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20731495673.html
隨著我國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科技軟件行業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和帶動力不斷增強,以信息化為基礎對傳統經濟的改造和提高新興經濟運行效率的經濟結構 調整的內在需求持續提升,使科技軟件行業出現持續高速增長態勢。近年來廣泛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尤其是應用軟件領域持續受到投資者追捧。
根據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數據庫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2008年以來,科技軟件行業融資規模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其中融資規模上升幅 度達168%,2011年至今,科技軟件行業融資案例達35起,接近2010年全年案例數量的73%;融資金額3.4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融資總額,達到 近6年來歷史最高值,整體投資規模上升明顯。(見圖1)。
圖1 2006-2011YTD中國科技軟件行業VC/PE投資規模
以 單筆投資規模來看,2011年科技軟件行業平均單筆投資金額為963萬美元,遠高於2010年的440萬美元。由於科技軟件行業較少的受到宏觀經濟和行業 週期影響,投資者對IT行業的投資逐漸由過去的偏重於硬件設備轉向科技軟件及軟件服務相關行業。今年發生的幾起科技軟件融資案例,相對集中在應用軟件領 域。
以融資企業細分領域來看,2011年至今應用軟件領域以29起案例居各細分行業之首,佔軟件行業融資案例數量的83%。從融資規模來 看,應用軟件領域以2.7億美元佔比83%,仍然居科技軟件各行業之首,軟件產業其他與軟件外包行業以4534萬美元和2238萬美元融資規模分別佔比 13%、7%。2011年9月1日,保騰創投、邦信資產、中國高新投資、海通開元等認購北京華勝天成非公開發行股票,累計投資5161萬美元的案例就來自 於應用軟件領域,這起案例也是今年科技軟件行業融資規模最大的一起。
圖2 2011至今中國科技軟件行業VC/PE投資案例數量行業分佈情況
圖3 2011年至今中國科技軟件行業VC/PE投資金額行業分佈情況
表1 2011年中國科技軟件行業企業VC/PE融資規模TOP10
2010 年科技軟件企業在資本市場表現比較活躍,上市數量和融資規模都呈現大幅增長趨勢,上市數量和融資規模分別較2009年增長250%和248%,均達到歷史 最高水平 。2011年至今,該行業已有8家企業實現IPO,融資規模達6.7億美元,超過2010年之外的其他年份(見圖4)。2011年1月25日,萬達信息 (300168.SZ)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發行股票3000萬股,每股發行價28元,共募集資金8.4億元,該起案例也是今年科技軟件行業融資規模 最大的一起案例(見表2)。
圖4 2006-2011YTD中國科技軟件行業企業IPO融資情況
表2 2011年中國科技軟件行業IPO融資案例
軟 件行業的投資退出方面,也一直保持較為通暢的境內外退出渠道。從行業平均退出回報率來看,2009年至今,行業平均退出回報率逐年上升,趨勢明顯。 2009年的平均回報率為5.05,2011年至今該行業的平均回報率上升至10.18,增幅達256%(見圖5)。2010年12月22日,世紀瑞爾深 交所中小板上市,國投高科獲74.95倍退出回報,2011年1月25日,萬達信息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上海科投獲52.44倍退出回報,這兩筆高回報退出 分別拉動了2010年、2011年該行業的平均回報率上升。
圖5 2006-2011YTD中國科技軟件行業IPO賬面退出回報率
