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可以花精力做更好的產品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504
有著100年歷史的公司應該不少見的,但是一個持續百年而且不斷堅持創新的產品不多,如果這個產品還只是一款餅乾,可能還要額外感慨一下,因為在我們
這裡食品質量問題總是讓人不放心,而一個百年品牌,總會讓人有足夠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當然,對於它的美國消費者來說,這個可能也不是太重要的事。
這期的大公司特寫是有關卡夫旗下奧利奧餅乾在中國的創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看到卡夫中國的工作人員是如何為了適應中國市場口味而做的各種嘗試和努
力。有個細節很有意思,從銷售那裡拿到的反饋意見可能不完全代表真實的用戶想法,因為以績效為導向銷售看到的可能是某個點,他們對信息的摘取更多來自於影
響銷售的直接原因,而並非是創造新市場的價值。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但如何判斷種種信息的價值和權重,可以考驗一個公司的能力,並且這才是創新能力
的根本所在。如同保羅·格雷厄姆所說過的,關鍵不是發現消費者和用戶的需求然後滿足挑剔的他們,而是製造一個他們可能還沒想到的產品,而讓用戶覺得這正是
他所要的。
這是個有關產品設計和研發的公司新聞,切入點很小,但如在我們的稿件中呈現的那樣,我們會看到各部門間如何協調,如何用這個「很小的目標」把公司力量集聚在一起。最後,他們做得看起來還不錯。
公司這種組織生產方式的魅力也在這裡。它可以把力量集中在一起做很大的事,但另外一方面它也可以去做很小的事,把一件事做得更精緻,更有效率。而最終在消費者和用戶層面表現出來的就是更優質更符合需求的產品,最終推動的是整個社會的效率和價值提升。
在這個故事之外,當然還有全球化公司的組織決策的模式—我注意到另外一個細節中提到卡夫意識到在美國調查消費者產生的反饋與中國消費者之間的差異,使
它意識到應該是把方法拿過來,而不是把結果拿過來—每一個環節都是一種訓練的結果,如果說一個百年公司的價值,可能也在於它所積澱的這些管理上的細節和創
新。
再向外一個層次,可能就不僅僅是百年的積累,關於一個公司如何運作,公司的邊界、公司融資制度,甚至包括整個社會的經濟制度,這些東西構成商業社會的基本原則,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讓我們看到更多的百年的公司,看到百年的產品可以持續創造價值。
在這期的封面故事當中我們看到的是風暴中的宋衛平。我相信綠城也是一個把做更好的產品為目標的公司,我也相信它會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但現在的宋
衛平,包括很多的企業家在內,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研究宏觀經濟上,在揣摩政策走向上,可能還有不為人知的那一部分在研究如何與政府協調好關係,以便能讓
這個公司生存下去—不管它已經做到多大的規模,它都還是一個脆弱的存在。
本來宋衛平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他的產品上,但結果他卻可能成了一個宏觀經濟的觀察人士。
卡夫的文章提到了在1990年代末的一次調查,下個世紀你希望繼續看到什麼。奧利奧排在第二位,我很想說,我們的生活當中應該有更多的公司和產品有這樣的理想,在過了很久很久的時間之後,我們說還想見到這個產品,還想得到這個公司的服務。祝福這些公司。
我本來就沒有!多的就是賺到
|
|
藝人,在一般人的想像空間裡,和勤儉過日子不太容易畫上等號。歌手蕭敬騰卻有一套在五光十色的圈子裡,享受清淡,保持清醒的過日子方式。 在非宣傳期,蕭敬騰內罩一件從大賣場一次買半打的白內衣、配上同事送的花襯衫,加上西裝褲,就是他的標準打扮,整套搭下來還不到兩千元。 不愛名牌不玩車,連信用卡也不辦 「更衣間是家裡最小的地方,」經紀人林有慧形容,這個五坪不到的空間,儲藏著籃球、球鞋,以及一雙蕭敬騰已經穿了十年的皮鞋,堆得最多的是白內衣、花襯衫,一般藝人成排而列的高級襯衫和西裝,在這個小更衣間根本看不到。 迥異許多當紅藝人玩車、買名表、穿名牌,他最愛吃的是從小長大萬華夜市內的拉麵、滷肉飯,甚至,可以一星期連吃六天都不膩,「給我三百元的滷肉飯,我吃不出價值,也沒必要,二十元的滷肉飯我吃得津津有味,但要兩碗,」蕭敬騰說得坦白。 打開他隨身皮夾,除一張提款卡外,各國幣別總值不到一萬元,身上也沒有戒指、項鍊等多餘東西,至今沒辦過信用卡。 因為找到音樂目標,讓他對於物欲需求不大,同時也領悟到不要過度消費,以至於跨越自己無法負責的「懸崖」。 他解釋說,「朋友吆喝是一種誘惑。明知過度消費就是懸崖,距離十公尺就該停止,跳過十公尺以上的距離,不等於自己選擇滅亡?」經歷三次採訪,他每次強調,「我本來就沒有!多的就是多賺到的!」 他最常掛在嘴巴上的話是:「夠了,已經夠了。」以這次蕭敬騰自己擔任製作人的新專輯為例,為了造型花了二十六萬元這件事,足足臭臉好幾天,因為他認為沒必要。 舉日前到倫敦開演唱會為例,空餘之閒,他到飯店樓下賭場小玩。他會先設定底線就是五十英鎊(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元),輸了認賠。一開始輸了二十英鎊,他再換二十英鎊,結果在吃角子老虎中,倒贏五十英鎊時,他轉身回房,一點也不眷戀贏的滋味。 出道五年,不收錢參與公益團體活動不下五十次,看盡別人的不足,他更懂得體會自己所擁有的幸福,時時刻刻在欲望的懸崖邊急踩煞車。 每賺一百元,至少可存下七十元 蕭敬騰的簡單生活,為他存下可觀的財富。踏入演藝圈五年,他已購入五棟不動產,平均一年就攢下一棟房子。其中,兩棟房子貸款已付清,另外三棟是預售屋。他的房地產多坐落在信義、南港區附近,增值幅度保守估計超過兩千多萬元。 怎能存下這麼多錢?細算蕭敬騰收入,每賺一百元,至少可以存下七十元,甚至更高。經紀人林有慧認為,這樣的儲蓄比例,沒有幾個演藝圈的藝人做得到,也才能支付得起一個月平均約兩百萬的房貸。 「找到最愛,讓我忘了消費的渴望,以及無窮盡的抱怨,」他說。找尋到生命中最喜歡的事來做,也是一種忘了外界誘惑的方式,他清楚,有人聽歌才是他生活的滿足,也才是讓生活簡單的原動力。 |
|
沒有盜版Windows,中國人本來能用上廉價的國產軟件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53.html針對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會做很誇張的假設,很多答案都很荒謬。那些荒謬的答案都基於一些錯誤的假設,例如「沒有盜版Windows會阻礙整個社會的計 算機普及」。不要忘記了,Apple II(編者註:1978年上市售價1300美元)曾經有多貴,結果中國還不是搞出來「廉價」的中華學習機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又例如說「正版Windows 太貴了所以買的人少,結果開發者也少造成軟件很貴」,而現實必然正好相反。不信你可以看看幾年前Mac軟件和Windows軟件售價的區別。在沒有 iPhone帶動以前的Mac比現在更加小眾,在Windows上已有的免費軟件,同樣功能的Mac系統軟件會被蘋果要求做的很精美符合Mac風格,然後 還要收你20美元,即使這樣Mac上的軟件還是應有盡有。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不管有沒有廉價的盜版Windows,開發者都會去做大量廉價且低質量軟 件,不可能變得只有少數高質量軟件的。
