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建行風控體制逆流

2013-06-18 NCW
 
 

 

建行仿效國際銀行業“四眼原則” 設立的獨立垂直風險管理體制,在運行近8年後面臨改弦易轍,為什麼?

◎ 本刊記者 溫秀 文wenxiu.blog.caixin.com 一場圍繞發展和制衡的反思與博弈正在建行悄然進行。以獨立于分行管理班子的風險總監為代表的垂直風險管理體制在運行近八年後,面臨改弦易轍。

建行風險體制改革的基本架構初見端倪 :建行的一級、二級分行將不再設獨立的風險總監,由分管副行長取而代之,這一體系衍生出的“平行作業”也隨之退出歷史舞台 ;信用風險的管理將由籌建中的信貸管理部全權負責,貸後管理也將納入其中 ;操作風險的管理則交由總行的內控管理部門負責,並在分支機構建立垂直的內控合規體系 ;原有的風險管理部門則專注于風險的識別、計量和建立相應的達標標準。

“最終的方案還沒有正式推出,內部還很有爭議。 ”接近建行有關部門的知情人士表示,針對這一方案 ,建行內部有截然不同的兩類意見。

來自業務部門的意見認為這樣的改革沒什麼不好, “原有體制之下,追求市場份額的經營部門和追求規避風險的風險部門之間的矛盾漸深,已影響到正常的業務經營。 ”這類意見認為,建行近年來市場份額失守, “效率降低” ,風控部門頻頻實施否決權是“罪魁禍首” 。

另外,在四大行中,建行原本盈利能力(ROE)最高、整體的不良率最低且撥備率最高,但2012年已經被最大銀行工行全面趕超,雖然差距不大,但也足以引發建行內部的焦慮。

按照現在初定的改革方案,原來直接向總行首席風險官匯報和負責的風險總監要撤裁,大部分改成負責風險的副行長,並進黨委班子,日後主要向分行行長負責, 總行恢複成業務指導的角色。

尤為關鍵的變化是,未來分行的審貸會由風險總監牽頭並享有一票否決權的狀況將不復存在。

建行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改革動作,2012年7月爆出的建行浙江分行中江案是導火索(相關報道見本刊2012年第27 期“建行30億貸款身陷中江案” ) 。建行給中江集團近30億元的貸款變成不良,在明知中江集團陷入財務困境後還繼續 提供6億元理財資金。案發後,建行內部嚴厲處理了幾十名相關人員,浙江分行原行長崔濱州被調離,數位分行行長被撤職,分行風險原總監被降職處分。

此案爆發後,建行內部形成一種強烈的意見認為,原有管理架構已難以適應當前的經營環境和風險管理需求 ;再加上業務部門的怨言,直接導致了這次改革風控體制的大動作。

但有主張繼續維護獨立垂直風險管理體制的銀行高管認為, “建行建立獨立、垂直的風險管理體制領業界之先,初衷是對行政權力加以制衡,隔離行長對業務的不正常干預,這符合全球銀行業發展的潮流。 ”他表示,個別案件不足以否定和顛覆風險垂直管理體制,而應在原先基礎上予以完善改進。目前建行究竟是要做最好的還是最大的銀行?

是否有必要對風控體製作這麼大的否定和手術?面臨經濟下行期,這樣做是否不利於風險控制?都是疑慮所在。

也有接近改革方案的人士認為,這次改革的基本邏輯是“誰經營誰負責,更加強調責權統一和集體決策,充分發揮所有班子成員的積極性。現實中沒有哪種方式最好,管理目標是選擇最符合戰略目標和管理實際的方案。 ”他並稱,不再設風險總監,並非沒有人管風險。

“建行不會因此‘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畢竟積累了多年的風險管控經驗和制度, ”一位熟悉建行風險風控體制變革的知情人士這樣認為, “我不相信現在的改革是顛覆性的,也不應該是。 ”

效率和風險互搏

目前,各主要銀行中,建行是最早也是最徹底地實施垂直風險管理體系的銀行。2004年,建行在原有管理架構的基礎上,提出了“平行作業”的理念,並著手建立獨立、垂直的風險管理體制,形成了以信貸、風險、合規為基礎的三道防線。在全面風險管理理念之下,風險部門提供風險管理和計量的工具、路徑和計量方法。通過垂直的、直接受命于總行的、獨立于分行領導班子之外的風險管理體系,加以貫徹和落實。

這種獨樹一幟的風險管理體系,對於建行信貸文化的形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這一架構下, “聽得到炮聲的人” (行長)被排除在了信貸決策之外,而由風險總監任牽頭審批人的審批體制得以確立。

(行長、風險總監)雙向報告體制的初衷是加強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強調經營過程中道德風險的防範。經過多年的磨合,形成了一套前後台平行作業,合作分工又相互制衡的體系,對良好信貸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對“一把手”的制約上成效顯著。

知情人士說,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把手” (行長)不干預信貸決策的做法難以適應商業銀行拓展市場、維護客戶的需要,審批流程過長、效率低下、責權不對等、客戶體驗差的抱怨不絕於耳 ;經營部門和風險部門之間的博弈也日趨激烈。

風險總監往往扮演著牽頭審批人的角色,按照相關的制度設計,擁有一票否決權。同時背負著經營和安全運營職 責的分行負責人,只有否決權。

“在不對經營績效負責的情況下,風險總監更傾向于行使否決權。前台部門、業務部門千辛萬苦爭搶來的客戶,在審批時常被否決。 ”這令風險總監與經營團隊之間,不免劍拔弩張。

在現行審批體制下,風險總監對項 目的判斷往往是“可做可不做的,就不做”;而對背負著經營壓力的前台部門和分行負責人而言, “可做可不做的,就得儘量做,因為沒有別的可做” 。

“分行長在重要問題上說了不算,而風險總監既不用對業績負責,也很少因為出了問題挨板子,雙方的矛盾可想而知。 ”不少分支機構的負責人說。

“風險總監是國外風險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前提是國外的銀行大都實行事業部制管理,國內的銀行基本屬於層級管理,所以這種將國外的做法直接移植,未必行得通。 ”維護這次改革的知情人士認為,原有體制在實踐中已背離初衷,因過分超前,脫離當前經營實踐,難以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體制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不過亦有同業人士直言,效率和風險的博弈始終存在,不同時期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框架設計可以適度向效率傾斜,但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時候,制度設計不宜將效率作為主要訴求,新方案的設計在分寸拿捏上至關重要。

垂直體系淡出

此次建行風險管理體制變革的啓幕,恰恰是從設立了近十年的風險總監崗位的裁撤開始的。

根據相關方案,未來建行的一級分行將不再設立獨立于分行之外的風險總監,現任總監則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相關考核結果,或轉任分管風險業務的副行長,或轉為與之級別相當的專業技術崗位。目前相關工作在不同分行的推進程度各異,有的分行還在按原有架構繼續按部就班地運轉。

知情人士稱,現任總監中,相當一部分都將轉為分行分管風險業務的副行長、黨委委員,進入黨政序列,在風險管理和業務決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有顯著提升,但獨立性不及過去。

一些經過考核未能順利“進班子”的風險總監,會轉為與之級別相當的專業技術職務,待遇相當。與之相對應的二級分行風險主管也會採用類似方案。

“能進班子也是好事,原風險總監會有機會更多瞭解經營狀況,防止與具體經營進展脫節。 ”有建行分支機構負責人如此認為。

“重要的不是有沒有風險總監這個崗位和稱謂,而是相應架構和職能設置。 ”有熟悉各家銀行風險管理架構的知情人士稱,重要的不是由誰來分管,而是對誰負責,考核評價機制的設計是關鍵。

基於上述架構所提出的“平行作業”原則也將終結。所謂“平行作業” ,是建行當年仿效國際同業的“四眼原則”創立的一種風險管理手段。其核心要義是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同時、同步地接觸客戶,並據此提出授信審批意見。一個項目要推進,就需要同時得到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的認同。

這一創舉在實際操作中,遭遇困難重重。 “要在同一時間根據同一客戶提供同樣的信息,做出不同緯度的判斷,並得出不同的結論,難度很大。 ”一位有風險管理背景的銀行中層認為,這一做法的可操作性不強,他更為擔心的是在信貸資源管制和相對稀缺的情況下,可能遭遇道德風險。 “當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無法就項目達成共識的時候,往往只有兩種結果,要麼不歡而散,要麼‘狼狽為奸’ 。 ”另一位銀行高管也持保留態度。

目前,建行的改革方向似乎正在向工行看齊。但工行和建行的具體情況不同,工行的風險管理架構以大量的基礎設施和信息體系作為支撐,這是建行目前還不完全具備的。 “工行模式並不代表業內的先進模式。 ”一位建行內部人士表示。

中行在相應體系和架構的設計中,根據國情,採取了折衷的方案。中行在一級分行層面設立風險總監,同時兼任副行長, “進班子”並參與經營管理決策,其自身考核評價則由總行和分行共同完成,總行權重略高,以保證和強調其獨立性。

信貸管理幾度變革

根據新的方案,信用風險的管理將由新成立的信貸管理部牽頭負責,旨在將信貸管理的前中後端都納入其管理範疇。

過去的信貸管理體系中,貸後管理的責權並不明晰,而規劃中的信貸管理部,會將貸後管理納入自身的職權範圍。為此,負責不良資產處置的資產保全部將併入其中,成為其下轄的二級部門。

前述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要職責的信貸管理部的相關方案,主要由建行授信審批部總經理王業領銜設計,具體的部門設置則由總行資產保全部總經理于妍玲牽頭負責。前者是此前通過公開競 聘執掌授信審批部的中層幹部,後者是具有豐富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的部門負責人。

