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7年營收過億美元,這家以色列機器人公司現在要進軍中國家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4/164275.shtml

創業7年營收過億美元,這家以色列機器人公司現在要進軍中國家庭
黑智 黑智

創業7年營收過億美元,這家以色列機器人公司現在要進軍中國家庭

家用服務機器人領域,正在醞釀一場新的革命?

文 | 楊潔     編輯 | 黑智

人口不足北京一半的以色列,卻成為了全球以創新著稱的國度。或許是戰爭的危機感,或者資源的稀缺帶來的對技術優勢的需求,讓創造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生存之道。

Roboteam就是一家以色列創業公司。在國內,或許其對很多人而言尚屬陌生,但Roboteam在國防機器人領域已經聲名在外,其旗下的軍用機器人產品在全球的客戶遍及32個國家,擁有上千套系統,銷量超過上百萬;Roboteam也是以色列第一家和美國五角大樓談生意的公司,曾獲得美國政府1億美元的訂單。

日前,這家公司的創始人Yossi Wolf來到中國,並接受了黑智的采訪,宣布了Roboteam的下一步計劃:他們準備進軍消費級市場,推出全新的家用服務機器人temi,並將中國市場列入制造和銷售的重點區域之一。

在過去,這家公司生產的產品都是偵察無人機、無人車和戰術地面機器人,而現在,temi要在家庭中,為普通消費者提供服務。

技術的發展、需求的變化,無疑正為我們帶來一場全新的機器人革命。但是從工業級和軍用市場到消費級,除了技術支撐之外,還需要面臨新的疑問: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雖然存在,但是如何引導,以及在實現性能的基礎上,讓這種產品和服務走向大眾化?

Roboteam為自己下註了一場豪賭。“它將掀起和iPhone一樣的技術革命。”Yossi Wolf說。

從“拯救生命”到“改變生活”

周鴻祎曾說,以色列的軍隊是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在以色列這個人口只有800多萬的國家里,創業公司比比皆是。國內市場狹小、多年的戰爭磨煉,催生了以色列創業公司的國際視野、科技創業的氛圍,以及將軍事技術轉為民用的趨勢。

Yossi Wolf的創業經歷,就是以色列這片土地上特有的創新精神的投射。創業之前,Yossi Wolf曾擔任以色列空軍特種部隊的上尉和連長職位,並曾擔任ODF Optronics公司機器人部門主管。經過6年的辛苦工作,Yossi Wolf積攢下2萬美元,並將這筆錢全部投入到了Roboteam中。而他最初創業的願景非常簡單:“我們要研發能挽救生命的機器人,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對抗恐怖主義,挽救我們朋友的生命。”

創業7年,他的願望終於成真。“我在服役的朋友告訴我,Yossi,你的機器人救了我的命。”Yossi Wolf說,“再沒有比這個能更激勵我和讓人興奮的事情了。”然而,他也認為,迎接下一個挑戰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

Yossi Wolf告訴黑智,這個轉折大約發生在3年前。有一天,他去探望自己年邁的祖母,發現她在拿水杯和曲奇時,手都在不停地顫抖,甚至無法順利使用手機。“那一刻,我覺得我們需要研發能夠幫助人的服務,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研發改變生活的機器人。”Yossi Wolf說,“我決定,把我們之後的時間,用來研發能在家庭環境里使用的個人機器人。”

在這位前以色列空軍老兵內心中,他們應該要做的是,一款能夠完美實現家庭中人機互動的機器人產品,“一種新的連接方式,它應該成為最好的連接方式”。Roboteam專門成立了針對消費級產品的子公司RoboteamHome,temi就從中誕生。

roboteam2

新的連接方式

盡管temi還並未面向市場,但Yossi Wolf向黑智展示了temi的設計和最終形態。temi是一款一米左右高度的可自主移動機器人,背後有托盤,配備了多個傳感器,以及交互顯示屏。RoboteamHome自主研發了人機交互系統和導航系統等,接受命令後,temi可以跟隨人進行移動。“temi能追蹤你的眼神,及時和你互動。”Yossi Wolf說。

在temi身上,“交互”和“連接性”是Yossi Wolf最為看重的屬性。在他看來,“機器人不是家庭必需品。”用戶所真正需求的,並不是一個機器人,而是它所能為你帶來的便利。它不應該成為人類的“保姆”或家庭成員,它無法代替人,但是,“它可以提供更好的方式來升級家庭體驗,可以讓你更好地與你的家人朋友緊密相連,連接網絡,可以通過視頻讓你有時間陪伴孩子、老人等親人。”Yossi Wolf說。

在Yossi Wolf看來,目前大多數機器人還只是用來實現清潔、組裝汽車等功能的產品,而temi,將是第一款在家庭內和人類“真正互動”的機器人。

通過temi,用戶能夠連接通訊錄,實現通話、視頻,以及和temi聊天、播放音樂等,自帶托盤還能幫助托載東西。Yossi Wolf說,它涵蓋了類似於Alexa的語音助手功能,和WhatsApp的視頻通話功能,是一款可以移動、可以對話和理解用戶意圖的“真正機器人”。

除此之外,RoboteamHome還將把智能家居系統整合進temi的控制系統里,讓temi成為家居產品的控制中心。Yossi Wolf表示,temi的系統本身就是開放的。“它就像是當初的iPhone一樣。”Yossi Wolf說,“它將代替家庭中的移動終端,最終徹底解放你的雙手。”

家用服務類機器人面臨的家庭環境是複雜多變的,每間屋子布局都不同,布滿了各種家具、地毯和其他物品,還有不停移動中的人和寵物。而Yossi Wolf表示,經過測試,temi能夠在辦公和家庭的多種複雜場景下應用,並且操作直觀簡單。“我認為,消費者購買機器人,一定是基於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場景里都能應用,並且能享受便利,而不只是開關燈那麽簡單。”

家用語音交互終端商業化一直在嘗試之中。直到今年,各大巨頭紛紛推出了搭載了不同智能語音助手的智能音箱,從Amazon Echo、Google Home,到微軟的invoke,蘋果的HomePod,家庭控制中心的爭奪戰趨於白熱化。

與此同時,更多的服務類機器人也逐漸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從掃地機器人到教育類機器人、物流機器人,這些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但是,至今為止,卻沒有一款,可以稱作為代表性的機器人產品出現。

“機器人的產業還不成熟。”Yossi Wolf說,“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大型公司在這方面的大動作。而市面上,現在的創新公司,往往會犯一個錯誤:機器人產品就像是玩具,而忽略了服務功能。而當廠商只是把機器人當做機器人,不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就會失望。”

而在Yossi Wolf看來,智能家居產品,也是發展機器人的一部分。囿於在導航等技術開發商的難度,Echo等產品多數以智能音箱的形態呈現,但是,在未來,它們添加上顯示屏和移動功能,它們就將向真正的AI助手和家用機器人進化。亞馬遜Echo Show已經添加了顯示屏,而接下來,向“移動性”發展也必然成為下一個趨勢。

roboteam3

家用機器人趨勢已不可避免?

對於RoboteamHome而言,從2B市場轉向2C,考驗也是巨大的。

“連接互聯網就是個大挑戰。”Yossi Wolf表示,“之前我們的國防機器人都是機器與機器相連接,但家用機器人是與互聯網和雲端相連接。”

而成本是制約服務類機器人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temi與我們之前的軍用機器人研發完全不同。”Yossi Wolf說,“它們在技術上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在成本上,工業或軍用機器人足足是消費級機器人的100倍以上。以前我們的國防機器人的一個攝像頭,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一臺temi的全部成本。”RoboteamHome的應對是,充分利用雲計算、IT技術和軟件上的創新,控制成本,盡量減少昂貴的硬件設備的采用。

Yossi Wolf的豪賭,也同樣贏得了投資者的信任和支持。Yossi Wolf向黑智透露,RoboteamHome已經獲得風和投資集團以及風和集團聯合創始人吳炯共計5000萬美元的融資。吳炯之前曾任職阿里巴巴的首席技術官。

在資本市場上,近幾年內,針對智能機器人的熱度也一直在上升。人口紅利的消逝、勞動力成本的增長,以及消費升級和“智能化”概念的推廣、消費者需求的改變,似乎正為服務類機器人帶來春天的氣息。IDC數據指出,智能機器人產業在中國的市場規模,有望在2027年達到1.6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但這片戰場上已經集結了大批的玩家,RoboteamHome面對的,仍然是個長期的持久戰。

為了順利進入中國市場,Yossi Wolf透露,temi的中文版本開發和科大訊飛進行了合作。同時,RoboteamHome在深圳設立的分公司,並通過國內的分銷代理渠道進入中國。在深圳的工廠中,已有1萬臺temi機器人正在生產之中。

是的,在Yossi Wolf的計劃中,temi並不會預售,而是一開始就會備好產品推向市場。

“個人機器人會成為大趨勢。用戶從購買、使用,再到形成固有狀態,這是個趨勢。”Yossi Wolf說。

也許,一場全新的機器人革命,正在醞釀之中。

黑智簽名檔

機器人 roboteam 以色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57

股价曾一度胜过贵州茅台,这家游戏公司有什么三板斧?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24_781127.htm

从100万元创业到市值200亿元,股价从IPO时的54元/股,经历上市后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曾一度涨至376元/股,超越当时的股价最高者——贵州茅台(600519),一跃成为新的A股股价之王。这家小而美的游戏公司如何在腾讯与网易的夹缝中成长?在循环下注的游戏开发市场,对某些爆款IP的过度依赖又有怎样的生存风险?

作者:荀慧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伴随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火爆,对网游“农药”误导青少年、低龄玩家沉迷其中巨额充值的声讨也火爆一时,连带国内游戏公司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如今国内游戏市场,《王者荣耀》这样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故事背景的游戏其实比比皆是,尤其是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类型的游戏,由于社交性质较强、场面宏大、玩法丰富多样、竞技性强、操作简易,玩家想要快速便捷地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基本都需要有一些金钱的投入,所以,该类游戏往往不仅玩家多,而且流水高。

该类游戏最初多为大型端游,手游兴起后又纷纷改编为手游,国内手游TOP10中,有6款游戏(《梦幻西游》、《大话西游》、《问道》、《倩女幽魂》、《剑侠情缘》、《征途》)均属于该类型(图1),其中的标杆性代表《梦幻西游》,2016年的收入甚至比《王者荣耀》高出20多亿元。

图1:2016年移动游戏收入榜TOP10(亿元)

来源: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伽马数据(CNG中新游戏研究)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移动游戏产业报告》

仔细观察,手游TOP10中,有9款来自两大龙头腾讯、网易,唯一非一线公司研发和运营的,只有2016年4月上线的《问道》。同是MMORPG类的端改手游戏,仅靠8个月的收入就能够在一众大制作、大投入的游戏中排到第三位(仅次于2015年就上线的《梦幻西游》与《大话西游》),《问道》的实力不容小觑。而《问道》端游和手游的研发者,正是吉比特(603444),一家2017年1月在A股上市,股价狂涨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晋升为两市股价之王的二线网络游戏公司。

与腾讯、网易等巨头不同,在成立以来的十多年里,吉比特仅有为数不多的十多款产品在运营,并且直到2016年《问道》手游上线之前,公司90%以上的营收都是只靠《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在支撑,盈利来源非常集中。因此,这家如今200亿元市值的公司,曾被外界质疑股价是否有泡沫,营收数据是否有水分,游戏流水是否有作假。

而伴随吉比特在《问道》端游推出十周年之际发行的手游版本,在IOS畅销榜上一直维持在前30名;今年一季度,吉比特的财报数据较去年同期各种爆发式增长;去年年底新推出的《不思议迷宫》也是各种口碑爆棚,上线7个月以来,几乎一直稳站在IOS下载榜的前三名,吉比特的价值逐步被认可。不过,在如今游戏玩家喜好变化较快、游戏寿命普遍不长的大环境里,仅靠少数游戏支撑业绩的吉比特,要长期维持高盈利,仍有不小的难度乃至风险。

一键下单「民营金融时局图」纸质典藏版+苏龙飞线上分享门票

游戏玩家共同创业,财富结局令人唏嘘

相比鼎鼎大名的马化腾、丁磊,吉比特的两位创始人卢竑岩和苏华舟可谓低调。有意思的是,二人的结识,正是通过网络游戏。

1977年出生的卢竑岩,199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系,曾担任中兴通讯的软件工程师、美国Salira Optical Network Systems Inc开发工程师。1981年出生的苏华舟,2001年从泉州卫校医学专业后,在泉州当网吧管理员,销售游戏点卡和软件。两个玩家在游戏中越洋结识,并萌生了自主研发游戏的念头。2004年3月,二人共同各出资50万元,以100万元的注册资金,组建了吉比特的前身吉比特有限,各持股50%。

因为创始人是玩家出身,吉比特秉持的理念也是“以玩家为本”,致力于研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国产游戏。2006年4月,吉比特正式推出端游《问道》,这款以东方神话修仙为背景的回合制MMORPG类游戏,瞬间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关注,初期上线人数就超过10万,当年便收回成本。

《问道》的成功,引发了外部投资对吉比特的关注与追捧。2007年9月,IDG资本以263万美元(约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吉比特19.05%的股权。2009年3月,IDG再次增资1000万元,将持有的吉比特股权增加至23.43%。

然而,2009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机构发布通知,“禁止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境内投资从事网络游戏运营服务”。以美元基金投资的IDG作为外资股东,必须谋求退出。2011年4月,IDG以3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全部持有的吉比特股权,由湖南文旅、北京和谐成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机构进场接盘。虽然未能陪伴吉比特走到上市,不过IDG以3000万元的成本,在4年时间里赚了2.7亿元左右,也有不错的回报。而接盘方之一的和谐成长,也是IDG团队发起的人民币基金,最终分享了吉比特上市的盛宴。

按照IDG退出时的价格测算,当时吉比特的估值,已从IDG进场时的1.5亿元翻了10倍,达到了15亿元。

IDG之后,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苏华舟也在2012年10月把自己持有的吉比特28.84%股权全部卖出,由吉比特分三次以现金转账的方式赎回,苏华舟由此获得了2.71亿元左右的套现。

