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永:水清無魚 平衡利益
1 :
GS(14)@2017-08-04 05:40:11【明報專訊】股市火熱,看來又會出現新一輪的上市熱潮。我有很多做企業融資的朋友最近都自立門戶,自設精品投行為客戶籌劃上市。近年,中資證券行在香港IPO市場的佔比愈來愈重,亦吸納了不少人才。這些中資券商在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客源方面都有優勢,首先,很多計劃上市的公司的業務都在中國大陸;再者,不少上市股票都是批給陸資投資者,有些是機構投資者、有些是上市公司老闆的親朋戚友,無論在提供人頭和安排資金的手續上,中資券商都比外資行「更懂國情」。但正因為中資行自恃不愁生意,需要的只是技術人員,聘用人手方面出手不會特別闊綽。
中資證券行比外資「更懂國情」
另一方面,香港聯交所近年對IPO保薦人的監管愈來愈嚴格,在上市文件中簽名的負責人員(RO)有機會負上刑責。如果你單單只是拿一份薪水的人,做「刁」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因為犯不着因小失大,連牌照也被吊銷。然而,很多中國大陸客戶跟香港甚至總部高層都有直接溝通渠道,甚至會給高層有形和無形的好處,執行融資項目的同事不一定是受益者。但客戶一個「熱線電話」,趕死線和急急放行的壓力從上而下,員工有時只能使出拖字訣;亦有行家覺得風險和報酬不成正比,決定自立門戶,至少利益是直接跑進自己的口袋。
近年另一個股壇現象是「啤殼」。香港股票市場的集資能力強,直接導致「啤殼」成「瘋」,但看這事情不應戴上道德的眼鏡,香港是個法治社會,監管必須依法,雖然很多時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規矩就會有迴避規矩的方法。市場上,有不少金主願意支持一些有業績但不大需要現金的公司上市,上市後將舊業務賣給原東主,金主「套殼」。但從法律的角度,聯交所很難審視申請公司的上市意圖;聯交所能夠做的只是在上市後監管大股東轉讓股權。
「啤殼」成風 需平衡商譽與營利
「啤殼」這事也許可以從不同持份者的角度看:香港整體社會、廣大小股民、聯交所、在排隊IPO的企業,最後當然就是投行本身。從社會角度,香港的商譽固然要維持,政府稅收亦是考慮因素;廣大股民的知情權需要保障,另外聯交所亦有責任為投資者提供高質素的上市公司作選擇;聯交所既要做生意,但主持公道亦是很重要,要對其他排隊申請IPO的企業公平,防止非法「打尖」;當然最後就是上市為投行帶來的收益和衍生的服務收益,如律師、會計師、印刷商等。
香港今年有機會又蟬聯全球IPO融資額之冠。我剛剛從新加坡公幹返港,新交所CEO是我的老朋友,近年新交所交投量持續下降,老友頭痛不已。股市在香港的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水過清則無魚,如何在商譽和營利中取得平衡,極考功夫。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80&issue=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