根據投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今,BAT、小米、奇虎360已披露累計投資規模大約是240億美元,投中研究院估算,五家公司歷史總體的投資規模應在300億美元以上。這五家市值排名居前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也在中國TMT領域的投資保持著很高的水準和活躍度。本報告選取這五家公司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代表,對其進行產業投資布局的特點以及趨勢進行橫向的對比和分析,探尋中國互聯網戰略投資者產業布局的現狀和思路。
1.基本情況對比
在PC互聯網時代,BAT原本各自為戰。人們對BAT比較普遍的了解是:百度專註於搜索,阿里專註於電商,而騰訊則專註於即時通訊。而自2010年左右開始,三巨頭的體量在逐年快速增長、並在各自所專註的領域形成近乎壟斷的優勢之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也逐步來臨,中國互聯網行業似乎要迎來一輪大規模的重塑。
表1 - BAT、小米、奇虎360的市值、營收規模、營收結構對比
在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格局重塑過程中,規模最大的BAT無疑還是強大的競爭者。騰訊和阿里的市值均逾千億美元,百度也有接近千億美元的規模。而BAT之外,小米的迅速崛起使其估值不斷創造新高,而最新一輪的融資估值更是將有可能達到400至500億美金。奇虎360也有近百億的市值。尤其是在近兩年,小米和360作為BAT之後第二集團的代表,投資布局較為活躍。
從營收的結構來看,五家企業的營收仍然主要來自其各自的傳統優勢業務:騰訊八成收入依然來自遊戲,阿里七成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內零售電商(淘寶、天貓、聚劃算),而百度更是幾乎所有收入的仍來自依托搜索服務的營銷和廣告,小米由於成立時間較短,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手機端,360的網絡增值服務主要是遊戲,也是依托其安全產品線——瀏覽器和應用市場,來進行流量的導入和變現。
這體現出,第一,這些互聯網巨頭在自身發展早期階段的布局仍以加強自身業務為重,仍然一切都圍繞主營業務進行;第二,產業鏈上其他環節的建設需要時間,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的構築需要時間;第三,多數的布局均為入口布局,如何將其變現依然是個重要課題。
圖1 - BAT、小米、奇虎360迄今已披露的投資案例金額
圖2 - BAT、小米、奇虎360迄今已披露的投資案例數量
據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從2005年至今,BAT、小米、奇虎360已披露累計投資規模大約是220億美元,投中研究院估算,五家公司歷史總體的投資規模應在300億美元以上。
不難看出,這五家公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並購,始於2009至2010年這段時間。需要說明的是,阿里在2005年投出的金額較大,是由於其在當年用17億美金對雅虎中國進行了資產收購。而小米成立時間較晚,於2012年前後才開始進行投資的布局,並在短短的兩年間里進行了大量的投資。2014年小米已經投資了近20個案例,共5億多美金,我們預計未來小米應該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總體戰略對比
投中研究院分析認為,BAT、小米、奇虎360在總體的投資布局戰略思路上,有如下四個共同點:
第一,對現有擅長領域的鞏固,加強核心業務,力求形成協同效應。
第二,對未來機會的判斷,在新業務和未知領域提前進行布局。
第三,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建設,構築完善的生態系統。
第四,設法尋找流量變現的方式。互聯網企業體量的增大,會為其帶來流量的導入和制造能力的增強,而當前布局的多數入口還未能實現變現。如何將流量進行變現需要持續進行探索。
同時,各自也保持一些不同的特點:
百度:相對保守,依賴搜索變現,戰略投資為主
BAT當中,與其他兩者相比,百度相對更加保守一些。以搜索引擎為支撐的廣告收入一直是百度營收的絕對來源,而在內部和外部探索新業務方向時,主要以戰略投資為主,形式多為收購和控股,一方面可以引進人才,一方面可以卡位新的業務。總體來講相對比較保守,近幾年在騰訊和阿里瘋狂展開布局的時候也是不溫不火。
阿里:積極構築電商生態鏈,布局廣泛
阿里巴巴一直側重於構築完善的電子商務的生態鏈,覆蓋物流、數據服務、電商的交易支付、供應鏈金融等領域。
