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復原力 蔡東豪 Tony Tsoi

2015-06-25  NM



有一個人我不停觀察半世紀,目睹這個人的起與跌、喜與悲,這觀察過程我視之為一生最重要任務,這個 人當然是自己。這觀察過程有另一個名字:自覺(self-awareness),自覺做得好的時候,我做事得心應手,相反,我四處碰壁;不幸地,通常是事 後才發現自覺做得不好。我深明自覺的重要,但自覺低潮揮之不去,失望之後,我不敢停下自覺的腳步,但我同時有意識地發展另一種彌補的力量——復原力 (resilience)。如果有一日有機會大聲朗讀自己的優點,第一位是復原力。

問題一定出現,板一定撞,憑自覺盡量減低發生的可能 性,然後我須依賴復原力收拾局面。經過過去一年,由我來談復原力,相信大家不會質疑合理性。談復原力有一個前提,是我需要相信有一些事情比自己現在的感受 更有意思;換句話說,我現在看到或感受到的一切,不是事情的全部,有更重要的事情還未完全現身。這刻可能感受到痛苦、失望、被離棄、全世界辜負我,但我知 道我的故事比眼前的困境豐富,重新站起來是理所當然的動作。復原力是經歷困境時,調節自己及回應困境的能力。有人認為這種力量是與生俱來,我卻相信可後天 培養,至少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具備復原力的人對時間有另一種觀念,這觀念超越耐性,更似一種信念。沒發生或者代表未發生,我須學會等待,或者是時機出現 錯配,應來的始終會來。我在意自己的復原力,也留意身邊人的復原力,具備特強復原力的人擁有以下特質,歸根結底,全部是關於人與時間的關係。

一、 不擁有事情的所有答案。邏輯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可信賴朋友,但這朋友有時會失蹤。命運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能手,最擅長把我們弄個措手不及。我們一直以邏輯解決 問題,當遇上不合邏輯的事,大部分人慌忙失方寸,有些人卻不覺得是一回事。復原力高手不放棄邏輯,相信應發生的遲些會發生,現時困境的性質是短暫。二、不 相信能夠掌握環境。有些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甚至相信自己能改變環境,但世事總是比我們想像更離奇。復原力高手練習的,不是掌握環境,而是學習接 受;接受很多事情我們沒法預計,接受困境的確困難,接受最佳解決方法是坐着等待。有些事情我們今日未必能理解,但日後我們或能看清事情真面目。三、懂得坐 着。有事發生,一定有人嚷着:「唔好淨係坐,做啲嘢!」困境中,我們聽到的多數是噪音,答案通常須在寧靜中找尋。很多人以為行動代表積極,遇困境必須以積 極態度回應,可是,周身郁,感覺上時間過得很慢,坐着休息,時間反而過得快一點。四、依賴支援網絡。朋友不需要很多,陷困境時,我們可以跟幾多個朋友分 憂? 遇困境的一個重要解決方法,是承認自己一個人解決不來,須尋求救兵,這些救兵的質素,決定解困成敗。能分憂的朋友可能現在不算是朋友,復原力高手懂得在需 要的時候,才建立支援網絡。時間再顯神通,朋友分現貨和期貨。

五、跟自己相處。困境中,日想夜想不是辦法,抽離不單能紓緩 不安,也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合適環境。每個人都有抽離的方法,但很多人習慣了在雜音中營營役役過活,原來這片混亂才是舒適地帶,一下子走去寧靜地方,反而 渾身不自然。我的復原力重要武器是山,在山上,我從容跟自己相處,清楚聽到自己的聲音,感受到自己在山中的渺小地位。行山的時候,時間彷彿有另一套運行方 式,欲速永遠不達,心平氣和卻快見終點。復原力讓我們看到,困境沒把我們包圍起來,懂得尊重時間,及和時間建立一套相處方法,我們有能力超越眼前限制。有 人把resilience譯作「反彈力」,我覺得不妥,因為我沒被擊倒,不用反彈。不信?給我多一點時間。

宣傳時間:拙作《復原力》剛出版,多謝各位捧場。

蔡東豪 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50

65年人情味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7-09  NM


僱主和僱員之間的關係,無論多長久或深厚,或者都稱不上是人情味,因為這關係骨子裡是你情我願的交易。人情味不容易界定,每個人根據經驗,得出屬於自己的定義。我要說故事,是關於一段65年的賓主情,除了人情味,我不懂以其他感受來形容這段關係。這故事離我不遠,主角是我的姨丈關經鎏先生;另一位主角是他的僱主,許愛周家族的中建集團。

