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報告:特朗普上臺促中歐貿易更緊密

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明言對多邊貿易機制不感興趣時,歐盟該怎麽辦?

歐盟智庫布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Bruegel)在最新的一期報告中指出,考慮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看起來都無太大可能性時,歐盟應加速與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關系,“在TTIP缺席的情況下,歐盟同中國維持更緊密的經濟關系可能是唯一的選項了。”

“關註內政、不穩定或強勢的特朗普政府,可能是歐盟和中國之間迅速增加信任的催化劑。”這份名為《特朗普可以給中歐關系以新動力》的報告還指出,“擱淺的TPP將令美國出口商在亞洲市場上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就更別提美國失去的在亞洲推行規則和價值觀的機會了。”

美國出口商優勢不再

報告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孤立主義可能導致美國離開亞洲。“根據特朗普迄今為止的聲明,從他不欣賞TPP的態度到他對中國貨物征收大量進口關稅的威脅,都似乎表明,他想要撤消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政策。”報告寫道。

然而,種種跡象顯示,美國脫離同亞洲的貿易將有助於中國,一旦美國在與中國的雙邊關系中采取更強勢的態度,有可能會危及美國自身的利益。具體而言,在此情況下,中國將有可能同亞洲合作夥伴達成自己的區域貿易協定,比如進一步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談判。

報告提出,如果美國擱置TPP,但RCEP的談判仍繼續,那麽“美國出口商將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除此之外,更別提嚴格的勞動、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標準等,這些美國力推的價值觀。與成功實施TPP相比,這樣的“制度赤字”將使美國公司在亞洲市場上更得不到保護。

此前,美國國會下屬顧問機構“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援引數據稱,如果TPP失敗而RCEP生效,這將使中國獲益880億美元;如果TPP與RCEP同時生效,那麽中國可獲利720億美元;在TPP生效而RCEP未能生效的情況下,中國將損失220億美元。

工業重返美國不太可能

上述報告指出,美國單邊增加對華關稅將幹擾全球生產制造鏈。“在兩國目前已經深度融合在供給鏈之中,任何一方產生的震蕩都將令另一方產生同樣的痛感。”報告寫道。

在當選後拜會美國媒體時,特朗普曾表示,將在未來幾個月同那些把成千上萬工作崗位轉移到海外的公司CEO談話。但報告認為,考慮到亞洲在RCEP談判下進一步整合,特朗普力推的“美國制造業回歸”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就業有可能仍要留在一個區域更加融合且經濟更由消費主導的亞洲”。

考慮到亞洲在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口兩方面的規模,很難相信美國眼睜睜看著中國在亞洲取而代之。該報告指出,一個更加實際的可能是,在特朗普政府下,與中國在東亞進行合作,不過中國可能喪失一些美國的市場,而中國在鞏固其在亞洲地位的同時,可以在其他區域彌補這項損失,比如歐洲。

中歐貿易迎來契機

報告認為,未來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特朗普政府擱置TTP或者TTIP,同時因害怕回彈效應,也不能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此時中方獲得了貿易優先權。

此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Paal)表示,TPP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他國家可以進入美國市場,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前景堪憂,“然而這也許會給中國帶來機會,讓中國成為太平洋沿岸利益攸關方的領導者。”

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對於歐洲而言,如果TTIP擱淺,與中國發展更緊密的經濟關系將是所剩無幾的選項。

具體而言,考慮到RCEP中國家占歐盟對外貿易的30%,如果歐盟無法同東盟達成良好的貿易協定,歐盟企業也將在該區域面臨更少的市場準入。事實上,歐盟在2007年就開啟同東盟進行貿易談判的計劃,不過進展緩慢。直到現在,在10個東盟國家中,歐盟僅僅同新加坡和越南完成了自由貿易談判,且均未生效。

因此,報告認為,考慮到亞太國家正朝著貿易和投資一體化整合的方向邁進,現在是歐盟加速並反思其策略的時候了,中國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報告中也提醒,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在中歐之間提高信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74

政策密集出臺促綠色物流落地 京東物流在京投放超700輛新能源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31/1189068.html

每經記者 張斯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魏文藝

近期,關於鼓勵電商與快遞物流企業開展供應鏈綠色流程再造等相關政策頻出,在成本壓力面前,綠色化已成為物流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場硬戰。

1月31日,記者在北京通州區京東物流分揀中心內看到,一排排新能源汽車停在中心停車場,有的正在充電樁位補電,有的等待裝貨。紅色車體上都有白色的“新能源”字樣,而綠色新能源專用京字車牌則格外醒目。家住在海澱區的王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已經看見新能源物流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沒有噪音,更綠色環保。

“新能源物流車在整個物流行業中,目前尚處於推廣的倡導階段,面臨配套設施不完善、成本高等各種問題。” 中國交運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僅是新能源汽車方面,包括快遞包裝等各方面的環保問題都需要引起相關企業及部門的足夠重視。需要政府來推動,形成一個整體的綠色環保體系。

                                                     京東在京投放的新能源物流車

 

