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高盛交易員炒股日賺兩億 李華華

2010-05-12  AD





 

俾花旗國證監會 狀告嘅高盛,終於做番場好戲!根據佢哋呈交畀證監嘅文件,今年頭一季,佢哋總共賺咗97.4億美金(差不多成760億港銀),旗下交易員無蝕過一毫子,拉 勻計,每個trader平均每日賺2500萬美金(即係差唔多兩億港紙)。喺63個交易日裏面,有35日仲係單日贏超過1億美金。

華爾街有 史以嚟無一間行試過咁威,可以話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條數靚成咁,唔怪得主席兼CEO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前幾日響股東會咁夠薑話無諗住落台,仲得到95%小股東力撐。睇怕真係可以學「古惑仔」揸弗人伊麪唱返句「來忘掉錯對、來懷念過 去」嘞!

隨時要賠78億安家費

之不過呢頭威威,個頭就即刻要認低威!高盛響另一份呈交畀證監嘅文件話,佢哋可能因為銷售債務 抵押證券(CDO)而會俾更多股東控告,仲會有監管機構同其他機關鍥而不捨咁啄住。「市場消息」又好配合咁話,證監告高盛涉嫌誤導投資者買CDO單嘢,佢 哋o依家諗緊同證監和解,而且會承認銷售過程中有「人為疏忽」或「行政失當」呢啲罪狀,畀番10億美金(約78億港元)安家費算數。以高盛一個 trader一日都賺2500萬美金,40日就可以搞點條數。呢班華爾街大鱷,勁過香港蠱惑仔好多,點只戰無不勝,直頭係隻手遮天啦!

黃光 裕快判決陳曉三笑置之

人哋花旗國有世紀大騙案,我哋祖國嚟嚟去去都係啲特大貪案,好多時最後仲係不了了之!好似國美電器(493)大股東兼 前主席黃光裕單官司,擾攘咗超過一年,兩個幾星期前終於肯開審做大龍鳳。審訊拖咗三日,o依家都未知幾時判,華華噚日見到自稱係黃光裕「同事、朋友兼競爭 對手」嘅現任國美主席陳曉,自然要問個究竟。陳總只係話,相信案件嘅進程唔會太慢,應該好快就有判決,咁佢會唔會考慮去聽判「實扑」前主席呢?陳總突然哈 哈哈大笑三聲就當答咗,然後急急腳閃人,人哋一笑置之,陳總三笑唔知有無含意呢?

股東彈起鞠躬嚇呆希慎高層

小股東識得維權之 後,股東會呼天搶地時而有之,但凡事可能真係有例外。噚日希慎(014)股東會投完票後,一位着恤衫、打領帶、頭戴牛仔帽嘅股東,突然彈起身,十分虔誠咁 將右手放喺胸前,向台上管理層鞠躬致謝。

佢仲用英文話:「一年之後,好開心可以再遇到幾位,去年對公司表現非常非常滿意,我代表全部的股東 感謝各位。真的非常開心。」唔知係咪太突然,一時間台上管理層O晒嘴,最後由老薑鍾逸傑爵士回番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先令牛仔坐低。咁牛仔到底咩料?舊年究竟買咗幾多希慎?賺咗幾多?先搞到佢咁感激流涕呢?牛仔無理華華就撇咗,唔通……牛仔係姓利嘅?

謝 佩蘭速撇獅王過友邦管退休金

獅王回歸未必個個頂得住?響滙豐櫈都未坐暖嘅亞太區個人理財業務財富管理業務主管Bonnie謝佩蘭,原來已經 靜雞雞投向友邦保險嘅懷抱,接替Peter Crewe顧培德,做友邦退休金高級副總裁以及友邦信託CEO,即係管晒友邦退休金同埋友邦信託一切日常營運,以Bonnie個底咁厚(曾經做過香港宏利 財富管理業務部副總裁,再加埋獅子行嘅工作經驗),強積金呢瓣,碎料喇!

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65

2010年波克夏股東會5大關鍵提問 每秒賺500元 巴菲特:我愛死高盛


2010-05-10 商業周刊(台灣) 

全球資本市場的年度「朝聖」大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波克夏集團(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如期在五月一日,於集團總部所在地美國中部城市奧瑪哈(Omaha)舉行。

去年,電動車及來自中國的比亞迪(BYD)汽車,是股東會的重點;今年的主角,則換成火車及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

因為,波克夏在今年二月完成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購併案,砸下四百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三千億元),將全美第二大的鐵路公司——伯靈頓北方聖塔菲(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Railway),納入了集團版圖。加上,日前美國政府對高盛證券展開詐欺的民刑事調查,大家都想知道,二○○八年九月對高盛「雪中送炭」的巴菲特,對於這起詐欺弊案的態度。

可能是為了替近日下挫的股價打氣,股神打破以往對業績的低調態度,在股東會開始前,就拿出波克夏第一季的成績,向股東報告。受益於景氣回升,波克夏今年第一季獲利達三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億元),不僅擺脫去年同期虧損十五億美元的衰退,更超越二○○七年第一季二十五億美元的水準,算是相當亮眼的表現。

簡報之後,巴菲特與其創業夥伴曼格(Charlie Munger),一如往年,用了五個半小時,一一解答股東們的「疑難雜症」,問題包山包海,《商業周刊》特別去蕪存菁,將股東會的對談,萃取出與台灣讀者關聯度最高的五大提問。

高盛沒有錯! 交易行為沒不妥,敗只敗在公關戰

提問一:請問你們對高盛涉嫌詐欺醜聞案的看法?每年在股東年會時,你們都會放映所羅門兄弟證券(編按:Salomon Brothers,波克夏曾在一九八七年投資所羅門兄弟證券,但在其公債醜聞之後出清持股)醜聞案爆發時期,波克夏赴國會作證的紀錄片,你在影片中說:「員工為公司虧了錢,我可以諒解,但若員工的行為,影響了公司整體的聲譽,我會變得很無情……。」你投資的投資銀行高盛,目前也捲入醜聞中,聲譽受到極大影響,你的意見如何?會賣掉高盛持股?

巴菲特答:我看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y Exchange Commission,SEC)對高盛的指控,我不認為高盛在交易行為上,有任何不妥,也不認同SEC對高盛證券所做的指控……,這個事件,並不會影響波克夏對高盛的支持(編按:波克夏在二○○八年九月,花五十億美元買進高盛特別股及認購權證)。

波克夏與高盛做交易的歷史可以回到四十四年前,在波克夏一路成長過程中,高盛確實提供不少幫助。我們雖然一直有生意上的關係,但彼此完全獨立,如果高盛想要賣空波克夏,他們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告訴我們,可以任意進行,反之亦然。我看不出來,SEC憑這點指控高盛不是,有任何的基礎可循。

其實,美國政府對高盛這樣的處置,反而讓波克夏得益,因為,本來高盛只要隨時拿出五十五億美元(本金五十億美元加上一年股息五億美元),就可以贖回波克夏持有的高盛特別股及認購權證。但我認為,經過這個事件之後,高盛會因此延遲向波克夏買回股票及權證。

這樣,光是高盛特別股的現金股利,每秒鐘就有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元)進波克夏的口袋。我愛死高盛特別股這筆投資了!當我們坐在這裡,時間滴答滴答、一秒一秒過,每一秒就有十五美元進我的口袋!

如果真要評論高盛事件,我覺得高盛這次敗在公關戰場上,才會讓商譽受損至此。

處理任何一件突發的事件,都必須掌握四個步驟:釐清問題、馬上解決、盡快脫身、塵埃落定(Get it right, get it fast, get it out, get it over.)。在這四個步驟中,第一步釐清問題最為重要。高盛沒在第一時間說清楚,讓不同說法及謠言四處擴散。除此之外,我不覺得高盛在交易處理上,有違法的問題;也不認為高盛執行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應該要被撤換。

如果你執意要問我,誰能接下執行長的位子,我想應該是他還沒出生的雙胞胎兄弟吧,哈哈哈……。

通膨快來了! 低利率環境,不會長期持續下去

提問二:請問您對通膨看法如何?

巴菲特答:這點我回答起來,可能會比較不客觀,因為我一直認為,各國政府這樣花錢,一定會引發通膨的問題。最近來看,通貨膨脹到來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了,不只是在美國,全球其他地方也一樣。極度低水準的利率環境,不可能毫無限制的長期維持下去,政府也不可能毫無限制擴張赤字。政府砸太多錢下去了,現在要斷奶,其難度,比當初振興方案下猛藥要高得多。

希臘危機是「實驗」! 沒有貨幣工具救財政,要怎麼落幕

提問三:請問你們如何看待希臘債信危機?

