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W Group (1322.HK):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質正宗工業 4.0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0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8 07:31 編輯

CW Group (1322.HK):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質正宗工業 4.0股
格隆匯 杜鏞


結論:現價市值港幣17.5億(按照201542日的收市價計算),2014 PE9.6倍,2015年預測PE6.8倍,PEG0.16在所有中小盤工業板塊中估值最低(沒有之一)。但是它卻是在工業4.0概念中技術走在最前沿、業績增長速度最快的“港A股”。公司現價為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如果給予1515倍預測PE對這一估值我采取了最保守的盈利增長預測(40%),對比A股同業估值(15年50倍)做70%折讓,以及僅0.375倍PEG),即合理目標價HKD6.3

亞投行、“一帶一路”和工業升級的大國戰略,高效的市場資金把基建和工業板塊炒上了天。

但,市場不是永遠有效,滄海遺珠的事情在我們這個市場並不罕見:CWGroup (1322.HK(以下統稱為創達科技或者創達)就是這樣一家公司:該公司中文名稱叫創達科技控股,是一家以新加坡為總部,業務遍布亞太地區(除日本以外)的提供高精密工程一站式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由於是英文名字,且身在新加坡,因此雖然與A股對標精確,但卻很少有人關註

創達科技主要服務於汽車,航空,航運和石油等現代化工業行業。公司客戶全部為世界頂尖生產商,包括勞斯萊斯,本田,豐田,波音,以及被稱為德國機械之王的德瑪吉(英文名DMG,世界最大高端精密機械制造商)等等。例如,公司的五大客戶之一勞斯萊斯在2013年轉移汽車發動機生產線到新加坡,創達承建了四條生產線其中的三條,提供包括設計,采購,調試,安裝和售後服務等一站式的工程服務。勞斯萊斯只提供零部件的尺寸和精度的要求,創達具體承建全部生產流水線,包括生產流程的布局(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數控機床的設計和軟件編程,機械手和工業機器人的布置以及物料采購等等。

從客戶素質來看,創達的業務擁有相當高的壁壘。要成為這些高端制造企業的一體化工程服務商,必須經過非常嚴苛的認證過程。尤其是創達直接負責高端數控機床、豪華轎車引擎一類核心部件的生產工藝這在全部A股和“港A股”上市公司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下面我們從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健的財務表現入手,分析該公司的投資價值(後續將有文章從其他角度全方位地介紹公司業務)。我們的理念是如果一個公司有足夠的競爭優勢,靚麗的財務報表首先是該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

投資要點
1.年報分析(所有計價單位除特別說明外為港幣計價)
第一、業績高速發展,成功捕捉工業4.0浪潮:

截止 2014 年12 月底,創達的收入由去年的 10.68億大漲5.5成至 16.55億,毛利由2.25億升 55%至3億,核心利潤由 1.19 億增長57%至1.87 億,凈利潤由1.3 億增長40%至1.82 億。股息同樣大增 38.8%達到每股2.36仙。

收入的增長,主要由精密工程解決方案(7 億增長 85.7%至13 億)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1.2億增長116%至2.6億)兩大業務單元帶動,占據總收入95%。其中前者主要涉及以一站式解決方案(OSS)在新興市場進行自動化生產線以及高端機床的設立、調試和維護,後者為生產和銷售自有品牌以及第三方品牌的電腦數控加工中心。

上面的表格是公司上市以來連續三個財年的業績公告摘要。可見自從上市以來,創達的收入和核心利潤分別維持了46.2%和52.25%的複合增長,而且明顯有逐年加速的趨勢(2012年扣除上市費用前的純利應該是港幣80,736,000)。公司之所以能維持超高速成長,主要原因是公司牢牢地把握住了整個亞洲在油氣、航空和汽車等行業工業自動化的歷程中加大投資和歐美持續向亞洲進行工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

其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分別是創達早期業務發源地,多年來維持穩定向上發展,而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則是創達上市後拓展的新興市場,也是上市公司2014年高速增長的主要來源。

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金磚四國主要成員),其中中國分區收入由 13 年的 3700 萬大漲至 14 年的 3.2 億,一年的時間成長接近9 倍;印度分區也由13年的1.7億顯著增加94%至3.3億。