響應政策 京東提前兌現綠色承諾

記者註意到,近期關於綠色物流的政策頻頻發布。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提出電商快遞綠色發展理念,鼓勵電商與快遞物流企業開展供應鏈綠色流程再造,逐步提高快遞物流領域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

在政策發布兩天後的1月25日,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微博上發文稱,京東物流已提前兌現了承諾,在北京市投放超過700輛新能源車,目前進出北京的所有京東自營貨車全部換成了電動新能源車。

在劉建新看來,京東此舉是自覺貫徹十九大以來國家關於新能源和綠色物流的相關政策。同樣,順豐等其他快遞公司也應該響應和推廣。

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著挑戰與機遇,但綠色新能源物流時代已然開啟。按照公安部推廣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的統一部署,從2017年12月28日起,北京市正式啟用新能源車專用號牌。在京東物流北京通州分揀中心,新能源車隊隊長裴文彪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京東物流於2017年12月29日拿下了首張新能源汽車專用京牌——京AD09860。

“這輛新能源物流車續航里程在180~200公里,續航時間在2~3小時。沒有噪音、零排放。”談話間,裴隊長向記者展示了充電樁充電的流程。他表示,目前該中心只有16根充電樁,幾百輛車還需要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夜間調度充電。

據測算,燃油車平均一天運行170km,消耗19升油。根據現行的相關標準,如果使用新能源車,則每天減少碳排放42.75kg。按照700輛新能源車投放來算,預計一年減少碳排放在11000噸左右。

                                                     在充電樁補電的新能源物流車

 

到2020年 能源物流車銷量或達6萬輛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曾說,綠色物流本身就是一項具有社會公益屬性的系統性工程。將綠色物流進行到底,是整個物流行業參與者的心聲。

在節能減排、新能源創新應用的浪潮里,京東物流“青流計劃”成為電商物流的指引,並實際兌現著“綠色”的承諾。去年5月,阿里的菜鳥網絡也推出了新能源智慧物流車計劃,擬在未來五年聯合上汽、東風等車企共同投放100萬輛新能源智慧物流車。

據2016年《中國快遞領域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快遞新能源汽車在近幾年來獲得了較大發展,而2014年新能源物流車僅有500輛。據業內人士介紹,新能源物流車到2020年銷量預計有望達到6萬輛。

劉建新在采訪中指出,過去我國對快遞發展主要聚集於規模和業績,導致快遞十年來野蠻發展,存在廢棄物增長速度超過快件量增長速度等諸多問題。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增強綠色環保意識,把綠色指標等作為硬性指標進行規定。比如規定市場份額前20%的物流公司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等,在標準設計方面增加強制性設定。

但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整個物流行業都知道綠色化是大趨勢,但過去兩年,快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比例仍然極低。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問題多種多樣,包括電池問題、購車成本過高、政府補貼下滑、充電難等。

談到成本問題,京東物流新能源汽車項目負責人劉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車輛采購成本、養護及運營成本相對燃油車來說都有所下降,其中每輛車的采購成本要比燃油車減少3萬~4萬元。但他也指出,電池等技術叠代太快,會導致成本增加,加之充電樁建設步伐滯後,車輛續航時間短等問題仍是未來有待完善的環節。

對此,劉建新認為,這不僅需要物流企業,更需要政策、工信部等共同努力,提高新能源車的續航能力、增加充電站的數量,將加油站改造成充電站等。

(實習生趙雯琪對本文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702

發電量減 台促日熄冷氣兩小時

1 : GS(14)@2017-08-02 05:59:30

颱風納沙吹襲台灣期間,花蓮的和平電廠輸電電塔上周六(7月29日)被吹塌,導致發電量大減,估計需時15天才能復電。行政院為免全台陷入限電危機,前日要求全台各機關未來兩周的中午1時至3時關閉冷氣兩小時,迫使公務員在酷熱環境下工作,許多人要翻出停用已久的電風扇使用。行政院長林全昨表示,目前用電量仍足夠,但適逢夏季用電高峯,一旦再有電廠發生狀況,就可能需限電,故此希望盡量能夠減少用電。他又表示,不只是政府部門,更希望民間企業和社會大眾一起幫忙,度過這次的供電危機。省電措施引起不少批評聲音,指下午氣溫正高的時候關冷氣,叫人難以工作。而且下午3時後所有機關齊開冷氣時,耗電會更高。有公務員昨稱:「3時一到,大家歡聲雷動」。台灣的省電措施,暫未知對旅客影響有多大,但經濟部規定,便利店、百貨公司及超市等20類營業場所,若冷氣低於26℃,經規勸不改善,將開罰2萬到10萬元新台幣(5,000至2.6萬港幣)。


用電量反增加

新北市長朱立倫唱反調,拒絕跟風配合節電,他指節省能源是要智慧節能,而非關閉電源。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這是奇怪的命令」,要求市府仍開冷氣,但溫控28℃。昨日全台氣溫為31℃至35℃,據台電官網資訊顯示,政府節電作戰首日似乎失敗。因為昨午1時50分左右全台用電量約3,299.7萬千瓦,較前日同一時間的3,016.6萬千瓦的用電量,仍高出近300萬千瓦。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2/201092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2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