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70

慎防孩子長做「伸手黨」

「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遠比只給他們金錢來得重要。」我相信不少父母都會認同這個道理,但實際卻又是另一回事。父母最大的夢魘之一,就是孩子久久不能自立,即使父母已到耳順之年或年逾古稀仍要繼續撫養孩子。孩子成為父母的包袱,這可能與孩子是否擁有正確的理財觀有密切關係。

在這裡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話說某日,我與一位年輕朋友和他的母親一同到購物商場內的美食廣場吃晚飯。這位「八零後」友人雖已工作,但在大家商討吃什麼的時候,仍見他向母親拿錢去買晚餐,他的舉動令我有點意外。隨後我們有機會傾談,友人覺得這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因為這是他們一家人一直沿用的相處模式,所有生活費用皆由父母支付,一切是天經地義的。從他的例子可明顯看到,年齡大小與財政是否獨立,沒有必然關係。

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我那一代為人子女的,普遍會定期給父母家用,視報答親恩為理所當然的天職。然而,新生一代與父母的關係疏離,也因為收入不高或生活開支太大,結果都甚少主動拿錢回家,即使戶有「餘糧」也會用在個人消費上。莫說養兒防老,父母看著孩子長大了仍繼續做「伸手黨」,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歸根究底,這是家庭教育衍生出來的問題。這一代年輕人不少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從小便在溫室中成長。其實,要孩子自小養成正確的金錢觀,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責任,並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些都不是堆金積玉所能帶來的。但現實卻是,一般父母沒有把握機會教導孩子,反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停地供應物質並時時照顧,使孩子們不自覺地變得十分依賴,最終要花上很大的力氣去糾正過來。

這又令我想起近年來熱議的話題——「怪獸家長」(即那些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張羅一切,甚至為孩子向老師提出種種無理要求的父母)。我有不少做老師的朋友,他們深感應付過度活躍的家長帶來的壓力遠比照顧學生來得吃力,令他們心力交瘁。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為孩子「強出頭」的例子時有耳聞。最近聽過一個經典例子,有家長為快要從海外大學畢業的孩子成功地安排了工作,怎料孩子考試失手,未能如期畢業,結果這位家長心急如焚,不斷致電學校的香港辦事處要求處理,甚至找來親友一同施加壓力,批准孩子如期畢業。我們經常慨嘆社會上有很多「笨小孩」,但這與「怪獸家長」有沒有關係呢?這實在值得家長反思一下。

由此看來,忽視親子理財教育的惡果未必會立刻顯現,但卻影響深遠。我認識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多年來一直咬緊牙關供孩子上學,深盼有朝一日孩子能有出息,能減輕家庭負擔,讓自己可安享晚年。但事與願違,孩子工作以後,父母每次都要明示或暗示家庭需要,孩子才會略有響應,父母難免失望。另一方面,孩子則自覺收入不高,既要生活又要償還學費貸款,捉襟見肘,打算遲些待有餘錢時再奉上家用。因為這些溝通問題,雙方關係差點因財破裂。也許今後孩子擁有自己的家庭以後,便會明白父母的想法。這些爭執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常常建議家長朋友儘早向孩子傳授生活上的理財之道。

養兒難防老

培養孩子自立,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依靠自己生活,從而建立正確的金錢觀,自己有能力去處理金錢。傳統社會一直期望成年人能具備自立的精神,一個不能自立的人,將會成為父母和社會的負擔。

天下哪有不愛護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為孩子預備一切物質需要就是愛的表現嗎?對孩子呵護備至、過分溺愛,實際上對他們是一種長期的、無形的傷害,嚴重的甚至會為父母製造一個永遠揮不去的包袱。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我認為可行的一些秘訣:

助孩子克服依賴性:孩子年幼,自然凡事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到了羽翼漸豐之時,孩子就必須學會自立。當然,父母必須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培養他們獨立意識,並且為他們提供學習自理的機會,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須讓他們親力親為。倘若他們自幼便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到長大後再要糾正就會困難重重。

多贊少罵大幫忙:還記得兒子就讀的學校的校長曾分享她多年教育孩子的八字箴言:「誇大優點,縮小缺點」。奈何不少父母卻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將孩子的缺點無限放大,傷害了他們,甚至嚴重打擊其自信心。這八字箴言對於作為父母的成年人,是十分寶貴的提醒——我們或許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不自覺地戴上一副有色眼鏡,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而忽略孩子的優點。其實,從心理成長需要的角度來看,正面讚賞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對於培養他們自立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讓孩子跌過痛過:事實上,挫折是成長必經的階段,父母不用過分緊張,只管讓孩子們去面對吧!父母只需要從旁守候、鼓勵並關心,在適當之時給予支持,孩子們最終一定有能力面對困難。還記得我兒子在麥當勞第一次為自己點食物時,起初擔心不已,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過放棄,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鼓勵和綵排,他最終做到了,自信心和滿足感也油然而生。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新一代父母,或許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意義,作為培養孩子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9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2)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73

