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資本湘軍:新華聯繫多元化財富路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0/1OMDcxXzM2NDE1OA.html
在多元化經營的道路上銜枚疾進近二十年後,起於湖南、興於北京的資本湘軍新華聯繫再下一城,這一次是進軍奶業。
近日,三元股份(600429.SH)發佈公告,將與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新華聯控股)聯合,以不高於7.2億元資金對湖南太子奶集團(下稱太子奶)進行破產重組。而這,僅僅是湖南株洲醴陵人傅軍掌控下的新華聯繫多元化鏈條上新的一環。
54歲的傅軍出身政界,後下海經商,創立新華聯繫,從國際貿易起家,逐步涉足房地產、化工、酒業、礦業、燃氣、金融投資等多元化領域。
傅軍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是截至目前政治職務最高的湘商。而新華聯繫高層也曾云集出身政商界的精英,包括原國家能源部行政司司長梁裕厚,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參贊陳均、韶山市常務副市長毛澤平等均曾被傅軍網羅,擔任新華聯繫董事和副總裁等高層職務。
關係資本家傅軍,並不諱言「官」對其生意的幫助,他以廣泛的政商人脈為基礎,玩轉中國式「資源整合」,配以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及隱身其後的強大戰略夥伴,成就了新華聯繫今日之多元化繁榮。
新華聯繫巧用手中的上市公司「殼資源」,以資產重組為餌,吸引機構投資者拉高股價,規避政策窗口期,高位套現,牟取暴利。
這條中國特色的「價值投資」之道被傅軍運用嫻熟。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初,新華聯控股利用旗下酒業上市公司通葡股份(600365.SH)重組「虛晃一槍」,高位減持472萬股通葡股份套現逾6000萬元。
2011年7月,新華聯繫旗下新華聯控股聯手泛海投資、巨人投資、科瑞集團等資本巨擘,借殼S*ST聖方(000620.SH)實現旗下房地產業務上市,其能擊敗首鋼控股等國有競爭對手,突破房地產調控政策限制借殼上市,泛海投資等戰略夥伴的頂級政商關係功不可沒。
「傅軍本人並不擅長產業管理,但卻是一個聯通政商、整合資源的高手。」湖南一位與傅軍打過多次交道的資本界人士評價道。
縱觀新華聯繫的多元化路徑,基本是因循「產業管理+資本運作」模式。這既不同於復星集團郭廣昌主導之專業化的多元化,也有異於另一資本湘軍「鴻儀系」 鄢彩宏的純粹資本運作。
這一模式具體來講,就是新華聯繫依託政商人脈拿到項目,並找到產業管理經驗豐富的合作方,再通過資本運作,做大項目或者實現上市,新華聯繫甚至不介意讓出第一大股東位置,由合作方接手。金六福酒、華聯瓷業、東嶽集團(0189.HK)無不是顯在例證。
截 至目前,新華聯繫旗下控股、參股的上市公司已達6家,分別是新華聯(000620.SH)、*ST通葡(600365.SH)、東嶽集團、金六福投資 (0472.HK)、皇城集團(7203,馬來西亞上市公司)、科瑞資源(CRHL,英國上市公司)。累計至今,新華聯繫總資產超過200億元。
初嘗多元化
傅軍早年出身政界,23歲即任桑梓醴陵鄉黨委書記,30歲當上湖南省工藝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成為當時湖南最年輕的處級幹部之一,平步青雲的當口,傅軍卻選擇了棄政從商。
「政治的沉悶讓我難以忍受,而中國要強盛還是要靠經濟,所以我決定去經商。」若干年後,傅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如是袒露棄政從商原因。
1990 年,傅軍懷揣老婆給他的1000美元遠赴馬來西亞淘金。在這裡,傅軍與人生的第一個貴人——馬來西亞華裔商人曾欽泉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馬來西亞新華聯集 團前身),由曾欽泉出資,利用傅軍在國內的業務關係,代理銷售中國內地的商品,包括罐頭、乳豬、蓮子等,同時將馬來西亞的紙張、橡膠、木材之類的原材料運 回國內銷售。
但是,由於文化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公司最初生意並不好,最初兩三個月,基本沒有做什麼生意,後來在曾欽泉的幫助下,才漸見起色。此後,傅軍進入人造板材市場,終於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2年,有了一些積蓄的傅軍決定回國發展,進軍當時前景廣闊的房地產領域。但是他缺乏啟動資金,此時,又是曾欽泉斥資1200萬元幫助傅軍啟動房地產生意,而這,也即是新華聯繫多元化發展的肇始。
今 日市場廣為流傳的是傅軍轉戰長沙和北京地產江湖的輝煌故事,但實際上,傅軍的地產業務起於廣西北海,1992年,他在北海市成立北海正天置業有限公司,開 發了北海正天花園和海灘國際大酒店,此後,房地產泡沫急劇膨脹,憑藉著對商業風險的敏銳判斷,傅軍迅速撤出全部資金,從而得以避免此後的北海經濟危機,全 身而退。
1993年,傅軍在湖南長沙成立湖南華聯置業有限公司,此後,公司連續開發了九家灣公寓、蘭景花園、新華聯家園等十餘個房地產項目,結果一路飄紅,在彼時低迷冷清的房地產市場颳起一股旋風。
此後,借助申辦奧運會的契機,傅軍又將地產業務觸角伸向北京,先後開發了新華聯家園、新華聯錦園、北京青華城等樓盤,開發總面積超百萬平方米,新華聯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北京地產江湖牢牢紮根。此後,房地產漸成新華聯繫主業。
房地產發展的同時,新華聯繫的多元化發展也同步而進。
1994年,傅軍進軍陶瓷行業,他以旗下馬來西亞新華聯為載體,收購瓷都醴陵嘉樹鄉陶瓷廠,並更名為湖南華聯瓷業公司(下稱華聯瓷業)。此前,嘉樹陶瓷因體制原因,只能依靠中間商出口,利潤較薄。
傅軍接手後,公司改變了出口模式,由其在馬來西亞的貿易公司直接自營出口,第二年公司即銷售翻番。傅軍在這裡第一次真正實踐「產業管理+資本運作」的商業模式,找到了許君奇這個具有陶瓷行業產業管理經驗的人。
時至今日,華聯瓷業年銷售已超8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日用瓷器出口企業之一。而華聯瓷業做大之後,傅軍卻讓出了大股東位置。
華聯瓷業內部人士透露,傅軍已經將部分股份轉讓給許君奇,退居股東次席,成為財務投資者,兩人合計持股100%。而傅軍對許君奇這個才俊很是看重,讓其持有新華聯控股2.25%的股份。
傅軍結緣化工行業,則更多有偶然因素。1996年,傅軍到山東桓台看望一位掛職的同學,對方向他說起當地有一家潛質不錯的化工企業,建議他去看看,這就是現在的東嶽化工集團(下稱東嶽集團)。
而當時東嶽集團不過是一家鄉鎮企業,主要生產無水氟化氫和製冷劑,規模也不大。但這次也像嘉樹陶瓷一樣,傅軍看上了當時的公司總經理張建宏,當兵出身的張建宏幹練而有豪氣,傅軍認為他是干事業的人。於是,傅軍將東嶽集團納入麾下。
新華聯控股後,東嶽集團業績增長迅速,目前,公司的製冷劑和高分子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均超過30%,穩居國內和全球第一。
傅軍的投資獲得了豐厚回報。2009年12月,東嶽集團在香港聯交所發行5.2億股股份,成功實現上市。傅軍通過旗下新華聯國際持有35.12%股份,間接控股東嶽集團14%,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財報顯示,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東嶽集團營收分別為人民幣35.44億元、59.64億元、55.7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5億元、7.34億元、14.84億元。
「我投資東嶽集團,主要是看好張建宏這個人,產業的合作只是一方面,關鍵是人的合作。」傅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而東嶽化工,也成為傅軍「產業管理+資本運作」模式的又一成功案例。
分享「金六福」
傅軍並不滿足於幾個領域的多元化,他還將業務觸角伸向了酒業領域,而金六福酒,堪稱傅軍「產業管理+資本運作」商業模式在酒業領域的得意之作。
1998年,傅軍在沒有一個白酒生產車間的情況下,投資1000多萬元,選定五糧液為合作對象,由五糧液貼牌生產(OEM)金六福酒,而新華聯方面則負責渠道網絡和品牌建設。
「五糧液有一二百年的歷史,它的發酵技術、生產質量等方面都非常精細,我們自己搞的話,十年、二十年也達不到這個水平。但是在營銷方面,五糧液酒廠並沒有優勢,這就是金六福的機會。」傅軍當時如是分析其中的商機。
這一次,傅軍的產業運作夥伴是自己的妻弟——吳向東,吳曾經是「川酒王」的經銷商,在白酒的市場營銷、品牌運作方面經驗頗豐。
此 後,金六福在產業經營方面,創造出中國白酒行業的奇蹟:2003年,金六福銷量近6萬噸,銷售收入20億元,牢牢確立「中國第一賣酒商」地位;到2008 年公司成立10週年時,金六福營業額超過60億元,銷售收入僅低於貴州茅台的82億元和五糧液的79億元,穩坐白酒行業的第三把交椅。
金六福在品牌運作的同時,也開始自己釀酒。從2001年底至2009年,金六福先後耗費巨資,收購云南香格里拉酒業、邵陽市酒廠(後更名為湘窖酒業)、黑龍江省玉泉酒業、陝西省太白酒業等一系列白酒生產企業,從「賣酒商」華麗轉身,打通白酒產供銷產業鏈。
大規模、高密度收購整合需要大量資金,而這僅僅依靠金六福內部積累是難以實現的,錢從何來?這主要得益於傅軍的資本運作。
2003年12月,傅軍控制下的馬來西亞新華聯集團(下稱馬來西亞新華聯)耗資1.23億港元購買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實力中國(0472.HK)74.99%股權,並更名為新華聯(0472.HK),第一大股東為新華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新華聯國際)。