假設反盜版是強制執行的,並且其社會成本相 當低,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擁有越來越多的軟件公司出現,軟件價格逐漸降低,最終達到現在的狀態——免費加廣告或很低的價錢,就跟AppStore中大多數 應用一樣。這其實是很簡單的經濟規律。觀察一下中國的硬件發展史就知道了,過去先有有思科然後才有華為,現在有了iPhone然後才有了小米,只要有需求 就會有人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更廉價的替代品。中國龐大的市場加上較低的人均購買力,會使得任何市場的發展經歷相似的過程。
但是盜版打破了這一看來非常合理的發展過程,讓很多國外軟件沒有出現相應廉價的替代品,全中國人都在用售價昂貴的國外軟件,只是因為盜版,沒花一分錢。
一開始正版很貴,你可以等便宜再買
有人說沒有盜版軟件我就用不到很多好用的軟件,但是在用之前你也不知道你有這樣的需求啊?Steam(編者註:美國在線遊戲平台)上的遊戲$60一個, 買不起要死要活嗎?當初誰都買不起大哥大的時候不見有誰要死要活的啊!要知道你不能用盜版的消費習慣套在正版上。美國的中小學生賺到60美元零用錢買一個 遊戲,真的是要糾結半天的。因此買到後必須玩個徹底才覺得值回票價。中國玩家玩盜版沒有成本,所以直接開作弊器通關,一點深度都沒有。此外不要忘記了 Steam上60美元新遊戲一年後就變成30美元,並且偶爾打折到$10,你就非玩最新的不可嗎?你每年都換最新的iPhone啊?你每年都燒一張500 美元的新顯卡來玩最新的遊戲啊?我相信花得起這個錢的人,是不介意所有遊戲都買正版的,真正喜歡的遊戲還會買珍藏版。
有人說ACDSee(編者註:相片編輯管理軟件)貴。在Windows95年代,看不了圖片有那麼重要嗎?當年你買個VCD機也很貴,你不一樣是等 VCD機廉價到你可以接受的程度時再買的。在你買得起VCD機之前也沒聽你說過因為看不到VCD而要死要活啊?不要因為自己用盜版就把自己的習慣套在正版 用戶身上,把可有可無的需求當做硬需求。
你只要把問題改為「如果中國從一開始就沒 有免費手機」就明白那些答案跟現實偏離得有多遠了。現實中手機當然是要錢的,但是初買不起大哥大的人並沒有因此而要死要活,現在買不起Apple的人至少 可以考慮買三星,還有人認為三星不夠廉價而造出了小米。這就是最基本的市場規律,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想買而還買不起,就會有人想要去佔領這個空白的市場。
中國互聯網繼承了中國軟件未竟的使命
有人會問,如果沒有開發者像你說的那樣開發廉價的替代品怎麼辦?那請你不要忘記了中國還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如果軟件跟硬件一樣的話,即使企業沒有主動 去模仿,政府也必然會支持國內製作同質化的兼容性產品的,無論是Apple II到中華學習機,還是思科路由器到華為路由器,都是一樣的道理——你作為一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產品,要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按照我的遊戲規則玩。也就你是一 邊賣一邊允許我偷偷地學,以市場換技術,最終培育一個中國的競爭對手,製造完全同質化但劣質一點也廉價一點的產品跟你競爭。
如果軟件也如此的話,或許現在很多主流的軟件都有對應的中國仿製版本,由一些或多或少接受中國政府扶持的企業製作。儘管這個過程在軟件行業沒有發生,但大家可以看到互聯網行業最終還是回歸這個路線了。
23歲身價30億,Snapchat創始人:人生本來就不公平!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82.html
最近矽谷有一件讓i黑馬震驚的動態,Snapchat拒絕Facebook
30億美元的收購。Snapchat是一個新移動互聯網傳奇,僅僅用時兩年,就讓一個23歲的大學生身價高達30多億美元。Snapchat創始人史匹格(Evan
Spiegel)23歲,來自單親家庭,(又)是個斯坦福大學肄業生,兩年前的他只是個沈溺狂歡作樂的普通大學生,現在他至少有30-40億美元身價。華爾街日報報導,現在連中國騰訊也有意加入收購行列,Snapchat市值可能達到40億美元。而現在史匹格已經沒有回頭路,如果他不能成為撼動矽谷的創業家,他將會是創業圈內難得一見的大傻瓜,居然對臉書和Google的天價收購金不屑一顧。史匹格:“人生本來就不公平。”史匹格究竟是何方神聖?他出生於1990年,父母都是律師,兩人2007年離異。正因為父母的離婚官司,讓外界得以一窺史匹格的生長環境。「洛杉磯周報」報導,法庭文件顯示,史匹格從小生活在美國加州太平洋崖(Pacific
Palisades)豪宅,高中就開凱迪拉克Escalade上學。對於自小成長環境優渥,他曾在4月的會議中說:“我是年輕白人男性,教育程度高,我很走運沒錯,人生本來就不公平。”(i黑馬想起雷軍的那句話,成功80%的運氣,要學會做風口上的豬,史匹格確實是移動互聯網吹起的“豬”。)史匹格念史丹福大學,盡管只差幾個學分就畢業,他決定放棄學位,全新投入Snapchat。不過在史丹福的日子里,他有機會和眾多科技大咖相遇,如Google董事長施密特、YouTube共同創辦人赫爾利(Chad
Hurley),並深受稅務和個人理財軟體供應商直覺電腦軟體公司(Intuit)創辦人庫克(Scott
Cook)啟發,也許是這樣的際遇或多或少造就了他今日成就。史匹格雖然不想和Facebbook創始人紮克(Mark
Zuckerberg)做生意,不過兩個人卻有一個共同點:被控剽竊想法、背叛另一名“聯合創始人”。兄弟會成員布朗(Reggie
Brown)一狀告上法院說,史匹格和兄弟會成員墨斐(Bobby
Murphy)偷他的想法,還把他一腳踢出研發團隊。布朗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不惜公開聊天紀錄和簡訊,證實Snapchat為“3人計劃”,不過史匹格斥這樣的說法“無聊”和“無中生有”。Snapchat曾是“爛點子”Snapchat本身就是具有爭議性的軟體,使用者可以拍攝和編輯照片和影片,但這不稀奇,它的強項在於使用者透過Snapchat傳遞的文字內容或照片,能在10秒內自動銷毀,而不在現有服務留下痕跡,避免個人隱私、資料在網絡上流傳,沒錯,它非常適合用來傳送情色訊息。史匹格和墨斐2011年9月於史匹格父親的客廳催生出Snapchat,而Snapchat的誕生據說和兄弟會成員彼此分享露骨照片或性愛影片有關,好讓傳遞“福利”給同伴後,不留痕跡。八卦科技網站Valleywag
