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稳定收益是王道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14636.html

不好的经济状况是否会拖累股票的表现?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有的时候却不是。

举一个例子,美国强生公司现在的股价在62美元左右,2009年每股收益为4.72美元,分红为1.93美元。如果未来这家公司的盈利保持不变,分红率也不变,现在买入强生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每年可以获得3%的回报,并且还可以想象股价可能出现的上涨。

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在5%的水平(这是过去很多年的均值水平),3%的现金回报看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不过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2.6%左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0.5%以下的时候,3%的收益看起来就足够吸引人了。

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建议投资者买入某一类公司的股票(事实上从指标上看强生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是希望说,当经济状况不好,无风险收益率维持在低位的时候,那些非周期性、盈利稳定、分红比例高的资产将会受到更多的追捧。

本周美国将公布第二季度 GDP的终值,市场预期维持在1.6%,对于明年的预期市场也开始越来越悲观。美国大企业联合会公布的8月份微幅上升的经济先行指数显示,美国经济疲弱的 态势将至少维持到明年年初。即便是经济复苏最为强劲的德国,由于政府紧缩财政支出,明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不足1.5%。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上周五只有2.61%,美国10年期通胀保护国债的收益率在8月底只有略高于0.9%,而在2000年的时候,该收益率还在4%以上。所有的这些都表示,经济增速将十分缓慢(如果还有增长)。

投资更像是一个选择题,当资金必须找到一个去向的时候,受追捧的资产往往只是因为它的表现比其他资产更好。如果所有的投资都只有0.1%的年回报率,那么任何超过这个回报的投资品都会受到青睐。

经济增长缓慢将影响企业盈利的增长,对于那些价格中包含强劲增长预期的资产会是伤害;极低的国债收益率意味着投资者愿意为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支付非常高的成本,这就意味着可以提供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将会受到追捧。

现在可能是去青睐那些稳定资产的时候了,这些资产背后没有美妙的故事,却可以提供稳定的回报,而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这是最为宝贵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4

富邦金躋身金融股王的投資啟示 中國題材、獲利能力才是金融選股王道

2011-7-4  TWM




富邦金股價超越國泰金,除了富邦金本身題材和獲利有所提升外,背後最大的意義即是土地資產不再是投資人選股的唯一考量,未來只有同時擁有「登陸」題材和獲利兼備的個股,才能吸引市場資金的注意。

撰文‧張杰倫

富邦金和國泰金股價在六月二十三日出現「黃金交叉」,對台灣的金融股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背後也代表著投資內涵正在轉變,值得投資人深入研究。

在 一九九○年代,金融股是盤面上的主流,當時的國泰人壽,也就是國泰金的前身,因帳上不動產價值不菲,股價寫下一九七五元的天價;至今電子股的前後任股王像 聯發科、宏達電和茂迪等,就算產業盛極一時,仍然無法超越這項紀錄;而當時除了國壽外,三商銀的彰銀、一銀和華銀,同樣擁有千元的身價。

金 融海嘯前,扁政府全力拚二次金改,主要目標是金融機構大型化和國際化,合作金庫銀行併下中國農民銀行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由於新合庫在合併後擁有三百個以 上營業據點,且過半屬於自有資產,一度成為投資市場炒作的題材,股價也在○八年攻上三十三.四元的掛牌高價,三商銀同樣因各擁有約一八○家分行而大漲。

富 邦金穩居獲利王 登陸題材源源不絕然而,隨著金融海嘯過後,馬政府積極開放兩岸交流,過去挾龐大土地資產和分行數而享有高股價╱淨值比的金融股,市場逐漸不再視為最重要的 題材,反而是「中國夢」和「獲利」,才是吸引投資人買帳的兩大理由;尤其最近希臘債信危機重新點燃引信,導致全球股市重挫,但富邦金和中壽的股價卻能逆勢 走高,更加確立這樣的投資主軸才是王道。

先從富邦金講起,在併入ING人壽後,稅後EPS(每股稅後純益)已經連續兩年高於二元,去年高達 二.三三元,更是所有金控的獲利王。今年一至五月,公司自結EPS為一.五九元,穩居金控第一名寶座;由於第三季又有旗下創投出售Momo Shop股權的業外收益入帳,法人預估全年獲利將創新高,EPS為三.八五元。

至於中國布局方面,富邦金早已參股取得廈門銀行一九.九%股 權,去年十一月更由富邦產險和富邦人壽共同合資設立富邦財險(廈門),由於北京當局積極規畫發展海西經濟區,對深耕已久的富邦金十分有利;另外,又與南京 紫金控股合資成立壽險公司,且和方正證券也攜手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登陸題材源源不絕。

中壽入資建信人壽 可望成前五大中壽同樣不遑多讓,受惠合併保誠人壽的效益發揮,中壽公告第一季稅後獲利達二十二.一九億元,稅後EPS達一.三元(增資後為一.一元),創下歷史新高。

不僅如此,相對於國壽和新壽仍在「利差損」掙扎,中壽目前已處於「利差益」,法人預估全年投資報酬率為四.六三%,保單成本則在三.九七%左右,利差益為○.六六%,EPS達二.九元。

中壽日前法說會公告去年底EV(隱含價值)高達七一一億元,換算每股EV為四十一.六元(增資後為三十九.一五元),超過所有法人預期,紛紛上調目標價到四字頭,也讓外資近一個月來大舉買超十萬張。

中 壽在去年十二月宣布與中國建設銀行連手投資建信人壽,其中中壽持股一九.九%,建行持股五一%,並宣示在五年後成為中國前五大保險公司。由於建行為中國第 二大商業銀行,超過一.三萬個分支據點,二.七億位以上客戶,市場對達成這樣的目標並不懷疑,而中壽第二季完成七十五億元現金增資,已足以應付未來三至五 年建信人壽的增資需求,更讓投資人服下定心丸。

法人估計,如果二○一五年建信人壽順利成為中國前五大保險公司時,年保費收入將達二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以上,換算超過一兆元新台幣,而國泰人壽去年總保費收入不過為五千六百億元,建信人壽未來的價值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華 南金年底參股海峽銀行 深耕珠三角另外,目前市場最關心的,就是建行將來會不會參股中壽,尤其行政院長吳敦義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大陸銀行來台參股沒有問題,現在是在商量參股 比率。」並拋出陸銀來台參股上限將從五%提高到一五%,顯示我方對參股是抱著歡迎的態度。由於金管會和銀監會預計十月在北京進行第二次會面,屆時參股可能 過關的機會不小。

