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環保只是藉口 徵收廠地才是目的 揭開「毒蘋果」事件背後不可說的祕密

2011-10-31  TWM

 


一塊塊工廠用地,如今大漲,成了中國地方政府都市更新的目標,台商被迫賣地遷廠,這導致可成的空汙事件,以及正發生的蘇州遷廠潮、昆山逃亡潮。

撰文‧楊方儒

「我們要工作,我們要生存!」「方案不出台、機器不可拆!」迎風飄揚的白布條上,明白寫著年輕工人們的簡單訴求,這是十月二十日,發生在蘇州新區的獅山路 上,冠捷科技工廠前聚集三百名員工鬧事,抗議冠捷要遷廠。

冠捷是世界第一的顯示器製造龍頭,有一流的經營管理團隊。其遷廠計畫與同樣是世界第一、最近陷入空汙疑雲的可成,在蘇州地區均引起關注。

十月中旬,蘋果機殼供應廠可成遭勒令停工,在台商圈丟下震撼彈,在這之前,大陸中央電視台才點名台灣二十七家蘋果供應鏈廠商涉及汙染環境,被視為「毒蘋 果」。

中國嚴查蘋果供應鏈廠商的環境汙染問題,外界普遍認為背後恐與中美貿易戰有關,但《今周刊》採訪團隊深入內地採訪調查發現,這一連串社會事件幕後,就是地 價上漲!長三角的台商口中盛傳:工廠土地越來越貴,肯定會被逼走!

巧合?毒蘋果其實是煙霧彈十多年前,中大型台商只要願意到蘇州、昆山設廠,地皮都是政府送的,雖然擁有產權,但是要自力打通上下關係、推動工廠地目變更肯 定不容易,因此最終只有被政府徵收的出路。

「都是地方政府在搞鬼!」一位老台商會長對記者分析,可成自前年轉進蘇北宿遷,投資額達六億美元、用地達一千五百畝,是蘇州三廠的兩倍以上,整個長三角無 人不知,「這個時間點,因為空汙問題被鬧大,顯然不是巧合!」的確,昆山、蘇州這些台商密布的地方,如今工廠附近住宅、公寓大樓林立,不可能只有可成一家 有環保問題,尤其是玻璃、橡膠等傳統產業,排放量也只在多與少之間,為什麼沒有成為媒體焦點?事實上,蘋果的供應鏈查核,在鴻海員工跳樓事件後,已經是各 大品牌中最嚴格的,中國的環保組織也公開表示,不只針對蘋果一家,其他科技品牌的供應鏈也有問題,「毒蘋果」顯然只是一個偽命題。

目前蘇州政府與鳳凰城社區,向可成要求的賠償金額,是一位居民五萬人民幣。但可成董事長洪水樹已經明確對內宣示,絕對不會輕易妥協。現階段完全停工的可 成,員工還是每天上午八點上班、下午八點下班,雖然沒有事做,但大家心情都很緊繃。

上周,可成重啟一條產線試生產,但很快就被告密,政府第一時間就來查核。這看得出來,地方政府與居民站在同一陣線,向台商要求賠償,公部門並且藉此施加壓 力,希望工廠能夠搬走,未來都市更新的過程中,肯定有很多油水可撈。有了這次經驗,除了已經確定的宿遷之外,可成內部很明確的方向是,絕對不會把雞蛋放在 同一個籃子裡,洪水樹也正考慮向廣達租借常熟的廠房。

關鍵,長三角地價節節高升「台商都是在黃金地皮上,當不賺錢的黑手!」移居剛滿十年、昆山迦普科技廠長程昶原,比較自家個位數的毛利率,以及坐直升機飆升 的土地價格時,雙手一攤,嘴角上揚,現出苦笑。

蘇州新區台商群聚,除了冠捷外,和碩、明基都擁有數萬名員工規模。今天的蘇州新區,好比台北板橋,過去雖然都是工廠,但將來可要變身成為六本木!走在冠捷 所在的獅山路上,高級餐廳沿路都是,日本料理店開了一家又一家,價格雖然比台灣還要高出兩、三成,但每晚總是擠滿本地老饕。

冠捷科技集團積極配合蘇州市高新區為落實獅山商貿區發展規畫的﹁退二進三﹂(退出工業、引進商貿)政策,計畫將蘇州工廠現有加工製造的基礎,轉化為高科技 的研發、銷售管理中心。此一重大的轉型工程,也獲得地方政府的肯定;而留下的八十餘畝土地,將由政府收回,活化成為商辦、公寓大樓,促進地方繁榮。

可成的蘇州三大廠區,則擁有六百五十畝土地。目前可成內部已經確認,復工之後將陸續減少生產規模,最終會撤出蘇州。如果工廠用地全數被政府徵收,必然會是 股價大利多。

關鍵在於,被徵收的價格,肯定是當年的好幾倍!以冠捷在蘇州新區來說,一畝如果淨賺五十萬人民幣,就有超過三億五千萬台幣入帳。這對冠捷的財報肯定不無小 補,可成的出售地皮總值更可觀,估計在十億台幣以上。

最近這一波,靠房地產致富的老台商確實不少。冠軍磁磚的蘇州工廠用地五百畝,上半年就被政府高價徵收,十三年來辛苦生產一塊塊磁磚的利潤總和,都還沒賣地 來得多。

但更多的時候,台商是被迫遷廠。在昆山漢浦路設廠的欣興電子,當年設廠時四周一片荒涼,但現在可是熱鬧得很。尤其欣興生產的電路板,本來就是高汙染行業, 加上四百畝工廠地塊方正,昆山政府早就逼著欣興搬走。

這是長三角政府「騰籠換鳥」的大方向,台灣人正像游牧民族一樣必須遷徙!長三角確實正走上珠三角後塵,接連出事的溫州、蘇州、昆山都是縮影,製造業真的很 難混下去了。

倒閉!利潤空間被多重擠壓但他們能去哪裡?四川、河南都是選項。「河南零地價,什麼都是零!」蘇州北勝模具董事長康兆龍,評論起河南最近招商的積極。

至於如果回台灣,彰濱工業區,甚至部分用地閒置多年的台南科學園區,也都是不錯的打算。畢竟人親土親,鮭魚回流政策上更有優惠。

面對大陸改變重心產業,不再獨厚製造業,昆山的大小台商,最近確實個個愁眉苦臉,香菸不離手,台商關門早已不是新聞。

昆山當地的一個老梗是:韓國人、台灣人與昆山人,在陽澄湖旁邊說嘴,較勁誰最有經濟實力。韓國人先把三星手機丟到湖裡說:「韓國什麼不多,就是手機多!」 台灣人則把筆記型電腦跟著丟進水中說:「台灣什麼不多,就是筆電多!」 最後到了昆山人,他看了看左右,把台灣人丟進湖裡面大聲說:「昆山什麼不多,就是台商多!」昆山戶籍人口六十八萬,移居的台商、台幹、眷屬則有十萬人上 下,走在路上總是會聽到閩南語傳入耳裡。他們多半都是筆電生產體系的一員,包括模具、注塑、零組件生產、組裝代工等。

從○五年開始,昆山取代了台灣,成為全球筆電出貨重鎮,但從今年開始,這條完整的食物鏈,開始分崩離析。

關鍵在於利潤空間擠壓,大家都不賺錢了!不論台企與陸企,都面臨找不到工人、原物料成本飆漲、稅負減免終止、人民幣飛漲造成匯損、供電不足導致出貨不穩, 還有票期過長與銀行緊縮銀根,現金流左支右絀。

「上游、下游都是怪獸!」康兆龍說,上游原物料供應很硬,下游筆電代工廠客戶更硬,兩邊價格都是別人決定,自己只能當夾心餅乾,賺一點辛苦錢。

長三角有上萬家模具廠,營業額都不大,大廠的採購人員,對於供應商每天的產出,全都算得很精準,甚至每一分利潤,大廠都瞭若指掌。而小廠為了要賺錢,很多 都只能「減料」,像是在高價塑料中,摻入一○%低價塑料,但這是在玩火。

「都在泥淖中,有人開始在關門!」程昶原則預測說,如果第四季筆電訂單拉不上來,明年上半年肯定會有中小企業倒閉潮。以仁寶來說,今年原本樂觀預估的五千 五百萬台出貨量,已經下修至四千二百萬台,中小供應商當然更慘。

「昆山房價怎麼會漲?因為人要愈變愈少了!」另一位做電子貿易的台商也一語道破。

難混,中國製造業優勢不在昆山的台流,確實變多了。一些台灣人,在餐廳裡頭攀親帶故,結帳時卻故意不付錢,甚至一起去喝酒唱歌後,找個藉口就先溜了,他們 沒有面子回台灣,但在長三角也很難混。

前任昆山台商協會會長蘇來得,去年底就成了「落跑會長」!他的工廠,主要生產筆電用的印刷電路板,客戶包括鴻海、仁寶、緯創。一夕之間,全家人間蒸發,留 下三百多位錯愕的員工。

生產成本低、固定成本低,是中國製造業的一貫優勢,但這些優勢如今真的都不見了嗎?眼見這一波蘇州遷廠潮、昆山逃亡潮,答案真的不需再懷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3

揭開向電信聯通開刀背後的真相

http://www.eeo.com.cn/2011/1110/215423.shtml

經濟觀察網 信海光/文 國家發改委昨日證實,已就寬帶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如果事實成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分別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巨額罰款。而據資料顯示,這也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後,反壟斷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反壟斷調查。

消息傳出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股價大跌,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內,分別從當日最高的5.01和16.72跌至4.78和16.10元。股價暴跌使重 倉中國聯通的幾家機構深陷其中,據說一日市值蒸發23億元,而像網宿科技、三五互聯等潛在互聯網個股則飆漲。鮮明的股市冷暖反映出市場對這場調查的集體判 斷與期待,而令人意外的,則是兩大電信巨頭被調查的消息居然沒有提前走漏風聲,相關股價直到央視新聞播出一刻才掉頭直下(或直上)。

這次發改委向兩大電信巨頭開火看似突然,其實是有跡可循。早在九月份市場就曾傳出消息,中國電信因寬帶接入問題正在被發改委進行反壟斷調查。據業內 人士透露,兩大巨頭在寬帶接入方面一直對處於競爭地位的同行企業實行價格上的差別對待,以高於其他客戶的價格進行網間結算,以提高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在 此情況下,一些享受均價的企業在購買電信寬帶後,並不自己使用,而是倒賣給與電信競爭的企業賺取差價,這種行為被稱為「穿透流量」。去年,電信採取措施清 理了所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使聯通、鐵通、中移動、長城寬帶乃至地方廣電機構等互聯網接入廠商蒙受重大損失,受波及的用戶估計超 過1000萬,比如僅廣東鐵通一個月之內,就有數萬用戶投訴、拒絕繳費或者退網。

目前,相關各方對兩巨頭被調查事件細節仍保持沉默,但一些片段信息已可與上述內容互相印證,如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央視的採訪 中曾透露三個信息:其一,是電信和聯通利用市場支配地位給競爭對手出高價;其二,有人「舉報」;其三,調查在上半年就已經展開。按這些信息判斷,中國電信 很容易因「穿透流量」事件而對號入座。至於後來調查中為何多出一個聯通,大概被電信反舉報而牽扯進來,因為聯通的屁股也不乾淨。

不少媒體對此次兩大巨頭被反壟斷調查寄予厚望,很有發改委為民請命,多年鬱積之氣洩於一時的快感,但真相或許遠沒這麼痛快,很可能只是一場起於業界 巨頭之間內訌的突發事件,是兩大巨頭之間、大巨頭與小巨頭之間、老巨頭與新巨頭、電信巨頭與廣電巨頭之間的一場內訌而已,巨頭們的矛盾無法調節,於是舉報 到家長那裡,要家長涉入調查,但無論怎樣調查,這些巨頭都是發改委手心手背之肉的事實總沒法改變。

自2007年8月《反壟斷法》推出後,中國反壟斷事業中一直存在著「內外有別、行業有別、國民有別」、「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有別」的現象,作為《反 壟斷法》推出後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行動,電信聯通被調查雖說頗具「第一次試刀」的象徵意義,但卻並沒有改變幾個「有別」的現狀,因為這次調查起於 「舉報」這樣的偶然事件,主要調節的又是國企之間的矛盾,這使其積極意義有所折扣。要真正使壟斷行業匍匐於《反壟斷法》之下,破除壟斷行業的驕縱,還有待 於政府拿出更大的決心。

儘管此次調查意義有限,但其實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即政府在為推動建設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努力。在這個信號之下,雖尚不能寄望於兩桶油等國有壟 斷企業之後也接受調查,但對於其他領域內壟斷事件的調查卻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擁有反壟斷執法權的國家機構中,除了偏重國企的發改委,還有偏重外資的商務 部,偏重民營經濟的工商總局,它們的行動自由度遠比發改委要大,在未來其亮劍行為可期。

這次發改委調查電信聯通,雖然涉及的罰款金額可能高達幾十億元,但由於都屬於國企,左手倒右手之下老百姓其實很難從中直接受益。對於這種「神仙打 架」,普通民眾更關心的是中國那較之國際水平「慢三倍貴三倍」的上網速度和上網資費是否能從此改觀,最怕的則是兩大壟斷巨頭在被罰款以後老百姓不但沒受 益,反而被「堤內損失堤外補」、「羊毛出在羊身上」,豈不慘哉。而這絕非杞人憂天,只要巨頭壟斷沒有真正破除,就算因為運營商因為反壟斷調查把寬帶方面的 資費降下來,也很容易從其它方面漲價中補回來,因為在大部分地方,消費者終歸還是沒有其他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9

每年暴賺2000億 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


2012-1-2  TWM

 


連續4年,央行的繳庫預算高達 1800億元,過去10年,央行總計獲利2.1兆元,繳給國庫1.6兆元,10年下來,央行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

但,央行的獲利,來自於低估的利率與匯率,當央行的賺錢速度誇張而畸形,宛如一道看似無形的魔咒,全體國民的荷包、內需產業的生存空間,其實正在內 傷……。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楊卓翰「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開會審理二○ 一二年度的中央銀行預算案,詢答時間,立法委員賴士葆對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質詢。

「一千八百億二二一三萬元」,在中央銀行的預算報告書上,寫著這樣一個數字。連續第四年,央行決定以一千八百億元作為來年上繳國庫的目標金額。對比中央政 府一二年度歲入預算一.七三兆元,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目標,的確超過政府歲入的一○%。

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去年度(央行繳庫金額占政府歲入)是一二%,美國只有二%,日本和韓國只有○.一四%和○.一五%。」央行有多會賺錢?

每小時進帳二千八百萬 獲利全台居冠這是一段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詢答內容,立委提問、總裁認同,沒有激辯的火花,也沒有具體結論。

然而,短短數句質詢,其實宛如一條索引,如果向上深究,你會看到一些突兀的怪象與矛盾,而當你串聯起這些怪象,拆解其中原由,會赫然驚覺,許多長期存在於 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問題,原來都能在這段質詢當中找到癥結所在。

原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賺錢為首要任務時,從人民切身的財富、金融業與整體內需產業的發展、國家的財務風險與政策空間,都將逐漸受到負面衝擊。中央 銀行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預算,宛如一道魔咒,看似無形,卻正以綿密不絕的後勁,鋪天蓋地扭曲著台灣的民生經濟。

就在賴士葆提出質詢的短短十分鐘左右時間,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中央銀行,大約又賺進了四六○萬元……。

從○六至一○年,中央銀行每一年的盈餘都在二千二百億元以上,五年總計獲利達到一.二二兆元。以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算,央行賺錢的平均「時 速」,高達二千八百萬元。

於是,中央銀行成了全台灣最會賺錢的公營事業。

以一○年資料來看,所有公營事業的繳庫總額為二二四六億元,而央行一家即占八成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土地銀行,其七十五億元的繳庫金額,是央行一千八百億元 的二十四分之一。中央銀行賺錢、繳庫的能力,在所有國營事業當中,顯得誇張而畸形。

不只是公營事業,央行恐怕也是台灣所有公民營企業的獲利之王。

一○年,央行盈餘達到二二五一億元,當年度的台灣百大企業獲利冠軍是台積電,全年稅後盈餘也不過是一六一六億元;如果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概念來看,計 算稅後純益與淨值之間的比率關係,那麼,過去五年央行的平均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二一%,與台積電的二三%水準相比,彭總裁創造利潤的能力,絕對不比台積 電董事長張忠謀遜色。

央行應以盈利為目的?

