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暮光之城》作者史蒂芬妮‧梅爾 全職家庭主婦 靠吸血鬼變身四十億富婆

2011-11-21  TWM




在全球影迷期待下,《暮光之城》 第四集《破曉》十一月十八日上映,全球票房上看百億元,《暮光之城》作者史蒂芬妮從平凡家庭主婦成為暢銷作家,創造出龐大商機,簡直就是《哈利波特》作者 羅琳的翻版。

撰文‧乾隆來

有一位很乖的美國女孩,她不抽菸也不喝酒,在學校認真念書,二十一歲就嫁給男友,連 續生了三個小孩,成了全職的家庭主婦,唯一做過的工作是地產公司的接待員。

三十歲那年,乖女孩作了一個夢:單純、沒有企圖心的小女孩,愛上 了一個吸血鬼,這個吸血鬼很帥,也很愛這個女孩,但總想要吸她的血。乖女孩決定要寫下這個故事,三個月後,她的第一本小說《暮光之 城》(Twilight)出爐,然後,這本小說以及接下來的三本續集,總共賣了超過一億二千萬冊,電影公司拿她的小說拍片,拍了三部電影,票房賣出十八億 美元、超過新台幣五百四十億元。

乖女孩今年三十七歲,她變成非常有錢的成功婦女,《富比世》估計她的身價超過一億三千萬美元(新台幣四十億 元),她的吸血鬼小說《暮光之城》,創下美國小說界多項紀錄,《暮光之城》的第四部電影《破曉》即將於十一月十八日在全世界同步上映,可能創造另外一次新 台幣百億元的票房。

這位名叫史蒂芬妮‧梅爾 (Stephenie Meyer)的美國女孩,是當今最令人稱羨的灰姑娘傳奇,大家拿她與《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 K. Rolling)相提並論。

一九 六五年出生的羅琳,人生比史蒂芬妮更戲劇化,羅琳大學畢業七年後,成為離婚、失業、還拖著一個小孩的單親媽媽,被逼到絕境的羅琳全力創作《哈利波特》,三 十歲完成第一部小說,接下來幾年,《哈利波特》小說大賣超過四億本,電影拍了七集,總共創下七十七億美元、新台幣兩千三百億元的票房紀錄,羅琳本人也在 《富比世》的富人排行榜,以逾十億美元身價,成為英國第三十大富豪。

摩門教徒 不菸不酒不看限制級電影史蒂芬妮的《暮光之城》,小說、電影的數量,乃至個人的財富累積,雖然都不及羅琳的《哈利波特》,卻一點也不折損史蒂芬妮的傳奇 性。一位原本只是單純家庭主婦的創作者,在企業化的行銷與包裝之下,創造出的財富與影響力,值得急於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台灣參考學習。

當 然,史蒂芬妮更以自身的經驗證明,成功的女性小說家不一定要反叛社會、不一定要憂鬱、不需抽菸酗酒、更可維持美好婚姻。

史蒂芬妮出生美國東 北部新英格蘭的康乃狄克州,後來父母親搬家到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她的家庭是摩門教的信徒,因此高中畢業後,史蒂芬妮就進入摩門教聖地鹽湖城的楊百翰大學 就讀。她堅守摩門教戒律,不抽菸也不喝酒,不看限制級的電影,連打打殺殺的片子都讓她覺得不舒服。

史蒂芬妮不只不看限制級電影,嚴格說來, 她連吸血鬼小說都沒看過。大學念的是英文系,喜歡的是珍奧斯汀的小說,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讀小說,越厚的書讀得越起勁,而且每年都情不自禁地將珍奧斯汀 的小說重讀一遍!」所以,當她在二○○三年寫出第一本《暮光之城》,男主角雖然是吸血鬼,但是整部小說其實是一本現代版的古典羅曼史。她的小說沒有劇烈衝 突、沒有性愛場景、男女主角都不喝酒,用台灣人熟悉的語言來說,就像當年瓊瑤小說,說的是青澀少年純純的愛。

《暮光之城》的對象就是十幾歲 的少女。女主角貝拉(Bella Swan)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女生,她對自己缺乏信心,而且是個「麻煩事吸鐵」(a danger magnet),倒楣事如影隨形跟著她,與離婚的父親住在偏僻的華盛頓州福克斯小鎮時,遇到大帥哥愛德華(Edward Cullen)。愛德華非常神祕,住在人煙罕至的森林,貝拉愛上了愛德華,而且意外發現愛德華全家都是吸血鬼;還好,這個吸血鬼家庭以動物的血來代替人 血。

