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成就伟大商业机构,中国企业路向何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8/165401.html


在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6年,也就是1882年,德国邮政总局邀请各邮局局长,参加一个行业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不畏惧电话。结果没有人出席,受邀者觉得受到了侮辱,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还得使用电话的想法,当时,只有下属的员工才用电话。

如今,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似乎有些像那位会议邀请者。只不过,他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公司下一步发展路在何方?

在 过去几年,项兵看见了一条胡同,一条可能是许多中国企业正在走进去的死胡同。如何再寻路?他在思考中国企业的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提出这样的思考,或 许会使有些中国公司甚至是行业龙头公司如贝尔受邀者一样,感到些许“不舒服”,毕竟,他们公司规模在猛增,业绩在猛增,自己的声望也在猛增。

在 项兵看来,过去30年,中国企业确实在高歌猛进,但始终是在非主流行业里打转;在项兵看来,被中国企业奉为上策的低成本竞争策略是一套“七伤拳”,杀敌一 千自伤八百。“如果仍然以这种传统的思维和发展模式走下去,中国企业在主流行业成功之日,也是全球主流行业变为非主流行业之时。”他说。

他一直呼吁,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成就一批能够进入或者开创主流行业的伟大商业机构,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梦想才会实现。”

这是因为,传统发展模式所消耗的环境成本,将可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人口红利也将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消失。

而与此并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集体的、非理性的而又强烈的财富追求冲动,可能对和谐社会构建造成一定冲击。从某种角度讲,‘中国威胁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部分中国企业家追求财富上的不择手段与巧取豪夺。”项兵坦言。

鉴于此,他正在撰写一部与“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相关的著述,阐述他之所以提倡“站在月球看地球”,之所以强调“以全球应对全球”、“链条对链条的竞争”及“全球整合型公司”等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颠覆性竞争策略的原因所在。

以全球应对全球

参股,可能是目前中国企业切入全球主流行业的现实选择,实现全球资源整合,同时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格局。这是对冲战略风险的一个手段

《21世纪》:2004年,你提出中国企业要取势全球,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链条对链条的竞争”、“以全球应对全球”等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理论。中国企业在取势全球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陷阱?

项兵:没有人知道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企业发展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陷阱。管理学的存在是希望增加企业成功的概率。

 

中国企业擅长什么?制造么?事实 上,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中国目前还难以称得上是个制造大国,我们仍是一个组装大国。中国经济由大而强,需要诞生一批在主流行业和主流市场披荆斩棘的 伟大商业机构,但我觉得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未来五到十年内解决这个问题也面临挑战。

所以我认为,目前要以全球应对全 球,参股可能更妥当,是中国企业切入主流行业的比较现实的选择。我常以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为例,它是德国大众汽车最大单一股东,但阿联酋人是不会跑去告 诉德国人怎么制造与销售汽车,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全球应对全球。这种思维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实现全球资源整合,同时构筑起“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利益格局,也是对冲战略风险的一个手段。

在全球化的今天,过于强调民族品牌、自主创新、“以中国应对全球”,不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大势,甚至可能招致更多的“中国威胁论”。

《21世纪》:但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倾向于控股,主要是怕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进而损害小股东利益。中国企业参股全球,如何避免内部人控制?

项兵:对内部人控制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总体来讲,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公司治理环境和法制还是比较完善的,“安然事件”毕竟是个案。

此 次全球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我曾写文章指出,中国要有意识地锁定一些主流行业,选择行业内前三名公司进行全面参股,比如各参股10%。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金 融危机可能导致若干家西方商业银行倒闭,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不可能灭亡。经济复苏之日,主流行业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我所说的全球视野下思考问题的 方式,必须考虑未来5到10年的全球化竞争大势,才能够更好的思考、决策与行动。

《21世纪》:行业内全球排名前三的公司,它们会接受来自中国的投资么?

项兵:本次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战略机会,以往无法想象的机会成为了可能。危机中,很多欧美金融机构主动寻求外部资本参股,中国是它们积极争取的对象。这个全面参股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可以适度介入,即使不进入董事会,同样可以享受到长期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全球视野下“以全球应对全球”的竞争思维的一个体现。

《21世纪》:这个机会转瞬即逝?

项兵:所以才要把握这种机会。不过在中国和印度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未来遇到类似机会。因此,我强调要有全球视野下的机遇把握与驾驭。

《21世纪》:这让我想起日本的综合商社,像三井这样的综合商社,经常躲在许多行业背后织网,成为隐藏在行业背后的控制者。中国是否要发展类似的综合性巨头呢?

项兵:我说的是大方向。但具体是 中投还是其它形式的国家主权基金、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资本去投资,可以灵活些。例如,民企境外融资500亿美元,对世界许多行业都颠覆一番,有什么不好 呢?为什么要限制它?要把全球的资源都给中国企业,这是打造世界级商业机构的一个先决条件。

《21世纪》:2007年,你和我谈起要取势全球时,高度评价了中投对黑石的投资。现在怎么看?

项 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回头看2007年甚至更早的投资,可以说都存在问题,但这不代表2008年以后没有投资的好机会。我看投资,不是看投 资的价格是高还是低,我看的是长期战略价值和国家与中国企业整体风险对冲,考虑未来5-10年的长计议。而任何投资都存在短期内价格波动的情况,这很正 常。

伟大商业机构

创建超越家族的全球性伟大商业机构,中国民营企业家要在主流行业突破“家天下”的理念,更多地做价值竞争,成为新一代引领全球产业的“革命者与颠覆者”

《21世纪》:你一直十分强调未来中国要有超越家族的伟大商业机构。但以瑞典为例,像爱立信等百年以上的全球500强企业,背后都有着同一个身影——瓦伦伯格家族。由此来看,家族管理并不影响大公司的诞生吧?

项兵:我从来就不反对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有独特的生命力,也会成长出大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民营企业或许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是我认为:从全球化竞争大势及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中国更需要一批像IBM、通用电器、宝洁、强生、索尼、三星等一样的超越家族的全球性伟大商业机构。在主流行业,突破“家天下”的理念很重要。

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比尔·盖茨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把绝大部分私人财富捐给了慈善事业。同样重要的是,他没有把微软董事长、CEO、副总裁等重要职位留给子女。这种类似于皇马、曼联等欧洲顶尖足球俱乐部的打法。实现了“集天下英才为我用”。

中国民营企业家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超越“家天下”的传统理念,心要“盛得天下”,这或许是成就伟大商业机构的先决条件之一。否则,我们可以诞生一批胡雪岩似的的新一代富可敌国的商人,却可能很难产生像IBM和通用电气这样的伟大商业机构。

《21世纪》:按照你的观察,中国企业何时可以进入主流行业创建伟大商业机构?

项兵:如果按照此前的经营思维走下去,中国企业在主流行业成功之日,就是全球主流行业变成非主流行业之时。现在中国企业的主要杀手锏还是价格战,面向未来,我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尝试另一套打法——价值竞争。

价 格战为主流的发展模式局限很多。首先,“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没有全面地考虑像环保、员工福利等。而价格战本质上是一种替代式打法,成功的前提一定是要把 对手打垮, 这对行业价值创造的打击是沉重乃至是毁灭性的,也成为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个重要诱因。另外,靠这种打法也难以在国内形成以中产阶层占大多数的社会结 构,这样又何谈和谐社会的建立?

面向未来,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地做价值竞争。通过在科技、金融、管理、商业模式、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与突破,成为新一代引领全球产业的“革命者与颠覆者”。

《21世纪》:短期内,中兴、华为不以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话,能找到迅速发展的路径么?以发展论来看,是否必须先要经过价格战阶段,摧毁对手、有资源了,才能去创新?

项兵:成本竞争有其发展阶段的必然性,我不反对,我担心的是中国企业都这么做。中国企业成本竞争意识的同质化思维程度过高。未来,像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要取得全球市场发自内心的尊重,必须实现由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变。

如果说过去30年,低成本是中国企业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竞争优势和手段,那么在今天,中国企业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创新来参与全球竞争。

去全球合纵连横

中国企业自主实现价值创新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现在联手优秀的跨国公司共同征服世界,中国高端制造的未来可能在于同日本和德国企业更多、更好的联合与融合

《21世纪》:价值创新需要几代的知识和经验的沉淀。就经营的知识与经验来谈,我们的积累曾被中断,并不连续。

项兵:价值创新或许不一定依靠我们自身实现。

我 认为,自主创新的提法也可能有潜在问题的——中国企业自主实现价值创新可能还需要若干年,但以全球资源整合思维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未来5-10年的人口 红利,借助中国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和较高公司市值,通过参股、换股等方式,吸引全球人才,整合全球资源,以此来解决你所谈到的知识和经验沉淀的问题。我的 一个建议是,联手优秀的跨国公司共同征服世界。

具体到我们擅长的制造业领域,我认为中国高端制造的未来可能在于同日本和德国企业更多、更好的联合与融合,这也是我说的取势全球的一部分。

《21世纪》:比如哪些行业,比较容易形成你所说的中日联盟?

项兵:日本企业靠精细与专注主宰了世界N多制造行业,这种态度文化与沉淀是“中国制造”升级急需的能力。

环 保行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日本的环保理念与技术具备全球领先性,可以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与支持。此外,日本在应对老龄化的服务业方面也积累了丰富 经验,可以为中国企业吸纳。总体而言,日本企业有好的技术和品牌的沉淀,中国有广阔的市场,中日中小企业联合,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主宰许多行业。

《21世纪》:如果比较日本、印度和中国的公司,你有哪些认识?

项兵:谈到印度公司,首先要关注的是印度籍的全球化职业经理人的数量。在一些国际论坛上,我见到世界500强高级副总裁以上的人物,印度籍的可以用“上将千员”来形容。当印度的改革再深化后,它的国内资源与国外人才资源对接后,是很有杀伤力的。

日本社会自上而下的专注与精细值得中国学习。日本不需要哈佛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同样可以出一批伟大商业机构。与日本人的专注精神相比,中国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创业精神。然而,中国企业专注不足,可能成为打造伟大商业机构的一个障碍。

新商业文明

新商业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财富责任,中国企业家只有实现自我超越,真心关注全社会的进步,关注多数人的福利,才能赢得中国社会和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

《21世纪》:谈及中国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时,你最近提出“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是并重,或者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提出新商业文明的动因是什么?

