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家廚坊:驚蟄

1 : GS(14)@2012-03-06 22:52:5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306/62640
昨天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 蟄,粵音念「直」(dzit), 而普通話念「哲」(zhe), 蟄字是指在大自然中動植物躲藏起來冬眠的意思。驚蟄,就是春天到了,這天春雷打響,叫醒了那些在地下蟄伏的生命,春天的一切活動又開始了。
每年到了驚蟄,正是農民忙於春耕的時候,驚蟄這天如果有響起隆隆雷聲,農民就相信這年會是一個豐收年。而主宰驚蟄的是雷公,北方稱為雷神,雷公在驚蟄這天打出雷聲喚醒萬物。傳統道教在驚蟄這天祭白虎,以鎮住妖魔鬼怪蛇蟲鼠蟻,以保護農耕。後來城市人不再耕田,驚蟄祭白虎就慢慢演變成打小人,人們希望藉着打小人這個儀式來轉運。
打小人要打得夠惡夠靈,地點必須是三岔口之類的勁位,而香港灣仔鵝頸橋下是三路交叉之點,傳統上就是打小人的地點。 電影中的神婆(陳立品)一邊打小人一邊念:「打你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唞……」,這幾句可能是某編劇神來之筆寫的對白,事實上鵝頸橋的那幾位專業婆婆,念的可能根本不是這幾句。昨天和今天是打小人的正日,灣仔鵝頸橋下必然是生意興隆,熱鬧非常,如果你去年頭頭遇着黑,又處處被身邊小人篤背脊,不防抽空去鵝頸橋趁熱鬧,感受民俗氣氛之餘,或者從此轉好運呢!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17

陳家廚坊:枸杞葉的功效

1 : GS(14)@2012-03-13 23:28:24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313/65805
很多人都不明白藥材用的枸杞子與菜巿場買的枸杞,之間有甚麼關係,為甚麼都叫做枸杞?其實兩者皆為一種枸杞科屬的植物,在中國有兩個品種,一種是用其果實,乾燥後作為食用或藥用,那就是我們常見紅色的枸杞子,產地主要在我國寧夏、甘肅、河南、天津等地區。另一品種是廣東和廣西生產的蔬菜枸杞,吃的部份是嫩葉,可作為炒菜、煮湯、凉拌等。因為枸杞葉有藥用價值,所以也有用來製枸杞葉茶,《本草匯言》中說枸杞葉茶「能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風濕可去,有十全之妙焉」,多飲枸杞茶據說還可以消便秘、養顏潤膚和緩解失眠。
新鮮枸杞葉甘涼清熱,清肝養肺,祛風明目,降虛火,清內熱,是一種具保健功能的蔬菜。春天枸杞葉當造,口感鮮嫩,味道帶一點淡淡的甘苦,枸杞的莖上有刺,不能食用,只能吃葉子的部份。我很喜歡吃枸杞,只可惜菜巿場上賣枸杞的越來越少,超市更是從來都欠奉,可能是很多年輕一代根本不認識它,或者是不喜歡那特別的甘苦味。吃枸杞最簡單的方法,是用鹽油水或上湯把枸杞葉灼軟,再加些瘦肉片同煮至熟,便是一道好吃又有益的湯菜。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283