史蒂芬妮打造出與眾不同的吸血鬼帥哥,英俊、善體人意、有特異功能「讀心術」,而高瘦的身軀、炯炯有神的目光、極為蒼白的膚色、配上紅 潤而薄如刀片的嘴脣,很快擄獲成群少女的心。愛德華的形象,後來也成為全球影視產業模仿的對象,這幾年台灣著名男星如邱澤、周渝民等人,都有愛德華的影 子。

古典小說變形吸血鬼 七十五萬美元簽約熱愛小說的史蒂芬妮,把她讀過的古典小說安插到吸血鬼創作裡,前後四本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第一本有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影子, 第二本《新月》猶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吸血鬼版本,第三集《蝕》是艾蜜莉伯朗特的《咆哮山莊》,而完結篇、也就是正要上演電影的第四集《破曉》則有莎士 比亞巨作《仲夏夜之夢》的影子。史蒂芬妮說,我的小說「是生命,不是死亡;是愛情,不是情慾」。二十一世紀的新作家,回到古典小說,套上了吸血鬼的外衣, 擄獲千萬少女的心。

但是,光有文筆與熱情並不足夠,是現代的文創行銷將史蒂芬妮引領到了無可想像的人生高峰。

英國的《哈利波 特》從一九九七年問世之後席捲全球,美國的小說界與電影界因此熱烈地尋找美國版哈利波特,一本以青少年為對象、卻能夠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讀者與觀眾,沒有色 情與暴力,卻充滿奇情幻想、滿足人們對於神話故事的期待。

史蒂芬妮的小說草稿出爐前,美國出版業已像雷達般不斷向既有的作者掃描,史蒂芬妮 登錄「作家市場網站」(WriterMarket.com)向十五家版權經紀人投稿,十四家拒絕或沒有回覆,但是作家出版社的黎曼(Jodi Reamer)給了她正面回應,黎曼與史蒂芬妮簽約之後,就向各大出版公司進行版權招標,在黎曼的行銷推介下,吸引八家出版公司競標,到了二○○三年十一 月,出版商力特布朗(Little, Brown and Co.)得標,拿了七十五萬美元簽約金,簽下史蒂芬妮三部小說合約。

史蒂芬妮在 ○三年三月作了吸血鬼大夢,六月寫出第一章草稿,十一月拿到七十五萬美元(新台幣二二五○萬元)簽約金,前後只花了八個月時間。當然,七十五萬美元簽約金 要與黎曼分帳,但是從零到第一桶金的過程,已經可以看到美國文化產業經營的威力。

接著我們看到出版商力特布朗強大的行銷能力,這家公司是媒 體巨擘華榭(Hachette Book Group, HBG)的子公司,總部在法國的母公司是法國數一數二的媒體集團。正如同大多數的美國企業,力特布朗也有一長串的合併歷史,公司一八三七年成立,經過多次 合併,仍維持創辦人力特與布朗(Charlie Little and James Brown)的名字。這家書商是以法律書籍起家,經過一百多年,一直維持高度競爭力,美國媒體龍頭時代集團(Time Inc.)在一九六八年買下這家百年出版商,○六年時代華納集團又將整個出版事業賣給法國華榭。

文創行銷傑作 創造數十億美元商機力特布朗在與史蒂芬妮簽約時,已經轉型成以青少年書籍為主的書商,對於《哈利波特》的成功模式也充分掌握,力特布朗一開始就投入千萬美 元行銷《暮光之城》,因為從行銷與財務的估算,以五百萬本為基礎銷量的小說,光是小說的收入就超過一億美元,而後續的電影版權、產品授權、紀念品與周邊產 品的銷售,更遠超過小說本身的收入。

史蒂芬妮在她自己的官方網站說,一開始聽到七十五萬美元的簽約金,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這是個「殘酷 的笑話」(a really cruel practical joke),不相信會有人對一個家庭主婦開這種大玩笑。當時的史蒂芬妮不知道的是,她已經被現代化的文創行銷鎖定,成為一個產值數十億美元生意的發起人。

