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因為你會錯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4-02  NM
 
 

 

根據一項關於美國駕駛者調查,82%被訪者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在所有駕駛者中,位於前30%。另一項調查顯示,81%創業者相信自己會成功,但只有39%相信其他創業者會成功。不只駕駛和創業,牽涉自己的能力,包括健康、待人接物、投資表現等,我們對自己的表現大都感滿意,認為自己做得比其他人好。樂觀是一種美德,但過分樂觀是很多災難的源頭。

跟樂觀的人在一起是開心的,凡事有可能,永遠向好的方面看,四周圍充滿正能量。相反,跟悲觀的人在一起是受罪,世界是關於風險,自己總是不夠運,四周圍是灰暗的。在樂觀和悲觀的光譜上,兩個極端都不宜站,我們在光譜上游走,不過,我們都傾向樂觀,而這種樂觀未必符合事實。以駕駛為例,駕駛者衡量自己技術的指標,可能是根據發生意外次數;我聽過駕駛者說,超速不代表危險,因為他未遇過嚴重車禍。在投資世界,萬惡之中,過分樂觀排名甚高。過分樂觀影響每一個投資者,分別只是程度不同,如果閣下不認為過分樂觀影響投資決定,閣下可能已經是過分樂觀。過分樂觀的投資者永不覺得自己過分樂觀,最大鑊的是,當信心指數上升,牽涉的成本愈大。投資者逃不開過分樂觀的宿命,我想到三個原因:第一、經驗不足。又以駕駛者為例,怎衡量駕駛技術,是一個複雜課題,可以理解各持己見的情況,因為沒有統一標準。某駕駛者很少接告票,是否代表技術超卓?抑或是好運?訪問投資者評價自己的投資表現,他們可能不知從何答起,大部分投資者從沒細心研究自己的整體投資成績,最後憑着一兩件較有印象的事,概括一個其實不簡單的問題。第二、選擇性記憶。過分樂觀投資者的一個特徵,是交易頻繁。這類人經常有主意,認為坐着不動是消極行為,努力捕捉市場每一個轉角位。這類人對自己投資眼光充滿信心,因為選擇性記住自己的威水史,例如幾個月前看好某股票,事後證明料事如神。問題是,這幾個月來,這位投資者作出大量預測,其中大部分是錯,事後卻絕口不提。回憶總是美麗的,因為我們不想記住壞經驗,「唔好講啲衰嘢」是我們的口頭禪。

第三、錯誤因果關係。估中一件事,代表閣下是對,但不代表是醒,因為閣下可能是符碌。很多投資者從自己經驗得出一大堆理論,這些理論表面上是從實戰中提煉出來,但箇中的所謂因果關係,很可能是跟運氣有關。例子隨時可在賭場找到,賭客費煞苦心記錄結果,以為從中找到心得,或稱「路」。賭客根據「路」下注,贏了錢的話,「路」更加變成真理。誤信因果關係的投資者是危險人物,因為這些人信心爆棚,下的賭注愈來愈大。拯救這些人的唯一方法是,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早點闖禍。我不是幸災樂禍,而是愈早闖禍,賭注愈細,輸了也有機會重新再來;愈遲出事,賭注愈大,付出的代價可能大至不能翻身。有些事情只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別無他法。在過分樂觀和過分悲觀兩者中作選擇,大部分人選擇樂觀,因為樂觀令身邊人感到快樂,況且股票長遠趨勢是上升,樂觀者平均成績較佳。處理過分樂觀,只得一個方法,這方法是我認為投資中最重要的要訣:分散投資。無論閣下有幾大信心,也不應該瞓身。不幸地,有投資者視分散投資為不夠自信的行為,例如近年出現的投資詞彙「一注獨贏」。投資者須承認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有限,任何關於未來的事情,也有可能出錯。我接觸過的出色投資者的共通點是謙卑,接受自己不懂得預測將來,所以制定一套不依靠準確預測將來的投資策略,例如作長期投資,而放棄預測未來一個月會發生什麼事。我不能理解「一注獨贏」的邏輯,因為我們都會犯錯。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69

執生學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4-09  NM
 
 

 

最近遇到一個情況,我給同事的指示,是執生。說後心裡有點不自然,好像是不負責任,但想深一層,執生是管理技巧的一種,也可能是這情況下的最合適解決方法,我想起DHL創辦人鍾普洋。一年多前,我訪問鍾普洋,一個創業者想當年,說到眉飛色舞,我很記得他一對精靈的眼睛。鍾普洋指DHL成功之道,是懂得用人,而這套方法是環境逼出來,早年DHL沒資源發展完善管理系統,一切靠對人的信任。

