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印度地頭蛇+聯發科 是這樣KO掉三星

2014-11-10 TCW  
 

 

在三星與全球手機商的大戰中,這張面孔,你從未注意過,但一定要認識。它,就是印度當地品牌,自詡為「手機業Zara」的Micromax。

它結合聯發科擊敗三星的過程,正是現在新興國家手機市場的縮影。

當全球將眼光放在中國時,印度已成為全球規模第二大手機市場。根據香港市調公司Counterpoint估計,今年第二季,Micromax在印度整體手機出貨量,以市占率一六.六%,首次打敗三星的一四.四%,成為第一大,其在印度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也進逼三星,坐二望一。

去年底,三星的印度發言人對《富比世》(Forbes)說:「我們不認為Micromax稱得上對手。」才幾個月,這家只做手機六年的公司,就讓三星灰頭土臉。

許多人記憶猶新的是,三星幾乎是二十年前就展開國際化之路。以中國為例,三星在一九九二年中韓建交當年就進去,二○○五年成立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研究範圍從路易威登(LV)等奢侈品牌怎樣打進中國富人圈,到中國國企領導制度全都涉獵。在印度,三星也是一九九五年就在當地成立合資企業,但,這麼努力在地化的三星,為什麼還是打不過Micromax?

關鍵一:最快聞到在地需求待機久、雙卡,迅速滿足農村消費者

Micromax原是一家賣數據卡的零售商,共同創辦人為四十歲的夏瑪(Rahul Sharma)等四人。二○○八年以前,這家公司辦公室只有兩坪大,專賣企業軟體、電信服務和電腦硬體。

Micromax沒有三星龐大的行銷資源,但當硬體差異化越來越小時,在手機市場的競賽,比的是誰有「敏銳的鼻子」,誰先「聞」到需求。這點,對真正的「在地人」Micromax而言,並非難事。

印度當地基礎建設不佳,鄉下地方可能半天都沒電,工業區甚至一天會停電四到五次。夏瑪看著農村消費者排隊充電,嗅到了市場未被滿足的缺口。他們找上聯發科,開發出第一款手機X1i,搭配大容量電池、主打低耗電,超長待機三十天,就此打響名號。

另外,印度戶政系統差,綁約違約率偏高,電信業者不流行購機補貼,民眾幾乎都用預付卡,哪家資費低就用哪家,因此常要換SIM卡。Micromax發現需求,與聯發科合推印度首款可安裝兩張SIM卡的手機。而大廠還需要經過內部層層評估,如三星隔年才推出相同功能的產品,諾基亞(Nokia)則足足晚了兩年半。

聯發科技印度分公司總經理郭耿聰表示,選擇與Micromax合作,就是看上夏瑪靈活的腦袋,能感受到市場的脈動。

關鍵二:瞄準正確價格帶搭大廠研發順風車,推1╱4價高階機

Micromax一年就推出五十款新手機,夏瑪曾對《富比世》說:「我們要做Zara或Mango,而不是Gucci或Prada。」這意味著,其供應鏈能快速反映市場需求,而且具價格競爭力。

《富比世》報導,當三星發表Note 2同時,Micromax就搶先推出仿效Note 2的beta版試水溫,向中國供應鏈下單,消費者用四分之一價格,就能買到不輸三星的產品。

Counterpoint行動研究的總監康(Tom Kang)指出,Micromax瞄準到正確的價格帶,「六十美元到一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元至三千元),這個價格帶是國際品牌並未瞄準的,所以留給本地品牌可以進攻的空間。」

Micromax因為小,反而沒有包袱。它搭上三星等國際大廠的研發順風車,購買次新一代、兩岸供應鏈現有的零組件,省掉大筆研發費用,而只要把心力放在想清楚消費者喜歡的介面功能即可。

聯發科技新興市場客戶處資深處長王中聖指出,Micromax領先當地廠商推出四核心手機,今年年中也已發表印度當地品牌第一款八核心手機。

關鍵三:讓鄉下人埋單的行銷術贊助運動賽事,請來大咖金鋼狼代言

平心而論,Micromax的營運模式不難被複製,這兩年,它也努力建立競爭門檻。

Counterpoint報告指出,Micromax這幾年砸大錢建立品牌形象,不只買電視廣告,贊助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地的運動賽事;甚至大手筆邀請品牌代言人,去年還請來飾演金鋼狼的好萊塢明星休.傑克曼(Hugh Jackman)。