虽然相比最初的投入,创业8年的苏华舟也实现了可观的收益,不过,相比吉比特上市之后股价攀上高峰,卢竑岩以68.2亿元的身家登上今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第479位,他无疑与更大的财富机遇失之交臂。

2010年8月,考虑到IDG外资背景的影响,卢竑岩和苏华舟等人曾另外设立一家平台——厦门吉之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两人持股均为35.7%。此后,该公司股权经过多次变更,卢竑岩和苏华舟于2011年4月已不再持股。

不过,在苏华舟退出吉比特的2012年10月,吉之特更名为厦门极致互动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华舟接手其15%股权。此后经过多次股权转让和增资,苏华舟成为极致互动的实际控制人。2016年5月,极致互动(837011)在新三板挂牌时,苏华舟直接持股56.47%,通过极致至臻间接持股14.25%,合计持股70.72%。极致互动推出了《东方故事》、贾靖雯代言的《魔侠传》等端游产品,但2016年营收为9754万元,净利润为-449万元。

《问道》手游上线,带动业绩爆发

吉比特设立之初,自研的游戏都是授权第三方游戏平台来运营,比如《问道》端游推出后,一直由光宇国际集团(01043.HK)旗下号称中国五大百万在线级玩家游戏平台之一的光宇在线独家代理运营。直到2011年7月,吉比特才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雷霆互动,并开发了“雷霆游戏运营平台”,用于运营公司自主研发及代理的游戏,开始实施“研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问道》端游走红之后,吉比特并没有趁热打铁推出新的作品,其目标在于,希望在当时同质化严重的国内游戏市场上,研发可复制性和可替代性较低的游戏。2014年,在历时5年的自主研发以及一年多的测试运营之后,吉比特正式推出了3D仙侠战斗主题的角色扮演类端游《斗仙》,获得不错的反响。然而,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端游玩家转向手游,作为端游的《斗仙》并未像《问道》一样成为现象级作品。

此后,吉比特也跟随市场主流,更注重手游的研发与运营,推出了《地下城堡》及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等口碑颇佳的手游作品,但总体而言,其发展处于平稳期。尽管如今的吉比特旗下运营包括端游、页游、手游和VR游戏四种类型的10多款游戏,但其自2013年来每年的收入仍有90%多来自《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并且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推出时间较长的《问道》(表1)。

表1:吉比特按产品划分的业务收入(万元)

长期靠极少量游戏支撑的吉比特,营收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稳定状态(表2)。2013年,吉比特实现净利润1.58亿元,2014年增长20%左右达到1.93亿元,2015年只有1.75亿元,为前一年度的90%左右。

表2:吉比特收入情况(万元)

直到2016年《问道》端游发行10周年,吉比特推出了《问道》手游版,公司营收终于迎来了新的爆发。2016年1-6月,其收入的96.61%都来源于《问道》、《斗仙》两款端游以及《问道》手游版,其中,《问道》手游版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1.48%,而《问道》端游版仅占21.8%。由于《问道》手游版商业化运营的成功,吉比特2016年的净利润高达7.04亿元,较上一财年增长约3倍。此外,其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6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8%,公司季报中也指出,这主要得益于《问道》手游版的良好运营。

毫无疑问,《问道》手游版所带来的净利润的突然爆发,是吉比特股价创出两市最高价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此外,在游戏公司市盈率普遍较高的大环境下,吉比特的市盈率不到30倍;根据2017年3月实施的2016年度股息派发数据,其每股股息高达4.1元,也支撑了其股价的飙升。上市以来,吉比特市值从38亿元左右一路狂飙,最高曾超过240亿元,上涨超过6倍。

游戏品质是根本,宣发运营是关键

某种程度上,游戏开发是一场循环下注的生存游戏。游戏公司或会因为研发的一款游戏大火而实现流水的爆涨,但如果不能连续开发出新的爆款,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企业便只会在市场上昙花一现——这类游戏创业者并不鲜见。

一家游戏公司要实现长期盈利,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是要有长期持续研发好游戏的能力,能够研发出有良好品质和口碑、能够给玩家带来乐趣的好游戏。二是要有良好的游戏运营能力。一个游戏是否好玩是一回事,能否盈利又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每个好游戏都能盈利。游戏的运营,包括发行前后的宣传、营销和推广,发行之后的正常维护,以及游戏定期的推陈出新等等,也是决定一个游戏能否长期占领市场并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好的运营能够为好的游戏锦上添花,而差的运营也会导致大量玩家的出走。

《问道》端游和手游版的成功,显示吉比特具有研发和商业化运营好游戏的能力。《问道》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为背景,是国内2006年推出的最成功的回合制MMORPG游戏之一,其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PCU)一度接近百万,推出当年便获得了腾讯中国网络游戏风云榜评选的“2006最受欢迎网络游戏”。

假如说游戏品质是吸引玩家的关键,那么游戏中适当的收费设计,则是获利的关键。和主流MMORPG类游戏一样,《问道》通过出售虚拟道具等内置项目获利,不过,其中没有不付费就无法继续游戏的设置,付费玩家仅仅是比普通玩家提升战斗力更快更便捷,由此保持了玩家的数量与粘性。商业化运营10年以来,《问道》每月的充值金额基本稳定,PCU依旧维持在30-60万左右,新增注册用户数以及活跃用户数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3.8亿,累计充值金额超过70亿元(图2)。这些数字显示,《问道》凭借良好的品质以及合理的收费模式而被玩家稳定地接纳。

图2:《问道》端游用户数量变化

来源:吉比特《招股说明书》

2016年4月推出的《问道》手游,由吉比特旗下的雷霆游戏平台自主运营。凭借《问道》端游十年来积累的强大用户群体和IP价值,该手游自正式上线运营以来,用户规模及充值金额增长迅速,开测首日即登上App Store付费榜第一、畅销榜第二。截至2016年6月底,仅短短2个月,《问道》手游就给吉比特带来了高达4.1亿元的收入,是同期端游版《问道》收入的4倍左右。截至9月底,其累计注册用户约1200万,累计付费用户约290万,月度PCU最高突破50万,累计充值金额超过12亿元。截至年底,该手游收入已超15亿元,成为2016年度除腾讯、网易的主打产品外,表现为最稳定的一款手游。如果说上线时的火爆可以体现游戏本身过硬的品质,那么持续稳定的亮眼表现则体现了游戏运营的实力。

除了代表作《问道》端游和手游,吉比特还有多款游戏口碑不错,比如2014年推出的模拟经营与冒险战略类手游《地下城堡》,以及2016年推出的《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2016年底推出的回合制策略探索手游《不思议迷宫》等。

在没有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情况下,《地下城堡》IOS版自上线以来,在App Store多次问鼎付费榜榜首,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推出36小时即登顶付费榜首位,并稳占数周。同样的,由青瓷数码研发、雷霆游戏代理运营的《不思议迷宫》,自2016年底上线之后也迅速占领了付费榜榜首,并在之后的7个月里几乎一直保持在付费榜的前五名。其作为一款单机类的闯关手游,既没有什么社交性,也没有什么竞技性,却仍能在上线之后稳定保持在App Store畅销榜的100名左右(图3),一方面可见吉比特挑选代理游戏的眼光颇为独到,另一方面也源于其运营上花了不少功夫。

尽管这些游戏并非爆款,未带来巨额收益,但对于一家公司的稳定运营而言,价值不可忽略。

图3:《不思议迷宫》App Store畅销排名

来源:AppAnnie

值得一提的是,在App Store里翻看这几款游戏的评价,除了“好玩”、“推荐”的全五星好评,还能看到许多玩家长篇大论对游戏制作小组的良心建议,下面还有开发人员“会努力改进”的回复,这在其他手游的评价里并不多见。游戏开发与运营小组与玩家的交流互动,并将玩家意见融入游戏的更新中,不只体现了吉比特人贯彻“以玩家为本”的理念,尊重玩家合理和正向的需求,也有小米科技通过与“米粉”的紧密互动,圈定忠实核心用户而快速成长的影子。

盈利依赖单个游戏IP,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挑战

2016年,中国游戏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789亿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游戏市场,其中,手游的持续崛起功不可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时随地就能玩的手游成为了玩家的首选。国内移动游戏市场规模也仅用4年时间,就从2012年的不到100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超1000亿元(图4)。手游所占游戏市场份额也随之从2012年的13.1%增长到了2016年的57.2%,首次超过了PC客户端游戏(图5)。

图4:2011-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图5:2011-2022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细分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伴随手游市场的迅速增长,行内企业数量激增,这与手游市场不同于端游的竞争态势颇有关系。

在PC客户端游戏市场,头部企业(top5)占据了约75%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似乎没有太多的可发展空间(图6)。而在手游市场,尽管腾讯和网易两大巨头共计瓜分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仍然有三成以上的份额被top10以外的小企业占据。所以,对于中小游戏公司而言,准入门槛仍然相对较低的手游市场也是更有机会的发展领域。行业集中度有限,也导致了移动游戏市场的竞争相对PC客户端游戏市场更加激烈,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更加苛刻。对于吉比特而言,这也意味着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从100万元创业到市值200亿元,股价从IPO时的54元/股,经历上市后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曾一度涨至376元/股,超越当时的股价最高者——贵州茅台(600519),一跃成为新的A股股价之王。这家小而美的游戏公司如何在腾讯与网易的夹缝中成长?在循环下注的游戏开发市场,对某些爆款IP的过度依赖又有怎样的生存风险?

作者:荀慧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伴随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火爆,对网游“农药”误导青少年、低龄玩家沉迷其中巨额充值的声讨也火爆一时,连带国内游戏公司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如今国内游戏市场,《王者荣耀》这样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故事背景的游戏其实比比皆是,尤其是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类型的游戏,由于社交性质较强、场面宏大、玩法丰富多样、竞技性强、操作简易,玩家想要快速便捷地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基本都需要有一些金钱的投入,所以,该类游戏往往不仅玩家多,而且流水高。

该类游戏最初多为大型端游,手游兴起后又纷纷改编为手游,国内手游TOP10中,有6款游戏(《梦幻西游》、《大话西游》、《问道》、《倩女幽魂》、《剑侠情缘》、《征途》)均属于该类型(图1),其中的标杆性代表《梦幻西游》,2016年的收入甚至比《王者荣耀》高出20多亿元。

图1:2016年移动游戏收入榜TOP10(亿元)

来源: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伽马数据(CNG中新游戏研究)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移动游戏产业报告》

仔细观察,手游TOP10中,有9款来自两大龙头腾讯、网易,唯一非一线公司研发和运营的,只有2016年4月上线的《问道》。同是MMORPG类的端改手游戏,仅靠8个月的收入就能够在一众大制作、大投入的游戏中排到第三位(仅次于2015年就上线的《梦幻西游》与《大话西游》),《问道》的实力不容小觑。而《问道》端游和手游的研发者,正是吉比特(603444),一家2017年1月在A股上市,股价狂涨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晋升为两市股价之王的二线网络游戏公司。

与腾讯、网易等巨头不同,在成立以来的十多年里,吉比特仅有为数不多的十多款产品在运营,并且直到2016年《问道》手游上线之前,公司90%以上的营收都是只靠《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在支撑,盈利来源非常集中。因此,这家如今200亿元市值的公司,曾被外界质疑股价是否有泡沫,营收数据是否有水分,游戏流水是否有作假。

而伴随吉比特在《问道》端游推出十周年之际发行的手游版本,在IOS畅销榜上一直维持在前30名;今年一季度,吉比特的财报数据较去年同期各种爆发式增长;去年年底新推出的《不思议迷宫》也是各种口碑爆棚,上线7个月以来,几乎一直稳站在IOS下载榜的前三名,吉比特的价值逐步被认可。不过,在如今游戏玩家喜好变化较快、游戏寿命普遍不长的大环境里,仅靠少数游戏支撑业绩的吉比特,要长期维持高盈利,仍有不小的难度乃至风险。

一键下单「民营金融时局图」纸质典藏版+苏龙飞线上分享门票

游戏玩家共同创业,财富结局令人唏嘘

相比鼎鼎大名的马化腾、丁磊,吉比特的两位创始人卢竑岩和苏华舟可谓低调。有意思的是,二人的结识,正是通过网络游戏。

1977年出生的卢竑岩,199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系,曾担任中兴通讯的软件工程师、美国Salira Optical Network Systems Inc开发工程师。1981年出生的苏华舟,2001年从泉州卫校医学专业后,在泉州当网吧管理员,销售游戏点卡和软件。两个玩家在游戏中越洋结识,并萌生了自主研发游戏的念头。2004年3月,二人共同各出资50万元,以100万元的注册资金,组建了吉比特的前身吉比特有限,各持股50%。

因为创始人是玩家出身,吉比特秉持的理念也是“以玩家为本”,致力于研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国产游戏。2006年4月,吉比特正式推出端游《问道》,这款以东方神话修仙为背景的回合制MMORPG类游戏,瞬间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关注,初期上线人数就超过10万,当年便收回成本。

《问道》的成功,引发了外部投资对吉比特的关注与追捧。2007年9月,IDG资本以263万美元(约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吉比特19.05%的股权。2009年3月,IDG再次增资1000万元,将持有的吉比特股权增加至23.43%。

然而,2009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机构发布通知,“禁止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境内投资从事网络游戏运营服务”。以美元基金投资的IDG作为外资股东,必须谋求退出。2011年4月,IDG以3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全部持有的吉比特股权,由湖南文旅、北京和谐成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机构进场接盘。虽然未能陪伴吉比特走到上市,不过IDG以3000万元的成本,在4年时间里赚了2.7亿元左右,也有不错的回报。而接盘方之一的和谐成长,也是IDG团队发起的人民币基金,最终分享了吉比特上市的盛宴。

按照IDG退出时的价格测算,当时吉比特的估值,已从IDG进场时的1.5亿元翻了10倍,达到了15亿元。

IDG之后,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苏华舟也在2012年10月把自己持有的吉比特28.84%股权全部卖出,由吉比特分三次以现金转账的方式赎回,苏华舟由此获得了2.71亿元左右的套现。

