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限制級的大王牛仔褲終於要上市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1100.html

每天一張限制級大片,Alexander Wang就是這麽推牛仔褲的。

自從一周前 Alexander Wang 臨時在 Instagram 上神秘發出了即將銷售牛仔褲的消息之後,就引發了各大時尚媒體的關註。但似乎是故意為了吊大家胃口,此後大王表示將以“一天一張大尺度廣告片”的方式一點一點揭開這個新系列的面紗。終於,12 月 8 日,將所有廣告片發完後,Alexander Wang X Denim 正式登陸美國市場和網上商城。

除了接下來的幾個大尺度廣告片,從 Alexander Wang 的網站還可以看到 Anna Ewers 穿著這 9 款牛仔褲的“正常版” Lookbook 以及一個視頻廣告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05

經典重溫:大佬級的投資分析框架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35

經典重溫:大佬級的投資分析框架
作者:李國飛

本文為2010年現已退出江湖的原基金經理李國飛先生在北大的演講,李國飛是投資界的一前輩高人,此文全面闡述了投資學。推薦給大家。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能和北大的年輕校友們一起探討投資的一些理論。


我對投資理論研究一直就很有興趣。95年進入這個行業,從操盤手到基金經理到出來自己做,感觸和體會還是很多的。


投資是項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資體系龐大而且複雜,就象一座很大的森林,我們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很多年以來我都這麽做,持續思考,但一直沒有做系統性的總結。所以今天我也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資的一些重大領域的理論框架。


今天的講座,我的想法是和大家交流一些東西,而不是我要教導大家什麽東西。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個部分:宏觀經濟、股市波動性、公司經營和公司估值。在投資這座森林里,這四個分支是比較重要的,對每一個分支我們都需要花很多心力去研究。以我認為,投資就是要不斷建立一些理論框架,並在情況發生改變後有勇氣不斷打破它而重建。我們看巴菲特、費雪等大師,都有非常清晰的理論體系,操作背後都有一套投資哲學在支持。我們也是在努力學習和思考他們的投資哲學,所謂“有緣人得之”。我希望能夠學習他們的精華,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自己的體系。


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黑天鵝》,它的主題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資模型,去管理我們日常的投資。投資風險可以用一條高斯曲線來表達,大部分風險都在某一個區域里面,我們努力去規避最主要的這樣一些風險,但是一次極小概率意外的出現,就可以顛覆一切,將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財富從而化為烏有。但我想,巴菲特從60 年代做投資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所謂黑天鵝事件,他不但存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麽做到的?2008年《黑天鵝》這本書的出版,讓投資界很震驚,都在反思。黑天鵝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應對,讓我們的資產不斷增值,活得更好。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我談談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我認為,在市場的每個具體階段,我所研究的這四個分支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矛盾,有些非常敏感的因素。如果我們不能挖掘出在這個階段里最核心的矛盾是什麽,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還不夠努力,我們還沒有挖掘出本質和規律所在,所以要不斷去探求。過一段時間新的情況出來了,最核心的矛盾改變了,我們又要重新挖掘。我們始終要努力抓住最核心的矛盾。


其次,這四個理論框架里的每一點,我都希望與巴菲特的投資思想作一個印證。巴菲特對這些問題都有論述,零散地分布在巴菲特的年報和各種訪談里面。巴菲特在投資界的修煉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界。他的很多說法,我們要加以印證。我自己感覺這幾年我們國人對巴菲特的理解很粗疏。中國人很喜歡以簡馭繁,不少人把他的投資理念簡單理解為不管宏觀面、買了好股票就長期拿著不放就能賺大錢,這種絕對化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所謂巴菲特的信徒在2008年都吃了很大的虧。有些地方是我們誤解了巴菲特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巴菲特講的不清楚。


一.宏觀經濟分析


(一)用“單一規則”分析經濟周期


研究經濟就是研究周期。我嘗試用“單一規則”來分析經濟周期。“單一規則”是借鑒弗里德曼的說法,他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的調節都是通過貨幣的吞吐(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一切經濟的變量,都和貨幣有關系。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政府只需要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就可以了,方法就是將貨幣供應的增長率相對固定,這就是所謂的“單一規則”,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幹預,市場會自己進行調節。這是弗里德曼最核心的思想。


70 年代開始,美國采取這種方式成功解決了通脹和失業率較高同時並存的經濟難題(這是凱恩斯主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之後,這種貨幣主張被很多西方國家所接受,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理論。但是顯然,我們國家並沒有這麽做。


(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這是弗里德曼最著名的論斷。通脹這個詞語容易產生歧義,CPI 並不是最好的指標,貨幣購買力這個名詞可能更好,大家更容易理解。最近幾年貨幣發的很厲害,買房子越來越辛苦,教育醫療等支出也讓老姓感覺很頭疼,我們的購買力水平顯然在嚴重下降。我認為,我們可以用貨幣發行總量的變化大致估算貨幣購買力水平,具體到某一項資產價格,我們可以用供求關系來加以判斷。我們可以用這種辦法來分析房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比如勞動力,高善文的一篇報告說,2007 年下半年我們國家已經邁過了劉易斯拐點,農民工不僅僅要求滿足最低生存需要就算了,他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勞動力供需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工人工資在上漲,農產品價格也漲得很厲害,由於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困難,因此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會長期維持,發改委說是有人故意炒作,這是推卸責任的做法。CPI 會長期比PPI 漲幅高,這也是由於勞動力價格上漲引起的,韓國和日本在邁過了劉易斯拐點後,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判斷有色金屬價格,全球量化寬松條件下,不僅中國資金起作用,全球資金都起作用,當然只有漲了。怎麽去衡量貨幣供應量呢?有很多指標,比如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M2/GDP 等,後面還有介紹。


此處刪除一些關於當年經濟方面敘述。微信字數只能在2萬字以內。


(五)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教導我們潛心研究公司而不必關心宏觀經濟,這種認識是錯的。1968 末他關閉合夥基金公司是很明智的,後來美國經濟和股市都陷入長期的調整。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巴菲特的公司資產有四五百億美元的現金,一直都沒有做大的投資,直到金融危機之後,他才開始大規模投資,能用的現金都用完了,而且還采用發行新股方式收購鐵路公司。他是這波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觀經濟的高手。判斷非常準確。宏觀面對股市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想做好投資,不花心思研究是不行的。


二.股市波動性


(一) 鐘擺


經驗表明,投資者的情緒總是從極度悲觀到極度樂觀,股市因此總是大幅波動。股市的波動性恰如一個鐘擺,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波動,就有機會,有大的波動,就有大的暴利的機會。一方面我推崇價值投資,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選時遠比選股更重要。我們要作判斷,在股市的低潮要盡量回避,在高潮時也要有減持的勇氣。有一個知名投資人趙丹陽,2007 年3500 點時就清倉了,後來股市漲到6000 多點,利潤最豐厚的一段他是完全沒有享受到,我想他是不是建立了一個模型,認為3500 已經估值到頂了,因此就不玩了。這很可惜。股市的波動性非常複雜,也非常吸引人,我們要掌握其中規律。


(二) 股市和宏觀面直接緊密相關


宏觀面對公司業績、整體融資環境和市場信心都有重大影響,直接影響股市。我想股市大的波動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觀面的變化。經驗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觀面見頂之前三至六個月見頂,在宏觀面見底前三至六個月見底。


(三)股市波動的本質是資金的運動


錢湧向哪個公司,哪個公司價格就會上漲。股價波動,最本質的的原因就是資金運動。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也是解釋資金運動的其中一種理論,而不是相反,公司有競爭力,業績不錯,因此大家長遠看好它,資金追捧它,因此股票價格就上漲了。有很多不同的投資理念,實質都是解釋特定情況下一些資金的運動規律。股市資金運動可由以下幾個因素作出判斷:


1.貨幣增速


研究市場資金動向的指標,比較敏感的有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等。有很多實證分析,非常值得重視。給大家展示兩幅圖,上面這幅圖很有名氣,是招商證券的研究員羅毅寫的,叫《M1 定買賣》,發表於去年11 月份3300 點左右的時候,當時M1 的增速達到34%, 他說市場很危險,是極好的賣點,市場可能會回調兩成至2300 點,不幸被他準確言中了。他從數據推演出,從1996 年到現在,如果每次M1 增速接近10%就買入股票,超過20%就賣出,投資標的是深成指,從1996 年到09 年11 月,投資收益率是95 倍。