夏瑪對《富比世》說:「即使是住在很鄉下的人都知道休.傑克曼。最終他們會視我們為一個高端品牌。」

現在,Micromax已將國際化腳步,邁向南亞、俄羅斯和東歐,甚至打算進軍非洲。

幕後推手:聯發科搶先合作結盟晶片廠、平台,軟硬體都有人罩

類似Micromax的案例,正在以亞洲為主的新興市場大量出現。在他們與三星的交手戰中,有中國零組件廠商的影子,當然,也有最重要的幕後推手——聯發科,這也是聯發科今年前三季稅前淨利年增一倍的關鍵之一。

二○○四年,聯發科就到印度買下一家公司,找上當地手機品牌Micromax、Spice、Lava等領頭羊,然後回到台灣及中國,與零組件廠商討論,看能否一起進入印度市場,滿足當地需求。

「那時候,我們是叫作觀光團啊,每兩個月就帶一個團去中國大陸、去台灣present(簡報)說,為什麼要進入到印度市場?這市場有多大?」郭耿聰表示,「甚至於第一個階段,你不知道怎麼去訂機票,第一天到以後拉肚子,沒關係,所有東西我們都幫你準備齊全在那個地方。」

「Dual SIM(雙卡),其實是當時聯發科在新興市場很成功的一個點。」郭耿聰說,當印度本地品牌看到聯發科支持的Micromax等品牌成功了,「就一票人往裡面殺了!」據聯發科估計,目前聯發科在印度功能型手機晶片市占率約三五%、而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占率約四成。

Google也幫了聯發科一把。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葉恆芬指出,現在平台業者多與晶片廠商結盟,例如Google及聯發科、Firefox與展訊等,本地企業軟硬體都有人「罩」,降低進入門檻。

手機價值鏈的改變,給了更多地頭蛇竄起的機會。

明年,地頭蛇經濟仍是手機供應鏈的重點題材。從聯發科與Micromax合作的案例也可看到,中國手機供應鏈商的價格雖比台灣犀利,但,這群在地廠商更需要能靈活應變的夥伴。而這,或許是台灣在新變局時,最有利的立足點。

【延伸閱讀】地頭蛇崛起,危及三星龍頭地位——5國新興手機廠2014年在地市占排名

■印度第1:MicromaxQ2在印度手機出貨量市占率16.6%,首度超越三星,全球排名擠進前10名

■中國第1:小米Q3全球手機出貨量僅次於三星和蘋果,全球排名首登第3

■印尼第2:NexianQ2在印尼拿下智慧型手機市占率18%,僅次於三星

■馬來西亞第5:NinetologyQ2當地智慧型手機市占率達7%,超越蘋果,同時三星市占率從去年6月的35%跌到18%

■菲律賓第2:Cherry MobileQ2在菲律賓市占率衝上13%,落後三星2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Counterpoint市調、IDC、Canalys、Jana、資策會MIC、工研院IEK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99

強龍VS.地頭蛇——專車的興起與未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87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2 12:35 編輯

強龍VS.地頭蛇——專車的興起與未來

近期關於專車和出租車的爭論一直很激烈,反方認為專車為“黑車”提供了繁衍的土壤,安全性很難保障,且仗著幾位不差錢的 “爹”,利用補貼和流量優勢,對原有的出租車市場形成不公平競爭;但正方觀點認為,專車興起是一種必然,這是對原有效率低下的出租車市場的一種改造,對傳統思維下法規的挑戰,該用市場化的方法來監管引導,而不是簡單的”扼殺“。

對此,筆者作為一個常年出差打車的優質用戶,還是傾向於第二種觀點的。倒也沒覺得出租車司機像之前一篇流傳甚廣的帖子一樣說得那麽不堪,只是在北京街頭,瑟瑟寒風中提著一個大箱子著急打不上車,被迫走上半個小時的那一瞬間,使我不由自主的站在了專車這一邊。至少現在可以訂一輛專車在開會的樓下等著,不用擔心趕不上飛機,也不用擔心誤了下一場的路演(但由於北京的交通實在是太無法捉摸,本人還是會經常路演遲到,願看到此文的客戶小夥伴們能夠繼續寬容,好人有好報,你們的股票組合收益一定會遠遠超出大盤的!)。

而且,專車作為旅遊鏈條中目的地小交通的組成部分,移動端的快速發展將高效的推動在線旅遊的滲透率提升(這從攜程投資易到用車也可以看出專車對於旅遊行業的價值),為此,我們對專車市場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梳理研究。

由於目前專車尚屬於新興事物,尚無官方數據可以估算其市場容量,但我們可以從租車(租車屬於自駕租車,而專車屬於代駕租車,都屬於以共享模式來彌補用車需求和購車需求之間的空白)的快速發展來窺見專車市場的巨大市場空間。

羅蘭貝格數據顯示,中國租車市場規模從2008年的90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34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9%;車隊數量則從2008年的10萬輛增至2013年36.9萬輛,複合增長30%。預計2018年中國租車市場規模將增至650億元,車隊數量達到77.9萬輛。