過去幾年,中環人有沒有留意到一個腰骨不能筆直,撐着枴杖的老人,在中建大廈附近行走?這老人便是關先生,他已年屆96歲,今年5月1日退休。96歲仍上班的打工仔,絕無僅有。沒金錢壓力的姨丈,自願工作至96歲,同一時間,竟有公司聘用,從任何角度看也是太老的僱員,是這不尋常故事的背景。姨丈在1950年加入順昌航運,聘請他的人是許愛周,中建集團創辦人。許愛周被譽為船王,也是香港巨富之一。我問姨丈負責什麼工作,他列舉一大堆船務公司職務,在那年代,公司職級簡單,只有老闆和伙記。許愛周於1966年去世,認識他而在生的人已不多,提到許愛周,姨丈讚不絕口。姨丈指許愛周是好老闆,口頭禪是:「多就使多點,少就使少點。」姨丈一家人和我關係密切,關於他的往事,我也有記憶。他中文很好,冬天沖凍水涼,每日從銅鑼灣步行到中環上班。還有,當年最搶手的足球波飛,他有辦法弄到手。在我心目中,姨丈是永不言休的鐵人,近幾年,我不再問他幾多歲,因為我不懷疑他的身體,他總找到方法一直健康下去。順昌在80年代收縮業務,姨丈調至中建集團工作。直至退休,他不是高層職員,算是可靠老伙記。他在65歲和80歲都考慮過退休,兩次都有許家成員對他說:「你在屋企坐,不如在公司坐,我哋歡迎你留低。」姨丈恭敬不如從命,所有人都知道,他渴望工作,因為工作是他的生命動力。表姐告訴我,最煩是打風,姨丈隔一兩小時便打電話問:「返得工未?」上一代人視工作為沒替代、沒藉口、沒終結的一生付出,這份情超越責任感。

中建是老牌家族企業,許愛周去世時,把財產放入基金會,讓家族企業一直營運下去。我在想,假如中建是上市公司,或者許家家風是賺到盡,姨丈不可能做到96歲。時下香港富豪流行一種做法,做生意一定公事公辦,賺到盡是職責所在,人情味定義是賺到錢後做善事。真正的家族企業視員工為自己人,65年來,許家視姨丈為家庭一分子,許家歡迎姨丈繼續上班,姨丈覺得只要老闆需要他,他便繼續做下去。姨丈已是曾祖父,表哥表姐早已放棄勸他退休,姨丈生活簡單,興趣不多,就是喜歡上班。外國有句諺語:「You are only as old as you feel.」有人說快樂令人心境開朗,消除憂慮,延遲老化過程。Mind和body之間的關係太微妙,互動影響,誰是因,誰是果,並不重要,重點是身和心沒法分開。姨丈從工作中獲得的快樂,影響到他的身體狀態。可是,身體衰老是一個只能減緩的過程。這幾年姨丈開始行動不便,我記得最初他不好意思用枴杖,用一支外形似雨傘的枴杖。心境怎愉快,也難敵衰老的必然。姨丈或者最清楚mind和body的奧妙,時間幾時來臨,當事人是知道的。到最後,許家和中建同事也知道是時候,尊重他的決定。表姐說,歡送會一個又一個,最後一日她到公司幫手執拾,見到同事眼濕濕歡送姨丈。我們經常說,香港已變成一個沒人情味的城市,因為我們太忙,太顧短線利益,我想各位知道,在不遠處,有一段65年的賓主情,故事美麗至難以置信。96歲的人怎返工放工?表姐每日送姨丈返工,但表姐放工時間不定時,姨丈須自己返屋企。每日他從中建大廈步行去置地廣場文華酒店,酒店職員遠遠見到這彎着腰的老人,一拐一拐走過來,便停下手上工作,為他截的士,這也是人情味。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20

葉劉的眼淚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7-16  NM

618事件後,葉劉在電台節目中喊了出來,有些人認為原因是她感觸自己特首夢碎,也有人認為她擔心 中聯辦將會興師問罪。我認為都不是,自信滿溢的葉劉也知特首寶座甚遙遠,此外,三十幾人齊出事,從今次事件看到,葉劉自認「做細」,問責的話有排未問到 她。我認為葉劉的眼淚是怪責自己:「我點解咁戇居!」

葉劉的眼淚令我聯想到美國總統甘迺迪,噢,不是比較能力或魅力,而是關於甘迺迪在 1961年古巴豬灣事件弄成悲劇後,他怪責自己:「How could I have been so stupid?」甘迺迪的問題正是葉劉的問題,我這樣聯想,是因為我對葉劉的自我要求,仍有些微期望,其餘三十幾個建制派習慣盲目跟大隊,事後連半點自責 也可能欠奉。

