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宏利金融 l 投資選項價格 l 基金價格 retrieved on 2 Apr 2017) |
在FOF實際投資過程中,每一類資產下面的基金數量、豐富程度差別很大,而FOF運作管理團隊的能力圈也是相對有限的,因此大類資產如何分類、基金產品如何篩選和歸類也是會有明顯差異的。
準確把握團隊擅長的方向,細分資產和基金類別,獲取行業、主題等層面的投資機會,通過擇時等戰術倉位調整增強收益、規避風險;同時,在團隊能力圈以外的方向上以戰略配置為主,減少不必要的操作,追求獲得市場平均收益。
大類資產分類:大類資產配置方案的獲得一定是首先基於大類資產的分類。事實上,資產擁有非常多的分類方式,不同的方式在大類類別上、同一大類資產之下的子類資產細分上均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別。不同的資產分類方案背後其實表達了以下一些觀點:
(1)關註的資產範圍;
(2)從什麽維度去把握資產的特性;
(3)資產類別覆蓋越廣泛、子類越精細化,背後隱含著研究團隊的實力越強,能夠對各個資產方向、子類表現進行覆蓋和判斷。
基金選擇的流程:在FOF的投資運作中,大類資產配置方案的獲得首先取決於大類資產的分類;其次是基於這一分類的基金再分類(或再篩選),剔除不合配置要求的品種;再次是對每一個子類的基金進行量化的業績歸因分析和評價,選擇過去表現較好的一個子集;最後則是進一步通過定性分析或調研的方式獲得前一步驟子集中的一個更小的集合作為最終的入選池。
基金原始分類與再分類:市場分類是站在基金本身的特性之上作出的,在投資者進行個別或少量基金投資的時候,能夠擁有不錯的幫助。但在大類資產配置與FOF投資的時候,需要進行重新的篩選和匹配,使得其滿足我們的投資要求。這里的再分類的主旨是服務大類資產配置的,與基金研究評價的分類有所區別,後者更多的追求完備性、一致性和排他性,而基於FOF投資的基金篩選和再分類對完備性、排他性沒有要求,更多地追求對基金本身特性的挖掘和準確定位,以工具的目光去使用這些基金,達到資產配置的目的。
被動型產品的地位:被動型產品在整個資產配置以及FOF投資運作的過程中是需要重點關註的一類產品。特別是商品、海外等資產類別,通常無主動型基金或者主動型基金並無特別優勢的領域,被動型指數產品則成為重要配置方向。
在該類產品的篩選和評價方面,我們關註的指標主要包括基金規模、場內成交規模、基金跟蹤誤差等指標,在同類產品中選擇規模大、成交量大且跟蹤誤差小、信息比率高的產品。當然,在實盤交易的時候,還需要關註二級市場價格的合理性,大幅溢價的品種存在較大的價格回調風險,需要規避。
主動型產品的配置意義:普遍為場外基金,申贖費率相對較高且流動性不如場內產品。那麽投資主動型基金的重要目的,則是為了獲取alpha收益。被動型產品本身複制指數,本身難有alpha收益,超額收益主要來自於擇時,而擇時本身相對困難,且難以保證有持續的正向擇時收益。主動型產品的重要關註方向為國內股票型產品,這一塊是能夠產生較大超額收益的來源。
基於過去10Y數據,股票基金整體年化超額收益達到4.20%左右。主動債券型產品往往存在一定的杠桿運用,在提升夏普比率、預期收益率方面,相比被動型的債券基金而言,具有明顯優勢。實證來看,從2005年初以來的數據進行統計,債券型基金的年收益率、波動率分別為8.20%、8.22%,而債券指數本身的收益率、波動率則為4.49%、5.95%,兩者的夏普比率分別為0.66、0.29,前者長期來看明顯高於後者。
大類資產的分類方式
大類資產配置方案的獲得一定是首先基於大類資產的分類。事實上,資產擁有非常多的分類方式,不同的方式在大類類別上、同一大類資產之下的子類資產細分上均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別。例如,我們列舉如下兩個市場上的分類方式,前一個將黃金、大宗商品劃分到了另類投資的範疇,而後者則將大宗商品單獨計入一個類別,並將黃金置於該大類之下。包括股票的細分,都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
不同的資產分類方案背後其實表達了以下一些觀點:(1)關註的資產範圍;(2)從什麽維度去把握資產的特性;(3)資產類別覆蓋越廣泛、子類越精細化,背後隱含著資產配置和研究團隊的實力越強,能夠對各個資產方向、子類表現進行覆蓋和判斷。
在進行具體的基金分類、基金選擇分析之前,我們需要對FOF投資和資產配置收益來源進行分析,從而能夠從宏觀全局上把握基於FOF投資的基金分類、篩選等方法。具體來看:
戰略資產配置:基於中長期判斷,結合客戶的實際需求,提供合適的長期資產配置方案;
戰術資產配置:基於對市場中長期的緊密跟蹤研究,大類、子類資產的階段性機會和風險進行把控,在戰略配置層面進行小幅調整,以獲得超額收益;
精選金融產品:科學嚴格地篩選產品管理人,力求產品層面能夠獲得相對於資產本身的超額收益。
基金的原始分類與再篩選
目前市場對於公募基金的分類主要參考了證監會的方法,同時依據基金合同進行了一定的細化。總體而言,這樣的分類是站在基金本身的特性之上作出的,在投資者進行個別或少量基金投資的時候,能夠擁有不錯的幫助。但在大類資產配置與FOF投資的時候,需要進行重新的篩選和匹配,使得其滿足我們的投資要求。