中國租車市場行業增速遠高於歐美發達國家,主要是因為中國這幾年的汽車保有量增長飛快,而租車市場又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租車市場滲透率(租賃車輛數占車輛總數比例)還很低。羅蘭貝格數據顯示2012年只有0.4%,而同期的日本2.5%,美國1.6%,韓國1.4%,巴西1.3%。

這里可以看到,日本的租車市場滲透率高於美國;主要是因為日本的人口密度高,在大城市的持有車輛成本高;當然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公共交通發達後對駕車出行依賴也降低。

再來看中國,國土面積和美國差不多,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在全國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限牌政策。這里有城市規劃不合理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口密度太大導致的城市交通傭擠而不得不采取的降低城市交通壓力的措施。這樣的環境下必然推高車輛持有成本和降低自有車輛帶來的便利和舒適度。美國現在人均擁有的汽車數為0.7輛左右,假設中國的國土面積上承載車輛數和美國一樣,中國的人均車輛數只有0.2輛左右。所以,中國人更多的休閑旅遊需求和商務用車需求需要由租賃車輛來滿足。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的租車/專車市場會比美國大許多。




從專車市場的參與者來看,除了知名的易到用車、一號專車外,還有滴滴專車、Uber、百度專車,神州和一嗨等。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與出租車相比,各個專車的最低價格與出租車價格範圍基本一致(以上海價格為例,出租車起步價14元、里程費2.4元/公里,而專車最低檔用車的起步價均為15元、里程費2.17-2.9元/公里),而專車的車輛和服務又好於出租車,正是這部分用車流失導致了對出租車需求的強烈沖擊。


資料來源:各專車軟件APP、華泰證券研究所整理(引用請標明出處)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專車之間比較來看,由於運營模式的不同,滴滴專車,一號專車,易到用車、Uber、百度專車等相對更輕,以搭建平臺為主,而神州租車、一嗨租車、AA租車除搭建平臺外,還擁有自己的車隊。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專車之間的價格範圍相差不大,其中uber的人民優步最便宜,而滴滴專車的豪華型價格最貴。

資料來源:各專車軟件APP、華泰證券研究所整理(引用請標明出處)


國內的專車模式大多在uber的模式上進行改進創新,那麽uber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同樣值得國內專車企業借鑒。
一、Uber面臨的挑戰:
1、悉數Uber成立至今面臨的各種挑戰:
Uber 可以說是矽谷近幾年來最成功的新創公司,2009年在美國成立,如今估值超過 400 億美元,目前已經在全球 50 個國家、250 個城市推出線上租車服務。除了愈來愈大的市場和公司估值,Uber 最需要面對是遍及全球範圍的監管危機,以至於 Uber 租車服務合法性備受質疑。

2、2014的沖突升級



總結:Uber 所面臨的爭議大致有三個方面:當地法規、司機政策、安全問題。由於 Uber 開啟了公共交通分享經濟的新模式,許多國家和城市並沒有相關的法規,Uber 是否合法無法定論。究其根本是侵害了相關利益集團的長期壟斷。


二、作風一貫強硬的Uber在不斷的官司與抗議中是如何擴張的
1.身份的轉換,2009年,Uber成立之初叫”UberCab”,2年後為了規避法律風險,更名為Uber,將自己與出租車分離開來。
2.規模的擴大,Uber一直在挖掘那些潛在的、願意吃苦受累的專車司機。但是,這類人往往沒有車,甚至還有不良信用。Uber通過次級貸款,讓這些沒車的人按揭購買車輛,加入自己的車隊,形成規模優勢;但是其中的風險卻甩給了金融機構。
3.靈活的價格,通過降價、補貼吸引用戶,提升用戶基數,同時用滿意的服務留住用戶。
4.法律的模糊,在北美,出於交通方便以及能源的考慮,共享打車合法且被鼓勵,Uber堅稱共享行程;另外在普通法的國家,法官判例可以被引用。
5.公眾的支持,通過自身的服務與價格優勢以及接二連三推出賣雪糕、搬家、快遞、送餐等服務得到公眾的認可,通過公眾的支持向有關部門施壓。


Uber的成功總結:
1、平臺化的連接撮合作用,大數據時代下的分享經濟模式
2、對用戶需求的實時滿足
3、人、車、物的流動資源配置


三、中國專車市場環境:
1、政策:就在多地認定“專車”為非法服務時,2015年1月8日,交通部公開表示,當前各類“專車”軟件將租賃汽車通過網絡平臺整合起來,並根據乘客意願通過第三方勞務公司提供駕駛員服務,是創新服務模式。不過,交通部將私人駕駛車輛混入專車經營的行為定位為黑車。由此可以看出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政府鼓勵創新。