我們知道,工業4.0這一概念的實際,就是生產自動化的升級,其核心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據MarketResearch統計,截至2012年亞洲地區自動化生產線市場規模為484億美元,占全球產量的37.3%,已經超越歐美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生產線需求市場,其中中國和印度為亞洲首兩大需求市場。

可以看到,創達作為亞洲領先的自動化生產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已經開始全面迎接本次亞洲區內工業4.0的浪潮,並在財務報表里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趨勢(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相比較A股同行仍停留在重組改制和半自動化階段其股價就已經提前透支了工業4.0概念所帶來的估值溢價,創達作為一只成色十足的的“港A股”,現價(按2015年4月2日收市價計算)市值僅17.5億港元,市銷率1.06倍,2014 歷史PE不足10倍,2015預測PE的7倍左右。PEG(市盈率除以增長率一般在0.8到 1視為合理估值)更是只有0.25(若計算核心利潤是0.18),典型的“珍珠白菜價”!

除此之外,財報中另一個值得關註的亮點是以前沒有的歐洲業務。雖然2014年歐洲業務收入只有港幣1800萬占比不多,但是實現了10倍以上增長。一如公司以往的低調,市場對於公司突然爆發的歐洲業務知之甚少。眾所周知歐洲自動化水平遠高於亞洲,即使翻遍所有AH股自動化行業上市公司,能在工業4.0的鼻祖歐洲實現如此收入和增速,創達應該僅此一家!我們正在收集資料準備深入分析公司的歐洲業務。
第二、核心技術位列國內尖端,產品供不應求:

繼續深入研究產品端,我們發現創達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在這些國家進行高端制造的全球性企業,譬如前面介紹的在新加坡制造汽車發動機的勞斯萊斯,在中國設廠的本田,豐田等。而且公司直接對接施工現場不涉及經銷商,這說明公司以機床和數控產品為主的自動化生產系統,屬於業內高端的加工單元和尖端柔性制造系統,能夠滿足處於高端產業鏈的外資生產商在中國升級換代的需求。
以公司的主營產品之一數控機床為例,中國整體的機床行業在 2014 年處於下行階段,而且國產低端產品競爭激烈,國內主要上市公司沈陽機床(000410)、昆明機床(600806)和秦川機床(000837)在2014 年均錄得不同層度的倒退和虧損(其中昆明機床和創達規模相仿,2014 年收入 8.7 億人民幣,虧損 2 億人民幣,市值 50 億人民幣)。但是國外高端進口機床卻量價齊升,牢牢占據了超過 80%的國內市場份額。

創達的核心機床技術和產品,正是源自機床行業傳統制造強國德國。憑借著在新興市場多年的開發經驗,創達進入中國後在技術和價格上均取得優勢,並迅速打入競爭格局中的第一梯隊。舉例而言,創達的典型產品之一包括世界第一大高端精密機械生產廠商德瑪吉(DMG)承建的9軸聯動高級數控機床,而代表國內機床最高生產技術之一的昆明機床,僅在14年剛剛完成開發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尚未產生實際效益)。

根據我們分析,創達之所以能在包括高端數控機床在內的自動化領域具備“貴族基因”,根源於其起發家地新加坡。新加坡在李光耀和李顯龍兩代領導人治下成為中西文明和技術完美結合,尤其是重工業領域的早期投入,使新加坡成為了歐美向亞洲轉移高端制造業的橋頭堡,跨國高精尖制造企業將很多技術敏感的亞洲基地設立在新加坡而不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的中國和印度等地(典型案例如勞斯萊斯將亞洲發動機生產基地放在新加坡而不是中印兩國,盡管中印是其在亞洲最大的客戶)。新加坡本土企業因此獲得先發優勢,創達在港上市後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又進一步鞏固並擴大了這一優勢,並構築了深厚的護城河。

眾所周知,2015 年中國政府將加大力度推進高端設備制造業升級換代,國內中高端機床的需求正日益龐大。而在資本市場,本輪工業4.0的概念,實際上起源於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中德兩國共同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所謂“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就是借鑒了德國工業4.0計劃。
我們認為,由於具備了以德瑪吉(DMG)為首的德國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基因”,創達在本輪工業4.0浪潮中已經不動聲色地同時掌握了技術和訂單兩大先發優勢。創達管理層清楚地表示創達會進一步擴大銀行貿易融資,加速進軍中國等新興市場,我們也有充分理由相信公司的高增長將持續下去。

