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迅雷:降低房地產配置 增配權益類和海外資產

曾獲第一財經最佳分析師賣方研究領軍人物獎的李迅雷,已於日前正式履新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在近日中泰齊富通APP的直播中,李迅雷強調,中國經濟企穩不存在懸念,當前大類資產中,可降低房地產配置、提高金融權益類資產和海外資產配置。

“2016年第四季度雖然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但經濟增速還是保持平穩的,主要靠基建投資和房地產。”對於過去一年的經濟走勢,李迅雷回顧稱,盡管民間投資的增速還是比較低落,但國有企業的投資增速非常快,政府的財政支出也很大,再加上居民加杠桿,使得我國經濟增速呈現“L”型。

李迅雷強調,中國經濟的企穩不存在懸念,預計年內GDP在6.3%左右。影響這一指標預計的因素,包括年內居民去杠桿和房地產投資減少,與去年較高基數、居民加杠桿形成對比。基建投資盡管還會繼續增加,但也因去年的基數較高、增幅有限。

李迅雷表示,當前的貨幣超發已影響到各類資產,股價上漲、房價上漲、資產荒、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目前需要作出結構調整,降低房地產的配置、增加金融資產和海外資產的配置。

“國人房地產配置的比例過高是長期現象,目前在政策上已經對房價的調控非常嚴厲,這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表述可以看出來。相對而言,現在財富管理或資產管理的要點,是應該增加金融資產的配置,這是一個大的趨勢。”李迅雷強調。

而在金融資產中,李迅雷認為權益類資產更值得配置。在其看來,當前國內換匯條件從嚴,資產轉移到海外的難度加大,但有此需求的資金數量非常巨大。此類資金若留在國內,將面臨“資產荒”的現狀:在全球通脹預期上漲時,利率有所走高,固定收益類的資產配置應適當減少。在權益類資產中,除績優股之外,可重點關註國企改革主線上的機會,如國企並購重組等。

此外,李迅雷還表示,當前國內資金對海外資產的配置較低,主要影響原因包括海外資產配置難度較大等。但其同時指出,可借助黃金、深港通、滬港通等資產,完成海外配置。“買黃金是一個保值的手段,既可以對沖人民幣的貶值,又可以對沖全球貨幣超發導致的資產泡沫風險。此外,深港通和滬港通是增配海外資產的渠道。比如,險資會長期配置港股市場股息率5%的那些股票,因為它高於保險公司產品的預定收益率,還可以對沖人民幣貶值帶來的風險。”

針對A股市場,李迅雷稱,年內或沒有大行情,但存在結構性投資機會。

“對於股市的判斷,首先還是要看基本面,即經濟長期的走勢,其次是看政治政策,再者看投資者情緒。”李迅雷稱,在當前經濟減速背景下,政策會選擇正向鼓勵,以保持資本市場的穩定。因為前面兩大因素的影響,結果沒有太大的懸念,股市今年的變化主要是投資者心理層面的變化。

李迅雷舉例稱,情緒的影響屬於短期因素,如特朗普大選獲勝的當日,全球各大股市出現暴跌,黃金價格大幅上漲。之後,黃金價格回落,股市上漲,上述情況的出現都是受情緒的影響。其總結稱,情緒對短期波動的影響權重非常大,一般在50%左右。只有在牛市的早期恢複階段和牛市的中期,情緒的影響會小一些。“所以,對於股市的波動可以看得淡一點。當大家都恐慌的時候可能就是一個機會;當大家都非常樂觀的時候,可能蘊藏著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18

宜信唐寧:財富管理行業的核心是資產配置

2月23日,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在宜信財富2017年資產配置策略指引開年分享會風險會上表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最大的機會在於資產配置。

唐寧稱,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的問題、根本性的目標,就是要幫助高凈值人士以及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家庭實現資產配置。

整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已有萬億市場規模,未來10年、50年都會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唐寧認為。

在唐寧來看,資產配置並不是每個類別隨機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風險分散。而是每一個資產類別都要做好投資,並針對每個資產類別要形成獨特的投資策略。