1961年美國策動突襲古巴,安排由千多個流亡海外,受美國秘密訓練的古巴人,登陸古巴豬灣,預計他們將得到古巴人支持推翻政 府,一直殺入首都夏灣拿。點知卡斯特羅收到情報,屯重兵在豬灣恭候,秘密行動全軍覆沒。豬灣事件是美國軍事史醜聞,事後看行動從開始便知不可能成功,原因 是準備馬虎,欠缺支援,近乎不負責任。但這件事對甘迺迪的意義並非完全負面,因為他從此引以為鑑,改變美國政府高層的決策模式。美國心理學家Irving Janis以豬灣事件為例,解釋一個心理學現象,指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為求和諧,在多麼戇居的決定當前,也不提出異議,他稱之「團體迷思」 (Groupthink)。團體成員不敢挑戰既有方向,放棄獨立思考,迷糊跟大隊,大錯當前不敢作聲,最後鑄成大錯。

團體迷思主要成因是成 員希望維持一種和諧氣氛,不讓自己突出,盡量避免Rock the boat。從618事件,香港人看到建制派是沒有自由意志,成員這樣做,是因為團體這樣做,至於原因正確與否,根本不用費神。葉劉當時心裡或者覺得不對 勁,這麼關鍵的時刻集體離場似乎不妥,咦,點解嫻姐和林大輝唔郁?但在建制派認知中,成員追求一致性,決策過程中把所有疑問壓下去。

團體迷 思的力量很大,可迷惑一些平日處事理性的人。團體迷思的一個特徵,是成員深信其出發點的正確性,這種相信甚至轉化成為一種正義感。成員肯定這樣做是對,因 此不用懷疑自己,更不用理會枝節。當一班人相信自己以道德行事,不合理被說成合理,懷疑者變成非同路人,不能說服的話,一律變成敵人。建制派從不同背景走 在一起,有出於計算,有出自真心,維繫這隻多頭怪獸的信念,是一同執行阿爺的指揮。事後看,那連串決定是那麼戇居,但事發當時,沒有人有勇氣質疑。葉劉嬲 自己,點解唔制止團體離場,至少自己留低投票。

豬灣事件後,甘迺迪痛定思痛,決心不可讓團體迷思在政府最高層再出現,徹底改革決策模式,目 標是鼓勵不同意見,刺激辯論,研究不同方案。18個月後,爆發古巴導彈危機,最後美國取得勝利,政府高層的討論過程被視為決策典範,成為甘迺迪最輝煌政 績。618事件之後,建制派的表現,香港人看在眼裡,原來建制派集體離場不是最荒謬,更荒謬是犯錯後堆砌出來的歪理。

最經典是葉劉的黨友田 北辰,他把離場責任推到留低投票的田北俊身上。這是團體迷思的另一特徵,異見者迅速被團體成員隔離,作為對異見者的懲罰,提醒異見者團結的重要。由於異見 者沒做錯事,來自團體的攻擊大都是對人不對事,語氣是冷嘲熱諷。破解團體迷思的武器,是出聲指出皇帝沒穿衣服,建制派這團體的作風卻是仇視異見者,日後建 制派成員即使覺得情況有多荒謬,但想到田北俊被孤立的下場,未必敢出聲。事後田北辰指,建制派非常團結,「團結至未必有執生勇氣。」這句話是田北辰在這事 件上罕有的中肯話。

犯錯不是末日,知錯能改,從錯誤汲取教訓,避免再犯,也是一種經驗。從618事件之後發生的一連串荒謬事情看到,團體迷思在建制派中根深蒂固,葉劉會再喊。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618事件後,葉劉在電台節目中喊了出來,有些人認為原因是她感觸自己特首夢碎,也有人認為她擔心 中聯辦將會興師問罪。我認為都不是,自信滿溢的葉劉也知特首寶座甚遙遠,此外,三十幾人齊出事,從今次事件看到,葉劉自認「做細」,問責的話有排未問到 她。我認為葉劉的眼淚是怪責自己:「我點解咁戇居!」

葉劉的眼淚令我聯想到美國總統甘迺迪,噢,不是比較能力或魅力,而是關於甘迺迪在 1961年古巴豬灣事件弄成悲劇後,他怪責自己:「How could I have been so stupid?」甘迺迪的問題正是葉劉的問題,我這樣聯想,是因為我對葉劉的自我要求,仍有些微期望,其餘三十幾個建制派習慣盲目跟大隊,事後連半點自責 也可能欠奉。