除了富邦金和中壽等民營公司外,後續股價可能跟上的還有官股銀行,在「中國夢」和「獲利」方面的表現同樣足以吸引投資人買 單,而且總統大選即將在明年一月十四日舉行,金融股將扮演多頭的急先鋒。根據法人計算,○四年和○八年的總統大選前六個月,金融股分別領先大盤上漲一五% 和二二%,尤其以官股銀行表現最為強勢。

目前各家官股銀行均已在中國設立分行,根據各家已公告的財務資料,彰銀、華銀、一銀和合庫,中國分行第一年就可以小額獲利(一百萬至二二○萬元新台幣),雖然對母行的獲利貢獻度不高,但有助於跨過ECFA(兩岸經濟協議)中,第二年從事台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的門檻。

在參股陸銀部分,華銀最快將在年底參股福建海峽銀行,根據公司內部規畫,六月底前將完成財務顧問遴選,第三季針對參股對象提出具體報告,並於年底通過主管機關審查。

由於華銀在中國的深圳分行已於今年一月開業,鄰近香港分行及澳門分行,對照陸銀參股規畫,可見華南金耕耘珠三角和華南地區的企圖心十分明顯,法人預估華南金全年EPS為一.五七元。

兆 豐金中國設分行 承辦人民幣業務至於近期遭到外資和投信大舉賣超的第一金,由於公司計畫第三季將增資八億股共一六○億元,估計將稀釋股東權益一二%,引發法人套利賣壓,股 價自四月底以來大跌了一五%,但其增資是為了加強財務結構和中國布局,屬短空長多現象,法人預估全年獲利一○三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五一%,稅後EPS達 一.三五元。

在官股銀行中,最受法人關注的,還是兆豐金。雖然獲利不輸給三商銀,但過去受到中信金出脫持股的影響,股價相對走得蹣跚,然而 中信金持股比重已從一一%降到不足六%,未來賣壓將大幅減輕。此外,近期市場矚目的茂德營運問題,兆豐金持有的債權並不高,且已提列五○%的備抵呆帳,倘 若發生違約,對EPS影響僅有○.一三元。

目前兆豐金的中國蘇州辦事處已通過設立分行,預估近月可拿到銀監會核准函。日前政府開放人民幣現 金清算業務,兆豐銀及台銀是僅有獲准此項業務的兩家金融機構,未來假如完全開放人民幣清算業務,手續費收入可望成長一倍以上;法人估計今年全年稅後淨利為 一九八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三成,稅後EPS為一.八元。

官股銀行對中國分行未來三年獲利預估 單位:新台幣百萬元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2011年 2012 年 2013 年2801 彰 銀 2.2 23.0 29.0 2880 華南金* 1.9 14.9 N/A 2892 第一金* 2.1 21.9 46.5 5854 合 庫 1.0 17.0 30.0 註:(*)指旗下的銀行子公司兼具獲利穩定和中國夢題材的金融股類型 公司 中國布局進度 2011年1QEPS(元) 2011年預估EPS(元) 2010年EPS(元) 2009年EPS(元) 股價/淨值比(6/24) 股價(元,6/24) 民營 中 壽(2823) 和建行合資「建信人壽」 1.30 2.90 1.97 2.10 1.99 36.60 富邦金(2881) 轉投資廈門銀行股權19.9% 1.20 3.85 2.33 2.47 1.67 42.85

官股

行庫 彰 銀(2801) 成立昆山分行,未來中國據點數要超越台灣 0.35 1.46 1.26 0.50 1.59 22.70 華南金(2880) 準備參股福建海峽銀行 0.31 1.57 0.92 0.71 1.40 21.55 第一金(2892) 成立上海分行 0.31 1.35 1.09 0.44 1.41 23.40 兆豐金(2886) 負責人民幣現金清算業務 0.42 1.80 1.37 1.30 1.30 24.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66

後硬體時代 大U才是王道

2011-7-25  TCW




當技術是要讓一般人使用,使用者經驗主宰了一切。」在App帝國時代,當代認知心理學家諾曼(Donald A. Norman)這句話可以用來回答許多人心中對「芬蘭做到了,台灣為何沒做到?」的問題。

多年後的今天,諾曼的評論也反映出台灣科技產業的壓力。

App是雲端技術的代表經濟形態,不靠硬體效能提高使用者滿意度,而是訴諸服務的深度。越貼近使用者,服務就越深、越細,但是,對載體精密程度的要求卻越低。

在此趨勢下,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說,台灣整個資訊工業的基礎都集中在個人電腦相關的終端產品上,在轉型App應用的關鍵點上,切入供應鏈的機 會勢必減少,他說:「現在是產業關鍵時刻。」顯然,台灣產、官、學都意識到軟體人才需求升起,從去年下半年起,電腦硬體製造商廣達、仁寶、宏?痋A手機品 牌廠宏達電及IC設計龍頭聯發科,陸續招募軟體研發人才;大專院校與政府也開辦App應用軟體設計課程,培訓學習撰寫的能力。

台灣輸在哪?養才救急不夠,要能實現user需求

然而,問題的本質真的只是台灣軟體人才不足而已嗎?如果現在從政府到產業都大量培養軟體人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彥仰說,模仿技術生出產品不難,但卻是短暫救急的方式,「根本的做法是培養能夠創新使用者經驗的人才。」

能夠創新使用者經驗的人才,已不是狹隘定義所指的工程師。史丹佛大學科技創業計畫團隊(STVP)裡,實戰經驗最豐富的老將布蘭克(Steve Blank)重新定義未來最搶手的人才是「designeer」——設計(design)加工程師(enginer):懂得利用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實現使用者需求(user experience)的「大U工程師」。

芬蘭贏在哪? 資助創新社群平台,把點子商業化

例如,芬蘭政府在五年前就公開表示支持軟體與和協同創作的全球性文化趨勢,但推動的第一步不是直接培養軟體人才,而是資助許多開放式的創新社群平台。

例如Protomo(明日專家)這類小型組織,它們訓練社群計畫管理員,免費提供開發計畫書、工具、設備、交流平台與行銷計畫,每次以三個月到六個月為期,協助有創意點子的三十歲以下年輕人創業。