唐寧認為,財富管理行業持久發展的標誌在於高凈值人群,中產階級有一套科學、穩健、均衡、長效的資產組合,並且可投資資產能夠得到很好的配置。

對於未來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資產配置,唐寧認為,高凈值客戶、超高凈值人群因需求比較複雜,將會由財富管理專家、理財規劃師去協助生成資產配置組合。而對於可投資資產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的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在無法享受專門的人工理財規劃師幫助時,可以利用手機或者機器人進行資產配置。

在資產配置標準、資產配置組合方面,唐寧表示,資產配置的“黃金三原則”,即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以FOF的方式超配另類資產,可以有效覆蓋全球各個資產類別的資產。

在跨地域國別配置上,唐寧建議,要做好海外資產的有效配置,僅僅做好人民幣資產的配置是不夠的,要先把資產配置於美國,然後尋找其他國家資產配置。

中國高凈值客戶現在面臨的挑戰是“三少一多”:固定收益類太多,房產投資太多,人民幣資產太多,而可投資現金流較少。對此,唐寧稱,要跨資產類別配置資產,各大主要資產類別都要有對應的配置,分散任何類別的系統性風險,通過對沖基金,量化策略以及其他各種策略,試圖尋找回報機會。

利用私募股權,在企業的發展初期,成為原始股的擁有者,往往有機會獲取較高的回報,但又面臨著很多風險。“如果投資者通過母基金投資另類資產,會極大境地投資風險。另外,由於母基金受市場波動影響低,在波峰實現退出時,會享受時間和複利帶來的紅利”,唐寧稱。

另外,對於超高凈值人群來講,唐寧建議,“要超配另類資產,做中長期投資”,凡是沒有短期現金流需求的資金都可以做中長期配置,用母基金的方式作長期投資是優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03

魔術師資產配置(2017年2月結)

每年2、3月期間都係港股公佈業績的旺季,不出所料匯豐控股(00005.HK)因成績差強人意而終於回落,拖累沉船基金亦有所下調;尤幸組合內的宏利金融(00945.HK)與及摩根亞洲股息(人民幣對沖-每月派息-現金)表現尚可,撐住沉船基金整體表現。尤其是係摩根亞洲股息(人民幣對沖-每月派息-現金),近月可謂賺息賺價,明明係有貨幣對沖(應該係怕亞洲股票以各國貨幣結算,如果人仔升而各國貨幣下跌則會導致匯價損失,所以「貨幣對沖」應該係買咗人仔升),在人仔下跌的大環境下應該無運行才對,不太可能「賺息賺價」,呢點暫時存疑,等魔術師有空時再作研究。沉船本月收報$127.96,依舊領放。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66

【資產配置酉年策(一)】超配PE資產 下半年PE市場料有小複蘇

2017年,持有現金是最危險的資產配置!

2017年開年之時,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就曾公開表示,貨幣超發環境下,持有現金是最危險的資產配置。

事實上,經過了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後,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依然在一個快速增長的通道之中。中國光大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聯合發布《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15》(下稱《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中國各類資管機構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93萬億元,過去三年複合增長率51%。

《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資管市場管理資產總規模將達到174萬億元;其中,剔除通道業務後規模約149萬億元,2015-2020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7%。進入酉年,宏觀經濟的企穩,以及貨幣的新變化,為整個資產管理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基於此,第一財經計劃從資本市場、固定收益、資本市場、房地產等大類資產角度切題,推出“資產配置酉年策”系列。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市場表現強勁,募資及投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大幅攀升至725.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49%,並預計2017年中國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的募資額將持續上升。

看好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的不僅僅是普華永道。在日前舉行的宜信財富2017年資產配置策略指引上,宜信財富稱,在私募股權方面,建議投資人增加私募股權配置比例,把以FOF的方式超配另類資產的比例增加到30%。

但由於私募股權投資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風險分散就成了投資人需要考慮的因素,一般來講,很多財富管理公司是通過母基金來分散風險和優選資產的。

第一財經發現,在私募股權資產配置占比方面,另外一家財富管理公司——諾亞財富直接建議投資人通過母基金的方式增持占比為30%-40%。

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

“跨地域國別、跨資產類別、以FOF的形式超配另類資產”,這是宜信財富總結西方資產配置實踐提煉出的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