巴菲特答:我認為,希臘的債信危機,確實是一項特別的挑戰,希臘加入歐元區後,已經無法靠印鈔票挽救自己的經濟危機,對全球金融來說,這都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實驗」,希臘政府在沒有貨幣政策工具的情況下,必須解決國家財政困窘的問題。

在我看來,這像是一齣大戲(high drama),我實在不知道這齣劇應該如何結束。如果我是觀眾,我不會選擇進電影院,像希臘政府赤字已經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肯定無法持久,早晚會發生問題!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雖然高,但因為我們向別人借來的錢,是美元,是美國政府自己印製發行的貨幣,問題就不大。

曼格答:我認為,只要美國GDP繼續往上成長,目前聯邦政府就還得起債,目前的負債就不會形成大困擾;但如果GDP停止上升,或反而出現衰退,那麼就會出現問題了!

繼續買美股!景氣復甦力道明顯,美國仍有潛力

提問四:你如何看待美國經濟未來前景及美國公司的投資價值?現在看來復甦力道仍弱,大家都還怕怕的,應該在這時候進場買股票嗎?如何克制恐懼的心理?

巴菲特答:我們在幾個月之前,確實觀察到經濟已經開始復甦,其影響也開始逐漸擴大到其他的領域中,在三月及四月,經濟復甦的力道變得更明顯,像我們投資的鐵路產業,因為牽涉到各種不同的產業及領域,因此對上揚的力道,感受比較深刻。但距離幾年前的好光景,還有一段距離。

展望未來十至二十年,我仍然認為,投資股票的獲利,會比債券或單純持有貨幣好得多。美國仍是相當有潛力的國家,盛宴還未結束。

我們的政經制度,讓一個平凡人,能發揮超乎常人的潛力,這是非常難得的事,因此我仍對美國有信心。

不過我擔心核子武器擴散的問題,也擔憂地球發生大規模生化戰爭的可能,這樣大規模的人為破壞,這一、兩年之內,這樣的情況應該不會發生,但若將時間拉長至未來五十年,出現的機率就不會太低。

曼格答:我的經驗告訴我,應付危機的能力越強,對投資失利的恐懼就越小,我認為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應該下場接受市場的磨練,體驗一下賠錢的感覺,同時培養應付狀況的能力,這樣恐懼就會減小了。

市政債券沒問題! 連鎖效應大,聯邦政府不會袖手旁觀

提問五:去年你們看好美國的市政債券(municipal bond),但美國地方政府財政極度惡化,應該如何解決?

巴菲特答:我當初確實有點高估市政債券的投資價值,但我以為,對於全美各地發生財政困窘的地方政府,聯邦政府終究不會棄之不顧。你看,美國政府連通用汽車(GM)及其他瀕臨倒閉的企業都救了,市政債券若發生問題,其引發的連鎖效應,不會比企業小。

換句話說,市政債券若真發生還款缺口,不會是單一事件,它是會傳染的。當一個地方付不出借款,一定會傳導到其他地方政府。如果情況惡化至此,我當然會擔憂。因為,有些美國地方政府實在扛了太多債務,資產趕不上債務累積的速度。但我判斷,聯邦政府最後絕不會袖手不顧。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確實承保了一些市政債券,有鑑於利潤已經轉差,類似生意的比重已經減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4