現有的風險管理部則更為專注于風險的識別、計量,進行壓力測試,負責 新資本協議的達標等。

知情人士稱,由於改革正在推進,建行今年的行業信貸政策仍未下發。不過短期內可以根據已經下發的行業限額實施意見進行操作。 “前者旨在規範要不要進門,後者則規定了進門後可以走多遠。 ”未來前者將由新組建的部門負責起草。

操作風險的管理交由內控合規部門負責,這項改革已于2012年初啓動,但無論是總行層面的業務移交,還是分行層面的體系配套,都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在分行層面,原有的風險總監的職能則由分管風險管理的副行長負責。

“新體制下,分行的管理班子可以介入審批,仍由審批人團隊來決策,而整個授權並未下放,反而有一些是上收的。 ”有分行行長認為新架構強調了責權對等,雖然獨立性有所削弱。

支持這一觀點的分支機構管理者認為,過去的機構設置中,後台部門過多,前台部門則相對較少;而各行都在以份額和座次來作為主要的業績衡量指標的情況下,原有的部門設置和人員配置無法滿足相應的需求。

此次改革對建行的信貸管理體系將有一定程度的再造。

目前各行的信貸管理流程和權限存在一定差異。其中,中行的集中度相對較高,評級、授信、審批都集中在總行和一級分行兩個層面,而一級分行的審批權限也低於同業。不過知情人士稱,下一步可能會進一步放權。工行的審批權限一度較為分散,但自去年以來,一些權限則在上收過程中。

建行的情況則相對複雜,管理的精細化程度高于同業。建行信貸管理體系在過去十幾年中經歷了數次變革,既有一脈相承之處,也有推陳出新之舉。

早在1996年,建行信貸管理的目標是“抓雙大” ,舉全行之力拓展市場。

一年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提出,商業銀行要抓好風險管理。建行的信貸管理也引進了風險管理的理念,並據此實施了區域信貸風險的管理。當時為提升經營層級,信貸管理只有總行和分行兩個層級。

不過這一體制運行兩年後,因其脫離市場,上下權責不對等,雙方都缺乏積極性而面臨調整。就在這一年,建行的信貸管理實現了三足鼎立 :公司業務部、風險管理部和負責審批的信貸管理委員會。此時,建行的專業審批團隊已初具雛形,此後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差別化,形成了相對審慎的信貸文化。

目前,就審批權限而言,同樣以總行和一級分行為主,而在支用審批環節,對部分二級分行有一定的轉授權。不同行業維度,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以及不同風險評級的分行,所擁有的審批權限也不同。如鼓勵進入的行業,3A 級客戶,在內部評級較高的一級分行,最高可以獲得20億元的貸款。但處於“6+1”行業(即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電設備、多晶硅、造船行業)等限額退出的行業,審批權已完全上收總行。此外,一些區域的審批權限也有所上收。對高風險行業和區域的集中審批是大勢所趨。

“就審批權限而言,建行的管理是比較嚴格且呈上收趨勢, ”有分支機構負責人透露, “有時一個分行的某類產品出了問題,總行就會立即回收該分行上述產品的審批權限。 ”有風險管理背景的資深信貸管理人士表示,授信審批不僅要看額度,還要看程序。

目前,建行的信貸管理以嚴授信寬支出為主,而部分同業出于市場競爭的考慮,更傾向于寬授信嚴支出。二者在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上有較大差異,後者在客戶營銷和准入上有一定優勢,但在實際支用過程中流程較長。

亦有資深的風險管理專家建議,應根據不同的業務品種採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固定資產貸款應以寬授信嚴支出為主,而流動資金貸款如貿易融資等,更適宜採取嚴授信寬支出的模式。

合規內控難題

建行風險管理體制改革還有待解決的是內控合規體系。建行在2012年初提出要建立“大內控、大合規”體系,並將操作風險的管理納入,但目前進展緩慢。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建行僅有十幾個分行有合規部門,總行的文件下達到分行之後,有時竟然找不到對口機構。

知情人士稱,從總行層面看,操作風險團隊和業務的移交過程十分緩慢,出現了管理真空;而操作風險頻發的分支機構缺乏相應的對口部門,垂直的內控合規管理體系有如空中樓閣。

知情人士透露,其原因有二:一是根據建行現行的機構和部門設立規定,除個別條線實施垂直管理,設立相應對 口部門,其他條線不做相應的對口設置;二是在銀行業務骨幹有限的情況下,分支機構傾向于將更多人力資源向能夠創造業績的前台部門傾斜,而不是往“總是找茬的後台部門”配置。

違規乃至作案的成本過低,操作風險一直是中國銀行業風險管理中的重要課題。商業銀行合規意識的樹立,內控體系的健全以及對操作風險的逐步重視和加碼,是近十年間的事。

2005年,巴塞爾風險管理委員會就商業銀行的合規問題出台了系統的指引,建行隨即決定著手成立國內銀行業首個完全獨立的合規部門。

2006年,銀監會出台了合規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商業銀行成立專門的合規部門,並通過一系列制度保證賦予其相應的獨立性。建行的先試先行也得到了監管機構的認可。

不過,建行的領先優勢並未能進一步延續。時任建行行長的張恩照對於是否要在一級分行設立相應的對口部門,一直猶豫不決,致使建行在分支機構層面並沒有能夠建立起相應的合規架構。

而分行的合規管理則散落在不同部門之下,有的隸屬於分行的風險管理部門,有的由監察部門負責,還有的則直接由辦公室代理。

股改上市後,建行著手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制,將三大風險都納入風險管理體制,審計和監管檢查的落實整改納入合規部門,但並未增加相應編制。

時至2008年,上述部門的地位不升反降,不再獨立作業,而是併入法律合規部,其分量、地位和獨立性都大為下降,一些原有職能已經弱化,另一些職能名存實亡。此時的法律合規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反洗錢和關聯交易的管理。

與此同時,工行和農行建立起了總分行都有獨立機構的大內控、大合規、大審計體系。此後,操作風險在商業銀行資本管理中的權重也在不斷提高,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的防範和管理也更趨重視。

根據新辦法,各主要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進行重新計量後,大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的下降。

有風險管理背景的資深人士直言,操作風險的防範需要舉全行之力,把內控合規意識滲透到每個人,每個模塊,每個機構,管理者尤其不能掉以輕心或推卸責任。

工行在2012年末將操作風險的管理正式交由內控合規部門牽頭管理。目前工行的內控合規部門不僅負責操作風險的管理,還負責一二級分行管理層的經濟責任審計等工作。

行內也有意見認為,完全可以將操作風險納入風險管理的條線,統一管理。

針對建行目前在風控管理體制行做出的重大變革,多位受訪銀行高管均表示,現在面臨經濟下行周期,現行風險管理體制的顛覆性變革需要謹慎,如果出現風控的管理真空,風險和隱患不言而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1

求解私募基金監管體制


2013-11-04  NCW  
 

 

大資管的蓬勃實踐,呼喚統一的私募基金監管體制,但應尊重不同私募基金產品內在規律,統一中有所差異

◎ 郭強 文

新基金法(即《證券投資基金法》 ) 正式施行已經四月有餘。

新基金法首次引入了“非公開募集基金” 的概念以及針對非公開募集基金管理人的登記制度和非公開募集基金的備案制度。同時規定,與非公開募集基金相關的若干細則(如對基金管理人進行規範的具體辦法、合格投資者的具體標準等) ,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下稱證監會)另行規定。證監 會于2013年2月發佈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下稱《徵求意見稿》 ) ,但迄今為止已經過去了八個月,市場熱盼中的私募基金管理辦法仍未出台。

同時,在大資管背景下,各類資產 管理業務風起雲涌,各類私募資管產品(比如商業銀行的私募理財產品、信托公司的資金信托計劃、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計劃、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期貨公司的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私募資產管理產品以及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發行的私募產品等)在募集方式、產品分銷乃至“合格投資人”等概念上都存在諸多差異,令投資人無所適從,甚至埋下了渠道產品制度套利的隱患,對有序監管、投資者保護等,都可能甚或已經產生不利影響。

具體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私募創業投資基金(下稱PE 基金) ,2013年6月27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私募股權基金管理職責分工的通知》 (下稱《中編辦通知》 ) ,明確證監會負責制訂私募股權基金的政策、標準與規範,對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實行事後備案管理,負責統計和風險監測,組織開展監督檢查,依法查處違法違紀行為,承擔保護投資者權益工作。 《中編辦通知》發佈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經暫停受理新的PE 基金備案申請,PE基金處於事實上的監管真空期。

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私募基金監管體制? PE 基金納入新基金法下的非公開募集基金制度水到渠成了嗎?一個統一的私募基金監管體制應當包括哪些要件?適當的差異化監管是否必要?