2、競爭:傳統的出租行業,與滴滴專車、一號專車類似的服務平臺,與神州專車類似的傳統租車公司、Uber這樣的外來競爭者。

3、展望:隨著信息溝通成本、物品流動成本、人員流動成本的降低,很多美好事物的擁有成本會更低。資源整合平臺的商業模式帶來了對人們生活理念的沖擊,生活可以變得更自由,變得有更多選擇。我們不需要擁有,也可以享受。我們可以提供專車、也可以提供搬家、快遞、送餐等延展服務。將來會有數以千計的O2O終端,也許新的整合正在悄然進行。但就專車這個市場而言,相信只有可靠的安全保障、一流的服務與信用以及對用戶需求的實時滿足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來自華泰旅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27

圖解港股地頭蛇:秒懂輝山乳業! 徐佳傑

http://xueqiu.com/7813497513/37961598
這一次找的是一個乳業公司,一個地區龍頭$輝山乳業(06863)$  
為什麼不說更有代表意義的$蒙牛乳業(02319)$  呢?
因為大家都知道啦!這麼知名的品牌還需要我來湊熱鬧嘛?
類似$伊利股份(SH600887)$  $光明乳業(SH600597)$  都不需要我多費唇舌啦。

如果反響繼續好,我將開始涉足A股,美股系列。

對,我又在不要臉求關注,目前已涉足A股,出了http://xueqiu.com/7813497513/37984418 藍思科技的圖解報告

恩。由於這是「一分鐘系列」,所以深度是有限的。我的本意是如果這個系列(13個行業)做完了效果好,將出一些有深度的解析。一些還是未知數。主要看最近忙不忙。
有人問我是不是買了這些股票。(很不幸,樓主的錢都被套在越南了,這不是開玩笑)

好了,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啦!



(註:與菲仕蘭的合作,包括7億人民幣的合資建廠,和3000萬美元的二級市場購買股票,限售期6年,數據來自上市公司公告)





完。

以上所有圖片皆由本人親自製作。轉帖請註明源頭。否則……詛咒你一輩子上廁所忘記帶草紙![大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84

零售行業正從“地頭蛇”模式進入“過江龍”時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31/151247.shtml

QQ截圖20150721165251

在如今的商業社會里,互聯網如同一座巨大的舞臺,表演著經濟的興衰沈浮。電商O2O、在線教育、在線醫療、P2P、智能硬件等角色輪番上臺表演,獲得了一片叫好聲 。這些角色的主演大多數都是互聯網公司,他們年輕有活力,顏值又高,所以被親切的稱為小鮮肉。而傳統企業作為老戲骨,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這座舞臺中的綠葉,襯托的小鮮肉們越發貌美如花。在這個看顏值不看價值的年代,小鮮肉們的人氣高漲,而隨著他們的聲勢越來越浩大,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所謂虛擬經濟,讓綠葉們羨慕和擔心不已。

比如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傳統零售商便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電商卻依然高速發展。據商務部發布的信息,上半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約為5.66萬億,同比增長30.1%,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約1.1萬億,同比增長33.4%。也就是說,未來數年,電商的份額還將進一步擴大,而實體零售的占比將進一步降低。不僅僅小鮮肉與腦殘粉們開始對傳統企業這些綠葉們唱衰,就連傳統企業自己也有些慌張,開始不顧一切的互聯網化,試圖也把自己偽裝成小鮮肉,仿佛做不到便會被淘汰。

零售行業的地域界限正被“互聯網+”瓦解

相對於“互聯網+”概念的普及是對互聯網經濟的肯定,對於整個面臨互聯網有些措手不及的傳統經濟來說,它更像是一根定海神針,為傳統企業指明了自救甚至突破的道路。隨著互聯網對滲入傳統經濟的滲入,線下的紛紛觸網,線上的爭相落地,整個零售行業正由規模化向細分化、個性化演進。而在地理上,最根本性變化是消除了時空距離,整個世界被網絡連為一體,局域性市場正再被瓦解。所有的傳統零售商從起初對互聯網不屑一顧,到如臨大敵拼命互聯網化,再到如今的追逐互聯網+,這個轉變正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已經意識到,互聯網帶給傳統零售業應該是融合和漸進式的改革,而不是革命或者是取代。

