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左錄果次,我以後唔會再睇段片。我老婆話我傻,仲要把我個樣放左上電腦wallpaper,我的天呀
糖尿病徵兆常讓人「無感」,發現異狀就診時,可能罹病至少五年;然而,「準糖尿病」如果能提早控制,患者可以延長到十年後才真正罹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四月初首度發布「糖尿病全球報告」警告,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從一九八○年的一億八百萬人,增加到二○一四年的四億二千二百萬人。 除三十年來增加近三倍外,報告也指出,二○一二年,糖尿病直接造成一五○萬人死亡;而與高血壓有關的高血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年也造成二二○萬人死亡,讓人不禁對於這種普通的疾病開始害怕。 也許有人會問,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不嚴重?那就大錯特錯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一四年糖尿病造成九八四五人死亡,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五位。 肥胖是關鍵 症狀難察覺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十八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一一.八%(男性一三.一%、女性一○.五%),全台灣有二二七萬五千名糖尿病友,每年估計以二萬五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 面對這樣可怕的數字,「肥胖是很重要的關鍵因子!」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蔡世澤一語道破。至於為何肥胖人口會暴增,台東醫院院長、肥胖醫學專家祝年豐分析,非單一因素所導致,由於交通便捷,大家活動量減少,加上飲食越來越好所致。 蔡世澤臨床診間觀察,糖尿病年齡往下降,年輕患者比率較以往增加。國健署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也說,診間不乏二、三十歲患者;而此類年輕患者,其中嚴重者是就診時視網膜已產生病變,視力剩下○.二和○.三,由此推估,罹病至少五年以上,令人擔心。 為什麼這些人那麼晚才意識到「生病了」?原來一開始多數都很「無感」。 游能俊解釋,罹患糖尿病並不像其他疾病,會覺得不舒服、劇烈疼痛或是外觀上有很大的改變,患者多半沒感受到身體異常。 儘管大家一再呼籲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也就是會喝多、尿多、吃多,但體重減輕時多半無感,發現的人甚至會覺得是好消息,因此輕忽,導致疾病悄悄惡化。 由於糖尿病患者多,容易讓人覺得很「普及」而忽略。事實上,糖尿病是個複雜的慢性代謝疾病,如果沒有控制好,將引起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等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等併發症。 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重要。游能俊提醒,「準糖尿病」若能及早控制,原本可能三、五年後演變成真的糖尿病,可以延長到十年才會真正罹病。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或準糖尿病?為了能找到更多潛在患者,蔡世澤建議,將篩檢年齡從以往呼籲的四十歲降到三十歲。其他有肥胖家族史、高血壓病史等的人,也要提高警覺。 每年測一次 靠科學把關 主要檢驗項目包括血糖(含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肝功能、尿酸等。空腹血糖在一○○至一二五mg/dL、飯後血糖一四○至一九九mg/dL、糖化血色素五.七%至六.四%,表示糖耐量異常,俗稱「準糖尿病」;但若空腹血糖大於一二六mg/dL、飯後血糖大於二○○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六.