阿里可以算是BAT當中最為活躍的投資者,自2013年起加大力度投資,投資金額在這五家當中居首,十分活躍。投資方向比較雜亂,標的物從國內到國外,既有上市大公司,也有初創早期的公司。
騰訊:開放平臺戰略,遊戲是重頭,重戰略前瞻
騰訊對於自己有經驗的領域,會選擇自己來開展業務。但對於那些相對不熟悉的領域,在缺乏對行業里具體做法的了解,缺少相應線下業務能力的情況下,騰訊更多地采用的是開放平臺。
騰訊的開放平臺戰略始於2011年,主要有兩種做法:一種做法是在特定行業里選擇最好的平臺型合作夥伴,在其所在的行業里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並且建立起了強大的生態系統,比如滴滴打車、大眾點評、京東等等;另一種做法是圍繞在特定行業的生態系統來開展業務,為行業中的參與者提供平臺並開展相應業務,可以使用騰訊的社交平臺、支付系統、廣告網絡等等。
遊戲領域一直是騰訊投資的重點,據投中研究院統計,單是已對外披露的案例就有40個之多,涉及30億美金以上。
2011至2012年間騰訊開始加大國內外投資力度,在國內投資成長期甚至上市公司為主,或者直接收購,以布局卡位為主,側重戰略上的前瞻性。
小米:比BAT更易適應移動互聯網,專註移動生態圈建設
2010年才成立的小米在戰略投資這件事上並不含糊。據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僅進入2014年以來,小米以及雷軍的順為基金已經投出18個案例,涉及智能硬件、地圖、手機瀏覽器、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媒體資訊、本地生活服務、文化傳媒、醫療健康、遊戲等等多個領域,表現極為活躍。由於小米誕生於智能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開始蓬勃發展的2010年,會比誕生於PC互聯網時代的BAT轉身更容易,也更容易專註於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的建設。
奇虎360:投資額度偏小,安全永遠是布局重點
奇虎360的投資並購布局也在2011年左右開始加速,據投中研究院統計,迄今已披露的案例數量大約是40多個,但是投資額度普遍不高,多數在千萬人民幣級別。
與小米廣泛布局的思路不同的是,奇虎360的投資主要覆蓋在安全業務、遊戲、移動互聯網領域,專註以安全為切入點進行展開。
3.趨勢判斷
投中研究院認為,BAT、小米、奇虎360乃至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在在未來幾年內的趨勢,有以下幾個共性:
第一,總體趨勢的核心都是全面深入移動互聯網。
第二,移動互聯網時代,O2O的加速布局。未來如何更快與線下結合,將會是各巨頭業績增長重要看點。
第三,垂直領域的投資。圍繞用戶在教育、文化、娛樂、醫療健康、金融等垂直領域的進行投資布局,閉環建設依然是重點,提高用戶粘性,滿足用戶更高層次的需求。
第四,現有業務短板的建設。比如,在支付環節一直處於劣勢的百度要並購快錢,阿里在社交領域的不斷嘗試,騰訊和百度聯手萬達試水電商。
第五,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結合的空間依然廣袤。智能硬件的發展目前主要受技術瓶頸制約,但軟硬件結合必將是未來趨勢。
此外,作為五家企業當中唯一還未上市的小米,在投資並購是需要考慮為未來的IPO鋪路。一方面可能會考慮到投資收益,即選擇營收利潤比較好的標的;另一方面會著重布局移動互聯網的各個平臺,構建完整的生態圈。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17 17:03 編輯 投中統計:一季度互聯網表現活躍,電商行業尤為突出 作者:馬萌 導語 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2015年Q1全行業融資案例共444起,披露融資金額總計110.47億美元,同比跌落9.25%,環比跌落31.31%。 2015年Q1中國互聯網行業整體表現比較活躍,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本季度互聯網行業VC/PE融資案例共發生181起,披露融資金額30.93億元;並購宣布案例115起,交易金額47.41億美元;新增上市企業4家;VC/PE機構通過IPO退出、並購退出均獲較高回報。 