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搞咁多不如買公用股──抗通脹債券(2011/02/1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9545

諗到無野好諗,d人諗到叫水浸腳目的政府吸多d錢黎蝕: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209/23/mmjr.html

港府新招 研推抗通脹債券
(經濟日報)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06:00

【經濟日報專訊】物價飈升,市民均期待政府出招抗通脹。有政黨建議預算案推出「抗通脹債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簡稱TIPS),每年向購買債券的市民,派發與通脹鈎掛的利息,確保債券不被通脹蠶食。

據悉,財政司    司長曾俊華    認為此建議值得積極研究,已交由金融管理局    深入探討推出的可行性及具體方案。

併入外滙基金 確保不蝕本

據了解,政府初步的構思,若落實發行TIPS所籌集的資金,將由金管局    併入外滙基金一同管理,因外滙基金回報,一向高於香港的通脹率,可以確保政府不會蝕本。2010年外滙基金的投資回報率為3.6%,過去3年的平均回報率為1.2%,過去5年及10年同為4.9%,而自1994年至今則為5.9%。

TIPS的最大特點是其本金可以隨著通脹而上升,投資者常將TIPS看成可以規避通脹的投資工具之一(見另文——「歐美盛行 本金按CPI調整」)。

民主黨    建議 長者優先認購

民主黨涂謹申    建議政府推出300億元「抗通脹零售債券」,購買門檻定為5萬至10萬元,年期為2至5年;該黨並建議政府同時開發債券第二市場,以方便政府贖回債券。據悉,政府已將有關建議交予金管局研究。

現時不少發達國家或地區,也有推出抗通脹債券,如美國    財政部推出的TIPS基金。這種投資工具通常由政府發行,若持有期內物價指數上升,債券持有人的本金和利息,也跟隨物價指數上升。

民主黨認為,「抗通脹零售債券」的技術操作簡單可行,若政府推出300億元抗通脹債券,預料每年開支約12億元。民主黨並建議,有關債券應只售予本港永久性居民,不接受機構投資者,並以65歲以上的長者優先。

實施聯滙 參考回報難釐定

不過,財資市場人士指出,本港若發行TIPS,利率及通脹率的參考基準,將非常難以釐定。他解釋,香港實施聯繫滙率,利率是參考美國的利率水平,然而,因兩地經濟發展步伐不一,本港的通脹率遠高於美國。

美國的通脹率約是1%,而香港的通脹率則是4%至5%,若參考美國的通脹率來決定TIPS回報,根本起不了對抗通脹的作用;若是參考香港的通脹水平,那這些債券的回報,便會相當之高,吸引大量資金購買,肯定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市場人士指出,若政府以香港的通脹率來釐定TIPS回報,相等於向認購市民派錢,可視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而非其他國家發行TIPS,是為了對冲市場風險為主要目的。




民主黨倡擲300億 發「抗通脹債券」
(明報)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美國    大舉「印銀紙」令全球出現資產泡沫,對抗通脹升溫勢成明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焦點,財政司    長曾俊華    下月開始與不同黨派團體會面,收集意見,其中民主黨    建議政府推出至少300億元的「抗通脹債券」供市民認購,利息與通脹率掛鈎,以免港人存款不斷被通脹蠶食,建議每名港人可至少購買5萬元債券。

供市民認購 門檻5至10萬元

民主黨財經事務發言人涂謹申    認為,針對低下階層每天面對食品、日用品大幅漲價的問題,政府在2008年中推出的抗通脹措施可先再做一次,包括電費回贈1800元、免2個月公屋租金、 多發高齡津貼(即「生果金」)2個月、多發1個月綜援    和傷殘津貼等,減輕有需要市民負擔。

利息隨通脹升 交金管局    投資

他說,在協助全港市民上,政府可推出只售予港人的抗通脹債券,不接受機構投資者,購買門檻定為5萬至10萬元,年期為2至5年,政府每年向購買債券的市民派發與通脹比率一樣的利息,本金則交由金融管理局    投資。政府並同時開發債券第二市場,方便市民贖回債券。涂謹申已初步向政府提出這個構思,但不便透露政府回應。

不少地方也有推出債券抗通脹,如美國財政部推出抗通脹債券(TIPS),TIPS的本金和派息會隨通脹調整,若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上升,派息就會 增加,確保債券不被通脹蠶食。如投資者買入面值100美元    的10年期TIPS,利率為5%,當CPI為2%時,投資者將獲得7%的年利率。



http://www.hkdailynews.com.hk/finance.php?id=97111

免身家縮水 買通脹掛鈎債券

本港今年2月通脹上升2.8%,通脹升溫令購買力下降;面對通脹,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不宜持太多現金,可撥出部份資金購入一些抗通脹的資產,當中,以通脹掛鈎債券(TIPS)和黃金均是傳統抗通脹之選。

採訪: 陳燕美

晉裕研究部分析員黃文傑指出,面對通脹重臨,建議投資者可將抗通脹投資增至佔整體投資組合約40%至50%。他建議,保守投資者可考慮買入投資TIPS的債券基金。

美 國國庫抗通脹債券和其他債券相類似,由美國政府發行供投資者認購,按發行條件付息及到期歸還本金。不過,跟一般債券在到期日歸還本金的安排稍為不同的是, 這些抗通脹債券在發還本金的時候,會參考債券發行期間的消費物價指數升幅調高本金金額,以達到抗通脹的效果。如果發行期間物價不升反跌,本金亦只會按票面 值發還,投資者不用擔心本金會因為通縮而減少。

穩陣派吼TIPS基金 

美國國庫抗通脹債券的本金會跟當地的消費物價指數掛鈎,派息以約定息率按本金計算,因此派息亦會隨著本金的上升而增加。所以在通脹的環境下,本金和派息均會因通脹而水漲船高。例如債券的本金是1,000元,固定票面息率為3厘,年期為10年,每年派息,在沒有通脹的情況下,每年派息是30元,但若遇上通脹環境,例如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5%,以複息計算,則債券的本金會從原來的1,000元增加至第10年的1,628元,固定息率雖然仍維持在3厘,但實際上由於本金的增加,派息亦隨之增加至第10年的48.8元,投資者在通脹的環境下,仍然能得到自己預期中的回報,相反其他投資項目如果息率固定,在扣除通脹後可能回報大為縮水,甚至跑輸通脹。

投資者考慮是否投資於抗通脹債券,主要取決於對通脹的預期,黃文傑預料,歐美於下半年通脹升温,目前是買入抗通脹債券的時機。此外,投資此類債券還要注意匯率風險,若投資地區的貨幣或結算貨幣價格大跌,即使基金投資的資產升值,投資者亦可能會蒙受損失。

海通證券投資諮詢部副總裁郭家耀提醒,TIPS追蹤的是美國消費物價指數,並不能代表香港的通脹率。由於香港的食品及日用品大部份從內地進口,故內地需求及物價指數,均影響香港的通脹率。

港物價受內地影響

根據相關統計,在過去10年,TIPS幾乎每年都錄得正回報,回報大多數時候都跑贏同年期美國國債,今年TIPS價格已上升7.6%。而TIPS的波動性也遠低於黃金、商品及房地產基金(REITS)這3種同樣被視為對抗通脹的工具。

TIPS基金會投資在由不同發行人發行、年期各異,且類型不同的TIPS,從而分散投資單一類型TIPS的風險。另外,TIPS基金分為歐元區、美國及新興市場等類型,選擇時應留意各基金投資的貨幣及評級規定上的差異。


呢個政府做乜咁鐘意將自己置於財務風險?出300億每年要支出12億,即係4%。門檻係5-10萬,仲要將之視為福利或派錢。咁點解d錢要派比有閒錢的人?

