長,可能會有機會,保持耐心。
惠理集團:已破4元,但是目前倉位已經較大,按市值計,為第二大倉位;按投入資本計,為第一大倉位,目前已是虧損狀況。今天賣出部分港股民生銀行,加倉惠理。後面至少要跌到3.5元以下,才可以再加倉,因為要控制單個倉位的風險,加倉餘地已經不大了。
惠理就是大盤牛熊的一個放大器,很確定的公司。
雨潤食品:很看好這個行業,公司也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但是財務報表水分較大,不是特別放心,如果能跌破7元,可能會再次入倉。
李寧:體育行業一兩年內還是一場混戰,除非有非常吸引我的價格,或者是沒有更好的選擇,否則我不太會再次入倉。
譚木匠:今年還是有些漲幅,目前為第一大倉位,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可以再加倉。

再加倉A股吧,今天主要加倉招商銀行,再小幅加倉中國平安(好不容易剛到手錢又用完了)。
既然銀行業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無法定量。那麼為了儘可能的避開這些問題,又抓住這千載難逢的低估機會,招商銀行可能是最好的選擇。雖然招行不是最便宜的,也不是增長最快的銀行。
說說古越龍山,在中國的國粹裡,黃酒是明顯低估的行業,古越龍山是注定會成功的公司,只是時間問題。一直在跟蹤這個公司,行業和公司的復甦還是比較緩慢,另外,價格還是貴了一點,和別的投資一比,就又暫緩了我對他的投資。

 A股 倉位
招商銀行 20% 
中國平安  20% 
   
H股 倉位
譚木匠  26%
 惠理集團  24% 
 民生銀行 10%

銀行已經佔了30%的倉位,保險20%,其他50%;
A股已經佔了40%倉位,近幾年的高位。
昨天下跌後,我今年截止到5月16日A股H股平均收益從5月1日的30%下降到20%。短短半個月,利潤吐出了3分之1。不過,我還是希望這兩年,大盤繼續下跌,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43

三大銀行股選擇的一點思路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wkq.html
這幾年持有銀行股的人,估計很受傷,李馳的心理素質太好了,值得學習!
都江堰能夠在兩千多年後,還在惠澤四川平原。修建者李冰父子六子旨:「深淘灘,低作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商業領域,我以為」深掏攤「代表不斷挖掘成本潛力,」低作堰「代表保持低的利潤抵抗競爭。招行最低的存款成本,偏低的貸款成本,甚高的利差,不也是類似的寫照。民生銀行是低淘灘,高作堰」,高貸款收益可能確實有技術含量,但是肯定承擔著比招行更大的風險。
招行這幾年大力發展零售業務,雖然零售業務的淨利潤率低於批發業務,但是這是應對長期競爭力的一項佈局。和萬事萬物一樣,在順境中,跑的最快的不一定是最牛x。招行的優勢可能需要在逆境中體現。
銀行業是高槓桿的行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在問題出現之前,這種風險無法量化。所以,投資銀行或多或少帶有點賭博的性質。中國銀行更缺乏獨立性,在黨的這種家長式管理方法中,可能承擔的風險更大。另外,銀行業基本壟斷了所有的融資通道,金融拖媒和利率市場化大勢所趨。
還是那句話:為了儘可能的避開這些問題,又抓住這千載難逢的低估機會,招商銀行是第一選擇。但是也不看差民生銀行。至於興業,感覺已不是傳統的銀行,同業業務等不好理解,看不太懂,另外分紅偏低,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44

味千問題梳理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wld.html
相比較於其他連鎖以及餐飲,味千是有優勢的。
1)味千都是現金支付,幾乎不存在應收款的問題;餐飲快速消費品,存貨問題不大。在消費低迷的今天,這兩個因素是連鎖零售行業的噩夢。
2)在中式快餐(號稱日式,但感覺更趨向中式)中,無論是規模、影響力還是標準化、管理等方面,味千幾乎都是遙遙領先(小肥羊除外),甚至找不到第二家很有前途的中式快餐公司。
傳統中式餐飲標準化是一個大問題,每家分店味道都不一樣,另外餐飲有一個新鮮因素,一種口味或者潮流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味千引入中國10幾年歷史,有些開了10多年的店,生意還是一年勝過一年,這個很難得。
味千是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的,也是可以慣性成長的公司。

但是一些其他的問題也令人擔憂:

一、骨湯門的影響比意料中的大得多。
今年2月,離去年7月骨湯門事件已過了7個月,味千的同店增長還是-24%。一部分是因為消費行業整體低迷,更重要的還是骨湯門本身的影響。普通的消費 者,不會細緻的去追究原因和獨立思考。在食品安全風聲鶴唳的今天,一個「味千就是方便麵」印象,使多少消費者放棄或者減少對味千的光顧。
當初肯德基蘇丹紅事件,影響了一年。但是這個主要還是添加劑的問題;而消費者對味千的質疑,卻是產品的靈魂:湯是勾兌的。另外,國人更願意相信美國人,不 願意相信中國人或者日本人。還有味千的影響力也比不上肯德基。所以,骨湯門事件的影響不會那麼短期,甚至對部分消費者,是永遠。餐飲不是無可替代的行業。
同店增長起不來,費用是硬性的,盈利指標會大受影響。還有廣告費用需增加,單品價也漲不上去。看味千的年報,同店增長最好的幾年,一般都是漲價的那年。

二、味千成本轉移能力,也就是漲價的空間還有多大?
我最喜歡的豬軟骨拉麵,現在已經賣到了35元,如果漲到40元,可能會對我有所影響。
2011年,香港店面的人均開支是59.1港幣,內地是50.1港幣,差距已經很小了,看看香港的人均收入,再看看我們的人均收入。
味千的面已經很貴了,價格跑的太快了。

二、最擔心的是費用的問題,尤其是員工成本和店舖租金。
味千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以人民幣計算,而年報是以港幣計算,這幾年人民幣升值比較多。為了更準確的反映指標的變化,我以每年12月31日的匯率把港幣折算到人民幣。(以下均為人民幣計算的結果,另外因為部分費用不是一整年,這樣處理只是一種近似計算)

1、坪效
味千问题梳理
從這幾年的坪效來看,不太穩定,其中09年,特別是201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從營業面積來看,09年的擴張速度並不特別顯著(新開店比較多,那麼不滿一年的面積比例大,影響按這種方式計算的坪效)。這幾年的新開店面積速度基本上是20%-25%之間。
味千问题梳理
從年報披露來看,2009年大陸地區同店增長也是-1.3%,和上面計算趨勢相符,可能是與當年沒有加價有關。
味千的同店增長,很大部分依賴於加價。

2、毛利率
味千问题梳理
前幾年的毛利率還是比較穩定,對於毛利率,我不是很擔心,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對供應商的定價權會更強化。並且在某些時候,也可以套期保值。還可以通過適當提高定價向下游轉移。

3、員工成本
最好的指標,當然是員工費用對營業額的比例。
味千问题梳理
除了2011年骨湯門影響外,其餘年份基本保持穩定。如果沒有骨湯門的影響,按前幾年的增長水平,對2011年的數據做個修正。2011年員工費用比還是在17.8%左右。味千隻要恢復到以前的水平,員工費用還是比較穩定的。
再看員工人數對公司營業面積的比例,這個指標可以部分說明公司的管理能力。
味千问题梳理
除了08年有些失控,其他年份還是比較穩定。
味千问题梳理
工 資上升比例很快。特別是2009年和2011年。上升比例都是雙位數。服務員工資的增長短期內還有很大的空間。要控制工資費用的佔比,除了控制每平米員工 數量外,還需要提高單店的產出。這對精細化管理提出了要求。從2011年以前的情況來看,公司基本控制住了這部分的增長。

4、物業租金
味千问题梳理
味千问题梳理
很意外的是,計算的每平米租金,這幾年並沒有大的增長,基本上維持穩定,我想原因可能是公司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店面來於二三線城市,這些城市的租金相對較低。
前幾天,看了潘石屹的一個微博。說香港繁華商圈很多生意很好的餐館並不賺錢,因為租金太高。如果說中國內地被權貴控制,那麼香港可能就被幾大家族控制,地產業佔比太大,扼殺了整個社會的商業氣氛。未來一線城市是不是也向香港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很擔憂味千的一點。
味千現在和很多大的地產商或者超市合作,憑藉品牌能夠在租金上有些優惠。從前幾年的情況來看,這方面好像也沒有那麼悲觀。

5、其他經營開支
味千问题梳理

其它經營開支主要包括燃油及水電、耗料、廣告及促銷和特許費的開支。這方面的費用雖然佔比不低,但是應該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2011年,因為骨湯門的影響,這方面的廣告促銷費將有比較大的增長。長期來看,這個費用應該是基本穩定。


三、總結

最擔憂的員工費用和物業租金,從前幾年的情況看,並沒有預期的悲觀,從這點來看,不得不佩服潘蔚的管理能力。經常隔斷時間去味千,總有一些細節的小變化。從年報上也能讀出很多的策略變通。

餐飲業是一個很繁瑣的行業,對管理的要求相當高。這方面,不管是以前的100多家點,還是現在的600多家點,可以說,味千都交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答卷。

