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市值高達近四千七百億美元, 比美國政府還有錢的蘋果(Apple)公司,大概怎麼都沒想到,會因為一家瀕臨破產,由台商創辦的顯示器公司,讓iPad在中國被迫下架,甚至,連名字都 可能要換掉! 二月九日,河北省石家莊工商局,大動作抄查電子城和蘋果產品銷售門市,沒收侵犯商標權的蘋果iPad產品。《廣州日報》報導: 「iPad告急」英國廣播公司BBC則以斗大標題寫著:「蘋果iPad在中國銷售出貨受威脅」。連大型網路商店如蘇寧易購、亞馬遜中國等銷售通道,也以減 少線上銷售比例和缺貨為由,開始把iPad下架。 這代表的是,一年賣出三百六十萬台iPad的中國市場,將可能在蘋果的全球版圖裡,暫時熄 火。 妙的是,一場看似「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法律戰背後,其實摻雜了中國八大銀行與官方等影武者,而且一切早在三年前就開始布局。 小 蝦米的主角,是唯冠,曾是全球前五大顯示器廠商,但金融海嘯,讓唯冠負債約港幣十五億元,股票在香港停牌,創辦人楊榮山也宣告破產。「他是在絕境中也會想 辦法找活路的人,很aggressive(敢衝),」是一位同業對楊榮山的評價。 這次蘋果電腦產品因為涉及侵犯商標權而下架,根據揭露的訊 息顯示,唯冠早在二○○○年,就已經登記iPad商標,蘋果進入中國市場發現iPad商標已經在唯冠手裡,唯冠一路由一千萬美元開價到超過上億美元,讓雙 方陷入僵局。初審的判決中,蘋果敗訴,緊接著今年二月二十九日在高級人民法院開庭的二審,最終判決蘋果若仍敗訴,一切就成定局,蘋果如果不跟唯冠買名字, 就只能在中國改名! 表面看來是,手上的商標,意外成為唯冠死裡還生的救命丹。但,當本刊獨家專訪楊榮山,並訪問了解中國的法界專家後發現, 這不僅是個單純的法律訴訟,還是場高潮迭起的商戰。 初始:被設局!缺錢小公司被蘋果騙,賤賣商標 外界以為唯冠幸運。但楊榮山 卻喊冤,當年是為一個CRT(映像管)螢幕產品註冊iPad商標。「不是幸運,我們在一九九八年開始設計一系列iFamily產品,第一個產品叫做 iPad,它事實上是Internet Personal Access Device……。」 時間倒回二○○九年,「金融危機後,我們 (唯冠)陸續出現財務問題,」除了港幣上億元的壞帳,銀行也縮緊銀根。楊榮山回憶,當時突然有家英國公司IPADL(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imited)來找唯冠台灣子公司,要買iPad商標。 「(他)問唯冠全球有哪些(iPad)商標,他當時要 買,再加上因為台灣也在(業務)收縮,台灣公司就把商標賣給他,」楊榮山說,回想過程,讓他直呼被「蘋果設局」。 「蘋果對我們整個都很熟 的,二○○三、○四年我們在歐洲就阻止他們申請iPod(因為跟iPad發音近似)。兩家公司糾葛三年,後來想,音響我們不做,放棄抗爭,有了過去 iPod不愉快經驗,他如果找我們,我們是根本不賣他的,他就設計了一個公司IPADL,成立新的,怕我們查到它背後跟蘋果有關係,用假名字跟我們談。」 而且這間紙上公司只設立七天,甚至唯冠委託律師的二審答辯狀中還指出,就連IPADL授權代表哈格里夫斯(Jonathan Hargreaves)也是假的,「在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 財務吃緊,唯冠以三萬五千英鎊(約合新台幣一百六十四萬元)賣出了全球近十個 國家區域註冊的iPad商標。 知名公司為了保護未來新產品的名稱,類似蘋果這樣的手法並非罕見,「商場上應該可以意識到,i開頭的產品,誰 用最多,因為商標買賣一定是做商業使用,不會沒有目的來買,」熟悉商標專利的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馮博生說。 驚奇:留一手!蘋果大意,事 後才知漏買中國商標 然而,整個案件最有張力的點卻在此時出現。機關算盡的蘋果竟然沒發現,中國的商標,不在台灣唯冠名下,而是屬於唯冠深圳 子公司!「中國商標,我們基本上沒有要賣,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固守中國,」訪問當中,楊榮山強調了兩次。 