此後數年內,傅軍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逐步將金六福資產注入新華聯,為金六福後期的密集收購搭建融資平台。
2005年2月,新華聯以6500萬港元現金收購金六福旗下云南香格里拉酒業70%股權;2006年8月,新華聯將實力中國旗下原有的保健及電子業務100%股權悉數出售,從此集中經營酒業業務。
2007年5月,吳向東和李娟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金六福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金六福有限)。
當年8月8日,已經停牌50多天的新華聯復牌並發布公告稱,向金六福有限出售6.5億股份,佔公司已經發行股本的56.56%,代價為1.755億港元。
耗時三年的漸進式資本運作後,金六福有限正式入主新華聯。新華聯國際持有新華聯的股份佔比由74.99%降至16.05%,而金六福有限持股比例為56.56%,成為第一大股東,而華澤集團持有金六福有限80%股權,因此,華澤集團大股東吳向東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2008年1月10日,新華聯更名為金六福投資(0472.HK),至此,金六福終於通過借殼登陸香港資本市場。而金六福投資也成為吳向東整合收購中國酒業資產的資本平台。
聯交所資料顯示,金六福投資2010年、2011年1-6月分別營收3.37億港元、1.12億港元,分別實現淨利潤3831萬港元、1070萬港元。上市公司營收數據之所以與大股東數十億元的營業額差距如此之大,是因為大股東還有很多酒業資產沒有注入。
而一手打造金六福的傅軍,則從上市公司金六福投資實際控制人位置上退出,讓賢於妻弟吳向東,目前,傅軍僅通過新華聯國際持有金六福投資12.94%股權,為第二大股東。
這依然是傅軍主導的「產業管理+資本運作」的多元化投資典型路徑,通過資本運作實現上市後擇機退出大股東位置。當然,在H股一進一出,傅軍也已經賺得盤滿缽滿。
值得感嘆的是,傅軍在運作金六福上市過程中的資本長袖善舞。金六福借殼上市過程中,內地和香港的證券法規幾經變動,而傅軍卻在政策空隙中左右逢源。
事 實上,在新華聯國際買殼後不久,香港聯交所即出台證券新規,規定凡屬涉及控股權易手的資產重組,如定向增發等,均需參照IPO上市審批規則執行,在此嚴格 條件下,傅軍並沒有一次性掏空原實力中國的資產或一次性注入金六福資產,而是採取了「零敲碎打」的方式,分步剝離和注入資產,從而減少了政策審批環節,省 去了重組的很多麻煩。
此外,通過設立金六福有限等離岸公司,使得新華聯國際與金六福有限的股權轉讓變成了兩個境外公司之間的股權轉讓,從而規避了「境內自然人以其在境外控制的公司名義併購與其有關聯關係的境內公司,須經商務部審批」的政策限制。
擱淺通葡股份
如果說運作金六福上市是傅軍初嘗資本「美酒」的話,那麼,其控股通葡股份七年的運作路徑,則是「資本釀酒」的又一案例,只不過,相比金六福,傅軍這次的成績乏善可陳。
2004年底,傅軍旗下新華聯控股斥資1.54億元,以3.79元/股的價格從吉林東寶集團手中購得4070.4萬股通葡股份(600365.SH),以29.07%的持股比例,成為這家以經營紅酒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此前,通葡股份在東寶集團的管治之下,經營嚴重惡化,2001-2004年期間,銷售收入從1.2億下降至不足4000萬,應收賬款則高達2億-3億之間。
由於當時新華聯繫旗下擁有眾多廣為人知的品牌——金六福、香格里拉·藏秘等,在酒業領域經驗豐富,因此市場一直期待著其能再造一個「金六福」。而收購當初,傅軍也曾公開表示要引領通葡股份重回行業三甲。
新華聯控股入主之後,更換了通葡股份管理團隊,公司銷售基本實現了現款銷售。2007年財報顯示,公司應收賬款經過數次核銷,已降至4600萬。
不過此後數年,新華聯控股並沒
有兌現入主之初「加大資金投入,做大做強公司紅酒主業」的承諾,在公司業務發展方面投入的資金很少,使得通葡股份在銷售方面並沒有實現大幅增長,2004 年-2008年年均增幅在20%以下。
2006 年至2008年,通葡股份淨利潤分別為143萬元、-2.64億元、215萬元,經營業績堪憂。而公司的流動資金也捉襟見肘。2006年底,公司賬面上顯 示的貨幣資金約有2400萬元,到了2007年底減至900餘萬元,2008年中報顯示,公司賬上貨幣資金僅為140萬元。
「葡萄酒是需要高投入的行業,營銷渠道都需要投錢,否則很難做好。」接近通葡股份的人士表示,「其實新華聯此前也有心去做,但是很多內部事情『搞不定』,影響了進一步動作。」
在 此情況下,通葡股份開始重組。2009年3月2日至3月4日,公司股價連續三天漲停,公司發佈公告稱,大股東新華聯控股和二股東通化東寶 (600867.SH)正在與湖南瀏陽河酒業有限公司(下稱瀏陽河)商討轉讓所持本公司股權事項。瀏陽河借殼通葡股份之事就此浮出水面。
不過4月10日,公司卻發佈公告稱,已經終止與瀏陽河的重組。4個月之後,重組緋聞對象變成了云南紅酒業。
2009年8月12日,公司公告稱,擬向通恆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通恆國際)以8.66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4618.94萬股,收購其預估值約4億元的「云南紅」系列酒業資產。如果重組完成,通恆國際將控股通葡股份24.81%,成為公司新東家。
不過,歷時一年多後,通葡股份重組方案在2010年12月22日被證監會否決,自當日起之後的4個交易日內,公司股價暴跌19.92%,將押寶重組的上投摩根等一眾機構套牢。
「在國產的葡萄酒中,基本以張裕、王朝和長城三家寡頭壟斷,而且,國內葡萄酒市場也面臨著進口葡萄酒的巨大衝擊。」安信證券分析師李鐵當時分析認為,通葡股份被高估了。
而重組期間的2009年和2010年,通葡股份分別巨虧3789萬元和2287萬元,2011年2月,公司股票被上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更名為*ST通葡。
儘管兩次重組都是「虛晃一槍」,但傅軍控制下的新華聯控股卻從其中獲利頗豐。
在 披露重組預案後的2010年6月,新華聯控股分別拋售472萬股通葡股份,套現逾6000萬元,新華聯控股仍然持有1282.5萬股通葡股份。此後,新華 聯控股又陸續減持部分股權,截至2011年6月底,新華聯控股持有*ST通葡1009萬股(7.21%),仍為第一大股東。
事實上,早在2007年4月,新華聯控股持有的700萬股通葡股份限售股剛剛解禁,公司即將其悉數拋出,套現8000萬元。
金六福的輝煌為何不能在*ST通葡重演?因為新華聯繫「產業管理+資本運作」的模式在*ST通葡缺失了產業管理的關鍵一環,而傅軍並非酒業專家,他引進瀏陽河和云南紅重組,就是準備借助這兩家公司的酒業運作經驗,補上*ST通葡產業管理短板。
「可惜天不遂願,重組沒搞成,所以傅軍只能退而求其次,借重組炒一把股票套點現,否則為何既不投資金又不斷減持呢?」中信建投湖南總部研究總監劉亞輝直言。
借殼S*ST聖方
相較於在其它業務板塊的收縮,傅軍領導下的新華聯繫,最近兩年在房地產業務板塊則是大步前行。究其原因,房地產是傅軍興業發家並親自操刀的主業,但卻一直不溫不火,相比規模較大的化工和礦業板塊,江湖地位急待提升。
資料顯示,新華聯繫旗下運作房地產業務的主要平台是2005年6月成立的北京新華聯置業,2008年9月更名為新華聯置地。此外,北京香格里拉房地產開發公司也經營新華聯繫的部分房地產業務。
財報顯示,2008年、2009年、2010年1-11月,新華聯置地營收分別為7.87億元、23.32億元、12.5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3億元、3.6億元、4.2億元。
自1992年涉足房地產領域至今,新華聯繫先後在廣西北海、湖南長沙、北京等地開展業務,目前已經開發的樓盤有北海正天花園、長沙新華聯家園、北京新華聯家園、北京青年城等十餘個樓盤,開發面積在250萬平方米以上。
「房地產是新華聯的主導產業,公司將借力城鎮化,實現房地產業務上市做大做強。」傅軍曾向媒體坦言,新華聯繫錯過了2000年後房地產的高速發展時機,公司將加大房地產業務拓展力度。
傅軍看中的殼資源是S*ST聖方,S*ST聖方1996年於深交所上市,大股東為黑龍江牡丹江石化集團(下稱牡石化),1999年11月,牡石化將所持7271.3萬股(28%)國有股轉讓給西安聖方科技公司(下稱西安聖方),後者成為S*ST聖方大股東。
後因西安聖方掏空上市公司被證監會處罰,其持有的28%國有股被追繳,2006年4月3日,連年虧損的S*ST聖方被暫停上市。
當年6月,被追繳的國有股權公開拍賣,首鋼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首鋼控股)以745.15萬元競得8725.56萬股(28%,因分紅擴股),成為控股股東。
不過首鋼控股也只是過客。2009年8月,新華聯控股以1147.46萬元收購首鋼控股所持的S*ST聖方28%股權,傅軍得償所願,入主S*ST聖方。
「最後」的資本湘軍財富路徑還原
不過,傅軍接下的是一個爛攤子。S*ST聖方作為A股第一家進入破產程序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重整時,曾因赤裸裸的假破產、逃廢債務而觸犯眾怒。
而 西安聖方董事長劉曉衛與其同學、湖南人柳軍飛聯手,一步步掏空S*ST聖方,而柳軍飛旗下的中科軟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科軟件」)也因為S*ST聖方 提供連帶擔保而受累,欠下巨額債務,後柳軍飛將中科軟件的包袱甩給湖南省經濟建設投資公司(下稱「湖南經建投」),自己隻身離去。
光陰流轉,數年之後,恰恰又是傅軍這個湖南人,為另一個湖南人柳軍飛玩轉S*ST聖方留下的爛攤子涅槃重生。
入 主S*ST聖方後,傅軍開始謀劃將旗下新華聯置地注入上市公司,但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3月,新華聯控股重組S*ST聖方的方案獲得證監會 「有條件審核通過」,但此後由於國家對房地產進行調控,新華聯置地借殼不得不延期。經歷一年多漫長的等待,2011年4月,S*ST聖方恢復上市的閘門才 重新開啟。
