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佛山新情况:玩具订单大幅萎缩 半天可完成一单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05/05165713611.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68

(149)中國農產品交易 - 一單荒唐的收購交易? 維斯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17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15

史玉柱“轉型”第一單:65億投民生銀行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1/65.html

兩個月前,史玉柱說,未來他可能從一個實業家向一個資本家轉了。這應該只是再度強調的一面。事實上,實體公司經營之外,他一般扮演著一個投資家角色,堪稱幹得不錯。

    不過,1月7日一則消息還是讓人感覺到史玉柱所謂的轉向有些不同以往。當天,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停牌公告稱,將通過定向增發募資215億元,向7家公司發行不超過47億股A股股份,且規定三年內不得轉讓。
    7家增發物件包括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健特”),史玉柱為背後實際控制人。它將注資65億元。
    史玉柱微博上興奮
    史玉柱幾乎在第一時間以博客形式對外宣揚道,健特認購14.24億股,每股4.57元,需65億元,鎖定期3年。他透露民生銀行融資的理由是“核心資本告急”,65億元“算點小貢獻”。
    “健特以前主營業務腦白金,8年前出售該業務。目前該公司貸款為零,但對巨人旗下其他公司有不少債權債務。這次增發消耗完巨人投資的現金,失去再投資能力,俺該消停了。”他補充道,有些壯懷激烈。
    這立刻引來大批褒貶,許多人罵民生,罵他是個黑心資本家,參與增發那麼多,導致民生近來股價大跌。8日淩晨2點多,史玉柱發博回應說:“可以罵我是黑心資本家,請別抹黑增發議案。”
    淩晨近3點,他又發了一條,說下半月股指大跌,拖低銀行股,罵他參加增發的人,心情就會好點,並強調“快點跌吧!快點跌吧!”
    史玉柱或許應該已陷於興奮狀態。從8日淩晨2點到上午10點多,他一直沒停止更新。沉默一天后,昨天上午10點又出來回應說,他不是前10大股東,也不是董事會戰略決策委員會成員,無權參加提案形成決策,只是18名董事中一名“微不足道的非執行董事”。
    “但我喜歡民生銀行。”他最後補充說。
    並不安穩的投資家
    與史玉柱熟交的業內好友表示,史玉柱早就涉足金融領域多時,一直堅持價值投資,之前他也是民生銀行的股東之一。
    健特確實曾是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前十大股東,至今仍是華夏的前十大股東之一。史玉柱之前說,當初投資兩家銀行,只是一種無意行為,但確實賺了不少。過去多年,他經營過保健品、網遊。三塊中賺錢最多的還是金融投資,來自金融的收益超過前兩項的總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史玉柱的行動更加明確,不斷說自己只看好兩個行業,即網遊與銀行。當年7月,巨人還投資南寧商業銀行3.6億元。但他也有矛盾舉 動。幾乎同期,他不斷拋售華夏銀行與民生銀行股份。前年,健特曾是民生銀行第三大股東,但之後大幅減持,最終脫離前十股東行列。史玉柱當時解釋說,拋售銀 行股,是為了“抱著現金過冬”。
    史玉柱並非只傾向于金融與網遊。除了早期的生物健康類產品,他在酒類、商業地產、礦業領域也大有斬獲。
    本報梳理了2004年之後他的投資專案,大約8個。
    其中2008年至2009年3個,即與五糧液集團投資開發“黃金酒”、5100萬美元注資51.com、增資賽輪股份、珠海建設21萬平方米的研發中心(未來會出租)。
    進 入2010年,史玉柱投資密度更大,範圍更廣。涉及電影《萬王之王》、房地產與醫藥企業金宇集團(319萬股占1.13%)、有色金屬股廈門鎢業(459 萬股占0.67%)、廣東明珠(507萬股占1.48%)。而在一個月前,史玉柱又準備對網路導航企業2345.com注資。
    其中廈門鎢業為史玉柱帶來近億元紙面財富,而金宇集團、廣東明珠則大約各為幾千萬元級別。不過,51.com、《萬王之王》至今沒給他帶來真正回報,其中前者的IPO之旅目前已擱淺。而他投資的賽輪股份原本打算登陸創業板,但最後並沒通過審核。
    如 今,他將現金全部消耗在民生銀行上,大概這是他未來多年鍾情的去處了。但這舉動,可能會讓他再度陷入公眾質疑中。過去多年,他多次說某個事業是一輩子的 事,最後卻常變更。比如之前他說,會一輩子紮根網遊,這是“下半輩子歸宿”,但去年前不久,他又說,投資銀行不會賠錢,自己未來甚至會脫離之前的兩個行 業。
    不知道在金融領域折騰之後,史玉柱是否還有下半輩子的新事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19

發改委備案重啟第一單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4480&time=2011-05-01&cl=115&page=all

四家機構獲得發改委備案後,能否如願獲得社保基金的青睞?
財新《新世紀》 記者 陳慧穎 鄭斐

 

  在發改委對私募股權投資企業(PE)的備案新制度發佈細則一個月後,首批PE備案成功。在發改委備案,是PE基金獲得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的必要條件,故成為PE做大的必選項。

  4月22日,春華資本、德同、昆吾九鼎和新希望等四家基金的名字出現在發改委官方網站上。這讓在發改委已完成備案的PE基金管理團隊總數達到 26家。其中,春華與德同,本來就已經在發改委「掛號」,2010年即傳出這兩家基金將備案的消息,但由於發改委決定要為備案定規矩,暫停了備案工作長達 半年之久。

  今年春節後,發改委將《關於進一步規範試點地區股權投資企業發展和備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印發給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及江蘇、浙江、湖北三省人民政府。3月21日,發改委在官網發佈了11個與股權投資企業備案相關的文件指引或標準文本。

  與《通知》中規定的20個工作日相比,發改委的這種工作效率可說是剛剛好,但與以前的備案過程相比,發改委此番動作讓人大感意外。一家剛剛獲得 備案資格的PE公司負責人表示,「快得超出預期」。而一位相關的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從材料上交到公佈,最快的只用了一兩個星期。」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另有美國私募股權基金黑石和凱雷的人民幣基金,也已開始進入發改委備案流程。這兩家PE投資管理機構一為外商獨資,一為中外合資。如能備案成功,將會進一步擴展在發改委備案機構的光譜。

5億元門檻

  新次備案的最大特點,是發改委已經不再給PE管理者們進行「空頭背書」,體現為管理公司與基金同時完成雙重備案。此前,PE管理團隊可以先在發改委備案,之後再去融資,甚至融資可以「從零開始」。因此,當時在發改委備案的基金管理團隊當中,有很多並未完成募集。

  按照《通知》,資本規模未超過5億元人民幣或者等值外幣的,可豁免備案。其中亦包括所有投資者的承諾出資規模合計超過5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但實繳出資額合計未超過1億元的情況。

  「這一方面擴大發改委備案的範圍,另一方面也等於要求PE在沒有背書的情況下就有融來5億元資金的能力。」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說。

  據參與備案材料準備的人士介紹,5億元的出資額,以投資者的委託投資協議為依據,而1億元的實繳出資額,則需要以驗資報告為依據。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這不包括保險公司等出具的有條件的出資承諾函。

  保險公司被認為是PE資金的最佳提供者。保監會在去年9月發文表示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4%可用於投資PE。業內據此估算,整個保險行業符合 投資條件的公司大約在5家-6家,可投資金量在是1500億到2000億美元。但至今為止,保險行業還未有資金正式得到批准投向PE。符合投資資格的保險 公司在出具出資承諾函時會註明,條件是得到保監會的審批允許。

  在這樣的條件下,春華資本的順利備案,令人對其募集資金狀況浮想聯翩。據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春華資本已經拿到了5億元的認繳投資和1億的實際出資。

  春華基金是前高盛投資銀行家胡祖六轉向投資領域之後籌建的基金,註冊地在天津,其人民幣基金正在接觸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各類投資機構。但胡祖六團隊對募資情況頗為低調。今年3月中旬,市場傳出的首期6億-8億美元基金募集完成消息,春華方面始終未予證實。