芬蘭在每一千名就業人口中,就有二十四名具備研發背景,比重高居世界之冠。

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創業中心(ACE)主任,也是美國籍創新管理專家卡威爾(Will Cardwell)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芬蘭專業人才濟濟,但缺乏的是讓他們可以把技術商業化的知識,透過Protomo每年協助超過一百二十位專業人 士,開發出超過四十樣商業化產品原型,獲採購的比率幾達五成,而且還可以進一步輸出歐盟。

卡威爾認為,App最終的市場不在企業端,而是取決於消費者戰場,因此ACE內十四名工作人員一年接受一百八十件申請案,審查、篩選到協助十五件符合「創 新技術型」的專案成立;然後請曾成功孕育雅虎、Google的STVP團隊,以三年為期,技術指導這些專案開發如何走對「最後一哩路」。

他說,「最後一哩路」指的是接觸使用者的介面,很重要,但這一哩路就布滿了傳統軟體工程師不需花腦筋思考的諸多設計細節,包括選擇介面顏色、版面擺設、功能設定等。

他觀察,在芬蘭,創新競爭力是最重要的事,當今的教育告訴他們,玩家要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夠活下去。不少離開諾基亞(Nokia)的員工,成了在家工作的精實創業家,他們比想像中還要更快投入後硬體時代。

多年前我們曾經拿芬蘭當借鏡,要學它的小國競爭策略。

今日,芬蘭從政府到產業都已形成分散創新源頭的共識,台灣在提倡自由軟體競爭時,要思考的也是從扎根軟體工程教育開始。

【延伸閱讀】七天鑑賞期保護美意,殺了App創意六月初,台北市政府與Google的七天鑑賞期之爭,在政府祭出新台幣一百萬元罰令後,Google已宣 布「暫時」將台灣軟體商店中的付費應用程式關閉。之初創投(App Works Ventures)共同創辦人林之晨說:「政府想幫開發商,應該是要多開闢通路,而不是關掉通路,讓他們賺不到錢。」

比起一九九○年代的.com創意潮,App是一個更扁平的市場平台,在這裡,所有產品都是一推出就是優劣立判,如果產品不受青睞,別說一星期,短則一天都沒有機會。

若再加上政府拿過時的法則「保護」消費者權益,但又不能防杜使用者試過免費版本App後,花錢下載付費版本,然後自行破解,並等七天一到就退貨。這是在邁向全球市場這最後一哩路的途中設下重重障礙。

林之晨呼籲,台灣App開發商的成本相對是低的,但總是要讓他們在當地賺到錢才能不斷調整升級,讓全球市場機制選擇贏家,政府別獻出美意扼殺剛萌芽的創業家精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5

獨家專訪《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作者 反華爾街才是投資王道!

2011-10-17  TWM




曾是華爾街最大金融機構的高級主管,高登.莫瑞在病榻上寫下一本「反華爾街式」的投資建議。究竟是什麼建議,讓這名銀行家在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仍要說給全 世界的投資人聽?

撰文‧楊卓翰

如果你在生命的最後能有機會傳遞一個訊息,你會說什麼?一位華爾街二十五年資歷的銀行家,在生命的盡頭要說的,竟是「反華爾街」的投資忠告。

高登.莫瑞(Gordon Murray)曾在高盛、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 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等投資銀行擔任過常務董事和債券部門的高階主管,在他過世前六個月,他決定和他的財務規畫師合寫一本書。書的內容,不是教人一夕致富的祕 方,而是給散戶投資人最忠實的建議──一套和他二十五年華爾街經驗完全衝突、實實在在的「反華爾街」投資建議。

今年一月,六十歲的莫瑞因罹患一種罕見的腦癌,在長期奮鬥後,病逝於家中。他去世後一個星期,這本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類書籍榜銷售第一名 的《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The Investment Answers,中文版十月由先覺出版)再版上市。莫瑞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放棄治療,用僅存的右半身完成這本書,傳遞一個他要敲醒全世界投資者的訊息。

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的建議!

書裡的法則開宗明義第一條:不要相信金融機構給你的任何投資建議。莫瑞曾在華爾街最響亮的投資銀行工作,是最頂尖的債券業務主管,他在七○年代進入高盛, 再從高盛跳槽到雷曼兄弟。二○○一年,身體仍健康的他從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退休。

退休之後他怎麼處理他的財產?不是交給他在紐約最風光的操盤手朋友們,也不是留在華爾街銀行裡享受退休員工的優惠,而是打電話給加州一位小有名氣的獨立財 務規畫師──丹尼爾.高迪(Daniel Goldie)。

「接到莫瑞的電話,我有些訝異。我們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高迪,也是這本書的共同作者,在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這麼說。高迪發現莫瑞對於「華爾街那 套」很不信任,特別是把錢交給主動基金的經理人。多年之後,莫瑞才坦承,「二十五年來,他發現所知的財務知識全是錯的。」那次對話,也成了兩人寫作的開 端。

在債券部高層的莫瑞,接觸的客戶都是大型基金經理人。和這些經理人熟稔後,莫瑞發現「他們很多時候和一般散戶一樣一頭霧水,根本看不懂市場要怎麼走,更別 說要挑什麼標的。他們能做的往往只是盯著線圖,然後,祈禱。」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久,莫瑞越來越不信任這場金融遊戲。

莫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從他在哥倫比亞商學院時,就被教導「比別人努力分析,你就能擊敗大盤」的信念。但比較歷年來這些主動選股的基金績效後,莫瑞發 現不論是股票或是債券的主動型基金,別說超越大盤,「在書中我們就列出了圖表,這些基金的報酬根本連大盤指數的一半都不到!」擊敗大盤只是神話!