信人,即是現代企管人談的empowerment?不是,鍾普洋糾正我,empowerment意思是上司把自己擁有的權力下放予下屬,DHL的一套是把權力向下推,從開始,上司便不擁有這權力,這份工作由始至終都是屬於下屬。鍾普洋認為服務業的靈魂是員工懂得執生,服務型機構的成敗,跟員工的執生能力有直接關係。執生是員工視自己為決策者,給予自己權力下決定,處理不停變化的情況。鍾普洋告訴我,執生英文是improvisation,較詳盡是dealing with an unpredictable outcome on the spot。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執生作為管理技巧,自此之後,我對執生有不一樣的看法,不時思考執生的意義。在「執生學」專家鍾普洋面前,我想對執生加進一些看法,為歌頌執生盡一點力。很多人以為執生是滑頭小聰明,或是可一不可再的特殊情況,其實都不是,執生內藏學問。首先,出現一個執生情況,即代表執生者事前未預見的事情發生了,這時候很重要的工作是聆聽。聆聽看似簡單,但大部分人做得不好,因為我們都自以為是。聆聽在執生情況中非常重要,如果這時候仍不肯聆聽,這件事衰硬。聆聽甚至是需要學習,執生者第一步是聽清楚究竟什麼須執生,須怎樣執生。不肯聆聽,是很多災難的起源。

武俠片經常出現秘笈,擁有秘笈的人有機會成為武林盟主。如果秘笈是關於長青道理,還勉強說得過去,但如果秘笈是教導武功招式,用處大極有限,因為時代變,人變,所以招式也要變,一本書不可能顧及所有情況。執生者須接受事前未預見情況發生了,此時過往一套行不通,無謂糾纏在師傅教落的武功,執生者當家作主,使出自成一家的招式。執生者須擁有兩種「力」:權力和能力。執生者須把自己當成領袖,給予自己足夠權力,並知道上司同意自己的做法。執生困難之處是,員工不敢視自己為領袖,還沉迷於師傅教落的招式,看不到在某些情況下,自己就是師傅。有一句老套說話「機會只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講出來有人反白眼,但是千真萬確。執生者的能力是事前累積的功力,發生時已是太遲,之前沒準備的話,愈執愈亂。在執生時刻,蠻勁和對自己過分信任都只會亂事。

執生者看清楚問題所在之後,必須誠實,誠實地計算自己擁有的資源,例如有多少時間、工具和幫手。這時候執生者須承認自己不足及團隊的重要,自己可處理的問題自己立刻處理,其他問題則靠人。很多人不肯信人,一人做事一人當,但世上很多事一個人就是做不成。執生者懂得動用所有資源,包括自己的和別人的,本科的和雜家的,不堅持某一套。冒險是執生的必然部分,犯錯很可能是執生的結局,但執生過程中,每一個錯誤都變得特別深刻,因為執生者記得自己曾經當家作主。「冒險、犯錯、學習」的周期是珍貴經驗,企管人夢寐以求的創意,源頭很多時是冒險。企管人相信控制命運,冒險是須避免的行為,因此最常見的冒險經驗是從執生過程中被迫累積,執生可以是創意的泉源。執生是關於放手,最重要放手的東西是期望。企管人害怕行差踏錯,所有事情事前建立期望,但原來期望可完全落空,想也想不到的情況就是會出現。肯放手,肯給下屬多些權力,肯冒險,執生是磨練企管人的重要歷程。各位企管人,挺起胸膛對下屬說:「執生吧!」

蔡東豪 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30

學睇《人民日報》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4-23  NM  
 

 

最近和家人度假,適逢港股急升,遠在海外也有所聞,回港後更加感受到熱炒氣氛。電視台重播《大時代》,身邊平時不談股票的人都在數冧巴,魚翅撈飯日子彷彿重臨。

我追溯資料,港股急升的原因是,內地政府准許內地公募基金直接以「滬港通」機制買港股。訪問十個股民,沒有兩個說得出這具體原因,大部分股民只知道是「阿爺放水」。股市急升通常是基於一大堆原因,然後由催化劑引爆,或者公募基金買港股只是一個催化劑。政府部門辦事,由獲批到籌備到行動,即使是以效率聞名的內地政府,也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很多人認為,近日湧入的「北水」,是來自內地個人。言下之意是,國家隊仍未出動,出動時港股盛況不只於此。升市後,財經演員紛紛提供分析,例如,相對內地股票,港股估值偏低,即抵買,因此升得有理。又例如A股過去三季急升,A股和H股之間累積巨大差價,港股急升是因為內地股民湧來買平貨。港股抵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去年中內地股票開始急升,兩地股票估值一直出現差距,但恒指一直在兩三千點波幅之間牛皮,全無炒味。過去幾年,歐美政府輪流放水,歐美股市升完又升,屢創新高,但香港依舊拒絕跟隨。這一切香港股民已接受為常態,美國升,日本升,內地升,但香港不升,是正常的。我離開香港兩個星期,放假之前沒有人預期香港股市即將轉勢,放假之後出奇的急升,忽然間,來自五湖四海的股神紛紛浮出,我覺得有點問題。一件東西忽然抵買,我覺得有深入看看的必要。內地股民為何忽然覺得港股抵買?有人認為內地股民財經知識不高,喜盲目一窩蜂做事,集齊散戶缺點在一身。也有人認為內地股民習慣內地股市遊戲玩法,深明內地股市是徹底政策市,基本因素、技術走勢等估值工具全無效用,所以分析股市靠分析京官動態。以此為論點,港股抵買是因為部分內地股民看到內地政府的一連串身體語言,將會有利港股,因此預先炒起恒指。