其實冷靜下來再回頭看,傳統零售業與電商之間的界限,早就已經開始沒有太明顯的區分了。像傳統零售商出身的蘇寧國美,在發展線下門店的同時,也一直在積極拓展線上業務。現在的他們已經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傳統零售商。除了這種全國知名品牌零售商的業務形態轉變,區域品牌零售商也在積極打通線上與線下。當前的大趨勢除了縱向的傳統零售與電商的界限開始模糊,還有另一個橫向趨勢正在日益明顯:在零售行業占到很大比重的區域性品牌零售商,伴隨隨著互聯網的滲入,互相打破了各自的區域和渠道限制,如果把整個零售行業看做一場博弈,那麽區域品牌們的楚河漢界則正在消失。區域性品牌將會受到越來越多外來品牌的競爭,而自身也將成為其他同類區域品牌眼中的“入侵者”。跨區域競爭成為每個零售企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產品重度垂直,區域品牌將成過去式

零售企業的目前有兩個顯著地變化:一,行業重度垂直細分已成必然。二,隨著互聯網滲入導致地域界限的瓦解,區域品牌的概念將會消失,跨區域競爭已成常態。也就是說,未來的零售行業,想要崛起和發展,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產品上必然是需要專註和深耕,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同時在品牌定位上,如果依舊定位為某某地區品牌,想要偏安一隅,將註定會被動面臨無數其他同行業的跨區域競爭。而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只有進入其他區域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以曾經的華中地區食品零售龍頭企業良品鋪子為例,在移動互聯網之風刮起之後,其在1400多家實體門店的核心業務之上,開拓了電商平臺、品牌B2C商城等消費者前端平臺,百萬粉絲的社交平臺以及龐大的產品鏈供應平臺等,同時線下也開通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交易方式,模糊了線下與線上的界限同時,業務範圍已經不局限與華中地區,隨著業務的迅速拓展,它的區域特征開始模糊,已經成長為了全國性的品牌。而這只是整個零售行業的一個縮影,隨著“互聯網+”的日漸成熟,傳統零售業將會逐漸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彼時將會真正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條件,形成“店商+PC端+移動端”的全渠道經營模式,顧客無論在哪個環節,都能獲得一致的服務與體驗,同樣的產品面前,有更多的選擇和比較。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屬性,所以,零售行業的地域界限必然會被徹底瓦解,所有品牌都會被動或者主動的面臨其他地域品牌的滲入和競爭。想要安靜的做一名地頭蛇,已經成為不可能,更是自尋死路。也就是說,整個行業將或被動或主動的從“地頭蛇”模式進入到“過江龍“時代。

洗牌與燒錢將無法避免

傳統零售線下講究地理位置,新開的門店像一座又一座的營盤一樣,不斷擴張滿足經營需要。而線上電商的運作則屬於膨脹、爆破式的運營方式,通過不斷的信息輸出,增加用戶的比對時間,拉伸購買決策過程,達到銷售目的。在經歷多年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型發展,延續多年增長、幾乎躺著也能賺錢的美好時代之後,零售業正在向一個精細化、智能化時代邁進,隨著區域零售商線上線下的融合,品牌間的互相亂入,在大家商品采購議價能力都未必占優的情況下,區域性零售商想要從地頭蛇向過江龍的角色成功轉變,除了需要對產品專註和做到極致,也需要努力提升品牌營銷的能力,以此突破現有的區域界限,成為全國品牌。而全國性品牌想要在這場人人都是過江龍的初期維持領先優勢,就必須在面對更對的競爭對手時,投入更多的資金來創新和升級,不給對手超越的機會。

在未來的零售市場,必將是全國性連鎖企業、行業龍頭的天下,它也許不會像線上純電商市場一樣由少數幾個巨頭壟斷,但企業的數量也決不會像現在這麽多。能活下來的只有從地頭蛇蛻變為過江龍的企業。那時的整個行業,除了產品和品牌的區別,品牌輻射的地域界限將會相互交錯。而那些沒有規模優勢、連鎖優勢的企業在劇透的擠壓之下,可能難以立足,它的盈利將會變得舉步維艱,稍不留神,就可能會成為被稻草壓死的駱駝。

對於零售行業中正在向過江龍轉變的區域性品牌來說,前方很殘酷,未來很美好,但是想要看到未來,就必須要在新一輪的洗牌和燒錢大戰中走好每一步,只有應對得當,才能“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成功的從地頭蛇化身過江龍。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公眾號:歪思妙想,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觀點及立場。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75

File#618 變番我地頭

原載《東Touch》1084期 (08Mar2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101

大讀世界 星巴克迎戰東南亞地頭蛇

2016-07-04  TCW

星巴克在印尼、泰國等國,穩居最受歡迎咖啡店,但在越南僅6%受訪者這麼認為。

若從消費產業角度來看,印尼和越南的長期潛力最大,因為,兩國人口狀況有利,且人均消費水準高。

印尼雅加達是顯著例子,當地人均咖啡消費,正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加。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二〇一三年,星巴克(Starbucks)進入胡志明市後不久,當地名為「福隆」(Phuc Long)的咖啡連鎖店便直接迎戰這個國際品牌。

