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5,本山大叔想對創業者說:數據分析是一件靠譜的事情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2/148708.html

i 黑馬:昨晚本山大叔被大家在微博刷屏了,一大波“趙本山被抓,家中搜出20噸黃金”的微博撲面而來。
 

本山大叔在新年被上演了一出烏龍劇。昨天,久未露面的趙本山在沈陽劉老根大舞臺登臺,表演了兩個節目,還唱了一首歌,對於之前“20噸黃金”的傳聞,他調侃說:我自己都信了,早上起來就挨屋翻。
 

與此同時,專業的網絡數據分析師通過微博搜索功能分析了這條新聞的形成始末。新浪前總編、小米副總裁老沈的這“20噸黃金”可和趙本山沒有任何關系,老沈的那條“解釋”微博以及網友們的言論,都可證明這引起了軒然大波的“黃金”,事實上只是老沈針對熱映影片《智取威虎山》的臺詞所發的評論。

 

\20噸黃金  咋找來找去找不著呢?

 

1日晚,網友“旅行家-殷水明”在網上發表消息,稱“趙本山出來了!趙本山上臺親自辟謠,幽默地說,都說我家里藏了二十噸黃金,咋找來找去,沒找著呢?他又演出了兩個節目,還唱了一首歌。”並對趙本山的登臺充滿溢美之詞,稱“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觀眾,掌聲此起彼伏。大家都為人民的草根藝術家趙本山喝彩。 ”隨後趙本山的弟子程野轉發了微博,並說“歡迎您常來,驚喜不斷!”

 

2日淩晨1時40分左右,程野發布一條視頻,內容是趙本山登臺實況,並稱“2015年第一天,師父上臺演出,觀眾非常開心!祝福大家天天開心!新年快樂!” 在視頻中,趙本山上來就說:“是不是以為看不著我了?”然後自我調侃“20噸黃金”的傳聞。隨後祝福臺下觀眾,並開始互動,稱“不管哪來的,都是家人。沒事的,放心吧。有那麽多黃金拉來都分了。”然後準備表演二胡曲目《夜深沈》。

 

“20噸+黃金”來源竟是“老沈”的微博
 

網絡數據分析師得出,“趙本山”“20噸”“黃金”是這條新聞的三個關鍵詞,其中首以“趙本山”為核心。該數據師首先在微博的指數查詢頁面輸入“趙本山”三個字,根據24小時實時指數,發現在15:00、21:00、22:00、23:00四個時間點上,數據有明顯變化,考慮到消息的持續傳播,這條新聞若產生於15:00,不可能之後還能如此平靜,故初步斷定21:00是這條新聞的起源時間點。

 

數據師之後回到微博頁面搜索“20噸+黃金+趙本山”,但檢索出的第一條微博來自一個只有幾百個粉絲的草根,且發出時間是在23:04,顯然不符合條件。之後數據師去掉“趙本山”,只搜“20噸+黃金”,通過微博的高級檢索功能,數據師發現27日21時,有一條微博提到了20噸和黃金,並明確指出了消息來源,微博原文如下:

 

“老沈說,40000斤黃金,那是20噸呀!結果有人評論,老沈這是在給兒子出了道數學題。還好我木有關心這黃金是誰貪的。”

 

文中提到的老沈是新浪網的前總編輯,現為小米公司副總裁。之後數據師檢索了老沈的微博,並沒有發現被指涉的信息,只找到了一條疑似解釋的條目,據推測,之前的言論可能已被刪除。不過通過網友截圖,數據師還是找到了老沈21:28分發出的微博,“40000斤黃金,那是20噸啊”,再聯系老沈的微博好友評論以及他後來的解釋微博,基本可以確定老沈就是趙本山新聞的最初源頭。

 

“20噸黃金”扯不上“趙本山”

 

不過,老沈的這“20噸黃金”可和趙本山沒有任何關系,老沈的那條“解釋”微博以及網友們的言論,都可證明這引起了軒然大波的“黃金”,事實上只是老沈針對熱映影片《智取威虎山》的臺詞所發的評論。如此閑談之語,竟然會和趙本山扯上關系,最後還變形衍化成一條像模像樣的新聞在全微博瘋傳,著實有點“細思恐極”。網絡時代輿論的病毒式傳播,確實該引起人們的警戒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86

Rimowa不敗關鍵:百年只做一件事

2015-05-11  TCW
 
 

 

鋁材質、銀光閃閃、百褶條紋溝槽。這是德國百年品牌日默瓦(Rimowa)最為人熟知的「精品」行李箱形象。

一八九八年至今,日默瓦一直生產行李箱,它是第一個用鋁和一○○%聚碳酸酯(PC,俗稱防彈塑膠)生產行李箱的品牌,不僅重新定義了行李箱,甚至把工藝品做到變精品。

今年四月,它正式進駐品牌必爭地台北一○一的一樓,它隔壁是迪奧(Dior)、對面是香奈兒(Chanel)高檔化妝品;該品牌在正式開幕的試賣期,就繳出一個月新台幣一千三百萬元的業績,「品牌能到一樓都有相當大本事,」一○一發言人劉家豪觀察,日默瓦結合時尚、名人與好萊塢氣氛包裝等精品化形象,比其他行李箱品牌更鮮明,容易打動消費者,因此主動邀請進駐。

先行者優勢越是被仿冒,越像幫打廣告

但市場競爭者少說上百家,面對同業模仿、抄襲,為何還能百年不敗?

百年來累積的先行優勢,是第一個關鍵。「競爭對手越抄我們賣得越好!」日默瓦全球總裁兼執行長迪特爾.莫爾斯策克(Dieter Morszeck)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透露,日默瓦是全世界被仿冒最多的行李箱品牌,只要新產品一推出,市場就出現很多模仿者,「到處都看到日默瓦,另一個角度講像幫我們打廣告,」反觀抄襲者只能處在被動挨打狀況,實際上走得並不長久。

「開創者做到九十、九十五分,標準和典範在那,模仿者有做到九十分嗎?」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觀察,精品和一般模仿者差別,在於有重新定義材質、賦予意義的能耐,消費者認知上,日默瓦和LV、蘋果(Apple)很像,都是工藝品做到精品的代表。

她解釋,過去如果不是蘋果設計出塑膠機殼,大家不曉得塑膠材質也可以讓人驚豔,「蘋果很早出果凍機,也很多人模仿,但蘋果還是蘋果,」日默瓦同樣運用新材質,替行李箱創造新價值,同樣如此。

日默瓦去年全球營業額二億七千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九十三億元),年成長約一○%,在德國慕尼黑策略集團(Munich Strategy Group)百家高質感中小企業評比中排名第七,並獲選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全球市場各領域領導地位百家最佳中小企業第十三名。

永遠在發明從路燈身上,找到防彈材質

開發新材質,重新定義行李箱,是它第二個不敗關鍵。

二戰時期,包括木材、皮革、布料等日默瓦傳統生產行李箱的原料,隨德國科隆工廠在一次轟炸中完全燒毀,只剩鋁片完好如初;戰後,全球第一台民航機的褶紋設計與鋁合金材質,成該品牌新材質與專利百褶設計的靈感。「一九五○年代鋁製行李箱開始進入頂端市場,父親在那個年代就已預言,未來這將會是主導世界的主流。」莫爾斯策克回憶。

