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1

30萬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 66%浮虧 tobeyhuo

http://xueqiu.com/4416948359/24522854
來自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的數據顯示,由於大盤下跌,今年上半年參與融資融券交易的客戶中,近三分之二賬面出現浮虧,另外三分之一賬面浮盈。上半年,全市場僅有226位客戶被強制平倉,合計平倉金額不足9000萬元,僅佔同期償還額的萬分之一。
  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有約30萬位投資者進行了融資融券交易,佔融資融券開戶客戶總人數的32%。參與融資融券交易的客戶中,66%的賬面出現浮虧,34%的賬面出現浮盈,平均計算有一定的浮虧。
  雖然融資融券客戶受市場走勢影響出現一定浮虧,但小於指數的下跌幅度。據初步統計,上半年融資融券客戶人均浮虧率為3.5%,整體浮虧率好於市場指數。
  客戶賬面盈虧與大盤指數走勢緊密相關,5月,上證指數上漲了5.6%,賬面浮盈的客戶人數佔到全體客戶的88%。而在6月,由於上證指數下跌了14.0%,賬面浮虧的客戶人數佔到全體客戶的93%。
  6月份市場出現「錢荒」,對市場信心造成了一定影響,帶來了有關融資融券客戶虧損與爆倉等方面的疑慮。據瞭解,雖然今年上半年融資融券客戶出現了被強制平倉的現象,但被強制平倉的數量、規模有限。
  數 據顯示,上半年,全市場僅有226位客戶被強制平倉,合計平倉金額不足9000萬元,僅佔同期償還額的萬分之一。即便在大盤指數下跌的3月和6月,也僅各 有35位和107位客戶被強制平倉,金額分別為1300萬元和5500萬元。其中,在市場波動較大的6月24日、25日和26日,各有2位、45位和20 位客戶被平倉,涉及金額分別為7.3萬元、930.2萬元和2139.7萬元。
  據悉,上述被平倉的客戶買入標的證券數量過於集中,加大 了持倉集中度,從而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其中,被平倉金額最大的客戶僅持有3只股票,持倉最大的股票市值佔其持倉總市值的比重達到41%。總的來看,被 強制平倉的客戶數量有限,平均負債規模也有限,證券公司及時通過強制平倉釋放風險,沒有對融資融券業務造成大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66

兩融業務規則修改提速:合約期限延長至18個月 雲蒙

來源: http://xueqiu.com/3037882447/33746722

兩融業務規則修改提速:合約期限延長至18個月  來源:上海證券報

        業界期盼已久的兩融交易規則修改近期獲實質性進展。上證報記者獨家獲悉,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及相關業務規則修訂已經獲監管層內部通過,目前正在走簽發流程。其中,開戶門檻調整及允許合約展期是本次融資融券規則修改中的兩大亮點。

  某滬上券商融資融券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證金公司在近期組織各大證券公司進行轉融通業務相關培訓。與會人士透露,融資融券業務規則的修訂工作在經歷了多輪評估、修改和討論後,近期獲得監管層的內部通過,目前正在走簽發流程。

  據悉,本次融資類業務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六大方面,業界最為關註的展期欣然在列。根據此前證監會及交易所分別下發的征求意見稿,將維持現行的合約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的要求,但允許合約到期後,券商根據客戶的申請辦理展期,但展期次數不得超過2次,且每次展期的期限不超過6個月。這意味著,客戶融資融券的期限將由現在的不超過6個月大幅延長至不超過18個月。根據現行規定,融資、融券最長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且不得展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顯得不夠靈活,也增加長線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此外,極端情況下合約到期集中也可能對市場造成沖擊。

  兩融開戶門檻的調整也在本次修改範圍之內。據悉,融資融券開戶時間擬從現行的在營業部辦理開戶手續6個月以上調整為從事證券交易滿半年即可開戶。舉例來說,客戶張先生,投資經驗已滿半年,想將賬戶從現行的A券商轉到B券商,根據現行規定,他只能在B券商開立普通賬戶,而無法開立信用賬戶,而在修改後的辦法下即可成行。

  上述兩融負責人表示,融資融券業務規則修改恰逢其時。融資融券是近年才興起的創新業務,在業務開展初期,由於證券公司及投資者都沒有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相關經驗,為確保業務的平穩運行,所以對投資者準入標準、交易期限等進行嚴格限制,但隨著業務的深入發展,這一工具已經為市場廣為理解和認可,修改完善相關規則可以促進兩融業務的持續穩健發展。

