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太陽能之光 三年內從百元股價到減資八成 負債百億的福聚能 如何撐下去?

2014-04-28  TWM
 
 

 

曾經是台灣多晶矽量產希望的福聚太陽能,卻震撼宣佈減資八三%,股價也從昔日的一○八元,到至今只剩不到五元。背負完整台灣太陽能供應鏈使命的福聚太陽能,該怎麼走下去?

撰文‧周品均

度過春寒料峭,四月屏東氣溫已達三十度C,然而,位在屏東的太陽能多晶矽廠福聚太陽能(以下簡稱福聚能),卻還在產業寒冬中等待暖陽。

它曾背負著台灣太陽能產業升級的期望,還曾以一○八元的高股價登錄興櫃。但不到三年的時光,福聚能卻在今年三月二十八日做出不得已的決定—減資八三%,以彌補虧損。

在巨幅減資的背後,福聚能債務總額高達一三八億元,股價跌到只剩四.二八元,悲歌繼續奏著。

外商主宰市場

就算價格再高 還是得買那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八年,福聚能選在台灣最南端的屏東加工區建立廠房,「當時,所有太陽能矽晶圓料源都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台灣的電池模組廠只能被掐住咽喉。」一位不願具名的福聚能內部主管的話裡,充滿了感慨。

那是個台灣太陽能廠被外商箝制的時代,若想做太陽能電池生意,就得想辦法與國外廠商簽訂長期合約,確保料源。

這些合約一簽就是三、五年,有的還簽到七年,簽長約的結果是,一旦市場供需失調、價格快速滑落,下游廠商取得成本還是高得嚇人,原因無他,就是他們必須履行高價合約。

正因太陽能市場的畸形生態,因此,當李長榮化工集團(以下簡稱榮化)決定投資福聚能,揮軍太陽能多晶矽廠時,台灣太陽能廠無一不抱著希望,想擺脫外商的箝制。

成立僅僅三年,福聚能便傳出量產的好消息,產能將從五千噸大幅提升至八千噸,等於拿下市場供給量約二%至三%,這讓福聚能的員工興奮了好久。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沒料到福聚能跨入太陽能市場的時機,就是產業的最高峰。

不只下游太陽能模組價格跌跌不休,還向上竄燒到多晶矽供應商,「一二年與一三年的太陽能產業,真的很不好。」福聚能內部主管忍不住嘆了口氣,他們也沒料到,一一年的多晶矽價格每公斤仍有七十美元的水準,一三年卻砍到二十美元不到。

多晶矽價格砍到見骨,大環境險惡對於一家多晶矽新進業者來說,再殘酷不過,即使他們再用心經營,也永遠有填不完的虧損黑洞,造成福聚能去年每股稅後大虧六.三二元。

一一年由十四家銀行共同參與的聯貸案,包含台北富邦銀行、兆豐銀行、台灣銀行等。當時主辦銀行之一的台北富邦銀行甚至說,「儘管太陽能利空消息不斷,但福聚太陽能居國內領先地位,母公司榮化也大力支持,讓參貸銀行對福聚能的未來營運有信心。」如今聽來格外諷刺。

但福聚能不是太陽能多晶矽市場唯一交出虧損成績的業者,「過去這兩年做多晶矽,根本沒人賺錢。」業內人士點出這血淋淋的事實,拿全球最大的多晶矽廠中國保利協鑫為例,即使市佔率逾兩成,也難逃市場崩盤、營運赤字的宿命,去年保利協鑫的虧損達六.六四億港幣(約新台幣二十五.八九億元)。

儘管如此,太陽能市場委靡不振是事實,更慘的是,大廠還趁著這次產業整頓期,進行大整併,造成二線多晶矽廠一家一家倒,例如美國Hoku Materials吹熄燈號,中國多晶矽廠更是在一二年掀起一波倒閉潮。

市調機構EnergyTrend研究經理黃公暉便直言,「二線廠未來的發展,確實不樂觀。」

降成本才有機會

設備折舊、電價是關鍵

全球多晶矽市場向來都是外商的天下,像是德國老字號的多晶矽廠瓦克(Wacker)、挪威的REC集團、美國的Hemlock,後進業者也有韓國OCI及夾帶國家發展助力的保利協鑫。光是這些外商就囊括全球八○%的市場,即使台灣二線廠擠破頭,也只有不到兩成的市場可以分。

「長期來看,多晶矽做不做得起來,還是取決於價格。」黃公暉分析,目前多晶矽廠商都已跨越技術門檻,量產不是問題,要拚的就是成本。

其中,又以設備折舊與電價為兩大關鍵。台灣工業用電價格不高,屏東加工區一度電大約一.九元,問題就出在折舊費用。福聚能去年與前年認列的折舊費用,都超過十三億元,以每公斤計算,這樣的折舊費用幾乎是保利協鑫的三到四倍。

如今,福聚能不得不做出減資八三%的決定,小股東感慨,讓福聚能的經營團隊對外,只能沉默因應,「雖然市況不好,但我們真的很努力地在做。」福聚能內部員工說。

大股東榮化則力挺,「福聚能經過兩年努力,多晶矽產品已受到客戶接受與信賴,這對福聚能是個重要的肯定。」榮化發言人魏正誠回應。就連擁有一一%股權的第二大股東億光,也否認抽手傳聞,「億光是福聚能的原始股東,福聚能與億光同樣位在節能產業,策略投資並未改變。」億光主管說。

只是能否等到撥雲見日的那天,就看福聚能如何走出一條復甦的康莊大道了。

福聚太陽能

成立時間:2007年9月

負責人:楊賽芬(圖)

資本額:65.31億元

主要業務:多晶矽製造

近三年EPS:

2013年:6.32元

2012年:6.54元

2011年:2.82元

福聚能是否能分到餅?