高善文也有一篇報告《錢多了,錢少了》分析M1—M2的剪刀差,判斷股票市場資金的充裕性,從而做出買賣操作,也挺有見地的。


2.PE\PB


市場整體的PE\PB 水平是衡量市場整體估值水平比較好的指標,也是評判資金參與投資股市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指標。2001 年最瘋狂的時候,兩市整體PE 是70 倍。2007 年10 月,市場6200 點,歷史新高,當時深市PE 是69 倍,上海是50.6 倍。目前全體A 股PE 以中報來計算22 倍,去除銀行股後是30 倍,如果再去掉兩油和煤炭,整體PE 大概36 倍。中小板55 倍,創業板74 倍。PB 水平大概4 倍,去掉銀行股大概是3 倍多一點。毫無疑問目前創業板和中小板整體估值絕對是過高了。情形就像00 年的網絡股狂潮,估值高得不可議,但大家會說,公司業績增長很快,股價還能漲。類似的情形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每次泡沫發生前,都認為這次沒事,因為這次和以往是“真的不一樣了”,但結果呢,“每次都是一樣”的。目前創業板的泡沫是很明顯的,是不可持續的,什麽時候破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比幾個指數,恒生指數,以今年計算16 倍左右,道瓊斯是14 倍,標普500 大概15 倍。歷史上道瓊斯平均是20-25 倍,納斯達克高一點,25-30 倍左右。這麽看美國香港還可以,A 股總體來看也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了,中小板和創業板很高,這個泡沫需要慢慢消化。


3.資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脹率直接相關。利率的倒數往往是市場的價格中樞,即常態下可接受的PE 水平。如果利率不斷下調,那合理PE 也要調高。日本股市的PE 有五六十倍,因為日元的利率將近零。在美國,一個經驗是,如果利率低於4%,即使利率再往下調,投資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 也就是25 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場PE 也很難往上調到那里去,這是為什麽呢?原來,從70年代起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脹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平。我查了一下1997-2008 年金融危機未發生前11 年的數據,美國的通脹率在3%左右。大家預期即使現在通脹高於4%,,美聯儲也會想方設法壓低通脹至4% 以下,這就是利率低於4%之後,美市PE 往上調整會出現鈍化的原因。今年10 月19 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在一個重要會議上說,大部分貨幣官員認為核心通脹率應保持在2%或稍低的範圍,這是伯南克在公開講話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一個具體數字作為美國央行的通脹目標。現在很多分析認為,美國維持這樣的低通脹水平可能會持續多年。如果市場普遍這樣認同了,那我認為道瓊斯指數可以有系統性的提升估值的機會,也許合理的PE 水平就不是25 倍了,說不定市場可以接受30 倍左右的水平,現在道瓊斯的PE 只有14 倍,所以我對美股挺樂觀的,美股創新高相信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港股的利率也很低,也可能跟隨美元利率長期維持,港股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4.換手率
市場能不能上漲,要看多空雙方的力量比較,換手率非常值得重視。在低點往往成交極度萎縮,因為想買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為想賣的人多了。雖然說買和賣的金額無論在什麽點位都是均等的,但實際上決定方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比較高的位置換手率急劇擴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號。我最近測算了一下,10 月26 號那一天,深滬總市值是31 萬億,流通市值是19.4 萬億,成交金額約5200 億,換手率(成交金額/流通市值)2.7%,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1.68%。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換手率分別都超過5%。看看2007 年10 月份,平均總市值28 萬億,流通市值8.91萬億,平均成交金額1951 億,換手率是2.18%,平均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0.697%。現在的換手率比當時的換手率還要高。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當時的兩倍以上。所以,這麽高的換手率不是很好的事情,由此判斷A股的上升空間可能有限。現已經達到5000 億了,上到3500 點就需要6000-7000 億,上升到4000 點可能需要8000 億水平,能持續嗎?


看看香港,10 月26 號,總市值20.8 萬億港幣,成交金額900 億,換手率0.4%,和歷史上的高水平還有較大距離,從這個意義上看,香港股票向上走的空間大一些。


(四)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是索羅斯提出的。我覺得沒有比它更好的解釋市場波動性的理論。有人總結,在投資方面人類常見的情緒有16 種,比如代表性效應:認為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錯誤共識效應:高估與我們所見略同者的人數;選擇性認知:只願意聆聽有利於我們判斷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置之不理。人類的這些情緒會影響股票市場的表現,索羅斯據此提出了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的核心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會互相影響。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預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市場走勢,甚至改變市場原本可能的走勢,一個大的趨勢一旦形成後,二者會互相加強,互相鞏固,直至“無可動搖”,索羅斯稱之為“加速期”,當認知和真實差距很大時,形勢就會失去控制,直至逆轉。


這個理論,有點抽象,但很有意義,操作性也很強。他根據這個理論有過多次成功的操作,當然也有失敗的。他的做法是,冷靜地研判市場會否出現一個大的趨勢,先做一個假設,然後不斷根據市場本身及投資者情緒的變化,看這個假設的趨勢是否能夠確立,從而進行布局。這個理論里面,有一個“加速期”,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概念,可以據此研判市場是否在頂部或底部。我總結它有幾個特征:


1.市場形成高度的共識,包括分析師、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識。


2.在頂部時,總有些舉足輕重的公司進行大規模融資,市場解讀為利好,還要上漲。我最有印象是07 年8 月的時候,萬科以31 元,一個很高的價格,配股融資大概約100 億元,消息傳出之初,萬科的價格從20 多,一口氣漲到36塊錢去了。真正實施時,股價直奔41 元,市場把它解讀為重大利好。之後,萬科走勢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塊多(除權後)。


3.在底部時,一些舉足輕重的企業回購股票,市場不理不睬,還要下跌。我們看到04~05 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很普遍,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大量回購股票,但市場置若罔聞。因為很多時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自己的實際情況,高位時,它覺得可能高估了,會考慮以增發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錢,在低位時,它覺得,價格太低估了,這麽好的價格,我為什麽不買進它註銷呢?


4.在一個很短時間里,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會出現突然間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這要高度警惕,形勢可能要逆轉了。黎明前的黑暗,會特別的黑,登頂之時,有人會發瘋。


(五)旁觀者


下面我談談“旁觀者”的問題。


基於反射理論,索羅斯認為,一般人很難判斷股票市場的走勢,為什麽呢?因為你本身就是市場,你已經和這個市場融為一體,互相影響,你的判斷影響股市的走勢,股市的走勢反過來又影響你的預期。那我們怎麽能夠走出這個誤區,研判市場大勢呢?我想應該做個“旁觀者”,和這個市場若即若離,才能“旁觀者清”。如果和這個市場離得很遠,就很難發現本質、發現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種鎖碎消息充斥市場,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幹擾我們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我們要做一個bystander,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待市場,我們要離這個市場既遠又近,始終把握主要矛盾,客觀認識這個市場。如何做一個“Bystander”,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我而言,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這是成功投資的關鍵所在。


但是,非常難。(整理演講稿時,我想補充一點,就是“一個意見都不能提”。我多年前做投資總監,年少輕狂,無知者無畏,經常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指手劃腳,實際上公司是什麽樣子就是什麽樣子,從來就沒有因為你的意見發生過什麽改變。就如一個人是很難被改變的,一個公司亦然。企業經常環境非常複雜,不在第一線的管理層,根本很難根據形勢改變提出對策。我們提出的意見,99%不是廢話就是錯誤的,1%也許有點真知灼見,但是,如果是一個好公司,它自然會意識到,對一個壞公司,再怎麽提,也沒有用。如果我提出意見,我就會想,公司如果按我的意見這麽去做,經營方面就會如何如何。這往往是一廂情意的,而且會嚴重影響對這個企業的客觀判斷。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觀察,持續觀察!這是做一個“旁觀者”的重要一部分。)


(六)對巴菲特的誤解


巴菲特說過,紐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對他都沒有什麽影響。費雪也說過,在股市中有兩種掙錢的方式,第一種是掙股市波動的錢,第二種是掙企業業績增長所帶來的錢。聽起來,他們似乎認為研究股市的波動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長就夠了,價格波動和公司業績增長是兩件不相幹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買進一個好公司,預期長期會有增長,就不管股市了,長期守著它。07 年高潮的時間,這種論調很流行,有人買了萬科招行,就打算放個20 年,結果是損失慘重。實際上,巴菲特早就講過: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他說股市停市對他的投資沒有影響,只是想特別強調我們選股時要立足長遠,而不能太關心股市短期的波動。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他的話。公司上市後,就具備了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一家公司,要持續經營,另一方面,它是一個交易品種,就會有波動性。兩個屬性都很重要,都要研究。
巴菲特在高潮時會賣股票,在低潮時他很開心,因為買股票發財的時機又到了。07 年的時候,中石油,漲了5 倍後,他賣掉了。08 年,在金融風暴最激烈的時候,他不但把能買的錢都買了,而且還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收購鐵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個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的持股,不是一個概念。在08 年7 月,他曾經接受過一個電臺的采訪。他說,我之前的個人的投資100%是國債,現在開始是滿手的股票。不久後還有一次,他接受采訪時說,我的持倉里面大部分是富國銀行。大家可能認為他公司有什麽股票,他的個人投資也是什麽股票。公司持股在大跌時沒賣,他自己的持股也不賣。實際上,情況不是這樣的。市場不好的時候,他自己也曾經空倉,徹底空倉。而他的公司,目前股票倉位只占公司總資產的20%多,即使市場不好,公司的倉位也必須保持,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很多中國投資者並不了解這個情況。


另外我認為,投資股票跟做企業是不一樣的。做企業的時候,無論是高潮還是低潮你都要持續經營。不能說高潮的時候,就把它賣掉,低潮的時候再把它接回來,沒有這種事情。一些偉大的企業,低潮的時候它要抓緊時間進行收購,進行擴張。但是我們做股票不是那麽回事,高潮時把它賣出去,低潮時把買回來,才是明智的選擇。