  不過,也有券商擔憂政策落地時間因近期融資行情太過火爆而有所推遲。某不願具名的券商人士認為,雖然周五傳出的監管層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進行窗口指導系誤傳,但可能是監管層已經關註到行情過快上漲帶來的風險。

  此外,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風控“升級”也在加速推進,有望與兩融辦法修改一同面世。根據此前下發的征求意見稿,監管層擬從控制業務規模上鉗住了券商的風險敞口,如券商自有資金融出余額不得超過凈資本的100%;單一融入方累計融資余額不得超過證券公司凈資本的10%。

截止12月5日,融資余額前六名為:

$中國平安(SH601318)$  168億元

$中信證券(SH600030)$   147億元

$興業銀行(SH601166)$   113億元

$浦發銀行(SH600000)$   107億元

$民生銀行(SH600016)$   90億元

$招商銀行(SH600036)$   62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20

杠桿上起舞 兩融業務將降低門檻、允許展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79

據上證報消息,業界期盼已久的兩融交易規則修改近期獲實質性進展。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及相關業務規則修訂已經獲監管層內部通過,目前正在走簽發流程。其中,開戶門檻調整及允許合約展期是本次融資融券規則修改中的兩大亮點。

開戶門檻方面,融資融券開戶時間擬從現行的在營業部辦理開戶手續6個月以上調整為從事證券交易滿半年即可開戶。

舉例來說,客戶張先生,投資經驗已滿半年,想將賬戶從現行的A券商轉到B券商,根據現行規定,他只能在B券商開立普通賬戶,而無法開立信用賬戶,而在修改後的辦法下即可成行。

展期方面,根據此前證監會及交易所分別下發的征求意見稿,將維持現行的合約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的要求,但允許合約到期後,券商根據客戶的申請辦理展期,但展期次數不得超過2次,且每次展期的期限不超過6個月。這意味著,客戶融資融券的期限將由現在的不超過6個月大幅延長至不超過18個月。

根據現行規定,融資、融券最長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且不得展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顯得不夠靈活,也增加長線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此外,極端情況下合約到期集中也可能對市場造成沖擊。

值得註意的是近期融資融券余額以每月近千億的規模快速增長,本月已逼近9000億大關,按目前主流券商通用8.6%融資利率測算,每天可為券商貢獻2億利息收入。

此外截止上周五兩市總成交金額突破萬億元大關,不過近期不少券商為控制風險,已經開始上調保證金比例,多地監管部門則召開會議進行風險提示。

12月4日,中信建投證券發布公告,因近期股市大幅上漲,風險較大,因此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根據中信建投公示的新的融資標的範圍及保證金比例,公司將不再執行0.6以下的融資保證金比例,最高比例已提升至0.7。

12月5日,中信證券發布通知,決定自12月8日起,將信用賬戶融資保證金比例由0.6上調至0.7。同期上調比例的還有方正證券,該公司已將信用賬戶融資保證金比例由此前的0.5~0.55統一調高至0.6。

除了主動提升融資保證金比例外,不少證券公司還通過各種渠道對融資買入的投資者進行謹慎操作提示。國金證券在12月5日就發布謹慎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風險提示,“融資融券業務具有杠桿交易的特點,投資者需充分認識杠桿交易既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損失,請謹慎參與融資融券業務”。

此外,來自機構的消息稱,日前,多地監管部門紛紛召集轄區內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部門負責人和風控部門負責人,針對最近股市火爆行情,要求各證券公司對投資者做好風險提示,尤其要求控制好投資者利用兩融業務融資買入操作風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92

杠桿上的A股:11月兩融交易額突破2萬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85

x1

據大智慧阿斯達克通訊社報道,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發布11月兩融數據月報。數據顯示,11月融資融券交易金融達22120.02億元,相較前一個月的14316億元,環比增長54.51%。截至上月末,兩融余額升至8251.97億元,突破8000億元。

數據顯示,11月底融資融券月達到8251.97億元,其中融資余額為8188.45億元,融券余額為63.52億元;新開賬戶數方面,11月兩融賬戶新開40.53萬戶,較10月的33.38萬戶環比增長21.42%。截至上月末,期末賬戶數升至515.08萬戶。

