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近六成美國民眾對總統大選感到厭倦
據《華盛頓郵報》網站報道,距2016年11月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還有100多天,但大多數美國群眾已經對大選心生厭倦。
皮尤研究中心對4602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顯示,59%的受訪者表示,對大選和候選人鋪天蓋地的報道已讓他們感到筋疲力盡。
也難怪美國民眾會有這樣的想法:2016年總統大選的相關活動似乎從2012年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之後就已經開始了。可以想見,當今年的選舉在11月8日塵埃落定之後,美國民眾就又會被2020年總統大選的相關報道包圍。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了多個目標群體,每個群體中的大多數人都表現出了對總統大選的厭倦:包括54%的老年人和67%的00後;62%的女性和56%的男性以及62%的白種人和54%的非白人。而在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中,對選舉有厭倦感的人的比例則幾乎相同,分別為54%和55%。
那些對大選未感到厭倦的美國民眾往往是因為其對選舉本身並不關心,或者根本不感興趣。而有些民眾感到厭倦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對大選過於關心。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0%的美國民眾認為他們對此次大選思考了“很多”,這項數據創造了歷史新高,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國民眾表示他們對於選舉有很多思考。
與之相似,74%的美國民眾表示,誰贏得此次選舉對解決美國所面臨重大的問題將有很大影響。這一比例也創造了歷史新高,在2000年,只有50%的民眾有這樣的想法。
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還顯示,77%的美國人認為此次選舉非常“有趣”,而在2012年,認為選舉活動有趣的民眾只占39%。人們關於此次選舉的興趣多半來自於唐納德 特朗普明顯標新立異的競選活動。特朗普打破了諸多政治規則,他愚弄精明的人,為被排除在主流政治話語之外幾十年的種族間不滿的聲音提供了發聲的平臺。
但2016年的總統大選體現了“有趣時刻”的魔咒。大家對於選舉的報道感到厭倦,卻無法轉移目光。在夜里11點,你本應該放下手機去睡覺,然而這時就會有新的頭條新聞在你的手機屏幕上閃爍,充斥著反常的的誇張言論、駭人聽聞的議案、驚人的推特熱點,然後你就會再一次被卷回政治的漩渦中。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初選過程拖延數月是導致民眾厭倦大選的一大原因。縮短每4年一輪的大選活動的一個辦法是,在兩黨代表大會之前舉行一次全國預選。但是,由於兩黨和國會對於修改預選規則都並不感興趣,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美國民眾可能都無法擺脫對大選的厭倦。
麻木但未厭倦的娛樂新聞
1 :
GS(14)@2010-10-01 16:26:34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 ... ail&article_id=8465
坦白說,近年讀本地報刊的娛樂版,覺得報道內容本身的吸引力逐年減少,可是它們的報道手法和文章的寫法卻仍有一點娛樂性。
以近期一對男女親熱而遭記者拍下照片為例,在我眼中,男的不知是何許人,而女的基本上全無她作為一位藝人的印象(身材數字另計),但結果還是將有關報道讀完。報道內容有趣嗎?其實並不怎樣。以近年女藝人獻上goodbye kiss已成為報刊所寫的社交禮儀,而「車震」亦只不過是常見的「公開」活動而言,則一男一女在公園打得火熱,理應情有可原。如果這還有任何值得討論的地方,那應該是關於事發的地點,而不是相關的人物。今時今日,這類只有娛樂記者才認得的娛樂版人物,早有供應過剩的情況,已經變得不甚起眼了。不過,有關的報道仍有一點點可讀性:該文字報告內容耐人尋味(例如有一則報道記載,女方表示她當時試過反抗,同時仍穿上褲子),所以就算劇情未算叫人嘩然,也有一定令讀者追閱最新消息的吸引力。
問題是:讀者讀過之後又如何?女星(其實真的可以算是明星嗎?)的名字,在讀者的左耳進入,右耳而出,不到一個星期,印象快速淡忘。再過一兩個月,基本上記憶全失。大概該女藝人亦深明這套娛樂新聞運作的邏輯,於是久不久便放出性質相近的情報,好為自己建立一個頗為獨特形象。叫人覺得難得的,不只是女藝人的小心計算(但無論是好是醜,均有見報的效果),而且還包括娛樂記者努力不懈的精神(雖然消息的內容實在可讀可不讀,知道與否完全對生活毫無影響),小事一則,卻仍然不會輕易放過。於是,一連數日都是有關的報道,在各大報刊的版面上流傳一下,就已擾攘一個星期了。
但娛樂新聞記者「過度活躍」,效果有好有壞。好的是娛樂新聞的供應源源不斷,天天新款,陸續有來;壞的是供應過多之後,我們普羅讀者開始變得有點麻木:見怪不怪,很難再會對各種娛樂新聞報道感到特別好奇、興奮。本來以為這可能已經到達底線,但卻原來低處未算低。
不過,我們又必須明白,讀者開始麻木,不會直接影響娛樂新聞的運作。娛樂新聞刊物、電子媒介節目至今仍然保持生存的條件,皆因八卦依然是普羅大眾的一大興趣,大家茶餘飯後還是要找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來消磨時間。娛樂新聞作為八卦的材料,作用依然。製造話題其實是一件比想像中困難的事情,難得有一對男女願意為大家提供一個題目,愛八卦的又怎會輕易放過呢!