結果,當蘋果在二○一○年一月發 表iPad後,才發現手上沒有中國商標,回頭找唯冠協商,而先前約八、九個商標開價三萬五千英鎊。這時,唯冠已知買家就是蘋果,一開口就要一千萬美元,蘋 果拒付,分別在深圳和香港狀告唯冠,並申請強制令,防止唯冠把商標轉移出去。 不論楊榮山是否有心偷留一手,還是合約的錯誤。這場原本只是單 純的商標官司,竟然又把中國八大銀行扯進來!唯冠的主要債權人,就是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等八大銀行。 被問到債權銀行是否有下指導棋?楊榮山 沒有正面回應,只說「(中國的銀行)他們是希望(商標)價值極大化……,公司立場有些話不方便說,(律師代表銀行發言)銀行也是默許的。」 反 擊:告御狀!聯合中國行政、司法體系反蘋果 二○一○年,擁有中國iPad商標權的唯冠被蘋果告後,卻拖了快一年才反告蘋果。內行人看來是高 招,因為,這似乎有等iPad鋪貨大賣以後,再依照iPad在中國銷量求償的謀略。 而且有了國有銀行當靠山,唯冠跟其他外商企業不同,他不 先上法院,而是先到北京告御狀,向北京主管商標工商部門投訴。「(商標權)行政執法是中國很特殊的部分,處罰的罰金是交給政府,」北京大學國際知識產權研 究中心副主任盧文祥指出。也就是說,那時瀕臨破產的唯冠,即使御狀告贏了,也拿不到半毛錢。 欠一屁股債的唯冠,選擇先讓政府受益,楊榮山打 的算盤是,「蘋果在中國很多的粉絲,對消費者和產業影響很大,要了解工商部門的想法。」 「中國行政與司法,雖然是兩個獨立系統,但中國基本 上是行政大、司法小的地方,選擇工商管理(投訴)速度快、威力大,先選擇行政,再走司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首席顧問袁建中指 出。 這場商戰,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中國的輿情,後來似乎偏向唯冠這一邊。去年九月中國五家環保組織共同發布一份報告,踢爆「毒蘋 果」,也就是蘋果中國供應鏈廠商造成的污染。三個月之後,深圳人民法院的判決出爐,駁回蘋果要求取得iPad商標的請求。 逆轉:開獅口!四 個字母,現在喊價二十億美元 一審勝訴後,各地工商部門出現查處下架行動。楊榮山自稱他的策略是「與時俱進」。現在等於行政與司法兩個體系都 在幫他,而唯冠律師投訴的工商局部門,也增加到三十多個省市。 眼看下架潮擴散,蘋果日前終於打破沉默,透過中國媒體重申,「多年前已買了唯 冠在全球的iPad商標,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部分的協議,香港法院支持蘋果。」不過,香港法官雖同意發給蘋果正審前的強制令,防止唯冠把iPad 商標轉讓出去,但法院審判還未開始。 情勢對唯冠有利,《華爾街日報》報導,唯冠現在對蘋果開出的價碼是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 是當初三萬五千英鎊的三萬六千倍以上。 你可以說,楊榮山這位失意小商人挾官方力量的策略正確;但也可以說,中國官方這次透過唯冠判決案,對 美國市值最大企業,也表達出強勢的態度。 過去,國際總批評中國輕忽專利商標權。但這次,大陸判決速度跑在香港前面。一○年上半年,蘋果分別 在深圳和香港告唯冠的官司,幾乎在同一時間發動,深圳判決已經出爐,香港卻連正審都還沒開始。甚至中國司法體系還自動加碼,原本唯冠只告蘋果供應鏈商,但 是,法院還追加蘋果中國總經銷商為第三人,唯冠委任的廣和律師事務所解讀,這意味著「中國市場上全部iPad產品的銷售,均構成對唯冠註冊商標的侵權。」 「行 政機關開始大動作來處理(沒收iPad),憑良心講,商標權屬紛爭,一般來講,行政機關是等權屬確定後才查扣,一審確定就開始做這些,確實比較強 勢……,」袁建中說。 「這個執行力度的確是比較大,正面來看,是中國執行智慧財產權保護有決心,」馮博生說。畢竟「名不見經傳的 case(案子)是不可能(處理這麼快)的,」盧文祥說。 你也可以說蘋果樹大招風,讓一個幾乎要破產的失意台商,能靠著一紙專利乘勢翻身。 但沒有今日中國對毒蘋果血汗工廠的複雜情緒、中美互動的微妙關係介入,這場商標戰爭,不可能有今日如戲劇般的發展。 【延伸閱讀】iPad在 中國,連踢三鐵板!