一九九七年,是該品牌新材質開發另一大躍進。率先開發一○○%防彈塑膠行李箱的點子,竟來自德國路燈燈蓋。

早期路燈燈蓋是玻璃製,易碎恐砸傷路人。那一年,莫爾斯策克到一位朋友正承包路燈燈蓋改造工程的工廠參觀,剛好防彈塑膠材料在桌上,「他叫我拿一個槌子去打,發現打不壞,那時候就想到搞不好可用到行李箱製造上,」他回憶,回去後嘗試做出樣品,大男人跳在上面,凹下去都會彈回來,才發現碰巧已找到未來會風行的材質,「工程師背景的我跟父親非常像,父親喜歡新科技、永遠在發明,永遠在做新嘗試。」

「我的背景是工程師,一直在尋找可以來打造最高品質、最耐用行李箱的新材質和方法,」他透露,日默瓦的真空壓模技術,能把防彈塑膠材質做到行李箱外殼僅有○.三五公分,卻仍有高耐用度,「除了材料,我們製程KnowHow也是獨步全球。」

莫爾斯策克是日默瓦百年來第三代傳人,他祖父和父親的家訓是聚焦單一行李箱品項, 品質第一,營業額、獲利第二的價值觀,則是另一不敗關鍵。

品質擺第一不惜成本,拒絕找中國代工

所以採購上,除日本的YKK拉鍊來自亞洲,其他零件都精選工藝品質最高的德國、義大利等歐洲供應商;工序上,製作行李箱有高達兩百項步驟,且多數採手工。

「日默瓦有不同的哲學,我們不是在某個方面最好,我們是要每個方面都最好,」莫爾斯策克不諱言,受父親影響,為求品質凡事「不惜成本!」舉例來說,其他品牌同業多採亞洲代工模式,它則是全歐洲唯一還留在歐洲境內生產的行李箱品牌,且工廠都是一○○%直營,儘管這兩個堅持改變,推估移到中國生產能省至少一半以上成本,也不改策略。

甚至有同業標榜一○○%防彈塑膠材質,其實是用成本少三成的回收材料,或混用價格僅五分之一的ABS樹脂,「也許原料上可以減低成本、增加獲利,但那只是虛有其表而已,不是我們的做法。」莫爾斯策克強調。

堅持品質至上,且二度成功開發新材料,又有百年累積來的品牌價值利基做後盾,都讓日默瓦重新定義了行李箱,這才成了媲美精品佼佼者LV和蘋果的不敗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88

Uber不守規矩,拼車成了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 | 觀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9/149852.html

黑馬說:拼車市場變量叠出,小公司該怎樣認清大勢、避免厄運?一位資深投資人給出的建議是,“找到自己最能當老大的那一個攤位,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去沖破壟斷。”

口述 | 某出行領域投資人
整理 | 雷曉宇


整個出行市場里面,戰場很多。包括個人出行、類出租出行、類公交出行。這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梯的大市場。


原先,在不考慮Uber的情況下,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錯層競爭的狀態。滴滴快的以大量的租賃車混合少量的私家車,提供等於或者高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符合國家政策。拼車公司使用私家車源,但是並非隨叫隨到,限制一天兩單,提供低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這也符合國家政策,不會違反政府的本意。這兩種業態中間的一根線,某種程度上由國家把持著。

但是現在的劇本有一個問題,就是Uber不守規矩。它不僅使用私家車,而且在很多重點城市一開始以黑車司機為主,提供低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瘋狂擴大單量。

這個變量一旦發生之後,會怎麽樣?

於是,拼車對於滴滴快的成了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如果現在滴滴快的再做拼車,它一定是想做Uber一樣的事情:就是以拼車的名號做外皮,真想幹的是大量吸納私家車主,直接提供低於出租車價格的服務。

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擴張和壟斷。對任何公司來講,商業模式是不是最終有效,在一開始都不是最重要的。所謂快魚吃慢魚,不是說你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他一天工作6小時,所以你比他快,而是你的模式比他更快。

舉例來說,滴滴一開始做出租車,但出租車根本是個偽商業模式,理論上講,易到才是正確的最終模式。但最終,滴滴還是要做專車,而且在規模上超越易到。你會發現,一開始做正確事情的人,反倒被一開始做錯誤事情的人超過。這是因為,先做出租車的話,擴張速度更快,擴張能力更強。

所以,現在滴滴快的有沒有可能受到Uber巨大的威脅,甚至被幹掉?本質就在於,你是用國家標準來擴張更快,還是用私家車來擴張更快?

在互聯網,唯一的商業模式就是壟斷。你做很大的單量,這既有意義,也沒意義。你現在掙錢,但是不具備壟斷性,那麽將來你的業務和利潤都會變得沒有。你只要是壟斷的,哪怕今天是賠錢,也總有一天會賺錢。互聯網的擴張就是從一個壟斷走向另外一個壟斷,從小的壟斷走向大的壟斷。就像Facebook,一開始對大學生壟斷,後來開始更大的壟斷。

出行是個極其巨大的市場,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供給不足。上下班高峰期,你把幾家拼車公司算上,再把滴滴快的和Uber都算上,一定是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拼車還有機會。只是說,如果你的模式和滴滴快的、Uber太像的話,就更容易被它們的炮火打到。我給小公司的建議就是,找到自己最能當老大的那一個攤位,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去沖破壟斷。\版權聲明:本文述者某出行領域投資人,整理雷曉宇,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劉佳 2015-07-20 16:06:00

“自行車不是新事物,但是需求是新需求”,700Bike就是針對現代城市生活情境塑造出一個新的品類——城市自行車。

“生活就像騎行,想不倒下就要保持踏頻”

7月19日晚,“不想白白愛過自行車”的張向東,在離開一手創辦的久邦數碼後,歷經“十月懷胎”,一口氣誕下了四個系列自行車產品:後街、美術館、百花、銀河。

這些充滿文藝氣息的名字來自700Bike曾用辦公地址。例如,現在的辦公地叫美術館後街77號、而之前則是在百花深處25號。

“雖然700Bike歷史很短,但我們尊重自己的過去。就像700Bike在造城市自行車時,首先考慮的也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來造一輛好車。”張向東在發布會上說。

在他看來,“自行車不是新事物,但是需求是新需求”,700Bike就是針對現代城市生活情境塑造出一個新的品類——城市自行車。

創業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去年10月,身為久邦數碼總裁的張向東給董事會寫了一封辭職信。

“我說,我不想白白愛過自行車。證明愛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為它付出,為它做些什麽。隨後,我加入了700Bike。”

從紅海競爭、博人眼球的移動互聯網,轉身“騎行”到有著百年歷史的自行車行業,一位接近張向東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這是他跟隨內心的一次決定。”

不過,作為一個創業者,張向東也有理性的一面。在進入自行車領域前,張向東坦言,先問了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需求到了嗎?”

張向東回憶,“幾年前我開始騎自行車的時候,我還是一個比較少見的怪咖,但是現在我相信你們每位朋友身邊是不是都多了幾個愛騎自行車的人?”在他看來,自行車的意義從上世紀的純粹代步工具,到新世紀已經轉變為一個具備了運動、代步、時尚等等綜合型元素在內的新產品,不是新事物但是有新需求。

特別是柴靜發布的《蒼穹之下》,觸動了張向東。他認為,更好的出行選擇是什麽呢?應該是自行車。

張向東給自己提的第二個問題是:“我的勢能足夠嗎?”