究竟誰人願打?哪些人願捱?我們還未好好研究。但客觀現實就是這類消息情報時常見報。讀者、觀眾雖然看得麻木,但卻尚未厭倦。
2 :
龍生(798)@2010-10-01 16:57:39今時今日的娛樂雜誌, 己淪為老世們揀女的目錄
至於底線
的確未見底, 幾時可以影到佢地玩野外露出呢?
另外, 激烈競爭下, 各記者用字更見洗練,精闢
以前亂巢己經好激, 好盡
今時今日, 就呢單新聞, 我最欣賞
佢影到一張相, 用( 入股) 作註解
精彩絕倫!
3 :
龍生(798)@2010-10-01 17:00:31另外早年有雜誌形容欣宜
喪食翻脹
( 請大家別取笑, 這人的意志及堅毅, 的確值得尊敬)
但這種跡近古文字的中文
言簡意賅,甚有古人文言文的風骨!
4 :
GS(14)@2010-10-01 18:28:462樓提及
今時今日的娛樂雜誌, 己淪為老世們揀女的目錄
至於底線
的確未見底, 幾時可以影到佢地玩野外露出呢?
另外, 激烈競爭下, 各記者用字更見洗練,精闢
以前亂巢己經好激, 好盡
今時今日, 就呢單新聞, 我最欣賞
佢影到一張相, 用( 入股) 作註解
精彩絕倫!
好似之前有香港富二代狂野實錄
5 :
龍生(798)@2010-10-02 01:10:11其實都無咩既...其實一路都係咁架啦
之前富豪一代就靜靜雞收埋食
二代就擺到明咁食咋嘛....係肉酸的姐
但本質並無不同
6 :
GS(14)@2010-10-02 09:39:295樓提及
其實都無咩既...其實一路都係咁架啦
之前富豪一代就靜靜雞收埋食
二代就擺到明咁食咋嘛....係肉酸的姐
但本質並無不同
不過我就覺得在香港,新一代個人主義盛行,只要他們父親一...這些事情更多
7 :
龍生(798)@2010-10-02 17:24:29我反而奇怪周正毅/毛玉苹的兒子, EIRC , 為何要搭上盆景詩呢?
照計又不是國色天香,
盆景詩母親己是彈盡糧絕, 啞忍老公亂黎都無問題
繼父雖則仍然風光, 但己坐食山崩
反觀ERIC 父母, 一擊不中, 受陳良宇影響, 但尚且保留實力
毛玉苹力保不失, 全身而退,
周正毅就慘的, 有排坐, 但睇一週個時解說
毛才是幕後軍師, 即雖失去老公
但毛仍保持實力, 人脈不失
經多年休養, 實力不減當年
在一切只以利益計算為前題的上流社會, 我真奇怪為何ERIC 要妤尊降貴去寵幸盆景詩呢?
可能我太認真的去看待這娛樂新聞了.....
8 :
GS(14)@2010-10-03 09:58:537樓提及
我反而奇怪周正毅/毛玉苹的兒子, EIRC , 為何要搭上盆景詩呢?