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逐一探討。

非公開募集基金制度

新基金法首次引入了“非公開募集基金”的概念,以及針對非公開募集基金管理人的登記制度和非公開募集基金的備案制度。但與美國(有一個包羅萬象的證券定義,包括了從股票到投資合同等所有權益)等法域不同,中國法律框架中並無統一的“證券”定義, 《證券法》和新基金法等遵循的是功能監管的思路。比如《證券法》 (第二條)採用的措辭是,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股票、公司債券和國務院認定的其他證券的發行和交易,適用本法 ;本法未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政府債券、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的上市交易,適用本法; 其他法律、行政法規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證券衍生品種發行、交易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依照本法的原則規定” 。

《證券法》下對於其他“證券”的認定只能由國務院行使,而新基金法則創造了一個(非公開募集基金財產的)“證券投資”的概念,並賦予了證監會在該語境下對“其他證券”進行擴大解釋的權限。

根據目前中國法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合伙企業的合伙權益等都不屬於《證券法》下的“證券” ,對該等權益的投資尚不屬於新基金法下的“證券投資” ,而該等權益恰恰是 PE 基金主要的直接或間接的投資標的。可見,將PE 基金納入到證監會私募基金的監管範疇內,使新基金法適用于其“證券投資活動” ,缺少一個立法學和邏輯上的鏈條,尚需證監會若干主動具體的作為。

比如,根據新基金法第九十五條第二款對其的授權,在私募基金管理辦法中明確將非公開募集基金的證券投資的標的擴大到包括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合伙企業的合伙權益等,從而填補相關概念真空。

《徵求意見稿》從功能化監管的角度,徑直對 VC/PE 機構管理資產中經典證券資產的金額規定了一個人為的標準(即投資于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債權、基金份額以及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證券及衍生品種的規模累計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凡是達到該標 准(以及其他若干條件)的 PE/VC 管理人都會被強行納入新基金法的規制範疇,從而必須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基金業協會)履行登記手續。

作為一種監管思路, 《徵求意見稿》的嘗試本身無可厚非,但具體指標恐怕仍需廣泛聽取業界意見。比如以公開發行股票占管理資產總額的比例(而不是一個絕對金額)作為標準,可能更為客觀公平。

只有從法律法規層面上解決了新基金法對於PE 基金的適用問題, 《中編辦 通知》的法律依托才可以落到實處,討論如何構建一個包括 PE 基金在內的統一的私募基金監管體制也才具有實際意義。否則,可能需要採取某種變通方式,比如參考日本投資基金監管的思路,將私募基金進一步區分為證券投資基金和非證券投資基金(後者包括PE基金) 。

建立統一的監管體制

由於上文提到的“證券”一詞在中國法律語境下的缺失,有必要考慮用類似《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提法取代《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從而將所有私募性質的資管產品統一納入“私募基金”的範疇,以更準確地界定監管的內涵外延。

這不僅包括上文提到的商業銀行的私募理財產品、信托公司的資金信托計劃、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計劃、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期貨公司的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私募資產管理產品以及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發行的私募產品,也可以包括 PE 基金。由於《中編辦通知》僅僅提到了“私募股權基金” ,而在發改委監管下的股權投資企業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頗具規模的創業投資企業體系,因此有必要借此機會明確後者是否也屬於《中編辦 通知》意圖中的規制範疇。

所謂統一的私募基金監管體制,即證監會作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對於涉及私募基金和相關當事方的一系列監管事宜(包括但不限于非公開募集的“安全港規則” 、私募基金份額的募集和轉讓、合格投資人、投資顧問、募資中介等)進行全面統一的監管(包括根據《中編辦通知》對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實行事後備案管理) ,而基金業協會作為行業自律組織對其中適合自律管理的部分進行自我監管。

當然,基於中國的具體國情,恐怕仍有必要維持各個金融監管部門對於各類資管產品的發行人的行業監管。但是,這種行業監管與證監會作為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對於私募基金的統一監管應該並不矛盾。

關於基金銷售,新基金法規定,非公開募集基金,不得向合格投資者之外的單位和個人募集資金,不得通過報刊、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等公衆轉播媒體或者講座、報告會、分析會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第92條) 。 目前,商業銀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以至某些非專業機構或個人都在積極從事資管產品的銷售,有必要對所有這些行制定統一規則。考慮參照國際私募基金經驗和《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 ,對基金銷售方式、募集材料、過往業績引用、風險提示等確定具體規則。

關於基金銷售機構,可考慮將所有基金銷售機構納入到一個統一的類似美國經紀人/ 自營商制度的體系中, 參照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 ,建立私募基金的銷售管理制度,要求擔任私募基金銷售機構或事實上具有該功能的所有人士履行在相關機構(如基金業協會)的登記義務(但對基金的發行人及其僱員和相關人士應給予登記義務的豁免) 。

明確基金銷售機構對其客戶的公平交易義務(duty of fair dealing) ,引入適格性要求(suitability requirements) 。

關於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的安全港規則,新基金法規定,擔任非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應當按照規定向基金行業協會履行登記手續 ;非公開募集基金募集完畢,基金管理人應當 向基金行業協會備案。應當考慮引入相關豁免制度,滿足一定豁免條件(比如全部投資人都是比合格投資者更加專業的特許投資人)的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不必履行登記或備案手續。

基金業協會于2013年2月發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規則(徵求意見稿) 》 ,對申請登記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條件作了一系列規定(如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自行募集並管理或者受其他機構委托管理的產品中投資于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等規模累計1億元人民幣以上、持牌負責 人和合規風控負責人等) ,可以被理解為對該豁免制度的一種嘗試。

關於合格投資人,新基金法規定,合格投資者是指達到規定資產規模或者收入水平,並且具備相應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其基金份額認購金額不低於規定限額的單位和個人。大資管下對於合格投資人的判定標準五花八門,個人、家庭資產、個人收入、家庭收入等不一而足。應當考慮引入統一的合格投資人(甚至於比合格投資人更專業的專業投資人或特許投資人)的概念及判定標準。

在計算合格投資人人數時,特別要明確所謂“穿透(look-through)原則”的正確適用。比如, 《徵求意見稿》規定, “受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監管的金融機構依法設立並管理的投資產品視為合格投資者” ,即不予穿透,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再比如,該原則也不應適用于基金管理人或其關聯人士為確保與投資人利益一致而特別設立的共同投資于相關基金的投資實體。很遺憾的是,這一點在發改委對PE 基金的監管實踐中未予採用。

PE基金如何適用

舊基金法乃為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量身定做,新基金法在此基礎上引入私募基金概念,對於兩類基金,特別是私募基金中的PE 基金的特質應當格外關注,必要時可能需要考慮適當的差異化監管。

統觀新基金法,並無一個統一的“基金”定義。而研究新基金法的立法歷史,可以發現立法者思路中的“基金”其實是一個資產集合的概念、一個契約關係,而非實體存在(即公司或合伙企業) 。從新基金法中“非公開募集基金財產的證券投資” (95條第二款) (而非“非公開募集基金的證券投資” )的提法即可見一斑。這可能更加符合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特點,但與 PE 基金的規律並不吻合。

基於合理的商業需求和中國的監管實踐,PE 基金更多選擇以有限合伙或公司等實體存在。比如,由於目前的工商實踐並不接受管理賬戶等非實體作為股東進行登記,因此契約制基金必須通過其管理人代持等形式完成投資,對交易安全等方面都產生不利影響。相對於傳統的證券投資基金等重在“發現價值”的投資工具,PE 基金以“創造價值”為己任,對所投資的股權一般會較長期持有,公司及合伙契約的實體存在更加符合交易各方的利益訴求。

根據新基金法,基金財產投資的相關稅收,由基金份額持有人承擔,基金管理人或者其他扣繳義務人按照國家有關稅收徵收的規定代扣代繳(第八條) 。

可見,與新基金法對於基金作為一種財產集合的定位相吻合,新基金法下的基金構成一個“稅收穿透體” ,在基金層面不產生稅負。由於新基金法規定,公司制和合伙制基金“適用” (而不是其《徵求意見稿》中的“參照適用” )新基金法(第154條) ,該條規定如何適用于公司制和合伙制基金就產生了問題。由於《合伙企業法》規定,合伙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由合伙人分別繳納所得稅(第六條) ,因此合伙企業的(所得稅)稅收穿透問題比起公司制基金可能比較容易解決。

國家發改委在253號文和2864號文的基礎上,積累了 PE 基金備案的豐富經驗和教訓。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有所借鑒、有所修正——比如,降低單個投資人的認繳出資要求以及取消“穿透”普通合伙人及其關聯投資人的要求等——而不是全盤拋棄,相信對於降低監管成本和PE 基金管理人的合規成本都不無裨益。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於《中編辦通知》試圖解決PE基金監管問題的嘗試,尚有一個邏輯和立法上的空白需填補。大資管的蓬勃實踐呼喚統一的私募基金監管體制。統一的監管體制,應當 是一個尊重不同私募基金產品內在規律的監管體制,要做到統一之中有所差異。