傅軍為增加重組成功幾率,在2009年7月引進泛海投資、巨人投資、科瑞集團等4名戰略投資者,向新華聯置地增資4.12億元,其中巨人投資和泛海投資分別以8000萬元現金各認購1232.53萬元增資,各佔新華聯置地總股本的3.39%。
按 照2009年11月的資產重組協議,S*ST聖方向新華聯控股、巨人投資、泛海投資等6個對象定向增發12.86億股,其中向新華聯控股增發10.27億 股,加上此前從首鋼控股手中獲得的8725.56萬股,扣除股改時向流通股東支付的3259.19萬股,截至2011年6月30日,新華聯控股共持有 S*ST聖方10.54億股,佔比65.98%,為S*ST聖方控股股東。
2011年7月8日,停牌5年多的S*ST聖方恢復上市,更名為新華聯,當日股價暴漲799.15%。9月8日,新華聯收報6.47元,傅軍所持股份市值高達28.99億元,而史玉柱的巨人投資和盧志強的泛海投資的持股市值也高達2.82億元。
「戰略投資者的介入還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這些戰略投資背後站著盧志強、史玉柱、鄭躍文等幾位大佬,他們政商人脈廣闊,提高了新華聯置地借殼S*ST聖方的勝算。」中信建投湖南總部研究總監劉亞輝如是評析戰略投資者的「火線入股」。
整合太子奶
除了房地產業務,新華聯繫還插足礦業、燃氣、金融等行業,多元化戰略向縱深發展。
在傅軍的產業棋局中,礦業被認定為「大有可為」。2006年6月,新華聯繫正式進入礦產領域,5年來,通過投資、控股、併購、合資等形式,新華聯繫已在新疆、陝西、江西、湖南等地和剛果(金)、贊比亞、秘魯等地成立分(子)公司10餘家。
「資 源永遠是稀缺的,誰控制資源誰就擁有未來。」傅軍如是解釋自己對礦業的情有獨鍾。與國企在海外買礦不同的是,新華聯繫「抄底」海外礦產不顯山、不露水。如 今,已經在剛果(金)拿下一個年冶煉1萬噸的銅礦和一個年冶煉1000噸的鈷礦;此外,在贊比亞拿到兩個銅礦和3個鈾礦。
早在2003年,新華聯繫還涉足燃氣行業,傅軍通過旗下馬來西亞新華聯與威海中原燃氣合資設立山東中原燃氣有限公司,雙方各佔50%股份,不過很快雙方分道揚鑣。
此後,傅軍又設立北京新華聯燃氣公司,同時向多個城市拓展。不過,最近新華聯繫似乎在逐步退出城市燃氣行業,「我們進入太晚,而且一線城市鐵板一塊,很難挺進。」傅軍如是向媒體解釋退出城市燃氣業的原因。
新華聯繫對金融業也興趣頗濃。目前,新華聯控股分別參股了長沙銀行、天津濱海農商行、寧夏銀行等。最近,新華聯控股已著手組建星辰人壽保險公司,並已上報保監會等待審批。
2011年,新華聯繫跨界多元化再出驚人之舉。8月27日,三元股份(600429.SH)公告稱,將與新華聯控股聯合,以不超過7.2億元重整太子奶。
太子奶成立於1996年,2002年開始,太子奶進入高速擴張期,先後投資三十多億元,在湖南株洲、北京密雲、湖北黃岡、江蘇崑山、四川成都興建了五大乳酸菌奶生產基地。
此後,高速擴張使得公司債台高築,財務狀況迅速惡化,加之與高盛等三大投行的對賭,2008年,太子奶資金鏈斷裂,此後株洲市政府也曾成立高科奶業託管太子奶,但終究回天乏術,太子奶陷入破產重整絕境。
2011年8月17日,是太子奶集團實施重整的最後限期,如若管理人在此前仍無法拿出有效的重整方案,太子奶將直接破產清算。
恰 在此時,三元股份與新華聯控股宣佈參與太子奶破產重整。最新的消息是,「新華聯—三元」聯合體將共同出資7.15億元重整太子奶。此次重整的對象,是太子 奶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三家公司的重整資產,包括太子奶的795畝土地,以及相應地塊上23.72萬平方米的廠房和部分生產車間。
「聯手重整應該是相互借重。」劉亞輝分析,株洲是傅軍老家,新華聯繫在株洲人脈資源深厚,對於拿下太子奶項目,後期與政府及債權人溝通都有優勢;而三元股份奶業運作經驗比較豐富。
2011年7月,株洲市政府派出處置太子奶危機的高科奶業董事長文迪波被雙規,太子奶事件的複雜性可見一斑,此時,也許只有出身株洲,在當地政商人脈廣闊的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傅軍,才能真正收拾殘局。
而三元股份與新華聯控股此番聯手,更像是各取所需:三元股份之前在乳酸菌業務方面一直比較薄弱,而太子奶的乳酸菌生產技術在全國靠前,這對三元股份的產品線是有益補充;而新華聯繫則看中太子奶高達795畝土地資源。
不過,三元股份近年經營業績並不好。財報顯示,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29億元、5146萬元、2838萬元,每股收益分別低至-0.19元、0.058元、0.032元,是A股業績最差的乳業上市公司。
此外,2009年初,三元股份通過定向增發收購三鹿乳業後,至今「消化不良」,整合未見成效,此次其能否成功整合太子奶仍存懸念。
儘管傅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極力否認覬覦太子奶的土地資產,但巧合的是,上市公司新華聯8月19日公佈的半年報稱,下半年公司將在二、三、四線城市加大土地儲備力度。這不能不令市場對新華聯控股重整太子奶後,處置土地資產的方式浮想聯翩。
只是,太子奶遺留問題錯綜複雜,重整佈滿荊棘,沿襲「產業管理+資本運作」路徑的新華聯繫,此番能否在重整太子奶上全身而退,仍充滿未知之數。
聯繫匯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3.html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已經30年, 昨天前金管局主席任志剛提文章指聯繫匯率可以變更, 不明白他的動機何在。任總在位曾多次捍衛聯繫匯率,
但下任後就出文批評, 令人想起早前他被雷曼事件報告重點批評之後的反應。不過我們應該實事求是, 不應測試人家背後的動機, 建議是合理、有用的,
就不妨採納亦無妨。
聯繫匯率未來的方向有3個可能, 1是不變, 2是變得自由浮動或用其他方法掛鉤, 3是一半半。第3個可能不用說, 一半半的掛鉤是政府控制下的市場, 不應該在香港這樣成熟而自由的市場出現。餘下的只有可能1或可能2。
可能1就是不變, 現在的玩法, 不用研究。研究焦點在可能2, 如果可能2沒有比可能1更好的話, 根本不用考慮。考慮是有什麼要注意呢?
不應該只看掛鉤貨幣的升值潛力, 這可是大部份人都注重的唯一焦點, 因為美元預期會跌, 人民幣預期會升, 所以港元應該掛人民幣。
但事實上, 掛鉤的貨幣所有的代表性、流通量、認受性、經濟體支持、經濟的關聯性等, 亦是非常重要的考慮點。在大部份方面, 美元還是世界第一的,
歐元也完全不是對手。人民幣還不可以自由與世界其他貨幣對換, 這一點已經輸給美元九條街, 現在港元掛鉤人民幣簡直是在開倒車。
自由浮動又如何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師羅家聰支持這個看法多年, 但我又對這個沒有多大信心, 香港只是一個城市, 最多是交易量高至可跟 New
York 及 London 比較的地方, 但始終是城市一個, 經濟體系不能跟一個國家比較, 這樣的經濟體可以支持一種獨貨幣嗎? 在這個情況下,
大鱷要搞事太容易了。不過, 可能羅家聰就是其中一個大鱷吧。
在家養魚, 定好水的鹽濃度之後, 魚缸中的小魚就會適應好環境, 各自生存, 各自精彩, 水位時高時低, 時清時濁, 小魚都有多寡。但水的鹽濃度不應該常改, 改得太急或亂改, 可能整缸魚都會死清光。
逆天的Dalio(五)——加入通脹聯繫債券的成型全天候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16最後的成分:通脹聯繫債券
如果說Bridgewater是風險平價的先鋒,那麼把通脹聯繫債券納入機構投資組合的歷史上,Bridgewater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脹聯繫債券在全天候交易策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隻證券的基本價格與通脹數據之間的聯繫,早在18世紀就被出現了,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早期,通脹聯繫債券在機構投資組合還沒有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Bridgewater的其它發現一樣,這個發現也是來源於一個對話,或者一系列對話。一個美國基金會曾經諮詢了Bridgewater一個問題:怎麼才能連續保持5%的實際回報?章程規定,基金會必須每年支出其資產規模5%的資金,所以為了保持基金會能永遠運作,必須保持每年實現5%的實際回報。
回到構建給定目標的投資組合上,客戶的「無風險頭寸」不再是持有現金了,而應該是一個能提供實際收益的投資組合。通脹聯繫債券,這種債券會支付實際收益率外加實際通脹率的回報,所以只要找到一隻能支付5%實際回報的通脹聯繫債券,就能滿足基金會5%的要求。然而問題是,美國那時候不存在這樣的債券。這種通脹聯繫債券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一些其它國家已經很流行。作為一個貨幣和債券投資經理,Dalio和Prince知道怎麼以美元為基準對沖投資組合的匯率風險,消除掉匯率波動的影響。所以,Bridgewater嘗試構建一個全球的通脹聯繫債券投資組合,並以美元為基準對沖匯率風險,作為給這個美國基金會提供的投資解決方案。但是,當時全球的實際收益率只有約4%,所以需要對通脹聯繫債券增加一點槓桿才能達到基金會5%的要求。
Bridgewater給基金會做的工作明確證明了,相對於其結構相關性優勢,通脹聯繫債券是高效但被嚴重忽視的資產類型。在通脹上升的經濟環境中,通脹聯繫債券表現很好,但股票和普通政府債券都會表現不佳。結果,通脹聯繫債券填補了構建傳統投資組合中,分散投資風險的缺口。大部分投資者不會持有商品以外的資產來對抗通脹上漲的驚喜,這樣做會令整個投資組合出現小缺陷。從Bridgewater建立的經濟環境理論看來,通脹聯繫債券有助於平衡整個四宮格和其它資產類型,通脹聯繫債券的平衡作用是獨一無二的(通脹聯繫債券與大眾商品是負相關的,與增長是正相關的,這是一個另類的優勢)。毫不意外,當美國財政部決定發行通脹聯繫債券時,相關官員就諮詢了Bridgewater對構建這類證券的意見。Bridgewater在1997年提出的建議,決定了美國通脹保護證券(TIPS)今天的設計。