而且,一個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它一定可以東山再起,因為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術方面的變化,一些管理團隊的變動,可能都會對它的持續經營造成致命的影響,有些坎可能過不去就過不去了。我們死守一個公司,風險實在非常非常高。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柯達,幾十年的大藍籌,現在一敗塗地。但我所說的意思不是指普通意義上的波段操作。我覺得中短期的波動,是難以預測的;但是一個長期的波段,周期方面重大的波段,是可以分析和預期的。我們一定要研究


三.公司經營分析


(一)公司本質:價值觀和執行力


我認為,一個公司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
價值觀,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點是它的願景,它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公司,第二點它如何定義和員工的關系,第三點它如何定義的和客戶的關系。這些就是價值觀的全部。


講個例子,萬科,我很熟悉的公司。它的願景是做一個純住宅的公司,至少在08 年之前是這樣,後來做了一點調整,也做一點商業地產。而且它想成為一個令人尊重的公司,它整體的住宅設計、質量,尤其是物業管理都做得很好。


它如何對待員工呢?它每年都會請蓋洛普做一個員工滿意度調查,一直都很高。它有非常尊重員工的文化,希望和員工一起共同成長,經常做培訓,並給員工不錯的的待遇。和客戶的關系呢?我買過萬科的房子,我覺得萬科的物業管理在行業里是遙遙領先的。它的服務理念,它對住戶的承諾真是非同凡響。所以它不但有價值觀,而且它是真正這樣去做的。雖然我幾年前就把它的股票賣掉了,但我仍然認為它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問一個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麽,他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只有最優秀的人,他會認真思考總結,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為人處事的哲學,他就是這樣做的。公司亦然。


執行力包括:一是員工賞罰晉升機制,二是質量管理,三是客戶關系管理,四是研發和創新機制。


(二)選股標準


1 .護城河
我評估公司是否優秀和強大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巴菲特常說的護城河,它的深度到底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認為無須第二個指標去評判。沒有比這更核心的東西了。護城河一般源於專利技術、服務質量或者產品質量。Intel,它的護城河是技術專利,萬科星巴克這些公司,它的護城河是它的服務和質量。形成很深的護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它的報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它的價值觀,評估它的護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公司“軟”的東西,比“硬”的東西更重要。企業經營非常複雜,而且變化很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公司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從長期看,護城河很深的公司,總是不斷會給人帶來驚喜;護城河很淺的公司,就會不斷給人帶來壞消息。你選擇一家公司,它有一個好的團隊,有很深的護城河,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你去預測它,其實是浪費你的時間,但你可以去跟蹤它,觀察它。我如此強調護城河,因為這是成功選股的關鍵。


2.三點標準
我這幾個標準是消費類公司的選股標準,其實稍稍修改一下,別的公司也適用。我自己是真的這樣去選股的。


第一:善待客戶。對於消費類公司,我們一定要註重客戶對它的產品有多滿意,投訴機制是否順暢。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戶滿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客戶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滿意,那多好的財務數據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善待員工。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他們會為身為公司的一員為榮。像萬科,畢業生如果能去萬科-----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他覺得挺驕傲的。在互聯網業,如果能到騰訊或者到百度,這個員工也覺得挺自豪的,能去這個公司很不容易啊,證明自己很優秀,他也願意為這個公司有所付出。我經常問他們員工工資收入水平,晉升是否主要是內部產生,每年是否有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要了解這些,就必須和公司的各個階層,包括高中低層都有接觸。要了解員工的士氣,最好的辦法是問最前線的員工,看他們是否滿意,鬥誌是否高昂,如果他們對公司諸多指責,那麽就要小心一點。我們要深入公司,和各級員工建立一些私人的關系。


第三:產品創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沒有經常推出新產品,賣得好不好。如果你是招行的股東,經常去他們的網點,看看他們的服務好不好;如果你是騰訊的股東,你可以下載他們的軟件,看看有沒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別的公司的產品性能上對比一下。要親自體會。商業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是利潤持續增長的保證。


最好的消費類公司的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有幸能遇到這類公司,就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目標。巴菲特當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美國中產階級就讀這份報紙,覺得是一種身份象征。你看鳳姐,她讀的是《故事會》《知音》這些,說明她品味很高,知識淵博,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你在星巴克一坐,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資了。騰訊的產品,當然由於最近和360 鬥,名聲不太好,你看很多年輕人,生活在QQ 上,聊QQ、玩QQ遊戲、QQ 空間、QQ 秀、聽QQ 音樂,偷瓜偷菜等等,當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就發現它的黏性特別強。


如果一家公司它的產品有這種特質,往往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如果它的產品甚至能達到某種壟斷的程度,那就更好了。再舉騰訊這個例子,這次名氣受損得厲害。但是雖然你覺得不好吧,但最後大家還是要用它。壟斷就是這麽好的一件事情。雖然你不滿意,但是又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東西,只要就用它了。企業總會有些行差踏錯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壟斷性的產品,就能始終維系和客戶的關系,有巨大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碰到順境的時候,它會比任何對手都要增長迅猛。所以碰到壟斷型的企業,市場會給很高的溢價。像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基本是這兩大寡頭壟斷了中國的某個細分市場,具有很強的提價能力、議價能力。對投資而言,壟斷是比較好的事情,是重要的戰略投資標的。


從財務角度來看,簡單談談,我們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負債,最後不負債。依我的選股標準,如果公司的毛利水平沒有40~50%,那根本連看都不要去看它。毛利水平很低的公司,降價的時候,風險很大,抗通脹的能力很弱,不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的標的。


(三)公司的生命周期


我把一個公司的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平臺期和衰落期。長期投資於不同周期的公司,獲得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它到底處於什麽的一個階段。我最喜歡投資的公司,是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它已經脫離了初創期的危險,公司業績開始大幅成長,那麽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處於平臺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長期投資的,最多只有一些階段性的交易機會。


整個成長期,我把它再細分成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接著進入平臺期。我先給大家介紹這個概念,到後面談到公司估值時再和大家詳細討論,這關系到股票買點和賣點的問題。


那麽我們怎樣判斷公司處於成長期的什麽階段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從四個方面判斷:首先,要看市場容量,有時候要看細分市場的容量,韋爾奇有個“數一數二”的策略,是指在細分市場里數一數二;第二,看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如果份額已經很高了,那就意味著成長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比較低,業績增長的潛力就大些;第三,要看公司新產品儲備;第四,要看它的並購策略,尤其對科技公司。


(四)巴菲特的遺憾


巴菲特常有談論選擇公司的標準,他非常強調護城河,但是,很少談論公司處於什麽成長周期,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甚至誤導了不少中國投資者。實際上,從98 年開始,他的股票投資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資只有中石油和比亞迪,但相對他管理的資金規模,金額都不大。在98 年之前,他有過非常成功的投資,例如吉利剃須刀、可口可樂、蓋可保險、喜詩糖果、運通信用卡、富國銀行,無一例外全都是消費類公司,而且都處於比較高速增長的階段,股價都漲得很好。98年之後,也許他公司規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紀太大了,以至於他很難體驗一些新的產品,對消費產品的的敏銳性就不夠了,所以就難以重演當年的神話了。現在他投資了很多能源、公共事業類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成長能力當然不會很好。因此,我們學習巴菲特選股,是指學習他在98 年以前的選股,而不是現在。可口可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的可口可樂股價,比98 年跌了30%。他在02~03 年的時候檢討過,說在98年的時候就應該把他賣掉,因為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里的占有率已經很高了。上個月,央視采訪巴菲特,但斌向他提了這個問題,說你的可口可樂十年來跌了 30%,你怎麽看啊?巴菲特當時顧左右而言他,說公司很優秀啊之類的話,隨便對付過去了。我覺得挺很遺憾的。一個公司,哪怕它的護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團隊再優秀,當它過了成長期,進入平臺期,從長期來看,它給你的回報往往是不理想的。萬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我非常欣賞,但是可能最好的成長期已經過了,可能就不見得是很好的投資品種了。


四.公司估值


(一)買點和賣點


巴菲特反複強調“安全邊際”,好公司在較高折扣時買入,才有安全邊際,才有好的收益。如何給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個現金流折現的模型,這個模型理論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要求預測公司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速度並計算其未來現金流,然後根據一個合理的折現率,計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錢。例如現在公司每股值10 塊錢,當跌到5 塊錢的時候就買進它;未來當升到20 塊錢的時候,就賣掉。可見,這個模型不但是個估值體系,而且還是個操作模型。