  幾乎是同時,美國紐交所上市公司上海康鵬化學有限公司(CPC.NSYE)發佈私有化公告,而入股出資方正是春華基金,私有化價格較該公司 2010年11月10日停牌前的股價溢價28.2%。這單投資被認為是春華基金的首筆投資。上海康鵬是中國第二大醫藥研發外包企業,但和行業第一、同為美 國上市的藥明康德(WX.NYSE)的差距較大。

市場化PE挺進

  德同、九鼎和新希望三家公司,早已進入人民幣PE基金的市場。

  德同主管合夥人邵俊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本次德同在發改委備案的是其人民幣母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總規模20億元,募資委託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進行,LP多為江浙民營資本。據業內知情人士稱,德同已在北京、重慶、成都、杭州等八個城市設立子基金。

  德同資本已在業內耕耘多年,在新能源、高科技、先進製造業和消費連鎖三大行業表現不俗,並在2009年後逐漸倚重醫療健康行業。邵俊表示,德同 人民幣基金的投資方向仍會延續之前的優勢行業。2010年11月獲得德同投資的民營藥企步長集團此次也投資德同。「不是集團出資,是趙濤(步長集團總裁) 個人出資的。」邵俊表示。

  趙濤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步長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投資PE,但規模都不大,與步長集團本身的戰略無關。步長集團在去年底完成新一輪募資後,希望把規模繼續做大後上市。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知,趙濤同樣投資了同一批備案的九鼎旗下基金。成立於2007年的九鼎,因其投資、上市、退出的「效率之高」而成為最為聞 名的本土PE機構之一。此次九鼎在發改委備案的為其醫藥基金,九鼎投資董事總經理蔡蕾確認,這只基金規模為6億元。另據業內人士透露,九鼎投資比較激進, 是因其管理費低廉。外資背景的PE一般每年的管理費要收1.5%到2%,而九鼎的管理費往往是一次性收取3%。這也是九鼎投資項目追求上市退出速戰速決的 激勵所在。

  民營企業家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在其PE基金啟動之前涉足多項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業務,包括中國民生銀行(600016.SH)、中國民生人壽保險公司、聯華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

  新希望農業產業投資基金2010年完成10億元募資,確定了單筆2000萬至2億元的投資標準。新希望集團副總裁王航說,新希望基金將主要投資 於農業相關的領域,很多投資項目之間可以產生協同效益。這只基金與其他三家企業以1.5億元投資了北京二商集團,後者旗下擁有王致和、六必居、宮頤府、白 玉等眾多老字號企業,並已啟動A股上市籌備程序。

備案之後

  PE們積極備案,下一站目標:社保基金。

  對於社保注資,邵俊表示了強烈的期望:「投資的事情也很早就在談」,而社保基金尚未出資德同的原因,則是「備案的事情一直沒有解決」,「目前還沒聽說哪家PE真的獲得了保險的資金」。

  在今年的海南博鰲年會上,社保基金理事會戴相龍理事長表示,目前社保正在對四家PE進行盡職調查,如果四家基金都能簽訂投資協議,社保基金將新增60億元資金用於投資PE,投資PE的總金額將由150億元增加到210多億元。

  戴相龍透露,上述四家公司有的正在協商,有的準備簽訂協議,有的正在進行可行性調查。他曾提到中信資本的人民幣基金在其中之列。而據財新《新世 紀》記者瞭解,社保基金對中信資本的15億投資已經通過了社保基金內部的投資決策委員會,中信資本該基金的其他投資人還包括中信集團、中投旗下的建銀投資 等,首輪融資額約在30億元。另外,在上海金融產業基金的成立儀式上,社保基金亦明確表示過投資意向。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社保基金目前做盡職調查的基金還包括寬帶基金及軟銀賽富正在募集的人民幣基金,但最終名單,還需社保基金公開確認。此前社保基金已經投資了7家PE管理公司旗下的9只基金,其中包括鼎暉和弘毅各兩隻基金。

  雖說目前發改委備案已經放開,但取得備案僅僅是獲得了進入社保備選的權利。

  「特別是黑石、凱雷的人民幣基金,如果備案成功,將是突破,會成為獲得社保投資的有力競爭者。」一位官員表示。

  發改委《通知》中暗含的另一個突破,是允許外資機構備案。業界理解,以凱雷為例,其北京的人民幣基金可以用其合資的管理公司身份來備案,其中,凱雷的外資股份佔80%。

  凱雷、黑石目前都在募集目標規模50億元的人民幣基金。凱雷在2010年夏天宣佈首期募集完成時,已募得24億元,其中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 心與北京股權投資發展基金共出資11.5億元。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公司則承諾投資黑石人民幣基金的20%,黑石中國團隊負責剩餘80%的融資。黑石人 民幣基金的備案材料,在送上海市對口機關初審後,形成初審意見後上報國家發改委。這將成為上海市新備案PE的第一單。

  本刊記者於寧、王紫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3

律所撰寫招股書業績提升有限 一單或增60萬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5/xNMzA4XzQxNTAxNw.html

21世紀網訊 「海外的上市公司招股書都是律師寫的,此次新股發行改革就是學習海外經驗,徹底的國際化,這將有利於提高招股書的質量。」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律師則向21世紀網表示。

4月1日,證監會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提倡和鼓勵具備條件的律師事務所撰寫招股說明書。

不過也有投行人士對此新規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中美發行制度不同,改革不可照搬。招股說明書是信息披露的核心文件,而信息披露的質量又是保薦制的核心價值。如果招股書不由保薦機構來出具,那麼無疑架空了保薦制,保薦制將名存實亡,沒有對強勢的發行人的約束,信息披露的質量可想而知。」

除能否提高招股書的質量的疑問外。業界也非常關心新規能否提升律師事務所的收入。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投行強勢的背景下,律師事務所很難從IPO盛宴中多分幾杯羹。因為目前大陸沒有由律師事務所單獨完成的招股說明書,參照同樣香港地區的經驗,律師事務所多寫一份招股書,獲得的報酬為50萬-80萬港元(約40萬-64萬元)。

與國際接軌

招股書到底應該讓誰來寫?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想到招股書質量相對較高的美國。

據悉,在美國,招股書均由律師執筆,雖然業務章節等部分可由投行協助,但最終潤色仍由律師完成。

以剛上市的臉譜為例,該公司首發註冊表的首頁,除了列出公司首席執行官外,緊接著列出的是公司律師和承銷商律師的名字,既有律師事務所的名字,也有主辦合夥人的名字。

金杜律師事務所證券部楊小蕾表示:「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律師的職業特點(善於和文字打交道)和收費模式(按小時或固定費用收費而不按發行金額比例收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招股書質量的提高。在我國,律師在招股書的寫作過程中參與不多,整個招股書製作基本由保薦人/承銷商負責,這似乎是我國的一個特色。

據瞭解,目前,實行保薦制度的國家或地區不多,即便在實行保薦制度的香港,招股書的撰寫仍然主要由律師負責。

楊小蕾表示,雖然不能得出保薦機構撰寫招股書的質量不如律師所的結論,但一是從保薦機構的職業特點來看,比如對財務數字、市場敏感,對文字則不一定敏感;二是從保薦機構的收費模式,比如根據融資額按比例收費,這二者似乎都會影響招股書的寫作。」

上述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律師表示:「與國際接軌,提高招股書的質量,這或許就是證監會新股發行改革中特別提出鼓勵律師撰寫招股書的原因。」

此外,對於鼓勵律師事務所撰寫招股書的新規,有投行人士認為這是促使國內券商回歸傳統。「證監會此條規定就是促使產業鏈上各個角色歸位。保薦人做保薦的事情,保薦機構不要既當運動員又當評判者,應當站在中立的位置上替中小股民把好關,把真正好的企業保薦給證監會。招股書的撰寫明確由律師完場,這樣保薦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資源整合和審核工作上,真正回歸國際上傳統券商的位置。」