此外,11月末參與融資融券業務的證券公司達89家,與8月持平,參與業務的營業部數量較10月增加131家,達到5661家。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兩融標的證券數為915只,與9月持平。

毫無疑問,券商將是兩融業務的最大受益者。市場保守估計券商今年可達40%-60%的業績增長。

不過,融資融券余額急劇升高的同時,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方正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紛紛以權益融資、調整保證金比例的形式應對流動性問題。

盡管包括融資融券業務在內的信用類業務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券商資本金的消耗也在急劇減少。

所幸的是,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對券商持支持態度,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利好券商。諸如鼓勵券商上市、降低部分風險指標、允許券商發行短期公司債等。

今年以來,通過增資擴股、短融、次級債、定向增發、H股上市等方式融資的券商不勝枚舉。同時,不少券商在擁有充足資金後就擴大兩融業務規模。

以招商證券為例,其5月底以9.72 元/股價格定向增發11.47億股,募資總額111.02億元。招商證券方面表示,融資融券業務、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等類貸款業務也是所募資金的主要投入點。

目前融資融券余額的過快增長,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

方正證券12月3日表示,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在不放棄融資融券資產所有權的前提下,通過轉讓兩融業務債權收益權進行融資,融資余額不超過兩融業務實際余額。

中信建投12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因近期股市大幅上漲,風險較大,為控制風險,自12月5日起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次日,華泰證券、國金證券、國聯證券等券商也跟進調整。

此外,市場關於券商兩融業務進行窗口指導的消息不絕於耳,甚至有消息稱部分券商現在股權質押等其他業務基本停止,全力支持兩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97

兩融受益權或成“非標” 華泰稱影響有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91

上證報引述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稱,管理層正在考慮將兩融受益權產品定為非標的可能性,如果股市繼續快速上行,相關規定可能會較快出臺,但昨日市場大幅下挫則給了“可以緩緩”的機會。

華泰銀行分析師羅毅、林博程表示,新規對銀行開展此類業務影響不會太大,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監管標準厘定,使此類業務的操作得以規範化。而且銀行可投資非標總量仍有很大空間,故而無須擔心。

高杠桿成為本輪牛市特點  引監管機構擔憂

該人士稱,“銀監會一直對證券市場風險比較有戒心。”過去的一個月,上證指數上行幅度一度接近25%,其中大盤藍籌表現剽悍,銀行股等金融股動輒漲停,滬深兩市日成交量超萬億已不新鮮,而昨日上證指數大幅下挫5.43%,同樣驚心動魄。對於監管機構而言,關註證券市場潛在的風險是其職責。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業內人士分析稱,上述可能出臺的規定意味著券商不能輕易從銀行借錢,相關監管更加嚴格,帶來的間接效應將是抑制資金快速入市。不過,他同時表示,經過昨日大幅調整,出臺時機也許“可以緩緩”。

銀行資金分為兩類,同業和理財,中金公司研報稱,目前監管對同業資金(即銀行自有資金)投資兩融受益權以及股權質押的態度相對較為保守,不鼓勵。

“對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兩融受益權,目前不被認定為非標債券資產(而是股權類),不受理財8號文的限制。但監管層已對此征求意見,存在被認定為非標債券資產的可能性。”中金公司研報稱。

所謂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兩融受益權,也可以通俗理解為券商以向商業銀行出售兩融余額受益權的方式盤活兩融余額資產,由於銀行是通過其客戶理財賬戶提供融資,因此此類交易表現為銀行表外資產購買券商兩融債權受益權加券商到期回購的形式。統計顯示,滬深兩市最新融資融券余額已超過9000億。

監管層擬將兩融標的納入非標管理,將限制銀行可投資規模。2013年3月25日,銀監會下發了《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8號文),根據8號文第五條規定,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不過,擬將兩融定義為非標對市場影響待考。中金公司預計,目前理財資金投資兩融受益權的規模約為小幾千億,由於目前銀行非標投資普遍沒有超標,即使被認定為非標,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上述接近監管部門人士也認為,監管層擬出臺的該項規定也不一定對市場產生很大的直接影響。