公營事業獲利 等同於對人民課稅除此之外,台灣的中央銀行,應該是全世界最受財政部依賴的中央銀行。

過去九年,無論國內或國外的景氣榮枯、經濟循環,央行繳庫金額占國家歲入有五年超過八%,而每年至少都在七%以上,對於國庫的貢獻度,遠遠高於美國聯準會 或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彭淮南在立院答詢時,僅僅談到去年度的國際比較數字,似乎還嫌保守客氣了些。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在彭淮南總裁的率領之下,中央銀行簡直比全台灣的所有營利事業更懂得「營利之道」。

「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談到央行新年度的繳庫預算時,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忍不住說:「大家好像都忘了,央行不是營利事業,它是一個享有獨占優 勢的公營事業,更是一個政策機關。」獨占優勢,就是「能夠決定價格」的優勢。林向愷認為,就像台電能夠決定電價、中油能夠決定油價,央行在某些領域,也有 一定程度的定價能力,要不要賺錢、能不能賺錢,就看這些事業的經營者能不能動用他的定價能力,敢不敢調價,讓全體國民用更高的價格買單。

「所以有人說,公營事業的獲利,其實形同對人民課稅!」林向愷說,台電、中油即使面臨虧損壓力、即使擁有調整價格的能力,但它不能也不敢為了創造獲利而調 高價格,「油電價格一漲,人民的感受很直接。」他接著說:「央行調價,雖然民眾的直接感受不強,但卻會造成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長期衝擊。」央行如何增加收 入?

盡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分析一九九三年以來中油、台電、央行等三大公營事業的歷年盈餘及繳庫金額,一開始,三大事業表現相當,但在彭淮南就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之 後,央行獲利狀況一飛沖天,快速拉開與中油、台電的差距。

而在林向愷的解讀中,中央銀行十餘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獲利表現,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關鍵,就在於「價格決定」。

台電的產品是「電」、中油的產品是「油」,中央銀行的「產品」,則是「新台幣」。這個具有獨占地位的公營事業,某種程度,也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而 所謂新台幣的「價格」,對內,是利率;對外,是匯率。

翻開中央銀行的損益表,曾經擔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開始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

「很明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 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據央行一○年損益表,「利息收入」達到四二八六億元,大約是總收入四六五七億元的九二%。

央行如何減少支出?

壓低利率、阻升新台幣匯率「在支出部分,過去主要是『利息費用』,其中多數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這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 本。」許嘉棟解釋,影響利息費用的主因有二,首先是發行定存單的總量,總量愈高,從市場收回的資金愈多,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也就愈高;其次是定存單的利 率,利率愈高,費用愈貴。

以○八年的財報來看,央行「利息費用」的金額達到一五○五億元,接近當年支出總額的九成比重。不過,這兩年央行主要的支出項目有所改變,從利息費用變成了 「各項提存」。

「各項提存」多半是為「匯兌損失」預作準備,當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匯兌損失,就會增加「各項提存」,對央行整體獲利造成扣分。一○年,新台幣 升值壓力升高,這一年央行「各項提存」的金額達到一六二九億元,較○九年劇增一.四倍,並占全年總支出的六七%。

「所以,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外匯存底總量、國外利率環境、定存單總量、定存單利率、新台幣匯率。這其中,除了國外利率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四 項,央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央行是穩固「金雞母」?

長期高獲利 將造成低利率與資金浮濫當我們拆解了中央銀行的獲利來源,也就不難想像央行創造盈餘的管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 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 台幣匯率。」分析央行賺錢四條件的影響,若要累積更多外匯存底,就必須在市場放出更多新台幣來買外匯;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意味央行從市場收回資金的 態度相對消極;市場資金多,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率就能「狀似合理」地維持在偏低水準,而偏低的定存單利率又會直接壓抑市場利率。至於央行若要阻升匯率,則 必須更積極地在市場釋出新台幣。

於是,如果央行在過去十餘年間超強的獲利表現,是來自於「善用本身的獨占優勢與定價能力」,其結果就是台灣的貨幣環境逐漸「異常」,走入長期低利率、低匯 率的環境,並且,資金浮濫。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某些聲音直指彭淮南「過度看重繳庫任務」;但另有一派認為,央行的賺錢能力,其實 是台灣金融環境的特殊性所造就。

「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最特別的是,一旦發生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資金往往都會大幅度回流台灣,這和多數的新興國家有所不同。」一位學者 指出,央行其實沒有刻意壓低匯率,而是台灣與國外主要市場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空間,「因為『先天存在利差』,所以央行自然能夠賺錢。」央行賺 錢 卻衝擊經濟民生衝擊一: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如同許嘉棟的分析,當外匯存底總量增大,央行的賺錢速度就能快速提升,「靠著自然存在的利差空間,早期,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曾經高達六% 以上,讓外匯存底總量迅速增加,這也是你今天看到央行賺錢速度驚人的原因。」此外,這位學者也強調:「如果不是發行定存單要付給銀行利息,央行能賺到的其 實會更多,而台灣的利率,也會更低。」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但他回歸制度面的探討,「總之,國庫千萬不能把中央銀行當『金雞 母』,否則在外匯及貨幣政策上,必然會留下許多後遺症。」「記得是在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銀行擔任理財專員,學到的第一句銷售商品話術,就是『現在定存利率 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一位資深理專如此表示。

她說,十年來,銷售的商品變來變去,但這句話術沒有變過。「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告訴新進理專: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當央行以獲利為目 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利率異常走低,甚至逐漸走入「定存利率不敵物價上漲」的實質負利率環境。

一九九七年以前,國內實質利率水準維持穩定表現,與新加坡、韓國相去不遠;然而就在中央銀行開始拉高獲利幅度的九八年以後,台灣的實質利率多半落居三國之 末,在近五年期間,有多達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比重接近半數,銀行定存孳息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

「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利率,雖然創造了漂亮盈餘,但台灣人的荷包,每年卻因為利率走低而損失更多。」一位財金系教授提出他的試算。

他以主計處在○五至○九年間國富調查所揭露的「家庭現金及活存」為基礎,並且比較這五年時間,台灣實質利率與星、韓兩國實質利率平均數的差距,這個差距, 代表台灣利率低於鄰近國家的程度,「它有點像是央行『該升息而未升息』的幅度,也代表台灣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到的』利息空間。」計算開始,當這位教授把 每年台灣家庭的現金及活存金額,乘上每年「該升息而未升息」的空間,五年下來,答案揭曉:「台灣人總共少賺了一.三七兆元,而在這五年間,央行總共繳給政 府○.九五兆元。划算嗎?」衝擊二:台幣匯率不升 對外購買力大減這位教授強調,這樣的算法當然略嫌粗糙,但已能在一定程度之內表現「央行賺錢、全民買單」的事實,「這還不包括『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匯率』的 帳,新台幣匯率該升值而未升值,會造成對外購買力更大的實質損失。」他繼續試算,自央行加速賺錢的九九年初至今,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已下跌二二%,同期 間,國際清算銀行(BIS)列入計算的六十一種貨幣匯率平均上漲八%,「在六十一種貨幣裡,新台幣只比阿根廷和香港強。」就用這二二%的下跌幅度來「算 帳」,「九九年底,台灣的國富淨額扣除海外資產部分有八十二兆元,實質匯率十二年下跌二二%,也就代表台灣十二年來少了十八兆元的實質財富。」這十二年, 央行繳庫總額是一.八兆元。貢獻國庫一.八兆元,但台灣實質財富卻少了十八兆元,值得深思。

衝擊三:存放款利差低 金融業獲利困難除了人民荷包的損失,央行為了賺錢而造成長期低利率的另一個衝擊,是金融業走入困境。

在低利率、市場資金浮濫的環境中,金融業的生存關鍵──存放款利差,自○二年以後快速走低,○七年以後,始終沒有回到業界普遍認知的「合理低標」二%水 準,以過去三年的平均水準來看,存放款利差僅約一.五%。

存放款利差形同金融業者對外放款的「毛利率空間」,利差水準比合理情況低○.五%,就代表金融業的毛利率將異常減少○.五%,以一○年底本國銀行放款餘額 總計將近十八兆元計算,因為異常偏低的存放款利差,一年大約少賺了九千億元,這個金額,是央行當年繳庫金額一千八百億元的五倍。犧牲了金融業的生存空間, 這樣合理嗎?

衝擊四:賺不到利息 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利息偏低,等不到定存孳息的台灣民眾,被迫尋找更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管道;賺不到存放款利差的金融業者,為了賺錢,被迫銷售更多高風 險的投資商品。於是,央行的賺錢腦袋,也間接把台灣民眾導入了高財務風險的境地之中。

而激化這股「全民追逐高風險資產風氣」的另一個因素,又與央行的賺錢腦袋脫不了干係。壓低利率、釋出新台幣,加上收回市場資金消極,造成資金浮濫與長期低 利,而這樣的環境,正是炒作房地產的最佳溫床,因此,台灣房價高漲,人民買不起房子,央行有也一定的責任。

至於匯率長期偏低的另一層影響,則是扼殺內需產業。對映數據,自九九年央行獲利快速拉升開始,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也幾乎自此一路下滑,與此同時,以同樣速 度向下沉淪的,是內需經濟重要指標「民間消費」的成長率。在學者眼中,這不是巧合,匯率貶值與內需不振,有著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商學院教授許仲翔日前撰文:《我們究竟出口了什麼?》文中表示,以廉價匯率政策刺激出口,實際上是以偏低的價格 將本國的生產要素賣給外國人,使得國內商品及服務資源供給減少。

衝擊五:匯率長期偏低 扼殺內需產業貶值之所以有利出口業者,主要原因是業者能夠「降低商品售價」,靠著「比別人便宜」的優勢殺價搶單;但反過來想,當國內資源不斷用於生產「要 和其他國家比便宜」的廉價出口商品,等於是一種資源浪費。原本這些資源可以用於生產符合國內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藉此提振民間消費與投資,也就是,原本這 些資源可以投入內需產業、提振內需經濟。

「藉由匯率政策的調整,以及均衡外銷與內需產業的經濟發展政策,才能使台灣經濟更加穩健地成長。」這是許仲翔文章的結論。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把 「減少淨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列為正式政策目標,一方面為了產業結構均衡,另方面,也能減少央行為了阻升新台幣而不斷累積外匯存底的壓力。

說到「累積外匯存底」,這個「央行賺錢」的第一條件,同樣會對每個人的財富造成影響。

外匯存底屬於全民資產,央行用力地累積外匯存底,形同是「用力地把台灣人賺到的錢存在國外」,目前台灣外匯存底總額將近三千九百億美元,以全台兩千三百萬 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外匯存底大約是一萬七千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國人約有價值台幣五十一萬元的外幣資產。

衝擊六:台幣續貶 全民身陷外匯風險五十一萬元,相當於一○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某種程度上,央行像是把台灣人一整年的可支配所得放在海外,承受外幣的匯率、利率風險, 以及外幣資產的信用風險、價格波動,無形中台灣財富的風險也相對升高。

一位學者想得更遠、卻也想得實際,「當外匯存底攀升到這種程度,央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也就像被綁架了,逐漸喪失自主性。」他舉例,如果央行外匯存底以 美元資產為主,當美元貶值、美元利率走弱,央行為了遮掩資產損失,就會同步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利率下跌,「這樣一來,表面上,台灣人的錢好像就沒有受到外 匯風險的影響,當然,台灣人的真實財富,其實又再次承受雙率異常偏低的傷害。」從銀行存款的利息損失、對外購買力的減少、金融業的獲利減損、內需產業的乏 力,到個人理財的困境、全民財富的風險,在央行十年如一日的亮麗繳庫成績底下,央行的賺錢腦袋,早已鋪天蓋地衝擊著台灣的經濟與民生。

如果央行盈餘真如林向愷所說,像是一種「稅」,那麼這樣的稅負太過沉重,它換來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政府財源,卻讓全民與產業付出了遠遠不合比例的昂貴代 價。

「但與其說這是彭總裁的問題,更多的,恐怕是制度問題。」一位曾任央行理事的學者指出,「說到底,彭總裁只是非常認真地貫徹了長官交代的任務啊!」

行政院與立法院該換腦袋

考核央行績效 應只看「報酬率」 不看金額根據《中央銀行法》第一條:「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也就是,央行的頂頭上司是行政院;另方面,央行預算受立法院監督,某種程度上, 立法院像是「央行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然而,無論是頂頭上司行政院,或者是「董事會」立法院,至今,不但未對央行異常的獲利表現提出關心,反而,態度似乎更貼近於「鼓勵央行創造更多獲利」。

在行政院研考會每年所進行的《國營事業年度工作考成報告》中,連續四年,央行的「優點評語」第一條都一樣:「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顯然, 央行每年固定創造高額的繳庫金額,深受「長官」肯定。

至於立法院,同樣是在一一年十一月二日的預算審查會議中,也有立委提出這樣的書面質詢意見:「央行設定偏低的盈餘目標,並不合理,是否應增列預算盈餘,以 提升營運績效?」「行政院與立法院錯置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是問題的根源。」這位學者擔心,在全球普遍以低利率刺激需求的未來環境下,「如果行政院、立法 院與彭淮南還是堅持要讓央行賺錢繳庫,台灣的利率是不是要殺到更低?如果全球走入匯率競貶的趨勢,央行為了賺錢,是不是要讓新台幣匯率跌得更凶?」種種為 了賺錢所造成的後遺症,會不會更加惡化?

「當務之急,是換腦袋!」學者指出,「首先,無論是行政院或立法院,都不該讓央行肩負盈餘目標、繳庫目標。」許嘉棟建議,無論行政院或立法院,在考核監督 央行營運績效時,只要關心外匯存底的「操作報酬率」即可,不要把獲利或繳庫的「金額」列為考核監督的重點。「只要不在意金額,央行自然就沒有累積外匯存 底、減少資金回收、壓低利率的必要。」重新回到十一月二日的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如果站在台上的不是彭淮南,而是十餘年來為央行獲利付出沉重代價的升斗小 民,或許,問答會是這樣的:立委:「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小民:「是的,而且我們的國庫長期仰賴央行,這是超級嚴 重的問題。但奇怪的是,我們的政府、立委們,每年不也都為央行賺錢拍手叫好嗎?」一個超級會賺錢的央行,對照荷包愈來愈瘦的小民,這就是台灣現狀,令人憂 心的現狀!

如果中央銀行是「營利事業」……「央行股份有限公司」檔案股 東:中華民國政府(央行為中央政府百分之百出資成立)董事長:行政院長吳敦義(央行隸屬行政院)董事會:立法院(央行受立法院監督)執行長:彭淮南(央行 總裁)資本額:800億元(1999年迄今)員工數:2062人(2010年)子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造幣廠平均每小時賺進2800萬元 (2006~09年平均)平均每位員工福利費15.07萬元(2010年)平均每位員工獎金32.72萬元(2010年)

近5年稅後純益(億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319 2325 2377 2976 2251*

股東權益報酬率(%)

23.6 19.0 17.4 22.9 23.0 央行對國庫貢獻是台灣國營事業之冠2010年國營事業繳庫占比

中央銀行 80.12%

台灣金控2.68%

台灣土地銀行3.34%

中國輸出入銀行0.06%

台灣菸酒公司3.47%

財政部印刷廠0.08%

台灣糖業公司4.88%

中華郵政公司2.68%

基隆港務局0.56%

台中港務局0.63%

高雄港務局1.39%

花蓮港務局0.11%

台灣央行對國庫貢獻全球最高!

調整價格即可賺錢,中油與 台電不敢,央行敢?!

1998年彭淮南上任,央行盈餘與繳庫金額快速超越中油及台電,是否因為刻意壓低台幣雙率?