在 史蒂芬妮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狼人」後裔與「吸血鬼」爭搶女主角貝拉的愛情,故事的場景從華盛頓州的山區小鎮,延伸到義大利的古城佛特拉 (Volterra, Italy)。到了○八年出版的完結篇《破曉》,兩位已經談了三集戀愛的男女主角,終於走進結婚禮堂,男主角說:「我為了娶你,已經等了一百多年!」(男 主角愛德華是一百多歲的吸血鬼,但能永遠維持帥哥的外貌。)即將上演的完結篇電影,更將所有的激情元素傾巢而出,吸血鬼與人類結婚,在家裡、巴西的瀑布下 肉體交纏,不能懷孕的詛咒,為了下一代寧願犧牲生命的母親,還有狼群必須毀滅孽種的廝殺,再加上為了愛情背叛宗族的衝突。電影的畫面把唯美的愛情故事、最 先進的動畫科技、最激烈殘酷的打鬥場面全部集結,而且因為劇情太豐富,還分成上下兩集,堪稱是文創行銷的終極產品。

完成《暮光之城》系列小 說後,史蒂芬妮還有許多新構想,包括一個稱為《夏日之屋》的鬼故事、一個回到過去的時光機故事。已經發大財的史蒂芬妮,並沒有太大改變,除了多了一些漂亮 衣服、買了一間新房子、原本當會計師的先生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帶三個小孩外,史蒂芬妮仍是那位篤信摩門教的乖女孩。

誰說乖女孩不會發財?

史 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出生:1973年12月24日經歷:2003年完成《暮光之城》前,僅短暫在地產公司做過接待員

學 歷:楊百翰大學英文系

家庭:21歲結婚、育有3名子女身價:約新台幣39億元(2010年, 1.3億美元)暮光之城(Twilight Saga)小說系列1. 暮光之城 (2005年)2. 新月(2006年)3. 蝕 (2007年)4. 破曉 (2008年)◎ 總銷售超過一億冊,在38個國家出版◎ 創下多項美國小說銷售第一的紀錄

暮光之城電影系列

◎ 1~3集總計全球票房約新台幣540億元 (18億美元)◎ 第4集完結篇分成上下兩部,於2011/11/18全球同步上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4

關於台灣銀行業虧損和中國現在銀行業對比。 光之徒

http://xueqiu.com/9191204006/28180866
今天看到但斌說台灣銀行業利率市場化後出現3年虧損,因為我自己持有銀行股,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勢必需要搜索看看,下面就把搜索的內容和大家分享下。(以下內容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台灣金融機構一直以公營銀行為主,在50年代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和發展出口導向經濟過程中,為配合台灣當局的經濟發展目標及各項經濟政策措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內外環境的發展變化,官辦銀行自身的弊端,如缺乏效率和競爭力、缺乏彈性等逐漸暴露,以致無法配合經濟自由化發展的新需要,為此於1989年7月17日公佈實施銀行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以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發展。修正重點包括開放民營銀行的設立,放寬銀行業務限制,廢除利率管制等。台灣當局繼續開放外商銀行在台增設分支機構,放寬來台灣設立分行標準,並准許經營證券及承銷業務。台灣當局也鼓勵本地銀行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以擴大資金調度與運用效益。為配合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與之配合的金融政策還有如台灣「中央銀行」調整外匯市場操作方式、修正證券交易法等。(從這裡可以看出以前台灣銀行業和國內銀行業有相似之處,公營較多。後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放開,進而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
台灣地區利率完全市場化後,先是存款利率飆升20%至50%,進而是利差收窄,1989年前五年其銀行平均利差大約在3.11%左右,2011年的名義利差僅為1.41%左右;再進而是銀行資產惡化,抗風險能力弱化,其不良貸款率2002年達到11.76%,撥備降至14%;再後是全銀行業集體虧損三年,接著是眾多中小銀行倒閉,銀行數量從53家減少到38家,信合機構由74家減少到25家。這顯然是利率完全市場化後銀行體系出現的險情。 (從以上文章可以看出台灣是從80年代末期進行的利率市場化調整,然後經過了12年左右的調整,使銀行利差明顯收窄,接著就是資產的惡化,撥備的的下降,在到後來銀行業整體出現虧損。但是國內現在的情況畢竟和當時的台灣不一樣,不可以簡單相比,再者現在國內是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階段,可以比較台灣80年代末期,也就是台灣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階段,之後經過了12年之久,才出現銀行虧損,我們現在的銀行會馬上虧損嗎?另外以前我曾看過美國市場利率化時期,銀行業利差也不是一下子就下來的,利率市場化階段利差或高或低,呈現出明顯的週期性,和當時的經濟情況有著關係。如果大家搜索下就知道,世界各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都經歷了不少年頭,不是幾年時間就能完成的。)
台灣地區開放民營銀行設立的背景