——全球前五大廠吃下8成多晶矽市場中國 保利協鑫 26.10% 德國 Wacker 22.40% 韓國 OCI 16.50% 挪威 REC 7.90% 美國 Hemlock 7.90%

其他19.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7

八成年輕人想到中國當菜鳥!

2014-07-07  TCW
 
 

 

 
 

 

如果有兩份工作,一份熟悉且穩定,但從入行第一天到數年後,薪水都不漲;另一份工作變動快速、淘汰激烈,但薪水以每年約一○%速度成長,你選哪一個?前者在台灣,而後者在中國。

《商業週刊》與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合作調查,針對二千一百九十六位台灣上班族展開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求職者,有意願第一份工作就西進大陸。超過六成無工作經驗的職場菜鳥,甚至願意一開始就到中國擔任第一線的門市、銷售人員。「台灣機會不多、薪水不漲,是年輕人想要西進的主因,」韜睿惠悅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伯松分析。

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指出,台灣先天市場太小,難以形成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產業若沒有創新,不是出走就是空轉,薪資停滯可想而知。反觀大陸的腹地廣大,光內銷也能養活自己,先天條件不同,是兩地差異的關鍵因素。

登陸競爭,三項條件必備高壓下成長、快速移動、熟悉中國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不論是台灣或大陸,出口都已不再是主力,內需才是重點。台灣服務業佔國內生產毛額七成,大陸服務業還不到其國內生產毛額五成,未來成長空間很可觀。此外,在城鎮化的推行下,許多大陸鄉村將轉型為城市,龐大的內需市場就是台灣人的機會。

縱使機會多,但薪資卻不宜太過樂觀。據調查結果,無中國工作經驗的台灣求職者,認為到大陸工作的一般人員,年薪破百萬;事實上,對有中國經驗者的調查結果,此項年薪約六十六萬元,差了三成多。相同的職務,在中國領的平均薪資為台灣的一‧三六倍,並非想像中的一‧五倍。

「大陸一開始的起薪跟台灣不會落差太多,但重要的是它背後的無限想像空間,」晉麗明認為,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人才更有機會被看到。他歸納,若有到大陸競爭的決心,有三項基本條件:一、國際移動力,在中國出差經常跨幾省,要有說走就走的行動力。二、最好先進入台商或外商體系,再爭取外派機會,熟悉中國後再找機會。三、要加快成長速度,在台灣,新人試用期是三個月,在中國只有兩週,爆髮式成長的另一面就是壓力。

「在台灣找不到位置的人,到大陸也不會有你的位置。」晉麗明提醒。如果毫無心理準備就帶著幻想西進,恐怕會中國、台灣兩頭空。

【延伸閱讀】台灣年輕人很敢衝,薪資卻比想像少——西進意願大調查

(83.5%)21-30歲受訪者有意願第一份正職工作就到中國問:請問你願意第一份正職工作在中國嗎?66.3%會考慮17.2%非常願意16.5%完全不願意

(63%)21-30歲受訪者願意到中國從事第一線服務工作問:請問你願意到中國從事第一線的服務工作嗎?63%非常願意37%不願意註:以上兩個問題調查對象為無工作經驗的台灣求職者

(64%)有中國工作經驗者,願意與中國人交往甚至結婚問:你會考慮與中國當地人交往、結婚嗎?64%會考慮36:不會考慮

【延伸閱讀】台灣人在中國,最怕健康出問題排名:1.健康與醫療2.食品安全疑慮3.與家人感情疏離4.融入當地生活5.文化適應

【延伸閱讀】到中國工作,年薪比想像少3成年薪(萬元新台幣)1.一般人員 無中國工作經驗想像值:101有中國工作經驗實際值:66(差距35%)

2.資深人員無中國工作經驗想像值:141有中國工作經驗實際值:103(差距27%)

3.基層主管無中國工作經驗想像值:141有中國工作經驗實際值:99(差距30%)

4.中階主管無中國工作經驗想像值:178有中國工作經驗實際值:130(差距27%)

5.高階主管無中國工作經驗想像值:243有中國工作經驗實際值:158(差距35%)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由104資訊科技集團於2014年1月21日~3月31日執行,有效樣本2,196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估計誤差為±2.09%。資料來源:104資訊科技集團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71

6月份八成城市房價環比下跌,北上廣深僅北京挺住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470

6月份八成城市房價環比下跌,北上廣深僅北京挺住

7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4年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從新建商品房的環比數據看,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55個,持平的城市有7個,上漲的城市有8個。其中,下跌的城市數量較5月份的35個大幅增加了20個,佔統計城市總數的78.6%,6月份有近八成城市出現了房價環比下跌。

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解讀稱,6月份環比下降的城市個數繼續增加,大部分城市房價環比出現小幅下降,同時,絕大部分城市房價同比繼續溫和上漲,但漲幅有所回落。

「6月中國近八成主要城市房價環比下跌,說明中國房產市場的寒流已經到來,樓市拐點初現,市場在短期內將會向低位遊走。」經濟學家宋清輝接受南方週末網採訪時稱。

數據顯示,6月份70個城市環比價格變動中,房價上漲最快的城市是呼和浩特,漲幅為0.2%,環比降幅城市顯著增多,杭州環比降幅為1.8%,比5月擴大了0.4個百分點,再次位居降幅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僅北京環比上漲了0.1個百分點,剩下的其他三個城市均出現價格下調,其中,上海環比下降0.7個百分點,廣州下調0.6個百分點,深圳0.4個百分點。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對南方週末網表示,從今年5月份開始,房價指數出現環比下跌,而6月份跌幅開始擴大。包括一二三線城市、一二手房等都出現了大降溫。越來越多的城市步入房價下跌的通道,會進一步加重看跌情緒,若一線城市郊區若缺乏良好的配套設施,相應的住宅也會面臨降價風險。

樓市遇冷,住建部下一步主力去庫存?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數據顯示,6月末,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0%;銷售額同比下降6.7%;商品房待售面積54428萬平方米,比5月末增加102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5%。