高盛“解释”中国股权投资质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31/yMMDAwMDE3OTcyMw.html
这几乎是高盛直接投资部第一次与媒体的直接对话。安武,高盛直接投资部在亚洲的主管,主要负责私人股权投资、房地产及大型基础 设施投资基金。许明茵,参与了多项高盛对中国内地公司的投资,目前是中国海王星辰、雷士照明和海普瑞的董事。他们为我们解说了一个不一样的高盛。近 来饱受争议的海普瑞(002399),曾以148元的A股最高发行价创下了A股超募倍数的新高,使得股东之一的高盛在三年时间里以6000万投资换取了近 90倍的账面收益。当然,由于锁定期的存在,高盛目前还没有拿到一块钱的现金,所有收益只是“纸上富贵”。在高盛投资海普瑞之前,前后有7 家公司投资海普瑞,其中,持股比例最高的深圳源政投资有限公司也于2007年6月4日将其持有的22.93%股权悉数出让。这期间,不少PE与投资银行直 接投资部门人员都考察过海普瑞,但最终只有高盛实施投资。此后5个月,海普瑞便成为出口美国肝素钠的国内唯一供应商。如同巴菲特投资可口可 乐获得丰厚回报,外部投资令公司价值增长的历史一次次地重演,区别只是在于,有一种传奇被奉为无上的“神话”,而另一种则被视为“纸醉金迷”。1. “神秘”直投高盛,这台赢利发动机如今又开始高速运转了。经历了近半年的业绩低迷,5月10日,高盛 集团发布的监管文件显示,高盛的交易部门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全部63个工作日中,实现了每日至少2500万美元的利润,其中有35天每日利润逾1亿美元。交 易业务在季度中的每个交易日都实现盈利,这是高盛首次取得如此成就,但也有人担心,由于高盛仍深陷“欺诈门”,这样的业绩可能招致人们对其业务模式和市场 行为的批评。在中国,高盛更是近来的舆论热点:作为农业银行IPO的主承销商,有可能入股泰康人寿,及其投资海普瑞的丰厚账面回报…… 5 月25日,坐在记者面前接受专访的是高盛直接投资部分别负责亚洲和中国业务的两位高管:董事总经理安武,以及董事总经理许明茵。这几乎是高 盛直接投资部第一次与媒体的直接对话。而该部门在旁人看来是高盛未来中国业绩增长的引擎。虽然市场关注热点不乏一些敏感话题,比如西部矿业 (601168)投资中高盛投资获利丰厚等问题,又如双汇发展(000895)在上市前的大比例分红极大地降低了高盛的持股成本等等,双汇发展在2002 年上市,高盛2006年投资双汇国际。一个以往颇显神秘的部门就此生动起来。安武,目前是高盛直接投资部在亚洲的主管,主要 负责私人股权投资、房地产及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他获得了耶鲁大学哲学学士、哈佛法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许明茵,娇小的一个香港女 性,她的经历不同于其他投资银行人士。她曾取得哈佛生物学学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参与了多项高盛对中国内地公司的投资,目前是中国 海王星辰(NPD.NYSE)、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2222.HK)和深圳市海普瑞药业有限公司(002399.SZ)的董事。这三家公司目前的总市 值超过800亿人民币。两位高管在高盛及其直接投资工作已超过十年。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经济起伏——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 科技泡沫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他们说直接投资是个艰辛和需要忍受寂寞的行业:某一项投资无论赚钱与否,来自舆论或者公司内部的压力总是存在。现 在肯定不是高盛的高潮时期,但安武却很乐观,他说,“但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客户都一如既往地信任我们”,“我们觉得非常幸运”,“也希望这件事(SEC起 诉高盛)能够早日解决”。2.海普瑞仍是“纸面富贵”“我们知道,我们对自己公司的看法,和普罗大众如何看待我们在市场中的 角色和做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5月7日在2010年高盛股东年会上所致开幕词中作如此表示。事实上,高盛在中国的直投业务,无论成功与否,也总是会 伴随着争议。海普瑞便是争议焦点之一。许明茵在高盛对海普瑞的投资上起了重要作用。她或许能够部分地解释,前后7家公司撤出对海普瑞的投资 后,高盛还能坚持挺进了股东行列。而且,在完成投资后的5个月后,海普瑞幸运地成为出口美国肝素钠的国内唯一供应商。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 第三大股东为GSPharma,持有公司4500万股,占公司股份的12.5%。以148元的发行价计算,其持有的股份账面价值高达66.6亿元,获利超 过93倍。“因为锁定期的存在,股票的定价对我们来说只是个可作为参考的数字,虽然我们也会关注它的股价。” 许明茵说,海普瑞募集资金非常多,但他们一股也没有卖,一块钱也没拿到。许明茵表示,即使超过合约所规定的锁定期,高盛也不一定会出售股 票。许明茵说,你可以看一下高盛对中国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的投资,在三年锁定期解禁后,高盛仍然部分持有该银行股票。安 武也再三对记者强调,高盛向来是做长期投资的,而不是频繁买卖套现,在中国也是如此。安武还表示,由于直接投资部在欧美取得了较好的经验, 高盛于1992年开始在中国内地进行第一项直接投资。安武最愿意提的例子是,高盛对中国平安的投资,高盛自1994年进入,2006年卖出,前后持续了 13年。安武说,从2003年至今的7年时间里,高盛在中国内地直接股权投资的项目超过20个,但这期间只退出了3家公司,高盛仍然是其余 二十多家公司的股东。3.“小股东”的大生意不过,无论何时退出投资,只要海普瑞的股价不出现 大幅异动,高盛在该项目上能挣个盆满钵满,这几乎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当问及单项投资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时,安武则相当谨慎和保 守,他说投资收益还是要看项目的风险程度。高风险项目当然要求比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很难既定一个收益率标准。那通常情况呢?安武说,高盛的直投部门一般 会争取单个项目在5年左右时间里达到投资额双倍的回报。当然,许明茵也提醒称,项目的投资回报跟投资规模是密切相关的。有一些项目因为投资 金额比较小,所以看起来总体回报率很高,但实际上对高盛来说效益却并不那么明显。但有些投资规模比较大的、上亿的项目,对于直投部门业绩的影响就会相对比 较显著。安武表示,就投资占比而言,高盛在亚洲的投资,包括中国,基本上都只是作为小股东。从投资比例来看,高盛投资占比的区间在 5%-40%,平均比例为15%-20%。根据安武提供的数据,在中国,高盛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为5000万美元。当然这一投资金额是动 态变化的,一些公司自身价值增长很快,高盛的投资规模也会相应增加。但5000万美元的投资额与美国相比仍然只是个小数目。因为经济发展程度和PE行业发 展进程不同,高盛在美国的股权投资最少金额为2.5亿美元,最高的投资规模区间在10亿-20亿美元。安武说,他们做到了投资的良性循环。 十多年来,在亚洲包括中国,没有一起是高盛做控股的投资。“主要理由是,高盛在该地区的策略是针对增长型企业的投资,希望配合、辅助企业家把公司做大。公 司成长,行业成长,经济成长,高盛也会受益。”尽管因为海普瑞及SEC事件近期饱受争议,安武依然表示,“我们还是倾向于尽量多的投资于中 国内地,特别是一些风格比较稳健的公司。”从1992年在中国投资第一个项目起, 18年来高盛每年都在中国有所投资。不过,投资的具体项目与行业,外界不甚清楚。4.西部矿业争议西 部矿业是高盛另一项颇受争议的投资。争议的重点在于,高盛到底赚了多少钱,以及高盛与前股东是否存在着利益输送。根据《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 司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招股说明书》,2006年7月20日,东风实业与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Delaware) L.L.C.(下称 Goldman Delaware)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东风实业同意将其持有的西部矿业10%的股份,共计3205万股转让给Goldman Delaware。10 个月后,由于西部矿业大比例的向全体股东转增和送红股,高盛在西部矿业的股权猛增至19230万股。此后的3个月,2007年7月12日,被誉为中国矿业 明珠和资源之王的西部矿业隆重上市,股价一度高至68.5元,此后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的滑坡,该股股价最低跌至5.30元。2009年3月5 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3月3日,高盛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出售所持西部矿业公司11915万股股份,所减持 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该次减持后,高盛目前仍持有公司股票7315万股,占总股本的3.0697%。有一种说法称,高盛持股西部矿业 19230万股的全部投资成本只有9610万元,而减持部分股权的回报高达974.3%。也就是说,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前股东东风实业受让了 最初的3205万股。此次采访中,安武与许明茵均表示不愿谈及具体个案,对西部矿业只字未提。但高盛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高 盛最初从西部矿业前股东获得的10%股份,由于接近西部矿业IPO,因此这笔交易并不“廉价”。不过该人士不愿透露具体的收购价格。这位人士说,高盛对西部矿业投资的锁定期为12个月,即西部矿业股价最高时,高盛所持股份的总市值超过10亿美元,但不能兑 现。他同时表示,西部矿业近几日持续徘徊于每股11元左右的股价,这一价格已经接近了高盛当时部分减持时的退出价格。他称,高盛因该笔减持交易获益1亿多 美金。高盛在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3月3日减持西部矿业股票时,其间股价最高为24元,最低为近6元。目前高盛仍 然持有西部矿业7315万股,5月28日复权后的价格约为34元。由于高盛不愿透露入股价格,无法精确计算其盈利情况。对于外界质疑西部矿 业于上市前大比例地向全体股东转增和送红股的行为,该高盛人士称,尽管高盛在西部矿业内部拥有一个董事席位,但仍无法控制一些企业个体的行为。而售股给高 盛的前股东是独立股东,与高盛及西部矿业管理层无任何关联,因此他认为,不存在利益输送问题。对高盛投资西部矿业的争议,仍无任何明显证据 推断对错。不过有国内证券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证券监管部门至今未表示对此项交易的疑虑,说明高盛对西部矿业的投资及退出程序可能是合规。 但这项交易目前所公开的诸多细节不尽合理,确实引人联想。该人士表示,西部矿业投资一案恰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高盛利用一切空隙寻找利益的商 业特性。其中一些创新手法的运用,既能说服利益相关体,同时也能使高盛个体利益最大化,“这值得国内企业学习”。5.项目筛选的“双 百”工程虽有诸多争议,但到目前为止,从账面上看,高盛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投资已是显而易见的成功。如 何挑选到一个有潜力的投资项目?高盛给出的答案是:“双百”工程,即两个“100”。“第一个‘100’的意思是,其实我们在决定投资一个 项目前会实地去看很多项目,平均要看100个才会投1个,筛选的过程非常严谨。”许明茵对记者表示。她进一步解释称,如此高的淘汰率,“一 方面在于,每年经手的项目有上千个,但坦白说有一些送过来的文件内容不够详尽,无法说明公司的状况,这会过滤掉一部分。另一个原因是,筛选的过程是非常高 标准,近乎保守的。”许明茵表示,对一个项目的选择,高盛方面会从公司业绩、客户定位与组合、业务战略、会计、法律、公司治理、人事、环保 甚至企业家风格等等各个方面来考察一家企业,特殊行业比如科技类的,也会雇一些专家来配合调研。“我们是做投资的,不会去赌。有些东西如果 不知道、看不透的话,我们是不会参与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看到我们目前投资的这20多家公司,都属于稳健型的企业。”许明茵说。另一个 “100”是指,当对项目投资资金到位时,高盛会对该公司做一个100天的改进计划,也就是针对公司急需改进的几个方面,由高盛提出一些改进建议。许 明茵认为,对吉利汽车的投资就是“双百”工程的好例子。“当时我们百里挑一选择吉利汽车来投资,我们发现这确实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在做 100天计划时,我们就给出吉利汽车几方面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建议,比如公司的海外销售、采购业务,在发展战略上如何在中国或海外市场完成布局,还有资金使 用方面应该如何效益最大化。我们认为这些建议对公司未来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许明茵说。虽然高盛目前投资的20多家中国企业中,私人企业 占据了绝对比例,但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高盛也会开放对待。在美国,高盛的股权投资亦会区分增长型企业与重组型企业。“未来如果有投资机 会,而且法规也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会认真看待各种投资机会的。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私营企业虽然反应灵敏,但规模较小,变数较大;而国有企业的好处是稳 健,但因为规模较大,投资金额可能也会比较多。况且国有企业多半经过历史的变迁,我们需要多学习和了解,目前也不乏成功案例。”安武对记者说。6. 认识股权投资安武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这两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问题,但十年之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认 为PE这一产业的兴起,对美国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比较美国和日本走过的截然不同的道路,会发现有趣的结果。20世纪80年 代,美国PE投资蓬勃发展,途径是购买经营效率低下的公司资产,将资本和其他资源重新集中投入到盈利的业务,同时重组、出售或关闭不盈利业务;到了90年 代,杠杆融资和其他效率更高的融资方式成为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高盛集团副董事长兼亚洲区董事长麦克·埃文斯曾撰文将股权投资重要性提升到了美国经济复 兴的关键因素高度上,他认为,上述两种途径帮助美国免于遭受日本企业界的命运。在美国进行创新改革的同一时期,日本却对股东利益缺乏响应,并对困难时期的 重组准备不足。“一个新兴产业在诞生之后,只有当该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自身行业和公司发展,也有利于相关利益体,同时有利于整体经济,只有当 这三赢局面发生,这个新兴产业才能够顺利发展。”安武对记者表示。安武还称,高盛股权投资有三大理念。首先,这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平均股份 持有期是5到8年。第二个理念是,高盛的股权投资希望能给公司带来价值,而不是仅仅提供钱而已。“股权投资多半会使我们成为 董事会成员之一,这可以帮助提高公司治理,对其未来的发展战略及业务布局做出建议。高盛同时也可以在企业需要时提供并购等相关业务的咨询,抑或帮助雇佣适 合于企业的人才等等。”安武认为。“高盛的第三个投资理念是,我们所做的投资必须要有利于企业客户、有利于高盛业绩,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整体 经济。我们想要达到一种三赢的循环。”安武认为,“有两方面事实可以佐证这一投资理念的实施情况。”一方面,高盛股权投资的行业比较分散, 有教育类、健康医疗、金融服务、消费、风能发电等各行各业,“凡是增长型的公司高盛都有兴趣做投资”。“另一方面,高盛一家企业可以做到这 些,那如果有很多家PE一起做,对整个经济体的积极效益就会更加明显。虽然我们作为最早期的国外投资者,但仍然觉得这个行业有很大增长空间。这就是我们所 希望的三赢的局面。”安武对记者说。7.SEC起诉之后不过,高盛在继续业务上的大显身手之 前,必须先解决来自SEC(美国证交会)对高盛“欺诈客户”的指控。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于5月7日在2010年高 盛股东年会上所致开幕词中说:“对公司而言,过去几周显然是一段艰难又令人失望的时期。最重要的是,质疑指向了公司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即我们如何对待我们 的客户。”投行的特殊性决定必须获得客户的信任,因此几乎所有的投行都宣称,客户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核心原则。现在,这一核心原则 遭遇了外部的不信任。业内人士担心,对高盛“欺诈客户”的指控已经或者即将发生一连串的事件:SEC的调查引发了市场担忧,致使高盛股价剧 烈波动,如今正处于政治旋风中心的高盛,可能会因此导致其客户流失和顶尖人才流失,而这又加重了市场的担忧情绪。危机当前,安武与许明茵均 表示,针对美国方面的负面新闻,高盛团队一直与其客户有很紧密的沟通和解释,“目前来看,SEC事件并没有对高盛在华业务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美 国SEC对高盛交易的调查,令中国国内沉静些许后再次刮起了对高盛为首的外资投行声讨的浪潮。这其中包括西部矿业“不道德的掠夺性”发行方式和利益输送问 题,深南电“陷阱式”衍生品对赌协议,众多央企的所谓套期保值巨额亏损,甚至是更早的中航油事件,以及最近海普瑞极富争议的发行价格,高盛都卷入其中,其 角色备受质疑,高盛在国内公众的声望也迅速下跌。但许明茵表示,“到目前为止,客户都表现出信任和支持。我们也希望这种信任与支持可以延续 下去。在此期间,对中国的投资也许会出现一些曲折,但不会间断。” “坦白地说,很多投资,当事情发生以后再往前看,有些人会觉得我们最初 做这笔投资就知道是没有风险,因此才会有如此高收益的。但实际上,很多项目大家都在看,只有我们投资了,这也证明,最初的投资风险肯定还是存在的。当我们 把钱打到投资企业的账上时,我们会整晚地睡不着觉,就是担心风险的问题。”许明茵说。2009年6月,高盛亚洲特殊资产投资原联席负责人张 奕加盟一家中国私募公司。2010年4月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辞去合伙人职务,传闻称其转投PE。就近期高盛中国高管及人才流动的问题, 安武也解释称,投资银行业的人员流动本就频繁。“高盛全球共有逾3万名员工,但合伙人只有三四百位。所有员工,包括合伙人在内,都必须不停 地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得以升迁或被降职。在这点上,高盛与其他投行存在较大差别。”安武称。“我承认,现在是本公司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 刻。在以往的艰难时期,公司总能围绕其核心价值共渡难关。尽管我对公司延续了140年的核心准则充满信心,但显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更新该准则了。”贝兰克 梵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他同时指出,当前来看,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来说,没有比全面评估高盛所有业务运作更重要的工作了。因此,董事会和 公司管理层将成立一个“业务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将负责审查公司在运营中是否遵循了核心价值和其他业务准则。另一方面,SEC对高盛的指控仍在继续,但华尔街人士普遍认为双方和解的希望较大。据报道,美国伯恩斯坦研究公 司(Bernstein Research)银行分析师布拉德·赫茨(Brad Hintz)于5月27日声称,高盛集团可能需付出6.21亿美元的代价才能与SEC就欺诈诉讼达成和解。根据以往美国政府与华尔街的和解 协议,赫茨认为SEC会同意接受2.5亿美元罚金,而高盛可能需另外补偿投资者3.71亿美元。这笔赔偿金将使高盛每股收益减少1.05美元,赫茨认为这 对高盛来说将是痛苦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9