向孩子說「不」的藝術

今天的孩子生活環境大多不差,要培養自控能力非一朝一夕可行,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言談舉止更有著權威性的影響。只要父母能把握機會,從小訓練孩子控制消費的慾望,將會大大增強他們日後的理財能力。

社會普遍認為現在孩子對責任感完全提不起興趣,總會找藉口逃避。公平點說,孩子的自制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對責任心的看法往往是父母潛移默化地灌輸給他們的。這話何解?相信每位父母都曾夢想自己的孩子能有責任心,希望這簡單地如同收拾玩具,孩子們還能自覺地溫習,甚至控制物慾追求也是如此。夢想是有的,然而,現代父母卻不大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當孩子遇上困難時,他們總會如影隨形地急急幫孩子解決,看似是愛的表現,讓孩子能多些時間溫習和休息,其實這正阻礙了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

我接送兒子上下學的途中,經常碰上幾位十餘歲的中學生,書包和樂器仍由家傭代提,自己則輕鬆上路。當然這可能是出於父母的吩咐,也可能是他們自己的要求。綜觀如此,孩子若自幼不願承擔責任,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到他們長大後便難成大器。

父母最需要給予孩子的並不是金錢,而是教導他們學會如何承擔責任,讓他們正確地生活。即使父母給他們再多的財富金錢,倘若他們沒有責任心,只顧坐享其成,最終也會彈盡糧絕。

有些父母則主張無為而治,讓孩子自由發展。他們認為在孩子身上強加規則,只會造成反抗,破壞親子關係。其實,責任感是成為好孩子的先決條件,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他的道德水平和價值觀也不會太過偏差。而設立界限,正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第一步,特別是在孩子年幼時,為他們劃定界線,父母是責無旁貸的。

共同定立規則學自律

談到理財的層面,要培養良好的自控能力,父母應提前與孩子一同訂立一些消費規則,鼓勵他們持之以恆地遵守。例如,告訴孩子說明某些物品是不能購買的,哪些可以讓他們自由地使用零用錢,這無疑能有效地訓練他們的自制能力,也是在間接地培養他們自律。經驗告訴我們,用一些共同制定的規則來管教孩子,效果遠勝於父母不斷地囉囉嗦嗦。

曾聽過不少家長和孩子為遊戲機而爭吵,影響親子關係,其實正反雙方都有大量的論點支持,如遊戲機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容易使孩子沉迷其中,不能專注於學業。另一方面,遊戲機也是這一代孩子的共同話題,他們需要借此融入社交圈子,建立自我認同感等。

暫且不討論擁有遊戲機的利弊,有位家長提出一個頗為聰明的處理方法,值得借鑑。他深知以高壓政策否決孩子的要求,孩子心裡也不服氣,甚至會破壞雙方關係。那位家長決定資助孩子購買遊戲機(即孩子自己也要出一份錢),然後大家一同訂立條款,猶如成人世界裡做生意簽合同,其中包括每日只能玩十五分鐘、要完成功課才能玩、一旦吵架立刻沒收等等。結果當然是大團圓結局,孩子認真地遵守條款。

軟硬兼施

有趣的是,這股熱情維持了三個月。其後,孩子對玩遊戲機已不大熱衷,那家長也慶幸當初沒有以高壓政策破壞雙方關係。這件事啟發了我,在處理有關孩子用錢的問題時,必須有耐心,不能墨守成規,而創意往往只會在父母情緒穩定時才會湧現。因此家長切忌在情緒不穩時與孩子討論金錢使用的問題,以免適得其反。

此外,適當地拒絕孩子的要求是必要的。不論家境如何,對孩子的物質供應也要有節制,不宜隨意多給,否則會令孩子無所適從。有求必應的教導方法,對孩子的成長不一定是好。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設法讓孩子知道,凡事不是唾手可得的,通過一些錯誤方法,如發脾氣或欺騙,更是不會得逞,從而希望孩子養成凡事不向錢看的態度。

拒絕孩子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必須要堅定果斷,不能拖泥帶水,切忌讓孩子以為還有爭取空間,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被拒絕的背後緣由。不少父母的通病是只會對孩子的要求嚴厲地說「不」(有時甚至帶著一些情緒),而沒有任何解釋或理由。最後,孩子會將之解讀為父母的自私行為,只懂得濫用權威去欺壓他們,令親子關係惡化,結果出現雙輸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58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3)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74

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

我們常說這一代孩子多在溫室中長大,不但對如何使用金錢缺乏認知,甚至連日常生活的基本開支,如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完全沒有概念。我則認為,若父母不坦白告之,孩子當然不瞭解家庭的收支情況,日後在面對家庭的財務問題時,他們自然也沒有足夠的經驗去處理。

你可曾想過向懂事的孩子分享家庭的財政狀況,甚至讓他們暫時當家,學習家庭開支是如何量入為出的呢?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沒有類似的經驗,甚至質疑這個提議的成效。他們普遍認為孩子還小,根本不懂事;即使懂事,父母也不想孩子為家事操心。

然而,我認為家長是否將家庭經濟問題只看作兩夫婦之間的事,還得視乎情況而定。譬如說,這一代的孩子比較早熟,不少已非常懂事。倘若他們對家庭的經濟狀況一無所知,日後對父母限制他們消費用錢,又怎會樂意接受呢?