另外,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快報顯示,截至6月底,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26218萬平方米,環比增長2.8%,同比增長22.9%。庫存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一、二、三線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均呈現環比與同比雙雙上升的態勢。

樓市一冷再冷,庫存壓力巨大,有媒體稱住建部下一步調控樓市的主要任務是去庫存。

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在7月11日舉行的北京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據一位參與該座談會的南方某省住建廳廳長透露,陳在講話中強調,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出台平穩房地產的相關政策,其中庫存量較大的地方要千方百計消化商品房待售面積,加強房地產結構調整,完善房地產項目周邊配套設施,加快行政審批速度等。

其中,解決庫存問題被視為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

對此,嚴躍進認為,住建部定調下半年樓市調控去庫存的思路,與目前市場庫存壓力很大相關。包括一線城市在內,庫存積壓,庫存去化週期變大,使得當地房企和地方政府都很焦慮,也會影響噹地城市的投資和資金循環。

宋清輝指出,去庫存調控凸顯出2014下半年樓市面臨的困難,不過,目前樓市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去庫存,而是必須有針對性地去產能,才能避免樓市危機。目前,我國住房短缺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面對住房結構性問題等突出矛盾,需要政府制定公平的競爭規則並嚴格監管,而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65

中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 為何進口猛增八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38

糧食安全, 小麥, 谷物進口, 幹旱

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一連增,但本月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以小麥為首的谷物進口量大幅提速,前七個月谷物進口同比激增80.7%。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擔憂因此加重。

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凈進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引起國內關註。對於為何今年農產品進口增長加快,海關總署的分析文章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國內需求旺盛,二是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處於低位。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一軍也認為,糧食進口增速較快的一個原因在於國內外價差在逐步擴大。目前國際小麥離岸價加上各種費用到境後必國產小麥市價還便宜10%左右。

路透報道指出,中國政府收儲價格是主導國內谷物價格的最核心因素,境內外價差由來已久。該報道提到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時巖的看法:

收儲制度的存在擡高了(國內)谷物的價格,但有些谷物是可以替代的,...像高粱、大麥這些沒有進口配額限制的谷物進口最近的確異軍突起。

時巖認為,把谷物進口大增簡單與糧食安全的憂慮聯系起來是比較誇張的,中國政府的糧食庫存目前比較充裕,現在政府考慮的短期問題可能不是糧食安全,而是如果讓市場消化儲備。

今年7月底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也援引中儲糧報告數據稱,去年中儲糧收購了近9000萬噸糧食,但大量托市收購的糧食由於價高賣不出去,糧食加工企業缺乏興趣,只能堆放在倉庫中,中儲糧倉容吃緊。

對於主糧進口大增是否源於供需失衡產生的“糧荒”,中證報援引的中糧期貨分析師範婧雅觀點認為:

我國目前完全有能力實現主糧的自給自足,如果再加上龐大的收儲數量,整體供給可謂寬松,主糧進口量大增並非是因為國內供求結構失衡。

從一系列的數據分析來看,我國主糧的凈進口數量其實非常有限,這一現象也並不意味著我國出現了‘糧荒’。

中證報報道也提到,對比發改委公布的糧食進口配額數據可以發現,即便進口數量有所增加,但是仍舊未能達到配額總量。即便是配額總量,在各類主糧產量中的占比也不足8%。所以進口糧食不足以改變中國糧食市場整體的供需平衡格局。

雖然數量有限,但是進口糧食對中國糧食政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隨著小麥收儲數量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國庫庫容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顯現。進口糧食的優質低價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國進行農業保護政策的改革。

進口增加也使國內外糧價的聯動性加強。中華糧網柴寧認為,國際糧價暴漲對國內物價以及糧食安全的挑戰均不容忽視。

此外,隨著全球極端氣候頻發,過去十幾年才發生一次的糧食危機有越來越明顯的常態化趨勢。

今夏河南、安徽等12個省區出現不同程度的幹旱,一些糧食主產區的旱情更有可能加劇中國糧食進口壓力。雖然今年年夏糧豐產,但畢竟秋糧的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的七成。

韓一軍認為,中國應高度重視糧食危機或糧價高漲,堅持立足於國內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66

90後不買房?超八成受訪者拒絕做房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6978.html

該藍皮書的調查顯示,畢業1年後,約三成90後大學畢業生居住面積不足20平方米,但他們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不願做“房奴”。

 

記者調查:島城超八成受訪90後大學畢業生不以買房為頭等大事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該藍皮書的調查顯示,畢業1年後,約三成90後大學畢業生居住面積不足20平方米,但他們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不願做“房奴”。報告顯示,更看重個人價值的90後大學畢業生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昨天,早報記者對此做了調查,八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買房是剛需但不緊迫,其中有五成以上的大學生不願背上房貸而生活,他們寧願先拿這筆錢來創業或者投資,而不是買房。

不到5%工作1年後有住房

記者了解到,社科院的這份調查報告共訪問全國12所高校的4110名大學生,其中在校90後大學生2730人,已畢業或走入職場的90後大學生1380人。

該調查顯示,工作一年後,只有兩成左右的90後大學畢業生仍寄居在父母或親朋好友家中。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認為,這說明大部分90後大學畢業生需要自己解決住房問題。實際上,只有不足5%的90後畢業生在工作一年後,居住在自己或配偶的自有房子中。超七成90後畢業生,居住在工作單位提供的宿舍,或由自己租住房屋。約三成90後畢業生在畢業一年之後的居住面積仍在20平方米以下。

過半受訪者不願當“房奴”

對90後畢業生而言,擁有自己住房仍是剛需,但只有1/3的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為了買房願意降低生活質量”,超55%的90後畢業生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 “如果要背上沈重的房貸寧願不買房”。超過50%的90後畢業生意識到買房是當前資產保值的最佳手段。不過如果給他們一筆相當於住房首付的錢,有超一半的人會選擇創業,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買房。

社科院專家認為,一方面他們認同傳統國人將住房視為成家、結婚、生子生活必需品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們又更希望提高生活質量,選擇自在的生活,不做“房奴”,該專家認為“他們有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

【調查】有房才有家?沒概念!