或催生牌照

對於新規,業內亦有不同的意見。

有投行人士稱,招股書是綜合性的信息披露文件,律師的專業知識過於狹窄,難以擔當此任。

對於這樣的觀點,上述律師也表示認同。

該律師向21世紀網表示:「目前情況下讓律師直接寫招股書,有點勉為其難。至少業務與技術、管理層分析等方面沒有投行專業。要是可以獨立操作招股書,那律師事務所可以轉型做券商了。 」

此前,招股書由券商的投行完成,招股書的問題亦由券商來承擔。 一位投行人士反問21世紀網:「招股書誰寫誰負責。你覺得讓律師寫招股書後,他們能對招股書承擔全部負責任嗎?」

事實上,業內人士大多認為,證監會鼓勵律師寫招股書的新規最有可能的還是由承銷商的律師寫,然後由投行進行把關。在實踐當中,部分投行已經將盡職調查和招股書部分內容委託相關的律師事務所來完成。

此外,新規出台後,行業內紛紛預測以後是否會出現律師事務所的准入牌照,或者出現專業的證券律師證。

投行人士表示:「徵求意見稿中將鼓勵有條件的優秀律所寫招股書,如果這條政策落實下去,那麼可能會使證監會重新設置行政許可,重新控制律所。說不定不遠的將來又會像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師事務所一樣給律所發個牌照。」

律所收入難提高

雖然新規鼓勵律師事務所撰寫招股書,但其收入短期內很難大幅提高。

據悉,在此前的新股發行制度中,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財經公關、環評機構和IPO諮詢等7類機構都是IPO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但是,無論是評估機構還是律師事務所亦或會計師事務所都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統計數據顯示,在2011年逾百億元發行費用中,投行拿走了85%的發行費。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在IPO項目上的收費偏低,分別佔總發行費用的4%和6%。

上述律師告訴21世紀網,去年他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平均收入是一單148萬元,賺得是「小錢」。

立德諮詢的統計數據也證明了律師事務所在IPO過程中獲得的收益並不高。

例如,發行日期為2011年12月28日的溫州宏豐,其發行費用為3976.7萬元,其中承銷保薦費為3097萬元,審計費為323萬元,而律師費僅152萬元;蘇交科發行費用為5705萬元,承銷保薦費用、4880萬元,審計費295萬元,律師費為190萬元。

2011年創業板IPO平均發行費用為4637.9萬元,保薦承銷費3925.2萬元,審計費用211.5萬元,律師費用僅142.1萬元。

不過證監會的新規出台後,律師事務所有望得到「改善」。

據悉,目前香港要律師寫招股書,費用要增加50萬-80萬港幣,這意味著其有望額外增加50%的收入。但與投行動輒千萬的收入相比,這顯然仍屬於「小錢」的行列。(21世紀網 陸曉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51

資本項目開放新階段:跨境人民幣貸款敲定「第一單」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80060.html
海金融改革的一小步,是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一大步。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啟動後的「第一單」已基本敲定。這筆數億元的貸款將由香港恆生銀行與前海開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前海控股」)「攜手」完成。

2010年8月,央行允許部分境外機構進入境內銀行間債市;2011年12月,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啟動試點;加上本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開閘,境外人民幣回流的債券、股票、貸款三大渠道已全面打通。

「有序放開人民幣跨境資本項下業務,可以使可兌換的步伐在穩的基礎上邁得更大一些。」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近期在2012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上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就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

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在擴大人民幣回流渠道的同時,也將資本賬戶可兌換向前推進了一步。

前海控股做示範

12月27日晚間,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網站上發佈公告稱,《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已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批覆,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正式啟動。

《暫行辦法》規定,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的用途應在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用於前海的建設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則負責對前海企業獲得香港人民幣貸款實行餘額管理。

前海管理局網站資料顯示,前海控股於2011年12月28日成立,註冊資本1.5億元,前海管理局為其全資控股股東。其業務範圍包括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特定產業的投資與運營。

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向記者表示,前海控股第一個「吃螃蟹」,是為了率先探路,以便打通整個渠道。而隨著具體項目的展開,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自然也就明晰了。

作為香港本土最大的銀行之一,截至2012年6月末,恆生銀行的總資產為10060億港元,淨利息收益率為1.85%,平均總資產回報率1.9%。

據鄭宏傑透露,前海控股與恆生銀行的合作細節已基本敲定,就等最後簽約。

香港、前海雙雙獲益

2012年6月27日,國務院在《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覆》中提出:「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

同時,批覆中還具體列出了包括允許前海探索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進一步推進前海金融市場擴大對香港開放等八項「先試先行」的內容。

此次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發佈的《暫行辦法》被普遍視作前海金改「先試先行」的落地。根據《暫行辦法》,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期限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範圍內自主確定。與此同時,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自主確定。

據瞭解,目前香港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大約在4.5%,而內地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考慮到利率浮動的情況,國內企業在內地貸款和在香港貸款的利率差大約能達到1~3個百分點。相比之下,香港資金的利率優勢明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前海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進,有利於進一步拓寬香港人民幣資金的使用渠道,增加資金的流動性。

事實上,過去的一年,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停滯不前。今年前10個月,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達21254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43%,但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徘徊在5500億元人民幣左右。除了人民幣匯率因素外,收益率低、投資渠道窄被認為是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表達了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意願,追趕香港的步伐。例如,近日,法國央行行長就表示,巴黎正積極尋求成為繼香港、倫敦後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而根據《暫行辦法》,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不難發現,此處強調了「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作為資金的融出方,可謂給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重重加碼。

宗良指出,長遠來看,隨著投資渠道的增多、收益率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境外投資者願意持有更多人民幣,從而也能更好地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

資本項目改革進入市場開放階段

一直以來,隨著境外人民幣資金規模的膨脹,拓寬境外人民幣「回流」渠道被監管層視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工作重點之一。

2010年8月,央行就曾下發《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開展境外三類機構使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

目前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金融組織、港澳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等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額度規模已近4500億元人民幣。

2011年12月16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外管局聯合發佈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允許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為試點機構,運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幣資金在經批准的人民幣投資額度內開展境內證券投資業務。

近期有關部門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的額度增加了2000億元人民幣,達到2700億元,這一規模已經高於QFII實施十年來批准的全部外匯投資額度。

而此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使得境外人民幣除了可以投資債券、股票之外,還能進入信貸市場。

這也意味著,境外人民幣已經獲得了貸款、債券、股票三個市場的准入證。只是這種打通尚存一定的管制,例如三類機構投資債市需通過資格審核,RQFII也有額度限制,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目前也僅限於深圳前海一地等等。

儘管如此,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依然將資本賬戶開放向前推進了一步。

胡曉煉就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當本幣為弱幣時,跨境交易偏好使用外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以匯兌環節為主,主要是逐步開放本幣與外幣間的轉換。當本幣走強,資本項目下的交易也會更多地使用本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會更加集中於交易和市場的開放。

根據IMF的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粗略算來佔全部交易項目的75%。

對此,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就公開表示,七大類40項真正查下來一看,我們的距離並不是很遠。

此前,對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學界曾歸納出四點,即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金融機構穩健。

「從我國情況看,十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新的提升,取得顯著成效;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利率市場化改革向前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完善。」胡曉煉還稱,基本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條件更趨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08

鬥法4G第一單

2013-06-10  NCW
 
 

 

20萬台基站以新建為主還是升級為主?各大電信設備商明里暗里較量,試圖影響中國移動的最終決定◎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隨著中國移動4G(第四代移動通信)招標臨近,各大電信設備商進入備戰狀態。

財新記者獲悉,雖然目前還未明確正式招標時間,但就4G 招標相關事宜,中國移動已於今年4月初知會各設備廠商。5月初,拿到 “TD-TLE 招標 / 預 測試”時間表的各大廠商們已相繼進入預測試階段。

