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蘭菌凈風波:爭議落幕,買賣猶存藥品喬裝疫苗,潛行中國十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255

(劉宇萌梁淑怡/圖)

衛計委首次明確 “蘭菌凈不是疫苗”,但這種治療用藥物為何能變身疫苗,行銷中國10年仍值得反思。

同一款產品,在歐洲賣88元,以藥品身份進入中國時只賣188元。變身“疫苗”後,價格翻了一番,接近400元。誰分享了其中的差價?

最近,家住河北石家莊的張丹在微博上曬出兒子的疫苗接種證:在“蘭菌凈”三個字旁,社區醫院的接種醫生用黑色簽字筆重重寫上:“家長拒絕註射,後果自負”。

張丹拒絕給孩子使用的蘭菌凈,是一種由六類細菌抗原組成的口服懸浮液,用於治療上呼吸道細菌感染。2005年起,這個治療用的藥物卻被多個省份納入二類疫苗管理,甚至推薦給健康兒童使用。

2015年4月10日,國家衛計委首次公開表態“蘭菌凈不是疫苗”,不應在預防接種門診使用。4月28日,衛計委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關於蘭菌凈的采訪時再次強調,“不得將治療性的生物制品作為疫苗使用。”

圍繞“蘭菌凈”的身份爭議貌似由此落幕,但買賣仍在繼續。在眾多家長手中的接種手冊上,蘭菌凈還是推薦自費使用的二類疫苗。

“我們的生意沒有受到影響。”蘭菌凈在中國的銷售總代理、廣州佰草堂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世標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四川、河南、湖南等9個省份在省級二類疫苗招標采購中仍將蘭菌凈列為二類疫苗。此外至少有7個省,在其市縣接種門診中,將蘭菌凈列為疫苗,比如河北、江蘇、福建等。

根據規定,各市縣有權自主采購二類疫苗,這意味著實際將蘭菌凈作為疫苗使用的還遠不止上述地區。

“如果家長們想要依靠蘭菌凈來代替常規疫苗,將絕對是錯誤的選擇。”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疾病預防控制組擴大免疫規劃專家蘭斯·羅德瓦爾德說。

一切或許還是跟利益有關:在蘭菌凈的原產地意大利,18毫升裝蘭菌凈的售價約13歐元(約合人民幣88元),而在中國,作為疫苗給健康兒童使用的蘭菌凈,經過各個環節層層加價,平均售價已經超過300元。

潛行10年

張丹拒絕給孩子接種蘭菌凈是因為擔心其必要性和安全性。

2015年3月,有媒體報道無錫姜姓女士的孩子,被確診患上川崎病——一種能夠導致小兒後天心臟病變的全身血管炎。此前患兒服用過2/3瓶蘭菌凈。

盡管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有待調查,卻也嚇壞了正在使用蘭菌凈的家長。於是,在潛行10年後,蘭菌凈的“疫苗”身份在民眾、媒體、兒科甚至是疾控系統人員中引發爭議。

4月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於競進回應,對該情況尚未接到報告,川崎病“是一個兒童的多發病”,成因複雜,“可能不能簡單畫一個對應關系”。

“可能是什麽意思?”一位來自無錫的家長對衛計委的回應並不滿意。她家中仍放著一瓶半滿的蘭菌凈。讓她糾結的是:讓孩子吃下去不放心,丟了又舍不得。

但這至少是衛計委首次公開明確了對蘭菌凈混入疫苗圈的態度。

2005年,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聯合署名的論文發表在《中國實用兒科雜誌》上。論文稱,“多價細菌疫苗蘭菌凈能有效預防RRI(反複上呼吸道感染),減少呼吸道感染次數”。

盡管該論文明確的預防對象是RRI這個特定的患者人群,而且鐘南山只是第9名作者,但蘭菌凈的支持者,卻直接將這一產品曲解為“鐘南山支持的疫苗”。

2015年1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稱中疾控)免疫服務與評價室的一位負責人在新浪微博回答網友提問時,被問到“蘭菌凈是疫苗還是藥品”。該負責人回應:“疫苗也是藥品的一種”,並解釋蘭菌凈對預防多種呼吸道感染和哮喘“有一定的作用”。