星巴克在胡志明市第一郡李自重街一個大路口開了一家店,福隆的店則開在幾步之外。

福隆的商標同樣用綠、白兩色,店內裝潢一樣走質樸和現代風格,而且它賣的卡布奇諾比星巴克便宜不少。從那時起,這家越南連鎖集團便在胡志明市各大型辦公大樓和購物中心開店,致力吸引星巴克的潛在顧客。

星巴克看來一點也不怕競爭。「雖然越南飲食業的競爭已變得相當激烈,但星巴克在胡志明市和河內共有二十家店,而且業績很好,」掌管星巴克越南業務的簡毅倫(Alain Cany)說;他任職於擁有星巴克越南專營權的香港怡和洋行。「我們打算在年底前,增加越南商店總數至三十家。」

越南人不愛星巴克

近半受訪者喜愛本土品牌

儘管遇到當地業者挑戰,星巴克仍被越南中上階層視為高級品牌,雖然胡志明市已經是亞洲最多元的咖啡市場之一 (大量的獨立咖啡店和當地連鎖品牌提供非常多樣的新鮮烘焙咖啡),這市場仍有進一步成長的空間。

但根據金融時報集團研究部門FT Confidential Research) 二〇一五年,針對東協新加坡以外五大經濟體所做的季度調查(每個國家訪問一千名消費者)顯示,儘管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星巴克皆穩居最受歡迎咖啡店龍頭,但在越南,因為當地品睥中原咖啡(Trung Nguyen)和高地咖啡(Highlands Coffee)大受歡迎,在調查中僅六%受訪者說他們最常光顧的咖啡店是星巴克,以極大差距落後中原咖啡的四九%及高地咖啡的二六%。

餐飲新勢力進軍

麥當勞、星期五、全家遍地開花而除了咖啡業之外,東南亞消費潛力,也使該地區餐飲競爭有加劇的跡象,例如擁有麥當勞專營權的Colden Arches Development)便打算,今年在菲律賓增開三十至四十家店,使全國總店數超過五百家。麥當勞加入戰局,讓已在菲律賓建立穩固地位的本土快餐連鎖品牌快樂蜂(Jollibee Foods)受到威脅,麥當勞近來就成功奪取了快樂蜂的部分市場,尤其是在早餐這部分。

此外,FTCR的菲律賓調查主管薩沃沙(Felipe Salvosa)指出,也有新勢力加入競爭。

當地餐飲集團如Bistro Group正在馬尼拉開設一些休閒餐廳,包括替美國品牌如星期五美式餐廳(可能還有德州鮮切牛排Texas Roadhouse和Denny's開店。

此外,有些餐廳也越來越受歡迎,包括Vikings Luxury Buffet——該品牌在菲律賓購物中心日益常見,提供食物加酒精飲料的套餐。便利超商如全家、Lawson、Ministop和7一Eleven 也都進入了熟食市場。

獨立咖啡店積極擴點

寮國、柬埔寨成新一級戰區對許多以東南亞為目標的消費產業來說,印尼和越南的長期潛力最大,因為兩國的人口狀況比較有利,而且人均消費水準較高。

儘管星巴克和其他國際連鎖品牌在東南亞的領導地位相當穩固,但一些主要城市湧現許多獨立咖啡店,對大型的知名品牌構成長遠的挑戰。

印尼首都雅加達便是顯著的例子:當地人均咖啡消費正以每年約五%的速度增加。印尼咖啡連鎖品牌 如Coffee Toffee、Ngopi Doeloe和Anomali Coffee正積極擴張,獨立咖啡店和有機咖啡概念也已在當地建立了穩固的根基。而根據FTCR 調查,吉隆坡、馬尼拉和曼谷也出現了類似趨勢。

獨立連鎖品牌也正在東協的新興市場成功擴張業務,包括Dao Coffee Shop在寮國、Brown Coffee在柬埔寨,以及Coffee Circles和Espressonite在緬甸仰光。

雖然這些國家的都市中產階層規模仍然較小,但星巴克、Costa Coffee和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最近全都首度涉足柬埔寨首都金邊,區域連鎖品牌如泰國的Black Canyon 也正在柬埔寨和緬甸擴張業務。