“中國移動真的要在4G上放手大幹了,20萬台 TD-LTE 基站招標如箭在弦,只等槍響。 ”一位來自香港的通信行業分析師說。

TD-LTE 是中國移動選擇的4G 技術。受制于 TD-SCDMA 產業鏈的先天不足,中國移動在3G(第三代移動通信)時代受到來自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強大挑戰,市場份額和高端客戶流失嚴重。中國移動急於上馬4G。今年2月,中國移動發佈了 TD-LTE 建網規劃,擬于2013年將 TD-LTE 網絡覆蓋全國地市級以上的100個城市,基站數量超過20萬個,覆蓋人口超過5億。

20萬台 TD-LTE 基站,200億元投資規模,這是迄今為止全球 TD-LTE 最大一單生意。在電信設備商們正苦熬過冬之際,這塊大“蛋糕”吸引了各大主流設備商的目光。而正在進行的4G 招標預測試,對他們,就如同正式高考前的預考。

按照以往的招標流程,正式招標前會有一到兩個月的測試期:中國移動會設定相應測試指標,類似于出一套系列考題;而有意參與競標的設備廠商需要提供設備,配合中國移動進行測試。各大設備廠商心知肚明,小考合格的廠商將獲得4G 招標的入場券,小考得分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正式的4G招標決策。

怎樣的“第一單”

去年8月,中國移動曾就全國13個城市的 TD-LTE 擴大規模試驗招過一次標,當時的招標規模只有這次的十分之一。

據野村證券研報,2萬台基站被國內外九家設備廠商瓜分。其中,華為、中興占大頭,各獲25%、23% 的市場份額;上海貝爾只搶得13%;愛立信、諾西則分別拿到10%、5% 的市場份額,與其體量並不匹配。

“相較于去年,這次招標規模大、範圍廣,而且是面向商用,所以業內都把這次視為真正的中國4G 第一次招標。 ”上海貝爾 TD-LTE 產品線的一位工程師告訴財新記者, “中國移動內部稱之為第一期TD-LTE主設備招標。 ”20萬台基站足以令設備商心潮澎湃。中國移動的 GSM 網(第二代移動通信)建了十多年,累計基站約80萬台;中國移動的 TD-SCDMA 網絡建了四五年,累計基站不過30多萬台。

愛立信中國及東北亞區產品管理部無線產品專家陳明告訴財新記者,在國外,多數運營商布署的 LTE 網絡,基站數量少則幾百台,多則幾萬台,像中國移動這樣一下採購20萬台,實在是不容小覷的一個新增市場。

設備廠商們在 TD-LTE 上研發已久,又逢整個通信設備市場遭遇寒冬,業績壓力與日俱增。中國移動此次招標無疑是各大設備商“補血”的良機。

而且,這樣大規模“補血”的機會可能只有這麼一次。野村證券分析師黃樂平告訴財新記者,按照一般布網規律,這20萬台基站差不多能實現全國一二線城市的熱點區域覆蓋,以後就是按照市場需求逐步拓展、優化,TD-LTE 招標也隨之進入 “細水長流”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必須意識到第一單的規模效應,它可能影響到以後的招標。 ”前述通信行業分析師稱, “所有設備廠商的實力都需要在現網中驗證,第一單劃的地盤越多,基站在現網中的示範效應就越顯著,這些都決定了一個設備商未來的市場空間。 ”主流設備廠商們深知個中利害,將此次招標視為“重中之重” 。

“上海貝爾來自 GSM 市場的收入在下滑,3G 產品線又不是強項,所以對上海貝爾來說,這是關乎生死存亡的一戰。 ” 參與其中的一名上海貝爾工程師告訴財新記者, “現在是總裁親自負責 TD-LTE 產品線,各部門全力配合,有些核心員工連‘五一’都在加班。 ”愛立信、諾西同樣期望增厚業績,緊張程度絲毫不亞于上海貝爾,每天大會小會不斷,討論如何構建一張性能優良的 TD-LTE 網,如何在建網中凸顯自己的優勢。

中興、華為雖然在 TD 上耕耘多年,在這次招標面前也不敢掉以輕心。

中興市場規劃處一位人士向財新記者介紹,中興、華為既要準備升級方案,又要參與新建方案的測試,相關部門幾乎進入到年度最忙碌狀態, “前方測試一旦傳回新的需求,該改的改,該完善的完善,優先級一律排在前面,一刻都不拖延” 。

各設備商論戰新建與升級

現在,五大設備廠商都已提交組網方案並進行了技術澄清應答。各家組網方案大相徑庭:愛立信、上海貝爾主打“D+F頻段新建組網”;中興、華為、諾西既有 “F 頻段升級組網”方案,又有“D+F 頻段新建組網”方案。核心區別 是主攻新建,還是升級為主、輔以新建。

“各大設備廠商提出的方案都是基於既有市場地位及技術支撐能力,愛立信和上海貝爾不是不想做升級,而是沒法做。 ”野村證券分析師黃樂平分析稱。

這裡的升級是指在既有的 TD- SCDMA 基站上適當加入一些硬件,然後直接通過軟件升級至 TD-LTE 基站,不用更換機櫃、天線等基礎設施。而基於技術、商務等綜合因素,沒有哪家設備商會讓別的設備商升級自己的 TD-SCDMA 基站,如果想要升級,設備廠商必須在 TD-SCDMA 市場上有自己的地盤。

野村證券研報顯示,中興是 TD- SCDMA 市場最大贏家,一家獨佔29% 的市場份額;華為緊隨其後,占24%;上海貝爾、愛立信、諾西旗鼓相當,分別為13%、8%、8%;剩下18% 的市場份額則被包括大唐移動、烽火、普天在內的其他設備廠商分食。

表面上,愛立信、上海貝爾尚有一定份額,但它們實際已放棄 TD- SCDMA 研發,都是代工生產大唐移動的設備。如果它們在 TD-LTE 布網時做升級組網,利潤中最大的一塊將被大唐移動拿走。不管 D 頻段還是 F 頻段,新建組網對它們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升級方案顯然直接利好地盤穩固的中興、華為。至於諾西,在新建、升級兩種方案上的態度比較微妙:一方面,與愛立信、上海貝爾一樣,諾西在TD- SCDMA 市場份額不大,有傾向于新建方案的動力;另一方面,諾西又是TD- SCDMA 技術最早的提出者之一,加上最近試圖搬遷大唐移動的TD-SCDMA 基站,它也能夠提供升級。

幾乎所有設備商都已達成共識:在這筆大單中,肯定既有升級也有新建。

關鍵是中國移動最終選擇 “升級為主”還是“新建為主”?這將直接影響到設備商們最終的市場份額,也成為各大設備商論戰的焦點。

在中興、華為看來,以升級方式組網,速度相對較快,成本相對較低,而“快速建設一張優質的 TD-LTE 網絡”正是中國移動所期望的。

據中興內部人士介紹,針對升級、新建兩種方式,中興曾做過詳細測算。

從工程周期看,以升級方式從頭到尾部署一台基站的參考時間僅需0.8天,而新建方式則需3天;從投資規模來看,升級建網成本比新建組網成本要低得多,如若“全網採用F頻段升級組網,可以為中國移動節省上百億的投資” 。

愛立信對此並不認同。據愛立信專家陳明介紹,按照愛立信的測算,考慮到諸多因素,新建、升級兩種方式組網的工程周期相差無幾,平均單站總體工作量都在數十小時左右。其中,無線基站的安裝僅需一兩個小時,但前期協調 和後期優化是整個工程的主要部分。他強調,作為TD-LTE 的主導者,中國移動應考慮在建網成本與網絡性能之間取得平衡,因為這是全球最大的一張TD-LTE 網,其質量優劣將直接影響全球其他運營商對 TD-LTE的信心。