1961年美國策動突襲古巴,安排由千多個流亡海外,受美國秘密訓練的古巴人,登陸古巴豬灣,預計他們將得到古巴人支持推翻政 府,一直殺入首都夏灣拿。點知卡斯特羅收到情報,屯重兵在豬灣恭候,秘密行動全軍覆沒。豬灣事件是美國軍事史醜聞,事後看行動從開始便知不可能成功,原因 是準備馬虎,欠缺支援,近乎不負責任。但這件事對甘迺迪的意義並非完全負面,因為他從此引以為鑑,改變美國政府高層的決策模式。美國心理學家Irving Janis以豬灣事件為例,解釋一個心理學現象,指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為求和諧,在多麼戇居的決定當前,也不提出異議,他稱之「團體迷思」 (Groupthink)。團體成員不敢挑戰既有方向,放棄獨立思考,迷糊跟大隊,大錯當前不敢作聲,最後鑄成大錯。

團體迷思主要成因是成 員希望維持一種和諧氣氛,不讓自己突出,盡量避免Rock the boat。從618事件,香港人看到建制派是沒有自由意志,成員這樣做,是因為團體這樣做,至於原因正確與否,根本不用費神。葉劉當時心裡或者覺得不對 勁,這麼關鍵的時刻集體離場似乎不妥,咦,點解嫻姐和林大輝唔郁?但在建制派認知中,成員追求一致性,決策過程中把所有疑問壓下去。

團體迷 思的力量很大,可迷惑一些平日處事理性的人。團體迷思的一個特徵,是成員深信其出發點的正確性,這種相信甚至轉化成為一種正義感。成員肯定這樣做是對,因 此不用懷疑自己,更不用理會枝節。當一班人相信自己以道德行事,不合理被說成合理,懷疑者變成非同路人,不能說服的話,一律變成敵人。建制派從不同背景走 在一起,有出於計算,有出自真心,維繫這隻多頭怪獸的信念,是一同執行阿爺的指揮。事後看,那連串決定是那麼戇居,但事發當時,沒有人有勇氣質疑。葉劉嬲 自己,點解唔制止團體離場,至少自己留低投票。

豬灣事件後,甘迺迪痛定思痛,決心不可讓團體迷思在政府最高層再出現,徹底改革決策模式,目 標是鼓勵不同意見,刺激辯論,研究不同方案。18個月後,爆發古巴導彈危機,最後美國取得勝利,政府高層的討論過程被視為決策典範,成為甘迺迪最輝煌政 績。618事件之後,建制派的表現,香港人看在眼裡,原來建制派集體離場不是最荒謬,更荒謬是犯錯後堆砌出來的歪理。

最經典是葉劉的黨友田 北辰,他把離場責任推到留低投票的田北俊身上。這是團體迷思的另一特徵,異見者迅速被團體成員隔離,作為對異見者的懲罰,提醒異見者團結的重要。由於異見 者沒做錯事,來自團體的攻擊大都是對人不對事,語氣是冷嘲熱諷。破解團體迷思的武器,是出聲指出皇帝沒穿衣服,建制派這團體的作風卻是仇視異見者,日後建 制派成員即使覺得情況有多荒謬,但想到田北俊被孤立的下場,未必敢出聲。事後田北辰指,建制派非常團結,「團結至未必有執生勇氣。」這句話是田北辰在這事 件上罕有的中肯話。

犯錯不是末日,知錯能改,從錯誤汲取教訓,避免再犯,也是一種經驗。從618事件之後發生的一連串荒謬事情看到,團體迷思在建制派中根深蒂固,葉劉會再喊。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38

香港穩如泰山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7-22  NM

2007年7月,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電台電視部邀請我拍攝一個特輯,叫《想一想香港》,從金融市場角度回顧回歸日子及展望將來。我把劇本寫成文章,在《信報》刊登,文章標題是「在我有生之年,上海都不能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這些年,偶而也有人跟我提起這篇文章。

最 近,香港人學識一個全新四字詞語:暴力救市。最初聽到覺得難入耳,「暴力」怎可能和「救市」扯上關係?目睹內地政府在A股股災後的連串救市行為,「暴力救 市」實在太貼切。內地政府手段驚嚇之處,坊間有很多論述,我不重複。政府做事是有後果的,人是有記憶的,世界看得清楚。經此一役,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是鞏 固或削弱了,大家心中有數。在內地政府眼中,股市是一種政策工具,由政府操控是天經地義,這思維跟世界不同。很多事情內地政府可關上門,堅持自己一套,心 態是外國人不喜歡就不要來,但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是需要與世界連結,建立在一個自由發展的市場機制上。當政府插手操控市場,監管機構不是中立,上海只能成為 一個「中國模式」的金融中心。很多人以賭場形容內地股市,上海賭場有自己一套特別玩法,當然有這種自由,但問題是,成為金融中心,不能不顧世界怎看,因為 世界有其他選擇。上海不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對內地整體經濟發展影響卻是有限,過去二十年內地經濟崛起,上海股市沒擔負推動經濟角色。多年來A股表現與內 地經濟背道而馳,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政府放水,股市連年上升,沒有內地股市份兒。內地經濟崛起過程中,從金融中心角度,真正功臣是為內地企業打開 國際窗口的香港。