「主動選股對這些基金經理人都這麼困難,一般的投資大眾,能擊敗大盤的機率又更少了。」這些每天被無數媒體及金融業點綴得光鮮亮麗的投資機會,只是為了吸 引散戶進場的一層糖衣。「他們(金融機構)利用每個人都想要當巴菲特的心態,向投資人收取高昂手續費,績效卻遠低於指數。」莫瑞發現這個獲利模式幾乎完 美,但這個利潤並不是投資人賺走,而是販賣商品的公司,也就是他的角色。

「莫瑞一直都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在同事間的綽號就叫『嬉皮』,形容他那不妥協的叛逆精神。」高迪說,當莫瑞了解這種反華爾街式的被動投資時,發現這才是對 散戶投資人最有利的方法。隔年,莫瑞決定擔任這家獨立公司的顧問,以行動來糾正金融產業。

正義凜然的莫瑞,雖然在一○年三月癌症病情加重,仍然為金融改革法案的聽證會到國會報告。他的毛線帽底下是因化療而稀疏的頭髮,講述的是他在金融體制內二 十五年來所看到的致命盲點。在講台上的五十分鐘裡,他不斷重複地說:「這是錯的,而且沒有人願意說!」莫瑞的報告被直接送到國會內閣,並間接促成國會通過 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

去年六月,莫瑞的腦部掃描發現了新的腫瘤,他知道若不開始動手寫書,就再沒有機會了。在人生的最後五個月,決定停止一切治療。不是因為他已放棄希望,而是 他有更重大的任務。腦癌末期已經讓他的左半身癱瘓,但是他的腦筋仍然靈敏。為了和死神賽跑,他甚至減少止痛藥的劑量,忍受肉體的痛苦以保持清晰的思緒。

這些打不倒莫瑞。「他說過,腦癌對他最大的打擊,就是沒辦法用二隻手玩橋牌。他真的是個嬉皮!」高迪形容,「莫瑞說過,他生病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急著聽 他想說什麼。」莫瑞知道疾病讓他說的話更有分量,他也決定不浪費死亡帶給他的禮物,要在生前將他的理念推廣出去。

莫瑞用臨終前的寶貴生命,對他從事二十五年的華爾街進行反擊。「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中國諺語,如今,在一位華爾街老將身上獲得印證。

高登‧莫瑞

(Gordon Murray)1951-2011 經歷:高盛債券部營業員、 雷曼兄弟常務董事、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常務董事、 Dimensional Fund Adviser顧問學歷: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1

長揸王道無間道建設 在市場提款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1212.html

今天恒指下跌387點(最低見18768點),國指跌305點(2.87%),成交608億。股票升:跌比例<1:4。滬深300跌2.72%,成交增加。

今天亞洲市最重要的新聞,除佔了本博留言版最大篇幅的貼圖效應外,首選這一則:

內地傳媒報道,萬科醞釀旗下上海樓盤全線降價,降幅或超過20%,而萬科正根據上海市有關部門規定,為部分項目辦理新的網上備案價格。


萬科在上海清林徑樓盤,新批樓盤每平方米售價1.3-1.4萬元人民幣(下同),較早前推出時價格下調15%,遭前期業主提出退房要求。


萬科總裁郁亮早前表示,明年萬科將採取過冬,以現金為王,現金流較利潤更重要,不能有存貨及囤地,要積極賣房,慎重買地。

正當全城主流意見為19000-20000 range trading,pundits 都教人如何在橫行市中「自處」,那就一插就穿。

歐洲諸國的債券息率屢創高位,比利時的國債息率已開始升到要關注的水平,意大利債券重回7%,會看圖表的就知這是一浪高於一浪。歐盟如何解決債務問題?說穿了,是束手無策。<

至於美股強勢,我相信主要是因為資金回流、經濟數據有見底轉好的跡象、巴菲特索羅斯持重倉科技股的消息提振影響。走勢一支獨秀,歐洲開始也跟不上,更不要說港股;將來的發展極可能是:人升我地無得升,人跌我地跟到足。

個人組合今天沒有任何操作,繼續睡覺。

昨日有留言談及言論建設性的問題。今天中港兩地崇尚和諧,要「建設和諧社會」;評論要「中立」,最好是左右各打五十大板,然後講句「見仁見智」。

至於本博某些文章有沒有建設性,我只好講句濫調「見仁見智」。例如我們眾裏尋他千百度,發掘了「貼圖吹噓效應」這個準確度非常不錯的測市指標,那有沒有建 設性呢?像昨天文章,我主張努力實踐鍛鍊技藝,切勿流於教條吹水;長揸死牛都是賭,要賭就要賭得精明一些,不要懶惰找藉口等等。那又有沒有建設性呢?

今天看到老師文章,我看到他從心底裏認同我的想法。他在自己多年諸多操作之中「眾裏尋他」,找出一單賺錢的投機操作吹噓一番(但諷刺在主張長線投資王道的 老師,表現最好的一單交易卻是投機賭博的操作),旁敲側擊證明長線死牛那一部份回報乏善可陳,反而投機賭博回報可人。他指出要食大茶飯,要花很多功夫;他 用實例證明,倘若流於吹水,不好好鍛鍊操作的技藝,那就只能像他那樣:買中了但太早沽,沽完升N倍都和自己無緣;表面上是吹噓,實則是用拮大脾實例來苦口 婆心勸勉大家。凡此種種,都正好印證的昨天我篇文章《Craftsmanship》的重點。

其實很多聰明的讀者像達文西密碼一樣,已成功解讀老師的「長揸王道無間道」的密碼。有人以為我和老師其實是黑白兩面的分身,以助大家悟道;雖然我實在不敢 高攀,但覺得很有趣。不過,要建設,那就應該用理性分析事物的本質,主張「解昧」,追尋真相。拘泥意識型態和名詞正統解說,甚至罷黜百家,以為有一個王道 可以獨尊,那是愚不可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8

重讀《投資王道》及兼談蒙牛出事 法國梧桐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1lmd.html

 

 最近一有空就重讀林SIR的第一本書《投資王道》。以前覺得,第二本書(《平民資本家》)比第一本書更加實用,但是越來越發覺,第一本書其實才真是林SIR投資生涯的經驗、教訓的結晶。
   毋庸置疑,林SIR在金融海嘯前是過分樂觀估計了經濟形勢,但是,預測經濟短期走向本來就是難於登天,林SIR的強項是在歷史的大背景下選擇好的公司長期持有,而第一本書,我覺得,就是從歷史的大視野下來觀察行業、公司的發展。
  總體而言,我是非常認同林SIR的「選擇有前景的行業,選擇行業內有市場經濟專利的公司,重槌出擊,作長期持有」。由於初衷是長期持有,就會極力避免一些 管理層有污點的公司(雙匯?)或者風險極大的公司(平保),或者一些對小股東不友好,長期都有藉口不派息,融資就次次有他份的公司(蘇寧)等等名牌的價值 公司。
   1977-1997年是香港的黃金二十年,和過去十年加入WTO後國內的形勢非常相近(也希望國內的發展可以維持多十幾二十年),都是出口帶 動經濟發展。「如果經濟處於起飛階段,即所謂發展中經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亦會大大提高,能做到事半功倍。盈利不斷快速增長,往往跑得比經濟還要快,最 好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經濟發展得最快。(P13)」
 