第三,高額應收和應付賬款背後的邏輯:

a. 從應收看,由於創達的客戶基本全部是歐美日外資大型企業,總數量超過 100 家以上。因此雖然財務上貿易應收款項高達8.58 億,但是這些外資公司都是世界一流機械設備制造商,信用記錄良好,而且無重大信貸集中風險,未來進行撥備的概率低。

其中占收入前五大的客戶合作時間均超過3年以上,第一大客戶更是鼎鼎有名的世界第一大高端精密數控機床生產企業號稱德國機械帝的德瑪吉(簡稱DMG),幾乎不可能有信貸風險。在多年的 OSS(one-stopsolution)合作以後,憑借著 DMG 的行業地位,創達成功打入亞洲新興市場和歐洲發達國家,並鎖定其精密工程市場的高端分部,甚至成為DMG 在東南亞市場的“禦用”分包商。

除此之外,雖然公司收入大增70%至 16.5 億,但應收賬款不增反減,應收賬款天數從 13 年的 273 天進一步下降到 243 天,反映公司回款效率提高。另外可以觀察出來,上市的三年財報顯示,公司應付賬款的增加是遠遠低於其收入的增速的,其中2014年年底的應收賬款比2013年還略有減少。基於其2012和2013年財報分析,公司帳期在十二個月以上的應收賬款分別為港幣11,890,000和16,231,000,占總應收帳款的比例微乎其微(分別為2.24%和1.9%)。而且幾乎沒有撥備。2014年報出來後我們再做跟蹤分析報道。

b. 公司在14年“非流動資產”中忽然新增1.2億“其他應收款”。雖然沒有添加附註,但是根據公司於14年8月29日公告,公司出售了其全資擁有的一個生產水泥設備的附屬企業FNW給一個獨立第三方(該交易在2014年年底已經完成)。其中2.4億港幣的出售款項要分8個季度(每期3000萬港幣)回收。我們可以推算,這新增的1.2億其它應收款應該是2016年要收回的出售該附屬企業所得,無撇賬風險。

c. 公司在流動資產(一年內到期)項下有一欄叫做其他應收帳款(2014年為569,073,000;2013年為295,457,000)。翻查以往年報顯示,中間有一部分為應收關聯企業款項,其余大部分其實應該歸類於預先支付給供應商的設備定金和工程按金(屬於和公司業務息息相關顯示公司訂單數量多寡的預付款)。舉例來說,2013年年報附註21條披露,295,457,000其他應收款中,有105,852,000是應收關聯人士款項,其余大約150,000,000是預付款,剩下的3千多萬其他應收款應該是稅費還有雜項應收帳款,金額很小。據我們翻查公司上市文件,該105,852,000應該是和水泥生產線的業務相關。根據2014年的披露,公司已經將整個水泥生產線的業務和其相應的應收款全部賣給了一個第三方買家。所以2014年報應該已經沒有這個應收款項了。讓我們來嘗試揭示一下2014年其他應收款的組成。2014年其他應收帳款應該包括140,000,000處置水泥生產線的2015年應收款(包括一期20,000,000的簽約完成應收款和四期每季度30,000,000的應收款),其余的大約430,000,000應該是和公司業務相關的項目定金和預付設備款。可以看到這部分相對於2013年的150,000,000有大幅的上升,預示著公司在2014年底在手的訂單數量對比2013年有驚人的大幅提升。據我們了解,公司的業務模式是客戶(一般都是高端制造業客戶)先向創達下訂單並支付少量定金,然後創達再向其協同廠商訂購設備。中間創達大概要預付給協同廠商一個20%到40%合同總額的款項。這些預付款全部進入了其他應收帳款。所以預付款的大幅增加表明公司手上的訂單數量相比2014年初有大幅增加。

d. 市場很多投資者質疑公司現金流緊張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從仔細閱讀公司的現金流表可以得出答案。在撰稿之日,公司尚未公布2014年完整的年報。所以我們只是根據他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推斷出其現金流的數目。根據公司2012和2013年的安永的審計報告,公司營運資金變動前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為156,464,000和160,764,000。這個數字是公司在沒做當期流動資金(當期應收和應付的絕對變化值)調整前從生意中賺取的現金流數目。根據同樣的計算方法,我們推算出公司2014年的數字應在2億以上。也就是說公司的現金流狀況是非常健康的。多余的現金流主要被投入到了用於再生產的流動資金當中(投資活動消耗的現金流非常少)如果公司現在決定終止業務,那麽公司可以拿回超過8億現金(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可見公司產生現金流的強勁能力。相比之下A 股機床行業盈利能力最強的上市公司亞威股份 (002559)2014 年凈利潤僅人民幣8500 萬,經營現金流進僅人民幣160萬。