近15年,是樓市高速發展的15年,在這批90後中,因為可以從父母、爺爺、奶奶那里繼承,單純從數量上看,很多90後並不缺少房子。對於在島城的90後大學畢業生,情況是否也是如此呢,記者對此做了一番調查。

八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買房是剛需,他們寧願先拿這筆錢來創業或者投資,而不是買房,其中六成是因為父母已經給預備好了房子,有四成是因為工作崗位頻繁變動,對租房的認可度更高。

記者將調查的90後畢業大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家在青島並選擇在青島工作的畢業生,另一部分則家是外地但畢業後在青島工作的人。在本地畢業大學生中,有八成以上的大學生仍住在父母家中,而家在外地的畢業大學生中,只有一成的人已經買了住房,九成選擇租房子住。這些人中,大部分人都認為買房不是頭等大事。有三成的受訪者表示,“房子=家”、“結婚要買房”、“居有定所”等傳統觀念在他們中將被瓦解。而更多的90後或以“可繼承家族資產”、“房價太高”、“崇尚自由不願意被房子束縛”為由而不再需要購房。甚至有人認為,他們是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他們身上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會做更多的選擇,在居住的選擇上他們不會像70後、80後那樣執著於有房才有家,他們也並不想自己的前半生以買房為中心。

【鏈接】3/4農民工不想在打工地落戶

記者發現,該藍皮書還收錄了一份2014年農民工調查報告,該報告基於對廣東、湖南等6省13個城市(區)的2017個在正式企業就業的農民工調查數據而得。調查顯示,非常想和比較想在打工所在城市落戶的農民工占比為16.33%,而不太想和不想落戶的則達到75.45%,也就是說3/4的農民工不想落戶到打工所在城市。

“如果說農民工落戶意願不高的話,那麽為落戶采取過行動的人更少。”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林平等人表示,近97%的受訪農民工沒有為落戶采取過行動,而在有過相關活動的人當中,最多也就是咨詢一下,提出過申請者僅占1%。同時,有74.18%的受訪農民工認為沒有打工所在城市的戶籍不會帶來麻煩。

調查顯示,不願意放棄家鄉土地的受訪農民工超過70%,願意放棄家鄉土地的則不到20%。劉林平等人建議建立住房(宅基地)銀行,由外出打工、落戶城市或其他原因導致住宅閑置的農民,將自己的房產和宅基地存入銀行。當發生征地、拆遷等事件時,保有產權的農民以市場價格獲得補償。

僅靠繼承就會有4套房

每當聽到80後同事大吐房價的苦水,劉鵬都會暗自慶幸自己無此煩惱。作為土生土長的青島孩子,劉鵬家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用於出租。父母表示,等到他結婚,把出租的那套大房子重新裝修,給他當婚房。或者,賣掉一套再添點錢,替他買套新房。但劉鵬顯然想選擇前者,他認為不需要再花錢買新房,因為他交往的女朋友同樣是青島人,家里也有兩套房,未來會留給兩人。“僅從父母那繼承,就有4套房,為什麽還要去買房呢。”劉鵬說,這還不考慮從爺爺奶奶那繼承房產,所以高房價的煩惱,幾年內都與他無關。

買房可以當做是一種投資

1993年出生的孔繁濤來自臨沂,目前在一家企業當代理。他表示如果是單身,覺得買不買房並不重要,但是如果要結婚,還是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房才有家的概念。”在談及為何要買房時孔繁濤告訴記者,他認為房產是比較保值的一種投資,買房也可以當做是一種投資,到時候再賣了也是可以的。

不會因買房降低生活質量

和許多人想留在北上廣的同學不同,從某名校畢業的鄭聰選擇了到青島工作,他認為“二線城市,生活自在。”“每月還得還貸款,還要擔心錢不夠還,所以,借錢買房我還沒想過。”鄭聰說,如果買房,他會選擇郊區,雖然位置偏遠些,但住著舒服。“現在工作節奏很快,我不會在一個單位待一輩子,過早買房是種負擔。”鄭聰說,不過,等到30歲以後會買套婚房。因為既是為了給女方交代,也是為了證明自己,但是房子要在他的承受範圍以內,不會因為買房而過分降低生活質量。

先去創業有能力了再買

“如果我有幾百萬,我不會用來買房,我會先拿這筆錢去創業賺錢。”曹俊龍說,畢業後他就沒把買房這個事列入計劃,而且他認為這並不是他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如果要結婚,我會先租房子住,等我有能力買房了,我再去買,我不會因為要買房而降低了生活質量,每天睜眼就是月供、貸款,這樣的生活沒意思。”曹俊龍說,只要有能力、有見識、有機遇,就可以去創業。“我會先創業,買房雖然是剛需,但那應該是之後才考慮的。”曹俊龍告訴記者,如今他打算跟同學合開一個廣告公司,開公司的錢有一部分就是家里給他留出來買房付首付的錢。


(編輯:王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31

券商1月業績分化 八成上市券商營收環比下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52

經歷了2014年的瘋狂增長後,各家券商1月業績分化,八成上市券商營收環比下滑,但凈利潤普遍增加。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月5日晚間,除西部證券、光大證券等3家券商沒有公布1月份財務數據外,其余16家上市券商交出的2015年1月份成績單顯示,八成上市券商1月份營收環比下滑。

從券商目前的業務結構來分析,第一財經日報援引一位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師認為這在意料之中,由於1月份股指開始出現高位震蕩走勢,且監管層對兩融業務監管力度較大,令占券商業務收入比重較大的融資融券業務收入受到一定影響,而交易量降低導致經紀業務收入減少,另外自營業務收入也因市場調整受到較大影響。