只要公司能夠恢復到以前,淨利潤率還是不至於有大的下降。但是如果公司因為骨湯門有長期的影響,那麼味千的淨利潤率要重新改寫。

還有一些風險是味千的價格越來越高,後面的空間可能越來越小,再想保持以前的節奏來加價,可能越來越困難,如果無法加價,那麼同店增長會有影響,要保持淨利潤,只能進一步挖掘成本空間。

相對於肯德基的3000-4000家店,味千現在才600多家點,成長空間還很大。


下篇文章談談味千的估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45

個股思考:李寧和安踏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wuk.html
光論品牌,說李寧是國內體育品牌裡面的No.1,估計反對的人不多。
在體育股裡面,以前只買過李寧的股票。當時的想法還是看重品牌,我覺得這些溢價,能夠帶來一些差異化的東西。這些東西最能幫助公司擺脫行業的過分競爭狀況(以前嚴重低估了這種競爭的激烈狀況和持續的時間)。
現在,越來越覺得自己可能過分看重「品牌」的重要性了。或者說是過分看重「李寧」品牌現有的溢價,而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存貨在有的公司,無關緊要;但在有的公司,是一個大問題。
比如茅台的存貨,絕對不是問題,酒越存越值錢。所以,即使某一年大環境不景氣或者管理層頭腦發昏,財務報表上的大量存貨,只要現金流不出問題,對公司的影響不會很大。
譚木匠的存貨,我也感覺問題也不大。
但是,在有的行業,存貨卻帶來致命的問題,比如服裝行業。
對未來的估計出現大的誤差,衣服賣不出去,積壓下來,後面清理存貨可是虧血本的買賣;同時對品牌也有致命的打擊;還有對資金的佔用。這個方面,日本的優衣庫不做時尚,只做經典款是有道理的。

體育公司,結構層次很多。
生產商、公司、分銷商、零售商。有些可能還有好幾層分銷商。每年4次訂貨會。零售商上報一年以後的預測銷售額,再加上一些公司對多賣產品零售商的的激勵機 制。這麼多層級,某個層次出現頭腦發昏的舉動很容易。那麼庫存問題就不容易控制。特別是這兩年糟糕的大環境,銷售突然放緩,從零售上傳導到公司,這個過程 可能要很久。

這個行業最優秀的公司,除了在品牌上要不斷提高溢價和差異化以外,對供應鏈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1)有工廠的公司,除了享受短期內不會消失的廉價中國製造帶來的利潤以外,對市場的反應可能也更加迅速。
2)對零售店面的掌控能力要相當強,對零售店面的市場狀況要有很快的反應能力。

再來談談李寧和安踏。

李寧,優秀的方面除了品牌以外,可能還有設計能力。但是這種品牌的溢價,可能已經相當小,並且在慢慢的消失。2012年的奧運會的贊助已經讓給了安踏。李寧的忠實用戶都是35歲以上。
通過這幾年的瞭解,李寧在很多方面,存在問題。
首先,是零售商的掌控上,很多零售商都是個體戶。賣了多少產品、擠壓了多少產品、新產品的銷售,李寧的掌控相當差。這也是李寧這兩年在渠道上改革的原因。
另外,人力成本上的失控。李寧在人力方面的成本,不管是從總數還是單人的成本,要遠遠高於安踏。大家幾個月前可能都看過那篇寫李寧官僚、人浮而事的文章。李寧在這麼股價這麼低的情況下,引入PPG做二股東,絕對不是為了錢,是為了PPG能夠幫忙改善這種狀況。
看李寧在2011年的年報上的幾個關鍵數字。
存貨:11.3億
應收賬款:20.9億
平均存貨周轉天數:73天
李寧是個職業經理人打理的公司,沒有安踏的那種效率,那種主人翁精神。

安踏在品牌上對李寧有一些劣勢,但是這種差距在慢慢縮小。
安踏有自己的工廠,每單成本這幾年還在不斷的下降。說明公司對成本的控制不錯。有工廠不但拿到了生產環節的利潤,還能夠提高公司應對市場的速度。
不少人反映安踏的加盟商是行業裡最忠誠的一群人。是和安踏一起成長起來,並且以前賺了很多錢。
在行業環境異常差的2011年,安踏的這幾個數字,對比李寧看,已說明了一切(兩者銷售額基本一樣)。
存貨:6.18億
應收賬款:17億
平均存貨周轉天數:38天

今天,看21世紀經濟報導上對丁的一篇採訪,丁說到要建立到零售店的IT系統,及時的對銷售情況的掌控,以及對補貨流程的優化。這將進一步的優化公司的反映速度。這個反映速度,依前面所說,對公司異常重要。