指出,史匹格以前是個被寵壞的公子哥,而Snapchat是他與朋友渴望解決情色簡訊隱密性下的產物;“富比世”雜誌曾報導,史匹格在產品設計課程首度提出Snapchat概念後,遭史丹佛大學同學嘲笑是個“爛點子”。有人說:“根本沒人會想用這個,就算有人用也是拿來傳色情簡訊。”當時史匹格非常不滿。事實證明史匹格押對了寶,Snapchat問世兩年後,每天處理的訊息已超過3億5000萬則。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新調查,美國智能手機使用者中,有9%使用Snapchat,在18至29歲的年輕使用者中,比例更高達26%,這就是吸引Facebook下聘的原因。據傳臉書兩周前先是提出以10億美元收購尚無營利模式的Snapchat,後來又將價錢提高到Facebook史上最高收購金額的30億美元,但通通被拒絕。其實Snapchat不是不賣,而是他們預估,明年初使用者數量會再暴增,屆時更有談判籌碼。史匹格也許是天縱英才,又或許只是個僥幸成功的公子哥,不管如何,在他成功說服了矽谷Snapchat是新興的社交趨勢後,一切都不重要了,最後它會以多少價錢落入誰人手中反而更加引人入勝。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wired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小敗局】高管出走!本來生活焦慮:「重營銷」存後遺症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4/144379.html本來生活網剛剛迎來兩歲生日,這家以媒體基因著稱的另類生鮮電商無論是知名度、發展速度都可圈可點。但就在其為兩歲生日展開一系列活動之前,公司兩大創業高管卻選擇離開。
據騰訊科技獨家獲悉,曾擔任本來生活市場部總監、原產地採購與分銷中心總經理胡海卿和本來生活副總經理蔣政文(花名:唐宋)兩大高管已悄然離職,上述兩位高管直接負責和參與了本來生活網一戰成名的褚橙案例。
目前,胡海卿開始在農產品品牌打造和投資孵化領域創業,而蔣政文則加盟了樂視。
早在今年5月份,就不斷有消息人士向騰訊科技透露,本來生活融資艱難,公司資金鏈可能面臨斷裂的風險。但本來生活內部亦有總監向騰訊科技表示,本來生活剛剛獲得一輪融資,已經度過危機,短期內不會斷血。
對此,騰訊科技致電和發短信給本來生活創始人喻華峰,截稿前對方仍未予以回應。
據悉,國內整個生鮮電商行業都未能實現盈利,在供應鏈、物流冷鏈等生鮮電商核心競爭力方面,本來生活並不佔據優勢,而其擅長的市場營銷又難以持續打造出「褚橙」式的爆款產品。在成本高昂,高舉高打的燒錢策略下,使得本來生活持續虧損可以理解。
隨著順豐、中糧、阿里、京東、1號店等資本大鱷在這一領域的持續發力,未來在生鮮市場上,如本來生活般以「巧」搏大的玩家生存將會愈加艱難。
媒體基因成雙刃劍
2012年7月, 「本來生活網」上線,主打買手制,憑藉市場營銷的優勢迅速搶食了整個生鮮電商的空白市場。創始人喻華峰則是傳媒界精英人物,其畢業後進入南方報系,創造出《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等傳媒營銷奇蹟。
熟悉喻華峰的人指出,喻身上具有傳媒人的理想主義和濃郁的人文情懷,其團隊多為媒體出身,有著濃郁的「媒體基因」。
據瞭解,本來生活的核心團隊,幾乎清一色的南方報業系、網易等媒體人馬,或搞發行出身,或記者編輯轉行,他們多是跟隨喻華峰多年的戰友、同事及屬下。在本來生活內部,稱負責採購的區域買手為「記者」,運營人員則以「編輯「稱呼,每週產品會叫做「選題會」。
正是媒體基因,使得本來生活善於進行本土化的市場營銷和品牌包裝打造,其經典的褚橙就是一例,本來生活的品牌知名度也隨之迅速傳播開來。
但在分析人士眼裡,強大的媒體基因是一把雙刃劍,媒體人可以輕鬆轉變為電商營銷專家,但要一個個變成倉儲專家、物流專家,卻需下一番功夫。這使得本來生活的後勁不足。
一位本來生活的離職者告訴騰訊科技:「公司整體團隊知識結構單一,激情有餘,但電商專業不足,大家都不精通電商,試錯成本太高,整體陷入焦慮。而一些真正懂電商實戰的人在整體大範圍中也很難發揮出作用,整體走的很擰巴。」
今年上半年,本來生活將公司業務部劃分為華北、華南、華東三大區,公司人力也開始大舉擴張,團隊從春節時期的200-300人擴張到眼下的600-700人。「原來人少,公司的管理和戰略打法還沒顯示出問題,隨著人數的增加,問題也隨之加劇。」上述人士如此強調。
有知情人士透露,就在上個月《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期間,本來生活壓寶了30噸華子魚,幾百萬元花銷銷量卻一般,選品的軟實力一般對本來生活的業績起著一定製約作用。
生存焦慮:破局尚早
除了團隊因素外,生鮮電商整體行業發展現狀也讓本來生活陷入盈利困惑,生存出現短期的焦慮。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市場營銷的影響力優勢,在產品體驗、選品和供應鏈、物流等方面與競爭對手相比沒有本質不同。
然而到了2013年下半年,在生鮮電商整體競爭和用戶需求的帶動下,競爭加劇,大家開始比拚內功,供應鏈、物流和冷鏈成為各家競爭的核心。這時候,順豐優選的物流、冷鏈優勢,我買網的供應鏈優勢開始顯露,而且生鮮電商燒錢迅猛,和財大氣粗的順豐、中糧相比,本來生活資金實力稍遜一籌。
與此同時,天貓、京東、1號店等綜合電商大平台興起,他們開始與供應商直接合作,垂直生鮮的市場和遊戲規則儼然被打破,而原來看似前景無限的生鮮電商行業進入赤膊對戰階段,以小博大的本來生活開始出現危機。
據內部人士透露,本來生活的毛利率高達40-60%,但因為生鮮商品難以保存,運輸耗損大(損耗率達20%),而且新鮮要求使得對及時收貨要求高,難以支持退貨,以至於淨利潤率大大被削減。同時因為用戶需求的配送量少,客單價較低,對綜合選品能力要求高。客單價如果低於200元,扣除產品成本、物流成本和流通損耗後,基本沒有利潤。
此外,因為物流費用成本居高不下,這使得本來生活網站上的東西與普通菜市場或者超市相比,並無價格優勢。生鮮電商須擁有優質的冷鏈物流系統,才能保證商品的品質和及時送達。但冷鏈物流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自建冷鏈投入巨大,回報週期長,這讓初創型的本來生活難以承受。
此外,儘管本來生活雖然承諾全程冷鏈配送,但實際中經常實行普通的運輸,最終生鮮難「保鮮」,收到壞掉水果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本來生活網站上也充斥著「新鮮的和要過期的混在一起賣」的評論。這對用戶體驗無疑是巨大傷害,也從側面反映出本來生活的運營不力。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生鮮電商已經不是本來生活這樣的小玩家的戰場,有業內人士認為,本來生活想改變目前的局面,需要在供應鏈和冷鏈實現突破之後,在上游滲透到基地,中間控制物流,末端抓住用戶群,最終降低損耗率,提高配送體驗,控制成本。
而這一切需要太多的太大的投入,即便真的獲得大筆融資,在順豐、中糧、天貓、京東、1號店等巨頭的圍堵之下,本來生活未來的前景仍難預測。