培養承擔 增歸屬感

父母選擇對家庭經濟狀況保密,一般是擔心孩子「大嘴巴」,有意無意間向外人公開隱私,惹來一些不必要的尷尬。其實,父母只要教孩子尊重隱私,學習守口如瓶,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況且,孩子也不用知道家庭收支的每一個細節,父母只需與他們分享一些與他們有關的家庭經濟決策,既可加強理財教育,又可提高他們對家庭的歸屬感。

我曾經離開工作崗位一段時間,在孩子面前,我並沒有刻意找藉口掩飾或編造故事,只是按照他們的理解能力去解釋。

當時六歲的兒子知道爸爸暫停工作後,他竟然主動提出少參加一些興趣班來節省開支(或許爸爸已是一個不錯的玩伴吧)。但最令我意外的是,最近從兒子老師的口中得知,原來他一直在為我的工作禱告,後來還特別與老師分享爸爸重返工作崗位的喜悅。

兒子讓我更明白,父母千萬不能輕視或忽視孩子對家庭的感受和擔當,因為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就是這樣從日常生活中累積起來的。

誠然,每個家庭都有一本獨一無二的賬簿,家庭收入和開支習慣都不盡相同。家長如能在適當的時候,讓懂事的孩子慢慢接觸並實踐家庭理財之道,效果遠較單單與他們講道理為佳,也可借此令家庭更團結和諧。

一同繳費 瞭解固定支出

我相信,大部分懂事的孩子都不知道家庭每月均有固定開支,如每日使用的水、電、煤,以及管理費和日常的雜項開支等,更不用說他們會知曉實際數額。如果家長讓孩子自小對家庭財務狀況一無所知或漠不關心,又如何能期望他們長大後一同分擔呢?

要知道,如今不少青年學成工作後,也是吃住在家,既沒有特別留意家庭支出,也沒有共同分擔的意願。日後他們正式成家立業,要自行負責所有的家庭開支,更是困難重重了。

至於在實際操作上,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紀和其他實際情況來劃分不同的實踐階段,讓他們逐步參與。我建議首先可讓孩子認識和參與家庭理財,方法之一便是父母事先預備付款支票和服務供貨商的賬單,帶著孩子一同前去繳費,使他們實際參與整個繳費過程,從中瞭解一些家庭的固定支出,也可讓孩子從小學習消費的概念。

家庭會議 共同商討用錢方向

要是孩子到了十歲左右,父母就可以考慮定期召開家庭財務會議,讓孩子一同參加,商討有關家庭用錢的方向,以及分享父母在處理收支問題上可能遇到的難處。這樣一來,既可提高家庭財務的透明度,也可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難處,就不會經常提出無理的物質要求了。

當然,會中討論的全是家庭機密,父母也可借此機會講講隱私的重要性,鼓勵所有參加者必須守口如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59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4)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76

同訂消費理財底線

前些日子,荃灣發生了一宗駭人聽聞的倫常慘案。一名父母及街坊眼中的「乖乖仔」,突然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狂性大發,用菜刀砍死睡夢中的母親和年僅十二歲的胞妹,實在令人震驚和惋惜。據報導,疑凶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父親對兒子的內心感受實在瞭解不多。這或多或少反映了現今父母與步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所面對的窘境——彼此在價值觀和溝通上存在差異。

許多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經常產生摩擦,導火線之一往往是與金錢消費有關。最令父母困擾的是,子女唯一願意溝通的時刻就是向家人要錢消費的時候。

子女踏入初中後,一般會開始爭取使用金錢的主導權,往往自信有能力安排消費模式,不用凡事向父母交代。再者,朋友間相互影響,追逐名牌的心態令不少年輕人掉入消費陷阱而不自知。若父母未能及時察覺,老是嚴詞拒絕或嚴格監管,只會弄巧成拙,除了會導致家庭不和睦之外,還會迫使部分孩子想盡方法自行賺錢,以滿足慾望。

面對叛逆期孩子所帶來的消費問題,家長並非完全被動與無助,以下是我的一點愚見,與大家一同分享:為人父母的,普遍都是「愛之深責之切」,看見孩子有偏差行為就會嚴詞責備,這種激烈反應往往是直接破壞親子關係的「元兇」。我認為父母首先要明白這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成年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也曾反叛過,過分焦慮或反應過激只會破壞彼此間的互信基礎。