五%,就表示是糖尿病。 至於肝功能,游能俊提醒,肝指數GPT大於三十五單位、尿酸數值大於七mg/dL、總膽固醇大於二百mg/dL、三酸甘油脂大於一五○mg/dL者,就要聽從醫囑定期追蹤;如果全部都正常,每年檢查一次即可。 最後,不少糖尿病患者不願服藥,以為會傷腎,是臨床醫師最頭痛且解釋不清的問題。游能俊強調,最後演變成洗腎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長期控制不好所造成,糖尿病藥物並不會傷腎。 糖尿病雖然很「普通」,但嚴重起來也很可怕,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撰文 / 林思宇 |
針對各地報道疫苗短缺和疫苗政策過渡期銜接問題((詳見《南方周末》2016年7月1日《疫苗一株難求,疫苗新政再檢討》)),2016年7月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疾控局相關負責人首度回應,並敦促各省積極建成新的平臺。
該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截止到7月7日,全國六省區已經建成了二類疫苗的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分別是四川、寧夏、重慶、山西、陜西、山東,其中四川和寧夏已經通過該平臺進行二類疫苗招標,而吉林、上海、浙江、河南、廣西、雲南等省市則通過原有的疫苗招采程序完成招標。
“我委已經註意到疫苗短缺和政策過渡期的問題,並采取了措施,目前疫苗總體滿足需求,但過渡期不可能無限期延長。”該負責人表示,希望各省按照國家要求,早日建立平臺,而不是觀望等待。
脊灰疫苗的短缺也是社會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今年5月1日,由於全國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調整,我國已經全面停用三價脊灰減毒活疫苗(糖丸),並首針采用脊灰滅活疫苗(IPV),剩余采用二價脊灰疫苗(boPV)。據統計,除河南省外,其余的30個省份和新疆建設兵團都采購調度了二價脊灰疫苗(boPV);21省采購調度了脊灰滅活疫苗(IPV)。
“IPV疫苗存在缺口。我們也在積極會同各部商討解決辦法。”國家衛計委承認,目前我國boPV疫苗的產量基本可以滿足,但因為各地履行采購程序、疫苗分發、配送均需要一定時間,所以出現個別地區的疫苗短缺現象。而IPV僅有兩家疫苗企業生產,按照兩家企業目前上報的產量,今年,整個IPV疫苗缺口有160萬支,而到了2017年,缺口可能達到800萬支。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系由Ⅰ、Ⅱ、Ⅲ型脊灰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於嬰幼兒,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目前世界各國主要通過使用註射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IPV)和口服Sabin株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OPV)進行預防。而首針接種滅活疫苗(IPV),將大大降低疫苗相關病例的發生。
據了解,在新政調整之前,IPV疫苗屬於二類疫苗,企業自主定價,每劑的售價大概為140元-190元,每個小孩要打4次,算下來就760元左右。據統計,2014年中國新生兒為1687萬人,依此推算,如果每個小孩都接種國外進口的滅活疫苗,每年花費120多億元。而如果能納入一類疫苗,采購價將大大降低,僅為30~40元。有人據此批評政府幹涉市場定價。
“進入一類疫苗降價太多,企業可能會不願意。”有疫苗企業人士說,他解釋因為脊灰疫苗短缺是全球現象,企業更願意銷售到售價更高的地區,以昆明所為例,該疫苗研發多年,投入巨大,剛上市,並不希望以低價進入一類疫苗,而巴斯德在全球市場上銷量很好,也不希望降價大量供應中國市場。
“一類疫苗盡管價格低,但用量大,長遠來說對企業是好事。我們希望企業能具有社會責任感,盡快加大產能供應,讓所有的寶寶都能順利得到免費接種。”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呼籲,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為兒童提供最大程度的健康保障才是最終目的。