這里的再分類的主旨是服務大類資產配置的,與基金研究評價的分類有所區別,後者更多的追求完備性、一致性和排他性,而基於FOF投資的基金篩選和再分類對完備性、排他性沒有要求,更多地追求對基金本身特性的挖掘和準確定位,以工具的目光去使用這些基金,達到資產配置的目的。
從市場的基金分類來看,其出發點一是為了分類本身的完備性和精確性,另外則是為了產品評級的需要。整個基金產品的市場處在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監管層對股票型基金的重新定義,使得過去倉位為60%~95%之間的原股票型基金劃歸到了混合型基金的行列。而隨著公募FOF的出臺,以及混合型基金納入基金份額作為投資標的,未來的分類可能需要進一步改進和細化。
從下表來看,不同機構對基金分類的方式並不相同,在納入新品種的速度上亦有差異,本身的分類方式(特別是二級分類方式)可能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對FOF投資而言,這些分類是重要的參考,但並不能直接進行基金分類和資產分類的一一對應。
由於基金的分類與資產的分類存在以上的差異性,在FOF的實際投資過程中,並不能直接將FOF的大類資產分類與目前市場上已有的任何基金分類方法進行直接地一一對應,而是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預處理、預篩選,關註的範圍也僅僅是整個基金市場的一個子集。
FOF投資中的基金選擇
從量化的角度出發,可以將最終的投資範圍縮小到人力可為的範圍。實際上,就公募市場而言,按產品代碼計算就有數千只之多;而如果考察私募的話,其策略種類、產品數量則更為龐雜,且信息披露相比而言更為簡陋。因此,在擁有豐富選擇的同時,也給我們的選擇帶來了困難,量化篩選是第一步,通過反向的過濾、正向的排序能夠獲得一個小樣本的備選池,小樣本池通過進一步定性分析以及可能需要的實地調研,進一步確定出一個作為入選池的子集。
對於不同類別的基金,我們關註的特性有共同點也有差異性,總體而言,不同類型的基金我們的評價會有一定差異。主動與被動產品的評價存在差異,股票、債券、另類、商品、海外等等基金類別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配置的類型也會有所偏重。
被動型產品
被動型產品特性及評價指標
依據投資策略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基金分為主動管理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被動型基金的工具屬性非常清晰,根據合同的約定能夠較好地複制其跟蹤的指數表現,在大類資產配置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費率低廉:被動型產品的目標就是跟蹤和複制指數的表現,無需投入大量的投研人員,基金公司人力成本較低,因此指數型基金,特別是場內的ETF固定運營費率非常低。以股票型ETF為例,托管+管理費通常在0.60%~0.70%左右,遠低於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1.75%的固定費率。除此之外主動管理型基金,通常為場外開放式基金,並不適宜短期的申贖操作,費率太高,而ETF、LOF、分級B等被動型基金可以在場內以較低的傭金率進行交易。
流動性好:場內交易型被動產品,流動性遠遠好於場外產品,可以便捷地進行品種更換,以及和貨幣型產品進行無縫對接。相比之下,場外產品的申購贖回流程往往跨越多個交易日,在調倉的時候需要提前考慮流動性安排,特別是場外QDII等產品,贖回可能跨越2周左右的時間。
工具性強:被動型產品具有非常明晰的特點,不會因為基金經理的更換或者基金經理對市場判斷的改變,而發生所謂的風格漂移等狀況,投資者在捕捉特定板塊的系統性機會時,往往能夠達到快速、精準的目的。
綜合以上判斷,我們認為被動型產品在整個資產配置以及FOF投資運作的過程中是需要重點關註的一類產品。特別是商品、海外等資產類別,通常無主動型基金或者主動型基金並無特別優勢的領域,被動型指數產品則成為重要配置方向。
在該類產品的篩選和評價方面,我們關註的指標主要包括基金規模、場內成交規模、基金跟蹤誤差等指標,在同類產品中選擇規模大、成交量大且跟蹤誤差小、信息比率高的產品。當然,在實盤交易的時候,還需要關註二級市場價格的合理性,大幅溢價的品種存在較大的價格回調風險,需要規避。
被動型產品的分類與作用
不論是依據資產配置模型得到的方案進行簡單的被動資產配置:即所有大類或大類之下的子類,我們均嘗試使用市場中已經存在的ETF、LOF以及分級基金等被動型產品進行配置,還是進行戰術資產配置調整,我們都需要對目前市場已經存在的場內交易型工具進行分類及篩選,而分類和篩選的依據則是我們之前關於大類資產的分類方式。
我們針對ETF進行分類,對於LOF、分級基金、封閉式基金等品種的分類基本類似。目前國內市場的ETF已經涵蓋股票型、債券型、商品型、貨幣型以及海外市場等5個部分,主要缺乏場內量化對沖型基金,但可以通過配置場外開放式基金來實現。
總體來看,雖然海外ETF、債券ETF、商品ETF的數量相對較少,但已大體上可以實現基於我們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的需要,不足的部分我們可以進一步從LOF、分級基金以及開放式基金中進行選擇。例如,目前雖然商品ETF僅包含黃金這一類別,但國泰商品(160216)、華寶油氣(162411)、南方原油(501018)這些LOF可以滿足原油這一商品類別的配置需求,當然白銀基金(161226.SZ)可以滿足白銀的配置和交易需求。