內地推行政策,直接或間接炒起港股,曹仁超和林行止提出兩種看法。曹仁超認為內地政府看到出口下降和樓價回落已成定局,自去年出手刺激A股,目的是抵銷經濟下滑壓力。過去一年,內地股市翻了一番,內地股民開始有戒心,因此轉移資金炒港股。林行止提出一個政治角度,北京樂見炒起港股,製造財富效應,因為港人見錢眼開,牛市改善香港人因政改產生的鬱悶。假如政改不獲通過,政治資金可能收水,到時股市大跌,港人把怨氣傾注到民主派身上。炒起港股是一項政治行動,用來向民主派增加壓力。這些假設當然難以證實,但如林行止說,箇中也讓人看到一點道理。港股A股化,我相信真正意義是,港股也變成政策股,傳統估值工具效用頂多是輔助性質,左右大市是內地政策。港人分析內地政策能力屬小兒科,內地人始終習慣了另類玩法,不管是國家隊或大媽大叔,掌握北水是掌握港股的唯一方法。最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報章標題:「你睇基本因素,我睇《人民日報》」(應正亮,《明報》,2015年4月16日),一矢中的,在政策市中,政策指揮股市,基本因素只得靠邊站。對於半生奉獻給基本分析的分析員,這時候放棄一直陪伴的工具,除了不捨得,還存在必無他法的無奈。美國聯儲局2008年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其間美股不停升,美股市盈率由約10倍升到現在18倍,其間美國分析員同樣落後形勢,唯有不斷調整美股估值,提出一大堆理論,例如新一代科技股帶來新經濟,以支持不斷上升的市盈率。股市一路升,分析員一路追,這段期間,分析員的實際工作是,不停自圓其說。我相信港股分析員也會陷入同一難題,港股市盈率也有可能上升,未必能找到基本因素支持,為了自圓其說,唯有學人睇《人民日報》。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20

一個時代的終結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4-30  NM  
 

 

我關心GE(General Electric)的動態,因為我在八九十年代開始關心財經事物,由當年行政總裁韋爾奇(Jack Welch)領導的GE,曾經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管理被視為典範,我成為GE的粉絲。韋爾奇把一個工業集團,變身成為朝氣勃勃的綜合企業,並以金融業務掛帥,風頭一時無兩。現任行政總裁梅爾特(Jeffrey Immelt)在2001年接手,過去15年卻變成GE的暗淡期,關於GE的消息,彷彿都是壞消息,一次又一次重組,一次又一次撇賬,GE是四面楚歌的巨人。但GE仍然是巨人,在175個國家聘用逾三十萬員工,它的一舉一動仍受到注視。

GE剛宣布用三年時間,退出金融業務,這消息轟動全球商界。這決定夠狠,因為過去三十年GE金融是GE增長的火車頭,人家在談論GE不是看中GE的工業業務,金融一直是談論點。這決定夠勇,因為GE金融去年佔整體盈利四成,以前比例曾高達六成,將來GE規模大不如前。這決定夠難,因為GE金融資產達5,000億美元,賣走這隻龐然巨物,即使是逐步賣,也不是易事。GE金融不只是龐然巨物,近年它變成一隻怪獸,這隻怪獸彷彿大至不能控制,四處咬人,還咬自己。韋爾奇在自傳中承認,GE不相信專注,參與什麼業務不重要,最緊要是做得好,並且是全行最好。GE金融做到一哥,賺錢如印銀紙,韋爾奇的傳奇故事很大程度靠GE金融一條好橋。這條橋很簡單,GE工業業務全部是行業翹楚,財政穩如泰山,是美國少數獲得最高債務評級三條A的企業,比大型銀行還要穩陣,GE金融是建基於GE的AAA評級。

GE金融其實是一間銀行,它跟銀行的分別是,資金來源不是銀行客戶存款,而是以低利率舉債。幾十年來,GE金融依賴GE的AAA評級,從債市融資,然後進行各種各樣的貸款,猶如銀行賺取融資和貸款成本的差價。香港對GE金融不會陌生,我記得曾經在香港出過信用咭和提供稅務貸款。GE金融業務無孔不入,雖然沒有銀行的名字,卻根本就是一間銀行。在GE,industrial engineering和financial engineering一樣重要。但音樂終有停下來一日,2008年金融海嘯,債券息口急升,需要不停在債市融資的GE一下子被夾死,需要美國政府打救,2009年GE失去AAA評級。金融海嘯後,美國監管機構收緊規例,由無王管變成每事管,為應付監管要求,銀行疲於奔命。監管機構特別視GE金融為眼中釘,這類金融機構彷彿不是銀行,但實際上是銀行,金融海嘯後遭諸多刁難。GE發現生金蛋機器不再生蛋,甚至變成負累。過去幾年,GE不斷收縮GE金融規模,今次索性宣布全身而退。

GE由輝煌至暗淡,須負上最大責任,應該是現任行政總裁梅爾特。梅爾特在2001年接手,GE金融在他任內愈做愈大,大至最後出事。GE金融這條橋在韋爾奇任內創出,在一個年代行得通,並且行之有效二三十年,梅爾特繼續食住這條水,不亦樂乎。當大勢轉變,一個大浪冚過來,GE金融走避不及。梅爾特或可能解釋海嘯來得太突然,大部分人也不能預見,但作為GE行政總裁,這解釋不能接受。