銀行渠道新增的杠桿資金成推升股市的重要力量

瑞銀證券首席分析師陳李指出銀行渠道新增的杠桿資金成為近期推升股市的重要力量。

陳李指出,部分商業銀行近期明顯增加了對股票投資者的借貸,甚至向個人借錢炒股。銀行把原先向私募基金或者公募專戶提供的配資信托產品,做成傘狀結構。原先只借給一個機構的億元資金,拆散成上百個小產品,借給上百個自然人。簡言之,銀行向個人投資者提供類融資業務。這部分融資規模在迅速擴大,瑞銀初步估計余額已經達到5000億元。

快速攀升的杠桿資金或明顯放大未來市場波動,目前最大的風險在監管政策在券商和銀行雙管齊下向投資者提供杠桿的推動下,散戶投資熱情/能力大幅上升,輕易將機構投資者拋在身後。

本輪行情上漲的邏輯看,龍頭在於以券商為代表的大金融,其他板塊並沒有明顯的輪動。畢竟實體經濟增長放緩,產業轉型道路曲折,只有資本市場還有些想象空間。但困境也在於此,實體基本面不支撐股指如此快速拉升。高額增量資金依賴於杠桿(現在是8000 多億元,上限是1.3 萬億元),同時股指上漲依賴於券商等板塊。

陳李指出,單邊牛市思維操作是危險的,一旦銀監會摸底清查銀行的"股票配資",證監會表達對券商的融資融券膨脹的擔憂,即使存量資金不快速抽離,杠桿資金增長也可能停止,指數下行若引發融資盤被要求追加保證金,市場或將大幅波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21

兩融再受限 證監會專項檢查來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31

隨著A股行情的暴漲暴跌,為投資者提供杠桿的兩融業務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據新浪財經,下周證監會派檢查組查券商兩融業務,變例行檢查為專項檢查。根據相關檢查結果,部分券商很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證監會本次檢查的主要目標是融資融券的杠桿問題。據業內人士透露,融資融券業務目前的杠桿比例大多以1:2較為常見,少數激進的券商會將比列增至1:3。相關監管部門預期標準杠桿為1:1較為合適。

“標準是1:2,很少有做到1:3的。”新浪援引一家券商經紀業務總部內部人士表示,相關監管部門關註的主要是股票抵押折算方面。

本輪瘋牛行情,很大程度上是“兩融”的杠桿資金推波助瀾,一旦兩融資金受限,可能會對股市造成負面影響。

股市杠桿受到關註

事實上,早在上周,A股的異乎尋常的瘋牛行情就引起了監管層對股市杠桿的註意。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早間有傳言稱監管層已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進行窗口指導。受此消息影響,12月5日滬深兩市天量巨震,上午一度下跌3%,開盤90分鐘振幅達5.7%。

多家證券公司表示,近期沒有接到任何通知,目前兩融業務正常開展。但事實上已經有兩家券商提升了融資保證金比例,並且多家券商或跟進。

國聯證券信用交易部12月5日的通知顯示,為控制風險,保障投資者利益,適當調整融資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調整後融資保證金比例如下:各ETF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0%,大盤股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5%,中小創業板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70%。國金、華泰已經確定內部通知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從50%到65%。

下周證監會的檢查,則可以理解為對券商降杠桿落實情況的巡視。據新浪,另一家大型券商融資融券相關業務人士表示:“我們還沒有接到檢查通知,但是監管部門已經高度關註兩融業務了。”

杠桿上的“瘋牛”行情

華爾街見聞昨天曾詳細介紹過,本輪A股的瘋牛行情,與“兩融”業務的助推不無關系。

這里的兩融就是指“融資融券”,是指投資者向具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本所上市證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證券並賣出的行為。

當前的市場環境與2006年至2007年那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相比,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場內的專業投資者手里有了更便捷和高效的杠桿工具,一旦行情到來,聰明的資金迅速加杠桿入市,從而加速了資金流入。

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發布11月兩融數據月報。數據顯示,11月融資融券交易金融達22120.02億元,相較前一個月的14316億元,環比增長54.51%。截至上月末,兩融余額升至8251.97億元,突破8000億元。

昨日融資融券的余額再次創出新高,已經突破9000億。

不過,融資融券余額急劇升高的同時,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方正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紛紛以權益融資、調整保證金比例的形式應對流動性問題。

兩融背後——15萬億銀行理財資金

同時,“兩融”背後的銀行理財資金也進入了監管層的視線。上證報引述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稱,管理層正在考慮將兩融受益權產品定為非標的可能性,如果股市繼續快速上行,相關規定可能會較快出臺。