自行車不是一個小行業,年銷售量有2500萬輛,是一個大市場。但張向東在研究這個行業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天吶,它仍然是一個如此傳統、低效的行業。”

“現在市面上自行車的售價中有40%乃至於50%被中間渠道吃掉,這麽一個低效的方式使得人們不願意拿資源去做創新。”張向東說,他認為,自己來自互聯網,互聯網真的是一塊高地了,有最新的先進的商業模式,有資本力量,自帶高地勢能,從高地往低當然形成了勢能,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應該有那麽一點自信。

第三個問題是:時機到了嗎?

張向東認為,自己的幾次創業一直很幸運,第一次是1999年,當時PC互聯網席卷中國,首先影響的是媒體;第二次是2004年,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首先向數字終端普及。“今天的趨勢是社交關系全面數字化,信息技術推動整個生活的數字化。很多品牌雖然很新,但是我們開始熟悉起來,Uber,Google無人駕駛,特斯拉,滴滴快的,易到,這不是巧合,是城市出行的變革正在發生天時地利人和。”

十個月里做了什麽?

在投身創業700Bike之後,張向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戶調研。互聯網的經驗告訴他,滿足用戶需求最重要。“傳統自行車廠商離用戶太遠,把車賣給代理商就不再問津,從來不聽用戶的需求。在互聯網人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張向東說,700Bike會始終堅持做離用戶最近的自行車公司。

第二件事則是組建專業產品團隊。張向東提到,進入傳統行業組建高能產品團隊極為重要。“進入自行車市場,就要對傳統真正了解,尊重傳統。知道自己不懂,那就找懂的人來做。”張向東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找一個人是不夠的,要找一個團隊。700Bike產品研發團隊在自行車行業的平均經驗都超過了10年,設計、生產、質檢等所有崗位的人從開始就一起工作——即”聯動開發“。

聯動開發模式不僅最大限度保證產品質量並防止產品跳票,也讓700Bike城市自行車在完成發布後即可量產和發售。

而在具體的研發中,張向東介紹,700Bike從設計感、舒適性、適應性、易維護、安全性、互聯網“六維”來打造最適合於城市的自行車。

例如,在選材方面,例如,雷諾725管材可以提升踩踏剛性,鉻鉬鋼4130 則實現更強的吸震能力。

在整體車架設計上,雙傳導結構和“h“形不對稱後上叉等設計,據介紹,這令讓騎行者的踩踏效率更高,較好的吸收路面震感,進一步提升舒適體驗。同時,用戶常見的騎行屁股疼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其中700Bike的技術創新還在於其重塑零件體系中,其中有85%是自主開發與再設計。

例如,700Bike新一代城市自行車搭配了國外城市自行車流行的內自動變速花鼓,在騎行過程中實現自動換擋,還為預防城市騎行用戶常見的紮胎和掉鏈條等痛點,定制了超輕凱夫拉防穿刺輪胎,以及防掉鏈偏心中軸。

自行車的整車雖然僅有幾十個零件組成,但其安全性一直被國內自行車廠商和用戶忽視。

張向東在接受采訪時,曾回憶前不久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北京東直門附近中以20km時速騎行時,因緊急制動導致的前剎變形。而這輛車,不是700Bike的車,售價超過1萬。

他提到:“僅車架一項就通過了腳蹬力疲勞5萬次,垂直力疲勞5萬次,水平力疲勞10萬次等嚴苛測試。”

避開智能

從防子彈的技術防釘子、方程式賽車的材料做車架到設計的h型後叉、高級皮帶替代鏈條、再到一體化屏幕,700Bike希望憑借硬件的創新和互聯網思維沖擊傳統自行車市場。

不過,當六維圖出來的時候,張向東和他的團隊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我發現我們做不了大家所期待的單品爆款,因為自行車很難用一個型號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可以看到的是,在700Bike產品系中,“後街”系列的定位是熱衷運動與休閑的都市人群量身打造的輕運動街車,“美術館”和“百花”則偏向於高端系列,為享受城市優雅漫騎的男性和女性而設計。同時,700Bike還發布折疊便攜車——“銀河”。

其中,“後街”系列售價2499元,8月11日,正式進入公眾開放購買期。“美術館”和“百花”的價格相同均為3299元,與“銀河“系列將在第四季度與用戶見面。

值得一提的是,張向東並不願意把700Bike歸為智能硬件。“這是因為我們認為,自行車本身是最重要的部分。不過,理所當然地,700Bike自行車是具備互聯網功能的。”他說。

產品發布的最後環節,張向東介紹,700Bike新一代城市自行車整體內嵌顯示屏,這款OLED屏幕不僅可以為騎行者顯示全球精準的速度表,還能夠通過與700Bike App的連接,實現防盜預警、GPS定位等互聯網功能。

此外,自行車內置的GSM芯片可以通過GPRS保持實時在線,隨時同步數據到雲端,並保證重要信息的通訊。據現場介紹,GPS定位手機精確到10米,傳統物理碼表精確到2米,而700Bike能精確到15cm。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19

穿百變液晶衣 上班、跑趴一件搞定

2015-08-03  TCW

下班後想跑趴,帶一堆造型行頭嫌麻煩?未來,液晶螢幕也能直接穿上身,一件衣服就能搞定。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UCF)開發出全球第一款,輕柔如衣料的液晶顯示器,衣服圖案、顏色會隨著外在環境改變。

這款奈米顯示器,每一格畫素只有十微米見方,比人的頭髮還細。研究領導人簡達(Debashis Chanda)博士表示:「希望向章魚與變色龍等能『變臉』的生物學習,製造如皮膚一般輕薄的顯示器。」

雖然笨重了些,或者可先穿上這件「無限T恤(InfiniT-shirt)」過過癮。位於倫敦的公司CuteCircuit直接把彩色LED液晶螢幕縫入上衣,想播什麼影片,就用手機App控制,人人都是行動自如的「自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75

華興資本包凡:“資本寒冬”不是一件壞事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2/152607.shtml

導讀 : “所謂的寒冬是從資本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說,以往資本遠遠的供大於求,現在可能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平衡。”談及今年的資本寒冬論,包凡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

i黑馬訊(蒲鴿) 11月2日,TechCrunch 2015國際創新峰會在北京舉行,華興資本創始人兼CEO包凡出席該活動並發表了演講。

從優酷土豆合並,百度收購PPS,京東15億美元融資、騰訊京東戰略合作,到京東、聚美、陌陌等中概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再到今年業界備受關註的滴滴快合並、58趕集合並、攜程去哪兒合並,背後的資本操盤手都離不開包凡。

在該活動上,包凡透露了很多滴滴快合並的細節,“那個時候談判比較機密,我們不能去任何一方的辦公室,於是在深圳就找了一個酒店。”

“所謂的寒冬是從資本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說,以往資本遠遠的供大於求,現在可能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平衡。”談及今年的資本寒冬論,包凡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

以下包凡訪談實錄,由i黑馬整理編輯:

今年2月份的時候我做滴滴、快的的案子,因為那個時候談判比較機密,我們也不能去任何人的辦公室,我們在深圳就找了一個酒店。酒店里也不敢租會議室,我就包了酒店里面最大的套房,有三間房。為什麽?因為雙方談判,談判的過程中需要每個人一間房他們去商量。所以我租了一個最大的一套房,酒店的人看到我覺得挺奇怪,這個人要幹什麽,我們就把套房作為我們談判的地方。