梅爾特15年任期內,沒有帶領GE走進全新領域,現時GE的工業業務,例如醫療、飛機引擎、鑽油機器等,全是歷史悠久業務。過去十年最重要趨勢是互聯網和手機發展,GE沒扮演重要角色,頂多是吩咐旗下業務擁抱新科技。梅爾特接手時,GE股價40美元,今日股價不足30美元。梅爾特事先張揚,賣出GE金融所得的資金,主要藉着回購和派息用來回饋股東。換句話說,賣去一項重要業務,然後派錢。時下企業界流行收縮,這陣子相信專注是美,GE轉打守勢波,並不出奇,但投資者難免對GE的將來失去幻想。GE收縮對相信綜合企業經營模式的人,是一記重創,未來一段日子,綜合企業將會失寵。有人或會說,畢菲特的巴郡是典型綜合企業,它做得很好呀。問題是,世界只有一個畢菲特。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99

開會的動物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5-07  NM
 
 

 

看完一田百貨CEO莊偉忠的新書《不開會的CEO》,感覺是暢快,如果初出道時遇到這樣過癮的老闆,很多事情我會更早開竅。莊偉忠強調他的管理哲學,是返璞歸真,大小難題從小學雞最低層次想起,不被時下流行企管概念牽着走,以最人性方法處理貌似沉重的企管問題。莊偉忠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我的正職是做人。」在今日不敢說真話的香港商界,可謂是一股清泉。這句話如當頭棒喝:工作身份非凌駕一切。

這本書我看得最心花怒放,是關於開會的一章。書名已開宗明義,莊偉忠討厭開會,認為開會是內耗,可免則免。莊偉忠提到第一日到一田上班,被帶到一個早上例會,各部門主管輪流發言,內容全是不重要的事,與會人士沒深入討論,各說各話後散會。莊偉忠上班第一日做的第一件事,是取消早會。這震撼決定是向全公司宣布新CEO來了。我也怕開會,原因源於一種缺陷:我怕坐定定聽人講嘢。不時被邀參加一些seminar、conference等,我閃得就閃,盡量不出席。擔任講者還好一點,講完即鬆人,如果為俾面坐足半日,我會想死。我發覺自己集中精神時限是一至一個半小時。任何會議長過一個半小時,我認為是浪費時間。各式各樣會議中,我最怕一種叫「腦震盪」(brain-storming)。據聞腦震盪最先在廣告界出現,一班人圍在一起,不預設開會議程,鼓勵天馬行空,重點是不立即批判,遊戲規則是不准有人一錘定音。我出席過不少腦震盪,每次開完會,效果好像是增加了疑問,距離解決問題愈來愈遠。腦震盪出席者分開兩類人,第一類希望控制場面,一出閘便爭取說話權,希望自己的意見被採納。另一類坐在一旁,純聽,睇清睇楚才出招。腦震盪變成這兩種人的角力,一面擁有強烈意見,另一面唔知想點,只知唔想支持第一類人。

腦震盪的精髓是,不批判,假設怎戇居的意見也可能有用,問題是,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有限制,特別是在一個開會環境,很容易被一些流利發言者迷倒。對,流利已足夠,內容不需要有實料。一班人坐在一起,一兩個發言特別流利,我們便被牽着走,因為我們寧願聽,多過講。本來自己也有其他意見,但一會兒便忘記了,或者覺得自己說話不及人家流利,沒說出口。人是群體動物,希望和其他人和睦相處,即使與其他人意見不相符,也傾向改變自己迎合其他人,證明自己合群。一班人腦震盪後,得出的意見,很多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為有些人不想製造反感,話到口邊收回。我認為最有效的腦震盪是一個人腦震盪。一個人也可以腦震盪?當然可以,我們不時做,只是沒留意。有很多事情需要經驗和知識,做過就是知多一點,沒其他東西取代。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寧靜的空間思考,困獸鬥不是最佳解決方法。想事情需要反覆想,經過時間提煉出來,然後不停改良方案。還有一點,批判不是壞事,特別是當大部分人沒意見時,批判可逼其他人行多一步,我甚至認為不斷批判才是進步的泉源。

腦震盪美其名是尊重他人意見,代價是效率低及意見質素參差。我信莊偉忠的一套,直截了當的簡短談話,然後由有實權的同事作決定,速速行事。大部分企管事情,需要有人作決定,並且愈快愈好。腦震盪不是完全不好,放工後同事happy hour,你一言,我一語,便是輕鬆一下的好主意,但happy hour談話性質不是認真處理問題。莊偉忠的不開會哲學,是建基於實戰,依他的經驗,開會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環境。開會時,大家保持作戰狀態,不肯在人前輸掉半句口舌之爭,反而在私人討論中,大家卸下盔甲,更容易達成共識,建立互信,一同解決問題。莊偉忠認為透過電郵或當面討論,效果比開會好。莊偉忠沒直接談論腦震盪,但我相信腦震盪在一田不大受歡迎,震十分鐘,莊偉忠便走人。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53

自信人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4-14  NM
 
 

 