宸鴻董座:以我本來的管理 都會去幫屬下找理由
|
|
如果說,兩年前蘋果iPhone訂單的琵琶別抱,是讓宸鴻光電(TPK)如今落難開的第一槍,那麼,開了第二槍的,就是英特爾(Intel)加上微軟(Microsoft)。 時間回到去年上半年,宸鴻旗下第十一個、同時也是產能最大的廠區,轟隆隆的在福建平潭動土了;「平潭是個好地方,中國最有前瞻性的地方,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地方,這裡有著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宸鴻光電董事長江朝瑞曾經這麼期待著。當時英特爾與微軟向他保證,未來「觸控筆電」將成為主流。 一片筆電螢幕面積,相當於四支智慧型手機,對於當時才剛丟失蘋果iPhone 5 訂單的宸鴻來說,是多麼好的新機會啊! 沒料到的是,一年多來,這個要價一百二十億元、占用宸鴻近半資本支出的廠區,結果卻是江朝瑞的美夢,碎了一地。 十月中,勝華不堪連年大額資本支出與虧損,宣布聲請重整;和宸鴻一樣,它也曾經把希望寄託在「觸控筆電」的遠景上。但「觸控」在平板電腦、手機上,雖是「必須」功能,「轉到筆電時卻是可有可無,筆電面板一吋三美元,搭載觸控後拉高到四至五美元,品牌廠誰會願意付這些錢?」一位外資分析師說。 二○一○年開始,宸鴻、勝華、介面、洋華等四家公司,投注了超過一千億元的資金在資本支出上,其中光是宸鴻就高達約八百億元,但整個產業砸下重金的結果,卻是四家公司累計總獲利僅約兩百億元,勝華、介面、洋華近三年更是連年虧損。 觸控面板業資本密集,一旦看錯市場、看錯趨勢,一投入就是一步錯、步步錯,勝華、宸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現在宸鴻對平潭廠的打算,也只能從筆電觸控面板先量產,後續再找其他應用的活路。 「這次它(宸鴻)太相信微軟啦!以前它跟的是蘋果,蘋果是上升波段的公司,但這次跟Wintel(英特爾加微軟),這是下降波段的公司,很容易賭輸。」一位面板大廠前執行長分析。 這個決定,讓宸鴻的股價從二○一一年高點至今跌逾八成,市值也蒸發約一千八百億元。 對身價曾一度超過五百億元的江朝瑞而言,平潭廠的失敗,不僅讓宸鴻摔了一跤,對即將上任的新執行長鍾依華而言,更是必須即刻解決的包袱。面對這樣的結果,江朝瑞坦然認錯,以下是他的第一手告白。 過去,是勝者為王……如今是比氣長,剩下來的才是王 事情都是從後面看過去才知道對錯,那個當下真的覺得是對的。平潭廠的決定,我們都是跟老美大品牌走的啊!當微軟跟英特爾一起主導、push(力推)的時候,沒有人會說No啊!你也只有相信。 然後,市場也真的有起色;如果連續七個月,筆電觸控都是門庭若市,客戶都來排隊、跟你要產能,你會相信的!而且整整七個月,價錢又好,供給遠小於需求,跟微軟等的(產能)契約也簽了,那時候看起來真是充滿希望。 後來它(觸控筆電)沒有照本來預測的那樣蓬勃發展,造成供給過剩,大家都在爭有限的餅。但我是危機跟轉機混在一起的人,有危險時,處理不好真的就是危機;處理好的話,一定是你克服了一個困難,你就會更上一層樓。我想我做生意三十七年了,危機?無數次了。 如果危機時刻,人家(客戶)還要找你,那就是有機會;如果危機來的時候,人家都不需要你了,不需要你去turn around(反轉向上),你就真的完蛋了! 所以,如果市場還在那裡,你有壓力、但你改善可以做好,那有轉機嘛!如果市場不在那裡,市場已經消失了,那就完了,現在是觸控的市場沒有走,危機當然可以成轉機。 說這個行業會一帆風順,騙人的啦!但是,乘風破浪是一定的,驚濤駭浪也在所難免,所以我們在講,風帆看你自己怎麼控制,看你要掉下去,還是開出去。 過去的電子業是「勝者為王」,打勝仗的做國王,現在是「勝者存活」,然後是(熬過淘汰賽的)「『剩』者為王」,就是剩下來的最後那個才是王,所以是比氣長的,大家都要皮繃緊、做這個生意。 我想我希望Michael(鍾依華)能有一些「狼性」,我們現在要做狼人?人狼?(哄堂大笑);我的個性比較溫和,對執行的部分是比較弱一點,如果是以我本來的管理,屬下沒做好事情,我都會找理由去rationalize(合理化)。 現在不管競爭來自韓國也好、中國也好,我覺得就是要代表台灣去拚,當初我也是喚起他(鍾依華)這個(民族)意識,他才答應的。這個很重要,我覺得真的是,我們這把年紀了(江六十一歲、鍾五十三歲),就是想要do something(完成一件大事),別讓台灣漏氣、要把它做好。 |
股市本來就是鏡中花,水中月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7/20/%E8%82%A1%E5%B8%82%E6%9C%AC%E4%BE%86%E5%B0%B1%E6%98%AF%E9%8F%A1%E4%B8%AD%E8%8A%B1%EF%BC%8C%E6%B0%B4%E4%B8%AD%E6%9C%88/
A股及港股2015年牛市在三,四,五月形成,六月十二日到頂,接著三星期A股急挫33%。中央逼不得已出手救市,被人形容為暴力救市。七月六日中央宣佈一系列措拖支撐A股,最初三天都不見效。結果在中央力托之下,第四天才見生效。關鍵在上星期五七月十六日,股指期貨結算日。A股500股指期貨有四百多億元的支平倉合約,需要在上星期五結算,在中央大力護航之下,結果安然渡過,無風無浪,令市場鬆了一口氣。
消息人仕指,針對這次股災下跌主因是去槓桿化,場外配資被取締,散戶孖展被斬倉,因為A股有10%跌停板機制,一旦斬倉,就會令到股價一跌再跌。上星期中證金透過銀行,向證券商提供資金,把孖展借款證券化,令到證券商有額外資金對孖展提供融資。市場估計,這方面的資金達到幾千億元。另一方面是在股指期貨市場幹預,大手買入好倉,令到上週到期的七月合約可全部成功平倉或轉倉,解救了一個重大市場危機。
內地的期貨市場被國家隊壟斷,外資跑到新加坡期貨市場,買賣A股期貨。A50期貨在七月卅日到期結算,未平倉約有405億元人民幣,滬深500期貨則有300億元未平倉合約,這將是下一個大戰場。不過只要上證綜合指數能維持在約4000點,沽空者都不能賺到錢。
中央對股市的幹預,亦為將來中國金融發展,產生很多不明朗因素。國家隊的大力支持,成為股民的水泡。基本上上證綜合指數不會跌到3800點,各間公司的大股東在未來六個月都只準買入,不準減持。21間證券商成立的2100億元救市基金,A股指數4500點以下,都只準增持,不會減持。在股民心中,這形成了一種不平衡心理心態,投資股票只許賺,不許輸。
將來是不是每次A股下跌,中央都有責任入市幹預,一定要令股民賺錢?這是一種不可承受的負擔,將會阻礙股市將來穩健的發展。一面倒的股市,不能市場化,令人卻步。外資指出A股市場兩項重大憂慮:第一是隨意停牌機制。在七月初,最高峰期A股有1700隻股票停止交易,佔上市公司一半,令市場流動性大減。而停牌太過容易,絕大部份上市公司只因渡過沽售潮而停牌,令市場幾乎停止運作。第二是大股東未來六個月只準買入,不準沽出,這措施同樣令到市場流動性大減。
自中央高調入市後,過去十個交易日,外資在滬股通都在沽貨,錄得淨資金流出。顯示外資從A股撤資,對中央幹預股市有保留。回顧1998年港府入市,用一千多億元,托起港股。那時港府也沒有命令上市公司大股東,只可以買入,不可以減持。這次中央入市,成功擊退淡友,但對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付出代價。A股市場化及對外開放,可以說是退了三步。