黏撇鬚就可以扮財爺,做官果個以為抗通脹債券只需按通脹派息,本金唔駛計;做蟻果個仲以為每年支出只係本金4%,上面條數計出黎5%通脹,本金增加 62.8%,派息由3%增加到4.88%,政府真係發行300億出黎,十年後本金變為488.4億,派息由12億加到19.52億,條數邊個填?

八 點睇電視財經節目,主持人話買樓抗通賬,租金回報3厘,計埋使費利率都唔知能否抵消。買樓首期三成,90萬可以買300萬樓,收3厘租就係9萬,七成按揭 當夠佢2.5%就係5.25萬,再扣多1%維護費用3萬,1萬都無喎!仲未計物業稅呢!買樓唔升值,真係唔知買黎為乜?

如果真係只滿足於收息,買公用股如2,6,941都好高息,駛乜搞咁多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2

樂天》公用語言改英文 加速攻進二十五國


2013-07-22 TCW  
 

 

日本最大電子商務集團樂天則更進一步,在去年七月起,把社內公用語言全部改為英文;多益(TOEIC)分數達不到規定標準的社員,將予以減薪。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說:「在樂天,No English, No Job.(不會英文,沒有工作)」

做為日本第一個提出「完全英語化」的企業,三木谷要改革的,不只是日本人對英文的恐懼,還有日本職場上過多繁文縟節、曖昧不明的禮節與敬語。

對外溝通免翻譯,年營收再創新高

「『不行、辦不到』這些字眼,日本人總要拐彎抹角的說,但是,用英文,你只能用最扼要的方式溝通。」透過語言影響心態,讓樂天從日本公司轉型為國際企業,三木谷所做,都是為了「速度」。

「對外溝通、接收資訊不再需要翻譯,就是最大的效率提升。」三木谷曾說,過去,樂天在日本成功的秘訣是速度,未來,要和亞馬遜(Amazon)等電子商務巨擘競爭,樂天只能更快。現在,樂天已經進入二十五個國家,完成加拿大大型電子書商Kobo、美國購物網站Buy.com、美國物流公司Webgistix等知名購併案。

樂天的英語化至今屆滿一年,相較外界先前將其形容為「本世紀最大的愚行」,目前,樂天員工的多益平均分數已從五百二十六分提升至六百八十七分,二○一二年,樂天營收超過四千四百億日圓,再創新高。

雖然目前無法具體化,英語對樂天進軍國際帶來的正面效益,不過正如三木谷所言:「這是好開始,如果成功了,將是樂天為日本帶來的最大貢獻。」

日本的改變,正在路上。

困境,是磨難,還是祝福,原來都在一念之間。上述的日本企業,被二十一年低迷的環境逼到絕境後,學會最「極致」的方式,找出生存之道。而這群人,現在正走出海外,他們將成為我們最難以忽視的夥伴,或是敵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98

發改委2015年任務敲定:推進民資參與基建、公用事業建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53

20141212215054884908687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12月12日,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對今明兩年的發改委工作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此次會議對推進改革開放、產業結構升級、區域發展戰略協調、低碳綠色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等方面,都進行了部署。

進一步放權

在推進改革開放方面,徐紹史強調,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改革新紅利更多轉化為發展新動力。

要繼續減少審批事項,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但更重要的是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建立縱橫協管機制,發揮好信息網絡在監管中的作用;加快項目核準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加快推進價格改革。落實國務院通過的改革方案,再放開一批價格,下放一批定價權限,盡快修訂政府定價目錄;進一步推進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圍繞產業和裝備走出去,繼續推動一批境外鐵路建設項目,深化油氣、核電合作,拓展裝備制造、新興產業、生態環保合作。穩妥推進上海等自貿試驗區建設。實行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拓寬外商投資安全審查範圍,改革國外貸款和外債管理方式。

啟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點

在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徐紹史指出,發改委將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出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以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等領域為重點,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積極發展信息經濟。支持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高技術服務業。

組織制定環渤海、泛珠等區域合作規劃

在區域發展戰略協調上,徐紹史強調,要培育壯大“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新的經濟增長極和支撐帶,整合建立統一規範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推進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沿線地區互聯互通、協調發展。

徐紹史強調,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落實推進“三個1億人”城鎮化實施方案,抓好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編制城市群規劃。

出臺水汙染、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在推進低碳綠色發展方面,徐紹史要求,要加大工作力度,盡快出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徐紹史指出,將嚴控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堅持節能減排預警調控、按月公布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對任務完成滯後地區進行商談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對霧霾嚴重地區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高耗能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或等量替代;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貫徹落實“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放權交易制度,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開展低碳發展試點示範。

起草“十三五”規劃《綱要》

在“十三五”規劃編制方面,徐紹史強調,要在全面評估“十二五”規劃實施情況的基礎上,研究形成“十三五”規劃《綱要》框架草案,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重大問題研究。深入謀劃“十三五”時期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努力把規劃做實。

二是科學設置目標指標。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創新驅動、資源環境、民生改善等方面,合理設置目標指標體系。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學確定目標。

三是加強規劃銜接協調。下位規劃要主動與上位規劃銜接,同位規劃要與相關領域、地區規劃銜接,使各類規劃成為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的有機整體。

四是強化規劃工作創新。加強上下聯動、部門互動,堅持開門編規劃,使規劃編制成為匯集智慧、凝聚共識的過程。

發改委官網原文請見鏈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58

華泰:別等央行寬松了 關註出口、公用事業、通信、家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93

華泰證券認為,流動性牛市降溫,當前A股處於震蕩格局,人民幣貶值預期使得央行全面寬松概率下降,但出口相關行業可能受益,且大宗商品下跌導致公用事業行業將受益,此外,通信、家電企業業績可能超預期。

