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怕碰壁 只怕不敢走出去


2012-12-17  TCW  
 

 

闖王1號

在印尼、馬來西亞的高級商業區和購物廣場,我們不斷看到「Chatime」的搖搖杯飲料,一股台灣珍珠奶茶風潮正興起。這個在台北一杯賣四、五十元的飲料,這裡可以賣到七十元。當地的人們上班、逛街,手上都要拿上一杯Chatime,才算時尚。

這個搖搖杯商機,一年可以賣出上億杯,而抓住此商機的就是個台灣人。王耀輝,四十二歲的他,在台灣是「日出茶太」老闆,但在這裡,他的飲料品牌刻意以英文命名,形塑國際形象。

王耀輝描述東協商機,在吉隆坡,他一個月的營業額達四百多萬元,台北則僅一百五十萬,此地的消費力、市場規模都大於台灣,他的分店也從印尼、吉隆坡、馬尼拉,一路開到新加坡。

怎麼想到這裡打天下?其實,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冒險,最早他是科技新貴,年薪近三百萬元,趁著公司股價百元時,急流勇退。二○○三年,他和朋友合資,以三千六百萬元資本開創六角國際,在台灣成為餐飲新貴。二○○九年,他想更上一層樓,於是在上海一口氣開了三十多家直營店,追逐著「中國夢」,不料鎩羽而歸。

他發現,中國市場就像一個大漏斗,上寬下窄,進場容易,出場卻很難。例如,光是租店面,就是一場瘋狂炒作,常常是租到第五手的店面,而且前一手簽約,可能只是兩小時之前、第三手則是昨天,轉手之快,墊高了成本。再如,他開店一切照規矩走,稅金、員工薪水、保險照繳,但一家店每月賠人民幣一萬多元;反觀走灰色地帶的人,每個月可以賺人民幣一、兩萬元,因為「別人不繳稅,不用給任何津貼。」

美夢變成了惡夢,三年新台幣一億元成了泡影,他歎道,「大家都說大陸有十三億人口,但看得到,不一定吃得到。」

碰壁,才能成長,才學會務實的看市場。

經過虧錢教訓,王耀輝立即停損,開闢新戰場。他發現,菲傭、印勞的國度也可以是賺錢的天堂。二○○九年,機會來了,印尼五金賣場大王ACE Hardware上門,看上了王耀輝能做品牌、講食品安全衛生,以及用機械煮茶讓產品標準化、大量複製的能力。

雖然曾經戰敗,但人不怕失敗,只怕放棄。王耀輝相信,只要堅持往海外走,就能做出國際品牌。

於是,他破釜沉舟,決定轉進東協。進軍南洋跟中國不同,從自己直接開店變成輸出品牌、技術,這次,他賣原料、品牌與服務,市場則交由各地代理商負責,讓台商與當地業者都有錢賺。這模式成功了。

王耀輝有一套標準化的技術與服務,不僅提供開一家單店的know-how,而是展店的系統、架構;例如拓展到第五家店時,還要成立員工培訓中心,開到第十家店時,就要設立行銷部門。

他還有二十人組成的「海外展店督導」,隨時飛到東南亞、澳洲等各國支援。這些督導平均每個月出國一趟,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逗留在國外的時間很長,員工曾哀求:「可不可以讓我這個月回來台灣一個月?」很多員工的第一本護照、第一個簽證,都是公司代為申請的,而王耀輝自己也馬不停蹄,每年出國五十多次。

這位南洋搖搖杯大王觀察,台灣人現在少了一種精神,就是拿著一個皮箱走透天下的冒險心,或許社會太富裕讓年輕人少了鬥志。歷經兩次創業,他說,其實,「人不怕碰壁,只怕不敢走出去。」

闖王2號

敢走出去的還有印尼造隆總經理楊明忠,南洋的機車零件闖王。

在印尼,我們遇到一群闖王,他們做的是機車馬表、零組件、安全帽的印刷貼紙,他們,全部賺到錢了。因為自二○○七年到二○一一年,印尼機車市場四年間增加了兩百萬輛,比五個台灣機車市場還大。

在雅加達郊區的西卡朗(Cikarang)工業區,我們拜訪了楊明忠,他是名副其實的馬表闖王。

雅加達台灣貿易中心前主任陳慶哲說,印尼市場由賣方主導,但市場快速成長,賣方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第二供應商」,能生產好產品、快速交貨、又能比價,機車馬表市場就是如此,長期由日本精機一家日商獨占,因此山葉機車需要一個能跟日商一對一PK的供應商。台灣造隆因此成為山葉的夥伴,到印尼設廠。

要跟日商PK,品質、交期與價格都要比日本人強,走進楊明忠辦公室,他一邊泡茶、一邊拿著豐田學的書,講到豐田管理就停不下來,即時生產、零庫存、自主管理……的理論,他琅琅上口,熱情的跟我們分享。

短短五年,他們一年生產一百五十萬個機車馬表,在印尼,平均每五輛機車就有一輛出自造隆。

相對造隆十一年前在中國廣東的工廠,目前仍在損益兩平間,楊明忠比較中國、印尼市場的不同:中國市場大、競爭也大,始終處於惡性競爭狀態,產品出來就有人仿照,山寨版打亂整個市場行情;但印尼不同,人們敢花錢、也想用好東西,因此山寨反而吃不開。

造隆在這場PK拳賽中,展現了台商的本事。比交期,造隆不僅零庫存,當天進貨、當天用完,進口庫存還細分到安全在庫與運輸時間,不能有庫存浪費,又要避免因為國際海運問題導致斷料。

楊明忠一邊帶著我們繞工廠,一邊解釋,為了達到僅三十二天的庫存時間,造隆足足花了三年時間改善。而讓報價有競爭力,不僅是省成本而已,而要提高產能,走進工廠,這裡不是流水式的生產線,而是採工作站模式的豐田管理,六年來,員工人數一樣維持二百二十人,但產能足足提高了二五%,這就是跟日商競價的籌碼。

六年來,他們賺回三個資本額,楊明忠說,「我們不怕競爭,就缺一個比真本事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55

不敢承受下跌就可能錯過上漲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zkl.html

在長期基本面不變和估值不高的前提下,承受下跌是價值投資者的必修課,當然長期基本面變壞或估值太高另論。

 

梁軍儒:身邊一位朋友從三千點開始一直看空,屢次創新低都忍住空倉,而每次市場似乎都在驗證他的正確,他也因此常洋洋得意。最近大漲剛開始他也不以為然,新年後才慌了手腳,趕緊翻下看好的一些股票,發現不少已經創了幾年的新高,其他股票也已上漲一大截,進退維谷。不敢承受下跌,常常也會錯過上漲。11608:45 

詩有秀財:這個例子說明應該關注自己看好的公司股票,而不是去關注大盤點位,世道早就變了,他還是老思路。現在買不買在於他看好的公司市場價格到底高不高估,和已經漲了多少關係不大,唯一要面對的他自己的心理問題,而這恰恰是投資者成敗的關鍵。(1月16日 09:10)

Hit_Girl:我感覺任何時點都可以reset了從當前開始規劃。不過這很難,可是長期投資就是不容易的事,我相信這個是必須的,每個投資人未來都可能面臨類似的境地。投資最大的問題還是關乎自己,如果他無法克服某些心理上的偏差,那還是需要繼續修為的問題吧。(1月16日 09:05)