在國際上為數不多的蘭菌凈論文中,由熱那亞大學過敏和呼吸系主導的研究,支持了蘭菌凈對於預防反複呼吸道感染的效用。

不過,WHO專家蘭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論文作者之一就來自生產蘭菌凈的意大利貝斯迪大藥廠:“宣傳的意思明顯,可信度得打個折扣。”

某省級蘭菌凈代理商向南方周末記者承認,在蘭菌凈變身疫苗這門生意中,“輿論戰”非常重要。“成本中,宣傳材料、講課的費用占了很大的比例。”

就在2015年3月,在蘭菌凈的疫苗身份被媒體公開質疑之後幾天,中國醫藥報、健康報相繼刊登文章,以紀念蘭菌凈在華上市十周年為由頭,盛贊其作為“治療性疫苗”,使成千上萬的嬰幼兒遠離呼吸道感染。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上述文章內容相近,有廣告之嫌。

在網絡上,知名的兒科大夫曾紛紛表態,或贊成或反對將蘭菌凈作為疫苗使用。但當南方周末記者聯系采訪時,上述專家大多拒絕發表評論。

實際上,判斷蘭菌凈的身份並不複雜。

蘭斯指出,即便是《疫苗學》這類教材,對於“什麽是疫苗也沒有確定的定義”,隨著醫學發展,所謂的“治療型疫苗”也許會出現。不過,跳出學理困局,在實操中,判斷蘭菌凈是否疫苗,並不複雜,因為中國有相關法規。

衛計委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指出,根據我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中疫苗的相關規定,可以認定蘭菌凈不屬於疫苗。

《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疫苗,是指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疫苗類預防性生物制品。”而蘭菌凈作為意大利進口藥品,卻是以“治療性生物制品”的身份進入中國。

名詞解釋

一類疫苗,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等。

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國家沒有具體的第二類疫苗目錄。

來自歷史的灰燼?

蘭菌凈是意大利純進口藥品,在廠家貝斯迪大藥廠的中文官網中,可以找到蘭菌凈的“前世今生”:1985年,貝斯迪大藥廠利用特有的專利技術,“突破性地”研發生產了蘭菌凈(Lantigen B),2003年完成了原國家藥監局的三期臨床試驗,200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但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早在1952年,英國的報紙上,就已經出現蘭菌凈的廣告。“英國版”蘭菌凈的規格也是18毫升,生產廠家的名字是“蘭菌凈有限公司”,位於英國南部薩里郡。

在1950年代的古老廣告中可以看到,蘭菌凈在60年前就被稱為“一種口服的細菌溶解物疫苗”。

“這上面雖然稱之為疫苗,但它仍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疫苗。”蘭斯說,蘭菌凈更應被稱為“免疫增強劑”,在微觀世界里,它和其他疫苗的區別是根本性的:前者通過細菌或有害生物體細胞膜上的多糖結構,產生免疫反應;後者識別的是某種細菌或病毒的蛋白質。

在蘭斯看來,蘭菌凈在工藝上采用的是一種古老的技術。

這顯然不符合現代疫苗學對疫苗的定義。在WHO官網上可以看到,疫苗是針對某種“特定疾病”的免疫提高生物制品。

在疫苗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的張偉,是最早在網上質疑蘭菌凈的業內人士之一。據張偉介紹,現代疫苗需要用精確的工藝提取所需抗原、去掉雜質成分,並向免疫力不夠的抗原中加入其他成分,以獲得足夠的保護力。

美國衛生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均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沒有聽說過蘭菌凈。FDA官員甚至表示:“在疫苗相關部門問了一圈,都沒有找到了解這種產品的專家。”

英國衛生部發言人馬爾科姆·瓊斯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蘭菌凈的生產資格已經在1984年被註銷。那之後,蘭菌凈再未進入英國市場。

目前進口蘭菌凈的國家和地區還包括烏克蘭、德國、瑞士、葡萄牙、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香港等。其中意大利和葡萄牙藥監局網站顯示,蘭菌凈註冊信息為vaccini batterici(細菌疫苗),上述兩國藥監部門未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要求。

蘭菌凈如何在中國變身疫苗 (李伯根/圖)