全天候交易策略
全面成型的全天候交易策略出現在1996年,當時Dalio、Prince和第三任首席投資官Greg Jensen(剛離開學校就進入了Bridgewater)嘗試提煉濃縮數十年的投資經驗到一個投資組合裡。當時的動力來源於Dalio的一個願望,他希望把所有託管資金放在一起,構建一個資產配置的組合,Dalio相信這個組合能在他離開以後仍能長期保持可靠。Dalio總結和歸納了Bridgewater發現的投資原理,把對沖麥樂雞的風險、幫助Rusty平衡投資組合和管理通脹聯繫債券的經驗,都放進了一個真實的投資組合裡。最終的投資配置方案如下圖所示,所有的資產都放進了描繪所有可能出現的經濟環境的四宮格框架中。
(四等分風險分配;高增長:股票、大宗商品、公司信用產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高通脹:通脹聯繫債券,大宗商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低增長:普通債券,通脹聯繫債券;低通脹:股票、普通債券)

通過研究,Bridgewater已經知道怎麼在不同的經濟環境歸類資產類型。他們也知道在四宮格中的所有資產類型可能會同時上漲。這就是資本系統的運作模式。如果央行印錢,那麼那些有好投資機會的人會把錢借走,用這些錢實現更高的收益。這些投資的證券主要有兩種形式:股票(所有權)和債券(債權)。因為央行印錢,所以四宮格中的資產分類並不能完全抵消對方的風險;但這些資產的總回報長期總能高於現金利率的回報。全天候交易策略中對經濟環境的頭寸已經被相互抵消了,剩下能賺取的就是風險溢價。
Dalio形容構建的投資組合「就像發明了之前從未試飛過的飛機」。它看起來是對的,但能飛嗎?Dalio開始用自己的資產「試飛」,而不斷重新平衡這個資產組合是另一名員工的業餘工作。這個投資組合的試飛結果與Bridgewater的預想一樣,但仍只限於Dalio自己的信託投資。全天候交易策略從來沒有被想過會做成一個產品。這個策略太複雜了,看起來沒人能做出來,但同時,這個策略也太直接了當了,似乎每個人憑自己都能做出來。在美國股市出現科網股泡沫的早期,Dalio已經開始提出平衡的概念,而最初只是可有可無的興趣。
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改變了一切。泡沫爆破證明了,股票市場沒什麼是「確定的事情」。科網股泡沫的爆破改變了一般投資者的心態,回想到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石油危機和1987年股市崩盤。很多資金管理者開始移除alpha,作為應對他們認為股市不穩定的一個方法。
Y Combinator新成員:Lawdingo幫助用戶即時聯繫律師,一家在線法律諮詢初創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421.html我曾經在11月份寫過關於Lawdingo的報導。您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瀏覽各個律師的工作資歷,背景及其所在的地區,如果您找到一個您喜歡的律師,你可以在網站上進行預約或者有時您可以點擊即時交流的按鈕在線交流。網站的目標是希望幫助用戶找到一位方便溝通並且收費適中的律師。(在紫金承擔能力方面,許多律師提供在線免費諮詢,如果您能夠大範圍進行搜索和選擇,或許你能夠找到更優惠的價格。)
創始人兼CEO Nikhil Nirmel告訴我說,他之前並沒想過與YC合作。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虛偽的謙遜,但作為一個唯一的非技術的創始人,對於他們的創業孵化器而言,他的存在真的算是比較特別。——所以他們一定是在YC上看到一些他們真的很喜歡感興趣的東西,才會同意接受YC的投資。(他的工作團隊在東歐,不過Nirmel仍然是唯一的一個Lawdingo在美國地區的全職僱員)。
目前網站上有超過450名律師。正如他所說,「我們規模擴張的速度要快於任何一家律師事務所。」
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在發生變化。最初Lawdingo想要向律師收取一定費用,但因為不同資歷程度的律師收費標準不同,而不同層面的客戶帶來的價值也大不相同,所以統一收費對律師們並不適用。於是,對於那些希望特定的潛在客戶關注自己的律師,Lawdingo會採用拍賣的形式,隨著網站上的律師人數不斷增多,律師之間的競爭也逐漸激烈起來,那麼如果有律師希望自己受關注程度更高,他就需要出更高的價拍賣。
原文作者:Anthony HA
敘利亞互聯網與世界中斷聯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609Bloomberg:Google以及其他互聯網公司稱:敘利亞互聯網與世界的聯繫已經中斷。敘利亞大部分地區,Email、網站和其他互聯網服務已經不能使用。
根據搜索提供商報告,Google的網頁服務已經無法使用。報告顯示,紐約時間5月7日下午3點,敘利亞互聯網流量減少。
另外, 網絡交通服務提供商Umbrella Security Labs和互聯網公司CloudFlare均報告稱敘利亞互聯網出現中斷或流量減少。
CloudFlare首席執行官Matthew Prince稱,這是自從去年11月下旬以來敘利亞互聯網最大規模的斷網。去年11月,敘利亞互聯網也曾斷網。
Prince說:「兩次斷網種類相同,看起來也像是用同一種方式斷網的。如果在敘利亞境內,你可能還可以用互聯網,但如果你在境外,你無法發送網絡流量進入敘利亞。」
根據中東新聞社消息,敘利亞電信公司主任Bakr Bakr指責互聯網中斷故障,維護團隊正在努力恢復訪問。
敘利亞互聯網中斷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據OpenDNS首席技術官Dan Hubbard稱,有可能是政府命令關斷互聯網;基礎設施損壞或網絡攻擊也可能導致互聯網中斷,但看起來不大像這麼回事。
Hubbard說:「敘利亞人已經被切斷了互聯網溝通渠道。」
Hubbard還說,這次互聯網中斷與去年11月29日的中斷相似。許多依賴.sy域名的公司必須在斷網期間更改服務。
美國國務卿約翰·特裡昨天說,美國和俄羅斯已經同意就敘利亞問題進行協商,同時向敘政府和反對派領導人施壓,促成會談。
聚美聯合創始人戴雨森:要跟用戶產生情感聯繫
http://www.iheima.com/thread-7062-1-1.html我2008年本科畢業,斯坦福(大學)入學第一天,就在新生Party上就認識陳歐了。陳歐是party上最引人注目的。當時一聊,原來我們都在Google實習過,我之前常玩的遊戲平台GG就是陳歐之前創辦的,我就覺得這哥們兒挺牛X的。
雖然當時在斯坦福那個環境下,很多人都會想創業——你問斯坦福的學生,可能十個人中有九個想創業。但真正創過業的很少,畢業之後能去創業的也很少,大部分人畢業之後還是該找工作找工作,創業風險很大。但像陳歐這樣百分百專注創業,而不是今天討論創業,明天就關心綠卡和找工作的人,絕無僅有。
那個時候我對創業很感興趣,對互聯網也很感興趣,這和陳歐一拍即合。我在斯坦福待了九個月,後面的一段時間基本上都在跟陳歐討論商業計劃,想方案,出去見VC找錢。然後時機差不多成熟,他回國了,我也就休學回來了。這是我第一次創業,在這之前沒有正式工作過。
我們只能專注最重要的事聚美這從什麼都沒有到完成了網站搭建,只用了兩天時間,現在的LOGO還是我自己設計的。(當然)會有缺陷,(比如)沒法回答用戶的提問。但我們快速試錯,嘗試概念。你如果花三個月(建一個網站),你已經晚了。我們很快發現化妝品團購這個事情比(遊戲廣告)那個事情更值得去做,我們徹底投入。
公司創立時就三個人,我一直負責互聯網產品這塊。那時候,我自己會註冊一些馬甲,在人人網上做營銷。因為既沒有錢請達人宣傳,也沒有人手幹這個活兒,我們就自己研究化妝品使用心得。當時我在人人註冊了一個馬甲,寫了個帖子,那帖子講,我作為一個用了好幾年BB霜的資深達人,我告訴大家,BB霜是什麼,大概有多少種,我對這些商品有什麼看法等。這個文章當時在人人網上非常火,有幾十萬人看過,有幾萬個分享,我們在文章裡面加入了聚美的鏈接,光這個帖子就給我們帶來了幾十萬的銷售額。
要和別的公司一樣什麼都做根本不可能,我們只能專注最重要的東西。
當時聚美領先同行的可能有三點:第一,我們把產品拍得特別美。女人是個視覺性的動物,男人愛美女,女人更愛美的東西。很多B2C(網站)只是從(品牌商的)官網上抓一個產品圖,不真實,也不夠清晰。當時我們自己搭了個很簡單的小攝影棚,(拍完上線後)把產品鋪排得很大、很高清,用戶看了之後覺得是我們用心拍出來的。
第二,我們把商品描述做得很精細。當時很多公司的商品描述,很生硬,像產品說明書。對消費者來講,既不能摸到商品,又不能聞到,唯一的介質只有一個頁面,要打動她,就要圖文並茂,真正的做為朋友去幫助她。
我們覺得化妝品(消費)其實很多時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創業家》&i黑馬註:在這裡,內容對用戶吸引和維繫,乃至銷售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個消費者之前從不用防曬產品,但她看完商品描述後開始知道,曬太陽的時候是要用防曬的,在室內的時候是要用隔離的,曬完之後還得修復……學到了更多的(美妝)知識,才會買更多的東西;而很多對手,只會價格戰,卻忽略了化妝品的本質是讓人美麗
第三,那時我們每天只推薦一款產品。如果什麼都推薦,等於沒有推薦。我們的對手有幾萬SKU,但沒有個一個SKU挖掘到了賣點,而我們因為專注,每天賣一個也能轉化率很高。為什麼聚美在推新品方面這麼強,為什麼很多品牌跟我們合作?大家上淘寶,可能是需要什麼就去搜。但聚美的用戶基本上都要看一遍我們的推薦列表。我們可以讓幾百萬人同時聚焦到一個產品,這種能力也只有聚美這種商業模式才能夠具備。
內容即營銷對於用戶來講,用戶想看的是信息而不是廣告,如果他/她覺得這是篇廣告的話,不會去關注、收藏、轉發。信息本身有用,會比一般的廣告有說服力。我們賣的產品有價值,也會自然而然給聚美帶來口碑傳播
