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元」「寶」閃婚》寶來證走入歷史 白家第二代第一手告白 白介宇:放下重擔,並沒砸了這塊招牌

2011-4-18  TWM




元大金購併寶來證,為台灣證券史寫下新頁,也意味白文正時代走入歷史。就在宣布購併寶來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寶來證執行董事白介宇接受專訪,談父親及告別寶來品牌的心路歷程。

口 述.白介宇 整理.歐陽善玲三年前,父親辭世,家族曾經慎重地討論,白家是不是乾脆從此淡出寶來。我對公司有一定的情感,知道人才是寶來最大的資產。很多 人留在這裡,是因為我父親;父親不在了,這盤沙就會散。當時我很堅持,要先凝聚內部力量,將公司人才團結起來。更重要的是,當年,父親是含著一股怨恨離 開,如果白家直接宣布淡出,股票賣一賣,社會觀感會如何?我的下一代會怎麼想?我不希望父親辛苦創造的基業,最後留下一個罵名。

因此,對於 整併,過去我的想法是被動的,總希望能自己經營。但這三年,往返大陸時間頻繁,給我最大感觸是,「台灣金融機構真的是小了點。」沒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公 司,可以到對岸,甚至是國際舞台發展。而寶來擁有很強的品牌與人才;於私,我不是沒想過可以自己經營,然後看看能否突破現有瓶頸,但覺得好像又少了什麼, 其實就是規模。

就主管機關的立場,「台灣金融整併勢在必行」,我在心情上也開始調適、轉變,告訴自己,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跟任何人談。寶來被合併後,綜效變大,不論對股東或員工來講都是好的。經過多方考量,我開始說服董事會,表示合併對大家都有利。

很 多人會問,對寶來有興趣的不只元大金、開發金,不過真正具有合併綜效的,大概就是這兩家。在此之前,我對開發辜家、元大馬家都不熟悉,也沒有任何成見。寶 來是在財顧公司建議下,把優先協商期給了元大。主要考量,是為確保合併案順利成功,因為董事會通過後還要面對股東會,而元大與寶來股東結構相近、雙方股東 有部分重疊,最後才做出這個決定。

先前,市場上有很多傳聞,就連旺旺都傳要購併寶來。我不是怕市場派介入,畢竟市場機制無法擋,只是不希望寶來淪落到經營階層四分五裂。如果上面經營層是破碎狀態,員工會怎麼看這家公司,寶來股價又會到什麼價位?

當年是為了父親的榮譽與社會責任,留在寶來繼續打拚;現在選擇把重擔放下,而且是放得很漂亮;三十六個月的員工保障期,可說是前無古人;價格部分,二十二.九元也絕對不是賤賣。現在,我輕輕地將寶來放下,很完整、漂亮地寄託到一個好平台,我沒有砸了這塊招牌。

我是吃寶來的飯長大的,情感上有濃厚的不捨。但是寶來畢竟是我父親的榮耀,不是我的榮耀。未來我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光環,往資產管理方向發展。以過去寶來在新金融商品的發展技術,相信可以將成功的經驗複製到兩岸三地,甚至世界舞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0

走入困境的海螺水泥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1bt.html
 海螺水泥的前身安徽省寧國水泥廠在1995年還是一個年產不足200萬噸的縣級小水泥廠,從1997年至今的12年間,海螺人造就了一個年產過億噸、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水泥帝國。
  
  然而,來自對手中建材集團和中材集團的併購傳聞卻讓人再次想起海螺水泥這12年中迅雷不及掩耳式的兼併、同行業最高效的管理、最低的成本、緊貼市場的T形戰略、亂花迷眼的資本運作。
  
  從併購傳聞開始的那一刻,這一切都變成了未知。
  
  「海螺還是海螺,央企的參與更是增加了海螺變大變強的可能性,海螺魂依然存在。」一位接近安徽國資委的人士表示,海螺水泥的傳奇仍將繼續。
  
  對手變自家人 雙贏的結局
  
  近日市場傳言,安徽省國資委正準備出售海螺水泥股權,但具體到出售比例等細節目前尚未明了,不過據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的主要收購對象是中建材集團和中材集團。在未來,海螺的品牌是否還存在,而曾經在擴張中堅持的T字形戰略是否會改變,這些如今都成了未知。
  
  「對於控股股東安徽國資委來說,海螺水泥完成了歷史使命。」一位接近安徽國資委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十餘年間,海螺水泥作為整合省內水泥行業的搭載平台,超出預期地完成了使命。目前隨著海螺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企業,在安徽當地的投資已經日益減少,「出售海螺對於安徽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該人士表示,稅收、就業還在省內,出售所得完全可以再造一個海螺式的大型企業,還拉來了央企的投資。
  
  「這其實也是雙贏。」上述人士評價。
  
  不可複製的競爭力
  
  當我們回首海螺的發展史,從一個縣辦企業到成長為一個國際型企業,海螺的發展也與我國經濟發展的軌道相吻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經濟近十多年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業內曾將海螺水泥的核心競爭力譽為「不可模仿」,海螺在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高超的區域佈局能力;低成本戰略保證公司在區域內具備足夠的競爭力;成功背後的軟實力來自於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和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
  
  海螺的高速發展時期主要起始於2002年。一位海螺人士回憶說,海螺實行T形戰略,走出安徽,收購了江蘇、浙江多家企業,佈局長三角市場,奠定了公司在行業的龍頭地位。
  
  到了2005年,廣東珠三角房地產的興起和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再次被海螺抓住了機會,海螺揮師南下,佈局兩廣,享受珠三角盛宴,讓公司的成長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進入長三角和珠三角市場使得海螺水泥在市場消費的帶動下,迅速擴大了產能,公司的盈利呈現了巨額的增長。
  
  海螺一直被稱為業內成本最低的企業,這種低成本幫助海螺完成對市場的迅速佔領,而其低成本戰略也自始至終貫徹於公司的各個環節。
  
  據業內人士介紹,水泥行業主要受到石灰石資源和產品的運輸半徑的限制這時候,很多水泥企業會面臨一個兩難的處境,這就是有市場需求的地方往往缺少石灰石資源,而資源豐富的地方則沒有市場,而且即便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建廠,但物流和運輸又會成為一個難題,而且還存在一個銷售半徑的問題,有些地區的市場則無法進入。

海螺則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集中生產線,建設規模效應,一般沿著鐵路和長江建廠,充分利用水運和鐵路的物流成本優勢,可以輕易擴大到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此外海螺把粉磨站分散的建設,選擇在靠近市場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節約了成本。」
  
  在一個公司快速的成長期間,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和完善的管理結構往往是起決定作用,海螺水泥卓越的經營管理團隊已被業界公認,以董事長郭文參為首的管理層極具開拓和創新意識。
  
  此外,海螺水泥完善的管理結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記者瞭解,目前海螺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是海創公司,而海創公司實質是職工持股會,其主要股東是職工出資的海螺集團工會、寧國水泥工會、白馬水泥工會、海螺型材工會,海螺水泥董事長郭文參和其他高管持有海創公司約13%的股權,將公司高管和職工的利益與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捆綁,這就意味著把員工們的利益與公司的收益掛鉤密切,這也促進了他們的積極性。
  
  海螺的生產、銷售、管理、低成本等種種手法曾給業界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業內也對海螺水泥對中國水泥行業的影響評價頗高,歸結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是海螺的成功管理讓中國水泥的噸投資從1000元多降到300元,使水泥行業投資有合理回報,加快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二是海螺是我國水泥業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其公司標準高於行業標準;三是全行業共享了海螺的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
  
  如今,不管海螺最終何去何從,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作為我國水泥業最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海螺如今即將搭上了央企的東風,這更賦予了業內更多的猜想。
  
  
擴張篇
  
  用速度擊垮對手

  
  「低調做人,瘋狂擴張。」這是業界對海螺的評價。
  
  長期以來,在安徽政府的強力扶持下,海螺水泥憑藉資金優勢,通過兼併重組
和新建生產線的方式,試圖組建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水泥帝國。
  
  「它用速度來擊垮一切競爭對手,在這種高速擴張中,強大的資金、高效資本運作與擴展戰略搭配得天衣無縫。」一位長期跟蹤海螺水泥的研究員表示。
  
  突破T形
  
  瘋狂而迅速的擴張一直是海螺水泥佔領市場屢試不爽的殺手鐧。
  
  海螺的前身是安徽省寧國水泥廠,1995年水泥熟料產量僅為200萬噸。從1995年開始,在安徽省組建大型水泥企業的思路下,海螺進行了大變身。
  
  1995年到1997年之間,寧國水泥廠通過控股銅陵水泥廠、整體併購蕪湖白馬山水泥廠、收購寧波星港水泥公司等一系列運作,成立了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並於1997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此次香港上市為海螺募集了大筆的資金,為日後的擴張打下了充足的財力儲備。
  
  自1997年上市融資之後,海螺擴張腳步加速,推出T字形戰略,兼併重組成為當時海螺水泥超常規擴張的重要手段。海螺以安徽為中心開始向東、南迅速擴展,陸續收購了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多家水泥企業。
  
  至目前為止,海螺水泥已在華東、華南九個省、市、自治區擁有11個熟料生產基地,熟料總產能達8000萬噸;擁有23家水泥粉磨工廠,水泥總產能達9000萬噸,海螺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及銷售商。
  
  儘管T形戰略曾給海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海螺將在今明兩年中徹底突破T字形戰略,把戰場深入到中西部地區。
  
  據一位海螺水泥人士表示,今明兩年他們在西部將有10條日產5000噸的生產線陸續投產。而今年底就有甘肅平涼、四川達州、廣元及重慶4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明年將有貴州3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陝西3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投產。預計到2010年在西部市場將達到1500萬噸的水泥銷售。
  
  數據顯示,去年海螺水泥在華東和華南的市場佔有率分別是16%和10%左右,也是兩地高標號水泥的主要供應商,但海螺在西南地區的市場份額卻一直很小,西南市場主要被世界水泥巨頭拉法基與瑞安建業合資企業控制,一直是中西部地區的霸主。
  
  「雖然中西部地區的水泥消費沒有東部等地區那麼大,但是卻是全國水泥市場利潤最高的地方。」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據記者瞭解,目前貴州、云南、重慶等地區的水泥大多在400元/噸,而四川則由於震後重建,需求緊張緣故,維持在500元/噸左右;而佔據我國市場消費40%的華東地區的水泥價格僅在300元/噸左右。
  
  「2008年底,成都有44條立窯生產線被強迫關閉,近1000萬噸落後產能被淘汰,加上災後重建的因素,目前已造成供需關係緊張,這是海螺進入的契機;另一方面,華東和華南市場已經相對飽和,而西南地區則比較封閉,交通也不方便,喜歡建設新的生產線的海螺可以大規模建廠,而後很容易形成強大的控制力。」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據海螺推算,在未來三年西部的產能將增加5000萬噸,而中部地區、華東、華南地區未來三年產能增量還將有3000萬~4000萬噸左右,預計公司將在三四年後達到2億噸規模。
  
  據記者從海螺水泥瞭解,根據該公司的「十一五」計劃,未來2年,海螺水泥除鞏固其已覆蓋8省一市的市場地位之外,安徽、廣西、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廣東的市場佔有率也將分別達到70%、40%、35%、35%、25%、18%、17%。
  