行者阿農微博:閃電打下來的時候,你必須在場。如果不是整體高估,找不到可投資對象。那長期,正確的做法,就是持有股票,耐心等待。 (1月19日 11:14)

xhtt:也有這毛病。也許是通病,心理慣性,跌多了不買,漲的多了不肯賣。不過要分清背後的原因,究竟是恐懼與貪婪的非理性行為導致,還是經驗和判斷分析有問題。 (1月16日 12:12)

果凍-2007:這個朋友應該有自己投資的策略,依照自己的操作策略進行,也許可以亡羊補牢。就怕自己的投資策略左右搖擺。(1月16日11:37)

piaojuren: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同一種方法,不同的時期錯誤與正確的結果截然不同,終歸於大道(1月16日 12:03)

-郭建江:心理切換很難。(1月16日 11:29)

悅隨身:不能承受深套的孤獨那也吃不到大漲獲利的碩果。 (1月16日11:22)

黃賽旗:躲過大跌的人,一定會躲過大漲,只有神才可以都不拉下,所以我們不要做神(1月16日 11:10)

2003hunter:對於真正的好股票,長期做多的風險低於做空的風險。(1月16日 11:05)

梁軍儒:回覆@瀟湘居士的圍脖:這個不一定,很多醫藥消費比三千點漲了不止一倍。三千點不買沒有太大問題,但已經出現很明顯的低估時還不買就是大錯了。買入應以價值為標準,他錯在以趨勢為依據,總希望抓住真正的拐點,買在最低點。(1月16日 10:20)

螺絲鎖:其實左側右側都可以,各有優缺點,關鍵是要找到合適自己的操作模式。如果左側既不能承受下跌,右側又不趕追漲,那就別做了。(1月16日 10:15)

瀟湘居士的圍脖:以偏概全,再追高,成本也比3000點便宜。 (1月16日10:14)

Personalhistory:回覆@梁軍儒:錯過的就讓它錯過,現在該建倉的就需要建倉,這只和未來有關,和過去實際上沒有關係。 (1月16日10:07)

jszhangsz:老巴早就說過閃電打下來時你必須在場(1月16日 09:19)

@梁軍儒:回覆@Hit_Girl:問題是現在怎麼辦,未來的收益才是大頭,也許是以數倍計算。//@Hit_Girl:如果他這3年一直投資債券,其實落後也未見得多。只是大家習慣會拿自己可能錯過的股票中最好的機會來比。(1月16日 09:11)

laozhuyk:這也說明我們不要重指數,而是要重個股,要做絕對收益者,不要做相對投資者,要做價值投資,不要做趨勢投資,只要價格要了你設定的範圍就可以果斷買入了。(1月16日 09:06)

悠俠03:只在非常明顯的高峰空倉 (1月16日 09: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04

鐵路政企不分民資不敢介入

2013-3-4  NCW
 
 

 

財新《新世紀》周刊2013年第5期“投資者提議退出京滬高鐵”的報道,反映的是一個深刻的、無法迴避的問題。這不是個別案例,整個鐵路系統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截至2012年三季度,鐵道部負債已達2.66萬億元,資產 負債率為61.8%。按當前速度,2014年鐵道部開始進入還債高峰期。鐵路系統不得不尋求新的融資渠道,引入民間資本就成為重要一環。可為什麼最後有股東要求退股?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體制。

中國鐵路行業政企不分,這是民間資金不敢介入的根本原因。這次平安牽頭的財團之所以投資京滬高鐵,是因為國務院出面協調。可見,公司股東大會表決的基本職能已被紅頭文件、行政命令所代替,甚至投資後股東無法確切明晰和計算公司真實運營數據。

要破解鐵路迷局,就必須打破政企合一的體制。否則,即便引入民間資本,占據壟斷 地位的 “鐵老大”仍會通過各種方式攫取壟斷利潤,並繼續 滋生腐敗,鐵路行業回到發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不僅不利於鐵路建設,也會對金融市場產生不利影響。

資深投資人 秦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97

不敢比上海開放 喊什麼自由經濟島!

2013-10-21  HT
 
 

 

十六世紀,法國南部地中海港口馬賽,憑藉著大西洋沿岸商業的逐漸繁盛,以及當地位居陸上與海上商路的匯集點,成為西歐貿易中心。原本興盛的地中海貿易因此逐漸失去龍頭地位。

當時靠著地中海起家的義大利西北部城邦熱那亞,面對大西洋地位上升及馬賽的威脅,他們未束手待斃,反而建立史上第一個自由港,商人也跨出地中海,積極參與大西洋沿岸貿易,從巴塞隆納、摩洛哥、葡萄牙到非洲大西洋沿岸,都有熱那亞商人身影。十六世紀下半葉,熱那亞在這些地區貿易中已取得支配地位,後世稱這段時期為熱那亞的「黃金盛世」,就是在面臨大西洋威脅下締造出來的。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對台灣也許是威脅,但這就像當年熱那亞面對大西洋與馬賽的競爭一樣,危機未必不是轉機。台灣仍可仿效熱那亞,主動爭取上海自貿區這個「威脅」帶來的好處。

危機可以變轉機搶近水樓台之便,接收上海遺珠企業

上海自貿區即使對各國企業有極大吸引力,但它能容納的廠商規模數量仍是有限的,在眾多廠商競爭下,上海自貿區的進入門檻也會被推高,進入上海自貿區的「資格」將變成一項有價資產。

這些「資格」最後將會落在:能在上海自貿區內,創造出最高收入的企業之手,因為只有他們才支付得起要進入此區的高昂進入門檻,那些無法在上海自貿區內創造出高收入的企業,就將成為「遺珠」。

對這些「遺珠」企業來說,即使支付不起進駐上海自貿區的高門檻,他們仍會想就近分享上海自貿區的好處。台灣未來的機會,就在於接收那些「遺珠」企業。

從台北飛航到上海的時間,比從香港及南韓、日本等大城飛到上海的時間還短。如果能在企業心目中,建立起台灣與上海「近水樓台、利益均霑」的地位,他們就有可能將進駐台灣列為「次佳選擇」。

但要能吸納上海自貿區的外溢好處,台灣本身至少要有兩個條件:

一、降低兩岸間交易障礙。唯有將兩岸之間的交易障礙降低,那些想就近分享上海自貿區好處的「遺珠」企業,才會將台灣列入考慮。如果兩岸間交易障礙過高,那麼企業想到台灣,就近分享上海自貿區的好處就毫無意義。

二、發揮比較優勢。上海自貿區即使有「絕對優勢」,但它不能每件事都做,它的有限資源,仍只能投入那些它做起來成本相對較低的事。至於那些它做起來成本較高之事,就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

但台灣的比較優勢,不是靠少數專家或官員設計出來的。過去「亞太營運中心」的失敗,就是一群官員專家自認為台灣的比較優勢在此,投入大筆資源打造軟硬體。但這種閉門造車式的優勢,不是經過市場「適者生存」優勝劣敗脫穎而出的,而是靠政府資源扶植出來的,結果就如同政府扶植的各種產業一樣,終究不敵市場規律而淘汰。