具體來看,跨地域國別配置就是資產配置需要做到地域的多元化,本土與國際配置,發達市場與新興市場配置;跨資產類別的配置,就如跨股市,債市,期貨,外匯等市場配置資產;超配另類投資中,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等。

波士頓咨詢公司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個人財富將保持12%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00萬億人民幣。其中高凈值人群可投資金融資產年均增速約為15%,至2020年高凈值人群可投資金融資產將占據中國整體個人財富的半壁江山,占比達51%。

但國內做資產配置的人並不多,大部分人的思維還是停留在過去的固收時代、房地產時代。

唐寧曾稱,無論任何人或者機構去承諾某個國家地區、某個市場、某個資產類別能穩賺不賠,都是騙人的。只有做好科學的資產配置,把資產充分的分散到不同國家、資產類別,用足夠分散的投資工具去進行投資,才是最佳的選擇。

私募股權資產配置比例增持

受市場環境影響,國內外的IPO及並購市場呈現出一定的波動性,2016年私募股權市場收益有所下降。

諾亞財富旗下財富管理平臺——歌斐資產私募股權投資合夥人張旭廷稱,從時間軸上來看,2005年到至今,私募股權的收益是下行的,但這種趨勢逐漸是理性的,是正常的。在私募股權市場上,仍有一些投資機會,對於中長期高凈值人群,建議優化增持占比30%到40%。

宜信財富私募股權合夥人廖俊霞也建議用母基金的方式增持私募股權的配置比例,去年比例為20%,2017年建議增至30%。她認為,2017年年中或者下半年私募股權類別市場有小規模的複蘇,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市場參與主體進一步多元化,大量的國家隊資金進場,市場上的資金還是非常充裕,成熟的投資人會根據市場的節奏進行調整;二是科技前瞻性強的版塊活躍度預期有所提升。

廖俊霞稱,私募股權具有不確定性,通過私募股權母基金配置資產可以減少不確定性,從長期來看獲得可控風險類的相對確定性的收益。

在未來私募股權投資的機會方面,廖俊霞看好互聯網、IT、金融科技、醫療健康、智能制造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另外,“清潔能源的探索、高精尖儀器制造等,在轉變生產模式進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存在大量投資機會”。

張旭廷認為,私募股權方面,比較看好創新行業,具體包括大數據、雲計算、高科技行業、人工智能,以及高頻、剛需的消費行業大有可為。

清科私募通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募資額達到8297億元,同比增長29.5%。

隨著包括政府引導基金、保險基金國有企業資金等“國家隊”的進入,國內私募股權基金募集規模或迎來新一輪的井噴。

避免兩大“雷區”

今年1月6日基金業協會公告數據表明,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再加上未登記完成的,全行業估計超過2萬家企業。

對此,廖俊霞稱,投資者應謹慎對待單一項目的投資“機會”。部分機構為了吸引投資者,片面誇大單一項目的回報,但不提示項目風險。作為個人投資者,對待單一項目投資機會要謹慎。

她建議,投資人要註意“多元化”的資產配置,從細分行業、投資階段、投資領域等多方面給予分散投資,而母基金是個人投資者進入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優秀資產配置工具。

另外,廖俊霞稱,投資人要分辨偽投資機會。在過往的幾年,市場上會湧現出非常多的偽投資機會,出現很多在5年內的私募股權母基金或者變相保證回報的私募股權母基金,這完全違背了私募股權行業的正常邏輯,投資者應從行業的投資本質和基本邏輯出發,謹慎選擇私募股權母基金進行資產配置。

普華永道北京咨詢部主管合夥人盧玉彪表示,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們應追逐具有“中國視角”並符合其發展戰略的標的,同時註重地理和貨幣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33

魔術師資產配置(2017年3月)