因此儘管星巴克來勢洶洶,但在這個一級戰區,爭搶市場大餅的一場咖啡大戰可能還有得打。

本土咖啡品牌大軍,強壓星巴克星巴克在東南亞地位穩固,但主要城市湧現的獨立咖啡店,對大型知名品牌構成了長遠挑戰。

撰文者鮑令Gavin Bowr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56

比亞迪電動巴士 硬撼地頭蟲

1 : GS(14)@2014-09-01 10:04: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901/news/eb_eba1.htm\r\n\r\n\r\n\r\n【明報專訊】香港電動巴士應用遠較電動的士及私家車緩慢,生產力促進局去年起伙拍本港企業環保動力和電池生產商中國動力(0476)研發電動巴士「香港品牌」,並邀請九巴設計師做顧問,有信心較其他品牌在香港更有競爭力,預計推出後「有望壟斷電動巴士市場」,矢言要進軍香港電巴市場的比亞迪(1211),勢將遇上強敵。\r\n \r\n\r\nTesla今年7月來港捲起電動車風潮,45架比亞迪電動的士e6則自去年起已陸續到港營運。儘管環保署早在2012年就預留1.8億元資助巴士公司購買36架電動巴士,但目前市面上仍未有1架正式營運,究其原因,尚未找到「適合香港的車型」是最大的阻礙。\r\n \r\n九巴去年9月獲批政府資助購買18架電動巴士,九巴其後向比亞迪租用的K9電動巴士,並表示將利用政府資助,招標購買8架超級電容巴士及10架電池巴士,預計今年下半年兩款巴士均投入使用。結果九巴今年4月才完成電容巴士招標,最快今年底開始載客測試,進度較計劃慢。\r\n \r\n尚未找到「適合香港的車型」\r\n \r\n至於競爭更激烈的九巴電池巴士招標,比亞迪則表示有興趣競逐。去年在九巴試運營的K9被送回比亞迪車廠,比亞迪稱是因為雙方一年的試營合約結束,而非退貨,並表示「九巴對比亞迪均對K9在港運營感滿意,有信心進入香港電動巴士市場」。九巴稱目前招標正在進行中,不便評論進度。\r\n \r\n不過,中國動力副主席兼執行董事陳重振表示,香港山多路窄,氣候濕熱,如果電動巴士在設計時不是為香港度身定做,就需要在使用前作大量調整。「更重要的是,雖然九巴等本港巴士公司對電動巴士的要求很高,但香港目前沒有就電動巴士設立詳細的官方標準」,他認為,若車商直接將現有產品引入香港,採用的難度很高。\r\n \r\n「香港品牌」稱可擊敗其他對手\r\n \r\n正在研發的「香港品牌」電動巴士,按計劃將在明年首季開始路試,若試驗順利,明年第三季可以開售。負責「香港品牌」項目研發的生產力促進局汽車及電子首席顧問潘志健表示,項目邀請了九巴總工程師作為督導委員會成員,對於產品可以符合巴士公司實際運營要求表示有信心。陳重振則預計若產品推出,可以擊敗其他對手,「很有可能會壟斷香港電池電動巴士市場。」\r\n \r\n充電設施亦是限制香港電動巴士市場的另一原因。大昌行(1828)目前引入了神龍、五洲龍等內地品牌的電動巴士,售給中大、合和等使用。大昌行行政總裁葉滿堂稱目前中高速充電站仍太少,令企業對買車有保留,促請加快將慢速充電樁改為中高速,才能促進電動車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294

Uber投降 中國業務讓滴滴 外資科網難敵地頭蟲

1 : GS(14)@2016-08-07 09:32:29

【明報專訊】中國召車軟件龍頭滴滴出行上周公布收購Uber(優步)在中國的全部資產,一統天下。Uber擁有很多優勢,包括龐大人脈和銀彈,但始終無法擺脫滴滴出行的進逼,每年以10億美元的速度在內地狂燒銀紙,向司機及乘客提供補貼,最終還是要將中國業務拱手相讓。連實力強勁的企業也在中國鎩羽而歸,其他初創企業應否步Uber後塵進軍中國?

明報記者 黃展翹

北京風投公司策源創投的合資伙伴Richard Chen稱,商戶要向中國引入一些無法讓對手複製的產品,例如有趣的硬件或軟件服務。像Uber這種基於勞力的召車生意,就難於與其他對手競爭。

京創投伙伴:外資宜引入無法複製產品

在上海經營語言學習網站italki的美籍商人Kevin Chen稱,內地的企業競爭是沒有理智的,「每人都視中國為戰略市場,願投放驚人資金換取主導市場的地位」。

總部位於上海的食品配送服務「外賣超人」的聯合創辦人Lucas Englehardt稱,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失利,往往因為它們的應變速度不夠快。他說,以往外資企業往往可以利用銀彈拖垮內地的競爭對手,但中國的競爭對手現在也有大量融資渠道,甚至比外資有更多資金應付割喉戰,滴滴出行併吞Uber的中國業務就是最好的例子。