八十年代是我的啟蒙期,我經歷讀書、畢業、進入社會工作三個階段,這段時間流行文化在我回憶中佔重要位置,例如我不時重看這段時期的電影。一套我很喜歡的電影是1987年上映的《Broadcast News》,是女主角荷莉亨達(Holly Hunter)的成名作,戲中她是電視台新聞編導,工作和感情周旋在兩個男人之中,一個外表木獨,但有料兼有內涵,另一個外表英俊和充滿自信。女主角揀邊個?答案當然不簡單,每當我接觸到關於自信的課題,我不期然想起這套電影。

這些年,自信的「股價」一路向上,沒回落跡象。今日,有自信等於有天分、有料、有魅力、有能力,自信人就是叻人。職場上,充斥着大量自信人,這些人被周圍捧至天高,仕途比其他人順暢。「自信等於能幹」這假設其實頗合理,睇醫生時沒有人想見到醫生慌失失,信心製造說服別人的作用。和別人接觸的時間有限,很多時判斷是根據片面觀察,甚至道聽途說,「自信等於能幹」不算是不負責任假設。事實上,不少自信人真的能幹,兩者之間畫上等號,應該錯不到哪裡。可是,事實證明,自信和能幹之間或有關係,但不可畫上等號。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英女皇出席一個倫敦經濟學院的場合,以厚道見稱的英女皇,向在場的經濟專家提出一個簡單而有道理的問題:點解無人預見金融海嘯?我們心目中的財經精英英明神武,是典型自信人,但這些人非但不能預見,甚至有份製造金融海嘯,誤信自信人的後果可以很嚴重。經常有朋友傳來Ted Talk短片,讚美講者演說內容如何精彩。我看後的即時反應,也是被講者的魅力迷倒,佩服講者的自信,但稍為回魂,我想問:講者是真的有料,抑或是演說出色?當作十多分鐘娛樂,看對或看錯影響不大,但假如我須把金錢、公司前途、甚至生命交給一個弄不清真實能力的自信人,我放心嗎?

自信人有以下特點:一、聲線清晰、響亮和堅定。自信人多數是出色演說家,講talk一流,什麼時候放或收,全在掌握之內,「talk得」是自信人的武器。二、提供更多資料。其他人以為知道一件事,不過自信人知道更多,懂得提供額外資料,讓其他人感到天外有天。如果這些資料是數字,更容易令人信服,因為大部分人自愧對數字不敏感。三、淡定。「騰雞」是自信的反面,任何時間也不可失儀,遇到嚴峻情況頂多是不出聲。讀者望吓四周圍,應該有不少自信人,或者自己是。自信人不但在職場上順風順水,在社交圈子也受歡迎。朋友出來食飯吹水,未必能夠知道其他人具體情況,自信是衡量受歡迎的重要標準。作為追女仔質素,更加不在話下,「Talk得」是不老的招式。自信人闖禍,水落石出後,發現這些人不是不誠實,不是有意識地裝出自信,而是真心相信自己一手營造的假象,自信變成性格盲點。最大可能是,自信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世上很多事情需要實質技能和經驗,識就識,唔識就唔識,不可靠把口talk,也不可靠「有志者事竟成」。需要的時候,遇到能幹自信人,自然深慶得人,但遇到無料自信人,只有無奈。一敗塗地後,望着這些人,不知好嬲定好笑。防備自信人,話易不易,畢竟社會風氣是高捧自信人。我們都知道重點是能幹,但總是在不適當情況誤把自信和能幹混為一談。十年工業生涯,我的意外收穫是無意中練成一套分辨自信人的武功。當年我從中環走入觀塘,經歷巨大文化衝擊。中環滿街自信人,為適應中環環境,須建立一套自我保護系統,雖不完全可靠,總算是有一招傍身。觀塘人沉默寡言,展現另一種自信,我非但不用防備,更加要鼓勵外露自信的風氣。把自信人從天帶到地面,又難又殘酷,把沉默人從地面帶上天,只能慢慢做,而且不一定成功。在觀塘,我有充裕空間分辨什麼是能幹、什麼是自信,至少,今日我懂得與自信人和沉默人相處,從中發掘他們的優點。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84