上海貝爾則稱,F 頻段既承載著中國移動不斷增長的 TD-SCDMA,又有中國電信尚未徹底清退出去的小靈通,可能還會受到 GSM 相鄰頻段的干擾,在這一頻段上升級形成的 TD-LTE 網絡抗干擾性受到嚴峻挑戰。此外,F 頻 段升級形成的 TD-LTE 網絡在後續網絡優化、擴容等問題上也會複雜得多。

“各大設備商說的都有道理,但都是站在各自立場上說。這有點像盲人摸象,都看到了一部分,卻沒有從全局考慮。 ”前述通信行業分析師分析, “最終怎麼決策,考驗中國移動的智慧。 ”

中國移動怎麼想

中國移動顯然很慎重。在各大設備商的爭論聲中,中國移動保持沉默。中國移動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公司要求所有設備廠商都以新建、升級兩種方式來投標,不會有明顯傾向,以免影響設備商的情緒。不過,預測試時,在與各大設備商的交流過程中,中國移動難免透露一些意圖。

據接近中國移動的知情人士透露,根據目前中國移動總部的指導建議,2013年最新招標會盡可能採用F/D頻段新建的方式,包括天饋系統新建。

這不禁讓市場浮想聯翩。在去年8月的全國13城市 TD-LTE 招標中,三個城市採用 F 頻段升級組網,十個城市採用 D頻段新建組網。這樣的新建、升級組網比例是否會在此次招標中延續?

從中興傳來的消息則稱,中國移動並未將新建和升級完全割裂,中國移動期望“快速建設一張優質的 TD-LTE 網絡” ,做的是三年網絡建設規劃和用戶發展規劃。所以,現在,中興考慮如何支撐中國移動建設一張架構合理的好網絡, “在合適區域升級,在需要新建的站點新建” 。

市場為此興奮不已。民生證券曾在研報中大膽預測,第一期 TD-LTE 招標,新建、升級兩種方式各占一半;第二期 TD-LTE 招標,為了加快建設進度將提升升級組網的比例。

為了儘快商用 TD-LTE,挽回市場頹勢,中國移動的確傾向于儘快建設一張覆蓋很好的網絡,然後在這個網絡上疊加帶寬,逐步擴容。

“升級總比新建要快一些,也省力省錢一些,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升級,具體還要看各城市的網絡結 構。 ”中國移動內部人士稱, “有的地區TD-SCDMA 網絡結構比較理想,升級可以達到不錯的 TD-LTE 網絡狀態;有的地區 TD-SCDMA 的網絡結構本身就不好,容量不足,後續優化不易,採用升級組網就可能影響 TD-LTE 的網絡性能,還不如重建。 ”在他看來,杭州是升級組網的一個成功案例。杭州自組建 TD-LTE 網絡開始,就一直採用升級組網方式。目前,杭州所有 TD-SCDMA 基站幾乎都已升級為 TD-LTE 網絡,並向全市用戶開放4G 體驗業務。 “現網運行相當好,體驗人群已超過4萬戶,最高速率能達到100兆。 ”全國有多少類似杭州這樣的城市?

中國移動內部人士表示,新建、升級的比例目前沒有準確數據,這需要綜合考慮省公司報上的基站哪些適合升級、哪些不適合,然後考慮商務談判,可能直到開標一瞬間,才能做出最後決定。

正是由於這一比例的不確定性,在正式招標前的窗口期,各設備廠商潛流洶湧,明里暗里互相鬥法,試圖從各方施加影響力。愛立信組織多家媒體赴廣州體驗新建TD-LTE 網絡的先進性,而諾西則在多個場合明確表態期盼收穫和公平競爭。諾西和愛立信還一再強調TD-LTE的全球化進程仍需加力等等。

“其實,按照一般組網規律及中國移動以前做的鋪墊,升級趨勢已經很明顯了。從第四期 TD-SCDMA 招標開 始,中國移動就要求所有 TD-SCDMA 基站都必須能升級至 TD-LTE,這部分資源不可能白白浪費。 ”上述通信行業分析師認為, “它們現在做的只是儘量多爭取一點新建份額,也許之前預估新建比例只有20%,現在它們努力想把它變為40%。 ”中國移動內部人士也證實,針對此次4G 招標,早期在 TD-SCDMA 上投入較多的設備商可能走在前面,在 TD- SCDMA 規模化建網時期進入的設備商也有相當實力參與競爭,完全沒有投入的設備商肯定會吃虧一些。

受各方力量牽扯,現在,中國移動仍未發標書。上述通信行業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中國移動原本計劃今年7月公佈招標結果, “現在看來有點懸” 。不過,中國移動肯定不會因此影響 TD- LTE 建網進程。一些省市分公司已與部分設備商簽訂 TD-LTE協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25

中資奶粉整合第一單

2013-06-24  NCW  
 

 

蒙牛收購雅士利,既快速彌補自身奶粉業務短板,又正中監管者推動行業強強聯手的下懷。未來小而散的地方乳企將是重組難題 ◎ 本刊記者 屈運栩 何春梅 文quyunxu.blog.caixin.com|hechunmei.blog.caixin.com 6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九部委聯署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 (下稱 《意見》 ) , “重典治亂”的決心凸顯。 “奶粉企業必須自建自控奶源” “禁止貼牌、進口大包配方奶粉國內分裝”等新規,試圖清理國內衆多假洋品牌和不達標乳企。

就在 《意見》出台前兩天,國內液態奶巨頭蒙牛乳業(02319.HK,下稱蒙牛)和嬰幼兒奶粉市場份額排名前列的雅士利國際(01230.HK,下稱雅士利)同時在聯交所掛出了要約收購公告:蒙牛將以最高113億港元外加12.44億股股份的控股收購雅士利。

主管部門工信部對雅士利收購案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態度,在雙方收購公告尚未發佈前即 “劇透”消息,直言希望乳品企業強強聯合,隨後又抓住時機推出九部委聯署的 《意見》 ,欲對奶粉產業整合推波助瀾。多位業內觀察人士分析,如果 《意見》真正得以貫徹,小企業出局必成定勢,但類似雅士利收購案這樣的大型並購,卻非監管者能以行政力量一手撮合。

“蒙牛收購雅士利有必然也有巧合。 ”國內某大型乳品企業高管對財新記者分析稱,蒙牛作為液態奶龍頭,亟須奶粉市場補充產業布局,收購雅士利可立即躍居國內奶粉品牌第一梯隊位置;而雅士利的嬰幼兒奶粉自遭遇三聚氰胺事件後,一直難以突破增長阻滯,且創始人張氏兄弟也面臨接班難題。雙方可謂互有需求,經幾月談判後成交。

雅士利收購案能否如工信部所願,成為新一輪國內乳企並購大戲的序幕?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以國內乳企發展現狀,既缺乏成熟的收購者,也缺乏有價值的被收購者;此外,很多乳企和地方利益深度綑綁。這些因素都加大了重組整合的難度,前景並不樂觀。

快速交易

“幾個月時間,事情就談下來了。 ”收購公告落定,雅士利內部人士對蒙牛的速度仍感吃驚。他透露,在蒙牛之前,雅士利曾接觸過其他潛在投資者,最終皆因價格等種種原因無果而終。

在這樁交易中,蒙牛乳業收購雅士利全部已發行股本,並注銷其全部尚未行使的期權。據蒙牛內部人士透露,交易資金全部來自 “非常優惠”的銀行低息貸款,公司無需通過增發等形式融資,也不再引入其他投資人。蒙牛官方亦對財新書面回應,收購雅士利後的蒙牛,資產負債率仍處於健康的狀態。

在收購要約中,蒙牛給出了現金收購和現金加股權收購兩種方案。現金方案每股3.50港元,比前一日收市價3.2元溢價約9.4%;現金加股份方案則是每股2.82港元現金加0.681股新成立控股公司股份。為完成收購,蒙牛新設了一個非上市公司作為雅士利的控股公司。