一同訂立底線

對於一些涉及金錢消費的爭論,我建議父母不妨在消費前與孩子一同訂立一些指導原則和消費底線。例如,不少孩子都有經常換手機的習慣,目的可能只是為了趕時髦,或經受不住朋友間的壓力。父母可以與孩子事先協議好,例如每更換一款手機便必須用滿一年或以上,又或要求年長的孩子承擔部分手機費用和資費支出,這都有助於他們降低換手機的頻率。父母要保持平常心,要講道理,切勿以高壓手段對待孩子。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他們有時會有意無意地挑戰父母的權威,甚至刻意和父母對著干;無論如何,父母必須放棄「硬碰硬」,同時控制情緒,並尊重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當然,有時父母也要堅守原則,學會拖延滿足甚至拒絕孩子的要求,特別是涉及一些物質享受的要求。

誠然,不少家長的通病是在向孩子說「不」的同時,並沒有給予任何理由和原因。日積月累,當孩子一旦遇上生活難題或財政困難時,他們便會感覺與父母溝通是非常沒趣及沒有建設性的,因為父母不會聆聽他們說話,最終答案也只有一個「不」字,結果他們逐漸傾向自行解決問題,有時用錯方法也不一定。

收放自如 抓大放小

孩子的成長需要在實踐中積累失敗的經驗,父母不宜過度干預,在一些小事上更應以開放的態度鼓勵孩子自行做出決定,即使孩子會犯錯或失敗,也應該讓他們自行承擔後果。當然,在一些重要的大事上,父母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提醒。至於在金錢消費這一重要議題上,父母更不能逃避,應主動與子女溝通,並適當地放手讓他們去選擇合適的消費模式。

倘若你的孩子還沒進入青春期,你仍有時間去做一些準備工作,還有時間來塑造孩子的性情。經驗告訴我們,一些自幼受到正確價值觀熏陶的孩子,他們在青春期所引發的問題也相對較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0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5)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78

「夾心父母」五大理財原則

這一代有不少雙職工父母,需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長期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精神壓力。其中有不少更是「夾心父母」,即所謂「上有高堂、下有妻兒」的一群,不少夫婦同時要照顧兩個家庭的四位長者,再加上自己孩子。除了要付出無比的愛心和耐心外,也要面對沉重的經濟負擔,不僅要供樓交租,養家餬口,還要應付生活的不同開支,若父母年老多病,則壓力更大。

還記得當年牧師在婚前輔導時跟我說:「婚姻並非只是兩個人組織一個家庭而已,婚姻同時也把兩個不同的原生家庭聯繫在一起。」因此夫婦自訂下盟約起,所承擔的就不只是自己所組成的家庭,而是要兼顧三個家庭;所承擔的也不僅是噓寒問暖,還要肩負起照顧家庭的經濟負擔。

我認識不少年輕人,早在開始工作之時已養成每月給父母家用的習慣。他們擁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後,日常開支逐漸增加,給父母的家用無可避免地會相應縮減。不少長者明白子女所承受的壓力,一般不是不得已也不會主動提出需要,他們會節衣縮食,減少開支消費。

「夾心父母」肩負照顧三代的重擔,他們的經濟狀況和理財態度將會影響三代人的生活,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夾心一族」五大理財原則

面對財政壓力,這群「夾心一族」應如何自處?我認為首先要儘早做好準備。讀者可參考以下建議:

1.正向思維與感恩  正面的態度是面對逆境的良方,特別是感到無助之時。已經發生的事大都不能改變,即使不停地自責、埋怨或後悔也無濟於事。我一向少談「早知如此」,因為拘泥於一些不能改變的過去,只會影響心情,對現況毫無幫助。同時,負面情緒會快速向身邊的人傳染,後果可能更嚴重。反過來說,我們應將目光放於未來,把握機會儲存多些「正能量」備用。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快樂的」,為擁有的一切感恩,遠較為失去的憂傷來得重要,戴一副怎樣的眼鏡看待事物直接影響你的處事態度和方向。只要將眼光放遠些,不難發現除金錢外,擁有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朋友的親情等都值得我們感恩,只是看我們如何排放生命的優先次序。

2.檢視家庭收支的實際現況  相信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家庭的每月收支狀況,到底是入不敷出還是月有盈餘呢?試問若對自己家庭的財政狀況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有效地處理不同的財務需要呢?我認為,若家庭持續地每月入不敷出,僅依靠「老本」維持生計或借貸度日,財務問題的警鈴便會響起。

一般家庭每月收入來源應較為穩定。若要分析,也可留意當中是否有些非經常性收入,如投資股票的股息回報或年終「花紅」等。此外,家庭的開支狀況也值得深入探討,若家庭有記賬習慣便有助做出全面準確的消費分析。刪除一些經常性的基本開支(如供樓交租、水電煤費用、交通費、食物日用品、日常娛樂等)並剔除一些非經常性或一次性的開支(如交稅、旅遊等)後,看看家庭收支是否平衡,也可從中考慮是否有需要減少一些非必要的開支。