任何單一個人,不可能具有設計整個國家未來走向的知識與智慧。只有更開放的市場,給每個人最大自由去運用自己知識與經驗,嘗試各種不同機會,才能找出最適合他們做的事。這些經過市場考驗後生存下來的優勢,才是可長可久的。

現況卡在不夠開放政府說一套做一套,扼殺產業優勢

但要有更開放的市場,政府必須鬆開干預市場的有形之手。今年的十月十日國慶日,總統文告中「自由經濟島」雖喊得響亮。但是對照現實,許多台灣有優勢的產業,尤其是就業人口主力的服務業,仍在政府重重管制下,這個口號和現實仍有不小落差。

例如,台灣在醫療業的優勢,是連中國都公開承認的,上海瑞東醫院院長符振中就曾經說,台灣的醫療能提供中國無法提供的「高質量、高科技,以及『感動服務』。」

然而台灣的醫療業卻是被政府管制最嚴的行業之一。有些人認為,有了管制,才有台灣的醫療優勢,這是弄錯因果關係。就如一個跑步健將即使吃壞肚子,雖然還是跑得比別人快,但絕不是吃壞肚子導致他跑得比別人快。事實上,若不吃壞肚子,他跑得會比別人更快。同樣的,沒有那些扯後腿的管制,台灣醫療的優勢會更強大。

這些對台灣醫療優勢扯後腿的管制眾多,但其本質來自一個思維,就是不許把醫療當成營利事業,所有對醫療管制的法規,幾乎都由這個思維衍生而來。

例如,台灣的醫療業是不能打廣告的,《醫療法》第八十五條,對醫療廣告項目採「正面表列」:只有醫療機構名稱、地址、開業執照字號、醫師名字、性別、開業日期等,這些法條列出的項目才可廣告。

以「正面表列」方式管理,是一種「只能在籠子裡行動」的假自由,意思是「法律沒說的就不能做」。醫療業的行為,就被限縮在法律正面列出的這個籠子裡。

然而,如果一家醫療機構對肝病有特別有效的療法,或一個醫生看腎臟特別拿手,為什麼不准他們向消費者宣傳?

廣告可降低消費者蒐集訊息的代價,不准醫療機構打廣告,消費者對醫療資訊的需求並未消失,他們就得自己蒐集,但他們大多不是醫療專家,無從判斷到底哪一家醫院、哪個醫師、哪種藥對治病真的較有效。這些「外行蒐集專業訊息」的代價,以及因此誤判訊息導致看錯醫生的傷害,都是禁止醫療廣告的後果。

若允許醫療業打廣告,當然亦會有誇大造假,但競爭卻會制裁那些假廣告的業者。因為競爭的存在,其他醫療業者比一般消費者更專業、更有意願揭穿對手的假廣告。就如A車廠若宣傳車子有什麼超乎常理的性能,他的競爭對手B車廠就有動機向消費者揭發。

門檻過高做小了格局強者進不來,劣者沒被淘汰

除了醫療外,老人安養是台灣另一個可以超越中國大陸的優勢。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說,中國大陸的民政部官員近來參訪台灣的老人安養機構,以借鏡台灣的豐富經驗。

但這個產業依然是在政府的重重管制之下,主管老人安養機構的內政部社會司,有一個法規名為「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裡面鉅細靡遺的規定,老人機構寢室門的淨寬度至少八十公分、床與床間隔至少八十公分,日間照護設施樓地板面積至少每人十平方公尺、休閒活動場地每人至少六平方公尺等。

這些規定的客觀結果,就是拉高這個行業的進入門檻。有志想加入的業者,要負擔龐大成本來符合這些零碎規定,最後就只有少數人進來玩。

為何我們會見到虐待老人的安養機構?為何我們見不到虐待顧客的餐廳、KTV?因為前者的進入門檻被政府拉高,市場競爭優勝劣敗的作用不能發揮,劣質業者沒有被對手淘汰的壓力。因此,政府這些規定看似保護消費者,其實卻是保護那些劣質業者。

台灣的醫療和老人安養的共通點,都是不准把這些行業當營利事業來辦。但放眼市場上人們使用的各種產品,只要是讓消費者出錢又覺得滿意好用的,都是營利事業提供的。

政府沒規定手機業者不許賺錢,沒規定手機該多長多寬,該有什麼功能,該續電多久,消費者用得很開心。政府規定醫院不能是營利事業,不能打廣告,規定老人安養機構空間須有多大,結果就是病人等病床要排隊、求診被醫生三分鐘打發、某些安養機構虐待老人。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更開放的市場,就是對消費者最好的保護。當消費者的利益達到最大,任何對該產出有貢獻的資源、人力,也會獲得最大回報,整個經濟成長之道不過如此。

更開放的市場,不是光在嘴上喊「自由經濟島」就可實現。過去台灣相對於中國大陸的優勢,不過是制度上較為自由,也就是說,台灣賺的其實是「制度優勢財」。

但是,當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對岸和台灣一樣,甚至更自由的時候,如果台灣還繼續維持這些「扯後腿」的管制,最後就是讓對岸反過來賺走台灣的「制度優勢財」。

這也是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後,帶給台灣最大的挑戰。

【延伸閱讀】

Q1上海自貿區對台灣的威脅在哪裡?當對岸和台灣一樣自由,台灣就賺不到「制度優勢財」,例如金融業,當對岸的金融業比台灣更自由,那台灣金融業,還剩下什麼?

Q2如何能夠分享上海自貿區的好處?降低交易障礙,發揮比較優勢,是首要任務,台灣的醫療、老人照護,優勢是中國所不能及。發揮優勢,就能吸納上海自貿區外溢的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74

大跌後的股票很便宜 我們為什麼不敢買?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33706.html
證券市場呆了十多年,有個問題一直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股市大跌之後,我們的大腦明明知道股票非常便宜,但是我們就是遲遲不能出手買入呢?

我進入證券市場後,經歷了兩輪大牛市到大熊市。所有人都知道,在股市要賺大錢,一定要低買高賣,也就是說,要在大熊市裡大量買入,在大牛市大量賣出。可是事實上正好相反,投資者往往是高買低賣,在大牛市大量買入,在大熊市裡大量賣出。業餘投資者如此,專業投資者也是如此。

這種現象只有一個解釋,大跌之後非常恐懼,不敢買入,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要成為戰勝市場的投資大師,你必須首先戰勝自己。

第一,事實:大跌更便宜卻沒人買。

大跌之後股票變得便宜多了,業餘和專業投資者都不敢大量買入,甚至賣出減倉。巴菲特早在1979年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1972年道瓊斯指數每股收益為67.11美元,按照其時每股賬面價值計算淨資產收益率為11%,當年道瓊斯指數年底收盤於1020點,養老金經理人紛紛爭搶著快速買入股票。……養老金這兩年爭先恐後大量買入股票投資,導致養老金總資產中股票投資佔的比例從61%上升到74%,這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和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幾乎完全同步。投資經理人在買入股票時支付的價格越高,他們對股票的感覺越好。」

「1978年,由於道瓊斯指數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賬面價值之下,所以股票的估值水平遠遠要比以前合理得多。然而,1978年養老金投資於股票的淨資金比例僅佔9%,創下了歷史新低。」

