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張宗永﹕音速借錢 光速花錢

1 : GS(14)@2017-01-05 08:11:52

【明報專訊】這期中國金融圈的大新聞要算是樂視資金短缺。樂視起家的是樂視網,大陸最早的付費視頻, 在版權費還未有被百度等互聯網龍頭搶高之前,樂視收集了大量的版權。很多香港人認識樂視是因它曾經以超過4億美元投得英超轉播權,然後轉賣給now。樂視累積了310項的賽事版權,是全球擁有最多賽事資源的媒體公司。

樂視網近5年利潤平均增53%

今年11月初,有報道稱樂視拖欠供應商過億元貸款,並且有人到北京樂視總部大樓示威,市場傳出樂視資金斷裂。近年發展迅速的樂視集團主要業務有7個板塊,包括影視、手機、體育、互聯網金融、汽車、雲端業務和電視機生產,其中影視、電視和雲都屬於在深圳上市的樂視網(深:300104),2010年上市6年的樂視網已連續9年的保持盈利,近5年的利潤平均增幅在53%以上,是集團的一個主要集資平台。

樂視老闆賈躍亭,1973年出生,是山西臨汾人。賈躍亭很年輕便喜歡創業,沾手的行業很雜,包括印刷、鋼材、教育、運輸和餐飲。1998年,賈躍亭在一個飯局上接觸到通訊科技。同年,創立優酷網的古永鏘還在北京國際飯店和張朝陽喝茶討論是否加入搜狐。當時馬雲已經歷兩次創業失敗,與團隊登上長城抱頭痛哭。2003年,30歲的賈躍亭隻身從山西太原跑到北京。

樂視整個生意佈局是首先利用「半送半買」的硬件(例如電視機)走進客戶的門口,多樣化的內容是「嗎啡」,上了癮的群眾便是企業的長期資產。樂視由網上內容供應商躍身成為產品製造商,先是電視,其次是手機,接着造電動汽車。樂視在美國加洲收購了一家電動車製造商。樂視電視機頂着互聯網電視的光環承勢而出,而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飽和,電動車則更有可能是一個無底深潭。

中國企業家本業有成 「商業之神」上身

業務擴展無錢不行,集團近年累積籌了近725億元人民幣,分別是通過上市公司平台融資、銀行借款、大股東家族股權質押和VC/PE的錢,但樂視給人的印象仍是「音速借錢、光速燒錢」。資金緊張之餘,不少債權人亦非常關注集團內部的債務往來,不久以前,公司仍然是賈躍亭一人說了算,5000元人民幣的報銷都要賈親自批核。

中國企業家做生意之勇,我有第一身體驗。我們這些做融資工作的人常常接觸很多創業家,他們本業做得很出色,但很快便會「商業之神」上身,轉行做其他賺快錢的業務,例如房地產。所以作為投資方,我心裏常常會問,坐在我對面的這位老闆在若干年之後,仍然會經營我現在投資或借錢的業務嗎?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433&issue=201701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25

張宗永﹕Tesla的兩條生命線

1 : GS(14)@2017-03-03 00:43:27

【明報專訊】我有很多朋友都是Tesla電動車的粉絲,雖然車有很多小毛病、手工亦有改善空間,但大部分朋友仍都非常享受Tesla車主身分。毋庸置疑,Tesla在經營品牌方面是有一手的,香港是全世界人均擁有Tesla數量最高的城市,除了品牌定位成功之外,特區政府早年免徵入口稅加上Tesla答應3年七折回購,帶來很大經濟誘因。很多Tesla車主都屬於資產高收入人士,然而,Tesla陳列室卻往往設在一些毫不起眼的地區,例如上環和荃灣。Tesla在美國堅持不在陳列室內做交易,客戶要在網上下單,這種直銷方法有異於其他傳統汽車銷售商,但亦令它的毛利達20%以上,遠高於同行。

毛利逾兩成 遠勝同業

汽車製造業自1908年福特推出Model T開始,至今天已經很成熟。日本汽車在上世紀70年代崛起,更將製造工序發展到淋漓盡致,可靠性極高。然而,這般的品質水平,是車商積累多年經驗的成果。Tesla在汽車生產方面並沒有優勢,他的強項是電池技術。Tesla外形養眼,然而造工細節上,比不上其他大型汽車製造商。但這些在很多消費者眼中都不重要。消費者欣賞的是他的「另類」。曾經有市場分析員說,Tesla的成功和蘋果(或我們的梁特首)一樣,在於製造敵我矛盾﹕Tesla對抗傳統燃油汽車,是大衛與巨人之戰,一如早期蘋果對抗微軟。