現在我們在手機上可以更有效地做這件事情。手機是最私密的、最瞭解你的一個東西,它知道你每天點開什麼軟件,看什麼信息,這些信息我們都會把它利用起來。以前我們推的是熱門爆款,現在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細分,獨家推薦最適合你的商品。2012年,我們的移動App上線。到現在,手機端給我們帶來的銷售額,佔我們營收50%以上。
我們最開始做移動端的時候想,當用戶每天要去刷一個東西的時候,肯定用手機刷更方便。手機購物的場景跟PC不一樣,PC是用戶坐在電腦前面,可能在辦公室,可能在家裡面,而手機則可以是床上、車上、馬桶上。在PC,你還要登陸、打開、查看,手機上,點一個按鈕就可以查看和下單。
我們最近推出了個叫閃購的產品,也就是限時搶購。幾萬用戶同時在一個場子裡,每30秒(聚美)會出來一個東西。現在我們是限量進入,每天晚上8點20發邀請碼,為了防止刷碼,用戶要去玩一個連連看的遊戲,(過關了才能)去搶化妝品。非常多的用戶想搶這個邀請碼進來玩。這件事情在PC上做就很麻煩,天天對著電腦搶,大家會感覺你不是正常人。假如你在公車上面順手來兩把就適合。我們永遠都在尋找方法讓移動端變得更加有趣,更加好玩,驅動用戶自然去傳播。
你不用去打廣告——給你10塊錢你去轉發,沒意思。用戶的幸福感完全不是價格驅動的。我們的用戶中有個投資人,身家上億,在閃購搶到後還會分享到朋友圈:我搶到了,好開心,我打敗了很多人。最近,我們還在推另外一個項目,男神鬧鐘,就是聚美客戶端上有個鬧鐘功能,你可以讓一個你喜歡的男明星叫你起床,比如魏晨、、吳奇隆等。
我們想跟用戶創造一種情感上的聯繫,這樣也能增加用戶粘性。用戶打開聚美並不只是因為要買化妝品,而是覺得聚美是一個時尚、貼心,和用戶有情感聯繫的終端。
現在人人都用手機,手機就是很多人的情感所在。為什麼我們手機(端營收)佔比這麼高?因為我們這些做到位了,消費者願意在我們這兒進行下單,願意和我們發生互動。我們的用戶安裝聚美移動客戶端後,我們的轉化率、留存率都變好了。
採訪、整理 《創業家》記者 和陽 宋江爽
願望與現實——聯繫實際學習巴菲特2015年致股東信的片段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cv0.html
浙江大學商學院“時代浙商”(教育培訓企業家或高管的教學機構)緊跟時代潮流,順應當前熱點與發展趨勢,教學的使命定位是:“培養既懂實業經營,又具有先進的金融和互聯網思維的投資型企業家。”為此,近期聯手浙江省乃至全國多個金融領域的專家,籌建了“時代浙商金融研究中心”。時代浙商2015春季精英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創辦中,將要開設11個專業課程(股票、新三板上市、大數據和工業4.0、並購重組、定向增發、對沖基金、信托、期貨、眾籌、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等)。時代浙商竭力引導產業資本進軍資本市場。
那麽作為潛在學員的企業家現狀是怎樣的呢?窺一斑而知全豹,目前,我周圍企業家們的情況大致如此:
1、他們大多數對資本市場很不了解,也就大都沒有參與其中。只有一位做化學品小生意的朋友,這幾年來,他一直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配置股票資產。他算比較清楚地意識到長期投資股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2、至於那些為數不多的參與股票或期貨市場的企業家,都把證券交易視作普通商品買賣,只當作是增加了一個生意機會而已,做一把算一把,都是投機行事,全然沒有投資意識。其中有兩個算是比較好的,也只不過是拿出一點富裕資金托人理財罷了。
3、有一位正在積極準備上新三板,據他說,目的是為了提升企業經營水平。除此以外,他究竟有沒有為了融資和獲取高溢價收益,尚不知道。
4、還有一位青年企業家朋友特別有意思。我們幾次討論是否需要配置一部分資產到資本市場的問題,但最後他還是鐵定地認為,應該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到多元化的實體經濟上,這樣回報肯定更高。
我們時代浙商精英班招生企業家學員,並且專為他們開設上面那些金融市場項目的課程,這不會遇到什麽問題,絕對辦得到,但能否真正實現教學“使命定位”所言,即培養出“既懂實業經營,又具有先進的金融和互聯網思維的投資型企業家”,這恐怕就很難說了。竊以為,這個教學目標絕不低於世界上任何頂尖商學院的水準。要培養“投資型企業家”實質上是要徹底改變一個人固有的思維方式及習慣,而這絕非易事,通常是要落空的。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看一下巴菲特2015年致股東信中老生常談的一段話:
“我曾經說過,我在生意上的經驗對我的投資有所幫助,而我的投資經驗反過來又讓我成為更好的生意人。二者的經驗是互通的。有一些真理只能通過實踐才能徹底領悟。”他以前是這麽表述的:“我是一名(比一般商人)更好的商人,因為我是一個投資者;同時我還是一名(比一般投資者)更好的投資者,因為我是一個商人。”意思一樣。
從時代浙商的教學使命看,開玩笑地說,莫非是想要批量培養出像巴菲特自我評價的這類精英吧?他們甚至比巴菲特還要強吧?因為巴菲特好像未必具有所謂的“先進的互聯網思維”,他老人家可能連電腦都不怎麽會擺弄呢。說實話,我到現在還未搞明白什麽叫“互聯網思維”。聽說,在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人家根本就沒有這種說法的。“互聯網”屬於是先進的商業及技術範疇的東西,雖然由此引伸出了一系列有關新型經濟的概念,但也不能說成是一種思維吧?
由上可想而知,我們時代浙商教學的目標及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任重而道遠啊!
關於上述第4點說到的那個朋友,他的願望及認識是,把錢都用在多個實體項目上,這樣回報更高。對於這個觀點,我們不妨來看看巴菲特在這封致股東信中的另一段話:
“去年伯克希爾增持美國運通、可口可樂、IBM和富國銀行。這四家企業的業務成熟,其管理層能力出眾且註重股東利益。對於伯克希爾來說,我們寧可去參股一家偉大的企業,也不願意去絕對控股一家泛泛之輩。所謂寧要鮮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我們在資本配置方面的靈活性,即我們願意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不直接控制的企業中,這使得我們與某些企業相比具有了強大的優勢,因為那些企業只願意投資於能直接經營的產業,從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腳。我們對直接經營和財務投資的靈活姿態為資金的妥善使用加上了雙保險。”
看到了吧?這也就是說,你想要得到某個好項目,並不一定要自己去直接投資建立,只需購買具有這種項目的好公司的股票即可,因為多元化的投資未必比多元化的實體經營來得差。巴菲特很早就深諳此道,並用一生來踐行。再來看看如今我國不少投資大佬,他們也都收縮了一級股權投資,就是因為考慮到風險太大,進去容易,拔出來難,一旦情況不好,陷在里面逃都逃不了。
願望與現實要相適應才行,才有實際意義。
其實,說來說去,無非主要是在說本人去年7月16日小文講過的“傳統企業家向投資家轉型”的問題:
隨聊“企業家轉型”的問題
這兩天,想到了“傳統企業家轉型”的問題,在此隨聊一下這個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粗放型方式推動,走到今天,很多都消耗得差不多了;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打破了以前許多“規則”,讓很多習慣於傳統經營方式的企業家不知所措。他們雖然深感時代變了,方法需要改變,但卻找不著方向,摸不到方法。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深層次講,根本結癥在於原來的思維習慣和落後的經營理念沒有轉變。20多年來,我接觸過許許多多企業家,說是企業家,其實也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老板吧,他們都有這麽一個共同的根深蒂固、頑固不化的觀念:把所有的投入(包括時間)一概當作是成本。於是乎,他們幾乎只關心賺錢,追求利潤最大化。
這年頭,搞企業、辦公司、做生意越來越艱難,於是不少企業家“轉型、轉型”地嚷著四處尋找突破口或增長點,說是要與時俱進,要跟上互聯網時代步伐,要做“跨界營銷”,說這是個大趨勢。然而,細看一下,發覺他們所做的都只不過是“擴大經營項目”而已,其中許多都是“站在此山望那山高”的跟風罷了;看他們目標變來變去,但方式方法依舊沒變,卻都自以為是轉型了呢。
現在各個領域互相滲透,邊界日益模糊,這確實是“跨界營銷”所致。但“跨界營銷”並不是說,外行都可隨隨便便地直接去做任何行當,因為現在早已不是粗放時期了,每個領域、每種行當更須要由內行專家來做才行。跨界者(企業家)其實只是個投資者。這樣的成功事例有許多,比如,稻盛和夫、李嘉誠、王永慶、巴菲特、馬雲,等等。
說到這,我們或許明白“轉型”的含義是什麽了吧?那就是“傳統企業家向投資家轉型”,而轉型最最根本的是須要形成投資思維。然而,就我長年以來所接觸過的企業家來說,迄今沒有一個真正具有這種思維的。只見他們忙忙碌碌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們把投入仍然全當成本,怎麽也不能認作是投資,於是乎,要他們去投資,始終跳不出原來的“習慣圈子”,一旦跳出來,立馬覺得一片茫然,就不會做了。比如,就拿股票投資來說吧,2007年瘋牛時期,我周圍許多企業家都紛紛涉入股市,但如今呢,又都全部出局了。至於少數幾個賬戶里留下了一點殘余股票,那也遠遠算不上是什麽投資。這個現象說明,他們無一具有投資思維以及投資理念。他們沿襲原有的習慣思維,把股票投資只當作普通生意來做的。你若與他們談股,他們便要你回答兩個確定性問題:1、回報率能夠達到多少?2、需要多長時間?我的媽呀,這樣思考問題還能談什麽投資?他們把投入的資金與時間都看作為成本,以致只能投機,撈一把算一把,而結果呢,折騰了一陣子,大都虧損出局。