華泰本周一發布的題為《不確定的市場和確定的投資主線》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1月份在違規兩融的查處以及傘形信托的監管加強等消息的影響下,市場如我們預期出現了大幅波動(日均振幅達到 2.8%,對應上證指數 93點) 。2月份市場的不確定性在於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和市場的降準預期之間的矛盾,如果央行通過 MLF、PSL 等定向工具釋放流動性,而非全面降準,那麽市場流動性偏緊平衡的背景下,股市仍是震蕩格局,市場逐步回歸經濟基本面的情況下,建議關註受益於人民幣貶值的紡織服裝、家用輕工;成本下降的公用事業;年報業績超預期的通信、家電。 

市場判斷:流動性退潮,股市震蕩 

人民幣貶值預期使得央行全面寬松的概率下降。去年 11月降息以來,人民幣出現了顯著的貶值壓力,離岸人民幣貶值超過 2%,在歐洲央行推出 QE 後,美元大幅上行,而人民幣更多盯住美元的情況下,未來的貶值預期增強,NDF 隱含的未來一年貶值預期接近 1.8%。全球央行競相寬松之時,國內的資產泡沫疊加貶值預期容易造成資本外逃,從而限制了央行全面寬松的可能性。 

微觀流動性受制於證監會對於兩融的規範以及銀監會對於傘形信托等配資渠道的監管。證監會為規範兩融對違規的大券商出臺處罰之後,近期開始對中小券商進行現場檢查,新開信用賬戶數顯著下降,融資余額的增速放緩。1月份以來融資余額僅增加了 1100億,大幅少於 12月份接近 2000億的規模;新開戶數僅為 12.5萬,大幅少於 12月份 36.9萬戶。
 
流動性退潮,股市震蕩。宏觀流動性受限而微觀流動性趨降的背景下,推動前期市場大漲的杠桿資金熱潮有望降溫,市場流動性偏緊平衡的背景下,股市仍是震蕩格局,並將回歸經濟基本面,而 1月份以來經濟企穩,因此市場也難以破位下跌。匯豐 PMI回升至  49.8;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繼續上升至 71.6萬噸;出口集裝箱運價小幅反彈。  

期權的推出不影響市場趨勢。雖然做市商需要現貨進行對沖,但初期交易活躍度不高的情況下,對沖需求有限。歷史上香港 1993年 3月推出恒生指數期權後延續上漲趨勢,三個月內指數上漲 10.2%,但主要原因是以摩根斯坦利為首的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新興市場,同期的韓國、臺灣、新加坡股指分別大漲 23.2%、15.7%、11.9%。 

行業配置:人民幣貶值、成本下降和盈利超預期三條投資主線 

降息以來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紡織服裝、輕工等出口掛鉤的行業受益。11月 21日央行宣布降息以來,離岸人民幣大幅貶值 2.3%,對國內制造業而言,外貿占比較高的行業將受益於人民幣貶值。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下跌,需求相對穩定的中遊行業受益,關註公用事業。年初以來煤炭價格從 525降至 505元/噸,是 2009年以來煤價最低的一月份,而高頻的發電集團耗煤量數據顯示發電量相對穩定,因此公用事業行業將受益於成本下降。  

年報披露期,關註業績可能超預期的通信、家電。目前有 1825家上市公司已公布年報盈利預告的公司公司,通信、家電行業的盈利預告好於一致預期的盈利預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20

趁加息買公用股 鴻鵠財誌

https://www.facebook.com/hunghukforum/?fref=nf


Yahoo - 趁加息買公用股


電能(0006)與長建(1038)的交易告吹,令兩者的股價都下跌,及後股價跌幅收窄,相信令不少人意外,相信最主要原因是市場對公用股太有興趣,加上即使交易失敗,亦不過遵循以往的發展路徑繼續走,除非管理層將新項目全都只給長建做,令電能平白坐擁巨額現金,而毫無用武之地,否則股價一段時間後,應有望再創新高。


自己的看法是聯儲局12月,加息機會率有七八成,這己經是一般市場看法,相關公用股也因而跌至支持位,由於美國現時是短息升,長息升一陣後就開始跌,似乎大家也認為即使逼耶倫加息,也是一次性,下次加息時間,仍然遙遙無期,所以倒不如用相反理論,買入與長息較相關的公用股,搏加息後股價不跌反升。


證據要看領匯(823),股價已跑贏同業及其他香港地產股,反而電能、長建、中電(0002)、煤氣(0003)等仍在低位,如果不嫌悶,可以在現水平增持,挨過一次加息後,看長線一點應該會有回報。

美股方面也應以公用股、必需消費品、結構性增長股為主,這些受宏觀因素影響較少的板塊,可望在地緣政治、息口、經濟不明朗下跑出,即使美股是個泡沫,以上述股票為主,傷害性也可減輕。

以目前的形勢,除非中國加入SDR後,人民幣會崩潰,否則未來幾個月不外乎上落市,或者慢牛,在普遍持貨水平偏低下,要再現大跌市比較困難,所以可能主力持有一堆公用股,再加少量增長股和題材股,來應對這個低成交悶市。

事實上近來不少朋友都灰心喪志,感到港股難以賺錢,尤其是反彈過後成交量跌,更令人感到折磨,有很多人在11月直接放假,甚至打算年尾收爐,反而令細價股可以升,原因是現在打算持貨的,都是看得比較長線,短線交易者收爐,反而令有心者可以慢慢加倉,目前來說應該趁靜市低位收集股票,當下個牛市重臨,希望會有不俗回報。
當然如果看錯,現在不是上落市或慢牛,而只是熊市反彈,長期持倉會輸,但反轉頭想,現在敢於持貨者已少,要大舉沽下去,搏有人止蝕相對困難,值搏率似乎在持貨者的一邊。

本人客戶持有電能(00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54

公用股跟退休投資

越多看工作坊參與者的提問,得到越是詳盡的故事分享,就越明白喜歡此blog的朋友其實都十分簡單,他們並不是想爭取什麼高回報或如何跑贏基金大市,或者如何理解高深投資理論,更不是追求發達,而只是希望退休時有點保障而已。我十分喜歡這一種簡單、平靜、甚至沉悶。





Sandy:

請問那些公用股有投資價值?
以退休人士來說,那些股票值得投資?


止凡回應:

其實有點不明白為何你會局限自己在公用股之上,可能我在工作坊所舉的港燈例子吧,又或者你覺得退休人士就是買公用股的。

我可以向你推介YC兄的故事,你不妨上網找找,他40多歲退休時,立即由6間物業增加到10間物業作投資,並沒有話退休後,少了入息,應該降低風險云云。

投資是一個計劃,是一個買資產遊戲,在這個遊戲,能產生好的現金流給你,你就可以考慮買入,有價值的資產,何需定義什麼公用不公用?退休不退休呢?


Sandy後續回應:


很意外及驚喜,估唔到止凡兄會覆我!謝謝!