估計未來一段時間,摩根士丹利新興國家指數都不會把A股納入指數。至於人民幣開放及市場化,影響就難以估計,因為股市和貨幣沒有直接關係。中國人民銀行估計,人民幣今年內可能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如果成功,下一步可能是人民幣金融戶口(financial accounts)開放,自由兌換。接著就是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及國際化,人民幣將成成國際儲備貨幣。中央幹預股市會否影響到人民幣國際化,就需要時間証明。
2015年下半年,A股未來只會窄幅上落,2015年的牛市已經結束。港股亦受到拖累,未來一段時間也只會窄幅上落。下半年港股,恆生指數25000點是支持位,但上望也只能升至26000點。上半年的大時代,已經成了回憶。每天2000億元的成交額,也成為過去。一些炒股,動輒升十倍或者100倍,都已煙消雲散。
股市本來就是鏡中花,水中月,投資者是適者生存。
Raging Bull
本來生活獲九陽股份3000萬美元投資 占股3.82%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5/1231/153558.shtml
導讀 : 2014年財年,本來控股主營業務收入2.6812億元,營業利潤-2.0955億元,凈利潤-2.0833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211.97 萬元。
i黑馬訊 12月31日消息,九陽股份今日發布公告稱,擬出資 3,000 萬美元對本來控股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後,香港九陽將持有本來控股 3.82%的 C 輪優先股股份。以此計算,本來控股估值達7.85億美元。
公告顯示,C輪融資前,本來生活最大股東為Dadi Co., Ltd.,持股比例為41.08%,第二大股東為ESOP and Founder DiscretionaryShares,持股17.07%,第三大股東為J&Z Co., Ltd.,持股10.92%。
2014年財年,本來控股期末總資產2.8,396億元,凈資產5773萬元,主營業務收入2.6812億元,營業利潤-2.0955億元,凈利潤-2.0833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211.97 萬元。(本來控股的會計年度采用4 月1 日至來年3月31日, 上述財務數據經普華永道審計)
本來控股自 2012 年 7 月成立,實際控制人是喻華峰、賈明,主要以 B2C 業務為主,銷售產品包括進口或國產的水果、水產品、肉類等生鮮食品。截至目前, 本來控股已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建立倉儲基地,冷鏈物流覆蓋不少於 22 個大中城市。本來控股 2015 年 4 月開始布局 P2B業務,主要業務為便利店及水果 店提供集中采購供應鏈服務;2015 年 5 月開拓 O2O平臺業務,以便利店和水果 店為基礎建立針對社區的連鎖銷售與配送網絡。2016 年,本來控股計劃新增對餐 飲店食材供應的 P2B 業務。
本來控股作為生鮮食品行業垂直電商,通過 O2O 平臺建立針對社區的連鎖銷售與配送網絡,實現生鮮食品產業 P2B (產業互聯網)+O2O/B2C(消費互聯網)全渠道全產業鏈覆蓋。目前,本來控股 的主要業務包含三大類:B2C(本來生活)、P2B(本來集市/本來果坊)和 O2O(本 來便利)。公司力爭將消費互聯網、線下零售網及產業互聯網融合,實現食品流 通領域的“三網合一”。
生鮮電商歷來競爭激烈,今年初本來生活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投資,5月天天果園完成由京東領投總金額7000萬美元C輪融資,9月,O2O社區電商愛鮮蜂完成C輪7000萬美元融資。
荔枝FM創始人賴奕龍: 不要忘記你本來要做的事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149

荔枝FM創始人在荔枝FM辦公室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多年前偃旗息鼓的播客,如今已借移動互聯網浪潮卷土重來。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僅僅在過去兩年中,就有8.6億人在用手機收聽各類移動電臺應用。
今年41歲的賴奕龍曾經是熱愛搖滾的輟學青年,後來成為互聯網領域的一個連續創業者,所從事的都是與移動互聯網相關的業務。他在2013年創建了荔枝電臺,與其他移動電臺不同的是,荔枝主打草根播客自制內容。
2015年,荔枝FM獲得了小米科技、順為資本、經緯創投、晨興資本四家聯手投資的C輪2000萬美元。荔枝FM目前估值3億美元。移動電臺應用是一個人人知道有前途但從來沒火起來的領域。對於荔枝和它的競爭對手來說,爆發式的增長期還沒到來,商業價值也才剛剛顯現。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熱愛一個東西,在我看來有兩個標準,一是不給錢你去不去幹,二是做得很辛苦即使失敗了是否還覺得欣慰。
我們內部對做什麽不要做什麽也有很多困擾,大家會想這個很火,我們為什麽不做?但我覺得圍繞概念、熱點做事都不靠譜,還是那句話,不要忘記你本來要做的事情。
1.學會順勢而為
1997年,我從深圳大學辦公自動化專業輟學。因為喜歡音樂,我來到了珠海,在當地一家電臺做了一年多情感和音樂節目的編導,其實就是打雜。
後來我覺得電臺對於我這種想法比較奇怪的人很難有大的發展,因為我喜歡搖滾還有歐美的一些東西,那時候還是禁忌。正式告別電臺之前,我做了一場搖滾演出,請來的都是地下樂隊。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做一件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它做成了。
1999年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我選擇到廣州做硬件電子商務,與朋友一起做了一個叫做IT30的網站,類似於太平洋電腦網,也拿到一些融資,但項目沒做好,因為做電商太早了。
隨後我就轉投了移動互聯網,覺得未來它有很大的潛力。當時短信還沒出來,WAP(一個開放式標準協議,利用它可以把網絡上的信息傳送到移動電話或其他無線通訊終端上)則是類似於今天人工智能的東西。
2002年,我做了一個企業的短信平臺,叫企信通。里面包含很多企業的服務,最初我們做的只是企業的短信應用,像項目、銷售的通知。一開始很難做,因為大家對短信沒有概念。而像那些做得比較領先的企業,我就幫他們做了一些解決方案,像銀信通、政信通,還有漁信通,幫助漁民接收信息等等。
中國移動對這件事很敏銳,他們覺得這個市場的潛力很大,就跟我們合作。為了企信通的推廣,我帶著一個助理跑遍了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通過移動把它推廣到了很多行業。