Tesla成功製造矛盾 消費者欣賞

Tesla去年11月用換股形式以26億美元(下同)收購了全美最大光伏配套供應商Solar City。Solar City替商廈和住宅設計和安裝光伏電板,甚至提供貨款,顧客可以選擇一次過付清所有費用,或是利用省了的電費和政府資助來分期付款。但是客戶要回本,很多時都需要10年之久。相對起其他先進國家,美國政府一向對全球暖化抱懷疑態度,奧巴馬當政時,他比較支持環保,但特朗普上場後,任用石油公司高層和保守派財閥,環保行業短期前景不大樂觀。

今年2月,Tesla將公司的名稱從Tesla Motors改為Tesla Inc,以突顯Tesla不再是汽車公司而是再生能源公司。然而,電動車可以是很性感的生意,再生能源公司要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地位,便沒有那麼容易了。

每季燒10億美元 或捱不過夏天

Tesla收購Solar City是全球太陽能產業史上最龐大的併購,亦為Tesla成為再生能源公司跨進一大步。但是,財政上,Solar City卻為立足未穩的Tesla帶來沉重的負擔。Solar City雖然帳面賺錢,但現金流卻是負數,再加上Tesla大規模生產新型號Model 3,花費巨大,Tesla現在每季燒錢10億美元,雖然公司上次公布擁有現金30億多美元,創辦人兼總裁馬斯克(Elon Musk)也承認,以目前燒錢的速度,如果沒有新的資金,Tesla可能捱不過這個夏天。雖然有些大行將公司評級由買入轉為觀望,但股價尚算企穩,可能市場仍然相信公司的融資能力。

所有創新科技公司的成長。永遠有兩條生命線﹕一條是業務,另一條是融資。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64&issue=201703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19

張宗永﹕柯P的謾罵

1 : GS(14)@2017-04-13 22:33:49

【明報專訊】上周旅次台北,閱4月10日台灣《中國時報》頭版「柯P左右開弓,批港沒靈魂,訕星鳥籠金絲雀」,事緣台北市長柯文哲4月9日出席活動演講時,再次批評「香港連自由的靈魂也沒有了」。他並且提到日前出訪東南亞,「各國都對台灣的民主自由羨慕到流口水。泰國政變3年多了,還沒有選舉;馬來西亞華人和馬來人衝突;印度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無法融合;新加坡就更不用講了,像是住在鳥籠裏的金絲雀」。 柯市長的一番話無疑帶着政治秀味道。

縮小版日本 通脹低重服務

很多香港人都欣賞寶島這杯茶,縱使台灣這幾年的經濟增長落後於其他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和香港。 但朝好的方面看,台灣社會卻有一種亢奮之後的平靜。作家陳冠中在香港、台北、上海和北京都居停過,最欣賞的是台北的社區生活。小區裏既有人住的地方,亦有商業和零售生意。香港本來經濟已經進入成熟期,市民開始找尋經濟以外的生活質素;然而因為北水湧入,將每一個人的賺錢神經又再次拉緊。

作為一個遊客,我看到的是台灣是一個縮小版的日本——通脹低、商店重服務精神,我常常用一個地區的洗手間的整潔程度來形容當地的文明。我記得有一次在宜蘭的小店內吃海鮮,地方很簡陋,但洗手間卻相當整潔。大事本來就應該從小事做起。

另一角度看中國近代史

作為一個喜歡打書釘的人,台灣給我的另一個驚喜就是有機會接觸日本人寫的中國歷史書。我在台灣的書店看到不少日本作家評論民國和晚清的書,翻譯的是台灣作家。台灣因為受日治時期影響,學者懂日語者甚眾,近年綠黨興起,大家再沒有「中華膠」的包袱,這些譯作的觀點和我們一般在香港看到的有很大分別,不一定是對的,但今天民粹氾濫,參考別人對中國歷史的看法,有益世道。