照計又不是國色天香,
盆景詩母親己是彈盡糧絕, 啞忍老公亂黎都無問題
繼父雖則仍然風光, 但己坐食山崩
反觀ERIC 父母, 一擊不中, 受陳良宇影響, 但尚且保留實力
毛玉苹力保不失, 全身而退,
周正毅就慘的, 有排坐, 但睇一週個時解說
毛才是幕後軍師, 即雖失去老公
但毛仍保持實力, 人脈不失
經多年休養, 實力不減當年
在一切只以利益計算為前題的上流社會, 我真奇怪為何ERIC 要妤尊降貴去寵幸盆景詩呢?
可能我太認真的去看待這娛樂新聞了.....
可能人地真心相愛呢
厭倦湊孫打牌 吸毒設暗號溫州16富貴大媽包房索K
1 :
GS(14)@2015-01-27 00:53:33
■溫州大媽們在新南亞大酒店內的KTV舉行毒品派對。
浙江溫州警方日前宣佈破獲一宗聚眾吸毒案,包括十六名年過半百大媽被捕,她們多為闊太,平日以平治房車代步,每日只會打牌、做美容,卻因無所事事生活單調,結果齊齊在KTV吸毒當消遣。她們為了隱瞞家人,還自創「開運動會」作召集暗號。網民調侃這些大媽:「有錢就是任性!」
溫州鹿城公安分局洪殿派出所早前接到線報,有人在新南亞大酒店的KTV包廂集體吸毒。為免打草驚蛇,當局起先派便衣探員調查,到本月八日晚上進行突擊行動。當警員推開包廂房門時,震耳欲聾的音樂撲面而來,一群人在昏暗燈光下瘋狂扭動身體。現場共有四男十六女共二十人,另有一名女服務員,現場的桌子擺滿吸毒工具,旁邊還有兩包粉狀疑似毒品的東西,這批男女最終被帶走。
■閉路電視拍下大媽們被捕。
多年街坊相約尋刺激
經檢驗,全部人尿液測試中被驗出含氯胺酮(K仔),部份人甲基苯丙胺(冰毒)呈陽性反應,包廂內查獲的粉狀為K粉,被他們吸食空了的瓶子是新型毒品神仙水。令警員大感意外的是,這二十名疑吸毒者中有一對夫婦,另有三對男女朋友關係,年齡介乎三十八至五十四歲。十六名女性中大部份是五十歲上下的大媽。有吸毒大媽供述,她們都是相識多年的街坊鄰居,平日除了湊孫帶兒,就只有追韓劇、做美容、打牌度日。「通常睡到近中午才起來,吃飯後就開始約人打牌、洗頭,一次輸幾千上萬元(人民幣.下同)一點也不心痛,如果贏錢了就出去玩尋刺激。不過,她們厭倦日復一日的刻板生活,去年四月一場生日聚會,大家在KTV包廂慶祝,席間有人掏出毒品,大家吃後都出現前所未有的飄飄然感覺。
稱毒品為「燉品」
隨後每次聚會都有人帶毒品,甚至吸毒被視為壓軸好戲,尤其有人過生日時,大媽們便以慶祝生日為由舉行毒品派對。她們供述,為防家人發現,故約定暗號「開運動會」,當有人召集開運動會,大家就心知肚明,毒品則叫燉品,每次費用四、五千元,大家AA制。她們辯稱,孩子經常不在家,很寂寞,才被毒品誘惑。涉事者因聚眾吸毒被處以行拘及刑拘。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後較早開放的城市之一,商業經濟發達,許多家庭經商。男人忙於經商,女人在家做全職主婦。她們當中部份人閒着沒事做,便透過賭博、吸毒甚至叫鴨尋刺激。有網民認為,大媽們生活無憂無慮,卻忘記如何活下去,「生活太閒太富裕了,都不知道該怎麼活了,真是可悲!」新華網/溫州網
網民有話說
「空虛是其次,主要是有錢。」「錢多了,生活好了,腦子壞了。」「中國大媽們真是越來越任性了!」「大媽們不玩廣場舞,開始轉戰毒品了。」「暗號是開運動會?為甚麼不是跳廣場舞?」「一群老紅衞兵,連接頭暗號都這麼具有身份象徵。」「大媽這麼屌嗎?跳廣場舞,炒黃金,吸毒,原來大媽才是土豪!」資料來源: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26/19016416
【動畫‧厭倦香港】90後寧住韓國劏房「人生最快樂時刻」
1 :