e. 在創達的主要債務中,銀行貸款僅 440 萬,可以忽略不計(過去三年都是幾乎沒有任何銀行貸款)。主要組成是應付賬款,其中應付票據4.8 億占了87%是大頭。票據屬於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創達之所以利用票據而不使用銀行貸款,相信主要是出於財務成本的考慮,即票據利率低於銀行貸款利息。(請把三年負債表也放在這里)
從融資成本中可見即使算上貸款利息公司的票據利率也不高於 3.5%,非常劃算。這反應了:一,公司善於進行成本控制(包括收入大增但行政和銷售開支增加有限),財務狀況極佳;二,銀行願意提供票據融資的安排說明對於創達的合同質量和回款能力十分有信心;三,公司未來業務的發展規模將一定程度上和從銀行獲批的票據額度掛鉤。公司應付票據從 13 年的 2.96 億大增 63%至 4.81億,增幅和收入增速相仿,從側面證明了這一特征。

我們認為,鑒於創達處於工程服務行業的高端分部以及背靠世界一流自動化生產商,從多途徑獲取銀行信貸不算難事,甚至不排除和產業基金在國內合作開發項目。如果這一推測屬實,將創造國內工業4.0行業領先的業務合作模式,將在利潤分配、技術引進和財務呈現等多方面實現全面創新突破,資本市場估值將發生質的躍進。
第四,輕資產對未來盈利能力的保障:

從上述公司連續三年的資產負債表可見:雖然創達收入已經達到16.5 億人民幣,凈利潤 1.6 億,但是凈資產 9.6億,總資產16.8 億,ROA 為9.5%,ROE更是高達 16.7%,銀行貸款僅400 多萬,處於凈現金狀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十分理想,沒有商譽,折舊,計提,或高額固定資產(排除出售水泥廠的1億2千萬應收帳款外,公司只有5千萬港幣左右的固定資產)。保證了公司不會像其它單純靠並購和重資產註入而增長的企業,在經濟下行周期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帶來的減值風險。

對比國內機床和數控設備行業。在 2014 年盈利能力最好的是亞威股份(002559), ROA 僅為 4.8%, ROE 為6.76% (收入 8.9 億人民幣,凈利潤 8500 萬,同比增長3.48%)。這一數據說明創達屬於一家典型的輕資產公司,因此在產品升級上往往能走在本土企業的前頭,在未來新興市場尤其是國內的發展這一優勢會是競爭力的有力保證。
同時我們註意到公司 14 年毛利率 18%,低於國內主要數控機床生產廠家的20%以上的毛利率。其原因是公司收入規模迅速擴張和單個訂單金額規模的提升,產品價格理論上會合理回落。另外,公司除了直接負責最核心的技術設計等環節,還有大量其它生產環節外判予分包商,分包商得以分享部分利潤。綜合而言,得益於公司產品布局合理,定位於精密工程的高端部分,自有品牌和第三方品牌交叉銷售,毛利率 18%在制造業內仍然屬於合理範圍。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業務占比擴大,創達正在完成向高端工業綜合服務商(包括服務,技術和品牌三駕馬車並行)轉型的戰略舉措,以及輕資產下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因此可以看到創達11%的凈利潤率絲毫不遜色於國外原廠廠家和國內本土廠家。這也再次印證了我們的第一個觀點,對公司業務模式和產品技術的肯定。 我們會在以後的系列文章中進一步分析公司的轉型和戰略。

2.  未來業績預測
創達自上市以來,過去三年收入和利潤分別維持了46.2%和52.25%的複合增長率。今年核心利潤更是增長 57%,連續兩年年報發出盈喜,即使在所有香港上市的“港A股”工業股中也屬罕見。

考慮到亞洲新興市場在寬松貨幣政策下制造業發展空間仍然廣闊,尤其是中國市場在“中國制造 2025”政策下加快實現制造業升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及高新技術機床和機器人,其政策方向與創達業務有高度一致性,我們保守預計 2015 年創達 的收入和利潤仍然可以維持 40%以上增速,凈利潤達到2.5 億港幣以上,EPS 達到0.42。