  「如果這個計劃完成,海螺將把主要競爭對手中建材和中材遠遠的拋在身後。」一位業內人士說。
  
  兩次上市助力
  
  1997年9月1日,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其所屬的寧國水泥廠和白馬山水泥廠以水泥生產經營的相關資產出資,獨家發起成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當年10月21日,海螺水泥順利登陸香港聯交所,成為我國水泥行業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水泥企業。
  
  回顧12年前籌備赴港上市的情況,海螺集團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主要是為瞭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問題。「為解決發展的資金問題,建立新的融資渠道,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管理與國際接軌。」他進一步解釋上市對於海螺的意義。
  
  事實上,對於此次赴港上市,海螺集團至今頗為自得。「經過精心籌劃、積極運作,搶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成功發行3.61億股H股。」更重要的是,此次赴港上市,為海螺水泥融得資金8.23億港元,這對當時亟待資金發展的海螺水泥來講,無異於雪中送炭。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海螺水泥確立了「T」字形發展戰略,即依託長江豐富的石灰石資源,沿長江下游和沿海地區一線大肆兼併小型水泥企業,將他們改造成粉磨廠或水泥轉運站,迅速地佔領當地的水泥市場。
  
  上市募集的8.23億港元有利的彌補了海螺擴張的資金缺口,得以按照T字形戰略,大肆併購和建立大型孰料生產基地。可以作為佐證的是,根據海螺提供的數據,1997年公司水泥產量僅有283萬噸,1998年達到365萬噸,1999年為428萬噸,到2002年公司水泥產量已經迅速擴大到1339萬噸,是1997年的4.7倍,進一步奠定和鞏固了其水泥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
  
  與此同時,這筆資金的進來,也為海螺進行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利保障。通過系統總結寧國水泥廠日產2000噸和白馬山水泥廠日產2500噸「低投資、國產化」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建設和運行經驗,攻克了日產5000噸「國產化」設備的技術難關、探索了一條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新路子,並於2002年3月率先在銅陵海螺建成國內第一條日產5000噸國產化示範線,推動了我國水泥工業的整體進步。
  
  在赴港上市5年之後,海螺水泥再次動了資本市場的念頭,此次登陸的是A股市場,準備融資規模和上次差不多,也在8億元左右。
  
  事實上,早在香港上市3年之後,海螺水泥掌門人郭文參就不再甘於僅僅參與香港的資本市場遊戲,距離公司更近的A股市場,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
  
  2000年10月9日,海螺水泥就在香港聯交所發佈公告,表示將再次在A股市場公開增發2億股。此間經過一年多的運作,公司在2002年1月21日通過證監會審核,獲准在A股IPO,並於2月7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此次上市,為海螺水泥募集資金8.2億元。
  
  行業本身的屬性以及對擴張的渴望,是推動郭文參不斷在資本市場騰挪的基本動力。水泥製造業屬於資金、資源密集型的行業,建設一條線就需要數億資金,處於擴張態勢的海螺對於資本有著天然的需求。
  
  根據當初的招股說明書,海螺水泥當時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向5個項目的建設,分別是銅陵海螺擴建、白馬山水泥後備荻港礦山擴建,以及上海海螺、張家港海螺、泰州海螺的水泥粉磨生產線技改項目。
  
  另一個背景在於,此時的海螺已經不滿足於稱雄華東地區,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據海螺水泥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隨著海螺水泥在華東地區戰略布點的基本完成,2002年下半年,郭文參開始領導集團研究制定新一輪的戰略發展規劃,並確立了「立足省內、鞏固華東、拓展華南」的總體發展思路。2003年,公司開始迅速向華南地區拓展,先後在廣西、廣東、湖南等地選址建設了大量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如今,地處南方的英德海螺水泥已經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海螺再度在資本市場有所動作。2003年11月,海螺水泥在香港閃電式配售了7220萬股H股,募集資金5.98億港元。「此次發行,為公司實施華南發展戰略,開拓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華南市場提供了資金保障。」上述人士表示。
  
  隨著對華南市場的拓展,海螺產能再次進入高速發展期。2003年~2008年,水泥產量分別為2089萬噸、3228萬噸、4072萬噸、5693萬噸、6410萬噸以及7711萬噸。短短五年間,水泥產量增長近5倍。
  
  赴港上市,對於海螺和郭文參而言,絕不僅僅是表面這麼簡單,更為深層次的在於,為公司的規範治理和國際資本對接打開了一扇窗戶,融資渠道得以多元化。
  
  記者統計發現,海螺試圖從國際資本市場獲得幫助的努力從來沒有減少。2005年10月10日,國際金融公司發行了價值人民幣11.3億元 (1.396億美元)的10年期熊貓債券,而這是境外金融機構首次獲准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通過郭文參的運作,海螺水泥一家就獲得了6.5億元的貸款,佔總籌資額的50%,期限為10年。
  
  2008年,海螺再度在A股市場融資百億元,為擴張助力。2008年5月,海螺水泥公開增發2億股A股股份,發行價格為57.38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114.76億元。此次募集資金投向涉及近30家企業,主要是興建數條日產4000噸~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以及配套的餘熱發電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繼南下戰略初見成效之後,海螺水泥西進運動也於此時正式拉開大幕,這次增發的部分資金變更了投資方向,投入到四川、重慶等地的生產線建設中。從無到有,2009年中報顯示,西部地區水泥逐漸投產,已經開始給海螺水泥的營收和盈利作出貢獻。熟悉郭文參的人稱讚他,「工作勤懇,思想敏捷,多謀善斷」,所以能把海螺集團帶到今天這一步。殊不知,比常人早一步察覺到資本市場的氣息,借助資本市場完成公司的跨越式發展才是郭文參又一過人之處。
  
  郭文參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只有一手抓產品經營,一手抓資本經營,經營資本時不忘經營產品,隨時保持「兩個輪子」一起轉;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情況變化,隨時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財技篇
  
  以產業資本的眼光抄底

  
  海螺的發展歷程中體現出的驚人速度帶給同行的除了震驚,更多的是恐懼。
  
  2008年下半年,海螺水泥突然出現在7家同行業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有些震驚,不知道海螺意欲何為。」江西水泥一位高管回憶當時的情景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只是投資行為而已,因為當時買入股票的成本低於產能的重置成本」海螺水泥董秘章明靜表示。
  
  抄底同行
  
  2008年下半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股票市場也持續暴跌,但是海螺水泥2008年三季度報的出現,卻讓人感到一絲異樣的溫暖。
  
  讓當時的投資者和業內人士感到好奇的是在海螺水泥三季報持股一欄中出現的諸多其他同行的名字,如冀東水泥,華新水泥(600801.SH),祁連山(600720.SH)等。聯繫到海螺本身的行業地位和當時的經濟形勢,市場浮想聯翩:這是產業資本抄底金融資本的信號,還是海螺水泥再度擴張的前奏?
  
  2008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海螺水泥持有七家同行公司股份,共計19687.61萬股,總市值高達約11.8億元。分別是巢東股份(600318.SH)3938.57萬股,冀東水泥 9761.38萬股,祁連山1962.71萬股,福建水泥 (600802.SH)1892.60萬股,華新水泥552.56萬股,江西水泥(000789.SZ)980.93萬股,同力水泥(000885.SZ)598.86萬股。除了所持巢東股份系轉讓所得法人股,其他六隻股票均是從二級市場買入所得。
  
  這一系列行動使得其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三季度增加了261%,其中,海螺水泥對巢東股份、冀東水泥、祁連山持股比例分別佔流通股的16.28%,8.05%和5.24%。
  
  海螺水泥大舉買入同行公司意欲何為,成為當時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海螺水泥副總經理兼董秘章明靜表示,這些股份大多是一種投資行為,因為結合當時產業實際情況,公司感到買入的成本還低於重置成本,所以就出手了。
  
  海螺執行董事郭景彬在和分析師交流時曾經表示,公司是以產業投資的理念去買這些股票。他進而解釋,海螺水泥產業投資的去向基本上是兩個,一是同一區域內關聯度比較高的上市公司,力圖在區域內形成一個互動和聯合。二是對其他區域比較合適的企業進行長遠的戰略投資,尋求合作。
  
  在分析師們看來,海螺水泥此舉既是一種戰略佈局,也是對其傳統的延續。調閱歷年財報可以發現,2006年四季度海螺水泥就曾投資過江西水泥,2007年一季度也曾在祁連山上獲利不菲。
  
  國元證券的報告則顯示,從2008年的經歷看,海螺水泥對同行的買入是一個逐步加大的過程。在當年半年報中,就出現過冀東水泥,福建水泥,江西水泥等,在三季度則陸續增持了更多的公司。其持有的祁連山1962.71萬股,已經佔到祁連山總股本的4.96%,與舉牌所需的5%已經相當接近。
  
  但是今年公佈的2008年年報則令人意外,對於上述公司的持股,海螺水泥均大幅減持,有的甚至已經減持殆盡。
  
  根據海螺水泥2008年的年報,海螺水泥還持有5家同行業上市公司股份,包括佔比16.28%的巢東股份、8.22%的冀東水泥、1.56%的福建水泥、0.56%的華新水泥和3.74%的同力水泥。而曾經的重倉股祁連山和江西水泥則已經不在其持股名單中。
  
  截至2009年上半年,情況又有了變化。同力水泥持股減少到佔比3.34%,華新水泥和福建水泥則拋光殆盡。此外,有意思的是,在去年底已經減持完畢的祁連山和江西水泥在2009年上半年又被海螺抄了一把,當期買入,當期賣出,賬面小有盈利。
  
  此時,海螺買入的動機似乎昭然若揭,和戰略佈局相比,其抄底炒股的目的似乎更為明顯。結合2008年四季度和今年以來股價看,公司減持力度比較大的祁連山和華新水泥正是賬面盈利比較明顯的股票。
  
  渤海證券分析師唐笑認為,現在看來,海螺在二級市場的收購,更像是一種投機而不是戰略性買入。「當時海螺手上有很多錢,他們不敢投產,而這些公司的估值又低的令人難以置信,所以就大舉出手了。」
  
  不過從炒股的角度看,海螺的手法顯然並不算高明。雖然水泥股去年四季度均有不錯的表現,但是今年以來更是兇猛。如祁連山股價從年初的7元最高曾超過15元,華新水泥從13元最高曾超過27元,股價均曾翻番。
  
  由於自有資金充足,海螺水泥在股市折騰的頗為頻繁。除了購買同行股票,2008年年報顯示還持有鞍鋼、中國中鐵、常林股份、金發科技、民生銀行以及西山煤電等。不過動用的資金數額並不大,多則數百萬元,少則不過幾十萬元。
  
  對冀東情有獨鍾
  
  儘管在2008年的年報中,海螺表示,利用存量資金通過證券市場買入國內部分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發展潛力的水泥行業上市公司股票是進行戰略投資。
  
  但是唐笑指出,從實際成本看,可以肯定海螺不會收購這些公司。「比如新建只用1元,但是收購可能要三四元,而且會帶來很多隱性成本。」
  
  但這並不意味著海螺不會依託上市公司平台有所作為。從目前持股情況看,海螺始終對冀東水泥的持股保持高壓態勢,二季度末仍持有9966.42萬股,位居第一大流通股股東。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章明靜亦做出解釋,表示公司對冀東的持有是一種戰略性持有,短期內不會減持。
  
  冀東水泥董秘張士江也曾對媒體透露,海螺水泥曾經和公司就購買股份事宜接觸過,確實有成為公司戰略投資者的想法。
  
  作為華北地區的地頭蛇,冀東水泥近年來擴展迅速,已經把觸角伸至東部和西部地區,是水泥企業中的一匹黑馬。中國水泥網CEO邵俊告訴本報記者,冀東水泥管理層在刻意打造全國性水泥公司,邁入逐鹿全國的階段。
  