好爸爸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5-21 NM談兩個關於爸爸的故事。史君格(Howard Stringer)是前Sony CEO,是少數管理大型日本企業的外國人。Sony業務包括家電、遊戲機、手機、電子零件、電影、音樂等,分布全世界,近年業績不穩,管理Sony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幾年前,Sony拍攝一套宣傳片,其中一段是史君格在一間Sony工廠,跟員工談話,他說:「我很少見家人……」靜了幾秒,跟着說:「你們就是我的家人。」紀錄片的目的本是宣傳,無意中帶出企管人辛酸一面。兩年前,全球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Pimco的CEO埃理安(Mohamed El-Erian)突然辭職,理由是例牌的「多花時間在家人身上」,傳媒追訪下,發現原來是真的。兩年前,埃理安十歲的女兒寫信給父親,列出二十二件女兒生命中重要事件,但埃理安錯過的里程碑,包括女兒第一日上學、第一場足球比賽等。埃理安掙扎一段時間後,決定辭職,他的結論是,他對做一個稱職父親的渴望,強烈過做一個出色投資者。埃理安辭職的消息轟動投資界,當時很多人以為是煙幕,內裡其實是一場宮廷鬥爭,埃理安遲早在其他基金公司再露面。差不多兩年過去了,埃理安和妻子輪流每日接送女兒上學。五十六歲的埃理安不是普通基金經理,他被譽為當今最出色投資者之一,收入在投資界數一數二,年薪連花紅逾一億美元。最近埃理安接受訪問,談兩年前被女兒喚醒的時刻:「我即時反應是死撐,每一個錯過的重要日子,我都有充分理由,例如出差、開會……然後我說不下去。」埃理安得承認,是他有問題,所謂理由都是藉口。埃理安是出名的工作狂,凌晨三點起身,四點回到公司;現在,他沒全職工作,只是擔任多個不同機構的非全職顧問。所有爸爸看到這些故事,很難沒感覺。最初反應是否認,這是其他人的事,我善於分配時間,懂得平衡work和life,我的家庭沒問題。靜一靜,當誠實的自己浮現出來,會問:真的嗎?另一種否認方法是,打出現實牌,或者我是工作狂,但我這樣做無錯,全是為了家庭。今時今日,職場如戰場,我哪有準時六點放工的自由,然後續說,這段瘋狂工作時間是短暫的,很快會過去,遲些工作會變得正常一點,到時才享受家庭樂。愈講下去,工作狂爸爸知道自己在死撑。否認以外另一個反應,是逃避。工作狂爸爸對自己說,老婆照顧家庭比我做得好,而且老婆享受母親的工作,家裡情況很好。爸爸一方面逃避,一方面為自己開脫。我這麼振振有詞談工作狂爸爸,因為我是積犯,案底劣績斑斑。工作狂爸爸眾多罪證之中,我認為最棘手,是出差。香港經濟是對外型,公司設在香港,業務卻是面向世界,出差是很多爸爸的例行公事。我是飛到成精的一種人,師承電影《Up in the Air》中的佐治古尼,對關於出差的一切都很敏感。例如我留意到回香港的一程,很多爸爸的手提行李中,有一袋現具,不用說,這是罪疚感發作。這位出差爸爸忙至唯一購物機會,是在機場。這位出差爸爸心裡其實不好受,飛來飛去,偶而感到空虛,問自己:為什麼?當這個問題在機場出現,場面加倍淒涼。人生是關於一連串取捨,工作狂爸爸的藉口是為了家人,實情是把自己的成就感放在第一位。當然沒有人承認自私的可能性,一切歸咎於生活逼人。我膽敢赤裸裸談論工作狂爸爸,因為我現在有機會重新做人。我工作的性質將改變,失去自欺欺人的機會。我能夠脫胎換骨,變成另一個人?不知道,慢慢變是有可能的,我會努力嘗試。久不久看到訪問,有些人能夠兼顧家庭和工作,兩邊做得好,不過這些人似是少數,更多人不敢公開自己的家庭生活。最令人心碎的例子是喬布斯,據聞死前他願意讓人寫關於他的傳記,是他希望他的兒女能夠進一步認識他是怎樣一個人。悲哀的地方是,一個讓兒女認識爸爸的簡單方法,是生前多跟他們溝通。蔡東豪Tony Tsoi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96