但是我發現,根據這個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難。


首先。因為我們很難預測公司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增長速度,折現率多少比較合適,也很難判斷,因為折現率理論上和利率相關,利率理論上和通脹率相關,要判斷通脹率談何容易。由於要計算的時間很長,增長速度或者折現率稍稍作些調整,計算出來的估值會出現巨大的差異。我有些朋友在07 年8 月份40 塊錢買入萬科,當時萬科已經3000 多億市值了,他自己也用模型算了一下,覺得也不貴啊。除了現金流折現這種模型,現在還出現了更多的估值模型,其實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同樣問題很多。根據反射理論,在股價漲跌的過程中,我們的預期會不斷發生改變。大家如果多看看一些券商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這個問題。股價漲了,它的估值模型的參數就變了,目標價就提高了,股價如果超過設定的目標價後,分析師繼續調整參數,目標價更高了。如果跌了,處理過程也一樣。今天是一個估值,股價大漲或大跌後,即使公司的經營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公司又是另外一個估值。在股市頭部和股市底部,相隔幾個月,一個公司的所謂估值可以相差幾倍,尤其是一些周期類公司,分析師的報告看起來都很有道理。07 年7 月份的時候,看看不同券商的地產研究報告,普遍將萬科的目標價調到五六十元,甚至七八十元的,這都是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地產分析師的報告。是不是很可笑?由於各種不同模型的參數設置的隨意性很大,以至所謂公司估值,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實際上,不是分析師給這個公司估值,而是當時的股價給公司估值。這很有趣吧?我越研究,就越發現,估值這件事情,很不靠譜。公司無所謂估值,你不能給它一個準確的估值。如果非要說有估值,那幹脆說它有好幾個估值。研究買點和賣點,哪個價格值得買進,哪個價格可以賣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錢更有意義,操作性更強,也許更符合股市波動性的特點。


那是不是我們就根本不要管什麽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這些模型的假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要了解市場的共識到底是怎麽回事,然後才能利用它來發財。我之所以說,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譜,是因為我了解市場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這些模型都有些什麽重大的缺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買點和賣點。


(二)市場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簡單分類一下,市場有三種估值方法。


1. 成長性估值


第一種是成長性估值,我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速成長公司估值,另一類是高速成長公司估值。給低速成長公司估值,有個模型叫做所謂的“戴維斯雙殺”。你以比較低的市盈率買入一些低速成長的公司,舉個例子,比如說以10 倍的市盈率買入一個公司,它每年的成長也不高,10%吧,持續3 年之後,市場認為它的增長比較穩定,因此給它的合理PE 從10 倍提到了13 倍。你的回報是1.1*1.1*1.1*1.3,掙了超過70%的錢。這個模型可靠嗎?見仁見智,我很懷疑。對於一些比較穩定的公用事業類公司,由於產能擴張引起低速增長,可能有些道理。了解一下吧。


對於比較高速成長的公司,情況會比較複雜,現實中它的波動性會非常強,價格容易大起大落,談所謂估值基本沒有意義,我們要討論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賣點
我介紹過,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成長期又可以分為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然後進入平臺期。我認真研究過,在高速成長期的後期,或者是穩健成長期的中後期,市場會給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PE 會很高。在高速成長期的末期,市場往往會極度不理性地給它一個不可思議的PE。我們看01 年的時候,網絡股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有些網絡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就認為這種速度可以長期持續,一個沒有任何贏利的公司也可以賣出一個天價,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賣點。高速成長期之後,到了穩健成長期,在它的中後段,市場給他的PE 會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平,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賣點。一旦進入緩慢成長期,價格往往會大幅下跌,它的PE 水平就會大幅下滑。看看Google,一家偉大的公司,穩健成長過去之後,現在的PE 水平大概只有24 倍。微軟也是,微軟現在的價格是2000 年最高價的一半不到,PE 只有 11 倍,過了穩健成長期,公司價值可能大縮水,所以判斷它現在處於什麽成長階段,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漲不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賣點。怎麽解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會琢磨,公司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公司的目標價是多少。如果有一天,發現它漲不動了,各種好消息都出來了,它還是不漲。那它現在是什麽價格,那它就值什麽價。不要和市場過不去。這個道理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2)買點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時候,是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是由於股市大跌,或者是行業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黴的事情,導致價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巴菲特說過熊市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都是好的買點,所以我們應該很Hi 才對.,而不應該愁眉苦臉。當年他買運通,那時公司剛發生了色拉油醜聞,股票跌得一塌糊塗,但巴菲特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影響公司長遠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碼買進。當年買萬科也是,05 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得很好,但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市場如驚弓之鳥,一路暴瀉,股價跌到你不敢相信為止。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另外,跌不動的時機,就是買入的時機。舉個例子,08 年10 月份的時候,金融風暴,跌得非常厲害,港股從32000點一路往下狂跌,當時的PE 是25 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 點嗎?18000 嗎?不是,跌到10600 點,PE 是6.3倍,令人難以置信。騰訊當時從70 多塊跌到40 塊,還曾經下探到過35 塊。跌到40 元的時候,按當年的業績算,PE 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貴的股票之一,還能跌嗎?為什麽就不能跌到20 塊錢,10 塊錢?如果跌到10 塊錢,就是6 倍多的PE,和市場差不多。那個時候,還連接發生了幾件事情:百度出了個“央視門”,央視爆光它的搜索廣告里有假藥廣告,大家口誅筆伐,股價從400 多元暴跌到102 元;騰訊廣告部的一個領導出了一點醜聞,據說是一些廣告費用不清不楚,那叫“廣告門”,投資者很擔心;這還不算,馬化騰在41 塊錢左右,出了大約1186 萬股,震驚市場,他為什麽這麽做,是不是對公司不看好了?大家嚇壞了。但是,這麽多很壞的消息出來後,40塊錢左右它就跌不動了,我們還能指望它能跌得更多嗎?要不要再等等?實際上,跌不動了,就是一個最好的買點。說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需要冷靜分析公司業務,更需要勇氣。


(3)和宏觀面的相關性


有些公司的業績和宏觀面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還有些比較中性。對強相關的公司,我們在判斷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周期的頂部區域或者底部區域。對弱相關的公司,我們更多的是了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況,而不必太關心宏觀面。這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其實和宏觀經濟的走勢相關度並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總想在宏觀面最差的時候才動手買入,這會錯過很多機會。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判斷公司和宏觀面是何種相關。


(4)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買股票後就是“長線持有,一直不賣出”。巴菲特也曾經講過:“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 年,就不要持有10 分鐘”,事實真是如此嗎?巴菲特從60 年代開始至2008 年,有數據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 多只公司,持有超過3 年的,只有22 只。可見,護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經常作評估的。一旦公司的經營有問題,就要走人。或者認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也要出貨。巴菲特在07 年賺了五六倍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2.重組估值


重組估值,不是我的研究對象。但我覺得大家可能有興趣。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李XX的《展望’99 股市:誰是重組大黑馬?》。他是我以前的一個同事,99 年寫了這篇文章。他有嚴謹的思路,經過認真分析,篩選出20 多只公司,事實情況是,他推薦的這20 多只重組公司基本上都是後來一兩年的超級大黑馬。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學習他的選股思路。後來他自己做私募了,做得很好,收獲頗豐。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財富,和他的的深度直接相關。


3.相對估值


還有相對估值,其實也並不是我研究的重點。剛好有一個朋友做了分析師,有時候向我請教,我就幫忙總結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經常捕捉熱點進行操作,可能也會感興趣。所謂的相對估值,它的特點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壞,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夠上漲。它現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講究的是資產配置、板塊輪動、博弈。當然他們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對經營指標、行業政策、經濟指標(利率等)、資金喜好等,進行一些敏感性分析。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開拓一下思路。


(1)總結一個行業里幾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種模式之間的優缺點,核心的幾個經營指標是什麽。對一個具體公司,什麽經營數據的變化,可能對他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連鎖店的商業和百貨類的商業,最重要的營運指標是不一樣的。地產公司,它的地儲備和土地成本,對業績的影響很重大,對股價影響也很敏感。對網遊類的公司,ARPU 值、平均同時在線人數這些指標,就很敏感。當這些營運指標出現比較大的變化的時候,就需要你非常認真去關註了,可能會引起股票價格的比較大的波動。


(2)行業政策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比如行業標準、出口退稅、稅收政策的變動,對公司影響是怎麽樣的,哪些公司會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課。


(3)宏觀經濟指標,例如利率上調對公司的影響。簡單而言,對負債率高的公司影響就比較大一些,對輕資產低負債的公司影響就會小一些。


(4 )資金偏好的敏感性。講幾個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的喜愛。在中國,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比一般A 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認為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過高;二是機構持倉的比重,如果機構持倉某只股票比例已經很高了,那麽股價再漲就難了,如果持倉比例比較低,才容易跑出黑馬;三是在行情反彈的時候,行業內估值相對比較低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青睞;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價會影響已上市的同類公司,等等。


(5)一些公司經營情況很糟糕,股價很低,這種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它經營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對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同進也存在一些重組、收購和資產註入的可能性,容易成為黑馬。


(6)高度關註公司的增發和回購。


(7)關註管理層激勵。公司業績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們要認真研究管理層激勵的具體條款。它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有所指引。
還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斷總結。


此外,對於一個分析師,他的中心任務是持續地系統性地尋找黑馬和回避風險,我們可以做兩個測試和一個評估。第一個測試叫股價強弱測試,還有一個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它們的理論模型是這樣的,叫內部消息泄露模型,或者叫老鼠倉模型。比如說一個公司已經公布季度業績了,三個月之後才會再次公布業績。我做一個假設,這三個月里面公司沒有發生重大的事情,行業方面也沒有發生什麽重大的事情。那麽在這3 個月里,能影響股價波動的,應該只有大盤整體的走勢。三個月內股價的波幅減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應該是一條直線,對不對?但是情況一般並不是這樣的,往往有波動,甚至大的波動。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發生了內部消息泄露。一些內部人,比如說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或者銷售總監等,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消息就這樣泄露出去了,他的親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關系較好的基金經理,就會不斷地買進或者賣出,導致股價有所波動。