葛霖明年退位高盛前總裁接棒滙控搵外人做新主席 李華華

2010-5-24  AD






 

聽講嚟緊今個星 期五,獅子集團滙控(005)將會有一項重要人事任命,約翰桑頓(John Thornton)將會接替即將退休嘅集團主席葛霖,成為滙控第一位非執行主席,及第一位在外委任嘅主席。

約翰桑頓曾任工行獨董

呢 個消息係來自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佢話滙控喺倫敦禮拜五舉行股東會當日,就會宣佈呢個消息。其實早喺今年1月,已有路邊社消息話葛霖喺明年暑假退休,約 翰桑頓係繼任人選之一。

今年五十六嘅約翰桑頓,身兼滙控多個職務,08年出任獨立非執董,以及北美滙豐非執行主席,又係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 理學院教授,最緊要嘅係,05至08年期間佢曾出任工行(1398)嘅獨立非執董。約翰桑頓中資經驗咁雄厚,怪唔之得獲得重點發展內地市場嘅獅子集團垂青 喇。

桑頓曾經喺高盛任職23年,1999至2003年出任高盛總裁,但之後同後來做咗美國財長嘅保爾森爆發權力鬥爭而憤然辭職。

明 年底63歲嘅葛霖,報道話佢做到明年6月拜拜,仲有可能接替英國央行行長金默文。滙控發言人話,葛霖以及一班管理層都係百分百投入工作……睇嚟一切到咗星 期五就自有分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76

工潮、高盛、希臘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3.html


環球經濟現正處於一個轉捩點,中國將走下坡,長年以來的擴張政策已經耗盡了人民的心力,買房子難,工作又不愉快。我不是唱未日論,我根本不是說經濟要倒下 來,長期的增長會繼續隨著城市化發展而實現,只不過社會整體氣氛有所轉變,不再像以往般不顧一切地向前。美國會維持低息,資金繼續在新興國家中流轉,如果 中國經濟放緩下來,資金可能走入其他較少的國家,形成泡沫,可以會引起一陣新興市場的熱潮,尤其是在農產品方面。

美國政府將為內政煩惱, 處理墨西哥灣漏油已夠煩,更糟的,是對投資銀行高盛的訴訟,高盛是美國人的驕傲,這場官司將打擊美國人的自信。一年下來,美國人發現賴以富強的兩種信念受 到挑戰,一是耗費資源,二是貪婪無罪。金融業須進行改革,美國人將需要多幾年時間來反思。社會的職位創造能力將持續疲弱,失業率高企。

歐 洲方面,我比較樂觀。知恥近乎勇,歐盟以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自居,小國希臘幾乎將之拖垮,弄得歐盟需要找國際貨幣基金救援,太尷尬。歐洲人民是時候認識到優 厚的福利生活已經不合時宜,要麼痛定思痛,要麼一拍兩散。德國在這個關鍵時候發揮領導作用,帶領歐洲作出正確的選擇,首先自行削減公共開支和公務員職位。 這個可能扭轉歐元匯率的弱勢。

至於香港,最近沒有甚麼事件足以改變市民的思想,大概會繼續炒炒賣賣,資產價格的起伏帶動著經濟周期,發展 不到能帶動長期經濟增長的新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24

师出高盛的“生猛对冲者”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5056.html

从高盛诞生的资本大鳄不胜枚举,但丹尼尔·奥克(Daniel Och)旗下的Och-Ziff资本管理集团(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是其中唯一一家公开上市的对冲基金,目前管理约250亿美元的资产。

自1994年创办以来,奥克的旗舰基金连续十多年获得两倍于标普500指数的回报。奥克本人则以33亿美元的身家名列今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87位,其中公司2007年的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和向迪拜主权财富基金出售股权就给他带来了11亿美元的收益。