而「1977-1997年的香港,在33只指數成份股中,只有8只股價升幅是超越恆生指數的,一言以蔽之,在投資領域裡,能夠真正跑贏指數的只屬少數(8/33)」;「 回 顧恆指成份股的變動,有12只「千里馬」公司由1977年至今,憑藉企業的龐大市值而被保留,其中4家公用事業:中電、港燈、中華煤氣及電訊盈科;兩家銀 行:匯豐與恆生;兩家地產:長江與新鴻基;4家綜合企業:和黃、太古、九倉及會德豐。這12只「千里馬」公司能夠適應香港的經濟發展,而且在香港經濟起飛 階段能夠把握時機,擴充業務,創立各自的市場經濟專利,立於不敗之地。在市價及溢利方面,他們有驕人表現。」
  可以看見,主要是公用股、銀行、地產和幾間綜合企業能夠成為千里馬。
  「從表7中的前五年(1968-1972年)和最近的五年(1999-2003年),首尾兩段時間的電力消耗作一比較,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由1968年到 1972年,當日的耗電量年複式增長率達到12.4%,同時期,本地實質生產總值(不包括通脹在內)的年複式增長率只有8.2%,即耗電量增長是本地生產 總值增長的1.5倍。說明當時的經濟是由工業出口主導,所以耗電量比生產總值上升得快。這情況現時正在中國內地出現。 1999年至2003年的5年內,香港的耗電量年複式增長率只有2.2%,本地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則為3.94%,實質經濟增長比耗電量增長高出80%,說明一個成熟經濟的耗電量是會逐步放緩下來的。」
  所以,新興經濟體和成熟經濟體完全不同,在新興經濟體中,由於經濟發展,對於電力、燃氣等需求很大,基本上能夠以GDP的倍數增長,而成熟經濟體需求下滑,因此公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日薄西山。
  記得以前看過廣發證券投資總監朱平貼出來一張09年美股的市值佔比圖,大部分是消費、醫療,因此他認為,最好就投資這兩個行業,但是我是非常目瞪口呆,因為他的邏輯實在很古怪,兩國所處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怎麼可能「因為A像一頭豬,因此B也要像一頭豬」呢。
  我發覺,林SIR,以及一些香港較為傑出的基金,如我一向都有留意開的,首域中國增長基金,都是按照這個思路,就是香港的成功經驗,來投資在中國內地。當然,也有很多具體情況,如地產。
  林SIR以前也投資過華能國電,他是相當欣賞華能的,奈何,政策所向,再好的管理層也難以抵擋,因此,雖然中電控股在香港有出色表現,是新興經濟中的有前景的行業,但是林SIR很快就抽身而去。
  中國移動與過去的香港電訊業差不多,目前中國移動遇到很多麻煩,3G,以及運營商的管道化等等,但是97前過去二十年,電訊市場一樣遇到很多科技更新換代 的問題,如電報的淘汰,尋呼機的淘汰,模擬手機的淘汰,每次都是一些暴利行業的終結,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訊公司並未被科技淘汰,反而高速增長了二十 年,因為電訊公司是利用高科技的行業,而非高科技本身,雖然目前手機滲透率已經接近7成,但是我對電信前景總體也是樂觀的,因為中國太大了,只有3個競爭 者。
  地產方面香港尤其特殊性,很多人批判「地產霸權」,香港地產商能夠發展壯大有其歷史背景。一方面,香港政府以前奉行控制土地供應制度,每年只是供應80公 頃土地,而且80年代後很多港人移民,新的精英得以上位,早就巨大需求;另外,香港也不存在「限制囤地」的政策,直到今天,新地依然在新界有巨額土地儲 備,通過補地價更加土地用途,來支持集團發展,而國內,一方面供應無法估計,另外一方面限制囤地,因此林SIR對地產行業的評價是「地大,勿博」。
  銀行業也是林SIR非常看好的行業。匯豐銀行有其特殊性,因為1965年香港發生銀行擠提,港英政府全力支持匯豐銀行(P26),匯豐銀行得以在港人心目 中確立中央銀行地位。銀行業的另外一隻千里馬,是恆生銀行,主要市場經濟專利就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為居民提供按揭。「銀行是百業之母」,在經濟起飛階段,持 有銀行股是一個穩健的選擇,無論是林SIR,還是冷眼,無論是香港,還是馬來西亞,都論證了這個事實。但是為什麼林SIR買了保險股,而沒有買銀行股呢, 或者講,香港經濟起飛中,為什麼沒有一間保險公司能夠脫穎而出呢?我覺得,是因為保險公司本來就是一個「概率」的遊戲,如果集中在香港一隅之地,風險實在 太大,一個大的颱風,或者一個大的地震(假定而已,幸好我們不在地震帶上),就有可能對保險公司帶來沒頂之災。同樣道理,為什麼香港起飛階段沒有湧現一批 著名的消費股呢?我覺得主要還是人口的問題,一隅之地,人口相對偏少,對於擴大消費,減低成本都是大大不利的。也因此,我對於國內的消費行業,也是非常看 好。但是可惜,目前的中國低端消費市場,亂象叢生。正如乳業行業,行業前景非常秀麗,但是,總是有不測之風雲。蒙牛最近又出事了,我相信,不是最後一次。 也因為此,雖然我非常看好國內消費行業,過去一年也買過蒙牛,雙匯(我到現在都認為,雙匯是一間非常賺錢的公司,賣出一方面是管理層有污點),但是實在怕 了層出不窮的安全事故。品牌在一般情況下,代表著高質量,高品質,正如芒格(還是巴菲特?)講過,「去到一個偏僻的便利店,有兩個牌子口香糖,一個是略貴 的綠箭,一個是不出名的牌子,我不可能為了稍微高一點的價格而放棄綠箭」(類似意思吧),這個就是品牌的力量,但是可惜目前在國內消費行業,品牌並無這個 溢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52