互聯網行業融資規模持續上漲 電商行業融資高達17億美元 2015年Q1互聯網行業VC/PE融資放緩,融資案例數量較上期有所減少,但融資金額仍呈上升趨勢。 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2015年Q1全行業融資案例共444起,披露融資金額總計110.47億美元,同比跌落9.25%,環比跌落31.31%。 其中:2015年Q1互聯網行業融資案例181起,披露融資金額30.93億美元,同比增長161.66%,環比增長27.20%(見圖1)。 ![]() 圖1 2013Q1-2015Q1中國互聯網行業企業VC/PE融資情況 從細分領域看,本季度互聯網行業融資以電子商務、行業網站為主,分別占比55.7%、19.9%(見圖2、圖3)。 ![]() 圖2 2015Q1互聯網行業細分領域VC/PE融資分布 ![]() 圖3 2015Q1互聯網行業細分領域融資金額比例 具體來看,2015Q1互聯網企業融資金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共10家,其中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融資規模最大,為7億美元(見表1)。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4月10日,旗下的美團網由王興(校內網)創辦,美團網每天將推出一單精品消費,包括餐廳、酒吧、KTV、SPA、美發店等,網友能夠以低廉的價格進行團購並獲得優惠券。 ![]() 表1 2015Q1國內互聯網行業企業獲得VC/PE融資重點案例 一季度並購活躍 易車網獲高額交易 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2015年Q1全行業並購宣布案例共1186起,交易金額達1474.66億美元,同比增長38.5%,環比增長40.6%。 其中,互聯網行業並購宣布案例115起,交易金額47.41億美元,同比增長56.4%,環比增長18.9%(見圖4)。 ![]() 圖4 2013Q1-2015Q1中國互聯網行業並購宣布情況 具體來看,互聯網行業並購宣布案例披露金額的共有13起超過1億美元(見表2),其中易車網獲高額投資:京東增資易車網11.5億美元、騰訊增資易車網1.5億美元。 ![]() 表2 2015Q1互聯網行業並購重點案例 互聯網行業企業並購完成情況趨於平穩,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2015年Q1互聯網行業並購完成案例共59起,交易金額18.59億美元,同比增長18.59%,環比增長3.78%(見圖)。 ![]() 圖5 2013Q1-2015Q1中國互聯網行業並購完成情況 IPO退出為主 並購退出並行 2015年Q1VC/PE機構退出主要以IPO退出為主。本季度互聯網行業共有4家企業實現上市,IPO融資規模趨於平穩(見表3、圖5),4家企業均在深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其中昆侖萬維融資規模最大,募資2.3億美元。 ![]() 圖6 2013Q1-2015Q1中國互聯網行業企業IPO趨勢圖 4家企業上市帶來26家VC/PE機構成功推出,其中主要從事電子商務的快樂購上市給其參與的VC/PE機構帶來的退出回報較高(見表4)。 ![]() 表4 2015Q1國內互聯網IPO退出部分案例 本季度並購退出案例共7起,其中自然人收購新合文化11.65%股權給鑫悅投資帶來9382萬美元匯報金額,回報率高達421.99 倍(見表5)。 ![]() 表5 2015Q1國內互聯網行業並購退出案例 (來源:投中研究院 ) |
真正的創業者是必須要賺錢的。
首發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采訪 | 盧旭成
口述 | 曲敬東(新龍脈控股集團董事長)
整理 | 曹珂
近年來,VC/ PE行業發生了諸多變化:投資機構裂變,諸多基金合夥人另起爐竈,新基金蜂出並作。同時,這個行業的弄潮兒也開始創新傳統的GP,新龍脈控股集團董事長曲敬東便是其中一員。
區別於傳統的GP,曲敬東自2012年開始成立第一支人民幣基金開始,就著手構建投資生態體系,由單一的VC機構轉變為全產業鏈的投資集團,“形成了包含天使、VC、PE、並購和產業基金全鏈條的泛股權投資體系”。