陳家廚坊:「嘆」早茶好去處

1 : GS(14)@2012-03-19 22:43:1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319/68212
正在為下一本新書趕稿,已經寫了幾萬字,電腦的顯示屏突然漆黑一片,我家老陳雖然是舊IBM人,卻也束手無策,唯有送去「聯想」維修部搞掂。 維修部在太古坊附近,我倆特意順道去太古坊的「八月芳」吃早茶。
一年多前「八月芳」在太古坊開張,我約朋友們去吃午飯,人山人海,幸好預早訂了位。這裏裝修清雅樓底高,坐得很舒服。最深印象是那個巨型的甜品「拿破崙」,好味又超值,不過這個甜品每天只賣十個,手快有手慢冇。今天去吃早茶又是一個驚喜,我們叫了一道點心是「茶居芝麻卷」,就是小時候吃的「菲林」,芝麻卷的芝麻味很濃,非常懷舊。 另外一道是「湯泡牛肉球」,牛肉球口感香滑,陳皮味很足,三個牛肉球用上湯浸着很有新意。還有一個值得讚的點心是「千層腐皮夾」, 一層層的腐皮夾着手剁肉碎和鮮蝦,用上湯煨得很入味。我們還叫了「檸香叉燒酥」,酥皮很鬆化,好處是叉燒餡不太甜,不像坊間很多茶樓的叉燒酥,吃下去都不知道是鹹點還是甜點。這裏早茶點心全部「滾燒熱辣」新鮮出爐,絕非「行貨」。以上四味及一籠雞包仔,都是早茶的特價點心,加上兩位茶錢,埋單是七十元有找,這個價錢吃到如此高質素點心,實為嘆早茶之好去處。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05

陳家廚坊:食晏

1 : GS(14)@2012-03-20 23:31:16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320/68741
你食咗晏未?一般香港人的「食晏」是指吃中午飯,但為甚麼用「晏」字?新華字典中「晏」字, 除了指「遲」的意思外,也是「宴」的意思。先家翁特級校對陳夢因於1989年著《粵菜溯源錄》中說:「二十年代前後,香港人口不到三十萬,已有「東和伙頭工會」和「東安晏店工會」。可見這兩個行業已濟濟有眾。伙頭傭於大小行商主理廚政,晏店為中下階層的食肆。那個年代,上酒樓及吃西餐並不是中下階層可以負擔得起,「食晏」吃的是較平民化的小食、輕食、碟頭飯。
四十年代中以後,香港已逐漸沒有「晏店」這個招牌,代之而興的是甚麼記的粥粉麪飯,或某某冰室。1970年美心集團承辦了日本世界博覽會香港館的食堂,學習及引入了日本快餐店概念。1973年美心把由日本取經得來的快餐店經驗發揚光大,創立了香港首間中式快餐店,從此,香港「食晏」的市場,進入了快餐店的時代。
時至今日隨着香港經濟起飛,人們的生活普遍改善,「食晏」的花樣已變得多姿多采,少則花三十幾元,豪則上千元,吃已經不是以前的「晏」。在中環,人們見面時會問:食咗Lunch未?相信再過十幾二十年,「食晏」兩個字,將會在香港人的語言中消失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29

陳家廚坊:紹興酒之鄉

1 : GS(14)@2012-03-24 15:06:06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323/70636
紹興酒名聞於世,女兒紅、加飯酒、元紅酒、古越酒,都屬於紹興酒的種類,而浙江紹興也因紹興酒而廣為人知。紹興巿城區中的東浦鎮,就是紹興酒的發祥地,素有「水鄉、橋鄉、酒鄉、名士之鄉」 的美譽。東浦古鎮建於南宋,清代時期最為繁華,釀酒坊和酒具陶瓷作坊鱗次櫛比。現在鎮上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江河水流交錯,古樸橋樑遍佈。那天夕陽西下,我們坐在古色古香的黛瓦沿廊下,品嘗一杯香醇的紹興老酒,看遠處青山疊翠,身旁綠水漣漣,烏篷船劃水而來,我這才知到甚麼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人間何世也。
李白詩曰:「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王羲之的「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詩中描述的,就是東浦鎮東面的青甸湖,因水清如鏡,故又稱鏡湖、鑒湖。而陸游晚年退居故里,對鑒湖的風光讚曰:「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鑒湖」,可見湖光山色,風光如畫,愛好攝影的人士,必定會流連忘返,滿載而歸。
到紹興巿旅遊,一定要到這個紹興酒之鄉東浦古鎮,而且紹興巿內食肆林立,到處都可品嘗到傳統的紹興菜,酒店和餐館的收費也合理,絕對值得一遊。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86

