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中獨角獸不算啥,我希望投出一家世界500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6/163438.shtml

投中獨角獸不算啥,我希望投出一家世界500強
盧旭成 盧旭成

投中獨角獸不算啥,我希望投出一家世界500強

真正的創業者是必須要賺錢的。

首發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采訪 | 盧旭成

口述 | 曲敬東(新龍脈控股集團董事長)

整理 | 曹珂

近年來,VC/ PE行業發生了諸多變化:投資機構裂變,諸多基金合夥人另起爐竈,新基金蜂出並作。同時,這個行業的弄潮兒也開始創新傳統的GP,新龍脈控股集團董事長曲敬東便是其中一員。

區別於傳統的GP,曲敬東自2012年開始成立第一支人民幣基金開始,就著手構建投資生態體系,由單一的VC機構轉變為全產業鏈的投資集團,“形成了包含天使、VC、PE、並購和產業基金全鏈條的泛股權投資體系”。

在曲敬東看來,企業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投資,如果找到牛人就和他合作一輩子。他的理想不是投資出獨角獸,而是投資出一家世界500強公司。

以下為曲敬東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1988年,我進入中關村創業;1995年赴美國投資創業;1998年,回國後加盟聯想,後來歷任聯想大中華區副總裁、三星全球副總裁、愛國者電子CEO。

2012年,我發起立了德豐傑龍脈在中國本土的第一支人民幣基金。經過五年的發展,基金規模不斷壯大。為了構建全產業鏈投資體系,成立了新龍脈控股集團,打造獨特的投資生態系統。

募資關鍵:產業積累

最早募集人民幣基金時,能夠打動LP的只有20多年的個人品牌聲譽和產業經驗積累。我自己創過業,也在外企、民企做過高管,跟原來的代理商、產業內的上市公司有過很深的合作。過去的經驗和積累對我投資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更容易看懂企業和創始人。而且,我們的投資團隊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所以,LP給予我們足夠的信任,願意把錢交給我們管理。

最早,我們是一支VC基金,共募集2億人民幣,當時最大的LP康得集團(創業家&i黑馬註:控股一家做新材料的上市公司)投資了5000萬。與該LP結緣是因為當初它們從傳統行業的預塗膜(創業家&i黑馬註:印刷膜,如茅臺酒盒子外包裝)轉型做光學膜(創業家&i黑馬註:手機面板、電視面板、電腦面板里的多層反射膜、增量膜)時,跨越了印刷和IT兩個不同產業,轉型到IT產業需要電視機廠商、手機廠商、電腦廠商等新的客戶,正好我有這方面的資源,於是提供給了它們一些幫助,在合作中建立了足夠的信任。

在募集二期基金時,我們與近20家上市公司合作,包括奮達科技、愛施德、天音、怡亞通、偉仕控股等公司。

微信圖片_20170606095004

新龍脈控股集團董事長曲敬東

投資理念:泛股權投資

最早,我們做的是VC基金,但新龍脈現在已逾越了單純的VC基金階段,成為一個全產業鏈的投資集團,在早期、成長期、PE、並購和產業基金都有布局,每個基金有一個主管的合夥人和團隊。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認為未來單純做VC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投資需要創新。過去,單純做一支VC基金,項目一退出就跟投資機構沒關系了,所以我們集團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摸索出“泛股權投資”的理念。

核心思想是企業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投資。這就好比開汽車,傳統模式是掛檔模式,比如一檔、二檔、三檔;類比投資就是A輪、B輪、C輪。但我覺得未來投資應該是無級變速,因為企業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合作的機會,都可以進行投資,沒必要固定在某一輪次。

而且,我的朋友只要跟我合作一次,就會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之後我們可能還會合作很多次;即使不合作,也會成為長期的朋友。如此一來,我們在找到牛人後,就可以與牛人成為長久的合作夥伴,這樣可以從總體上降低投資成本,提升投資的總體回報率。

在我看來,投資不一定就要投獨角獸,因為一家公司只要能做大並不斷發展,都有投資價值。我的理想是投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這更有挑戰,也更有意義。許多所謂的獨角獸公司,多數不是實體產業,如某些高估值的互聯網企業,只是估值上的獨角獸,既無法盈利也無法退出,投資實現回報很難。我覺得,既然是投資,那就要變現,不變現就不是投資了。

除此之外,我們覺得股權基金要有相對的穩定性,需要追求合理的回報。

要想保證回報的穩定性,風控十分必要,而基金的風控主要為兩方面:

第一是對投資組合的風控。若想得到穩健的回報,投資組合就得研究得好。它決定了將來基金能否保證本金、基本收益和超額收益,比如你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保本,一定比例的資金保基本收益,一定比例的資金冒風險;再比如2億的基金投多少項目?投什麽樣的項目?投硬件還是軟件?投2C還是2B?投什麽階段的項目?投資組合或策略是一個專業機構投資能力的重要體現。