  也許正是看到冀東的這一變化,海螺水泥在去年四季度減持之後就不再折騰,而採取持股戰術。「我們對冀東的發展樂觀其成,是否增持要繼續觀察。」章明靜並未排除公司對冀東水泥的進一步想法。
  
  一位券商研究員指出,對冀東水泥的戰略性持有,正暗合海螺的全國佈局。儘管身為全國第一大水泥企業,海螺的優勢主要還是在華東、華南地區,對我國西部和華北染指不多,尤其西部這兩年才進入。借助冀東水泥在華北的優勢,海螺可以分享到這些地區的收益。
  
  同樣的,先被增持後又減持的祁連山是西北地區的龍頭企業,是甘青藏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其發展前景頗為業內看好。
  
  作為國內水泥行業的龍頭,海螺在二級市場的行為頗為類似鋼鐵行業的老大寶鋼股份,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同行的股票,是否展開重組則擇機而定。
  
  2006年一季度,寶鋼系兩家企業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寶鋼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共殺入了9家鋼鐵股,包括邯鄲鋼鐵、萊鋼股份、廣鋼股份、馬鋼股份、八一鋼鐵、安陽鋼鐵、酒鋼宏興、濟南鋼鐵和南鋼股份,市值高達14億元。此後,寶鋼對廣鋼、韶鋼、八一鋼鐵等鋼鐵企業實施了重組。
  
  銀河證券水泥行業分析師洪亮博士指出,海螺水泥未嘗沒有寶鋼這些想法,只是需要等待合適機會。
  
  
成本篇
  
  T形戰略造就成本為王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成熟行業內,成本控制是獲得王者地位的核心武器。
  
  海螺水泥從煤炭和石灰石的採購、能源利用的提效、運輸和費用控制,海螺水泥在貫穿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管控力在行業內都排在前列,「這是一個讓同行感到恐懼的成績,同等的質量、同樣的市場,海螺水泥依靠成本優勢將一個個對手遠遠拋開。」廣州一位研究員認為,海螺水泥的低成本能夠成為核心競爭力,歸功於一直以來堅持的T形戰略佈局。
  
  逼出上海成就T形
  
  如果說此前這一系列好運氣是政府偏愛加上海螺經營有方。那麼此後則是海螺在市場競爭中被逼出來的結果。
  
  原本在1993年到1996年之間,上海一直是寧國水泥廠最重要的市場,每年銷售水泥高達120萬~150萬噸,佔當時上海市525號水泥市場份額的50%以上。上海市主要建築工程項目都指定用寧國水泥廠海螺牌水泥。但是1997年,一家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大型水泥廠在成立一年左右來到上海,採用不惜血本的促銷手段開拓市場,頓時令當時的寧國水泥廠失去上海的「半壁江山」。
  
  為避免惡性競爭,減少損失,決定避其鋒芒,海螺水泥決定暫時退出上海部分市場,同時開始收購上海市及其周圍中小城市的中小型水泥企業,採取了「外圍包抄」的戰略。
  
  從1998年9月到1999年6月半年時間之內,海螺水泥先後兼併了江蘇省張家港水泥廠、上海奉賢水泥廠和江蘇省南通市水泥廠,分別成立為張家港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上海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南通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這些小水泥廠都是年產量僅20萬噸左右的立窖廠,其中張家港水泥廠因為立窖廠環保問題,已經被當地政府勒令停產。寧國水泥廠兼併方式幾乎如出一轍:就是將這些立窖產線全部停產推倒,改造成年產50萬~160萬噸的粉磨廠。同時,佔領其碼頭資源和市場渠道。這些小水泥廠擁有各自的碼頭岸線和幾百到1000噸級的運輸船隻。在這一過程中,寧國水泥廠的地理優勢逐漸建立起來。
  
  利用從銅陵水泥廠沿長江水運來的熟料和當地的混合材磨製成水泥銷售,寧國水泥廠迅速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不久,那家不惜血本的水泥廠就無法再繼續,1999年終於宣佈退出上海。已經完成從南、北、西3個方向包抄上海的寧國水泥廠又輕鬆奪回了市場。同時,蘇南、蘇北部分的水泥市場也被收入了囊  中。
  
  在這個過程中,海螺水泥被行業內津津樂道的T形佈局也悄然建立了起來。
  
  T形的成本優勢
  
  所謂「T」,橫代表沿海,「豎」代表長江。T形戰略就是指在長江沿岸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興建、擴建熟料生產基地,在沿海無資源但水泥市場發達的地區低成本收購小水泥廠,並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就地生產水泥最終產品。利用長江一線建立原材料開發和產品運輸聯動模式。
  
  這一戰略不僅佔據了黃金水道,形成物流的低成本優勢。同時長江沿岸也是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這裡建的海螺水泥熟料廠當地採集當地生產,又節省了原料運輸至生產地的費用。統計數據顯示,這一方式比直接輸出水泥產品可節約10%~50%的運輸費。
  
  最後,這些小水泥廠的市場又直接成了海螺水泥不必費力開發的「現成品」,還避免了對公司原來產品和市場的衝擊。銷售半徑和市場份額擴大了,還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形成了市場壁壘,鞏固了市場份額。
  
  在奪回上海市場後,海螺水泥漸漸意識到地理選址對企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從而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佈局式的收購。如南京江北和合肥長豐水泥廠,海螺收購後分別建起了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和長豐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由此分別在長江下游重鎮南京和安徽省省會分別建立起「橋頭堡」和「據點」,為下一步更大的擴張作準備。
  
  「海螺水泥」最終在沿江、沿海、沿鐵路收購、兼併了14個中小型水泥企業。T形戰略大大降低了海螺水泥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也為其今日行業翹楚地位奠定了無可撼動的優勢。
  
  海螺水泥的T形佈局,還有規模生產效應都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優勢。從煤炭和石灰石的採購、能源利用的提效、運輸和費用控制,其貫穿各個生產環節的成本管控力在行業內都排在前列。據海螺水泥發佈的內部管控報告顯示,其主營業務成本率和期間費用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其費用控制率是水泥公司中最低的,其餘水泥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率均高於海螺水泥。
  
  煤和電力等能源消耗的購置成本佔產品綜合成本的比例是最高的。前述報告統計發現,近3年來,這部分成本佔到海螺水泥總成本的69.30%、62.30%和70.68%。因此電煤價格波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最大。
  
  大型水泥企業的煤炭採購基本上以現貨市場為主,主要在水泥廠的周邊地區採購,不能享受發電企業的電煤合同價:海螺煤炭由集團採取統一採購的模式,與國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確保在能源供給緊張時保證對本公司的煤炭供應。同時,在遭遇煤炭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公司也能爭取到行業內最大的優惠空間。
  
  以2007年海螺和 冀東水泥(行情 股吧)的煤炭採購價對比:海螺水泥517元/噸,比冀東水泥便宜9元/噸。在電力方面,隨著公司餘熱發電項目相繼投入運行,使公司的電力成本在單位綜合成本中的比例大幅下降,此外,公司投資的新項目也將全部配套建設餘熱發電項目。
  
  純低餘熱發電技術是利用熟料生產過程中的低廢氣產生低品位蒸汽,以此來推動汽輪機組做功發電。
  
  據《2007年水泥行業研究報告》的研究結論:日產5000噸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採用國產餘熱發電設備,噸熟料發電量32噸,可降低熟料生產成本13.8元,全年成本節約空間為2000萬元左右。海螺水泥通過引進日本川崎公司的餘熱發電設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要高於國內設備。2008年海螺的噸成本在180元左右。
  
  海螺在長江、淮河擁有自備碼頭資源,大部分水路優勢便利的基地都設有碼頭,而且配合公司產能的增加,碼頭還在不斷擴建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適合發展水泥業務的石灰石資源和深水碼頭資源均被以海螺為主的水泥廠商瓜分,目前已經築起了較高的進入壁壘,後來者需承擔較高的介入成本。
  
  同時,海螺水泥的主營業務成本率和期間費用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其費用控制率是水泥公司中最低的,因此,在同樣的價格水平下,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高於其他水泥企業。
  
  
記者觀察VIEW
  
  瘋狂擴張得與失

  
  在海螺忙著西進圈地之時,卻也暗藏重重隱憂,海螺在華北的市場一直遲遲未能打開,而南方的市場進一步被華潤水泥和台灣水泥所蠶食中。
  
  在華北市場中,水泥消費大省山東的爭奪最為激烈。
  
  據記者瞭解,長期以來山東一直是本地領頭企業山水水泥集團的勢力範圍,在不久前由海螺水泥發起的水泥企業論壇上面,山水集團的董事長張才奎一邊揮舞著雙手,一邊語氣嚴肅的要求海螺這樣的大企業不要在山東投資建設新線,跟他搶飯碗,這曾一度讓海螺董事長郭文參等人尷尬不已。
  
  但海螺並沒有理會張才奎的說法,而在9月悄然宣佈將投資16億元在山東泗水縣建設水泥生產線。據記者瞭解,郭文參在今年曾多次率領管理層對泗水縣進行考察,據悉,這個新建的水泥項目,主要包括2條日產50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並配套年產500萬噸水泥粉磨和18兆瓦純低餘熱發電項目。
  
  據瞭解,海螺水泥泗水項目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苗館鎮,距縣城15公里。作為一家建材資源大縣,山東泗水縣的優質石灰石儲量在100億立方米以上,此前已經有韓國大宇集團投資的大宇水泥落戶於此。
  
  業內人士認為,山東一直都是山水水泥的地盤,海螺此次布點山東,就是為了爭奪山水的勢力範圍,由此完成對山東水泥市場的整合。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海螺水泥的北上和西進等等都是基於業績表現的無奈之舉。由於金融危機等影響,導致海螺水泥產能所在的華東、華南等地水泥價格和需求量下降,尤其是華東地區在去年第四季度旺季時水泥銷量卻下滑。
  
  根據年報顯示,2008年海螺水泥的水泥和熟料業務的毛利率為25.1%,同比大幅下降6.4個百分點,而此也遠低於海螺管理層的預期,其公司董秘章明靜也曾多次對記者表示:「今年的情況也很不理想,壓力很大。」
  
  因此為了今年的業績考慮和提升盈利能力,走出華東和華南勢在必行,進入西部市場與拉法基交鋒和北上上東與山水水泥爭奪市場都是無奈之舉。
  
  不過海螺的敵人並不只一個山水,據記者瞭解,中建材、冀東等巨頭已紛紛表示將投巨資在山東建廠,如今山東水泥市場已經硝煙瀰漫,海螺能否從眾多強手中勝出,如今仍然未知。
  
  而就在海螺忙著西進和北上的時候,其南方市場卻遭到了華潤水泥、台灣水泥、中建材等公司的爭奪,市場份額進一步被縮小。
  
  而正當海螺在華南市場開闢第二個基地的時候,卻放棄了一條黃金水道——西江。隨後,這條水道被華潤所佔據,華潤憑藉雄厚的財力,複製了海螺的T形戰略,西江沿海戰略,在桂平、平南、封開等西江流域地區布點,建立熟料基地,在廣州、東莞、廈門、福州等地建立粉磨站。也在海螺眼皮底下布了一個T形戰略。而其借用西江優勢可以直接將廣西基地的水泥運到廈門,成本遠低於海螺。
  