虽然相比最初的投入,创业8年的苏华舟也实现了可观的收益,不过,相比吉比特上市之后股价攀上高峰,卢竑岩以68.2亿元的身家登上今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第479位,他无疑与更大的财富机遇失之交臂。

2010年8月,考虑到IDG外资背景的影响,卢竑岩和苏华舟等人曾另外设立一家平台——厦门吉之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两人持股均为35.7%。此后,该公司股权经过多次变更,卢竑岩和苏华舟于2011年4月已不再持股。

不过,在苏华舟退出吉比特的2012年10月,吉之特更名为厦门极致互动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华舟接手其15%股权。此后经过多次股权转让和增资,苏华舟成为极致互动的实际控制人。2016年5月,极致互动(837011)在新三板挂牌时,苏华舟直接持股56.47%,通过极致至臻间接持股14.25%,合计持股70.72%。极致互动推出了《东方故事》、贾靖雯代言的《魔侠传》等端游产品,但2016年营收为9754万元,净利润为-449万元。

《问道》手游上线,带动业绩爆发

吉比特设立之初,自研的游戏都是授权第三方游戏平台来运营,比如《问道》端游推出后,一直由光宇国际集团(01043.HK)旗下号称中国五大百万在线级玩家游戏平台之一的光宇在线独家代理运营。直到2011年7月,吉比特才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雷霆互动,并开发了“雷霆游戏运营平台”,用于运营公司自主研发及代理的游戏,开始实施“研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问道》端游走红之后,吉比特并没有趁热打铁推出新的作品,其目标在于,希望在当时同质化严重的国内游戏市场上,研发可复制性和可替代性较低的游戏。2014年,在历时5年的自主研发以及一年多的测试运营之后,吉比特正式推出了3D仙侠战斗主题的角色扮演类端游《斗仙》,获得不错的反响。然而,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端游玩家转向手游,作为端游的《斗仙》并未像《问道》一样成为现象级作品。

此后,吉比特也跟随市场主流,更注重手游的研发与运营,推出了《地下城堡》及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等口碑颇佳的手游作品,但总体而言,其发展处于平稳期。尽管如今的吉比特旗下运营包括端游、页游、手游和VR游戏四种类型的10多款游戏,但其自2013年来每年的收入仍有90%多来自《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并且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推出时间较长的《问道》(表1)。

表1:吉比特按产品划分的业务收入(万元)

长期靠极少量游戏支撑的吉比特,营收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稳定状态(表2)。2013年,吉比特实现净利润1.58亿元,2014年增长20%左右达到1.93亿元,2015年只有1.75亿元,为前一年度的90%左右。

表2:吉比特收入情况(万元)

直到2016年《问道》端游发行10周年,吉比特推出了《问道》手游版,公司营收终于迎来了新的爆发。2016年1-6月,其收入的96.61%都来源于《问道》、《斗仙》两款端游以及《问道》手游版,其中,《问道》手游版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1.48%,而《问道》端游版仅占21.8%。由于《问道》手游版商业化运营的成功,吉比特2016年的净利润高达7.04亿元,较上一财年增长约3倍。此外,其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6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8%,公司季报中也指出,这主要得益于《问道》手游版的良好运营。

毫无疑问,《问道》手游版所带来的净利润的突然爆发,是吉比特股价创出两市最高价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此外,在游戏公司市盈率普遍较高的大环境下,吉比特的市盈率不到30倍;根据2017年3月实施的2016年度股息派发数据,其每股股息高达4.1元,也支撑了其股价的飙升。上市以来,吉比特市值从38亿元左右一路狂飙,最高曾超过240亿元,上涨超过6倍。

游戏品质是根本,宣发运营是关键

某种程度上,游戏开发是一场循环下注的生存游戏。游戏公司或会因为研发的一款游戏大火而实现流水的爆涨,但如果不能连续开发出新的爆款,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企业便只会在市场上昙花一现——这类游戏创业者并不鲜见。

一家游戏公司要实现长期盈利,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是要有长期持续研发好游戏的能力,能够研发出有良好品质和口碑、能够给玩家带来乐趣的好游戏。二是要有良好的游戏运营能力。一个游戏是否好玩是一回事,能否盈利又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每个好游戏都能盈利。游戏的运营,包括发行前后的宣传、营销和推广,发行之后的正常维护,以及游戏定期的推陈出新等等,也是决定一个游戏能否长期占领市场并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好的运营能够为好的游戏锦上添花,而差的运营也会导致大量玩家的出走。

《问道》端游和手游版的成功,显示吉比特具有研发和商业化运营好游戏的能力。《问道》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为背景,是国内2006年推出的最成功的回合制MMORPG游戏之一,其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PCU)一度接近百万,推出当年便获得了腾讯中国网络游戏风云榜评选的“2006最受欢迎网络游戏”。

假如说游戏品质是吸引玩家的关键,那么游戏中适当的收费设计,则是获利的关键。和主流MMORPG类游戏一样,《问道》通过出售虚拟道具等内置项目获利,不过,其中没有不付费就无法继续游戏的设置,付费玩家仅仅是比普通玩家提升战斗力更快更便捷,由此保持了玩家的数量与粘性。商业化运营10年以来,《问道》每月的充值金额基本稳定,PCU依旧维持在30-60万左右,新增注册用户数以及活跃用户数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3.8亿,累计充值金额超过70亿元(图2)。这些数字显示,《问道》凭借良好的品质以及合理的收费模式而被玩家稳定地接纳。

图2:《问道》端游用户数量变化

来源:吉比特《招股说明书》

2016年4月推出的《问道》手游,由吉比特旗下的雷霆游戏平台自主运营。凭借《问道》端游十年来积累的强大用户群体和IP价值,该手游自正式上线运营以来,用户规模及充值金额增长迅速,开测首日即登上App Store付费榜第一、畅销榜第二。截至2016年6月底,仅短短2个月,《问道》手游就给吉比特带来了高达4.1亿元的收入,是同期端游版《问道》收入的4倍左右。截至9月底,其累计注册用户约1200万,累计付费用户约290万,月度PCU最高突破50万,累计充值金额超过12亿元。截至年底,该手游收入已超15亿元,成为2016年度除腾讯、网易的主打产品外,表现为最稳定的一款手游。如果说上线时的火爆可以体现游戏本身过硬的品质,那么持续稳定的亮眼表现则体现了游戏运营的实力。

除了代表作《问道》端游和手游,吉比特还有多款游戏口碑不错,比如2014年推出的模拟经营与冒险战略类手游《地下城堡》,以及2016年推出的《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2016年底推出的回合制策略探索手游《不思议迷宫》等。

在没有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情况下,《地下城堡》IOS版自上线以来,在App Store多次问鼎付费榜榜首,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推出36小时即登顶付费榜首位,并稳占数周。同样的,由青瓷数码研发、雷霆游戏代理运营的《不思议迷宫》,自2016年底上线之后也迅速占领了付费榜榜首,并在之后的7个月里几乎一直保持在付费榜的前五名。其作为一款单机类的闯关手游,既没有什么社交性,也没有什么竞技性,却仍能在上线之后稳定保持在App Store畅销榜的100名左右(图3),一方面可见吉比特挑选代理游戏的眼光颇为独到,另一方面也源于其运营上花了不少功夫。

尽管这些游戏并非爆款,未带来巨额收益,但对于一家公司的稳定运营而言,价值不可忽略。

图3:《不思议迷宫》App Store畅销排名

来源:AppAnnie

值得一提的是,在App Store里翻看这几款游戏的评价,除了“好玩”、“推荐”的全五星好评,还能看到许多玩家长篇大论对游戏制作小组的良心建议,下面还有开发人员“会努力改进”的回复,这在其他手游的评价里并不多见。游戏开发与运营小组与玩家的交流互动,并将玩家意见融入游戏的更新中,不只体现了吉比特人贯彻“以玩家为本”的理念,尊重玩家合理和正向的需求,也有小米科技通过与“米粉”的紧密互动,圈定忠实核心用户而快速成长的影子。

盈利依赖单个游戏IP,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挑战

2016年,中国游戏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789亿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游戏市场,其中,手游的持续崛起功不可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时随地就能玩的手游成为了玩家的首选。国内移动游戏市场规模也仅用4年时间,就从2012年的不到100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超1000亿元(图4)。手游所占游戏市场份额也随之从2012年的13.1%增长到了2016年的57.2%,首次超过了PC客户端游戏(图5)。

图4:2011-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图5:2011-2022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细分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伴随手游市场的迅速增长,行内企业数量激增,这与手游市场不同于端游的竞争态势颇有关系。

在PC客户端游戏市场,头部企业(top5)占据了约75%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似乎没有太多的可发展空间(图6)。而在手游市场,尽管腾讯和网易两大巨头共计瓜分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仍然有三成以上的份额被top10以外的小企业占据。所以,对于中小游戏公司而言,准入门槛仍然相对较低的手游市场也是更有机会的发展领域。行业集中度有限,也导致了移动游戏市场的竞争相对PC客户端游戏市场更加激烈,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更加苛刻。对于吉比特而言,这也意味着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图6:2016年PC客户端游戏和移动游戏企业营收规模集中度对比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从2004年创业以来,吉比特长期依赖《问道》这一款游戏赚钱。2013-2015年,《问道》和《斗仙》两款游戏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5.32%、93.29%和88.93%,其中《问道》的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93%、67.65%、73.05%。2016年4月《问道》手游推出后,《问道》、《斗仙》以及《问道》手游三款游戏占公司2016年1-6月营收的96.61%,其中《问道》端游和手游占的比重分别为21.8%和71.48%。

尽管《问道》手游推出后一直表现不俗,吉比特如今活得也颇为滋润,但只靠单一的游戏IP获利,风险过于集中。首先,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同类型游戏产品层出不穷,一旦出现《问道》的替代品,可能导致大量玩家出逃。其次,手游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游戏玩家的偏好变化也很难掌控,若大量玩家对《问道》的喜好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吉比特的收益大幅下降。最后,若是公司自身对于游戏的经营出现了失误,也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流水,从而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能否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热点,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地推出新产品,来保证业绩的持续增长,仍是吉比特的一大考验。而一款新游戏的失败,不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还有可能影响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口碑,所以对于吉比特来说,新项目的审视和评估极为重要。

此外,对于游戏公司而言,游戏本身之外的舆论与监管风险也值得关注。尤其是“王者荣耀”连续引发多起负面新闻,招致人民日报、新华社激烈批评,令腾讯(00700.HK)股价一日暴跌5%,市值蒸发千亿,其他多个游戏公司股价也跟随暴跌,更彰显了爆款游戏的运营中需要注重度的把握。

图6:2016年PC客户端游戏和移动游戏企业营收规模集中度对比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从2004年创业以来,吉比特长期依赖《问道》这一款游戏赚钱。2013-2015年,《问道》和《斗仙》两款游戏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5.32%、93.29%和88.93%,其中《问道》的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93%、67.65%、73.05%。2016年4月《问道》手游推出后,《问道》、《斗仙》以及《问道》手游三款游戏占公司2016年1-6月营收的96.61%,其中《问道》端游和手游占的比重分别为21.8%和71.48%。

尽管《问道》手游推出后一直表现不俗,吉比特如今活得也颇为滋润,但只靠单一的游戏IP获利,风险过于集中。首先,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同类型游戏产品层出不穷,一旦出现《问道》的替代品,可能导致大量玩家出逃。其次,手游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游戏玩家的偏好变化也很难掌控,若大量玩家对《问道》的喜好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吉比特的收益大幅下降。最后,若是公司自身对于游戏的经营出现了失误,也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流水,从而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能否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热点,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地推出新产品,来保证业绩的持续增长,仍是吉比特的一大考验。而一款新游戏的失败,不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还有可能影响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口碑,所以对于吉比特来说,新项目的审视和评估极为重要。

此外,对于游戏公司而言,游戏本身之外的舆论与监管风险也值得关注。尤其是“王者荣耀”连续引发多起负面新闻,招致人民日报、新华社激烈批评,令腾讯(00700.HK)股价一日暴跌5%,市值蒸发千亿,其他多个游戏公司股价也跟随暴跌,更彰显了爆款游戏的运营中需要注重度的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14

为避免被ST,这家上市公司Real拼,新财富套路大起底!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25_781131.htm

 曾经的“明星”公司斯太尔在重组之后即深陷亏损泥沼。为避免被ST,斯太尔使出了浑身解数,一箭双雕的技术许可协议、盈余管理的三板斧、跨界并购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三年之后即是股东套现进行时……

作者:符胜斌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饱受议论的斯太尔(000760)近期又有一则新消息,这次是税收上出现了新问题。

根据斯太尔的公告,大股东英达钢构向其支付了2014年度的业绩补偿款1.56亿元,而该公司注册地湖北公安县税务局要对该笔业绩补偿款征缴所得税,金额为1828万元。按照这一征收比例,英达钢构对斯太尔做出的10亿元业绩补偿款需缴纳所得税1.2亿元左右,对斯太尔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

目前,斯太尔和税务部门正在就股东业绩补偿款究竟是属于公司的营业外收入还是属于股东的权益性投入进行磋商。如果确认为前者,斯太尔就需要补交巨额税款。从过往来看,就这笔业绩补偿的性质确认,斯太尔进行了多次调整,先是按营业外收入入账,后来又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作为股东的权益性投入计入资本公积,现在税务部门又认为是营业外收入。想必斯太尔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没想到辛辛苦苦争取来的业绩补偿竟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

值得“庆幸”的是,即使斯太尔最终要缴纳所得税,也不会对其损益产生影响,否则,英达钢构又要额外掏出一笔资金来弥补业绩补偿资金缺口。

引起这起纳税纠纷事件的根源还在于2012年那场并购以及之后的业绩巨变(详见新财富2016年10月号《斯太尔变脸》)。从曾经因“德隆旧部操刀”而引人注目到近两年几乎无研报关注的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之下的斯太尔又做了些什么?