場內交易基金具有流動性強、費率低的特點,是作為戰術資產配置調整工具的較優選擇,主要考察的指標包括:
1.入選的品種以被動指數型為主(貨幣型除外),主要考察跟蹤偏離度、跟蹤誤差、信息比例等指標,在流動性得到滿足(減少交易的沖擊成本)的情況下,選擇所屬類別符合要求且以上指標綜合表現優異的產品。
2.輔以少量的主動管理型產品:主要以封閉式基金、LOF為主,由於有折價、主動管理能力優異或稀缺性(被動型產品無法滿足),在綜合考慮安全邊際、歷史業績以及流動性的情況下進行篩選和配置。
主動型產品
主動型產品普遍為場外基金,申贖費率相對較高,且流動性不如場內產品。那麽投資主動型基金的重要目的,則是為了獲取alpha收益。被動型產品本身複制指數,本身難有alpha收益,超額收益主要來自於擇時,而擇時本身相對困難,且難以保證有持續的正向擇時收益。
因此,在國內實際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和FOF投資時,大類資產的核心部分往往配置在長期業績穩健的主動型產品上,以低流動性來獲取長期的超額收益,該部分資產也成為戰略配置的資產,往往在較長的時間內不會進行調整,除非基金經理出現變更、業績發生明顯變化且無證據表明未來會出現改善可能。相比之下,衛星部分則配置在費率較低、流動性較高的場內被動型產品之上,以求通過靈活地調倉,來實現對短期機會的把握以及風險的規避,實現戰術層面的收益增強。
主動型產品的重要關註方向為國內股票型產品,這一塊是能夠產生較大超額收益的來源。基於過去10Y數據,用國證A指對中證股票基金指數進行回歸,發現基金長期確實存在超額收益,年化超額收益達到4.20%左右,而股票基金總體的beta在0.80左右。
其次是國內債券型產品,主動債券型產品往往存在一定的杠桿運用,在提升夏普比率、預期收益率方面,相比被動型的債券基金而言,具有明顯優勢。除此之外,場內債券ETF普遍成交不活躍,且數量較少,也是必須配置主動管理型債券基金的重要原因。
實證來看,從2005年初以來的數據進行統計,債券型基金的年收益率、波動率分別為8.20%、8.22%,而債券指數本身的收益率、波動率則為4.49%、5.95%,從而可以看到債券型基金、債券指數本身的夏普比率分別為0.66、0.29,前者長期來看明顯高於後者。
最後則是另類方面的量化對沖型產品,本身定位於主動管理,收益風險比相對更高。雖然目前期貨貼水、限倉等對產品運作有一定影響,但期指貼水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系統性收斂後,目前已經降至了較低水平,且疊加IPO網下申購的政策紅利,在基金規模控制較好的背景下,打新收益可以大幅抵消貼水侵蝕,因此選股能力較強的機構未來確實能夠充分展現其獲取alpha的能力。
股票型產品
FOF本身的一個最重要定位即是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因此在挑選產品的時候,需要選擇那些專註於資產本身的基金產品,而非進行資產配置的品種。因此,在選擇股票型產品的時候,首先應該剔除那些倉位變化較大、本身在進行擇時的基金產品,原因在於其倉位無法把控。
其次,從子類分析來看,由於需要選擇風格穩定的產品,在一定的考察期內需要剔除風格發生漂移的產品。
從基金經理層面出發,基金經理是基金的靈魂,而基金經理投資經歷過短、基金存續期過短,均缺乏正常的樣本進行評價和分析,因此也難以客觀評價基金經理的業績。
除了以上指標之外,還包括規模、費用、風險等各種指標需要進行篩選和關註。在對以上指標設置基本門檻的情況下,剔除不滿足要求的產品,構建一個股票型基金的備選池。
在通過篩選的方式剔除掉不合要求的基金後,從剩下的備選池中,我們通過對基金的業績進行評價和打分,在每個類別中選出得分靠前的一定數量產品作為核心池產品。考察的指標以各種風險調整後收益為主,可以設置多個指標,並進行指標的綜合,例如可以考察信息比率、夏普比率、alpha等等。
需要指出核心池構建完畢後,後續還需要對核心池中的產品進行定性分析(包括調研)等方面的工作,以確定篩選出的產品是不是真的符合配置的需要。經過此過程之後,進一步精選核心池中的產品,構建最後的入選池基金。
債券型產品
市場對債券的分類主要分為信用、利率兩個品種,可轉債兼具股票和債券的屬性,並不屬於純粹的債券。但實際上,債券型基金在資產配置上,往往兼顧信用、利率兩類資產,特別是純利率類產品數量較少,而場內只有5年期國債ETF一只成交相對活躍,可選余地不是很多。另外,債券基金投資運作的時候往往帶有一定的杠桿,因此在利用該類資產作為配置工具的時候,需要更為精細化地考慮。
具體而言,在產品類型上,債券型基金涵蓋範圍較廣,包括純債基金、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基於資產配置考慮,二級債基的業績受到股票資產的較大影響且本身不符合FOF配置的需求(要求配置的基金專註於單類資產的管理)。因此,主要的樣本來自純債基金和一級債基,後者由於不允許參與新股申購,因此與純債基金實質相同。