──iPad商標戰大事紀 2000年唯冠:旗下台灣唯冠在全球近十國地區註冊iPad 2001年唯冠:旗 下深圳唯冠在中國註冊iPad 2009年蘋果︰成立IPADL公司,以三萬五千英鎊向台灣唯冠收購iPad全球商標 2010 年唯冠:五月因財務困難,股票在香港停牌蘋果:一月才發現中國iPad商標在深圳唯冠名下,在香港控告唯冠,禁止唯冠轉讓iPad商標;九月iPad在中 國上市(鐵板1:全球商標獨缺中國) 2011年唯冠:年初向北京商標局投訴蘋果,並申請延長iPad商標使用至二○二一年獲准;又把蘋果經 銷商告上法院蘋果:十二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蘋果敗訴(鐵板2:法院駁回商標請求) 2012年唯冠:二月各地下架iPad,唯冠控告蘋 果經銷商勝訴,又在上海控告蘋果中國總經銷,要求停售iPad蘋果:一月上訴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將於二月二十九日首次開庭(鐵板3:iPad在中國被下 架) 資料來源:香港高等法院非正審強制令、媒體報導整理:葉代芝 【延伸閱讀】中國只剩Apple Pad,還沒被註冊 中 國被喻為山寨大國,但你可能不知道,她也是商標大國。二○一○年,中國商標註冊達一百零七萬件,連續九年穩坐全球商標大國,中國做為未來「世界市場」,已 經是商標命名的兵家必爭之地。 這次iPad商標事件,又讓搶先註冊(搶註)風潮再起,如果蘋果不願出高價向唯冠買,選擇改名,目前第九類電 子產品,字母A到Z開頭的Pad,已被搶註一空,蘋果恐怕還是得出價買回。 或是蘋果可以參考gmail在歐洲改成google mail的例子,因為至截稿前為止,記者查尋中國商標網,Apple Pad的商標還沒有被註冊。 其實,不少台商也曾是搶註潮的受害者。最 知名例子就是永慶房屋,當初進軍中國時,因「永慶」已先被註冊了,只好用「台慶」,直到最近才改回本名。其他包括「MSI微星」、「台銀」及「台鹽生 技」,也都有類似的經歷。 |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4 17:58 編輯 一人多戶:未來券商經紀業務能向美國學習什麽 來源:I投資 互聯網不會顛覆券商,但會加速分化的進程。參考美國的經驗,除了高大全的投行之外,有著特色各異的精品投行和經紀商: 高盛:機構交易業務為主的全能投行 美林:大客戶為主,資管和零售業務見長的全能投行 嘉信理財:中小客戶為主兼顧大客戶、大部分依靠網絡渠道,以經紀和資管為主 ETRADE:中小客戶為主、完全依靠網絡渠道的經紀折扣券商 愛德華.瓊斯:城鎮社區客戶為主、依靠線下社區營業部的經紀和金融產品銷售商 圖1:美國證券市場經紀業務發展的經營模式 ![]() 國金和騰訊合作後股價大漲,一度讓市場認為網絡渠道是券商在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發展方向,但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可能性是很多的,即使是市場追捧的“嘉信”模式,也是同時兼顧網上網下,並擁有300多家分支機構,發展線下業務。 表1:高盛、美林、嘉信、愛德華·瓊斯、E*Trade的比較 ![]() 從ROE來看,ETRADE由於傭金率低,同時業務種類相對簡單,ROE處於較低的水平,高盛、嘉信和愛德華.瓊斯的平均ROE在20%左右,相對穩定。令人以外的是,愛德華.瓊斯看似營業模式最為傳統和保守,其ROE水平竟不低於高盛這樣的專註高端業務的投行,而且其穩定性更有勝出的之意,這種輕資產、固定成本低的經營模式使公司更具有抗周期性。 圖2:4家公司ROE比較 ![]() 二、互聯網會顛覆金融行業嗎? 互聯網會顛覆金融行業嗎?會改造但不會顛覆。 1.互聯網技術特征所覆蓋的客戶群體,與證券公司此前的目標市場是有層次分割的,錯位競爭,有壓力,但不會傷本元。除了經紀業務的零售端,券商的資管、投 行、直投、自營等都是與機構合作為主,而機構業務由於目前國內投資者結構的失衡(80%以上為個人客戶)開發的程度非常有限,連融資融券、股指期貨這樣的業務都沒有普及,更何談後面的權益互換、場外市場、主券商平臺等合作。隨著國內市場機構化進程的提速,各類基金、私募、資管計劃和幾乎零門檻的貨幣基金大發展,個人投資者的理財資金會逐步向機構手中歸集,未來機構服務的想象空間其實比零售經紀更為廣闊。 圖3:一般收入階層金融服務需求通過互聯網打開 ![]() 2.