更不屈不撓的故事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6-04 NM 近期一套引人注目的電影是《Unbroken》,兩岸三地中文譯名分別是《非凡生命歷》、《永不屈服》、《堅不可摧》,從戲名看,這是勵志電影。這套電影第一個吸引處是,由紅星Angelina Jolie執導,另一個吸引處是,電影改編自2010年出版的同名暢銷書,是真人真事傳記。 聽主角的生平,已令人熱血沸騰。主角是美國人森柏連尼(Louis Zamperini),上世紀三十年代是頂級短跑手,代表美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曾和希特拉握手,二次大戰入伍空軍,一場戰役中飛機被擊落,在太平洋漂流47日,被日軍救起,輾轉在三個日軍戰俘營被折磨兩年。森柏連尼2014年去世,享年97歲。這樣的人生,以精彩形容,可能不足夠。我推介大家看這本書和電影,不過,本文談論的,是故事以外的一個故事。《Unbroken》這本書我幾年前已看了,主要是因為作者羅拉(Laura Hillenbrand)的名氣。這是羅拉的第二本書,上一本關於三十年代冠軍馬的書《Seabiscuit》,2000年出版後一紙風行,同樣被改編成為同名電影。《Unbroken》長期佔據暢銷書榜,我不執輸立即看了。寫傳記寫到如小說般扣人心弦,羅拉成為當時得令的非小說作家。最近看到一個羅拉的訪問,看後我差點從椅子跌下來?羅拉寫這兩本書,沒離開過屋企!羅拉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下於森柏連尼。寫非小說的書,重點是作者對內容的掌握,搜集資料工作必定包括走進現場,例如關於戰爭,作者訪問有關人物及家人,親身到訪戰地,感受戰爭氣氛。讀者普遍的假設是,作者的感受是建基於親身觀察。可是,羅拉患了一種病,基本上生活是足不出戶。 羅拉47歲,19歲發現患上「慢性疲勞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美國有逾一百萬患者,但問題是,患者很多時不知道自己患病,沒尋求正式醫治,很多醫生欠缺醫治這種病的經驗,以為病者心理出現問題。沒接觸這種病的人,第一個反應是,疲倦也算病?羅拉同樣被這種病折磨一段長時間後,才接受自己真的有病。病情最嚴重期間,她曾兩年不踏出家門。不出門寫人物傳記,羅拉練出自成一派武功。例如羅拉不能到圖書館看舊報紙,所以她在eBay買報紙,買回來逐頁揭。寫《Unbroken》念頭,也是來自舊報紙。《Seabiscuit》的光輝歲月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羅拉揭三十年代報紙的體育版時,發現森柏連尼的事跡,好奇心驅使她進一步了解,後來成為她第二本書的題材。《Unbroken》是關於森柏連尼的一生,開始寫的時候,森柏連尼86歲,住在美國西岸,羅拉則住在美國東岸。羅拉不出門,森柏連尼不便出門,天各一方,怎進行訪問?《Unbroken》寫了七年,羅拉和森柏連尼在電話進行75次訪問,共幾百個鐘頭的談話,直至森柏連尼去世,兩人從未見面。 寫一本這麼詳細的傳記,作者訪問數以百計的人物,羅拉足不出戶的故事令我震驚。我們都以為人與人親身接觸是非常重要,因為眼神、身體語言等,是構成溝通的重要部分。公司開會便是好例子,conference call和video conference總是欠缺一些東西,跟見面開會的質素差一截。如果電話可解決問題,企管人便不用飛來飛去,航空公司和酒店大鑊矣。講電話的問題是,見不到對方,出現隔膜,但羅拉發現,隔膜有它的好處。首先、一個老人,一個病患者,不宜舟車勞頓,兩人在自己家中穿最舒適的衣服,舒服地詳談。第二、看不見對方眼神,可省卻尷尬,可放膽問困難的問題。第三、看不見對方有助製造幻想,森柏連尼回憶當年,羅拉幻想在跟年輕的森柏連尼傾偈。羅拉不是望住一個老人,而是聽17歲跑手和21歲空軍說故事。最後,身體語言或可透露一些重要資訊,但也可以令人分心。羅拉的溝通技巧令我震驚,因為她推翻了我過去的傳統想法。做一件事不只一個方式,羅拉受制於她的健康狀況,被迫想出另一個方法,效果同樣顯著。人與人之間關係奇妙,天各一方,靠對方把聲,可維持另一種親密。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66

買入後才是戲肉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6-11 NM 在投資世界,投資者從倒後鏡看到的東西,特別清晰。可是,看得清晰,不代表投資者會做對的事,因為投資者普遍不誠實,特別是面對自己的時候。買了一隻不應買的股票,投資者不想多想,提醒做人不應緬懷過去,應向前看。相反,買了一隻股價飛升股票,投資者久不久便查看股價,讚美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決斷力。大量學術研究指出,投資者表現差勁的主要原因,是持有「壞股票」過長時間,卻太早沽出「好股票」。兩者之間,沽出好股票代表賺少了錢,殺傷力相對有限,持有壞股票代表不停蝕錢,並且鎖死資金,剝奪買好股票的機會,造成難以計算的傷害。 投資者通常犯的錯,是繼續持有不應持有的股票,這問題是牽涉幾時沽股票。投資者買入爛股票,發現中伏,即展開不誠實旅程,通常先怨天,後怨自己總是不夠運,然後嘗試忘記曾做過這件錯事。投資者知道這是不對,買入後的股票是自己資產一部分,不論是否後悔。投資者知道持有的股票應該也須符合挑選全新的股票的嚴格標準,奈何總找到另一套較「仁慈」的標準。我是持有壞股票過長時間的積犯,考慮買入股票的時候,我顯得理性,但買入股票發覺是錯誤後,我立即失去理性。其實我知自己犯什麼錯,但繼續犯,認為自己的不誠實可以原諒,否認錯誤永遠容易過承認錯誤,明知故犯或者是投資者宿命。面對宿命,我不敢高估自己的能力,唯有另想辦法,盡量減少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我採取以下措施:一、承認自己是散戶。我認識任職基金經理的專業投資者,竟可在人格分裂下操作,為客戶投資時,是一個十足理性投資者,凡事以客戶利益行先,但私人投資時,是一個十足散戶,做齊自己平日提醒不要做的傻事。在百家樂賭枱上,大部分人都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嘗試以不同方式證明自己的策略行得通,然而,真正懂得理性分析投資的人,怎會出現在百家樂枱上?我的職業不是專業投資者,不用怕醜,提醒自己的行為是一個專門犯錯的散戶,希望講得次數夠多,人始終要臉,有些時刻突然自覺:「夠了,做對的事吧!」 二、問點解。點解要買入這隻令人眼寃的股票?有些專家建議投資者寫投資日記,記錄投資過程中的感性和理性,但我知道我不會寫(但我有寫正常日記),即使寫了,也不會看。我唯有不時發揮每事問精神,問自己點解買入這股票及為何繼續持有?真實答案通常不漂亮,因此,我會給予不誠實答案,或者支吾以對,打發自己走。我改變不到自己的不誠實,但希望不厭其煩的問,問到自己發火,終有一天醒過來。第三、不堅信某一派武功。有些人覺得自己練成某一派武功,而這套武功助這些人南征北討,創下輝煌成績,因此這套武功一定不會錯。我相信每個投資者的武功應該是集各家大成,而且不停隨着自己的經驗在演變。太過信任一套武功很容易變成執迷不悟,投資者應該是變色龍。第四、分散投資。我發覺我最急於欺騙自己的時候,是當爛股票佔投資組合大比例的時候。當注碼是細,還有些少機會我會立定主意做對的事,但當注碼是大,沒希望了,我是戰無不勝的騙子:「不用擔心,遲些沒事。」我抵擋不到自欺的心魔,惟有希望自己不會墮下大注碼的深淵。我當然希望自己任何時間都英明神武,但買入股票後,價值觀的改變,似是擋不住的改變,我唯有接受須跟這隻怪物共處。共處的一套辦法,是不正面硬碰,因為肯定輸,反而製造干擾,希望產生醒覺作用。明知難也要做,因為要制止壞上加壞情況,有些人犯錯後,為證明自己不是錯,會加碼。我試過,好痛苦。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79

