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望與現實——聯繫實際學習巴菲特2015年致股東信的片段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cv0.html
浙江大學商學院“時代浙商”(教育培訓企業家或高管的教學機構)緊跟時代潮流,順應當前熱點與發展趨勢,教學的使命定位是:“培養既懂實業經營,又具有先進的金融和互聯網思維的投資型企業家。”為此,近期聯手浙江省乃至全國多個金融領域的專家,籌建了“時代浙商金融研究中心”。時代浙商2015春季精英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創辦中,將要開設11個專業課程(股票、新三板上市、大數據和工業4.0、並購重組、定向增發、對沖基金、信托、期貨、眾籌、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等)。時代浙商竭力引導產業資本進軍資本市場。
那麽作為潛在學員的企業家現狀是怎樣的呢?窺一斑而知全豹,目前,我周圍企業家們的情況大致如此:
1、他們大多數對資本市場很不了解,也就大都沒有參與其中。只有一位做化學品小生意的朋友,這幾年來,他一直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配置股票資產。他算比較清楚地意識到長期投資股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2、至於那些為數不多的參與股票或期貨市場的企業家,都把證券交易視作普通商品買賣,只當作是增加了一個生意機會而已,做一把算一把,都是投機行事,全然沒有投資意識。其中有兩個算是比較好的,也只不過是拿出一點富裕資金托人理財罷了。
3、有一位正在積極準備上新三板,據他說,目的是為了提升企業經營水平。除此以外,他究竟有沒有為了融資和獲取高溢價收益,尚不知道。
4、還有一位青年企業家朋友特別有意思。我們幾次討論是否需要配置一部分資產到資本市場的問題,但最後他還是鐵定地認為,應該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到多元化的實體經濟上,這樣回報肯定更高。
我們時代浙商精英班招生企業家學員,並且專為他們開設上面那些金融市場項目的課程,這不會遇到什麽問題,絕對辦得到,但能否真正實現教學“使命定位”所言,即培養出“既懂實業經營,又具有先進的金融和互聯網思維的投資型企業家”,這恐怕就很難說了。竊以為,這個教學目標絕不低於世界上任何頂尖商學院的水準。要培養“投資型企業家”實質上是要徹底改變一個人固有的思維方式及習慣,而這絕非易事,通常是要落空的。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看一下巴菲特2015年致股東信中老生常談的一段話:
“我曾經說過,我在生意上的經驗對我的投資有所幫助,而我的投資經驗反過來又讓我成為更好的生意人。二者的經驗是互通的。有一些真理只能通過實踐才能徹底領悟。”他以前是這麽表述的:“我是一名(比一般商人)更好的商人,因為我是一個投資者;同時我還是一名(比一般投資者)更好的投資者,因為我是一個商人。”意思一樣。
從時代浙商的教學使命看,開玩笑地說,莫非是想要批量培養出像巴菲特自我評價的這類精英吧?他們甚至比巴菲特還要強吧?因為巴菲特好像未必具有所謂的“先進的互聯網思維”,他老人家可能連電腦都不怎麽會擺弄呢。說實話,我到現在還未搞明白什麽叫“互聯網思維”。聽說,在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人家根本就沒有這種說法的。“互聯網”屬於是先進的商業及技術範疇的東西,雖然由此引伸出了一系列有關新型經濟的概念,但也不能說成是一種思維吧?
由上可想而知,我們時代浙商教學的目標及願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任重而道遠啊!
關於上述第4點說到的那個朋友,他的願望及認識是,把錢都用在多個實體項目上,這樣回報更高。對於這個觀點,我們不妨來看看巴菲特在這封致股東信中的另一段話:
“去年伯克希爾增持美國運通、可口可樂、IBM和富國銀行。這四家企業的業務成熟,其管理層能力出眾且註重股東利益。對於伯克希爾來說,我們寧可去參股一家偉大的企業,也不願意去絕對控股一家泛泛之輩。所謂寧要鮮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我們在資本配置方面的靈活性,即我們願意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不直接控制的企業中,這使得我們與某些企業相比具有了強大的優勢,因為那些企業只願意投資於能直接經營的產業,從而捆住了自己的手腳。我們對直接經營和財務投資的靈活姿態為資金的妥善使用加上了雙保險。”
看到了吧?這也就是說,你想要得到某個好項目,並不一定要自己去直接投資建立,只需購買具有這種項目的好公司的股票即可,因為多元化的投資未必比多元化的實體經營來得差。巴菲特很早就深諳此道,並用一生來踐行。再來看看如今我國不少投資大佬,他們也都收縮了一級股權投資,就是因為考慮到風險太大,進去容易,拔出來難,一旦情況不好,陷在里面逃都逃不了。
願望與現實要相適應才行,才有實際意義。
其實,說來說去,無非主要是在說本人去年7月16日小文講過的“傳統企業家向投資家轉型”的問題:
隨聊“企業家轉型”的問題
這兩天,想到了“傳統企業家轉型”的問題,在此隨聊一下這個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粗放型方式推動,走到今天,很多都消耗得差不多了;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打破了以前許多“規則”,讓很多習慣於傳統經營方式的企業家不知所措。他們雖然深感時代變了,方法需要改變,但卻找不著方向,摸不到方法。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深層次講,根本結癥在於原來的思維習慣和落後的經營理念沒有轉變。20多年來,我接觸過許許多多企業家,說是企業家,其實也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老板吧,他們都有這麽一個共同的根深蒂固、頑固不化的觀念:把所有的投入(包括時間)一概當作是成本。於是乎,他們幾乎只關心賺錢,追求利潤最大化。