股價強弱測試:就是周期性,如一周或一月,對同一個行業里的一批個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關性的個股,比較彼此走勢的相對強弱。如果發現某個公司股價持續相對走強或持續相對走弱,作為分析師,應該打個電話或登門拜訪了解一下情況了。


第二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就是當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壞消息時,對它的股價表現進行打分。例如政府出臺了一個地產利空,地產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個地產公司只跌了1%,甚至還漲了,那就給它打個很高的分數。或者,公司公布了一個重大利空,分析師猜測應該會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還上漲了,那也給它打個高的分數。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話,可能是由於公司經營方面起了某些變化,那麽分析師就應該關註了。


堅持運用這兩個工具,因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於系統性地分析公司情況。


另外,可以進行一個分析師評級評估。有份量的分析師對公司股價走勢的影響會比較大。我們要了解他們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麽樣的。我們要分析其平均預期,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共識。自己研究這公司後,如果發現公司業績比市場共識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個好的買點;如果遠低於市場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好的賣點。另外,如果發現很多分析師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時候,往往是好的買賣點。


五.小結


現在我想做一個小結。市場里有很多種投資理念,每一種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處。我所堅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說簡單也很簡單。


首先,分析宏觀周期,每三五年就是一個經濟周期。我們要耐心觀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選股標準,耐心等候合適的買點;


最後,既然公司是無所謂估值的,我們要和市場若即若離,關註市場的情緒。


六.投資的境界


和做人一樣,投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們應該有信心見賢思齊。


有一天我看《莊子》里的《庖丁解牛》,豁然開朗,覺得我們做投資能達到的境界,原來和庖丁沒有分別。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講講他是如何解牛的,為什麽水平如此之高,聽完之後,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說,宰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下刀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可尋,對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要認真把握,掌握其規律。例如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宏觀面、波動性、公司經營、估值體系這些節點都很重要,我們要全盤考慮,發現規律。普通屠夫宰牛,一個月就要換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換刀,因為他們總是猛割猛砍,當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樣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沒換過。


他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他對骨頭關節這些地方,不是一輪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遊走於“有間”(空隙)之中,自然遊刃有余。


我的理解是,投資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會遇到很多困難,股價的漲跌,也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影響。我們要力爭發現一些重大的趨勢,包括宏觀面的、或者公司經營層面的,在困難堆積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尋找一條坦途,盡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選擇。垃圾堆里找黃金,非常困難;大勢很不好,有些聰明人橫刀立馬,火中取栗搏反彈,很不容易;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爾夫曾教育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里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麽找這根針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可是看一看周圍,到處都是拿著放大鏡去尋找這根針的聰明人。簡而言之,我們要去掙一些容易掙的錢,不要去掙一些很難掙的錢。容易掙的錢呢,容易掙很多倍。很難掙的錢呢,即使我們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還是很難掙錢。


庖丁解牛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這種感覺太好了,有誌於投資的各位,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達至庖丁的境界.


-------
李國飛簡介:從1994年5月開始到深圳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從事證券工作,任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管理部調研科副經理,投資科高級經理。1998年12月加盟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任普惠基金經理助理、普豐基金經理、基金管理部副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78

汽車智能——下一個億萬級的風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2/151506.shtml

10585312fnthc64nn2yf44

場景應用已經成了互聯網創業的重點,傳統硬件的智能化同樣是非常重要領域。而汽車剛好處於這兩個領域的交叉口,成為移動互聯網要搶占的下一個空間。由於汽車擁有比一般硬件大得多的空間,具備更多改造的可能性,這賦予了汽車智能化無盡的想象空間。

科技巨頭布局汽車智能

在近些年,各個科技巨頭針對汽車智能化改造紛紛布局:特斯拉的車載中控觸屏系統、蘋果的Carplay、Google 成立的OAA、奔馳寶馬捷豹等也有所布局。在這其中,HUD成為諸多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D即平視顯示系統(Head Up Display),早期是運用在航空器上的飛行輔助儀器。飛行員在飛行時無需低頭就能夠看到其所需資訊,避免註意力中斷以及喪失對狀態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的把控。從80年代初期開始,HUD開始應用在概念級的轎車上, HUD系統可以大大緩解人眼的疲勞狀況,有利於安全行車。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讓駕駛者註意力都集中在路面上,減少事故的發生率。但是由於產品的定位和功能比較模糊,早期只是大牌汽車廠商的噱頭之一,一直不慍不火,沒有進入實質性應用。隨著汽車業的發展,傳感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介入,網絡的發達,發展到現在,HUD技術進入了爆發的階段。

目前最典型的創業公司就是美國的Navdy和俄羅斯的Hudway。Navdy 是通過OBD(車載診斷系統,這個系統隨時監控發動機的運行狀況和尾氣後處理系統的工作狀態)與汽車相連,用藍牙與手機連接,把類似速度、導航等行駛信息與手機上的信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上。同時用戶可以通過直接的手勢、語音操控汽車相關的運行。而Hudway是把iPhone或iPad變成一個HUD顯示儀:用戶把手機放置在中控臺前端,顯示儀將手機屏幕上的路線圖、車速、里程等信息顯示在前擋風玻璃上。Navdy在2015年4月完成了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者有Upfront Ventures,Qualcomm Ventures和Formation8。這已經是他們8個月內的第二次融資。

智能化改造要警惕偽需求

目前,全球有10億輛車是不聯網的,其中有1.3億輛車在中國。同時中國汽車增量還處於極速增長的階段,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本已經飽和,供大於求。毫無疑問,在中國,未來的車聯網和物聯網是下一個巨大的風口。HUD也成了創業的熱點。各路團隊紛紛加入,有之前做地圖的,有做硬件的,做車聯網的,也有之前在大型的主流汽車制造商工作的。拿到了IDG和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的750萬元天使融資的Car+團隊之前就是在本田北美總部工作。

目前市面上的HUD產品已經是花樣繁多了,對於HUD產品,要求一定是簡潔、便捷,不能大而全的所有信息都堆砌顯示在屏幕上面,這樣不僅突出不了重點,反而給用戶造成幹擾,打亂他們的思維和操作,增加風險。不同場景中的核心元素,比如行車車速、倒車距離、剩余油量、前方交通狀況是有必要的,但過多的顯示一些與當前行車聯系不大的信息,如水溫、瞬時油耗、電瓶電壓等並不是核心因素的信息,反而會影響駕駛員的操作。帶來潛在風險和負面因素。

很多HUD產品支持信息,但都是單任務,處理信息與導航智能二選一。但在Car+創始人程瀚看來,目前國內的產品對這塊認識有不少的誤區或者偽需求,看起來很多高大上或者酷炫的功能,其實並不能幫助用戶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尤其是以交互方面最為突出:

觸摸屏交互:包括查看及觸摸操作。這種操作的優點是操作方便,能夠完成很多繁雜的指令,但是用戶來說,不管是中間的觸屏還是手機,交互時投入很大,在駕駛過程中註意力需要集中在觸摸屏上。在駕駛中每一次操作都會增加潛在的風險。

手勢交互:手勢識別雖然看起來非常炫酷,但是深度的用戶調查顯示,大多數用戶的第一選擇依然是簡單直接的接觸式控制方式。在交互中,手勢控制是一種高成本的操作,因為沒法精確的識別動作,且很多動作有誤導性,比如在地圖上查看目標地點,從上到下翻頁和手滑到下面後,再到頂部去翻頁,機器很難識別用戶真實意圖,這些潛在的操作誤差,會讓用戶駕駛過程中產生煩躁情緒和疲勞感,大大增加駕駛風險。

語音交互:目前為止,駕駛過程中是一種相對較好的交互方式,但是汽車的噪音和外部噪音影響非常大。同時,語音控制需要考慮不同地方的方言,尤其是在中國,地大物博,方言口音是很難逾越的一個障礙。雖然科大訊飛等有了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但是還有待優化,今年年初網絡上流傳的“糾正哥”的視頻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測試表明,在駕駛過程中,80%的情況下Google Now和Siri的使用都是有效的,20%的情況下會失效。這個概率對用戶的影響已經非常大了。

按鈕、旋鈕交互:這是汽車中運用得最基礎也是最廣泛的的交互方式。操作簡單、控制單一,沒有脫離用戶原有的操作習慣,學習成本低,同時精確程度很高。弊端就是可操作的方式比較有限。但在程瀚看來,交互最好的方式不是創造新的方式,而是在遵從用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升級。以Car+為例,它將信息投射在司機視線前方,將外界環境和系統信息自然結合起來,司機無需切換視線就可以獲得所有行車和導航信息;同時支持讀取智能手機通知,接入來電,能夠語音操控回複短信,徹底又方便的解決司機開車用手機的痛點。在新版設計中,還會加入疲勞提醒和道路信息識別功能,更有效的為用戶增強駕駛安全。