沒有絕對好壞 最重要有選擇

我認識有些香港朋友寧願放棄香港的賺錢機會,換取台灣的生活方式,但我亦遇到不少台灣朋友因為嚮往大陸的商機而植根大陸。根據官方數字,有100萬台胞居住在大陸,但其實有很多台灣人在大陸工作卻沒有納稅(當中有不少是老闆),因此真正的台胞數目可能遠超過這個數字。

社會沒有絕對的壞,亦沒有絕對的好。有人樂山,有人樂水,其實最重要的是有選擇,為政者就是要為人民提供選擇。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003&issue=201704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340

張宗永﹕中國綠色債券市場 暴增的一年

1 : GS(14)@2017-04-28 00:19:58

【明報專訊】2015年 12月,195個國家在巴黎簽訂了有關全球碳減排的協議,簡稱COP21(Conference of Parties 21),因為巴黎協議是參與國第21輪的協商。COP21的簽署國同意要在2030年至2050年期間,將全球的氣溫回復到與工業革命前的溫度增幅不超過2度。

中國近年的環境污染屢遭人詬病,甚至有人提出要遷都。中央政府預算每年花費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改善環境。國家「吹雞」,銀行、民企及國企都狂發綠色債,2016年中國綠色債券的總發行量是2000億,令中國一下子躍升成為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之首。當然什麼叫綠色債券可以是很含糊的,不排除有些是舊債再續,只是重新定名,實際上沒有新的資金投入市場。然而,我相信中央利用綠色金融來改造環境的決心是真實的。

2007年世銀已鼓勵綠色投資

早至2007年,世界銀行已經鼓勵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設立綠色投資,歐洲國家是先行者,美國比較落後,美國即使在特朗普上台前,民間很多人都相信所謂全球升溫,只是環保人仕製造出來的「狼來了」。歐洲很多基金有明確綠色投資名額,但苦於找不到合資格的項目。理論上,如果我們將亞洲或者中國的綠色項目安排到歐洲融資,不就是水到渠成嗎? 然而,由於中國對綠色債券的監管仍然處於一個混沌階段,得不到投資者的信心。我甚至接觸過一些歐洲綠色債券基金,明確表示不會購買中國國企的綠色債券。

港鐵領展曾發綠色債券

香港過去發行了多宗的綠色債券,較出名的發債體包括港鐵(0066)和領展(0823),這些債券因為發債體穩健,都很暢銷,但投資者並沒有因為是綠色債券而接受一個較低的息率, 所以,很多發債體對綠色債券的態度是可有可無。

發行綠色債券比發行普通債券需要多一重工夫,首先要說明資金的用途、發行後的規範和監管,之後每年發債體還要呈交報告,向投資者解釋投資項目的進展,報告亦需要第三方進行審核(雖然迄今為止,我仍未聽過如果發債體被審核為不合格的後果是如何)。

內地「水浸」人幣看跌將限制發展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背靠中國大陸一個那麼龐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應有機會發揮它樞紐作用的,包括像開發H股市場一樣,將大陸企業的融資行為規範化。如果綠色債券的發行可以通過香港提升品質,將有利吸引環球投資者。再加上香港積累了那麼多年的全球分銷網絡。此外,亦可以大力發展綠色債券的配套,例如綠色基金又或專門針對碳排放的審計公司(註)。 然而,短期看,這機會卻受制於內地「水浸」和人民幣看跌,企業一般都延後發離岸債的安排。

註:利益申報 ──莊陳有和黎廣德創立了一家為企業提供減排方案和ESG報告(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的顧問公司叫「低碳亞洲」(Carbon Care Asia),我是他們的股東和董事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081&issue=201704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50

張宗永:螞蟻金服潛在問題未解決

1 : GS(14)@2017-06-09 07:44:49

【明報專訊】Terry是台灣最大電子書商博客來(books.com.tw)的創始人,公司發展中期因為資金短缺,引入台灣龍頭食品公司統一集團作為大股東。統一集團在台灣擁有5000多家7-11店,這客觀條件造就了客戶上午上班下單,黃昏下班到7-11提貨這體驗,令博客來銷情大增。博客來現在已經是全方位的電子商務,網上出售很多生活用品和服裝,不再單單只是賣書。Terry那陣子希望可以將部分的股份套現,曾經找過我公司幫忙。因為這案子,我更加明白配貨(fulfillment)的重要。