對於其他實體投資,情況也一樣。比如,一位由販布起家的成功企業家,最後涉足房地產業,前陣子由於資金鏈繃斷,一夜倒閉!其他企業家朋友談及此事,都無不惋惜地認為,他搞房地產是好的,只是沒有抓緊時間,只要再加快兩個月,便可化險為夷而成功了!另有一位朋友,他也是布販子出身,經營非常成功,後來投資印染廠,最後失敗,把印染廠賣掉了。他說,如果當時有500萬流動資金能夠接上的話,也就不會垮掉了。
顯而易見,這些企業家對投資缺乏最最起碼的認識。投資需要對投資項目的未來預期收益及相應風險作評估,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所投項目究竟有沒有價值?此時投入有沒有風險?是不是扛得住?“只要再加快兩個月”,“如果當時流動資金能夠接上的話”,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無濟於事。就像泰坦尼克號即將沈沒,你說“如果逃到頭等艙就好了”,這有用嗎?房地產業已經熱得滾燙滾燙,你去接棒,哪怕你速度再快,就能保證安全無險了嗎?紡織印染行業進入了強力洗牌時期,而你毫無核心競爭優勢,哪怕再多給你一點流動資金,你就能創出良好局面了嗎?什麽“如果……”,扯淡!世界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現在,許多傳統行業日子難過,很多企業家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試圖突圍。而當他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圈子,涉入新的領域時,應該怎麽對待呢?投資控股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具體經營讓內行專家去做。投資股票的本質也一樣,因為股票是企業的股份。這樣,投資就並非一定需要選擇自己拿手的行業了。
當前,促轉型,調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產出效率,從而提升整個經濟體價值,這個過程必將促使企業家向投資家轉化,使企業家實現自身的新格局,提升自身的新價值,這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例如,在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港臺地區,企業互相參股是家常便飯之事。
還有,只是依靠傳統融資方法是遠遠不夠的,股權轉讓交易或許是個好辦法。“新三板”就是在這類需求大背景下,即將呼之欲出,這也正是出於這個道理和原因。
傳統企業家要使自己真正轉型,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既是一個好的商人,同時又是一個好的投資者。
我有一位小型公司的企業家朋友,迄今為止,投資股票只不過經歷了4年,目前也只是略有浮虧,然他越來越感到投入的資金和時間虧得厲害,越來越覺得非常劃不來,越來越認為股票投資是個很失敗的項目,非常郁悶!遂對股市失去興趣和信心!顯然,他也是把資金和時間當作了成本,而非投資,潛意識里仍把股票投資認作是一樁普通生意而已。我本來滿心以為,他是我周圍唯一能夠轉型成功的企業家呢,想不到他還是邁不過“最後一步”,也出局了!沒辦法!
亞當·斯密指出:“我們身處某種範式中時,我們很難想像任何其它的範式。”真是一語中的!人的習慣思維和固有觀念確實是很難改變的!
不過,請盡管放心!等到什麽時候瘋牛來到,屆時,又可見到他們個個眼睛血紅,臉色碧綠,膽大無畏,勇氣十足,紛紛沖入股海,最終“轉型”成為“投資家”的呵!呵呵!
聯繫匯率之父祈連活: 美復甦需時三年 (10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節錄自iMoney)
市場上的人由不相信衰退,到認為經濟最壞的時刻已過,轉眼間衰退一事已紛擾了十個多月,究竟美國經濟會否出現「V」形反彈?本刊再次追訪問「聯繫滙率之父」祈連活(John Greenwood),他斬釘截鐵表示,「美國經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要待銀行完全復元,大家可能仍要等兩至三年。至於美國是否陷入衰退,僅在乎技術性衡量的角度。」
面對全球通脹升溫、商品價格攀升,連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也直斥熱衷炒作的商品指數是始作俑者,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亦認為原油價格上升有七成原因是市場炒作。
可是,作為景順首席經濟師的祈連活卻淡然表示,樓市泡沫、商品價格攀升,甚至是通脹升溫,看似偶然,其實早已互相牽連。
高通脹乃金融政策遺禍「現時油價高企只是通脹的一部分,整個經濟周期的起點,在於金融政策的放寬、信貸放寬,致市場流動資金過多,引起了04至05年信貸泡沫,事件持續至 06至07年。當時過多資金流入金融市場,造成債券、股票、地產及商品市場的泡沫,觸發了07年的次按風暴及樓市泡沫爆破。這周期一直持續,並影響各種經濟活動,如實質GDP、工業生產及國民消費均出現了衰退;在最後階段,則是大家正在經歷的通脹急劇升溫。」
說畢,祈連活囑記者想像一下蛇吞老鼠的情景,由市場流動資金過剩、股市、樓市泡沫全都是同一源頭引發的事件,有如蛇吞了一隻老鼠,老鼠於蛇的體內,由口腔沿消化道蠕動前進。現時社會經歷的,其實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階段而已,猶如老鼠移到蛇體內的不同部分一樣。
既然周期無可避免,恨錯難返,投資者當然最想知道如何「拆局」,祈連活搖頭輕歎,指現時市場較常見的三大解決方法皆有局限:「現時的經濟衰退源於過去金融及家庭單位都過度借貸,引致通脹升溫,現時金融市場實行反槓桿(De- leverage),引致全球的資金收縮,樓股市缺乏上升動力。要解決問題,則要待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改善及『修理』完畢。」
祈連活指出,「要改善資產負債表有三大方法:首先是增加資本,可惜只有銀行、企業才能集資,個人實難以增加資本,而且只有當投資者認為股價將會向上,集資才有望成功;其次,銀行及公司可考慮出售資產,以及發行股票予國外及一些主權基金,再用出售得來的資金還債,只是這過程十分痛苦,因很多人都不願意在股價及資產下跌時,把資產賤賣;第三,則是最理想卻需時甚長的解決方法,就是增加收入,再用收入還債。」說畢,記者心下一沉,當前三大方法都務必找到財力豐厚的機構或國家支持,否則單靠美國國內乾涸的財務,根本無力解決問題。
祈連活聽罷即點頭稱是,表示這是最難纏的問題,他更悲觀地預測,美國的樓市與股市會持續下跌,最終銀行沒有足夠的金錢用以借貸,通脹情況因而改善,只是過程中需時兩至三年。
中印正尋頂終步美後塵美國經濟無疑已陷入困境,祈連活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對衰退的四大指標,包括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國民收入以及GDP,直指美國除了未出現連續兩季GDP負增長外,其他數據都呈弱勢,而且這些數據已下滑了好幾個月,並非一、兩個月的短期波動,大家是時候要面對衰退這個現實了。
防通脹崩圍中國應加息當投資者準備由美國逃至中國、印度及新興市場避險時,祈連活叮囑投資者,「中國、印度及新興市場最終都會緊隨美國步伐,幸而這些國家經濟活動仍在尋頂的階段,不致於像美國般由高位回落;只是投資者都要有心理準備,終有一天新興市場的經濟會步美國後塵,隨時回落,面臨已發展國家現時的問題。」
令祈連活感到可惜的是,中國及印度早前經濟部署欠完善,「中國一直強調維持低息率,壓抑人民幣升值,以致內地資金供應過快,重複了經濟循環周期中四大階段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會如美國般,經歷樓股債及商品的泡沫,經濟活動受影響,通脹肆虐。」
談得興起時,祈連活突然反問記者,印度現時的通脹有多少?幸好不致被殺個措手不及,即時答道:「11.64%」。祈連活點點頭,再用循環理論給記者解釋印度失控的通脹,由於過去印度加息不足,市場資金氾濫,雖然印度政府急急在3、4月內加息,但問題已一發不可收拾,以致通脹上升幅度如脫韁野馬,中國如果要避免面對同類問題,現時必須要大幅加息,控制市場資金過多的情況。
各國現正面對不同經濟難題,祈連活表示,市場已沒有任何新興市場在經濟起步的初段,並適合投資者把資金遷移,他認為現階段的任務反倒是為資產保值。
不單單是股市,祈連活甚至對油、金、農產品「輪住上」的瘋狂走勢不以為然,亦對超級牛市這個樂觀看法有所保留。「商品價格高漲只是商業周期的一部分,當過度借貸、信貸擴張的情況過去後,商品泡沫就不再存在了,這也許是兩、三年內發生的事。」
油價不合理短期勢回落商品投資者聽了這句話,心裏或會泛起一陣寒意。祈連活表示,原油、農產品等商品供不應求是事實,但這並不足以將價格推至現時的高水平。
「早年油價一直徘徊於20至30美元一桶,近年需求上升才令油價逐步上揚。如供求關係處於正常狀態,可令油價站穩於100美元一桶的合理水平,惟現時由於市場熱炒,形成了周期性泡沫效應(Cyclical Bubble Effect),令原油價格攀升至超過140美元,明顯高於合理水位了。」他指原油的合理價位於未來兩年會繼續走高,然而由於現時油價遠高於合理水平,貼近見頂,短期有回落風險。
部分人認為高油價或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向上,如可用作核能的鈾就有望成為商品新貴。祈連活對此說法不予認同,「建造一座核能發電廠的成本很高,用這種方法減輕高油價的衝擊是否值得,實成疑問。」他認為各國傾向靜觀其變,絕不會貿然投資於新能源,以免得不償失。
美元08年底有望反彈另邊廂食品價格高企,很多人從股票市場轉戰農產品市場,祈連活卻認為價格高企只是幻象,高盛農產品指數就可反映一切。「該指數已從高位回落接近一成,個人而言,我較為看好玉米的價格,白米方面我相信米價已於早前見頂了。近期廣東出現水災,或對米價有少許刺激,但相信米價要突破先前高位,確實有點難度。」