作者為方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60

中國頁巖革命的體制性障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793

美國頁巖氣革命帶來的低價能源是令每個國家都羨慕的,而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一些估計,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頁巖氣儲備,可開采規模比美國大68%。中國政府也已經設定了野心勃勃的目標,然而按照當前的進展,這些目標卻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當然,中國開發頁巖資源存在很多先天的“硬件性”不足,比如說沒有北美橫豎交錯的油氣管道,部分地區缺乏開采頁巖氣所必須的淡水資源,沒有美國對自己國土地質結構的豐富認知,而且因為地質結構不一樣,美國的技術也不能簡單地“複制”。 然而據FT報道,中國開發頁巖資源的進度緩慢可能更多是體制性問題: 除了這些物理性差異以外,還可能存在很多“軟性”因素,包括缺乏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一套成熟的法律體系和私人擁有的土地產權,這些因素正在妨礙中國頁巖革命的進程。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管Lin Boqiang表示:“中國有這麽多的資金做頁巖開發,但發展卻如此緩慢,所以一定存在問題。” 在很多高管和分析師看來,中美之間的關鍵差異在於產業的結構。BP中國主席Chen Liming在最近北京的討論中表示:“我認為,美國獲得成功是因為其開放的市場。如果沒有競爭,他們是不會成功的。有競爭才有持續的進步。通過競爭,你可以大幅地提升效率,成本也會下降。” 美國的頁巖革命是有中小型企業帶動的,它們會嘗試不同的方法“打破巖層”,釋放其中的油氣資源。美國還有一個繁盛的石油服務企業生態體系——數量超過1萬家。相反,在中國頁巖能源的開發是由兩大國有集團主導的:中石油和中石化。所有與西方大型企業簽訂的開發協議都是與這兩大集團之一簽訂的,但中方企業仍然對頁巖資源的前景持懷疑態度。 因為單個頁巖鉆井的產量會快速下跌,所以企業必須鉆探越來越多的鉆井來保持總產量的上升,這需要巨大的資本支出,而中國石油巨頭對大規模投入的態度仍十分謹慎。 Rhodium集團顧問Trevor Houser表示:“如果美國大型石油集團,比如說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持有90%的美國頁巖油田,那麽頁巖的開發速度是不可能如此快速的。” 因為無法容忍石油巨頭的緩慢進展,中央部委又開放了另一輪對其它參與者開放的頁巖氣招標。但行業的內部人士表示,這些包括電力企業、煤炭企業和鋼鐵廠在內的後來者並沒有達到最低資本支出承諾,部分是因為它們低估了國企巨頭所控制領域的門檻。 贏得了頁巖氣招標的後來者發現,難以雇用到石油服務公司,因為大部分的石油服務公司都隸屬於國家機構。它們也難以把頁巖氣運送到價高的城市市場,因為國有石油巨頭還控制了油氣管道。 ... 中國相關產業人士表示,中國的產業結構意味著,只有在被中國政府列為首要任務的情況下,符合中國地質結構的頁巖技術才最可能被開發出來,但這還沒有發生。 中國石油巨頭的一位高級經理表示:“中國的私營企業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這需要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的工作成果。不像美國,那里每個人都可以投資創新技術,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 這為國際石油服務集團創造了機會,它們控制了頁巖資源生產的關鍵技術。中國只占了它們業務很小的份額,但中國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根據巴克萊銀行分析師James West的數據,現在國有集團屬下的服務公司控制了約90%的市場份額,但他預期情況將會“發生重大改變”,因為油氣行業正在尋求更多的國際專業服務。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84

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fv3s.html

很想寫一篇對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的看法,總提不起筆,兩個原因:一是最近不想寫大文章,如果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不長篇大論有點難;二是有些話不知道該怎麼說,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動物園》(詳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e8a5.html),就是說這事兒的,比較含蓄,呵呵,要再說清楚點,不易。

還是簡單點,先說歷史:

解放後,中國政府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通過土改和公私合營等手段,將生產資料集中到國家手裡,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中國實質上就變成一家企業,所有交易都在這家企業內完成。剛開始,這種體制效率挺高,可後來越來越低。實在撐不下去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改革,引入市場,允許私營經濟存在,於是,出現了三十多年經濟的高速發展。現在,體制內與體制外兩套系統並存,公有制代表的體制內控制著經濟命脈,主要靠壟斷生存,私營經濟代表的體制外茁壯成長,不過,從體制內獲取經濟利益成了體制外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手段。

再說兩個特點:

1、中國政府掌控經濟的能力是全世界最強的。

海龜們看中國經濟為什麼總是走眼?因為他們用的是西方經濟學理論。西方國家,政府類似於保姆,財力有限,做事受限,搞得不好,還可能關門。中國呢?政府掌控社會主要財富,在財力和手段上受的約束很小,跟西方國家的政府完全兩碼事。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可以做出別的國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假使政府想去做,徵稅、發鈔甚至沒收私人財產很容易辦到。西方國家要修路,如果規劃中的土地征不下來,只好改道,或者把路修彎,繞過去;而在中國,徵地根本不是問題,土地是國家的,房產擁有者也只有最多七十年土地使用權,注意,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當然,中國政府的行為也會受到約束,包括但不限於這樣三個約束條件:一是執政黨的地位,中國人喜歡「講政治」,內含的意思就是要保證執政黨的地位穩固;二是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三是主要領導人個人的實力和想法。

2、體制內與體制外兩套系統並存效率很高,但不公平,因為不公平,也難持久。

私營經濟的崛起是中國三十多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奧妙所在。私營經濟彌補了公有制經濟的不足,同時反哺公有制經濟,倒逼公有制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形成體制內外相互呼應、欣欣向榮的局面。當然,在這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官商勾結和腐敗,印證了經濟學關於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目前,這種不公平已經積累到一個臨界點,開始對效率產生反作用。

我在體制內和體制外各呆了十多年。總碰到人問我的體會,我喜歡這樣回答:「體制內的感覺是坐在汽車上,體制外呢是騎自行車。我當初在汽車上坐著,很羨慕騎自行車的自由和瀟灑,於是下了汽車。等騎上自行車,我才發現,騎車的好處是能呼吸新鮮空氣,去什麼地方自己可以掌控,所以,相對自由和健康,但自行車在大多數時候是跑不過汽車的,而且騎車不能偷懶,兩條腿要不停地動。還有,騎車有兩個很大的問題,都涉及安全:一是沒有汽車外殼的保護,容易受傷;二是馬路上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也就是說,騎自行車很容易被判定為違規行駛。」

呵呵,那些騎車跑得快的人,大多是跟汽車司機商量,老把自行車扛到汽車上搭便車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06

《專家看法》嚴辦周永康 習李體制背後的改革盤算 中國可望走出一波新多頭格局

2014-08-11 TWM
 
 

 

中國上證指數近來漲勢凌厲,目前正處於空翻多的關鍵時刻。歷經多個景氣循環洗禮,深諳長期投資之道的劉俊傑指出,「習李體制」的「微刺激」振興經濟新方案如果奏效,陸股有機會走出一波長多走勢。

口述.劉俊傑 整理‧劉俞青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習近平與李克強接班態勢底定,緊接著啟動一連串的經濟體制改革至今,我可以非常肯定的是,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而以這個做基底,加上估值夠低的基期,中國股市非常有機會邁入一個五到八年的長多格局。

我看好中國經濟改革的原因,可以從最近清算周永康事件,和習近平上台後提倡的「反腐倡廉」,看出他想要從頭清理國家基本面的決心;如果外界以為這些動作只是為了要鞏固權力的鬥爭,而忽略習李的理想性與企圖心,就無法看清未來中國的走向。

因為如果只是為了剷除政敵,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經濟上也可以承繼前朝遺緒,一切照舊就好。像二○○八年一發生問題,胡錦濤曾撒人民幣四兆元救市。習李要讓中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快速上來,要在自己任期內度過經濟調整難關,其實也可以依樣畫葫蘆,猛砸國家資源,例如調降存款準備率、甚至繼續印鈔票撒錢等等。

「微刺激」改革

讓中國更貼近自由經濟

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了更細緻、也更困難的「微刺激」改革,光這一點就可以反證,習近平和李克強不只是為了權力鬥爭,而是有機會成為真正讓中國進一步現代化的關鍵性領導人。

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一九四九年到八○年,也就是從毛澤東到四人幫垮台,這是一個經濟上民不聊生的時期;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八○年代到二○一一年,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到胡錦濤執政時代,讓中國從赤貧階段慢慢進入小康格局,但是中國一黨專政的特殊體制,共產黨掌握大多數國家資源,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成果,大部分由國家及共產黨權貴階層共同分享,並形成巨大的貪腐結構。

緊接著,習近平和李克強兩人聯手,開啟了第三階段的改革,一方面他們要剷除貪腐這一塊,背後的意義是,過去長期由共產黨完全掌控國家所有資源,包括「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習李體制至少要打破其中一部分。也就是「政治利益」短期間還不願分享出來,但「經濟利益」已經不再像以前,完全掌控在所謂權貴階級、太子幫這些人手上;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個改革就是要讓中國市場的經濟制度,更貼近資本主義和自由經濟。

換句話說,經過這次改革動作,政治上還是維持現況,但在經濟上,中國人民已經可以逐步分享到經濟成長的利益,習李改革最大的意義之一,就是把部分的經濟利益願意釋放到民間,與人民和股東共同分享。

這個重大的意義,可以從市場上許多地方看到。例如被美國媒體稱為「周永康家族印鈔機」的中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從今年年初傳言要查辦周永康開始,中石油在H股的股價就一路漲,如今漲快五成;這代表什麼?如果我們由事後諸葛來看,中石油光被周永康集團拿走的股東權益有多少?這是好幾千億人民幣的事。

過去這些股東權益很多是被共產體制下的貪腐集團瓜分掉,但現在習李體制認為這樣不行,試想,有多少類似的股東權益要被釋放出來?