多數券商環比大降

大券商營收的環比降幅更為明顯。至截稿時,中信證券(600030.SH)、海通證券(600837.SH)、華泰證券(601688.SH)等排名靠前的大券商均已披露了2015年1月份的母公司財務數據簡報。無一例外,這些大券商營業收入較去年12月份全部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其中,華泰證券環比下滑幅度最大,達40.82%。華泰證券披露,母公司在2015年1月份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3.19億元,但在2014年12月份,這一數據曾高達22.29億元。在去年12月份,華泰證券營業收入僅低於中信證券,但在1月份數據尚有券商未披露的情況下,至截稿時其排名已下滑至第五位。

廣發證券(000776.SZ)也是營業收入環比下滑較大的一家,降幅接近30%,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也均出現超過10%的環比下降。在規模偏小的券商中,太平洋(601099.SH)環比降幅較大,約為31.92%,國海證券(000750.SZ)環比降幅約27.32%。

不過,同樣相對規模偏小的券商中,長江證券(000783.SZ)、東吳證券(601555.SH)、西南證券(600369.SH)等卻仍保持著營業收入的環比增長。如東吳證券母公司在2015年1月份實現營業收入4.31億元,較去年12月份的3.59億元環比增長幅度達20.05%。

上述分析師認為,相對來講,大券商環比降幅以及絕對金額降幅都很大,這主要應該是兩融業務收入變化較大所導致的,因為大券商兩融規模更大,本輪牛市行情也主要得益於兩融加杠桿。

始於去年四季度的大盤牛市與以往有所不同,因為可以加杠桿,滬指在去年11月開始出現“瘋牛”走勢,融資融券余額也迅速增長,在去年12月份便已突破萬億。隨後,監管層開始查處兩融中存在的問題,就在今年1月,由於存在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的問題,中國證監會對中信證券等3家證券公司采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2月1日,華泰證券在其官網表示繼續提高保證金比例:“將自2015年2月2日起調整標的證券融資融券保證金比例,其中ETF統一調整為60%,股票統一調整為70%。”

凈利潤普遍大增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環比營業收入的一時下降對券商板塊的影響並不大。對於未來走勢,市場還是充滿期待的,而且從政策面來看,還是支持資本市場長期繁榮的,對於券商板塊來講,收入結構也正在進一步優化,不再過於依賴市場走勢,可做的業務越來越多,如馬上推出的股票期權業務。

實際上,從1月份上市券商母公司凈利潤方面,多數並未同步出現環比下降。中信證券披露的數據顯示,1月份母公司實現凈利潤10.36億元,較去年12月的9.44億元環比增長了9.74%。這也是自去年5月份以來,再次出現單月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情況。

同樣,海通證券、招商證券(600999.SH),甚至西南證券、東吳證券等中小券商的1月份凈利潤也均出現環比增長,尤其招商證券,今年1月份母公司凈利潤高達7.42億元,而在去年12月份僅為1000余萬元,環比猛增674倍,同比增長1.93倍。

此外,環比凈利增幅在50%以上的還有西南證券(121%)、方正證券(120%)、長江證券(87%)、國金證券(56%)、東吳證券(56%)。

不過,營收環比銳降的華泰證券和廣發證券,在1月份實現的母公司凈利潤也環比大幅下降。據華泰證券月報數據,其1月份母公司凈利潤僅為5.54億元,而去年12月份高達9.91億元,環比降幅達44.09%。而廣發證券環比降幅也達33.88%。

但值得註意的是,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去年12月正是華泰證券實現母公司凈利潤最高的一個月,除了12月以外,2014年其他月份的母公司凈利潤均未超過5億元。廣發證券也類似,除12月外,僅去年9月份單月凈利潤超過5億元,約為5.20億元。

分析師對於券商板塊未來走勢開始趨於謹慎,如國泰君安認為,影響券商走勢的增量資金、日均交易量、監管態度三個指標短期內都已出現階段性回落。不過,國泰君安也認為,受益於經濟結構轉型和直接融資比例提升帶來的政策紅利,券商仍有成長空間。

在央行降準後,一直強烈看好金融板塊的華泰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羅毅繼續在其微博發布觀點認為,券商股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而機構投資者在券商上的倉位逼近冰點,再配置將使板塊彈性十足。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何宗炎表示,上市券商合計凈利潤同比增加212%,環比12月增加9%,繼續創歷史新高,何宗炎繼續看好券商期權式上漲,他認為有如下五個理由:

(1)大券商中信、海通當前估值即使沒有大牛市下仍合理提供安全墊;

(2)負面情緒和消息前期密集釋放和反應;

(3)行業仍是ROE在10%以上,且不斷增加,並受益與資本市場改革的行業;

(4)行業ROE不斷增加與經濟下滑背景下其他傳統行業ROE下滑形成鮮明對比;

(5)互聯網金融估值水平達到20倍PB,互聯金融估值的提升將提升券商股估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43

香港次新股坐“過山車” 投資者一日損失八成本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922.html

香港次新股坐“過山車” 投資者一日損失八成本金

一財網 李雋 2015-05-10 19:16:00

炒股一天損失八成本金,這在A股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在香港發生了,對香港市場上小型股這種極其不尋常的大起大落,內地投資者似乎真的要學習適應一下

炒股一天損失八成本金,這在A股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在香港發生了,對香港市場上小型股這種極其不尋常的大起大落,內地投資者似乎真的要學習適應一下。

上市不足半年,生產印刷電路板的恩達集團控股(01480.HK),從1.23港元股價,5月8日短暫晉身5分鐘“紅底股”,最高曾到102港元,僅一手股份市值就逾20萬港元;不過隨後急速走弱,從高位大跌八成,收報17.44元,較前收市價跌42%,單日成交3.3億港元。