祈連活預期農產品短期走勢很視乎天氣因素,翻查近年全球天氣反常,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兩兄妹「玩轉」世界天氣,例如緬甸風災、澳洲旱災等,再加上四川地震更令糧食供應雪上加霜,雖然各地政府已出盡法寶壓低食品價格,但自然現象並不在人類控制範圍之內,如果反常天氣持續,農產品價格難免進一步上升。
一向是「優質對冲通脹的投資」黃金又如何?與農產品相同,祈連活同樣不表看好。「金價與美元一向成反比,當美國公司營運狀況好轉,出口增加,聯儲局又很可能於本年內開始加息,於歐、美息差收窄之下,美元有望於2008年見底反彈。只是我不敢說金價會否尋底,但若說金價可於09年上升一倍的話,我認為可能性很低。」
祈連活補充,即使美國經濟表現強勁,也不代表美元一定會強勁,兩者之間的關係,絕不是一比一那麼簡單的正比例。
加息遏通脹非全球合用「加息以遏抑通脹」是近期市場人士的熱門說法,歐洲央行於本周四(3日)一如預期加息0.25厘,祈連活卻指通脹並不是各國央行加息的好理由。對他來說,加息的原因只有一個:信貸急劇擴張。
他舉出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時代的日本經濟作為例子,以證明商品價格走高、CPI上升與加息並沒有直接關係。79年原油價格短期內急升近兩倍,日本的入口價亦上升逾70%,但從75年至85年的10年間,日本的CPI卻沒有上升,甚至可說維持不變,當中主要原因是七十年代的日本採取強貨幣政策,避免信貸過度擴張,市場也沒有充斥過多的流動資金,所以沒有出現循環四部曲的最終一步──通貨膨脹。
祈連活續指,現時中國情況與日本迴異,主要是因當年的貨幣政策過分放寬,「中國現時受食品價格上升困擾,令CPI高企,與日本當年的情況有很大分別。原因在於兩國不同的貨幣政策,中國是過去借貸標準及貨幣政策寬鬆,市場熱錢太多,令信貸過熱。還看日本,就知推高中國CPI的元兇是貨幣政策,商品泡沫只是代罪羔羊。」
日本若加息是可怕錯誤現時各國央行加息是否恰當?祈連活認為歐洲及英國息口水平合理,現時實在沒有加息的必要。美國的情況亦有點相似,信貸增長由10%跌至2%,是聯儲局減息因由。現時未見信貸市場好轉,為何有加息必要?當記者提及日本,祈連活即指若日本加息,實在是「可怕的錯誤」,他說低利率不會對經濟有太大影響,只要有效控制信貸擴張,經濟就沒有大問題。
祈連活直言,現時需要加息的地區只有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當眾人都憂慮中國會於下半年加息時,祈連活指中國現時利率仍低,似乎大家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了。
聯繫 5.5億人 儼如第三大國國王 facebook教主 2010風雲人物
1 :
GS(14)@2010-12-16 22:44: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4770906
美國《時代》( Time)周刊 2010年風雲人物,昨天(周三)揭曉。《時代》沒選掀起外交大洩密風暴的「維基解密」網站創辦人阿桑奇( Julian Assange),沒選被困 60多天絕地求生的智利礦工,而是選上社交網站 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時代》指他以 fb聯繫 5.5億人,掌握他們的社交網,改變他們的生活,儼如世界第三大國的國王,是個前無古人的成就。
現年 26歲的朱克伯格,是《時代》歷來第二位最年輕風雲人物,僅次於是 1927年以 25歲之齡開創駕飛機飛越大西洋的林白( Charles Lindbergh)。《時代》指,他跟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 1952年當選風雲人物時同齡,但還年輕兩周,最大分別是英女皇只是繼承王國,他則以科技創立王國。
雖然近期風頭被阿桑奇蓋過,朱克伯格今年也夠多頭條新聞: fb用戶人數今年 7月突破 5億里程碑; fb宣佈結合成四合一即時通訊平台,預示電郵末日;揭他創業陰私的電影《社交網絡》上映。
用戶人數日增 70萬
《時代》形容朱克伯格創立的 fb王國,一切數字都是那麼驚人: fb用戶人數每日約增 70萬人,現已達 5.5億,在不足七年內, fb成為全球 1/12人聯繫的平台,創造了一個差不多有美國兩倍大的社會實體,整個網絡使用 75種語言,用戶每月共花 7,000億分鐘上 fb,每日有約 10億段新內容在 fb張貼,每分鐘處理 17億次網絡互動。
《時代》指 fb走紅最初或有貪玩趕潮流成份,但現在世界已進入 fb年代,近半美國人與全球 1/12人,社交生活都在 fb進行。《時代》執行總編輯施滕格爾( Richard Stengel)說:「 fb現已是世界第三大國度(僅次於中國和印度),也肯定比世上任何一個政府掌握更多國民的資料。朱克伯格這個哈佛大學輟學生,就是這國度穿 T恤的國家元首。」
除了朱克伯格,《時代》也公佈其他風雲人物名次,第二是顛覆美國兩黨制傳統秩序的茶黨( Tea Party),第三是阿桑奇,第四是象徵阿富汗戰爭陷入泥沼的總統卡爾扎伊( Hamid Karzai),第五是智利礦工,入圍最後六強的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喬布斯( Steve Jobs)無名次。
阿桑奇在《時代》網上選舉被網民選為風雲人物,《時代》編輯卻選了朱克伯格。施滕格爾解釋,朱克伯格和阿桑奇可說是一體兩面,兩人都主張開放透明,某程度對私隱不屑一顧。阿桑奇透過公開機密來攻擊政府和大機構,目的是剝奪他們的權力;朱克伯格則鼓勵個人自願分享資訊,目的是為他們賦權。阿桑奇認為世界充滿敵人,朱克伯格則認為世界充滿潛在朋友。
施滕格爾列出選朱克伯格的三個理由:第一,他「聯繫了逾 5億人,並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社交關係,是個前無古人的成就」;第二,他「創造的交換資訊新系統,已變得不可或缺,有時甚至有點可怕」;第三,他「改變了我們過生活的方式,以創新甚或樂觀的新方式過生活」。他在 fb網頁留言,對獲選風雲人物感榮幸,又說「我們的小團隊希望全世界更開放和聯繫起來」。
美國《時代》周刊/MSNBC網站
2 :
GS(14)@2010-12-16 22:44:55王國力拓即時通訊版圖
2010年12月16日
facebook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類社交習慣,單靠一個網站,就可跟世界各地的人結成一個「朋友」網絡,令世界變細了、人與人距離拉近了。 fb已成為全球最大網站,朱克伯克卻不甘於現狀,還致力打造一個綜合通訊平台,做即時通訊霸主。
打造即時通訊平台
互聯網 1960年面世時,旨在促進通訊,直至 1990年才成為電腦用戶的通訊主流,卻滋生了黑客、電腦病毒和垃圾電郵。朱克伯格卻把網上通訊改變過來,注入信任和友誼,製造一個平台,一次過給朋友更新自己的消息、上載照片和留言,把所有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關係連結起來。
fb雖有 5億用戶,但放眼未來,朱克伯格將推出一種把電郵、即時通訊、手機短訊( SMS)和 fb訊息共冶一爐的四合一平台服務,之後直接點擊朋友名字,就可按朋友偏好設定收發方式,回覆訊息,試圖催谷網上即時對話通訊革命,誓要做即時通訊霸主。
朱克伯格的宏圖大計是把互聯網 fb化,只要你上網,就可經常和朋友聯繫。由於大家用的是真身份, fb令網上世界變得更貼近真實,但代價是要犧牲私隱。
《時代》周刊/《蘋果》資料室
3 :
GS(14)@2010-12-16 22:45:08fb員工團隊精神至上
2010年12月16日
facebook着重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這不但適用於用戶身上,還適合 fb職員身上。員工除了可免費享用三餐和小食,還是以團隊式合作,務求把這個社交網站做到最好。
工作間由實驗室改成
某個周三早上, fb「個人檔案」頁面改版後第三天,負責改版的團隊工程師、設計師、數據專家,齊集加州帕洛阿爾托( Palo Alto)總部一個無窗工作間,檢討新版使用情況的簡報。
團隊的工作間是由密封的科學實驗室改裝而成,與公司其他部門的開放工作間環境不同,工程經理懷斯曼( Josh Wiseman)說是好事,因為團隊聚在一起工作,任何新訊息,只要說出來,其他同事即時收到,並作出反應,毋須經電郵或開會,有利工作進度。
華裔產品經理鄧修平( Peter Deng)說,團隊為新版緊張了幾個月,新版順利「出街」,壓力才稍稍紓緩,但他們未敢鬆懈,繼續埋首電腦前,留意着新版推出後的用戶反應,檢討哪些地方要作出修改。經討論後他們發現用戶應用新增「相片欄目」時有點迷惘,鄧修平隨即決定加入更多教導用戶的資料,確保用戶明白新功能。
《時代》周刊
4 :
GS(14)@2010-12-16 22:45:22神童不孤僻 12歲搞網站
2010年12月16日
沉迷上網易變「電車男」,創辦 facebook的朱克伯格卻絕不孤僻,相反他一直在緊密人際關係中長大,與家人親厚,有個同居華裔女友,日前更承諾捐身家做善事。
捐出至少一半身家
朱克伯格 1984年在紐約州出生,有三姊妹。他跟大他兩年的大姊玩得瘋,試過某年寒假自拍《星戰》,「每天起床後開製作會議」,又把 2歲妹妹塞入垃圾桶扮機械人 R2D2,大姊現是 fb市場推廣主管。牙醫父親說他從小固執,「向他說不要有事實、往例、邏輯、理據支持」。
朱克伯格從小就是電腦天才,用 486電腦寫程式, 12歲替自家搞了個「朱克網」( ZuckNet),中學時以學校做背景炮製大富翁電腦遊戲。愛玩電腦卻不是「電車男」,七年前還未搞 fb,他已在哈佛大學排隊等上廁所時,結識華裔女友 Priscilla Chan,兩人感情要好,共賦同居。為了和她到中國旅遊,他還每天晨早學中文。
朱克伯格坐擁 69億美元(約 538億港元)身家,工作是他最大「嗜好」,生活卻很樸素,駕駛的只是 Acura TSX。但他絕非孤寒財主,剛響應股神畢菲特與微軟創辦人蓋茨號召,承諾捐出至少一半身家做善事。
美國《時代》周刊
5 :
GS(14)@2010-12-16 22:45:54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3-134759?category=m