3.為消費設限  當知道家庭收支的實際情況後,便可開始制定短期的理財目標。舉例來說,倘若目前家庭每月收支平衡,沒有太多積蓄,看似沒有任何短期財務壓力,但我建議可考慮訂出差不多六至十二個月的生活費作為家庭應急儲備金,以備不時之需。當然,若要每月有餘額儲蓄和投資,首先便要有效地控制支出,嘗試鼓勵家人過節約簡樸的生活,切勿超越自己原先所定出的消費界限。

一般人普遍有兩種理財模式:其一是每月拿到工資後先消費,然後再把剩下的錢存起來,因此,每月的儲蓄金額往往會有較大的波動;另一種模式則先把每月計劃儲蓄的金額扣除,餘下的再拿去消費,不夠用時便節省開支。顯而易見,後者更容易存下錢來。

另一方面,我反對任何人為追求個人欲望而肆意借貸,一旦背上債務的包袱後,便會長期受到高昂利息開支的折磨,嚴重影響家庭和個人的生活。倘若「夾心家庭」長期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或許需要增加收入來源,重新調節家庭開支的安排,如延長供樓的還款年期,或暫時減少一些非必要的家庭開支等。

4.瞭解長者的真正需要  不少「夾心一族」的父母已是退休人士,他們大多有退休金或積蓄安享晚年。上一輩普遍過著刻己的生活,不太注重物質享受,因此日常生活開支普遍不高。然而,隨著他們年齡漸長,醫療費用將會成為生活支出的主要部分,而且不能減少,因此必須及早部署,如提早為他們購買醫療保險,以及安排定期的身體檢查等。

雖然作為子女理應盡孝並在經濟上反哺親恩,但長者最需要的不過是家人的真摯關懷,平日一點噓寒問暖,一頓點心茶聚,已足以令他們感到開心。值得留意的是,我們這一代對父母的態度和表現,正是下一代的身教典範,正如聖經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5.儘早培養正確金錢觀  今天的社會經常出現「比較」的風氣,家庭環境和物質供應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自信心。要抵抗這股洪流,父母應儘早開始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明白快樂和財富並沒有必然關係,追求財富也不應是人生的全部,重要的東西還有親情、友情和健康等,不宜把金錢看得過重,避免自幼養成一個扭曲的價值觀。

我在第一章已提到,父母可考慮在適當時候,與孩子分享家庭的經濟現狀和難處,既增加透明度,也讓他們參與家庭理財的安排。要知道,不少親子關係破裂,就是始於雙方溝通不足,進而引起嫌隙。

家庭是一個實踐愛的地方,只要大家彼此互勉,坦誠相向,任何問題都有解決方法,因為正如宣傳片所說——方法總比問題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1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6)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79

培養一顆「同理心」

「與人分享」是孩子應有的重要素質,不但影響他們的品格成長,對他們日後的金錢觀和價值觀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孩子有零用錢時,父母便可鼓勵他們多留意旁人的需要,透過微小的力量施予幫助,如支持街頭的賣旗籌款,或以不同的方式回饋社會等。例如,我的孩子會把每年新年收到的「壓歲錢」,撥出若干部分捐獻給社福機構或個別弱勢群體,從而開始建立「與人分享」的習慣。

父母教導孩子分享之道,一般會由行善開始,先培養他們的「同情心」,也即憐憫心腸,只要自己能夠施予援手,便付諸行動,簡單的有給予街上的乞丐零錢,或捐助內地受災的同胞等,任意選擇。順便一提,家長必須留意,切勿錯誤地向孩子灌輸「捐助者是較優越」的心態,使他們誤以為捐錢能換來優越感,或博取別人的讚賞。要知道,幫人不是要揚名立萬或流芳百世,不少隱形富豪在暗中捐助貧困百姓更值得敬佩。一旦孩子養成「有錢就是萬能」的觀念,日後發展的價值觀將會被嚴重扭曲,要徹底修正也非易事。

話說回來,培養孩子分享之道,焦點不應單單落在「同情心」上,培養一顆「同理心」(empathy)反而更為重要。什麼是「同理心」?簡單來說,「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代入對方的處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體會別人的思想和情緒,最終達到感同身受的目的。明顯地,當孩子能夠從別人的眼睛看世界,體會別人生活的難處,他們的價值觀便不再一樣,便會主動與人分享。

分享不限於金錢

我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習關愛別人。「同理心」是與人和睦相處的一項重要元素,擁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在報紙雜誌上經常看到不少專業人士,甘願放下高薪厚職,毅然投身於一些有意義的工作;懂得愛別人與關懷別人,多少與他們的同理心有關,這往往是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的成果。

電視經常播放一些扶貧探訪的「真人秀」節目,由一些藝員歌星深入內地山區或落後的第三世界,探訪當地居民和兒童,將他們困窘的生活帶到觀眾眼前,鼓勵大家施予援手。我認為這是不錯的實用教材,讓家長能具體地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的不同角落,培養一顆「同理心」,讓孩子知道不少人仍活在苦難中,急需援助。