投資王道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25.html
早前看過巴黎兄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長期賺錢的就是投資王道」, 實在所言甚是。不論什麼方法, 找什麼平均線也好, 牛熊證也好, 總之長期賺錢的就是王道, 除非看到他人的方法完全不行, 否則不應經常否定他人的方法。

有位主張投資王道的名blog人, 原來一直以來, 網上有不少網友都會有意無意地攻擊他的言論, 我覺得原因有幾個。首先, 他的行文有欠謙卑, 經常否定他人的方法, 其實只要做到「道不同不相為盟」就已經足夠, 讀者絕對有能力分辨是非, 實在不用出言惡罵他人, 有欠修養。

還有, 部份行文內容千篇一律, 100篇文章中有80多篇都會有一句「長期持有優質股才是投資王道」, 重複一句話至這樣的次數實在沒有必要。重複的不只這一句, 還有「xx年 xx元買入中人壽, xx年 xx元買入平保...持有至今升值 xx倍...」, 這好像在眩耀多於分享。

謙卑包括反思及改進, 但我發現他組合中有不少投資項目我不能認同, 而事實上亦令他至今仍要賠錢。可惜我從來沒有看到他反思過一次, 沒有認錯, 反而不停搬出「 xx年買入平保」之類來証明他投資哲學沒有問題。3818大跌, 阿里巴巴被上市價私有化, 他就說3818不是他的主要投資, 只佔他投資組合中的一小部份, 公司財務沒有問題而股價終有一日會上來。而阿里巴巴, 他就說自己還有10%賺, 多年賺10%還算成功? 在過100倍市盈率買股還算什麼王道?

我不喜歡攻擊他人, 只愛寫自己覺得合理的事。在網上發文也要小心自己的理念會影響他人, 人家跟你買, 原來中地雷, 事後又馬後炮當無事發生, 這實在不算負責任的文人, 希望大家都可以反思一下, 令所有投資理財blog可以更健康、更精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79

低估值才是王道! 一隻理性且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1762390

實證案例:各個週期內引領銀行股龍頭分析

05-07年那一輪週期,其實銀行股中漲幅最大的不是人們印象中的招商銀行,而是浦發銀行;

08年底-09年的小周期中,引領銀行股的大家應該清楚是興業銀行;

10-12年中,是被幾乎所有「價值投資者」罵的狗血噴頭的民生銀行;

而這其中的秘訣就是低估值:

06年,浦發銀行市盈率為10.20倍,市淨率為1.81倍;而同時期招商和民生的市盈率分別為12倍、16倍,動態市淨率為2.2倍與2.3倍。

08年底由於房地產崩盤,被市場認為是半個地產股的興業跌至了5倍PE、1倍PB;

而由於民生銀行從07-09年主動地調整,促使了其業績低於同行,而使得轉型成功後業績增速幾乎為股份制銀行的龍頭,但仍被市場虎視,估值成為最低。

然後,我們擴展到指數,你就會發現這兩年被市場看到的「成長」板塊——中小板以及創業板成為了殺跌的主力,而上證50——指數中最低估值卻在默默的遠遠超過其他板塊,今年已經累計上漲了15%,而創業板下跌5%並且還有繼續殺跌的動力。

人 們總是喜歡慣性思維:認為上一輪牛市的龍頭必然也是下一輪的,但是我個人認為均值回歸才是王道,任何一種商業模式不是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大放異彩,這也就是 為什麼這幾年被幾乎所有「價值投資者」罵的狗血噴頭的民生成了銀行股中的龍頭,被幾乎所有「價值投資者」捧上了天並且整天和富國相提並論的招商爛到了 家......

招商在我看來歷史並不夠光彩,只是上個週期在負債端完成了成功轉型,被稱為零售銀行;而這幾年民生的轉型已經相當成功,但卻被很多媒體解讀為龐氏騙局。龐雜的分析文章太多了,很多只是為了進一步印證他之前的觀點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5

《投資王道》、華能國際、中國移動、新奧能源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efge.html
在之前一篇博文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1lmd.html)自己提到,「一有空就重讀林SIR的第一本書《投資王道》。以前覺得,第二本書(《平民資本家》)比第一本書更加實用,但是越來越發覺,第一本書其實才真是林SIR投資生涯的經驗、教訓的結晶。」

這兩天又翻了翻,林SIR對於華能的評估邏輯很正確啊。P110中講到,「筆者估計華能的出你複試年增長率,未來十年可以達到12%,股息的年複試增長應可維持在11%」;林SIR的結論的邏輯推導如下:
1.未來10年中國的GDP增長維持較快速度,是一片遼闊的大草原,適合千里馬奔跑,預期名義GDP增長速度8%左右
2.根據香港幾十年經驗,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電力需求的增長比經濟增長高出50%
3.因此未來十年華能純利有12%復息增長。
4.十年後以一個成熟經濟體的估值(公用股一般10倍PE)賣出,值人民幣14.51元

但是實際上,9年後的今天,股價只有7.68港元,2012年EPS只有0.39元,為什麼邏輯很正確但是結論錯得很厲害呢?
答案有幾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林SIR在P79中提到的,「電力行業之市場經濟專利在於『煤電聯動』」。華能作為一個中遊行業,國家實質上不實行煤電聯動,電力行業成本不能轉嫁,而上游煤炭企業賺到盤滿缽滿,正如林SIR評價中石油一樣,「滾水祿豬腸,兩頭縮」,作為股東就只能很悲催了。因此,你可以看到,華能雖然過去9年營業額保持21.4%復息增長,可以講林SIR的假設1,2都實現了,而且比預期更快,GDP名義增長不止8%,華能的營業額也遠遠高於12%,但是股東所得依然是一無所有。
第二個原因,個人認為是國家稅制的改變。林SIR認為,華能稅率為17%,相較國內其他一般企業的33%,低出接近一半。但是後來08年國家統一稅制,所有企業除部分享受稅收優惠外,統一稅率為25%

從華能的例子可以觀察到,國家的政策(包括定價機制、稅收政策(這個可以結合MC的文章http://blog.donews.com/michaelchen/archive/2009/05 (稅賦和投資(上))對於企業的影響極其巨大、深遠,投資者是長期投資,並非長期持有,必須對待手中企業不斷監察,並非好像某些「價值投資者」如集郵一樣買股票。