鑒於中國證監會出臺多項政策利多港股,我們預計港股中估值明顯落後的中小盤在二季度將獲得資金明顯流入,估值將直追A股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在複活節假期前,港股工業板塊已經全面攀升,中小盤工業4.0概念平均預測PE已經達到13倍以上。

創達在經過了近期的一輪漲幅後,現價市值還是只有港幣17.5億(按照2015年4月2日的收市價計算),2014 PE為9.6倍,2015年預測PE僅6.8倍,PEG為0.16,在所有中小盤工業板塊中估值最低(沒有之一)。但是她卻是在工業4.0概念中技術走在最前沿、業績增長速度最快的“港A股”。毫無疑問,現價為投資者提供了難以想象的安全邊際。

我們給予15年15倍預測PE,即合理目標價HKD6.3對這一估值我們采取了最保守的盈利增長預測(40%),對比A股同業估值(15年50倍)做70%折讓,以及僅0.375倍PEG。作為國內頂尖的自動化生產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我們確信,在國內和香港市場估值逐漸對接的情況下,市場將快速對創達的股價實現價值回歸。最後實際價格只會比這更高,因為整個香港都未有能與之媲美的標的!

3.  潛在催化劑
a. 公司在2015 可能獲得大額銀行或產業基金融資,加速拓展中國高端制造業市場,中國區業務收入可能再次實現超高速發展;

b. 2014 年創達已經剝離了其附屬的水泥生產線生產商FNW,在獲得 2.6億現金流入之余2015 年將再無一次性虧損項目,而且如果這2.6億全部用於現有業務的話,假設按照每項新增訂單創達需要預付40%的合同款和11%凈利潤率來計算的話,可以陸續為集團增加7150萬凈利潤;

c. 創達在 14 年售後業務分部大幅降低72.8%至2400 萬,公司解釋為集中精力發展精密工程解決方案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 預計精密工程開展後期同樣會刺激售後服務增加,2015 年公司售後可能重新恢複增長,進一步刺激總收入增速。

d. 在策略及展望中,公司承認在馬來西亞設立生產基地,低調進軍新能源行業。現在無法從財務數據追查具體進度,但一旦產生規模效應,創達在收入和產品定位上都可能發生升華。

e. 2015年中報很有可能再次發布盈喜,增速創歷史新高。我們有信心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於公司2014年底有4億多的預付款(相比之下2013年底只有1億5左右的預付款),顯示公司的訂單數量可能處於歷史新高。

f. 在公司還有大幅提升資本結構中銀行融資比例和經營性現金流充足的前提下,公司公開向市場募資的概率很小,除非是出於戰略考量。所以EPS被稀釋的風險很小。

以上是我們對創達科技的跟蹤系列分析之一。我們會根據情況及時提供後續的分析文章和大家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849

養在深閨無人識——研祥智能(2308.HK)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26

養在深閨無人識——研祥智能(2308.HK)
作者: 格隆匯 子文

關鍵詞:軍工、工業4.0、互聯網+、高鐵概念

2015年1季度的A股市場用連綿不絕的漲停讓每一位投資者明白了高鐵、互聯網+、工業4.0、雲計算、軍工這些詞的重量。在A股市場相關概念股驕傲得讓人不敢高攀的同時,我們往南看,竟發現港股市場仍有這麽一支奇葩股票:高成長,低估值,且集高鐵、互聯網+、工業4.0、雲計算、軍工概念於一身……這位安安靜靜的美男子,就是研祥智能(2308.HK)。

公司簡述

研祥智能作為中國最大的特種計算機高科技企業研祥集團旗下的核心公司及唯一上市平臺,主要從事特種計算機產品及相關電子產品配件的研究、開發、制造和銷售業務,是所屬行業A股、港股市場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公司主要產品——特種計算機作為信息化和智能化設備的“大腦”,廣泛應用於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網絡通信、能源、交通等領域,在各種複雜嚴酷的環境下承擔重任。

特種計算機市場由於擁有極高的技術門檻,歷來為國外企業所壟斷。而研祥智能憑借自身技術研發力量,迅速開拓市場,目前已成為國內高鐵、能源、軌道交通、工業自動化、軍工等重要領域的“禦用品牌”,所占市場份額達到國內第一,世界第三。