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適合被互聯網改造。證券公司提供的各項服務的本質都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幫助客戶掙錢,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手段能夠實現的。雖然國外貌似開發出通過程序自動抓取輿論指標、歷史數據從而做出投資建議的軟件,但指望它取代眾多研究員,就如同寄望於經濟模型能取代經濟學家的思考一樣,越來越多的經濟模型並沒有使得宏觀預測變得更容易。簡單的、標準的、透明的產品才適合在互聯網上銷售,而金融服務尤其是匹配多樣性需求的訂制服務難以被互聯網改造。 3.線上線下相配合,互聯網也需要實體店的補充。從國金的例子來看,傭金寶除了主板和中小板的交易外,其他業務的補充都需要到就近的營業部甚至到賬戶托管的上海營業部去辦理,因此國金在大力宣傳傭金寶的同時,也承諾客戶盡量增開新營業部來解決問題。目前由於證監會和交易所等監管機構的法規限制,銷戶、開通創業板、兩融、銷售理財產品等需要客戶臨櫃辦理,以保證流程合規、風險揭示到位、投資者教育能有效執行。作為金融機構,這些看似影響客戶體驗的規定是不能省去的,這就決定了線下營業部在較長時間內仍將存在的必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營業部通過與客戶面對面的接觸、專業的推薦、品牌的塑造,能將金融服務更為立體的呈現到投資者面前,創造較網絡渠道更好的客戶體驗。美國的愛德華.瓊斯即是此中典範,通過標準化配臵的大量的社區網點,從農村包圍城市,實現了快速增長,90年代至今,其稅前ROE保持在20%以上水平。 圖4:愛德華〃瓊斯公司營業網點 ![]() 即使在美國證券市場的非現場交易日益興盛的時代,證券公司實體營業網點仍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8年美國證券行業的營業網點數量共2.9萬個,從業人員37萬名,營業網點的年度營業總收入1150億美元,其中從事證券經紀業務的網點、從業人員和營業額分別占全行業的82%、78%、74%。 三、互聯網會顛覆金融行業嗎?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和金融改革的環境加快了我國券商轉型和分化的進程,未來的發展路徑,也大體會沿著美國的模式,但單個的公司未必能完全對標得上,從資源稟賦和戰略選擇來看: 全能投行:資本實力雄厚、牌照期權、機構客戶基礎好的大型券商,具這種特征的是中信、海通、國泰君安、廣發等,中信證券最為突出; 嘉信模式:中小客戶為主,兼顧大客戶,網上網下渠道相互配合,目前有這種戰略雛形的是國金證券,未來可能跟進該戰略的包括錦龍股份、太平洋。但國金已經占據了先發優勢,並占有了難以替代的合作夥伴資源,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網絡折扣經紀商:基本不依靠線下營業部,主要通過網絡渠道發展經紀業務,輔以簡單的產品銷售和咨詢服務,我們認為國內現有牌照的券商並沒有太大的意願走 ETRADE的模式,ROE偏低,而且浪費了手中的投行、自營、資管等牌照,而東方財富、大智慧和同花順等金融軟件和網站服務商則在這方面大有可為。這些公司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客戶基礎,幾乎沒有線下分支機構,擁有高速的IT設備和架構,只要獲得經紀業務牌照,完全能以極低的成本開展經紀業務,在原來盈利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提升ROE。 社區經紀商:愛德華.瓊斯的經驗表明輕資產、低固定成本、高可變成本的社區營業部模式即使在互聯網時代也有很強的生命力,國內券商的C型營業部應以此為思路發展。目前來看還沒有以這種模式為發展戰略的證券公司,從C型營業部獲批的家數占營業部總數的比例來看,海通、招商、長城、中投證券居前,未來社區經紀商的模式可能從一些目前盈利模式和競爭力不突出的券商中產生,而如果銀行設立券商的限制放開,則很有可能來自於銀行系的券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