內企融資能力不遜外資 銀彈失效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稱,蘋果今年5月宣布向滴滴出行投資10億美元,是Uber決定向滴滴出讓中國業務的主因。滴滴多次募資後持有過百億美元現金,令Uber為內地業務融資的困難度大增。

Englehardt在內地亦遇到燒銀紙的困局,雖然其背後有德國資金支持,但「外賣超人」已凍結其營銷支出增長,盼對手的燒錢速度比投資者「填氹」的速度快。

貨運初創公司FlexPort的行政總裁Ryan Petersen稱:「要在中國賺錢,就要協助中國企業,而不是與它們競爭。」這家總部位於三藩市的公司,主要向船公司銷售物流服務軟件,目前在香港的分部已取得盈利,並即將在深圳設立分部,而該公司最大的客戶是中國人。

美創企:協助內企 非與它們競爭

Petersen稱,不少美國企業以為自己的產品在美國成功,就可以在中國這巨大的市場發展。不過他指出,要在內地擴張業務,必須與內地企業增強聯繫,當前很多科技企業都低估了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

Uber最終亦決定以合作取代競爭,將所有中國業務售予滴滴出行,換取滴滴的20%股份,以另一形式立足中國。雙方合併後將獨霸內地召車市場(圖1)。

Inc雜誌分析指出,只要不是網絡媒體初創公司,外資企業在中國仍不乏發展空間。內地目前已有龐大的本土互聯網經濟,雖然沒有facebook,卻有微信;沒有Google,卻有百度;沒有亞馬遜,卻有阿里巴巴。這些中國科技巨擘已有龐大的客戶基礎,比外資企業更能駕馭政府的信息監管要求。

有在中國投資的商家表示,專注發展軟件的高科技公司,以至提供高質素消費品的商戶,在內地亦前景不俗。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47&issue=201608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744

大中華膠:香港已非我地頭

1 : GS(14)@2017-06-10 12:46:56

【本報訊】生於7月1日的黃俊傑,在8年前的生日絕食爭民主,當時他仍是一名學生。自認「大中華膠」的黃俊傑受中學師長感染、鍾愛中華文化,但赴台灣升學後回流,卻驚覺普通話、簡體字處處,感受國家機器對港影響之大,悲嘆「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之餘,他更看重香港人這個身份,甚至對「獨派」由痛恨變為欣賞。談到回歸,黃俊傑說沒甚麼感動,只記得電視直播中的大雨,而他自認大中華膠的原因,要追溯至初中一位中史教師,那位原是嚴厲的訓導老師,但教中史時卻特別不同,老師在課堂上、下課後跟黃俊傑談六四,更鼓勵他首次出席燭光集會。直至升讀中六時轉校,另一學校同樣有開放空間,黃俊傑曾在一次早會上演講談六四,甚至呼籲同學參加支聯會集會。受種種薰陶,黃俊傑曾活躍於本港社運圈,8年前的七一、他在時代廣場絕食爭取民主,身前紙牌寫的是「中國魂」三字。同一年黃俊傑考入台大,面對台灣學生的疑問,他認為要對自己身份「有個說法」。他憶述,當時刻意避開用「回歸」一詞,亦會自稱「香港人」,全因他心目中的「中國」本非一個政治、文化專制之國,「點解回歸中共,就等於回歸中國先?」


赴台後漸欣賞獨派

在台四年,黃俊傑遇過支持台獨的台灣史教授、認識了他口中的「大獨派」陳為廷、也發起過學界六四悼念晚會,種種都令他反思,「800人、1,000人,原來已經係台灣歷年(六四集會)不知第幾高人數,當下先發現原來(台、中關係)咁疏離」。了解越多,他甚至對「台獨」敵意消解,「如果冇去過台灣,我對港獨一定恨之入骨,想獨立、想分開嘅心情其實係相同」。思想上的衝擊,在他回流本港後更加強烈,2015年初,黃俊傑返港後在一間網媒當上中國組記者,驚覺香港到處是簡體字、普通話,中共之爪已深入香港,同組同事絕大多數是港漂或內地人。他形容不少同事是人權鬥士、彼此友好,但仍矛盾頻生,「例如話我反對普教中,原因唔係廣東話高尚啲,而係點解香港一定要用普通話教中文呢?同事聽到,點都會唔開心」。身份的鬥爭亦見於小處,黃俊傑去年底遊東歐,被當地人問是否中國人時,他直呼「Hong Kong is not China(香港不是中國)」,反應之大令他自己也感意外,「當大家、外人有種反射,中國係講五星旗嘅中國,原來自己會好反感」。他現時欣賞港獨、本土思潮,但談不上支持,「(本土思潮)唔係因為香港優越過其他地方,而係因為你愛呢個地方」。■記者周婷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07/200469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