茲威格在《Your Money & Your Brain》書中發現同樣的現象再次重演: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大跌23%,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大崩盤的歷史上單日最大跌幅。這次突如其來的大幅暴跌,事後也找不到理由可以解釋,讓投資者內心長期充滿極度恐懼感。

1988年,美國投資者賣出的股票基金份額超過買入的基金份額150億美元,直到1991年,投資者股票基金的淨買入額才回覆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

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專業投資者也同樣驚慌失措:直到1990年年底,股票基金經理幾乎每個月都至少把總資產的10%以最安全的現金形式來持有,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的價值直到1994年才恢復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1987年秋天的黑色星期一絕對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一次暴跌竟讓數以百萬的投資者在此後3年都行為錯亂。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基金投資者。2007年股市大漲,股票基金份額一年從2200億份暴漲到10418億份,1萬多億資金高位套牢。2008年上證指數一年暴跌2/3以上,但基金份額基本不變,考慮到當年股票基金發行新增452億份,基民們不但沒有趁機大量低位買入,還賣出了500億份。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基金經理。2010年8月2日《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基金反向指標是怎樣煉成的》稱,根據財匯資訊統計數據,2007年基金倉位一直維持在77%以上。2007年10月上證指數創出歷史最高達到6124點,基金倉位三季度和四季度都達到80%以上,創出歷史高位。2008年股市開始一路下跌,10月28日最低跌至1664點,基金倉位也逐步下降,四個季度分別是75.33%、71.78%、68.50%和68.81%,跌近歷史最低水平。

第二,解釋:大跌後恐懼賣出是本能反應。

如果說,業餘投資者,不專業,沒有經驗,在大跌後驚惶失措,明知便宜也不敢大量買入,很正常。那麼專業投資者為什麼也是這樣呢?

看了一些投資心理學的書籍才明白,業餘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都是人,面對大牛市股市大漲,本能反應會貪婪地買入,但面對大熊市股市大跌,本能反應會恐懼地賣出。

我們大腦深處,和耳朵頂部平齊的地方,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佈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叫做杏仁體。研究普遍認為,大腦杏仁體是恐懼記憶建立的神經中樞,激起我們憤怒、焦躁、驚恐等情緒反應。杏仁體反應速度快到只有12毫秒,比你眨眼速度還快25倍。看到恐懼的現象,杏仁體會馬上反應。僅僅是想到會出現恐懼的現象,杏仁體也會馬上反應。

股市暴跌,如同大地震,如同大雪崩,所有人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害怕更大的地震,更多的雪崩,也是連鎖反應,這會讓我們像本能地躲避到安全的地方一樣,賣出危險的股票,持有最安全的現金,是這種情形下讓人感覺最安全的情緒反應。

第三,反思:戰勝市場首先要戰勝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是跟著感覺走,但投資中有時要反著感覺走。大師之所以能夠戰勝市場,首先是能夠戰勝自己,聽從於理性,而不是盲從於本能和直覺。

著名基金經理Brian Posner在富達基金公司和萊格梅森基金公司工作過,茲威格曾經問過他是如何感覺到一隻股票能賺大錢的呢?他回答說:「如果一隻股票讓我感覺到我很想拋掉它,我就可以非常確定這只股票會是一筆非常好的投資。」

同樣,戴維斯基金公司的克里斯托弗·戴維斯也是學會了在自己感覺「嚇得要死」的時候去投資,他解釋說:「感覺到的風險程度越高會把股價打壓得更低,反而降低了真正的投資風險。我們喜歡悲觀主義產生的低股價。」

巴菲特一再重複他的投資成功秘訣只有一句話: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巴菲特說過,股票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賣得好,而是買得好。只要你買得足夠便宜,基本什麼時候賣都可以,都賺錢,只有賺多賺少的區別。但是你買的價格過高,賣的時機不好,很可能就是賺錢與虧錢的區別了。毫無疑問,最好的買入時機,就是暴跌之後。巴菲特說:「我總是在一片恐懼中開始尋找。如果我發現一些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投資目標,我就會開始貪婪地買入。」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股市暴跌時買入,看到、想到,甚至計劃好,都不行,必須真正做到才行。而堅持長期一直做到才行,因為並不是大眾每次都是錯的,戰勝市場很不容易。戰勝市場,就是戰勝大眾,前提是戰勝自己,超越本能反應,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這也是為什麼長期持續戰勝市場的投資大師極少的原因。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01

聯想集團現場問答實錄:如果沒有信心,我們也不敢吃這個螃蟹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30/58328.html