金玉其外

表面上看,2014年易主后,斯太尔的经营业绩大体保持一个快速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2016年录得2.26亿元毛利,毛利率高达63.48%。相比之下,同属柴油发动机行业的潍柴动力2016年毛利率不过22.6%。

一般理解,盈利能力的好转应该伴随着公司主要产品销售规模的增加和销售收益的提高。但从近几年斯太尔的销售业绩来看,其主打产品柴油发动机的销售状况却是每况愈下(表1)。2016年斯太尔柴油发动机的产销量还不足千台,不仅无法与其他同行动辄数十万台销量相比,而且也与整个行业销量增长趋势截然相反(表2)。

2016年9月,总投资3亿元的江苏斯太尔扩产项目正式完成项目建设,柴油发动机产能达到1万台;总投资15亿元,年产3万台发动机的常州斯太尔项目也正在建设之中。产能在增加,2016年斯太尔的销量反而同比减少近25%,经营压力陡然上升。

尽管如此,斯太尔还是在2016年获得不菲的收益,原因之一在于一份《技术许可协议》。

一箭双雕的技术许可服务

2016年12月,在接近年底财务结算的时候,斯太尔的全资子公司江苏斯太尔与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中关村科技园公司”)签订了一份《技术许可协议》,前者将其拥有的3项专有技术授权给后者使用,授权费用2亿元。江苏斯太尔据此在2016年先期确认1.89亿元收入。

由于只是授权使用,而非转移所有权,这3项专利技术仍旧归斯太尔所有。也就是说,除了支付交易产生的税费外,斯太尔几乎可以将授权收入全部确认为利润。 所得的1.89亿元,占其2016年度2.29亿毛利的83%,0.77亿元利润的2倍有余。

其实,斯太尔授权使用专利技术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江苏斯太尔就与1家名为常州市武进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武进经济技术公司”)的企业签署了技术许可协议,后者将利用前者授权的技术生产和销售相关的发动机产品,江苏斯太尔在当年确认9434万元收入和9364万元净利润。

这2两次的技术许可带来的收入,对斯太尔的业绩提升帮助作用十分明显。

2014年斯太尔实现利润2200万元,若没有9364万元的技术许可业务利润,2014年其将会亏损7000余万,接着在2015年斯太尔又巨亏2.05亿元,由此斯太尔将会被ST。到了2016年,斯太尔实现利润7700万,同样的,若没有1.89亿元的技术许可业务利润,斯太尔其将亏损1.1亿元左右,由此斯太尔将是连续3年亏损。

连续3年亏损对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局面。根据规则,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报表出来后就会被暂停交易。无论是被ST,还是被停止交易,都是难堪的局面。因为斯太尔的六大股东所持股份均被限售3年,而在此期间,这几个大股东都将其所持的股权进行了大量、反复的质押进行融资。若斯太尔被ST或暂停交易,这些股东所质押的股份有可能被强行平仓或提前赎回,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其难以接受的。

斯太尔开展技术许可业务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助于降低英达钢构业绩补偿负担。

当初博盈投资(即现在的“斯太尔”)在重组江苏斯太尔时,英达钢构独家承诺,2014年-2016年,江苏斯太尔每年扣非后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2.3亿元、3.4亿元和6.1亿元,共计11.8亿元。若未能实现上述目标,英达钢构将给予补偿。根据江苏斯太尔的实际盈利情况,英达钢构在2014-2016年分别向斯太尔补偿1.56亿元、3.51亿元和4.87亿元,合计约10亿元。如果没有这两份技术许可协议,英达钢构的补偿额将会再增加2.83亿元。由此看来,技术许可业务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既确保了斯太尔不连续亏损,又降低了英达钢构的补偿额。

那么,作为交易对手的两家公司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为何默契予以“配合”?

江苏中关村科技园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地址是位于江苏常州溧阳市经济开发区内的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内。公司的股东有两家——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和溧阳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均为国资背景。

常州市武进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成立于1994年,注册地址是江苏常州武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是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局所投资的全资企业,同样是国资背景。

从股东背景上看,这两家公司与斯太尔并无交集。但这两家公司的常州国资背景,而斯太尔在国内主要有两家生产企业——江苏斯太尔和常州斯太尔,均位于江苏常州。2014年3月斯太尔决定在常州布点时,曾经承诺投资70亿元用于发展动力项目,其中一期投资15亿元,主要用于常州斯太尔年产3万台柴油发动机的项目建设。

斯太尔煞费苦心进行的两笔技术许可交易,实际经营效果如何呢?根据斯太尔披露的信息,2014年武进经济技术公司获得技术许可授权后,至今还在进行项目论证。

除了积极寻求外部合作,避免自身被ST或者是停止交易之外,斯太尔还“优化”了财报,进一步“夯实”盈利基础。

盈余管理三板斧:减值、成本和资本

2015年是斯太尔经营业绩比较特殊的一年。无论是之前的2014年,还是之后的2016年,斯太尔均是盈利,2015年却是亏损,而且是巨亏2.05亿。这种两头赚、中间亏的盈利“套路”在A股市场上屡见不鲜,一般是用来防止上市公司被ST处置。为达到这种效果,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办法,具体到斯太尔,主要体现在商誉减值和成本“控制”上。

2015年斯太尔计提了5086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包括三部分:4666万元商誉减值、382万元存货以及少量的坏账损失。所减值的商誉是在收购江苏斯太尔时形成的,初始确认额为3.47亿元。2014年斯太尔稍微减值了191万元,2015年则大幅减值4666万元。2016年,江苏斯太尔的商誉测试值是10.28亿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较2015年的6.5亿元增加了3.78亿。斯太尔的商誉减值提取逻辑与其柴油发动机的销售情况显然是不相符合的,2015年是产品销量最多的一年,2016年则是最少的一年,2016年应该提取比2015年更多的商誉减值才合理。

商誉之外,斯太尔主导产品柴油发动机的生产成本究竟是多少也难以说清。

2015年斯太尔柴油发动机的产量为1224台,这一水平与2014年大致相当。但奇怪的是,2015年斯太尔的发动机生产成本为17.4万元/台,比2014年的9.06万元/台高出近一倍,销售每台发动机也由盈利转为亏损。

与2016年相比,同样衬托出斯太尔2015年的生产成本的怪异。2016年斯太尔的产量较2015年下降了25%左右,按照规模经济效益理论,其2016年的单位生产成本应该比2015年要高。但最终的数据却是,斯太尔2016年单位生产成本比2015年还有所降低,并且销售每台发动机还能获得一定的毛利,盈利水平与2014年大体相当(表3)。

如果按照产量接近的2014年31.64%的毛利率对斯太尔2015年发动机业务成本进行调整,其生产成本将由报表上的2.13亿元下降到1.43亿元,由此可增厚约7000万的利润。

更进一步,如果将2014年、2016年的技术许可业务利润剔除,并按发动机业务历史毛利水平进行调整以及不进行商誉减值,2014年-2016年斯太尔将每年皆亏损,亏损额分别是0.7亿元、0.8亿元和1.1亿元。这样的盈利情况与斯太尔发动机的销售情况似乎更加契合。

除了商誉减值逻辑和生产成本成谜之外,斯太尔的研发费用处理也值得关注。

2014年-2016年,斯太尔每年发生的研发费用支出为1.33亿元、1.2亿元和1.36亿元,资本化比率分别为97.4%、98.61%和93.9%,远超国内同行业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水平(表4)。如果按照潍柴动力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水平进行处理,斯太尔又将是怎样的盈利状况呢?

斯太尔近3年“明盈实亏”的状态,与其在收购时做出的3年累计盈利11.8亿元的承诺形成鲜明对比,所谓的国外优势技术嫁接国内市场的梦想似乎也难以实现,3年的整合效果似乎乏善可陈。

知易行难的整合之路

斯太尔重组已经过去了3年,从整合效果来看似乎并未实现预期目标。除了利用引进技术的常州3万台/年的项目实施推进缓慢之外,其近9成的发动机业务收入还是来自于境外(表5)。

在业务发展策略缓慢调整的同时,斯太尔不得不承受高昂的费用支出。斯太尔的发动机业务尚且有些毛利,但这些微薄的利润根本不足以弥补三项费用支出,尤其是管理费(表6)。3年来,斯太尔的管理费用一直处于高位,其中工资费用占了主要部分(2016年还确认了2367万元股权激励费用)。或许这与斯太尔业务重心仍在境外有着密切的关系。

斯太尔整合之路推进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行业趋势出现了判断偏差。从2015年开始,国内的柴油车全面执行国Ⅳ排放标准,国Ⅲ排放标准的发动机被淘汰。受此影响,技术优势本已不再明显的斯太尔受到很大冲击,不得不进行技术和产品升级,发动机引进到国内的工作也受到重大影响。

面对这样的窘局,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斯太尔放手一搏,在2015年发起了一起“梦幻”般的跨界收购。

途而废的跨界收购

2015年2月,为“响应”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号召,斯太尔以江苏斯太尔为平台,以增资扩股的方式获得了青海恒信融锂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信锂业”)控制权。恒信锂业是一家主要从事盐湖提锂业务的创新型企业。被斯太尔收购时,恒信锂业账面资产仅有1574万元,净资产1474万元,2014年亏损26万元。

发展新能源汽车,很重要的一项是电池级碳酸锂的开发和应用。目前,生产碳酸锂主要有两种工艺,盐湖提锂和矿石提锂。从全球范围来看,70%的碳酸锂来自盐湖卤水提锂,剩下约30%来自矿石提锂。全球70%以上的锂资源分布在南美和中国的盐湖卤水中,而中国70%以上的锂资源分布于青海和西藏的盐湖之中。特别是在青海盐湖中,锂资源占到中国锂储量的一半以上,在青海发展盐湖提锂业务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另一方面,中国盐湖普遍存在高镁锂比的特征,盐湖提锂的直接产品一般仅为工业级碳酸锂,需要经过提纯技术方可转化为高端碳酸锂产品,转化难度和转化成本都很高。从国际比较来看,全球SQM、FMC、Chemetall三大锂业公司所开发的盐湖,镁锂比均小于5:1,中国除了西藏矿业扎布耶湖外,其他已知的盐湖镁锂比都非常高,达到50-600:1,即使粗加工过的老卤,镁锂比也大于20:1。资源状况直接导致中国的矿石提锂占比达80%,卤水提锂比例较低,并且多以副产品形式出现。

为顺应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最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盐湖提锂技术。并且在2015年新能源车销售放量的推动下,电池级碳酸锂需求激增,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每吨4.3万元上升到年底的每吨12.3万元,涨幅近两倍。斯太尔此时并购恒信锂业可谓“适逢其时”。

斯太尔声称,恒信锂业的盐湖提锂技术能够解决中国高镁锂比盐湖中老卤的锂镁分离和锂浓缩技术难题,能够实现低成本提取青海盐湖锂,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能打破国际锂巨头对锂供应和价格的长期垄断。换言之,斯太尔认为恒信锂业的盐湖提锂技术属于革命性和行业颠覆性的技术。

基于这些判断,斯太尔对恒信锂业估值2.23亿元,这一估值水平较恒信锂业当时的账面净资产值增值约15倍。斯太尔最终以对恒信锂业增资扩股的方式获得51%股权,支付的对价为1.53亿元。恒信锂业投资6亿元、年产2万吨的电池级碳酸锂建设项目也由此开工。

在此之后,恒信锂业便“捷报”频传:2015年6月开始试生产并小批量供货,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按照工业生产经验,小批量的试产产品一般都能符合国家标准,只是因为成本的原因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2015年12月,项目陆续获得批复,购进的设备开始陆续到货,项目预计在2016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形势一片大好。

2015年股灾之后,斯太尔的股价逆市一飞冲天,并在2015年末突破了股灾前的最高股价。

就在大家翘首以盼恒信锂业尽快投产,抓住市场机会大干快上,颠覆行业巨头的时候,斯太尔给市场浇了一盆冷水:由于供应商陕鼓集团未及时全面提供电气,因青海当地入冬,后期的调试工作在暂停,项目不能如期实现投产。不过,此时恒信锂业的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95%,项目收尾还是指日可待。

冬去春来,电气应该恢复供应了,项目也应该竣工验收了。但斯太尔又于2017年4月出人意料地将其所持恒信锂业51%股权,以4.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上海惠天然投资公司。斯太尔宣布的理由是,规避市场过热可能带来的风险,保护上市公司及广大投资者权益。

对此结果,市场一片愕然。

尽管斯太尔投资2年获得了约3亿元的收益,回报约200%,但恒信锂业利用“突破性”技术建设的项目眼看就要建成了,此时转让是不是有点让煮熟的鸭子飞了?深交所也向斯太尔发出问询函,就交易的理由、恒信锂业估值的合理性等事项进行问询。

斯太尔给出的回答是,碳酸锂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价格回调风险大;此次交易价格已反映投资价值,此时退出不仅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所得资金还可以用于发展柴油发动机业务。总的意思是见好就收,回归本业。

斯太尔的跨界收购仓促收场,所幸的是录得了不菲的投资收益。但就在市场还在为斯太尔的碳酸锂项目争论不休的时候,其大股东们悄悄地开始了减持。

等待多时的减持

英达钢构等6家投资者在2013年重组斯太尔时成功入主,持股比例均超过5%。经过此后的转增、增持等运作,到3年解禁期满前时,这6家投资者总持股数达4.41亿股,合计持股比例超过达55.96%,平均每股投资成本3.39元(表7)。

从斯太尔当前8-9元/股的价格来看,6家投资机构均可以录得不菲的账面收益,如果考虑杠杆因素,回报将更高。

以贝鑫投资为例,其使用的资金来源是渤海国际信托发行的“渤海信托?博盈投资定增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根据该项信托计划,优先级资金1.41亿元,享受15%的固定回报,一般劣后0.55亿元以及最劣后0.16亿元。按8元/股价格计算,贝鑫投资所持股份的账面价值约5亿元,在扣除2亿元成本后,收益3亿元。根据信托计划所安排的一年半赎回期考虑,1.41亿元优先级资金只能获得其中约3000万元收益,剩余2.7亿元收益将由劣后投资者享有。这样一来,劣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超过4倍。贝鑫投资如此,想必其他投资者也不差。

面对诱惑,表面上看6家股东似乎都稳如泰山,所持有的股份在限售期内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实际上,除天津硅谷天堂恒丰之外的其他5家股东的上层投资人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泽瑞创投、泽洺创投、贝鑫投资、理瑞投资4家股东,无论是是有限合伙人,还是普通合伙人都发生变化,进进出出,络绎不绝。比如泽洺创投,在2014年,其GP就由湖南瑞庆科技变更为杭州兆恒投资,LP由民生加银变更为北京正和兴业、长沙三融股权,后又变更为上海长江财富资产管理公司。这种方式的进出,是否算得上一种变相的减持呢?