另外,又例如日前,陸媒披露,李克強在國務院的常務會議上,重話怒批國家四大行等大型銀行,只會貸款給國企等大企業,他說「作為銀行,大生意要做,小生意也要做」;這代表什麼?代表他有意識地將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慢慢釋放給更多的企業與人民。

習近平和李克強在做的,就是所謂的「穩增長,調結構」,就是所謂「微刺激」,如果他今天只要讓GDP成長,太簡單了,他們根本不必忍受全世界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能不能到七.五%」的質疑。

更深一層想,不要說七.五%,就算今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只有六%,但如果這個「六%」可以維持「十年」,都是很驚人的成績,這中間的關鍵在哪裡?在於你能不能「持續」,許多人思考事情都沒有可持續的概念。

治理和改革

不求立竿見影 從基本面做改善我們看最近六年的宏達電和大立光做比較;這兩家公司○八年時的每股盈餘都在二、三十元,○九年大立光甚至掉到十幾元,可是宏達電在一○年、一一年的每股稅後盈餘︵EPS︶分別到四十幾元、跑到七十幾元,市場認為它是大成長股,每年成長率都高達四到五成。問題是,它沒辦法持續,一二年EPS掉到剩十幾元,去年甚至虧損。但同一時間,大立光都維持在成長的軌跡上。

所以最近六年成長的可持續性,在宏達電上消失了,所以一一年時宏達電一千三百元、大立光站上一千元,並稱股王股後,但今天大立光二千多元,宏達電剩一三○元;你能想像當時你去選兩家台灣最好的公司,才不過兩年的光景,兩者差距二十倍。

這個概念套用在中國市場上,可持續性的概念就在於,中國的經濟不可以像宏達電一樣,今年還維持七%、八%的高成長,但兩年就崩盤。如果中國經濟也突然掉到剩二%,所有的問題都會爆出來,一定會天下大亂。

所以我認為,習李做的一些事情,其實可以縮影成「一家正在進行公司治理與體質轉型的公司」,在治理和改革的動作,他們不求立竿見影,但是要從真正基本面,能夠影響公司體質和文化的某些角落,一步步去做改善。我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可以看出習近平在做某一些很基礎的紮根動作。

如果用過去台灣經驗來看,現在的中國和七○到九○年代的台灣非常類似,當時台灣在七○年代的每年GDP成長都是二位數,但是真正股票大漲的八○年代後半,GDP只有一年達一○%以上。

換句話說,股市漲或不漲和GDP的成長數字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性,要看的是更深層、更本質性的問題,我認為習李聯手,正在把過往三十年、繁榮表象下的弊端,一點一滴矯正過來,為的是什麼?就是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現在的中國,經濟和股市可以類比以蔣經國晚年的台灣,差別是政治上的開放不知何年何月。

長多的歷史意義:

中國經濟邁入第三個新局面從技術上來看,我認為目前中國從這裡進入長多的格局,只有五到六成把握,但如果還能再漲一成,也就是再過二二五○的前波高點,大概就有八成把握真正進入長多局面。

這個長多的歷史意義就是,中國經濟正式邁入第三個經濟新局面,不是GDP的成長數字而已,而是一個將過去所累積的國家資源,釋放、分享給更多的人民和股民。

從最近市場上的氛圍,已經可以嗅出氣味。最近代表陸股的ETF,包括寶滬深、FB上證的溢價程度越拉越高,這個溢價代表許多市場上的資金,一些還無法買到A股的資金,寧可多付一些溢價,也要趕快進場卡位。

至於從風險的角度來看,除非是全球性的系統風險,否則現階段的中國股市幾乎沒有風險(即使是系統性風險也是相對安全),它最大的安全性在於,「估值真的太低了」。

從全球市場來看,中國股市幾乎是相對所有位置最低的,而且低很多很多;如果以○八年做標準,其他市場都已經比○八年高出不知多少倍了,只有中國股市還在底部;其次是,習李一直在努力增強未來中國可以永續維持中高度增長的動能,並創造可持續性,我到目前為止的觀察,很有信心,這是我認為目前中國長期沒有什麼風險的原因。現在市場認知的風險,如房地產、地方債、影子銀行、產能過剩等,已反映在極低的股價估值。

武俠小說中,真正的高手都是「後發先至」,因為好的標的必須花更長的時間去調整、徹底改善體質,才能啟動高速動能,我認為此刻的中國股市,正是可以「後發先至」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4

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難點與破局:思維、體制、操作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6/146813.html

i黑馬註:傳統企業都在焦慮的尋找著新時代的轉折點。而傳統企業要想在新時代的沖擊下“全身而退”,是需要成體系的轉型思維。

作者:丁辰靈

 

\知名輪胎企業米其林上周邀請丁哥給全體市場人員進行了互聯網轉型的培訓。在過去一年,丁哥給OPPO,步步高,聯想,強生,中青旅等多個企業的輔導中,我發現傳統企業不分大小,無論行業,創業或成熟,民企或外企,大家在面對互聯網轉型時都有一些共性的問題和難點。我把這些難點分三個大部分進行分解,然後提出一些自己思考後的建議和對策。

難點一:思維

互聯網思維已經是一個被過度使用的詞,但這里依舊把思維轉換之難列為傳統企業轉型的第一個大難點。

a. 無法正確擁有用戶思維

老周在他的新書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 中說沒有用戶,就沒有客戶。用戶少了,客戶就沒了。所以他建議傳統企業轉型,不要一上來就想怎麽去賺消費者的錢。但在大量的傳統企業的從業者看來,他們並不具備互聯網公司所談的用戶和客戶理念的基礎。很簡單,360和微信可以免費,然後再抽象出增值業務;米其林輪胎,強生嬰兒油可以嗎?此外,小米通過低價賣手機,從而成為後續增值業務的載體,在其他行業,很難找到能後續如此緊密連接用戶的方式和管道。

是的,互聯網的核心就是“連接”,越連接,意味著越透明,誠信越高,價格越低,甚至有可行的後續服務。但在很多行業,缺少“連接”,也就缺少互聯網公司所談的“用戶至上”。

越“連接”的行業,越願意通過後續服務賺錢,也就越誠信;相反,越不“連接”的就越願意通過一次性買賣賺錢。水滸中,武松去張青孫二娘的黑店,差點變成了人肉包子。因為不連接,店主一次性“宰客”的幾率就大很多。而在今天,三亞很多的黑店黑司機依舊以宰客為商業模式,因為他和客人,是不連接的。互聯網在旅遊業的發展已經大幅的改善了信息不透明和宰客現象。

但如果你跟大量的快消企業談用戶思維下的免費+增值,仍然是緣木求魚。

我們不能簡單的怪罪傳統企業不具有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思維”,事實上,在他那個行業有大連接的可能性之前,賣貨仍然是主流的思維。但這並不代表傳統企業無需改變。

拿線下的購物中心舉個例子,逛購物中心的並不必然購買物品。此外一個社區中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逛購物中心。所以對於購物中心來講,首先要吸引人流,讓更多人進店,再想辦法讓進店的人買東西。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說,進店體驗的人流是用戶,買東西的是客戶。但在線下超市來講,如果進店的人太多不消費,就會影響想消費人群的“客戶體驗”。線下的服務能力是有限制的,而所有傳統行業無法如互聯網企業思維的難點就在於,線下的服務邊際成本不等於零,而互聯網服務邊際成本接近於零。

所以購物中心的“用戶思維”是,首先還是要圈定一個“用戶特征譜”,並努力服務好這部分的用戶;給他們去制造更多的驚喜,從而獲得最後的轉換。很多線下購物中心通過舉辦各類的親子活動,展覽等,就是典型的引流思維,但還不是用戶思維。這其中的區別在於,目前傳統商家舉辦的這類活動引來的流,商家並不“擁有”調動和把控能力。而互聯網企業卻是對他的用戶有很強的連接,傳播和把控能力。所以商家可以借鑒互聯網的“用戶思維”,盡可能把社區周邊的目標客戶轉換為“用戶”,通過關註微信,或者發卡的方式,把用戶能感覺到和購物中心的長期連接。但轉換為“用戶”後,千萬不要通過發送廣告的方式把用戶嚇走,而應該學習互聯網企業長期維護,運營,娛樂“用戶”。而這一點是線下傳統企業目前不願意但完全能做的。

b. 不能犯錯

小米在標榜自己的開發模式的時候:小步快跑,不斷叠代。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怕犯錯,要一邊開發一邊跟用戶進行互動。谷歌在發布Gmail後接近十年的時間都帶有Beta的標記,而微軟仍然嚴格遵守著動輒一個項目幾千人進行封閉開發的模式。而在如米其林,強生這樣的大型外企,不斷試錯變成了一種奢望。因為大型企業都有著嚴格的KPI導向,嚴格KPI導向意味著不允許犯錯。不允許犯錯意味著每件事情都要能成功。

不允許犯錯的文化的背後肯定就是造假文化,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是造假高手。很多品牌跑來找我,丁老師我們品牌微博幾十萬粉絲,但是每次內容就幾個轉發,怎麽辦?我說:粉絲假的吧?她不說話了。粉絲假,轉發假,找來的意見領袖(KOL)假。反正能把老板應付過去就可以了。

實際上,傳統企業也有社交媒體做的不錯的。比如杜蕾斯,其負責數字營銷的總監是丁哥的好朋友。他告訴我,杜蕾斯作為一家外企,之所以能把社交媒體經營的成功,是因為在這件事情上高層沒有進行嚴格的KPI考核。杜蕾斯母公司利潔時集團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視廣告投放公司,但在電視媒體走下坡路後,利潔時決意轉型社交媒體。

杜蕾斯的亞太區高層不懂中國互聯網,於是他們跟自己的營銷部門說,這里有一筆預算給你玩社交媒體,不要求每件事情都有回報,都要KPI,你們去玩兒吧。在高層這樣的授權下,杜蕾斯才能把社交媒體玩的如此風生水起,甚至不亞於任何互聯網企業。

互聯網瞬息萬變,其實傳統企業里面人才著實不少,是否能Empower,給更多的試錯空間?這是一把手們要思考的戰略問題。

c. 看低自己,覺得自己不會有粉絲

OPPO營銷負責人吳強曾經分享過OPPO自己的故事。他說當初在和微信合作之前,OPPO也不相信自己會有粉絲,他們以為只有小米這樣的才有粉絲,他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態開始了微商城的合作。結果很快就增加了七十多萬粉絲,很多粉絲在OPPO公共號後臺留言,讓OPPO大出意外。原來我們也是有粉絲的。

至於杜蕾斯,的確看上去他的品牌調性在互聯網上很容易進行撩撥和傳播,但其實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優點,杜蕾斯的路也是自己走出來的。每個行業,每個企業自己的互聯網轉型之路應該靠自己走出來。

難點二:體制

體制是束縛傳統企業轉型的另外一個難點。跨國公司會抱怨,我們中國區不獨立,很多事情受制於亞太區或者美國總部,很多事情我們向做沒法做,很多想開展的事情,既沒人頭又沒預算。

而民營企業則可能會抱怨他們體量太小,資源有限,雇不起昂貴的互聯網人才。

抱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實際上,現在很多的傳統企業都意識到了自己和互聯網企業相比較,響應速度過慢。創業家雜誌同樣是運營微博,從早上第一條微博7點左右發出到晚上12點最後一條微博,一年365天無休。成功成為創業類微博第一大號!反觀各大媒體,第一條微博都是編輯上班後9點以後發出,姍姍來遲,而那個時候大家都在上班,誰還有心情刷微博呢?