 师出名门

1982年,刚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的奥克就加入了高盛的风险套利部门,而上世纪80年代的高盛是一个学习投资最好的地方。

21岁的奥克知道,他得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地方的不同凡响的工作”。在这个部门,奥克的老板就是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长的罗伯特·鲁宾 (Robert Rubin)。他所在的部门还出了一批知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如派瑞资本(Perry Capital)的里查德·派瑞(Richard Perry)、法拉龙资本管理公司(Farallon Capital Management)的拖马斯·斯泰尔(Thomas Steyer)和ESL投资(ESL Investments)的艾迪·兰伯特。

后来,他担任了高盛证券自营部门主管及美国股市交易部的联席主管。在高盛11年的经历给奥克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他要让Och-Ziff能够挑战高盛风险套利交易部,同时在Och-Ziff执行的交易戒律、严格的风险管理和学院式氛围也与当年的高盛几乎如出一辙。

促使奥克离开高盛自立门户的是出版业巨头的继承人齐夫(Ziff)三兄弟。1994年,他们让奥克打理1亿美元的“家庭账房”——齐夫兄弟投资公司 (Ziff Brothers Investments LLC),条件是他在5年之内不能募集外部资金。就这样,Och-Ziff资本管理集团成立了。

奥克第一天来到新公司的时候,7000平方英尺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雇员、一部电话和一盏灯。但他努力把公司做得风生水起。5年之后,奥克开始募集外部资金,主要面向如养老金和大学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到了2002年,Och-Ziff管理的资产已经达到58亿美元。

从1994年成立到2009年,奥克的旗舰基金OZ Master Fund连续15年获得几乎两倍于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回报,但波动率只有指数的三分之一,并且和指数保持着极低的相关性。奥克的投资理念是产生连续的绝对正回报,即“不亏钱”。

他说,在对冲基金业,“进入的壁垒很低,但成功的壁垒却很高并且时常发生。”“如果你亏了,确保你亏的数量很少,确保亏损和组合中的其他资产不相关且不会引起整个组合的出血,确保你的投资者知道你在做什么,也许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不在做什么。”

 多元投资

OZ Master Fund是一只全球多策略对冲基金,包括股票长短仓策略、不良资产投资、可转债套利、事件驱动套利,即在一个并购事件中做空收购方的股票,做多被收购方的股票来双边获利。

2008年金融危机时,Och-Ziff是华尔街为数不多仍旧允许客户赎回的对冲基金,奥克也因此眼睁睁地看着基金管理资产缩水了80亿美元,当年基金损失了16%。

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基金的现金比例达到30%,给了奥克抄底市场的机会。一方面,银行和金融机构大量出售资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恶化也产 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奥克从冻结的基金手上买了可转债和杠杆贷款,还以很低的价格买了商业和住宅按揭抵押证券。不良债权的投资让他很快在2009年翻了 身,OZ Master Fund当年取得了23%的回报率。

近年来,奥克的兴趣变得更为广泛,并把私募股权投资作为新的发展方向,他邀请了英国并购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的安东尼·弗贝尔加入,目前Och-Ziff在私募股权领域的投资超过20亿美元。

在奥克眼里,那些介于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交叉点的交易是最具前景的。“我们做很多这样的交易,并且是我们所做过的最好的交易。”他举例说,曾经有一次他的基金得到了和巴菲特一起投资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机会,并且投资条款是一样的。

有些私募股权基金公司需要董事局的席位,但Och-Ziff需要的只是一个法律文件声明它享有和其他大型投资者一样的权利。因此在大量资金追逐少数优质项目的时候,对冲基金能够提供资金的速度和灵活性成了一个重大的优势。

 掘金中国

同时,奥克也在中国铺开了类似的私募股权投资交易和风险投资。2006年4月和9月,Och-Ziff向户外媒体集团华视传媒和新能源企业中电光伏 分别投资了1425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该公司在中国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Hao Capital分别在2006年12月和2007年4月投资家居建材企业居泰隆500万美元和丰泉环保6000万港元。2007年4月,Och-Ziff 投资航美传媒4000万美元;2008年2月,Och-Ziff投资保险中介企业众合保险1500万美元。

2009年6月15日,第一视频以每股0.55港元的价格,向Och-Ziff配售1.44亿股新股,融资7920万港元,占其扩大后总股本的 7.37%。但不出半年,Och-Ziff就开始了对该股的减持。2009年11月4日和11月6日,Och-Ziff分别以每股2.205港元和 2.112港元的平均价减持第一视频812.6万股和1146.6万股,共套现4213.40万港元。

有媒体把奥克的这种操作手法形容为“现金获利主义”。事实上,早在2005年底,这招就在香港使用过。李嘉诚旗下的泓富房地产信托基金在香港交易所 上市前,Och-Ziff以2.18港元/股的低价认购8974.5万股,占总数的7.17%。随即引发散户追捧,泓富上市首日上升至最高2.90港元。 由于没有禁售期的限制,泓富上市后仅一天,Och-Ziff便以均价2.72港元/股悉数抛出,一举爆赚4846万港元,回报率超过20%。

根据港交所的公开资料,Och-Ziff还先后买入过鞍山钢铁、中国特钢、泰山石化、东风汽车等多只H股,但大多在盈利落袋后便抽身离去。

但是,这种快进快出的交易手法只是Och-Ziff的小伎俩,尤其在经过大量赎回之后,奥克希望更多地吸引长期机构客户,目前Och-Ziff管理 资产的25%来自退休基金,21%来自对冲基金,17%来自大学捐赠基金。其余则来自大型企业、私人银行和家庭账房。很多大型机构都以资产保值为投资目 的,因此会要求Och-Ziff保持稳健的交易风格。

在去年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他表示,金融危机的一个副产品是:伪装成投资回报的杠杆操作,在以往是常态,但如今已不再可能。“Och- Ziff一直重点关注风险管理,包括最大限度地降低杠杆比率”。在今年的一场投资者峰会上,他幽默地修改了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还穿 着游泳衣”,并称Och-Ziff向来都是机构投资者的避风港。

相关阅读:Och-Ziff股价一度暴跌87%

Och-Ziff在2007年美股巅峰时期登陆纽交所,募集资金20亿美元,是美国对冲基金公开招股募集资金最大的一次。

IPO价格为每股32美元,但随后来袭的金融危机使得该股在2008年11月20日一度跌落到了3.98美元的谷底。面对这样的窘境,奥克在 2008年11月13日和2009年2月2日期间,以3.89美元~4.98美元的价格回购了公司160万股股票,总金额约为700万美元。

在管理公司基金经理方面,奥克也有一套方法来限制对冲基金业为人诟病的过度投机。他说:“我们的管理哲学是为员工提供基于公司整体盈利和亏损的薪 酬。这将激励员工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分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投资和交易决策。” 他希望把这只250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培育成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构,而非某个明星基金经理的秀场。

奥克已婚并育有三个孩子,目前全家住在纽约。他还是反贫穷的慈善组织罗宾逊基金会(Robin Hood Foundation)的副主席,这家基金会由保罗·都铎·琼斯创立,致力于帮助纽约最贫穷的人维持生活和脱贫致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97

广州昌盛集团向高盛借资 上市失败后欠下巨债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4/145446.html

  广州的房地产公司昌盛集团2008年曾上市,虽有高盛“帮忙”仍不成功,最后还欠了高盛2500万美元的债。昌盛集团董事长邹锡昌日前向 《理财周报》透露内情,高盛旗下创投基金GSSIA投资部的人主动找上门,称可以帮他上市。最后签订的协议是:昌盛集团向GSSIA创投基金发行2500 万美元可赎回可转换债券,利率7%;如果不成功,要加罚21%的利息。高盛方面派一个人出任执行董事,参与公司管理。

  高盛进入后,天天 叫land bank(土地储备),说一般房地产企业上市都要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才有胜算,而昌盛只有80万平方米。具体买什么地,高盛与邹锡昌也有冲突。在高 盛力主之下,昌盛竞买了中山广场的一块地。邹锡昌本打算价格超过5个亿就不要了,因为只有2亿多资金,还差5-6个亿。当时高盛派驻的执行董事请示亚太区 总裁Kevien,他说,“不要紧,不就6个亿,我们可以借给你”。

  但在花了8.34个亿拍下土地后,高盛却说,“我们高盛有的是钱, 但作为股东,不能够借钱给你,即便是借了,根据联交所的规定,上市之前也必须要还掉,否则就是关联关系”。邹锡昌非常生气,问拍卖之前怎么不说?对方回 答,当时都没有想到。无奈,昌盛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找到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年息13%借了6个多亿。