“調整期間,按程序需要接種脊灰減毒活疫苗的兒童需暫時推遲接種,但並不會影響接種效果,希望家長放心。”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免疫規劃中心主任醫師鄭景山說。
新形態便利商店大戰來了!小七用集團多品牌資源,在店內賣菜、賣筆、賣甜甜圈,全家則直接掛出藥局與生機超市招牌,要比誰能成功「變身」,搶下更多客源。 在街頭巷口,短短一百公尺內,便利商店多達三家的畫面並不稀奇,這不過是全球密度最高、擁有一萬多家便利商店的台灣縮影。 如此高密度的搶客大戰,被7-ELEVEn(簡稱小七)加盟主兼台北福榮門市店長錢美娟戲稱為「紅綠燈戰爭」,每一次綠燈,決定了人們要走去哪家超商消費;現在,因應變局,兩大超商龍頭也悄悄地朝商圈化與特色化「變身」。 走進小七福榮門市,錢美娟移走櫃枱旁雜誌書報架,設置無印良品專區,學生和觀光客會特地走來買文具、零食,讓文具類業績翻倍成長;關東煮旁,還擺上Mister Donut甜甜圈三層櫃;冷藏區則有一整排台塑蔬菜專區,這是最新形態的「超商三.○」面貌。 超商成長趨緩 點燃戰火 從二十四小時營業的第一代超商,到標準化、大量展店的第二代,如今則宣告,第三代的超商大趨勢和新通路大戰來了。 超商市場趨近飽和,是掀起這場戰爭的火藥引信。經濟部統計,二○一二年,超商產業營業額年成長率達近九%;去年卻滑落到僅二%,輸給超市、百貨,成長率居綜合零售通路最低。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流通組組長林原慶指出:「超商密度太高,成長遇到瓶頸,要新增店面、提高來客數或是拉高單價都不容易。」在這場商戰中,統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商店(簡稱全家)分別採取「店中店」與「複合店」兩種不同策略,就為了搶下更多客源。 目前,已有四百多家小七導入無印良品,星巴克專櫃也達三十家,用店中店策略拉升新形態門市營業額,業績平均比過去成長上看兩成;全家的異業態複合店業績,則較一般門市至少多三成。 統一超商》店中店 A咖加A咖 拉高單價 先看龍頭統一超商的戰法。「我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讓顧客從短暫的停留,轉變為長時間的遊逛?」統一超商總經理陳瑞堂指出。 超商新形態的通路策略,其實有一段演進過程。從○八年起,小七就有整合鮮食、咖啡、座位、品牌專區等想法,八年來,目前有逾七成、三千七百家店改為大坪數店;近五年來,部分門市開始加入區域性商品,如墾丁加賣夾腳拖鞋、清境農場有穿綿羊裝的OPEN小將玩偶等,近兩年再演進到因應商圈化的店中店戰法。 「卡位與挖店(與同業競爭位置更好的店面)策略不僅成本高,也會影響既有門市的業績。」陳瑞堂解釋,傳統門市業績常受促銷活動強弱而起伏,唯有增加功能、擴充商品結構,改頭換面,才能創造持續性成長。 統一超商因轉投資公司眾多,加上代理的品牌如無印良品(一四年結束合作,由日方直營)、星巴克都是該領域龍頭,手上其實握有一手好牌。陳瑞堂認為,以小七為平台,引進強勢品牌做店中店,既帶進新的消費者,又能提高客單價,就像「A咖加A咖,複合效益很大。」 關鍵策略:簡單、好複製 為了把自家一手好牌優勢發揮到最大,簡單、好複製是關鍵,所以統一超選擇整合集團內部品牌資源,在門市內擺設專屬貨架的店中店來快速複製。「如果門市不便操作、不好複製,就不要去做。」陳瑞堂透露,撤換貨架成店中店後,會觀察一段時間,成績不好就撤掉,再換商圈測試。 現階段,已有八個關係企業品牌進入小七。以成績不俗的無印良品店中店來說,選擇筆、筆記本、零食等低單價、高需求商品,能接觸許多平常不會到專門店的消費者,等於幫無印良品培養潛在客群。 又例如,去年以來Mister Donut鎖定交通轉運站型、學區小七門市進駐,目前達一五○家,小小的三層櫃已帶動去年甜甜圈營業額成長逾一成。 全家便利商店》複合店 做不到的事 找專業的來 和統一超商手握集團優勢與強勢消費性品牌不同,全家向外尋求異業結盟,找上大樹藥局、天和鮮物兩家業者進行法人加盟(大樹、天和為加盟主),展開異業態複合店,是全家要後發先至的戰法。 在找出複合店模式之前,全家也嘗試過店中店,在超商後場設置廚房,現炸雞腿、排骨做便當,和家電廠商合作,設置美容家電體驗專區、保健食品專區。「都失敗啦!現做便當的操作流程太複雜,賣家電、保健食品都需要專人解說,不是便利商店的強項。」全家董事長葉榮廷不諱言。 