在安全環節上,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充分註意。以用戶經常用到的微信為例。開車使用微信成為了很多人的習慣(盡管不是好習慣),為了保證用戶在使用微信時不增加潛在風險,對此必須要有一系列信息篩選和顯示時間的機制保障,例如在緩慢行駛過程中,群消息和公眾號信息不顯示在HUD上,只顯示單一人的單一信息,一旦車輛速度超過10公里/小時後,微信和短信信息將均不再顯示,直到檢測到車速再次降低。

車聯網是下一個億萬級的風口

物聯網和車聯網的概念,在國內雖然被炒了大概有十多年,但依然不慍不火,一直沒有爆發。從多年實踐來看,單靠汽車廠商或者政府很難普及車聯網,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加快產業增速。除了極少數巨頭,傳統的汽車廠商並不具備前衛和敏銳的科技基因,開發的相關的信息系統通常無法在體驗上滿足用戶的需求。在汽車服務方面,汽車廠商實能夠提供的資源也相當有限,如HUD之類的服務由類似CAR+這樣的第三方專業公司去做效率更高。車聯網作為一個跨界混搭合作的領域,只有更多的創業公司參與進來,整個車聯網才能真正落地並實現普及。

車聯網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既是物聯網的一部分,也是移動互聯網的一個分支。但是萬物連接的基礎在互聯,聯網是前提和基礎。技術方面至少需要硬件、操作系統、通信運營商以及服務提供商的全面支持。網絡和藍牙等技術的逐漸成熟,促進了車聯網朝著產業爆發的方向發展。但是事實上,現在的車聯網仍在布局的早期階段。無論是汽車廠商還是周邊開發商,下遊數據商都是如此。包括BAT在內的各家公司都希望介入到這個領域,

除了谷歌,整車制造商、互聯網公司和金融公司在內的巨頭,已經紛紛布局這一潛力巨大的車聯網市場。隨著資本進入,車聯網行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隨著國家對物聯網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車聯網行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據有關部門預計,到2015年我國車聯網用戶規模將達到四千萬,到2020年,可控車輛的規模將超過一億。未來5年車聯網產業的產值有望超過1000億元。一些新興經濟和模式,也對汽車市場發生著一些改變,比如滴滴和UBER的興起,讓汽車成為易耗品,整個後車維修保養市場將圍繞提高效率消費升級來發展,2016年的市場規模有望擴大3倍。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汽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需求

據研究機構預測,全球車聯網市場複合增速將達到25%左右,2017年具有車聯網功能的新車銷售量將是目前的7倍。屆時,硬件提供商、信息和服務提供商等產業鏈上的一系列公司都將從中獲益。車聯網是一個趨勢,經過長時間的蓄勢和積累,整個行業將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屆時,整個產業鏈的聯動最終塑造出一個龐大的車聯網生態,這將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南七道,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620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02.shtml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憶墨星辰 憶墨星辰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醫療因其特殊性,即使加大醫療投入,短期內也無法培養出合格的醫療從業人員。

黑馬說

我國醫療服務市場未來規模可達十萬億。目前,移動醫療 App 數量超過 2000 款,但就目前存在的移動醫療 App 大多並沒有完全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資本的介入,除了給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帶來發展資金的支持外,讓這些項目陷入“滴滴那樣的燒錢怪圈”,卻沒能讓移動醫療項目有清晰的商業模式,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文|憶墨星辰

自從「互聯網+」概念被提出後,迅速成為社會各界廣泛追捧的話題。在醫療領域,一方面,我國醫療行業中,藥品零售批發市場規模為 1.4 萬億元,商業健康保險近 1500 億,預計 2020 年會突破萬億,醫療服務市場未來規模可達十萬億。另一方面,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到,「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政策環境為移動醫療提供了推波助瀾的動力。

一個月前,一條「阿里健康被判『死刑』,九成移動醫療或成炮灰」的新聞在醫藥行業鬧得沸沸揚揚。隨後一份《移動醫療公司最新死亡名單》中曝出包括 2009 年成立的 818 醫藥網和 2012 年成立的 51 健康網在內的 27 家移動醫療公司陣亡,該消息瞬間引起醫藥行業的思考: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App 遍地開花,卻抓不住用戶的核心需求

到目前為止,移動醫療 App 數量超過 2000 款,且在不斷增加中。這些 App 主要分為 5 種:醫藥產品電商應用,如如掌上藥店、1 號藥店、藥品網等;提供專業醫學信息和醫學參考資料的應用,如醫學時間、醫學文獻、白衣天使公開課等;提供尋醫問診需求的應用,如春雨醫生、問醫、易診等;提供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的應用,如掛號管家、掛號通、微醫等;細分功能產品,如記錄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嗎」、測量心率的「心率區」。

雖然移動醫療 App 被分為 5 種,看起來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諸多的 App 中難免不出現「你抄襲我,我模仿你」的同質化現象。這在「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互聯網領域就難以突出激烈的競爭重圍。與此同時,被炒熱的移動醫療市場陸陸續續地仍有企業進來,整個行業出現爆照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數量已超過 1000 家。但這些企業中最終會有一大批移動醫療公司和項目經不住市場和時間的考驗,還未獲得資本的青睞就會死亡。

話說回來,就目前存在的移動醫療 App 也沒有完全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用戶通過移動醫療 App 目的是診療,而大多移動醫療 App 所做的都是圍繞診療這一核心的周邊環節。比如掛號、問答、信息資訊、賣藥、付費等,並不能通過 App 實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在線診斷。也許,是因為醫生是特殊行業,有職業資格和醫院編制的體制限制,在線診斷必須越過這兩道坎。

此外,移動醫療 App 是基於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開發的,但經常生病需要求醫問藥的是老年人,而他們受年齡、知識、網絡條件的約束,能玩轉移動醫療 App 的人數恐怕連老年人群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就不用說使用移動醫療 App 尋醫問藥了。更何況,人們會在閑暇時間逛淘寶、天貓 App,卻只會在生病之後才有可能想起使用移動醫療 App 尋醫買藥。

行業步入爆發期,商業模式卻一直在探索中

進入「互聯網+」時代,移動醫療被炒熱的的背後是不斷有資本介入。據不完全統計,移動醫療領域 5 年融資近 7 億美元,從 2015 年 12 月到 2016 年 1 月短短兩個月就有近十家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獲得融資。

2015 年 12 月上旬,掌上藥店獲千萬美元融資、移動醫療新媒體"醫學界"獲 2000 萬 A 輪融資、「太極療」獲數百萬天使輪融資。12 月下旬,「看中醫」APP、上門醫療 O2O 平臺「理大師」和移動醫療應用 WellDoc 宣布獲得 5000 萬、1600 萬和 2200 萬美元融資。

2016 年 1 月 7 日,醫藥電商七樂康宣布完成超過 1 億元美元 B 融資。1 月 25 日,專註機器視覺在移動醫療應用的技術團隊拍醫拍宣布完成三千萬元 A 輪融資。1 月 28 日,醫藥電商「健客網」宣布完成 1 億美元 A 輪融資。

但資本的介入,除了給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帶來發展資金的支持外,就是讓這些項目陷入「滴滴那樣的燒錢怪圈」,卻沒能讓移動醫療項目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就連被視為移動醫療領域的行業標桿春雨醫生也在嘗試從醫療專業問答到自由定價、從在線問診到會員制度、從試水育兒類電商到建設線下診所等方面摸索未來的商業模式。

目前移動醫療項目瞄準的盈利方式不外乎有流量廣告、流量分享、醫療保險、O2O,咋看起來都能實現盈利目的。然而仔細分析,這些方式只不過是「畫大餅充饑」罷了。靠流量廣告盈利必須有足夠大的流量,但前面已經說到移動醫療 App 的使用群體著實少得可憐,若要向他們推送廣告,估計能實現盈利的恐怕也就是春雨醫生這樣的行業標桿企業了。至於流量分享這種模式,首先要有流量,其次還要考慮貢獻流量的用戶隱私問題,因此盈利就更難了。

而 O2O 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上門送藥是 O2O,線下診所也是 O2O。但 O2O 又牽扯到醫療、醫藥、醫生等資源,在我國現行的醫療體制下嘗試 O2O 很容易觸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紅線。比如「阿里健康」被迫忍痛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移交國家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就是鮮活的例子。

此外,醫療保險雖然是平安集團和泰康保險在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與健康保險相關的通知、辦法下開始試水,微益、平安好醫生也已經和保險公司合作涉足醫療保險市場,但若醫療保險成為醫療保險的主戰場,移動醫療互聯網公司與保險公司又有什麽區別呢?!