项 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辉煌,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经济发展具备强大的造富功能,200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中国内地28人上 榜,造富功能令全球震撼。这和中国人独特的创业精神与吃苦耐劳精神有关,为了改变命运、获取财富,我们可以“上九天揽月”,也可以“下五洋捉鳖”。这种创 业的冲动、对财富的渴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不过,这种创业精神与行动往往是为了造福家人和后代,光宗耀祖。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家天下”文化,显示出了局限性和弊端。

首先,我们需要打造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而在中国,以“家”为中心的财富观和“家天下”的文化境界,可能会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一个障碍。因此,在主流行业,突破家族式管理、超越家族企业很重要。

其 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处于转型期,难免出现法制与法规不健全,媒体监督能力也较弱,许多先富起来的人实际上依靠了对经济转轨时期独特的寻租 机会的把握。在个人富有之后,就比较少思考如何解决社会整体发展问题或为大众谋利。这种过于关注个人财富最大化、而不重视将自身致富与大众福祉联系在一起 的思想,如果演变成为公众认知,“巧取豪夺”可能会成为一种风尚。

另外,部分中国企业家可能缺乏感恩心态,在拥有大量财富后,许多人依然认为自己还应该获得更多财富,社会还“欠”他什么。如果人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很难实现和谐。

所以啊,中国企业要更好应对全球化挑战,不仅需要在商业模式上产生颠覆式创新,在商业文明方面更需要创新。

《21世纪》:这也就和前面你谈及的打造伟大商业机构是直接关联的,那么企业家该如何将新商业模式与新商业文明联系到一起呢?

项 兵:首先是视野与思维的超越。要真正产生颠覆性的创新,我们要超越“洋务运动”以来所形成的仰视视野,学会“月球看地球”的俯视观。有了这根本性转变,我 们才能超越“中西之分、体用之争”,超越民族品牌与自主创新的思维定式,诞生一批引领全球的、蓝天式的创新企业,产生源自中国的微软、FACEBOOK、 苹果、星巴克……

我们的企业家不仅要关心财富的创造,还要关心财富的使用与处置。我在一些欧洲国家常常会看到一些家族捐赠给国家或某个博物馆的家族收藏,很受启发和感动。未来,中国企业家不仅要在创造财富上取之有道,在财富的使用与处置上也要用之有道。

新商业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财富责任,中国企业家只有实现自我超越,真心关注全社会的进步,关注多数人的福利,才能赢得中国社会和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

《21世纪》:这个过程中心态的修炼很重要,但心态是个主观抽象的概念,中国企业家又如何能改变急功近利甚至是不择手段的心态呢?

项 兵:过去几年,我和许多中国优秀企业家进行了广泛交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态。另外,我也结识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 家。对比中外企业家们的心态,再联系中国经济现状,我觉得,在构筑中国企业新商业文明之前,中国企业家们应当特别注意几个心态调整。

首先是,遏制“花心”,提高专注力。前面我已经谈到了。

其 次,用心做事,超越做秀。在很多方面,功利目标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做研究是为了得诺贝尔奖,拍电影是为了奥斯卡,读书为了升学,经营企业目标是世界 500强……这种做事方式,短期内也许会带来大大小小的实惠,但这种风气一旦成为一种文化,会对我们的发展带来隐患,甚至可能削弱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和平崛 起的力量。我想,我们现在可以稍微慢下脚步,淡泊名利,推动中国社会做一些撼动世界的“大风流”之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5

十億元富翁住何方 左丁山


20100-9-29  AD





 

甚少到馬場的名 人C到沙田馬場應酬,外望彭福公園環境,讚不絕口,跟住再往前看,睇到城門河河水,河邊有一排住宅大樓,名人C嘆一聲,見左丁山在旁,即刻問:「喂,對面 河嘅住宅有無敵馬場景、河景、公園景,向河單位又可以望埋九肚山呢邊,正是有山有水,靚景也,呢個住宅叫做乜名?」左丁山笑曰:「不如你買幾間啦,為你個 仔買定先都抵喎,三千幾至五千零蚊一呎之嘛。」名人C話:「唔係呀?咁靚景,呎價咁平?灣仔啲樓郁吓都萬萬聲一呎噃。」哎吔,為免佢過度興奮,即刻話俾佢 聽,佢話好靚嘅住宅乃是華懋發展嘅,十幾年來,賣吓又唔賣吓,依家又賣吓,或者因為咁,所以樓價特別低一啲。名人C聽見話係華懋樓,就將話題轉向下一場買 邊隻馬。

去年樓價話貴,搞到曾特首在宣讀施政報告之後一日,在三台聯播之中,畀市民打電話入嚟問樓市,幾乎問足一個鐘頭,令佢有啲難以招 架。眨吓眼又過咗一年,十月十三日特首宣讀二○一○年施政報告,十月十四日朝早會上三台聯播節目,你估吓今年嘅聽眾會唔會又係集中於樓價房地產呢?睇嚟幾 難唔係,如果我係地產商,未來呢兩個星期最好唔宣傳甚麼單位以天價亞洲最高價世界最高價售出,大家識做,唔好令特首尷尬啦,賣樓不在一時啫,去年天匯之 事,記憶猶新也。

 

講起賣樓,有一個新樓盤,位於九龍城沙浦道,樓盤名字係「御.豪門」,英文名字係Billionaire Royale,真係夠威勢,如果有老友買咗嚟住,話畀我地聽佢住在Billionaire Royale,我地可能會笑餐死,講畀外國朋友聽,佢地會以為香港滿街都係Billionaireo忝,淺水灣、山頂冇樓住,要住到九龍城。以前聽一位大 地產商嘅營業部主管講,新樓盤名稱一定要豪,要嚟吸引內地大款,新發財,香港人如果睇唔順眼,對唔住,你地冇錢買嘅啫。呢位朋友,乃真正市場導向,我地港 燦笑吓便是,即使有錢都無謂充炮艇,未夠十億元身家學乜人住在Billionaire Royale呀,何況打工仔一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3

高铁通向何方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29&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高鐵建設何去何從?現在討論高鐵的經濟合理性及普遍服務問題,為時未晚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曹海麗 於寧 梁冬梅 畢愛芳

 

  位於城郊東南角楊春湖附近,距離漢口中心區約30公里的武漢高鐵車站氣勢非凡:落地玻璃幕牆,屋頂由數個大小不一的弧型連接,寓意「千年黃 鶴」。一條高架車道橫空通到二層——像機場候機樓一樣,武漢高鐵站分兩層,上層為出發大廳,下層為到達大廳。車站共建有20條到發線,11個站台,其規模 和氣派相比城市另一角的天河機場毫不遜色。

2009年12月24日,宽敞大气的武汉火车站启用。周超/CFP

2009年12月24日,寬敞大氣的武漢火車站啟用。周超/CFP


  這個總建築面積35.5萬平方米,投資額超過40億元的新高鐵客運站,連接著「中國世界紀錄協會」選出的「目前中國里程最長、技術標準最高、投 資最大、票價最高的鐵路客運專線」——武廣客運專線。這條專線也是規劃中的京廣客運專線的南段。

  在這個光鮮亮麗的新高鐵車站裡,看不到扎堆圍坐在地上或行李鋪蓋上一邊抽煙一邊高聲打牌的農民工們;或是臉凍得通紅、流著鼻涕、穿著開襠褲在候 車室過道中玩耍的小孩,以及一邊看孩子一邊守著大包小包的農村婦女;也看不到隨地亂扔的果皮紙屑、泛著刺鼻氣味的洗手間,以及喧囂和擁擠。

  這裡乾淨、明亮、寬敞,甚至有些冷清。

  武漢高鐵車站僅僅是中國過去短短幾年時間裡建成投入使用的近295座新型「現代化鐵路客站」之一。這些富麗堂皇的新火車站和寫著「和諧號」的子 彈頭新高速列車正迅速改變著世界對中國鐵路過往落後、擁擠而雜亂的印象。不少西方觀察人士在驚嘆的同時不免擔憂——中國在不到十年時間裡建成的高速鐵路里 程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近半個世紀裡新建高鐵里程的總和。中國已經向許多國家輸出自己規模化的高鐵技術和製造能力,包括美國。

  雖然還沒能像日本新幹線那樣被印在明信片上,但在中國,高鐵被賦予了現代化、高新技術、經濟實力、國際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等等內涵。

  高鐵支持者讚歎它更快、更好、更舒適,也認為「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永遠沒錯」,稱中國和其他國家經驗證明,這種投資總是會帶動沿線區域經濟的大發 展,超前也沒關係。

  反對者則批評高鐵是「給富人坐的列車」,認為「建設鐵路高速客運專線」存在「戰略定位的誤區」,導致嚴重的市場風險、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更重 要的是,存在著「違背科學發展規律的技術風險」。

  無論支持還是反對,高鐵列車在幾乎沒有經過正式公開討論的情況下,就轟隆隆發動了。

  被稱為「中國高鐵之父」的原鐵道部長劉志軍,沒有堅持到宏偉的高鐵客運網修成的一刻,就因貪腐下台。一個「中國式發展定律」再次被驗證:由政府 主導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越大,腐敗的機會和空間也越大。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目前還沒有曝光、但通常與腐敗如影隨形的問題——安全。高鐵大躍進帶來的普遍的搶工期加劇了質量危機。另一個已經在發生、卻 被嚴重忽略的事實是:隨著高鐵線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票價便宜的線路在消失;在速度的追求下,很多過去通鐵路的地方也正被擠出鐵路的版圖。在壟斷體制下發 展起來的高鐵,已經而且將要更大範圍地蠶食消費者在鐵路上的選擇空間。如果「四縱四橫」的高鐵網絡最終建成,每一個為高鐵埋單的消費者、納稅人還有多少選 擇?

第三條路

上世紀90年代在選擇未來鐵路新線建設方案時,選擇有三:一是建傳統鐵路跑客運;二是建傳統鐵路跑貨運;三是建高速客運鐵路

  高鐵——高速鐵路——這一概念在中國出現,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為解決鐵路運能緊張問題,鐵道部就兩條繁忙幹線——京滬線和秦沈線提出客 貨分線的試點方案。

为了速度,中国高铁建设目前5 0 %以上采用高架桥。图为2011年3月13日,北京建设中的高铁高架桥。

為了速度,中國高鐵建設目前5 0 % 以上採用高架橋。圖為2011年3月13日,北京建設中的高鐵高架橋。


  客貨分線運輸,簡言之,即讓客車和貨車分線來跑,從而減少由客車和貨車之間的速差導致的對發車頻率和運能的限制。由於在繁忙幹線上運能已接近飽 和,調度上難以兼顧客貨運,建新線成為一個現實選擇。

  建什麼樣的新線呢?選擇有三:一是建傳統鐵路跑客運;二是建傳統鐵路跑貨運;三是建高速客運鐵路。

  中國選擇了第三條路。

  這一選擇並非不合理,澳大利亞交通和管理諮詢公司Bullpin總監、世界銀行顧問理查德·伯勞克(Richard Bullock)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認為,雖然傳統鐵路的建設成本比高速鐵路低很多,但技術總在不斷進步,如果有能力採用「明天的技術」的 話,一般沒有國家會用「昨天的技術」來建新線。

  秦沈線因距離較短(不到500公里),論證結果是新建一條時速200公里、「雙線、電力牽引」的專線比較合適;而京滬線較長(超過1000公 里),運營速度目標值被定為時速300公里。當時中國鐵路還沒有展開大提速,客車最高運行時速不足120公里。1992年鐵道科學研究院提交的《京滬高速 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曾建議京滬高鐵專線採用「高、中速共線運行」的模式,即未來現有鐵路上運行的中速車(最高時速達160公里)也可上高速線。