在備選池入池標準上,債券型基金的設置與股票型類似,包括倉位穩定度、基金成立時間、基金經理任職時間、基金規模、風險指標等各項因素。在確定了備選池之後,從正面評價的角度進行打分,包括夏普比率、信息比率、絕對收益能力等指標,篩選出得分靠前的產品構建核心池。
入選池的構建樣本來自於核心池,通過定性分析(包括調研)進一步剔除核心池中的部分品種,通過投資組合理論、數學規劃等工具構建一個債券基金的投資組合,從而獲得組合的實際倉位、券種配置等信息,並同時滿足利率債、信用債的擬配置比率。
另類產品
另類資產目前主要包括:國內量化對沖策略基金、QDII特定策略基金、QDII房地產信托基金、國內特定策略混合基金、保本型基金、打新基金等等。目前我們主要關註國內量化對沖型產品,2013年首只產品成立以來,目前已經達到20只左右,配置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提升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從實證來看,此類策略獲取的是純alpha收益,與股票、債券、商品等beta類資產的相關性很低,相關系數基本在0附近。
該類產品的篩選與評價方面,首先需要關註量化團隊本身的軟硬件實力,包括團隊核心人員從業經歷、背景等,得出定性的結論。然後通過分析管理產品的歷史業績、回撤、穩定性等指標,進行量化層面的評價和篩選。定量、定性層面的結論進行綜合分析和相互印證,選擇團隊較強、業績優秀的產品作為配置對象。
海外產品
目前可交易的場內基金品種主要以美股、港股、德國股票為主,以ETF或LOF的形式作為載體。由於國內難以對海外市場形成有效研究覆蓋,因此被動型產品是配置海外資產的有效形式,這類品種可作為長期底倉持有,或戰術資產配置的機動倉位持有。
非ETF的QDII產品以主動管理型為主,類別豐富、投資範圍相對較廣,包括全球、亞太、新興市場、成熟市場、大中華區等等,但市值主要配置於港股和美股,這塊可以通過精選的方式,挑選出少量表現優異的產品作為長期配置底倉,但可以不作強制要求。
美股仍然以配置為主,主要目的為了獲取美國市場的beta。目前國內產品涉及美股的並不多,而且美股市場相對成熟,國內機構相比美國本土機構缺乏優勢,更難獲得超額收益。因此美股的配置將主要以ETF等基金產品為主。
港股方面,可以配置一部分ETF作為機動倉位。同時,香港大量公司本質為內地企業,目前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國內基金已經普遍將投資範圍擴展到了三個交易所,而且研究方面也不斷深入,借助大陸本部、香港子公司一體化的協同研究力量,未來專註於香港市場的主動基金獲取超額收益是可以期待的。
海外基金的具體評價方法與國內權益型產品類似,首先區分被動和主動,其次需要剔除跨市場品種,將地域配置的權利收回到FOF層面。主要區分為港股、美股兩個區域,分別進行評價。主動型海外基金的評價方法則與國內權益基金類似。
商品類產品
商品本身不產生現金流,在長期戰略配置上往往不會給予太高的比例,屬於階段性配置的品種,因此主要以流動性較好的交易型基金作為配置的工具。在篩選方面,主要關註的是基金規模、流動性情況,選擇靠前的品種。其次是業績跟蹤情況,能夠緊密跟蹤標的價格或能夠略有超額收益。
具體來看,ETF中主要為黃金類ETF,目前成交量尚可,華安黃金ETF目前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黃金ETF;另外國投瑞銀的白銀LOF已經上市,除此之外主要是商品類的QDII產品,包括投資海外原油基金的國泰商品、南方原油,以及投資海外油氣股的華寶油氣等等。目前的類別還不是足夠豐富,但是從基金公司申報的情況來看,目前已經有包括農業、銅、工業金屬等眾多大宗商品ETF基金上報,可以預見未來商品的配置方向將獲得極大的豐富。
除此之外,國內黃金ETF開辟了租借的模式,租借收益進入基金資產,因此可以覆蓋管理費收入,可見目前配置黃金ETF與投資實物黃金而言,並無明顯劣勢,且前者在流動性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貨幣類產品
貨幣型基金作為流動類資產,主要考慮的是流動性需求,收益性在次要地位,因此主要以場內的貨幣ETF為配置對象。評價的考察指標也主要是基金的規模、成交活躍度等因素,因此會主要配置於類似華寶添益、理財金H、銀華日利這種規模靠前的貨幣基金之上。
從篩選的角度看,首先是關註產品的規模、成交活躍度,流動性是第一位,其次考察過去一段區間的年化收益率、萬份收益等指標,分析基金的業績表現。更深層次來看,可以基於未來利率的走勢,以及各個場內基金的協議存款、債券資產配置比率,來決定最終的選擇。
總結
在FOF的投資運作中,大類資產配置方案的獲得首先取決於大類資產的分類;其次是基於這一分類的基金再分類(或再篩選),剔除不合配置要求的品種;再次是對每一個子類的基金進行量化的業績歸因分析和評價,選擇過去表現較好的一個子集;最後則是進一步通過定性分析或調研的方式獲得前一步驟子集中的一個更小的集合作為最終的入選池。