陳家廚坊:糖的毒害

1 : GS(14)@2012-04-03 21:38:5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403/74900
之前電視上有一則新聞,說美國某大學教授研究的結果,顯示糖的毒害等於煙酒,建議政府向糖徵稅,以控制人們對糖的消耗。這個消息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的教授Professor Lustig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我翻譯為《糖—毒害的真相》),文內指出美國人平均每天食用22茶匙糖和糖精,而二十歲以下的青年吃糖更高達每天34茶匙。糖是引致癡肥、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很大成因,對人體的毒害其實並不低於煙酒,所以建議政府應該用徵稅的方法去減低人們對糖的用量。
其實徵稅並不是有效的控制辦法,試想如果糖製品價格提高了,要吃糖的人可能因此減少在其他方面,比如蔬菜和水果的消費,而引致對健康不良的效果。
過量吃糖其實是一個社會現象,在西方社會尤其普遍,一日三餐都離不了糖,包括咖啡紅茶、果醬、甜餅、donut、穀類食品(cereal)、 葡萄酒等,還包括隨時吃蛋糕西餅和零食,美國很多人更是全日汽水不離手,各種食物都含有糖或糖精。要解決過量吃糖的問題,必須從改變飲食習慣着手,只有均衡飲食,才能解決過量吃糖帶來的各種健康問題。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587

陳家廚坊:大會堂與我

1 : GS(14)@2012-04-10 22:27:58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410/76055
香港大會堂五十歲了,記憶中五十年前的香港,中環最高的大廈是中國銀行,我念小學的時候,中環海旁開始興建香港大會堂,我住在九龍,每次跟母親坐天星小輪過港島,總愛眺望着大會堂的建築地盆,數一數它建到第幾層。
1962年大會堂落成,第一次去是由學校老師帶去參觀,興奮到像是去集體旅行。也是同一年,我自小跟隨學畫的美術老師,他們舉辦了一次全港青年畫展,位置在大會堂的高座展覽廳,我當時年紀最小,也有一幅素描參展,畫的是薄扶林牛房。
之後也有好幾次去大會堂的音樂廳,參加校際音樂比賽,但從未捧過獎。到了十八二十那些年,周六晚去大會堂音樂廳聽交響樂演出,是當時乖仔乖女們的約會節目,但太容易遇到熟人了。七十年代,是我同年紀人的結婚高潮,那時註冊結婚的熱門地點,不是紅棉道婚姻註冊處,尖沙嘴文化中心也還未出現,最受歡迎就是大會堂的婚姻註冊處,白天去大會堂的花園和大堂的樓梯,都會見到來註冊的新人,我也多次去大會堂,為老友們的婚禮觀禮。後來工作、移民、回流、做生意,一晃眼三十多年,竟從未踏足過大會堂,只是每次在旁邊的停車場泊完車,回頭看一眼大會堂,腦海中閃一下那過去的快樂時光。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719