談的過程中,滴滴的人會到旁邊的一個房間商量,快的人會到另一個房間商量。我一個人在客廳里面很無聊,覺得沒事幹看看客廳有什麽書可以看。客廳里有一本書可能是上一個客人留下來的,《希臘神話》,翻的過程中突然我受到一個啟發,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場景就像希臘神話一樣。我跟滴滴、快的這些兄弟們就是在人間打仗的這些人,BAT就是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我們人間的人打仗。今年發生的這些案子,可能每一個案子背後都有BAT這只無形的手,很大程度上他們也在推動行業的發展。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今年做的三個案子里,幾乎每一個案子都有資本的力量在推動,這也是一個資本的規律。資本投了很多的企業,到了一定的時候,資本肯定要實現利益最大化,實現利益最大化肯定是一種整合,形成市場里面的某一種壟斷。

創業就像打遊戲,見招拆招

華興資本從0到1,一路創業,作為一個創業者來說,最激勵我的是喬布斯的兩句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覺得最大的體會就是格局,作為一個創業者我覺得一定要有格局觀,華興剛創業的時候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小的創業者,到今天也算是一個比較具有規模的投行,可能未來我們有更大的計劃。很大程度上真的在於我們團隊的格局觀,我們想做的事,我們對標的是誰,我們未來的夢想有多大。如果是滿足於在一個精英領域,你就是一個精英領域,你把自己的格局定位為大海,那你就是鯊魚。當然你跳到大海里,也有可能被其他的鯊魚吃掉,這個風險意識要永遠有,主要是你願意不願意冒這個風險的問題。

第二,一定要保持一個謙卑的心,一定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這個行業變化太大了,無論你今天取得什麽樣的成績,未來都有被別人顛覆的可能性。所以,唯一的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一個人要永遠的不斷的去學習,而且做我們這個行業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年要歸零。不管你去年取得了多少的成績,或者有多少失敗,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歸零,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

我覺得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問題。對於我來說,每天就像打電子遊戲一樣,打電子遊戲肯定要過關斬將,有各種各樣的挑戰,不然你打遊戲的樂趣就沒有了。要學會見招拆招!

我當初做華興的初衷,也是國內的一個創業公司叫做亞興科技,那個時候不少的同事出來創業。尤其是早期的創業者,在跟資本對接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信息不對等或者說效率太低,我想做一些事情幫助他。這些年隨著華興的發展,離我當初做華興的初衷有點遠了,但是發展過程中它有自己的軌跡在里面,我們是朝著更加專業的投行方向去發展。其實我們想做的事情還是希望能夠更多的幫助早期的創業者,提高他們跟資本對接的效率。今天我們華興也做了一些工作,尤其在中後期的融資方面,我們還是市場上最大的一個平臺。

去年我們一共做了70個案子,幫企業融了近50億美金以上的基金,在中國肯定是排第一的。70個案子在整個行業里面能占到多少,我估計1%、2%,一年差不多有四、五千的融資案,剩下的大部分我們是幫助不了的。我們以傳統投行的方式來做,力量能解決的太小了,一定是要以一種創新的開放的平臺式的方式,才真正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創業者融資難的問題。所以很大程度上逐鹿X是我們一個思考的結果。

平臺是平臺,服務是服務,兩者別搞混了

我們從第一天其就希望逐鹿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未來在這個平臺上不僅有華興作為投行為創業者提供服務,別的投行也可以來平臺進行對接,甚至競爭對手。這是一個真正的開放的形態。逐鹿需要做的是一個交易的平臺,而不簡簡單單的是一個信息對接的平臺。從交易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專業性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逐鹿來設計各方面的產品,從交易的角度來說它需要做到最高效的平臺。

現在市場上各種各樣所謂的平臺也挺多,從一個專業人員的眼光來看,其實做平臺和做服務根本上是兩件事情。現在市場上很多是打著平臺的名義,提供的只是一個平臺的功能,但是按照服務來收費。這是把兩件事情混淆了,平臺就是平臺,平臺在我們的理解就是DIY,他是通過自己的一種機制來促進交易的效率,如果這個上限不夠,你可以花成本和代價再去選一個專業的機構,比如華興或者其他的同行,都可以。本身這是兩碼事。

如果作為一個創業者用了一個所謂的專業服務機構,但是這個專業服務機構給你提供的服務也只是平臺的服務,把項目放在平臺上,看看有沒有人對你感興趣,感興趣就做一下,不感興趣這個項目也就按自生自滅了。這樣的做法是不應該按照一個專業的服務機構來說收費的,今天逐鹿做的事情和華興做的事情是相當錯位的,我們告訴創業者,如果你想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那你就上逐鹿,我們給你提供一系列的工具促進你的交易的效率,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願意付出一個比較高的成本跟代價來保證交易的成功率,你可以請華興這樣的機構,但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

中國創業公司,80%的技術是一樣的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問的相當應景,我上臺之前正好跟另外一個公司洽談,我問他,你怎麽看中國現在創業公司的技術,從技術的角度來考慮。兩位兄弟跟我說,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差異化不是特別大,很多公司背後的技術80%是一樣的,這個可能跟矽谷還是不太一樣的,矽谷的很多公司還是靠一些獨門絕技的技術作為創新點。

在O2O領域,在機器人領域,我覺得中國應用的場景應該不會亞於美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市場,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領先了。80後、90後創業者,要有這個勇氣、有這個自信能夠走向全球的市場,我們這代人已經不太有這個機會,但你們有機會。中國這些新經濟的企業一定會走向國際化。下一代一定是有這個願望跟能力的。

至於資本寒冬,我在行業幹得太久了,聽寒冬這個詞聽得太多了。好處在於,至少我從事這個行業以來,每次冬天的時間都並不長,這個行業的機會不是周期性的,而是趨勢型的。各種各樣的創新,各種各樣新的技術,反應到生產力的提高,再持續10年沒有太大的問題。所謂的寒冬是從資本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說,以往資本遠遠的供大於求,現在可能到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平衡,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情。如果資本的供給相對來說不是像以往那麽充足或者說無限供給的話,作為創業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管理現金流,口袋里的錢怎麽管,包括未來拿到的錢怎麽管。這其實是一個管理現金流的事情。冷不是不好,一個人長期在熱帶生活其實對身體不是特別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601

為什麽說現在互聯網巨頭頻繁裁員對中國的發展是一件好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5/152801.shtml

導讀 : 這些從科技巨頭公司走出來的人才,本身的素質和見識,或獨當一面,或在某方面有過人的一技之長。這些人進入到中小企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

寫這篇內容要從一次同朋友小聚聊天說起,因為喜歡看歷史的緣故,總喜歡從產業整體的角度看問題,紛繁複雜的信息碎片聚在一起總能讓人看到世界發展的趨向。我這個朋友做的是獵頭業務,在交談中偶然談起資本寒冬,從這位朋友嘴里知道目前有一大批來自中國科技巨頭的裁員或辭職的高科技人才找工作。

近日,在毛啟盈老師一篇有關華為規模裁員的新聞報道里,華為副總裁林睿琦表示,華為員工數量相對所面臨的行業未來,“談不上臃腫、離規模性裁員還很早”。雖然是否認新聞,也不難從只言片語中嗅到,中國科技巨頭中佼佼者華為也頂不住如今世界裁員潮的趨勢,即使不是規模化裁員。聯想到前些時日,百度停止社招,阿里縮減校招名額,騰訊也傳出停止外包招聘的新聞。加之,互聯網曾經的門戶大咖鳳凰裁員和新浪的停止社招的傳聞。從很多方面可看出,即使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沒有媒體渲染的那樣艱難,這些涉及面這麽廣的裁員傳聞絕對不是單純的空穴來風。