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全家換了一個想法:便利商店做不到的事,可以請專家來做。 葉榮廷發現,「人員導購」正是其新形態店的成功祕訣,因超商主力消費客層想吃到現做熱食,中高齡客層與家庭婦女則想要健康,於是找上大樹與天和合作,全家在現場信賴專業,賣婦嬰用品、賣藥由專業藥師負責,賣便當、賣魚則交給天和員工,「便利商店無法訓練出這種人才,所以我們才採取法人加盟。」另一方面,對大樹藥局、天和鮮物來說,全家是品牌知名度更高的強勢通路。今年四月,距離台北天母SOGO百貨不遠處的天和,甚至關掉原店面,位移到幾個店面旁,改開「全家×天和」複合店。 品項減半 營業額反增一成葉榮廷透露,新複合店的天和商品品項較原店少一半,但聚焦後,單論天和商品的營業額,卻較原店成長一成,「便利店來客等於是天和的新客,加上原有顧客,複合效果就碰撞出來了。」大樹藥局總經理鄭明龍也認同這樣的差異化搶客策略。舉例來說,選在台北市台安醫院旁的「全家×大樹」店,尿布、奶粉的銷售量比開店時成長三倍,「商品價格跟藥局一樣,又能直接使用宅配寄回家,還能搭上超商優惠和集點活動,主婦們當然會來。」鄭明龍更進一步決定,今年底前要再開出五家複合店。 只不過,全家的複合店模式複製速度,仍不比小七的店中店,目前全台只有五家,但葉榮廷仍發下豪語,要找尋更多異業夥伴,希望五年內開出三百家複合店,兩大超商龍頭的商戰還在升溫。 如同流通教父徐重仁的名言:「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二、三十年來,便利商店的出現,讓小雜貨店消失在街角;如今,新形態超商更以壓倒性優勢企圖重分配,對所有零售通路業下戰帖。不備戰的人,就只能等著被通路巨人一口吞下。 撰文 / 鄧寧 |
2013年10月13日,北京,櫃子里,專門給苯丙酮尿癥兒童準備的營養粉。這是他們獲取營養的唯一來源。由於過去特醫食品行業缺乏規範,國內生產廠家很少,使得這種營養粉價格十分昂貴。(CFP/圖)
營養不良的人在歐美也很多,但你不會在大街上看到他們,他們在家里或者護理中心,這和中國沒什麽不一樣。不同的是,美國有65%、英國有27%的營養不良患者在食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下稱“特醫食品”),而中國大陸只有1.6%。
這種狀況可能正在得到改變。
2016年8月17日,中國特醫食品宣貫大會在京召開。這是繼7月1日《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實施後,監管部門首次對管理辦法的公開解讀。據主辦方介紹,現場前來了123家企業。
“今天,我們主要目的是宣傳貫徹7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及相關規定,深入理解特殊醫學院用途配方食品的科學認識,交流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建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在會上表示。
2015年10月,新《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全面明確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法律地位。2016年7月1日,《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實施。
滕佳材介紹,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按照藥品嚴格註冊、簡化許可審批程序、產品註冊與生產許可銜接的思路與原則,對產品註冊設置了較高的準入門檻,對生產企業研發能力、生產能力以及檢驗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嚴格了註冊審評技術資料要求,明確了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的臨床試驗要求,規定了現場核查要求和產品抽樣檢驗要求;對產品配方、生產工藝、標簽與說明書的內容也將嚴格管理。
為讓企業更好的理解註冊辦法,國家食藥總局食品一司二處於薇處長和保健食品審批中心相關負責人分別解讀了註冊程序,強調申請特醫食品的企業必須有自建廠房,生產過程必須嚴格規範。
但在2018年之前,特醫食品的企業還將會有一段並不好過的“過渡期”。據了解,由於目前全部在國內生產的特醫食品都需要重新註冊,為制作成符合新標準的樣品,各企業都需要進行臨床研究,並進行一系列改造,如果各企業不能在2018年前準備完畢,可能會存在一段時間的“斷檔期”。