  中建材、中材、華潤等企業的擴張更為迅速,海螺除了在安徽之外,在以前曾一度控制的華東、華南市場的份額正在被蠶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98

新股發行改革走入死胡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13/100379405_all.html

  在外界的催促和呼喚下,新股發行體制再次啟動改革,不過改革方向仍舊未有重大突破,如過去一樣,所謂的改革依舊沉浸於小修小補的技術微調之中。

  《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發佈半月來,負面意見不絕。投行等領域的證券業受訪人士普遍認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顯得迷失錯亂,《徵求意見稿》草率不嚴肅,目標與手段背道而馳。

  「為改而改,這是此次《徵求意見稿》給人的感覺,看起來像是倉促中的產物。」一位小型券商的投行人士感到不解,「從手段上看,此次反而加強了行政指導甚至控制,與市場化的目標相悖。」

  另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則直言,新股發行體制本身已經「改無可改」。

  「這次方案創新點很多,但不能解決本質問題。自我上世紀90年代從業以來,廣義上的新股發行體制至少每兩三年都要改上一回。如今在狹義的新股發行環節已經改無可改,迴避中國證券市場的根本問題,進行任何微調都將治標不治本。」他說。

  「不僅不解決問題,《徵求意見稿》還間接強化了行政審批,製造新的不公平,打壓發行價和打擊「炒新」兩相衝突,結果只能是增加新的市場混亂。」這位人士感到擔心。

  高市盈率和高度投機一直是A股市場的兩大特色,也體現在新股發行過程中。上市門檻高,市盈率畸高,透支增長潛力,超募嚴重。上市的撐死,上不了的餓死。這不僅是對資金的巨大浪費,也造成了資本市場和實體經營回報的倒掛。除投資人踴躍投機「炒新」外,許多發行人也視「圈錢」為終極目標,業績變臉頻頻。

  在新股發行的詢價過程中,保薦人和以基金為代表的買方結成利益鏈,「抬轎子」行為明顯,一些長期資金的買方意見很大。

  「上市公司和投行都有充足的動機去找機構拉高發行價。機構即便報高價,最後還是以統一發行價買,沒什麼損失。有投行甚至跟我們打招呼,說你們報得太低了,要麼就別參加報價了。超募部分投行可以拿很多,他們還瞎出報告,掩蓋問題。」一位險資管理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他認為,新股發行體制還有調整餘地,比如加強報價者的責任,實行區別買入價,將報價與買入價聯繫,這樣才能根本杜絕虛假報價行為。

  雖然他的建議暫無可行性,依然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買方的觀點。

  但3月31日《徵求意見稿》的出台,讓買賣雙方都感到驚訝和不滿。

充滿爭議的「昏招」

  多位市場人士直斥:《徵求意見稿》裡「昏招連連」。

  《徵求意見稿》的開頭這樣表述,「在過去兩年減少行政干預的基礎上,健全公眾公司發行股票和上市交易的基礎性制度,推動各市場主體進一步歸位盡責,促使新股價格真實反映公司價值,實現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均衡協調健康發展,切實保護和發展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但其中有許多條款被評論為「根本無法落實」。

  在新股詢價環節方面,《徵求意見稿》規定「主承銷商可以自主推薦5-10名投資經驗比較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配售」,同時規定「發行人、發行人股東和中介機構不得利用關聯關係或其他關係向推薦的個人投資者輸送利益,或勸誘推薦的個人投資者抬高發行價格」。

  這條似乎針對的是個人投資者反對很長時間的、只有機構能參與報價的規定,表面上看好像更加公平。

  然而一種意見認為,由主承銷商挑選的個人必然會配合其報高價,拿回扣或分成。「報得低的機構都被打招呼,個人托不比機構托更好找嗎?」上述險資管理人士說道。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行保薦人也持相同觀點:「我不認為個人投資者難以操縱,不能杜絕串謀。之前一系列改革已經對『高報不買,低價高買』的現象有所打壓,初步詢價報價的必須足額認購,這對機構是有約束的。問題是存在很多私下安排,很多人情認購的現象不可避免,主承銷商會給高報價的機構返還一定比例。現在考慮引入的所謂個人投資者,多是一些類似陽光私募的小團隊,有一定二級市場經驗。保薦機構依然可以給他們返還,不受影響。」

  另一種意見認為,由於個人申購數量與機構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現行確定發行價的方式,個人無論高報還是低報,都沒有實質性影響。

  其次,《徵求意見稿》中提高網下配售比例(原則上不低於發售股份50%),建立回撥機制,配合取消網下配售三個月禁售期,能取得什麼樣的效果,也有一些爭議。

  「本來網下配售就是給機構吃偏食,中籤率高,現在還把鎖定期取消,有不公平之嫌。這樣也不能促進理性報價,本來機構因為鎖定期還有所顧忌,第一天就可以脫身的話,可以報得更高了。」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一位投行資本市場部經理認為,提高網下配售比例至50%不會產生很大影響。目前一般網下配售的中籤率都會高於網上的4倍,也即大部分股票都會回撥20%,網下配售也就剩下30%,與20%的區別不大。

  但前述保薦人持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網下配售比例增加,有助於促進機構理性報價。

  「以前網下配售少,機構投資者對報價不在意,沒興趣認真報價,因為最後能拿到的很少。現在比例多了以後,會約束他們的行為,因為成本提高了。」他說。 此前,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經紀業務高管曾對財新記者說,「炒新」者便是利用網下申購的股票處於鎖定期,首日供給不足,達到一定換手率以後就沒有有效賣盤了,所以能用很少的籌碼推高價格,次日再賣出。

  因此,取消禁售期的邏輯是增加新股供給,遏制炒作,道理上說得通,上述險資管理人士分析。

  《徵求意見稿》還放開了存量發行,目的是增加新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數量,並為此作出了具體規定。對此各方意見不一。

  「存量發行,特別是所得資金進行專戶保管和股票回購這個機制,我認為對穩定股價是有作用的。」上述保薦人認為。

  但他表示,「炒新」主要緣於散戶的賭博心態,不能單純用供求關係去理解,因此存量發行未必能立竿見影。

  「當年允許券商創設權證後,理論上權證就是無限量的了,但解決了權證炒作的問題嗎?該炒的還是炒,甚至更瘋狂。」他並不樂觀。

  《徵求意見稿》還預備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擬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進行風險評析,為中小投資者在新股認購時提供參考」。

  這一條似乎也缺乏可操作性。

  獨立第三方機構可以是諮詢公司、交易所、投資者保護基金甚至券商,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解釋說。但他認為,第三方機構無力去發現「客觀的」的價值。

  在《徵求意見稿》中,證監會對新股發行市盈率的一條主要指導標準便是同行業市盈率。如單純參考同行業市盈率水平,第三方評估似乎沒有必要;如果作出主觀判斷,又不能服眾,因為對股票價值的判斷本來就千差萬別。

倒退至市盈率指導

  遭業內一致詬病的,還是關於發行市盈率的行政指導,這幾乎在2009年中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有所倒退。

  2009年6月,證監會推出了一輪發行體制改革。此前在市場低迷時期,監管部門會選擇暫停IPO,一直以來也存在30倍市盈率的窗口指導。在該輪發行體制改革中,證監會邁出了市場化的一大步,取消了對發行市盈率30倍上限的窗口指導,此後再也沒有因為市況低迷暫停IPO。

  在取消上限之後,新股發行市盈率一度瘋狂到近乎失控,隨之而來的是2010年初A股的大面積破發。不過證監會仍然放手不管,聽任機構與投資者接受市場洗禮。

  「目前創業板的整體市盈率已經從最初的上百倍一路跌至4月12日的33倍,今年還要擠水分。」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說。

  但時隔三年,證監會的關注點似乎又輪迴到了對市盈率的控制上。

  《徵求意見稿》規定,招股書預披露後可初步詢價,預估發行價區間,在發審會前提交報告。預估發行市盈率高於同行業平均市盈率的,需在招股書中補充說明該預估價的風險因素,澄清超募是否合理等。

  預計超募的,需在招股書中補充超募資金用途。招股書正式披露後,確定發行市盈率高於同行業25%的,需在詢價結果確定兩日內公告披露詢價對象報價情況,分析並披露風險因素等。未提供盈利預測的發行人還需補充提供盈利預測並公告,並重新詢價。

  發行價高於同行業平均市盈率25%的,上市後實際盈利低於盈利預測的,證監會將對發行人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採取各種措施,記入誠信檔案;對保薦機構法定代表人、保代及項目組成員採取各種監管措施,記入誠信檔案。

  《徵求意見稿》將市場平均市盈率作為發行市盈率是否合理的最主要標準,並以25%畫作紅線。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似乎不太合理。

  許多所謂的同行業可比公司,情況並非完全可比,25%的紅線實際上增加的是優質公司上市的成本。

  「如果一個公司很被看好,人家願意給高市盈率,這個規定就非常彆扭。很多上市公司是細分行業裡面的龍頭企業,往往沒有合適的可比公司,如果用大行業的所謂可比公司計算市盈率,對這個公司也不公平。對盈利預測負責更不靠譜,還要為這個負責,進行監管談話,很不合理。」前述保薦人說。「監管談話是個很嚴厲的措施,不同於約見談話。如果一個券商被監管談話,涉及事件的部門負責人基本上會下課。」

  前述小型投行人士認為,指導市盈率和25%的紅線,使得未來超募和越線的可能性大大減少。

  「盈利預測有法律效力。達不到80%,公司董監高集體道歉,丟不起那個臉;達不到50%,保薦機構要遭懲罰。」他說,「超募和高於25%要補充募投項目。一個新募投項目要經過董事會和股東會決議,做可研報告,甚至還要報發改委批,可能耗時幾個月。看起來還有可能要重新上發審會。上一次會,掉一層皮——又要防舉報,又要天時地利人和,估計超募和越線以後會變成風險,數量會少很多。」

  「這個做法很奇怪,IPO市盈率多高,只要買方願意,那就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前述接近證監會的人士持有異議。一位知名私募的投資人也認為,改革方嚮應是更市場化,定價應該完全由市場決定,貴25%就要報告不合理。

  市盈率高低無絕對,因發行人質量和買者需求而產生不同判斷。一般而言,優質公司才能獲得高於同行的市盈率,《徵求意見稿》以行政手段提高這部分發行人的發行成本,重新背上為買家還價的責任,恐怕不僅對價高的定義失於偏頗和絕對,還違背了自由交易、買者自負的原則,無異於走回為發行價背書的老路。

  25%監管紅線的意圖是監管盤根錯節的PE亂象,通過限制發行價,為一級市場劃定盈利上限,一位券商方面人士這樣解讀。

  「新股上市之後,利益群體想繼續在二級市場上抬高股價,那就是證監會監管的強項了。」他說。

  前述小型投行人士預計,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加上此前平安投行勝景山河事件後,證監會出台的一系列問責指引和配套措施,會對投行業務和收入分配製度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對盈利的實質判斷上放鬆了,加強了對信息合規性的審核,會裡問得非常細,券商核查原始資料的工作量變得特別大。這次改革之後發行市盈率肯定要降低,保代的獎金不可能再跟超募規模掛鉤。」

  工作量變大,收入變低,投行的蛋糕也在變小,他說,此次「提倡和鼓勵具備條件的律師事務所撰寫招股說明書」,思路就是降低保代個人作用。

改革進入深水區

  新股發行有個重複多輪的怪圈:發行價和首日暴漲總是此起彼伏,按下葫蘆浮起瓢。此前發行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早已證明,按住蹺蹺板的哪一頭都不是解決辦法。如不把這個過程完全交予市場,行政力量就難免要作出這樣一個道德判斷:是讓發行人「打劫」,還是讓打新者「不勞而獲」?無論這個判斷怎麼做,都難以令各方都滿意。