  這兩條同時啟動論證的客運專線命運大不同。1999年2月,長達407公里的秦沈客運專線通過立項,2003年10月正式通車運營,成為中國第 一條客運專線,其間幾乎沒有引起多大關注。而京滬專線項目卻歷經長達十餘年的激烈爭論,一波三折,直至2006年才被國務院審議通過。京滬項目因線路長、 影響大、設計時速高、成本高而廣受關注。反對者指出,世界上幾個主要高鐵國家的建設成本大約在每公里3億至4億元之間,即使中國的建造成本低很多,投入也 會是驚人的。匆忙上超大型項目會加劇財政和金融風險。

  但以鐵道部原總工程師沈之介,兩院院士、機車車輛動力學專家沈志云,和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技術研究所所長李京文等為代表的「急建派」則認為,建 設京滬高鐵從現實發展考慮很迫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國力能夠承受、建設資金有可能解決」。

  「急建派」和「緩建派」(以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原副院長姚佐周、上海鐵路局原總工程師華允璋為代表)之間的爭論,在朱鎔基出任總理後,又被「輪軌 派」和「磁懸浮派」的爭論所取代。

  這場爭論以「輪軌派」勝出結束,但時間已過去八年。據說,對於上馬京滬高鐵疑慮重重的朱鎔基,在卸任前還曾就此項目專門囑咐過接任者。但他的離 去終究敞開了中國高鐵發展的大門。

  2006年,京滬高鐵正式立項,運行最高時速已從原先的300公里被調整成380公里。

「高鐵帝國」加速

「劉跨越」與跨越之機

  如果中國的高鐵故事止於京滬,或許不會引起各界包括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議。

  2003年3月,從基層一路擢升的劉志軍被任命為鐵道部部長。上任伊始,劉便提出鐵路「跨越式發展」,即「一定歷史條件下落後者對先行者走過的 某個發展階段的超常規趕超行為」。他因此得名「劉跨越」「劉躍進」。

上图为2010年5月11日,成都至都江堰快铁试运营。下图为2010年12月31日,在深圳西站开出的“绿皮”列车。袁水灵/CFP

上圖為2010年5月11日,成都至都江堰快鐵試運營。 下圖為2010年12月31日,在深圳西站開出的「綠皮」列車。袁水靈/CFP


  次年,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確定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萬公里,主要繁忙幹線實現客貨分線。在省會城市 及大中城市間建快速客運通道,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建立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建設客運專線1.2萬公里以上。西部地區則另建設新 線約1.6萬公里。該《規劃》首次確立了「四縱四橫」的客運專線網。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並未出現高鐵或高速鐵路字樣,一律以「客運專線」表述,客車速度目標值定在每小時200公里及以上。

  在劉志軍的規劃裡,「客運專線」等同於高鐵,但避開了由「高鐵」二字可能引發的爭議和反對。而「200公里及以上」的速度目標值則為其對速度的 追求保留了巨大空間。不過,中國沒有實現的規劃也很多,如果沒有劉志軍的運籌帷幄和金融危機的機遇,中國的高鐵網不會這麼快地大規模開工。

  劉志軍燒的另一把火是終止了原先鐵道部持續了十年的高速列車機車的自主研發,包括停掉在秦沈線上通過試驗的「中華之星」列車,改以「市場換技 術」,全盤引進國外最新技術。在劉志軍看來,中國已經「有條件直接利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把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結合起來,在較高起點上實 現鐵路技術發展的跨越」。

  手持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劉志軍啟動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鐵路建設——石太、京津城際快軌、合寧、合武、膠濟、武廣、鄭西、滬寧、滬杭、 甬台溫、溫福、京滬等多條高鐵新線相繼開工。

  修鐵路需要大量資金,高速鐵路尤是。一年只有500億元鐵路建設基金、長期面臨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的鐵道部如何解決這一現實難題?

  中國現在並不缺錢,但敲開財政大門不易。中國鐵路多年來供需矛盾突出,但鐵路在國家基建投資中的比重一度下降。劉志軍知道如何爭取到足夠支持。 他在2009年鐵路工作會議上這樣講到,「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考察鐵路……要求抓住黃金機遇加快發展,為鐵路工作指明了方向。」

  僅僅依靠財政,不足以支持如此龐大的高鐵帝國,地方政府是高鐵背後的另一大推力。自2005年以來,鐵道部相繼和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 市簽署合作建路的協議,地方政府或以拆遷成本入股,或拿出真金白銀。以京津城際鐵路項目為例,京津由鐵道部和天津市共同發起,分別出資27億元和26億 元,其後北京市和中海油陸續出資17億元。中海油在天津擁有大量投資,其內部人士坦承,高鐵很難賺錢,入股主要是「給(天津市)面子」。

  在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1150億元的註冊資本金中,地方政府的出資比例也超過了21%。

  在上述2009年鐵路工作會議上,劉志軍曾如此描述地方政府的作用:「各省區市黨委政府加快鐵路建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紛紛提出多建、快建鐵 路,對合資建路模式進一步認同,積極投資……並主動承擔徵地拆遷主體責任。地方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對加快鐵路建設如此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又進一步撬動了金融機構的融資。地方政府願意參與,是因為可以拉動地方GDP增長。而劉志軍亦為人玲瓏。每年「兩會」,他會時常去車站迎接地方大員。

  劉志軍也趕上了好時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政府「4萬億」刺激方案出台。此時,已經成形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成為最好的投資 對象。鐵道部很快調整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將2020年全國鐵路營運里程規劃目標由10萬公里調整為12萬公里以上,客運專線由1.2萬公里調整為 1.6萬公里。劉志軍在2009年初的講話中表示:「中央把加強鐵路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並投入部分預算內資金用於鐵路建設,國家相繼批准一大批鐵 路重點工程開工。」

  2010年3月,鐵道部又宣佈,將在接下來三年時間裡,投資9000億元建成9200公里高鐵。屆時,到2012年底——正是劉志軍任期將滿之 時,中國客運專線和城際鐵路的營業里程將達到1.3萬公里,成為全球高鐵運營里程最長的國家。在極為有利的政策環境中,中國高鐵建設一路高歌猛進,不管是 建設速度還是目標時速,都直指世界之最。

  一位參與了數次高鐵規劃設計的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修高鐵必要性最高的是京滬,也經過了長期和激烈的爭論,到2004年的高鐵規劃提出 時,爭論更加激烈,有專業爭論也有利益爭論。但鐵道部非常聰明地用「客運專線、200公里以上」等提法迴避了爭論。後來論述大連-哈爾濱線必要性的時候, 問號越來越大,覺得東北地區經濟落後,而且鐵路已經提速。但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高鐵大干快上,大家疑問再大,鐵道部非要上,已無法阻擋。

經濟賬

突出的運能供需矛盾,每年超過8%的經濟增長率,富裕起來的人群,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都為部分地方修建高鐵提供了可能——但這些理由不是全部

  中國在不到十年時間新建的高速鐵路里程,「無論路網規模還是速度等級,都躍居世界第一」(劉志軍2011年1月4日的講話),令世界動容。世界 銀行專門組織專家撰寫了一份名為《高速鐵路:通向經濟發展的快車道?(High-Speed Rail: The Fast Track to Economic Development?)》的報告,於去年7月發佈。報告說,巴西、印度、俄羅斯、土耳其、英國和美國等也開始考慮投資高鐵。中國的高鐵能否成功?他國 可從中國經驗中學到什麼?具備哪些條件高鐵才成為具有經濟合理性的投資?

2010年9月8日,南昌,昌九高铁试运行。史玉琨/CFP

2010年9月8日,南昌,昌九高鐵試運行。史玉琨/CFP


  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世行中國和蒙古局首席交通專家、交通部門主任,也是上述報告的發起人司凱強(John Scales)表示,中國經驗具有特殊性,他國不一定具備中國的條件,在做決策時應慎重考慮。

  在世行看來,中國東部平原地區人口稠密、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市群間距合適等一系列要素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找到。同樣在他國難以找到的是,政 府集中、集合資源建設的能力,以及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建設如此大規模項目所需要的經濟規模。

  但這些條件是否足以成為中國在全國範圍大規模新建高速客運專線網的充分理由?

  按照國際鐵路聯盟的定義,新建時速250公里及以上、既有線改造時速200公里及以上的鐵路即為高鐵。按照這個定義,經過六次大提速後的中國鐵 路主要干線已經達到高鐵標準,目前在既有線路上跑的時速200公里的動車便是高速列車。在歐洲,相當一部分高速列車也是在改造過的既有線路上運行。

  可見,發展高鐵並不意味著建客運專線。同樣,建新線也並不意味著要發展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如前所述,是否新建客運專線取決於原有鐵路運能的 緊張程度,實際客流需求,建設什麼速度的鐵路則要看旅客承受能力。也就是說,是要算經濟賬的,包括社會資源配置是否合理,社會公共服務是否受到損害。不是 所有地區都適合,也並非速度越快越好。

  經濟發達和人流密集是各國修建高鐵的兩個基本前提。由於成本高、建設週期長,高鐵建設在各國都是高風險投資。以日本為例,除了最早的東海道新幹 線盈利,隨後建的數條新幹線都大面積虧損,致使日本政府欠下巨債,不得不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鐵路民營化改革,通過提高運營效率改善了財務狀況。但中國鐵 道部至今還是典型的政企不分,效率不可同日而語。而東海道新幹線能做到盈利,也因為在從東京到大阪這500多公里鐵路線上,集中了日本全國60%的人口和 三分之二的國民生產總值。該線2008年運量達1.49億人次。

  而歐洲在新建高鐵線上更謹慎,因為歐洲雖然經濟發達,但人口密度低,城市結構基本定型,沒有太多擴展空間。也因此,歐洲國家大多採取分段逐條建 設的方法。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德國總建五條新線,法國七條,西班牙兩條,意大利一條,英法之間建了一條英吉利海峽連線。據世行統計,截至2010年, 歐洲新建高速客運專線總長僅5500公里。而且,線路並非全新,而是和既有線區段接駁,共用老站。

  美國至今未新建一條高速鐵路。其一,美國公眾對政府大規模投資不熱心;其二,美國國土遼闊,人口分佈不均衡;其三,美國公路和航空網絡發達,鐵 路競爭力弱。從投資回報看,缺乏經濟合理性。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4月公佈其高鐵「願景」後,即遭到美國國內多方攻擊。華盛頓政策中心研究員蘭德爾· 歐·圖勒(Randal O'Toole)撰文稱,「現實的評估顯示,高鐵的成本非常高昂,但對提高美國人的移動性和環境質量卻貢獻甚少。」

  中國確有些理由興建高速客運專線——運能供需矛盾突出,每年超過8%的經濟增長率,相當部分富裕起來的人群,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都為中國部 分地方修建高鐵提供了可能。

  但這些理由不是全部。中國如此大規模地興建高標準的高速客運專線,除了會造成舉債規模過大,債務風險集中(參見輔文「高鐵:重債2012」), 經濟合理性是很大挑戰。據中咨公司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李開孟介紹,西方國家的鐵路試驗速度很高,但商業運營充分考慮經濟性。而中國大型基建 項目的可研報告主要是論證項目在工程上是否可行,經濟合理性也討論,卻不起決定作用。