拆解央行

大賺錢手法

1累積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愈多,利息收入愈好賺2009年年底外匯存底3482億美元,較2008年底增加565億美元2009年央行「利息收入」 3951億元,較2008年增加383億元

2.抑制存單利率︰

定存單利率愈低,利息費用愈少2009年央行發行定存單(1~30天期),平均利率0.575%,較2008年減少131.5個基點2009年央行「利息 費用」667億元,較2008年減少838億元'

3.消極回收資金︰

用定存單收回資金的總量愈少,利息費用愈低

4.阻升台幣匯率︰

台幣匯率維持弱勢,就不必提存大量準備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5

奇美電沒有董事長的關鍵 30天 揭開 許文龍、郭台銘 沒有說的盤算

2012-1-9  TWM


一家市值逾800億元的全球第三大面板廠,兩位身價逾百億元的科技業大老,卻讓37萬名小股東空等不到奇美電的新 董座。

他們一個認為歐盟罰金該由對方支付,一個認為是新經營團隊未正視問題才遭重罰;他們一邊認為組織應調整、 切割,另一邊卻認為賺錢單位應該留在內部;就連最新的前進巴西投資案,雙方看法都分歧。究竟許文龍與郭台銘 在盤算什麼?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翁書婷二○一一年最後一天的清晨,台南時而飄著細雨,坐落在靜巷裡的奇美集團創辦 人許文龍住家,幫傭一如往常六點準時灑掃。亮起大燈的許家客廳,在靜巷裡格外顯眼,習於早起的主人應該已經 起床。這是廖錦祥辭去奇美電董事長一職的第二十九天,兩大股東奇美實業與鴻海紛爭不休,奇美集團大家長許文 龍平靜的生活已產生微妙變化。

早上八點,因天候不佳沒有出海釣魚的許文龍,坐在客廳裡讀報,對於記者來訪,顯得有些意外,卻 也十分清楚記者的來意,謹以身體不適為由,回拒了我們的探訪。他心底明白,兩邊股東為了奇美電的走向擺不平
,這是個關鍵的敏感時刻,多說一句,都可能讓兩邊關係更形雪上加霜。

不過,作風紳士的他,面對有客自遠方來,不能親自接待,深感歉意,終究還是在當日下午一點,親自致電示意。這是他在奇美電沒有董事長的日子以來,首度對外做出簡短回應:「這是個敏感的時刻,我怕講太多又說錯話,奇美電從成立以來,就一直是總經理制的公司,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大股東一邊說了算;謝謝大家對奇美的關心,很抱歉我沒辦法現在跟大家解釋清楚。」

鴻海拒擔保聯貸 成廖錦祥急辭董座最大導火線許文龍的立場尷尬,不是沒有道理,原本兩邊聯姻的一樁美事,打從一○年三月十八日,群創與奇美電正式合併基準日起,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以「整合、磨合、融合」來期許新奇美。然而,這一年多來,兩邊股東對於奇美電的發展方向總有不同看法,內部派系惡鬥更是不斷,即使時至此刻,對於這樁聯姻,兩邊都是怨言多於讚美。

面對奇美電沒有董事長的日子已屆滿一個月,但董事會仍舊選不出新任董座,甚至其中一席獨董劉英達,也在上 月二十八日請辭,更讓外界對於奇美集團與鴻海集團的紛爭,增添更多想像。但到底為何兩邊大股東會走到這一步?奇美電高層直截了當地說:「主要還是兩邊互不信任。」打從群創、奇美電整併開始,台灣最大面板廠的營運便 開始舉步維艱,先是人才流失問題,市場沒有給奇美電太多整併的時間,面板產業史上最長的嚴冬遂已到來,面板 報價直直落,歐美需求疲軟,虧損黑洞不斷擴大。

為了籌措資金支付大筆債務,廖錦祥整整跑了一年的銀行,聯貸案金額從六百億元下縮到四百億元,至今還沒有 下文。據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銀行聯貸資金已籌到三二○億元之譜,公文簽呈也都跑到最後一關,只差郭台銘 蓋章擔保,但偏偏他就是不蓋。」郭台銘的強勢作梗,成了這波奇美電董座換人的最大導火線。

熟悉奇美電聯貸案的銀行業者指稱,早從一○年奇美電三合一之後,奇美電在財務面規畫多有鴻海的影子介入,「鴻海財務跟銀行團談融資利率,就像菜市場買豬肉一樣,利率一碼、半碼跟你用喊的。站在鴻海角度,當然為了股東權益必須如此,所以景氣好時,銀行團可能還吃你這套,景氣不好時,銀行團怎麼可能蒙著眼睛把錢丟到水裡。」於是,這一年來,借錢重擔幾乎落到廖錦祥身上,六百億元籌不出來,就把聯貸金額再往下縮,利率一切都好談。「奇美的人在跑銀行,幾乎把銀行團當大爺在伺候,只差沒跪在地上。」該名銀行業人士指出,廖錦祥為此還耳中風,鴻海卻對籌資一事袖手旁觀,讓許家一派人士著實心寒,尤其在最後擔保人蓋章階段,郭台銘拒絕作保,讓兩邊大股東的紛爭正式搬上枱面。

面對兩大股東的紛爭,奇美電財務長陳彥松認為,「這應該是外界與銀行對鴻海的期待,但鴻海只是股東之一,奇美電的財務規畫一直都以設備、廠房擔保為主,不可能要股東出來做個人擔保。」儘管如此,這仍僅是諸多爭議的一角,奇美電高層便透露,過去一年,許家跟鴻海幾乎沒有共識,不論是要將中小尺寸、觸控面板事業群切割,抑或是面對歐盟巨額罰款,就連近期要到巴西設廠,雙方的意見都相去甚遠。

奇美電考慮交出股權

卡在價格談不攏    郭董出招反制鴻海內部人士就曾私下批評,許家既要將奇美電主導權交出,就不應以大股東姿 態老是干預奇美電的經營。所以,當內部傳出鴻海不在聯貸案表態時,知情人士便分析,「其實,這是老郭(指郭 台銘)用來反制許家的手段,就是希望他們交出股權。」知情人士說,奇美電也不是不考慮交出股權,只是「以現 在奇美電股價十二元來說,只要低於十元以下賣出,許家都算認賠。」當年奇美電兩股換一股群創合併,對比早前 奇美實業曾以逾四十元價格參與奇美電現增,如今若以不到十二元價格賣出,根本就是大賠。偏偏在股權移轉的商 討下,鴻海又不願以市價買回許家持股,成了今日兩邊大股東僵持不下的窘境。

確實,在廖錦祥辭去董事長的同時,段行建也隨即辭去副董事長,將奇美電的主導權空了出來,鴻海要全面接掌 的消息不斷,間隔數日後,鴻海卻發布重大聲明,宣稱鴻海僅是小股東,不參與奇美電經營,郭台銘被媒體問及此 事時,立即甩頭走人,在在都令人對奇美電的經營權紛爭更加霧裡看花。

廖錦祥辭去董事長三十天來,雙方鬥法幾乎沒有停過。「如果老郭真的這麼想要經營權,要麼拿錢來買股權,要 麼有擔當地扛起籌錢責任。」親近許家的高層抱怨,這一年來,跑銀行都是許家的人在跑,現在鴻海又要主導權,實在沒道理,那就把董事長大位空出來,看鴻海如何接招。

但鴻海也不是省油的燈,「老郭不是笨蛋,現在鴻海接手董事長,就要負責籌資這個爛攤子,奇美電未來一年到 期的債務高達六九○億元,雖然流動資產還有二二二七億元,但帳上現金只剩六一八億元,不然就得要與聯貸案的 銀行團有共識。」知情人士說。

於是,在廖錦祥一辭職後,奇美電與銀行團的協商又得重新規畫。「銀行團的態度很清楚,聯貸案要過關,必須 由鴻海的法人代表出任董事長。」銀行業人士把話講得明白,當奇美電已經是半個溺水的人,銀行團借這筆錢出去,都要有收不回來的心理準備。

所以,銀行團要求鴻海一同擔保,段行建雖是最合適的董事長人選,但他在奇美電董事會是自然人身分,「就算 段總身價有個數十億元,但奇美電一年就虧四、五百億元,段總不可能會蹚這個渾水。」銀行界人士分析。

面對銀行業傳出的種種說詞,陳彥松表示,未曾聽聞過這種說法,大股東間的股權移轉,奇美電更無從過問。 然而,奇美電董座難產確是事實,甫辭去奇美電獨立董事的劉英達也表明:「我會辭職,主因是希望給奇美電董事會更大的空間,可以再去找可能接掌董事長的新董事加入。」至於另一位獨董、國票金董事長魏啟林,與金融界關係密切,在目前奇美電融資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劉英達因此選擇自行辭去獨董,以便董事會能有更好的安排。

但親近奇美電董事會的人士不諱言,「目前五位董事中,老段(段行建)不接董事長,大概就很難有人可以接了。」

雙方內部派系鬥爭

兩邊大股東意見相左   
信任盡失另一方面,鴻海對於許家握有多數股權,依舊惴惴不安。打從奇美電與群創合併,當初股權結構的設計,為求尊重許家為奇美電最大股東,將董事長一職留給了廖錦祥,由段行建接下奇美電的經營權。

然而,奇美電的實際運作上,仍有不少舊奇美的影子存在。像是奇美電南廠總經理王志超,每兩周就須回奇美實 業報告營運狀況,更別說奇美電一遇到重大決策案時,許家的意見不會少,讓整樁聯姻日漸貌合神離。

事實上,許家與鴻海彼此不信任的原因,早在先前歐盟反壟斷案就已種下,儘管奇美電早就提列這筆三百億元的 罰款,但當年兩造談合併時,奇美電卻沒有主動提及此事,讓後來接手的鴻海大為光火,認為許家刻意隱匿。老群 創人更為這筆罰金叫屈,雙方對於誰該為這筆巨額罰款買單,完全沒有共識。

去年三月,奇美電三合一屆滿周年,開始有了將中小尺寸面板與觸控面板事業群分割的想法,「老郭之所以會把 念頭動到這邊,主要還是掌管中小尺寸面板的奇美電副總許庭禎認為,中小尺寸事業群的獲利不錯,卻埋在奇美電 裡,看不到績效。」奇美電內部人士指出,當時許庭禎是郭台銘跟前紅人,群創與奇美電的合併案能談成,許庭禎 功勞不小,加上蘋果iPhone與iPad用的部分面板,又在他掌管的中小尺寸事業群生產,他的意見自然深受郭台銘採 納。

當時除了中小尺寸面板與觸控面板事業群的切割外,系統組裝的分工,也是討論重點,當年群創模式能夠成功
,系統組裝的利潤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奇美電究竟是要做一家單純的面板廠,內部系統組裝的訂單要留在奇美電,還是回歸到鴻海,段行建與郭台銘的看法截然不同,讓奇美電內部的派系鬥爭更加白熱化。

段行建主張不切割中小尺寸與觸控面板事業群,又希望系統組裝的業務能留在奇美電,在在都與郭台銘相反。這 也是為何去年段行建一度交出中小尺寸與觸控面板事業群的指揮權,「吵最凶的那段日子,段總連公文系統都看不 到,人事安排也不用問他意見。」奇美電內部人士說。

對此,陳彥松解釋,每家公司在討論發展方向時,本來就會有各方意見,兩大股東當然也會希望找出對奇美電最 好的安排,但外界總是將討論過程的不同聲音做延伸,搞得好像兩方吵架才不做,其實是有其原因所在。

在內部派系鬥爭不斷,兩邊大股東又意見相左,雙方信任基礎盡失。像是近期鴻海又提出到巴西設廠,開發逾兩 億人口的市場,不僅蘋果積極,鴻海也相當認同這個計畫,若能夠買下奇美電的設備,並移到巴西生產,是最好的 安排,不僅有助於解決眼前產能過剩的問題,甚至可望有現金挹注。

但巴西投資案一提到奇美電董事會討論,談判又陷入僵局。接近奇美電高層人士透露,鴻海希望奇美電出售設備 的同時,也要派人到巴西負責營運,但奇美電對於鴻海有諸多不信任,更別提派人赴巴西,擔心人才一去就回不來。

接近奇美電高層人士說,「郭台銘覺得他做這些事,都是對奇美電有利,可是許家的人卻認為,這個案子講到最 後,還是鴻海占便宜,雙方都不願意讓。」這麼一來,奇美電的巴西投資案又宛如沉入海底,無聲無息。

面對外界頻頻詢問此事,陳彥松說,「這個案子還是進行式,相關內容也還在討論中。」在兩大股東紛爭進入白 熱化階段,雙方也開始思索對策,除了銀行團希望鴻海派人出任董事長,其實奇美電高層坦言,「內部確實開始出 現鴻海企圖用減資彌補累計虧損的方式,稀釋許家股權,再重新注資。」為的不是別的,就是一絕後患,拿回股權 也拿回主導權。

雙方各有盤算 私募、賣股、減資尋解套? 當然,私募引進鴻海資金,也是選項之一,但奇美電股本已逾七百億元,鴻海主要考量還是希望增加持股,前提是以「更便宜的價格」增加股權。

對於外界猜測,陳彥松也未把話說死,各種財務規畫都有其可能性。 兩派紛爭看在外資眼裡,雖然是鬧劇一場,卻也私下選邊站,「倘若最後能由鴻海接手,那是對奇美電最好的發展,加上索尼剛與三星拆夥,是台廠搶單的很好機會,現在索尼釋單給台廠的比率有四成,能否再向上提升,端看四月下單狀況了。」一名不願具名的外資分析師說。

不過,奇美電迄今已逾一個月沒有董座是不爭的事實,儘管奇美電公司章程有相關代理人制度,但重大決策都還 是需要進到董事會討論,相關文件也都需要董事長簽核,「我想,兩邊大股東都希望能盡速縮短沒有董事長的空窗 期,做出對奇美電最好的安排。」陳彥松說。

至於鴻海方面,迄截稿前,仍未能獲得其回應。 當台灣最幸福企業的奇美集團,遇上台灣最鐵血的鴻海集團,光譜上的兩個極端,衝突難以避免。不僅鴻海派的人有怨言,老奇美人也苦水不少,直言「鴻海吃人夠夠」,親近許家的人士更私下抱屈,說是:「台南紳士遇到台北的黑手。」雙方企業文化大不相同,寫下了兩大集團聯姻不愉快的一頁。回首兩年前,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記者會上,許文龍曾說,奇美電也曾想過與友達合併,最後選擇了鴻海。「因為一邊是博士,一邊是碩士,雖然博士地位高,但碩士比較會賺錢!」許文龍解釋,雖然鴻海是黑手起家,但事業快速成長,獲利能力強,未來合併後新奇美比較有成長機會。

不過,如今看來,企業文化的融合恐怕比賺錢能力更重要,這對此刻在台南靜巷庭院沉思的許文龍,應該是最深 刻的體認吧!