當然,與人分享不應只侷限於金錢,父母可鼓勵年幼的孩子將不再用的玩具捐贈出去;有時更可身體力行,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受助的群體,瞭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從中讓他們知道「幸福不是必然」的道理。事實上,社會上有不少生活在底層的百姓,連確保兩餐溫飽都有難度,更不用說物質享受。一些實際的關懷探訪或許能使物質豐裕的新一代學會為自己所有的去感恩,不但培養了他們的「同理心」,更能使他們學會尊重別人、尊重生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2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7)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82

拖延「霎時衝動」的消費

學會區分「需要」和「想要」後,孩子的第三個理財教育基礎,就是掌握延遲滿足的能力。現今社會凡事講求效率,工作如是,消費行為也如是。以前有廣告口號「想做就去做」,鼓勵人只要有物慾,便要努力爭取以求即時滿足,在社會上造成很大的反響。這一代孩子也不自覺地沾染上這種風氣,一旦成為習慣,對往後的財富觀和消費行為都會有負面影響。

人對物質慾望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再正常不過;然而追求物質慾望猶如進入單程路,要求的待遇和質量隨年月有增無減,以往數百元的手袋皮鞋已不能滿足,願意花費的金額也愈來愈高,大人如是,小孩亦然。

其實也不用詫異,得一想二正是孩子普遍的天性,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每日接觸的誘惑實在不少,面對想要的東西往往不懂節制。例如,剛吃了一杯雪糕,又會要求另一杯(健康問題不在他們考慮之列);剛得到了一個新鉛筆盒,轉眼間又想買下另一款式,倘若得不到,部分孩子還會用他們的「殺手鐧」,在大庭廣眾下發脾氣,大吵大鬧去為自己爭取權益。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孩子的問題,因為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但其實家長也責無旁貸,問題根源或許是來自家長有意無意的鼓勵和嬌縱。父母愛子女,怕他們吃苦,怕他們被比下去,因此儘量用金錢和物質去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誰知適得其反,這些「愛的表現」間接令孩子成為「小王子」、「小公主」,一個個經不住風浪,承擔不了責任。

善於試探父母底線

不錯,這一代孩子普遍非常聰明,他們善於通過與父母「交手」來試探父母處事的底線,然後再尋找好處,相信這是天賦的本領,即使三至四歲的小孩也運用自如,例子更是俯拾皆是,如我們經常見到不少孩子會在公共場所大哭大嚷,迫使父母聽從自己。這些舉動確實令父母不知所措,最終無奈就範。一旦孩子成功「起義」,他們便會認定這是有效方法,日後只會變本加厲。

又例如,當孩子清楚地知道每週拿零用錢後,所有個人消費開支理應自行負責;但當孩子看到心儀的漫畫或小精品時,便會乖巧地轉向祖父母「下手」,若因此提高成功概率,日後也會向這個缺口進攻。倘若父母能多關心孩子,在問題出現時立刻糾正,情況必然大大改善。

或許大家曾有類似經驗:購物只在於一時衝動,可能由於價錢不高,也許為了獎勵自己,結果物無所用,滿足感瞬間即逝,最終只是在家裡增添了一些雜物。

孩子面對的誘惑不是不多,相對來說,只是銀碼較低。延遲滿足是控制消費慾的重要一環,因為追求無止境的慾望正是推動消費的原動力。

在一次親子講座中,我認識了一位母親,當時她與孩子的關係不太和諧,因她拒絕給孩子購買名牌球鞋。原來該名母親一直有衝動消費的習慣,雖不至於成為購物狂,但每每看到心儀的東西便不假思索地買下,並會經常拿著大包小包回家,她甚至不避嫌地在孩子面前購物。因此孩子知道母親不讓他購物時,便反應很大,認為母親言行不一,只會寬己嚴人。

隨著孩子開始懂事,父母的日常身教和每日的理財消費習慣,都在打造孩子的金錢觀,對日後孩子的個人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3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8)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83
從一個透明錢罐開始

父母給子女零用錢,必須配合一套健全的金錢教育。其實,「理財」的課題並不牽涉什麼大道理,最重要是自幼慢慢累積經驗,掌握技巧。

成年人大多會教孩子儲蓄,但真正明白背後意義的孩子並不多。儲蓄主要是為了應付生活中的不時之需,因為有限的資源難以滿足無窮的慾望。當然,除了儲蓄,我們還可考慮借貸,但一般傳統的理財教育不鼓勵「先使未來錢」的做法。

將儲蓄形象化激發動力

對孩子來說,「存錢」自然會聯想到在銀行開戶,目前不少銀行積極拓展針對兒童戶口的銀行服務,提供印有各種卡通人物標誌的存款卡或存摺,還有購物優惠等。然而,這些賣點對培養孩子儲蓄的實際意義不大。我也為子女開立銀行戶口,主要是方便存入每年的「壓歲錢」。但據觀察,孩子對此並不在意,甚至對存款數額多少也沒有概念,更不用說有意識地努力增加存款。或許這一代孩子大多衣食無憂,實在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儲蓄。