  令眾人不解的是,此次《徵求意見稿》希望兩頭都按住:一面限定25%上限,重回指導市盈率,力壓發行價;另一面卻又花費相當大篇幅,鞏固前期對「炒新」的監管成果。用可謂嚴厲的措施「繼續完善對『炒新』行為的監管措施,維護新股交易正常秩序」。

  發行市盈率和二級市場市盈率在一夜之間,至多幾個交易日就能抹平。在2009年之前人為壓低市盈率的時期,首日「炒新」不僅具有投機性,也具有市場為新股一步定價到位的意義。

  此次改革方案客觀上將拉大發行價和二級市場的價差,又不允許二級市場迅速定價到位。很多受訪人士坦言,看不懂《徵求意見稿》意欲何為,認為這兩個目標根本就是矛盾的,效果只會是拉長「炒新」的時間,顯示出《徵求意見稿》急於保護投資者,替投資者作價值判斷,反而陷於思路不清。

  進一步看,用割裂的視角和行政指導的思路,去解決中國證券市場整體估值高和投機強的問題,僅在發行和「炒新」兩方面下藥,已經行不通。小修小補的空間已到頭,小堰塞不如大疏導。

  中國證券市場改革已進入盤根錯節的深水區,深層次問題不可迴避,需要「一進一出」。

  「一進」即為降低門檻,放開審批。前述私募投資人呼籲,讓買賣、監管三方角色歸位、各司其責的最根本辦法,其實人人都已心知肚明,就是將審核制改為註冊制。

  「一出」即為嚴格退市,禁止借殼。上述投行資深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只有讓真正的風險暴露,才是最好的投資者教育。培養市場的誠信意識,讓有投資者獲得理性回報的平等機會,做價值投資的人才敢入市。

  「只要財務、法務上不作假,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即可發行。三高問題肯定就不存在了。」他說。

  上述兩條治本之策,有識之士雖呼籲多年,但由於成本太高,障礙太大,至今依然停留在探討階段。

  前述投行資深人士承認,只要瞭解省長副省長級別的官員是如何親自戰鬥在「保殼」第一線,便可知道觸動多方利益的退市是說易行難。多年來證監會惟有在證監會前主席周小川和史美倫任上,才出現了可數的幾起退市案例。

   「一步到位的改革太書生意氣,美好卻不現實。此次《徵求意見稿》至少是全心全意保護投資者。」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肯定了此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良苦用心。

  「我承認這兩條是根本問題,做到這兩條,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就理順了。但這兩條可能是短期利空,出台後,二級市場如果跌得一塌糊塗。短期的改革成本誰來承擔?場內存量資金的利益怎麼辦?再進一步說,政治風險誰來承擔?長短期都有利的措施,此前改革中早已推完,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承擔高風險,付出高成本。」上述險資管理人士的分析,其實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市場人士對這個問題的短期憂慮和忌憚。

  「手段也要講技巧。我看目前證監會的思路是改一步、出點利好,一拉一推配合。」他說。

  「改革不能操之過急,但方向不能錯。」前述資深投行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10

中國經濟將逐漸走入蕭條期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2x7.html
看下圖:
一、M2長期高於GDP增長,部分超發貨幣沒有參與GDP,比如投資性房產、黃金珠寶、古玩字畫等藝術品之類;
二、一年期存款利率長期低於通貨膨脹率,說明存款人被剝削得厲害;
三、自94年朱上台後利率一路走低,如今經濟增長放緩,但貨幣存量高利率低,貨幣政策已難刺激經濟增長,即中國經濟將逐步走入蕭條期而不是衰退期。

備註:衰退期表示短期債務或商業週期,一般是政府主動緊縮貨幣以抵抗通脹;蕭條期表示長期債務週期,比如30年代的歐美,90年代的日本,一般是龐氏騙局破滅,政府將被迫大量發債和印刷金元券。中国经济将逐渐走入萧条期

結論:政改是中國唯一的出路,其它苟延殘喘的方式都是死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85

六、七年級生的共同回憶 無名小站走入歷史 林弘全:部落格凋零,但永遠不死!

2013-09-09  TWM
 
 

 

八月三十日的一紙新聞稿,讓台灣至今在網路世界中最絢爛的一頁傳奇?然而止,「無名小站要終止服務了!」儘管這個消息在網路圈已經傳了大半年,被證實的那一刻,還是引發不少惆悵。消息傳到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耳裡,即使他在三年前就選擇離開奇摩、自行創業,卻還是忍不住感傷,「無名小站的歷史意義,大於它賺了多少錢!」回首來時路,林弘全謙虛地說:「自始至終,我都不覺得無名小站做得有多好,只是剛好碰上了Web 2.0的潮流,跟著網友一起見證了台灣網路產業最初十年的光景。」就像他們當年草創之初,會取「無名小站」為名,就是因為單純想創造一個讓大家分享自己生活點滴的平台。

感性歸感性,林弘全還是從無名小站的收攤,理性分析了網路互動平台的未來。他認為,雖然這些年來,臉書、推特(Twitter)崛起,一四○字的微網誌取代了圖文並茂的部落格,於是人潮散了,戲也跟著落幕,讓無名小站熄燈看似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但若從基本功能來看,社群媒體和部落格其實是存在根本上的差異。」看在林弘全眼裡,「那些(社群媒體)只能稱之為溝通『工具』,但無名小站卻是一種『回憶』的書寫,功能是更完整的情緒抒發與分享。」根據市調機構Alexa統計全球網站流量排名,無名小站極盛時期,網站流量一度衝到全球第十六名,不僅狠甩當時的Flickr,就連臉書也望塵莫及。這個由六位交大資工所研究生「玩」出來的網站,在二○○七年被Yahoo!奇摩收購之後,註冊會員人數達到二七五萬人,○九年更進一步飆升至六五○萬人。

除了數字上的成績,結合網誌、網路相簿、留言板功能的無名小站,也掀起了許多風潮與現象,甚至一手催生了彎彎、女王等知名部落客,更讓豆花妹、大元等網路正妹,一路從虛擬世界紅到演藝圈,升格為全職藝人。

「說它(無名小站)是台灣奇蹟,一點也不為過!」或許是基於情感因素,也或許是看透了部落格與社群網站的本質差異,林弘全認為,人們「深度分享」的需求永遠都在,只是形式不斷更迭,「所以,部落格或許凋零,但永遠不會死。」那些年,他們都靠無名小站暴紅!

圖文作家彎彎、熊寶、輔大猴、海豚男、馬克知名部落客 女王、貴婦奈奈正妹袁艾菲、大元、豆花妹蔡黃汝、王心恬

資料來源:無名小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2

【敗局】藝龍轉虧:企業定位錯誤,走入發展死路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5/59863.html

有跡可循的是藝龍網CEO崔廣福的發言。崔廣福曾經對藝龍戰略進行如是總結:

「我們首先分析行業的重心在哪裡?對手整體的重心在哪裡?研究對手有幾個重心?如果有可能,就攻擊它最重要的一個重心。要採取幾次攻勢,如果有可能就集中力量做成一次攻勢,打掉對手的重心,讓它失去平衡,最終贏得戰爭。」可以看出,崔廣福對於裡斯和特勞特的定位理論的深刻理解和推崇(在這兩位定位之父的著作《商戰》中有相似思想的表述)。2007年,崔廣福上任不久就迅速為藝龍確定了「專注酒店預訂」的增長策略,為此不惜縮減了產品線,砍掉度假和差旅服務。

專注酒店業務,使得藝龍可以集中資源從競爭對手手中爭搶份額。經過苦心經營,到了2012年,其市值從當初攜程1/14一路飆升到1/5。但隨著攜程對內部業務框架、管理架構的改革以及美團等團購網站殺入酒店行業。然而進入2013年,藝龍的發展遭遇了瓶頸。

痛點一、客戶群被分流

從整個OTA的產業鏈上看,主要存在三個節點:從開頭的訂機票,訂火車票,到中間訂酒店,再到後端的景點門票。07年時,藝龍認為最容易攻破的點是訂酒店。在當時的情況下,集中酒店業務的戰略有其正確性。主要有兩個原因:

1、在2007年消費者認知中,攜程在OTA前段(訂票業務)成為消費者最主要的應用,藝龍定位在OTA中段的酒店業務,可以有效避開攜程強勢地區,在消費者心中築建自己獨有的強勢區域。

2、訂酒店業務在OTA產業鏈上,需求量很大,是一塊有油水的肥肉。

當年的正確戰略,發展到今天卻成為了公司發展的瓶頸。「訂酒店用藝龍」,這個當年如一把利劍殺出重圍的定位為什麼今天卻如強弩之末一般呢?一切市場問題的根源都在客戶群。

訂酒店的客戶群主要是哪些呢?大體來說可分為三類:公司類的客戶、異地旅遊客戶和本地客戶。

公司類客戶,意指出差的客戶。特點是不在乎價格,但是很關注方便性。攜程和去哪兒網從訂票出發,成為了出差類客戶最先的入口,之後攜程和去哪兒網再順勢推出酒店預訂服務,消費者不需要再轉換網站,所以在便利性上佔據優勢,更吸引此類消費者。

異地旅遊客戶,本身看重價格,但是訂酒店的戰略依然佔不到多少便宜。原因有兩個:1、公司類的客戶因為對攜程和去哪網的消費習慣,而更容易堅持使用攜程或去哪網。2、訂酒店業務同質化嚴重。佔據前段的攜程或去哪網同樣會佔據便利的優勢。

對於這兩類用戶,藝龍面對最大的競爭對手是OTA一站式網站。在酒店業務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佔據訂票入口在競爭中更有優勢(多談一句,攜程業務都是自簽,而去哪網主要靠抓取,所以在服務上,攜程更佔據優勢,更吸引公司類客戶;在價格上,去哪兒網更佔據優勢,更吸引異地旅遊客戶。)

那麼,本地客戶呢?本地客戶中最主要的消費群是年輕情侶。主要需求就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開房。那麼對於這些用戶,酒店需求的頻率並不是很高,美團等團購網站在本地團購中加入酒店板塊就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為此專門下載藝龍APP就成為麻煩且不實用的選擇。

以此來看,對於訂酒店的主流消費群,藝龍的競爭對手們都將分食不同類型的垂直客戶群,佔據了先天的優勢。而藝龍的酒店定位瓶頸就在於此:客戶群不明確。

痛點二:在整體市場缺乏競爭優勢

也許有人會指出,「同類網站的酒店業務相差無幾」這個前提可以推翻。同樣的市場,如果藝龍用更大的力度、更集中資源,有沒有可能在酒店上遠遠甩開其他競爭對手呢?