電商背後海量數據 利之所在

做電子商務,大家看到的是電子店的店面,其實物流亦是成敗關鍵之一。你有更好的貨品或是更明麗的櫥窗,但是如果客戶買了貨品之後,取貨出現問題,便不再光顧了。

最近中國第一大電商阿里巴巴和中國第一大物流公司順豐決裂,互相斥責對方侵佔顧客數據,利之所在,雙方劍拔弩張。今天,全球的互聯網生意已經發展到生意賺不賺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將海量的客戶數據據為己有,至於拿到這些數據之後怎用,可以再慢慢部署。

我平常很少買商管的書,早前因為飛機誤點,所以在機場書店買了一本《螞蟻金服》消閒,作者是《財經》雜誌前記者由曦。這些有官方支持的「內幕報道」,免不了有很多溢美之語。「螞蟻金服」,全名是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成立於2014年10月,旗下擁有支付寶、餘額寶、螞蟻小貸及網商銀行等業務,市場傳聞估值達5000億元人民幣,公司最值錢的資產自然是經營有年的支付寶。

餘額寶具流動性風險

2013年螞蟻金服利用支付寶客戶貯積的資金,開發了餘額寶這產品。湊巧碰上銀行錢根短缺,餘額寶高息吸客,一炮而紅。自此之後,東施效顰的「寶寶」產品充斥市場。阿里決定將金融資產整合,建立螞蟻金服的概念,亦在這時候成形。螞蟻金服集團後來收購了開發餘額寶的天弘資產管理公司。

《螞蟻金服》這本書描述了很多阿里集團內的人事變動和管理文化,但有兩個坊間很關注的問題都沒有直接解答。一是阿里把支付寶從阿里分拆出來,藉口是阿里股東包括美國的Yahoo和日本的軟銀(Softbank)是外資,第三方支付如果有外國人參與,中國監管方面會有意見。外資股東眼白白看着肥肉被拿走,當然起哄,經過多番洽商後,Yahoo和Softbank終於肯退出,但事後有很多案例證明第三方支付仍然可通過VIE的架構,容許外國股東持股。

第二個問題是餘額寶發行那麼高息的貨幣市場產品,它的流動性卻遠勝一般貨幣基金,可以當日提存,流動性比美元還好。但這運作的流動性風險,餘額寶又是如何控制的呢?假如有一天所有餘額寶的客戶都要提錢,阿里方面又有沒有那麼多資金去支持呢?阿里和監管機構似乎對這一點都沒有很明確的解釋。

在商界,成功就是英雄,當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後,很多問題再也不是問題。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161&issue=201706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81

張宗永:互聯網「自媒體」年代

1 : GS(14)@2017-06-24 11:58:53

【明報專訊】Steven告訴我整個「自媒體」市場每年生意額大概有5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他在北京經營媒體業務。公司已經在新三板上市,估值以億元計,因為盈利增長快,正在計劃在主板上市。Steven三十出頭,他公司所處的社區是在北京東四環,新生企業如雨後春筍,見證了中國大陸的創業潮。

網紅連結商品 賺取佣金

什麼是自媒體?自媒體有個更普遍的名字叫「網紅」,亦被稱為KOL(Key Opinion Leader),代表一些在網上具影響力的「人」;稱他們為「人」,其實是有點誤導。雖然網紅是以個人身分在電子平台出現:發帖子、轉微搏、評新聞。但很多時背後是由一個團隊經營和運作,成功的網紅月入數百萬。我自家投資設在廣州的《投資脈搏網》(imaibo.net)也有利用網紅來吸引客戶,他們寫的文章又或即市評論,粉絲是願意付費閱讀的。A股火熱時,我們網站成功的網紅月入是超過100萬元。

網紅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四五年,當初我廣州的同事向我介紹這運作模式時,我是心存懷疑的。因為我的性格具批判性,很難接受這種追捧明星的行為,更不要說投資是認真事,即使是日常消費也很少會受偶像影響,當然市場已經證實我的想法是錯的。

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蓬勃,估計消費品廣告有接近兩成已經是花在電子媒體上。Steven的公司就是將網紅和這些產品供應商連結起來,網紅收取產品商的費用中,Steven可以拿到5%至15%不等的佣金。當然愈是受歡迎的網紅,所需付的佣金便愈低。網紅雖然是接單辦事,但為長遠計,他們也會珍惜羽毛,看看這些商品是否合格。推銷分「軟推」和「硬推」。「硬推」就是按產品商草擬的訊息,一字不改地傳達開去,這些合約在Steven的網站上都寫得很消楚;「軟推」就比較靈活,網紅可以以朋友間推介的形式替商品做宣傳。