台灣地區民營銀行的快速發展始於20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台灣地區銀行業以公營銀行為主體,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新設採取了較為嚴格的管制措施。當時的台灣公營銀行放款強調抵押和擔保,借貸手續繁瑣,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台灣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國際熱錢不斷流入,該地區外匯儲備上升到1987年的768億美元。為了減緩通脹壓力,台灣地區貨幣當局不斷收緊銀根。正規的金融機構無法滿足民間強烈的融資需求,地下金融日益猖獗。各種當鋪、地下錢莊、民間借貸氾濫,不少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再投資股市和房產,造成股市和房地產大量泡沫。在國際上經濟自由化浪潮的推動下,民間對於打破銀行業壟斷、設立民營銀行的呼聲越來越高。迫於社會壓力,台灣地區當局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了金融自由化進程,放寬民營銀行的設立成為金融改革的標誌措施。

  1989年7月,台灣地區當局對「銀行法」進行了修訂,為民營銀行的設立提供了法律依據。1990年4月,台灣地區「財政部」公佈「商業銀行設立標準」並開始受理新設銀行的相關申請。1991~1992年兩年間,監管機構共核准了16家民營銀行的設立申請。除新設銀行外,後期還出現一批由信託投資與信用合作社改制及原公營私有化的民營銀行。(從這裡可以更明顯的看出,利率市場化的初期是伴隨著銀行法的修訂,放開民營銀行的設立,和現在的國內十分相似,台灣之後的幾年時間,核准了16家民營銀行和一些信託與信用合作社,而台灣銀行業出現虧損和倒閉是發生在10年以後,並且倒閉大多數是中小銀行,也可以說主要以民營銀行為主。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利率市場化之後是大量民營銀行的出現,最後導致行業虧損應該是行業的大量競爭所導致的,也可以說是行業產能過剩,競爭過於激烈。而現在國內的銀行業集中度依然很高,民營銀行也是剛剛開始審批獲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利差大幅下降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
台灣地區民營銀行的主要經驗與教訓
開放民營銀行對於提高台灣地區金融業的經營效率、競爭能力以及健全金融法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台灣地區民營銀行准入法規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在開放初期直接導致了民營銀行核准家數過多、企業財團操控銀行董事會以及退出機制缺失等問題,並在20世紀90年代引發了銀行業過度競爭、銀行經營狀況惡化等一系列危機。
新設民營銀行數量過多導致銀行過度競爭

  在開放之初,為限制民營銀行數量,台灣地區監管機構設置了較高的資本金要求(100億元新台幣)。不過在長期金融壓抑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的意願非常高。台灣地區的一些企業財團通過聯合集zi等方式,成功規避准入門檻。僅1991年第一批次核准通過的民營銀行即達15家。開放民營銀行後的十年間,台灣地區本地銀行數量由1991年的25家增加至2001年的53家,銀行在島內的分支機構數量則由1046家迅速增長至3005家。

  民營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仍依賴於傳統的存放款業務,加劇了台灣地區銀行業的競爭,也導致各家銀行市場佔有率迅速下降,一半以上銀行的市場佔有率不足1%。1999年,島內最大的五家銀行的資產總額佔全體銀行總資產的比重僅為29%。競爭過度激烈和利差持續收窄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資本質量。台灣地區銀行業的資產收益率及淨資產收益率一路下滑,分別從1994年的1%和11.5%下降到2001年的0.5%和5.5%。為了增加盈利,台灣地區銀行業機構力圖提高信貸總量,不斷放鬆信貸標準,導致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不斷升高,由1991年不到1%增至2001年7.7%,其中公營銀行為5.25%,民營銀行則為8.47%。與之相比,2001年外資銀行在台灣地區分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3.53%。

  為解決金融機構困境,台灣地區當局自2001年起推動了數次金融改革,重點在於緩解銀行過度競爭、提高市場佔有率,實施了減少銀行數量、鼓勵銀行機構合併、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設立「金融監督管理惟願會」等一系列措施。截至2013年6月底,台灣地區本地銀行家數降至38家,島內銀行的經營狀況也出現好轉,市場佔有率和各項財務指標逐步提升,淨資產收益率回升至8.24%,平均資本充足率也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這裡就是我之前說的過度競爭,從而導致的利差收窄,因為台灣對於民營銀行的大量開放,導致很多中小銀行市場佔有率很低,為了擴大規模,只能加大信貸投放,導致壞賬上升。之後台灣也意識到銀行過多的問題,從而減少銀行的數量。現在國內民營銀行還沒出現,國有銀行市場佔有率還很高的情況下,談銀行業虧損是不是為時過早了點呢?現在銀行的價格是不是有點過度悲觀了呢?)
民營銀行公司治理不盡完善,個別銀行爆發危機