雅士利共發行股份35.59億股,如按現金方案,總市值達124.57億港元,此外還有總額約1.355億港元的未行使期權。收購前,雅士利最大股東張氏國際占股約51.3%。公告表示,張氏兄弟將接受現金加股權方案,蒙牛需支付51.52億港元及12.44億股控股公司股權。

張氏兄弟由此保留10% 的控股公司股權權益,成為雅士利的小股東。

收購前,雅士利第二大股東是國際私募股權基金凱雷資本(CA Dairy) 。

2009年9月,凱雷資本和複星國際注資1億美元,分獲雅士利17.3% 和6% 的股份。2010年雅士利香港上市時,凱雷資本持股已增至約24%,複星國際持股比例則降至5% 以下。如今,凱雷資本方面已確定接受現金方案,可獲蒙牛支付的29.87億港元現金,順利從雅士利套現脫身。如此,蒙牛從雅士利前兩大股東手里獲得75.3%的股份。

對於收購價格,蒙牛回複財新稱,“定價細節不便透露,但雙方對價格都比較滿意。 ”多位業界人士卻認為收購價格比預期要低,3.50元 / 股的要約收購價格按前一日收市價溢價9.4%,但按當日停牌價3.33元 / 股計,僅溢價5%,市盈率也就20倍。

目前,除張氏國際和凱雷資本兩大股東,尚有24.7% 股份歸屬小股東。複星國際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稱,“對要約收購表示歡迎,收購有助于雅士利的進一步發展” ,並對是否接受要約條件“正在認真考慮” 。

雅士利早已對出售股份做下鋪墊,其在收購公告前一個月進行了派息,每股派末期股息11.31分,外加特別股息28.25分,總計向股東派息14億港元,占上年利潤的85.4%,頗有 “安撫”股東之意。

“剩下的那些小股東中可能還有其他機構投資人,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很高,蒙牛給的價格很難說就能釘死。 ”曾參與乳品業多起並購的美馳集團中國區總裁周凡告訴財新記者。在雅士利的股吧討論區里,確實已有小股東在號召集體不賣,逼蒙牛漲價。

另一種對不確定性的擔心也浮出水面,包括蒙牛內部人士在內的多位人士都提到,蒙牛可能希望雅士利私有化退市,重組後再上市。

蒙牛補 “短板”

目前,蒙牛嬰幼兒奶粉年產量4758噸,而伊利集團的奶粉年產量則是64200噸,兩大液態奶對手在奶粉領域的產量對比懸殊。蒙牛在國內奶粉業產量排名中列第十位,甚至不及西安銀橋等地方企業。蒙牛2012年年報也顯示,包括奶粉和奶酪等在內的其他業務對公司的營收貢獻僅1.6%。

奶粉是蒙牛不折不扣的 “短板” ,如何彌補?蒙牛原團隊和大股東中糧集團一開始並未統一意見。接近蒙牛的一位知情人士稱,在一年半前,中糧曾接觸過國內另外兩大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但中糧的收購策略遭到蒙牛內部的抵制。 “蒙牛奶品部門的人想自己做,有關收購的接觸最後不了了之。 ”牛根生時代的蒙牛習慣“自己做” ,比如液態奶就是自己跑渠道;三聚氰胺事件後,上游奶源出事,牛根生團隊就分出一部分去做現代牧業。中糧集團成為蒙牛大股東後,一向在業務收購和資本運作上表現活躍的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希望在蒙牛複制中糧模式。在上述接近蒙牛的人士看來,中糧進入蒙牛必然帶來改變,國企靠內生生長,然後再和民企拼渠道並非好選擇。國企的優勢就是資源和資金,並購是必選之路。 “現在的蒙牛已經做不到為一個小店的20罐奶粉去跑了。 ”過去一年,隨著蒙牛創業元老楊文俊卸任總裁,中糧主導的並購發展模式開始占了上風,系列收購緊鑼密鼓地展開。

2012年4月,中糧空降孫伊萍替代楊文俊。兩個月後,丹麥乳品巨頭愛氏晨曦22億港元入股蒙牛,獲5.9% 股份,稱將幫助蒙牛建立上游奶源基地。2013 年5月,蒙牛以31.75億港元增持奶源供應商現代牧業股份至28%,成為後者單一大股東,對上游奶源控制進一步加緊。緊接著,蒙牛與法國達能又設立合資公司,後者預計總投資26億元,逐步戰略投資蒙牛。新公司合併了達能中國和蒙牛雙方的酸奶業務。

這幾次大的資本動作動機各不相同。愛氏晨曦和蒙牛最初的合作始于上一輪中國乳企引洋奶粉入場的熱潮。但幾年下來,雙方推出的蒙牛阿拉奶粉並未在市場打開局面。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阿拉更列入黑榜,此後改名歐世蒙牛。孫伊萍再引愛氏晨曦入股時曾表示,未來進口奶粉將通過蒙牛渠道銷售。但至今蒙牛奶粉業務仍局限于歐世蒙牛,引資最終成了 “傍洋奶”的一張形象牌。

收購雅士利,是蒙牛在奶粉業邁出的實質性一步。2012年,雅士利市場份額占4.5%,而蒙牛奶粉份額還不到1%。蒙牛稱,通過這次並購,期望未來可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進入奶粉第一梯隊。其預計並購後雅士利將對蒙牛的 EPS 平均每年帶來10% 以上的增長貢獻,奶粉業務收入將達總收入的10%,稅後淨利潤占比將達到25%。

蒙牛還在書面回複中表態,不在雅士利的業務上插手,原團隊將被繼續保留,保持獨立運營現狀。蒙牛內部人士也說,雅士利目前奶源結構為百分之百進口,雖然蒙牛有自有奶源,但未來不會改變雅士利的奶源結構。另有分析指出,蒙牛非但不會自供奶給雅士利,還會通過控制雅士利間接獲得國外奶源。

2012年1月,雅士利投資11億元在新西蘭建廠,預計2014年年產奶粉5.2萬噸。

雅士利的瓶頸

早在一年前,雅士利已多次傳聞 “被收購” ,而意向收購方大多是在國內市場份額靠前的國際奶業巨頭,比如美贊臣和雅培。雅士利有諸多特點被收購方看中,而包括雅士利內部人士在內的多位人士也證實,雅士利創始人張氏兄弟面臨接班難題,賣掉企業是最好打算。

雅士利總部在廣東潮州,並非傳統奶牛養殖地。據乳業專家王丁棉介紹,雅士利創始人張家四兄弟張利鈿、張利坤、張利明和張利波以生產小食品起家,上世紀90年代轉入奶粉行業。張氏兄弟相繼在山西、黑龍江建廠加工奶粉;還在廣州生產旗下高端品牌施恩嬰幼兒奶粉。但雅士利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未能幸免,僅施恩品牌的收入就從原有的10個億跌至六七個億。

此後,雅士利引入投資方,2010年香港上市,並100% 改用進口乳粉和乳清粉加工嬰幼兒奶粉。 “哪有嬰幼兒奶粉廠還敢用國內的奶,目前廣東嬰幼兒奶粉廠全都用進口奶源了。 ”王丁棉稱。

然而,上市融資並沒有給雅士利帶來快速發展。上市招股時,雅士利援引 AC 尼爾森數據稱,2009年雅士利和施恩兩個品牌奶粉總計市場佔有率為7.6%,國內排名第三。雅士利的業績雖年年增長,但市場份額卻逐步縮小到2012年的4.5%。實際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樣依靠進口奶源,國內乳粉生產商的議價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遠遠 弱于國外品牌。

2013年3月,從香港地區開始蔓延的奶粉限購政策,讓中國政府不得不再次面對國產嬰幼兒奶粉的食品安全問題。5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的《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

進口奶粉和奶粉原料都將面臨更為嚴苛的准入門檻。對雅士利這樣依賴進口奶源的企業來說,這並非好事。

雖面臨增長瓶頸,雅士利卻是大乳企收購的熱門之選。周凡分析稱,國外品牌知名度大,在一線城市佔有率高,但中國廣闊的市場在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之外,國外品牌也希望下沉到二三線城市。而雅士利在二三線城市有完備的渠道,其2012年財報顯示,雅士利品牌二三線城市銷售額達到21.6億元,一線城市(直轄市和省會)銷售額僅3.1 億元;施恩品牌超過60% 的收入也是來自二線城市,一線城市銷售額僅占10%。

但雅士利最終沒能和外資乳企談成生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品牌重疊。周凡分析稱,乳品企業並購需要考慮各自產品的定位。此前,曾有傳言稱伊利將收購雅士利,但伊利旗下金寶寶系列和雅士利的施恩系列從市場定位、渠道等各個方面都有重合,雙方如果重組,則難免出現品牌內耗。

“而蒙牛的奶粉業務非常小,不會對雅士利品牌構成傷害。 ”周凡認為。

雅士利內部人士也告訴財新記者,蒙牛承諾保留雅士利原管理團隊, “這讓原來創業的老老小小就放心了” 。

誰是下一個?