對小學及其以下的幼童來說,一個錢罐的實際意義或許更大,因為孩子能夠具體地參與,直接把金錢投放進去,遠勝一本只有數字的存摺。例如,可預備一個只能打碎才能開啟的錢罐,若有透明的則效果更佳,這樣做可以將儲蓄形象化,令孩子「看得見」成果,更有動力參與。

數年前,我送了一個透明錢罐給兒子,自此他便養成了儲蓄的習慣。剛開始時,他除了放進自己的零用錢外,偶爾也會問父母和祖父母要一些零錢投放進去。當錢罐接近填滿時,他才會打開來點算,把大部分款額交給我存入銀行,只拿一部分錢去消費。

不少父母在開始給孩子零用錢後,為減少孩子無謂的消費,會「威逼利誘」他們把所有錢都放入錢罐,藉以培養儲蓄的美德,但孩子年齡越大,表現得越抗拒。如能使用一些有創意的鼓勵方法,效果會更佳,其一就是各大專院校常用的籌款配對方法,當孩子在月底時零用錢仍有餘額,父母便可額外給予特定百分比的金額以示鼓勵。換句話說,只要孩子願意放棄滿足眼前的物慾,就能更快地達成未來的一些較大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4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9)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84

發放零用錢三步曲

在以前參與的親子講座中,我發覺家長發表意見最積極的議題之一就是零用錢的使用。有家長擔心過早給孩子零用錢,會令子女養成愛消費的習慣,因而索性採取「拖」字訣,儘量避談這個敏感話題。相反,有些家長利用零用錢作為尚方寶劍,作為補償「不在場」及「增進」感情的工具。

零用錢在孩子的理財教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零用錢不在於滿足孩子買零食和玩具的慾望,也非迫使孩子學習儲蓄的間接手段,而是培養孩子建立正確金錢觀的重要一環——透過定期收取金錢,孩子們可從小學習有計劃消費、記錄收支、控制預算、儲蓄。相比空談理論(如玩大富翁遊戲),這能更有效地訓練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和消費運作。

正面處理勿逃避

家長經常擔心過早讓孩子接觸金錢或許會帶來反效果,索性放棄發零用錢的打算。我建議家長不要因噎廢食,若不儘早發零用錢,孩子便沒有從小學習並實踐理財的機會,更無從明白成人掌握理財的竅門,這對他們日後的金錢消費和使用有著深遠的影響。

正因如此,我深信,若要理財教育獲得成效,首先應從一些「固定收入」入手開始學習管理的重點,如成年人能妥善處理薪金,慢慢便會建立一套持之以恆的收支習慣等。同樣地,若要孩子學習掌握理財之道,必先由定期的零用錢而非「壓歲錢」開始。只要打好理財的根基,日後即使要管理大量金錢也沒有難度。

可是,何時開始給零用錢、該給多少、多久給一次等問題,著實困擾不少父母。他們擔心萬一做錯決定,可能釀成嚴重後果。要知道,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以下是我的一些個人意見:

讀者若認為應讓孩子儘早實踐,考慮準則是孩子是否懂得分辨金錢數額的高低。我曾經給四歲多的小女兒做了個小測驗,看她會選擇10元還是50元,她選了50元,但當問她要50元還是100元時,她仍選了50元,看來現在還不是給她零用錢的合適時候。此外,制定零用錢金額多少看似簡單,往往又難倒不少家長:他們擔心錢給多了,怕助長孩子過度消費或追求名牌;給少了,又怕他們失去管理金錢的原動力,以致平白浪費學習機會。結果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小學一年級開始給零用錢

我的個人意見是發放零用錢越早越好,家長可考慮由小學一年級開始,因為孩子此時已懂得加減乘除的基本數學概念,也意識到自己的物質需要(如玩具、零食等),這正是讓他們學習管理金錢的好時機。

當然,家長在給孩子第一次零用錢前,必須給他們講解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則,包括零用錢的用途,如消費、儲蓄和捐獻等。部分家長對從小發零用錢仍有疑慮,其實他們不用擔心,因為大可通過零用錢的金額及次數來做出適當的調節。

發零用錢給小朋友,主要是幫助他們認識「有限」及「管理」的概念,從小懂得「金錢是有限,必須通過有效管理達標」的道理。零用錢的金額太少,會令孩子缺乏學習理財的動力;金額太多,會令孩子對「有限資產」的概念變得模糊。

對於金額的多少,我認為考慮因素應包括以下各項:本身家庭的經濟狀況、孩子年紀及成熟程度、面對的消費需要以及孩子自理能力等。一般以小學生而言,孩子若不用負擔午飯支出,以每週十元八塊作為開始是恰當的。