阿桑奇才是今年風雲人物
欄名:社評
《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昨晚揭曉,網民票選第一名、最近掀起全球外交軒然大波的「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竟名落孫山,反而社交網站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卻意外當選。
《時代》欠世界一個交代
論影響力,全球用戶超過六億的Facebook亦非泛泛,但說到撼動世界,徹底實踐「資訊共享」,並令更多網民俯首稱臣的,維基解密在今年可說領盡風騷。《時代》的編輯是否一如○一年不選拉登作風雲人物般,再次迴避爭議性人物,外界難知。
阿桑奇和維基解密之所以撼動世界,因為在促進資訊透明上,他們既展示了互聯網的驚人威力,亦反映了互聯網的脆弱性。
維基洩密風波揭示了在互聯網時代,公共信息保安,尤其國家信息保安已防不勝防。據稱洩密者只是美國一名年輕情報員,他只需一隻光碟,就輕易把總容量不過 1.6G、超過二十五萬份美國外交機密文件下載,並交予維基解密。維基解密隨後與多國著名報刊合作公開部分文件,互聯網則迅速將之傳遍全球,可說無從攔截。此令美國官方大為尷尬,展開對維基解密的全面封殺。
此事最諷刺之處在於,向為資訊科技大國、擁護新聞自由的美國,應對維基洩密風波竟沿用舊思維、老手段,一方面抹黑阿桑奇為「恐怖分子」、「性侵犯者」,另一方面向其服務提供者Amazon、Visa、PayPal等施壓,凍結維基解密的網站和捐款戶口。今年初,美國還義正詞嚴地追打中國干預Google的資訊自由,如今卻顯得表裏不一。
美國大力打壓,激起國際與網絡上的反擊。多國網民上街或在網上聲援阿桑奇,個別黑客甚至入侵PayPal、Amazon的電腦系統,癱瘓其服務以作報復。互聯網時代令少數不滿政府、喜歡挑戰權威的黑客(hacktivist)擁有更大破壞力。
互聯網多為善少為惡
維基解密反映互聯網威力,能將社會推向更透明,衝擊國家、企業的資訊保密制度及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亦反映互聯網可讓一小撮激進的人掌握更多權力、衝擊制度穩定。互聯網為善為惡的力量都異常龐大,但網上世界還未建立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劃與道德,如何能令互聯網對世界更多建設、更少破壞,將是本世紀人類一大重要課題。
6 :
GS(14)@2010-12-17 10:32:43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2-901009?category=m
fb收入衝20億美元 勝雅虎
成全球第3大網站 力追Google微軟
社交網站近年大行其道,財源亦自然滾滾而來。有指Facebook(簡稱fb)今年營業額有望衝擊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若屬實金額將超過去年1 倍。數據亦顯示Facebook已超過雅虎(Yahoo!)成為全球第3大網站,僅次於Google及微軟(Microsoft)。
彭博社引述3位消息人士報道,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Faceboook今年的營業額可能達20億美元,增長步伐遠超集團預期。
據一位消息人士指,Facebook今年營業額將較去年增逾倍,但因Facebook乃私人公司,不需公布營業額,故提供消息來源者亦要匿名。另外兩位消息人士較早前表示,Facebook去年營收約在7億至8億美元之間,而今年原預期會在15億美元左右,若達20億可謂遠超預期。
總部位於加州的Facebook,目前擁逾5億用戶,可說是廣告商爭相結盟的目標,目前客戶包括可口可樂、Adidas等國際巨企。
美國研究公司ComScore數據顯示,今年10月Facebook在全球用戶人數排名已超越雅虎進佔第3位,僅次Google和微軟。據國際數據資訊(IDC)分析師指,消費者與社交網絡之間的「愛情」,可說是矢志不渝,所以Facebook不會消失;而所有重量級品牌都齊集Facebook。 Facebook發言人Jonathan Thaw拒絕就上述報道評論。
Twitter:注資後 估值漲近3倍
另一方面,Twitter行政總裁Dick Costolo在Twitter個人用戶上宣稱,經過最新一輪金額達2億美元注資後,Twitter現估值為37億美元,增長顯著。公司在2009年秋季的上一輪注資時,估值僅為10億美元,事隔1年身價已漲2.7倍。
Costolo指將有兩位新成員加入董事會,分別是Flipboard行政總裁Mike McCue及網上廣告商DoubleClick前行政總裁David Rosenblatt。
撰文:陳智深
與阿蓋德有聯繫 英美要求盤問 大馬查11恐怖分子 傳涉馬航失蹤
1 :
GS(14)@2014-05-06 18:49:27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5/18709726
【馬航消失 第59天】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客機失蹤近兩個月仍毫無消息,英國兩份報章指大馬警方正盤問一個與阿蓋德有聯繫的新恐怖組織成員,查問他們是否事件的幕後黑手,但大馬警察總長隨即斥報道是「垃圾」。不過以大馬當局多次反口覆舌的前科,斷言否認恐怕令外界更懷疑箇中可能別有隱情。
大馬警方上周在吉隆坡和吉打州,共拘捕11名懷疑恐怖分子,指他們是一個新的暴力恐怖組織成員,與阿蓋德有聯繫,計劃在回教國家發動炸彈襲擊。被捕者年齡由22至55歲,包括學生、雜工、一名年輕寡婦和多名商界專業人士。
英國《星期日鏡報》和《星期日郵報》都報道,大馬警方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英國軍情六處(MI6)調查員的要求下,日前對該11名恐怖分子展開密集盤問,問他們是否與馬航客機事件有關。
稱新恐怖組織涉敍國內戰
報道引述大馬警方特別科反恐組警官說,這批人士被捕,令MH370失蹤是恐怖主義活動的疑雲更深,「客機被激進分子改變航道的可能性,仍在各種可能之中佔高位,國際調查員已要求為這新恐怖組織提出全面報告。」
該警官指問話至今,部份疑犯承認計劃在大馬發動「持續的恐怖運動」,但否認與馬航客機失蹤有關。
馬來西亞警察總長哈立德(Khalid Abu Bakar)昨天(周日)向《星報》否認報道:「那是垃圾!完全跟那客機無關。」他指警方反恐組相信那個新恐怖組織在敍利亞和菲律賓南部有網絡,正計劃派大馬的戰士去大馬士革,參與敍利亞內戰,警方會調查該組織是否有透過社交網站招攬更多外國學生,將會有更多拘捕行動。
載着239人的MH370客機,3月初由吉隆坡飛北京途中突然斷絕聯絡和轉向,最後相信在南印度洋墜毀。國內外調查員據報都認為事件屬人為,但對機組人員和乘客的背景調查,都未有突破性發現。
疑收鞋踭炸彈炸駕駛艙門
馬航事件或與阿蓋德有關,其中一條線索是阿蓋德已故領袖拉登的女婿早前在美國受審時,在英國出生激進分子巴達特作證稱,他多年前在阿富汗的恐怖分子訓練營見過多名大馬人,組織要他將鞋踭炸彈交給他們,相信是想在大馬發動類似911襲擊的行動時用來炸開駕駛艙門。
美國情報和執法部門強烈懷疑事件是與恐怖襲擊有關,但自行從恐怖分子資料庫調查全機人的背景卻未有發現,並指大馬政府出於面子,拒絕接受美國大規模協助。
英國《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馬來西亞《星報》

2 :
GS(14)@2014-05-06 18:50:23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5/18709728
馬航客機失蹤原因至今成謎,有意外失事論者將焦點集中在客機運載的鋰離子電池上,認為可能是電池起火冒煙引致。但機上尚有兩噸多重各方面都拒絕公開的神秘貨物,製造了新的疑團。
不肯透露鋰電池生產商
大馬政府上周公開的初步調查報告,只列出機上載了4.566噸山竹果,另有NNR西鐵國際物流公司託運的2.453噸貨物。馬航和NNR都承認當中包括合共約200公斤重的鋰離子電池,但對餘下2.253噸貨物是甚麼,都諱莫如深。
馬航只向大馬《星報》表示,餘下貨物是「無線電配件和充電器」。NNR發言人卻指由於事件仍在調查,法律顧問告訴他們不能對外披露貨物詳情,連那些鋰電池的生產商是誰也不能說。
失蹤客機上其中20名乘客是美國飛爾卡思(Freescale)半導體公司的職員,該公司在吉隆坡和天津都設有廠房。
英國《星期日郵報》指由於該公司有開發高科技武器系統和航空導航系統零件,陰謀論者猜測客機運載的「無線電配件」,可能是電子戰武器,用於掩飾飛機行蹤。
英國《星期日郵報》/馬來西亞《星報》
3 :
GS(14)@2014-05-06 18:50:42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5/18709730
馬航展開對家屬先期賠償付款程序,但不公佈金額。有家屬透露金額可能高達五位數字美元,專家估計總額可能達15億美元(117億港元),相當於馬航去年收入30%。
相當於去年30%收入
馬航的家屬援助中心已接觸部份失蹤乘客家屬,指是次賠償主要想解決家屬的經濟需要,不會影響他們日後索償的權利,賠償細節保密亦是家屬共同提出的要求。有家屬承認馬航接觸過她,指對方已準備好達五位數字美元的支票,不過事故原因尚未明確,親人生死未明,拒絕接受賠償。
有內地律師專家指,家屬一般在當局宣佈客機失事、或公佈調查結果及責任報告後,才能展開索償程序,若然他們未能在事發兩年內,即2016年3月7日或之前提出訴訟,將喪失索賠權利。等候期間,專家建議家屬可以準備好部份資料,包括證明自己與乘客的關係、乘客收入及納稅情況等。
失蹤客機的調查及搜救工作仍然繼續。雖然大馬政府早前已公佈事故初步調查報告,但由於警方仍在調查,已錄取逾300份包括來自家屬的口供,警方暫時無意公佈有關進度;孟加拉派出三艘軍艦在孟加拉灣嘗試找出客機殘骸,暫未有發現。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新海峽時報》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