YC兄的買樓故事,我早已知曉!

我像其他獅子山下故事一樣,家貧,姊妹多。故12歲已借別人之兒童身份証假扮16歲出黎社會工作,邊讀夜校邊工作。最後成為專業人仕。我至35後家庭環境才得以改善,才能開始為自己儲錢,40歲才買自住樓。

40才驚覺要為退休打算。曾買股票,但蝕多賺少!後來睇到你個blog,才矯正過往之錯誤理財觀念!

其實我現有一層自住樓外,亦有一層出租樓(租金剛好夠出租樓供樓之費用)。

我今年提早退休,故有時間研究投資。因為退休後再無收入,所以更要小心投資風險。我也明白正現金流之重要!但因為很多人均說退休後最好買公用股,故而有當日之問題向止凡兄請教!


止凡回應:

原來你是退休的前輩,你的人生經驗比我豐富,不妨多來blog處分享你的奮鬥故事吧。


後記:

公用股給人的感覺是穩陣的,基金大戶可能拿它作避險,原因可能也是因為穩陣,又或者公用股的關聯性與大戶其他投資項目可能是反向的。

基金大戶追求跑贏大市的投資理念,與退休散戶投資股票的想法可以很不同,但雙方都可能在某時某刻買賣公用股。誰更成功呢?這都不容易說,這就是每個投資者有不同背景與考慮的問題。

作為退休散戶,可能為求有個穩當的投資,買入公用股宜留意其生意模式,賺錢的方法,有何政府的合約保護,往後會有何變化等。了解過這些東西,對投資項目有所了解,知道所收的股息來源如何,未來的預期又如何,在合理的價格買入,產生著穩定的現金流,與什麼避險操作可以是兩碼子事情。

投資操作非常多,就算買賣「悶透」的公用股也可以有很多變化。就好像退休散戶穩當投資公用股之同時,亦可以利用大市的上落,留意基金大戶需要避險而把資金湧進公用股,利用其股價水漲船高之時,計算是否可以沽出獲利。

同時,基金大戶都跑去公用股避險,留在其他股票的資金都減少了,股價低迷,股災也。這時候沽出公用股套現再到股海尋寶也不錯。

整個操作可以變成跟基金大戶差不多對著幹,令「悶透」的散戶也可以有一份「刺激」。平日投資公用股,一心想著收穩定的股息,以戰養戰,同時可以把市場當成情緒化的「市場先生」來作買賣獲利,捕捉到機會,退休生活可能得以有效改善也說不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97

公用股跟退休投資 [工作坊Q&A]

越多看工作坊參與者的提問,得到越是詳盡的故事分享,就越明白喜歡此blog的朋友其實都十分簡單,他們並不是想爭取什麼高回報或如何跑贏基金大市,或者如何理解高深投資理論,更不是追求發達,而只是希望退休時有點保障而已。我十分喜歡這一種簡單、平靜、甚至沉悶。





Sandy:

請問那些公用股有投資價值?
以退休人士來說,那些股票值得投資?


止凡回應:

其實有點不明白為何你會局限自己在公用股之上,可能我在工作坊所舉的港燈例子吧,又或者你覺得退休人士就是買公用股的。

我可以向你推介YC兄的故事,你不妨上網找找,他40多歲退休時,立即由6間物業增加到10間物業作投資,並沒有話退休後,少了入息,應該降低風險云云。

投資是一個計劃,是一個買資產遊戲,在這個遊戲,能產生好的現金流給你,你就可以考慮買入,有價值的資產,何需定義什麼公用不公用?退休不退休呢?


Sandy後續回應:


很意外及驚喜,估唔到止凡兄會覆我!謝謝!

YC兄的買樓故事,我早已知曉!

我像其他獅子山下故事一樣,家貧,姊妹多。故12歲已借別人之兒童身份証假扮16歲出黎社會工作,邊讀夜校邊工作。最後成為專業人仕。我至35後家庭環境才得以改善,才能開始為自己儲錢,40歲才買自住樓。

40才驚覺要為退休打算。曾買股票,但蝕多賺少!後來睇到你個blog,才矯正過往之錯誤理財觀念!

其實我現有一層自住樓外,亦有一層出租樓(租金剛好夠出租樓供樓之費用)。

我今年提早退休,故有時間研究投資。因為退休後再無收入,所以更要小心投資風險。我也明白正現金流之重要!但因為很多人均說退休後最好買公用股,故而有當日之問題向止凡兄請教!


止凡回應:

原來你是退休的前輩,你的人生經驗比我豐富,不妨多來blog處分享你的奮鬥故事吧。


後記:

公用股給人的感覺是穩陣的,基金大戶可能拿它作避險,原因可能也是因為穩陣,又或者公用股的關聯性與大戶其他投資項目可能是反向的。

基金大戶追求跑贏大市的投資理念,與退休散戶投資股票的想法可以很不同,但雙方都可能在某時某刻買賣公用股。誰更成功呢?這都不容易說,這就是每個投資者有不同背景與考慮的問題。

作為退休散戶,可能為求有個穩當的投資,買入公用股宜留意其生意模式,賺錢的方法,有何政府的合約保護,往後會有何變化等。了解過這些東西,對投資項目有所了解,知道所收的股息來源如何,未來的預期又如何,在合理的價格買入,產生著穩定的現金流,與什麼避險操作可以是兩碼子事情。

投資操作非常多,就算買賣「悶透」的公用股也可以有很多變化。就好像退休散戶穩當投資公用股之同時,亦可以利用大市的上落,留意基金大戶需要避險而把資金湧進公用股,利用其股價水漲船高之時,計算是否可以沽出獲利。

同時,基金大戶都跑去公用股避險,留在其他股票的資金都減少了,股價低迷,股災也。這時候沽出公用股套現再到股海尋寶也不錯。

整個操作可以變成跟基金大戶差不多對著幹,令「悶透」的散戶也可以有一份「刺激」。平日投資公用股,一心想著收穩定的股息,以戰養戰,同時可以把市場當成情緒化的「市場先生」來作買賣獲利,捕捉到機會,退休生活可能得以有效改善也說不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75

香港新股上市分析:上海大眾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1635)