八年前文章的重點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最大優勢是自由、包容、公平和開放。我列出香港優勢的兩個重 點:一、磁石效應。金融中心須像磁石吸引有才能過江龍到來,建立專業人才組成的辦事網絡。金融中心愈搞愈旺,進而加強磁石的吸引力,製造良性循環。人才要 求的是一個可盡情發揮的環境,付出半斤後可得到應得的八兩。香港歡迎外國人才,提供合理競爭環境,政府沒因為市場充斥着外國公司名字,大喊「我們要當家作 主」。在香港很多其他領域,磁石效應已失效,「內地化」變成大勢所趨,可幸的是能者居之精神在香港金融中心仍發光發亮。二、「木人巷」地位。很多人弄錯, 以為香港金融中心想做大,方法是降低標準迎合內地企業。這想法大錯特錯,剛相反,標準愈難愈顯得矜貴。內地財經官員心裡清楚,上海要達到國際金融中心水 平,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路途上有暫時不適宜解決的難題,例如貪污、人民幣兌換等。上海未能做到的,香港能做到,內地政府清楚香港保持金融中心地位的重 要性。如果內地老總來港集資,遇到問題,打一兩個電話可搞掂,不如在上海上市。香港保持金融中心品牌,監管宜緊不宜鬆。經過起起落落,我認為香港金融中心 地位仍非常穩固,百多年自由和開放社會,形成強大磁石吸引全球人才,嚴謹監管鞏固內地企業走出去必經的「木人巷」地位,這兩項優勢依舊存在。穩固至什麼程 度?穩至由李小加領導港交所也不怕。最近李小加指內地是最安全、最透明、最扁平、最民主的股票市場,香港人聽後無言,金融中心工作者聽後心痛。林行止的批 評算是客氣,以「無厘頭」形容李小加的論點。香港金融中心不是一兩個人說了算,四周有制衡機制,李小加可繼續發表他對內地市場的另類看法。李小加的另類令 我想起他的前任周文耀。周文耀和我在上市委員會共事六年,我從近距離觀察他的為人和處事方式,今日回想,是我的榮幸。周文耀掌握到香港金融中心成功之處, 反映在他任內的建樹,與李小加作風的反差,令人嘆息。政府不在金融領域繼續重用周文耀,是香港人的損失。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85

Tribute to Tony Measor

2015-07-30  NM

有「亞洲股神」之稱的Tony Measor(東尼),本週二清晨在家中離世,終年八十二歲。

東尼九六年開始,在《壹週刊》寫專欄《天下第一倉》;第一篇,就是介紹滙豐(5)。

其間他毫不吝嗇,與讀者分享所思所想,組合短時間升值九倍。

直至一○年,東尼因中風不得不擱筆。

懷念他,不僅是其投資智慧,也有他的為人作風。

東尼生於英國,但以香港為家。

是註冊會計師,曾任職英文《虎報》,其後才重返證券業。

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是香港最出色的。

東 尼是《壹週刊》的icon。當年找他的,是前《壹》仔總編輯、現《蘋果日報》副社長張劍虹。張劍虹憶述,八十年代初已認識東尼,認為他「有料到」而邀約寫 稿。而專欄《天下第一倉》的一百萬元投資組合,亦屬全港首創。「東尼係第一個搞『預先通報』,買賣前講定俾讀者知,亦講明買賣價位。唔似當時啲分析員,中 咗先話琴日已買!」東尼的投資理念,在於「長線回報」,無懼短期波動。他揀股亦夠「consistent」,着重價值投資,不會因時勢而左搖右擺。老一輩 的讀者,一定記得他經常推介的偉易達(303)、創科實業(669)。另外還有中石油(857),平均買入價僅一元八角,至他最後一期專欄,其股價已升近 九元。他推介的創科,平均價五元六角,今日股價二十七元。

健康轉差就此擱筆

本刊找到他的十多年忠實讀者王小姐,她說:「好難 過。佢分析股票有別其他人,會睇晒整體財政狀況,並指出某些不良公司。呢類人才而家已好少。」不單是其投資智慧,東尼對後輩亦很包容。譯過他稿的記者都 知,東尼的字體公認是最潦草的,難以辨認。加上他說話時咕噥含混,亦很難聽得明,但東尼總是不厭其煩地說多一次。一○年九月,東尼中風,無法再寫專欄。當 時組合升值近六倍,大幅跑贏恒指。其後東尼家人代為向本刊發告別信,感謝讀者過去支持,並解釋東尼突然患有重病,今後都無法再寫作。後來東尼好友艾薩 (Isaac Sofaer)接手專欄,他得知東尼本週二離世,感到悲痛:「東尼很有智慧,香港會懷念他,沒有人可以取代他的地位(There's no one to take his pla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74