近月投資界的「盛事」乃一眾本地財經blog演的偶像、「股神」畢菲特(Warren Buffett)跟人打賭,以被動式標普500大破對沖基金組合,講緊嘅唔係一年半載,而係「無限補時」去到「十年」咁耐:
Warren Buffett Just Revealed the Best Investment Most People Can Make
由於魔術師資產配置的年結將至,又係時候先由觀察名單開始着手,由其是係比較頻密買賣,多數用來作微調比例用的沉船基金,在在需要注入新血。既然如此,唔似一眾本地財經blog演咁話就話拜畢老為師,但一唔買股神旗艦Berkshire Hathaway(不論A、B股皆如是)、二只着重股息(Berkshire Hathaway都唔派息嘅)、三又唔買指數 ETF,魔術師一於就坐言起行,將股神推介的 Vanguard S&P 500 ETF (VOO.AMEX) 及其笨土版領航標普500(03140.HK)放入觀察名單,以作日後微調投資比重之用:
(圖片來源:Vanguard Hong Kong:S&P 500 Index ETF (3140),2017年3月4日)
要留意的是,03140的管理費要0.18%,以資產值來說就是 HKD157.4millx0.18% = HKD0.283mill;而美帝版的管理費只需要0.05%,但由於資產基數大的關係,收入反而有USD292.4billx0.05%=USD0.14bill,美帝真係一係手指尾都捽得死我城,直叫我城的金庸才進情何以堪:
(圖片來源:Vanguard S&P 500 Index ETF (VOO),2017年3月4日)
其實美帝市場內仲有幾隻標普500 ETF 可供選擇,好似 SPDR S&P 500 (SPY.AMEX) 同 iShares Core S&P 500 ETF (IVV.AMEX) 咁;不過前者的管理費偏費(共0.945%);而後者雖然管理費較 VOO 平0.01%(共0.04%),但卻是平水交易,相較之下 VOO 可以 trade in discount,而且仲有我城版本同埋股神加持,所以 VOO 便秤先少許。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78

銀行理財資產配置酉年策:債券配比下調 權益類投資回暖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記者會就資產管理問題回應稱:“一行三會已經就大的問題初步達成一致。理財產品市場有些混亂,套利機會太多等。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在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還可能提升到更有效的層次。”

在今年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簡稱MPA)考核、銀行理財“新規”醞釀出臺、“資產荒”依舊困擾著資管市場的多重考驗下,最牽動整個市場神經的是2017年將現資管行業“大一統”的監管格局。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資管市場中規模最大的銀行理財資產管理將何去何從?

從多位資管人士的觀點來看,2017年權益屬性資產總體好於去年,今年銀行理財將會適度加大權益類委外產品的投資力度,相應下調債券配置比例,同時,尋求資產證券化、PPP等領域新的投資機會。

資管新變局

自2016年起,央行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MPA,通過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個指標對金融機構綜合評估,從而加強逆周期調節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

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即從以往的關註狹義貸款轉向關註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等納入考核,以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實施一年以來,央行不斷完善對銀行的MPA考核指標,最牽動資管市場神經的是,今年一季度銀行表外理財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考核,這將直接影響銀行理財規模增長及配置領域。

而眼下銀行表外理財首次納入MPA考核的時點將至。一位大型券商委外業務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較於年初債市行情,銀行顯著關註流動性管理,投資偏謹慎,目前企業再融資債券收益有吸引力,市場因素已回暖,但監管因素影響加大。眼下銀行將迎MPA考核季末時點,中小銀行的壓力較大,部分銀行出售資產以降低規模,預計一二季度監管考核壓力較大。

而央行牽頭發起的“大資管統一監管”框架一石激起千層浪。央行內審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的曝出在業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資管業傳統的行業分類監管模式或將被打破,功能性監管或將成為主流。兩會期間,“一行三會”高層也均對統一監管標準進行了公開表態。

業內認為,一旦新規落地,銀行理財的發展方向或繼續向“調結構、穩風控”方向轉變,理財規模增速將進一步放緩。比如《指導意見》的一條規定:“禁止表內資管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而目前銀行表內資管主要是保本理財,該規定將直接對銀行資管長期存在的“剛性兌付”潛規則構成挑戰,這對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沖擊頗大。

在面臨強監管、統一監管政策風險的同時,在美元步入升息通道、資產收益率走低的行情下,資管市場普遍深陷“資產荒”的泥潭,銀行資管亦難獨善其身。

一位股份制銀行戰略部研究員對記者表示,今年銀行發揮的余地很小,產業結構是最大的約束。對銀行來說,過去主要側重營銷能力,而且主要是在負債端,現在經濟下行周期,盈利模式轉變不過來,造成資產配置真空,符合銀行收益風險偏好的資產稀缺,出現“資產荒”。