其余部分規模較小的次新股都有類似大起大落的情況,不少市場人士認為,上述新股操作屬個別小圈子所為,投資者不宜過度追捧。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監管機構也應當考慮一下目前上市程序中,是否留有灰色地帶,而對於股價漲跌,或許應該設置漲跌停板,並且要對交易有所調查,保障中小股東利益。港交所及證監會均表示,對個別股份事件不作評論。

就5月8日的交易詳細情況所見,恩達集團控股只有40宗交易維持在百元以上,當中大部分只涉及一手2000股的買賣,隨後股價迅速走弱。投資者若從高位接貨,收市時一手股份虧損超過16萬元,虧損超過八成。恩達之後公告稱,經合理查詢後,不知悉公司股價及成交量急升原因,或任何必須公布以避免證券出現虛假市場的數據。

近幾個月上市的小型新股,不單恩達集團控股上市不足半年爆升數十倍,今年2月上市的集成傘業(01027.HK)升幅同樣驚人,招股價僅1.1港元的集成傘業,近期股價最高被炒作到近22港元,升幅近20倍。

恩達集團控股大股東陳勇及陳榮賢持股量,上市以來一直保持於75%。公眾持股方面,則極集中在數家券商。港交所資料顯示,元大寶來(香港)、香港銀河證券、東方匯財及凱基4家證券公司,已占公眾持股超過9成。

上述其中一家券商人士稱,不方便說客戶資料,對恩達集團控股沒有特別看法,如果客戶真金白銀買賣,券商也不好過問,不過上周五的交易很可能存在股價操縱的情況。另外,現在港股市場比較暢旺,部分小型股大幅波動不算驚奇,投資者需要知道風險,估計周五那天交易主要以散戶為主。

匯業證券策略分析師岑智勇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對恩達控股集團這種異動,監管部門應該要對此有所調查,保障中小股東利益。近來越來越多半新股大幅異動,但又沒有合理原因,價格波動幅度增加,使得風險大大提高。而由於A股是t+1交易,而且有漲跌停制度,不會見到這種即日急升暴跌的現象。但港股是t+0交易,加上沒漲跌停的限制,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內地投資港股的人士,需要花時間去適應,並要註意相關風險。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86

升了八成的創維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6-25  NM

用手機在facebook「打卡」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偶然回望,發覺已踏足不少國家及城市,如問 哪裡最想逗留居住,仍會說是香港。用手機看新聞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回望過去一週,激進者擬以炸藥抗爭、虛構金額吸引傳媒仍恬不知恥、責任是投票的走去等 人不投票、包越位者貼豬頭相取笑同路人,香港何時才可平靜勤奮如昔?

手機影響生活,大家每天看手機,未必每天看電視,電視機生產商也要思考,怎去推陳出新,去迎接潮流。

不可忽略一次性收益

自 稱「從事生產及出售消費類電子產品及上游配件」的創維數碼(751),上週公布全年業績,電視產品收入和業績仍佔總營業額和總業績的77%和70%,應仍 算是電視機生產商。過去五年,創維收入雖有穩定增長,但溢利率不斷下跌,2014年更只剩3%。上週五晚上公布的2015年業績,創維營業額上升不足 2%,毛利率按年僅微升0.7%,但股東應佔溢利卻上升149%。溢利倍增,傳媒就急不及待報導:「創維數碼全年盈利增加近1.5倍。」果然,數字大些, 方可吸引傳媒注意!如看創維的損益表,應不難發現溢利增長,有大部分是來自一次性收益。所謂一次性收益,就是今年有,來年就未必再有。而創維的一次性收 益,就是處置土地及相關收益,除稅後約14億港元。如將一次性收益扣除,創維的股東應佔溢利按年約升41%,升幅仍不俗。但別忘記創維2014年的溢利是 已收縮的,如將2015年的溢利與2013年的對比,升幅就僅18%,算是回復增長,溢利率也算是回到2013年的水平。創維能有可觀溢利升幅,主要是毛 利率的微升及其他收入和收益的上升,換言之,業績並不是特別突出。

新產品是機遇亦是挑戰

再細心看創維的分部資料,或又會有歡 喜,又會有憂愁。創維海外市場的電視產品收入大幅上升約78%,相關分部業績亦轉虧為盈,但業績佔收入仍只有2%;內地市場的電視產品收入下跌了6%,可 幸相關分部業績卻上升,業績佔收入由4%升至6%,回到2013年的水平;業績貢獻不俗的數字機頂盒分部,增長僅5%。6月上旬,創維也公布了最近4至5 月的電視機銷售,在4K電視機的銷售量增長5成帶動下,總電視機銷售量較2014年同期上升25%,但同期電視總銷售額仍只上升13%。4K電視機的毛利 率較高,或可帶動創維整體的溢利上升,而幅度或仍有限。因創維現時4K電視機只佔電視機總銷售量約18%,同時4K電視機的銷售增長亦會蠶食其他電視機的 銷售量。以內地市場為例,創維其他電視機在5月的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是輕微下跌0.1%。推陳出新,從其他電視機過渡至4K電視機,是創維的機遇,亦是挑 戰。結果仍未可料,但創維股價已快人一步,像已反映了當中的一些機遇?由5月初至上週,恒生指數下跌了5%,創維股價卻升了8%。今年以來,創維股價更升 了77%。業績公布後,創維的市盈率僅約是7,若扣除一次性收益,市盈率應是12,孰高孰低,留待大家自行判斷。投資是在分析、發現潛質及了解風險後,所 作的決定。計計數發現升了八成容易,真的把握到何時買、何時賣,又賺到袋到八成才重要。事後回望追悔,不如努力向前,相信明天會更好!