如果要總結這兩個公司:
李寧: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公司已發現這些問題,並且能看到針對每個問題的措施,但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間還是有差距,能不能成功,不確定。
安踏: 除了品牌和研發,其他方面是行業裡最優秀的公司。但是,這個行業,這個公司,未來幾年激烈的競爭在所難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4

2012年上半年總結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x97.html

賬戶表現

2012上半年,上證指數收益1.2%,深證指數收益6.52%,恆生指數收益5.46%。個人A+H綜合賬戶淨值為1.272,收益率27.2%A股在10%左右,H股在35%左右。

目前持有股票6只,依倉位大小分別為:譚木匠(H股)、惠理集團(H股)、中國平安(A股)、招商銀行(A股),民生銀行(H股)、中國人壽(H股)。

A股佔比35%H股佔比65%。譚木匠、惠理、銀行、保險基本均在25%左右。

A股還是受招商銀行拖累,2008-20124年時間,沒有賺到一分錢。但是還是那句話: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目前,招商和民生共佔我們倉位22.7%。後面不再輕易加減倉位。

H股得益於上半年在高位斬倉李寧、雨潤食品、思嘉集團等「問題股」。保住了今年H股的部分果實。譚木匠還是一如既往的表現穩定,惠理集團上半年跑輸指數10個百分點,並且我們的買入平均價偏高,對業績影響不小。

總的來說,上半年運氣較好,沒有犯過大錯誤。

 

風險控制

投資就是預測未來的遊戲,不管邏輯如何縝密,錯誤終歸在所難免。以前對自上而下的風險控制不夠。對單一公司、單一行業、整體持股針對各種可能的風險測試和控制、戰略性規劃不夠重視。

投資就是在錯誤中前進,活下來總是第一位的。

 

護城河

對李寧的投資,損失了金錢、損失了時間,收穫了一點教訓。

最容易誤解的護城河,是產品和服務在供不應求階段,持續成長和成功的公司,誤被認為具有護城河。李寧就是典型的例子,同質化競爭或者可替代性、可複製性強,一旦行業放緩或者供大於求,一大堆的問題就會暴露,兇猛的價格戰以致血流成河。

中國還屬於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很多行業還是供不應求,沒有經歷過充分競爭,這中間魚龍混雜。另外中國人更喜歡扎堆,沒有護城河,沒有抵擋價格戰的利器,公司很難做到長期成功。沒有長期成功,談何價值投資。

李寧2004年上市,上市價格2元多;8年後的今天,價格回到4元多,算上匯率變化,算上利息,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我們收益低的可憐。

巴菲特說過,以一年來評價公司,只有2點:1)公司相對行業平均的超額收益;2)相比較一年前,公司的護城河是否變寬。護城河、競爭優勢非常重要。

巴菲特對公司的研究,對護城河的研究,沒有特定在個別公司,是特定在行業的一系列公司,長期跟蹤,有些長達幾十年。

以商業模式、護城河、競爭優勢分析出發的投資,應該成為我們的主要方式。分析至少包括:產品和服務屬性、提價能力、替代性、供求關係、管理、商譽、低成本能力;我們追求公司長期成功的可預測性。

其他類型的投資,不完全排斥,但一定要嚴格的分散投資;且不能作為個人的主流;

 

中華老字號

以護城河出發的投資方式,「中華老字號」不得不認真研究。

最近,在看這類公司,中國相對於美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沉澱了一些幾百年的品牌,這類公司主要分佈在酒類、中藥、食品等行業。隨著中國人越來越自信,這些東西還會有更大的潛力。

當然,對這類投資的挖掘,我們已經遠遠的落後了,很多公司已經被充分挖掘,賦予極高的期望,價格已經高不可攀。但是不管現在是否有機會,跟蹤起來,等待機會是我們應該去做。這類公司,主要分佈在A股,所以,未來的一年,我們的主要精力將重回A股。

多數時候,買入言不符實、或者便宜貨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我們的股票跟蹤池需要繼續擴充。認識一個公司,需要很長的時間。

 

人性

上半年讀了很多書,最大的收穫還是讀完巴菲特的50多年所有的致股東來信。

第一,投資不是抱團取暖,也不完全是逆向,是獨立思考。

其次是巴菲特的知行合一,永不動搖;在巴菲特的字裡行間,恐懼和貪婪、安全邊際、能力圈、可預測性等等的遵守,根本就不存在問題;長期收益最大化,短期業績根本就不在乎………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在知和行之間還有很大的鴻溝。很多時候,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我們的心在動。這是我們失敗或者沒有更成功最大的原因。