等到限售期满,几大股东陆续发布了减持公告。

2016年12月29日,限售期满20天后,天津硅谷天堂恒丰宣布计划在1年内清空其所持有的股份,并于当日和2017年3月两次共计减持1935万股,占比2.35%,减持均价为10.32元/股。减持之后,其持股比例由7.44%降低至4.99%,无需遵守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必须预先公告的要求。

与天津硅谷天堂恒丰同步,理瑞投资宣布计划在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800万股。但实际上在2017年前2个月,理瑞投资以9.66元/股的均价,减持870万股,占比1.1%。理瑞投资对实际减持额超过计划减持额的解释是工作人员的误操作。

泽瑞创投(后更名为珠海润霖)于2007年1月以10.37元/股的均价,减持958万股,占比1.22%;2017年6月6日,贝鑫投资宣布,计划在3个月内减持788万股,占比1%。

“不幸”的是,就在斯太尔几家股东如火如荼大力减持的时候,证监会于2017年5月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下称“减持新规”),对于减持的限制力度空前,这使得斯太尔几大股东大幅减持的计划几近折戟。这几家大股东既是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又是通过非公开发行获得的股份,只能像贝鑫投资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减一点。相较而言,天津硅谷天堂恒丰的闪电减持,恰好躲过了刚发布减持新规。

由于几家大股东在重组斯太尔时都加了杠杆,时间到了就必须向投资者还本付息,因而退出斯太尔势在必行。不得已,斯太尔的大股东们只好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退出。

2017年5月,泽洺创投、贝鑫投资、理瑞投资3家机构宣布,将其持有斯太尔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中科迪高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迪高”),中科迪高将以23.09%的持股比例成为斯太尔的第一大股东,且有可能成为实际控制人。

尽管业绩不尽理想,但经过几年的运作,斯太尔却成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壳”资源。

首先,斯太尔资产比较干净,没有诉讼、仲裁等事项缠身;业务也比较明晰,而且都分布在子公司,自身只是一个控股平台,比较容易进行资产剥离。

斯太尔母公司本身是一家资产结构非常清晰的公司。截止2016年底,斯太尔资产22亿元,负债仅1.25亿元,资产负债表非常健康。其22亿元的资产主要是: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12亿元、对子公司的借款4.3亿元、现金1.5亿元,以及1.3亿元理财产品,资产的质量和流动性都不错。

其次,斯太尔的股本7.88亿股,规模适中;按当前8-9元股价计算,市值在65亿元左右。虽说市值稍大,但也有运作空间,并且斯太尔的持股比较集中,几家大股东之间合作关系也比较和谐,易于商谈。

第三,斯太尔经营业绩改善压力很大,无论是老产能的利用,还是新产能的发挥,都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最后,就是斯太尔几家大股东变现退出愿望强烈。

从上次借壳完成算起,迄今斯太尔已走过了逾3年时间,如今是否会又来一次新的轮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15

這家市值超1200億港幣的公司 主營業務竟是兩個攝像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2/164950.shtml

這家市值超1200億港幣的公司 主營業務竟是兩個攝像頭
創業家 創業家

這家市值超1200億港幣的公司 主營業務竟是兩個攝像頭

它是國內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光電企業,乘著智能機市場發展的紅利,上市十年來,市值已漲了30多倍。這家專註“手機雙攝像頭”的公司如何做到?

首發 | 創業家&i黑馬(ID:chuangyejia)

文 | 王巧

編輯 | 麻策

iPhone 8即將發布。據“諜照”顯示,此代蘋果手機仍將采用雙攝像頭配置(只是將橫排雙攝改為豎排)。自iPhone 7p以來,不難發現,雙攝像頭已然成為行業標配。有報告顯示,今年雙攝像頭手機出貨量預計將達2.42億部,同比增長223%。因為市場需求激增,攝像頭供應商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作為國內首家港股上市的光電企業,舜宇光學已然成為香港市場耀眼的明星股。8月25日午後,舜宇光學(02382)升幅不斷擴大,截至收盤,漲7.91%,報價116港元,創歷史新高。如果依其2007年開盤以來的市值計算,上市10年來,這家寧波企業的市值漲了30多倍,破千億港元。

本文,創業家&i黑馬梳理了它的發展歷程。

初創危機

舜宇光學草根起家。

1984年10月3日,高中畢業的王文鑒帶著8名高中生,用6萬元貸款,在4間瓦房內,創立了“余姚第二光學儀器廠”,這便是最早的舜宇。

這一年,國內經濟快速發展,一度出現過熱現象。同年10月,中國發生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搶購風潮”,次月,國務院要求各地各部門嚴格控制財政支出,控制信貸投放。受此影響,國內光學行業發展放緩,舜宇拿到的第一個訂單也隨之泡湯。

就在這家鄉鎮企業陷入初創迷茫時,來自杭照所情報室的一份相機市場研究材料,刺激它重新規劃以生產照相機鏡片和鏡頭為企業目標。該報告預測“1990年全國照相機產量為270萬架,而市場需求量將達到770萬架”。

此後,舜宇與江西光學儀器總廠、機電委杭照所等合作,開啟了多頭聯營的發展。其中,與機電委杭照所合作,進行新產品開發,據創始人王文鑒回顧,與後者聯合研制生產的XY-Ⅰ型、Ⅱ型一步成像翻拍相機,於1988年通過部級鑒定,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當時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也是在這一年,舜宇開始嘗試海外市場和整機生產。

timg (4)

創業家&i黑馬查閱資料了解到,1991年10月,舜宇董事會確立了三個中外合資項目,此後,舜宇逐漸穩健發展,銷售額從1989年的428萬元快速增長到了1994年的6413萬元,5年增長了15倍。

2006年9月,為聚焦光電產業,舜宇光電正式在境外註冊設立,並於第二年6月15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後,其首個完整會計年度收入達12.7億元,凈利潤7600萬元。

危機卻緊隨其後。2007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由金融領域蔓延至實體經濟。早已布局海外市場的舜宇自然無法幸免。

2008年2月12日,在關於1月份的經營分析會上,舜宇人迎來了一個“寒冷”的數據:銷售僅完成預算的65%,利潤僅有32%,同期下降51.27%。據舜宇光學2008年年報披露,其營業額跌8.31%,至12.68億元,而利潤則同比下降65.23%,由2.25億元降至7838萬元。

2009年,接受媒體采訪的王文鑒稱,這是舜宇自1984年成立以來感受到的最大的一次沖擊,2008年11月至2009年初,整個光學行業都十分黯淡,隨後,光學行業迎來了第一次大洗牌,諸多企業陷入減產、停產、倒閉。

為順利過冬,2009年,舜宇全面開啟了成本控制,提出資本開支由2008年的1.46億元減少至8000萬元(其中1000萬至2000萬元用於研發費用),減少擴張計劃。舜宇希望開源節流,控制原材料、營運成本,提升廠房使用率。

據舜宇某市場負責人介紹,為了控制成本,公司逐個攻破原材料供應商,絕大多數國內原材料商就降價10%達成一致。同時,降低中高層薪資標準,包括王文鑒在內的高管降薪20%,中層管理人員降薪15%。另一端,舜宇將原先生產車間的4條生產線擴充到8條,產量翻倍。

這一時期,舜宇亦主動降低產品價格,爭取更多訂單。此外,舜宇確立了"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產權結構。2010 年,舜宇以1億股份重獎公司優秀員工。據了解,這是舜宇第一次用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進行獎勵,占了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0%。為此,舜宇有過兩次股權結構變更,一來雖然讓股權分散,但舜宇也因此聚合了行業人才。

舜宇在控制成本和聚合人才方面的優勢幾乎成為行業共識,這也被認為是它能做大做強的因素。2010年,舜宇光電實現銷售5.67億元,稅前利潤1.07億元,度過寒冬,迎來發展期。

智能機紅利

危機之後,王文鑒在回顧時曾總結,“光學的終端產品需求將越來越向具有更強競爭力的佳能、諾基亞等知名廠商匯聚,而它們又將重新規劃供應商資源以期渡過寒冬。”其明確認識到品牌聚集效應的作用和搭建自身核心技術壁壘的重要性。

2004年,舜宇確立了“名配角”戰略角色定位,即與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國際光電產業、跨國公司(“主角”)結成一種戰略合作夥伴的關系。據了解,至2013年,全球光學領域的三星、索尼、松下、尼康,車載領域的麥格納、奧托立夫、大陸集團,光電領域的谷歌、亞馬遜、華為、聯想、小米,儀器領域的蔡司、奧林巴斯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均進入舜宇的“名主角”版圖。

基於此戰略,舜宇將海外市場擴張至韓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地。隨後,它也順利且最早搭上智能手機攝像頭新熱潮,逐漸成為了智能手機生產鏈重要的供應商。

初創時期,舜宇就極為重視技術研發。據王文鑒回顧,早在1988年,舜宇與浙大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學余姚光電儀器總廠”,形成“你設計、我生產”的產品開發模式,並成功開發、生產光學鏡頭、顯微鏡、望遠鏡等20多種產品。

35943438_m

據其2012年(截至6月30日)財報顯示,除500萬及800萬像素手機鏡頭和相機模組量產外,舜宇已著力1300萬像素手機照相模組的研發。2013年,舜宇自主研發AA(創業家&i黑馬註:主動對準,是一項確定零配件裝配過程中相對位置的技術)設備,並在次年動工建造了AA制程車間。該設備投產,被認為是舜宇在COB(創業家&i黑馬註:一種芯片封裝技術)紅利結束前的自主變革。

2014年,舜宇為華為提供了榮耀6Plus手機雙攝像頭(創業家&i黑馬註:全球第一款雙攝像頭模組手機)模組方案,兩年後,繼大立光電後,成為大陸首家推出雙攝像頭的供應商。

隨著智能手機的高速滲透,供應商的研發投入逐漸加大。創業家&i黑馬查閱財報發現,同為手機攝像頭供應商的信利國際和歐菲光,其攝像頭模組業務分別占各自整體營收比例不到 20% 和 30% ,而舜宇為70%;在鏡頭業務研發支出上,舜宇基本追平大立光電,甚至在 2016 年中期超過後者。

舜宇抓住了市場紅利。公開資料顯示,2004-2015年,舜宇光學收入規模擴大了34.7倍,年複合增長率為34%。2017 年舜宇光學的收入達到了106.97億元人民幣。舜宇的營收突飛猛進,但毛利率始終不及大立光電——臺企大立光電鏡頭的毛利為 55% 左右,舜宇為30-35%。前者憑借蘋果等手機巨頭公司的訂單始終扮演行業領頭羊的角色。

未來挑戰

如今,雙攝像頭手機已成新風潮。專業人士預計,在2020年前後,雙攝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將超過20%。而且,隨著智能手機的更新叠代,高像素、多個攝像頭將成為攝像頭行業發展的方向。

62072079_m

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2中國雙攝像頭手機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預計 2017 年雙攝像頭手機出貨量將達 2.42 億部,同比增長223%,雙攝像頭市場蛋糕,可謂誘人。

然而,行業利好之下,各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亦更加鮮明。創業家&i黑馬查閱資料發現,2014年下半年,歐菲光和舜宇兩家公司在攝像頭模組業務毛利率的走勢中,首次出現交叉點。近年,歐菲光在追趕中多次“叫板”舜宇。

繼2016年底實現攝像頭模組單月出貨量全球第一之後,2017年上半年,歐菲光繼續保持自身的領先優勢,Q2歐菲光連續4個月排名榜首,均大幅領先大陸同行業其它公司。值得註意的是,歐菲光於今年4月1日正式完成對索尼華南電子有限公司(創業家&i黑馬註:蘋果主要的前置攝像頭供應商)100%股權的交割事項,發力明顯。

截至8月23日收盤,歐菲光總市值達到543億元。有媒體報道稱,其將有望成為下一個千億市值光學企業。丘鈦科技上半年的財報也顯示,在攝像頭模塊產品結構大幅改善、雙攝像頭模塊占比明顯提升的推動下,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約108.7%,凈利潤較去年同比增加145.5%。另一巨頭,臺企大立光電7月營收亦出現環比15.1%的增幅,今年前五個月,其營收同比增幅都出現兩位數增長。當地媒體披露,大立光電有四成鏡頭供應給蘋果公司。

平安證券分析稱,伴隨“雙攝”滲透率的提升,“雙攝”產業鏈市場空間將被大幅拉動,預計到2018年“雙攝”產業鏈市場規模將超過87.3億元。置身全球市場競爭中的舜宇,前面有蘋果、索尼、大立光電等國際知名品牌擋在前面,後有歐菲光、丘鈦等企業追趕。對舜宇而言,在雙攝像頭供應產業鏈競爭中,理應存危機感。

畢竟,雙攝鏡頭市場角逐,未來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舜宇光學 雙攝像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88

年營收超5億 每年4萬程序員畢業 這家“碼農大學”做對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1/164939.shtml

年營收超5億 每年4萬程序員畢業 這家“碼農大學”做對了什麽?
創業家 創業家

年營收超5億 每年4萬程序員畢業 這家“碼農大學”做對了什麽?