母公司方面,研祥集團擁有600多項專利和近千項非專利核心技術以及相關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同時,集團作為擁有國家特種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的科研單位,也是唯一參與制定特種計算機行業規則的公司。

投資重點

以下三個點使得研祥智能成為2015年不容錯過的港股投資標的。

與同類公司相比折價巨大

在港股計算機行業估值普遍偏低、投資者對公司實力缺乏認知以及公司流通盤較小導致成交不活躍等因素影響下,研祥智能與大陸和臺灣相同概念上市公司相比估值嚴重偏低。

即使在2014年剛交出一份營業收入增長27%,凈利潤增長150%的靚麗答卷的情況下,公司價值仍被嚴重低估,市凈率與市盈率均遠小於大陸和臺灣上市的同類型企業。

我們認為A股炒作已相關概念廣為人知,也使得研祥智能逐漸得到了香港市場關註,而未來內資股改革及港股全流通政策的發布也將解決公司股票的流動性問題,研祥智能必將迎來價值回歸。

註:圖標數據截止時間為2015年4月20日;研華為臺灣上市公司,為研祥智能直接競爭對手。

公司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2014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各項政策大力支持工業升級轉型,2015年3月,工信部接連頒布推進雲計算創新產業發展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通知等多項重磅政策,我國工業4.0時代已經到來,相關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據測算,僅工業自動化領域未來20年的市場規模就可達到3000億元。

再此大背景下,特種計算機作為工業4.0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系統核心,也將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研祥智能作為國內特種計算機行業的帶頭大哥,也擁有極為廣闊的業績想象空間。

圖為研祥智能產品與我國工業升級和互聯網+的關系

根據研祥智能2014年度財報披露,公司2014年主要研發的項目為即慧視機器視覺檢測系統、高性能工業服務器、國產化工控整機、新一代高性能嵌入式工控機、先進工業控制器、新平臺主板和鐵路專用PIS系列整機,這些項目無不與我國工業升級精密聯系。

軍工領域方面,研祥智能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北大眾誌、國防科技大學、上海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機構合作,推出完全成熟軍工領域加固計算機和工業服務器。

網絡安全和國產化方面,研祥智能推出了完全自主國產的NPC系列CPU產品。

工業控制領域方面,研祥智能推出了北大眾誌處理器的工業平板和嵌入式主板產品。

目前,公司已承接國內多個市級重點科技項目,特種計算機行業國產龍頭的地位不斷強化。


公司近三年持續分紅,分紅比例20%左右

未來集團核心資產註入可期

2014年研祥智能營業收入為23億元,而研祥集團營業收入則超過100億元。作為研祥集團旗下的核心公司及唯一的上市平臺,研祥智能與研祥集團之間存在較多的技術聯系和關聯交易,容易形成同業競爭。

在此情況下,考慮到資本市場巨大的估值提升潛力,研祥智能與研祥集團進行重組整合,獲得優質資產註入預期較為強烈。

目前,我國工業升級轉型的序幕才剛剛拉開,作為工業升級轉型浪潮的核心龍頭企業,研祥智能已經站在了高速增長的起跑線上。考慮到特種計算機行業較高的技術壁壘、公司已成型的品牌效應和廣闊的產品應用領域,研祥智能將迎來爆發式的業績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77

600歲故宮邂逅網絡 超級IP走出深閨高閣

600歲的超級IP又要發力了!

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副主任蘇怡近半年來忙得不可開交,但她很開心,因為在與包括騰訊公司在內的合作團隊、設計師的溝通中,總有許多創意的火花在古老文明與互聯網思維模式的碰撞中產生:《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女子走下了屏幕;久居深宮的嬪妃娘娘戴上了VR(虛擬現實)眼鏡;小宮女們認真地玩著手機遊戲……

相信很多人的微信表情中都有辣小丫宮廷版表情,這便是故宮這個大IP的衍生品之一。當然,到2020年就將600歲的故宮不只會“賣萌”。

“與騰訊的合作可能是故宮萌萌噠、可愛的一面,這也是與90後、00後最好的溝通方式;而6月底與阿里巴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天貓和阿里旅行平臺開設的故宮官方旗艦店,包含出版、文創、票務三個部分,則全面反映了故宮服務以及文創的綜合風貌。”負責故宮博物院官方旗艦店運營的北京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故宮出版社副總編輯劉輝說。