暴利時代

盡管在2001年就開始進入中國,蘭菌凈為人所周知,卻是2011年原上海醫藥集團總裁吳建文的貪腐案。

張偉說,行業內人都能註意到,吳建文落馬原因之一,是“幫助”煜澍豐醫藥有限公司負責人獲得意大利藥品蘭菌凈的代理權,拿了60萬元的賄賂。

“其實就是拿了該產品轉讓的介紹費,由此可見其中暴利。”張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疫苗銷售代理只要拿到蘭菌凈代理權,就能“坐等收錢”。

最近一兩年,前疫苗企業銷售人員劉東發現身邊好多人都開始“賣蘭菌凈”。他還發現,本來在網絡上大聲指出蘭菌凈不是好東西的業內人士,開始拒絕媒體采訪,理由是“原諒我的軟弱”。

“我只能說,蘭菌凈用了一種比較成功的商業模式。”劉東說,一般進口疫苗利潤在50%左右,而蘭菌凈達到了70%——即使在疫苗圈,這也是很高的利潤。

南方周末記者在意大利藥監局網站上看到,蘭菌凈作為疫苗註冊的零售價為13.02歐,折合人民幣88元左右。

中國各省,相同規格的蘭菌凈一般售價在300元上下,前述某省份蘭菌凈代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蘭菌凈在中國的“頂價”可以達到400元。

也就是說,在中國和意大利,蘭菌凈的售價相差兩百多元人民幣。

在中國,整體藥品市場價都是由發改委的價格細則掌控,但具體到蘭菌凈,藥品代理卻有“操作”的利潤空間。

“這算是一種中國特色了。”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將個中原因,歸為“妥協”二字。“發改委為藥品定的是基準價,也就是最高價格,這是政府定價的含義。”胡穎廉說,本世紀初,為了申請加入WHO,中國將原研藥(在本國取得專利但專利期已過的藥品)的定價權單獨交給廠家。

於是,進口藥廠能規避發改委降價令、政府定價與最高限價,給出自己的最高價。

貝斯迪大藥廠官網中說,蘭菌凈進入中國的時間是2005年。實際上,從2001年起,多篇與蘭菌凈相關的論文相繼發表。

第一篇與蘭菌凈相關的論文,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何權瀛:“當時蘭菌凈是廠家和我合作做臨床試驗。”何權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SARS之前蘭菌凈就在呼吸科門診使用,但後來因為進入了預防免疫系統,患者沒法用公費醫療報銷,因此醫生用得不多。

另一篇同樣在2001年發表的論文,作者是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委員、時任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何禮賢。題目是《老年人呼吸道感染之蘭菌凈的預防應用》。這意味著現在被廣泛用於兒童預防免疫的蘭菌凈,在進入中國之初的目標群體是老年人。

那麽為什麽蘭菌凈不選擇以“預防性生物制品”的身份進入中國呢?

據業內人士分析,疫苗屬於預防性生物制品,向中國出口疫苗的門檻,比治療性生物制品藥品高出許多。以中國生物制品註冊分類及申報資料要求為例,治療性生物制品三期臨床實驗的最低病例數是300例,而預防性生物制品的最低病例數為500例。

此外,預防性生物制品包含疫苗,需經過中檢院批簽發程序,而治療性生物制品中,只有血液制品需要經過批簽發。蘭菌凈以治療性生物制品進口就免除了批簽發程序。

灰色地帶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主管醫師陶黎納,第一次聽說蘭菌凈是在飯桌上,桌子那邊坐著的是一名蘭菌凈醫藥代表。

隔著飯菜,代理給了陶黎納一袋材料,回家後,他看到材料中還夾了一部iPad。“那時是2010年,我萬萬沒想到,這個治療性生物制品,竟然能在預防接種門診用。”陶黎納後來將iPad退還。

據媒體報道,蘭菌凈在剛剛以呼吸科藥品身份進入中國市場時,市場零售價是188元人民幣。而現在,“疫苗”蘭菌凈在各地售價為200到400元不等。從藥品到疫苗,蘭菌凈的身價就翻了一番。

陳濤安曾任山西省疾控中心信息管理室主任,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有些由省疾控統一招標采購二類疫苗的省份,省疾控、市疾控、區縣疾控獲得利益的方式,是層層提價,“越往下拿的越多”。預防接種站,通常能夠拿到售價30%-40%的利潤。