由每週一次開始

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孩子,我建議父母應邀請他們一同參與制定零用錢的金額,讓雙方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考慮因素,因為有效的溝通將大大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一個普遍令家長頭痛的問題,是發零用錢的次數,我建議應定期定額,讓孩子有系統地建立有關零用錢的收支習慣。對小學生來說,每週或每兩週定期發一次也算合適,即使在期內花光了也不應補給,藉以鼓勵孩子學習制定正確的理財計劃。

此外,更重要的是發放金額必須「定額」,而非浮動性質,這更不應與孩子表現或父母的心情係數掛鉤。我曾聽聞某些家長會因自己一時高興而隨意給孩子一些錢當作零用錢,原意是與孩子一同分享喜悅,但若被孩子錯誤解讀,最終便破壞了孩子正在建立起來的金錢觀念。隨著孩子日漸長大,對金錢的需要也會逐漸增加,父母應與孩子一起商量,彼此協議一個可行的零用錢金額。我還建議這個協議的金額,日後需要定期更改。

宜定額定期

若父母發零用錢的時間相隔太長,孩子可能沒有足夠的耐性去培養理財習慣;若太頻繁,又會降低孩子管理金錢的慾望。當然,這也視孩子的年紀及預期消費需要而定,一般建議小學生可由每週一次開始,當年紀漸長及計劃運作暢順後,可考慮改為每兩週一次;至於中學生則建議每月一次。

孩子的理財教育必須持之以恆,缺乏一套清晰而固定的原則,孩子便難以適應。有些父母會利用零用錢來鼓勵或懲罰孩子,我對此做法持保留意見,因為孩子會將零用錢誤解為權利或工錢,父母切勿濫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5

【閱讀】再富,也不可富孩子(10)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95

從小養成記賬習慣

近年社會上出現不少年輕的「月光族」(即每月花光所有收入,甚至開始負債),往往與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適當的理財教育有關。假若一直沒有儲蓄或記賬的概念,長大後有恣意消費的表現,自然也不難理解。

不少父母有發零用錢給孩子的習慣,卻沒多少家長會鼓勵子女制定每月收支表。或許父母自己也沒有這個習慣,不知如何入手,以致未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對任何人來說,若沒有每月記賬的習慣,往往會不知錢花在哪裡,更不清楚自己的消費模式和習慣。

天天記賬習慣成自然

一本簡單的收支簿,便可幫助孩子打下日後的理財基礎。事實上,收支記錄表不需花哨,可由一般的簡單賬簿開始(當然,多花點心思,可增加定期填寫的動力)。最重要的是鼓勵子女如寫日記般每天記錄開支,並養成習慣,從中幫助他們掌握計劃消費、記錄收支,以及控制預算等基本的理財三部曲。

1.計劃消費  編寫收支記錄的目的,在於協助孩子管理有限的零用錢,以及瞭解自己的消費模式,減少出現入不敷出的概率。孩子年紀越大,支出項目也會越來越多及繁雜,所以從小開始的定期記賬習慣,便成為重要的理財基礎,這會在他們心底建立一套重要的價值觀。

假如孩子從小養成了有計劃地消費的習慣,便可掌握每一筆錢的流向,將會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透支」或「先花未來錢」的情況。

2.記錄收支  小朋友的開支一般不多,每天不會超過三至四項,要教他們記賬也不算特別困難。建議在開始時,記下的開支項目不用過於瑣碎,以免孩子視之為苦差。父母可將消費分為幾個主要大項目,如交通、飲食、娛樂等,藉以反映每段時間的實際開支狀況,這些數據甚至可作為檢討日後零用錢金額的理據。

3.控制預算  善用收支記錄,不但可讓孩子瞭解自己過往的消費模式,同時也可協助他們制定一個切合實際需要的預算計劃。預算表是開支記錄表的延伸學習,幫助孩子將零用錢分配在不同的花費項目上。無可否認,一個從小懂得制定計劃並嚴加執行的孩子,往往擁有較強的專注力和管理能力。

當孩子開始擁有第一筆零用錢,父母便應教他們如何記賬。初期記賬的方法並不一定限用文字,有需要時,圖畫,甚至符號也可代替。這階段孩子的消費模式一般是非常簡單的,因此建議初期的記賬表不用過度複雜,只需粗略概括幾個大項,如消費、交通、飲食和儲蓄等即可。重點並不是要學習如何控制預算,而是要幫助他們將記賬培養成一種生活習慣。

在實行初期,父母應主動從旁協助,甚至擔當引導的角色,檢視哪些地方花多了錢,哪些花費或可用得更精明等,從而讓孩子發掘每日記賬的樂趣。當確定孩子已有記賬習慣,父母可考慮給予一些獎賞鼓勵,同時也不要經常查看,以尊重孩子的私隱,避免成為日後雙方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若孩子從小在父母陪同下建立記賬的習慣,日後當零用錢慢慢增加,支出項目越來越多,消費活動漸趨多元化時,孩子也不會出現混亂或失控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