“要做成名校這個過程是最煎熬的,我算了大概要七八年。”黎活明說。

首發 | 創業家&i黑馬(ID:chuangyejia)

文 | 李書娜

編輯 | 劉建強

這家IT培訓機構已進入全國15個省會城市,每年有4萬多人從它的教室走出,走上“碼農”的道路。

2016年,傳智播客營收5.3億元(2015年1.97億元),目前,在擁有1億多元現金的情況下,進行了第一輪融資。這家外界對它知之甚少的公司,打算成為IT培訓的NO.1。上市公司達內是它最主要的對手。2016年,達內營收超15億元,是傳智播客的3倍。

創業家&i黑馬采訪了傳智播客董事長黎活明及這家公司的多位高管,他們詳細講述了該公司獨創的自媒體招生秘訣、雙元授課模式及通過建立知名大學超越達內的規劃。此文選黎活明口述文章發布如下,關於雙元授課模式的文章發布於另一篇文章:《為什麽說雙元授課比面授更好?。(點擊可閱讀該文)

黎活明:我們怎麽才能成為業內第一?

(黎活明為傳智播客董事長兼總裁)

傳智播客2006年成立,2007年我從易遊網辭職後,在寫一本技術層面比較高級的書,寫完一部分就發布在網上,公司的創始人看到了,就邀請我到公司給他們的學生講課。因為我是廣東人普通話不好,猶豫了很長時間,拒絕了三次,最後沒辦法答應了。

timg

*黎活明)

一開始是兼職,2008年8月,創始人問我有沒有興趣加入公司,當時我沒答應,當時是想在互聯網創業。創始人之後又多次找我,最後被創始人做教育的情懷打動了。當時公司股東加上我是三個人,除創始人外,還有CSDN的蔣濤。創始人比較專註於技術、教學,我負責公司整體運營,蔣濤是投資入股。

2011年12月創始人去世,競爭對手黑我們,說創始人走了,我們教學不行了。那一年我壓力很大,這個創始人的知名度很高,很多學生沖他來的。但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上課的老師有很多,張老師雖然走了,但我們這些人一直延續了張老師對授課質量高要求的基因,並沒有影響教學,所以老學員依然大量給公司推薦學生。我們的口碑依然很穩定,那一年業務增長了一倍。

自媒體招生和師資

我們招生主要是靠學生之間的口碑傳播。招生部門人很少,全國跑高校招生的也就七八個人——不是直接跑到學校里面,主要是和主動上門來合作的高校對接。

startup_meeting_brainstorming_business_teamwork_team_people_office-764425

為什麽不跑高校招生?成本很高。一個員工在路上浪費五天,回來又浪費五天,在那里三天四天。如果跑遠一點的,從北京跑到湖南或者廣東,來回路費坐普通的火車都要三四百,住宿一晚上兩百多,差旅加住宿就一千了。在學校里面請吃飯打點關系,幾千塊。去一趟最少是兩個人,工資也很高——我們這邊老師很貴,技術人員平均一天工資兩千到四千。而高校計算機系多的兩三百人,少的一百人左右,一百人最後報名好一點能有二三十人,不好的就兩三個。這樣算下來,我的成本太高。

雖然跑到外面招生的人很少,但通過網絡營銷的方式一年的招生量也很可觀。這個隊伍很龐大,純做網絡營銷。我們自建自媒體,制作微電影、科技節目等,這些節目在騰訊、鬥魚等上面,觀看播放量很大,每集都是上百萬。

主要是90後一些好玩的內容,里面有我們的公眾號二維碼、QQ號、微博等,各種渠道都有。通過這些渠道加入後,首先是建立粉群,然後再提煉出有意向的用戶,經營一個意向群,意向群里面有工作人員做轉化。

我們建自媒體的目的就是廣告植入和經營粉群,減少公司品牌推廣費用,一年可以帶來幾千人的招生量。廣告也肯定要做的,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我的盤子里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說前年是幾百萬,那跟營收是沒有辦法比的。

現在學生可謹慎了,不要以為他一看廣告就會報名,不是那麽簡單,他要認可你。廣告你說得天花亂墜都沒有人信你,一旦他是你粉絲了,他就會信你,還是比較忠實的。

雖然沒有去大學招生,我們在大學的影響力也很大。全國有兩千多所大學,九百多所都在用我們的教材,大概有二三十萬學生。自媒體里我們也有關於高校的一個分群——用了我的書的,圈起來經營他,轉化為一線用戶。

老師方面,我們研發出了雙元產品(詳見後面畢向東口述),除了可以規模化,標準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保證老師隊伍穩定。現在全國十五個城市,除了北上廣深這四個地方我們保留傳統的面授,剩下的地方全是用雙元產品。

我們現在有800多老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計算機教育領域我們老師是最多的。我們對老師的投入,用在人上的錢,占營業額的比例是最多的。教育關鍵是靠人,錢應該用在人身上。我們百分之五十幾的資金都投入在跟教學相關的群體身上,比達內高十幾個點。

成立大學,趕超達內

只要教學質量比它(達內)好,超過它是必然的,這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我們大概是五億的營收,他們是十五億,有兩倍的距離。

chatu3

假設它沒有變化,我們可能七八年才能追上,況且別人也在發展,它已經是跨IT擴展到別的領域了。但是如果是彎道超車就不一樣了。比如我們做大學,一旦做成功超車是很快的——我們學費一年四五萬,招一萬人是四個億了,招兩萬人就八個億了,再加上培訓就可以超過它了。這個是彎道超車。

即便是它後來也切入學校,但學校幾乎是越幹越好的,再進來是很難的。當我成為名校,優質的生源被壟斷了,哪怕他有同樣的師資,他拿的也是二等的學生,沒有辦法跟我比。

一旦大學形成名校,最起碼我會讓它計算機培訓的份額變得很少。教育有一個特殊性,其他行業沒有辦法比,教育只有一次性,家長不會把幾年的時間拿來做實驗,要選就選最好的,不會選第二的。

現在我的學院收費四萬五,利潤是很低的,我們通過利潤率來推的。傳智專修學院,現在還沒有出名,當我做成計算機名校時,就會有很多人來。但是你要做成名校這個過程是最煎熬的,我算了大概七八年做成一個名校。

我們在培訓里算名校,在培訓領域你即使做成名校都無法跟大學這種性質的名校比。新東方英語很知名的,也不能和北大清華比。中國家長會讓孩子讀大學去讀新東方嗎?中國老百姓對大學和對培訓機構的認知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要建一所計算機專修學院的原因。學院的投入很大,我們第一年要投入兩千萬,幾年下來要投五六千萬。這個事情不是一般就能幹的,沒有體量的公司幹不了的,有錢也不一定能幹。

世界上百年的學校很多,上百年的公司不多,所以做學校雖然慢但是絕對有可能做百年。而且做學校跟做企業有不同,得到社會尊重。你剛看到的是學費,你沒有看到畢業的學生群體是很大的資源,跟學校的連接是很強大的,只要你讓他幫忙,他會不計成本回饋母校。阿里巴巴倒就倒了,還有京東呢誰會在乎它,但是一個學校倒了,很多學子沒有母校了,他們是不能接受的。

自媒體招生指南

在這個行業里面,市場規模第一的達內,現在一年的廣告費上億,我們的廣告費2014年、2015年才幾十萬,不在一個級別上。所以我們只能另辟蹊徑,用其他的手段做營銷。 

2014年之前,營銷主要就是把我們的上課視頻上傳到網上。2014年後,之前的還在做,但重點轉向自媒體和粉群,所有的項目都是圍繞著將我們的目標用戶吸到粉群當中,並運營粉群、轉化招生。從自媒體吸粉到轉化招生,一般有三四步。

第一步,建立吸粉渠道

首先是自建自媒體,大量吸粉進來。2014年開始組建自媒體,有一支來自於北京電影學院等類似院校動畫影視專業的20多人隊伍,制作一些脫口秀、短視頻、鬼畜視頻、動漫節目等。比如最近《人民的名義》很火,那麽我們就做一個短視頻,5月份柯潔和AlphaGo又要開始對決了,我們可能馬上又來一波。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打法,就是隨著市場的發展不停地變,基本上是什麽火做什麽。一般都是十幾秒、幾分鐘,一般不超過十分鐘,並且頻次很高,每天都有,甚至每天都不止一部。

其次,舉辦各種活動。大的活動就是1024程序員節,就跟“雙十一”一個道理。主要是與業務形成連接,比如在這一天很多的課程有大幅度的優惠,但是不是半價。還有就是增量粉群。去年10月24日這一天,就有十幾萬的人加入我們的粉群,在IT圈短時間里擴大了影響力。更多的是細小的、日常的活動,比如每周三會有活動,拍一下食堂最奇葩的菜等。

在資源、活動、自媒體節目中嵌入營銷,相當於與用戶跨過了中間的傳播介質,直接建立了聯系。但這才是第一步。

第二步,分類的運營

什麽意思呢?就是當你通過視頻、活動等上面的二維碼進入粉群後,我們就會有一些活動,也有一些人跟你聊天,通過對你行為分析馬上對你進行分類,通過矩陣號去輔助運營。

2014年底,開始建立播妞個人號。不同於公眾號的單向傳遞信息,播妞是一個人,她把品牌人格化了,代表的是一個人,有思想、言語交流。播妞在朋友圈發一條東西,跟公眾號推送一條信息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播妞下面又有N個播妞,有短視頻類的播妞、大學生播妞……

類似播妞的品牌化形象有很多,比如下載視頻的酷酷哥,技術資源的野狼,科技類資訊的喵喵等,每個號都有鮮明的個人標簽。這二十個不同形象的個人矩陣號,只是相當於一個中轉站。比如當他通過教材掃碼加入微信號時,是播妞這個號,但通過一些活動及聊天後,判斷出他是一名大學生,那麽,就會換另一個播妞在跟他聊天,但其實已經換人了。

怎麽對人進行分類?主要是根據年齡和職業分,主要包括學生和社會上的人兩個大類。這兩者完全獨立分開運營。比如,大學生要劃分他的片區,一本、二本、三本、專科、高職,並且要細分到哪個學校哪個學院以及哪一級。他們加入粉群時是自帶標簽的,意思就是他要進入群必須填哪個學校哪個學院,只有填了才能加入。他如果是真正想和我們交流、交互的話一定會填寫的。

社會上的人就不需要,只要掃碼就可以加入,加入後通過聊天按年齡段以及感興趣內容對他們分類。比如有些對電影感興趣,有些對《王者榮耀》感興趣,有些對交友類的感興趣,這些都要進行分類,之後再進行多次的意向度測定。

還存在一些人掃碼進來了,但是跟我們沒有互動,那我們基本上會定時比如一周或一個月把沒有交集的人刪除掉。還有一個就是如果他的QQ使用年齡低於一年,一般也會被清除掉。所以,現在粉群中的用戶基本上是跟我們有關聯並且有意向的,基本上是能產生一定招生的人。

第三步,業務對接 

對進入粉群的人進行分類後,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開始大量的運營活動,跟業務產生對接。這個活動是各式各樣的,有傳播的活動、黏性的活動、活躍僵屍粉的活動。比如說你註冊一個號玩遊戲,玩著玩著沒意思了,走了,突然有一天又回來了,就給你一些禮物,吸引你回來再看看。類似這樣的活動有很多。每一個群體都有每一個群體的運營方式和辦法,要先分析用戶行為。

比如一個大一學生進入了我們的粉群,他還沒有畢業,我們培訓不了,但他依然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我們就培養他,讓他在四年當中養成習慣離不開我們。假如他喜歡美劇、動漫,那我就每周的周五在群里甩一個百度網盤鏈接地址,里面都是最新熱映的美劇或者二次元動畫片類型的;在他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時候,就在群里分享歷年所有四六級試題;當他做畢業設計時,我就在晚間開公開課,有老師教他怎麽做畢設——這種教不是從書里抄點、去別的地方買點兒,而是教他寫一個像京東、淘寶這樣商城類的完整的項目。

他大學一畢業出去之後,我們也不會讓他來培訓。但當他找工作遇挫的時候,我們就定向推送一個信息,類似於——他的校友,在我們這兒培訓完之後薪資1.2萬這樣的。這個信息我會同時讓被我們圈起來的跟他一屆的人看到,我什麽也不會說,自然而然有一些找工作受挫的就會找到我們。

經過前面幾年的交互,我們已經非常清楚他的定位和意向。人在找不到路的時候,如果你給他一種出路,他會很信任你。

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把人圈到粉群里,不是一個具象的群,而是一種生態圈,粉絲通過資源、活動等與我們產生交互,產生一種信任。我們要增強的就是他對我們的信任感。當一個人對你產生信任,後面你再說什麽,他就感覺你不是在騙他,是在幫他。當他明確表示想來學習時,我們就把他的信息轉到咨詢部門,我們的工作就停了。他報名後,如果對我們有充分的信任,他可以直接把人介紹給我們,我們轉咨詢,咨詢轉化,就形成了整個閉環。

從吸粉到報名轉化,短的一天內就可以完成,時間長一點的一年以後找到我們,有的甚至加入粉群兩年後才到我們這里報名。如果上面三個階段沒有完成轉化,那我們就會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就是精準、定向的跟進。一般來說,三個階段就能完成轉化。 現在行業里很多企業模仿我們,但是玩法、套路就是這麽多,最難模仿的是整個人的基因,運營播妞的基因是學不到的。在播妞這兒,情感出問題了,找工作受挫了,他會跟播妞談,而播妞可以跟他從晚上8點聊到11點半,三個半小時一直開導他,關於報名卻一句都不跟他提。

我們做的是輻射更多人讓他們知道我們,提升我們品牌的知名度,然後當他成為我們的粉絲後,通過運營讓他傳播我們,就是口碑,最後,產生對我們的忠誠,在這四個維度軟性地植入營銷行為。

當這條路探索出來後,就可以大規模複制到別的領域。高中的K12領域,還有學前教育、嬰幼兒的家長層面……這樣,我們把這個生態鏈從一開始的家長,到他的孩子慢慢長大進入了高中粉群,再進入大學粉群,進入到短劇粉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產品和運營方式,把人圈在我們的粉群內。粉群基數越來越大,對於咨詢、報名有很大的幫助。

傳智播客 培訓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94

這家公司報送招股書,馬雲馬化騰章子怡張涵予都是股東……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15/1154092.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編輯 杜蔚

又一家民營影視公司的代表正在IPO的路上。10月13日,證監會披露了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納影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博納影業擬在深交所公開發行不低於1.22億股,募集資金14億元。