  「西方的決策速度很慢,但最後各方是能接受的,我們沒有這樣一個決策機制。」李開孟直言:「中國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修高鐵,應該因地制宜,方案 優化,科學決策,而不是按照一個模式在全國推開。」

  如果說以京滬沿線的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新建高速客運專線還有望盈利的話,在中國其他地區,特別是中西部,條件要大打折扣。

  即使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高速客運專線也未必能吸引高收入旅客。參與寧杭高鐵調研的某銀行測算, 在75%上座率的情況下投資利潤率也不到1.4%。

  2010年4月,從北京到福州的京福動車開行兩月後悄然停運。原因很簡單,上座率低。

  據報導,停運前一度十日內無人預訂車票。全程2058公里的京福動車全程運行16小時,初期坐票為584元和467元,臥鋪票為1055元和 1185元。這個價格相較北京到福州的全價機票1610元並無太大吸引力,因為後者常有低至3折至6折的折扣。而普通直達特快雖運行時間要多出近4個小 時,票價低很多——硬座253元;硬臥428至458元;軟臥675至705元。

  結果是,選擇普通直達特快的旅客比動車要多。正按350公里時速建設的京福高鐵(北京到蚌埠段走京滬高鐵)雖然旅行時間縮短至7個小時,但票價 勢必比停運的動車票價又要高出一大截,如和機票全價相當,就更無法與民航競爭了。

  業內人士認為,這條線的規劃很奇怪,因為超出2000公里高鐵並無優勢。事實上,這條線路在評審時就爭議巨大。

  世行報告指出,高鐵在3小時行程,或750公里以內,較飛機有競爭優勢,特別是在機場遠離市中心的情況下。理想通道是在相距250至500公里 之間的兩個大城市;或通道雖長,但中間每隔一定距離,如150至300公里,有多個大的城區。通常情況下,500公里的距離,鐵路可以佔有80%以上的市 場份額,但到了1000公里,就會下降到20%。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500公里以內的高鐵對民航的影響在50%以上,比 如鄭西線的飛機基本都停了;1000公里以內影響為20%;2000公里以上就沒什麼影響了。

  東航黨委書記李軍表示,京滬線飛機的票價720元即可覆蓋成本,750元可以有約6%的利潤率,相比之下即將開通的京滬高鐵的價格不一定有競爭 力。

  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堅指出,中國鐵路客運市場存在三大特點,一是旅客收入水平較低,旅行需求層次較低,向高層次轉變在中國可能需要相當 長時間;二是客流量大,但客流源點分散、流向分散,不如日本那樣集中。通常幹線兩點直通客運量只佔本區段客流總量的三分之一或更低,並隨區段的延長急劇下 降;三是中國國土面積大,主要經濟中心的平均距離遠,因而旅客的旅行平均距離較長。

  這些特點使得中國的高速鐵路面臨極不確定的市場需求風險。

  新線大規模上馬,重複建設不可避免。就在京滬高鐵開工建設的時候,京津城際已運營,滬寧城際也在開工建設。這導致在京滬鐵路的京津段和滬寧段, 將形成京滬高鐵、城際快軌和既有線三條複線同時運營競爭的格局。京津城際在2008年8月正式開通後,第一年客流量達1800萬人次,低於預期的3000 多萬人次,2009年末虧損近7億元。而這個客流量也是在鐵道部停開了京津既有線上所有動車組後才實現的。將來京滬高鐵開通,鐵道部保誰為主呢?

  實際上,僅僅依靠提供點對點的高速客運服務是很難覆蓋資金成本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吳景海在《鐵道經濟研究》中曾撰文稱,根據網 絡經濟的原理,能將多種客流和貨流在運營網絡上較好結合的運輸企業,比單純提供點到點直達服務的運輸企業在經營上有優勢。比如,由一家企業同時提供客貨運 服務的總成本比由不同企業提供單一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低。

從200公里到350公里

速度是越快越好嗎?

  回顧中國的高鐵之路,世行報告中所指的中國集中資源辦大事的高鐵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在政企合一的體制下,一個部門的強力推動最終捆綁了巨大 的公共資源。別國難以複製。

2009年12月26日上午9时,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列车从新广州北站火车站开出。两个孩子趴在窗口看风景。陈帆/CFP

2009年12月26日上午9時,武廣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列車從新廣州北 站火車站開出。 兩個孩子趴在窗口看風景。陳帆/CFP


  在這個過程中,既未看到必要的外部監督——僅京滬高鐵的計劃投資額就超過三峽工程,但中國如此大規模地開建高鐵客運專線,也沒有看到公開討論, 甚至未經全國人大批准。如果說京滬高鐵還經過了十幾年的爭論,劉志軍上台後的高鐵規劃就完全成了獨舞:異己聲音遭到排斥;項目從立項到開工「短平快」。

  多位業內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劉志軍很講究「效率」。他在2008年國務院大部制改革時強力反對把鐵道部併入大交通部,便是「出於建 設的需要」。政企不分,鐵道部並不直接承擔經濟盈虧責任,鐵道部對市場前景、經濟效益、還本付息等問題似乎並不擔憂。外界所看到的,是一個始終以追求高標 準、高速度為己任的鐵道部部長。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運營了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客運專線:法國(2)、西班牙(1)和中國。中國則有包括京津城際、武廣、鄭西、滬 寧、滬杭、京滬、京福等數條已建或在建時速350公里及以上的客運專線。

  速度是越快越好嗎?

  民航局原副局長楊國慶認為,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不同的群體,鐵路針對什麼群體?不能排斥速度稍慢而價格便宜得多的服務。在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 教授趙堅看來,對旅客而言,速度並非首要選擇標準,而是要看節約時間的價值是否能覆蓋成本。在長途客運市場,白天出行高鐵的速度不如飛機,晚間出行鐵路並 非越快越好,夕發朝至更有吸引力。比如,從北京到上海以每小時200公里速度運行的夕發朝至列車,就比凌晨3點把旅客運抵上海的每小時運行300公里的高 速列車更有吸引力。

  趙堅認為,高速鐵路在中等距離具有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不僅因為它速度快,還因為鐵路車站比機場更接近客戶。世行報告也指出,車站的連接、易達 是吸引旅客乘坐高鐵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沒有快捷、方便的連接服務,高鐵優勢會被極大侵蝕。而現在中國高鐵所到之處,大多不與老站接駁,而選擇在離城區較 遠的地方建立新站。

  另外,從能源消耗和環境保護來看,列車也並非越快越好。因為列車在行駛中受到的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速度越高,能源消耗也越大。

  高速度也意味著高投入。從200公里提高到300公里以上,無論在動車組技術、通信信號技術,還是鐵路建設上,都是巨大的跨越,技術成本和運營 成本都將大幅度提高。

  為實現「高標準、高速度」,鐵道部新建客運專線全部採用無砟軌道。無砟軌道,是相對傳統有砟軌道而言。後者在小塊石頭的基礎上,鋪設枕木或混凝 土軌枕,再鋪設鋼軌。無砟軌道則由混凝土澆灌而成,路基不用碎石。無砟軌道對機車車身的軸承重量有要求,只適合新型的動車組列車上線,傳統的「綠皮」及 「紅皮」車因軸承重不能跑。無砟軌道後期維修成本相對低,但建設成本大致是有砟軌道的2倍。

  據世行瞭解,中國建一條時速200公里、客貨混跑的傳統有砟鐵路,通常建設成本為每公里1300萬美元(相當於8870萬元人民幣);建造時速 250公里的無砟高速鐵路,建設成本為每公里1580萬美元(相當於1.06億元人民幣);建造時速350公里的無砟高速鐵路,建設成本則為每公里 1800萬美元(相當於1.16億元人民幣)。地理狀況、拆遷成本不同,不同路段的成本差別也很大。

  而按趙堅的說法,建設1公里時速300公里高速客運專線的成本,是建設1公里以貨運為主的普通鐵路的3倍以上。

  跑的速度越高,對路基、路軌的要求都會相應提高。為了安全,保持平直非常重要。目前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高速客運專線對曲率半徑要求最小 7000米——這意味著軌道幾乎不能有什麼彎曲度;最大坡度為2%。日本東海道新幹線只能跑270公里的原因也是因為線路有不少彎道,列車經過時必須減 速。

  為此,鐵道部在時速350公里的客運專線建設上大面積地採用高架橋和隧道,以保證線路的平直。鐵道部對外宣稱採用高架是為了節約耕地資源、節省 拆遷成本。但實際上這兩塊也是導致建設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根據公開資料,中國高鐵建設目前50%以上採用高架橋設計,在京津、京滬高鐵上,高架橋的比 重更高達80%左右。

  世行交通專家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在國外,以美國為例,高架橋建鐵路的成本是平地建設的7倍以上,隧道成本則是20倍以上,造價驚人。中 國因人工等差異要小一些,但高架橋和隧道的成本也比平地鋪軌多2到3倍。

  另一個導致高鐵成本高企的因素是拆遷。一個說法稱拆遷有時佔總成本的30%。因高速要求線路平直,無法像傳統鐵路那樣通過增加彎曲度來繞開住 宅。而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和土地價格的狂飆突進,拆遷成本也大幅攀升,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這使得一年前做的預算一年後就可能要做大幅調整。

  偏好速度,壟斷決策,導致了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對稱。趙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04年鐵路勘察院就京津、武廣、鄭西等線路做可行性研究 時,都是按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確定的速度目標值200公里及以上做的,但建設時鐵道部把速度目標值「以上」到350公里,「投資一下子就上去了」。

  「什麼時候改成350公里大家都不知道,一直到2005年底京津高速快要建成了,有一些指揮運營和管理體制問題需要研究,邀請我們做時才知道, 是按350公里做的,和既有線路不兼容。」趙堅說。

  本刊獲得的國家發改委2004年「關於審批新建北京至天津城際軌道交通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請示」顯示,「設計區段旅客列車速度:滿足開行時速 200公里及以下列車的要求」。

  發改委批覆的京津城際鐵路項目總投資123.4億元,2008年建成通車後發現概算總額升至215.5億元,超出預算92.1億元,相當於增加 了74.6%。調整後每公里投資額高達1.85億元,其中拆遷成本高達7000萬元,是目前為止單位成本最高的一條專線。

  為何會超標?超標部分來自什麼?項目方並未給公眾任何解釋。原京津城際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啟富在2008年審計署審計後被撤職,被認為是 和投資超標有關。

  事實上,業內人士告之,幾乎每一個已建和在建高鐵項目都存在著實際投資多少超標的情況,如武廣高鐵,國家批覆的投資為1080億元,但實際概算 投資總額為1166億元,超標86億元。