筆者看來,這幾乎沒有機會。訂酒店可能形成產業優勢的地方有兩個:更全的酒店和更低的價格,但藝龍想要在這兩個方面形成突出優勢很難。

先看酒店數量方面。從行業規律來講,一家網站開拓一個酒店難,但是同類網站銷售跟進就很容易——這個差距非常容易彌補,無法產生競爭優勢;另外,以現有各大OTA網站擁有的在線酒店數量來講,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每一個區域已經現存很多選擇,即使有更多的酒店選擇,吸引力也很有限(作者意思是,藝龍投入去做增量已經無法獲得明顯的效果和業績,鈦媒體注)。

酒店價格方面。其一,也是同類產品價格容易跟進。其二,其他競爭對手同樣擁有打價格戰的實力。其三,無論如何,OTA網站只是酒店的平台,酒店是要盈利的,所以不會有太大的降價空間。如果單靠網站自己補貼,那麼降價的幅度也很小,對於異地用戶的一站式需求和本地用戶低頻次的需求很難做出大的影響。

痛點三:沒跟上消費需求的變化

從2007年到2013年藝龍一直堅持酒店戰略,但這幾年間公司確由高速發展到增長乏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費者的需求改變了。

藝龍在2007年的策略(攻擊有利潤且對手薄弱的點)是正確的,但疏忽的是未來消費者習慣的演變。這也是傳統的定位理論(Business Position)在互聯網時代的弊端,傳統的定位理論是在一個點上佔據足夠的優勢,就可以發展壯大。而互聯網打消了點與點之間的界限,在行業初期確實可以依靠某個點的強勢競爭,但是在後期,必須把一個點變成一條鏈才能生存。

對於純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的開放性,使互聯網產品趨於同質化。同時互聯網極大降低了鏈接的成本。如果一條鏈上的服務,人們需要的是從單一入口完成而不是轉換。一站式將成為消費者越來越重要的需求。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這個趨勢正在進一步的加速。攜程和去哪網在OTA鏈上完成一站式,美團等團購網站在本地團購方面完成一站式。藝龍在酒店方面的單點經營在一站式的鏈式經營的面前已經力不從心。

定位之困如何破解?

那麼藝龍網將如何破解定位之困?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筆者姑且妄自揣度:首先排除做「一個點」的企業,同時現階段又沒有做一張網的能力(現在基本只有BAT有整合多條鏈的能力),藝龍的選擇只有一個:做一條鏈。

而要做一條鏈,一般有兩種選擇:

1、針對某一類消費群整合鏈做為現階段戰略。

舉例來說,針對差旅人士,將方便性做到極致。這種戰略代表性成功案例是豆瓣針對有共同喜好的年輕人,社群網站中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對於OTA行業來說,各類消費群所需要的產品差異不大,很難找到有效的方法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個人認為這種方法並不可行。

2、直接下一步主打藝龍旅遊。這是個可以一試的戰略。

為什麼?記得汽車行業在美國有一個轟動一時的案例。眾所周知,沃爾沃汽車最初的定位是「安全」。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安全」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而且在當時調查顯示,大部分消費者對沃爾沃有「老氣」、「呆板」的不良印象。因此,沃爾沃為了轉變這種形象,開展一次大規模的廣告活動叫做「要命的沃爾沃」來主打沃爾沃的跑車,將速度,潮流做為主要訴求來吸引年輕人。最後這款跑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更神奇的是,在這次廣告活動後的再次調查中,消費者對沃爾沃安全的心理認知並沒有因為這次廣告活動而衰減,並且還對沃爾沃的品牌印象增加了潮流的認知。

那麼,對比來看藝龍主打旅遊是否可行?

OTA行業雖然一直競爭激烈,但是主要以價格戰為主。真正意義上,將旅遊做為重點的推廣還沒有開始。那麼,有沒有可能在藝龍旅遊上的突然發力,就像當年的沃爾沃一樣,形成對藝龍更加豐富認知呢?酒店與旅遊本身就是聯繫緊密的業務,如果藝龍可以在酒店上做的很好,那麼消費者同樣有理由相信藝龍可以在旅遊上做好。當然要想成果最大化鬚髮動「奇襲」。在推廣上找尋對手在媒體種類,時間上的空檔;產品上,暗度陳倉完善產品,集中力量一舉突破。如果成功,那麼藝龍在OTA鏈上的佈局就可以初見規模了。

除此之外,現在做主打藝龍旅遊,還有一個額外的機會——微信入口。OTA行業將來必將有企業得到微信的入口。微信入口現在還沒有給任何一家OTA,除了現在OTA的使用頻率不算太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微信想要的是一條成熟的鏈的企業,而不是要機票,酒店,門票造成相互競爭。所以從現有情況來看,攜程是現階段最合適的企業。但如果藝龍能夠在旅遊上發力,以OTA整條鏈作為競爭主體,那麼憑藉騰訊早已入股藝龍,算的上「自家人」的優勢,獲得微信的入口的機會將會大增。

總而言之,藝龍遇到的瓶頸,是企業堅持在做點的策略與如今消費者需要的是產業鏈之間的矛盾。傳統模式如何改變以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還要靠藝龍的持續探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95

施振榮的老部屬、杜書伍的老同學 張光瑤豁出去 林佳龍副手 卸下科技光環走入政治

2014-12-22  TWM

 

新當選的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延攬光纖電腦科技董事長張光瑤為副市長,張光瑤把企業提早交班獨子,還把獨立董事等職務辭光。捨企業而就政治,他說:「除了挺林佳龍,我也想知道為什麼台上的人總是做不好?那我就跳上去做。」

撰文‧林麗娟

台中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張光瑤握著手機,電話接個不停。早年的老闆、宏碁榮譽董事長施振榮打電話來恭賀,他鼓勵說:「科技人從政,會比較務實與了解台灣產業面問題。」而逮到空檔換他撥電話出去時,卻是堅辭已擔任多年的上市公司啟碁科技獨立董事等職務:「實在抱歉啊!開始當公務員,所有涉及利益的職務都不准保留。」放下手機,平日總笑容朗朗的他難得皺了皺眉頭:「被老婆罵到臭頭,到底我在搞什麼?當然,最後她還是支持我的。」他正色地說,除了道賀的人外,也有少部分人乾脆直接問:「你到底在想什麼?連自己創辦了三十年的公司(光纖電腦科技)都要擺到一邊嗎?」出身宏碁 與科技大老交好張光瑤說,當副市長哪有民間企業賺錢,這些疑問當然不奇怪,但他認為:「公司業務很穩定,接下來幾年會怎樣,不就是一直這樣嘛!但我從政會怎樣?我想把握這個機會放手一搏。台上的人為什麼總是被罵、被鞋K?難道無法做到不要被罵嗎?好,那我來做。」近日成為媒體焦點的「勇伯」張光瑤,今年六十三歲,畢業於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學系,人脈通達,同班同學有經建會前主委尹啟銘、聯強國際執行長杜書伍等人,大一時,杜書伍就睡在他的下鋪。

一九七九年,張光瑤為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拓展業務,成立宏碁台中分公司,出任業務經理,為宏碁在全台設立兩百家經銷商。他與時任研發部經理的施崇棠(華碩董事長)、分屬研發與業務部的李焜耀(友達光電董事長)、蔡國智(力晶副董事長)共事,感情深厚,後來都自行創業。張光瑤為這些好友創設交大中部校友會、宏碁「惜緣會」,而這些大老對他進軍政壇,均表樂觀。

張光瑤所精通的PC電路板設計製造,專攻成型環節,是相當冷門的,「量不大、大廠不做,我就把它做到最精良。」光纖電腦科技已是台灣此一領域數一數二的企業,年營業額近十億元,兩岸PC板大廠旭軟、歐菲光、鈞泰都是他的客戶。儘管中小企業的環境艱難,但張光瑤說,他喜愛看書,「天下無難事,因此我不抱怨,了不起夜以繼日地求突破。」力挺十年 爽快答應林佳龍談起與林佳龍的淵源,張光瑤表示:「二○○四年,林佳龍是總統陳水扁的新聞局長,次年阿扁總統讓他來台中選市長時,林佳龍就找上我,因為我是阿扁之友會的第二任會長,從那時起就挺林佳龍十年,需要出錢出力,我就幫他找資源,從來沒有說過No。」四年前,當林佳龍把選市長的機會讓給蘇嘉全時,張光瑤鼓勵他一定要先選立委,沒經過選舉的洗禮,蹲低了還是跳不起來。「他聽了我的建議,立委做得很出色,這回選市長,果然大勝。」「林佳龍是有做足準備的人,對於市政思考得很周密,例如他說都市計畫不該一直賣土地、炒地皮,肥了建商,讓大家買不起房子,他想蓋國宅。我很贊同這位小我十三歲的年輕人。」張光瑤回憶,林佳龍在公布「龍團隊」三位副市長前幾天,致電徵詢他的同意:「『我需要大哥的幫忙,你就負責工商產業方面。』我想我台中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的任期十二月底屆滿,接下來可以擴大為所有的公民營工業區服務,做更多事情,就答應了。」張光瑤聳聳肩:「沒料到要辭那麼多職務,連我自己的公司也得辭,提早交班給兒子。」人在國外、接獲張光瑤來電通知「提前落跑變身副市長」的下任理事長、頂裕食品董事長楊奕焜說,台中工業區廠協會的交接雖在十二月底,但往往都到次年的一月底前才舉行典禮,「這次我『提前』接任,一定會提前趕回來籌備交接事宜。」雖然震驚,但楊奕焜也很高興:「我也是支持林佳龍的,十月十八日因劣油事件波及食物銀行物資,我還捐七千五百罐罐頭給他的大台中發展協會做善事。」跟隨張光瑤創業快三十年的老幹部、光纖電腦科技副總經理潘秋林說:「老闆有交代資深幹部要好好輔佐少主。他以後是公務員了,要簽到簽退,不一定能來公司『探班』。」活化用地 作為工商用途上任第一件事打算做什麼?張光瑤直言,過去擔任國際扶輪社三四六○地區總監,跑過九十二個分社,與其他工業區廠協會的理監事也都熟,所以會先去拜訪各個工業區,關心產業在土地取得、環保、交通等方面的問題。

三年以來,張光瑤因為台中工業區廠協會理事長之職,每三個月拜訪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溝通問題:「台中很多工業區都滿了,企業找不到土地。本來我建議應該改變都市計畫,盡可能提供工業用地,但林佳龍有另外的想法。」原來,林佳龍主張不必變更都市用地,而是將因少子化空出來的學校用地活化,像外商IKEA、迪卡儂,就是把產學用地活化出租的成功案例。「我會朝這個方向努力。」他說。

雖然已六十三歲,但張光瑤看起來活力十足。「我會拿出平日跑超級馬拉松的精神和體力來打拚;四年後再來看我,我希望你們會看到公部門績效提升,台灣的公務員不要再繼續被罵到沒半點好啦!那我也就甘願了。」點點頭,銀白頭髮、紅潤氣色的張光瑤,又接著打電話去了。

張光瑤

出生:1951年

現職:光纖電腦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台中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經歷:大台中發展協會理事長、

啟碁科技獨立董事、

國際扶輪社3460地區總監等學歷: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學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209

當台灣狼走入中國 他的風險是??