發展勢頭不減,抓住「醫」字才是得天下的關鍵

然而話說回來,雖然至今沒有一家移動醫療互聯網公司對外公布實現盈利的消息,但除了死去的移動醫療項目外,其他的仍在繼續探索商業模式中,而且發展勢頭一點兒也不比項目啟動時差。當然,很有可能是作為創業者的一種「堅持精神」在支撐,不過堅持到最後萬一「夢想實現了呢?」

「在移動醫療存在的所有問題中,第一條必須是用戶需求」,醫藥作家、獨角獸工作室創始人劉謙如是說。而能夠提供用戶真正需求的只有醫生和醫院,醫生和醫院在醫療服務中所處的位置,是任何移動醫療無可取代的。因此,移動醫療領域要想突破盈利模式的困境,就必須抓住「醫」字,即醫生和醫院。

作為患者就醫肯定是首選醫院,其次選擇醫生,只有醫院才能提供醫生診斷治療的環境,也只有醫生才能真正接觸患者的病痛。中國現在有 300 萬的執業醫生,分別就職於大大小小的、不同等級的醫院,且因為執業環境變差、醫患矛盾加劇、物質激勵不夠,合格的醫療人才還在流失。同時,醫療因其特殊性,即使加大醫療投入,短期內也無法培養出合格的醫療從業人員。

而移動醫療領域,哪家公司能夠掌握優質的醫院和醫生資源,哪家公司才有資本去談如何通過提升醫療資源效率從而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當然,也只有掌握了優質的醫院和醫生資源,在中國不大可能出現醫療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與醫院、醫生形成一種共享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其商業模式的一種可能。

不過,就像前文中所說的一樣,移動醫療領域創業很容易觸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紅線,這是我國獨有的醫療制度所決定的。但從國務院辦公廳近日正式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2016 年重點工作任務》來看,國家似乎有意助推移動醫療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後國家對移動醫療市場的管制會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屆時必是移動醫療市場逐漸走向健康發展的起點。

qrcode_tech2ipo_editor_1_副本

移動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81

70多位市長都到訪這里 萬億級的管廊市場從橫琴起步

與澳門一河之隔的珠海橫琴島,6年前還是一片灘塗,高含水率、高孔隙比、高靈敏度、低強度,在這樣的軟土上搞工程,好比是“豆腐上繡花”。

但6年後,一條“日”字形布置、長達33.4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已經穿行於軟土之間,集電力、給水、通訊等多種管線於一體,成為全國地下綜合管廊的樣板工程。

2015年4月,住建部在珠海舉辦全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培訓班,曾組織全國70多個城市的市長到橫琴考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經驗。此後,拉開了中國萬億級的地下管廊建設序幕。

建管廊省土地橫琴凈賺60多億

回憶起對橫琴的最初印象,橫琴新區黨委委員、橫琴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蔡淩燕對第一財經說,早期橫琴就是小漁村,沒有道路,來橫琴就是為了吃橫琴蠔,“以前我也是,吃完就走了,沒想到和橫琴很有緣”。

蔡淩燕坦言,橫琴從之前的小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美麗生態城市,既得益於國家對橫琴的總體規劃,也得益於像中國中冶這樣參與橫琴建設的央企。

圖為橫琴目前的街景

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通過《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致力於將廣東珠海橫琴打造成為“開放島”、“活力島”、“智能島”、“生態島”,其中就高屋建瓴地規劃了地下綜合管溝(地下綜合管廊)。

蔡淩燕回憶,在橫琴建設的初步階段,當時的橫琴財政能力非常有限,加上已經經過了兩輪並不算成功的開發,以致“當時很多有錢的單位不理睬我們”。但中冶卻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者,來橫琴投資,尤其是投資橫琴的地下綜合管廊。

事實上,中冶集團在決定投資建設橫琴地下綜合管廊之前,也經過了一番謹慎的考慮。

“中冶集團堅持‘到有魚的地方撒網,到有草的地方放羊’”,中冶集團旗下中國二十冶集團副總經理王振智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所以中冶到橫琴不是簡單的‘拍腦袋’,我們經過反複的論證,(最後)決策層多次開會做出的決策,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嘗試”。

讓中冶敢於嘗試的原因在於,地下管廊雖然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是個新鮮事物,但在冶金行業卻是常備設施。

地下綜合管廊,是通過將電力、通訊、給水、燃氣、垃圾真空管等多種管線集中設置到道路以下同一地下空間而形成的現代化、科學化、集約化的城市基礎設施。

圖為地下管廊示意圖

鋼鐵生產涉及多種高溫、高壓的氣體和液體管道,以及電力和通訊設施管線。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冶集團在上海寶鋼建設過程中,便借鑒與引用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日本新日鐵合作,在全國率先引進並興建了大型地下綜合管廊系統以供工業生產專用。時隔近40年,這條長約15公里包含煤油氣、電力等危險介質管線的綜合管廊依然在廠區地下城內,見證著歷史與時代的變遷。

在蔡淩燕看來,越是發達地區,特別是新建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必須考慮的。因為發達地區的土地資源非常緊缺。

具體到橫琴,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是發展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而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成為當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方法之一。

蔡淩燕向記者介紹,整個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為橫琴節約了40萬平方米城市建設用地,而這一決策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預期。

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橫琴因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而節約的土地,結合當前橫琴的綜合地價及城市容積率估算,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80億元。“我們建管廊花了20個億,相當於凈賺了60個億”。

萬億市場開啟地方頻繁來訪

為了提升整個城鎮化的水平,地下管廊作為城市的“良心工程“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而橫琴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是中國首個成系統的區域性綜合管廊系統,為國內綜合管廊的建設樹立了標桿。

2015年4月,國家住建部組織全國70多個城市的市長及專家學者350余人到現場考察學習,大力推介橫琴地下綜合管廊開發建設模式和經驗。

2015年4月,國家也確定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名單,包頭、沈陽、哈爾濱、蘇州、廈門、長沙等十個城市入圍。

到了2015年的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更高層面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擴大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隨後,住建部在2015年7月31日宣布,中國將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到2020年力爭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

住建部的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中國已有69個城市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約1000公里,總投資約880億元。

但具體到地下管廊怎麽建,珠海的地下管廊布局和建設經驗可供參考。

橫琴新區綜合管廊項目沿環島北路、環島東路、港澳大道、橫琴大道、環島西路等城市主幹道成“日”字形布置於市政綠化帶下方,並在十字門商務區、口岸服務區的濱海東路布置了支線。

圖為珠海地下管廊布局

該綜合管廊分為一艙室、二艙室和三艙室三種類型,這也基本覆蓋了目前國內地下管廊主要的三種結構。整個地下管廊總長約33.4公里,基本覆蓋了全區可建設的各大區域。其內部敷設的管線包含給水管、中水管、通信管、220kV電力電纜、冷凝水管、真空垃圾管,並為未來城市發展預留了部分其它管線的敷設空間。

為加強監管,該綜合管廊在港澳大道北側設一座總監控中心,在環島北路和橫琴大道各設一座分站,每座控制中心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可以實時遠程進行管廊的監控和管理。

圖為地下管廊內部布局

雖然橫琴的地質條件複雜,有深厚軟土地基、巖層和孤石。但當時建設者們采用明挖的方式,先依據基坑深度情況、填石區分布深淺在基坑兩側的位置,采用了3種不同的支護方式來保證基坑的開挖安全,同時采用管樁強化地下管廊所需的地基;然後用現澆的方式在基坑中實施綜合管廊結構;最後在管廊上方覆土築路,用道路建設和管廊建設一體化的方式完成了橫琴管廊。

為了應對海邊地下水位高的環境,橫琴新區綜合管廊按防水鋼筋混凝土設計,可抵抗7級地震,並具備自動排水、空氣質量監測、自動報警等多項功能。目前,該地下管廊最長的已經正常運轉近四年。

由於投資規模較大,王振智透露,當年建設橫琴地下管廊時,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都發揮了敢擔當的精神。除了要有前瞻的城市規劃發展理念指引,還要通過科學規劃、投資模式創新和施工技術突破才最終建成了這個項目。

其中,地方政府的規劃意識和服務模式非常關鍵。

經歷了整個橫琴項目建設的中國二十冶集團廣東分公司黨委書記冷緒中對第一財經說,橫琴新區是非常務實、服務的政府,才能快速的推動橫琴建設。橫琴所采用的企業到政府辦事“零跑動”、對企業行政“零收費”、對企業“零罰款”的“三個零”的服務對企業在當地投資形成了很好的政策基礎。現在橫琴只是建設期,再過三、四年橫琴會形成非常漂亮的城市規模。

廣東多地已經加快推進地下管廊

在橫琴項目之後,毗鄰珠海的廣東多地政府也已經加快了地下管廊的開發。

其中,2015年11月19日,中冶集團與深圳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總部經濟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在協議簽署期間,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表示,當前,深圳正努力補齊交通基礎設施、地下管廊管網、河流汙染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希望進一步加強同中冶集團等央企的合作,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安全體系。

2016年1月22日,中冶集團和深圳市政府聯合組建的深圳中冶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該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綜合管廊、管網項目的投融資、規劃設計與建設、運營管理及相關技術經濟咨詢;綜合管廊、管網建設的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智能設備及監控系統的研發與產業投資。