  邹锡昌认为,就是因为这次借钱,上 市被迫推迟到2008年1月份,最后错过时机导致上市失败。最让邹锡昌气愤的是,由于昌盛集团融资达不到高盛要求的5亿美元,高盛不仅自己不做承销保荐, 而且也不参加路演宣传,甚至不让昌盛提高盛的名,禁止在媒体上说跟他们的关系。对方说,“我们只是CB合伙人,不是股东。”

  据邹锡昌事后了解,国内与高盛CB合作最后失败的不止一家,而他是赔得最惨的一个。邹锡昌的教训是,国际投行主要是玩资本,是奔着迅速上市套现来的,根本不会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8

精品銀行 蠶食高盛、美林地盤

2010-9-6 TCW




美國華爾街有一種黑頭車指標(black car indicator),據說只要觀察停靠在投資銀行附近的豪華轎車數量,就可判斷購併景氣消長。今年八月,街上黑頭車「頻繁得不像話」,分析師認為,小而美的精品投資銀行(boutique bank)機會來了。

根 據金融交易追蹤業者「交易邏輯」(Dealogic)的資料,二○一○年全球企業購併踴躍,截至八月底為止,總金額已超過一兆六千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五十二兆九千萬元),較去年成長二四%;八月更是消息頻傳,光是十六日起那一週爆出的購併案總額就達八百五十億美元,創下二○○九年十二月以來的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雖蟬聯交易價值與佣金收費龍頭寶座,上半年經手的交易案總額達二千二百四十億美元,囊括兩成市占率,不過,它受中、小企業歡迎程度卻滑落至第四名,還比去年往下掉一位。

前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企業交易員傅雷許(Greg Fresh)認為,高盛身陷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的詐欺官司,儘管提到投資銀行,高盛仍是第一把交椅,但高盛無法切割利益衝突的憂慮已漸漸發 酵,中小企業正是第一波變心的客戶,傅雷許說:「機會正漸漸流向精品投資銀行。」

規模小而美: 不做公開發行業務

所謂精品投 行,專注提供客戶融資購併的諮詢服務,輔以研究和交易等傳統投行業務中的一、兩項。相較以往「什麼都做」的大型投資銀行(bulge bracket)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高盛、美林(Merrill Lynch)等,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們不做公開發行的承銷業務,而且規模小巧。

在二○○七年以前,精品投行無法提供客戶槓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即以債務資本當作主要融資工具進行收購),只能分到麵包屑,但一場金融風暴不僅終結槓桿收購潮,剷平五家「全能」的大型投行,還把一群失業的金融菁英推向精品投行。

例 如,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英國投行業務主管托瑞(Michael Tory),號召在倫敦和美國的一些前同事創辦精品投行昂卓合夥公司(Ondra Partners);而全球結構性金融產品部門主管懷特(Kevin White)則是經營春丘資本合夥公司(Spring Hill Capital Partners),專營投行基本的顧問業務。

精品投行 趁著信任危機蔓延華爾街之際日漸坐大。根據「交易邏輯」的資料,去年上半年,全球購併交易總金額約一兆一千億美元,為二○○四年以來最低值,但這段時間 內,精品投行的購併收入卻創下歷史最高水準,占整體的一四%。而且無論新兵或老手,與它們合作的客戶都越來越有分量。

客戶有來頭: 希臘也來求援,重整財政

最 近的例子是,八月二十三日,歐洲最大銀行滙豐控股(HSBC)委任精品投行龍頭拉瑟德(Lazard)當顧問,與南非第四 大銀行奈德(Nedbank)展開五二%股權收購案談判,總額高達四十四億美元;美國財政部五月份也請它為通用汽車(GM)重啟六百七十億美元的公開發行 計畫擔任顧問;甚至希臘政府都向它求援,重整國家財政。

在媒體眼中,拉瑟德可說是最神秘的精品投行之一,成立至今超過一百五十年,卻鮮少接受專訪。有人說投行的運作模式就是拉瑟德所發明,因為華爾街上到處看得到從這家投行出來創業的金融專家。

拉 瑟德專與大客戶做生意,例如,一九九五年它協助IBM花三十五億美元敵意收購試算表軟體業蓮花(Lotus),為當時的執行長葛士納(Lou Gerstner)拼湊出轉型諮詢服務業的版圖。如今拉瑟德已躋身全美第六大投行,經手業務早已跨出單純的諮詢顧問服務,反而以企業重組、資本重估及資產 管理稱霸業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喻為「華爾街新勢力」的艾維克合夥公司(Evercore Partners),去年初牽成兩大藥廠輝瑞(Pfizer)與惠氏(Wyeth)聯姻,收取高額的諮詢服務費,衝上年底精品投行排名第二寶座;而過去一 年半以來,它在所有投行的排名持續攀升至第七位,打敗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與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CNN 分析,六十四歲的創辦人歐特曼(Roger Altman)是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時期的財政部副部長,政商關係雄厚。去年底歐特曼協助巴菲特(Warren Buffett)收購鐵路公司伯靈頓北聖大非(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 Corp),今年八月則是獲英國石油(BP)延攬,為未來賠償漏油經濟損失提供建議。

不過,儘管精品投行持續擴張勢力,但《金融時 報》(Financial Times)提醒,別想與大銀行抗衡,因為客戶需要資金時,大銀行明顯具有優勢,為此,客戶絕不會徹底疏遠大銀行。文中指出,精品投行該思考的重點是,在 不損及獨立性,卻又能在購併活動冷卻時保持獲利的業務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88

高盛報告 揭開iPad魔力

2010-9-6 TCW




一支蘋果iPhone第四代手機,在八月二十七日開放預購,十萬人在電腦前嚴陣以待。十點一到,瞬間擠爆中華電信機房,台灣大哥大三千支名額也在兩小時全數賣光。

你以為蘋果魔力只是這樣嗎?今年十月,蘋果在台灣將掀起另一波更大的i魔力,它就是iPad!

高盛跨洲追蹤!出動七位頂尖分析師,預言平板電腦興起

iPad到底多熱門?四月在美國首賣後,前二十八天銷售超過一百萬台,同樣成績iPhone花了七十四天才做到,銷售速度是iPhone的兩倍快。

四月三日,iPad在紐約第五大道蘋果門市首賣,前一天開始就吸引上百位排隊人潮,五月啟動全球上市計畫,同步在日本、英國、義大利、德國、澳洲販售;光在日本第一天就吸引一千二百人在銀座店漏夜排隊,只為了搶一台iPad。

在美國發售後,不僅銷量持續上調,蘋果的股價也應聲大漲,市值已經在五月底正式超越微軟(Microsoft),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科技廠。

這只有六百八十公克,比手機稍大、筆電稍小,價格最低只要四百九十九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六千元)的小板子,到底有何魔力引發全球狂熱?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高盛證券全球大動員,從美國紐約、日本東京、英國倫敦,到香港亞太區,集合全球七位頂尖分析師,調查一千人,訪查三大洲的iPad供應 鏈,追蹤出一份厚達五十二頁的iPad報告:〈The rise of the iPad and tablets〉(iPad和平板電腦的興起)。

高盛預估,今年iPad銷售量將達一千五百萬台,明年將達二千六百萬台,成長七三%,並認為iPad將會複製小筆電成長速度,甚至更快。

小筆電花了九個月才賣到兩百萬台的量,而iPad開賣六十天,就達到相同的成績,只花了小筆電約五分之一的時間。

筆電業面臨大風暴!第三季成長率調降至負一%

iPad熱潮,隨著全球發售,越來越熱。高盛在七月十二日發表第一份報告後,不到一個月,八月八日又追加十四頁報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調iPad對筆電的威脅。

iPad帶動的i魔力,iPad取代筆電的效應如旋風般的發酵。參與高盛iPad關鍵報告的高盛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指出,「iPad對筆電影 響,速度確實比我們想像的快。」他一邊調升iPad瓜分筆電市場的數量,另一邊五度調降第三季筆電成長率由成長一二%到負成長一%。

在iPad尚未登台之際,i魔力早就開始席捲台灣股市,受到衝擊的全球最大筆電代工廠廣達兩個月來股價下挫兩成,反觀幫蘋果組裝的鴻海,則是兩個月最多漲 了兩成;已經一連虧損九季度的觸控面板廠勝華科技,就算上半年交出一張虧損的成績單,但是沾上i魔力,股價兩個月硬是大漲約六成。

寶來證券研究員許家銘指出,第三季個人電腦(PC,包含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出貨量全部下修,只有咬到蘋果才賺得到錢。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從紙袋裡拿出iPad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如同拿出科技界的新聖經,他高舉iPad,讓全球消費者、科技大老闆為之瘋狂。

緊接著美國的惠普(HP)、戴爾(Dell);台灣的宏(Acer)、華碩(ASUS);南韓的三星(Samsung)、樂金(LG),甚至就連芬蘭的諾 基亞(Nokia)、加拿大的黑莓機(RIM),從個人電腦到手機製造商,幾乎每家公司都走上信仰賈伯斯的道路,投入生產平板電腦的熱潮。

摩根大通證券的預估,看好平板電腦商機,預估有二十到二十五種類似iPad的機種將在明年第一季上市,所有品牌業者沒人敢缺席。

iPad究竟有什麼魔力?引發這股席捲全球的新科技革命!