博納影業曾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影視第一股,但2016年4月博納影業宣布從納斯達克退市,選擇回歸A股市場,並於2017年5月報送了IPO輔導備案申請材料並獲得受理。

博納影業從美國退市後,先後進行了三輪融資,其中最近的2017年3月的這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到了160億元。不過從2016年至今,博納影業的經營情況並不為外界明晰,直到這次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披露。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發現,博納影業受到資本青睞,股東團非常豪華,不僅有章子怡等明星股東,還有阿里影業、騰訊、中信證券等知名機構。博納影業致力於打造投資、發行、放映三大板塊並駕齊驅的電影全產業鏈公司,其專註於電影主業,電影分部業務板塊發展較為均衡,2017年1~3月,電影投資發行業務、影院放映業務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55.34%、53.53%。

阿里影業位列第三大股東 章子怡陳寶國等演技派入股

博納影業是中國第一家拿到發行牌照的民營影視公司,也是中國最早接觸並吸收西方電影工業化運作模式的企業之一。博納影業以發行為核心競爭力,深耕影視行業18年,具有全產業鏈布局。自公司成立以來,出品發行的影片數量連續十余年名列全國第一,出品發行影片的票房始終位列國內民營電影公司前三甲。

 ▲博納影業出品的《追龍》截至今日15時許收獲5億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博納影業2016年4月宣布從美國退市後,先後於2016年9月、12月、2017年3月進行了三輪增資,受到資本青睞,騰訊、阿里影業、中信證券、新華聯集團、招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萬達電影等知名機構或公司都投資了博納影業。

公司控股股東是創始人於冬,其直接持有博納影業25.6%股份,且通過控制的西藏祥川、影視基地分別間接控制公司2.34%、0.09%股份,於冬合計控制博納影業28.03%股份。阿里影業、騰訊、中信證券控制的機構均是博納影業的前十大股東,其中阿里影業持股7.72%,是第三大股東,騰訊持股4.84%,是第六大股東。中信證券通過其控制的主體信石元影、金石智娛、中信證投、青島金石合計持有13.28%股份。民營院線龍頭萬達電影(002739)也持有1.88%股份。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不僅如此,博納影業還吸引了張涵予、章子怡、陳寶國、黃曉明、黃建新、韓寒幾位明星股東,其中張涵予、章子怡、陳寶國是公認的實力演技派。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這幾位明星股東均是在博納影業2017年3月增資時進入的。張涵予、黃曉明分別持股0.31%,章子怡持股0.19%,陳寶國持股0.13%,黃建新和韓寒分別持股0.06%。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博納影業表示,這些明星股東均是過往與公司有諸多合作,比如韓寒從作家到導演的“跨界轉型”兩部作品《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博納影業均作為出品和發行方深度參與。導演兼制片人黃建新堪稱博納影業的“禦用”監制,合作電影包括《湄公河行動》《建軍大業》《智取威虎山》等,同時他還參演博納影業將於2017歲末上映的軍事題材大片《紅海行動》。章子怡是目前中國電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她與博納影業合作過電影《一代宗師》《非常幸運》。

博納影業認為,明星是影視行業重要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對影視行業有深刻的了解,通過入股公司,成為公司的另一種無形資產和獨特競爭力。幾位明星股東的持股比例,在影視行業內屬於正常水平。

電影分部業務發展均衡 《湄公河行動》貢獻了近3億元毛利

博納影業自2016年4月宣布退出美股回歸後,2016年至今的經營狀況並不為外界所明晰。博納影業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顯示,公司2016年、2017年1-3月營業收入分別為19億元、4.33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億元、4979.25萬元。不過,2016年度博納影業收到了較多政府補助,計入損益的政府補助為2.12億元,因而2016年度公司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為4140.59萬元。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博納影業以發行為核心競爭力,自成立以來一直專註於電影,主要業務和經營模式從未發生變化。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在中國民營影視公司中,博納的電影業務發展是比較均衡的。從收入構成看,電影投資發行業務和影院放映業務約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一半。2016年度、2017年1~3月電影業務實現收入11.4億元、2.39億元,影院業務實現收入8.19億元、2.32億元。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終端放映而言,電影投資風險更大,但博納影業對影片的投資把控具備較強能力。2014年至2017年3月31日,博納影業參與發行並上映的影片42部,實現票房106.01億元。2014年至2017年1~3月,博納影業的電影業務收入的毛利率水平較高,即便是在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明顯放緩的2016年,博納影業電影業務毛利率也是52.05%。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博納影業電影業務較高毛利率來自於這些年投資發行了多達12部票房高收益影片。位列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榜第6的《湄公河行動》是博納影業主投發行的影片,這一部就貢獻了2.97億元毛利。2017年春節檔上映的《乘風破浪》是博納參投發行的影片,毛利率最高,為87.73%。與博納影業深度合作的知名香港地區導演王晶的影片具備較強賺錢效應,王晶導演的《澳門風雲》三部曲一共實現了毛利3.43億元,平均毛利率為67.6%。

為了打造電影全產業鏈公司,博納影業今年一直在加強產業鏈終端影院建設,截至2017年9月20日,公司旗下取得放映許可證並實際運營的影院達到42家,銀幕346張,累計票房收入34億元。每經影視記者註意到,博納影業旗下影院單銀幕票房產出超過了院線行業龍頭萬達電影。2016年度博納影業單銀幕票房227.78萬元,萬達電影213.24萬元。

博納影業擬公開發行不低於1.22億股,募集資金14億元,其中8.2億元將用於電影院項目。公司表示,已成功在全國範圍內簽約了50余家影院項目,這批影院將會在2018年陸續投入建設。預計明年,博納系影院(不含收購店)將會達到110家,共計800張銀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77

這家公司報送招股書,馬雲馬化騰章子怡張涵予都是股東……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15/1154092.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編輯 杜蔚

又一家民營影視公司的代表正在IPO的路上。10月13日,證監會披露了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納影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博納影業擬在深交所公開發行不低於1.22億股,募集資金14億元。

博納影業曾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影視第一股,但2016年4月博納影業宣布從納斯達克退市,選擇回歸A股市場,並於2017年5月報送了IPO輔導備案申請材料並獲得受理。

博納影業從美國退市後,先後進行了三輪融資,其中最近的2017年3月的這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到了160億元。不過從2016年至今,博納影業的經營情況並不為外界明晰,直到這次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披露。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發現,博納影業受到資本青睞,股東團非常豪華,不僅有章子怡等明星股東,還有阿里影業、騰訊、中信證券等知名機構。博納影業致力於打造投資、發行、放映三大板塊並駕齊驅的電影全產業鏈公司,其專註於電影主業,電影分部業務板塊發展較為均衡,2017年1~3月,電影投資發行業務、影院放映業務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55.34%、53.53%。

阿里影業位列第三大股東 章子怡陳寶國等演技派入股

博納影業是中國第一家拿到發行牌照的民營影視公司,也是中國最早接觸並吸收西方電影工業化運作模式的企業之一。博納影業以發行為核心競爭力,深耕影視行業18年,具有全產業鏈布局。自公司成立以來,出品發行的影片數量連續十余年名列全國第一,出品發行影片的票房始終位列國內民營電影公司前三甲。

 ▲博納影業出品的《追龍》截至今日15時許收獲5億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博納影業2016年4月宣布從美國退市後,先後於2016年9月、12月、2017年3月進行了三輪增資,受到資本青睞,騰訊、阿里影業、中信證券、新華聯集團、招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萬達電影等知名機構或公司都投資了博納影業。

公司控股股東是創始人於冬,其直接持有博納影業25.6%股份,且通過控制的西藏祥川、影視基地分別間接控制公司2.34%、0.09%股份,於冬合計控制博納影業28.03%股份。阿里影業、騰訊、中信證券控制的機構均是博納影業的前十大股東,其中阿里影業持股7.72%,是第三大股東,騰訊持股4.84%,是第六大股東。中信證券通過其控制的主體信石元影、金石智娛、中信證投、青島金石合計持有13.28%股份。民營院線龍頭萬達電影(002739)也持有1.88%股份。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不僅如此,博納影業還吸引了張涵予、章子怡、陳寶國、黃曉明、黃建新、韓寒幾位明星股東,其中張涵予、章子怡、陳寶國是公認的實力演技派。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這幾位明星股東均是在博納影業2017年3月增資時進入的。張涵予、黃曉明分別持股0.31%,章子怡持股0.19%,陳寶國持股0.13%,黃建新和韓寒分別持股0.06%。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博納影業表示,這些明星股東均是過往與公司有諸多合作,比如韓寒從作家到導演的“跨界轉型”兩部作品《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博納影業均作為出品和發行方深度參與。導演兼制片人黃建新堪稱博納影業的“禦用”監制,合作電影包括《湄公河行動》《建軍大業》《智取威虎山》等,同時他還參演博納影業將於2017歲末上映的軍事題材大片《紅海行動》。章子怡是目前中國電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她與博納影業合作過電影《一代宗師》《非常幸運》。

博納影業認為,明星是影視行業重要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對影視行業有深刻的了解,通過入股公司,成為公司的另一種無形資產和獨特競爭力。幾位明星股東的持股比例,在影視行業內屬於正常水平。

電影分部業務發展均衡 《湄公河行動》貢獻了近3億元毛利

博納影業自2016年4月宣布退出美股回歸後,2016年至今的經營狀況並不為外界所明晰。博納影業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顯示,公司2016年、2017年1-3月營業收入分別為19億元、4.33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億元、4979.25萬元。不過,2016年度博納影業收到了較多政府補助,計入損益的政府補助為2.12億元,因而2016年度公司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為4140.59萬元。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博納影業以發行為核心競爭力,自成立以來一直專註於電影,主要業務和經營模式從未發生變化。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在中國民營影視公司中,博納的電影業務發展是比較均衡的。從收入構成看,電影投資發行業務和影院放映業務約分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一半。2016年度、2017年1~3月電影業務實現收入11.4億元、2.39億元,影院業務實現收入8.19億元、2.32億元。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終端放映而言,電影投資風險更大,但博納影業對影片的投資把控具備較強能力。2014年至2017年3月31日,博納影業參與發行並上映的影片42部,實現票房106.01億元。2014年至2017年1~3月,博納影業的電影業務收入的毛利率水平較高,即便是在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明顯放緩的2016年,博納影業電影業務毛利率也是52.05%。

 ▲博納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博納影業電影業務較高毛利率來自於這些年投資發行了多達12部票房高收益影片。位列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榜第6的《湄公河行動》是博納影業主投發行的影片,這一部就貢獻了2.97億元毛利。2017年春節檔上映的《乘風破浪》是博納參投發行的影片,毛利率最高,為87.73%。與博納影業深度合作的知名香港地區導演王晶的影片具備較強賺錢效應,王晶導演的《澳門風雲》三部曲一共實現了毛利3.43億元,平均毛利率為67.6%。

為了打造電影全產業鏈公司,博納影業今年一直在加強產業鏈終端影院建設,截至2017年9月20日,公司旗下取得放映許可證並實際運營的影院達到42家,銀幕346張,累計票房收入34億元。每經影視記者註意到,博納影業旗下影院單銀幕票房產出超過了院線行業龍頭萬達電影。2016年度博納影業單銀幕票房227.78萬元,萬達電影213.24萬元。

博納影業擬公開發行不低於1.22億股,募集資金14億元,其中8.2億元將用於電影院項目。公司表示,已成功在全國範圍內簽約了50余家影院項目,這批影院將會在2018年陸續投入建設。預計明年,博納系影院(不含收購店)將會達到110家,共計800張銀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55

共享經濟只能打車、租房?看看這家公司怎樣在建築業“共享設計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8/166828.shtml

共享經濟只能打車、租房?看看這家公司怎樣在建築業“共享設計師”
牟小姝 牟小姝

共享經濟只能打車、租房?看看這家公司怎樣在建築業“共享設計師”

一個傳統的2B行業與最新的共享模式結合,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世界上最難的就是革自己的命。

 

t01175743704a09356d

天際數字創始人吳國平

 

在魔叮CEO段建功看來,“吳總的‘革命’帶著強烈的理想和情懷”。

 

段建功口中的吳總,是建築表現(建築設計的表現形式)行業的領軍人物——天際數字創始人吳國平。關於為什麽說吳國平是在“革命”的這個問題,要從他和天際數字說起。

 

天際數字的前身是一家為建築行業客戶提供建築效果圖、視覺動畫和建築數字展廳等業務的公司,總部設在深圳。2003年“非典”之後,吳國平奉總公司的命令,帶著6個人的小團隊到北京開拓市場,用30萬的資金註冊成立了北京天際數字公司。

 

三年之後,總公司戰略調整,打算放棄北京子公司。吳國不願放棄已經初步打開局面的北京市場,於是和他的團隊核心成員,湊錢將北京公司51%的股權買了下來,從此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2008年,吳國平與國內一家知名行業機構有過短短一年的換股聯姻,但因發展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之後的事情是,吳國平同夥伴們重新註冊了“天際數字”,成為一家從事計算機三維技術在建築信息可視化領域應用的技術公司,繼續書寫他和建築行業的故事。

 

吳國平在建築行業幹了二十多年,設想過打造一個“雲平臺”——讓建築領域各個專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不必再掛靠於某個設計院或機構,而成為獨立設計師,在雲平臺上設立自己的工作室。從某種意義來說,吳國平這樣的設想,無意是在革自己的命。

 

吳國平的“革命”想法,源於他對建築行業痛點的深度體察:從運營成本來看,傳統效果圖公司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從工作能力來看,行業門檻過低,人才缺口大,技術人才層次不齊;從地域來看,二三線城市無法找到“北上深”的優質圖形師出圖;從服務來看,一對多服務較為普遍,一個設計師很可能同時服務幾個項目等等。

 

通過朋友介紹,從搜狐離職準備創業的段建功結識了吳國平,兩個人一見如故。吳國平的“革命”情懷吸引了段建功,他覺得創業不一定只為了錢,更應該有情懷這個東西。

 

20172月,“魔叮”項目應運而生,由天際數字公司全資啟動,段建功擔任CEO

 

微信圖片_20171229112540

魔叮科技CEO

 