在曲敬東看來,企業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投資,如果找到牛人就和他合作一輩子。他的理想不是投資出獨角獸,而是投資出一家世界500強公司。
以下為曲敬東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1988年,我進入中關村創業;1995年赴美國投資創業;1998年,回國後加盟聯想,後來歷任聯想大中華區副總裁、三星全球副總裁、愛國者電子CEO。
2012年,我發起立了德豐傑龍脈在中國本土的第一支人民幣基金。經過五年的發展,基金規模不斷壯大。為了構建全產業鏈投資體系,成立了新龍脈控股集團,打造獨特的投資生態系統。
募資關鍵:產業積累
最早募集人民幣基金時,能夠打動LP的只有20多年的個人品牌聲譽和產業經驗積累。我自己創過業,也在外企、民企做過高管,跟原來的代理商、產業內的上市公司有過很深的合作。過去的經驗和積累對我投資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更容易看懂企業和創始人。而且,我們的投資團隊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所以,LP給予我們足夠的信任,願意把錢交給我們管理。
最早,我們是一支VC基金,共募集2億人民幣,當時最大的LP康得集團(創業家&i黑馬註:控股一家做新材料的上市公司)投資了5000萬。與該LP結緣是因為當初它們從傳統行業的預塗膜(創業家&i黑馬註:印刷膜,如茅臺酒盒子外包裝)轉型做光學膜(創業家&i黑馬註:手機面板、電視面板、電腦面板里的多層反射膜、增量膜)時,跨越了印刷和IT兩個不同產業,轉型到IT產業需要電視機廠商、手機廠商、電腦廠商等新的客戶,正好我有這方面的資源,於是提供給了它們一些幫助,在合作中建立了足夠的信任。
在募集二期基金時,我們與近20家上市公司合作,包括奮達科技、愛施德、天音、怡亞通、偉仕控股等公司。
新龍脈控股集團董事長曲敬東
投資理念:泛股權投資
最早,我們做的是VC基金,但新龍脈現在已逾越了單純的VC基金階段,成為一個全產業鏈的投資集團,在早期、成長期、PE、並購和產業基金都有布局,每個基金有一個主管的合夥人和團隊。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認為未來單純做VC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投資需要創新。過去,單純做一支VC基金,項目一退出就跟投資機構沒關系了,所以我們集團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摸索出“泛股權投資”的理念。
核心思想是企業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投資。這就好比開汽車,傳統模式是掛檔模式,比如一檔、二檔、三檔;類比投資就是A輪、B輪、C輪。但我覺得未來投資應該是無級變速,因為企業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合作的機會,都可以進行投資,沒必要固定在某一輪次。
而且,我的朋友只要跟我合作一次,就會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之後我們可能還會合作很多次;即使不合作,也會成為長期的朋友。如此一來,我們在找到牛人後,就可以與牛人成為長久的合作夥伴,這樣可以從總體上降低投資成本,提升投資的總體回報率。
在我看來,投資不一定就要投獨角獸,因為一家公司只要能做大並不斷發展,都有投資價值。我的理想是投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這更有挑戰,也更有意義。許多所謂的獨角獸公司,多數不是實體產業,如某些高估值的互聯網企業,只是估值上的獨角獸,既無法盈利也無法退出,投資實現回報很難。我覺得,既然是投資,那就要變現,不變現就不是投資了。
除此之外,我們覺得股權基金要有相對的穩定性,需要追求合理的回報。
要想保證回報的穩定性,風控十分必要,而基金的風控主要為兩方面:
第一是對投資組合的風控。若想得到穩健的回報,投資組合就得研究得好。它決定了將來基金能否保證本金、基本收益和超額收益,比如你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保本,一定比例的資金保基本收益,一定比例的資金冒風險;再比如2億的基金投多少項目?投什麽樣的項目?投硬件還是軟件?投2C還是2B?投什麽階段的項目?投資組合或策略是一個專業機構投資能力的重要體現。