革命一:丟掉滑鼠和鍵盤 上網、遊戲、聽音樂,一指搞定

金文衡認為,iPad第一個改變就是使用習慣的設計。

iPad,開機只要二十秒,開機速度是筆電的五分之一,更棒的是,你不用看一堆工程指令從你眼前閃過,就像是電視一樣,隨即開機。

在電腦上為了聽一首歌,你要先上網搜尋播放程式、灌中文化軟體、放入CD,但是在iPad上,這些步驟,全部都消失了。

iPad沒有鍵盤,只有一個按鈕,但是只要點畫面上「mail」(電子郵件)選項,自動浮現跟筆電鍵盤一樣大的觸控鍵盤,輸入內容和寄件者寄出,一次搞定。你不用像使用筆電一樣,先找個咖啡廳坐,等開機後連上網路,鍵入密碼後才開始寫信。

iPad的電池壽命,讓它可以開機長達十小時,足夠一整天的使用量,讓使用者不再需要帶電源線出門,從硬體中解放出來。

不用滑鼠、不用鍵盤,iPad的觸控介面,讓使用者的手指,就如同上帝之手,只要輕輕一點,上網、玩遊戲、閱讀、聽音樂、與國外的朋友用Facebook聯絡,幾乎全世界,都掌握在使用者的手指上。

「這是iPad能成為『全民運動』的新潮流原因之一,」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指出,個人電腦使用者大多為二十到四十歲的菁英,但是iPad從兩歲到九十九歲,每個人一拿就會用。

iPad使用觸控帶來的使用介面革命,讓過去不會用個人電腦的消費者加入這個市場,高盛報告中,iPad的銷售雖然有四○%來自掠奪個人電腦市場,但有六○%是全新使用者。

革命二:軟體產業爆發 讓程式開發人員,睡覺也能賺錢

「施振榮曾說過,每個人都要建立就連睡覺時,都能夠賺錢的能力。」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表示,施振榮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就是iPad所帶來的軟體開發商機。

成立不滿兩年的蘋果線上軟體市集(App Stroe),已經有十六萬種程式可以下載,輕輕一點、輸入密碼,iPad立即個人化。「蘋果強處在於有那麼多人在幫它抬轎子,使用起來五花八門很有趣。」方國健形容。

這些幫蘋果抬轎子的人,就成了賈伯斯進攻微軟帝國,瓦解微軟雄霸個人電腦產業將近二十年的最佳武器。

賈伯斯將音樂放在iTunes,讓成千上萬首歌幫數位播放器iPod吸引用戶,現在他把領域從MP3,延伸到手機,再到現在的平板電腦iPad上。

放在iPad上的應用程式,每下載一次的費用,蘋果收取三成,七成則由軟體開發人員拿走,付費方式簡單,兩、三人發明的小軟體有可能可以讓你日進斗金。例 如,開發熱門遊戲《跳躍嘟斗》(Doodle Jump)的兩兄弟,從二○○九年三月以來,光靠這個小遊戲,就讓他們十四個月營收達五百萬美元。

這樣的模式下,在一個iPad平台上,二十四小時,全球各地都會有人點閱、下載,點燃全球各地的程式開發人員,搶進這個「睡覺時都能夠賺錢」的模式。

iPad的線上軟體市場未來成長快速,根據顧能集團(Gartner)的統計,行動上網下載應用程式在二○一○年的下載次數為四十五億次,到了二○一三年將成長至二百一十億次,成長三‧六倍。

金文衡認為,蘋果已經建立起一套「生態系統」(ecosystem),這個系統,讓全球百萬的軟體開發程式人員,成了推廣iPad的螞蟻雄兵,同時形成消費者使用便利、軟體商獲利、蘋果提高iPad市占率的三贏局面。

曾經是戴爾亞太區採購最高主管的方國健,經歷過戴爾電腦最輝煌的歲月,他迷上了賈伯斯創造的iTunes軟體下載模式,還買過三十多台iPod送人,現在他棄個人電腦,轉而擁抱蘋果iPad。

曾經是全球個人電腦龍頭惠普在台最高負責人的何薇玲,如今也同樣棄個人電腦,轉而擁抱iPad。

何薇玲更指出,iPad將嚴重挑戰Wintel(編按: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搭配英特爾〔Intel〕的處理器,促成個人電腦普及,也席 捲八成個人電腦市占率)的筆記型電腦地位。「你知道兩年前,蘋果的筆記型電腦市占率是多少嗎?」何薇玲說,「只有三%!」

看到蘋果不斷反攻微軟陣營的趨勢,讓她搶先緊緊擁抱iPad,這是全世界第一台,沒有鍵盤,光有觸控就大賣的平板電腦。

在何薇玲眼中,iPad將改變現有的資訊產業和人們使用電腦的習慣,與毛利只有三%到四%的台灣個人電腦代工產業相比,iPad背後的內容、軟體商機,更吸引人,一波大改變已經成形。

「台灣的下一個機會,就在這裡!再不趕快建立平台,就來不及了。」她說。

革命三:顛覆硬體思維 透過下載軟體,就能做到多功能

iPad魔力直接衝擊的就是靠著小筆電,市占率大幅成長的台灣雙A品牌。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宏董事長王振堂,不得不正視這股i魔力,指出,「我認為iPad的主流地位已經確立,」「小筆電的高速成長期已經過去,未來維持穩定需求。」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則率先準備好應戰,他在今年六月華碩的平板電腦記者會上,一一點名iPad的缺陷:沒有USB、沒有鏡頭,也沒有外接鍵盤。他並誓言華碩推出的平板機擴充性一定比iPad好。

只是聽到施崇棠的反應,陳清文不以為然的說,「台灣廠商的夢還沒醒,這是一場完全不同的遊戲。」

台灣科技業很擅長硬體製造:加鏡頭、加USB、加大硬碟、加記憶體,都是用加法,然而,透過增加硬體來拉動消費者需求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賈伯斯創造iPad的成功模式,打破過去微軟加英特爾的Wintel架構,反而是減法思考下的「以柔克剛」,他讓iPad打破追求極致硬體規格的迷思,不一定要用個人電腦做所有事情,顛覆個人電腦獨大的地位。

賈伯斯讓全球軟體開發人員的創意得以為iPad所用,設計出來的各種軟體,透過網路下載軟體的方式,讓軟體改變手中的硬體使用邏輯。

當iPad下載賽車遊戲,iPad馬上變成賽車遊戲的方向盤;當iPad下載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暢銷書,馬上就變成一本電子書;使用iPad的上網、收發電子郵件功能,已經可取代小筆電的實用功能。

因此,美國《新聞週刊》以「Everything」來形容iPad:它改變你看待電腦的方式,iPad可以變成你的個人電視、報紙、書架,很快的它會成為有線電視業者,從iTunes上租你電視頻道。

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預測到了二○一五年,以iPad為首的平板電腦在美國市占率將超越桌上型電腦,成為僅次於筆電的第二大科技產品。

挑戰:Google加入戰局 免費又開放的平台,長線爆發強

賈伯斯最早推出的創新產品——數位音樂播放器iPod,透過iTunes模式,在數位音樂播放器市場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但蘋果推出iPhone帶動智慧型手機市場百花齊放,卻沒有像iPod一般主宰市場。

接下來的唯一疑問是:iPad會獨霸平板電腦市場嗎?從高盛證券、摩根士丹利,到拓墣產研都預測,iPad在平板電腦的市占至少四成,而拓墣更認為優勢可能長達五年,不會受到動搖。