所謂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兩融受益權,也可以通俗理解為券商以向商業銀行出售兩融余額受益權的方式盤活兩融余額資產,由於銀行是通過其客戶理財賬戶提供融資,因此此類交易表現為銀行表外資產購買券商兩融債權受益權加券商到期回購的形式。

瑞銀證券首席分析師陳李指出銀行渠道新增的杠桿資金成為近期推升股市的重要力量。陳李指出,部分商業銀行近期明顯增加了對股票投資者的借貸,甚至向個人借錢炒股。銀行把原先向私募基金或者公募專戶提供的配資信托產品,做成傘狀結構。原先只借給一個機構的億元資金,拆散成上百個小產品,借給上百個自然人。簡言之,銀行向個人投資者提供類融資業務。這部分融資規模在迅速擴大,瑞銀初步估計余額已經達到5000億元。

正是在券商和銀行雙重杠桿的推動下,散戶們導演了這一波以券商為龍頭的“瘋牛行情”。但一旦黑天鵝事件引發杠桿資金停止,那麽市場的大幅波動就在所難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48

兩融再受限 證監會專項檢查來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31

隨著A股行情的暴漲暴跌,為投資者提供杠桿的兩融業務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據新浪財經,下周證監會派檢查組查券商兩融業務,變例行檢查為專項檢查。根據相關檢查結果,部分券商很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證監會本次檢查的主要目標是融資融券的杠桿問題。據業內人士透露,融資融券業務目前的杠桿比例大多以1:2較為常見,少數激進的券商會將比列增至1:3。相關監管部門預期標準杠桿為1:1較為合適。

“標準是1:2,很少有做到1:3的。”新浪援引一家券商經紀業務總部內部人士表示,相關監管部門關註的主要是股票抵押折算方面。

本輪瘋牛行情,很大程度上是“兩融”的杠桿資金推波助瀾,一旦兩融資金受限,可能會對股市造成負面影響。

股市杠桿受到關註

事實上,早在上周,A股的異乎尋常的瘋牛行情就引起了監管層對股市杠桿的註意。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早間有傳言稱監管層已對券商融資融券業務進行窗口指導。受此消息影響,12月5日滬深兩市天量巨震,上午一度下跌3%,開盤90分鐘振幅達5.7%。

多家證券公司表示,近期沒有接到任何通知,目前兩融業務正常開展。但事實上已經有兩家券商提升了融資保證金比例,並且多家券商或跟進。

國聯證券信用交易部12月5日的通知顯示,為控制風險,保障投資者利益,適當調整融資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調整後融資保證金比例如下:各ETF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0%,大盤股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65%,中小創業板類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為70%。國金、華泰已經確定內部通知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從50%到65%。

下周證監會的檢查,則可以理解為對券商降杠桿落實情況的巡視。據新浪,另一家大型券商融資融券相關業務人士表示:“我們還沒有接到檢查通知,但是監管部門已經高度關註兩融業務了。”

杠桿上的“瘋牛”行情

華爾街見聞昨天曾詳細介紹過,本輪A股的瘋牛行情,與“兩融”業務的助推不無關系。

這里的兩融就是指“融資融券”,是指投資者向具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本所上市證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證券並賣出的行為。

當前的市場環境與2006年至2007年那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相比,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場內的專業投資者手里有了更便捷和高效的杠桿工具,一旦行情到來,聰明的資金迅速加杠桿入市,從而加速了資金流入。

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發布11月兩融數據月報。數據顯示,11月融資融券交易金融達22120.02億元,相較前一個月的14316億元,環比增長54.51%。截至上月末,兩融余額升至8251.97億元,突破8000億元。

昨日融資融券的余額再次創出新高,已經突破9000億。

不過,融資融券余額急劇升高的同時,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方正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紛紛以權益融資、調整保證金比例的形式應對流動性問題。

兩融背後——15萬億銀行理財資金

同時,“兩融”背後的銀行理財資金也進入了監管層的視線。上證報引述接近監管機構的人士稱,管理層正在考慮將兩融受益權產品定為非標的可能性,如果股市繼續快速上行,相關規定可能會較快出臺。

所謂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兩融受益權,也可以通俗理解為券商以向商業銀行出售兩融余額受益權的方式盤活兩融余額資產,由於銀行是通過其客戶理財賬戶提供融資,因此此類交易表現為銀行表外資產購買券商兩融債權受益權加券商到期回購的形式。