泛奇美、泛鴻海四大角力奇美電董座難產泛奇美實業 持股比率17.14%泛鴻海集團 持股比率11.06%

1.中小尺寸與 觸控面板分割案 許家:獲利金雞應留在奇美電。 鴻海:獲利部位應切割上市,吸引市場資金。
2.系統組裝業務 許家:獲利高的業務應留在奇美電。 鴻海:奇美電應將業務單純化。
3.歐盟反壟斷案罰款 許家:鴻海人不配合歐盟調查,罰款才會這麼重。
鴻海:屬舊奇美時代的案子,應由奇美實業支付罰金。
4.巴西設廠去化產能

許家:擔心派人到巴西,會造成人才流失。 鴻海:有助解決產能過剩,並有現金挹注。

雙虎合併案政府一頭熱    最後卡在郭台銘不點頭若將時間往前倒回一個多月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經濟部長施 顏祥相繼拜訪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與許文龍,希望有效整併台灣面板產業的資源,將面板雙虎的合併案在枱面上炒得 火熱。

事實上,早在政府官員公開介入之前,許文龍找李焜耀談合作的風聲,就已在友達內部傳得繪聲繪影。據友達高 層透露,許家還派出奇美電副總丁景隆前往探路。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雙虎合併討論案來到郭台銘這關,硬生生地被打了回票。

「許家對雙虎合併的態度開放,可是鴻海可就不一樣。」知情人士說,這個討論案在郭台銘面前,根本沒得談
,因為當初郭台銘會看上奇美電,就是要抓住消費性電子產品最關鍵零組件,達到垂直整合的目的。

原本有意把雙虎送進洞房的經濟部,在雙虎合併案裡成了一頭熱,「既然合併沒得談,經濟部當然也沒興趣瞎耗 了。」知情人士說,經過這一遭,許家想淡出面板業的意圖已相當明顯,因此,在鴻海以聯貸案反制許家時,市場 便一度傳出許家開價,要鴻海將許家手上近兩成持股買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6

中概股「獵殺」者首被揭開真容

http://news.imeigu.com/a/1327819292985.html

imeigu.com 2012-01-29 14:41:32 來源: 法制晚報 原文鏈接 

圖為做空「主謀」Jon R.Carnes,本文附其詳細簡介

連續「獵殺」15只中國概念股,導致股價大跌、做空者暴賺的Alfred Little,終於被揭開神秘面紗——這是化名,極可能是由境外投資基金EOS和境外調查公司IFRA的人共同組成。

日前,在美上市公司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馮銳接受《經濟大案》欄目獨家專訪,講述了調查的詳細經過。

據悉,這是國外做空機構「獵殺」中國概念股以來,做空者Alfred Little真實身份在世界範圍內的首次曝光。

遭襲

中國礦業股 被指13億會計欺詐

2011年9月2日早上6點鐘,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馮銳剛起床就接到公司獨立董事的來電,稱有人匿名給公司寄來一份報告,指責希爾威「存在13億加拿大元的會計欺詐」。

希爾威是一家在多倫多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雙板上市的加拿大註冊的礦業公司,通過運營在河南等國內省份的六座礦山,成為中國最大的原生白銀精粉生產商,但公司主要資產在中國,主要高管都是中國人,屬於典型的「中國概念股」。

這份長達87頁的報告被同時寄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及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新聞社。此前,已經有數十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遭到做空者「獵殺」,股價狂跌。

這時一查股市數據,希爾威股票做空方已猛漲到2700萬股,佔總股本近16%。

當晚,馮銳與大多數高管通宵整理財務數據,第二天搶在股市開盤前,把工商年檢報告、銀行對賬單、納稅申報表等95頁材料在網上公佈。

「對方的指責要麼毫無根據,要麼草率武斷。公佈的目的在於澄清事實。」馮銳解釋說。

開盤後股價從每股8.5美元直落到7美元,經過澄清,最終穩定在7美元以上,幾天後回升至9美元。

潛入礦區秘拍視頻 「獵殺」致損幾億美元

但第二輪「獵殺」迅速而至。9月13日、19日、21日、22日,一名自稱AlfredLittle的人在「Alfredlittle.com」網站上連發4篇文章,稱希爾威在地質儲量、金屬品位、產量和盈利狀況等方面造假。

對方還公佈了一份視頻文件,稱IFRA的「調查員」潛入礦區秘密監控拍攝了20天,還在運礦路上撿了礦石進行了品位化驗。

所有解釋都無濟於事,希爾威股價暴跌。僅9月14日一天,股價就下跌19%,當天換手率佔股本的三分之一。

10月24日,希爾威公司僱請的會計師事務所作出審計報告證實不存在造假,之後股價才從6.20美元的谷底逐漸回升至9.5 美元。

但馮銳嚥不下這口氣。他拍著厚厚的審計報告對記者說:「我們審計花了250萬美元,回購股票花了3500萬美元,市值少了幾億美元。做空者卻通過造假至少獲利幾億美元,憑什麼?」

審計報告發佈當天,馮銳和公司的高管一致決定:「我們要跟他們幹到底!」

起訴

發調查傳票 催款函顯示做空者「足跡」

想鬥,至少要知道對方是誰、在哪裡。

撰寫報告的Alfred Little已經攻擊並做空了包括希爾威、中國綠色農業在內的15家「中國概念股」,但一直隱藏在暗處,對方只承認,Alfred Little是化名。

希爾威公司花數百萬美元聘請國外律所進行調查。在律師建議下,2011年9月23日,希爾威公司將Alfred Little等匿名人士告上紐約州高等法院索賠1億美元。

根據美國法律,該訴訟賦予了希爾威公司律師以紐約州高等法院名義,向證人發出調查傳票的權利。

此 前律師發現,2011年3月29日,Alfred Little通過美通社(PR Newswire)發佈了一條由IFRA編寫的攻擊「中概股」西安寶潤的做空新聞。於是,律師向美通社發出調查傳票。12月21日,美通社向希爾威提供了 關於Alfred Little的一切資料。

通過美通社發佈新聞是有償的。美通社發出的催款函顯示,做空新聞的提供者是一名72歲的美國老太,地址為美國密歇根州的Lapeer市某街區。催款後,她從住處寄出一張金額為1495美元的支票。

律師調查發現,她有個42歲的兒子,叫Zane Andrew Heilig。做空新聞是他讓母親替自己發給美通社的, 錢也是他給母親的。

老人曾給美通社留下兩個聯繫電話,其中一個號碼為604824××××,位於加拿大溫哥華附近。

Zane是EOS基金公司溫哥華分公司的經理。那個溫哥華座機正是EOS基金公司的辦公電話。

調查

涉嫌基金公司 主業為中國企業融資上市

EOS基金的主要業務是「幫中國等國家的中小型企業進行融資」。

EOS基金的高管,半數是美國白人,半數是華人。大多數高管的學歷都在碩士以上,且在金融投資領域經驗極為豐富。

EOS基金的發起人和公司主席叫Jon R.Carnes。2004年他將EOS基金帶進中國,如今半數高管常駐中國。

調查發現一連串「巧合」:EOS公司原副總裁專門負責中國公司在美國的上市事宜,他是兩家中國公司的投資聯繫人,這兩家公司均遭「獵殺」。

EOS基金一位前中國合夥人在兩家中國公司擔任獨立董事,在另一家中國公司擔任特別顧問,這三家公司也遭「獵殺」。

「我們高度懷疑,EOS基金先通過幫助中國公司在美國包裝上市,之後再利用瞭解到的對公司不利的信息做空。先殺熟,殺光了之後,又開始盯上我們這些生臉兒。」馮銳說。

基金公司承認 利用調查公司名義活動

另一個電話號碼位於香港,是商務調查公司IFRA的辦公電話。

律師調查發現:為了回應德爾電器的起訴,Alfred Little曾向紐約州高等法院遞交宣誓書,承認其是利用IFRA的名義開展活動。

之後律師又查到了一份鐵證:IFRA聯繫人黃宏發在美國東部時間2011年10月11日上午,在成都上網,IP地址為112.193.146.202;半小時後,EOS基金主席Jon R.Carnes用同一IP地址上網。

「可見,IFRA和EOS就是一夥的!」馮銳說。

行蹤詭秘 公佈的辦公地址是「鐘點房」

EOS和IFRA,行蹤都十分詭秘。律師按照EOS官網上顯示的溫哥華辦公地址上門查找,發現該地址是個「鐘點房」。

當律師詢問如何聯繫到Jon R.Carnes時,前台服務員手寫了一張便條,便條上的聯繫電話正是Zane的母親留給美通社的號碼。以電話號碼為線索,律師最終確認,其真實辦公地址位於溫哥華附近的Richmond市。

EOS在成都也有辦事處,有5位全職人員及數名兼職工作人員。但律師發現,其公佈的地址也是「鐘點房」。

律師還根據IFRAgroup.com的域名註冊公司提供的信息,找到IFRA在美國舊金山和香港的辦公地址。實地調查時律師發現,前一地址是一家桑拿按摩店,後一地址又是一家「鐘點房」。

威脅

做空者撰文稱 不停止訴訟將「進一步調查」

希爾威的調查被做空者察覺。2011年12月19日,「Alfredlittle.com」網站上出現一篇文章稱:「今後本網站只刊登試圖不斷通過威脅、綁架或法律訴訟迫使批評者閉嘴的中國公司的研究報告」。

文章中使用了「極權主義」、「暴君」等字眼形容起訴維權的中國公司,還透露出威脅之意:「如果希望阻止網站的進一步調查,需要停止『冗長而無聊的法律訴訟』,並『放過撰稿人』。」

「我們覺得這篇文章很可笑。這正說明他們已經害怕了,我們一定要維權到底!」馮銳說。

●最新進展

中國境內已有突破進展

希爾威公司先後向美國聯邦調查局、加拿大皇家騎警、美國證監會、美國證券交易監管協會、加拿大BC省證監會以及中國有關執法機構報案並獲得立案。

報案後,Alfred Little 撰文宣稱,他的兩名調查員在中國境內被警察扣留了。

據知情人介紹,2011年底,此案在中國境內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由於此案正處於偵查階段,有關人士表示目前不便透露詳情。

追加起訴欲揪對沖基金

2012年1月9日,希爾威公司向美國紐約州高等法院遞交了一份修改後的起訴書,追加EOS基金、Jon R.Carnes、Zane Heilig、黃宏發以及IFRA公司作為被告。

受訪時希爾威公司董事長馮銳表示,追加起訴EOS和IFRA是希望順藤摸瓜,抓出其背後的對沖基金。

「EOS和IFRA的背後,有對沖基金。不是可能有,是肯定有!」馮銳說。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2011年9月14日,IFRA分析師Dino Huang接受採訪時稱,IFRA是受僱於一家對沖基金公司去調查希爾威的。該基金大量賣空希爾威的股票,從中獲利。

EOS電話已無法接通

通過公開途徑無法查到EOS基金和商務調查公司IFRA的聯繫方式。記者幾經輾轉,找到了EOS公司位於加拿大的座機號碼和IFRA位於香港的座機號碼。但多日來記者一直撥打,但均無人接聽。

記者還找到了EOS分析師黃曉夫的手機號碼,但撥打後發現已停機。

做空「主謀」簡介

Jon R.Carnes,現年39歲,美國籍,住拉斯韋加斯市。EOS基金的發起人和公司主席。經過調查,EOS基金有做空希爾威的重大嫌疑。據報導,EOS基金利用IFRA的名義開展活動。

美國股市「做空中國概念股」產業鏈

做空者潛入某隻股票、唱空者發佈研究報告質疑業績不實、美國媒體跟進炒作,形成輿論氛圍、股價大跌後由對沖基金拋售股票獲利

主要做空「嫌疑人」名單

海外人員

黃崑(Kun Huang), 加拿大籍,EOS基金亞洲區經理

黃曉夫(Jeff Huang),持加拿大綠卡,EOS分析師

黃必強,國籍不明,EOS副總裁

在華人員

劉北辰(Beth Liu)副總裁,住青島

王希平,董秘,住成都

劉麗(Li Liu),董秘,住成都

根據希爾威以及其他被「獵殺」的中概股公司的調查,那些「上天入地」獲取各種公司內幕資料的「間諜」,基本來自國內的商務調查公司及臨時收買的線人。

而這些公司,也多半沒有涉外調查許可證。法律專家表示,這些調查公司的行為涉嫌非法經營罪,如希爾威案最終被國內外執法機構嚴厲查處,將具有極大的判例效應,可能會使「做空潮」從此退去,對海外中國概念股公司的命運有重大影響。

「做空」·調查一

國內調查公司 充當做空調查員

希爾威公司董事長馮銳對記者說,該公司股價被做空後,令他驚詫於對手的「神通廣大」:潛入礦區、安裝攝像頭,偷拍20天別人卻渾然不覺;某些文件,只有政府部門和企業內部才有,竟能被輕鬆獲得。

這些商場諜戰片裡的場景,居然在現實中發生了,對方是如何做到的呢?

「經過調查我們認為,做空者有一個秘密而完整的鏈條,出錢的是境外對沖基金,製造、發佈報告的是EOS、IFRA這樣的機構,但做一線調查的是其在國內的僱員和線人,以及被僱用的中國國內的調查公司。」馮銳說。

做空者給希爾威寄來的匿名信中,發信者並沒有註明資料來源,但提到:「這種資料能夠從青島聯信這樣的徵信機構獲得。」

馮銳說,希爾威的有關人員曾專程找到青島聯信質詢,對方承認在2011年將希爾威公司的工商資料賣給了三家外國基金,但拒絕透露其名稱。

在青島聯信的官方網站上,該公司稱,其能夠為客戶製作「企業投資深度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目標企業的公開信息、官方信息、「採訪」關聯方獲得的信息、詳細的財務分析等。

青島聯信還強調了公司的「特色」——信息可靠,內容翔實,主要內容均由律師從工商局查詢獲得;速度快,3至7個工作日可取;如果僅查詢目標企業的註冊信息、公司章程、股東及股份比例、股東和高管個人背景及財務報表等,「48小時之內可取」。

網站上還特別註明:適合於基金和投資公司,幫助其「全面瞭解目標企業,把握正確的投資機遇」。

「做空」·調查二

涉案調查公司 未獲得統計局許可證

有 媒體稱,青島聯信在華爾街的做空者當中名頭甚響。2009年,從來沒有到過中國的美國做空者JohnBird靠青島聯信提供的工商資料,成功獵殺「天一醫 藥」。之後青島聯信招來了專業做空者的大量訂單,其最大的客戶是在「獵殺中概股」風波中名揚天下的「空軍」——渾水公司。

《經濟大案》記者通過工商部門瞭解到,青島聯信商務諮詢有限公司的經營項目,包括企業管理諮詢、財務管理諮詢和「市場調查」。

但記者發現一個關鍵性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頒佈的《統計法實施細則》、《涉外調查管理辦法》規定,受境外組織或個人委託、資助或與其合作進行的市場調查和將調查資料、調查結果提供給境外組織或個人的市場調查,均為涉外調查。

涉外調查必須通過具有涉外調查許可證的國內機構進行,境外組織或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直接進行調查或委託無證機構調查。

涉外調查許可證由國家統計局頒發,有證企業名單在國家統計局官網上可查,但記者在名單上沒有找到青島聯信的名字。

EOS在成都的辦事處同樣沒有涉外調查許可證。

海外中國概念股,在過去的2011年,成為不少做空者(網絡上俗稱「空軍」)「獵殺」的目標

對沖基金頻頻出手,連續「獵殺」15只中國概念股,導致中國公司股價大跌,做空者卻賺取巨額利潤

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權限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權限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

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對沖基金已失去初始的風險對沖的內涵,成為一種新的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模式。

「做空」·調查三

「做空調查員」 普遍沒有調查許可證

根據《涉外調查管理辦法》第31條規定,組織或個人不通過有資質機構進行涉外調查,調查機構未取得資質而擅自進行涉外調查,且調查活動屬於經營性的,將被國家統計機構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採訪過程中,多家被獵殺的中概股公司負責人表示,根據各家公司的初步調查,在做空潮中,秘密針對中概股公司進行調查的所謂商務調查公司,普遍沒有涉外調查許可證。

著名金融、證券律師張遠忠認為,這些無資質的調查公司以及境外做空者,均涉嫌非法經營罪。

「非法經營罪的本質在於行為人破壞了市場准入制度,擅自進入具有特定資格的民事主體才能進入的市場。刑法設定此罪的目的正是為了規範准入秩序。因此,當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從事某種經營活動必須要經有關部門批准,而行為人沒有獲准而擅自經營,即涉嫌非法經營罪。」張遠忠說。

北 京大學法學院王世洲教授認為,做空者將調查得來的不真實的信息在網上公佈,損害了上市公司的聲譽,致使股價大跌,涉嫌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按照刑法 的規定,捏造並散佈虛假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專家分析

做空者若獲刑 做空潮可能從此退去

近年來,本市及外地多個省市出現大量商務調查公司的老闆及員工被判非法經營罪的判例。但由於涉外調查屬於新興業務,國內尚無構罪判例。

張遠忠表示,如果希爾威案在國內外執法機構的共同查處下,行為人最終被追究了刑事責任,此案將具有極大的判例效應,對做空者將產生極大的震懾。

「這相當於矇住了做空者的雙眼,使其無法再對中概股進行『研究』。做空潮可能從此退去,這對未來的海外中國概念股公司的前景,有著巨大的影響。」他說。

「我並不是說做空就一定是壞事。某些公司確因財務數據造假而被『獵殺』,是咎由自取。我只是想說,如果做空者為了牟利目的,不惜發佈不實的研究報告欺詐媒體和公眾,給像希爾威這樣的公司潑髒水,讓守法的公司和投資者利益無辜受損,那麼這些做空者就應該受到懲罰!」馮銳說。

多數被「獵殺」的中概股經證實是被冤枉的。2011年12月3日,全國工商聯併購公會等機構共同發佈《在美中概企業問題分析及退市轉板策略報告》,稱有問題的中概股公司只是少數,多數公司受到的攻擊都是無中生有,或只是細微瑕疵。

希爾威案結果 將對國內A股產生影響

而做空者的一系列做法導致中概股公司損失慘重。

據WIND資訊顯示,2011年3月中旬以來,170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有130家公司股票下跌,其中46家跌幅超過30%。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77家中國公司中,有52家股價下跌,其中12家跌幅超過30%。

另據報導,2011年前11個月,從美國主板市場退市的中概股有28家,相當於每10家上市公司,就有一家被迫離開美國。紐約一家對沖基金經理說,過去一年投資中國股票唯一的賺錢方式就是做空。

做空者的手法不只是針對中國的海外概念股,專家分析說,中國的A股市場中也將看到做空者的身影。

2010年4月16日起,股指期貨上市交易,投資者可進行做空投資。

2011年11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開始施行。所謂的「融券」,即為做空。

張遠忠對此表示:「理論上說,通過類似手段『獵殺』國內上市公司也成為可能。一旦出現類似於美國股市上的做空潮,上市公司和股民可能都會蒙受巨大損失。所以,希爾威案的處理結果,也影響著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命運以及眾多股民的利益。」

名詞解釋

■做空

是指當你預計某一股票未來會跌,就在當期價位高時賣出你擁有的股票(實際是買入看跌的合約),再到股價跌到一定程度時買進,以現價還給賣方,差價就是利潤。

■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採用賣空等交易手段進行對沖、換位、套頭、套期來賺取利潤。最基本的對沖操作是:基金管理人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

文/記者 付中 閆新紅

(本文來源:法制晚報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79

揭開 美味陷阱

2012-03-19  TCW



鐵板嫩牛柳、麻油三杯雞、鳳梨蝦 球、涼拌花生豆腐、炒高麗菜……一道道端上餐桌的菜,香味四溢,但,你知道它們打哪兒來的嗎?