當上司是個廢柴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7-30  NM




專家教路,決定是否轉工,眾多考慮因素之中,有一個一定上榜,是上司的能力。意思是,上司是叻人,下屬除了有充足學習機會,當上司扶搖直上,下屬還享受水漲船高的好處。

叻 上司為團隊創造融洽氣氛,上下士氣高昂,公平共享成功果實,返工可以是一種樂趣。可惜的是,以上只是假設,跟現實分別可以很大。各位試問吓身邊朋友,怎評 價上司,我相信不滿意上司表現的比例不少於八成。關於對上司的批評,最常見是縮骨,這類人在外面見到惡人,好似綿羊般純良,回到自己團隊則大聲發惡,下屬 最討厭這種作風。有些上司性格本身有問題,例如太懶、太火爆、太高傲等,直接影響與下屬關係。有些上司外表看似沒問題,但做事要求太高,對下屬定下太高標 準,導致關係欠佳。太落手落腳做事的波士,也容易令下屬煩厭,下屬感覺永遠有雙眼在背脊後監視,表現得慌失失。

現實中,廢 柴上司或者才是常態,遇到叻上司如中六合彩,不宜存奢望。既然現實是世上多廢柴上司,打工族應該接受現實,並且裝備自己,學習在一個廢柴當道年代怎自處。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懂得欣賞廢柴的好處。我想到四個好處:一、靠自己。如果上司是叻,下屬做事出錯,最後有人把關。有些下屬甚至依賴上司,做事做七八成便 交貨,其餘靠上司執漏。但當上司是個廢柴,做完一件事後下屬須看完再看,確保沒問題,因為犯錯空間是零。當現實是要靠自己,問上司等於嘥氣。靠自己其實沒 什麼不好,能夠從工作中紮實鍛鍊,一天一天看着自己進步。二、保護自己。很多人認為上司的主要功能是,為團隊擋外面射過來的明箭和暗箭。例如集團內政治, 包括爭取資源、分配責任等,需要有相配職級的人在外捍衞團隊的權益,讓團隊安心做好分內事。當上司是條廢柴,即是玩政治也要靠自己。更重要是,出入睇路, 無人幫自己,辦公室可以很兇險。一早知道上司是條廢柴,或是好事,起碼不會錯放信任,一切清清楚楚。三、信團隊。公司一日到晚喊團隊精神的口號,不及得一 個廢柴上司製造的凝聚力。當上司是條廢柴,下屬知道最可信任的人,是最親近的同事。一個人看到和做到的始終有限,兼且暗箭難防,一定要靠朋友,而朋友只可 能是利益跟自己看齊的同事。所有事都變成敵我分明,自己這一邊是自己人,外邊的人永遠不可信。一些長久不變的友誼,催化劑是廢柴上司。能夠在辦公室交到知 心朋友,是一種福氣。四、消除猶豫。很多人對自己份工存有猶豫,究竟自己是否喜歡?是留下或離開?這些問題產生的困擾,可影響情緒,以至工作表現。但當上 司是條廢柴,工作環境已經是如此惡劣,閣下仍然喜歡這份工作,恭喜你,閣下找到真愛,這份情不可能是假的。真愛難尋,找得到,全靠有一個廢柴上司。

以 上千真萬確,不是怪論,因為世上真的充斥着廢柴上司,我們只能接受。關於上司的好與壞,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如果上司英明,做事利落,有成績依據,但這個 人人品欠佳,應怎評價?換句話說,上司不是廢柴,但是一個衰人,怎辦?一個人辦是蘋果的喬布斯。喬布斯死後出版的自傳,把他描繪成一個狂人,為了工作六親 不認,自己女兒也不肯相認,遑論客氣對下屬。喬布斯為人狂妄,對人欠耐性,眼裡只懂得追求完美產品。喬布斯死後,很多人認為成功牽涉代價,喬布斯的成功是 天才級數,因此外界應該接受他性格上的缺陷。這種態度本身沒問題,我相信有不少人願意不顧一切追隨一個天才,視為必要之惡。我認為有問題的地方是,有人以 為喬布斯之成功,是因為他是一個衰人。喬布斯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是喬布斯。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777

談Fit 蔡東豪Tony Tsoi

2015-08-06  NM

這Fit是指合適,非狀態。Fit這個字經常在辦公室出現,背景通常是人事部在考慮是否聘請一個 人,或上司在討論某同事的工作表現:「這個人是否Fit到入嚟?」我的經驗是,「Fit得入嚟」關鍵是關於文化,而不是工作能力,須考慮的重點是這個人的 整體性格能否融入團隊。各位試做簡單調查,問吓身邊同事,決定聘請或提升一個人,Fit一定是最重要因素之一。