個人有能力 毋須打工

互聯網生態,互生亦互剋,像新浪微博這些入門網站需要人流,網紅絕對起到作用,但平台經營成本不輕,賺錢絕不容易,傳統的橫幅廣告(banner ad)已經愈來愈難賣錢,觀眾亦對干擾式的廣告感到很厭煩。而網紅卻以用戶身分蠶食網上廣告這塊餅,平台肯定有意見。 當《投資脈搏網》在新浪上轉發網紅文章時,如果內容太過鼓吹收費,新浪是會將我們這些文章刪掉。

自媒體年代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在今天這個去中介的互聯網世界,如果個人能夠生產具吸引力的內容,不論是文字或是影像甚至是轉發,就沒有需要再替機構打工了。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58&issue=201706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93

張宗永:水清無魚 平衡利益

1 : GS(14)@2017-08-04 05:40:11

【明報專訊】股市火熱,看來又會出現新一輪的上市熱潮。我有很多做企業融資的朋友最近都自立門戶,自設精品投行為客戶籌劃上市。近年,中資證券行在香港IPO市場的佔比愈來愈重,亦吸納了不少人才。這些中資券商在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客源方面都有優勢,首先,很多計劃上市的公司的業務都在中國大陸;再者,不少上市股票都是批給陸資投資者,有些是機構投資者、有些是上市公司老闆的親朋戚友,無論在提供人頭和安排資金的手續上,中資券商都比外資行「更懂國情」。但正因為中資行自恃不愁生意,需要的只是技術人員,聘用人手方面出手不會特別闊綽。

中資證券行比外資「更懂國情」

另一方面,香港聯交所近年對IPO保薦人的監管愈來愈嚴格,在上市文件中簽名的負責人員(RO)有機會負上刑責。如果你單單只是拿一份薪水的人,做「刁」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因為犯不着因小失大,連牌照也被吊銷。然而,很多中國大陸客戶跟香港甚至總部高層都有直接溝通渠道,甚至會給高層有形和無形的好處,執行融資項目的同事不一定是受益者。但客戶一個「熱線電話」,趕死線和急急放行的壓力從上而下,員工有時只能使出拖字訣;亦有行家覺得風險和報酬不成正比,決定自立門戶,至少利益是直接跑進自己的口袋。

近年另一個股壇現象是「啤殼」。香港股票市場的集資能力強,直接導致「啤殼」成「瘋」,但看這事情不應戴上道德的眼鏡,香港是個法治社會,監管必須依法,雖然很多時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規矩就會有迴避規矩的方法。市場上,有不少金主願意支持一些有業績但不大需要現金的公司上市,上市後將舊業務賣給原東主,金主「套殼」。但從法律的角度,聯交所很難審視申請公司的上市意圖;聯交所能夠做的只是在上市後監管大股東轉讓股權。

「啤殼」成風 需平衡商譽與營利

「啤殼」這事也許可以從不同持份者的角度看:香港整體社會、廣大小股民、聯交所、在排隊IPO的企業,最後當然就是投行本身。從社會角度,香港的商譽固然要維持,政府稅收亦是考慮因素;廣大股民的知情權需要保障,另外聯交所亦有責任為投資者提供高質素的上市公司作選擇;聯交所既要做生意,但主持公道亦是很重要,要對其他排隊申請IPO的企業公平,防止非法「打尖」;當然最後就是上市為投行帶來的收益和衍生的服務收益,如律師、會計師、印刷商等。

香港今年有機會又蟬聯全球IPO融資額之冠。我剛剛從新加坡公幹返港,新交所CEO是我的老朋友,近年新交所交投量持續下降,老友頭痛不已。股市在香港的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水過清則無魚,如何在商譽和營利中取得平衡,極考功夫。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80&issue=201708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64

張宗永:看富豪排行榜毋須太認真

1 : GS(14)@2017-09-17 11:41:05

【明報專訊】經濟版的讀者都喜歡看財富排行榜,當中《福布斯》發布的最有江湖地位。最近《福布斯》公布了去年全球作家收入排行榜,居首的是大家熟悉的《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圓圖),去年總收入達9500萬元(美元.下同),超越了居榜首多年的美國多產作家James Patterson。