第二是對單一項目的風控,投審主要針對單一項目的投資決策,投審會成員的經驗和風控體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認為投資應該重決策弱管理,選擇最重要。不管是什麽人,你投了他就要對他充分信任,放手讓他幹。如果投錯了,就承認失敗,也允許失敗。不過,很多機構會為了挽救失敗而花費更多的成本,結果導致了更多的損失。

u=4288311033,1966121245&fm=23&gp=0

投資結構

傳統的GP通常是收取管理費,獲取carry,全部分配,GP沒有資金留存。與傳統的GP概念不同,新龍脈是一個投資集團,投委會由主要股東合夥人組成,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投審會。

作為一個投資集團,不是簡單管理一個基金,收取管理費,而是希望把GP做大。首先因為集團自身要去募資和增資,利用自有的資金,滾動發展,這樣我們的出資能力就變得更強,如此一來,我們自身賺的錢會越來越多;其次,我們會通過各種金融方式,讓自身的出資能力和自有投資能力不斷加強。

而且,我們的結構化基金收益很高。結構化基金就是優先級的概念,我們的賺錢效率比傳統的GP公司高很多,同時給LP的回報率也很高。

舉個例子,假如我是一個1:2的基金,現在一共有3億元資金,我劣後1億,優先2億(創業家&i黑馬註:劣後指的是投資機構首先承擔風險的部分,虧的話算投資機構的)。如果此時我拿銀行2億資金,需要每年付6%的回報,因此5年約付30%的回報,也就是6000萬;假如這3億資金,5年後翻了3倍成9億,那麽按30%的回報計算,我需要付給銀行2.6億。也就是說,5年時間,1億賺了6億多。

在收益分配方面,我們也有所創新。傳統GP多是將基金收益的80%分配給LP,收取管理費;而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基金結構和不同的回報率設計不同的分配方式。

timg (2)

投資方向

投資應該怎麽做?一定是按產業鏈的方法做,選定某一方向,產生聚集效應,一條產業鏈投下來,就知道哪些能賺錢,哪些不能賺錢,投得越多,成功率越高,而且產業之間協同起來比較容易。而不是今天這個好投這個,明天那個好投那個,這樣很難長期賺錢。

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的優勢就在於對產業的理解和積澱,但很多投資機構從開始到現在都沒有什麽產業背景的合夥人。這兩年,互聯網是點點的模式,其實里面的風險很大,而且我們的優勢並不在純互聯網項目上,所以有些純互聯網模式的機會我們就讓給別人做。

在投資方向上,我們一期基金以TMT行業為主,包括IT服務、智能硬件、半導體等。我個人認為,創業公司在2C消費電子領域創建品牌、銷售產品的難度特別大,成功率很低,對創始人的要求也特別高。

但我發現,雖然在中國2B的公司成為獨角獸比較難,但做成一家比較賺錢的公司,甚至是上市公司,還是很有機會的。所以,我們後來也慢慢調整了戰略和產業的定位,在投資新能源、軍工、高端制造、消費升級等細分領域時,不知不覺中2B投了許多。我們投資的公司去年有4家在IPO排隊,今年約10家申報IPO,大部分為2B公司,包括潤建通信、華燦電訊、海容冷鏈、潤農節水、流金歲月、中感微、龍創設計、領信股份等。

過去4、5年,移動互聯網、O2O大熱時,我們也看了無數的O2O、電商、互聯網金融公司,當時O2O公司的誘惑是最大的,但後來覺得下不了手,因為天天燒錢,驗證下來覺得沒譜兒,最後很多都放棄了。我們在看互聯網金融公司時發現有很多違規風險,最終也沒投。因此,我們放棄很多純互聯網模式的公司,因為覺得里面泡沫太大。也幸好當初我們沒有大手筆投資,才讓我們穩健地走到了今天,而投資產業鏈的策略也讓我們前三支基金獲得非常好的年化收益率。

未來,我認為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領域的投資有很大的機會:

1.消費升級主要表現在未來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相關的,比如說未來吃、穿、健康、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都會進行升級化的改變;

2.產業升級主要是指無論新能源汽車、軍工、制造業還是TMT行業都在升級改變,都可能與互聯網或人工智能緊密結合。未來,專註產業投資會有更好的機會,因為純互聯網的時代已過去了,也不會有純人工智能的時代。

投人

一個項目的好壞,起決定性的是創始人,所有公司的成功都是因為創始人首先是牛人。中國3000家上市公司,無論學歷高低、身處何方,哪個創始人不是牛人? 而他們身上最突出的特質是他們具有領導才能,有高度的責任感,有頂天立地的氣魄,敢幹一些別人覺得幹不成的事情。