每天,你忙著打電話、上網、msn(即時通訊)……,你花許多時間關心身外事物,卻對吃下肚裡的食物,漠不關心?

你說,不,我可挑剔呢!不美味的,絕不吃。但,你關心的是味蕾、還是健康?你認為的美食,真的算是「食物」嗎?

食品添加物暴增十四倍!下一代孩子,恐比父母少活十年

是的,含瘦肉精的美國牛和台灣豬、遭禽流感的病死雞,不能存活很久,已引發你注意,你開始警覺讓牠們上桌的必要性。但,除了這些,每一道美味料理,都可能 潛藏危機!

它們,有你不知道的秘密……。

蝦子活跳跳真新鮮?錯!蝦子從水中撈起,離開原來的飼養池,正常情況下,從南部養殖場撈上岸,經大小分級、盤商分銷,運送到台北菜市場,早應奄奄一息,遠 離產地還會跳,可能被加了興奮劑。

蚵仔飽滿碩大?小心,牠可能含有會讓骨質疏鬆的磷酸鹽,加了它,蚵仔吸水性更強,賣相更佳。

草莓令人垂涎欲滴?它可能被噴了能促進生長、但對環境傷害大的勃激素,才能又大又肥。

現宰雞肉最好吃?溫體雞豬肉口感好、肉質鮮,但賣了一整天還不會壞?原來含有防腐劑甲醇。

珍珠奶茶的粉圓口感Q彈,己二烯酸、苯甲酸少不了,天天喝,恐造成嘔吐和痙攣;超商麵包聞起來奶香四溢,幕後功臣是氫化過的酥油,吃進體內轉換為反式脂肪 酸,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它們像是潘朵拉的神秘盒子,從外觀看不出來盒裡藏了什麼。這些添加物,都不是樹上長出來、土地養出來的,而是人類製造出來的。短短半世紀,人類「發明」的 食品添加物,暴增近十四倍,聰明又貪婪的人類,正透過製造「食物」賺取財富,卻傷害自己與孩子。

這行徑,連廚師也看不下去。

揭發美國麥當勞、漢堡王速食業者,使用浸泡氨水狗糧等級碎肉「粉紅肉渣」的英國廚師奧利佛(Jamie Oliver),二○一○年受邀赴Ted(美國非營利組織,每年邀請各領域傑出人士發表演說)環球會議演講時,語出驚人的說:「過去四個世代的成年人,賦 予了下一代孩子的命運,那就是孩子的壽命,比父母的壽命還短!」

「我們現在正為孩子打造的食物城堡,讓他們比我們少在世界上生活十年!」這不是詛咒,而是提醒,他呼籲大家一起來,推行具健康意識的「飲食革命」。

食材動手腳是公開秘密! 農漁民與化學教授,都有拒吃美食

事實上,這股「飲食革命」早已悄悄進入台灣。尤其是深知食材生養過程,可能被動了什麼「手腳」的農漁民以及化學專家,早就從自己開始做起,拒絕毒物進攻。

在台南學甲,魚蝦養殖戶洪銘鴻,就不曾伸出筷子,把炸的酥脆的鳳梨蝦球送進口中。因為,又大又脆的蝦仁,都是浸泡了違法食品添加物——硼砂 (Borax)。

「這是業界公開的秘密,」他說,若是新鮮活蝦製成的蝦仁,口感較軟爛,且由於剝蝦的時間長,甜味會喪失,但多數餐廳廚師為滿足顧客口感,「多半還指名買進 硼砂『發過』的蝦仁,這樣才能煮出好味道。」

在嘉義大林,文心蘭花農曾明進到黃昏市場,絕不碰豆類製品。他在做花農之前,曾經自製豆腐在菜市場擺攤,但純豆類加工品不耐久放,半日就發酸,讓他生意 差,報廢品多。同行教他,「要放硼砂」,就能Q軟彈牙又不易壞。「夭壽喔!這樣的生意怎麼做得下去,」不想賣黑心商品,他選擇改行種花。

在雲林東勢,台灣外銷日本胡蘿蔔大戶王文星夫婦,晚餐的青菜,不是買有標示產地來源的認證產品,就是吃鄰居送的菜。因為,這些老農自家種菜雖然脆度、口 感、賣相較差,但身為農家子弟的他很清楚,若不靠化肥和農藥的「外力」介入,田裡不可能四季都長出漂亮堅挺、人見人愛的葉菜類蔬果。

至於,半輩子在實驗室進出的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則不吃身長超過一公尺的旗魚、鮪魚這類大魚。因為工業化造成海洋污染,小魚吃進帶砷、汞等重金 屬含量的水生動物後,這類大型魚種再吃進有毒的小魚,食物鏈的循環累積下來,當人們吃進大型黑鮪魚,享受如冰淇淋般入口即化的口感時,同時可能也吃進一肚 子的毒素。

美味的誘惑,就像帶刺的玫瑰,越美麗,越危險,一桌本該盛滿幸福的晚餐,竟成為一場「超美味謀殺案」。「人們一生都在擔心車禍、謀殺,卻不知,食物才是最 大殺手!」奧利佛提醒。

工業國三成人因食物生病!台灣超市蔬果抽檢,逾七成農藥殘留

「食物殺手」絕非危言聳聽。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在工業化國家,罹患食源性疾病(編按:因攝取有毒或有害物質,造成的身體疾患)者,占總人口三 ○%。例如美國二○○七年統計,每年發生約七千六百萬例食源性疾病,相當每四個美國人,就約有一人受被污染食物之害,造成每年三十二萬五千人次住院,五千 人死亡。

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二○一一年,台灣洗腎人口比率居全球第四高,當中八成病患屬外食族,飲食高油、高鹽、高糖,加速導致腎臟病惡化。

綠色和平基金會今年二月公布,針對頂好、松青、家樂福等連鎖超市所售的蔬果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抽查的五十八項蔬果,其中的四十三項驗出三十六種農藥 殘留,檢出率高達七成四。

檢驗報告中顯示,殘留的農藥成分,除農委會列為合法使用的加保扶、歐殺滅等劇毒農業,花蓮愛買的芥菜驗出得克利、台北松青的蜜棗驗出益達胺、達滅芬,則是 依規定不得使用在該項作物的農藥。

不只瘦肉精、農藥,無處不在的食品添加物,更成為人們的隱形殺手。

吳家誠指出,一九五○年代,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認可安全的單一食品添加物,僅約六百種,但現在食品加工業者常用的食用添加物項目,已高達八千 七百多種,去年國內爆發的飲料含塑化劑風暴,即是一例。但麻煩的是,要驗證這些添加物的毒性與致癌風險,須經長時間追蹤,等到被證實有害,早已對人體造成 嚴重影響。

是誰,布下美麗陷阱?消費者耽溺口感,被食品業者制約

是誰,精心設下這道美味陷阱?

「過去,從耕作、加工到消費,以至歡喜享用,食物有一條像是臍帶的東西連結者,如今,這條臍帶已經被徹底切斷,」慢食運動創辦人佩屈尼(Carlo Petrini)指出,人們不關心食物的來源、也對生產過程興趣缺缺,耽溺於美味的追逐,口感也被食品業者所制約,正是陷阱所在。

設下陷阱的有兩隻手,一隻是政府與大型通路商,它們本該扮演認證與資訊揭露的角色。另一隻手是消費者自己,面對安全與美味的天平時,把籌碼大量放到後者身 上。

以瘦肉精爭議為例,食材達人朱慧芳認為,這類進口肉品皆來自美式的企業化畜產形態,其商業模式是靠最低成本的工業化生產,加上迎合市場口感偏好的商業化行 銷,至於消費者健康,從來不是大型畜產業者最優先考量的。

列管,就能免除風險?飼料添加物難細數,用藥過量難查

「過去認為進口食物一定是好的、符合美國標準就是安全的,其實都是對於食品安全的錯誤迷思。」她強調,農畜集團、超商通路最怕消費者上門投訴,在乎的是品 質均一、確保儲存期間不會變質的「食品安全」,因此,大量添加物成為必要之惡,卻徹底犧牲了真正的「食物安全」。

吳家誠也指出, 以牛、豬等畜產品飼養過程,添加的生長促進劑卡巴得(Carbadox)為例,這個恐導致基因突變的劇毒,目前美國仍列為合法使用的藥物飼料添加物,但歐 盟、澳洲和加拿大卻早已禁用,在食品安全的規範和保護上,美國仍大幅落後以上這些地區。

光靠政府不可行,就算政府宣稱將加強檢驗,也不等於國人能免除所有有害添加物的攝入風險。

農委會針對進口美國牛肉祭出「三管五卡」管制措施:「三管」是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五卡」則是透過核、標、開、驗、查等五道關卡。其中,「驗」是指 進行三十八項動物用藥、重金屬及大腸桿菌的檢測。

但是,動物的經常性用藥有上百種,光是農委會的國產家畜「含藥物飼料添加物使用規範」,即列出超過四十種藥品名稱,真能一一驗出嗎?

攤開這份名單,洋洋灑灑上百種添加物:阿美拉黴素、滴克奎諾、磺胺二甲氧嘧啶、洛克沙生、乃卡巴精……,這些彷彿「外星文」的名詞,即便如實標出,消費者 也有看沒有懂。雖然政府強調只要劑量在安全值以下,就不會對人體造成立即傷害,但若畜產戶不說,政府除非鋪設天羅地網,才可能查出是否用藥過量,而那又要 花多少人力!

真的沒有解方嗎?

「好消息是,這些壞消息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是非常非常可以預防的。」奧利佛強調,當我們開始行動,這一切就會開始改觀。

儘管,強權國家動輒以軍事外交為籌碼,輸出大規模生產的農畜產品,但每個人還是擁有不購買、不消費,說「不」的自主權利,只怕,圖美味、便宜、便利的餐飲 慣性,讓我們對美味陷阱自動繳械。

以朱慧芳自身經驗為例,她買牛肉只買苗栗農家飼養、吃草野放的台灣本地牛,但這種牛因為經常運動,肉體不可能有分布勻稱的油花,如同一句俗諺「you are what you eat !」(你吃什麼,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對牛來說亦是如此,只吃牧草的牛,肉質口感就像草的纖維一樣乾澀,沒有消費者想買。

多數消費者想吃的,還是一口咬下去,多汁、軟嫩的牛排肉,但要養出這樣的牛,一定得把牠圈起來,不讓牠運動才會長出脂肪,還得改變牠的飲食習慣,餵食吃肉 骨粉、玉米等飼料,並大量添加生長期間不易染病的藥物。

蔬菜水果類農產品亦然,多數消費者上菜市場,喜歡買菜葉外觀完整、挺拔的高麗菜、翠綠不見斑點的芭樂,但卻忘了問,不是在盛產季,又非產自高山,怎麼會有 如此完美的高麗菜?芭樂遇病菌蟲害會自我防禦,在表面形成結痂般的黑點,無瑕的芭樂,憑什麼百蟲不侵?

眼前這個美味陷阱,其實我們都是安上捕獸夾的幫兇。

食物完美定義該修正了!用餐前了解食物身世,別碰類食物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陳陸宏說,消費者對追求色香味的愉悅感受,促成食品工業發展,進步的食品科技,又回頭改變人們的餐飲方式。「大家對食物的完美定 義要修正,享受美味也要正視它存在的陰影。」朱慧芳提醒。

事實上,食品加工的潘朵拉盒子,早在一八○四年,拿破崙為解決軍糧保存問題,誕生人類史上第一個罐頭食物,就被開啟了。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可能活在零添 加的食物環境裡,只能在追逐美味和添加物劑量的天平兩端,找到食品安全的平衡點,少一點對美味的依賴,換來更多的安全和安心。

拆解美味陷阱這道捕獸夾,最先該修正的,是人們於完美食物的定義,以及期待「俗擱大碗」的慣性餐飲形態。因為,注重便利、好吃,而不重健康、安全的消費態 度,正助長生產者不斷施化肥和農藥、在飼料裡添加藥物、研究出成本更低、更美味、更耐久、卻也更毒的產品。

而你的行動,正是扭轉餐桌危機的開始。

下一次,在用餐之前,請花點時間,帶孩子了解食物的身世,並避開充滿「外星文」的神秘食品。雖然個別消費者力量很小,但集合起來,人人都用鈔票來監督廠 商,就能迫使廠商改變。

每一位成人,都該為下一代的健康負起責任。你我都是「飲食革命」的種子,讓奧利佛的示警:「孩子將比我們短命十年」,不要在台灣發生!