“準備時間對我們來說還是很緊張的,如果有企業現在就能報批,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生產出來的。”某占市場主導地位的外企特醫食品負責人說。
特醫食品被行業普遍看好。今年以來不斷有分析師預計,“特醫食品將是繼藥品、器械之後的大健康領域的第三片藍海,特醫食品行業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但也有人擔心,由於國內企業進入特醫食品產業較晚,技術較為落後,自主研發能力較為欠缺,對功能配料的選擇存在盲目性,一些不具備條件的企業因為看到了未來前景也在進入市場,未來產品同質化現象可能會嚴重。
“一些頭腦發熱的企業都在期望進入市場,把市場規模過度擴大。”北京協和醫院腸外腸內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說,特醫食品的使用時有具體指征,整體還是小群人群。
“我們也特別擔心發生這樣的情況,所以要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國家乳業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姜毓君說。
滕佳材對此提醒,當前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正處在產業發展初期,機遇很多,挑戰同樣很大。行業企業要更加重視自律與規範發展,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制度要求,切實做好生產經營工作,確保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產業紮實推進,穩步發展。
在前一天,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還成立了由69位醫學及營養專家組成的第一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用委員會,旨在建立一個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多學科專家團隊。
本周一,騰訊股價開盤後繼續大漲,截至發稿,騰訊股價達209.40港元,市值目前已達1.982萬億港元,不僅領先於阿里巴巴集團,也首度超過中國移動,力壓工商銀行、中國石油等老牌國字頭公司,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此前,在8月17日下午,騰訊交出了2016年上半年成績單。財報顯示,騰訊上半年總收入為人民幣676.86億元(102.0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 經營盈利為人民幣277.27億元(41.8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3%。期內盈利為人民幣201.48億元(30.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1%。
而微信和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06億,同比增長34%;微信企業號註冊用戶已超過2000萬。
7月5日,收割機在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的小麥田中作業。(新華社 史有東/圖)
中國人發生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有哪些?日前,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在國際上首次發布了中國人過敏性休克的誘因排序,食物成了誘發國人過敏性休克的首要原因。
在不同地區,過敏性休克的誘因存在顯著差異——在美國,花生位列誘因之首,日韓為蕎麥、小麥,新加坡則是燕窩。協和醫院的這項歷時15年的研究,顛覆了此前對於國人過敏性休克誘因的種種猜測,繪出了中國特有的致敏食物譜。
該項研究發表於《亞洲臨床免疫與變態反應雜誌》上。