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每一類資產下面的基金數量、豐富程度差別很大,而FOF運作管理團隊的能力圈也是相對有限的,因此大類資產如何分類、基金產品如何篩選和歸類也是會有明顯差異的。準確把握團隊擅長的方向,細分資產和基金類別,獲取行業、主題等層面的投資機會,通過擇時等戰術倉位調整增強收益、規避風險;同時,在團隊能力圈以外的方向上以戰略配置為主,減少不必要的操作,追求獲得市場平均收益。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單一投資、躲不過風險也抓不住機遇,短期投機卻錯過收益等誤區,以及快速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市場機會。繼智能投顧摩羯智能之後,4月18日,招商銀行宣布正式推出金葵花資產配置指數。
招商銀行人士稱,截至目前,該行已積累600萬中高端客戶服務案例,並進行了100余萬客戶的資產配置實踐,產生了數千億兆的海量數據,並組織多名境內外專家歷時一年研發完成。根據不同的風險特征,該指數將客戶分為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三種類型,分別對應風險承受能力較低,風險承受能力適中,以及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客戶。
數據顯示,中國居民資產已由1978年的154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40萬億元,38年間增長了9000余倍。但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馬科路維茲的理論,股票投資中,影響投資收益的因素里,資產配置占到了91.5%,選擇具體股票、進場時機僅占4.8%、1.8%。
“實際上,擇股、擇時的效用並沒有那麽大。”招商人士稱,該系統通過對現金、固定收益、權益和另類等大類資產的投資量化分析,從全市場4000余款公募基金、1800余款黃金產品、上萬支理財產品中篩選優質產品,形成資產配置組合的加權價格指數。
實際上,最近一年來,資產配置服務已成為銀行、券商、等各類金融機構爭奪的重點。如平安證券,2016年就推出了客戶資產配置系統,整合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專家策略分析驗證等,對客戶資產配置作出合理的、個性化的建議。
撥備大幅增加,稅前凈利潤負增長,依靠資產規模、中間收入驅動,上市銀行2016年仍然實現了凈利潤增長。
4月24日,普華永道發布的以3月31日前披露年報、27家A股、H股為樣本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四類銀行,凈利潤分別增長1.92%、5.26%、16.13%、15.79%。
受凈利息收入負增長、撥備增加等因素影響,27家上市銀行中的絕大多數,凈利潤增速明顯低於稅前利潤、撥備前利潤增長。同時,不同銀行也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利潤增長壓力。
盡管如此,資產規模、中間收入增長的驅動,仍然保證了這些銀行的利潤增長。而資產負債規模增長,同業、投資業務的擴張功不可沒。普華永道認為,隨著監管的加強,銀行未來會謹慎配置同業、投資資產。
銀行利潤增長分化
普華永道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27家上市銀行凈利潤達到1.32萬億元,同比增加3.2%。其中,6家大型銀行凈利潤9870億元,同比增加1.92%;7家股份制銀行則為2697億元,同比增加5.26%;9家城商行為518億元,同比增加16.13%,在各類銀行中增速最快;5家農商行則為130.2億元,同比增加15.79%。
整體利潤仍然有所增長,但面臨的挑戰卻越來越大。在六家大型銀行中,工行2016年的稅前利潤僅增長了0.01%,而2015年為0.45%;交行、郵儲銀行分別為0.11%、3.72%,增速分別下降了1.17、1.49個百分點;建行、農行、中行稅前利潤增速則集體負增長,分別為-1.1%、-1.83%、-3.96%,同比下降0.9、1.23、4個百分點。
大型銀行稅前利潤下降,主要是受凈利息收入負增長影響。同時,手續費收入增長也乏力。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利潤增長下滑,受撥備影響非常明顯。數據顯示,平安銀行、中信銀行2016年撥備前凈利潤同比增長28.49%、12.93%,但計提撥備後,凈利潤同比僅增長3.36%、0.11%。此外,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撥備前的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3.26%、6.83%、4.89%,計提撥備後則為5.26%、3.73%、2.74%,只有浙商銀行、招商銀行沒有受到明顯影響。
城商行也存在類似情形。如重慶銀行、哈爾濱銀行,2016年撥備前凈利潤同比增長30.86%、33.87%,計提撥備後僅增長10.6%、10.04%。同期,鄭州銀行撥備前凈利潤同比增長34.51%,計提後也只增長了20.53%。
普華永道合夥人姚文平分析,在凈息差收窄、撥備增加的雙重壓力下,上市銀行凈利潤仍能增加,主要是通過擴大規模、提高中間業務驅動。2016年,上市銀行手續費收入的比重均有所上升,尤其是股份制銀行,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及其他非息收入的占比,已接近營業收入的三分之一。