但同普遍的悲觀情緒相左,我卻認為這是中國產業升級的一次契機,無論是裁員還是自動離職。這些從科技巨頭公司走出來的人才,本身的素質和見識,或獨當一面,或在某方面有過人的一技之長。這些人進入到中小企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可以這麽說,這些來自BAT、華為、鳳凰、新浪的人才,定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歷史節點上難得的人才儲備,如果真能物盡其用,看似悲觀的趨勢或能帶來好的結果。

從矽谷人才隨時準備跳槽反看中國

在一場創業峰會上,賽伯樂投資集團合夥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前副總裁張俊曾在矽谷待過很長時間,在會上曾分享一條信息,美國矽谷和華爾街創造的財富占到整個國家的一半。華爾街不用說依靠成熟的金融體系影響全球經濟走向,這條街聚集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聯邦儲備銀行等金融機構,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杜邦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等大公司。

而美國另一個經濟支柱就是矽谷,幾乎世界上引領著科技走向的巨頭都聚在此。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在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大約超過1500家。除了惠普、英特爾、蘋果、思科、英偉達、朗訊等老牌巨頭外,還有眾多中小的科技公司,並源源不斷有新獨角獸成長起來。矽谷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同華爾街組成了美國兩大經濟來源。

但真正帶動矽谷IT公司發展的是各種人才,總體上,約45%的矽谷人口至少擁有學士學位,而美國總人口中這一比例為28%。近20%的矽谷人持有研究生或其他專業性學位。矽谷吸引著來自全球的人才:逾60%在矽谷科技和工程領域工作的畢業生出生於美國本土以外。這種多元文化激發了各種不同的創意。

同中國高科人才喜歡紮堆巨頭公司相反,矽谷最為標誌性的則是創業文化,另一個特點則是矽谷人隨時準備跳槽,其中不乏來自惠普、英特爾、蘋果積累了大量經驗的人才。LinkedIn (領英) 也因矽谷人才流動依靠深耕職場,如今估值達298.67億美元(11月14日數據)。矽谷人更像自由的合同工,在不同工作間轉換。這就使矽谷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人才庫。相比其他地區,矽谷的專業人士更樂於接受來自其他公司的邀請。

例如成立在2007年的Dropbox,這家公司主要做雲端存儲應用。2014年1月,Dropbox估值還在100億美元;到了今年,估值已經翻倍,達到200億美元。而Dropbox之所以能夠發展真麽快,同其員工有不少來自於Facebook、Google有關,在巨頭之間人才流動也是常事,馬斯克發出的蘋果是“特斯拉垃圾場”言論就是對蘋果瘋狂“挖墻腳”的吐槽。除了大企業員工經常在巨頭和中小企業間尋找合適自己的發展機會,一些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也都曾在大型科技公司擔任過要職,要麽曾經任職於人脈深厚的小公司,要麽已經有過成功的創業經歷,要麽出身於三大名校之一:斯坦福、哈佛和麻省理工。比如因為《從0到1》一書中而被大眾所熟識的“PayPal黑幫”,從PayPal團隊走出的人創建了LinkedIn、YuoTube、Yelp點評、Yammer等7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類似Dropbox的新興企業名單還很長,假如沒有這些從成熟的科技巨頭公司走出的員工,這些公司能否快速的成為獨角獸就要打問號。

中國產業升級已迫在眉睫,裁員潮或是機遇

在中國這種現象卻相反,不是巨頭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庫,相反在中國經濟走俏的階段,巨頭公司最喜歡的是招兵買馬儲備人才,用一位創業者吐槽的那樣,一旦業務被巨頭看重,如果不乖乖就範被並購或接受入股,巨頭(考慮影響就不提具體公司了)甚至用出把整個創業公司團隊除了創始人外全部挖墻腳過來的手段,導致這些未來前景不錯的創業公司因人才問題夭折。

而另一方面來看,之所以巨頭拋出橄欖枝,就能整個團隊的挖過來,同中國高科人才喜歡紮堆巨頭也有關,雖然中國商業形態簡單粗暴,如果不是自願巨頭也難做到整個團隊挖墻腳。如果這個趨勢一直持續下去,恐怕,中國互聯網未來只有BAT的擔憂就不是一種臆想。這種現象嚴重的什麽程度?

在10月阿里雲2015雲棲大會上,馬雲稱互聯網三大巨頭不會阻礙創業者發展,此言一出就引起業內極大關註。原話是這樣:“有人說BAT這樣的三座大山在,普通人怎麽會有機會?我告訴大家,不是把村里的地主鬥死了,農民才會富起來。三座大山也好、七座大山也好,BAT依舊會繼續發展,但是你們是有機會贏的,因為今天的創業環境和融資狀態要比以前好很多。”

如果沒有潮湧的批評或社會一種潛意識的共識,長袖善舞的馬雲自不會發出這種聲音。另外,中國目前經濟狀態已經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歷史階段。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準,面積達到120.72平方公里。2015年3月24日,深圳蛇口自貿區(三大片區: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蛇口自貿區、珠海橫琴自貿區)、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也相繼被通過。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曾如此評價自貿區的出現,稱上海自貿區的正式獲批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意義不亞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成立。想象幾十年前深圳特區、上海浦東新區批準前中國經濟遇到的危機,到之後產生的連鎖反應,中國產業升級的迫切性已不用過多贅述。

然而,如果說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最缺的是資金、設備、技術和勞動力,在當下中國舊有的經濟發展到如今的階段,最差的就是人才。以蘋果為例,中國富士康等企業幾乎承擔了所有制造任務,而所占得利潤不過2%。如果,中國能催生類似蘋果這樣的高科企業,這將盤活的是一個涉及無數人的產業鏈,似乎目前中國未出現。

吸引人才先從留住人才開始

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無法完全複制的,矽谷也一樣,矽谷無法複制,矽谷的人才制度也一樣。在全球有幾百個地區試圖花巨資建立自己的矽谷,但無一成功。這讓我想起中國一句古話,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自1990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一套地區創新中心建立方案,不毛之地的矽谷誕生到如今已成為美國兩大經濟支柱地區之一。幾十年的積累和當時歷史機遇拐點這些都難重現,僅僅從皮毛上克隆談何容易。

我們知道,逾60%在矽谷科技和工程領域工作的畢業生出生於美國本土以外,吸引全球的優秀人才已是矽谷核心競爭力之一。以當下的中國來說,無論是北京、上海、廣州還是深圳還不具備這種強大的吸引力,但從中國發展至今已催生大批人才,在裁員潮或離職潮發生的時候,如果不能留住他們,未來吸引人才進來就更是妄想。

對於,如何留住已有的人才。我參照矽谷的人才制度認為,建完善的股票期權獎勵機制最為迫切,近期首席娛樂官散夥事件就是眼前的例子,做內容的創業團隊尚且如此,更何況涉及到整過國家未來發展的高科領域。成熟的股票期權獎勵機制對留住人才作用非常大,除了官方推動,企業家內部自發認可股票期權獎勵的認知也是很重要的,以小米來說,如今雷軍曾回應占小米近78%股權,雖然這可能是發展中一種策略的選擇,但如果普遍如此,類似中國公派留學人才87%不歸現象還將持續,恐怕中國人才流失全球第一的帽子還將繼續戴下去。