利好
  • 根據CIC報告,就2015年的營運中管道長度而言,公司是上海市區三間管道燃氣供應商中最大的一間;
  • 公司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知名及主要公用事業服務供應商,提供包括管道燃氣供應、污水處理及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等公用事業服務,產生穩定的營收及現金流;
  • 公司是上海領先的公用事業服務供應商,實施專注於擴張公用事業服務業務的業務策略,同時努力通過選定長期投資作為主營業務的補充,包括通過大眾交通集團對公共交通行業的戰略性投資及金融投資組合,從該等投資中產生大量盈利,提升公司的價值;
  • 自2001年起,公司成為浦西南部的唯一管道燃氣供應商,目前服務約180萬名終端用戶,根據CIC報告,公司亦是南通市區的佔主導地位的天然氣供應商,就天然氣供應量而言於2015年有約80%市場份額,目前服務約354,000名終端用戶;
  • 於2003年,通過與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地方政府的BT安排將公用事業服務業務擴張至污水處理,截至2015年6月30日,通過與地方政府的BOT及TOT安排於上海市及江蘇省徐州地區運營合共六間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總量約為355,000立方米╱日;
  • 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在上海市及常州市根據與地方政府簽訂的BOT或BT安排的一條過江隧道及兩條公共道路;
  • 出租車業務是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運營階段的主要業務,目前繼續通過關聯公司大眾交通集團(根據CIC報告,就所擁有服務車輛數量而言,大眾交通集團,主要業務包括出租車業務、汽車租賃業務、物流及其他交通相關業務,亦從事其他業務,例如旅遊相關業務、房地產開發及金融服務,是2015年中國最大的城市車輛交通服務供應商)的長期戰略性投資參與公共交通及其他相關行業;
  • 現時公司是深圳創新投資(根據CIC報告,以管理資本計算,深圳創新投資是2015年中國最大的創業投資公司)的第三大股東,對在熟悉的行業運營的公司及在選定的投資平台進行直接權益投資,如關聯公司深圳創新投資、上海杭信及上海興燁創業投資等;
  • 於2013年11月開始小額貸款業務,並於2014年9月開始融資租賃業務;
  • 於2013年、2014年及2015年,收益分別為人民幣39.29849億元、人民幣42.12557億元及人民幣46.1659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8.39%;
  • 於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公司擁有人應佔盈利分別為人民幣2.79068億元、人民幣3.40469億元及人民幣4.63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28.92%;
  • 集資淨額當中(i)約35%將用作投資於管道燃氣供應業務,包括收購經挑選管道燃氣供應商的股權、(ii)約30%將用作投資於污水處理業務,包括擴充及翻新現有處理廠以及潛在收購與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有關的新處理廠或業務、(iii)約25%將用作投資於其他公用事業業務、以及(iv)餘款不超過10%將用作撥付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全數用到主營業務裡頭;
  • 基石投資者:(1)新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2688)全資擁有的新奧能源中國投資有限公司、(2)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00003)的間接全資子公司Investstar Limited、(3)中國主要全國性人壽保險公司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01336)(601336.SH)的分支新華資產管理(香港)股份有限公司、(4)蘇創燃氣的控股股東Fung Yu Holdings Limited、以及(5)Hungary CRE New Energy Equipment Co.Kft,已分別同意認購(1)6,000萬美元、(2)2,500萬美元、(3)2,500萬美元、(4)2,000萬美元、以及(5)1,000萬美元,合共1.4億美元的H股;
利淡
  • 中國大陸的經濟有短期下行風險;
  • 公用事業服務業務需要大量初期資本承擔;
  • 管道燃氣採購及零售價由主管政府部門控制及不時調整,公司無法控制有關價格或調整;
  • 業務經營面臨與管道燃氣有關的重大經營及輸送風險;
  • 上游管道燃氣供應商供應的管道燃氣存有任何不穩定、短缺或中斷的情況;
  • 設備、材料或勞動力短缺及價格上漲;
  • 公用事業行業的競爭可能會加劇;
  • BOT項目建設階段確認收入,但在該等BOT項目投入運營之前不會收取任何實際付款;
  • BOT、TOT及BT項目要求公司作出重大投資並令承擔錯誤估計或預測項目完工百分比以及建設、養護及修理成本及將從項目營運取得的收入的風險;
  • 倘未能符合相關協議的規定或未能完全滿足客戶的其他要求及預期,客戶可能對公司提出索償及╱或終止全部或部分BOT、TOT或BT協議;
  • 旗下金融服務業務面臨多項信貸風險;
  • 融資成本及盈利能力受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影響;
  • 於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2月31日、2016年6月30日及2016年9月30日分別錄得流動負債淨額人民幣14.144億元、人民幣13.705億元、人民幣10.261億元、人民幣17.326億元及人民幣16.581億元;
  • 若干資產在綜合資產負債表中按公允價值列賬,因此,該等資產的市場價格波動或會對財務業績有顯著影響;
  • 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以及截至2016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收益分別為人民幣26.05343億元及人民幣25.44025億元,下跌2.35%;
  • 截至2015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以及截至2016年6月30日為止六個月,公司擁有人應佔盈利分別為人民幣4.02422億元及人民幣3.00083億元,下跌25.43%;
  • 截至2015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公司擁有人應佔盈利為人民幣4.638億元(折合每股盈利約人民幣0.1598元,=人民幣4.638億元/29.02704675億股),相當於截至2015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招股區間(介於3.35-4.25港元)往績市盈率介於16.77-21.28倍;

財務比率(12/2013→12/2014→12/2015)

流動比率:0.50→0.62→0.74
速動比率:0.49→0.61→0.74

長期債項/股東權益:45.71%→42.45%→35.49%
總債項/股東權益:62.46%→62.31%→61.68%
總債項/資本運用:31.89%→32.47%→34.67%

股東權益回報率:7.21%→7.83%→8.11%
資本運用回報率:3.68%→4.08%→4.56%
總資產回報率:2.67%→2.85%→3.27%

經營利潤率:3.10%→3.63%→6.71%
稅前利潤率:9.25%→9.89%→12.42%
邊際利潤率:7.10%→8.08%→10.05%

存貨周轉率:137.14→136.21→206.62


附註: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貝沁才」交流室、編者及作者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22

如何分析內地公用股──最受政治影響的企業 駱惠南

1 : GS(14)@2010-08-22 22:26:17

2010-8 信月   

相當大比例的公用事業公司屬於國有企業,能夠影響這些國企決策的政府領導人必然從政治方面考量,多於經濟考量。從而使公用事業的產品與服務的售價難以向上浮動;從而使在這些領域經營的公司盈利與股價難以樂觀。

「沙士」之後的2004年,中國經濟啟動新一輪的擴張浪潮。在香港上市、以H股為主的中國企業的股價不斷上升。傳媒不時有報道稱,由於經濟迅速發展,很多地方出現拉閘停電的現象。相當一部分投資者認為,拉閘停電意味電力市場供不應求,對內地電力供應商必然是有利的。於是產生買入並持有在港上市的內地電力股比如大唐電力、華能電力或山東國電(現稱華電國際)等的投資衝動,堅信必是不錯的投資。