這應該是至今我做過的最多人使用的產品,大概有幾億人。後來中國移動把整個品牌都買了過去,現在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了。正是通過企信通,我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一年兩個億的銷售,賺了六百萬,這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商業化的感覺。
到了2004年,我開始做SP(為終端用戶提供多種信息和娛樂服務)。那時候是SP大潮,我就迅速地做,迅速地賣。但我很快就意識到SP沒有什麽價值,用戶、品牌、收費渠道全歸運營商。移動互聯網真正有希望的是獨立WAP門戶網站,廣州有兩個,一個是張向東的3G門戶網,一個是我2005年初做的摩網。
可是中國缺失了3G一代。因為中國要推自己的3G技術,所有基於3G的應用就一直在等,等了五年,結果整個行業幾乎顆粒無收,只有一個UC。中國互聯網在這一階段挺悲情的,大家都很看好,但市場沒有起來,最後4G直接出來了。
其實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真的應該感謝iPhone,中國移動互聯網是被它打開的。本來,中國移動互聯網操控在運營商手里,運營商想學日本那種封閉的模式,你上網得去運營商的門戶,比如說夢網,去到門戶才能瀏覽別的內容。但iPhone來了就把它全部打破。所以中國對於互聯網的認識基本是基於iPhone和安卓的終端,而對上一波基於WAP的,大家是沒有多少認識的。
那時我還做了一個跟大趨勢不一致的東西,就是人們都在用智能手機、智能軟件的時候,我去做了一個農民工實名社交的183社區,因為它的群體性特別清晰。那是2010年年底,深圳富士康發生了連續跳樓事件。
當時跟雷軍聊的時候,他給了我兩點建議,我記得很清楚:第一,不要看現在量大不大,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未來的趨勢、大的趨勢;第二,這個東西能不能自我生長。如果兩個前提都符合,那麽它就會成為很棒的產品。
之前的創業經歷讓我了解到,一個事情如果逆趨勢而動的話,個人再折騰也是沒用的。像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鏡,智能手表沒起來,在上面做再多也沒用。而大趨勢一來,資本、用戶都會推著你走,這才是創業的基礎。
2.降低播客的門檻
2012年12月21日是瑪雅人預測的世界末日,那天我自己在家喝茶,就在想我這一生都在創業,我最初的出發點是什麽?我發現自己過去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我總是想捕捉一個很大的商業機會,而沒有考慮到自己適不適合,自己做得開不開心。
馬化騰最早是做call機的,他對即時通訊的理解很透徹,所以QQ、微信能出來在意料之中;雷軍也是真的喜歡手機,智能機出現之前,他就隨身帶著好幾部手機。當時我還覺得很奇怪,不能上網的手機有什麽好玩的。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熱愛一個東西,在我看來有兩個標準,一是不給錢你去不去幹,二是做得很辛苦即使失敗了是否還覺得欣慰。按照這樣的標準我選出了自己真正喜歡的兩件事:一是做美食,我喜歡研究吃的,自己做法式甜點什麽的;另一個就是跟聲音、音樂有關的東西。
有段時間我去美國自駕遊,一路在聽美國成熟的電臺,我發現sound cloud這個瑞典聲音社區,允許用戶錄制任何聲音與好友分享,做了三年也沒有什麽起色,但在推出移動版後,一炮而紅,我意識到在中國也有這樣的機會。
聲音是人的第二感知通道,但以前受終端的限制,聲音的潛力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沒有收音機的話,只能在車上聽,現在智能手機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方面肯定會有爆炸性的增長。
荔枝FM跟其他聲音平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起初我並不把它當作一門生意,我想先解決平臺自身的問題。我之前在電臺工作時發現,有些人雖然聲音不好聽,普通話也不標準,但是內容不差,很有才華,就是沒有一個平臺給他們展示。
而且做播客的門檻非常高,家里要有很多設備,像調音臺還有麥克風,錄完之後還要用Audition之類的軟件進行聲音編輯、降噪等等,很繁瑣,我就想解決這個痛點。
2013年創建荔枝電臺,其實是靠錄音起家的,但很少人知道。在荔枝的平臺上,錄音的同時就能對周圍的環境音進行降噪,對聲音有一定的美化,也可以隨時添加音樂,背景音樂在沒人講話的時候會變大,人一講話就會主動變小。操作非常簡單,跟在錄音棚里錄制的效果不會相差很大。
我是想通過技術來降低播客的門檻,讓這個領域有一些變化。我們當時做了一個調查,中國所有網絡播客只有兩千多檔,因為太難做了,很難堅持下來,但現在我們平臺上已經有超過一百五十萬個播客和八千萬用戶了。
我們與國內人頭錄音開發團隊進行合作,人頭錄音是模擬人接受聲音的軌道,讓聽眾感覺主播好像就在你的對面。原來人頭錄音的門檻很高,只有交響樂那樣對音響要求很高的需要用到,一臺設備好幾百萬,現在成本降下來了,我們希望繼續通過技術來釋放創造力。
第二我們想做的是最能識別聲音的一個平臺。像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百度、谷歌都在做,但是基於我們對聲音的理解,我們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比如用技術去檢測情緒的溫度,像“你好壞”這三個字,不同的語調可以表達出很多種情緒,怎麽用技術去識別,仍是一條漫長的路。
3.長出來的東西
當你把一個工具屬性做好後,很多東西是之前完全沒想到的,是用戶帶著我們走的。比如說我們主要的用戶是90後,他們家里根本沒有收音機,自然沒有聽過電臺。
年輕人對聲音的理解也很不相同,就會玩出很多新意。像廣播劇,我們那一代接觸的是央廣範的,年輕人做的大量廣播劇則是同人的東西,他們喜歡同人漫畫、小說、動漫,用聲音進行角色扮演。
TFboys在荔枝上的粉絲最多,比貼吧還要多,很多粉絲會去做相關的節目來分享,跟偶像表忠心,還有胡歌、EXO、鹿晗,粉絲也大量集中在我們的平臺上,聲音變成了一種分享交流的方式。
荔枝上第一個訂閱過百萬的播客是“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她是一個空姐,講述情感故事,現在整體的播放量有兩個億了。我們見到她本人的時候都覺得,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拼才華。
蝙蝠女俠的播客片頭,是由粉絲們一起完成的。粉絲們將“我在+地名”錄給主播,主播剪輯制作後錄成完整的片頭。這背後有幾層含義,第一完成了主播跟粉絲之間的互動,此外,粉絲如果是跟主播一起成長,熟悉節目的定位、調性的話,是可以給節目提供內容的。這個社群就可以良性運轉了,可以生產,也可以消費。