多數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看似問題不大的過敏,可能會在頃刻間奪人性命。過敏性休克,正是這樣一種可危及生命的全身多系統速發變態反應。它就像潛伏在人們身邊的“刺客”,接觸過敏原後,患者可在幾分鐘之內,從輕微的皮膚癥狀,迅速發展成血管性水腫、血壓下降、心律失常、意識喪失、休克甚至死亡。
作為全國過敏性疾病診療中心,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從2000年-2014年接診的逾千例過敏性休克患者中,按一定標準篩選出907例納入研究。研究發現:食物誘因占77%,藥物占7%,昆蟲占0.6%,其余為不明原因的“特發性”休克。
在對誘發過敏性休克的食物清單進行梳理後,研究人員發現,小麥成了最大“元兇”,占總誘因的37%;水果和蔬菜占20%,位列第二;隨後是豆類和花生、堅果和種子。其中,最常見的致敏水果和堅果分別為桃子和腰果。
研究人員還將907個病例按年齡段分組,發現68%的嚴重過敏反應發生在18-50歲。此外,不同年齡段人群,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首因不同——在0-3歲的嬰幼兒中,62%的首因為牛奶;4-9歲的兒童,59%的首因為水果蔬菜。
值得註意的是,在10歲之後的青少年及成人組中,小麥誘發的過敏性休克躍升至首位,且隨年齡增長占比不斷攀升。
專家推測,國內缺少“免面筋”的小麥制品及國人遺傳易感性,或是中國小麥誘發休克比例偏高的原因。日常生活中,面筋蛋白主要存在於小麥、大麥和燕麥的面粉中,麩質過敏癥患者對其十分敏感。
據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尹佳介紹,誘發過敏性休克的致敏藥物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大亮點。
在此次的研究人群中,由藥物誘發的過敏性休克,排在第一位的是中藥,占37%,其中,清開靈註射液、雙黃連註射液、魚腥草註射液最為常見。抗生素、解熱鎮痛類藥物位列第二、三位。
註射液可直接註射入人體的組織、血管或器官內,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別是靜脈註射,藥液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出現過敏反應的幾率也比口服、外用等方式高。
值得慶幸的是,只要積極防範,大多數的過敏性休克都是可以避免的。不過,尹佳團隊的研究顯示,在過敏性休克的急救方面,70%的患者在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急診處理時,使用糖皮質激素,僅有25%使用腎上腺素。而在美國,腎上腺素的使用率高達79%。
“目前國內醫生對過敏性休克認識不足,特別需要對醫生、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培訓教育,提高對腎上腺素在過敏性休克治療中重要性的認識。”尹佳說。
在急救中,正確使用腎上腺素的方法是肌肉註射。腎上腺素可以在短時間內收縮全身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回心血容量,迅速提升血壓。“掌握腎上腺素肌肉註射方法,關鍵時刻能救自己或家人一命。”尹佳說。
10月3日,英鎊兌美元受脫歐憂慮打壓,盤中觸及1.2849美元,創7月11日來新低,日內跌1%。另外,英鎊兌歐元觸及三年低點0.8739英鎊,日內跌0.9%。
此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在周末期間公開表示,英國脫歐進程將在明年3月底正式啟動,這嚴重打擊了市場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前景及英鎊匯率前景的信心。
在二季度因為英國公投“脫歐”結果而重挫10%以上之後,英鎊在三季度續跌2.5%,由此錄得連續五個季度兌美元下跌。9月份,英鎊兌美元下跌1.2%,亦為6月份以來最差表現。而在10月份第一個交易日因“脫歐”前景消息跳空低開的狀況,也顯示,英國脫離歐盟對其貨幣匯率的負面影響力仍未完全得到釋放。
以物流見長的京東終於願意將自家物流領域的黑科技對外公開,這很大程度上還得感謝CEO劉強東。
據京東員工透露,上周劉強東親自拍板決定讓媒體們來看看京東物流技術,於是有了10月26日的京東X事業部智慧物流實驗室“首秀”。