【延伸閱讀】美味背後,你不知道的陷阱

雞肉現場宰殺更鮮甜?潛在陷阱:若無低溫設備,為保存較長時間恐添加防腐劑危險因子:甲醇過量影響:累積體內易嘔吐、痙攣並代謝為甲醛,造成神經系統傷害

韭菜碩大碧綠最鮮美?潛在陷阱:恐噴灑農藥抗蟲害危險因子:恐含加保扶(是某種劇毒)過量影響:有致癌風險

鱈魚切片越大肉質越飽滿?潛在陷阱:體長超過1公尺的大魚,吃的食物多,易在體內油脂囤積重金屬危險因子:恐含重金屬汞過量影響:懷孕的母親要注意哺乳對 胎兒的影響

蝦子活蹦亂跳最新鮮?潛在陷阱:可能添加興奮劑,汆燙若水中有橘紅色雜質,可能加人造蝦紅素危險因子:恐含鎂鹽過量影響:對神經傳導系統造成損害,使智力 受損

糙米一定比白米健康?潛在陷阱:非有機栽培的糙米,保留外層組織,農藥含量會比白米高出許多危險因子:有機磷過量影響:會產生致癌物,損害腎、肝功能

蚵仔飽滿大顆口感佳?潛在陷阱:加入磷酸鹽,能讓蚵吸水更強危險因子:磷酸鹽過量影響:體內鈣離子流失,造成骨質疏鬆

進口蘋果又大又紅正好食?潛在陷阱:因運輸時間過長,須塗上厚蠟,再用福馬林浸泡,延長保存效期危險因子:恐含甲醛過量影響:在人體內易殘留,有致癌風險

魚丸越是Q彈越好吃?潛在陷阱:添加硼砂增加彈度與黏度危險因子:硼酸鈉過量影響:妨礙消化酵素的作用,嚴重會休克昏迷

審訂: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 資料來源:《毒物專家絕不買的黑心商品》、《速食的恐怖真相》、《只買好東西》、各新聞網站 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獨家特蒐!揪出6大類 食物隱形殺手

五穀雜糧類

麵條饅頭 觀察指標:外觀淡黃偏白,可久放 潛在陷阱:麵條本身為黃色,基於銷售考量,業者加入漂白劑 危險因子與影響:過氧化氫:消化系統產生大量自由基,傷害細胞產生癌症

吐司 觀察指標:表面較粗糙,易掉麵包屑 潛在陷阱:添加加速發酵的益麵劑(人工乳化劑)增加體積 危險因子與影響:乳酸硬酯酸鈉: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麵包 觀察指標:香味四溢,有奶油酥香 潛在陷阱:多半含氫化過的酥油 危險因子與影響:反式脂肪酸: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杏仁粉 觀察指標:聞起來香氣非常強烈 潛在陷阱:添加香料精油 危險因子與影響:醛、醇、酯、酚、酮等混合成分:容易誘發肝臟發炎

水果類

草莓 觀察指標:又紅又大,鮮豔欲滴 潛在陷阱:噴灑促進生長的激素 危險因子與影響:勃激素:毒性小,但對環境傷害大,殃及水產魚類

芒果 觀察指標:呈金黃色,美觀漂亮 潛在陷阱:外表以生石灰染黃、催熟 危險因子與影響:氧化鈣:增加結石風險

水蜜桃 觀察指標:顏色鮮紅,不易腐爛 潛在陷阱:用工業用洗劑浸泡過 危險因子與影響:檸檬酸:化學殘留會影響神經系統,誘發過敏性疾病

脆桃 觀察指標:清脆香甜 潛在陷阱:用明礬、甜味素和酒精浸泡過,保持脆度 危險因子與影響:明礬主成分是硫酸鋁:長期攝取過量會影響記憶力衰退、癡呆

桂圓、龍眼乾 觀察指標:顏色特別鮮豔 潛在陷阱:用酸性溶液浸泡,保持顏色與光澤微量硫酸 危險因子與影響:具腐蝕性,會損傷消化道

西瓜 觀察指標:外表渾圓,表皮條紋不均勻 潛在陷阱:可能用膨大劑催生過,體積異常增加會影響紋路 危險因子與影響:氯吡苯脲:危害人體神經系統,也可能造成兒童發育不良

香蕉 觀察指標:表皮嫩黃好看,但缺少香氣 潛在陷阱:用氨水催熟,使得果肉偏硬,口感也不甜 危險因子與影響:氨:誘發呼吸道疾病與氣喘,損及肝腎功能

紅棗 觀察指標:顏色深紅 潛在陷阱:噴灑農藥且易殘留表皮 危險因子與影響:二氧化硫:導致過敏性氣喘等呼吸系統功能障礙

海鮮類及肉類

吻仔魚 觀察指標:身特別白 潛在陷阱:汆燙後應是灰白色,太白可能是加漂白劑 危險因子與影響:二氧化硫:導致過敏性氣喘等呼吸系統功能障礙

冷凍豬肉 觀察指標:解凍後大出水 潛在陷阱:冷凍前被注射化學藥劑來增加重量和口感 危險因子與影響:磷酸鹽:體內鈣離子流失,造成骨質疏鬆,亦有導致肺癌風險

香腸火腿 觀察指標:顏色鮮豔,呈現深紅色 潛在陷阱:添加亞硝酸鹽來保色 危險因子與影響:亞硝酸鹽:可能導致肝臟壞死或出血,甚至癌症發生

蔬菜類

香菇 觀察指標:底部白皙美觀 潛在陷阱:漂白劑殘留甲醛 危險因子與影響:二氧化硫:導致過敏性氣喘等呼吸系統功能障礙

馬鈴薯 觀察指標:表面光滑沒有凹痕 潛在陷阱:培養出含配醣生物鹼品種抵抗病蟲害 危險因子與影響:含氮有機化合物:具神經及腸胃道毒性

白木耳 觀察指標:顏色特別潔白 潛在陷阱:用農藥達馬松來漂色 危險因子與影響:二氧化硫和有機磷:易引發哮喘,嘔吐及呼吸困難

芽菜 觀察指標:白白胖胖,賣相美觀 潛在陷阱:自然芽菜離開土壤後會氧化變綠,白胖芽菜可能浸過漂白水和打生長荷爾蒙危險因子與影響:二氧化硫:導致人體呼吸系統功能障礙

加工食品類

粉圓 觀察指標:口感Q彈 潛在陷阱:幾乎所有粉圓都有防腐劑 危險因子與影響:己二烯酸、苯甲酸:難代謝,累積體內易嘔吐、痙攣與過敏

包裝果汁 觀察指標:無沉澱物,且口感濃稠 潛在陷阱:用塑化劑取代天然棕櫚油 危險因子與影響:鄰苯二甲酸酯(具致癌性的環境荷爾蒙):影響甲狀腺功能與生殖能力

審訂: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 資料來源:《毒物專家絕不買的黑心商品》、《速食的恐怖真相》、《只買好東西》、《只買好東西》、各新聞網站 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超美味謀殺案」從沒斷過 ——台灣歷年食品安全事件

2012/3肉類禽流感爆發:台灣爆發H5N2禽流感疫情,2天內撲殺6萬隻雞,預估出口產值損失至少新台幣6億元

2012/2蔬果超市賣劇毒蔬果:全聯、家樂福等超市驗出過半蔬果含3種以上農藥,甚至含高劇毒的護賽寧、加保扶

2011/5加工食品 塑化劑風波:155家廠商產品被驗出有塑化劑,內含致癌物DEHP恐影響發育和生殖功能

2010/5肉類 狂牛症致死:台灣出現第1例死亡案例。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爭議,再度浮上檯面

2009/7加工食品 手搖冷飲含菌量超標:北縣衛生局抽查,92%手搖冷飲生菌量超標20倍

2009/6加工食品 速食用油含砷量超標:麥當勞在內的5家速食業者,被驗出炸油含砷量過高,食用後有致癌風險

2006/7五穀雜糧 鎘米事件:彰化縣200多公頃稻田被重金屬污染,整治後仍連續產出鎘米,影響肝、腎功能,造成腎衰竭 整理:劉于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9

台電三十三年員工的血淚控訴 揭開 台灣核電廠 不能說的8個祕密

2012-03-26  TWM



這是來自台灣核電廠內部員工的第一手爆料!

李桂林,一位台灣少數參與核一、核二建廠到正式運轉的台電元老級員工,在長達三十三年的工作生涯中,親眼目睹核電管理的種種謬誤,甚至自己都因長期暴露在 輻射之下,而失去了健康。

對於李桂林的種種控訴,台電卻以全盤否認「職業傷害」的態度回應;或許,台電要防衛的不僅僅是個人賠償金的問題,而是背後攸關全民健康,更不可告人的核能 安全祕密。

口述‧李桂林 整理‧張瀞文(編按:台灣核電的運作風險,在官方與民間各持己見的情況下,如今,終於有來自核電廠第一線工作員工的真實見證。溼冷的三月天,我們兩度拜訪 李桂林位於新北市三芝山上的家中,聽他詳述在台電工作三十三年所見、所聞的怪狀。

二十七歲進入台電,直到六十歲退休,李桂林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核電廠內「跑現場」,他首度透露了很多「台電不願公開的祕密」。或許,在我們每天使用廉價 電力的同時,也該重新省思,我們要為後代的子孫留下怎樣的未來?以下是李桂林的第一手告白。)過去三十三年(一九七四到二○○七年),我一直在台電工作, 尤其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年,我親自參與了核一、核二兩座電廠、四部機組從建廠、裝機、測試、試運轉到正式運轉的過程,這在台灣核能界恐怕前無古人、後 無來者!

核一因為是台灣第一座正式運作的核電廠,當時幾乎天天出問題,我因此每天接到檢修聯絡書,必須進到輻射劑量很高的地方進行維修。在一九七七到一九八四年, 這二千五百多個日子裡,我幾乎天天「與核共舞」。

祕密一:防護衣只能防汙 無法防輻射核電廠因有輻射,外人很難一窺全貌,我則因為長期待在那裡,看到或是聽到不少外界從來都不知道的荒謬問題;同事之間彼此心照不宣,但卻不會公開 談論,我想我應該讓大家知道,很多核電廠裡頭不為人知的祕密。

大部分的人都不清楚核電廠內部的實際情形,很多人都以為穿上「防護衣」就可以防止輻射,今天我就告訴大家,「防護衣是防汙染,不是防輻射的」。

要防輻射有三原則,第一就是「屏蔽」──擋起來;第二個是距離──盡量遠一點;第三個是時間──盡量縮短時間。這就是防護的三大原則,而我們一般看到的黃 色防護衣其實僅是綿織品,它的功用就是防汙染,真正要防輻射則需要鉛毯。

我在核電廠工作時,我與夥伴們也曾經像日本福島勇士一樣,先在外頭演練,再進到高輻射地區做短短幾分鐘的維修。我曾經穿過兩層防護衣,也有人曾經穿過三 層,但是包括帽子、鞋子、衣服整套的防護設備,僅是防汙染、防粉塵,目的是讓你不要把輻射帶出來,並沒有防輻射的效果。

祕密二:員工維修時 反應爐竟不停機另外,我有多次進入運轉中的反應爐附近維修,其實運轉中的反應爐裡頭是又熱又有輻射,相當難受,甚至還有對人體傷害最大的中子。反應爐運轉 中與不運轉,輻射的劑量差別超過百倍,所以照理說,如果有損壞,一定要停機才能維修。

但是當時我們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整個發電機發電的瓦數要降到標準的十分之一(發電機是六十三萬六千瓦要降到六萬千瓦),相當緊急時才會「停機」進 去維修,因為若是停機十小時,台電一座機組損失就至少新台幣二千四百萬元,台電講求的是「運轉效益」,運轉是為了賺錢,大部分時間是不輕易停機維修的!

祕密三:找散工、遊民洗高汙染反應爐福島核災後,有人探討日本核電廠雇用臨時工,為反應爐進行停機檢修、清洗的問題,這種「核電廠吉普賽人」,台灣也存在 過,這真的很可怕。

核電廠要進行一年一度的歲修或是添加原料時,要開蓋刷洗,裡頭很髒要清除,通常一次需要二、三十個人清洗,但是那裡輻射量很高,核電廠員工都沒人敢清洗, 所以都是找外面的人來洗。

我記得,我在核一廠時,那一、兩年核一廠剛好正要進行大歲修,當時的兩位主管就到台北橋下去找散工、遊民,以高一點的價錢,用九人座的車把他們載到核電 廠,讓他們清洗打開的反應爐,聽說很多人都被汙染得很厲害。

這些人沒有登記也沒有資料,你去查,他們(台電)絕對不會給你那些資料,他們甚至會跟你說「沒有這回事」,我們員工大家「心知肚明」,但都不敢公開談論。 但是我是親眼目睹那些車子一輛輛載著外頭那些人來清洗,當天給現金,快下班時再把那些人載走。

一直到一九八○年我到了核二廠工作,都還持續聽說找零工、散工來清理核反應爐的事情,當時做出這樣提議的主管後來還高升,他們可以說是台灣「核電廠吉普賽 人」的原創人!

不過後來訊息逐漸開放,核電廠也不敢再找臨時工來清洗,而改採發包方式處理。現在核電廠清潔都由民間的榮福公司來承包,據我所知,這些外包廠商找來的清洗 工依然大多是無業、急需用錢,或是領有殘障手冊的弱勢族群。他們大都不知道核輻射的危險,而這些重大檢修、添料等開蓋後的清潔維修工作,核電廠的人是不做 的。

祕密四:徒手撿輻射零件 釀血液病變雖然台電一直強調,核電廠輻射很小,但其實核電廠裡頭,包括水位儀器等,因為有輻射的水流過,或是輻射水的水蒸氣冒出來,所以會有很高的輻射 值,這些儀器或是設備如果故障會開請修單,這些請修單分配到負責的單位,通常比較資深的股長自己都先把這樣的工作推出去,讓其他人去做。

有一次就曾經發生,有位反應器儀器股股長,當大家在維修時,有人不小心讓一個放射性很強的小切片彈出來掉在地上!當時大家都嚇得目瞪口呆,避之惟恐不及, 但是這位股長竟然自告奮勇,沒有戴手套,光著手就把這高放射性物品撿了起來,還說「這有什麼好可怕?」當時他不以為意,以為沒事,但是幾年以後,他調到我 的訓練中心當維護組長,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血小板從正常的二十幾萬降到十五萬以下,血液也出了問題!」之後這個人移民到美國,情況怎樣我也不知道了。

祕密五:零件損壞竟到光華商場買來換還有一次也很離譜,就是在核一廠的時候,有一次有個微動開關壞掉,一時之間找不到原廠的零件替換,所以有人就跑到光華 商場買了一個同規格的東西裝上去。

其實這個零件是必須要向美國奇異原廠訂購的,但是核電廠人員為了求方便,並沒有按照標準程序去處理。

你知道到光華商場買與向原廠訂購有什麼不同?這就是品管、標準程序的問題,原廠在品管上都很嚴格。當初這些大廠會用這樣的零件,以及設計一定有道理,而更 替不同的零件,短期或許可以替代,之後就會因為品質差異而產生誤差。

祕密六:核二曾發生大規模輻射水外洩核電廠其實陸續有大大小小公安事件,其中位於新北市石門的核一廠,在一九九一年二號機管路曾發生漏水而停機。核二廠則 在九三年的大修作業嚴重違反工作規定,導致三名工作人員感染超量輻射。位於屏東恆春的核三廠,二○○一年也曾發生台灣核能史上「處熱待機狀態的一號機電力 全失超過二小時」,依照核能事故分級,已經成為「無放射性物質外洩的第三類緊急事故」,堪稱台灣核電史上最嚴重的核安事故。

這些都是外界已經知道的,其實在核二廠開始運轉不久時,就曾經發生輻射水外洩事件。我記得當時是因為有名美國奇異來的工程師,檢查水閥後忘記把水閥關緊, 等到下班大家都回家了,含有大量輻射的水沖開了閥門,水逐漸流出,後來漫了一地,甚至擴大到整個廠區。

由於大家都不知道,隔天一上班,大家踩到水後走來走去,將輻射水帶到各處,最後導致輻射水把廠區都汙染,這件事是發生在一九八○年核二廠啟用不久之後,由 於當時還在戒嚴時期,外界並不知道這次的公安事件。

祕密七:燒低階核廢料 已將輻射擴散另外,核電廠常常要用到石綿、擦拭布及維修工具,這些東西本來是沒有輻射的,但是接觸汽機設備後,就會變成汙染物,加上員工穿的防護衣等,這 些東西是耗材,也是所謂的低階核廢料,經年累月下來越來越多,占的空間越來越大。剛開始這些低階核廢料都是放到蘭嶼,後來蘭嶼放不下了,就將這些東西打 碎、壓縮,放到台電減容中心處理。

北部的台電減容中心就在核二廠廠區靠近北方處,會有車子定時將低階核廢料從核電廠運載到那邊燒掉。我們都知道「物質不滅定律」,原本被輻射汙染的東西經過 燃燒,還是會有輻射,甚至排出的煙一樣會有輻射。雖然台電透過過濾及稀釋兩種方式降低燃燒後煙霧的輻射量,但是經年累月的燃燒,釋出的輻射量也會慢慢累 積,造成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祕密八:核廢料無解 乾式儲存更可怕核電廠到底有沒有危險?我要說的是,如果按照很嚴謹的步驟及法規去運轉,其實運轉中的核電廠,大致上還算是安全的,但是問題在運轉之後所剩 下的高階核能廢料,因為這些核廢料沒有辦法處理。

過去美國賣電廠給我們時,曾經簽契約,契約上有講,美國要幫我們處理核廢料,但是後來呢?美國賴帳,台電也曾經想把核廢料運到北韓或中國處理,但是現在國 際公約規定核廢料不能境外處理,所以境外處理已經沒希望。我們的核廢料沒辦法運出去,也沒辦法自己處理。

至於現在台電說要做乾式貯存槽,其實美國已有在做,但由於還是有氧化現象,幾乎都是搞得一塌糊塗,所以乾式儲存美國都做不來,台灣怎麼有能力做?那都是騙 人的,台灣如果真的要做,沒多久一定會出事情。

台灣是個沒有核能產業的國家,那些人(台電)還說絕對沒有問題,講那些話簡直是沒良心!