大年三十,想必除了過年之外,就是聯想收購摩托羅拉這一重磅消息了。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移動業務副總裁劉軍,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首席財務官黃偉明在發布會上接受了多家媒體的提問,對整個收購做了進一步闡釋。i黑馬整理了問答實錄,分享給各位。現場問答實錄記者:大家好,摩托羅拉移動已經出租出去工廠怎麽處理?是不是並購的產品?黃偉明:現在摩托羅拉資產主要帶進來流動資產,沒有什麽工廠在里邊,而且摩托羅拉主要大部分產品是外包,沒有重大的工廠資產進來。記者:谷歌之前收購摩托羅拉是125億美金,我們收購29億美金,專利部分屬於谷歌部分,為什麽不考慮直接收購的摩托羅拉?你覺得這次收購物有所值嗎?楊元慶:我們這次收購恰是聯想所想要的東西,而且花的價格也是非常值的。不但是幫我們打開成熟市場的大門,而且在這個市場里邊經營由於有相應的專利授權、以及專利的組合,再加上谷歌在專利方面這些保護,有了這些以後,將使我們在智能手機業務在美國、在成熟市場更具有競爭力,在成本上面更有競爭力,這是我們覺得用29億美元買這樣的業務相當值的,當然谷歌也得到他所要的,需要保留的這些專利,我覺得可取所需,對雙方來說這是雙贏的交易,這是我的看法。記者:希望楊總還原整個收購的過程,以及接下來聯想相關部署。楊元慶:的確這個故事如果大家要聽還是挺生動的,其實我們對摩托羅拉新穎很久,但是最後結合可以說閃婚。我們其實最早跟摩托羅拉接觸是摩托羅拉一分為二,大概2010年一家公司分成摩托羅拉和摩托羅拉愛立信兩家公司,當時我和偉明跑到摩托羅拉總部,聯系他的CEO,結果見了他以後才發現見錯人,他是副總,雖然那個時候幫我們交流,但是後來沒有進行下去。後來摩托羅拉很快被谷歌收購了120多億美金,其實也就是他們剛剛宣布收購之後,我就邀請了當時的CEO斯比思到我家吃過飯,除了把聯想好產品介紹以外,我也表達如果想繼續運營硬件任務就留著,如果哪天不想保留這個業務,或者覺得不是你們擅長的地方,就打電話給我,我們可以把這個業務接過來。當然之後的短時期之內決定要保留這樣的業務。直到最近大概兩個多月前,我有一天突然接到艾瑞克一個郵件,我們有沒有機會談一談?打了電話之後就問我有沒有這樣的信心,把當時沒有做的事情做掉。當然我立即表達我們有信心,之後事情發展比較快速,大概只有兩個多月時間就完成這樁交易,首要工程是CFO偉民和負責移動業務的執行副總裁劉軍,尤其偉民在過去一個月時間里,要麽美國、中國之間跑了多少來回,要麽在美國連續待了多少周,不但報這個地方拿下來,而且前邊剛剛收購IBM服務器業務,所以偉民是我們最大功臣,大概就是這麽一個過程。當然大家想聽其中過程中故事還有很多,其實在艾瑞克給打電話以後,我立即和偉明一起趕到矽谷這個地方,和摩托羅拉管理層見了很多面,把大的方向談的很清楚,為什麽戰略需要互補,操作可行的,這些定了以後下邊事情走的非常順。記者:聯想手機什麽時候規模性進入美國市場?聯想如何處理聯想品牌和摩托羅拉品牌關系?我們想發展雙品牌還是摩托羅拉做高端,而聯想做低端產品?劉軍:第一個問題終於可以給大家清楚的答案,什麽時候進入美國市場?我想答案就是當這個收購交易完成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進入美國市場。那麽關於品牌戰略,說實話剛才楊元慶打比喻閃婚,剛訂下來,後邊日子怎麽過,詳細的計劃沒有想的嚴絲合縫,不便說的太多。真正平臺我們會保留摩托羅拉品牌,因為這是重要的資產。後邊摩托羅拉可能是原來的摩托羅拉,至於怎麽定義摩托羅拉品牌定位、以及市場範圍等,後續會給大家一個清晰的答案。在中國的話摩托羅拉品牌有非常好的聲譽、品牌知名度,不出意外有計劃在中國重新把摩托產品介紹給中國市場。楊元慶:再稍微補充兩句,我們肯定在美國市場、在拉丁美洲市場充分利用摩托品牌的價值、資產,來構築我們業務,當然具體品牌是摩托還是摩托理想後邊再想,肯定充分利用摩托羅拉品牌,也會考慮摩托羅拉重新回到中國市場,這個都會重新考慮。記者:在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業務以後,聯想是否會做Windows業務,現有手機收購服務什麽樣?楊元慶:我們是不是做Windows業務,正在評估中也和微軟商談中,跟交易兩碼事,也不會受到影響。這是獨立另外一件事,要看商談的結果。劉軍:關於服務正在溝通中,以後跟大家宣布。記者:關於收購的話,聯想擁有兩千專利,包括什麽?楊元慶:包括跟業務密切相關的一些專利,當然不是全部,另外大家都知道,這里邊要經營這個業務不光靠自己的專利,交叉許可也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繼承他的這些交叉授權這些專利的協議,另外谷歌也承諾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我們未來的業務經營。記者:我這里補充一下關於專利的問題,不知道獲得授權是免費還是收費,如果收費什麽標準?同時授權的期限,以及未來說多交叉專利授權,聯想有沒有這個權利還是必須通過谷歌?黃勇:加快授權,摩托羅拉和其他擁有者達成當然有不同的期限,基本摩托羅拉有的我們都會拿過來,當然在這個基礎上和其他IT廠商做合作。除了這個之外,谷歌有整合IT方面有更好的保護。楊元慶:我說2000多專利將來是聯想,跟著交易過來,我們沒有把摩托羅拉所有專利都拿過來,否則人家拿那麽多美金的不可能都給我們,但是我們得到那些專利的授權,同樣繼承摩托羅拉以前跟別人簽的交叉授權的專利。此外因為谷歌擁有更大的專利池子,他會利用這樣的池子對我們並購過來業務在很長時間里邊予以保護。記者:這單收購完成之後,是不是聯想在移動端布局已經告一個段落?因為我們看你們在消費端市場和企業級市場都有兩個重要的抓手,這兩個抓手是不是打通?企業級是IBM加上你們服務器抓手,消費端是聯想和摩托羅拉業務。楊元慶:這兩個業務當然有關聯,就是將來的雲服務會越來越流行,當然對於後臺服務器需求越來越大,所以我們x86服務器會更好支持這樣的發展方向,這點毫無疑問,但是他們是完全獨立的業務。移動端主要賣給消費者,企業端之主要賣給企業。為什麽最近進行企業的重組?組織四個業務集團,PC、移動、企業包括服務器、儲存、還有主要在中國開展,尤其針對中小企業方面有覆蓋,就是雲服務或者互聯網服務組織由賀之強帶領。記者:首先恭喜這次達成合作,我們這兩天一直在聊,剛剛楊總提到價格重組的事,將劉軍分去管移動之後,這次送了劉總29億美金大禮,你對移動業務有多大信心?楊元慶:既是大禮也是很大的責任,我們既然花那麽多錢,當然希望看到更好的收獲、成果。我相信劉軍有這樣的能力,帶領我們移動團隊再創聯想的輝煌,拷貝一個我們在PC方面的成功。劉軍:感謝老板的信任,聯想智能互聯的產品在過去幾年中實現飛速的發展,我們不僅在中國快速成長,同時我們在過去一年里,尤其新興市場國家有很大的發展,現在我們在全球基本覆蓋一半的市場,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渴望更大的舞臺,進入成熟市場國家,所以外邊很多傳言替我們想辦法,但是今天終於我們搞定一家,這個是非常非常大的舞臺,而且是非常好的舞臺。同時我們收購摩托羅拉有很多核心能力,剛才元慶做了很好的總結。加上聯想在移動互聯里邊,比如說快速的新產品上市包括供應鏈管理能力,剛才有問題問到工廠問題,其實聯想前不久還宣布在武漢建立一個年產1億臺工廠,這個上邊一直在布局,目標希望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領導者,對這個目標實現充滿信心。記者:剛才答記者問的時候,也聽到你對這次交易價格非常滿意的,收購過程當中就收購的價格和購買專利的數量雙方如何進行磋商的?楊元慶:如何進行磋商,你要一個價我還一個價。劉軍:三天三夜不睡覺磋商的。記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給了怎樣的價格?楊元慶:一開始這個交易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其實一開始基本把價格區間放在非常小的範圍里邊,然後再看里邊裝什麽樣的東西,雙方彼此都有相互了解、彼此也有相互信任、彼此對未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也都有崇敬渴望這樣的談判。記者:因為之前聯想寄予谷歌資產很久,最後對專利數量雙方如何磋商的?有沒有經歷一番較量?黃偉明:這個肯定談判過程中,我們希望雙方願意給我們什麽,大家都有談判的過程。更重要的一點谷歌和聯想有一個最大的地方,對他來說最重要摩托羅拉怎麽樣越做越大,他覺得聯想有這個能力,而且願意提供有關的幫助。所以談專利規模等相關的東西,雖然買家賣家有不同的立場,但是為了大家成功,最後達到大家相對滿意的方案。楊元慶:談判過程總體友好,雖然也是討價還價,但是總體還是友好。黃偉明:談判過程中確實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堅持自己的意見,特別艱苦,特別是最近一兩個禮拜,最後大家達成兩個企業都有利的方案。記者:因為聯想有40多億美金的現金,同時我們收購兩家公司大概需要50億美金,下一步怎麽籌措資金完成兩次收購?完成兩次收購之後同時對兩大市場進行大的拓展,對聯想集團組織結構會產生什麽樣挑戰?未來內部會哪些挑戰?黃偉明:兩次收購一個23億、一個29億,大概50多億,但是詳細看一下,整個安排大家特別註意一下,摩托羅拉29億當中,大概15億是三年之後才付的,另外1.4%當中有半發股票給他,谷歌也非常看中股權,從聯想長遠來看是非常好的戰略夥伴。如果這樣看的話,再加上IBM也是大概10%也是股權,如果從聯想同一天收購兩個業務,大概只需要28億美金,我們手上大概30億多美金,另外剛剛完成12億美金銀行貸款,所以手頭現金比較充分,更重要的不是52億,其實付款方式對聯想特別有利。記者:內部挑戰?楊元慶:這也是我為什麽說好交易的原因,大家可以看出來,谷歌借了15億三年無息貸款。黃勇:整個收購對他來說不完全是價格問題,特別想看到聯想怎麽把摩托羅拉做大?而且在談判後期的時候,看著我們做ThinkPad成功,也是他希望聯想做他的夥伴主要原因。主持人:第二個問題,對聯想內部組織有什麽挑戰?楊元慶:現在不會,我們剛剛做了組織調整,現在組織結構更加適合多業務的運營,我們每個業務都有一個專職的EVP來負責,移動的話就是劉軍,企業就是傑瑞斯,過去唯一能夠對業務從頭到尾負責就是我一個人,現在就是他們要對這兩個業務從頭到尾,前端、後端全都負責,從產品研究、開發一直到市場、銷售、服務、制造等這些,整個價值鏈要負起責任來,我覺得這樣新的組織架構恰恰解放生產力,為聯想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好的基礎,我們需要這樣的架構才能夠使我們更多的業務開展有可能。主持人:我們最後一個問題。記者:因為銀交所剛剛開始,這個對公司是好事,股票反而下跌,但是市場沒有完全理解這次收購?黃偉明:摩托羅拉收購對聯想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另外當天股價變動不代表這個市場對業務判斷,而且你大概看到,聯想最近一周差不多10%,從十塊到十一塊左右,所以當天波動不構成市場對聯想收購業務評價,當然我們從公司角度來看,下一步確實告訴這個市場,為什麽這個收購對聯想有重大意義,特別我們對PC到移動端怎麽維持持續的增長,我估計春節之後當投資人了解這個收購重大意義,可能反映不一樣。楊元慶:也是我們在預料之中。大家都知道摩托羅拉過去一段時間里邊一直是虧損的,大家可能會有擔心,到了聯想這邊能不能扭虧為盈,說實在的,如果不是對這個有信心,我們也不敢吃這個螃蟹去。第一是我們已經有這個方面的經驗,當時把ThinkPad筆記本從IBM買來的時候,它也是一年虧好幾個億業務。第二個我們進去看這個業務的確好的業務,毛利潤相當高,當然現在費率比較高,材料成本、生產制造成本都比較高,我們覺得有很大壓縮的空間。大家知道劉軍負責這個事,他是立下軍令狀,這個事在我們完成並購若幹季度以後,會使它扭虧為盈,這個方面我們有非常強的信心。當然投資人一個需要解釋,二個需要把詳細的計劃讓他們都看到這樣的結果。主持人:因為領導後邊還有重要的會議,所以今天溝通會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對聯想的支持,最後預祝大家春節快樂,謝謝大家!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38