讀者有禮

本 欄作者林智遠與鄔碩晉,近日將本欄及昔日的專欄集結成書,出版《計論明星股》。本刊讀者只要來信[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計 論明星股》之讀者有禮」,問一條有關財務分析或會計準則的問題,由林智遠選出問得最好的五位,每人可免費獲得《計論明星股》一本。截止時間為本週五(6月 26日)中午十二時正。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53

山寨版Gogoro 便宜八成的背後真相

2015-06-29  TCW


一輛電動機車引起網路論戰,恐怕是台灣第一回!宏達電前創意長陸學森,離職後成立睿能創意公司,耗費三年研發電動機車──Gogoro,開放試乘三個月以來,三千五百位試騎乘客,替滿意度打下九七.四%的高分,但是上週售價公布,卻重重潑了消費者一桶冷水。

十二萬八千元的定價,就是時尚與性能兼具的代價。

「原先期待Gogoro能帶動消費者購買電動機車的風潮,但就過去經驗來看,這個定價,難度很高。」電能車輛發展協會理事長鄭丞宏語氣中帶點失落。確實,一輛機車十二萬八千元,不但超越所有通勤機車族的預算,更直逼重型機車入門款。

事實上,不僅是定價策略讓支持者感到為難,被外界稱作創意鬼才,陸學森的創新做法,幾乎每一步都在挑戰消費者對「機車」的認知。

中國勁敵出現 看似暴紅,一樣被嫌太貴

「傳統定義為低階的產品,如今注入了更多高科技成分,但消費者未必願意為此埋單。」上海群益國際金融分析師韓衛齊說。鄭丞宏也說,長期以來,消費者只把機車當成代步工具,對於價格當然錙銖必較。其實,Gogoro就算定價低於十萬,也不一定能叫好也叫座。

台灣電動機車目前賣最好的就是中華汽車,但推出要價逾七萬元的高階車款時,同樣也被罵翻,雖然後來順應市場推出低價版,但過去四年總共也只賣出兩萬輛電動車。

被稱作Gogoro的勁敵──來自中國的「小牛電動車」,同樣有著時尚外形,但價格卻便宜八成,約新台幣兩萬元就能買到一輛極度神似Gogoro的電動機車。但,小牛出擊卻也稱不上成功。

小牛電動車在中國的群眾募資網站,一小時集資人民幣兩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元),兩週共賣出近一萬輛機車。看似暴紅創下紀錄,但其實中國電動機車市場競 爭激烈,平均售價只要新台幣五千元到一萬元,小牛定價仍是偏高。而且,中國電動機車一年約有一千萬輛的市場,就算一整年都維持銷售長紅,也不過攻下不到 三%市占率,並不是特別出色的成績。

「我希望年輕人們把騎機車當成一件很酷的事情。」牛電科技創辦人李一男站在北京的發表會舞台上,訴說他想用電動機車顛覆產業的願景。與陸學森在美國拉斯維 加斯發表會上所說的話,他們兩人背景類似(見右表)、理念重疊,外媒都說,他們在打造機車版的特斯拉(Tesla),就連售價公布後兩岸網友反應都相同。 小牛官網同樣大批網友湧入痛批:「這麼貴!賣給誰?」

不過,小牛跟Gogoro,只是樣子長得像。裡子則完全不同。

兩個裡子完全不同Gogoro不只賣車,要顛覆體系

「外型、材料或許可以高度仿照Gogoro,但要跟上它欲創造的生態體系,並不容易。」科技網站點子生活總編輯莊英群,一語點破兩者差異:Gogoro 的品牌價值,就在陸學森想顛覆傳統機車產業生態的決心。

「我們不是電動車公司,我們是科技公司,機車只是第一步。」睿能創意副總經理彭明義說,最終目的,是要改變人們對能源的使用習慣。相較小牛打出安全牌,一次賣斷,老派的讓消費者把十公斤的電池搬回家充電,Gogoro則大破大立提出電池交換計畫。

用智慧手機蒐集資訊,消費者不用自己充電,到最近的電池交換站「換」充飽電的電池就好。「我們要賣的不是車,是建立全世界最先進的能源管理系統。」彭明義解釋,不過,雙北地區六月中只有三十二個交換站。

「今年一月我們進行問卷調查,超過九成消費者希望電動機車,除了電池交換功能之外,還能自己在家充電。」鄭丞宏說,消費者對於「電動車沒電」的心理恐懼, 遠高於「機車沒油」,過去推廣經驗來說,交換站密度必須高於現行加油站,光是一個新北市板橋區就需要三十個點,才能滿足消費者預期心理。

另一位電動車業者也說,Gogoro必須說服消費者打破好幾項既有習慣,首先,要先掏出一大筆錢來買機車;再來,最貴的零件「電池」竟然要跟別人交換使用,甚至,過去加油「用多少、付多少」,現在改採月租費綁約模式。新商業模式對舊有思維衝擊太大,外界當然炮聲隆隆。

舊日部屬口中「想法超乎常人」的陸學森,這位想要改變世界的工業設計師。從商業模式到定價,都跌破市場眼鏡,端出既高規又高價的產品。

最後,究竟是讓消費者打破刻板印象力挺到底?或者被迫調整售價;又甚至,成為市場革命之路上的先烈?設計師的堅持與現實市場的拉鋸戰,將在六月底預購開跑之際,勝負分曉。

【延伸閱讀】兩岸電動機車,背後都有重量級金主?中國小牛與台灣Gogoro比較

● 小牛電動N1創辦人:李一男(45歲)創辦人背景:百度前技術長、華為首席科學家明星股東: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背後團隊:青蛙設計、微軟、小米產品售 價:約新台幣20,000元起 (較便宜,開賣1小時銷售額1億元)續航力:100km電池:一顆10公斤的日本松下鋰電池充電方式:可採外接充電,從零到充飽,要6小時馬達動力系統: 與歐廠BOSCH合作開發的FOC動力系統,最大輸出功率2,100w,極速50公里

● Gogoro創辦人:陸學森(45歲)創辦人背景:宏達電前創意長明星股東: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 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樑背後團隊:諾基亞、黑莓、宏達電產品售價:新台幣128,000元起續航力:140km (耐力較強,可以從新北八里騎到台中大甲)電池:2顆共18公斤重的日本松下鋰電池,總重18公斤 (較方便,換電池只要1分鐘)充電方式:只能交換電池、無法自行充電馬達動力系統:自行研發鋁合金水冷永磁同步馬達,最高輸出功率6,400w,極速95 公里 (極速較快,上坡速度感可比擬100cc機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43