  京津城際全長115公里,時速從200公里調整到350公里,實際運行時間差多少呢?不到10分鐘。

  也就是說,為了節約10分鐘,多付了幾十億元的錢。

速度的代價

劉志軍:「大規模鐵路建設進行得越早、推進得越快,我們付出的成本越低。抓住時機、多建鐵路、快建鐵路」

  中國高鐵的速度不僅體現在列車時速上,也體現在建設鐵路的速度上。

  一般新建客運專線,根據路線長短,少則四年,長則十餘年。德國從漢諾威至維爾茨堡327公里的時速250公里的專線建了整整20年。雖然時間並 不完全代表質量,但中國建設高鐵的速度令人瞠目。一位外國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一個故事:鐵道部曾邀請幾位美國工程師到現場指導一個大型隧道項目的 開挖鋪軌。美國工程師問施工方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對方回答兩年半。美國人搖頭說,這不可能,在美國,這樣一個隧道至少要挖三年半。最後結果是,中方用了一 年半時間就完成了。

  「中國挖隧道的速度差不多是一天10米,在其他國家,至少需要3倍的時間。」上述專家說。

  如果只是一個或少數幾個項目在建,提前完成工期或許壓力沒那麼大,但全國十幾條線,其中不乏距離超過1000公里的,同時開工建設,對施工方和 供貨商的壓力可想而知。這些線路本來設計的工期和國外常規的相比,已縮短了很多,又常常需要提前完成,少則半年,多則一年。

  一位供貨商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由於多條線路、多個項目同時上馬,要求物資的供應量很大。他們經常加班加點也不一定能滿足供貨要求。而且 由於工期很緊——幾乎每條線路都要求提前完成,實際供貨期只有原定計劃的三分之一。有時甚至接到單子時,要求交貨的時間已經過了,「緊張的時候能把人逼 急。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出來的產品很難做到沒有問題」。

  據說,鐵道部為了監督質量曾聘請一名德國專家來做監理工程師,在現場控制施工質量。這名德國專家一再要求現場管理人員和工人慢下來,但沒有人理 他。他最後憤然離去。

  趕工期不僅體現在鐵路線建設上,新客站也是如此。鐵道部總規劃司鄭健撰文介紹,截至2010年11月底,中國已建成北京南、天津、武漢、廣州 南、上海虹橋等現代化鐵路客站231座,其中特大型客站13座;在建的235座,其中特大型24座。這些只是到2012年將建成的804座新客站(其中 51座為特大型客站)的一部分。這些新客站將佔用總面積2400萬平方米的土地。造價不菲,動輒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如上海虹橋客站造價達150億 元。預算超標現象比比皆是,廣州新火車站的建設成本從原來設計的幾十億元漲到了130億元。

  鄭健披露,高鐵客站開工時間一般滯後於高鐵線路兩年左右,但必須與高鐵線路同時開通。中國高鐵的工期一般為四年,留給客站的工期只有兩年左右。 但高鐵工期常常提前,留給客站的時間就更短了。

  事實上,劉志軍本人對運輸安全不是沒有擔憂。在2009年鐵路工作會議中,劉志軍就發言稱,「在大規模建設中,施工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客運專 線陸續投產,高速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要……大批新技術裝備的應用,在管理、運用、維修上有大量工作要做;速、密、重並舉的運輸模式將在相當長時期內存在,這 種運輸環境下的安全管理面臨許多難題。」他承認,「組織如此大、高標準的鐵路建設,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實踐」,同時重申反腐的重要性。

  而近期亦被停職審查的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也曾在一次內部講話中對國產高速機車的質量提出批評。

  施工人員的素質是另一個問題。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新建線路,總承包商又非法層層分包,最後戰線一拉開,沿線農民拉過來就干。這些農民工往往 缺乏必要的培訓。上述供貨商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抱怨,產品好不好是一回事,用得合不合規是另一回事。有時是工人使用不當導致了問題,但施工單位一出問題 就把責任推到供應商。那麼,劉志軍為什麼甘冒可能失控的安全風險,如此大規模地集中上馬呢?

  他在一次公開發言中透露:「當前鐵路正處在低成本發展的有利時機。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資源緊缺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工程建設中的徵地拆 遷費用、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將越來越高,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大規模鐵路建設進行得越早、推進得越快,我們付出的成本越低。抓住時機、多建鐵路、快 建鐵路。」

消失的列車

鐵道部內部正在對已有投資進行梳理,大方向不會改變,已經開工的要繼續建,還沒開工的會有調整

  2009年12月26日,武廣客運專線正式運營。剪綵過後,人們卻發現,由武昌和漢口始發的武漢和廣州間多對包括直達在內的普通列車悄然停運。

  武漢鐵路局局長余卓民在《鐵道經濟研究》上曾披露,武廣高鐵開通後,根據運輸需求,對既有京廣南線停開五對客車,增加五對貨車線條,「提高了運 力資源使用效率」,並稱「困擾武漢鐵路局多年的既有京廣南線運輸能力緊張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武漢鐵路局並將北京、鄭州、上海、蘭州、太原、成都、重慶,以及局管內宜昌、襄樊、黃石、荊門等12對到武漢的普速客車引入新的武漢高鐵站,這 些通過普速車到達的客流每天約有6000餘人,其中近1000人轉乘高鐵前往廣州。

  不過,一位前武漢鐵路局職工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之所以停了多對列車,是「為了支持高鐵」。他說,鐵路局對外不敢說停運,而是稱「沒 票」。「你去買票,他們會說票賣完了。」

  2011年春節,這位前鐵路職工托關係幫他哥哥買到一張200多元從武漢經廣州發深圳的普客臥鋪票。但他哥哥從廣州返回時,就只有高鐵票可買 了。高鐵票一等座780元,二等座是490元。

  相似情況也出現在京津、滬寧、滬杭等城際短途高鐵線路上。原有時速250公里的動車,均大幅減少,甚至完全取消。滬杭高速剛通車時車廂內空空蕩 蕩,在停開甚至取消了部分動車線路後,目前上座率已經大大提高。

  在一次從上海始發的滬寧高鐵上,一位廣東口音常跑蘇州的生意人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他去蘇州的高鐵票41元,動車票26元。但動車票難 買,只能買到第二天的,再跑一趟不值,只好坐高鐵。上海虹橋站的一位售票人員亦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動車票搶手,當天的一般買不到,只能買隔天票。 而虹橋站的自動售票機只售高鐵票。

  2011年春運,買票難,回家難,「一票難求」的窘境在網絡傳播效應下被數倍放大,相當多民眾指責鐵道部花巨資在高鐵政績工程上,忽略中下層百 姓的基本需求。客觀地說,高鐵並非春運緊張的「罪魁禍首」,但鐵道部為了「支持高鐵」,保障高鐵的上座率,停運了很多線路也是事實,實際上是犧牲了為低收 入人群提供的基礎服務。

  根據規劃,新建客運專線是為了實現繁忙幹線客貨分線。但目前主要繁忙幹線的客運專線設計標準多為時速350公里,採用無砟(碴)軌道,這種軌道 只能允許時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動車組上線。這意味著,如果要實現真正的客貨分線,目前在傳統鐵路上跑的普快及非動車特快將被淘汰。而這些客車服務的對象 多為中低收入人群,這部分客源也是目前中國鐵路消費的主力軍。

  有多少旅客願意支付時速350公里必須支付的高價呢?

  目前中國鐵路的運價率為每人公里0.1至0.15元,而高速客運專線軟座的運價率要達到每人公里0.45至0.6元左右,甚至更高。

  高速客運專線的票價如何確定?

  被撤職的原京津城際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啟富曾在2006年5月刊發的「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市場營銷戰略研究」一文中稱,按照成本定價模式, 票價應在補償合理成本支出基礎上,加上一定比例利潤構成。「參考當前京山線運營的京津城際特快列車,單程票價軟席為45元,費率約為每人每公里0.35元 左右;運距相仿的廣深線城際特快列車票價最高為90元,費率在每人每公里0.6元左右」;他建議「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採用0.4元-0.5元作為基本票價 率」。

  陝西省鐵道學會經濟師劉保健則在「對鄭西鐵路客運專線運營效益的思考」一文中透露,根據發改委、鐵道部《關於武廣、鄭西鐵路客運專線高速動車組 列車運價有關問題的通知》,武廣動車組的試行運價水平由「相關鐵路運輸企業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主確定」。鄭西線客運專線研究報告中原本按照票價率每人每公 里0.3元測算,單程票為137元左右。但「鑑於鄭西客運專線在旅行速度、舒適度及安全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顯著優勢,137元的標準明顯偏於保 守」,2010年2月6日正式開通的鄭西專線試運行價一等車票為390元,二等車票240元。鄭西線按設計能力應該每天運行100多對,但目前實際上只有 十幾對。運營兩個月,上座率僅60%左右,部分低端旅客流向了公路。

  劉保健認為,鄭西鐵路客運專線建成後,要達到《批覆》中設定的5069萬人/年的預期客流密度,必須「採取各種措施把既有鐵路客流穩定地轉移到 新線上」,使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成為旅客出行的首選。

  世行交通專家表示,從國外經驗來看,高鐵也可採用浮動票價制,讓低收入人群也買得起。比如法國,最低票價是最高票價的五分之一;在英國,這個數 字甚至可達到十分之一。當然,最低票價只在淡季或非高峰期才有。採用靈活的票價機制只是歐洲政府或鐵路公司為公眾提供的多種選擇之一,而高鐵也只是鐵路提 供的服務之一。

  趙堅對中國普通大眾可能面臨的「被高鐵」選擇困境表示擔憂。他認為,高速客運專線投入運營後,平行的鐵路既有線將以貨運為主,鐵道部會停開既有 線的大部分夕發朝至列車和快速旅客列車,從而迫使旅客支付高於軟臥車票的價格,乘坐高鐵。「但這種做法將面臨社會的強烈不滿,甚至可能成為引發社會不穩定 的因素。」

  即使是鐵路系統內的人,也不乏類似的擔憂。

  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林仲洪就曾撰文強調「基礎設施的發展也要把保障民生放在重要位置。鐵路發展的成果一定要讓全體人民共享」。

  一位接近鐵道部的人士透露說,劉志軍下台後,鐵道部內部正在對已有投資進行梳理,大方向不會變,已開工的要繼續建,還沒開工的可能會有調整。

  客戶專線的「四縱四橫」規劃已定,中國不必也不會因一個人的問題而終止高鐵建設步伐,但中國現階段是否需要這麼多高速鐵路,中國鐵路未來在速度 和為公眾提供基礎服務間應如何平衡,現在討論這些問題為時未晚。

  財新《新世紀》記者王和岩、特約作者陳竹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1

淘寶中小賣家出路在何方?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4/1665490.html
2008年前,淘寶上開店的幾乎都是單干,也幾乎都賺了錢,於是乎,網絡營銷神話就傳開了,別人一聽某某是開網店的,第一形象就是肯定在賺錢,坑爹啊!2008年以後,電商迅速的轉入團體模式,一個人的精力和大腦總拼不過一群吧!從賺的越來越少,到虧損,然後一直在虧,隨後乾脆就放棄了,為什麼?資金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相信從早期闖蕩到現在的老兄弟們一定感觸頗多。

不多感慨了,現在就談談我對中小賣家的一些建議。

首先,就從資金方面區分兩大類,資金充足賣家和資金緊缺賣家。

第一類的賣家,自身資金充足,無論在貨源和推廣經費方面都是遙遙領先絕大多數中小賣家,闖過了,很好,你已經成為了成功的電商了,因為中國的網絡營銷還是發展階段,所以,你很幸運,可能就是下一個網絡神話。

但是還有那些沒有闖過去的,苦苦的掙紮在這個門檻上,怎麼爬了爬不上去,花大代價引進流量,上活動,有時候還徹夜通宵,就是不見成果,有時候找原因也找不到,問題出在哪呢?