代理在中國推廣進口二類疫苗,有兩個方向:一是上層路線,二是群眾路線。所謂群眾路線,就是從地方疾控和預防接種門診著手推廣。

胡穎廉說,在國內,二類疫苗是私人的消費品,應該把權力分割交還給市場,而不是由國家統一的政策來規定。

在這一原則之下,我國《疫苗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將二類疫苗的管理權限下放。比如,疫苗生產企業、批發企業都可以向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種單位和其他疫苗批發企業銷售本企業生產或銷售的第二類疫苗。

福建省疾控中心一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早在2007年,蘭菌凈代理商就找到了福建省疾控部門。

不過,各省對二類疫苗管理有緊有松,陜西、河南等省份由省級疾控制定二類疫苗采購目錄,但更多省份,則將招標采購交給社區級疾控自行組織。按理說,提價多少由各級政府物價局說了算。但陳濤安發現,許多時候,物價局根本管不了這麽細:“做決定的就是疾控自己”。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麽相同的疫苗,在不同地區的價格會相差這麽大:南方周末記者看到,蘭菌凈的價格從155到398元不等。上述某省級蘭菌凈代理對此的解釋是: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不同。

在推廣上策略上,各地預防接種門診、接種站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推廣力度較大,另外一些地市則不那麽積極。而陶黎納所在的上海,根本沒有將蘭菌凈納入預防免疫系統。

多位疫苗圈人士均表示,蘭菌凈“變身”疫苗關鍵點之一,是2007年中國疾控中心將其納入“中國兒童預防接種信息管理系統”。

對此,衛計委在回複采訪時稱,該系統平臺主要是為了收集匯總生物制品使用的基本情況和疑似異常反應等信息。

衛計委一位相關人士透露,地方各級政府將蘭菌凈納入二類疫苗在先,中國疾控中心建立信息系統在後,從各地收集的信息中自然就包括蘭菌凈。“現在卻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指出,是否加入疾控的信息管理系統,和蘭菌凈是不是疫苗,沒有直接的關系:“疫苗信息管理系統,並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陶黎納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15年即將公開的“預防接種信息管理系統數據交換技術指南(試行)”中,已將“疫苗及相關制品編碼表”改為“疫苗編碼表”,其中,第27大類蘭菌凈已被刪除。“這一改動表明,中疾控也意識到問題。”陶黎納說。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2015年省級疾控中心二類疫苗采購目錄中,湖南、河南等省的采購名稱,已經從產品名蘭菌凈,變更為其學名“細菌溶解物”。

蘭菌凈的經銷商至今都覺得,疫苗門的意外曝光來自利益沖突方的炒作:“去年蘭菌凈換了全國總代理,或許是被淘汰的經銷商有怨氣,或許是蘭菌凈的競爭對手在眼紅吧。”

(尊重采訪對象意見,張丹、劉東、張偉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02

海外不確定風險猶存 A股或可“借勢布局”

中秋節假期過去,A股節後開盤到底如何走?本周末美元匯率上升,美國也遭遇爆炸事件,可能都對市場形成一定負面影響,A股未來如何走,下周美聯儲會議依然是投資者最關註的因素,市場分歧也逐步加大,盡管多數市場人士依然謹慎,不過中信證券等大券商表達了“借勢布局”的觀點。

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本周末各種事件對A股影響不大,目前對資產價格最大的壓力依然是美國加息預期,最近A股依然上升勢頭沒有完結,但投資者也要有防禦意識,市場漲跌本身預測有很大不確定之處。

興業證券策略分析師王德倫等認為,後續海外可能仍不平靜,將對A股形成較大的不確定性:9月、11月、12月三次議息會議,加息時點的預期波動將持續擾動市場。近期聯儲連發鷹派表態致使隱含加息概率上行,美元指數也大幅上漲,一方面使人民幣匯率承壓,並可能再度沖擊股市,另一方面也使市場產生全球寬松拐點的擔憂;10月意大利憲政改革公投可能成為繼脫歐後的下一個“黑天鵝”;11月美國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

國金量化策略團隊認為,由於跳空缺口的存在,對於或有的短期反彈,不宜抱有太樂觀的心態。如果月底下跌後,將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參與的點,對應的支撐位應該會在2900-2918以上。