這種想法在實行自由企業制度的經濟體無疑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證諸經濟起飛期香港兩家電力公司——中電與港燈。這兩家電力公司在上世紀七、八十代香港經濟起飛期有非常令人滿意的盈利表現,為股東帶來理想的回報。既有盈利穩定增長使股價得到支持,又有派息持續增長,可以提供經常回報的優點,是長線投資的上佳選擇。但把這種投資理念移之於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中國電力企業,結果卻大不一樣。幾年下來,實行上面所提理念的投資者對所進行的投資可以用令人失望來形容。

相同投資理念應用於中港兩地出現橘越淮而為枳的現象,必須從分析中國電力公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角色尋找答案。

一、電力股多年股價幾無進展

中國國有電力企業的主力是五大電力集團,其中華能、華電、大唐及中國電力投資分別有子公司在港上市。以下是這四家公司2004年10月底與2010年4月9日收市價的對比:

筆者之所以選擇以2004年10月底作為比較的基準,一方面是內地五大電力集團有子公司在港上市(中國電子公司龍源去年始在港上市)的四家中,中電投的中電國際於2004年10月始上市;另一方面,我們一向認為內地的改革開放到新世紀,或者說2001年中國加入WTO,始越過「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成形後有科網股泡沫爆破,「9.11」事件及「沙士」,總括而言,以2004年10月為比較基準相當合理。

從上表所見,在這段時間,除了大唐略有上升,其餘三家電力公司的股價都錄得相當顯著的下跌。這段時間,無論從什麼方面衡量,都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為光輝燦爛的歲月,期間國企指數由4504點上升至12397 點,升幅達175.2%。即使與國企股表現關係不那麼密切的恒生指數,也從13054上升至21239點,上升62.7%。電力股令投資者失望不言而喻。

二、電價難加:政治考量

國有電力公司盈利及股價不前的原因在於這些公司生產原料(能源)及產品(電力)銷售受制於國家的政策。同時國家作為這些電力公司的大股東,更多的是從政治層面及整體經濟考慮電力企業的經營條件、盈利水平等方面的關係,然後制訂有關政策的。因為電力公司是國家擁有的公司,國家對這些公司的控制如指使臂,正像我們在前文所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更像把國家當成一個企業。可以說,國家電力公司被認為是這個企業的一部分,國家這個大企業的利益才是首要考慮,從這個意義說,電力公司並非獨立的利益主體。這與自由企業制度下的電力公司不同,自由企業制度下的電力企業有合法權利與客户包括國家討價還價,除去極端的情況,國家只能在監管乃至合約的層次與電力企業產生關係,以達致社會利益與企業利益的均衡。

內地電力企業最大的困難在於其產品售價的問題。更簡單的說是無法加電價。一方面電力加價影響千家萬戶,使居民生活費用上升,必然受到民眾的反對、輿論的批評。作為電價上升與否乃至升幅若干的決定者,同時又是這些電力公司的大股東政府,在政治風險與增加收入的雙重考量中,無可避免傾向於前者。畢竟加電價收入有數可計,政治風險無法估量,尤其是需要加電價平衡電力公司成本壓力往往是經濟過熱、通脹升溫的時候,讓電價上升無異火上加油。決策官員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他們只會感受到政治壓力,由於電力公司是政府的企業並非利益主體(儘管形式上已經上市),不可能帶給決策官員真正的壓力。因此大部分時候結果都不問可知。另一方面,電力是工業生產的主要動力來源,是製造業生產成本的重要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把全國看作一個企業,旨在實現以最低的成本進行生產,從而取得最多的市場。電價上升與這一目標背道而馳。同時國家開辦的大量企業將因電價上升而增加成本,也就是盈利空間受到擠壓。這樣加電價而使國有電力公司增加收入以開政府財路的盤算,最終大打折扣。加入這方面的考量,更沒理由經常批准電力公司加電價了。

香港的投資者可能不太多人知道,中國法律規定,影響眾多社會公眾的公用公司如要求加價,須要舉行聽證會。由產品提供者與需求者在聽證會陳詞。比如鐵路客運部門要提高票價,因為影響眾多乘客,必須舉行證會。

這種聽證會例必是生產部門如鐵路客運企業陳詞,提出加價的理由,如生產原料(能源等)價格上升,利潤下降,非加價不可。大眾消費者則認為,允許加價將使公眾負擔上升,不勝負荷,企業不應在盈利仍然豐厚的情況下加價。這種雙方陳情本無可觀,但在制度中加入這一法定程式使聽證會成為一個眾人矚目、具政治壓力的過程。如果我們注意到,相當大比例的公用事業公司屬於國有企業,能夠影響這些國企決策的政府領導人必然從政治方面考量,多於經濟考量,從而使公用事業的產品與服務的售價難以向上浮動;從而使在這些領域經營的公司盈利與股價難以樂觀。

三、電力生產成本不斷上漲

電力股無法加價不是盈利不前、股價受壓的全部原因。實際上,即使電價不變,由於電力需求增加,如果生產成本基本保持不變,電力公司可以增加生產能力從而提高盈利。電力被稱為二次能源,按照電力生產的一次能源來源不同,電力被分為熱電、水電、核電、風電等等。中國電力生產以熱電為主,最主要一次能源為煤炭。也就是說,電力公司的生產原料是煤炭。其生產成本與煤炭的價格變化關係極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煤炭價格由市場決定。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迅速發展,燃煤(煤炭的工業用途可以分為作為煤炭化工的原料與通過燃燒產生熱能的原料,後者稱為燃煤)的價格不斷大幅上升,尤其在經濟增長加速的時候。這樣電力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蠶食電力企業的盈利,甚至使其出現虧損。

本來,國家也可以通過限定煤炭價格使電力公司的生產成本的壓力得到紓緩。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倡導的價格體系以市場定價為主。煤炭生產相對分散,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據統計,僅山西一省就有以千計的民營煤炭生產企業。價格的市場化是激勵生產,調節市場供求從而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機制,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要達到的目標。這是國家讓煤炭價格市場化的首要原因。同時,煤炭的需求方基本上都是生產企業,其價格變動不會直接影響CPI,其價格上升不會直接產生社會政治風險。再者,國家提倡減少能耗,限定煤炭價格肯定無助於單位產品(電力公司的單位產品就是每一度電)能耗的減少。最後,很少人提及的但肯定不是無關重要的因素:煤炭可以很方便出口,電力的出口卻麻煩得多。如果壓低煤價,使其大幅偏離國際市場價格,煤炭生產商尤其是那些非國有煤炭生產商會尋求將產品出口,過度的設置障礙可能牴觸WTO的規則,這樣通過壓低煤價可能只是使內地本來就不太充沛的資源外流,得益的只是海外的煤炭需求者。而電力的國際貿易並不普遍,且電力生產商集中度高,國有成分大沒有上面提到的外流問題。