誰是人球》包括你家長輩 11種人醫師不敢收

2014-06-13  TCW
 
 

 

想像政府頒佈一項新規定:任何車子進到修車廠維修同一零件,政府補貼該修車廠一萬元,超過一萬元由修車廠吸收,且車子修完上路三天內不出狀況,十四天內不再進廠維修;若十四天內又進任何一家車廠,費用可能全部由原修車廠負責。

DRG亦如此,一種疾病一種編碼,健保署給醫院一筆固定支付,且病人住院期間醫療費用超過支付額或有其他併發症發生,部分費用由醫院自行吸收,如果三天內再急診、十四天內再住院,就算到其他的醫療院所急診、住院,健保署會做總歸戶,最後所有的費用將大部分是由原先提供醫療服務的醫院承擔。如果你是修車廠老闆,在這樣制度下,你會接新車,還是接開了幾十年的老爺車?多數老闆一定會婉拒舊車車主:「對不起,這台車我修不好,請另找高手。」

年紀大的老人家,就像開了幾十年的老爺車,在DRG支付制度下,容易成為醫院眼中頭號「賠錢貨」。

以下舉三個醫療現場案例。

案例一:半夜主動脈剝離,硬是開刀吃下來

一、主動脈剝離。振興醫院心臟科主任級醫師張忠毅透露,碰到主動脈剝離病人時,急診室醫師也很辛苦,因為要到處打電話想把病人推出去。而半夜接到這樣「做了虧本、還要被公幹(心臟開刀一次要有九位醫護人員在場,會被其他醫生罵),不開又會被告的病患,」張忠毅還是「吃下來」。

案例二:併發症一堆,醫生檢討還要寫報告

二、糖尿病。外科醫生洪浩雲曾因「不信邪」收過一位糖尿病且年紀較長的病人開盲腸炎,結果開刀後併發症一堆,導致住院天數拉長,讓醫院賠錢,最後洪浩雲只好寫報告,到醫院的會議上自我檢討,說明「為什麼把Case做到賠錢」。

案例三:多一種病就是不行,給付只看編碼

三、老人家。彰基脊椎外科主任洪瑞國最近收了一位老人家,單純的骨折住院,住院之後開始不舒服的喘,其後出現呼吸衰竭,醫師只好插氣管內管,結果又洗腎,最後病患住進了加護病房。因該病患入院診斷原因是骨折,DRG編碼就走骨折,後面多項醫療服務,除了洗腎,其他最後通常會被健保署核刪掉。

聽到這些話,你可能已經默默變人球

那麼,醫生在院方壓力下,會用什麼「話術」讓病人甘願離開呢?

一位不願具名的心臟內科醫師說,如果病人已在內科住院六、七天,做了很多項檢查,可能需要開刀了,但若此時開刀,一定會賠錢,這時候,醫生可能會跟病人說,「你先回去吃藥就好,觀察個幾天,過一陣子再來門診排開刀」或說:「你的病情還沒穩定,這時開刀會有風險。」

一聽到醫生這樣講,病人當然不敢開刀,先回家靜養。但這些話背後的實情卻是「醫院已經通知醫師:這個病人的DRG快用完或是已經用完了,要叫他先回去,十四天之後再來,不然醫院就要賠錢了。」

七月一日第二階段DRG上路,脊椎手術健保給付金額最多只夠支付兩節,做超過三節醫院就要賠本。有神經外科醫師預期,未來在私人醫院可能會發生,病人每次來「只做一節」,把多節的病人推給別人去做。

這時醫生就跟病人說:「你去台大看、你去榮總看,你的病太複雜、很困難啦。」表面上看似為你好,實際上卻因這病人開刀會讓醫院賠錢,醫師不敢接。醫生會很技巧的讓病人「心甘情願」轉診,因為人球如果浮上檯面,引爆爭議,倒楣的還是醫師,所以都轉化為好言勸說的「軟性轉診」。預期未來這種軟性轉診會越來越多,但病人完全不會感覺到自己變成人球。