第一財經記者今天下午奔赴亦莊看到的是一個由機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和數據感知網絡打造的全自動倉儲場景,同時露面的還有將在雙11多地進行農村送貨的京東新型無人機和即將第一次上路試運營的京東配送無人車。
按照京東X事業部智慧物流實驗室展示的內容,京東的野心是通過機器人的融入改變了整個物流倉儲生產模式的格局。其中,搬運機器人、貨架穿梭車、分揀機器人、堆垛機器人、六軸機器人、無人叉車等一系列物流機器人辛勤地工作在無人倉中,組成了完整的中件商品與小件商品智慧物流場景。
目前京東“無人倉”中的幾位機器人主角分別是:
SHUTTLE貨架穿梭車,負責在立體貨架上移動貨物,能夠實現6m/s的高速行走,並且具有每小時1600箱的巨大吞吐量。
智能搬運機器人AGV,這個貌似掃地機器人的自動導引小車載貨達300公斤以上,可實現貨物在庫房內的搬運,通過調度系統與人工智能可靈活改變路徑,實現自動避障與自主規劃路徑。
DELTA型分揀機器人,這個揀選機器人的動作令人眼花繚亂,它采用3D視覺系統,能夠實現動態揀選、自動更換撿拾器以及155ppm的作業節拍,具有三軸並聯機械結構及適應貨物轉角偏差輔助軸的特點。
六軸機器人6-AXIS,它幾乎就是每個人心目中的經典機械手,由控制、驅動、機械本體等單元組成,是個勤勤懇懇的搬運工,負責拆碼垛等工作,具有165kg大載荷量和±0.05mm高精度的特點。
按照京東方面的表示,京東目前“無人倉”的存儲效率是傳統橫梁貨架存儲效率的10倍以上,並聯機器人揀選速度可達3600次/小時,相當於傳統人工的5~6倍。
公開信息顯示,京東在今年5月宣布成立京東JDX事業部。這個以“X”為代碼的事業部專註於“互聯網+物流”,囊括了京東全自動物流中心、京東無人機、京東倉儲機器人以及京東自動駕駛車輛送貨等一系列智能物流項目。
據京東X事業部總裁肖軍透露,京東“無人倉”是自主研發的定制化、系統化整體物流解決方案,掌握了核心智慧物流設備與人工智能算法,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目前京東“無人倉”在控制算法、工業設計、機械結構、電氣設計、應用場景等方面累計專利申請已超過100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無人倉”其中部分技術已經在這個雙11應用到了京東物流系統中。其中,無人倉解決倉儲環節的繁雜程序和大量人力占用等問題,而無人機和無人車將在配送上瞄準鄉村和城市最後一公里的終端配送問題。
苦熬了2年多的國內原奶行業終於看到一絲曙光。
在11月1日舉行的最新一次全球乳制品拍賣上,全脂奶粉價格大漲2成,達到3317美元/噸,這也意味著其到中國的到岸價折原奶約為3.5元/公斤,這也是31個月來,進口大包粉價格首度反超國內原奶收購價。
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主導的全球乳制品拍賣,一直是全球乳制品價格走勢的風向標,而新西蘭也是中國市場大包粉的主要出口國,此前由於國內外價格倒掛,導致廉價進口大包粉無序湧入,而這也被認為是引發中國原奶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進口大包粉終於不再“廉價”
第一財經記者在全球乳制品拍賣網站上看到,第175次拍賣結果顯示:全球乳制品交易平均價格指數上漲11.4%,平均價格為3327美元/噸,成交量27735噸,而這也是1年多來,乳制品拍賣價格首度突破3000美元。
其中最受關註的全脂奶粉中標價格環比增長19.8%,達到3317美元/噸,到中國港口的到岸價約為29700元/噸,按照1噸奶粉可還原8.5噸原奶,折合原奶價格為3.5元/公斤。而農業部最新公布的10月第四周數據顯示,國內生鮮乳平均收購價格3.44元/公斤。這也是自2014年4月份以來,進口大包粉的到岸價格首次超過中國生鮮奶收購價格。
大包粉是鮮奶噴粉制成的工業奶粉,主要用於乳品和食品企業進行再加工或生產使用。新西蘭一直是中國進口大包奶粉的主要來源地,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1-9月中國共進口奶粉49.67萬噸,同比增加9.7%,新西蘭進口量占到其中的84.2%。
2013年之前,由於進口大包粉成本高於國內原奶價格,國內企業多以國內原奶為原料。但從2013年10月起,進口大包粉的價格從5208美元/噸的高位開始回落,並在2014年快速跳水,期間最低時曾接近2000美元/噸,同期的進口大包粉的到岸價格比國產奶粉的成本要低1萬元/噸。