姚文平稱,就資產負債結構而言,各家上市銀行延續了2015年的部署,繼續調整資產結構,普遍擴大了證券投資組合,並減少持有同業資產;在負債端,同業存單作為一種新型負債業務,是2016年增長最快的負債類別之一。
根據普華永道統計,截至2016年底,27家上市銀行總資產達到138.8萬億元,同比增加13.37%。其中,納入統計的9家城商行,資產規模為6.01萬億元,同比增長25.94%,在各類銀行中增長最快。此外,7家股份制銀行資產規模合計31.95萬億元,同比增長18.93%。
同上述兩類銀行相比,大型銀行、農商行資產規模增長稍慢。同期,6家大行總資產99.49萬億元,同比增加11.1%,5家農商行則為1.35萬億元,同比下降3.16%。
投資驅動資產擴張
而資產、負債的擴張,同業、投資業務功不可沒。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在四類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客戶存款的占比分別為79.12%、61.13%、59.27%、71.87%,全部呈下降趨勢;同業負債占比則為11.22%、23.5%、25.54%、15.8%,同比均略有下降。
與此同時,各家銀行已發行的債務證券在負債中的占比,卻全部出現上升。截至2016年底,六家大型銀行已發行債務證券在負債中的占比為2.94%,上升0.43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分別為8.45%、10%、7.93%,分別上升1.92、3.07、3.23個百分點。
在資產端,各類銀行的貸款亦呈整體下降趨勢。截至2016年底,27家上市銀行中,6家大型銀行貸款占比50.52%,同比下降0.11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為45.87%,同比下降0.18個百分點;而農商行則為38.54%,下降0.84個百分點;9家城商行的貸款占比,更是已經低於三分之一,僅為33.21%,同比下降2.02個百分點。
在此情況下,投資資產的占比則顯著上升。數據顯示,六家大型銀行的投資余額在資產中的占比為25.77%,同比上升3.18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依次為32.5%、31.26%,同比上升2.76、2.45個百分點。加上同業資產,大型銀行的同業、投資類資產占比已經達到32.07%,股份制銀行也已達到41.09%,與同期貸款規模相差不遠。
城商行、農商行占比更高。同期,9家上市城商行的投資余額占比為47.45%,同業資產占比為7.83%,兩者合計54.02%,占比超過同期貸款余額20個百分點。而5家農商行同期的投資、同業資產,占比也達到46.19%,超過貸款占比近8個百分點。
“因為受合意貸款的約束,這幾年銀行更多的向投資端配置資產。”普華永道合夥人梁國威說,很多投資、同業資產,本質和貸款都是一樣的,隨著監管的加強,尤其是廣義信貸考核推出後,銀行要在總體上平衡資本約束,未來投資資產會趨向謹慎。
值得註意的是,正在進行的 “三套利”清理整頓,指向正是以加杠桿、出表為目的的投資、同業業務。此類業務如果收縮,將會對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利潤、流動性產生全面影響。
“這幾年銀行同業、投資等資產擴張快於表內資產,監管的清理確實會產生一些沖擊。”普華永道人士稱,同業、投資業務底層資產風險不清晰,除了去杠桿之外,監管層可能還希望能借機摸排風險。若風險可控,此類業務仍有一定發展空間。
趙若冰曾經在加拿大的金融機構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為客戶“基於短、中、長期財務目標建立財務規劃”,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做“資產配置”。回國後的趙若冰現在是宜信財富高級副總裁,他在接觸國內高凈值人群後發現,對於資產配置、對於投資趨勢這些話題,國內的投資人似乎更樂意他們的理財規劃者直截了當只談產品收益率。
而他的理念,卻是“資產配置最重要”,按照既定的規劃把雞蛋放去不同的籃子里,“短期的漲跌不用看,放到抽屜里就可以了”。
前匯豐投資管理公司亞太區行政總裁Blair C. Pickerell在接受采訪時把這套理念形象地稱為“三個錢袋子”。他說每個人的資產都要在“三個錢袋子”之間做好適合自己的配比。這“三個錢袋子”分別是短期流動性、中長期投資和風險投機(高風險高收益品種)。
標準普惠早前在談到同話題時,也用了類似於錢袋子的比喻,不過他們的劃分中,除了上述三個袋子外還多了一個:救命的錢。
在日前的一場某機構主辦的財富管理年會上,業內多路專家對資產配置話題提出了他們的觀點、甚至自曝了自己的配置方案。
“錢袋子”配比
對於論壇上提及的“三個錢袋子”的理念,有專家表示業內較為通行的做法,是給第一個“錢袋子”,亦即“短期流動性”的“袋子”留出個人或家庭可支撐6個月左右的必要開支。
而這三塊資產具體占比多少,如何配置,其實文無定法,根據每個人的人生階段、家庭情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再做調整。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部門一般也配有完整的客戶風險承受力測評體系。