【延伸閱讀】11大醫療人球高危險群●老人家:抵抗力差,容易有併發症●多重骨折:DRG只夠給付1根●長年洗腎:容易感染併發症●心臟病史:做其他非心臟的手術,也容易心臟病發●高血壓: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拉長住院天數●主動脈剝離:手術費用高,醫院易賠錢●再次手術:以心臟來說,再開刀易導致主動脈斷掉、風險大,且會拉長住院天數●曾經多次開刀:容易沾黏,拉長住院天數●脊椎多節有問題:DRG只能支付一到兩節●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的孕婦:生產過程容易休克、大出血整理:張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87

遇到不設門店的中介和免費經紀人,你還敢不敢租房?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6/147512.html

  i黑馬:誕生於上海的愛屋吉屋,是一家新的房屋中介公司。它一不設門店;二不給中介顧問傭金提成以避免經紀人對客戶“挑肥揀瘦”,通過高底薪、快成交、以客戶打分為基準的服務費激勵租房顧問提供服務,對租客一視同仁;三在上海推出“租客傭金全免”的火爆倒貼活動,在北京則只收租客一半的傭金。獨特的模式,使得愛屋吉屋成立7個多月,就引發業界關註。

 \     
        10月30日深夜,黎勇勁從上海趕到北京。

  黎勇勁是愛屋吉屋創始人、CEO。愛屋吉屋在北京開展租房業務剛剛兩周,在8個區開出8個辦公室。是的,是寫字樓辦公室而非傳統中介那樣的“門店”。

  “租房流程透明化、用戶體驗優化、效率提高,把房屋出租做成一個既賺錢又開心,既簡單又受人尊敬的業務。”新的市場、新的運作模式,讓黎勇勁不能不倍感壓力,他這個出身IT互聯網的新房產中介CEO能帶領愛屋吉屋實現這一目標嗎?

傳統門店模式之痛

  一直以來,房產中介公司的門店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醒目的LOGO,十來個穿著工作服的人員,幾臺電腦,門前一堆房屋的信息。當行人路過時,時常會有中介顧問問“買房嗎”;不同房產中介公司的門店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某個區域房地產交易場。

  而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香港的租房門店模式傳入內地之後,這種模式存在了四十年。不可否認,這種模式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其合理性。然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快,在買家、賣家基本上都有智能手機的時代,去門店租房變得不再是唯一選擇,以店為核心的租房模式弊端逐漸顯現。

  由於租房客與出租的房源存在差異,比如租房客在中關村上班,想租附近一個地方。中介做法肯定是收房、開店,由於門店的不可移動性,導致門店鎖定在某區域。而為了搶占市場,不得不在不同的區域開很多的門店。一些大的房產中介公司有一兩千個門店,每一個店里面有大約10人。因為在同一區域會有不只一家房產中介的門店,競爭很厲害,租房交易並沒有那麽多,導致中介顧問絕大部分時間閑著沒事幹。

  效率低下引申出更多的問題。根據愛屋吉屋對整個租房中介行業的分析,整個行業基本上這兩年都虧損。除了業內的一兩家公司以外,做租賃根本賺不到錢,中介顧問工資非常低,一般每月底薪僅2000多元。

  “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黎勇勁對鈦媒體說,“現在的房地產中介基本上都是買賣房屋與租賃房屋混在一起做。由於買賣的傭金比租房高,許多中介顧問沒興趣去做租單,對客戶不理不睬。甚至有的房產中介人員千方百計在每一單上面去騙錢。”

  雖然騙錢的僅是一小部分中介顧問,卻足以將整個租房市場的口碑破壞。現在一說起中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有沒有騙我?中介費有無貓膩”。而且,作為三級市場的租房,其實並沒有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

  “中介總是帶我去看一些我不想看的房子,看著四五套五六套都不對,很辛苦的,大概三四個中介才找到一個房子覺得比較好,特別累特別耗時間。”一位北漂的大學生對鈦媒體說。正是由於體驗差,付中介費時一些租客就覺得不值,爭議乃至吵架時有發生。

  房產中介公司虧本,中介人員收入低,租客體驗差,中國的租房市場究竟哪里出了問題?

重構房屋出租業務

  “中介公司的口碑不好,用戶最不滿意,總感覺會被騙,最主要原因就是不透明,這是整個行業的核心問題。”黎勇勁向鈦媒體表示,“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愛屋吉屋成立的初衷。”

  在上海普陀區宜昌路751號由倉庫改建而成的“E倉”創意園的辦公室內,一大撥的IT技術精英正在埋頭工作。這個被稱為愛屋吉屋三大團隊之一的IT團隊,負責處理海量信息,維護網頁及APP——這個沒有門店的租房中介公司。

  在愛屋吉屋成立之初,首先考慮如何在編程時把底層結構做好,比如說虛擬上海、虛擬北京,不同的樓棟、多少層等等,在經過幾個月反複研究、調整之後,愛屋吉屋開發出了可以提供全套O2O房屋信息服務的軟件,希望用互聯網思維打造全新服務,讓天下沒有難找的房。

  租房市場最大痛點就是假房源充斥,為了確保愛屋吉屋APP端和PC端房源的真實性,愛屋吉屋第二個團隊先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跑遍整個上海,得到了上海1萬左右小區的樓盤情況。這個聽起來有點巨大的任務,在黎勇勁看來並非什麽難事:比如說有200人去跑,一個人一天負責5個小區,一天就1000個小區,10天就可以做完。

  基礎樓盤信息構建完畢後,愛屋吉屋進入打市場階段,第二個團隊的任務還是轉向房源的確認和核實。當房東通過愛屋吉屋的官網(http://www.iwjw.com/),點擊在線委托出租或者撥打免費電話400-700-6622後,這個團隊的工作人員會與房東取得聯系,並親自上門查看房產證、房東身份證、進行現場拍照等繁瑣的步驟,核實房源和房東的準確性。

  第三個團隊面對租客。租客可以通過愛屋吉屋官網或手機APP兩種渠道搜索房源信息,如果看中滿意的房源,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提交看房申請;隨後便有專業中介顧問致電租客,提供線下1對1的VIP服務,直至順利簽約入住。

  面對鈦媒體記者對出租房屋後期管理的提問,黎勇勁表示:“我們想事情其實很簡單,所有東西的核心就是怎麽做最好的用戶體驗,把房子租賃買斷雖然能掙到的錢更多,但租客的居住舒適度會降低,而且北京租賃買斷的管家服務業務占整個市場最大不超過10%,愛屋吉屋不做這種特殊的業務。”

  有別於許多傳統中介缺乏閉環監督,愛屋吉屋借助便捷的移動互聯網工具,讓看房顧問全程每一個環節都在監控之下。比如說愛屋吉屋的中介顧問與租客約了下午3點,一般是提前半個小時到。此時,中介顧問打開客戶端軟件簽到;之後與房東聯系,確認房東在,等到租客到時,再簽到一下說客戶已到。這種以客戶端流程管理代替傳統人員管理,讓房屋出租整個流程變得透明。

  可以看出,愛屋吉屋的租房公司從一開始,模式就與傳統公司運作完全不同,由於是從零開始,愛屋吉屋一切都是通過系統性分析,重新量化,重塑了整個業務流程,實現了O2O的無縫對接。