內地傳媒提到電力公司的股份時總是用「計劃電」、「市場煤」這種表層描述,籠統說出電力公司的不利處境。而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外乎煤電聯動。所謂煤電聯動就是電力公司可以根據煤炭價格的變化改變電力價格。更接近實際的是煤價上升,電價可以跟隨上升,即電力公司將成本轉移給消費者。當電力公司的經營環境相當惡劣乃至無以為繼時,較輕程度的聯動會被批准進行,但不要指望根本改變電力公司的盈利前景,因為電力公司的生產成本、產品售價的格局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所決定,或者用坊間最常用的所謂國策,這才是真正的,不是策略性的國策決定的。

四、電力股的投資

電力股雖然長線無大作為,但短線投機還是有機會,而且一些不那麼受上面所提制度掣肘的個別電力企業也提供投資機會。這種機會有些是一次性與周期性的。大陸 2005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後,內地股市脫胎換骨。由於內地對企業的估值大都高於香港股市,加上內地監管部門改變以前內地企業一般只在A、B或H股其中一個市場上市的政策,鼓勵已在香港股市掛牌的H股到內地上市(H股註冊地點在內地,在內地上市沒有法律與技術問題,這點與註冊地點為香港的紅籌股是不同的)。已在香港發行H股的國企紛紛到內地發行A股上市。在傳出某H股籌備A股上市時,股價多隨之大幅上升。早期(2006至2007年中)在內地掛牌的還受A股大牛市的刺激而繼續上升。華能及大唐兩家電企就曾在2007年中受上述因素剌激而大幅上升,這屬於一次性的機會。而四大內地電力股已有三間在A股上市,只餘規模較小的中國電力未發A股。周期性的機會則出現於電企向發改委申請加電費,一般出現於電企經營條件明顯惡化,表現在市場上就是股價不斷下跌一段時間。

除了上面提到的,代表內地主流國有電力企業的四大電力公司外,在港上市而業務主要在內地從事電力生產的尚有華潤電力、保利協鑫與龍源。華潤電力是表現最佳的電力股。以我們上面衡量四大電力公司股價表現的時間段而論,華潤電力從4.37元升到16.58元,升幅接近三倍,大大高於國企指數的表現且成為了恒生指數成分股。為什麼同是電力股竟有如此雲壤之別的差異呢?這也可以從制度找到答案。國有電力企業作為政府控股的企業,其資產多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撥款興建的電廠劃撥(企業重組)組成的,劃撥通常不以電力企業的意志為依歸,主要也不是出於盈利的考慮而主要以滿足經濟、社會的電力需求為首要考慮。這些電力公司有在政府設定的制度下(比如煤價由市場決定等),提供充足電力的義務。因此,在目前制度下電力公司盈利不如人意。華潤電力所處的制度環境則大為不同。華潤電力的母公司華潤集團雖然是國資委屬下的央企,但其註冊地點是香港,法律上屬外資企業。華潤電力雖然是國有企業,但它的資產不是通過劃撥而來的,而是在計算過回報率後進行投資決策的。也就是說它有對資產的挑選權。同時,華潤電力在投資時通過與煤炭企業結成各種形式的聯盟,規避煤價上升的風險,甚至直接購入煤礦(湖南郴州煤礦)。其屬下煤礦盈利高峰期達6億之多,佔總盈利超越二成。從以上意義說,華潤電力不是五大電力集團意義上的純電力國有企業。它有大為不同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因而更值得投資。

至於保利協鑫與龍源,都以環保再生能源為標榜(前者為太陽能,後者為風能),而且都有主權基金中投入股助陣,一時揚揚沸沸,叫好又叫座。很多財經演員極力推薦。但基於上面對內地電力股的分析,筆者一直不以為然。首先兩者的發電成本(主要是設備的融資成本、安裝維護成本與折舊)都高於熱電,它們要達到盈利的目的有賴於政府的補貼,難以想像補貼會不斷上升。投資這類概念股還是謹慎的好。

五、電訊股,用戶不斷擴張的公用股

電力股面對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而產品價格卻無法上浮的窘境,應該是最不值得長線投資的中國企業。電訊股雖然同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但經營環境卻與電力公司大相徑庭。如果說,電力公司因為國家的政治與制度考量而把利益輸入到社會經濟體系的話,則電訊企業則相反,國家通過發牌制度,只准許國有企業經營電訊服務業,同時使電訊業維持寡頭壟斷局面,處於低度競爭狀態,令電訊資費維持在較高水平,從而取得超高的壟斷利潤。實際上是把本來應該屬於其他社會主體的利益,通過這種電訊業的制度安排轉移到電訊公司的賬戶去。

電力公司生產電力時,當達到一定的規模後,其邊際成本幾乎為常數。即增加二個單位產出所需要增加的成本,相當於增加一個單位產出所需要增加成本的二倍。或者說達到一定規模後不再有規模效益,特別是能源投入方面。電訊行業的情況則很不同,網絡一經建成,邊際服務的成本極低,在網絡容量範圍內,用戶上升所需增加的成本極小。因此,電訊行業在競爭條件下,收費完全可以隨用戶的大量增加而大幅下降。很明顯電訊業沒有如電力企業那種煤價不斷上升,使成本大幅上升而產生的產品加價壓力。在自由經濟制度下,通常通過引入較多的經營者,使其互相競爭從而達到提高服務水準,降低服務價格以提高社會成員福利的目的。在香港彈丸之地尚且有六個以上電訊服務供應商,且電訊資費相當廉宜,在居民收入比重中所佔甚低。

中國13億人口,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電訊滲透普及率極低。不要說流動電話,全國固網電話只有幾百萬門。滲透普及率不足1%。當時全國電話由國家郵電部經營。隨着市場經濟的推進,社會對通訊服務的需求急速增加,先是固網電話急速增加,流動通訊也迅速興起。在這種形勢下,基於各種考慮(中國政府一向視電訊為國家安全要害部門,須嚴加控制)。全部電訊服務繼續由國家郵電部經營,不許私人公司更不用說外資公司染指了。這樣,郵電部設立電訊公司從事電話服務。後來分出移動業務及衞星通訊等業務,組成中國移動通訊、中國衛星通訊等公司,都是國家郵電部的嫡系公司。九十年代,改革開放還在「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剛剛引入,人們對競爭有理念上的偏好。為了打破郵電部在電訊市場的一統天下,國家有關部門徇眾要求,組建了中國聯通。開始以傳呼服務為主,後來獲發流動通訊牌照。全國的2G流動通訊只由兩家電訊公司經營的格局由是確立。雖然,成立聯通原意是在移動通訊市場引入競爭,但是這個初衷並未變成現實。聯通一直處於非常孱弱的狀態,根本不足以與中移動競爭。本來聯通也是由當時郵電部的負責人員主持的,大家可能記得,聯通上市時的董事長楊賢足當時還擔任郵電部的副部長。相對而言,聯通是外來者。郵電部的嫡系公司似乎有一種明顯的排他性,聯通與中移動的經營情況有點類似於亞視與無線。