當被問及自身的配置情況時,Blair C. Pickerell說他的配置偏於保守,第一和第二個“錢袋子”都比較大,第三個比較小。他表示自己甚至會在第一個“袋子”里放差不多夠三年花銷的備用,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好的資產也就意味著收益偏低,但他仍傾向於這樣決策,因為“即便萬一突然發生了什麽緊急狀況、或者突然失業了之類,那生活也不至於被困擾”。Blair的第二個“袋子”也占了相當比例,第三個“袋子”對他而言則不那麽重要。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在投機機會、短期投資機會都更多的亞太區,或者對還在財富積累階段的年輕一代,他們可能會調降第一個“袋子”的比例,而增加第三個“袋子”。
“權重因人而異,只要是適合自己的、自己想清楚的,都無可厚非。”一名參會的理財規劃師稱。但問題是,盡量不要毫無規劃、或是把雞蛋過於集中在某個籃子里,那樣的投資也許能逞一時之快,但並不利於整個人生、整個家庭的收益曲線平滑向上。
註重“底層資產”
哈佛大學博士考恩在研究中國投資者特點後,提出了“黃金三原則”資產配置標準——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和建議可以開始超配一些諸如FOF的另類資產。
據悉,耶魯大學校際基金就是按照此配置標準進行投資的,幾十年堅持科學配置,就能跨過個別類別資產漲漲跌跌的周期,從長期來看,耶魯大學校際基金平均可以做到每年兩位數的回報。
上述理財規劃師表示,在合規的前提下,高凈值人群可以考慮資產全球配置,而不是把所有身家都放在人民幣資產一個籃子里;此外,也不建議因為房地產還沒經歷過完整的周期就一味看漲,就把所有資產都賭在了房子上。
“這個組合可以覆蓋房地產、金融投資、保險資產;有權益類也有固收類;有長期投資也有一些短線操作。”他說。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跨資產類別”這一項的具體操作中,多名參會嘉賓均提及了同一個投資建議:要穿透關註到所投標的的“底層資產”。比如,一個信托產品,穿透到底層資產,實質投向可能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一個私募產品,穿透到底層資產,實質投向也可能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這種情況具有隱蔽性,投資者表面上看似乎做好了配置,但穿透到底層,風險依然過於集中。
去年四季度去杠桿伊始,便有市場人士提出——不控制同業規模而只是提升市場利率,似乎仍無法有效去杠桿。而從今年3月銀監會專項治理“三違法”、“三套利”、“四不當”以來,同業存單便發行量大降,不過價格仍隨著市場利率水漲船高。
最新數據顯示,3月同業存單發行2萬億元,為歷史最高峰。根據Wind數據,今年4月同業存單發行量環比大幅減少7200多億元,各界預計到5月底,同業存單面臨巨量到期壓力,在續發勢頭減弱的背景下,5月總量也將大幅低於今年一季度各月水平,各期限發行利率皆不斷上升。
“這種量跌價升的態勢近期仍將持續,”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誌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近期也提及,市場情緒在強勢監管下過於恐慌,10年期國債竟然已經超預期快速突破了3.7%,眼下配置同業存單仍是保險策略,債市交易性機會需要等待。
存單發行“量降價升”
令市場始料未及的是,2017年3月下旬流動性更加緊張,體現在銀行間市場7日質押式回購利率自2016年第三季度逐漸上升後顯著飆升,這與銀監會4月以來發布的連環新規密切相關。
“監管機構似乎加大了對市場波動性的容忍度,”穆迪在最新一期《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中提及,“流動性趨緊的趨勢可能反映了監管機構致力於控制金融體系的杠桿率,但同時也可能加大銀行間市場上小型銀行和其他非銀行借款人的流動性壓力。”
監管的態度和流動性松緊程度分別從同業存單的發行規模和利率中就可窺斑見豹。4月以來同業存單發行量快速回落,凈融資額走低。最新數據顯示,4月同業存單發行量為12929.2億元,較3月環比下滑7236.9億元,到期量為11772.1億元;凈融資額為2144億元,較3月下降2111.2億元。
相比之下,2017年第一季度新發行的同業存單達到人民幣5萬億元的歷史高點。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繼續主導一級市場,農商行次之。其中2月為19719億元,3月為20166.1億元。
此外,Wind數據顯示,今年4月,1月期、3月期、6月期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分別上行近8BP、6BP、17BP;5月以來,上述對應期限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又分別上行約8BP、25BP、22BP。可見同業存單整體呈量跌價升態勢。