表面看,重視Fit非常合 理,我們每日和同事接觸的時間,隨時多過家人,肯定多過最好的朋友,是否喜歡同事,大大影響工作愉快程度。面試一個人,我們腦海中經常泛起一個問題:「我 是否願意和這個人飲嘢?」面試是一種博彩,和一個陌生人談一小時,須掌握這個人的長遠工作能力,不是易事。與其搏一鋪,不如搏在一個我們喜歡的人身上。我 們一面談技術問題,其實一面在分析見工者的「Fit程度」,這是危險做法。四個原因:一、玩與做嘢。分析「Fit程度」我們用的分析方法,通常是關於玩, 因為我們認為可以一齊玩,代表Fit到入嚟。有些人甚至認為同事能昇華至水乳交融境界,工作與玩應無分別。我不同意,工作是工作,過程可能是沉悶,牽涉可 能令同事不開心的決定。玩的唯一目的是尋開心,同事能在工作過程中尋開心,當然是好事,但把玩當作目標,投射到工作上,並不恰當。有些僱主聘請員工時,重 視「興趣」這一欄,當發現面試者擁有相同興趣,如獲至寶,心態是興趣一致,大家的價值觀也相近。問題是,價值觀是複雜課題,分開不同層次,在不同情景,出 現不同價值觀。可以一齊打波和打邊爐,不代表可以一齊捱困境。我見到更多情況是,同事投其所好,為了埋堆,參與波士的工餘活動,其實自己心裡不太願意。當 工餘活動變成考慮員工工作能力的一部分,我認為有問題。

二、決策粗疏。考慮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框架比較客觀,例如這個人相 關工作經驗,有些事情做過就是代表懂得,做過一百次就是代表有經驗。相關工作經驗不容易偽裝,僱主可從行業中打聽。很多時候,唔識就是唔識,試用期其一用 途是拆穿過到面試一關的「無料人」。衡量一個人是否「啱玩」,卻是一個粗疏過程。「我覺得我會鍾意這個人」,是一個難以服眾的聘請決定,很多時是基於感 覺,甚至是一時感覺。三、另一種歧視。老闆鍾意單車,不過他們玩的單車萬多元,而且是星期日早上家庭日玩半日,同事心裡抗拒,但口裡支持,這是一種隱藏歧 視。當玩設有門檻,只有一些同事能跨過門檻,老闆考慮「Fit程度」,局限於一小撮人。有些老闆,例如投行,主要從三數間名校請人,有些老闆特別喜歡擁有 某種背景的人,其實是製造無形歧視。公司內的階級觀念,很多時是從同事的學歷開始。四、近親繁殖。當我們選擇與「啱玩」的人走在一起,一個毛病是我們都變 成同一種人。各位有沒有發現,一班人混在一起,說話的詞彙也變得相似。開會的時候,我不是想聽到「英雄所見略同」,而是希望聽到一些難入耳,但值得細想的 意見。當同事一齊工作,一齊玩,這種相反意見不常出現,即使出現,同事也有可能留在口邊,避免產生磨擦。歷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決策過程中參與者太「和 諧」是致命傷。公司需要包拗頸,但包拗頸易被主流排斥,因為Fit唔到入嚟。以Fit衡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結果有可能誤導。Fit的重點是我們是否喜歡 另一個人,但喜歡是基於一些跟工作表現可能無關的因素。喜歡一個人不是問題,問題通常是我們無意中排斥了我們覺得「Fit程度」低的人,而這些我們不喜歡 的人,正是工作上最有價值的人。辦公室多爭拗,不是問題,更大災難是一大堆非常Fit的人,互相抬舉,互相客氣,公司在融洽中死去。

蔡東豪Tony Tsoi

上市公司精電國際前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221

2020年9月11日身在上海的Tony Leung寫這封電郵給情人Maggie

2020年9月11日,身在上海的Tony Leung,寫這封電郵給情人Maggie。Tony本是香港土生土長的金融精英,在十一年前有緣聽過“港滬金融中心之争”一課後有感,毅然決定移居上海。

Beloved Maggie,

今夜我在浦東金茂,參加“人民幣全面國際自由兌換”慶祝酒會,觀賞為其發放的璀璨煙火,心中興奮莫名。上海正式成為與紐約及倫敦齊名的國際金融中心,作為過去十年為此奮鬥的中國人,我樂見其成。