04年,林SIR買入中移動,當時中國移動電話滲透率只有22%,而香港滲透率超過100%(移動電話客戶人數超過總人口)。因此林SIR預期未來十年中移動都有可觀的盈利增長速度。(講開《投資王道》第八篇,「如何分析及選擇電訊股」,是這麼多年來見過分析中移動最精闢、最深入的文章,邏輯清晰,數據紮實,可見研究功底之深厚)
與此同時,Templeton爵士也在自己私人的投資組合中買入中移動。之前提到,「Templeton爵士要求他的分析師預測個股五年的業績,而這方法效果非常好。但他對更長時間的預測也有興趣,而且以此為基礎,挑選了在標準分析法下不合格的少數個股-----他稱之為『Q股』。要成為Q股,公司盈利必須在十年內成長四倍,相當於年復合成長率15%(《坦伯頓不敗投資法》P151)。」
而,中移動,就是他眼中的Q股。
「過去,約翰(註:Templeton爵士)主張以未來5年的每股估計收益為基礎計算市盈率,但到了2004年後期,他又強烈建議將未來收益的時間再進一步延長,以第10年,或2015年的每股收益為基礎計算市盈率。如果以我們2004年用於中國移動的同一套假設為例(該市盈率是基於當年的每股收益11倍、每股收益長期增長率為20%的假設得出),------則我們計算出來的第十年每股收益的市盈率就是1.8倍。---------------估算一個公司未來十年的每股收益,約翰第一個承認這十分困難的。如果重點集中於增長速度最快、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司,就很容易看到這種做法給便宜貨獵手帶來怎樣的回報。」(《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P210)

林SIR和Templeton爵士在書中都沒有詳細講述,為什麼當年對於中移動未來十年的盈利增長為何如此有信心;而08年後中移動盈利又為什麼突然甩轆,是哪些因素改變了呢?

在2005年11月的投資創富論壇上,林SIR解釋了為何看好中移動的盈利前景。「中移動現在客戶2億,未來5年,每年新增客戶四千萬,那麼五年後客戶就是現在的一倍。而成本不會增加一倍,那麼多出來的,就是純利了」(2005-11-22的訪問)(註:先解釋一下背景,中移動於97年上市,經過7年長期、巨大的資本開支後,網絡基本於03、04年開始建設完畢,中移動也開始在03年派發股息。而正如林SIR話齋,就算好公司,也不要在投資期買入,要在收成期再買,因此,林SIR,或者Templeton爵士,都是在04年才開始大舉購入中移動,當然也要考慮剛好03年SARS,股市非常便宜,這個也就是Templeton爵士非常強調的,低PE,高盈利增長的便宜貨,或者現在叫戴維斯雙擊)。

從林SIR的講話可以看出,當時的預見非常清晰,現在看來甚至有些簡單,資本化開支已經接近尾聲,網絡基本建成,每多一個客戶就是多一份純利,「淡淡肉」。

而08年的3G網絡建設改變了遊戲規則,一方面是大規模的網絡建設,另外一方面是更加激烈的競爭。當時我自己都無法想像到,競爭一下子會惡化到如此地步,甚至國資委直接從中移動集團調撥500億現金給中電信集團,以支付收購CDMA網絡的資金缺口。
而目前這個階段,一方面3G還未開始盈利,4G又開始建設了,可以講,和中移動03、04年的境況完全不可同日耳語。在未到4G塵埃落定,大規模建設未有所下降,看來都是暫時忍手為妙。

這個,一樣看出,國家政策的改變,會帶來行業的巨大變化,真是「睇漏一眼都唔得」。
但是,從林SIR的思路,一樣可以應用在其他地方。比如新奧能源。
(個人利益申報:本人目前持有新奧能源)
新奧能源在2001年5月於香港創業板上市,後來轉為主板。在經過幾年的大規模建設後,新奧的管網基本已經建設成型,大約在08年開始,已經出現正的自由現金流,可以講,「飯已經熟了」(當然,從管理層來講,管網成熟,以後單純收流量費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此2011年年底心思思想趁中國燃氣出問題收購)。目前,新奧的滲透率為41%左右,而根據香港等成熟經濟體經驗,管道燃氣一般去到70-80%才會飽和,另外,國家出於環保等目的非常鼓勵使用天然氣,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每年新奧的燃氣滲透率提高3-4%左右,因此,幾可肯定將來十年新奧的營業額都可以保持快速增長,而管網已經成熟,正類同中移動03-04年的投資背景一樣,每多賣一方天然氣,就多一方純利,「淡淡肉」。
因此,今年再次增持新奧。

唯一可以憂慮的就是,國家改變遊戲規則,比如華能,同樣身處中遊行業,燃氣目前可以轉嫁成本(居民用氣轉嫁方面較困難,工商業是直接同步),而華能就只能自己扛,將來是否會向發電行業靠攏,必須密切關注。

話音未落,國家出台天然氣加價公佈,並且對於天然氣定價有新規定,必須好好研究一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81

半導體設備教父謝宏亮 難得高調 收藏是王道 企業經營是小兒科

2013-07-15  TWM
 
 

 

辛耘企業董事長謝宏亮白手起家,造就台灣最大十二吋再生晶圓廠商。不僅如此,謝宏亮的投資領域除了半導體之外,藝術品、房地產,甚至普洱茶,都是他的蒐獵對象,堪稱竹科傳奇人物之一。

撰文‧李洵穎

就在新竹市大潤發量販店不遠處,有一棟灰白色清水模外牆的六層建築物,半導體設備代理商辛耘企業的新竹辦公室即坐落於此。外觀雖與普通的辦公大樓無異,但走進大樓內部,才發現這裡幾乎就是法國現代具象畫派油畫,及銅雕原創作品的藝廊。

這些經典收藏品的主人,是辛耘企業創辦人暨董事長謝宏亮。其實不只新竹辦公室,辛耘台北市內湖總部,以及台北市揚昇大樓內,都是謝宏亮二十五年來藝術收藏的展示空間。

創業際遇順遂「令人稱羨」累積了二十五年藝術收藏經驗,據聞謝宏亮曾私下表示:「如果要談我的企業成就,基本上是小兒科,我認為我的收藏成就,可能比經營企業成績還好。」話雖如此,但隨著辛耘企業在今年三月掛牌上櫃,成為台股市場中血統最純正的「台積電概念股」之一,謝宏亮與他在一九七九年時一手創辦的辛耘,一路走來的故事,其實絕非如他說的「小兒科」。