所以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在今天這個瞬息變換,時時換頭條的年代,能否能建立起一個合適自己的體制,跟上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呢?無論是In-House自建,還是外包,關鍵是合適自己,對用戶負責,而不是應付了事。杜蕾斯也是用的一家初創的小公關公司才獲得如此驚異的成功,如果是為了應付,完全可以按照國際公司標準找一個不接地氣的大型4A公司。做的不好,也不會有風險。

難點三:操作

即便如此,在操作層面,傳統企業仍然是一頭霧水,無法下手。他們共同遇到的難點是

a. 缺少合適的人才

無論是大公司,小公司都有這樣的問題。甚至很多互聯網公司也一樣招不到人。互聯網發展的那麽迅猛,你到哪里去找現成有經驗的人才呢?

實際上傳統企業有個誤區,認為人才只要通過“挖”的方式,就自然會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所以獵頭是個很火的行業。但在今天知識快速貶值,技能日益更新的年代,大家面對的都是一樣未知的世界。如果少數人走在了時代的前面並快速的挖到了第一桶金,你又指望怎麽能挖到他來給你打工呢?

所以在人才這件事情上,要改變過往傳統不合時宜的招聘式或者獵聘式的方式,而是要有野心,抱負,大誌向並傳播出去,這樣無論是外聘人才,還是內部培養,人才都不會成為瓶頸。我這里說一個小故事。

昨天丁哥曾經多次提到過的一家成功轉型互聯網的傳統企業的市場副總裁來請我吃飯(暫且稱這家公司為K),讓我給他們打算打造的一個新的科技平臺提供點薄見。結果當我看到他們做的微信公共號的時候,著實吃了一驚。做的相當不錯,兩三個月時間沒做推廣已經做了8000粉絲了。我很驚訝,誰做的呢?就是我對面的另外一個小夥子做的。人才啊。

他說,丁老師我也是你粉絲,剛剛加入這家公司,原來我在W公司,和您曾經微博上互推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曾經在W公司負責新媒體,K公司是他的合作夥伴。而合作過程中,他為K公司的遠景和抱負所折服,所以他毅然決然加入了K公司。K公司並沒有挖角,以至於他的加盟讓K公司市場副總裁給W公司老板發了好幾條短信澄清沒有挖角。

大體上公司總是有兩類人,想混日子的,和想做出改變的!所以一個公司想轉型,想改革,最重要的是能給想做改變的人機會。

b. 不了解互聯網,隔行如隔山

這句話不陌生吧!網上曾經有個同學更狠,說傳統企業如果轉不了,老板應該趕緊把業務賣掉,然後做新興企業的股東。現在還能賣個好價格,以後想賣都賣不掉了。

肯嗎?我估計大部分傳統企業的領導人或者創始人是不肯的。肯定很不甘心,憑什麽別人能做成,我們做不成呢?但在現實中,傳統企業在電商上一扔幾千萬,上億結果血本無歸的例子還少嗎?

不了解互聯網不應該是個理由。傳統企業也有傳統企業的優勢,很多互聯網人也不懂。他們如果想做互聯網和傳統結合的事情,也需要向傳統行業的人學習。要了解互聯網,獲得真實有價值的信息和人群,那就應該尊重互聯網行業的規律。

同樣以之前提到的K公司為例。該公司總部並不在北京,但為了能在營銷和公關上踏準互聯網節奏。該公司首先決定把公關和營銷部門放在離公司總部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北京中關村,這樣可以離互聯網的企業,資源,人才近。然後該公司挖了一個業內的人成為公關總監,然後給他相應的權限進行新媒體的營銷和推廣。K公司的老板自己也經常和互聯網的業內大佬如張亞勤,李開複,張小龍進行高層互動。

其實把媒體和公關部放在北京已經不是什麽新做法,很多企業都這麽做。區別在於,過往的跨國公司可能請的人更多是熟悉傳統媒體,而現在需要請的人要熟悉互聯網媒體。

c. 找不到適合投放的媒體

很多企業還是習慣於投放廣告。一位丁哥的中學同學,她在一家知名法國公司做品牌推廣,她跟我說:她完全理解新媒體時代粉絲經濟的重要性,但目前讓總部改變並不容易。可是工作還是要做,品牌還是得盡快推出去。但找不到合適投放的媒體,之前的新媒體推廣也效果寥寥。

假設今天公關公司給你找了10個號推廣,你花了錢以後發現效果很差,那這10個號下次就應該成為黑名單。但實際情況是怎麽樣呢?下一次公關公司還是用這10個號,或者說,如果需要虛假繁榮,那就刷一些數據。轉發,評論,粉絲都可以刷,而且現在都可以以假亂真。大家都是粉飾太平,糊弄老板。

這麽說可能大家眾口一詞會批評公關公司,但實際上呢,做新媒體的小型公關公司普遍活的很艱難。客戶都要求60到90天的賬期,這讓小型公關公司現金流很緊,加上有些客戶會違約跑掉,而行業競爭又很激烈,很多小型公關公司都面臨著生存問題。

傳統企業市場部,品牌部作為甲方好日子已經過慣了,他們很難去體恤乙方生存的不易。而且當新媒體開始顛覆傳統媒體時,傳統企業會發現他們打交道的對象突然從高大上變成了屌絲和草根。而很多這些自媒體大號的經營者甚至不善言辭,長相貌不驚人,穿著屌絲;作為習慣高大上的市場品牌人員,你願意跟這些草根稱兄道弟交朋友嗎?

最後說說新媒體投放的衡量效果,看百度指數。如果你的投放百度指數產生了正向的增長變化,這就是成功的投放,如果沒有變化就是失敗的。聚美優品上市,陳歐自己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始的時候聚美花了一大筆錢買傳統廣告,陳歐發現百度指數壓根不動,市場部的人說這很正常。陳歐說,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花了錢百度指數不增加,這意味著根本沒有增加關註度。從此他就立下了規矩,所有的投放都必須以百度指數增加為考核標準。後來大家都知道結果了,從非你莫屬,到我為自己代鹽的視頻,一波波的造勢把聚美推上市。

所以資源不是沒有,而是你有沒有一個那個轉換的心態!是否願意尊重行業的規律。

破和立

說了傳統企業轉型的三個難點,思維,體制和操作;這些需要轉,需要破,但我們要立什麽呢?

1. 洞悉人性

什麽叫洞悉人性,就是了解人,講人話,不要講套話,廢話,官話;別端著,端著是一種病。

杜蕾斯天天調侃“性”,野獸派花店讓大家圍觀買花人的各種離奇的生活細節,成為粉絲調節劑,這些都是說人話,懂人性。段子手在2013年異軍崛起,留幾手動輒給網友負分,滾粗,卻粉絲大漲,這是迎合的新新人類的受虐性。

洞悉人性,就得活的真實,別讓虛頭八腦的文化毀了公司。前文所說的大公司和小公關公司的關系,如果合作夥伴活的普遍艱難,你就很難指望對方是認真做事,而不是糊弄交差。

2. 改變心態:From me to We

這里說到一個字“情懷”。這個詞當然不是羅胖子發明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懷抱天下”。傳統企業應該從自己賺錢的那根筋走出來,從小我走向大我。如果能夠讓自己的生態體系,上下遊都收益,最後自己也就自然的收益。淘寶讓攝影師,模特,網店店主都賺到錢,那自己也就賺到了錢。

實際上很多外企在社會回饋上有很多的經驗。國內的民企和國企會比較缺少這方面的經驗。總體來說,不要僅僅站在自己的企業角度考慮問題,多考慮行業,考慮大眾,可能是我們今天轉型中需要的一個變化。

男生追一個女神,別僅僅考慮為她做事情。如果願意為她和身邊的閨蜜這樣一個小社交圈做事情,效果可能會好很多。大家會認可你成為社交領袖,她的閨蜜也可能對你交口相贊。

3. 多不如少

傳統企業都很喜歡多元化,或者同品類商品搞出很多個不同的型號,每個型號後都跟隨著一串英文數字。恒大集團靠足球成功,不過其多元化轉型我是相當的不看好。

今天信息的極大爆發,用戶沒有耐心去聽你嘮叨你的各有哪些好。如果你有一樣好,就能把生意做好。你看線下餐飲,賣小龍蝦的,烤魚的這些年都風生水起。為啥?一眼就讓人懂。

蘋果和小米初期都是單品爆款策略;凡客現在也重新回到了單品策略。在今天這個年代,單品爆款有很多的好處,流量容易集中,易於定位和傳播,SKU少,易於管理,同時還可以優化供應鏈。

連寶潔都在瘦身,裁了100個品牌,接近50%員工。寶潔CEO雷富禮說寶潔將會專註於包括汰漬洗衣液和幫寶適尿布在內的70至80個最大的品牌,這些品牌合計為公司貢獻了90%左右的銷售額,為其利潤貢獻了超過95%,其中23個品牌的銷售額在10億- 100億美元之間。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寶潔有接近50%員工過去只貢獻10%的銷售額,5%的利潤。實在太扯了!

