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關心GE(General Electric)的動態,因為我在八九十年代開始關心財經事物,由當年行政總裁韋爾奇(Jack Welch)領導的GE,曾經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管理被視為典範,我成為GE的粉絲。韋爾奇把一個工業集團,變身成為朝氣勃勃的綜合企業,並以金融業務掛帥,風頭一時無兩。現任行政總裁梅爾特(Jeffrey Immelt)在2001年接手,過去15年卻變成GE的暗淡期,關於GE的消息,彷彿都是壞消息,一次又一次重組,一次又一次撇賬,GE是四面楚歌的巨人。但GE仍然是巨人,在175個國家聘用逾三十萬員工,它的一舉一動仍受到注視。 GE剛宣布用三年時間,退出金融業務,這消息轟動全球商界。這決定夠狠,因為過去三十年GE金融是GE增長的火車頭,人家在談論GE不是看中GE的工業業務,金融一直是談論點。這決定夠勇,因為GE金融去年佔整體盈利四成,以前比例曾高達六成,將來GE規模大不如前。這決定夠難,因為GE金融資產達5,000億美元,賣走這隻龐然巨物,即使是逐步賣,也不是易事。GE金融不只是龐然巨物,近年它變成一隻怪獸,這隻怪獸彷彿大至不能控制,四處咬人,還咬自己。韋爾奇在自傳中承認,GE不相信專注,參與什麼業務不重要,最緊要是做得好,並且是全行最好。GE金融做到一哥,賺錢如印銀紙,韋爾奇的傳奇故事很大程度靠GE金融一條好橋。這條橋很簡單,GE工業業務全部是行業翹楚,財政穩如泰山,是美國少數獲得最高債務評級三條A的企業,比大型銀行還要穩陣,GE金融是建基於GE的AAA評級。
GE金融其實是一間銀行,它跟銀行的分別是,資金來源不是銀行客戶存款,而是以低利率舉債。幾十年來,GE金融依賴GE的AAA評級,從債市融資,然後進行各種各樣的貸款,猶如銀行賺取融資和貸款成本的差價。香港對GE金融不會陌生,我記得曾經在香港出過信用咭和提供稅務貸款。GE金融業務無孔不入,雖然沒有銀行的名字,卻根本就是一間銀行。在GE,industrial engineering和financial engineering一樣重要。但音樂終有停下來一日,2008年金融海嘯,債券息口急升,需要不停在債市融資的GE一下子被夾死,需要美國政府打救,2009年GE失去AAA評級。金融海嘯後,美國監管機構收緊規例,由無王管變成每事管,為應付監管要求,銀行疲於奔命。監管機構特別視GE金融為眼中釘,這類金融機構彷彿不是銀行,但實際上是銀行,金融海嘯後遭諸多刁難。GE發現生金蛋機器不再生蛋,甚至變成負累。過去幾年,GE不斷收縮GE金融規模,今次索性宣布全身而退。
GE由輝煌至暗淡,須負上最大責任,應該是現任行政總裁梅爾特。梅爾特在2001年接手,GE金融在他任內愈做愈大,大至最後出事。GE金融這條橋在韋爾奇任內創出,在一個年代行得通,並且行之有效二三十年,梅爾特繼續食住這條水,不亦樂乎。當大勢轉變,一個大浪冚過來,GE金融走避不及。梅爾特或可能解釋海嘯來得太突然,大部分人也不能預見,但作為GE行政總裁,這解釋不能接受。
梅爾特15年任期內,沒有帶領GE走進全新領域,現時GE的工業業務,例如醫療、飛機引擎、鑽油機器等,全是歷史悠久業務。過去十年最重要趨勢是互聯網和手機發展,GE沒扮演重要角色,頂多是吩咐旗下業務擁抱新科技。梅爾特接手時,GE股價40美元,今日股價不足30美元。梅爾特事先張揚,賣出GE金融所得的資金,主要藉着回購和派息用來回饋股東。換句話說,賣去一項重要業務,然後派錢。時下企業界流行收縮,這陣子相信專注是美,GE轉打守勢波,並不出奇,但投資者難免對GE的將來失去幻想。GE收縮對相信綜合企業經營模式的人,是一記重創,未來一段日子,綜合企業將會失寵。有人或會說,畢菲特的巴郡是典型綜合企業,它做得很好呀。問題是,世界只有一個畢菲特。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