作家不同交易員 靠個人才能致富

世界上有千萬個行業,很多收入都比作家高,但是這些職位,銀行大班也好、上市公司總裁也好,都需要一個團隊才能賺錢, 所以我常常說,真正成功的交易員是可以穿睡衣坐在廁板上戰勝市場的,但這並不常見。反之,寫文章絕對是一件單打獨鬥的事,作家擁有的「手下」只是他書桌上一部電腦而已,因此更靠個人才能。

羅琳去年的高收入是有點反常的。她不是一個多產作家,去年出版了她的第八部《哈利波特》作品《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估計明年如果她沒有新的作品,收入便會下跌。《哈利波特》源自羅琳在愛丁堡等火車返回倫敦時得出來的靈感,《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這部作品最初是舞台劇,後來才出書 。

銀行非最高收入行業

同樣是靠才華致富的創作人,《福布斯》排行榜去年冠軍是黑人饒舌歌手Diddy,收入1.3億元,居次的是Beyoncé,收入1.05億元;大家熟悉的足球明星C朗排名第五,收入9300萬元。打進排行榜的作家除了羅琳和James Patterson之外,其他的收入都是僅僅2000萬元左右或以下,比香港很多打工皇帝都遜色。

論高收入行業,經常被人提及的銀行界並不是首位,科技、娛樂、 電訊上市公司的CEO收入絕不比銀行低。很多人以為銀行大班收入很好,其實摩根大通的CEO戴蒙(Jamie Dimon)的收入也不過是2820萬元。當然投行的最高收入員工不一定是CEO,過往很多交易員的收入可能都比老闆高。今天,金融界真正的天之驕子是對冲基金經理、量化基金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創辦人James Simons,去年拿走了15億元。

如果單從牌面看,全世界收入超低,甚至與權力不相稱的行業,首推國家或地區元首。 此類人物的收入排名,龍頭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去年收入也不過是170萬元,我們的前特首梁振英以59萬元居次,奧巴馬官俸僅40萬元,這可能比廣東省某某市的海關副關長還要低呢!所以說這些排行榜只可以作為稿材或笑料,作不得真。

國家元首地位與收入落差最大

評論收入是否恰當,可以有兩個角度。從資本主義社會角度看,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這個人為投資者或股東創造了龐大收益,當中抽取不足1個百分點報酬也許說得過去,如蘋果公司去年收入457億元,CEO庫克連行使股權的收入是1.45億元。如果從社會角度看,一個人如果賺取相等於一個非洲落後國家的年收入,是有點過分。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413&issue=2017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94

張宗永:喜帖街和寬窄巷子

1 : GS(14)@2017-10-15 15:20:32

【明報專訊】活化舊區是當今城市發展的一大課題。最近重遊成都,過往都是忙於工作,今次終於有時間做遊客參觀名勝。寬窄巷子是成都的著名旅遊景點,位於少城區,包括了寬巷子、窄巷子及井巷子3條巷子。按當地人的說法:「閑在寬巷子、品在窄巷子、淘在井巷子。」

在古代,巍峨的成都城是行政中心,商人們在城牆的旁邊建造了一個熱鬧的商業區,稱之為少城。少城經歷過很多起起落落,明末清初,整個少城區和成都城皆被破壞殆盡,滿洲人入城後,為了方便鎮守,重建大城,並且在原少城上建了一座八旗軍的軍營,所以少城區亦被稱為滿城。成都的滿城在全國幾十個滿城中是保存得最完整。清末民初,旗人大量變賣房產,富裕的漢人開始進入少城,少城城牆亦開始崩壞。民國初年,少城的城牆已經被徹底拆除。少城完全融入成都市,平民、富人和名人共冶一爐,是成都最具生活氣息,也最具時尚氣息的地方。住宅參落了店舖、辦公室、旅館、飯館及茶館,各行各業都在這不足500畝的土地上出現。