2015-02-09  TCW 
 

 

走進位於天津市區,一棟還在施工的兩層樓建築,不到半年前,這裡是連鎖快印店好彩數碼印刷門市,連招牌都還掛在門外,不過,等到今年三月以後,即將變成健豪的第一間中國旗艦店。

  「現在中國講電商,大家想到的是阿里巴巴;講印刷,你不知道健豪,那就out(出局)了!」好彩數碼印刷老闆許明科說。

  他是張訓嘉的中國合作夥伴之一,之所以願拋棄自己成立十二年的品牌,改掛健豪招牌,全因曾到台中參觀健豪總部,對於透過雲端接單、編輯,交由自動化設備生產,做到當天下單、隔天送貨到府,價格還能比市價低三成以上,驚訝不已。

  許明科分析,其實中國做編輯軟體的業者不少,但沒有一個賺錢,因為印刷品客製化程度高,不像淘寶賣的是大量標準化商品;如果不會生產,所有環節都得外包,利潤低,價格也沒競爭力,「這時候他來了,告訴你怎麼辦,所以他成『爺』了。」

  天津北辰科技園區,這是中國高技術產業園區之一,健豪與亞洲第一大印刷加工設備商天津長榮股份合資蓋的工廠,也在裡頭。

  「跟阿六仔(大陸人)相戰也很促咪(有趣),想說怎麼跟他們打……,我們現在要設八個中央工廠,讓你來加盟,給我(人民幣)二百七十萬,我去做教育訓練。」天津工廠連電力系統都還沒到位,所有幹部、員工共用一間休息室,張訓嘉拉了凳子坐下,開始談起「反攻大陸」計畫。

  首先,他採取85度C加盟方式,先以人民幣二百七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八十萬元)加盟金,簽下上海、廣州、昆明等地六個中央工廠,各廠負責製造、出貨,解決物流問題;而他則幫合作工廠採購原物料、設備,輸出技術與軟體,並開發新商品,提升中國業者能力,再從每年營收中抽三%到五%做為顧問費用。

  接下來,若不是加盟廠,也可像好彩一樣,成為加盟店;若不想掛健豪招牌,每月付人民幣二百五十元授權金,只使用雲端平台、編輯軟體,自行接單、生產,也是一種方式。

  他更訂下中國市場,五年營收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的目標。

  「啊(你問我)這個『臘薩』(台語,指骯髒)行業要怎麼做到五百億?他們整個印刷業幾千億耶,台灣兩千萬人,我就快五十億了;天津一億人(編按:指京、津、冀三地),能做二百五十億,再來上海、蘇州、杭州,再做個二百五十億,還有廣州更大,這樣超過五百億了吧!」未來,他甚至想把這間合資公司,送到中國上市。

  挑戰一:兩強如何共處?合資夥伴,是中國創業板女首富

  張訓嘉想用一毛、兩毛的小生意,打出五百億大算盤,他的口氣信心十足,但看在同業眼裡,卻是打上問號。

  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義盛就說,健豪大股東都是自家人,又沒有上市,張訓嘉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但到中國做合資生意,合資方的長榮股份董事長李莉曾於二○一三年登上中國創業板女首富,兩強要如何共處,還是大問題。

  事實上,實際走一趟還在施工的天津廠房,就可看出這一點。

  當張訓嘉一下車,人都還沒走進工廠,便開始抱怨:「整個建築的品質,看了我快哭出來,這門的縫隙填那麼爛,招標的就是爛貨。」由於雙方對施工品質的要求不一致,從廠房外觀、結構、採光、空調,到排水系統等任何細節,他一邊提醒身邊的台幹,只要品質比不上台灣工廠的地方,全部打掉重來。

  「賠錢就算了,萬一客戶來參觀,『哇!怎麼跟台灣差那麼多!』怎麼辦?這就是大陸,台灣做的八十分,他們連三十分也沒有。」

  挑戰二:最大風險竟是自己大小事都管,若不在恐難創新

  反攻大陸的第一步,不如他原先想的順利。為趕在三月讓廠房正式上線,接單量產,張訓嘉乾脆住在工廠宿舍,每天照三餐巡廠。

  為了中國的新事業,二○一二年開始,張訓嘉幾乎每個月都往天津跑;現在是每月飛兩次,「我飛到兩張白金卡,(去年)前八個月坐了八十幾次飛機啊,坐到空姐每個都認識我。」

  為了節省時間,他辦公室裡放了一本私人飛機目錄,打算租台私人飛機往返兩岸。

  張訓嘉是健豪能夠轉型成功,征戰大陸的關鍵,但,這間公司最大的風險,卻也是他自己。

  健豪的大小事,都由張訓嘉拍板定案,這是當年小公司的競爭優勢,但現在公司長大到橫跨兩岸,天津廠區許多事仍得由他親自到場決定,凸顯出健豪的內部管理落差。

  「七、八年前就跟他講,最大的風險是他。」中租迪和審查部經理出身,看過無數中小企業的張訓嘉二姊,現任健豪印刷財務長張維茹坦言,目前健豪在管理上,仍偏向中央集權制,萬一有天張訓嘉不在位置上,公司很難再往前進步。「持平而論,若少了他,目前公司仍可以領先業界三到五年,但就不會再這麼創新了。」

  對此,台經院研究三所所長林欣吾指出,如今的健豪已經不是當年的三人公司,唯有重視人才管理、知識傳承,才能到海外打仗。

  健豪雖靠著雲端印刷,在兩岸印刷業殺出一條創新道路,卻也躲不過中小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內部管理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75

華爾街最貪婪!垃圾債之父傳奇 林敦90歲高齡辭世 宣告金融世代走入歷史

2016-05-16  TWM

在八○年代呼風喚雨、創造「垃圾債券」狂潮的德克索投資銀行董事長林敦辭世, 也代表長達三十年的「貪婪」華爾街世紀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如臉書的網路社群公司。

企業界人事的變動很有趣,往往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則人事新聞,卻可以看到產業世代變動的大歷史。新的創造令人引頸企盼,老的滄桑令人唏噓不已。剛剛過去的四月,就有兩則極為發人省思的對照。

《今周刊》一○一一期報導臉書從谷歌挖角科技女戰將杜根(Regina Dugan),主掌臉書最具戰略性的「八號大樓」研究中心。新聞發布的隔周,臉書股價超越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成為全美國第八大上市公司。就在臉書不斷衝刺的同時,紐約市的一座豪邸發出一份訃聞,曾在八○年代呼風喚雨、創造「垃圾債券」狂潮的德克索投資銀行(Drexel Burnham Lambert )董事長林敦(Robert E. Linton),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九十歲高齡辭世的林敦,與才慶祝五十三歲生日的杜根,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兩條平行線,他們的相似點很抽象,其實卻有著無比重要的雷同:林敦與杜根都深刻地影響了全球最尖端人士的生涯抉擇,他們都改變了全球產業的樣貌,都是一整個世代的典範人物。更具象徵意義的是,林敦的辭世、杜根的登場,正好是全球告別華爾街金融世代、擁抱社群虛擬社會,產業歷史交替的里程碑。

他,掀垃圾債熱潮市占過半 獲利創空前紀錄一九八○年代美國股市大漲,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放棄了低調、謹言慎行的傳統,如脫韁野馬般追求無止境的獲利。一九八七年轟動影壇的電影《華爾街》裡,主人翁蓋柯說:「沒有比『貪婪』更好的詞語。」這句經典台詞,「激勵」了無數年輕人投入金融業,長達三十年的一整個世代,進入投資銀行是「全球最優秀年輕人」的第一志願。

而林敦領導的德克索銀行,正是「貪婪」華爾街的極致代表。

曾經念過財務金融的讀者,一定對當時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Michael Milken)的故事耳熟能詳。米爾肯從垃圾債券出擊的金融掠奪,把全球產業搞得天翻地覆,就是在林敦擔任德克索投資銀行執行長、董事長時期打造完成的。

在高峰的時期,全美國垃圾債券市場的發行,有超過一半都由德克索募資。公司在一九八六年創下五.四五億美元的稅後純益,是當時史無前例、空前的單一投資銀行年度獲利紀錄。

至於米爾肯,一九八七年他個人就從公司領走五.五億美元的獎金,這個金額即使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仍然令人瞠目結舌。當時德克索的資本額是十四億美元,米爾肯的獎金等同於公司四○%的股本,猶如今日台灣某大資本額一千億元的金控公司,一個部門主管(還不是董事長、總經理)就取走約當於新台幣四百億元的個人獎金。

米爾肯的巨額獎金,來自於他說服企業用垃圾債券在市場集資,讓這些企業進行毫無節制的惡意購併;或者鼓動原本持股甚低的公司管理團隊,用超高的財務槓桿收購公司股權,接著或分拆、或裁員,甚至將企業拆解出售。

垃圾債券原本就存在,但是米爾肯與他的團隊運用「金融創新」的手法,乘著一九八七年之前的股市多頭,肆無忌憚地操作。

米爾肯雖然因此獲得巨額利潤,最終卻引爆華爾街前所未見的醜聞,米爾肯以及德克索銀行,總共招致九十八項涉及金融詐欺、證券操控、內線交易等刑事犯罪。米爾肯最終認罪,公司賠償六億五千萬美元罰鍰,而一度排名全球第五大的德克索投資銀行,則因為一連串的訴訟與賠償,在一九九○年二月破產倒閉。

他,砸錢無上限才10年就超越高盛、美林林敦的故事,對許多三、四年級的創業家、高階主管,一定聽來心有戚戚焉。他是平凡家庭出身的孩子,沒有顯赫的學歷,珍珠港事件時剛上高中,後來從軍擔任空軍領航員與轟炸機投彈手。

戰爭結束後,林敦加入德克索的前身柏翰證券公司,成為公司第八號員工,從跑單的小弟開始做起。勤奮的林敦白天做證券交易,晚上去夜校,拿到所有該拿的專業證照,並且在十年之內歷練了所有的部門,包括證券經紀、商品交易,以及企業融資等。

入行三十年後的一九七六年,五十一歲的林敦成為不斷擴大的證券公司執行長,一路受到他的貴人、創立柏翰證券的董事長柏翰二世(I.W. Burnham II)的拔擢。林敦升任董事長之後,目標很明確,要讓出身並不顯赫的德克索成為與高盛、美林平起平坐的華爾街龍頭,幫助他們完成這個目標的,就是垃圾債券,以及貪婪的米爾肯。

林敦給米爾肯無限制的資金,讓米爾肯在加州運作他的獨立王國,同意超過一半的獲利先發獎金給米爾肯,剩下的才分給自己與公司股東,唯一的目標,就是成長、成長、再成長。

林敦領導德克索在短短十年之間,登上了無人可及的高峰,年度超過五億美元的獲利,創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歷史紀錄,超越高盛、美林,乃至當時的債券霸主所羅門兄弟。他們賺太多錢,不只引起華爾街競爭者的側目,更招引了美國證監會、紐約檢察官,以及聯邦法院的司法調查,賺越多,檢察官的動作越大。

一九八六年,已入行四十年、當時六十一歲的林敦達到事業高峰,公司員工人數突破一萬人,都是高薪、頂尖、貪婪的金融高手,天天都有令人震撼的企業掠奪案件上報。

他,挑戰公權力惡搞檢察長 還能全身而退紐約檢察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長期緊盯德克索公司的交易是否違法,林敦與米爾肯毫不在意,甚至在一九八六年的公司聖誕晚會上,林敦還取笑朱利安尼,把他的名字唱進聖誕歌曲「魯迪,那隻紅鼻子的麋鹿……」 全場八百多名德克索的交易員與主管瘋狂鼓掌,公然挑戰美國司法權威。

米爾肯後來被朱利安尼起訴九十八項罪名,入獄服刑,林敦的德克索證券破產歇業,朱利安尼則做了八年的紐約市長,還選過美國總統。但是林敦全身而退,並沒有遭到任何刑事起訴,一直在紐約的豪宅過著安穩的晚年,直到九十歲過世。

林敦的逝世,代表了八○年代至今長達三十年的「貪婪」華爾街世紀的結束。林敦自己的投資銀行破產至今已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的競爭者,所羅門兄弟、貝爾史登、雷曼兄弟都已經破產或者消失,即使是最強悍的高盛與美林,經歷了二○○○年的網路泡沫、○八年的金融海嘯,加上長達八年的量化寬鬆之後,也已日薄西山。

如今,美林成為美國銀行的子公司,高盛近年則不斷增加傳統商業銀行的放款業務,一二年至今短短三年多,高盛的放款餘額暴增三倍、放款餘額高達原本私人銀行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四分之三,去年起更大量裁減債券交易部門。曾經被全世界最優秀的頭腦視為淘金聖地的交易室,如今淪為血流成河的裁員殺戮戰場。

投奔臉書的杜根是未來新希望,至於八○年代的林敦董事長,就請安息吧!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81

創業團隊如何避免走入KPI的陷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3/156297.shtml

創業團隊如何避免走入KPI的陷阱?
白崎白崎

創業團隊如何避免走入KPI的陷阱?