藍籌賺五成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6-18  NM

股民夜以繼日在千多隻股票中尋寶,冧巴滿天飛,記到頭暈。財經演員教股民辨認「大媽股」,分析「殼 味」,令人啼笑皆非。大家這麼辛苦,無非是想尋覓心水股,在大時代中賺一筆。可是,在數字堆中弄至身水身汗,大上大落一輪,結果可能得個吉。如果告訴各 位,年初至今不足半年時間,除港交所(388)外,買藍籌股可賺五成,各位可能不信。唔係啩,坐定定,買藍籌賺五成,你呃我!冇呃你,而且這個冧把一定不 會記錯,是「一號」。

長和系世紀大重組在今年一月宣布,其間經歷股東會,股份分拆等細節,可能產生混亂,但重組在今年六月完成。昔日的長 實(1)及和黃(13)變成今日的長和(1)和長地(1113),重組變成有始有終,可以計算重組的利弊。如果長實及和黃股東在1月9日宣布重組計劃持股 至今,即是什麼也不用做,直至6月3日長地掛牌,回報分別是54%和50 %。換句話說,重組宣布日持長實及和黃,五個月賺五成。重組宣布後,長實及和黃股價上升約一成,股民後知後覺,宣布後才追入,也有四成進賬。但大部分股民 沒有這樣做,大家在忙於追逐沒法記得到的冧巴,冷落了一號。可能有些人認為揸藍籌是「唔型」行為,眾裡尋它尋到隻變身殼股才算有型,可是賺五成就是賺五成 呀。翻查當時關於重組的傳媒分析,最常見是,持有者可繼續持有,無貨者不宜高追。在股民眼中,藍籌升一成變成「高追」,仙股升幾倍卻說成「剛開車」。時間 過得真的很快,只是五個月,今日回想彷彿是遠古事件。當時的分析環繞誠哥是否撤資,重組可能是前菜,之後還有後着,股民應按兵不動,看清楚才行動。股民看 法頗一致,誠哥高所有人幾班,重組一定有後着,當時城中政經人士都在交換陰謀論。

我的看法跟股民其實也是差不多,我們不是 誠哥同一班波,誠哥舉動我們沒可能算清楚,與其亂猜,不如照單全收,信任誠哥的公開解釋。重組後兩星期,我在本欄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釋放價值》,這四 個字正是誠哥和管理層不停解釋的動機。我當時看法是「分析這些似是很複雜,很多陰謀的事情,我傾向相信內情其實很簡單,陰謀論不存在,借用IT界術語 「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我們知道的就是內情)。兩點之間最短距離,是直線,想太多不只無益,還浪費時間。財經演員不願意接受重組理由是釋放價值,因為這原因太明顯。財經 演員分析股票,原因通常錯綜複雜,峰迴路轉,公司管理層說的東西,需要拆解,或者是這原因,財經演員才有生存價值。股民可能不以為然,在大時代賺五成不算 什麼,隨口舉出近期賺五成個案。買長和賺五成和買沒法記住的冧巴賺五成,有沒有分別?我認為是天淵之別,賺錢當然有質素之分。買殼股或「大媽股」,買了之 後,我會睡得不好。買長和,我放心得多,繼續瞓得着,因為我知道明天一早,誠哥和Canning起身為我搵錢。持股睡眠質素是重要至極點的分析因素,睡得 不好可導致多種負面情況,因此避得就避。買入股票後睡得不好,通常是壞信號,最大可能是代表買入的決定是錯。另一分別是犯錯空間。「犯錯」這兩個字在本欄 不停出現,因為我很在意犯錯。我一定會犯錯,犯錯之後如何,是我不敢不去想的事情。誠哥有可能跣我,或者誠哥也會被人跣,例如出現環球股災,買入長和可能 坐艇,但相對買入「大媽股」坐艇,我睡得比較好,原因一樣,我知道瞓醒一覺,誠哥和Canning在不停想辦法。買錯了長和,我知道我有得翻身,買錯了 「大媽股」,可能是一世。重組一役,五個月時間,誠哥身家進賬800億。公司資產調上調落,調左調右,賺800億,只能是超人魔術。誠哥說重組是開始,未 來仍有很多大計,你們肯信嗎?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