少城城牆倒下 貧富共冶一爐

成都經歷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很多古舊建築都被拆掉,寬窄巷子是碩果僅存的舊建築。上世紀80年代,市政府宣布將寬窄巷子、文殊院和大慈寺列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2003年,市政府啟動舊城改造,各種的方案惹來很多議論。保育目標是希望街巷、院落、建築和裝飾這四方面都可以兼顧到。改造工程於2005年開始動工,2008年寬窄巷子作為四川汶川地震後,恢復旅遊業的首個標誌項目。

港式保育欠舊區味道

我走在成都的寬窄巷子裡仍然有一種舊區的感覺。香港不欠缺錢亦不缺乏精明的腦袋,但是在保育方面,尤其是由政府或地產商主導的項目,做出來的成績都是差強人意,只見其金碧輝煌,完全沒有舊區的味道。

以市區重建局牽頭的灣仔喜帖街為例,今天我走在路上,只見其新不覺其舊。是不是我們的步伐太快了,留不住舊的感覺?反而有些有機自然發展的舊區,例如中上環的蘇豪,倒見生趣。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814&issue=20171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562

張宗永:參與認購ICO 如玩音樂椅

1 : GS(14)@2017-12-10 21:31:46

【明報專訊】2000年前後,都說互聯網快成泡沫,拿一個計劃書出去便可以融資千萬美元。但是,相比今天的ICO,那是個蝸牛年代。ICO比創投更厲害的地方是,融資得來的錢雖然跑進創業者的口袋,但由於投資者買的是貨幣,不是公司的股票,所以基本上創業者是不用對投資者負責的。

發行虛擬貨幣近乎零監管零披露

ICO全名是Initial Coin Offering,有點像新股上市的IPO般,是向散戶集資的方法之一。融資的目的是發行虛擬貨幣,但投資者買的不是貨幣開發商的股票,而是它的產品:虛擬貨幣。短短一兩年間,市場上出現了上千種虛擬貨幣,大部分投資者都不知它們有什麼差異化。

Jim和Jack是兩個來自加州的聰明小伙子,都是美國著名科技大學Carnegie Mellon的畢業生,他們正在通過ICO的平台推出一枚新的虛擬貨幣,希望可以融資5000萬美元。我問Jim和Jack,融資得來的資金的用途是什麼,他們說大約25%用作開發平台,其他銷售佔15%,法律費用佔10%,約有一半費用是為貨幣提供流動性(Market-making),維持市場秩序。

創造虛擬貨幣的人是怎樣賺錢的?他們一般是通過賣出手上的貨幣圖利。根據Jim的計劃,他會在ICO公開出售貨幣總發行量的30%,以5000萬美元相等於30%的發行量算,他手上餘下的70%便值1.67億美元。如果將來幣值被炒上去,身家隨時數以十億計,幾個月的功夫絕對值得。

一直以來,投資初創企業都有很多風險,但是至少這是一種很直接的投資方法。你投資的錢是換來公司的股票,公司做得成功,你便有回報。但如果你通過ICO去買虛擬貨幣,錢跑到開發公司那邊,但你並沒有擁有開發公司的股票,你只是擁有虛擬貨幣。貨幣升值不一定和公司做得好壞有關,我開玩笑問Jim:「如果你們ICO之後,貨幣升值了1000美元,你是否會將手上的貨幣全數賣出?如果賣出去後,你們決定提早退休,那麼虛擬貨幣持有者或是幣主是不是也是拿你們沒有辦法?」

貨幣價值非與公司業績掛鈎

作為一個股東,你是直接擁有公司的股份,公司的管理層亦有一定的披露責任;但作為一個幣主,你完全無法得知開發公司到底是怎樣運作和資金是怎樣花。你只是買一個玩音樂椅的夢:貨幣最後會升值或是有人用更高的價錢去買你手上的虛擬貨幣?然而,ICO如雨後春筍,誰會是最終的王者,憑的又是什麼呢?

因為虛擬貨幣本身並沒有價值,一定要依附在一種生意上面,而這種生意可以是交易平台(佔2017年ICO融資總額的34.7%),也可以是投資工具(佔13.7%),亦可以是為金融業服務(佔10.2%)。 Jim和Jack的生意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虛擬貨幣的買賣平台;我假定虛擬貨幣繼續存在,市場亦確實需要一個高透明度以及交易成本低的平台,然而,製造一個交易平台,並不需要多做一種虛擬貨幣,只是ICO是一個那麼容易集資的渠道,不做白不做,什麼事情都ICO一番?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46&issue=201712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0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