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開會的動物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5-07  NM
 
 

 

看完一田百貨CEO莊偉忠的新書《不開會的CEO》,感覺是暢快,如果初出道時遇到這樣過癮的老闆,很多事情我會更早開竅。莊偉忠強調他的管理哲學,是返璞歸真,大小難題從小學雞最低層次想起,不被時下流行企管概念牽着走,以最人性方法處理貌似沉重的企管問題。莊偉忠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我的正職是做人。」在今日不敢說真話的香港商界,可謂是一股清泉。這句話如當頭棒喝:工作身份非凌駕一切。

這本書我看得最心花怒放,是關於開會的一章。書名已開宗明義,莊偉忠討厭開會,認為開會是內耗,可免則免。莊偉忠提到第一日到一田上班,被帶到一個早上例會,各部門主管輪流發言,內容全是不重要的事,與會人士沒深入討論,各說各話後散會。莊偉忠上班第一日做的第一件事,是取消早會。這震撼決定是向全公司宣布新CEO來了。我也怕開會,原因源於一種缺陷:我怕坐定定聽人講嘢。不時被邀參加一些seminar、conference等,我閃得就閃,盡量不出席。擔任講者還好一點,講完即鬆人,如果為俾面坐足半日,我會想死。我發覺自己集中精神時限是一至一個半小時。任何會議長過一個半小時,我認為是浪費時間。各式各樣會議中,我最怕一種叫「腦震盪」(brain-storming)。據聞腦震盪最先在廣告界出現,一班人圍在一起,不預設開會議程,鼓勵天馬行空,重點是不立即批判,遊戲規則是不准有人一錘定音。我出席過不少腦震盪,每次開完會,效果好像是增加了疑問,距離解決問題愈來愈遠。腦震盪出席者分開兩類人,第一類希望控制場面,一出閘便爭取說話權,希望自己的意見被採納。另一類坐在一旁,純聽,睇清睇楚才出招。腦震盪變成這兩種人的角力,一面擁有強烈意見,另一面唔知想點,只知唔想支持第一類人。

腦震盪的精髓是,不批判,假設怎戇居的意見也可能有用,問題是,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有限制,特別是在一個開會環境,很容易被一些流利發言者迷倒。對,流利已足夠,內容不需要有實料。一班人坐在一起,一兩個發言特別流利,我們便被牽着走,因為我們寧願聽,多過講。本來自己也有其他意見,但一會兒便忘記了,或者覺得自己說話不及人家流利,沒說出口。人是群體動物,希望和其他人和睦相處,即使與其他人意見不相符,也傾向改變自己迎合其他人,證明自己合群。一班人腦震盪後,得出的意見,很多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為有些人不想製造反感,話到口邊收回。我認為最有效的腦震盪是一個人腦震盪。一個人也可以腦震盪?當然可以,我們不時做,只是沒留意。有很多事情需要經驗和知識,做過就是知多一點,沒其他東西取代。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寧靜的空間思考,困獸鬥不是最佳解決方法。想事情需要反覆想,經過時間提煉出來,然後不停改良方案。還有一點,批判不是壞事,特別是當大部分人沒意見時,批判可逼其他人行多一步,我甚至認為不斷批判才是進步的泉源。

腦震盪美其名是尊重他人意見,代價是效率低及意見質素參差。我信莊偉忠的一套,直截了當的簡短談話,然後由有實權的同事作決定,速速行事。大部分企管事情,需要有人作決定,並且愈快愈好。腦震盪不是完全不好,放工後同事happy hour,你一言,我一語,便是輕鬆一下的好主意,但happy hour談話性質不是認真處理問題。莊偉忠的不開會哲學,是建基於實戰,依他的經驗,開會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環境。開會時,大家保持作戰狀態,不肯在人前輸掉半句口舌之爭,反而在私人討論中,大家卸下盔甲,更容易達成共識,建立互信,一同解決問題。莊偉忠認為透過電郵或當面討論,效果比開會好。莊偉忠沒直接談論腦震盪,但我相信腦震盪在一田不大受歡迎,震十分鐘,莊偉忠便走人。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