其次,考慮中國當下城市生存成本的畸形,戶籍激勵制度、房產分配也是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已有多地實施,如深圳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集聚工程”和“雛鷹歸巢”計劃,及上海地方“外專千人計劃”,這對有興趣在國內發展的人才就非常有吸引力。另外,重要的一條,優化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保護,讓人才進入中小企業有信心,這樣海量從巨頭走出的人才才會心無旁騖的加入到中國產業升級這一歷史進程中。目前除了批評中國人才喜歡紮堆巨頭,背後的中小企業難以成長,甚至一旦有起色就被打壓困境就有關。

在最後,如今中國經濟走向的疲軟,直接導致了中概股集體的下降,以前曾在一篇文章里曾寫過,除了一些國際化較深的中國科技巨頭受中國經濟走勢影響稍低,大部分中國高科企業對中國整體經濟氣候依賴十分嚴重。即使對於BAT來說,源源不斷輸出人才,和將留在海外的人才引回國內,中國產業升級進程或許才會加快,目前中國面臨的發展危機才有得到解決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039

科技尬金融 下一件大事:FinTech 看趨勢》全球四.七兆美元市場 金管會帶頭催攻

2015-10-05 TCW

科技業的下一件大事是物聯網;而對金融業來說,則是FinTech(金融科技)。這波席捲全球金融市場多時的大浪如今也來到台灣,在金管會連續出招下,台灣能不能孵出FinTech小金雞?

金融科技(FinTech, Financial Technology)的風,終於吹進台灣了。

九月二十四日,金管會金融科技辦公室正式揭碑啟用。此前不久,金管會才宣布開放金融業投資FinTech公司持股上限可達百分之百,而接下來,金管會還計畫為FinTech設立十億元基金和育成中心。半年內,端出一道道大菜,不難感受到背後的急迫感。

FinTech是過去一年國際上最熱門的詞彙之一,但對多數台灣人來說,無疑還是個新名詞。事實上,大家對FinTech的服務應該不陌生,如轉帳服務PayPal或支付寶,都是FinTech。

簡單來說,FinTech就是利用科技提供更低成本、高效率、高價值的金融服務。除了較常見的支付,還有P2P(個人對個人)借貸、電子錢包等。

而相對於科技發展腳步緩慢的金融業,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認為,不受傳統金融框架束縛的科技業,更能海闊天空地想出新模式。

科技業創新 搶食金融市場

隨著網路日益普及、速度更快,進而發展至行動化、雲端化、智慧化,到如今萬物皆聯網,FinTech就像是從一個熱帶低氣壓,一步步發展成超級強颱。高盛預期Fintech的市場規模將上看四.七兆美元。

而去年在美國上市的P2P借貸平台Lending Club,就是FinTech瘋狂成長的指標性個案。藉由網路平台及大數據信用評分系統,Lending Club提供借款者和貸款者一個可以直接媒合的新管道。

從二○○七年成立,至一五年第一季為止,Lending Club累積貸款金額達九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六九億元),而這個規模在一四年六月時,才不過五十億美元。

為什麼小小科技公司能 從金融巨獸嘴裡分得一杯羹?其實Lending Club找到的是一塊銀行吃不下的肉,也就是為數眾多,但貸款金額較小、需求較急、風險也較高的一群人。如同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所說:「FinTech 比的是數據能力。」勝負差距可能就在千分之一的利率,特別是對於必須先擁有一大筆資金池,才能進行放貸的銀行,先天就處於不利的競爭條件。

不僅如此,國際商業智慧分析公司SAS台灣副總經理高芬蒂也指出:「過去都是銀行說了算,但現在網路平台讓借貸雙方的資訊變得透明。」不難想像,為什麼這樣的服務很難從銀行內部發展出來。

也無怪乎美國第一大銀行JPMorgan Chase董事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會向投資人發出警告:「矽谷來了!」而且不只是矽谷,FinTech更早已在英國、中國、香港等地百花齊放。面對這場革命,與其築起高牆抵 擋,更多金融業者決定敞開大門,和FinTech合作。

有金融業者如花旗,自詡為「有銀行執照的科技業者」,也開始學習科技業舉辦「黑客松(Hackathon)」,一面尋找金融創新解決方案,一面培育 FinTech人才。或有業者藉由投資與FinTech結盟,目的不只是學習如何應用新技術,也透過投資,讓銀行本身無法經營的業務,以另一種管道將錢收 進口袋。

腳步太慢 外敵兵臨城下

國際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的報告指出,單單在一四年,全球對金融科技的投資總額就達到一二二億美元。回頭看台灣,資策會數據科技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林蔚君急切呼籲:「台灣要快,因為人家已經走到很前面了。 」甚至,國外FinTech公司,如獲得高盛投資的理財網站CompareAsiaGroup與資金營運平台C2FO,都已來台灣敲門。

在強大的威脅感及金管會強力推動下,國內金融機構也動了起來。凱基銀行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歐久菁就表示,他們已鎖定支付技術、數據分析、P2P借貸平台和 整合投資及財務技術平台這四大領域為首要投資標的。永豐金控營運長江威娜也說:「FinTech會有一定的角色。」永豐金不排除任何可能。

實際上,台灣也開始有FinTech公司萌 芽,如老牌第三方支付業者紅陽科技開發出整合導購功能的行動聲波支付;還有以推播互動式安全認證機制入選一四年FinTech金融技術創新實驗室計畫的蓋 特資訊,今年至目前為止已拿下七家銀行合約。而原本就在網路標會與保險有所著墨的喬美國際,預計年底推出P2P借貸平台,都可能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新星。

不過,就像阿碼科技創辦人黃耀文所說:「FinTech要有競爭力,法律系統必須要很靈活。」王可言也認為,「台灣還沒有一個給新創公司創辦人放心去衝的法規環境。」

但他並不悲觀:「我們加速還是有希望。因為科技通常是跳躍式的,也有可能創造一個新模式,讓台灣在全世界金融科技占有一席之地。」

低成本、高效率 FinTech搶食金融大餅—全球與台灣FinTech公司

支付平台

代表公司:PayPal

成績單:2015年第二季經手金流達660億美元

同類型公司:支付寶、Venmo、Stripe、*紅陽、*藍新

股權群募

代表公司:Crowdcube

成績單:累計成功募資金額突破1億英鎊

同類型公司:京東眾籌

P2P借貸平台

代表公司:Lending Club

成績單:截至2015年第一季,累計貸款金額達93億美元

同類型公司:陸金所、*喬美國際

自動化投資

代表公司:Wealthfront

成績單:總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20億美元

行動刷卡

代表公司:Square

成績單:日交易額突破1億美元

同類型公司:*紅陽、*精誠

P2P分期付款

代表公司:趣分期

成績單: 月成交額近人民幣5億元

同類型公司:*Installments

徵信芝麻信用

P2P保險Friendsurance、*喬安

雲端會計服務Xero

資安VASCO、*蓋特資訊

註:*為台灣公司 整理:何佩珊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80

做對一件事 讓運動粉絲幫你淘金 新生意經》這群素人如何分到一杯羹?