另外,大家可能都以為核電廠只要除役了就不會有輻射問題,其實那是大錯特錯。核電廠就算除役,還是要有人在裡面監督它運轉,繼續把它冷卻,天天監督輻射線 和汙染,不僅外人不能進入,還必須有人二十四小時在裡面值班,監視這些核燃料棒。因此就算核電廠除役,那塊地方也已經不能做其他用途了,等於是廢掉了,幾 乎就是那片土地從台灣地圖上消失一樣!

還有,不僅核廢料我們沒辦法處理,核四也應該馬上停掉。核四雖然是我們向奇異訂購的,但是反應爐卻是奇異向日本訂購的,但從福島核災之後我們可以看出,日 本核能產業還是不夠成熟的,整個核四的系統整合成熟度也還不夠。台灣核能人才本來就相當稀少,甚至過去的清大核工系都改名字了,台灣幾乎沒有可以把核四反 應爐和這些系統整合的技術與人才,核四如果貿然運轉,那才真的可能萬劫不復。

李桂林

出生:1946年

經歷:台電員工,曾參與核一、核二建廠到正式運轉學歷:台中私立光華補校結業

家庭:育有二子

台電:

反應爐穴清洗作業已改機械化作業針對台電前員工李桂林的指控,本刊向台電查證,該公司表示,核電廠防護衣只是最基本防輻配備,只要進入管制區就必須穿著。 另外,核能電廠是在機組大修時,才清洗反應爐穴及爐蓋,且清洗之工人為電廠年度包商人員,並由廠內員工陪同監測監護與檢驗。前述清洗作業目前均已改為機械 化清洗,不足部分才輔以人工清洗。

至於減容中心,台電表示,該中心完全符合原能會與環保署規定,並有完善的廢氣處理系統,營運以來並未發現輻射擴散。

另外,台電表示,李桂林於1977年10月核一廠裝填燃料後才開始接受職業輻射暴露,但在此半年之前即已經台北榮總診斷罹患「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 並不符職業病認定之暴露與疾病的時序要件。該案目前正由司法程序審理中,台電已依法提呈相關證據供法院審酌,並靜候司法裁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5

揭開臉書上市身價三兆的秘密

2012-5-21 TCW


全球眾所期盼的社群網路帝國——臉書(Facebook)預計在今年五月十八日正式掛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臉書上市後,市值將突破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稱霸美國史上所有的IPO(首次 公開募股)案,比Google上市時還高出兩倍以上。

你或許知道,臉書的含金量來自全球九億使用者,但你可能不知道,臉書大口吃進的商機,你也賺得到。 只要,你搞懂「海量資料」(big data)。
「這是繼蘋果、Google之後,最新的一波資訊革命!」今年四月的《富比世》(Forbes)雜誌如此形容。

所謂海量資料,指的是隨著網路應用、行動裝置普及下,資料量暴增、新形態的資料大量出現後,透過先進的運 算技術,最終,挖掘出前所未見的價值。

以臉書為例,光是累積的照片就超過四百億張,同時,還以每個月三百億筆訊息的速度累積,朝史上最大的個人 資料庫前進。而讓它點石成金的關鍵,就是海量資料的應用。
「它(臉書)就是史上最大、未開發的金礦!」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說。 傳統上,我們所能運用的資料大多以文字、數字為主,但在海量資料時代,那只占了總資料量的五%。 訊息新革命!你開口它能預測下個問題 我們過去活的世界,「就是冰山一角而已,」研究機構IDC市場分析師馬培治說。 其他的九五%,組成了這波資訊革命帶來的新世界,一次把各行各業都拉了進來。 才剛破全球十億美元票房紀錄的電影《復仇者聯盟》(Avengers)中,一段對白,正好點出了這新世界的面貌
:「全世界連得上衛星的手機、筆電、監視器,都變成我們的眼睛了!」影音、圖片,還有機器資料(編按:machine data,包括智慧型手機、悠遊卡、行車紀錄器等),都是過去無法即時交叉運用的資料,如今,卻都成了籌碼,成為可分析的資料庫。

精誠資訊 Splunk Lab計畫主持人林宗瀛表示,過去網路公司如Google等,靠雲端資料分析,大賺廣告財,當可運 算的資料不再僅限於網路,所有產業都能運用資料,挖出金礦。

海量資料最經典的運用範例,就是蘋果的語音搜尋服務——Siri。

從蘋果iPhone 4s手機開始,使用者只要動嘴,就能對著手機下指令,不只是像通話、設定等基本功能,就連搜尋 都可以。

「附近有沒有麥當勞?」當你對著Siri發問,它不但會回答「有」,還會一併將地址、交通等資訊都給你,因為 它能垂直或水平性尋找過往資料庫,預測你需要的資訊。如果你再問「十美元等於多少新台幣?」它不光只是以最 新的匯率計算出價值,還會將歷史上的匯率變化一起呈現。

要「養出」聰明的Siri,語音辨識不是個難題,重點是在接收到問題後,如何進入資料庫找答案,並且透過「前 人經驗」,預測你的下一個問題,最後再找出相對應的語音回答你。

整個過程,至少包括了地點感知、時間感知、任務感知,比對大量的語意資料庫,再透過雲端的連接,之後再轉 回對話介面,將搜索到的文字資料轉換為意向,語音和文字間的轉化……等。

這些都不是新的技術,但要在簡單的幾秒內完成運算,找到精準的答案,並「說」給你聽,在上兆位元的資料海 中,找出有用的資訊,這就是海量資料的能耐。

就連Google最新的《眼鏡計畫》(Project Glass),已與提供海量資料運算服務商展開合作,未來,像電影《鋼 鐵人》(Iron Man)中,使用者提出問題,透過眼鏡鏡面快速分析周遭環境、找出解決方案的情節,都可能成真。

海量資料應用不僅讓蘋果養出Siri,威脅搜尋霸主Google,海量資料甚至能讓企業擁有一個水晶球,分析、預測 出市場和消費者的動向。

例如,對投資分析師而言,每日推特(Twitter)上對各企業產品的評論,從這些評論中感知大眾心理上對某家企業評價的好壞,可以預測到該企業在投資人心目中的評價,成為股價走勢的領先參考指標之一。
數據新應用!多一成分析營收增六百億 根據研究機構Sybase對《財星》(Fortune)選出的一千家美國中小企業研究,企業主如果對既有資料提高一○%的運用分析,就能因為產能提升,而帶來每年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的營收成長。

於是,不論各行各業,企業主都開始尋找自己的水晶球,海量資料的服務,成為市場上的新熱點。 專營海量資料服務、擁有三千七百家客戶,據傳是Siri幕後推手的Splunk,就是焦點之一。從二○○八年至今營
收成長十二倍,今年四月上市第一天,即使截至今年一月的年度虧損仍擴大至一千一百萬美元,首日收盤股價漲幅仍衝破了一倍,市值達三十二億八千萬美元。

不只以海量資料為訴求的公司上市股價大漲,包括甲骨文、IBM、微軟和思愛普等企業,也都看好市場需求,已砸 下了一百五十億美元投資,Google也剛加入戰場,將自身雲端分析技術做為可銷售的服務。

根據IDC統計,海量資料市場年複合成長率近四成,二○一二年整體市場規模達六十八億美元,到了二○一五年,可望成長到一百六十九億美元。

市場成長也帶動人才荒,《InformationWeek》報導,預估到了二○一八年,海量資料分析專業人才將短缺一百七 十萬人,包括了應用數學、資料分析和資料分析科學家等,都將是搶手職缺。
這一些現象,都在在凸顯著企業正搶著從大海般的資料中,摸透消費者需求。 例如像手機製造商、電信商強推的行動錢包、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應用,就是一例。它們正在將手,伸進你的
消費紀錄。

「以前只有銀行知道的資料,現在互聯網、電信商,甚至App開發商都抓得到了!」研究手機安全的巨虹電子產品 經理黎建君說,「歐洲做過實驗,手機搭載了支付功能之後,因為抓住消費習慣,使用者消費立刻上升!」

技術新進展!能捕捉過去找不到的資訊 新型資料庫正在快速「長大」,目前已有超過三千萬種偵測網絡散布在交通、工業製造、通路業等,隨時隨地蒐
集資訊,每年還以超過三○%的幅度成長。

但就算有了海量資料的分析技術,也握有了更多資料,「最大關鍵是,你要知道能靠它們做什麼?」Splunk亞太 區總裁劉文熙說。

新世界中的資料五花八門,從消費者的婚姻狀況、城市的交通流量到當天天氣與濕度等,但是在一片資料海中,企業主能不能找出關鍵的連結,讓資料產生意義?

「就像面對一座許願池,但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要許什麼願。」馬培治形容,相較從過去就大賺資料財的軟體、網 路公司,其他產業對海嘯般的新趨勢相較陌生,通常會遇見兩個問題,一、仍以過去資料整理是為了做財報、生產 鏈監測的思維,看待海量資料;二、對有效資料的認定過於保守,很多有用的資料,就這樣被丟棄了。

「長遠來看,對台灣企業整體的轉型和競爭力,有絕對的影響。」馬培治說。 過去,台灣產業重心放在代工為主的硬體製造業,最多是用資料運算來加強產能,但現在不論是要發展自有品牌或者服務業,海量資料的應用,都是擬定策略、挖掘消費者心理、提高品牌價值的利器。

臉書上市,等於宣告一個資訊流爆炸的海量資料時代正式來臨,活在網路時代的個人,將被巨大資料所包圍,這 些九五%你所看不到的網路資料,將成為企業未來生存最重要的新戰場。

【延伸閱讀】1分鐘看懂海量資料 它產生的資料量暴增!
2011年所產生的資料量,是2005年的14倍 它可處理種類更多元!
能處理包括聲音、圖片、影像等資料,而過去以文字、數字為主的資料,只占全世界總資料量5%
它運算的速度變快!

以解碼人類DNA排序為例,起初需要10年運算,現在7天就完成 它創造更多新價值!
2012年整體市場規模達68億美元,到2015年可望成長至169億美元
【延伸閱讀】應用海量資料,教你點石成金 場合舉例:奧斯卡頒獎典禮應用舉例:播映新片片段,分析網友反應新商機:找出潛在影迷和各片的行銷預算 場合舉例:語音搜尋服務Siri應用舉例:即時辨識你的問題並找出答案新商機:預測下一個問題並提供相關資訊 場合舉例:便利超商應用舉例:能記錄各區域消費行為新商機:調整店面商品擺設,提高銷售率 場合舉例:麵包店應用舉例:記錄當地天氣資料與銷售紀錄新商機:預測原料進貨量以控制進貨成本 場合舉例:醫院應用舉例:監控早產兒各類生命跡象並比對病史新商機:提前判斷病症出現,降低死亡率 場合舉例:股市投資應用舉例:透過推特網站掌握所有網友言論新商機:做即時分析,預測當日股票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8

上島咖啡跑路風波揭開「零管理」缺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7-10/3MNDE4XzQ3MTE3Mw.html

曾開遍大江南北的上島咖啡正陷入一場信任危機。

日前,消費者在北京西單上島咖啡門店辦理了5000元儲值卡,但是還未消費多少金 額,該門店就倒閉了,而老闆也不知所蹤。這位消費者本以為,上島咖啡是連鎖品牌,即使這家門店無法消費,其他門店應該可以。但事實並非如此,其他加盟店並 不認可這種儲值卡。更讓人費解的是,上島咖啡總部明確表態:這是該加盟店的單店行為,與總部無關而拒收,更不要說進行還款了。

而據瞭解,上述上島咖啡儲值卡事件並非個案。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北京,上海和濟南等地區,近年因為上島咖啡加盟店關閉導致消費者儲值卡無法消費的事件同樣上演。今年3月份,濟南上島咖啡濼源店老闆跑路,消費者之前辦理的儲值卡成為一張無法消費的廢卡,至今也沒有解決。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上島咖啡信任危機事件,暴露出上島咖啡在特許經營加盟管理上存在漏洞,而且即使是獨立經營的加盟店,出現經濟糾紛,其品牌特許方也是負有連帶責任的,同時對於品牌的損害程度更甚。

特許經營企業對於加盟企業的管理問題已經被推上了不可忽視的地位。

加盟費=品牌使用費?

據 瞭解,上島集團在中國大陸共有10家公司,僅在上海就有3家,其中上海上島食品有限公司是上島集團設在中國大陸的總公司,雖然名義上是總部,但實際上只是 一個生產基地,除了向分公司供貨,其餘業務都由分公司分管,在這些業務上並不存在上下級的隸屬關係。例如上海的加盟業務就按照浦西和浦東的地域劃分,分別 交由上海上島餐飲連鎖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和上島咖啡浦東公司管理,兩家分公司各自獨立。

據上島咖啡官方網站顯示,上島咖啡有北京、哈爾濱、山東、上海浦東、上海浦西、浙江、福建、成都、重慶、藏南地區和阿克賽欽區等11家分公司。這些分公司代表總部負責上島咖啡在中國各個區域的加盟業務。

然而,《中國企業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上島咖啡加盟店目前的加盟費只能屬於品牌使用費。

位 於北京西南三環的普萊爾島咖啡曾經是上島咖啡的加盟店,如今,當《中國企業報》記者再度來到這裡時,從樓頂上大大的「player島咖啡」招牌,仍然依稀 可以看出原來「上島咖啡」品牌的影子。咖啡店裡面的裝潢也全部保留了上島咖啡的風格,只是去掉了所有上島咖啡LOGO,記者坐下後,發現連點餐單上的品種 也幾乎和上島咖啡相同,記者隨便要了一杯上島咖啡主打品種——藍山咖啡,服務小姐端上來的雖然比上島咖啡的濃度偏低,但喝起來味道卻相差不多。

那麼,普萊爾島咖啡為什麼改名?其與上島咖啡又有什麼關係?《中國企業報》記者隨即採訪了該店值班經理,據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先生介紹,這裡原是上島咖啡的加盟店,至去年,5年加盟期已到,於是不再加盟,但仍然使用上島咖啡的供貨渠道,因此保留了上島咖啡的味道。

據 他介紹,當時加盟時除了加盟費,還要支付總部統一裝修的費用,一共投資近30萬,開業後,總部派來一個店長,對店內人員和管理進行了簡單培訓,之後就再沒 有任何管理行為,加盟店與總部的唯一聯繫就是需要進咖啡豆等原料時打電話,那邊便會送到。加盟到期後,由於前5年經營成果並不理想,所以沒有再交下一個5 年的加盟費,也不再使用上島咖啡LOGO。

據這位經理介紹,因為使用了上島咖啡的品牌,他們利用這5年時間已經在此區域擁有了足夠的固定客源和影響力,所以改名後對經營沒有什麼影響。對於上島咖啡對此是否會有異議的問題,這位經理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我們到期了。」

而 《中國企業報》記者在另一家上島咖啡則看到了另一種經營模式。這家位於北京紫竹橋附近的上島咖啡,在其門上「上島咖啡」牌匾的下方直接打出「北京星竹餐飲 管理有限公司」字樣,記者向店內工作人員詢問,這到底是「上島咖啡」還是「北京星竹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得到的回答是,這是「北京星竹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經營的上島咖啡加盟店。

可以想見,在其5年加盟期過後,此咖啡店已經完成了自身品牌的建設過程,也不需要再加盟上島咖啡了。

據普萊爾島咖啡值班經理介紹,因上島咖啡品牌影響力和標準化原材料,每年都有很大一批新加盟的上島咖啡加盟店,當然,每年也有很多到期不再加盟的門店。

上島咖啡儼然成為咖啡店培訓學校,加盟費成了品牌使用費和入門費。

特許經營

別走入「零管理」誤區

特許經營(Franchise)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成功的商業模式。它的本質是以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為核心的產權交易,是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經濟發展模式乃至社會發展模式。

特許經營的商業模式,經過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的實踐,已成功地為可口可樂、麥當勞、柯達、福特汽車、沃爾瑪、7-11便利店、希爾頓酒店、迪斯尼樂園等世界各行各業的品牌巨人所實踐,並為全球中小企業的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了最成功的捷徑。

正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商業模式,造就了上島咖啡這個品牌。

然而,特許加盟不能「零管理」。

《中國企業報》記者採訪中瞭解到,正是由於上島咖啡對於加盟店的「零管理」,才釀就了此次信任危機,同時也流失了一批借上島咖啡品牌發展起來的優秀門店。

特許加盟無疑是把雙刃劍,如果管控不力,特許加盟對企業的品牌及盈利能力反而會構成傷害。由於品牌企業往往會對加盟店疏於管理,一些惡性事件的出現可能導致企業長期品牌形象受損。