沒有好的人性,就不可能有長期成功的投資;其中追求暴利,忽視概率、風險是失敗投資最重要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8

換倉港股廣州藥業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xag.html
這兩天才開始關注廣州藥業。王老吉和加多寶的爭執前面一直都沒有認真關注;廣州藥業收回王老吉後,我一直以為是放在集團層面,和上市公司沒關係。懶惰和偏見啊!
直到這兩天看到但斌微博說新王老吉在廣州seven-eleven鋪貨,才開始認真的看這個公司。再仔細的看過歲寒兄的《王老吉前世今生》、年報和最近的公告、廣藥和白雲山的合併材料、各類新聞等,異常興奮。我必須要建立一點倉位。
沒錢了,今天只能換股。譚木匠中短期為非賣品;惠理價格和時機還遠遠不到;中國人壽最近表現還不錯,這個公司本來也沒準備長期投資,清倉;再忍痛割愛一部分民生銀行;總該騰出了9%左右的資金,買入港股廣州藥業0874。

廣州藥業的問題,主要是沉悶的國企體制,以及突然經營一個幾百億的市場,整合產業鏈、銷售的能力。但是紅罐王老吉從無到有,集團把這個放到上市公司廣州藥業(品牌後面再轉讓),感覺是天上掉餡餅。
廣州藥業整體上市後,野心非常大。如果經營的好,這個公司空間非常的大(2015年,公司預計涼茶要賣240億,大健康藥業要賣500億,2020年,涼茶600億,集團產值1500億);即使經營的一般,港股現價依然便宜(0874今年已經漲了120%,廣州藥業集團整合上市後總市值還不到150億人民幣。)。拿到涼茶的30%份額應該是比較保險的一個估計。
另外,廣州醫院集團旗下也有很多的老字號寶貝,白雲山拆遷,土地增值就40億。總之,以150億買入廣州醫藥集團,應該是超值的。

廣州藥業,短期內關注7月17日,加多寶北京法院的訴訟結果(懸念不大)。其次關注王老吉紅罐推出後的市場反映和結果。
去過20多個國家出差,老乾媽和王老吉,是漂流在外的最愛。
這好像是我要的大魚,希望廣州藥業不要把王老吉搞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98

5年5倍的想象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xiw.html
在動盪不安的時期,我們總是會糾結在一些短期的得失而迷失了雙眼。
5年5倍,平均年復率為38%,在現在的這個點位,優中擇優的選股,5年5倍期望的股票還是有一些的。

銀行股,目前銀行股5倍市盈率(2011年,以下分析全部為2011年數據)。未來5年,年分紅估計6%(30%的分紅率)。5年以後,如果市盈率恢復到10倍(相對於抵消年復率15%),那麼對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要求為38%-6%-15%=17%。
未來5年,哪個銀行能維持17%的年複合增長率?招行和民生有希望,但是也沒有絕對的信心。
目前招商銀行總市值2180億元,民生銀行1690億。5倍的話,那麼招行10900億元(1700億美金),民生8450億(1300億美金)。好像也不是特別嚇人。
今天,巴菲特富國銀行總市值1800億美金,市盈率11.27倍。

譚木匠,分紅率至少為5%。市盈率目前10倍左右,假設譚木匠的估值不變,未來5年複合增長率要求為38%-5%=33%。這個可能有一點 難度,但是也非不可能。隨著認識譚木匠的人越來越多(今天,第一上海發了第一個譚木匠的研究報告),市值越來越大,譚木匠的估值還是有一定的彈性的。

惠理集團,目前是0.1PA,從惠理上市以來,股價波動範圍是0.09-0.27PA之間,5年5倍,簡單拆算就是2倍的估值增長,2.5 倍的管理資產增長。未來5年有一波牛市的概率應該很大,牛市來了,基金規模和估值會同步上漲,這個要求不算高。惠理的彈性非常大,基本上是一個戴維斯雙擊 和雙殺的股票。

中國平安,最大的擔心是目前市值3507億人民幣,上升5倍,那麼市值達到2700億美元。當前全球市值第三名微軟只有2570億美元。所以,不太趕想中國平安能到這個位置。

廣州藥業,戰爭還未完全開始,目前還未決定是否長期投資,暫不評論。

個人的角度,給這幾個公司排名:
確定性譚木匠》惠理》平安》銀行
收益彈性:惠理》譚木匠》銀行》平安

目前倉位排名:譚木匠、廣州藥業、惠理、銀行、平安。基本反映了自己的預期。
當然,即使每個股票都有90%的希望,學過概率論的都知道,5個全部如願的概率只有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