對於“資產荒”對於銀行資管影響,資管行業資深專家羅苓寧在某檔資管類音頻欄目提到:“資金荒”出現後資金成本的下降需要一定的過程,而對資產端的傳導也存在一定的滯後,在這樣的矛盾下,銀行理財獲取相對低風險高收益優質資產的難度有所增加。銀行理財會立足優先保證整體流動性與成本可控,這在2017年將成為各家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基礎。

債券配比降低 看好權益類資產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是一位投行家曾對本報記者闡述應變市場的生存之道。受監管趨緊、市場持續變化等多種因素交織,近30萬億元銀行理財的資產配置方向將何去何從?哪些資產是波詭雲譎的市場中亟待挖掘的“確定性”?

對於今年的資產配置策略,民生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鄭智軍近日在銀監會例行發布會上透露,一方面,在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衍生品市場、大宗交易市場資產輪動中尋找配置機會,持續推動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轉化。另一方面,分散配置,在債券市場、資本市場、信用市場領域進行分散配置,同時加強海外投資配置。

上述研究員表示,銀行應收賬款下的投資業務監管趨嚴,現在中小銀行的同業和表外資產都已經超過了信貸資產,加上同業存款在內的主動負債比重過高,也增加了資產負債表的脆弱性。債券市場接連發生的信用違約事件,勢必引起監管部門重視並會出臺監管政策進行整肅,這會影響到銀行的債券投資、委外投資等業務。

民生銀行副行長李彬補充表示,鑒於目前市場資金面比較緊張,美元利率步入上升空間,可能會對資產管理中債券投資組合比例有適當的降低。

據記者了解,債券配比下降並非只在一家銀行出現。“一季度受到央行MPA考核影響,我們配置目前處於暫停狀態,接下來配置的速度會放慢,今年配置類債券將大幅下降。”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管部人士告訴記者。

而在下調債券投資比例的同時,權益類資產的偏好也隨之上升。

羅苓寧的觀點指出,展望2017年,全球債券市場的調整可能不可避免。全球範圍內大類資產比較,經過風險釋放,權益類資產可能凸顯比較價值優勢,尤其是未來受益於全球財政政策的中國資本市場。預計2017年銀行整體會加大對權益類市場的關註力度,但也不會步伐太大,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仍會保持一個穩步增長的態勢。具體來看,股票二級市場會有結構性機會,銀行會繼續通過委外、FOF(Fund of Fund,即專門投資於其他投資基金的基金)、MOM(Manager of Managers, 即管理人之管理人模式)等方式進行參與,追求合適的風險收益比;同時量化領域在監管政策會適當修正的前提下擁有較好的投資機會,銀行理財通過優秀管理人的選擇和投資策略的組合力爭獲取超額收益,並可與打新等策略相結合。

“今年整體偏空不會太激進,二季度前以防守為主。”談及銀行理財委外業務的資產配置,一位券商固定收益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二季度前看好消費類等中小板塊股票,三、四季度後債券市場有投資機會,看好部分成長類股票,整體以債券配置為主,根據客戶需求部分資產會配置15%左右的股票比例。

上述券商委外人士也表示,銀行債券收益率下行,利差收益不及預期,債券比例下降是普遍行情。囿於銀行成本和收益壓力,綜合考量監管、市場因素,大類資產配置將加碼二級市場策略、股債結合、量化投資等偏穩健的權益類投資。

挖掘資產證券化、PPP投資機會

東邊不亮西邊亮,在債券市場經受去杠桿的苦痛時,資產證券化市場迎來超萬億的繁榮發展。中誠信國際統計顯示,2016年銀行間市場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共發行108單,發行規模3908.53億元,自2012年重啟以來累計發行規模達11135.01億元,突破萬億元,基礎資產類型和發行主體不斷豐富創新。

相較於傳統的債券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溢價優勢比較明顯,資產證券化品種成為目前各家銀行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理財產品。