中信證券策略分析師秦培景等稱,美聯儲加息預期波動引起的全球權益市場共振,使得A股在G20時期的低波動行情向下打破。另外,本輪針對產品的金融監管政策趨嚴還有待收尾,市場短期處於調整期,但是指數調整空間有限,不必過度悲觀。首先,貨幣政策方面,杭州G20峰會後全球貨幣政策協調性實際是提升的,而美聯儲超預期在9月加息概率較低;其次,近期盈利數據向好和宏觀數據優於預期,是市場的重要支撐。再次,政策高度關註和緊密呵護下,A股系統性風險不大。當前消極防禦不如借勢布局。

秦培景稱,過去幾周A股指數極低的波動本非常態,G20會期過後市場波動加大亦比較正常;系統性風險不大的判斷下,有波動就有機會。投資者需要“借短期調整擇機布局中期行情”。近期來看,相對市場預期較好的經濟基本面就是重要的切入點。另外,中長期中小盤擇時指標顯示,大票的相對配置價值依然優於小票。

投資人士溫天納認為,在深港通和保險資金南下的帶動下,港股創出近期新高,但對美元利率走勢預期,導致市場曾經急跌,美元轉強的因素,對港股是中性利好,港股本身是美元資產,避險和回避人民幣貶值的資金會到香港;不過如果是美國加息因素來看,對港股則是負面影響;周一港股和A股都會收到相關事件變化影響;盡管9月加息機會不大,不過未來一個月行情來看,美國利率走勢偏加息方向較多,特別是特朗普的表態稱,如果當選後要撤換美聯儲主席,對未來是很大不確定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26

央行公開市場連續六日凈投放 流動性壓力猶存

周二(4月25日)債券期、現市場雙雙實現超跌反彈,10年期國債主力合約T1706收盤漲0.55%,銀行間各期限的現券收益率也出現不同程度下行。

公開市場方面,央行公開市場進行了4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由於當日有400億元逆回購到期,央行公開市場共凈投放400億元。

一位銀行從業人士對記者分析稱,由於企業繳稅,加上25日是銀行繳準日,對近期流動性造成一定沖擊。尤其當下適逢4月底,跨月壓力使得銀行和非銀機構資金面偏緊。盡管央行已經連續六日在公開市場凈投放,一些城商行資金壓力仍然不容小覷。

貨幣市場利率漲跌互現

一位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早間大資金融出較少,資金面整體仍偏緊張,但午後資金面則顯得較為松了一些,10年期國債期貨T1706漲幅也一度擴大至0.6%。

當日,貨幣市場利率漲跌互現,資金面仍顯收斂。

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連續五日全線上漲,隔夜Shibor報2.7514%,上行3.57個基點,續創2015年4月7日以來新高;7天期Shibor漲2.4個基點,14天期Shibor漲2.7個基點。

銀行間質押式回購1天期品種報2.7915%,跌0.72個基點;7天期報2.9721%,漲5.66個基點;14天期報3.7315%,跌4.36個基點;1個月期報4.1475%,漲6.91個基點。

流動性壓力猶在

中信證券固收團隊明明分析稱,上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4310億元。從具體投放量看,7天逆回購投放2100億元,到期1300億元;14天逆回購投放800億元,無到期;28天逆回購投放700億元,到期600億元。此外,上周一央行暫停逆回購操作,並開展4955億元MLF操作,其意圖對沖4月13日到期的2170億元6個月MLF以及4月18日到期的2345億元6個月MLF。

明明認為,MLF的足量續作表明央行保持流動性中性意圖,無意過緊或過松,貨幣政策仍然維持穩健中性。同時,4月18日為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最後期限,隨著企業繳稅活動逐步開展,銀行間流動性也在加速減少,並給資金面帶來壓力。

本周(4月24日~28日)資金到期壓力較輕,有2100億元7天、400億元14天逆回購到期;共計2500億元;本周二到周五,還有2100億元7天、400億元14天逆回購到期。後續隨著企業繳稅活動的逐步平緩,疊加委外贖回潮使流動性回歸銀行間市場,資金面壓力有望得到緩解。

而展望5月,還將有2300億元與1795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分別於5月3日和5月16日到期。

第一財經記者還了解到,由於企業通常在年度終了後的5個月內完成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加上4月要完成一季度繳稅,4月、5月往往是企業集中繳稅時期。盡管4月20日以後,繳稅的最高峰已過,但5月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對流動性的回籠效應仍然不小。