兩者巨大的價差,導致國內部分乳企和食品企業放棄使用國內原奶,轉而使用更便宜的進口大包粉還原生產,進而對國內原奶產業形成沖擊,國內原奶價格不斷下跌,收購平均價從4.26元/公斤跌至3.39元/公斤,部分地區收奶價格低過瓶裝礦泉水。多地出現了“倒奶殺牛”的現象,大批中小養殖戶退出。
而2016年上半年,沖擊的影響進一步從中小養殖戶擴展到國內大型原奶企業,包括現代牧業(01117.HK)、西部牧業(300106.SZ)、原生態牧業(01431.HK)等國內主要原奶上市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原奶產業陷入危機。
在苦熬了2年之後,進口大包粉的價格終於開始回升。
記者看到,從2016年7月份開始,大包粉拍賣價格開始不斷震蕩上漲,9月末和10月初的兩次拍賣價格雖然有所反複,但此後三次拍賣價格快速攀升,本次拍賣創下了年內的最大漲幅。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輪大包粉拍賣價格的上漲,一方面是由於主要產奶國在供應端產能上進行控制,新西蘭從去年到今年的產奶季,減少了約10%的總產量;歐盟也實施了牛奶減產計劃。另一方面,北半球已進入冬季,部分國際貿易商囤積奶粉應對冬季奶源不足的問題,也拉高了拍賣價格。
進口大包粉不再廉價,這對於國內原奶行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短時間內國內大包粉和原奶價格倒掛的局面還會持續。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9月進口奶粉均價為2517美元/噸,同比下降2.9%,折合原料奶2.53元/公斤,而同期國內原奶收購價為3.44元/公斤,依然要貴0.91元/公斤。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拍賣結束後不會馬上拿到奶粉,而是有一定的滯後性。此次拍賣的大包粉預計會在明年3、4月份到貨,因此對目前的市場價格影響不大,但拍賣價格帶來一種上漲的預期,預計未來大包粉的拍賣價格整體還會保持上漲的態勢。
國內原奶危機能否得解?
在今年10月底農業部舉行的奶業發展座談會上傳出的信息顯示,國內奶業形勢已經有所好轉,國內奶業有開始複蘇的跡象。
據《中國乳業》雜誌社社長馮艷秋介紹,目前國內乳品企業積壓的非正常庫存奶粉已經基本消化完畢,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也開始企穩反彈,9月份的平均收購價格為3.48元/公斤,同比上漲了2.1%,預計奶價還會繼續回暖,但解困任務依然艱巨。
宋亮告指出,目前國內生鮮乳價上漲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冬季奶牛產奶量有所減少,另一方面由於之前長期的低價運行,部分養殖戶賣牛退出,奶牛整體存欄量有一定的下降所致。
記者了解到,從7月份開始,國內奶粉進口量已經連續3個月出現下滑。9月份,由於價格的上漲,當月奶粉進口額下降了12%,但進口總量只有1.64萬噸,同比大幅減少49%,環比下降53%。1-9月份國內累計進口奶粉50萬噸,預計全年進口奶粉總量為60萬噸,而在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則被預估為70萬噸。
按照此前的操作規律,國內企業往往借助進口大包粉來平衡成本,國內奶價高,就使用進口奶粉代替,而當國內鮮奶價格便宜,就用國內鮮奶。進口大包粉價格的持續上漲,會否讓企業轉向使用國內原奶,從而緩解持續了2年已久的原奶危機。
宋亮認為,目前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了,這一輪國際奶價的上漲主要是由於供給端減少的結果,並不是消費端回暖帶動,因此國內奶價並不具備快速上漲的基礎,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還會緩慢回升。與此同時,目前新西蘭正進入產奶高峰期,國內原奶產業成本整體依然偏高,大包粉的市場走勢和行業複蘇情況都還有待觀察。大包粉的上漲會對國內原奶價格有拉動作用,但並不能只靠期望大包粉漲價來解決原奶危機問題,國內畜牧業還是應該堅持適度規模化發展,以中小牧場發展模式為主,應給與相應的補貼;同時提升中小規模牧場的管理水平,把成本降下來,讓奶價具有國際競爭力才是出路。
歡迎親們在留言區暢所欲言,並在第一財經客戶端參與提問區的互動哦,您可以到App Store、各大安卓市場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