事實上,之所以資產證券化受到銀行資管的青睞,是因為兩者的對接有著天然契合度,銀行理財“非標轉標”的動力能為資產證券化的大發展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在羅苓寧看來,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非標轉標的需求旺盛,資產證券化則是非標準化債權向標準化債權轉變、實現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作為發起機構,銀行資管可以將本行理財資金投資的債權類資產打包出售給特殊目的載體,實現資產剝離,並作為委托人牽頭整個ABS項目的落地。作為證券化資產的投資者,銀行理財資金可以在資產符合準入條件的情況下投資市場上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理財資金體量龐大,資產配置能力強,能夠為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鄭智軍則表示,民生銀行一直持續跟進資產證券化產品市場,制定相關的投資指引,也挖掘一些優質資產評估,逐步提升對公共事業類、政府和優質企業客戶吸引類、大消費類、創新類優質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投資。

同時,資產證券化產品種類也在不斷豐富。就在3月10日,華夏幸福固安工業園區新型城鎮化PPP項目供熱收費收益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發行,備受市場期待的首單PPP資產證券化項目正式落地。預計後續PPP證券化產品將相繼湧入市場,為投資者提供新的產品選擇。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伴隨PPP項目的發展與落地進程加快,資產證券化產品將逐步滲透到PPP項目當中,成為增強項目流動性,實現再融資的重要渠道。理財資金體量龐大,資產配置能力強,能夠為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41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繼續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不能只記得目標,而忘記改革。”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3月18日在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失衡,要繼續從範圍和手段上進行深化,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18日上午開幕的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門設立了“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論壇,就中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討論。

楊偉民在會上表示,實體經濟存在供給結構性失衡,首先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原因,一是中國長期處於經濟快速增長階段,有面向低端消費為主的結構性特征,產能也是面向低端消費需求。現在情況發生變化,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中高端消費迅速擴大,原來低質產能就變成過剩產能。二是人口結構變化,與原來人口結構相適應的家電、汽車等產品,需求減少。如果將這種結構性需求變化,認為是周期性變化,而進行總量刺激,就會加劇供需結構失衡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種失衡?楊偉民認為,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他表示,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在許多領域已經取得進展,但是力度還要加大。“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楊偉民稱,深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範圍和任務的擴展,二是手段要深化。不僅要盯著去產能的目標進行管理,還要研究市場化的手段去實現,不能只記得目標而忘記改革。

在他看來,當前需要改革的制度、需要完善的機制有很多,比如國企改革不到位、財稅體制改革不到位等。一方面,在煤炭等產業當中,國有資本占比依然比較大,沒有完全按照市場化機制進行運營;另外,去僵屍企業,如果沒有財稅體制改革配套,地方政府也會不積極。因為去掉僵屍企業,對地方政府直接的影響會體現在稅收減少,銀行不良貸款的情況也會體現出來。

楊偉民表示,中國目前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通過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去替代過去傳統產業。比如在養老領域,這樣的變化已經有所體現。

“傳統商業在下降,未來失業的人有可能會增加,但是也可以看到養老護理人員的需求非常大,特別是有專業護理技能的人員比例非常低。”他介紹稱,中國有670萬張養老床位,但是養老護理人員只有57萬,有執業資格的只有不到10萬人。今後可能會有摩擦性失業(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但是可以經過培訓,轉到護理行業。過程要通過市場化方式,但政府也會加大職業培訓、轉崗培訓力度,去年中國安排了1000億元資金支持轉崗及為再就業提供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70

IMF副總裁張濤:全球經濟增長來自創新和資源有效配置

3月18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經濟峰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開幕,今年論壇的主題是“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

峰會的第一場論壇圍繞”世界經濟如何穿越不確定性“展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張濤表示,全球經濟複蘇已經出現了一些向好的勢頭,但目前也面臨著來自於金融、政治局勢等領域挑戰。在他看來,增長一定是來自於創新和資源的有效配置。今後,國際社會需要通過加強合作,讓經濟發展更加包容、均衡,讓全球各層級人民都能從增長中受益。

張濤表示,全球經濟複蘇的動力在不斷增強,可以看到去年全球實現了3%的增長,今年的增長預期為3.4%,2018年是3.6%,確實可以看到複蘇的前景,可以看到一些積極樂觀的跡象。