市場利率中樞上移

明明稱,銀行“負債荒”逐步顯現,加大資金面波動性。去年中下旬去杠桿以來,監管層加強了對銀行表外理財、同業理財的監管力度,疊加房地產市場火爆帶來的居民儲蓄去按揭買房,銀行“負債荒”問題逐步顯現,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不得不加大對同業資金的需求,這一方面推高了同業資金利率,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的波動性。此外,從去年9月以來,在“去杠桿、防風險”的背景下, 央行通過“鎖短放長,量價分離”的非典型貨幣政策,在保證流動性穩定的同時,逐步提高資金加權成本,擡高貨幣市場利率中樞。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在外匯占款繼續下滑的同時,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的基礎貨幣也在不斷減少,其央行資產負債表逐月收縮,從1月末到3月末短短兩個月時間收縮1.1萬億,降幅達3%。央行的縮表也加大了市場資金面的脆弱性,並提高了貨幣市場利率與債券市場利率的波動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50

生產一致性問題猶存,裝備工業司約談18家車企

今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消息顯示,裝備工業司對18家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的車輛生產企業進行了約談。

車輛生產一致性指的是要保證實際生產銷售的車輛產品的有關技術參數、配置和性能指標與《公告》批準的車輛產品、用於試驗的車輛樣品、產品《合格證》及出廠車輛上傳信息中的有關技術參數、配置和性能指標一致。

8月23日,裝備工業司針對2017年各地公安交管部門通報的存在較多違規問題、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中發現問題的18家企業進行了約談,要求各企業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強化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管控,確保合格產品出廠,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裝備工業司通報了對公安部反饋的違規車型進行核查的情況,2017年違規問題主要集中在未按規定安裝側後防護裝置、車輛產品標牌,未按規定粘貼車身反光標識,車輛識別代號打刻不符合國家標準、隨意鑿改,外廓尺寸和整備質量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或《整車出廠合格證》參數不一致等方面。同時,通報了2017年新能源汽車生產一致性專項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部分企業實車參數與批準參數不一致、不符合國家標準等有關情況。針對存在違規問題的企業,按照違規性質及嚴重程度不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給予行政處罰、撤銷問題產品、限期整改、約談、通報等處理處罰措施。

這十八家企業中大多為商用車企業,包括東風商用車、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廈門金龍等多家商用車公司,不過中國一汽、安徽江淮、東風柳州、東風汽車等也在其中。

記者向中國一汽詢問關於此次約談的具體情況,不過截至發稿時,對方並未做出回應。

對於生產一致性問題為何頻繁出現在客車和專用車行業,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由於整個客車領域定制情況較為普遍,不排除個別廠家受利益驅動,按照用戶的要求進行與公告參數不一致的生產,這就造成實際產品與《公告》的不一致。“生產型號比較繁雜 ,也比較多樣化,商用車有很多可以變通的地方。而重新申報一個配置的成本又比較貴,這時候就造成了生產不一致的問題。”崔東樹說,乘用車的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而且都是批量生產,因而出現生產一致性的問題較少。

“這是商用車行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家現在管得也比較嚴,為了提高效率,一些企業打了擦邊球,不會造成安全問題。但一些重卡企業,在環保和安全上確實存在問題,這就比較嚴重了,屬於惡意違規。”崔東樹對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容易出現生產一致性問題。“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的配套企業很多,有很多需要選擇的電機、電控等廠家。有時候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調整是可以理解的,但超出這個範圍就是違規了。像名單里的一汽、東風這些企業估計都是新能源汽車方面出現了生產不一致的問題。”崔東樹說

崔東樹認為,新能源汽車生產不一致不等同於騙補,兩者有本質的區別。“電動車沒裝電池但卻申報了上去,這叫騙補。”崔東樹說。近年來,工信部等部門對汽車行業的監管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尤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騙補行為采取了嚴厲措施。比如,2016年工信部就對涉嫌新能源騙補的生產企業進行處罰,責令“有牌無車”的4家企業進行整改,蘇州吉姆西直接被取消整車生產資質。“現在多數企業也不敢有騙補行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據悉,參加約談的企業代表分別對各自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並就整改情況進行了匯報,提出了規範委托改裝、加強合格證管控、強化經銷商環節管理、定期開展自查等改進措施,提出了減少車輛生產一致性問題的量化目標。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姍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