老A來給你分析一下:

1.關於流量方面,眾所周知,一個店舖的正常流量構成,付費與非付費的比例在3:7,如果你花錢引來的流量比例超過了30%,那你得好好的考慮一下,有把握嗎?如果沒把握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把店舖內功做好,一步一步的踏實做,有條件,招募個專業的人士來,招到全能的更好,別心疼那些薪資,你要知道,商場如戰場,你不招兵買馬,遲早被人亂刀砍死,灑盡一腔熱血。

2.一定要把你的店舖定位好,千萬不要誤入歧途,現在淘寶上金冠也很多,為什麼別人只知道:韓都;歐莎;阿芙等店舖,其他的金冠店卻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了?老A告訴你,因為那些金冠店都是走低端路線,商品價格低廉,他賣的就是商品,有的甚至連LOGO沒有,別不相信,你們去搜搜看,不過他們即使一個月賣出個十幾萬筆商品,可能連那些品牌賣家利潤的零頭都沒有,忙死忙活都不知道為什麼?所以你在做店舖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希望寄託於低廉的商品上,雖然會很快上皇冠,流量和人氣也會迅速暴起,但帶來的後果是你遠遠承受不了的。

3.不管你賣什麼,你有這個資金實力擺在那裡,只要你把店舖內功做好,引進高質量的流量,當你的轉化高於你的競爭對手的時候,無論他會多少招式,你一個獨孤九劍的「蕩劍勢」就能瀟灑的砍死他了。

4.看看雕爺,去年一年的做硬廣和店舖首焦的時候,憑那左邊的一幅不格調的頭像,加上「阿芙就是精油」這句雷人口號,一個一個的將對手斬於馬下,傲笑江湖,哥們,我們不是天生的創造者,但我們卻可以做天生的學習者。

5.推薦給中小賣家一大利劍——淘寶客,你們直通車可以不開,但淘寶客推廣一定要做好,別眼高手低,現招募一些小淘客,別奇怪,人家大淘客還看不上你,只是有興趣就偶爾幫你推幾件。

再談第二類的,資金緊缺,我該怎麼辦?

1.這年頭,有錢好辦事,可我沒錢難道我就開不了店嗎?NO,我相信:努力會創造一切,包括財富,但你要注意了,如果你是做代理,我建議你還是去找份工作去吧,具體我也不細說了,老A不是那種愛打擊人的類型。

2.如果你自己有貨源,你眼光一定要好,你要比別人更努力,更懂得分析數據,去年我一個朋友,他是做女裝的,那時候他才2個鑽,去年春天的時候,他從韓國那邊代購兩款風衣,然後在一家小加工廠,加工了各100件,然後上架,推廣,去年一年兩款共賣了2W多件,大賺一筆,說實話,我挺佩服他的,他剛開始加工那200件衣服的錢還是向別人借的。

3.切記,千萬不要和別人拼價格,即使是兩款差不多的衣服,你賣你的,別人賣別人的,拼價格戰的話,你會死的很慘,也別走低廉路線,假如一件衣服成本價50元,你如果只賣60~70元,那我告訴你,你真的不適合做商人,因為不賺錢的生意,商人是不會做的。

4.關於推廣方面,好好的利用淘客吧,直通車方面要高質量的,別和別人競詞,在銷量沒有起來之前,和別人競熱門詞,就像人家開著一輛坦克和你騎著一輛自行車對撞,撞了之後,人家會壓著你的屍體瀟灑的飆坦克,多應用長尾詞,相信老A沒錯的,硬廣方面我也不說了,別想吧!那檔次太高,咱們玩不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9

上市夢終不還,第七大道董事長清退出局,頁游路在何方?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571.html
今日,第七大道董事會向全體員工發送郵件稱,暢遊已與公司原管理層股東簽署協議,收回全部28.074%的股權,加上此前暢遊所持有第七大道71.926%股份,至此第七大道已成為暢遊的全資子公司,伴隨的則是第七大道董事長曹凱「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接替該職位的則是搜狐暢遊總裁陳德文,同時他還兼任第七大道代理CEO一職。

上市夢,終不還?

早在2011年,搜狐暢遊已併購第七大道68.258%的股權,據公開資料,此次交易對價包括6,826萬美元現金及最高不超過3,276萬美元的額外浮動。

該協議中還表明如果第七大道的業績表現達到約定的標準,並且第七大道在2014年之前在納斯達克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或者香港交易所完成首次公開募股,其非控制性股東有權將持有的股票以提前約定的價格出售給暢遊,認沽期權將於2014年到期。

第七大道

而就在去年搜狐二季度財報發佈後,搜狐和暢遊公司聯合宣佈,暢遊控股的網頁遊戲子公司第七大道計劃以保密提交的方式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草案。大背景,則是在2012年上半年,「頁游」整體規模在收入貢獻高達38.2億元,增速達到46.7%,同期用戶也增長了27.7%。

遺憾的是,不僅網遊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地位已今非昔比,市盈率普遍不高,如今隨著手游聲音的日益高漲,頁游那種「今日圈錢,明日散」的風範也使得玩家正在主逐步轉移,儘管業內普遍預測「頁游」市場在2013年規模將破100億元,但資本市場通常只認前景,不認錢,否則也不會出現九城那現金流高於市值的笑話了。

此前對於第七大道上市的具體目的,搜狐暢遊的首席財務官何捷曾表示「主要是為第七大道的股票創造一個公開市場以及通過提供股權激勵來吸引和挽留優秀員工。」

如今在管理層股東股票清盤後,這一目的恐怕也不在站得住腳,而認沽期權的行權,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第七大道上市的破產,或者說即便上市也很難達到當初的行權價格。

 

下一步怎麼走

 

上市的路在變窄,但不意味著,頁游便沒了出路,畢竟頁游的現金流就在那裡,有增無減,那踢好了上半場的頁游,該如何演繹好下半場的精彩呢?

首先,借殼國內。37wan投奔了大唐,掌趣科技也在收購頁游公司「動網先鋒」後股價近乎翻番,考慮到國內二級市場對於互聯網概念的無限追捧,且概念股較為稀缺,在前輩們帶了個好頭的前提下,後來者恐怕將蜂擁而至。

其次,向平台發展。走向平台總是沒錯的,特別使擁有研發能力的平台更為稀缺,隨著大平台商、力量入口的步步強勢,話語權的爭奪,成為了頁游研發商所關注的問題。

最後,借雞生蛋。雖然遊戲一直是廠商最好的現金牛業務,但除了幾家已經上市的企業外,多還是用來當主業務的輸血機器。那頁游公司是否可以在內部鼓勵創新呢,這相比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46

希爾頓謀求上市:那些轟動一時的PE收購案如今又在何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625

紐約時報刊文,希爾頓週四向SEC遞交了在紐約上市的文件,顯示出PE行業正將手中在金融危機前收購的公司推向市場。但其他PE主導的大型收購案似乎並沒有取得多大進展。此次希爾頓尋求IPO是否能給其他PE持有的公司帶來啟示?

當年收購熱潮時代紅極一時的公司,今天怎麼樣了?

PE依然持有的公司

TXU,曾經是最大的槓桿併購,可能也是最令人失望的。K.K.R.、TPG Capital、高盛、雷曼、花旗和摩根士丹利2007年以450億美元的價格就收購德克薩斯能源巨頭TXU達成協議,稍後改名為Energy Future Holdings。自此因天然氣價格下跌導致該公司苦苦掙扎。現在一群投資者仍對該公司的未來爭執不下。

First Data,這家信用卡處理公司自2007年被K.K.R.以290億美元價格收購以來一直難以盈利。今年摩根大通高管Frank J. Bisignano接手成為First Data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嘗試了非尋常策略改善盈利。

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這家軟件製造商在2005年被7家PE以113億美元購買,去年這7家PE公司通過借款拿出了7.2億美元紅利。6月有報導稱該公司正考慮出售旗下一個部門。

Toys 「R」 Us,零售商Toys 「R」 Us在2010年遞交上市文件,但沒有達成協議。儘管今年一度有買家出現,但該公司最終撤銷了上市請求。Bain Capital and K.K.R.以及房地產開發商Vornado Realty Trust在2005年以66億美元收購該公司,但一直陷於如何增長的怪圈中。

已被出售或上市的公司

HCA,在向PE支付大量紅利並允許其收回投資後,這家連鎖醫院於2011年上市。2006年,HCA以330億美元的價格被Bain Capital, K.K.R.和美林證券PE部門收購,這被看做信貸熱潮時的成功代表。

Alliance Boots,K.K.R.在2007年以220億美元價格收購這家歐洲零售藥房,這是當時歐洲大陸最大的槓桿收購,也是成功的案例。去年Walgreen簽署協議,將在2015年全面掌控Alliance Boots,並給予K.K.R.可觀回報。

Freescale Semiconductor,2006年TPG Capital,黑石、凱雷集團和帕米拉以176億美元收購這家電腦芯片製造商,但這家公司一直陷於疲軟的消費者需求和承重的債務壓力。2011年上市時該公司股價處於預期價格區間的底部。

Neiman Marcus,TPG和Warburg Pincus這兩家PE持股人在2005年花費51億美元買下奢侈品零售商Neiman Marcus,但本週他們以60億美元的價格把Neiman Marcus出售給了由Ares Management和一家加拿大養老金領導的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57

全球貿易路在何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687

過去幾十年,全球貿易一直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但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貿易增長已經顯示出萎靡的態勢。關於全球貿易未來路在何方,前高盛合夥人Gavyn Davies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最近幾十年裡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全球貿易的擴張看起來已經完全失去了動力。在未來幾週,在12月3-6日的峇里島WTO第九次部長級談判前,將舉行重要的多邊談判,試圖挽救多哈談判所遺留的問題。同時,美國發起的泛太平洋合作關係(TPP)也將進行進一步的談判,該談判仍預期在今年內完成。因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這些談判挽救一些東西將是至關重要的。

在2013年中結束的過去12個月裡,世界貿易額幾乎停滯不前。世界貿易的零增長,一般是全球經濟衰退即將發生的跡象,而不是緩慢擴張的跡象。此外,有強烈的理由令人相信,貿易的增長是全球GDP供應端增長的關鍵貢獻因素,所以潛在的全球貿易增長下滑還涉及長期的福利損失。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呢?這對未來又意味著什麼呢?