一直關註文創企業發展的新暉資本創始合夥人徐慧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博物館是帶有中國文明標識的重要IP,故宮與阿里、騰訊的合作只是博物館成為超級IP的開始。”

 

故宮“萌萌噠”

談起與騰訊的合作,參與談判的蘇怡表示,因為公益性質更濃,雙方可謂一拍即合,“故宮有深厚的一面,但也應該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故宮,故宮很想與90後、00後溝通對話,不僅僅是以參觀展覽的方式。”

毫無疑問,互聯網是與年輕人溝通的最好方式,故宮這兩年一直都以開放的心態在發展,希望通過社交平臺傳遞出一個有溫度的紫禁城。比如,開通故宮官方微信,並與官方微博、其他社交媒體一起作為“微故宮”來運營。

從某種角度來看,作為享譽世界的知名皇家宮殿,故宮官方必須是一個“大V”,但有些遺憾的是,即便故宮團隊如何帶有情感地運營,粉絲數比三年前漲幅達到了70%,且在博物館圈遙遙領先,但粉絲總數仍只有200多萬。這個數字只是一些影視明星粉絲量的幾十分之一。

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首頁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故宮官方微博曾創下單條轉發量超18萬的紀錄,但次數極少,且多數轉發量高的內容都與熱播影視劇有些關系,比如《甄嬛傳》。

這讓工作人員很矛盾,故宮有著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有超過180萬件藏品,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包括很多絕無僅有的珍貴國寶。

人們對瑰麗豐厚的故宮博物院沒有興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光是故宮的參觀量都是以每年100萬人次的速度在攀升,以至於為了保護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去年6月開始采取了每天限流8萬人的措施。

既然如此,故宮究竟又該以什麽樣的方式,才能與當前市場消費主體的80、90、00後實現最佳溝通?

有觀點認為,故宮博物院用不著因為影視劇的熱播才受到一定關註而煩惱,至少,甄嬛會引起年輕人對故宮的興趣,至於引起興趣後,該以怎樣的方式讓年輕人了解真實的紫禁城及延伸出來的知識和內涵,這是博物館更應該思考的。

“讓年輕人能夠對故宮感興趣是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並有創新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們也想做一些嘗試,這次就開放了一系列經典IP,與騰訊創新大賽的兩項賽事‘表情設計’和‘遊戲創意’開展合作。”蘇怡表示。

IP中包括觀眾熟悉的雍正十二美人、《韓熙載夜宴圖》,還有畫風奇特的《海錯圖》等。除了以故宮為元素的表情包和手遊設計大賽將陸續展開外,騰訊還同步推出了旗下經典手遊《天天愛消除》的故宮特別版。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透露,故宮隨後還將和騰訊遊戲密切合作,推出基於故宮文化的大型遊戲。從明年下半年開始,雙方合作的NEXT IDEA大賽將可能延展到動漫和文學領域,可能也包括微電影的創作。

“騰訊將從社交、泛娛樂和技術三個層面與故宮展開合作。”騰訊董事局主席、故宮博物保護基金會創始理事馬化騰表示。

文創產品年銷售超10億

就在故宮與騰訊強強結合前一周,故宮與阿里也達成戰略合作。“與阿里合作的故宮博物院官方旗艦店,更多體現了故宮文創的另一面。區別於故宮淘寶‘萌萌噠’的定位,比如‘故宮文創旗艦店’倡導‘紫禁城生活美學’,著力打造文化禮品、創意生活用品、設計產品等,讓故宮的文化、藝術、歷史,通過創意設計的手法,與當代產業技術結合,讓傳統美學獲得新的表現形式。”劉輝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在旗艦店看到,故宮文創分為國禮之選、創意生活、天子童年、紫禁陳設等幾部分,還有諸多故宮出版社的圖書,其內容架構與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有相似之處,價格從幾百到幾萬元不等。

“近幾年來,國務院、外交部、文化部等機構,對外禮品多從故宮選購,因為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又有當代創意設計,價格也合理。”劉輝說。故宮博物院官方旗艦店的產品,多來自於故宮東長房域的故宮文創館,這是一片展示銷售故宮精品文創的區域。