2015-11-23  TCW

運動大潮裡,不光國際品牌能吃下大餅,就連平凡人也能因熱愛運動,找到創業契機。

全台運動人口越來越多,但這個大餅,別以為只有耐吉(Nike)、阿迪達斯(Adidas)等國際大廠,才有本事沾上邊,其實只要抓住運動人口的「心態與特質」,你也可以把喜愛的運動變商機。

他,終結一人運動孤單感專賣三鐵裝備,四年營收增四倍一個週五晚上,台南市安平區一家自行車店裡,一位自行車教練正在台上帶騎,台下的老師、醫生、企業老闆與上班族在平均單價十五萬元的車上揮汗如雨,三十分鐘練習結束,大家氣喘吁吁的說:「這應該是台灣最有溫度的車店了!」這家店是二七七自轉車,創辦人陳信仲四年前從傳統自行車店轉型 「三鐵(跑步、自行車、游泳)專門店」,讓營收四年增四倍,今年台南、高雄兩家店營收挑戰五千萬元,是台灣最大三鐵社團,粉絲數近十一萬人,比同性質社團多出約一倍。

原本經營自行車店的陳信仲,曾面臨台灣自行車熱潮退燒,營收腰斬、出現虧損窘境,陳信仲一次參加路跑賽時發現,報名人數超過一萬多人,是自行車賽的十倍之多,「如果可以把跑步的人口挖過來,就算只有一%(百來人),我的店就能再變藍海了!」他研究後發現,最佳連結就是三鐵競賽。

但許多人聽到 「三鐵」就退避三舍,當時陳信仲還不太會游泳,為了轉型只能背起浮筒下水,最後雖因成績太差慘遭淘汰,但不可置信的竟然還是完賽。此後,凡是有客人上門來買自行車,他就會拿自己的例子說服對方嘗試三鐵賽。

剛開始被他「騙」來參賽的人雖然不多,但這批「種子部隊」成功完賽後,大家都很驚訝自己的能力竟然比想像中更強大,「你一定會跟朋友講,就會擴散!」紛紛在臉書上亮出成績, 「三鐵不難」的印象就這麼被一層層推廣出去。

這種效應如滾雪球般啟動,二〇一四年一場約兩千人的三鐵賽,二七七團報人數就占了三成,比賽當天大家一起穿戴印有「二七七自轉車」字樣的T恤與帽子,更加強了它 「三鐵專門」的形象。

陳信仲打破了三鐵是一個人比賽的孤單感,每週舉辦三鐵團練活動,讓運動消費者感受到溫度、提升了黏著度,當運動消費者開始有裝備升級的需求,自然不斷的提升二七七自轉車的銷售率,三鐵產品的高單價商品,讓陳信仲的營收提升四倍。

他,把不起眼裝備分眾化襪價是別人十倍,年營收三千萬「運動時,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襪子?」十一月初才剛從美國紐約馬拉松賽回台的太肯運動科技執行長林合政,注意到這個運動消費者最忽略的配件,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一門三干萬的生意。

因注意到這點,五年前林合政把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對襪子舒適度與功能性的研究成果,重新命名、定位後上市銷售,一雙平均定價約三百元的襪子,是一般襪子約十倍。太肯開發出延緩疲勞的路跑、耐激烈撞擊的球類、保護小腿肌腱的自行車等十餘種專門運動襪,品項之多,超越國際一線大品牌,因此一推出就在網路引發討論,兩個月賣出五千多雙。

不僅區分運動類別,還要依照運動時不同的壓力點區分左右腳,也會依照運動者的經驗值推出不同的產品。林合政把原本大家最不以為意、最容易忽略的襪子,分眾再分眾、做到接近客製化的程度,藉此把最專業的運動襪,變成最普及的配備,讓太肯一炮而紅。

原本就是靠網路粉絲起家,至今太肯的銷售仍有七成至八成來自電子商務,現在,太肯加大力度經營中國等海外電商市場,林合政預估,未來三年營收年增率可望維持在一五%至二五%,只要全球經濟局勢越不利,運動人口反會越多,「因大

家都太悶了!」

他,整理路跑者專業新知養出比雅虎更精準的最大路跑網可以健康、快樂、持續跑步的秘訣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越跑越快?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五年前在台灣,卻很難找到好答案。

直到二〇一一年「運動筆記」網站成立,目前它擁有的臉書粉絲超過二十九萬人,是台灣本土最大路跑入口網站,而它能夠成功匯集人氣,靠的是一件事情:知識。

運動筆記創辦人張義原是雅虎奇摩媒體資訊服務事業部資深總監,就讀台大EMBA、開始接觸路跑,還開啟台大EMBA跑戈壁的風氣,他雖然跑出了興趣與健康,卻是小傷不斷,與張義一起跑步的同好,也有人出現了膝蓋受傷等問題。

張義從自己熟悉的網路上尋求知識與協助,卻發現在台灣找不到如全球最大——美國Runncr's World 這樣專門提供慢跑知識的網站,才與EMBA同學姚焱堯一同創辦了運動筆記。

在雅虎時,張義的主要工作就是彙整報紙、雜誌、網路等各路媒體的新聞,並挑選出能在首頁吸睛的標題,雅虎服務大眾客戶、一天提供四千則新聞,但運動筆記精準的服務路跑愛好者,每天只提供六則至七則專業新知。

「世界上不缺內容,缺少的,是系統整理過的內容,」張義說,他針對路跑者實際會遇到的問題,雇用五位編輯,不是為了產生內容,而是分門別類把散落在全球網路上的資訊,系統性的整合、變成知識後放上網站,從跑步的技巧、裝備的比較等,只要是跑者想知道的議題,都是他服務的範圍。

精準的行銷,網站流量很快一天就衝高到十萬人次,

這樣的數字雖然

與雅虎新聞一天

一千萬人次難以

比擬,但會員全是路跑愛好者,

這樣的高純度也

吸引耐吉等運動

相關業者下廣告、

提供文章。

初期靠「知識」

集氣成功,接下來就靠「照片」增加會員黏著度。

十一月八日,上萬人參加的田中馬拉松開跑,五位「運動筆記」的特約攝影師在路邊按下一張張快門,總計拍攝約五萬張照片,只要是運動筆記的會員,網站還會主動通知你要記得下載。

在美國,這樣的運動照,一張要收費二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二十元),在日本也要約新台幣六百五十元,但在運動筆記,卻是免費。張義說,目前合作的專業攝影師約有二十位,把跑者姿態記錄下來,一方面增進舊會員黏著度,一方面也可能帶入新會員,讓網站持續壯大。

這三個故事只需要做對一件事:從自己最熱愛的運動下手,解決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你也能抓到運動大商機。

文 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04

劇團CEO要柯文哲做的第一件事:剪鼻毛 他滿口粗話 竟是小英、柯P禮儀老師

2016-01-04  TCW

大學考七次、自稱老粗的他,不只搞劇團,更是政商界名師,從吃飯、坐立到鞠躬都教,心法竟是「把自己放到最少」。

「這位是我的禮儀師……,」台北市長柯文哲,有次向媒體如此介紹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

「×!恁爸是你的禮儀老師,禮儀師是幫往生者化妝的人,你知不知道……,×!」李永豐私下這麼碎念柯文哲。

一個滿口髒話的人,為什麼會成為柯文哲、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和各路企業老闆的禮儀老師?