很多互聯網企業都倒閉了,就是因為創始人太年輕,缺乏創業天賦與實踐經驗。如果創始人不夠牛,項目早晚都會出事兒,一碰到困難,公司就容易散架了。而且許多人融到錢後燒錢能力很強,但什麽時候能賺錢並不清楚。

從最根本的商業邏輯來講,一個企業的商業價值是因為能賺錢,能賺錢的核心是客戶願意為產品和服務付費,這說明你提供的服務是有效的。如果一件事我想象不出來未來能賺錢,我一定不會投,真正的創業者是必須要賺錢的。

那麽,怎麽判斷一個創始人是否值得投資?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跟我有淵源,比如這個人曾是我的部下、校友、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等。對創始人的充分了解、背書和相互信任非常重要。

第二是跟他原來做的事有淵源,比如他今天做的事過去做過,原來在餐館打工,後來開了個餐館;原來在理發店打工,後來開了個理發店;原來做軟件開發,後來做軟件外包公司……他們會借助原來的客戶、代理商把生意做好。如果一個創業者現在做的事與過去做的事或創始團隊完全無關,那他創業成功是非常小概率事件,對投資來說風險很大。

第三是創始人的特質。我自己創過業,我覺得創業的人都有自己的特質。

1.足夠果敢和開拓精神,敢為天下先。多數企業家都雷厲風行、敢說敢幹、敢於擔當,極具開拓精神。真正的創業者總能做一些別人沒做過的事,或者別人做不了的事。實際上很多事都能幹成,就看你有沒有辦法了。成功的創業者總有決心、信心和毅力去幹別人覺得幹不成的事,敢於面對挑戰。

2.創始人得有很強的銷售能力。銷售是最難做的,因為一個公司不管生產出什麽樣的產品,銷售都得想方設法把它賣出去。做研發的人只需要把產品做出來即可,但初創公司不可能一下子就做一個頂尖的產品,這時把東西賣出去最重要。

因此,我也很註重創始人“賣”的能力。其實創業者在找融資的過程就是賣股權的過程。但很多創業者的銷售能力很差,講半天都不能讓人知道講的是什麽,講完了別人也不興奮。

我們看過很多創業項目都有很多應收賬款,這些必須得要,你不要怎麽錢能回來呢?做生意,收錢就得豁得出去,就得有“不要臉”的精神,臉皮要厚,人家一說不給你就走了,你就永遠拿不回來錢。從全球來看,世界500強CEO有60%~70%都是做銷售出身。

3.創始人願意將利益分配給自己的團隊和合作夥伴。中國凡是做得好的企業,包括一些大公司和上市公司,在利益分配上都做得比較到位。如何解決好合夥人之間的利益分配、與團隊的利益分配、與合作夥伴的利益分配等。比如:華為的任正非、聯想的柳傳誌等成功的企業家,都非常好地解決了各種利益分配,因此,造就了一流的企業。

4.創始人突破自我的能力。跟人一樣,多數企業早晚要終結,有可能在1億規模死掉,也可能在10億規模死掉,更可能在100億規模死掉;創業公司每天管理的人也在變化,今天可能管理10個人,明天可能管理100個人,後天管理1000個人。

所以創業者每天、每年都在挑戰自己的上限。所以,中國企業的天花板都是創始人的天花板,創始人能否突破自我至關重要。創始人不光需要知識,還需要在境界上突破自己,多數人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有瓶頸了。

而歐美企業由於實行經理人制度,管理百億企業的CEO和管理十億企業的CEO不是同一個人。但中國企業的創始人一直做CEO,但創始人老了,身體不行了,更新速度也變慢,就很容易出現老人政治。

如果中國企業在整個發展當中不解決職業經理人和創始人的關系,沒有形成很職業化的團隊,沒有產權、結構上的不斷規範性地改變,要想做大很困難。

5.成熟,十年磨一劍。

現在年輕的創業者都太想快了,但其實不管做人、做事還是做企業,都得十年磨一劍,不能太著急。比如本來有3000萬資金可以維持公司活3年,但有人1年就能花掉3000萬。

創業公司最主要的是先讓公司活下來,但很多年輕人創業時,不是先想著怎麽先讓公司活下來,怎麽賺一點錢,而是想快速成功。

創始人一定要夠成熟,一些全球化公司的副總裁基本都在45歲以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互聯網公司把這些打破了,有少數年輕人創造了奇跡,但是這樣的例子少之又少。中國人總喜歡拿那個1說事兒,好像出了一個馬雲,就能出100個馬雲似的。

獨角獸 VC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