我們如果證諸香港,香港2G移動通訊市場曾經有六家公司經營,它們設立的時間也有先後的差異,但其中並無一家佔絕對優勢,頭二家經營商的客戶數目與業績相差無幾。中移動與聯通的差異在相當程度上與中國的行政結構有相當關係。中移動本來作為郵電部業務的一部分有先天的優勢。郵電部作為國務院一個部在各級政府有相應的郵電局,郵電局是政企合一的機構,它既是當地政府的一個部門,又在當地提供郵電服務,並指導下一級的郵電部門。郵電部門分為郵政與電訊都是該一行政部門的業務範疇。這樣,中移動(早期稱為中電信)是具有行政職能的郵電局的機構。它具有比一般企業更高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後來建立的聯通作為普通企業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雖然郵電部後來與從事設備生產的電子部合併為信息產業部(現再併為工信部),但中移動比聯通與行政部門的更為密切關係明顯有利於其市場地位,況且這地位較早時已經確立,並不容易改變。

中移動的獨大使中移動營業收入大增,作為上市公司其盈利幾乎冠絕香港股市。其市值最高峰時超過3萬億港元。由於相當一段時間國有企業都不需要向出資人、國家上交利潤,國有企業憑藉國家賦予的特權乃至利用國家這個招牌的無形資產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這些利益歸屬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以中移動而論,2009年的營業收入高達4321.03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年中國GDP的1.4%。這些龐大的利益長期在國企內部自我循環,國有變得極為抽象,實際上是部門所有。中移動年年賺大錢,其員工最為得益。據內地媒體報道,中移動以10萬計的員工平均年薪竟然高達20萬,比內地平均工資水平高出好多倍。輿論對這種國有壟斷企業利用特權以自肥,口誅筆伐。為了社會和諧實在有必要有所改變,以平息輿情的指摘。乘3G發牌進行電訊業重組,讓聯通與原郵電部嫡系的網通合併,並出售2G CDMA予中電信,使2G的營辦商由兩家增加到三家。而3G發牌又特別把技術較為成熟的WCDMA與CDMA2000的牌照授予聯通與中電信,讓中移動承擔本土研發的TD-SCDMA。這樣移動通訊市場的三家營辦商都是原來郵電部的嫡系公司,背景較為均。儘管中移動有強大得多的資本基礎和客戶群,但是其競爭對手比孱弱無比的聯通肯定強大得多,投資中移動的人們應該注意這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意義上的變化,不要尋常視之,掉以輕心。尤其要注意未來一年三家電訊公司業績報告,留意有沒有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

聯通十年前以15.8元招股,6月中的股價9.7元。當年申請者如持有至今(名義數量上)虧蝕超過40%(中移動與聯通上市後多年沒有派發股息),如計入資金成本,虧蝕超越五成。聯通當年持有多種極有價值的通訊牌照,到頭來,《孟子》所謂「功烈,如此其卑」,實在使投資者失望。實際上,國企除了從國家取得特權外,也受到不能自主自由經營的約束,這是投資國企需要了解清楚的。

六、其他內地公用事業公司

在港上市的內地公用事業公司還有水務與管道燃氣。除了粵海投資以供水香港為主業而又較為知名外,大多從事水務與管道燃氣這二類公用事業的公司,或者規模較小,平時不很活躍,或者這類事業只是大型綜合企業的其中一個業務部門而不為廣泛了解。有一段時間,水務曾經是香港投資界的熱門話題。主要是基於環球性水資源短缺的報告,以及水務企業在全球多個經濟體進行活躍的投資與經營而起。

水務企業的營運及取得令人滿意的回報,在實行自由市場制度的經濟體相信是可行的。粵海以向香港供水為主業,香港作為實行自由經濟的社會,尊重合約精神,粵海有可以把增加的供水成本轉移給香港,因此其作為水務企業一直有令人滿意的盈利。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中國,經營水務企業尤其是要取得令人滿意的回報,可能存在制度性的障礙。首先由於水資源短缺日益嚴重,淡水的邊際開採成本遞增,即增加淡水供應的單位成本不斷提高。這比電力生產的邊際成本恒常更為不利。而實行現行制度的中國各級政府不會容許一方面作為影響千家萬戶的水費不斷飛升,而民怨沸騰帶來政治風險;另一方面讓水務企業謀取巨利。當出現民怨時,政府一定犧牲水務企業的利益,不管事前有沒有合約。大陸各大城市都有公共汽車公司營運,但沒有專營內地公交服務的公司在港上市,因為這些公司不會有盈利,其營運須要市政資金支撑。水務企業與公交企業庶幾近矣。在港上市,聲稱從事水務的公司不多,都是小市值公司,比如北控水務、明興水務、中國水務、中國水業、國中控股及中國光大,這些公司多為從事污水處理或水務設施的維護,只有中國水業在若干小城鎮從事供水業務。其中北控水務與中國光大具國資背景,其餘皆民營企業,它們從事水務未必因為供水為賺錢生意,它們可以取得與提供服務的地方進行其他項目進行交易,以其他項目的利益平衡供水業務,這也解釋了這類公司都有多種業務捆綁而非純供水業務。多年前有瀋陽公用稱得上以供水為主業,但因公司結構備受批評,後來重組完全改變了業務性質。總之,水務企業面對比電力企業更為嚴峻的盈利問題。如果是外資企業,更有中國社會敏感的控制命脈的話題。因為通常一個城市只會有數量很少的供水企業,很容易觸及中國政府的什麼都講安全的神經。

管道燃氣在香港有很多間上市公司作為主業,只是較多集中於較小的城市。這反映這種業務在取得令人滿意盈利方面目前是可行的。這類公司的邊際成本有相近於電力公司的模式,同時通常可以在爐具銷售及接入等方面取得盈利,是一種額外的收益。本港上市的以燃氣為主業的有中國燃氣、中油燃氣、港華燃氣、華潤燃氣、盈德燃氣、新奧燃氣、鄭州燃氣、昆侖以及駿新能源。這些燃氣公司分別為家居與工業企業提供燃氣。從前面提到的涉及千家萬戶利益的公用事業訂價機制而言,向工業企業提供燃氣的公司,較容易向用戶轉移上漲的成本。因而有較好的經營環境。

下文筆者將分析國有資源股的投資價值。

作者1952年生於福建泉州,髫年早慧,初中一年級時就懂得大學微積分。文革失學,曾上山下鄉。1985年來港,刻苦自勵。先後取得法學碩士、金融學博士學位。在《國際金融研究》、《財經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著有《腦力社會論》一書,把民主政治融入經濟分析框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444

周顯: 中移動是最好公用股

1 : GS(14)@2011-09-29 11:35:1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