“魔叮”是一個優質創意服務平臺,主要提供建築效果圖、匯報多媒體影片、建築三維動畫片等創意服務。可以說,魔叮就是效果圖制作者的聚集地,以按需服務及共享經濟為特色,專註於為建築設計院與效果圖制作從業者服務。

 

20173月,在沒有大力傳播的情況下,魔叮平臺正式上線。幾個月的時間,平臺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超過2000名建築表現設計師加入,其中40%的設計師來自一線城市,合作客戶已經超過700人,合作項目超1000個。

 

 建築表現行業也能引入“共享經濟”

 

在共享成為新趨勢的時代,魔叮打出了共享設計師的概念。

 

用共享設計師模式解決供需兩端

 

對設計師來說,共享的方式不僅可以打破地域、時間限制,讓他們能隨時隨地發揮專業能力,還能讓每一個設計師在平臺的社區與素材版塊中,隨時獲取想要的信息與資料,減少畫圖的時間,從而提高工作效率;而對項目方來說,他們可以大範圍地選擇全國各地的優質設計師,突破過去單一的設計公司局限,更好地利用外部資源。

 

在此基礎上,魔叮則能實現設計“眾包”——一個項目可以是一個設計師完成,也可能是多個設計師共同完成。這不僅能提升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從市場的角度看,低於市場60%的項目發布價也能大大降低企業成本。

 

在設計師的甄選上,魔叮會通過項目經理和項目總監對每一個註冊設計師進行實名認證審核。此外,每一個設計師還要提交個人簡歷,上傳個人作品,並且要完成一份考題。通過平臺認證後,這些設計師就可以通過魔叮平臺自由搶單,優質的設計師可以優先派單,並且有機會晉升為魔叮合夥人。

 

“為了避免造假的可能性,最後的考題就成了關鍵。如果一個設計師是做模型的,那我們就從模型庫里找一道題模型的題考核他;同樣,如果是設計師是做渲染的,就做渲染的題。這就是為了保證每一個設計師都有真材實料。”段建功說。

 

對於那些註冊成功的設計師來說,挑戰依舊存在。在每一個項目完成之後,項目方都會從三個維度對設計師進行評估;第一,評估設計能力;第二,評估工作效率;第三,評估服務態度。這些評價會真實地呈現在魔叮平臺,從而督促設計師發揮出最好水平。

 

微信圖片_20171229140155

 

通過項目經理負責制實現全程把控

 

項目經理在魔叮平臺起到的作用就是連接,每一個項目經理都能對項目的全程設計進行把控,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項目方“盯圖”與跑多個設計公司的人力成本。項目方只需要對接項目經理,把要求告訴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就會把他們的需求與魔叮平臺上的設計師進行配合和對接。

 

魔叮平臺對項目經理的選擇也有著嚴苛的要求:從業五年以上,畫過上千張圖,具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對整個項目的所有流程進行品控。其中,對整個項目的把控能力是最重要的。把控能力可以細化到每一個溝通環節,項目經理通過不斷分析客戶要求和反饋的問題,提取重要的信息和內容,然後同步到項目手冊上,項目手冊也會伴隨溝通和反饋不斷更新和優化。

 

現階段,魔叮的50多名項目經理都是招聘來的。“一個平臺需要向前發展,必須有自己的發展路徑。如果項目經理全靠我們自己去招的,平臺是永遠不可能做大的。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項目經理出自魔叮自己的平臺,所以采用了內部晉升的方式為平臺蓄力。”

 

具體而言,新註冊的設計師一般都屬於C級,當他做到一定的項目量之後,平臺會根據他的完成情況和客戶反饋做一次評估,然後逐步升級到A級。A級設計師要經過一系列的考試和培訓以後,才有可能變成魔叮平臺的項目經理。

 

重構產業新生態的“未來畫像”

 

當前,魔叮的產品形態包括移動端APP以及網頁端產品。魔叮社區則是一個為設計師提供學習交流機會的互動平臺,設計師除了自由互動,還可以發布原創文章,分享行業經驗、軟件教程等,同時獲取打賞,魔叮也會不定期舉行魔叮課堂,幫助設計師提升專業能力。

 

“目前建築效果圖的市場規模每年可達30億,如果把遊戲、美術、施工圖都加進去,量就更大了。”段建功說。

 

201710月,魔叮獲得了500萬元天使輪投資。段建功的夢想是把魔叮打造成一個大數據服務公司,對人和項目進行精細化畫像。比如,項目方要在某地做一個項目,只要提供一個構想,魔叮就能通過平臺的數據積累,在最短的時間里推薦1015個樣板選擇,從而大幅提高設計師的做圖效率。“其實互聯網做到最後依靠的就是數據,而不是組織方式。我們會逐步積累線上的項目、素材等,當這些數據沈澱下來以後,我們將會為行業做更多的事情。”

 

 

魔叮 吳國平 段建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79

股價暴跌50%!應收賬款卻在飛漲,這家新三板公司IPO還有戲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20/1185188.html

一個月跌幅超50%,中教股份(430176)股價最近似乎在“滑滑梯”,不斷創出做市以來新低。

這家新三板公司接受上市輔導已經兩年,IPO的路途卻似乎迷霧重重。

股價跌跌不休

去年11月以來,中教股份(430176)股價陷入低迷,不斷創出做市以來新低,尤其是今年1月中旬開始,該股呈現加速下跌的態勢。

1月19日中教股份收盤報6.22元,下跌12%,最近一個月跌幅超50%,其中,1月份以來該股跌幅達45%。

2017年以來中教股份股價走勢圖:

股價跌跌不休,股東惴惴不安。

該公司股票於2015年5月19日起采取做市轉讓方式,此後投資者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教股份股東人數僅24戶,而到了2016年上半年末,股東人數已經超過100戶。

中教股份股東人數變化情況(單位:戶):

論壇君註意到,該公司在2016年開始披上IPO“光環”。2016年2月份,中教股份公告,2015年12月31日起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截至目前,中教股份接受輔導已經兩年,不過公司的IPO前景卻似乎蒙上了一層迷霧。

近幾年盈利持續下滑

中教股份堪稱新三板的“元老級”公司,2012年12月18日起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

中教股份雖處於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但與教育緊密相關,公司主要從事向中小學基礎教育機構和各省市及區縣教育管理機構,提供軟件定制開發服務、教育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電子政務解決方案等。

該公司的業務主要包括現代教育裝備、教育信息化、校外科技教育三大塊,其中來源於現代教育裝備的收入占營收的比例一直超過50%。

中教股份高速發展始自2012年,當年盈利規模開始躍上千萬級別。到2014年,該公司營收突破1億元,盈利大增1.5倍至5000萬元。

中教股份近幾年的財務情況:

或正是當時靚麗的業績,吸引了包括多家機構在內的投資者入場。中教股份2013年實施的定增,獲得北京市天星北鬥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等私募機構的認購。2015年,中教股份實施了兩次定增融資,引入了兩只資產管理計劃。

不過2015年開始,該公司業績沒有保持高增長的趨勢,盈利甚至連續出現下滑,2016年凈利潤下滑至3000多萬元。

2017年上半年,中教股份再度出現虧損,同比虧損有所擴大。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至2016年,該公司上半年的盈利均為虧損。

中教股份稱,因前三季度實現的收入較少,收入集中體現在第四季度,主營業務呈明顯的季節性特征。

與傳聞中的IPO利潤“紅線”3000萬相比,中教股份勉強“險守”住,不過盈利連續下滑,投資者難免會擔心。

應收賬款長期高企

近幾年,中教股份的營收保持了增長,不過,卻遭到了媒體的質疑。

2017年7月份有網絡媒體發表文章,質疑“中教股份營收造假”。該文中提出“中海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多維視通技術有限公司、廣州乾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凱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中教股份重大客戶,但是主營業務與教育裝備不相關,且應收賬款賬期較長;高頻美特利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為公司的供應商,但是所采購產品與其主營業務不相關。”

該文章認為“上述5家公司幫助公司虛增營業收入。”

對於上述質疑,中教股份進行了否認。

論壇君註意到,中教股份近幾年應收賬款規模高企,占當期總資產比例均超過50%,2016年、2017年上半年期末余額均超過2億元,高於當年營業收入。

中教股份的解釋是,公司向客戶提供產品及服務,前期采取墊資的形式向供應商支付貨款,而客戶在驗收合格後向教育主管部門以及財政部門走付款流程,導致應收賬款較大。

大股東減持,做市商退出

股價跌跌不休,而中教股份的大股東早已出手減持。

2017年半年報顯示,中教股份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周建宇和李茹雙雙進行了減持。2017年上半年,周建宇和李茹合計減持191.2萬股,持股比例分別降至16.6%、16.57%,仍為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

除此之外,該公司的十大股東中,自然人股東均進行了減持。不僅如此,做市商也在減持。

中教股份2017半年報十大股東表:

2017年上半年,光大證券做市專用證券賬戶減持了11.8萬股,持股比例降至3.4%。

曾因符合標準一和標準三入選2016年的創新層,該公司當時擁有7個做市商。2017年,中教股份繼續入選創新層,擁有6個做市商。而目前該公司做市商為4家。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盛世景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前海盛世軒金投資企業(有限合夥)在2017年上半年增持了322.7萬股,由此進入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35%。

第十大股東財通資產-上海銀行-富春新三板混合精選1號資產管理計劃為“三類股東”,該股東持有掛牌公司2.49%的股份。

新三板公司IPO“三類股東”監管政策近期明確,攜帶“三類股東”能否成功闖關IPO,則需看是否符合相關監管要求。

(來源:新三板論壇微信ID:zqsbxsb 作者:梁秋燕)

以上內容為每經APP出於傳遞信息的目的進行轉載,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99

樂視沖擊波連環炸!繼股權投資、新三板、上市公司後,這家擬IPO企業也被監管層問詢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30/1188733.html

樂視最近日子不好過,連續5個一字跌停板,市值已經蒸發了251億元,投資者損失慘重,並且大股東賈躍亭股權質押的爆倉風險與日俱增。

而隨著樂視網的跌停,在資本市場帶來的沖擊波也是不可小覷。樂視不光是連累多家新三板公司,如此前的匯特傳媒甚至將其告上了法庭,還因資金鏈問題連累了多家上市公司,如上市公司普路通今晚發布公告,稱因樂視要計提大量壞賬準備。

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近日獨家獲悉,一些擬IPO的新股也受到了樂視沖擊波的影響,而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麗傳媒)就是其中一個。

兩個合作細節成關鍵

近日,新麗傳媒發布了《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文件反饋意見》。

在該文件中,證監會對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現對你公司推薦的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文件提出反饋意見,請你公司在30天內對下列問題逐項落實並提供書面回複和電子文檔。若涉及對招股說明書的修改,請以楷體加粗標明。我會收到你公司的回複後,將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再次向你公司發出反饋意見。如在30天內不能提供書面回複,請向我會提交延期回複的申請。若對本反饋意見有任何問題,請致電我會發行監管部審核人員。

在該文件中,證監會主要提出了規範性問題、信息披露問題、與財務會計資料相關的問題、其他問題四大部分。

火山君了解到,在證監會提出的這些問題中,絕大部分問題問的都比較常規,也就是說,在其他的新股反饋意見中,監管層一般也同樣會提到。但有兩個問題則是此次單獨提出的。

其中一個是,監管層詢問王子文將其持有的27.642%股權全部轉讓給光線傳媒。請保薦機構及發行人律師核查說明本次股權轉讓的原因、程序是否合法合規;新麗傳媒與光線傳媒是否存在同業競爭關系,公司有無采取措施規範與光線傳媒及所屬公司的交易等等。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監管層要求發行人(1)補充披露報告期主要客戶變化情況,新增客戶的取得方式,發行人與主要客戶業務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2)補充披露報告期新增客戶的基本情況,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註冊資本、住址、股東、經營範圍等;(3)補充披露發行人對天津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西藏樂視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銷售內容、價格、付款方式、付款期限與同期同類產品的其他主要客戶相比的差異、原因及合理性;(4)補充說明發行人及其股東與天津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西藏樂視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客戶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是否有其他利益安排。請保薦機構、申報會計師發表核查意見。

與樂視合作成監管問詢重點

記者註意到,在第二個問題中,管理層詢問貓眼文化的問題,其實和第一個問題本質差不多,也是問新麗傳媒和光線傳媒的關系。

資料顯示,貓眼文化成立於2015 年 5 月 27 日,法定代表人為王長田。2016 年 9 月,王長田通過其控制的光線控股和光線傳媒收購貓眼文化成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

而在第二個問詢的問題中,新麗傳媒和樂視的合作頗引人關註。樂視在1月24日複牌以來,已經經歷連續5個一字跌停板,市值已經蒸發了251億元。據媒體報道,如果到本周三再封跌停,賈躍亭就要爆倉了。而今晚樂視網披露2017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7年虧損116.05億元-116.1億元,上年同期盈利5.55億元。

截止目前,新麗傳媒共發了四份公告,最近在一份招股書在去年6月20日發布。

該招股書披露了2014到2016年三年新麗傳媒的前五大客戶銷售情況。

在2015年,在新媒體發行相關版權采購方這一塊中,樂視網(天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公司的第二大客戶,銷售收入為658.73萬元。但這個銷售數量與在此板塊的2014年和2016年兩年的前三大客戶銷售收入相比,銷售基數是比較小的。



新麗傳媒招股書還披露,2016 年 3 月 30 日,其子公司新麗電視與西藏樂視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簽訂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占專有許可使用協議》 。

在整個IPO招股書中,新麗傳媒僅披露了此兩處樂視跟公司有關的合作信息, 細節不詳。2015年樂視跟新麗傳媒的合作才600多萬,遠少於其他一些合作客戶,而監管層在對新麗傳媒招股書的反饋意見中只針對貓眼文化和樂視提出了問詢,並質問公司和樂視的合作“是否有其他利益安排”。在新麗傳媒擬上市的節骨眼上,樂視負面新聞纏身,引得監管層關註,可謂是樂視對資本市場帶來的又一大沖擊波。

每經記者 劉海軍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本文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7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