隨著雅士利收購案敲定,一時間,國內嬰幼兒奶粉品牌並購傳聞 “滿天飛” 。

伊利、聖元、飛鶴、完達山——但凡在產量或市場份額上靠前的企業,都被猜測為潛在的收購或被收購方。

其中,和雅士利情況最相似的是聖元。2012年,聖元市場佔有率3.9%,產量2.45萬噸,兩項指標都緊跟雅士利之後。蒙牛和雅士利的交易之後,聖元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並未明確否認有並購意向,只稱: “對於聖元來說,按國家要求做好企業,產品和服務是首位。 ”根據財新記者瞭解,實際上,聖元方面已經接觸了好幾輪投資人。據一位接近聖元高層的人士透露,來自法國的乳企、美國的藥企,甚至日本的食品企業都曾接觸過聖元,有的已到了談價格的階段,但最終因對方報價過低,被聖元拒絕。

除聖元外,在國內奶粉行業排名前十的完達山也有被收購傳聞。但完達山媒體負責人明確告訴財新記者: “完達山不可能被收購。 ”她介紹,和蒙牛等企業不同,完達山是先有奶源才有奶,在黑龍江墾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企業。

“有自主奶源的企業都不會願意被收購的。你去問問光明和三元,他們會願意賣嗎?”而一位市場人士對收購完達山的傳聞也直搖頭, “你去收購黑龍江農墾的產業?你見一大圈人,最後也不知道找誰拍板。 ”完達山其實一直想找合適的收購對 象,但由於企業特殊的“紅色”背景,“好媳婦很難找” 。上述完達山媒體負責 人透露,曾有多家小型乳企到完達山考察學習,其中一家乳企的負責人來了一天就離開了,完達山方面獲得的反饋是: “你們這個企業學不了,都是打仗幹革命出身的,而我們是做生意的。 ”飛鶴乳業也正面回應了被收購傳 聞。董事長冷友斌對媒體表示“飛鶴有自己奶源,絕對不會被收購” 。從2010 年開始,飛鶴在牧場方面投入巨大,甚至影響到公司業績,投資人紅杉資本也選擇保本退出。公司在美國上市10年後,終在今年3月完成了持續半年的私有化退市。飛鶴在資本運作方面並不成功。一位投資人士指出: “飛鶴被收購並非絕無可能,至少可以接受戰略投資。 ”周凡認為,按照國內奶粉市場現 狀,未來可能的收購者並不限于乳企品牌。中糧這樣的全產業鏈企業是一類;此外,根據國外經驗,很多大型奶粉商的母公司都是制藥廠,所以不排除制藥企業進入。

工信部急撮合

業界對下一輪乳企整合預期之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看到了國家政策的轉向。

5月底,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會上指出要按照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

此後,工信部發佈 《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 (下稱雙提方案) ,宣佈從6月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安全專項檢查。雙提方案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鼓勵產業集中和並購。

6月18日,工信部在全國食品安全周的主題日上召開嬰幼兒奶粉論壇,全國127家嬰幼兒奶粉企業負責人悉數到場。工信部消費司司長王黎明在主持會議時,多次提及蒙牛和雅士利的收購案,並稱希望未來行業里的企業能夠“自由戀愛” , “我提議今天作為一個‘相親日’ ,你們強強聯合,或是優勢企業互補聯合,或是跨區域聯合,現在先戀愛,能夠結親的趕緊結親,近期若能有若干成功的婚姻,我們是非常高興的。 ”隨後,王黎明在會上宣佈了國內十大奶粉生產商排名,特別指出希望這些強者內部聯姻,其中既有伊利、雅士利等全國品牌,也不乏福建明一等地區龍頭。目前國內奶粉市場60% 被外國品牌占據。

工信部的目標是,通過兼併,兩年內國內嬰

幼兒奶粉市場佔有量

達到60%,五年內達到75%。

鼓勵並購只具導

向性,真正有強制意義的政策在6月20日落地。由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工信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計生委、海關總署、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九部委聯合發佈的 《意見》 ,針對嬰幼兒奶粉生產商原料不明的情況,規定廠商要“奶源自建自控” ,同時明確規定不允許國內貼牌生產“假洋奶粉” ,以及不准進口大包奶粉國內分裝。

王丁棉指出,國內近年貼牌生產問 題嚴重。以陝西一地為例,有資質的奶粉生產企業一共25家,但卻生產了超過300個品牌的奶粉。 《意見》直指這類亂貼牌的企業。但對 “奶源自建自控”的標準,下一步仍需細化規定,才有可操作性。

陝西是中國奶粉生產大省,一位陝西地方奶協的秘書長認為,很多地方奶企3億到5億元的產值,並不值得整合。

但對地方經濟、尤其奶農而言,這些企業卻必不可少,再加上很多企業上游亦生產液態奶,整合複雜。 “工信部談兼併收購,是一廂情願的成分多。 ”一位不願具名的乳業專家也指出,中國奶粉企業發展地區性明顯,一個地區性的大型乳企和地方經濟密切關聯。

“按工信部的想法,希望將國內的乳企整合到10家左右,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能夠整合到20至30家都很不易。 ”此外,行業集中甚至壟斷也讓人擔心。 “大企業是有可能更規範,但食品行業誰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證。一旦出事,企業大了就容易挾持政府,政府都得幫它包著。 ”在上述陝西地方奶協秘書長看來,新政策用藥品監管機制監督奶粉質量是個好開端。但是能不能做到、怎麼做是更重要的問題。 “國內奶粉行業的問題 是,沒有從技術、研發上去監管,出了問題政府第一個出來撇清,那就解決不了奶粉行業的質量安全問題。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李慎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24

四年僅一單上市 光大直投理財謀生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815588.html
投行部被監管層多次採取監管措施之後,光大證券(601788.SH)旗下直投子公司光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光大資本」)又被曝出內部亂象。手握20億元成立四年僅投出16個項目,其中僅有一單上市,且其他多個項目出現虧損。但是憑藉著大量的委託理財產品,光大資本每年利潤增長倒是挺可觀。與此同時,知情人士還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光大資本內部人員流動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四年16個項目的「高儲備」

2008年11月7日,光大資本以註冊資本金高達20億元成立,成為國內券商行業較早獲得直投業務試點券商之一。

記者統計光大資本成立以來的光大證券年報發現,截至2011年年末,光大資本共計投資14個股權項目,累計投資金額為7.75億元。而在2012年的年報中,光大證券稱全年新增3個投資項目,合計新增投資金額1.72億元。按此計算光大資本在成立四年後累計投資金額僅為9.47億元。但是光大證券年報並未披露新增的三個項目名稱。而據光大證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為止,光大資本累計僅投資16個項目,如此算來,在2012年新增的三個項目中可能有一個項目屬於追加投資。

而記者在查閱資料過程中也發現,在之前幾年的光大資本投資過程中也曾發生過此類現象。如2009年光大資本首次投資7642.20萬元於國泰君安證券,隨後的2010年再度追加投資1.98億元。