陳家廚坊:好吃的蝦醬

1 : GS(14)@2012-04-12 22:30:1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38065/20120412/77239
我們經常試用不同品牌的醬料,選出認為各種指標都比較好的那種,作為自用及介紹給朋友和讀者。有讀者來函,問我哪個牌子的蝦醬最好,我實話告訴她,我認為味道最好的蝦醬,是沒有品牌,也沒有商標的。 我們以前試用過不少香港、印尼、泰國和越南出產的蝦醬,始終沒有認為哪一個品牌是最好,大多數是蝦醬中加的粉和鹽太多,味道「死鹹」而缺少鮮味,當然,除了原料和工藝的原因外,更重要是商品的成本。
發現好吃的蝦醬,事出偶然,我家美國小叔退休後移居珠海,幾年前,小叔開車帶我們遊珠海,有天去到珠海北面的淇澳島,有個地方叫做白石街,是一組舊建築群古迹,現在做了紀念館,紀念十八世紀鴉片戰爭時,幾位淇澳的抗英民族英雄,內容不多,十五分鐘看完。紀念館另一邊的巷口有幾個小檔, 在賣本地及附近的平價魚乾蝦乾, 我看到每一檔都有幾瓶蝦醬,沒有商標沒有品牌,檔主說是漁民自家製作,數量不多,只能在小檔口出售。吸引我的是玻璃瓶中的蝦醬,有很多細小的銀蝦,反正價錢也不貴,每瓶只售人民幣10元,就買了一瓶回香港試試。
那天我用這瓶土製淇澳蝦醬來做一碟鹹蝦蒸豬肉,一試之下,味道鹹香而淡口,蝦醬味濃,我家老陳大叫買得少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755

陳家廚坊:有毛的雞

1 : GS(14)@2012-05-03 23:17:1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503/85495
女兒一家住美國加州,兩個小外孫女上學了,她們只是在放暑假時回港小住,我要見外孫女,就要多謝新科技,在電腦上視頻見面。昨天外孫女對我說媽媽帶她們去了動物園,我問她: 您見到甚麼動物呀?小鬼頭於是很認真地—數來,河馬、獅子、老虎、猴子……還有雞,吓?雞?她回答說:是呀,是有毛的雞,外婆您未見過嗎?
想想現在美國大城市的小孩子,甚至十幾歲的青少年,大多數都未見過活的雞,當然啦,跟媽媽去超市見到的雞,都只是宰好的冰鮮雞,連課本上的雞都是畫一隻光禿禿的焗雞,卡通片裏的雞,也只有頭頂三條毛,您叫小孩子哪裏會見到有毛的雞?於是,就把活雞放在動物園裏,好讓孩子們見識見識。
今天香港的小孩子還可以認識活雞,因為香港的教科書上畫的是原裝有毛的雞,而且各區街巿還有碩果僅存的活雞店,但是要見活的鴨已經沒有了。新界的農村經歷幾番禽流感,養雞養鴨全部收工,做媽媽的要教育小孩子,雞、鴨、鵝、豬都找不到。可以想像不出十年,香港的小孩子就會像美國的小孩子,到長大都未見過有毛的雞。
看來,香港海洋公園可考慮要為此建一個動物園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00

陳家廚坊:坑口往昔

1 : GS(14)@2012-05-04 23:41:40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504/86022
由巿區開車走清水灣道向大澳門走,右邊有一條小路,叫做銀影路,沿斜路可以一直通到將軍澳坑口區,半山坡中有一間舊電影廠,叫做「清水灣電影製片廠」。五十年代開始,是電影公司長城、鳳凰、新聯的全盛時期,拍了很多電影,也擁有不少受歡迎的大明星,那時的清水灣片場,日夜燈光輝映,好不熱鬧。
我們那時很年輕,在電影公司受訓及工作,片場地方大,新鮮事物多,上班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好不容易等到黃昏收工,一班人拿着大光燈和水桶,由小路走到坑口灣去捉蟹,那時的銀影路只通到片場門口,去坑口就必須走小路。七十年代前的坑口,是個滿是石頭和泥濘的泥灣,對出的地方就是海,退潮時泥灘上可以拾到很多蟹,大小都有,一晚收穫有好幾桶。然後回到片場找個大鍋把蟹用水煮熟,就地解決。吃完之後已是午夜,大家迅速毀屍滅跡,乖乖地回宿舍睡覺,明天還有早班拍戲通告呢。
現在的清水灣片場還在,已經好久沒有再拍電影,幾座攝影廠靜靜地留在那裏,好像在等待着甚麼。山下另一邊,坑口是滄海桑田,海和泥灘都沒有了,代替的是高樓大廈,幾十萬人遷入將軍澳,坑口只是其中一個區。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方曉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