對此,業內普遍解讀認為,同業存單發行規模和發行利率的同時上升,表明融資擴張的進程並未放緩,也說明金融去杠桿的目標遠未完成。
去杠桿顯階段性成果
不過,如此強烈的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去杠桿的階段性成果。
今年4月,銀監會出臺措施控制同業存單過快增長,並降低某些銀行對此類批發資金的依賴性。銀行需進行自查,確定若將同業存單計入同業負債後是否會超過33%的上限。業內人士也預計,同業存單未來可能會被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
“銀行現在也不敢隨便用同業存單沖量,這一點可以從4月監管舉措出來後,同業存單的發行與凈融資量都顯著下滑看出來。”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
3月時,記者曾提及,在今年一季度MPA考核來臨前夕,同業存單的發行量和利率曾創下階段性新高,部分期限的發行利率甚至逼近5%。
當時業內人士曾對記者表示,放量發行的原因一則是為了應對季末考核,二則是“賭未來監管政策可能是‘新老劃斷’,因此趁現在多發一點。”
而之所以同業存單此前幾年會不斷放量,存在其特殊的歷史背景。2013年以來,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逐步推進,同業存單和大額存單先後開啟發行,存單交易市場逐步完善。同時,銀行業競爭加劇,過去穩定的存貸息差沒有了政策保證,銀行不得不做大規模,實行金融版的“薄利多銷”模式。
2014年開始,同業存單開始大量發行,開啟了銀行間存單利率市場化。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近期表示,同業存單的大量發行,使得銀行資產負債表重新擴張,金融部門的同業+債券債務率從50%上升到67%。截至17年3月末,存單余額達到7.78萬億,中小銀行發行比例達到50%-60%。
此外,他也提及,大行和中小行盈利模式出現分化。作為同業存單發行主力的中小行,由於信貸資源不及國有大行,其選擇通過同業套利鏈條來擴張規模、以增強自身利潤和競爭力。中小行資產端,購買同業理財、債券委外等,使得其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的比例持續上升,從14年的12%上升到16年9月的24%左右;對非金融企業債權占比則下滑;對其他居民債權占比相對持平。
值得註意的是,各大機構發行存單的另一個動力在於,同業存單受到的監管較少。“在當前的監管政策下,同業存單暫時不需要繳納準備金;同時,存單在資產負債表中計入債券發行,暫時也不受到同業負債不超過總負債三分之一的約束;較松的監管意味著同業存單有擴張的特性。”姜超稱。
此外,存單有助於改善LCR(流動性覆蓋比例)等監管指標。MPA和流動性考核下,發行1個月以上同業存單,可以改善LCR的分母而使得指標得以提高,季末考核臨近前,銀行更有動力沖量改善LCR。
LCR=合格流動性資產/未來30天的現金凈流出。其中分子包括現金、大部分利率債以及部分非金融公司債,但不包括同業存單;分母是未來30天現金流出-未來30天現金流入。
機構持續配置同業存單
盡管面對強勢監管,同業存單仍是銀行偏好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業內人士也認為不應該過度誇大存單本身的風險。
記者也了解到,同業存單比同業存款更加標準化,流動性更好,也避免了提前支取風險;銀行可以根據自身要求發行不同規模期限的存單,更加靈活調整銀行負債結構。隨著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同業存單的這些優勢使得其自然成為重要工具。
同時,在債市不確定上升的背景下,各大機構對於同業存單的配置熱情也仍然不減。
以最為人所熟知的余額寶為例,2013年剛剛推出時,余額寶的對接資產大部分為銀行存款,不過如今資產配置已逐步轉至加權平均期限較長的其他金融資產。2017年第一季度銀行同業存單占基金投資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而銀行存款的占比連續兩個季度下滑。所持有的前十大債券均為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發行的同業存單。
對各大投資機構而言,債市波動仍是存單受追捧的主因。“由於當前利率水漲船高,機構可能只需要投資存單,便可在不需冒信用風險的前提下鎖定收益。因此大家都對債市持觀望態度,”中航信托投資債券經理吳承根此前告訴記者,各界的債市投資策略普遍采取“短久期”的方式來避免利率上行風險。
5月8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3.6%,5月11日,收益率更是持續震蕩上行,突破了3.7%的心理關口。
“債券的中長期配置價值並不決定短期走勢,一致預期導致買盤稀少,甚至路演途中有領導聽到一半時趕去賣債。”某券商分析師提及。
不過,招商證券債券分析師徐寒飛表示,由於同業監管強化的因素,有廣義基金適度減持同業存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