圖為地下管廊在地上的路面,管廊與路面使用一體化設計

王振智表示,2016年,中冶集團廣東分公司要立足廣東大市場,只要有項目就全力爭取,同時在大市場上精選大項目,迅速做大做強,提高區域市場影響力。

值得關註的是,地下管廊工程造價高昂,動輒數十億元的建設投資,如何融資、未來又如何收回投資備受各方關註。這還涉及到在未來運營收費模式上的突破。

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冶京誠副總裁郝勇兵對第一財經介紹,目前地下綜合管廊有傳統的混凝土管廊和鋼制管廊兩種模式,混凝土管廊造價約每公里8000萬到1.2億左右。鋼制管廊造價約每公里6000萬到1億之間。管廊設計壽命一般是100年,按50年來測算,通過計算更換管線、漏失率等,管廊建設與傳統方式的成本基本是大致持平的,但管廊帶來的安全效應和社會效應卻遠高於傳統管線鋪設模式。

郝勇兵介紹,目前地下管廊費用回收方式,一個是收取入廊費,第二個是運營費用,這兩部分是管廊本身的收益,然後就是依靠政府補貼。

但由於國家還沒有相關文件正式明確收費模式,因此地下管廊收費問題還處於各地自我探索的過程中。

以探討中的收費模式為例,王振智透露,首先是一個計費單位的問題,是按照管廊截面使用面積計算還是按照管廊使用的公里數計算?目前主流的觀點是前者,但要考慮到未來占地面積較大的燃氣也要入廊,未來實際收費模式也將考慮燃氣企業的實際情況;其次是計費的時間問題,一種方式是全壽命周期的分攤模式。比如,供水管道的壽命是30年,而地下管廊的壽命是100年。那麽,將100年內供水管道三次的開挖敷設成本平攤到一定年限中,作為各年基礎性的入廊費用。

比如,珠海入廊費的平攤年限目前是15年。但為了吸引公用事業企業入駐管廊,一些地方甚至可以將平攤年限拉長到更長甚至整個100年,這樣有助於降低初期入廊費用。至於運營費用的模式,是按照現有企業日常維護費用平攤還是其他方式,也都在討論中。但只有國家對費用模式明確了,地方和企業才能安心實施地下管廊項目。

建設部目前已經明確了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的目標,這意味著未來幾個月各地的地下管廊建設都會加速,中國的地下管廊整體規模可能會迅速趕超一些發達國家。

郝勇兵說,綜合管廊近2年才被大家廣泛認識。如果需要追趕其他先進國家,首先從法律法規上,我們還需要完善立法。第二在於城市規劃理念要彌補差距。當前主要理念的差距體現在兩個層次上,第一個層次主要是城市管理者,需要充分轉變管理理念;第二個層次是設計理念上要跟得上發展趨勢。第三個是建設差距,地下結構的施工,我們的建設工程質量與國外也有一定差別。最後是運營維護,要把這個起步較晚的短板環節補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105

國民級的平臺,要承擔起國民級的責任

四年前,印度新德里一名25歲外資金融機構女高層,利用號稱可保障安全的打車應用程序“Uber”叫到一輛出租車回家,途中卻不幸遭出租車司機強奸。事後調查中,印度警方表示,這名司機此前在2011年曾因另一起備受關註的強奸案被捕,有犯罪前科。

相似的遭遇發生在四年後的今天,21歲的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半路慘遭殺害,犯罪嫌疑人在滴滴平臺註冊信息的真實性、共享經濟平臺究竟有無責任、責任邊界何在成為問題的焦點。

個人信息保護缺位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應該說共享經濟在重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平等和信任則是這個領域的流通貨幣,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但當共享經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各個行業,並被資本推向估值泡沫的時候,追風者前僕後繼。共享經濟在成為創業火葬場的同時,大量共享經濟形態已經喪失了其本質,並出現權利的失衡。

順風車的痼疾絕不僅在於對車主的審核不嚴,更在於共享經濟風潮下個人信息保護的缺位。有順風車司機在網絡上曬出APP上乘客的個人主頁,即在乘客打順風車司機決定接單前,就可以看到乘客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包括乘客此前搭乘順風車的時間、地點、消費價格,以及司機對乘客的評價,而不少評價圍繞著乘客的職業、外表特征和行為展開。

帶有標簽的評論和暗示,使得順風車淪為滋生性騷擾的溫床,也讓順風車成為缺乏管控的社交場,尤其是在乘客對這些信息並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構成了信息的不平等。

Zipcar創始人羅賓·蔡斯曾創辦網絡共享乘車社區GoLoco,其中包括短距離拼車和遠距離的打車業務。在產品設計之初,她曾嘗試讓司機和乘客可以利用照片來創建檔案,還可以和自己的社交媒體和博客時間連接,並在公布的出行信息上註明自己所講的語言類別和興趣愛好,借此人們可以形成自己的社區。

但在產品測試階段時卻發現,沒有人自願去創建檔案。因為用戶並不想公開自己的街道信息,也不想公開自己計劃的準確時間,包括車上還剩下多少個座位。即便界面設計得足夠簡單便捷,上述種種原因讓GoLoco平臺最終以失敗告終。

“避風港法則”到“紅旗法則”

共享經濟當中出現的不平等和信任損失問題,在共享單車領域也普遍存在。融資高達258億元的共享單車,絕大多數品牌在風潮過後已經淡出公眾視野,而其殘留的押金問題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不少共享單車平臺對用戶押金、預付資金賬戶僅用存款賬戶管理,並未設立專用賬戶,而銀行對存款賬戶並無第三方監管義務,因此用戶的資金安全根本無法得到保障。對於資金去向和使用方式大多數用戶並不知情,也因此總是出現共享單車負面消息一出,群眾恐慌引發退錢聲潮。

以研究公共經濟治理專長並於2009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曾提出過“公共池塘資源理論”,即只要制定好相應的制度,人們可以共享能產生利益的公共池塘資源。

她還為公共池塘資源的穩定管理提出了8條“設計原則”,這些設計原則包括“要保證受規章制度影響的群眾能夠參與到對規章制度的修訂當中去”、“開創一個由團體成員負責運行以監督自身行為的體系”、“確保成員的規則制定權可以得到外界權威機構的認可”等。

這些原則要保證參與者擁有的權力大於規則制定者,使他們沒有被區別對待的心理落差。但在《共享經濟重構未來商業新模式》一書中,羅賓·蔡斯也提出了新的疑問,這些私人平臺是否願意把這種控制權交到大眾手上,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當下網約車平臺的運營來看,如何保證用戶私人信息安全問題,尤其是究竟由誰來管理這些數據,數據使用途徑和邊界問題、流程的透明度等依舊普遍存在很大的問題。

關於企業責任問題,學者魏武揮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平臺型企業長期以來遵循的是避風港法則,也就是平臺中立,但後來普遍被接受的“避風港法則”開始向“紅旗法則”遷移,也就是說,平臺方面在應發現而未發現違規或明知卻偏故意縱容的情況下也要擔責。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委員、律師趙占領認為,“就事論事,法律上確實很難認定滴滴有責任,因為順風車不是網約車,順風車平臺承擔的不是承運人責任。但是如果順風車平臺沒有對順風車司機盡到身份審核的義務,則需要對此承擔責任。”

當人人共享模式成為一種創造財富的新利器,這類平臺獲得巨大成功,甚至演變成為一種行業標準的時候,企業就必須去思考規則制定的平衡性問題和責任問題,所謂國民級的平臺要承擔起國民級的責任也正在於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94

周顯﹕天才級的財技騙徒

1 : GS(14)@2016-11-10 07:43:13

【明報專訊】我有一個朋友,是天才級的財技騙徒,幸好他沒騙過我。

在很多年前,他買了一個商業單位,找了一名搞學校生意的富婆,作為租客,收對方很廉宜的租金,但要求把租約的租金提高幾倍,理由是﹕「我要同銀行借錢。」

供一期便斷供是欺騙 已供兩期屬周轉不靈

他當然是真的向銀行借錢,由於租約的租金很高,所以銀行借凸了給他,他不單足夠付清買價,還有大筆現金落袋。由於這故事是從第三者的口中聽回來的,所以我不知道他有沒有「醒」銀行經理,我猜想是有的。

對於那名富婆租客,他守諾言,並沒有加收租金,可惜對銀行,他付了兩期之後,便不再供款了。注意﹕法律上,這兩期供款十分重要,因為一期也不供,是存心欺騙,但供了兩期才斷供,則是周轉不靈,無力供款,這兩者的分別是很大很大的。

銀行追債不遂,便要把單位拿出來拍賣,這時,精彩的功架出來了。

拍賣樓宇的底價通常不能低於其欠債額,否則資不抵債,是剝奪了債仔的權益,可能會引致訴訟。在拍賣場,通常,測量師行為了製造氣氛,會先出第一口價。然而,這單位實質上是資不抵債,當然沒人承價,拍賣不成,銀行收回,正式向債仔追債。

拍賣行埋「棋子」 銀行放款收不回

誰知那名天才級騙徒早在拍賣行埋伏了棋子,出來作證,說有人出價而拍賣行不肯賣,侵犯了債仔的權益,因而拒絕還錢。按﹕這名證人,當然就是把這精采事件告訴我的「第三者」,即線人。

結果,錢不用還了,搞掂。至於那名倒霉的富婆,由於不想付出巨額租金,索性自己買下了舖位,等了幾年,居然賺了大錢。世事真的無奇不有。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13&issue=201611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7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