  台灣地區開放民營銀行後,新設民營銀行大多被大企業財團所控制。根據相關規定,監管機構要求銀行20%的股份必須公開招募,以保證新銀行的股權分散。但實踐證明,作為發起人的企業財團控股比例還是過高,一些民營銀行設立後依然出現大股東操控董事會的現象。儘管監管機構對關聯人貸款等行為進行限制,但一些銀行轉而採取對其他財團相互貸款,通過交叉授信等變通做法規避監管。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些財團通過炒作所控制的上市銀行股票進行內幕交易的公司治理醜聞。

  1997年亞洲危機後,台灣地區經濟衰退,島內至少20餘家企業集團爆發了財務危機,累計了數千億元新台幣的金融債務,造成銀行巨額壞賬,數家銀行出現財務危機,其中如泛亞銀行、中興銀行等均為新設民營銀行。2000年,監管部門查實18家銀行涉嫌違規貸款。2006年12月,台灣力霸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並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其旗下中華商業銀行因涉嫌巨額違規內部貸款等問題而遭遇嚴重擠兌,迫使台灣地區監管當局緊急接管該行,銀行股重挫近百點,引發了台灣地區金融體系首次跨市場危機。中華商業銀行弊案涉及銀行關聯人貸款、董事監事股票高額質押貸款、虛假財務報告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等諸多問題,暴露了台灣地區金融監管失效與銀行公司治理不盡完善的現狀。

  針對民營銀行的公司治理問題,台灣地區有關部門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先後對「銀行法」「證券交易法」等有關規定進行了修改。首先,明確了獨立董事及董事會席位分配的相關要求,防止少數股東壟斷銀行經營,並對審計惟願會設置等進行了完善,增強銀行內部監督功能,同時還加大了對違反「銀行法」的處罰力度。此外,為防止企業將銀行作為利益輸送的工具,監管機構對關聯人貸款等行為進行更為廣泛而嚴格的規範和限制。(這裡我想說下銀行的問題,個別資本並沒有經營過金融業,這是個高槓桿,高風險的行業,民營資本如果經營不善,很容易導致破產,現在所謂的餘額寶有幾十年的金融業經營歷史嗎?有抗風險的能力嗎?可以處理好大量的信貸投放嗎?所以我並不贊同互聯網金融可以顛覆傳統金融業。)
總結:利率市場化並不是導致銀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主要還是民營資本的大量進入,導致行業過剩,出現大量不良競爭,這種情況在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出現過,因為高額的回報和利潤,導致大量資本進入這個行業,惡性競爭才是導致銀行業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所以簡單的比較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現在國內的銀行業和台灣出現金融集體虧損的時候並不一樣,現在利率市場化只是起步階段,民營銀行也才進行審批和開放,和2000年以後的台灣銀行業不能簡單相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68

【逾二百展品】日本建築鬼才安藤忠雄開展 東京複製光之教堂

1 : GS(14)@2017-10-09 03:20:41

「光之教堂」由大阪倒模複製到東京,入場能親身感受清木模的質感及光線的巧妙折射。



日本建築鬼才安藤忠雄的作品遍佈全日本甚至國外,今次將200個髦下大作一次過於東京六本木的國立新美術館展出。對他的名字可能未有印象,但講到大阪以光透出十字架的「光之教堂」、北海道星野resort裏的「水之教堂」及上年新落成的「頭大佛」,相信大家都會認同他的建築美學。



展覽剛揭幕,展區劃分為六個部份,由「光」、「住屋」、「留白空間」至最後的「孕育」,總共有逾二百個展品包括手稿、建築模型、相片和影像投映,其中「光之教堂」更原原本本從大阪一比一複製到戶外空間,讓入場者可親身體驗光線的巧妙折射。



室內展示了逾200樣展品,戶外則只有「光之教堂」。

展覽以「挑戰」為題,門口用燈模仿光線,充份表現安藤忠雄的風格。

「安藤忠雄展-挑戰」日期:即日起至12月18日(逢周二休館)時間:10:00am-6:00pm(周五、六到8:00pm)地點:東京六本木國立新美術館入場費:¥1,500機票:乘搭HK Express由香港直飛東京,來回機票連稅$1,423起。
Pocket Wi-fi:從Klook網站預訂日本4G Wi-fi,每日僅需港幣13元就可享無限數據,交收地點可選香港機場或旺角。鳴謝:HK Express、Klook記者:陳海利攝影:李永邦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01/201692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