創意還是垃圾?八成軟件公司陷入功能迷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1/151766.shtml

稿件配圖

前些年有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WALL·E(實在不想提中文名,中國很多電影片名翻譯的渣一般),這部電影說的是人類在地球上拼命發展,結果產生了大量的垃圾,以至於後來整個地球變得不適合生存,只能遠走星際空間,派一個小機器人瓦力來進行清掃,這樣的設定形容現在的軟件服務業十分恰當,他們都陷入了盲目發展的怪圈,最後被自己的成果所累,逐步走向衰落。

前段時間受邀參加一個軟件服務業的高峰論壇,會議主要議題是如何增強軟件服務企業的競爭實力,以期在角逐中獲得市場的親睞。開場白結束以後,發言的嘉賓先是大聊一通市場現狀,緊接著就開始給自家產品做推廣。他們說的都差不多,比如公司最近又研發出一個特別牛逼的新功能,一上線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市場占有率提升了多少多少,在這里我就不在贅述了,總之聽得昏昏欲睡。

事後與幾個一起參會的圈內朋友聊天,他們對於這樣的論壇既憤恨又無奈。“現在的軟件服務業太浮誇了,很多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拼命開發和集成功能應用,也不管企業需不需要,只想著在性能上壓倒對手,擡高軟件價格。”

軟件服務業帶上了盲目集成功能的枷鎖

這幾年軟件服務業很瘋狂,很多業內企業拼命的開發和集成軟件功能,這股風潮開始的時候還好,客戶還能夠從中受益,但到後來就逐漸脫離實用,變成了企業間競爭的手段,形成了一場軟件功能集成的“軍備競賽”。

我曾經看到過一款ERP軟件,集成了客戶管理、采購管理、支付管理等33大項近2000個功能,數量之多讓我看傻了眼。先不說這些功能是否實用,光是讓一個公司熟練運用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功能多難道不是好事麽,它們可以幫企業更好的管理和經營。沒錯,軟件功能的豐富確實對企業的管理有幫助,但也要有個限度。就好比一個人肚子很餓,吃一個饅頭可以保住性命,吃兩個也可以恢複體力,但是如果一口氣要吃100個饅頭,我想再有食欲的人也會崩潰於當場。

有人會說,管理軟件就是一個工具,提供強大的管理助力是它的核心,對這樣的說法我想說的是:

管理軟件除了功能強大之外,更需要考慮企業需求。

作為企業管理的輔助工具,管理軟件的靈魂在於實用。一款好的管理軟件不僅要做到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更應該貼合企業的運作模式和實際情況,與企業的發展緊密相連,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如臂使指。

五根手指各有長短,選對模式最重要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軟件服務有五種模式,一是以開發和銷售為主的外包模式;第二種是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第三種是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第四種是註重通訊的CaaS(Communications-as-a-Service),協作即服務,最後一種則是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

五種軟件的應用模式在我看來,主要劃分為兩大類,雲計算類和非雲計算類。像外包形式開發的管理軟件,就是典型的非雲計算模式,我是不怎麽看得上的,他們主要就是開發一套管理軟件,然後以各種方式向企業銷售,技術落後不談,前文所說的軟件服務業瘋狂亂象主要就是他們挑起的。

我主要想說的是雲計算類的軟件服務模式,即IaaS、PaaS、CaaS和SaaS。

zhuzhu

(主流電商服務模式代表公司)

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主要向客戶提供雲儲存和雲計算的基礎設施服務,比如一家企業想在網上運作企業的應用,就可以向IaaS公司租用服務器而不用自己去購買,簡單說就是為企業提供基礎設備以及運算服務。

PaaS(平臺即服務)公司在網上提供各種開發和分發應用的解決方案,比如虛擬服務器和操作系統,網頁應用管理,應用設計,應用虛擬主機,存儲,安全以及應用開發協作工具等。

CaaS(通訊即服務)將傳統電信的能力如消息、語音、視頻、會議、通信協同等封裝成API通過互聯網對外開放,提供給第三方使用,將電信能力真正作為服務對外提供。

SaaS(軟件即服務)是一種通過Internet提供軟件的模式,廠商將應用軟件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客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需求,通過互聯網向廠商定購所需的應用軟件服務,按定購的服務多少和時間長短向廠商支付費用。

這四種軟件服務模式在客戶群體上是有一定區分的。IaaS更加偏向於基礎設施,非常適合有很強研發能力的大型企業,IaaS企業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大量數據存儲和運算的難題;PaaS較為傾向於有自主開發能力的軟件研發公司,他們可以通過PaaS模式進行應用管理、應用設計,節省了在硬件上的費用;CaaS主打協同,在企業的聯合辦公方面比較擅長,企業可以通過這類模式開發的軟件建設自己的呼叫中心,或者開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業務。

前三種軟件服務模式各有自己的獨特性,主要針對特定行業和需求,而SaaS是目前最適合為數眾多的進銷存企業的軟件服務模式。這種模式講究將軟件進行模塊化部署,把繁多的軟件功能按照用途劃分為很多模塊,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自由組合,打造出與企業現狀完全融合的管理體系。與此同時,SaaS模式的核心在於設備由廠商提供,企業只需支付少量租金就能使用,提高企業管理效能的同時降低了費用的支出。

對於企業來說,選擇合適的軟件服務模式最重要

基於雲計算開發的管理軟件有很多,企業在挑選的時候應該花點心思對比一下,從中找到最貼近自己公司情況的,畢竟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至於那種靠拼命集成功能的外包軟件公司,在他們找上門的時候你可以跟他們說:

“功能雖然多,但我用不著,你可以走了”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溫二爺,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取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4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