李永豐外表粗俗、言行狂放,其實心思細膩、重人情溫暖。他長年帶領紙風車劇團深入全台各鄉,為兒童免費演戲,帶來歡樂。這次選舉,藍綠陣營的候選人也爭相邀請紙風車劇團到選區表演,以吸引人氣,演出場次已經滿滿排到投票日前。

不只劇團受歡迎,李永豐本人還被不少參選的政治素人拜託,教他們應對進退之道。其實,就像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投身選舉前,找過專人指導肢體語言、溝通技巧,四年前蔡英文初次參選總統時,就開始找李永豐為她上課。

李永豐是大學戲劇系科班出身,當過演員、導演,熟悉專業表演的學問。

對於政治人物,他說,除了透過演說傳達情感,跑紅白帖、選舉拜票時,與一般民眾接觸的時間通常只有幾分鐘,候選人要在那幾分鐘之內讓人留下好印象,同樣須善於傳達情感。情感的展現,不只透過語言內容,還有表達的方式,也就是肢體語言,而這正是他的專長。

考禮儀,問倒拘謹小英教她「拆關節」軟化肢體

不過,像蔡英文這樣拘謹的學者型人物,剛開始難免懷疑「學這個做什麼」。李永豐提出了幾個問題問她,例如「上台演講,眼睛要看哪裡?」「參加告別式,要怎麼鞠躬?」「跟不同的人,要怎麼握手?」等等,這才讓答不出來的蔡英文服氣,乖乖上課。

蔡英文上了四堂課,包括在劇團的排練場,對著李永豐不斷拋出的題目,練習「一分鐘即興演講」,訓練說話節奏和反應。

李永豐也播放當年蔡與馬英九辯論ECFA的影片,讓她看到自己的缺點。像是答話時一直看著馬,鏡頭只能拍到她的側臉,忽略了訴求對象是電視前的大眾。二○一五年底剛舉辦過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蔡英文熟練到「眼觀四面」,顯示學習有成。

四年前,李永豐還特別花了一整堂課,讓當時在公眾場合身形僵硬的蔡英文,練習「打開身體」。

他用的是默劇課程裡的肢體訓練,包括「孤立動作」(isolation),從只能動頸部、動肩膀等一一拆解關節,來軟化手腳、軀體。「人對於不習慣的事情,雖然有情感要表達,但身體會失措、看起來沒自信,」李永豐說明身體開發課程的目的。

教社交,柯P照做跟幕僚握手,練習正眼看人

柯文哲也是那種站上舞台,手腳放不開的類型。二○一四年柯文哲參選,從白色巨塔裡習慣被人拜託的權威醫師,要走入人群低頭拜票,於是被幕僚帶去找李永豐上課。

「我第一件事就跟他說,鼻毛要剪一剪,」李永豐說。

柯文哲站著講話時習慣「駝背、後傾、凸肚、肩膀垮下來」,他教柯要把身體重心往前、往上提,演說的時候,腳後跟甚至有點要隨著聲音提起來的樣子,這樣才會 讓聽者覺得誠懇,聲音也才會放出來。此外,他還讓柯的幕僚、劇團人員輪流與柯文哲握手,讓社交能力極差的柯文哲,練習正眼看人。

如今已當了一年市長,柯文哲的應對進退還是常常被批評失禮。問他是否仍記得李永豐教的禮儀,「有啦有啦,握手要看著人家的眼睛,身體不能站直直的,要前 傾;還有鞠躬的時候,要彎到看見自己的腳趾前緣……,」柯文哲說,他當時跟李永豐上了三堂課,一次兩小時,很認真,「但是考完(指選舉結束)第一天,我就 變回自己,下次有政治考試的時候再拿來用,哈哈!」

李永豐強調,除了柯文哲愛穿高腰褲的習慣仍然不好看,如今蔡英文和柯文哲已是明星級的人物,表現自己的風格時,不會再讓外界覺得突兀。只有政治素人才需要透過他的指導,在面對陌生群眾時展現自信。

五個訣竅,都講誠意張花冠、涂醒哲團報當學生

像這次代表社民黨參選立委的新人李晏榕,也因為父親李焜耀(友達創辦人)和母親藍瑞雲是紙風車的長期贊助者,在父母提議下找李永豐上課。她說,包括走路的 步伐大小、手臂、肩膀擺動的幅度,都被李永豐逐個調整,她覺得很受用,「因為政治人物在外走動,很難一一跟民眾說上話,所以要透過肢體給人穩重、值得信賴 的感覺。」

前前後後,包括立委陳明文、嘉義縣長張花冠都曾是李永豐的「學生」,去年參選的嘉義市長涂醒哲和一票議員共十五人,選前也集體找李永豐開課。

甚至,還有企業老闆私下請李永豐指點演說技巧、幫公司主管上鞠躬握手課。

摘要整理李永豐的五個禮儀訣竅,會發現「誠意藏在細節裡」,不論政壇或商場交流,都可參考。

握手:男人跟男人握手時,另一隻空著的手也搭上來握,或拍拍肩,會顯得更熱情,但對於長輩和女性不可如此,否則沒分寸。女性跟阿嬤握手時,摟一摟肩會讓人覺得溫暖。與坐輪椅的人或小孩握手時,要蹲下來。

鞠躬:參加告別式,坐等十幾、二十分鐘,只有短短二十秒的致祭時間表現誠意。最適當的鞠躬是彎腰四十五度,亦即剛好看見自己的腳尖,而且速度要慢,不必為了跟上司儀口令而點頭如搗蒜。家屬答禮時,也要與家屬的眼神接觸後再彎腰。

吃飯:餐桌上不要一直講自己的事,可多向同桌的人提問題,讓人覺得你健談、關心他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幫人夾菜時,分量只要少許,以免人家不愛吃而勉強接受。

拜會:到人家的地方,一定等主人坐下自己才坐,眼神也要環場一圈,跟在場每個人都招呼到。若坐沙發,背挺直表示嚴肅、略前傾表示關切,有啤酒肚的人切忌後仰,會讓肚子整個凸上來、不莊重。

演說:不論面對人數多寡,眼神要常常落在觀眾席前三分之二排中央的位置,讓多數人覺得你在看他。目光的環視可抓住前、後、左、右四個點,不必依序,慢慢擺動,才顯得自然而關照全場。

李永豐強調,從細節才看得出這個人的修養。但令人好奇的是,他本身不修邊幅,自稱「老粗」,是「不會游泳的游泳教練」,又為何能拿捏出這許多細節?粗與細,他都表現得極致。

一個信念,為別人想吳念真讚:不是算計是柔軟

熟悉他的導演吳念真說,李永豐念戲劇,懂得「節奏」,知道什麼時候該出現什麼(指禮節的步驟 );加上從小的環境養成,李父是嘉義布袋漁村的漁會代表,家裡開雜貨店,人情往來緊密,他從小就能體會與人、與長輩的相處之道。

吳念真還舉了一個故事,說明李永豐有著別人無法察覺的體貼。

有一年春節,李永豐想要拿紅包給一位離職創業但不順遂的前員工。他事先把紅包拿給吳念真,聚會時由吳念真交給對方,對方當然先推辭,此時李永豐就用他一貫的粗口,罵對方怎麼能不接受吳導的心意,劈哩啪啦罵得對方非收下不可。

「他減除對方的尷尬、人情溫暖做給我,自己又達到資助目的,不是算計,而是一種柔軟。」吳念真說。

李永豐自己則解釋,他常常在公祭、應酬場合觀察,「偷看大器的人都怎麼做。」例如他有一次到台中的聯聚建設拜會,從進大門開始就有人迎接,在搭電梯、進會客室等待老闆來時,都一直有人陪著聊天,不被冷落,這個做法就被他學起來。

他認為,禮儀的眉眉角角能夠做周全,靠的是「為別人著想」的心理。「當一個人把自己放到最少,就能養成關心別人的習慣,」李永豐說。

這也難怪,許多事業有成、社經地位高的人,要向來自基層、大學考了七次,嘗過許多挫敗滋味的李永豐,學習如何「放下身段」了。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