這與故宮淘寶的文創產品有明顯差異。

淘寶上的朝珠成了耳機、頂戴花翎做成了防曬傘、“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折扇、“格格釣金龜婿”書簽、“雍正禦批”膠帶等一系列屬於“萌系”文創類產品,更多針對年輕人和遊客。去年8月,“萌系”產品一上市就成為年輕人喜歡的“爆款”,故宮淘寶在網上促銷第一個小時,1500個手機座全部售罄,當時一天內成交1.6萬單。

頂戴花翎官帽防曬傘

“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

旗艦店也表現不俗。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旗艦店開業已有20天,目前文創、票務、圖書的銷售額,大約每天有3萬元。

“剛剛上線,現在主要任務是補充調整產品、修改頁面細節,繼續圍繞故宮知名IP設計制作一系列主題產品,大概8月份開始,會陸陸續續做一些推廣宣傳。我對未來的銷售還是很期待的,客戶基數不會像淘寶那麽大,但顧客單價會有較為明顯的提升,因為商品定位不同。”劉輝表示。

故宮試圖在合作開發的層面上,通過授權的方式與眾多企業合作開發產品。比如,現在已經開發授權的有8000多種,包括服飾、陶器、瓷器、書畫等系列,產品涉及首飾、鑰匙扣、雨傘、箱包、領帶等。故宮去年的文創產品營業額超過了10億元。

蘇怡表示,故宮整體結構像一座金字塔,有著不同層面的需求。“塔尖”一定是傳統文化研究部分,金字塔底端是盡可能吸引更多人來關註,“但塔尖的研究是金字塔的精髓與核心,沒有文化研究部分,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創產品的提煉、融合與創新,更談不上博物館‘明得失、開民智’的責任。”

博物館IP爭奪元年

不單是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下稱“國博”)在今年上半年同樣有諸多動作。

今年 1月,國博天貓旗艦店正式上線;3月,國博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文創中國線上平臺;6月13日,“文創中國”線下運營中心正式落戶上海自貿區,一支275人的經營團隊隨之成立,國博率先在“文創中國”平臺上線400個文物IP。

“但大部分博物館還在如何走出深閨高閣的過程中。”徐慧表示。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4500余座博物館,但平均每位公民大約兩年才進一次博物館,除了故宮等少數博物館成為旅遊熱點外,大部分鮮有人問津。

一些投資者認為,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是一種浪費,在這點上,中國博物館與國外的一些博物館的差距不小。

比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商店不只設在博物館內,已變成一個獨立的產業分布在世界各地,在美國境內有6家,澳大利亞有3家,墨西哥5家,泰國2家,16家商店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商品的基礎上融入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元素,使這些商品更具有地域性與吸引力。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當然,博物館商店中的商品本身是質量上乘、做工精細的藝術品。

實際上,受西方博物館運營規模的影響,百度與谷歌曾試圖將中國的博物館藏品文化資源打開,分別實施了百度數字博物館和谷歌藝術計劃項目,或是時機不成熟或是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最終沒能引起國內博物館的廣泛參與。

徐慧表示,如今的整體環境已經大大改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時期”。

一方面,博物館希望借助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平臺,將其所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與公眾分享,把傳統文化的內涵用富有創意的方式普及並傳遞下去,從而培養更多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希望能有更多IP資源,提升整體內容的文化品位,同時還可以借助故宮博物院和國博的強大品牌影響力和流量,提高競爭門檻。

與此同時,文化危機、文化內涵的空洞化也將傳統文化推到了文化自信所需的重要資源領域,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市場需求,故宮、國博的探索不僅僅是互聯網、高科技平臺,其背後還有資本和另一種文創玩法和邏輯。

“故宮現在還只是開始,通過產品盈利並不是目的,我們還是希望通過互聯網來搭建一個平臺,最終是讓更多更廣的人群能夠通過不同層面認識、理解、欣賞傳統文化。”蘇怡說。

徐慧表示,像故宮等大的博物館可以打造現象級別的超級IP,小的博物館也可以打造精致IP,“未來幾年,博物館館藏文化資源必定成為熱門IP,互聯網平臺公司和內容生產對傳統文化IP資源的爭奪也會越來越激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18

帶師妹返公司賀年陳瀅深閨靠愛犬生財

1 : GS(14)@2016-02-11 10:21:31

■陳瀅抱愛犬Baymax返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