瑞銀證券首席分析師陳李指出銀行渠道新增的杠桿資金成為近期推升股市的重要力量。陳李指出,部分商業銀行近期明顯增加了對股票投資者的借貸,甚至向個人借錢炒股。銀行把原先向私募基金或者公募專戶提供的配資信托產品,做成傘狀結構。原先只借給一個機構的億元資金,拆散成上百個小產品,借給上百個自然人。簡言之,銀行向個人投資者提供類融資業務。這部分融資規模在迅速擴大,瑞銀初步估計余額已經達到5000億元。

正是在券商和銀行雙重杠桿的推動下,散戶們導演了這一波以券商為龍頭的“瘋牛行情”。但一旦黑天鵝事件引發杠桿資金停止,那麽市場的大幅波動就在所難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56

兩融例行檢查涉及約40家券商 發展思路料未轉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06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監管部門即將開始針對券商的融資融券業務進行例行檢查,此次檢查約涉及40家券商,監管部門將關註兩融業務中的違規融資、配資等問題。

此前新浪財經提到,證監會將派檢查組查券商兩融業務,變例行檢查為專項檢查。但中國證券報的報道否認了這種說法。其引述消息人士稱,此次針對兩融業務的檢查仍是例行檢查,而約40家券商被查,意味著目前已開展兩融業務的券商中近半數都將被覆蓋。

事實上絕大多數券商和營業部在按照兩融業務運作時,內部操作都比較規範。但不排除部分網點和公司為了吸引資金開戶,可能存在不合規融資等行為,如P2P資金、傘形信托的資金違規被券商配資給客戶等,這些都是明確違反融資融券相關規定的,並非因為近期兩融很火才特別要查處。

此前存在部分券商針對重點客戶推出融資融券業務保證金“個性化比例”等打擦邊球的行為,在此次檢查前這些舉措都已被叫停。

據華泰證券的調研,兩融業務容易出現違規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融資6個月到期後沒有平倉,直接續借;二是單一券商所有客戶的信用賬戶持有某標的股票的市值超過該標的總市值16%後沒有及時上報並獲證監會書面同意。這兩方面性質並不算惡劣,可以通過補流程等方式解決。

此外,中證報報道還提到,多位市場人士認為,不能將此次檢查簡單的理解為“發展兩融業務的思路轉向”。

而此前,證監會每年都會對兩融業務進行例行檢查。今年上半年,海通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安信證券和中信證券都因兩融違規行為而受到監管層的處罰。

昨日,券商板塊幾乎集體大跌,跌幅近7%,10日晚間市場盛傳證監會將檢查兩融業務的消息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打擊。《21世紀經濟報道》提到,不少投資者以為,在目前兩市融資余額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監管層提出檢查兩融,很可能意在警示風險、指導“降杠桿”,這樣,不僅縮小了投資者對券商行業未來成長的想象空間,對漲勢過猛的券商股形成重壓,且預期可能產生的“抽血”效應必會拖累大盤。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08

證監會:下周將派檢查組查券商兩融杠桿的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40

1389339947833

證監會今日表示,其近期未對證券公司融資類業務進行窗口指導,但下周將派檢查組查券商兩融杠桿的問題。

針對有傳聞稱證監會下周派檢查組查券商兩融杠桿的問題,證監會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於下周開始啟動兩融業務調查,本次屬於抽查而非全面檢查,共計分批抽查約40家券商。監管部門將重點關註兩融業務中違規融資、配資等問題。

不過,中證報援引的多位市場人士認為,不能將此次檢查簡單的理解為“發展兩融業務的思路轉向”。

證監會還表示,已啟動了融資融券業務辦法的修訂工作,目前修訂還在進行中,條件成熟後將公開征求公眾意見。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監管部門即將開始針對券商的融資融券業務進行例行檢查,此次檢查約涉及40家券商,監管部門將關註兩融業務中的違規融資、配資等問題。

此前新浪財經提到,證監會將派檢查組查券商兩融業務,變例行檢查為專項檢查。但中國證券報的報道否認了這種說法。其引述消息人士稱,此次針對兩融業務的檢查仍是例行檢查,而約40家券商被查,意味著目前已開展兩融業務的券商中近半數都將被覆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