不過王振堂卻有不同的看法,「Android(編按:Google所推出的行動電話系統平台,早期由Google開發,後由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開發)手機的市占已經超過iPhone,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根據歷史,封閉陣營終究敵不過開放陣營,等到平板電腦穩定下來, 我估計蘋果的市占率會從目前接近一○○%,降到剩下二○%至三○%,如果以蘋果筆電市占只有五%來看,我認為這個數字是高估了。」

王振堂敢這樣對賈伯斯嗆聲,就是寄望Google大力推動免費又開放的平板電腦作業系統Android。

王振堂指出,蘋果是單一公司,動作比較靈活,iPad搶得先機,但是開放陣營經過一段時間醞釀,團結力量大,長線爆發力強。

不過,非蘋果陣營所寄望Google的Android平台,卻遲遲跟不上iPad推出的速度,連帶的宏推出Android平板電腦的計畫,也從今年底延至明年。因為Google的平台太過自由,尚未發展出成熟的付費機制,反而成為發展的障礙。

金文衡指出,有沒有發現本來說秋天要推出平板電腦的品牌廠都在往後推?就是因為Android平台還沒準備好,「你刀子要利才可以出來打仗吧!」

無論iPad是否能夠獨霸平板電腦市場,或者Google陣營的平板電腦能否打敗iPad,唯一可以確認的是:iPad的出現,帶動一指觸控的i魔力,重新定義個人電腦,更將改變長達三十年的個人電腦產業歷史。

延伸閱讀:iPad商機關鍵數字 28天銷售破百萬台 速度是iPhone的2倍 明年銷售達2,600萬台 成長率73% 已吃下9成平板電腦市場 其中40%來自PC市場 資料來源:高盛、Apple

延伸閱讀:iPad崛起,台商準備通吃 Apple陣營壯大 舵手:賈伯斯 半導體公司:ARM 記憶體:SanDisk 媒體業:迪士尼、時代華納 IC設計:Broadcom、Infineon 軟體市集:App Store

Wintel陣營受威脅 舵手:比爾‧蓋茲 品牌廠:惠普、聯想、戴爾、三星、諾基亞、LG 半導體公司:英特爾、AMD 硬碟品牌:Seagate 晶片設計:LSI

延伸閱讀:30年後,平板電腦再掀科技革命 1981年 PC誕生 8月12日IBM推出型號為IBM5150的電腦,個人電腦走入辦公室,4年後銷量達到100萬台。

1984年 Wintel陣營誕生 微軟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與英特爾(Intel)組成Wintel,因介面簡單,市占率高達8成,累計PC在1981年和2000年間的全球銷售總量達到8.35億台。

1985年 NB誕生 日本大廠東芝打造出全球第一台筆記型電腦,讓PC也能方便的帶著走使用。

2007年 小筆電誕生 華碩推出Eee PC,一台賣1萬4,000元,打破NB高價印象,2009年銷售量超過3,500萬台。

2009年 電子書熱銷 Amazon推出電子書Kindle2,電子書閱讀器的可攜性增進消費者閱讀的頻率和便利。

2010年 iPad上市 iPad誕生,結合上網、下載、互動性閱讀、遊戲、地圖查詢等功能,打破個人電腦使用方式,成為最熱門的科技產品。

延伸閱讀:一台iPad,集多項科技品功能 iPad PK 電子書 iPad:●彩色畫面●影音檔的多媒體互動●有獨家為iPad製作的專屬雜誌 電子書:●不傷眼●更省電●重量不到 iPad一半

iPad PK 遊戲機 iPad:●遊戲種類有2萬種●遊戲價格低,收費自0.99美元起跳●螢幕大3倍●多點觸控,不須按鈕 遊戲機:●機台便宜●遊戲挑戰性高●重量不到iPad一半

iPad PK 小筆電 iPad:●開機只需小筆電1/5時間●重量只有小筆電一半●待機時間是小筆電的3倍 小筆電:●可同步使用多種作業程式●文書、影像處理功能強●儲存容量大

註:遊戲機種類繁多,此處是以任天堂NDSL機型為比較對象 資料來源:癮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89

4年爆赚628亿 高盛再度套现工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5NMDAwMDE5OTg5Ng.html

9月30日,港股一开市工商银行(1398.HK)H股股价便急挫3%,全天下跌3.18%,这是该股近4个月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下跌。对于这只巨象来说,如此巨幅下跌并不经常出现。

事情起因有点出人意料,为原持有工行3.95%股份的高盛大幅减持套现工行H股股份。

接 近交易的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高盛在9月29日收市后,即以每股5.7港元至5.79港元价格火速配售27.5亿股工行H股。至9月29日午夜,由于 市场需求比较强盛,高盛遂将配股额度增加至30.41亿股,并以每股5.74港元的中间价定价,仅较9月30日工行收盘价每股5.78港元轻微折让。此次 减持高盛共套现22.5亿美元(约150.5亿元),减持后仍持有工行约105.7亿股股份。

4年爆赚628亿元,

承诺近期不再减持

高盛再次减持工行似乎早有征兆。

在今年3月25日工行年报发布会上,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向记者表示“高盛对他们在工行投资所获得的回报感到满意,表示愿意继续与工行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愿意保留所持有的大部分工行股权,长期成为工行的重要股东。”

上述信息反映高盛仅表态会持有手中工行股份的大部分,而非全部。而高盛向工行承诺的第二个锁定期也于2010年4月28日到期,此后便没有继续承诺锁定期。

2009年6月,高盛首次大规模减持工行股票,共出售30.3亿股,套现19亿美元。而当年3月高盛曾主动承诺,将手上80%持股锁定期延长至2010年4月28日。

两次减持,高盛共套现41.5亿美元,而2006年高盛入股工行时,仅花了25.822亿美元就获得了工行164.76亿股H股。而以这次减持价算,这次减持后高盛继续持有的工行股票市值仍高达78亿美元。如此,高盛投资工行4年便爆赚94亿美元(约628亿元)。

“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价格。”对于每股5.74港元的出售价,上述权威人士这样表示。

不 过,上述权威人士强调,“未来高盛作为工行的长期投资者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并不会改变,高盛本身还是维持对工行和中国经济的长期承诺与认可,此次减持仅 是高盛以对市场和工行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投资组合调整”。她还表示“在可以预见的近期内,高盛不会继续减持工行股份”。但她没有明确表示“近期”所指的具 体时间为多久。

另外,唐焱还觉得,高盛减持工行很难与市场对内银股是否担忧建立联系。虽然内银股普遍需补充资本充足率且房贷政策的趋于收 紧;但暂时还看不到明显的负面影响,此番补充资本充足率再融资过后,未来两三年内内银股都几乎没有再融资需求,而货币政策即使收紧虽短期影响贷款需求,但 从存贷利差角度看却是有利的。

唐还表示,现在市场大部分都在增持内银股,并且据说此次高盛减持的接盘人很多都是前段时间沽空工行的投资者。

高盛并不缺钱

此次减持又恰逢工行宣布450亿元的A+H配股融资方案,这不禁让市场猜想,高盛是不是缺钱了?

光大控股(香港)市场策略部主管唐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市场觉得此次高盛减持还是有些出乎意料的,高盛去年和今年的盈利状况都很好,不像是急需资金的。”

大福证券内地银行与保险业研究主管李健雄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减持与配股并没有太大关系,高盛也不至于手头紧张。”但他还表示,高盛不一定会参与此次配股。

但上述权威人士并不认为减持与配股有关系。

2010 年上半年,高盛共实现净收入216.2亿美元,净利润40.73亿美元,其中第一、二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34.6亿美元和6.13亿美元。再则,按工行 450亿元的配股方案,原来持有工行3.95%股份的高盛即使全额参与配股也仅需付出约17.8亿元。2009年,高盛也实现利润133.9亿美元,列居 工行之后为全球第二赚钱银行。并且,早在2009年高盛就还清了美国政府的100亿美元救援资金。

一位外资大行分析师则认为,此次减持应该结合工行配股与高盛对待所持工行股份的长期策略来看,如果高盛不计划参与配股,减持便是顺其自然的。

李 健雄也表示,高盛的长期策略应该是逐渐剥离非核心业务,如9月初传出消息,继摩根大通之后,高盛也计划解散旗下其中一个坐盘交易部门,以符合美国早前通过 的金融业监管改革法案中,限制银行进行坐盘交易的“沃尔克法则”。另外,高盛也打算陆续退出PE业务。不过,上述权威人士表示此次减持工行股份与高盛自身 业务调整并没有关系,并且坐盘交易部门仅是高盛很小的一个部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