自從國務院在零九年三月,正式定策要發展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後,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按年均增長達10%,今年為人民幣43,000億,直迫紐約與倫敦。過去十年,國家透過金融監管整改,嚴打場外衍生工具交易,入股幾家美國與歐洲大型投行,積極收購國外大型礦業和天然資源,擁有世界第一的黃金和石油儲備,國內糧食大幅增產等等,使中國對金融安全的保衛,已高於合理水平。反觀故鄉香港,當年政府強行為二十三條立法,社會不穩令金融業原地踏步,在美元大幅貶值,港府長期倚賴地產發展下,不時出現經濟衰退,國民生產總值按年均增長不到1%,停留在人民幣18,000億水平,最近失業率更超過10%。

基於人民幣已自由兌換,港幣也完成其歷史任務而將被取締,老板決定,要我把香港的外匯部門全面結束,業務整合到上海總部來。我為香港同事和數以萬計有類似遭遇的行家感到遺憾。你看,粵港洽談二十四小時通關和一地一檢,到今天還沒全面實施。妳知道嗎?獅子銀行繼多年前成功在上海A股上市,把亞太區總部搬到上海後,前天更決定取消在香港的上市地位。遺憾,港府從來沒有嘗試真誠地推動與上海及深圳等內地股票市場的整合。今天香港股市的萎縮衰敗,凄然地應驗了當年溫總理“不進則退”的警語。

妳托辦的事,我好不容易通過關係,幫妳的同學蘇麗珍在瑞金醫院訂到產子床位,也為孩子預留了國際學校幾年後的學位,我還準備了迪士尼白金入場證作禮物。這年頭在新戶籍政策下,實在太多外地人想來上海生孩子,讓小孩取得居滬權和能在上海接受教育。昨天,有投資者以天價每平方米人民幣三十萬,買入外灘臨江的豪宅『名駐』的一廳一房單位,全市嘩然。

請幫我問問李先生,由前葵涌貨櫃碼頭改建成的大型文化社區和臨海住宅樓盤,甚麼時候開賣?我想幫叔父買個新房子養老,他還是不願意搬到上海。自從零八年的金融海嘯把珠三角的港資生產、出口企業全面打垮後,想不到香港物流業會式微至此,華南國際貨櫃港的地位,完全被鹽田和蛇口取代。 今早看第一屆普選的特首華仔開完第N次經濟機遇委員會後講話,還是只能吹噓教育服務、醫療服務、檢測認證、中藥港、創意產業等等老調空話,唯有祝福港人明天會更好。

妳在香港的事,何時辦完?甚念。當妳說,那些見證我倆浪漫往事的故地街角,已全被市建局依法收回重建,百感交集。故鄉香港,感情上離我越來越遠。您何時回來一起細味上海的花樣年華?

From Shanghai with love,

Tony

2020年9月1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649

沙膽虹手記:探望東尼 Tony Measor

1 : GS(14)@2011-12-30 11:28:34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 ... 104&art_id=15934731

趁聖誕假期,到黃 双如的有食緣買了一個聖誕禮籃,去探望之前幫《壹》仔寫「天下第一倉」的東尼 Tony Measor。
東尼去年秋喺屋企唔小心跌親,跌斷咗髖骨,需要做手術。本來係一個小手術,但由於手術前幾日要停薄血藥,搞到佢手術後中風,手腳活動能力受影響,連講嘢都唔係幾流利。一年多來,東尼搵咗言語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學習番講嘢和提升手腳活動能力;但身體弱咗,轉天氣時始終容易中招,試過兩三次肺炎要入院。前一陣子,他再因肺炎入咗醫院,平安夜才出院回家,與家人齊齊整整過聖誕。
沙膽虹見到剛出院嘅東尼,穿着棉襖,明顯消瘦咗,但精神唔錯,他太太話佢一返屋企,手就指向他做運動的椅子,話要踩單車練腳力,沙膽虹見佢床上亦放了一叠教發音講嘢的 notes,係東尼休息時照着練習的,可見東尼好努力,生命力好旺盛。
沙膽虹初出道做記者就識東尼,佢當時是《英文虎報》財經版阿頭。他是註冊會計師,又做過股票經紀,識睇年報,可以一針見血咁點出邊間上市公司有甚麼問題,邊間上市公司大股東常犧牲小股東利益,而且絕不手軟!沙膽虹喜歡睇他的稿和每周專欄,把他當成半個師傅。
其後東尼轉回證券行業,去咗道亨證券管理基金,最輝煌一役是八七股災前夕,佢大手沽空咗期指對冲住個倉,令他的基金跑贏晒同行。沙膽虹在約九五年就搵佢在《壹》仔開筆,寫「天下第一倉」,一寫就十五年,直到去年才封筆。
沙膽虹祝東尼早日康復。

沙膽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