租房新體驗

  “快”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特點之一,對租房來說更是要求“快”——不僅房東害怕閑置成本高,總希望快速租掉;房客也希望快速找到一個“家”。運用APP和PC端雙向線上通道,租客可以利用每一個碎片時間完成選房、預約下單;愛屋吉屋線下又有自屬經紀人團隊,專業服務提高成單速度。

  如果有一位租客,希望在地鐵1號線沿線租房,傳統的租房模式下,他可能要乘地鐵在1號線沿線找多個中介門店,最後在某個地鐵站附近的門店找到了一套合適的房源,看房滿意才會簽約;但在愛屋吉屋,租客可以搜索“1號線沿線”房源,選定自己有意向的房源,“一鍵預定看房”,就只要等著中介顧問聯系他了。租客與中介一對多,變成租客與中介一對一,繁瑣的需求溝通過程極大優化。

  愛屋吉屋一改傳統中介拿提成的傭金模式,以用戶滿意度和誠信度作為衡量中介顧問的標準。“這麽做是為了保證中介顧問不需要挑肥揀瘦,對每位租客都一視同仁。”黎勇勁說。

  每一次出租交易完成後,愛屋吉屋都會按照房東和租客給中介顧問的評分(分為1~5分),根據等級記錄分數,得出中介顧問的服務水平,其獎金也與客戶評價掛鉤。如果看房顧問三次被租客投訴,就將被勸退。愛屋吉屋還會有一個客服團隊對客戶進行不定期抽查,確保中介顧問將“用戶至上”理念落地。

  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傳統門店中介收費一般是房東和租客各付月租金的35%作為傭金,而愛屋吉屋免除了租客的35%傭金,只向房東收取月租金的35%。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做法,北京租房傭金原來是租客付一個月的房租,但愛屋吉屋只收租客半個月就可以了。“這麽做只想讓租賃雙方更快速地達成合同協議,形成良性循環。”黎告訴鈦媒體。

  愛屋吉屋獨特的管理方式,使得工作效率比普通的中介顧問高了一個量級。每一位中介顧問的收入基本上是外面中介顧問的幾倍,其精神狀態也與傳統中介顧問不一樣。因為模式比較先進,他們根本不用去騙人,只要做好本質工作,用戶體驗好了,就會得到獎勵。根據上海幾個月的數據,現在,愛屋吉屋平均一個中介顧問,每月成交8到10套,業績呈爆炸式增長。

  雖然愛屋吉屋的操作模式初步顯示出其競爭力,但只靠一家企業改變一個存在了四十年的傳統模式並非易事。出租房屋是一個不短的過程,在這期間,存在諸多變數:比如承租期間,業主把房子賣掉了,租客還被蒙在鼓里。最後新業主來趕租客走,租客怎麽辦?比如承租期間,租客拖欠水電煤幾千塊,最後悄悄溜走了,業主損失誰來賠?比如承租期間,房子發生安全隱患,最後雙方如何調解?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在黎勇勁看來,這些變數有許多其實在租賃合同中均有明確約定,愛屋吉屋希望通過完全透明的流程,讓租房市場變得簡單、規範而高效。

  愛屋吉屋這種不設門店、線上擁有PC和客戶端信息平臺、線下建立自屬經紀人團隊的輕中介服務模式,能否通過利用互聯網手段,把租房這個複雜而長期的交互過程簡化、標準化,進而顛覆現有的房產中介模式?“我們還在做一系列的培訓工作,希望多有幾家這樣的公司,可以一起把租房市場的新規則確立起來。”黎勇勁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70

歐盟只敢動烏克蘭反對派 不敢進一步制裁俄羅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28

下載

歐盟28國外長周一聚首布魯塞爾商議烏克蘭問題,但未宣布新措施制裁俄羅斯。

歐盟外長會議結束後的決議中未提及對俄羅斯的制裁,只是不斷地重申強調明斯克協議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重要一步。歐盟希望各方能夠立即履行該協議,強調俄羅斯應履行明斯克協議中的責任。

此外,外長們要求在本月末將一系列親俄反對派加入歐盟制裁名單。當前,已經有近120名烏克蘭和俄羅斯官員被列入歐盟“黑名單”——資產遭凍結和被禁止入境。

歐盟委員會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Federica Mogherini)表示:

制裁(俄羅斯)本身並不是目的。

......

俄羅斯是問題的一部分,也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

莫蓋里尼還指出,歐盟如若出臺制裁俄羅斯的新措施,需要與俄羅斯展開對話,烏克蘭自身也需要進行改革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介紹過,反對派11月2日舉行了領導人選舉,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指責稱這一行為破壞“整體和平進程”,並提議取消此前明斯克會議(9月5日)為了達成停火協議而為反對派設立的“特殊地位”法案。據彭博社,該法案是停火協議的核心。雙方互相指責對方破壞在明斯克簽署的停火協議。 烏克蘭軍方還稱,包括32輛坦克在內的俄羅斯武裝人員次越過邊境,進入烏克蘭東部地區。

莫蓋里尼在一份聲明中呼籲:

停止違反停火協議,撤出所有非法和外部軍事力量、雇傭兵和軍事裝備。

中新網援引的國際觀察家認為,此次歐盟外長會議未出臺新措施制裁俄羅斯,或與俄羅斯對歐洲的態度日趨強硬有關。俄羅斯外交部周一證實,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工作人員被驅逐出俄羅斯,作為對俄羅斯駐德外事機構之一的工作人員遭遇柏林不友好舉動的回應。

此外,俄羅斯周一還驅逐了部分波蘭外交人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55

花旗:亞洲客戶不敢相信我們對美股如此保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63

citi-fails-fed-stress-test-stock-tanks

花旗的首席美股策略師Tobias Levkovich和他的團隊近期在亞洲與客戶見面。客戶們最大的問題是:你為什麽不更看好美國股市?

目前,Levkovich預計美股在年內上漲空間有限,並將2015年年底標普500指數的目標位設在2200點。

不過,花旗的亞洲客戶們認為這個目標過於有限和保守。

在未來的13-14個月10%的總回報被許多客戶認為過於保守,這令Levkovich感到驚訝。

有趣的是,幾個客戶表示,我們的前景預估遠低於其他人的預期。然而事實上,我們的預期符合華爾街的共識。

Levkovich認為,外國投資者對美股的狂熱主要是因為其國內經濟面臨更多挑戰,以及今年標普500指數出現意想不到的強勁上漲。

根據美國財經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調查,在今年年初,只有一個華爾街策略師認為美股今年能上漲超過2030點。

針對花旗亞洲客戶的樂觀情緒,Levkovich寫道,有證據表明人們正在追漲。

此外,全球經濟的局面也幫助解釋了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股市的狂熱。世界各地都處在低利率中,而經濟增長也十分勉強,美國股市可能成為目前的最佳選擇。

Levkovich還發現,亞洲的基金經理非常看好生物制藥行業。關於生物技術行業的估值,Levkovich指出,從這個行業的往績市盈率等估值指標來看,這個行業的增長潛力有待觀察。

今年,生物科技股票遭到拋售。所以,外國投資者對該板塊、對美股如此看好,實在令人驚訝。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