年輕人是“戴著耳機的一代”。經歷過電臺的那一代人,好多人對聲音有著強烈的記憶感,這也說明聲音是感情的通道,耳機出現後,拉近了人們跟聲音的距離,我覺得這在三五年以後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就像大家在用相機的時候,沒人會相信手機能代替相機,但手機真正取代相機拍照,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就實現了。我覺得聲音就處於用數碼相機拍照的階段,還沒有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也沒有人相信聲音是可以超越音樂用途的,實際上,聽音樂的年齡層很清晰,就是年輕人,但聽聲音的人群可以很寬泛,只不過技術和內容沒有跟上。
4.走完商業閉環
我打造荔枝的願景就是希望很多人能按照他們自己想的那樣去生活,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很早我就寫過一篇文章,認為自媒體可以讓很多媒體人獲得新的機會,如果你有才華,不需要在某個固定的地方永遠去做一種工作,你可以走得更遠,去做更多的東西。
收入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荔枝成立三年時間,第一年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讓大家能做節目;第二年是想解決主播的需求,比如說提高他們的專業性,所以我們有了播客學院,在這麽多聲音平臺里,我們一直在堅持;2016年是我們真正想把商業閉環走完整的一年。
2015年年底我們才開始有了營收,增長很快,今年應該有一兩億元。前期漲得最快的還是廣告收入,是通過播客的方式。比如我們有一個很火的節目,叫同里時光,同里把他們的故事、風景還有人情做成一個播客,然後付費給我們。荔枝上的廣告不像新聞客戶端上的那種硬廣,是通過內容去推動的。
但從長遠看,還是要還聲音以尊重,這個尊重就是讓主播們有價值的內容產生商業價值。現在中國的聲音平臺最缺的是好內容,而內容的來源就是靠我們去發掘獨特的、有做聲音天賦的人。
我們目前的構想主要是通過粉絲經濟來盈利,比如粉絲送給主播的虛擬禮物和主播衍生品,不同的主播會有不同特質的衍生品,不能一概而論。
sound cloud這個瑞典聲音社區主要靠流媒體廣告,還有會員增值服務(如付費後獲得更大存儲空間等)。荔枝FM除了廣告外,將來的商業模式還包括與主播分成。
目前,荔枝平臺上能賺到錢的主播只是金字塔的頂端,很小一部分。最受歡迎的主播就是之前提到的“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她現在不做空姐了,全心全意地做我們節目,人也離開了北京,在廈門生活。她現在還是靠廣告收入,一年幾十萬是沒問題的,但我們在探索要怎麽讓她有幾百萬的收入,因為我們是以她為典型嘗試各種可能性,我們今年的目標是想辦法為一位優秀的主播創造一百萬的收入。
我們平臺上有一個播客叫李星宇,他是中國傳媒大學錄音專業的高材生,國家一些大的場館錄音音響的回聲設計他都有參與。他認為聲音不僅可以做音樂,也可以提升人們的感知能力。他曾經錄過巴黎地下隧道的聲音,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的,雖然他還沒有大火大熱。
馬上是巴西奧運會了,他計劃去巴西各大承辦奧運賽事的城市記錄當地的聲音,同時也趁著這個機會,去亞馬遜森林探索一些大自然不為人知的、正在消失的聲音,還打算重走切·格瓦拉之路,記錄南美城市變遷的文化。荔枝甚至可以支持他在南美盡情免費玩一年,只要他能收集到好的內容。
我也相信他一定能為我們創造很大的收益,比如說可以把他收集的聲音制成一張唱片,也可以舉行不同尋常的演唱會,就像周雲蓬2015年在深圳成功地舉行了一場沒有燈光的演唱會,大家進去漆黑一片,就在那里靜靜地聽。
外界評價我們是聲音平臺中唯一一個堅持UCG(用戶生產內容)戰略的,成了徹頭徹尾的少數派。可我從來不去探究是UGC還是PUGC這些概念,我只想自己的初心是什麽,自己該做什麽,按照自己想的路子來走,再慢慢去做調整。
正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才不會被外面的聽書熱、輿論節目熱等等牽著鼻子走。我們也不會去特意關註外面說聲音平臺要怎麽發展,原來說門戶就是一切,但是BAT里面沒有門戶,原來說要做搜索,搜索又不行了。
我們就是想讓有才華的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價值,這個是我們一直在做也一直堅持做的東西。在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企業可能都有迷茫的時候,我們內部對做什麽不要做什麽也有很多困擾,大家會想這個很火,我們為什麽不做?但我覺得圍繞概念、熱點做事都不靠譜,還是那句話,不要忘記你本來要做的事情。
有哪些“偽需求”本來就是坑,你卻把它當創業風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2/157330.shtml
有哪些“偽需求”本來就是坑,你卻把它當創業風口?
甄不多
創業歷程中,最悲催的事兒是什麽?那就是,團隊耗費時間、廢寢忘食、排除萬難地做出了一款高質量的產品,但卻發現,原來根本押錯了用戶的“痛點”,無法令用戶持續使用,最終走向沈寂。
這些創業項目,就往往是掉進了“偽需求”的坑。
但首先,我們也要解釋下,偽需求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或許在此刻還不是它發展的機會,也可能是它的市場沒有那麽大,更有可能,這種需求雖然解決了用戶的一定問題,但是它卻不是能夠黏住用戶願意持續為其買單、無法放棄的真正“痛點”所在,也即是“強需求”。
這對創業者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坑。沒有什麽比費盡心力卻滿足不了用戶更讓人失望的了。而當他們為了獲取用戶不斷燒錢補貼市場,卻難以增加用戶的忠誠度,一旦失去資本支持,就只能陷入絕境。但偏偏,創業路上,這樣的“坑”卻又最多。當去年資本寒冬來臨時,長長的創業項目死亡名單,就是這種現象的註解。
那麽,到底有多少這樣的“坑”,曾經或還在被我們當做風口?i黑馬也數了一數我們所分析的,那些誕生於資本泡沫之中,令人有些擔憂的細分領域。我們也認為,它們想要爆發,卻還缺乏火候、時間以及需求的環境。而創業者們,不妨也做出自己的判斷,避免落入更多的“坑”。
上門洗車/保養
偽需求指數:★★★★★
推薦創業指數:☆
在2014年,上門洗車開始爆發。大量創業公司一窩蜂地湧入這個看似門檻較低的領域,興奮地準備顛覆傳統洗車市場。然而,不過一年多光景,趕集易洗車、e洗車、功夫洗車等上門洗車平臺相繼關閉上門業務,宣布倒閉或者走上轉型之路。
汽車上門保養與洗車也算異曲同工。曾估值6億美元、拿下1800萬美元B輪融資的博湃養車於今年4月份正式宣布破產倒閉,讓業界都為之惋惜。
許多創業者都曾以為,從上門洗車、保養等業務切入汽車後市場,甚至可以逐漸延伸到汽車消費、汽車保險、二手車交易等業務,而這將會是一個千萬級的市場。但在泡沫破裂之後,很多人才開始意識到,這個領域的一些問題所在。