GS(14)@2017-05-19 05:43:5390後YouTuber Mira話厭倦香港,喺韓國住咗一年幾。
【尋找首爾的香港】「我好想離開一個厭倦咗嘅地方!」目前住喺韓國首爾嘅90後YouTuber Mira話,鍾意韓國多過香港,「暫時喺呢廿幾年嘅人生中,呢刻最快樂!」
Mira嘅快樂嚟自韓國,亦嚟自佢做到鍾意嘅職業,尤其去到一個接納呢種職業嘅地方。佢話喺香港介紹自己係YouTuber,會被受質疑,喺韓國就開放得多,「韓國好多人靠YouTube或者直播節目賺錢,佢哋一聽到我話做YouTuber,就問『係做咩類型?』而唔係問『可以賺錢o架?』、『係一個職業呀?』」
話係廿幾年嘅人生中,最快樂時刻。
佢嘅YouTube Channel有超過20萬人訂閱,主題多數講韓國。
最勁嗰條片有超過300萬點擊。
Mira嘅YouTube Channel開咗短短年半,訂閱人數就超過20萬,最勁嘅短片仲超過300萬點擊。當外界認為YouTuber係廢青,Mira就有資格反駁,「唔係囉!」Mira為咗自己嘅YouTuber事業,曾經迫自己「每日一片」,「勤力啲每日upload一條片,就每日多一個機會曝光,令人認識我。」點解話「每日一片」係勤力?因為一條片嘅背後並不簡單。Mira話做YouTuber仲辛苦過打工,「瞓覺諗到橋就彈起身寫低,你睇3分鐘片,我可能拍咗幾個鐘,剪又三個鐘,就算行街、去玩,都帶住部相機,一見到值得介紹嘅嘢,就即刻roll機,24小時都做緊嘢。」不過,Mira唔係呻辛苦,只係想外界知道YouTuber背後都付出好多努力,而Mira話好enjoy呢個過程,「自己鍾意吖嘛!」
佢話韓國人比香港人更接受佢以YouTuber作為職業。
Mira靠YouTube分成同賣廣告,每個月最少搵萬幾蚊港紙,好嘅可以賺到兩至三萬。
點解Mira會成為YouTuber?事源係舊老細嘅一個任務,「當時上司叫所有女同事拍片,sell公司啲產品,拍攝、剪接都一手包辦,我覺得好得意,所以想整一個屬於自己嘅video。」2013年開始學韓文嘅Mira,最鍾意又最熟識嘅就係韓國,所以佢嘅片多數以韓國做主題。Mira食正韓國熱潮,頻道嘅訂閱人數不斷上升,短短半年就超過4萬,令佢越拍越有信心。不過,邊返工邊拍片好難兼顧,去年就決定辭職,專注做全職YouTuber,亦決定飛去韓國長住,始終人在當地,先發掘到更多內容,「當自己闖吓又好,體驗吓都好,總之唔想令自己後悔!」2015年3月,Mira拎住只能維持兩至三個月嘅積蓄去到韓國,連基本嘅屋都租唔到,「喺韓國租屋一般要畀按金,大約三至四萬港幣,當時我都無,咪揀啲細地方,即係韓國嘅劏房,不過都比香港大。」Mira寧願住劏房,慳啲洗,都要留喺韓國,「無錢,咪迫自己勤力啲去賺!」
Mira無乜budget,喺韓國要住劏房,不過都比香港嘅劏房大啲同舒服啲。
佢話無諗將來,o依家鍾意做YouTuber就盡全力去做,及時行樂!
Mira嘅收入來源包括拍片上載YouTube,YouTube會分成,又會接廣告,以每次計算,或以銷量分佣計算。佢話每個月基本都賺到萬幾蚊港幣,如果接到多啲廣告,就可能賺到兩至三萬。錢,未必賺得多;路,至少無行錯,Mira行咗一條通往快樂之路,「唔受時間,唔受地方限制,賺到錢,做到自己鍾意做嘅嘢,我好享受o依家喺韓國嘅生活。」Mira話無諗太多將來,「一年前我都唔知YouTuber會成為我嘅職業,o依家呢樣嘢係我鍾意做嘅,我就盡全力去做,及時行樂囉!」記者:鄒倩婷(阿仙)攝影:陳家文、李錦鏵剪接:Roy編審‧導演:陳家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19/2002567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