(紅線代表發達經濟體間貿易增長率,紅線代表全球貿易增長率,綠線代表全球GDP增長率)

貿易的下滑

戰後全球經濟的一個最可靠的經驗法則一直是,全球貿易額的增長速度一直是全球GDP增長速度的約兩倍。比如說,從1990年至2008年,全球真實GDP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長,同時全球貿易額的年增長率為6.0%。從2008年開始,世界貿易額的增長就變得稍低於GDP的增長,所以在經歷25年的上升趨勢以後,出口占GDP的比重實際上已經下跌。在2012年和2013年全球貿易預期被大幅下調以後,WTO現在預期,這兩年的貿易額增長只會稍快於GDP的增長,但2013年中的最新數據顯示,預期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向下修正。

(全球出口商品和服務站世界GDP的比重)

 

下滑的原因

很明顯,全球貿易的萎靡部分是因為2012年歐元區和2013年金磚四國的週期性下滑。因為歐元區成員國內部的貿易被算入全球貿易,所以歐債危機已經造成了特別巨大的影響。然而,在2013年年中前,這些影響已經在扭轉,所以全球貿易持續下滑的趨勢是令人不安的(雖然最近幾個月已經出現了初步復甦的跡象)。

WTO最新的預測顯示,全球貿易與GDP增長之間2:1的一般關係將在未來幾年逐步恢復,但這存在很多值得質疑的地方。一個棘手的問題是,過去幾十年很多新興經濟體追尋的出口驅動型增長模式看起來已經開始遇到瓶頸了。發達經濟體進口需求的緩慢復甦看起來將持續,這意味著新興經濟體需要尋找方法刺激它們的國內需求,這樣新興經濟體間的貿易活動就可能快速擴張。聯合國最近關於全球經濟增長的悲觀報告認為,這明顯是不容易的。

(大蕭條以後,全球貿易額的大幅下滑)

此外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從2008年開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悄然增加。在經濟衰退開始時,政治領導人最擔心的真是保護主義重演上世紀30年代的情況,同時G20會議甚至高調地拒絕貿易控制作為一個政策選項。但實情一直都並非如此。

Simon Evenett教授利用全球貿易預警的定期報告,近距離觀察保護主義暗地裡的傳播。Evenett寫道,從2008年11月對保護主義發起鬥爭開始,G20成員國一共已經實施了1527項以鄰為壑的措施,其中的89%仍然沒有取消。此外,在過去幾年,新的控制措施一直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加。

 

政策應對

新任WTO總幹事Roberto Azevedo已經明確地警告,貿易自由化多邊進程的「癱瘓」,並表示接下來的峇里島部長級會議將是「關鍵的」時刻,因為協議一直處在「懸崖邊緣」。當然,在過去幾年我們已經聽了很多次,WTO進行的多邊談判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這次,組織明智地選擇了已經有較大進展的「輕度版多哈協議」。該協議集中關注貿易便利(意味著減少跨境妨礙貿易流動的行政措施),以及農業和發展上有限的改革。這與2001年11月發表的多哈聲明的宏偉目標有很大區別,但如果能在輕度版的協議上達成共識,仍有重大裨益。比如說,彼得森研究中心認為,單是貿易便利的改善就能增加全球GDP 9600億美元(約增長1.3%),但協議簽署後的一段時間之前,我們都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

另外,美國正在驅動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地區性合作協議的談判,兩個協議加在一起覆蓋了全球產出的2/3。雖然概念上被廣泛批評為反民主反中國,但這些協議仍代表了減少兩個富裕地區貿易壁壘的有意義一步。但這些協議仍有很多巨大的障礙需要克服。

 

供應端的影響

現在還不清楚,這些不同類型的協議制定是否能夠抵消保護主義悄然抬頭帶來的影響。最終的裁判是全球貿易數據,這些數據現在仍處於低迷。可以肯定的是,貿易損失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利用彼得森研究中心經濟學家Gary Hufbauer和Jeffrey Scott開發的模型,看起來全球貿易額佔GDP的比重下降3.2%——大約就是2012-13年所發生的情況,將永久性降低全球GDP水平0.9%。

經濟學家早就習慣了,在大蕭條以後由需求缺口導致的大規模產出損失。包括克魯格曼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提出需求原因引起了長期增長停滯,而這些損失可能變成長期損失。全球貿易增長的萎靡是長期損失可能由供應端引起的一個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94

全球貿易路在何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687

過去幾十年,全球貿易一直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但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貿易增長已經顯示出萎靡的態勢。關於全球貿易未來路在何方,前高盛合夥人Gavyn Davies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最近幾十年裡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全球貿易的擴張看起來已經完全失去了動力。在未來幾週,在12月3-6日的峇里島WTO第九次部長級談判前,將舉行重要的多邊談判,試圖挽救多哈談判所遺留的問題。同時,美國發起的泛太平洋合作關係(TPP)也將進行進一步的談判,該談判仍預期在今年內完成。因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這些談判挽救一些東西將是至關重要的。

在2013年中結束的過去12個月裡,世界貿易額幾乎停滯不前。世界貿易的零增長,一般是全球經濟衰退即將發生的跡象,而不是緩慢擴張的跡象。此外,有強烈的理由令人相信,貿易的增長是全球GDP供應端增長的關鍵貢獻因素,所以潛在的全球貿易增長下滑還涉及長期的福利損失。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呢?這對未來又意味著什麼呢?

(紅線代表發達經濟體間貿易增長率,紅線代表全球貿易增長率,綠線代表全球GDP增長率)

貿易的下滑

戰後全球經濟的一個最可靠的經驗法則一直是,全球貿易額的增長速度一直是全球GDP增長速度的約兩倍。比如說,從1990年至2008年,全球真實GDP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長,同時全球貿易額的年增長率為6.0%。從2008年開始,世界貿易額的增長就變得稍低於GDP的增長,所以在經歷25年的上升趨勢以後,出口占GDP的比重實際上已經下跌。在2012年和2013年全球貿易預期被大幅下調以後,WTO現在預期,這兩年的貿易額增長只會稍快於GDP的增長,但2013年中的最新數據顯示,預期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向下修正。

(全球出口商品和服務站世界GDP的比重)

 

下滑的原因

很明顯,全球貿易的萎靡部分是因為2012年歐元區和2013年金磚四國的週期性下滑。因為歐元區成員國內部的貿易被算入全球貿易,所以歐債危機已經造成了特別巨大的影響。然而,在2013年年中前,這些影響已經在扭轉,所以全球貿易持續下滑的趨勢是令人不安的(雖然最近幾個月已經出現了初步復甦的跡象)。

WTO最新的預測顯示,全球貿易與GDP增長之間2:1的一般關係將在未來幾年逐步恢復,但這存在很多值得質疑的地方。一個棘手的問題是,過去幾十年很多新興經濟體追尋的出口驅動型增長模式看起來已經開始遇到瓶頸了。發達經濟體進口需求的緩慢復甦看起來將持續,這意味著新興經濟體需要尋找方法刺激它們的國內需求,這樣新興經濟體間的貿易活動就可能快速擴張。聯合國最近關於全球經濟增長的悲觀報告認為,這明顯是不容易的。

(大蕭條以後,全球貿易額的大幅下滑)

此外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從2008年開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悄然增加。在經濟衰退開始時,政治領導人最擔心的真是保護主義重演上世紀30年代的情況,同時G20會議甚至高調地拒絕貿易控制作為一個政策選項。但實情一直都並非如此。

Simon Evenett教授利用全球貿易預警的定期報告,近距離觀察保護主義暗地裡的傳播。Evenett寫道,從2008年11月對保護主義發起鬥爭開始,G20成員國一共已經實施了1527項以鄰為壑的措施,其中的89%仍然沒有取消。此外,在過去幾年,新的控制措施一直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加。

 

政策應對

新任WTO總幹事Roberto Azevedo已經明確地警告,貿易自由化多邊進程的「癱瘓」,並表示接下來的峇里島部長級會議將是「關鍵的」時刻,因為協議一直處在「懸崖邊緣」。當然,在過去幾年我們已經聽了很多次,WTO進行的多邊談判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這次,組織明智地選擇了已經有較大進展的「輕度版多哈協議」。該協議集中關注貿易便利(意味著減少跨境妨礙貿易流動的行政措施),以及農業和發展上有限的改革。這與2001年11月發表的多哈聲明的宏偉目標有很大區別,但如果能在輕度版的協議上達成共識,仍有重大裨益。比如說,彼得森研究中心認為,單是貿易便利的改善就能增加全球GDP 9600億美元(約增長1.3%),但協議簽署後的一段時間之前,我們都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

另外,美國正在驅動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地區性合作協議的談判,兩個協議加在一起覆蓋了全球產出的2/3。雖然概念上被廣泛批評為反民主反中國,但這些協議仍代表了減少兩個富裕地區貿易壁壘的有意義一步。但這些協議仍有很多巨大的障礙需要克服。

 

供應端的影響

現在還不清楚,這些不同類型的協議制定是否能夠抵消保護主義悄然抬頭帶來的影響。最終的裁判是全球貿易數據,這些數據現在仍處於低迷。可以肯定的是,貿易損失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利用彼得森研究中心經濟學家Gary Hufbauer和Jeffrey Scott開發的模型,看起來全球貿易額佔GDP的比重下降3.2%——大約就是2012-13年所發生的情況,將永久性降低全球GDP水平0.9%。

經濟學家早就習慣了,在大蕭條以後由需求缺口導致的大規模產出損失。包括克魯格曼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提出需求原因引起了長期增長停滯,而這些損失可能變成長期損失。全球貿易增長的萎靡是長期損失可能由供應端引起的一個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55

藝人郭雪芙老闆跨界經營職棒球隊 兄弟象新東家 林逢春是何方神聖

2013-12-16  TWM
 
 

 

撰文‧梁任瑋

中華職棒兄弟象隊終於以四億元出售,雖然金主是中信金控旗下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實際上「買下兄弟象隊股權、參與經營球隊」的,卻是華翼育樂公司,中信金則將長期贊助華翼,並取得兄弟象隊的十年冠名權及廣告合作權。

然而,在十二月三日兄弟象舉行球團轉手記者會對外說明後,外界反而冒出了更多問號。到底是誰買了兄弟象?華翼育樂董事長林逢春究竟是何許人物?這樣的交易內容、這位新老闆林逢春,真的可以讓兄弟象隊永續經營,甚至一改過去「縮衣節食」的營運格局嗎?