謝宏亮畢業於清大物理系、服完兵役之後,原本打算先工作二年,累積一些存款後再出國深造,於是他進入代理丹麥品牌B&K(Bruel & Kjar)聲音振動量測設備的信裕公司。這時台灣經濟剛開始起飛,對此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大,他的工作就是幫客戶建立聲音量測系統。

在信裕任職期間,謝宏亮常與在工研院電子所上班的同學黃翼賢聊天;那時電子所剛從美國RCA公司技術移轉回半導體產品與製造技術,黃翼賢是設備部門工程師,建議他可以考慮投入設備代理行業。

就在一九七九年,正要走入「三十而立」的謝宏亮,聽從同學的建議,以過去工作六年累積的六萬元資金,加上向同學商借的三十萬元,決定走上自行創業之路;公司取名為「辛耘」,是為了督促自己要「辛勤耕耘」。

一人創業的謝宏亮,公司大小事情都得靠自己搞定,拿到的第一項關鍵代理權,就是靠自己用英文寫的一份〈台灣半導體前景評估報告〉;他把這份報告寄到日本,向Canon半導體設備部門爭取代理權,對方同意給他機會:「只要你能先賣出機台設備,我就讓辛耘成為正式的代理商。」結果,謝宏亮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正式取得Canon的代理權,並接到工研院電子所二台設備的訂單。如今,辛耘代理五十項以上的產品,並轉型到半導體與光電前、後段設備生產製造,以及晶圓材料加工領域。

其實,對謝宏亮來說,最大的收穫不是取得哪家客戶的代理權,而是在這三十多年來累積的人脈。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剛興起,各家半導體公司正處於草創期,作為設備供應商及代理商,謝宏亮很清楚,辛耘與客戶之間的合作關係必須把握「雙贏」原則,於是,每當設備裝機進廠時,為了突破設備磨合的技術瓶頸,謝宏亮往往要一起在晶圓廠裡解決問題。到了用餐時間,他也與客戶一起吃便當。

晶圓雙雄爭世大「漁翁得利」就這樣,謝宏亮與這些半導體大廠建立起「革命情感」,讓他懷念至今,而辛耘一路走來,彷彿也見證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歷程:從對電子所開始銷售第一台設備開始,接著聯電、華隆微等晶圓廠客戶陸續下單裝機,然後有台積電、華邦電、旺宏等公司陸續成立,這些業者當年崛起的背後,都有辛耘的影子。

經歷了台灣在一九八○年代的半導體奠基年代之後,一九九○年代,謝宏亮參與創投事業,以天使投資人(angel fund)形式,投資項目遍及多家高科技公司,乃至墾丁度假旅館與高檔Villa,及最近的自然百點普洱茶,在台灣科技界堪稱投資版圖極廣的低調企業家。

關於謝宏亮投資獲利的經典戰役,不得不提到世大半導體。謝宏亮曾經是未上市晶圓廠世大半導體的大股東;而說起二○○○年之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競爭購併世大的過程,亦為半導體業界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的故事,當時並稱「晶圓雙雄」的台積電與聯電爭搶世大半導體,謝宏亮則成了「漁翁得利」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旬,市場傳出聯電有意合併世大;十一月二十三日,網路更出現兩家公司的大股東已談妥換股比例的傳言:每一股聯電股票換取一.三五股世大股票。

連換股比例都談好,看來雙方購併一案處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臨門一腳階段。當天,聯電與世大股價雙雙大漲,聯電漲了二.五元,創下九十三.五元的波段新高;未上市的世大股票,更大漲六元,一舉突破四十元關卡。當天稍晚,聯電、世大的高階主管相繼否認,但世大「待價而沽」的地位已然確立,股價自此欲小不易。

就在二○○○年一月七日,買主確定,台積電正式宣布合併世大。回頭來看,不少人解讀早先的消息其實是「聯電刻意放出風聲,藉此拉高台積電的購併成本」,果然,台積電與世大最終談定的換股比例為一比二,世大股東因此大賺;其股東之一的太欣半導體,公司在二○○○年獲利逾二十七億元,其中有二十六億元就來自處分世大的投資收益。至於當時身為世大「自然人大股東」的謝宏亮,亦趁勢出售世大股票,賺進可觀獲利。

低調企業家的「高調」收藏眼光精準,投資果斷,替謝宏亮累積可觀財富。然而,謝宏亮並無暴發戶的霸氣,平日行事低調,言語木訥,即使在餐會上,謝宏亮也甚少發言。創業以來,儘管公司營運績效亮麗、個人投資成功,但高調之舉屈指可數。其中一次,是為了回饋母校清華大學。

一一年,為慶祝清大創校百周年暨在台建校五十五周年,身為校友的謝宏亮響應清大的百人會捐助活動,特別將個人珍藏全世界僅有四十六件的羅丹「沉思者」大型雕塑回饋母校;不只清大生,大新竹地區的藝術愛好者,都可前往一睹大師的永恆作品。據清大指出,這件罕見的藝術品價值二百萬美元,令人讚嘆。

至於另外幾次的「小小高調」,主角並非謝宏亮的藝術品,而是謝宏亮的另一項收藏 ──酒。除了畫作與雕塑作品外,酒也是謝宏亮收藏之一。謝宏亮坦承「愛酒」,據友人表示,他不但愛酒,也懂酒。

就在辛耘上櫃掛牌當天,他在台北市世貿大樓三十三樓舉行晚宴,約莫十來桌,都擺著價值上萬元的法國香檳。此外,據聞曾經有一年謝宏亮生日,他在台北市某家日本料理店設宴,一進門,就看到堆成如山狀的桶酒,友人以「十分壯觀!」形容,顯現出謝宏亮的豪氣與愛酒的程度。

幾次難得的高調行事,主角都是收藏品,的確符合謝宏亮所說:「與收藏品相比,企業經營是小兒科。」不過,以辛耘今年前五月營收已較去年同期成長四二%,且下半年將有半導體及LED設備集中入帳的挹注,至少在今年的台股市場中,辛耘仍然會是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之一。

謝宏亮

出生:1950年

現職:辛耘企業董事長

經歷:辛耘創辦人、信裕公司經理

學歷:清華大學物理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