光大資本在成立四年之後手握16個「高儲備」項目在業內人士看來簡直就是笑談。有分析人士稱,作為早期獲得券商直投業務試點的券商之一,這樣的成績單顯然難以獲得業內的認可。而記者對比與光大資本成立時間最為接近的廣發證券旗下直投子公司廣發信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廣發信德」)發現,比光大資本成立還晚一個月的廣發信德的成績單似乎要漂亮太多。

廣發證券2012年年報顯示,廣發信德2012年合計共投資5個項目,總投資金額1.93億元。截至去年末,廣發信德累計投資42個項目,累計投資金額15.23億元;扣除已退出項目,期末投資項目時點數量為39個,期末投資規模13.63億元。

對此,光大資本總經理陳海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成立之後的確選擇了一種更為謹慎的投資方式。「公司層面分析認為整個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逐步放緩,所以選擇穩妥謹慎的方式進行有的放矢性的投資,雖然項目數量不多,但是整體投資從目前情況來看還可以。」但是陳海平也向記者表示,廣發信德在創業板市場方面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唯一一單上市僅浮盈千萬

作為券商直投業務最關鍵的退出渠道上市,光大資本的成績單同樣讓人感覺「捉襟見肘」。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上述已經披露投資項目名單中,僅有廣東華聲電器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華聲實業」)實現上市。

2010年光大資本投資1833萬元認繳華聲實業新增註冊資本57.33萬美元,佔其註冊資本金的3%。隨後在發起設立股份制公司的時候按比例轉換取得華聲股份449.99萬股,佔發行前股份的3%。按此計算,其每股成本為4.07元。

而正是這家光大資本投資、光大證券保薦的「保薦+直投」運作模式讓華聲股份成為光大資本近四年來投資的項目中唯一的一家成功上市的項目。

但是華聲股份上市之後的首份年報就顯示公司淨利潤出現下滑的尷尬局面。資料顯示,自光大資本進場之後,華聲股份共計進行過三次分紅,累計每股分紅0.55元(含稅),如此算來光大資本持有的449.99萬股共計獲得247.49萬元的分紅。按照週二收盤每股6.40元再加上已經計入的分紅計算,截至目前光大資本投資華聲股份所獲得的賬面浮盈僅1295.97萬元。

同樣拿廣發信德做對比,成立稍晚的廣發信德截至去年末已經累有寧夏青龍管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4個項目上市,其中三個項目已經全部退出,三個項目部分退出。即使按照光大證券2012年年報中稱的已經啟動退出機制項目5個,已完成退出項目3個,其成績也遠遠不如廣發信德。

儲備項目業績下滑

僅有一單項目成功上市只是光大資本尷尬處境的一角。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光大資本所儲備的十餘個項目中,有多家公司出現經營業績嚴重下滑,甚至有公司出現嚴重虧損引發了光大資本與審計機構的諸多矛盾。

僅以百力達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力達太陽能」)為例。資料顯示,2010年光大資本豪擲9860萬元取得百力達太陽能5.8%的股權。根據光大證券2010年年報披露,百力達太陽能主要從事光伏行業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而正是這個近年一直處於寒冬之中的行業屬性使得其業績出現嚴重虧損。

雖然百力達太陽能並未登陸資本市場,其經營狀況卻被A股市場另外一家上市公司萬好萬家(600576.SH)的公告披露出來。記者在查閱資料過程中發現,萬好萬家旗下股權投資公司2010年11月簽署協議投資850萬元取得百力達太陽能0.5%的股權。

2011年,百力達太陽能經審計的淨利潤為-1.56億元,且累計虧損已經超過公司淨資產的10%,由於百力達太陽能出現虧損觸及相關協議規定,萬好萬家要求百力達太陽能按照協議回購股份,但是截至去年末仲裁尚未裁決,萬好萬家不得不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850萬元。

而作為同樣於2010年進場的光大資本顯然也遇到了投資對象嚴重虧損的處境。上述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百力達太陽能的嚴重虧損使得光大資本的審計機構要求將上述近億元的投資進行減值計提,但是光大資本方面不同意,雙方一度差點鬧翻。

而該人士還表示,在光大資本目前儲備的項目中,已經有浙江洪波線纜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經營業績嚴重下滑,上市條件已經完全不具備,光大資本的問題很快就會被市場所揭露出來。對此,陳海平表示百力達太陽能出現虧損是因為整個光伏行業近些年表現不佳。

理財成主要利潤來源

但是資料顯示,光大資本每年的淨利潤表現卻在投資項目表現一般的情況下十分可觀。而這些利潤的主要來源則是委託理財所貢獻。另外,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直投子公司內部人員的大面積流動、管理層內部亂象叢生的關鍵問題不解決,未來的路可能會更難走。

記者查閱資料時發現,儘管光大資本所投資的項目僅一單上市,且多數投資項目都出現業績下滑甚至嚴重虧損退出艱難,但是光大資本卻依舊在神奇地每年賺錢。2008年成立當年,光大資本實現淨利潤6萬元。2009年至2012年,光大資本則分別實現淨利潤1197.04萬元、3858.77萬元、3230萬元、2042萬元。

而記者在光大證券年報中終於發現端倪,光大資本手握20億元的現金,在投資項目所花費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光大資本曾多次委託理財,僅2009年一年委託理財資金就高達16.98億元。此外,還曾多次購買光大證券資產管理部門旗下的集合理財產品。

陳海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承認,公司目前的很多利潤的確是由委託理財以及債券投資所貢獻。「直投環境不好,公司本著合理利用資金的前提,通過投資的確為公司貢獻了不少利潤。」陳海平表示,今年以來公司所投項目中已經有多家公司啟動退出,部分所投項目已經全部退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退出的盈利水平不錯。

而在行業目前整體人員流動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光大資本的人員流動則顯得要高於行業內平均水平。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光大資本內部管理機制的問題已經使得優秀人員大量流失,員工變動率達到八成,目前公司已經處於停滯狀態。但是,陳海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內部員工並未出現外界傳言的那般大面積流動,公司目前的運轉也十分有序正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06

一個指數 一單大案 一本好書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19.html
2013年9月20日,BDIY升38.00點(2.09%)收1,860.00點。回顧以往六個月走勢,BDIY由2013年6月5日低位801.00點開始上升,那時正是Shibor風暴刮得最烈之際。之後中國進出口持續性上升,中國PMI回穩。到了由2013年8月12日完成調整後由低位996.00點開始爆升。
同期中國政局只有一件大事,便是平西王不厚哥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大案開審。2013年7月25日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宣佈會就不厚哥受賄、貪污、濫用職權案提起公訴。2013年8月22日,薄熙來大案開審,直至2013年9月22日宣判。值得留意的是2013年7月9日滬深300低見2,162.67後回升,2013年9月20日收2,427.32點,升12.24%。
近日有資深金融圈內人向筆者推介一本關於中國影子銀行的書,便是《Inside 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關於這本書,筆者沒有看過故不敢胡亂評論。筆者只希望眾博友留意其出版日期是2013年5月14日!
一個指數,一單大案,一本好書,三者之間可有關係麼?猶記得筆者2012年11月30日拙文《南橘北枳論中國信託業》亦曾分析中國影子銀行,當中曾指出「⋯以2012年9月計,信託公司以投向劃分的三大範圍分別是工商業、基建和地產,三者比例分別是25.06%、23.34%和11.34%,其中工商業範圍內的礦產項目和基建更是增長熱點。⋯現時中國信託業資金有三大來源,包括「非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託」(指國內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託」(有點上似當年盛極一時的雷曼迷債)和「集合資金信託」(即國內大款(High-Net-worth Individual (HNWI)))。根據2012年9月數據,三者比例分別是38.34%、29.13%和26.89%。⋯」

追本求源,當今中國經濟政策還脫不了當年鐵面朱的兩稅制和三頭馬車。且讓筆者改天再談這一段源於8964的一段近年中國宏觀經濟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