“當然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讓增長更強勁,可以讓增長的益處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而通過合作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他稱。

講到不同的經濟體對於全球經濟複蘇的作用,張濤表示,新興市場依然是重要引擎。

張濤認為,在過去幾年,新興市場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大約超過70%的貢獻,今後還會按照這樣一個比例,尤其是新興市場中的亞洲國家,還是會引領比較穩定的發展,比如中國、印度等國家。除此之外,其他發達經濟體也有向好的勢頭。可以看到的是美國的財政刺激手段已經準備就緒,歐洲雖然比較緩慢,但也在在繼續複蘇,這些都是利好。

不過,張濤同時指出,在全球經濟複蘇的進程中,同樣面臨著一系列比較重大的挑戰,眼下較大的挑戰就是來自金融領域,特別是美聯儲加息以後的情況。此外,還有一個挑戰來自於政治局勢的發展。目前,經濟一體化進程受阻,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要讓經濟增長能夠惠及底層的民眾,讓全球人民都能從增長中受益。最後,增長肯定是來自於創新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增長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影響和後果,應該通過努力讓全球發展更包容、更均衡。”他說。

他也指出了目前一些經濟複蘇所面臨的問題。比如,一些發達經濟體要解決公司負債過高等問題,需要清理資產負債表;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應對新形勢需要比較穩健的宏觀審慎監管的金融市場。特別是中國正在探索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如果能夠成功,對中國和世界都是有益的。

“國際社會必須加強對經濟合作領域的承諾,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怎麽去增加開放性、經濟的包容性,如何提供更多的機會。”他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71

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個別保險公司激進配置金融資源的模式必須徹底改變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應邀在2017年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就我國保險業發展的趨勢、挑戰等內容進行發言。梁濤認為自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業在全球範圍內崛起,開創了全球政治、經濟發展史上百年不遇的變局。近年來,中國金融業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市場化水平大幅提高,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凸顯,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提升。但是,在全球金融大變革、大激蕩的時代,中國金融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今後一段時期,中國金融保險業發展需要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立足於全局把握好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對金融保險業來講,立足全局就是要回歸本源,發揮好其本質屬性和本能,絕不能脫實向虛、自我循環和過度投機。保險業回歸本源前景廣闊,無論是服務於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醫療保險體系的建設、還是服務於災害管理體系的建設或者是社會管理體系的建設,都具有巨大的潛力。如果超越了金融發展階段,脫離了人民真實需求、脫離國家發展戰略、脫離經濟的客觀規律,激進的負債和激進的投資必將走向發展的死胡同。

第二、要立足於國情把握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對金融保險業來講,立足國情就是要兼顧效率和公平,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方面的作用,保險業作為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資金融通機制和社會管理機制,是發揮政府與市場兩種優勢天然的橋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著力推進大病保險制度,就是利用保險機制解決大病保障這個世界性難題的重要制度創新。

第三、要立足於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把握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趨勢。歷史證明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世界產業大變革、經濟大發展和全球振興格局的大調整。對金融保險業來講,每一輪技術革命都會帶來保險業技術工具、組織形勢、管理體系、發展範式革命性的變化。當前,以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洶湧而來,每一個企業或行業,要麽主動適應這一浪潮並發展壯大,要麽在消極被動中趨於式微。保險業和監管必須積極擁抱新一輪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發揮保險業服務全局的功能作用。

第四、要立足於國家安全的大局,把握金融保險業的發展趨勢。金融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基石,當前我國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面臨國際地緣政治、國內產業升級、國內社會穩定等諸多問題,都有可能與金融保險業的交織起來,使金融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形勢。對金融保險業來講,立足於維護國家安全的大局,就是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來思考問題,在金融改革發展的問題上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發揮保險業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行業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個別公司激進集聚配置金融資源的模式必須徹底改變。從監管角度來看,需要在政策引導上下功夫,在規則上補短板,在政策上出重拳,更加強調穿透式監管,切實發揮好金融監管的防線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28

魔術師資產配置(2017年3月結)

又係魔術師每年年結的時候,適逢公司多嘢做,公私兩忙之下實在透不過氣來。好在今年3月31日是星期五,剛好給魔術師一個周末回氣計下數。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