連寶潔都改變了,你還有什麽理由不改變呢?

4. 傳遞價值

品牌們都已經太習慣於洗腦型,灌輸型營銷。過去很有用,現在越來越難。不要只是想著做廣告,要傳遞價值。

樹立價值觀,讓用戶真心的認可你的價值。難點在於,有多少企業真正有企業使命和價值?或者說老板嘴上講過,但真正有多少是真心做,而不是糊弄員工和客戶。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企業因為根本沒有自己的價值體系,所以在享受完中過往20年制度性解放的紅利後,舉步維艱。

什麽是價值?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價值!微軟讓每個人桌面上有一臺電腦也是價值。

5. 體驗第一

逗比時代,端著你就輸了。今天男神和女神們紛紛在神和神經中切換自如,鄧超分手大師,不惜扮黑人,反串,跳艷舞。娛樂圈競爭激烈,貼近大眾,娛樂明星比普通品牌更早的了解大眾審美情趣的變化。別只是睬紅地毯,現在越是有名的明星,越願意取悅大眾。

實際上關於我們進入體驗經濟時代的命題已不是個新鮮事兒,無數的案例如海底撈等也老早就說的耳朵生繭。但是很多公司還是沒意識到“體驗”是一件什麽事兒。

當你用免費的微信,而不用短信的時候,運營商損失的不僅僅是短信收入,而是失去了一個跟用戶交互的機會。盡管運營商能夠在流量上賺錢,但不可避免運營商變成了管道上。你現在還會去運營商的官網交話費嗎?支付寶就可以搞定一切。你還會去電信營業廳辦理業務嗎?

同樣的情況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開始對銀行發起了巨大的沖擊。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網絡上的流行語最能說明真相。你不巴結用戶,想巴結用戶的多的是。而當你離你的用戶越來越遠的時候,用戶對你的品牌只會越來越失去感知。所以今天不僅僅要讓客戶體驗,還要想辦法讓更多不是客戶的人來體驗!制造驚喜,制造張力,應該是每個企業想方設法做的事情。

以上談了傳統企業轉型的難點和破局。問題又來了,這次不是問挖掘機技術哪家強,而是我想大家普遍對粉絲經濟和新媒體方面還有以下的問題:

a. 不同行業客戶面臨的挑戰並不相同,能否有更精細的行業性的研究和案例

b. 有沒有一個全面可參考的理論體系進行學習和參照

c. 沒有一個互助式學習社群

丁哥這次搬來北京,試圖能通過一個互聯網社區幫助更多的傳統朋友解決以上的問題。我堅定的相信未來是一個價值觀的年代,而不是賣貨的年代。未來是做人的生意,而不是做行業的生意。小米有幾千萬粉絲,就可以帶著這幾千萬粉絲到處走。

我希望你能加入丁哥一起來完成這麽一件我認為對中小品牌,創業者都極其有意義的事情:讓每個品牌都能有自己的粉絲!

----------

作者介紹:丁辰靈,國內知名的互聯網電商專家,科技自媒體人。2013年成為DCCI評選的科技自媒體30人。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工程系,並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修讀過美國商業證書課程。歡迎關註他微信公共號:丁辰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67

發現大腦GPS卻被當笑話 靠熱情衝刺到75歲 諾獎新得主:別用體制框限下一代

2014-10-20 TWM
 
 

 

二○一四年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得主歐基夫,鑽研大腦定位系統四十年,開啟腦神經科學全新領域。有過一段不墨守成規的青春,他建議年輕人應自由探索,別被教育系統限制住,一旦找到熱情,就全力衝刺!

撰文‧楊卓翰

人類已經理解痛覺、觸覺、視覺這種直接的神經反應,但是我們的記憶儲存在哪裡?我們的方向感從何而來?這些更抽象、更複雜的謎題,直到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這位二○一四年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得主的研究,才發現通往人類大腦的鑰匙。

害羞學者

解開人類大腦之謎

我們的大腦裡有近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人類所有的思緒、記憶、感情,都是藉由神經細胞來傳遞、記錄訊息。當你看到這行字時,腦中已有數十億個細胞正在運轉著處理訊息。

一九七一年,歐基夫發現動物大腦中的海馬迴中有「位置細胞(Place Cell)」,如同「腦內GPS」能記錄我們身處何處、面對什麼方向。這個研究,在當時被視作笑話,不被主流學術認可,但之後的四十年,歐基夫與他的學生默瑟(Moser)夫婦,不但開啟腦神經科學全新領域,能治療失智症,也一同獲得瑞典皇家學院的肯定。

「歐基夫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中第一個神經細胞;這也讓三十多年後默瑟夫婦能發現另一種網絡細胞。這些研究解開數個世紀以來科學家的疑問,讓我們對大腦運作的方式有了全新的了解。」諾貝爾委員會在聲明中說。

七十五歲的歐基夫,身材高大,一頭銀髮,兩排鬢鬍則修剪得整整齊齊,像極沉穩的船長。站在科學發現的第一線,歐基夫卻格外害羞。他只願意在學校為他辦的記者會露臉,面對聞風而來的大批記者及攝影機,他穿著卡其褲、海軍藍西裝外套,兩手夾在雙腿間,顯得十分彆扭。因為四十三年來與他為伍的,除了家人與同事,就是實驗室裡的小白鼠。

多彩青春

放棄飛機夢 與白老鼠為伍「我現在都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歐基夫說,然後是一陣大笑。他的腔調很有趣,因為他出生於愛爾蘭家庭、在紐約長大、在加拿大蒙特婁求學,又回到英國做研究。繞了世界一大圈,英、美、法腔在他口中不斷變換,就像他多彩的生長環境,讓人摸不清底細。

歐基夫在把自己深埋於白老鼠實驗室前,嘗試過的路,和他說話的腔調一樣多變。他年輕時對古典文學有過興趣,也在紐約大學念過航空學、造過飛機,之後他選擇心理學和哲學,直到二十多歲,才開始專攻腦神經。「我的確有著一段不墨守成規的青春。」他對記者說。

一般人可能對變換跑道充滿疑慮,但歐基夫在年輕時,轉換專業比翻書還快。「我在紐約讀高中時,曾經想要念古典文學。」不過,受到戰後美國蓬勃發展的航空業影響,歐基夫夢想可以親手做出一架飛機;所以高中畢業後,他到紐約大學的夜校讀航空學位,白天時則在格拉曼航太公司(Grumman Aircraft)上班。

白天工作、晚上念書,歐基夫還嫌不忙,他多方探索,最終發現了真正的熱情所在。

「在紐約大學時,我除了工作,還修了心理學和哲學,開始對人類心理的運作方式感興趣。而哲學就是在解釋人類的認知和行為,我深深地為這種人類最根本的東西著迷。」他在今年二月卡弗里獎論壇上說。因此,他放棄了飛機夢,中斷了紐約大學夜校,轉讀紐約市立大學的全職學位,研究腦部行為反應。

雖然在起跑線前猶豫不決,但歐基夫一旦找到熱情,就全力衝刺。在畢業後他到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當時數一數二的腦神經研究學院繼續研究。

無畏嘲笑

探索海馬迴位置細胞

雖然專攻一個領域,但是歐基夫探索的個性沒有改變,在行為心理學大師赫柏(Hebb)的指導之下,歐基夫開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研究神經心理學。「赫柏非常鼓勵學生嘗試新的主意、新的技術。所以我在探索中,學會各種記錄神經細胞的實驗。」歐基夫說。

歐基夫打破傳統,創造出一種實驗,就是分析白老鼠腦中的不同神經細胞,在自由移動中發出的各種訊號。利用這種技術他發現,老鼠就算蒙上眼睛,還是會在某個特定的位置時,海馬迴其中一個特定的神經細胞一定會發出電波;當老鼠在其他地方時,另外一個神經細胞則會啟動。

知道自己發現了動物在腦中記錄自己定位的「位置細胞」,歐基夫和海馬迴專家的同事納德爾(Lynn Nadel),在一九七一年將研究發表在期刊。他倆還把研究寫成書《認知地圖──海馬迴》,而歐基夫對哲學的執著,也在書中顯露。「當時大部分人都覺得我們瘋了,因為這本『神經學著作』前五十頁都在講哲學!」納德爾回憶。

歐基夫的挑戰不只如此,牛津大學生理學退休教授史坦(John Stein)指出,「當時學術界都不看重這項研究,除了發表在非一流期刊之外,大家也認為研究有瑕疵,沒有考慮老鼠的嗅覺或其他人為因素。所以當時他們忍受了很多嘲笑。」歐基夫也說:「我們一開始受到很多質疑,因為海馬迴深埋在大腦中,離直接接收訊號的部位還很遠,所以很多主流科學家都不相信其中的關聯。」