第二是對單一項目的風控,投審主要針對單一項目的投資決策,投審會成員的經驗和風控體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認為投資應該重決策弱管理,選擇最重要。不管是什麽人,你投了他就要對他充分信任,放手讓他幹。如果投錯了,就承認失敗,也允許失敗。不過,很多機構會為了挽救失敗而花費更多的成本,結果導致了更多的損失。
投資結構
傳統的GP通常是收取管理費,獲取carry,全部分配,GP沒有資金留存。與傳統的GP概念不同,新龍脈是一個投資集團,投委會由主要股東合夥人組成,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投審會。
作為一個投資集團,不是簡單管理一個基金,收取管理費,而是希望把GP做大。首先因為集團自身要去募資和增資,利用自有的資金,滾動發展,這樣我們的出資能力就變得更強,如此一來,我們自身賺的錢會越來越多;其次,我們會通過各種金融方式,讓自身的出資能力和自有投資能力不斷加強。
而且,我們的結構化基金收益很高。結構化基金就是優先級的概念,我們的賺錢效率比傳統的GP公司高很多,同時給LP的回報率也很高。
舉個例子,假如我是一個1:2的基金,現在一共有3億元資金,我劣後1億,優先2億(創業家&i黑馬註:劣後指的是投資機構首先承擔風險的部分,虧的話算投資機構的)。如果此時我拿銀行2億資金,需要每年付6%的回報,因此5年約付30%的回報,也就是6000萬;假如這3億資金,5年後翻了3倍成9億,那麽按30%的回報計算,我需要付給銀行2.6億。也就是說,5年時間,1億賺了6億多。
在收益分配方面,我們也有所創新。傳統GP多是將基金收益的80%分配給LP,收取管理費;而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基金結構和不同的回報率設計不同的分配方式。
投資方向
投資應該怎麽做?一定是按產業鏈的方法做,選定某一方向,產生聚集效應,一條產業鏈投下來,就知道哪些能賺錢,哪些不能賺錢,投得越多,成功率越高,而且產業之間協同起來比較容易。而不是今天這個好投這個,明天那個好投那個,這樣很難長期賺錢。
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的優勢就在於對產業的理解和積澱,但很多投資機構從開始到現在都沒有什麽產業背景的合夥人。這兩年,互聯網是點點的模式,其實里面的風險很大,而且我們的優勢並不在純互聯網項目上,所以有些純互聯網模式的機會我們就讓給別人做。
在投資方向上,我們一期基金以TMT行業為主,包括IT服務、智能硬件、半導體等。我個人認為,創業公司在2C消費電子領域創建品牌、銷售產品的難度特別大,成功率很低,對創始人的要求也特別高。
但我發現,雖然在中國2B的公司成為獨角獸比較難,但做成一家比較賺錢的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還是很有機會的。所以,我們後來也慢慢調整了戰略和產業的定位,在投資新能源、軍工、高端制造、消費升級等細分領域時,不知不覺中2B投了許多。我們投資的公司去年有4家在IPO排隊,今年約10家申報IPO,大部分為2B公司,包括潤建通信、華燦電訊、海容冷鏈、潤農節水、流金歲月、中感微、龍創設計、領信股份等。
過去4、5年,移動互聯網、O2O大熱時,我們也看了無數的O2O、電商、互聯網金融公司,當時O2O公司的誘惑是最大的,但後來覺得下不了手,因為天天燒錢,驗證下來覺得沒譜兒,最後很多都放棄了。我們在看互聯網金融公司時發現有很多違規風險,最終也沒投。因此,我們放棄很多純互聯網模式的公司,因為覺得里面泡沫太大。也幸好當初我們沒有大手筆投資,才讓我們穩健地走到了今天,而投資產業鏈的策略也讓我們前三支基金獲得非常好的年化收益率。
未來,我認為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領域的投資有很大的機會:
1.消費升級主要表現在未來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相關的,比如說未來吃、穿、健康、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都會進行升級化的改變;
2.產業升級主要是指無論新能源汽車、軍工、制造業還是TMT行業都在升級改變,都可能與互聯網或人工智能緊密結合。未來,專註產業投資會有更好的機會,因為純互聯網的時代已過去了,也不會有純人工智能的時代。
投人