KPI不是萬惡的,首先你得會用。

黑馬說

百度事件將KPI推上了風口浪尖,一時間KPI就成了萬惡之源,不少人甚至提議廢除KPI,用OKR來取代KPI。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實行OKR遠遠不如KPI來得容易,那麽,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陷入KPI陷阱中呢?

文|白崎

三個關於KPI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親身經歷的。我上一份工作是在獵豹移動做市場傳播和用戶運營的工作,當時我的老板(現獵豹分管市場營銷的VP)是一個類似「掃地僧」的傳奇人物,平常很少直接幹預具體項目應該怎麽做,只是提一些大方向的意見。但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市場部是全公司戰鬥力最強、地位最高的部門,這在互聯網行業是很罕見的一種現象。

不管是市場傳播,還是用戶運營,業內習慣以粉絲數、曝光量、微博轉發量、微信閱讀數這些指標作為KPI。但那時候,我們並沒有KPI。每次做完項目後匯報結果,也會提這條微博有幾十萬人轉發,曝光量幾百萬,百度指數有多少,我的老板總是不冷不淡地看完,然後自己親自去看一遍市場反饋,心里基本就有評價了,匯報中的這些數字也僅僅是數字。除非做得太爛,否則他一般不發表太多評論。市場部成立的四年時間內,只有3個項目是得到他認可的,這其中就包含當年赫赫有名的獵豹瀏覽器搶票項目,除此之外,都入不了他的眼。

沒有KPI,是因為已經有標桿豎在那里了。如果說真的有一個KPI,那應該是超越前面三個被認可的標桿項目,成為第四個。至於好看的數字?那是容易讓人產生自滿的陷阱

第二個故事也是發生在獵豹這家公司里的,是關於產品經理的KPI。我發現其實業內很多公司對於產品經理的KPI界定都是有問題的,絕大部分產品經理背的KPI是用戶數和活躍度,但實際上完成這兩個指標的是產品運營,大部分產品還做不到產品自增長的條件,在沒有運營的情況下單靠產品自身吸引新增用戶,恐怕早就死在冷啟動階段了吧。

我前東家的大Boss傅盛是一個頂尖的產品經理,他深知這背後的KPI陷阱,所以給業務線的產品經理定的KPI居然是GooglePlay評分,這是一個相當獨特,然而思考完背後的邏輯卻會點贊的KPI。和APP Store類似,Googleplay評分是由每一個用戶打分後綜合而成,由於評價數據量大,人工作假的成本高,所以極具參考價值。用戶數的指標,交給運營和商務去完成,產品經理做好產品就足夠了,怎麽才算產品做得好呢?那就是用戶的認可,具體來看就是用戶評分和用戶評價兩部分。

我現在研究一個產品時,都會去APP Store上看一下用戶評論,你會發現願意去寫評論的人只有兩個極端:一種是讓用戶很爽的贊美,還有一種是不爽的吐槽。如果你的用戶都不怎麽去寫評論,要麽是沒多少用戶量,要麽就是產品做得很平庸,不好不壞,讓用戶無話可說,這種產品多半也活不了太久

曾聽負責海外買量的BD同事說,內部某新產品由於留存率太低,導致單個活躍用戶的成本變高,所以不給他們推廣,公司對於BD的考核點在於整體活躍用戶規模,而不在於某個新產品的規模,這完全是一場內部對於有限資源的競爭,從這個角度也逼得產品經理不斷打磨產品提高留存率。

第三個故事是曾經在微博上看到,出自《赤裸裸的統計學》一書,講得是美國的紐約州曾持續統計並且公開每個醫生做心臟搭橋手術的死亡率,供患者在選擇醫生時去參考,聽起來很合理對不對?刺激醫生去提高醫術和服務質量,現在很多O2O服務行業對於服務提供者也是這樣一套評分機制。但是,這個政策實際執行下來後,卻導致更多病人死亡。因為大部分醫生在治病時已經竭盡全力,但是對於心臟搭橋手術這種高風險的操作有時候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這些醫生來說,降低自己履歷中的死亡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拒絕為那些嚴重的病人動手術。

為什麽說KPI仍然是必須的?

很多人說KPI限制了員工的積極性,也造成了業務扭曲,應該取消,我不這樣覺得。在目前的情況下,目前KPI仍然是約束不積極員工,促進團隊前進的重要工具。管理學中從泰勒的標準化科學管理到德魯克的現代組織管理,都認為絕大部分人在沒有KPI指標的時候並不能在工作中做到自主性和積極性。

以產品運營為例,作為一個典型目標驅動與結果導向的職位,KPI是一個強化團隊對於『目標一致性』的最好方式。做運營的人最怕迷茫了,經常收到一些創業團隊運營人員的咨詢,說總是感覺很忙,做了很多事情,卻不知道有什麽成效和意義。這個時候回過頭來看看團隊的一致性目標是什麽,思考自己的角色對於目標達成能夠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如果實在想不出來,找老板聊聊吧,或許這個職位本來就是不需要的,也不要繼續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

做用戶運營的同學應該深有感觸,其實我們已經在用戶激勵環節扮演了一個「給用戶制定KPI」的角色,即我們希望用戶完成什麽樣的行為,然後獲得我們的反饋和激勵。只是這個過程非常微妙的點在於,對用戶的KPI制定得合理,用戶會很願意來完成期望的行為。而工作中的KPI同樣是公司或者老板希望員工完成什麽樣的行為,達成一個什麽樣的結果,從而獲得公司給予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KPI永遠是和激勵結合在一起的。

同樣,大公司內的跨部門合作,首先問清楚對方的KPI是什麽,再來考慮合作的最佳結合點。

幾個常見的KPI陷阱

單純看數字

業內有一句常見的話叫作「請拿數據來說服我」,或者叫「數據永遠是不會騙人的」。

但我一直認為,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個數據給不同的人去分析就有不同的講法,不要忽視了人的主觀性因素。不管是KPI還是聽起來高大上的OKR或者SMART,制定時第一點都要求有具體明晰的可量化數字。「工廠計件式」的考核方式在一些公司仍然存在,但很多時候數字真的是一個很沒有意義的KPI。

新媒體運營為例,「10w+」現在成為了衡量一個新媒體運營人員業績的標配,很多負責微信內容運營同學都在苦苦寫段子寫雞湯做標題黨,這件事情本身無可厚非是有意義的,不管是從內容運營還是品牌運營出發,內容的價值得到了體現,品牌曝光量隨著閱讀人數的增加也不斷提升,但是「10w+」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應該去追求的。

對於至少80%的創業公司來說,不管做出多少篇「10w+」的文章,也不能對公司核心業務產生什麽價值。尤其是現階段寒冬下很多創業公司一批一批都死掉的時候,你告訴我說你家微信有「10w+」的閱讀量,我只能回一句「excuse me?有什麽卵用?」。

早在微博還算是新媒體核心陣地的時候,那時候主流的考核指標是粉絲數和轉發量。我就發現很多企業藍V喜歡發段子,為什麽呢?因為段子容易被轉發評論,這樣KPI蹭蹭蹭就完成了,但是這件事對於企業做新媒體的意義卻不大。

另外,迄今為止絕大部分數字指標都可以通過刷的方式來完成,粉絲數,微博轉發量,微信閱讀量,知乎點贊,APP新用戶,其背後的產業鏈完善程度可以讓很多瞎制定KPI的老板們驚呆。

短期見效,卻損害產品的長期發展

百度貼吧商業化是最好的案例,公司官方也承認了賣吧的背後存在問題。站在一個社區產品商業化的角度,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去變現,但需要時間,也需要人力投入,而賣吧是一種最簡單的變現方式,為了完成KPI,所以這樣做了。但是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 為了這一點點的收入,損害了百度每年至少投入數十億打造出來的品牌,牽連了百度所有產品。

團隊之間各自為政,部門KPI完成,公司業務完蛋

之前在「當團隊里兩個PM打起來了腫麽破」中提到過:產品經理的訴求是多做需求快速試錯,而項目經理的訴求是按時按質完成需求,多做多錯。一個希望多做,一個希望少做,這時候就有沖突了,什麽做什麽不做?什麽先做什麽後做?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決定出優先級順序,在面臨沖突時雙方都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協。這是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的矛盾。

曾有人在我微信後臺留言說,公司的設計師有自己的一套考核標準,創新性是他們的重要考核點,所以設計師在產品端內做了大量的交互創新,改掉了同行業產品一直默認的習慣。說實話創新這個東西,有很大的風險性,就我在工作中的觀察,站在不同的角色去看一個設計的好與壞,真的是人各有所好。對於上面講得這個案例中的設計師來說,交互創新與視覺創新是一項證明自己工作能力的事情,但是對於整個產品項目,創新的背後或許帶給用戶不習慣,潛在的流失,這些風險卻要由產品經理去擔負。

創業團隊如何避免走入這些KPI的陷阱,我有三點建議

設置考核標準的人真正懂業務

如果一家公司的KPI考核標準設置得過於奇葩,多半是設置考核標準的人不懂業務,純粹瞎拍。比如「我們也要做個微信出來」,「我們也要做個淘寶出來」,「我們也要做粉絲經濟,做上百萬的粉絲」,說過這種話的人通常是不懂業務的,只會跟著市場噪聲走。

考核標準是按照業務邏輯拆解的,而非臆想出來,數字指標一定要有完整的邏輯去支撐,不可強行拍腦袋。比如:「我不管你怎麽做,反正今年你得給我完成XX的收入指標」,這個指標可能無論如何都完不成,這不是逼著員工走人或者鋌而走險嘛。再比如「不花一分錢你給我做到千萬用戶」,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暴露了自己不懂業務和缺乏常識的事實。

業務邏輯拆解方式:公司業務目標→產品目標→手段→成果

真正懂業務的管理者,面對員工匯報上來的成果,基本上看一眼就能清楚到底做得好還是不好,不會被虛假的數據包裝所蒙騙。

過程監督與控制,在數字之外同樣重視質量

正如同「用戶運營是一個完整的長期叠代的過程」一樣,KPI的制定和激勵手段需要過程監督與控制,這是反作弊的需要。

以做APP用戶運營為例,用戶數增長很容易做,但背後的留存率和活躍度數據需要仔細研究,如果留存不高,或者用戶質量太差,與產品的目標用戶不符,這種方式獲取的用戶即使成本再低、量再大也都是沒有用的。

團隊之間彼此分工明晰,但又利益相互捆綁

一個完整的項目是由產品、運營、技術三方為主體共同推進向前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明晰的分工會激發各個職能工作更有積極性,同時為了防止小團隊利益損害整體利益,又必須將各個職能通過一個共同的目標將彼此利益相互捆綁在一起,這是一門藝術。

把今天看到的一句話作為結束:你可以戴上鐐銬,但是一定記得解開你老板心里的鐐銬。

白崎

KPI創業公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7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