上門洗車,總需要一個合適的場地,而在實際服務場景中,它很難標準化、服務很難保證質量,往往會出現汙水無處排放、垃圾隨處亂扔的情況,甚至需要物業等出面幹涉。而另一方面,它還需要一些必要的工具和設備。傳統洗車場和4S店有專業的設備服務於用戶,而一旦需要上門服務,這些洗車工和技師所帶的設備質量便不能保證了。而如果公司願意為這些洗車工和技師配備高質量的工具和設備,這又將是一大筆資金投入。
同樣,這絕不是用戶的剛需。在洗車方面,用戶大可以長期不洗,遇到雷雨天也照樣可以不洗。為了培養用戶“上門洗車”的習慣,只能靠低價補貼,這樣的市場中,是培養不出用戶的忠誠度的。
而上門保養,不僅有著同樣的問題,而且,它是比洗車更為低頻的一件事。即使你像對汽車市場非常熟悉,也有博湃養車的前車之鑒。
上門送藥
偽需求指數:★★★★
推薦創業指數:★
2014年5月,國家食藥監總局明確提出“互聯網藥品經營者應當按照藥品分類管理規定的要求,憑處方銷售處方藥”,向業界傳達了電商平臺可以銷售處方藥的信號。彼時,O2O正大熱,因此,一波上門送藥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創辦起來。
但今年,醫藥電商已經開始走下坡路。5月18日,藥給力,宣布暫停1小時送藥業務。不久之後, “藥快好”又發布公告,正式於6月6日停止北京地區電商送藥業務。同時期起來的叮當快藥雖未停止送藥業務,卻早在去年11月份就推出中醫服務,開始轉型。
“送藥”固然是件好事,也是符合部分用戶需要的,但也曾有醫藥電商從業者告訴i黑馬,上門送藥創業公司很難長久。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醫療行業具有門檻,絕不是靠互聯網就能走通的。在沒有藥品經營資質的情況下,送藥O2O只是為他人做了嫁衣,無法保證自己盈利。
同時,從政策法規層面來說,目前我國尚沒有醫藥電商的相關政策法規出臺。一直以來,許多醫藥電商企業存在違規網絡銷售處方藥的打擦邊球行為。今年6月初,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叫停了三家網上售藥試點平臺,“藥快好”也因此停止電商送藥業務。
醫藥用品的用戶人群也限制了醫藥電商的市場規模。對普通人來說,藥品需求頻次非常低;常常購藥者,往往集中在慢性病人或者老年人群體,但醫藥電商使用場景與他們的真實生活距離較大。這類上門送藥服務,將“配送速度”作為業務的亮點,但對於消費者而言,藥品的質量和療效反而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但送藥服務,卻反而不能提供專業的藥物使用咨詢。據媒體報道,快方送藥在北京最火爆時日訂單量能達到7000單,這對於送藥O2O來說已是不錯的業績。但與餓了麽、美團等外賣平臺相比,依舊相差甚遠。
上門美業
偽需求指數:★★★
推薦創業指數:★
受到懶人經濟影響,美業O2O領域在2015年受到了資本的熱捧,一時間群雄並起,除58和大眾點評開始提供上門美業服務外,也有像河貍家、嘟嘟美甲等創業公司入場。但如今來看,多數上門美業類創業公司尚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對於大部分用戶而言,上門美業仍然並非他們的剛性需求。而上門美業項目,也受到安全性、服務質量、價格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即使在一線城市,許多用戶仍會因此望而卻步,三四線城市更難以形成市場。
而且,在美業項目中,顧客與技師是一種強關系,一旦顧客與技師搭上線,平臺為了盈利又不再繼續提供補貼,那麽顧客與技師又有什麽理由留在平臺上呢?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除非你擁有像雕爺一樣擁有眾多資源,並且有強大的營銷能力,否則,要在上門美業這一領域做出事兒來,很難。
家教O2O
偽需求指數:★★★
推薦創業指數:★★
前不久,曾在半年內融資1.5億的“請他教”宣布徹底放棄O2O業務,轉型做兒童托管服務。創始人陳遠河曾對i黑馬表示,轉型原因之一是用戶價值難以沈澱,不是短時間就能做成的。
請他教轉型並非毫無道理。早在去年9月份,家教O2O平臺“老師來了”宣布B輪融資失敗,項目停止運營。
種種風波背後折射著,家教O2O行業也面臨眾多商業邏輯問題。
拋開家教是否是剛需不談,家教平臺都要面臨的問題是:教育是非標準化產品,而優秀的老師,更是稀缺資源。那麽,家教平臺要如何保證教師的能力、品德,以及他們在平臺上服務的時間、質量?孩子的安全與教育問題一直是中國家長最看重的事情,選家教更多是依賴於熟人介紹。一旦家長與教師牽上線,他們不僅可以與這些教師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還可以為這些教師陸續介紹“業務”,此時,如何讓家長與教師繼續留在平臺上?
同時,如何變現也是個難題。理論上,這些家教平臺的變現方式只能是向學生或者教師收費,但一旦平臺向家長或教師收費,它和線下中介機構又有何不同?此時,家長只會關心哪些中介的師資力量強,而教師只會關心誰能給他帶來高收入,此時的家教平臺拿什麽與線下中介機構競爭呢?
VR看房
偽需求指數:★★★
推薦創業指數:★
2016年被稱作VR元年。VR技術已逐漸滲透到遊戲、娛樂、房地產等行業。顯然,各大房地產商對它表現得十分上心,萬科、綠地、當代置業等企業都開始在眾多項目中引進VR技術,打造VR樣板間,並以此作為吸引消費者的一種營銷方式。此外,也有一些團隊開始在房產+VR領域進行創業。
誠然,VR看房有不少優點,它滿足了異地看房這一需求,讓購房者可以“身臨其境”般看到房源,並且能隨意更換與瀏覽不同房型與裝修的房屋。但是,在現實生活情景中,當購房者體驗完炫酷的VR看房技術之後,往往還要再問一句:實體樣板間在哪兒呢?
由此可見,購房者無法只根據VR看房效果就做出購房的決定,更多時候,VR看房只是企業的一種營銷噱頭和促銷手段,它永遠無法取代購房者實地看房的線下場景。
原因很簡單。VR看房的最終目的是促成買房行為的發生,而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買房是一件可能會花掉自己大部分積蓄的高消費行為,他們會對此非常謹慎。
在實際買房過程中,購房者要考量的不僅僅是房子戶型,還會關心房屋的地理位置與周邊情況。另外,VR看房無法回避的一點是,它與房屋的實際情況並不等同,購房者看到的房屋場景會因VR眼鏡的配置不同而不同,而鑒於VR技術也可以有強大的“美化”功能,購房者又如何去相信開發商呢?房屋質量和環境究竟如何,還是需要去實際觸摸和感受的,而VR看房卻只能是“看”。
也許隨著VR技術的發展,VR看房在未來能滿足消費者更多要求時能成就一種商業模式,但如今來看,似乎為時還早了一些。
當然,我們的總結也未必是說,這些需求不應該得到滿足。或許,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很多需求還會成真。但對初創公司而言,在起步的最初階段,從一個更高頻、轉化率更高的行業切入,似乎是個更好的選擇。
[本文作者甄不多,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123RF。]
偽需求
創業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