一個項目的好壞,起決定性的是創始人,所有公司的成功都是因為創始人首先是牛人。中國3000家上市公司,無論學歷高低、身處何方,哪個創始人不是牛人? 而他們身上最突出的特質是他們具有領導才能,有高度的責任感,有頂天立地的氣魄,敢幹一些別人覺得幹不成的事情。
很多互聯網企業都倒閉了,就是因為創始人太年輕,缺乏創業天賦與實踐經驗。如果創始人不夠牛,項目早晚都會出事兒,一碰到困難,公司就容易散架了。而且許多人融到錢後燒錢能力很強,但什麽時候能賺錢並不清楚。
從最根本的商業邏輯來講,一個企業的商業價值是因為能賺錢,能賺錢的核心是客戶願意為產品和服務付費,這說明你提供的服務是有效的。如果一件事我想象不出來未來能賺錢,我一定不會投,真正的創業者是必須要賺錢的。
那麽,怎麽判斷一個創始人是否值得投資?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跟我有淵源,比如這個人曾是我的部下、校友、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等。對創始人的充分了解、背書和相互信任非常重要。
第二是跟他原來做的事有淵源,比如他今天做的事過去做過,原來在餐館打工,後來開了個餐館;原來在理發店打工,後來開了個理發店;原來做軟件開發,後來做軟件外包公司……他們會借助原來的客戶、代理商把生意做好。如果一個創業者現在做的事與過去做的事或創始團隊完全無關,那他創業成功是非常小概率事件,對投資來說風險很大。
第三是創始人的特質。我自己創過業,我覺得創業的人都有自己的特質。
1.足夠果敢和開拓精神,敢為天下先。多數企業家都雷厲風行、敢說敢幹、敢於擔當,極具開拓精神。真正的創業者總能做一些別人沒做過的事,或者別人做不了的事。實際上很多事都能幹成,就看你有沒有辦法了。成功的創業者總有決心、信心和毅力去幹別人覺得幹不成的事,敢於面對挑戰。
2.創始人得有很強的銷售能力。銷售是最難做的,因為一個公司不管生產出什麽樣的產品,銷售都得想方設法把它賣出去。做研發的人只需要把產品做出來即可,但初創公司不可能一下子就做一個頂尖的產品,這時把東西賣出去最重要。
因此,我也很註重創始人“賣”的能力。其實創業者在找融資的過程就是賣股權的過程。但很多創業者的銷售能力很差,講半天都不能讓人知道講的是什麽,講完了別人也不興奮。
我們看過很多創業項目都有很多應收賬款,這些必須得要,你不要怎麽錢能回來呢?做生意,收錢就得豁得出去,就得有“不要臉”的精神,臉皮要厚,人家一說不給你就走了,你就永遠拿不回來錢。從全球來看,世界500強CEO有60%~70%都是做銷售出身。
3.創始人願意將利益分配給自己的團隊和合作夥伴。中國凡是做得好的企業,包括一些大公司和上市公司,在利益分配上都做得比較到位。如何解決好合夥人之間的利益分配、與團隊的利益分配、與合作夥伴的利益分配等。比如:華為的任正非、聯想的柳傳誌等成功的企業家,都非常好地解決了各種利益分配,因此,造就了一流的企業。
4.創始人突破自我的能力。跟人一樣,多數企業早晚要終結,有可能在1億規模死掉,也可能在10億規模死掉,更可能在100億規模死掉;創業公司每天管理的人也在變化,今天可能管理10個人,明天可能管理100個人,後天管理1000個人。
所以創業者每天、每年都在挑戰自己的上限。所以,中國企業的天花板都是創始人的天花板,創始人能否突破自我至關重要。創始人不光需要知識,還需要在境界上突破自己,多數人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有瓶頸了。
而歐美企業由於實行經理人制度,管理百億企業的CEO和管理十億企業的CEO不是同一個人。但中國企業的創始人一直做CEO,但創始人老了,身體不行了,更新速度也變慢,就很容易出現老人政治。
如果中國企業在整個發展當中不解決職業經理人和創始人的關系,沒有形成很職業化的團隊,沒有產權、結構上的不斷規範性地改變,要想做大很困難。
5.成熟,十年磨一劍。
現在年輕的創業者都太想快了,但其實不管做人、做事還是做企業,都得十年磨一劍,不能太著急。比如本來有3000萬資金可以維持公司活3年,但有人1年就能花掉3000萬。
創業公司最主要的是先讓公司活下來,但很多年輕人創業時,不是先想著怎麽先讓公司活下來,怎麽賺一點錢,而是想快速成功。
創始人一定要夠成熟,一些全球化公司的副總裁基本都在45歲以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互聯網公司把這些打破了,有少數年輕人創造了奇跡,但是這樣的例子少之又少。中國人總喜歡拿那個1說事兒,好像出了一個馬雲,就能出100個馬雲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