勇於嘗試

失智症新療法現曙光

但是,歐基夫並沒有放棄,接下來的四十年,他用更多不同實驗方式證明當初的發現。○五年,默瑟夫婦發現海馬迴位置細胞,與內嗅皮層中的網絡細胞(Grid Cell)形成了完整的位置系統,讓大腦的地圖更清楚。

「現在,歐基夫的研究已是腦神經重要的基礎,也證實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等腦部退化與位置細胞有關。」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品元說。「除了小鼠,未來也可能應用在大型動物,或是人類身上。」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陳右穎,正與歐基夫的實驗室合作,已成功利用老鼠腦部訊息反推預測老鼠的位置,「他的實驗,在人類史上太重要了。」他說。有了歐基夫的基礎研究,未來失智症的治療除了藥物,也可能採用物理性的電療方式,讓腦部退化疾病不再是「不可逆轉」。

若歐基夫沒有在年輕時勇於嘗試、勇敢跨界,我們也無法享受這珍貴的果實,七十五歲的他,仍然不打算停止尋求解答。

在記者會上,歐基夫也擔憂英國教育太過保守:「我自己走過好幾個國家,年輕人應該讓他們自由探索、體驗。但是現在英國的教育系統越來越狹隘,我們應該激發好奇心,而不是用體制來限制下一代。」歐基夫永遠不停歇的探索之心,也許正是我們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一件事。

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

出生:1939年

出生地:紐約,父母為愛爾蘭人現職:倫敦大學學院解剖學系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學歷: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生理心理學博士

家庭:已婚、育有2子

獲獎:2014年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60

習近平: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63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5日強調,要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在5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進行的第19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指出,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

要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大棋局,既要謀子更要謀勢,逐步構築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使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要努力擴大數量、更要講質量,大膽探 索、與時俱進,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加快新議題談判。

中國高層高度重視發展自由貿易區戰略。中共中央的十七大把自由貿易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中國的自由貿易區布局與實施正全面提速。中國正積極推動建設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就在11月,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期間表示,會議決定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並批準了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

不過,正如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中國在建設亞太自貿區方面的努力受到美國和其他一些APEC成員國的反對,他們更想聚焦於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

盡管如此,近期,中國在與其他國家建立自貿區方面還是取得了重要成果。11月10日,中國和韓國共同確認中韓自由貿易區結束實質性談判。根據計劃,中韓自貿區將於今年年內完成全部談判,爭取明年盡早簽署協定。中韓自貿區是中國目前對外商談的覆蓋領域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自貿區,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中韓兩國銀行間的韓元對人民幣直接交易也於12月1日正式啟動。

11月17日,中國與澳大利亞共同確認實質性結束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協定範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共10多個領域,包含了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等“21世紀經貿議題”。

《經濟參考報》援引多位專家觀點稱,中韓自貿區談判結束和中澳自貿區談判結束的連續公布,意味著中國正在積極落實“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的重要部署。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此前表示,從加入曼谷協定到規劃一帶一路,再到籌備中澳自貿區,中國近年來在商務方面加大了開放力度,中韓自貿區的簽訂將是畫龍點睛的一筆,為中國進一步推進亞太自貿區談判增加了籌碼。

在中國大力推進自貿區建設過程中,在基礎設施投資規劃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重大成果。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署備忘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將以成員國內生產總值衡量的經濟權重作為各國股份分配的基礎。

此外,中國也非常關註控制風險。習近平昨日還提出,

要堅持底線思維、註重防風險,做好風險評估,努力排除風險因素,加強先行先試、科學求證,加快建立健全綜合監管體系,提高監管能力,築牢安全網。要繼續練好內功、辦好自己事,加快市場化改革,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習近平昨日強調,

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提高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完善對外投資體制和政策,激發企業對外投資潛力,勇 於並善於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要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積極擴大進口。要樹立戰 略思維和全球視野,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我國和世界的發展,把我國對外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75

【穹頂之下】霧霾的根本原因:增長之痛還是體制之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96

201410051218

華創宏觀的一份研報表示,民眾對於健康關切已經遠遠甚於官方對經濟下行的憂慮。

當最基本的健康都受到威脅的時候,增長已經失去意義。相信每一位看完視頻的人都感同身受,穹頂之下有一種喘不過氣的絕望。只是,經濟增長與環境真的是非此即彼嗎?

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的空氣汙染固然與快速工業化進程相關,但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能源品質的低標準才是真兇。

報告還認為,能源結構的不合理、能源品質的低標準的背後,是“體制的霧霾”,涉及到“行業審批準入、能源價格管制、電力體制、石油體制等一系列體制性的缺陷”:

  • 小鋼廠、小水泥的泛濫是我們長期項目審批的結果,審批非但沒有控制住重化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還使得大量環保不達標的小企業長期違規存在。

  • 清潔能源中棄風、棄光、棄水近年多發是我們的電力電網體制所致,電網企業獨買獨賣,大量風電和分布式能源無法上網。而歐美國家通過補貼實現了風電在市場上超低報價實現優先上網。

  • 能源結構不合理、油品標準偏低是我們油氣流通領域處於高度壟斷的結果,例如地方煉油企業很難拿到價格合理的原油,不得不進口國外的燃料油、渣油。

  • 企業和個人對環保的無視是我們長期違規成本太低的結果。現行的環保法律法規中概念界定模糊、處罰力度偏弱、執法不嚴的問題比較突出

  • 此外,稅收對汙染調節作用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公共交通體系建設滯後等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華創宏觀的研報表示,霧霾治理指向體制改革:

  1. 設立國家環境與食品安全委員會頂層機構,級別類似於深改小組或國安委,以推動改革的力度和決心徹底改變當前的環境與食品安全問題。從頂層制度層面推動環保與食品安全,減少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扯皮,強化定量和精細化研究。

  2. 盡快矯正資源和汙染價格的扭曲,補貼環節應向“汙染者付費”回歸。按照經濟學基本原理,只要能夠界定外部產權,就可以采取“汙染者付費”,而我們現行的使用價格補貼作為治理排放的經濟手段,可能會導致發點企業不按規定運行脫硫脫硝設施。事實上,中國的汙染已經遍布空氣、水、土壤,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嚴峻,而目前的水價長期偏低。

  3. 加快油氣體制改革,網運分離、放開競爭性業務。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確保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

  4. 大幅提高企業環保違規成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792

電力體制改革:電改萬億市場有望一觸即發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52

電力體制改革:電改萬億市場有望一觸即發
作者:劉曉寧


廣東電改走在全國前列,揭示新一輪電改將著重於輸配電價改革和擴大直購電交易規模。由於用電量大、用電成本高,廣東省電改進程領先全國。自2003年率先實現廠網分離、2006年開展直購電交易後,2014年廣東省推行直購電深化改革,深圳市率先實施輸配電改。我們認為,廣東省的電改模式揭示了我國新一輪的電改的路徑。我們判斷擁有多元電網輸配端和供電能力過剩的地區或將是率先開展新一輪電改的試點地區。


內蒙古電力資源豐富,且擁有大型的發電、輸配電一體的地電企業,直購電量全國第一,最容易開展輸配電改和市場化交易。內蒙古煤炭、風能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外輸電力地區之一。受外輸電力通道建設滯後的影響,內蒙古發電能力過剩。為消納過剩裝機,內蒙直購電規模居全國首位。除國網公司外,內蒙古擁有直屬自治區政府的大型省級地電企業“蒙西電網”。由於擁有非獨家壟斷的輸配端形態,且發電能力過剩,我們判斷內蒙古或將開展輸配電改、擴大經營性電價市場化的綜合電改。


雲南省和東北三省供電能力過剩,或將擴大經營性電價市場化規模。雲南省豐水期在直購電試點的基礎上,開展“富余電力消納”的競價交易。受外輸電力需求下降和自身水電裝機擴大的雙重壓力,雲南水電棄電量不斷增長,直購電交易或將不斷擴大。東北三省的發電裝機規劃遠超過了新建特高壓通道的輸電能力,通過經營性電價市場化可降低工業用電成本,消納過剩的發電能力。


四川、陜西和山西等擁有省級地電企業的省份更易開展輸配電價改革。獨立於國家電網及南方電網的地方電力公司,目前主要有蒙西電網、陜西地電、廣西水利電業、四川水電投資、山西國際電力和新疆建設兵團等6家,合計經營13個地級市電網和近400個縣級電網。其中蜀、陜、晉三地擁有大型的獨立省級地電企業,在各自省內擁有較大規模的發電、輸配電市場。多元的輸配端形態使得政府更易監控和核定輸配電力成本,為開展輸配電改提供基礎。


把握電改主題投資機會:針對‘新電改’強調三個確定的邏輯:1)發電端(上網電價)有望率先引入市場化機制。低價者受益,推薦水電和大火電,建議關註川投能源、國投電力和桂冠電力。2)售電側(售電價)或采取多元化方式引入競爭。6類企業或成為新的售電主體,我們的判斷是認為獨立配售電資源企業和發電企業由於已有銷售渠道和生產優勢,更利於涉入售電市場業務,充分競爭的話,其優勢將大於其他四類企業。推薦廣安愛眾、郴電國際和樂山電力。3)電改是電價改革,長期看有利於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改善下遊全產業鏈(原材料、制造等環節)盈利水平。


隨著電改政策出臺,全國5.5萬億度售電對應的萬億元級別市場即將開啟,建議關註具備電改先行條件的區域性電力平臺:內蒙古,可關註內蒙華電,區域電力龍頭,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達77%,有望受益發、售電兩端改革。四川省:可關註區域性電網公司,廣安愛眾和樂山電力。雲南省:可關註文山電力,山西省:建議關註通寶能源。




來源:申萬環保公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