這年頭,搞企業、辦公司、做生意越來越艱難,於是不少企業家“轉型、轉型”地嚷著四處尋找突破口或增長點,說是要與時俱進,要跟上互聯網時代步伐,要做“跨界營銷”,說這是個大趨勢。然而,細看一下,發覺他們所做的都只不過是“擴大經營項目”而已,其中許多都是“站在此山望那山高”的跟風罷了;看他們目標變來變去,但方式方法依舊沒變,卻都自以為是轉型了呢。
現在各個領域互相滲透,邊界日益模糊,這確實是“跨界營銷”所致。但“跨界營銷”並不是說,外行都可隨隨便便地直接去做任何行當,因為現在早已不是粗放時期了,每個領域、每種行當更須要由內行專家來做才行。跨界者(企業家)其實只是個投資者。這樣的成功事例有許多,比如,稻盛和夫、李嘉誠、王永慶、巴菲特、馬雲,等等。
說到這,我們或許明白“轉型”的含義是什麽了吧?那就是“傳統企業家向投資家轉型”,而轉型最最根本的是須要形成投資思維。然而,就我長年以來所接觸過的企業家來說,迄今沒有一個真正具有這種思維的。只見他們忙忙碌碌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們把投入仍然全當成本,怎麽也不能認作是投資,於是乎,要他們去投資,始終跳不出原來的“習慣圈子”,一旦跳出來,立馬覺得一片茫然,就不會做了。比如,就拿股票投資來說吧,2007年瘋牛時期,我周圍許多企業家都紛紛涉入股市,但如今呢,又都全部出局了。至於少數幾個賬戶里留下了一點殘余股票,那也遠遠算不上是什麽投資。這個現象說明,他們無一具有投資思維以及投資理念。他們沿襲原有的習慣思維,把股票投資只當作普通生意來做的。你若與他們談股,他們便要你回答兩個確定性問題:1、回報率能夠達到多少?2、需要多長時間?我的媽呀,這樣思考問題還能談什麽投資?他們把投入的資金與時間都看作為成本,以致只能投機,撈一把算一把,而結果呢,折騰了一陣子,大都虧損出局。
對於其他實體投資,情況也一樣。比如,一位由販布起家的成功企業家,最後涉足房地產業,前陣子由於資金鏈繃斷,一夜倒閉!其他企業家朋友談及此事,都無不惋惜地認為,他搞房地產是好的,只是沒有抓緊時間,只要再加快兩個月,便可化險為夷而成功了!另有一位朋友,他也是布販子出身,經營非常成功,後來投資印染廠,最後失敗,把印染廠賣掉了。他說,如果當時有500萬流動資金能夠接上的話,也就不會垮掉了。
顯而易見,這些企業家對投資缺乏最最起碼的認識。投資需要對投資項目的未來預期收益及相應風險作評估,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所投項目究竟有沒有價值?此時投入有沒有風險?是不是扛得住?“只要再加快兩個月”,“如果當時流動資金能夠接上的話”,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無濟於事。就像泰坦尼克號即將沈沒,你說“如果逃到頭等艙就好了”,這有用嗎?房地產業已經熱得滾燙滾燙,你去接棒,哪怕你速度再快,就能保證安全無險了嗎?紡織印染行業進入了強力洗牌時期,而你毫無核心競爭優勢,哪怕再多給你一點流動資金,你就能創出良好局面了嗎?什麽“如果……”,扯淡!世界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現在,許多傳統行業日子難過,很多企業家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試圖突圍。而當他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圈子,涉入新的領域時,應該怎麽對待呢?投資控股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具體經營讓內行專家去做。投資股票的本質也一樣,因為股票是企業的股份。這樣,投資就並非一定需要選擇自己拿手的行業了。
當前,促轉型,調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產出效率,從而提升整個經濟體價值,這個過程必將促使企業家向投資家轉化,使企業家實現自身的新格局,提升自身的新價值,這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例如,在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港臺地區,企業互相參股是家常便飯之事。
還有,只是依靠傳統融資方法是遠遠不夠的,股權轉讓交易或許是個好辦法。“新三板”就是在這類需求大背景下,即將呼之欲出,這也正是出於這個道理和原因。
傳統企業家要使自己真正轉型,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既是一個好的商人,同時又是一個好的投資者。
我有一位小型公司的企業家朋友,迄今為止,投資股票只不過經歷了4年,目前也只是略有浮虧,然他越來越感到投入的資金和時間虧得厲害,越來越覺得非常劃不來,越來越認為股票投資是個很失敗的項目,非常郁悶!遂對股市失去興趣和信心!顯然,他也是把資金和時間當作了成本,而非投資,潛意識里仍把股票投資認作是一樁普通生意而已。我本來滿心以為,他是我周圍唯一能夠轉型成功的企業家呢,想不到他還是邁不過“最後一步”,也出局了!沒辦法!
亞當·斯密指出:“我們身處某種範式中時,我們很難想像任何其它的範式。”真是一語中的!人的習慣思維和固有觀念確實是很難改變的!
不過,請盡管放心!等到什麽時候瘋牛來到,屆時,又可見到他們個個眼睛血紅,臉色碧綠,膽大無畏,勇氣十足,紛紛沖入股海,最終“轉型”成為“投資家”的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