在 業內,企業開始越來越重視對特許加盟店的細節管理。如7天酒店,他們採用的是對加盟店的直營化管理,派自己的人員到加盟店任店長,對於經營及口碑出色的加 盟店,企業會進行回購,雖然並非所有加盟店都願意將店出售,但這也是為運營業績良好的加盟商提供了一條出售門店套現的選擇。通過這種方式,從制度和激勵措 施上加強了對加盟店的管控。而如錦江之星,也對加盟店制定了嚴苛的服務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50

中鋼子公司高價購併賠錢貨、台電向民營電廠超額購電 揭開國營事業四大弊病



2012-7-16  TWM


林益世事件讓「國營事業浪費、沒有效率以及人謀不臧的貪汙舞弊」舊記憶又重新被喚起,不管藍綠哪一黨執政,國營企業的問題一直未改善,聲望低落的馬總統,如果真想追求「歷史定位」,改革國營事業將是他「扳回一城」的最後機會。

撰文‧張瀞文、葉揚甲、鄭淳予行政院前祕書長林益世遭爆料,向中鋼下游商地勇公司索賄未遂,地勇因而遭斷料,林益世涉貪風暴,越演越烈,中鋼角色飽受質疑,社會也發出改革國營事業的聲音。

「國營事業一直擔負有重要的政治任務,需要積極配合執政黨的政策與施政,這一點不管藍營或是綠營,哪一黨執政時都一樣!」一位曾經在國營事業位居高職,現已轉為民間企業「董」字輩的經營者,一語道破「國營事業」在現行政治體制下所扮演的微妙、尷尬且怪異的角色。

最明顯的就是這次大選後,馬政府宣布油電雙漲,有官員私下就說「為了要贏得大選,選前油電凍漲十六個月,難道不就是今天油電必須雙漲的最主要原因嗎?」顯然政策或是政治人物過度干預國營事業的經營,是國營事業經營績效不彰的重要因素。

弊病一

政策干預影響經營績效

近日引起軒然大波的中鋼,過去幾年鋼鐵景氣大好時,很多下游廠商爭著搶貨,所以買賣中鋼鋼品額度,一來一往之間,往往每噸利潤高達三千元以上。立委羅淑蕾說,很多業者為了拿到額度,紛紛透過民代「施壓」、「關說」,這樣的傳聞在業界早已是公開的祕密。

但中鋼其實已經民營化,目前官股持股已經降至二一%,為何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在十一席董事中,中鋼的最大股東經濟部占三席,其餘八席則由中鋼轉投資公司指派代表。

換言之,官股握有更換中鋼董事長、高階主管的權力,因此對於來自黨政高層的「指示」,中鋼內部必須照辦。以這次林益世事件來看,連一個「爐渣」的分配都可以衍生這樣龐大的利益,更別說中鋼或是旗下一○三家子公司要投資、購併什麼公司,可能都需要上級「點頭」才算數 。

其中二○○九年中鋼旗下中鴻有一筆與安鋒集團旗下振安鋼鐵的購併交易,就讓一般投資人「看不太懂中鋼到底看上振安鋼鐵哪一點,願意用這樣的高價購併它?」 振安鋼鐵是曾叱咤港都的安鋒集團朱安雄及吳德美創辦的公司,朱氏夫婦二人靠著白手起家,一度集政商勢力於一身,權傾一時。直到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安鋒集 團經營急轉直下,負債高達三五六億元;加上集團資金往來複雜,財務體質早已羸弱不堪,朱氏夫婦更因涉嫌掏空而被求處刑期。

到了○三年高雄市議長賄選案三審定讞有罪,朱安雄逃亡海外,○九年初,振安鋼鐵歇業,隨後面臨法拍,被中鋼旗下中鴻子公司鴻立取得,朱氏夫婦攜手創建的政商王國終至瓦解。

依當時振安的主要營業項目及財務狀況而言,並不特別吸引買家注意,而中鴻卻願以四十五.九億元取得振安法拍資產;若加上○七年中鴻接手振安債權付出的二十二.二億元,共六十八億元,總金額占中鴻○九年實收資本額四○%。

由於中鴻付出的金額很龐大,加上振安賣相其實不美,讓外界對此購併案多所聯想,甚至業界人士也質疑背後恐有「大老闆」指使。

不過,據中鴻內部人員表示,追求綜效以及上下游整合,是購併振安的最主要理由。事實上,當時外界對這樁合併案所能創造的效益頗為看好,但事後回首,鴻立(振安後來併入鴻立)獲利卻遠不如預期。

一位專業人士認為,國內平板鋼除非是一貫化廠,不然競爭力都不強,主要原因就在於單軋廠技術層級不高,獲利受制景氣影響。

從中鴻○五年至○八年EPS(每股稅後純益)大起大落的情形即不難理解,當年中鋼集團購併前,相信不至於未評估,一位中鋼卸任董座就說,在他擔任董事長任內,一直面臨有民代要求中鋼必須購併振安的壓力,顯然當年購併案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

弊病二

轉投資事業衍生圖利爭議

半民營的中鋼問題不少,一年總預算共一兆六千多億元(相當於國家的總預算)的台電、中油,背後利益更為龐大。其中台電與眾多民營電廠之間的購電利益糾葛,則是國營事業衍生出的另一種面貌。

立委林佳龍就說,目前台電對外購電存在三種相當不合理的現象,包括向本身轉投資的民營電廠溢價購電、向民營電廠超量購電,甚至汽電共生廠向台電「買低賣高」等,他呼籲各界應注意「台電與民營電廠間不能說的祕密」。

怎麼說「買低賣高」?林佳龍表示,汽電共生都是民間一般生產事業(石化、造紙)附帶產生,是用蒸汽回收來發電,再進一步回收發電自用,而用不完的電就轉賣給台電;但是汽電共生業者利用「尖峰、離峰」時段「電價不同」,將電「買低賣高」給台電賺取暴利。

汽電共生業者把一天分成三班制,用電尖峰時刻,台電的電價高,就降低營運量,然後再把自己所產生的電,大約九成都賣回給台電,賺取高額獲利。

晚上離峰時刻,向台電購電便宜,公司再採取加班制大量趕工,向台電買便宜的電來從事公司營運,從中賺取利益,林佳龍認為此舉有聯合掏空台電的嫌疑。且台汽 電、台化新港廠、大園汽電、華亞汽電、長春石化、榮成紙業等六家汽電共生業者於尖峰時間的發電量,幾乎超過九成都賣回給台電,情況相當不尋常。

另外,就是台電虧了一屁股,旗下轉投資民營電廠,包括子公司台汽電以及台汽電轉投資國光、星能、森霸、星元等四家台電孫公司,卻因為賣電給台電而口袋滿滿,因此引起民營電廠的投資報酬率到底是多少才合理的爭議。

林佳龍表示,電廠投資大多屬專案性貸款,所以隨著營運時間拉長,貸款的比重也會降低;加上這幾年銀行利率持續走低,照理說,電廠的投資報酬率也應該要順勢調整才合理。

現在市場的基本放款利率,已從這些民營電廠一九九五年建廠時的七.六%,降到二○一一年的一.五二%左右,利率已降這麼多,合理報酬也應該調整。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顯示,因民營電廠投資報酬率未跟著利率調整,台電近五年就多了五十九億元的購電成本。

弊病三

過度投資造成無端浪費

過去台電從未積極解決這個問題,但今年油電雙漲引發民怨,台電因此從今年四月開始與這四家民營電廠溝通,要求民營電廠降價,不過溝通十次仍無進展,甚至最近搬出能源局,都沒辦法要求這四家民營電廠,將超額獲利回饋給民眾。

其實這四家民營電廠都是台電旗下台汽電持股超過三○%以上的孫公司,但現在這四家民營電廠堅持不降。台電連「孫子」都叫不動,對於後續要與其他五家各有財團企業在背後撐腰的民營電廠協商,立委私下普遍認為不樂觀。

全世界國家的電力備用容量率皆比照美國能源局的一五%,兩年前台電經專家研究評估後,認為台電的備載率也可減至一二%至一六%;但是台電近幾年因為向其轉 投資的民營電廠購電,導致備用容量率實績值大幅提高,○九、一○、一一這三年分別為二八%、二三.四%及二○.六%,遠遠高於一二%至一六%,也高於歐美 其他國家。

對於「備用電力過高」問題,國營會執行長劉明忠今年四月曾說,「備用電量就像高速公路的年節塞車,不能因為到了離峰時段,使用者變少,就斷定其為浪費」。 如果按照劉明忠的說法,那現在平均超過二○%的備用容量率,是不是就是以夏季最尖峰的用電時段來計算整體的用電量,才會出現「電力過剩」的問題?

對此林佳龍表示,備用容量率太高,就是代表台電本身的發電以及民營電廠的發電,加起來已經超過台灣實際的用電需求。

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主要是因過去台電預估的用電需求,其實是以當時的經濟成長所需電力預估,如果經濟成長率的預估一直拉高,預估的用電量就會提高,這時候就會有擴建電廠的需求,就會有超高的備載容量。

這就像是我們如果預估未來台灣人口會持續成長,所以必須多建幾條高速公路,但是實際上未來台灣人口走向老年化,人口只會慢慢減少並不會突然大增。因此如果現在因為一個過年塞車,就決定大興土木多蓋幾條高速公路,最後就會與多蓋電廠一樣造成浪費。

由於增加一%電力的備用容量,幾乎等於一百億元的電廠投資,所以最近幾年,台電的備用容量遠遠高於一六%,立委們質疑這當中造成無謂的浪費,甚至不乏有利益輸送問題隱藏其中。

弊病四

人事包袱及董監不當兼任

最後再看到國營事業的人事包袱問題。國營事業治理績效不彰,但其員工卻享有公務人員保障的薪水和福利,「國營事業肥貓」成為油電價格調漲聲浪中,最被質疑的一環。

台電、中油主管都曾在立法院公開表示,中油、台電員工平均薪水(不含獎金)月薪是七萬元,除了與現在一般大學畢業生的二十二K有天壤之別外,也凸顯中油、台電經營績效不彰、但薪水卻是水噹噹的「國營事業金飯碗」的不合理現象。

其實「平均薪資高」問題還小,躲在台電背後,民營電廠高層主管的位子,才是國營企業「大肥貓」真正隱身的場所,因為這些民營電廠高層,大多是由台電高層主管退休後轉任,繼續領取高薪。

監委葉耀鵬就說,「台電主要主管離退後轉任民營電廠的行為,表面上似乎沒有違反旋轉門條款;但是,當台電吃虧時,官員不積極為台電爭取,等到退職後,卻跑 到民營電廠公司擔任董事長、總經理,這雖然不能說是︽刑法︾上的期約,但這種現象讓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有移送司法機關調查的必要。

中鴻轉投資績效不彰

——鴻立鋼鐵近年營運情況 單位:億元年度 帳面價值 當年度認列

投資損益

2009 30.5 0.46 2010 27.5 -2.97 2011 28.3 -0.89 資料來源:中鴻合併財務報表誰讓鄒若齊回鍋?

中鋼董事長掌握旗下眾多轉投資公司人事權,藍、綠執政都想用「自己人」穩住影響力,面對大家都想咬一口的肥肉,中鋼「董事長」扮演關鍵的角色。

十年前,現任中鋼董事長鄒若齊因綠營執政,而從副總職位辦理退休,一度到華新麗華集團旗下子公司華新卡本特擔任總經理一職。藍營拿回政權後,他打破中鋼「退休後不得回任」慣例,回鍋接任總經理,引爆中鋼工會及內部強烈反彈。

根據《經濟部暨所屬機關(構)人員兼任公民營事業及財團法人董監事職務之遴派、管理及考核作業要點》規定,已辦理退休人員不得遴派公民營事業董監事職務,但年齡未滿65歲,基於業務特殊需要,經專案簽報核准者,不在此限。

對此民進黨立委李俊俋就說,鄒若齊2002年從中鋼退休後又回鍋,當時行政院確實就是以專案方式處理此樁人事案。

且鄒在10年1月22日回鍋擔任中鋼總經理,同年6月就升任董事長,同時把原本中鋼一名府會聯絡人,擴編成國會聯絡組「向上溝通」。8月份的第一次董事 會,中鋼就通過以10億元,買鄒的老東家華新麗華在中國常州且仍陷於虧損的鋼廠,當時鄒不避嫌的作法引起鋼鐵界一陣譁然,甚至最近爆發林益世事件當中牽涉 到的地勇爐渣標案,都發生在鄒擔任董事長任內。

李俊俋說,在林益世的錄音帶中,可以聽到他們想換掉當時的中鋼董事長張家祝,由於鄒若齊領有中鋼退休金,他要回鍋中鋼高層的人事案必須由行政院簽核,當時 的經濟部長施顏祥、行政院祕書長林中森,甚至行政院長吳敦義,是否就是經手鄒若齊人事案的關鍵人?似乎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 (張瀞文)台電年年大虧,民營電廠獲利卻一年比一年高——近六年台電與轉投資民營電廠盈餘狀況 單位:億元公司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台電 -2.00 -231.32 -752.20 -134.26 -268.29 -479.36 台汽電 5.54 3.83 8.74 9.90 9.24 10.38 森霸 6.16 6.07 17.18 17.13 15.16 17.86 星能 3.06 2.09 8.26 7.88 8.20 8.57 資料來源:立委羅淑蕾辦公室提供民營電廠專收台電退休高層人士?

——台電高階人員轉任轉投資民營電廠概況姓名 原任台電職稱 民營電廠職稱 起訖時間林文淵 董事長 台汽電董事長 91.07.01-97.06.30 林清吉 董事長 台汽電董事 94.07.01-97.06.30 李原宣 副總經理 台汽電董事長 97.07.01-99.12.19 蔡文魁 副總經理 台汽電董事長 99.12.20-迄今賴世章 副總經理 星能電力董事長 90.09.01-93.12.31 李甘常 副總經理 星能電力副總經理 94.01.01-97.03.31 林文淵 董事長 星能電力董事長 94.07.01-97.10.16 林清吉 董事長 星能電力董事長 97.12.20-100.06.30 徐懷瓊 副總經理 星能電力董事長 101.03.16-迄今林清吉 董事長 星元電力董事長 96.02.13-97.12.19 施弘基 副總經理 星元電力董事長 99.06.24-迄今李錦田 副總經理 大園汽電董事長 99.08.01-迄今吳宗曉 專業總工程師 國光電力總經理 100.09.09-迄今註1:高階人員為經理級以上註2:統計期間為91年1月至101年5月資料來源:立委林佳龍辦公室提供民營化成功案例:台船的再 生計畫相對於台電、中油虧損累累,前身為中國造船的台船,在2000年時資本額是110億元,負債卻超過270億元,全年虧損達65億元,一度是國庫沉重 的包袱。

當時剛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堅持執行再生計畫,裁員減薪並行,並引發工會強烈反彈抗爭,後來工會眼看公司快倒了,才不得不屈服。最後在政府設法支應員工年資結算金後,在2001年底幾乎裁掉一半,約1100多位員工,全面減薪35%,是國營事業史上縮編規模最大的一次。

當時中船的再生計畫曾經引發朝野、勞資多方爭執,其間曾改名為台船,又經過幾次波折,終於在08年12月以台船為名,正式在集中市場掛牌交易,順利踏出民營化的一大步。

從台船順利轉虧為盈、最後成功上市的例子證明,若非當年經歷過「痛徹心扉」的大裁員、大瘦身,台船可能撐不到2003年之後那一波全球造船、航運業的大多 頭,也嘗不到之後掛牌上市的甜美果實。 (張瀞文)中油、台電績效不佳,獎金卻不少!

——中油2008至2011年度經營績效獎金列支情形 單位:億元項目/年度 2008 2009 2010 2011 預算數 53.0 52.1 51.3 52.0

決算數

(月數) 33.1

(3.29月) 46.6 (4.60月) 47.1 (4.60月) 48.2

(4.60月)

——台電公司2008至2011年度經營績效獎金列支情形 單位:億元項目/年度 2008 2009 2010 2011 預算數 40.1 39.9 40.3 39.9

決算數

(月數) 64.8

(3.58月) 85.2 (4.60月) 84.0 (4.47月) 84.1

(4.34月)

資料提供:審計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