儘管外界有人認為林逢春的角色類似於為中信金控「代購」球團,但依規定,中信金控確實不能與兄弟隊的盈虧掛鉤,自然也不能介入管理。於是,球迷最關心的「兄弟能否永續經營」問題,在這樁交易案中,最終的確必須回到林逢春的經營心態、管理能力與財務實力。

林逢春在記者會上表明自己不是受中信金控大股東辜家委託「代購」,華翼育樂是他獨資成立的公司,也強調「十年後(中信)就算不保證(繼續贊助),我們自己也一定會做下去。」但外界畢竟對他毫無所悉;記者會後,外界甚至必須以「藝人郭雪芙的老闆」來形容這位台灣最高人氣球隊的新老闆。

本土最大媒體購買商董座

今年四十三歲的林逢春,真正的身分是宏將廣告董事長,本業是媒體代理商,為企業客戶提供廣告行銷服務;以公司的廣告承攬額計算,二○○七年宏將已躍升為台灣第八大媒體服務公司,亦為台灣前十大媒體代理商中唯一本土公司,一二年公司營業額達三十三億元,公司主要客戶除了中信金控,另一大客戶就是頂新集團旗下的味全。

一位廣告業者透露,相較外商媒體代理公司擁有雄厚財力、各種專業性分析工具,在國際性集團大者恆大的夾攻下,這幾年本土媒體代理商逐漸式微,宏將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逆勢生存,顯見其實力不容小覷。

林逢春的綽號是「貝貝」,這個暱稱原本是媽媽叫的,後來熟識他的朋友也都這麼稱呼他。出生外省家庭的林逢春,父親林登飛曾任中影總經理、華視總經理,母親吳林林是《時報周刊》前副董事長,父母除了具有一定的黨政關係,媒體圈人脈也相當豐沛,這對林逢春經營媒體代理業,或許能有如魚得水的加分效果。

不過,在廣告同業口中,也有人提到林逢春的人脈略微「複雜」;關於這一點,或許與他已故的哥哥有所關聯。在二○一○年票房破億元的台灣本土角頭電影《艋舺》中,導演鈕承澤在片尾打出字幕「獻給好友林小明」,這位林小明,就是林逢春在○七年罹癌過世的哥哥。

女子團體Dream Girls老闆在《艋舺》電影官方網站的「導演片場日記」中,鈕承澤寫了這樣一段文字:「十七歲那一年,我交了一個朋友……,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成為一個大哥,後來,他做到了……;我真的很想你,我在天上的兄弟──林小明。」而林登飛與吳林林在電影上映期間也曾表示,因怕勾起喪子之痛,遲遲未看過《艋舺》一片。

據友人指出,相較於﹁闖盪江湖﹂的哥哥,林逢春似乎更有「讀書的頭腦」,因此父母也頗用心栽培,他和泰山、遠雄集團第二代是小學同學,後來林逢春還到美國念大學,一九九七年回國後就成立宏將廣告,經營媒體購買生意,林登飛目前也從事戶外媒體廣告業務,父子兩人在媒體圈勢力不小。

雖然,本業是廣告發稿公司,但林逢春卻對演藝事業有濃厚興趣,他不僅曾在○六年與父親一起合資買下MTV音樂頻道台(一一年已賣給三立電視),一○年又成立多利安演藝經紀公司,旗下簽了不少年輕藝人,包括女子團體Dream Girls等。

巧合的是,Dream Girls團員之一郭雪芙,今年三月早已替中信銀行代言,她穿著中信制服的巨幅人像廣告,被貼在中信金控位於台北信義計畫區的松壽總部大樓外牆,是全台灣尺寸最大的代言人看板。

幫辜仲諒喬事情的好幫手

至於林逢春為何會與中信辜家結識,據了解,是在辜仲諒○六年因「紅火案」留滯海外時,「請託林逢春代為出面處理了許多事情。」友人指出,由於林逢春的父母與兄長、甚至自己,都各有不同領域的豐沛人脈,讓林逢春逐漸成為朋友眼中「喬事情」的好幫手。「當時林逢春替辜大少處理了不少事情,因此獲得信任,兩人也建立一定的關係,連已故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過世時,林逢春也出了不少力。」其實從這一回華翼育樂的公司成立時間,也可看出林逢春似乎帶有一些「臨時出手相助」的味道。十一月二十六日外界已傳出中信金買下兄弟象,但直到十二月四日,華翼才正式拿到經濟部商業司核准設立,資本額僅五百萬元,由林逢春親自出面擔任負責人,而他也是董監事唯一名單。

事實上,宏將廣告身為本土最大媒體購買商,林逢春的名字甚少在媒體曝光,對外皆由專業經理人出面,「如果不是為了幫辜仲諒出面,林逢春根本就不想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但這次林逢春為了辜仲諒,可以說是情義相挺到底了。」林逢春的朋友說。

據了解,辜仲諒買兄弟象之所以找上林逢春幫忙,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避免假球事件再現。過去職棒屢傳打假球事件,過程少不了黑道分子脅迫控制少數球員影響賽事,以林逢春豐沛的人脈,或許能夠鎮住各方牛鬼蛇神的不當介入。

至於林逢春未來要如何經營兄弟象?《今周刊》試圖約訪他,林逢春僅稱,「目前正忙於規畫未來相關事項,暫無意願對外多作表示。」在這樁交易案後,長期虧損的兄弟象隊自此是否更有想像空間,且看林逢春如何漂亮揮灑自己的人脈實力與中信金控的資金挹注吧!

林逢春(左)

出生:1970年

現職:宏將廣告董事長、宏將多利安演藝經紀公司監察人學歷:上海復旦大學EMBA

家庭:已婚

每年贊助6000萬元?

中信:逐年評估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薛香川表示,此次中國信託是以中信銀行透過華翼育樂公司,贊助兄弟象隊10年,先期贊助4億元,未來每年再贊助5000萬或6000萬元,總額約10億元,帳列行銷費用。

對於中信金開啟以集團名義贊助棒球隊的先例,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表示,《金控法》和《銀行法》皆有針對金融業者的投資上限做出規範,但這次中信金僅是基於廣告行銷、業務推廣的考量,「贊助」兄弟象隊,並未直接投資或持股;至於贊助效果的評估,屬於公司治理的一環,不必受到任何法規限制。

中信金控高層也向本刊強調:「中信金不會參與投資、經營管理,單純掛名贊助而已。」該高層並指出,根據合約內容,兄弟象每年仍要提出當年度計畫、雙方廣告合作的細節,公司根據其計畫內容,深入評估掛名贊助的效益後,才會確定是否從整體行銷廣告費用中,撥出5000萬到6000萬元贊助經費給兄弟象。

換言之,雖然中信金取得兄弟象的10年掛名權,但身為上市公司,為了對股東交代贊助球隊的效益,這10年內,雙方的掛名贊助和廣告合作內容,基本上仍採取「一年一約」的方式辦理,華翼能不能每年都拿到5000萬至6000萬元贊助經費,取決於年度計畫能否通過中信金控的效益評估。

(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93

趕集前路在何方?!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12.html

當你拎著包急沖沖的走在趕集采購年貨的路上,突然間發現前面一堵墻攔住了去路,你會怎麽做?正常人的做法都是繞過它。如今趕集網就處在選擇是繞過,還是跳過的狀態下。58同城和趕集網一直都是業界喜歡放在一起比較的對象,自58同城成功登錄紐交所後,行業對趕集網的關註更加積極。前幾日,58與趕集之間又發生了激烈的嘴架,雙方搬出各種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來證明自己是最強的,其實這種對比方式不僅說服不了圍觀群眾,連他們自己都不太確定。從公開可查的百度指數和alexa數據來看,趕集確實要落後58一截,不過從公關的角度上來看,趕集不可能會松口承認自己不行,就像男人也從來不會說自己不行一樣,趕集與58之間的嘴仗是必須堅持且會不斷持續下去的。公關也叫板了,熱鬧也看過了,這之後我們還得進一步去看問題,趕集與58同城之間有共性,但趕集也已開始在共性的基礎上發展個性了。58同城成功上市時,業界開始關註趕集是否有資金壓力,楊浩湧表示趕集在去年底完成了9000萬美元的融資,現在毫無資金壓力。去年底融到9000萬美元,趕集短時間內資金將相當充裕,根據趕集今年的廣告投放量來看,電視廣告的投放約為8000萬,線上投放約為1.3億,全年的廣告入差不多超過2億,按照這個花錢的速度,到明年底的話趕集還未上市就會遭遇資金困境。雖然楊浩湧現在稱沒有資金壓力,也不急著上市,但來自投資方的壓力可想而知。趕集對外宣傳已實現盈利,這個盈利不知是通過財務手段實現的,還是實打實的有這個營收能力。趕集網在流量不及58,廣告支出又高於58的基礎上也實現了盈利,這個盈利能力是否值得懷疑呢?說到盈利這個問題上就得進一步去說下趕集與58在業務結構上存在的差異,58同城是直銷和渠道並重,而趕集網主要依賴渠道。58同城在全國有27家分公司,趕集網只有4家。由於分公司少,在此能節省了一大筆用工成本,或許趕集因此實現了盈利。這里還得回過頭來談談直銷和渠道的問題。趕集輕直銷重渠道的方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就是可以節省用工支出,有弊的地方就是渠道可能不穩定。無論是直銷還是渠道,都得支付前線人員一筆費用,趕集通過在這個地方節省費用,就很容易造成與渠道之間的矛盾。除了渠道管控有風險之外,趕集的高管團隊也不是很穩定,2011年至今3年內已有10位高管,其中7位副總裁離職了。長此以往下去,諸多不確定因素不斷湧現,不免讓投資人有些感到擔心,楊浩湧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好在趕在58同城上市之前,趕集融到了9000萬美元,而且不管怎麽實現盈利的,趕集也確實有些盈利了,這就給了趕集充足的時間作出調整。在現有的整體業務上,趕集用一年時間拼命將剩余資金燒光也不一定能超越58同城,所以聰明人的做法是將剩下的資金靈活運用。趕集面前一堵墻,逾越不了就繞過它,其實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趕集在產品上的變化了。除了之前打造的螞蟻短租外,今年開始全面發力招聘市場,另外,在趕集網站上我們能發現婚戀交友和醫療健康等非分類信息常規板塊,近期趕集還推出了招標服務。這一系列的變化可以看成是趕集在尋求一個新的領域或者想打造一個更出眾的業務,通過此方式來塑造其業務領先的形象,從被58同城籠罩的陰影下走出來,之後以全新的形象完成上市。在現有分類信息服務基礎上發展特殊業務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不過這麽做也存在風險,一旦新業務做不成,老業務市場又失守,趕集就很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了。在現有資金燒光之前,趕集做不出成果向投資人證明的話,不僅上市可能會困難重重,投資人是否有信心還能進行下一輪跟投也將是未知數。公開資料顯示,趕集網自2009年拿到第一輪800萬美元起,先後完成四輪融資,總額約為1.88億美元,投資方分別為藍馳創投、諾基亞成長基金、今日資本、紅杉資本、重心產業基金、OTTP和麥格理,除藍馳創投在B輪進行跟投以外,其他風投均未進行跟投。以現在的情況來看,趕集再進行一輪的融資難度非常高,不過若在業務上能有所突破,趕集又堅持不想上市的話,再進行一輪融資也有可能,但最後的目標還是上市。擺在趕集面前的問題還是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這些資金選擇一個合適的彎道對58同城進行超車,分類信息第二股的概念肯定不如第一股好聽。58同城上市之後有許多質疑聲,現在的趕集處境與58基本沒太大差異,趕集對廣告的依賴程度也非常高,讓趕集停掉廣告投放,其流量也肯定會出現大幅度的下滑。分類信息盤口就那麽大,趕集與其死磕58爭分類信息市場的第一,還真不如把精力放在幾個重點的業務上。面對身前的58同城,既然難以逾越,最好的方式就是繞過它。趕集現在還有的選,是繞過58同城,還是死磕58同城,就由楊浩湧決定了。作者:王利陽 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王利陽 | 編輯: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