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vy Wong從壹傳媒離職創業後我們仍有見面。她是電子傳媒廣告精英,跟她交談知多些現在廣告行情於我有用。現在是手機展現的時代,媒體新陳代謝的關頭,舊媒體正在式微、撤退、新媒體抬頭的時候。傳媒在變革,內容跟著革新,這包括了廣告內容的革新。媒體出現新模式的內容,廣告轉型至新形式的廣告是自然不過的事,例如不可能內容是互動而看廣告的人仍舊是被動的,也不可能手機是流動而它的廣告與靜態的電視廣告是一模一樣的。 報紙電視年代的廣告模式顯然不適合新媒體的應用模式,廣告媒體及其形式跟著轉變,理所當然。我們傳媒人,在嘗試創造新形式內容適應手機媒體的同時,亦要留意廣告轉型情況,加以利用賺錢,否則哪來銀兩創造內容轉型?所以跟浸淫在時代沸騰中的廣告人交流,這時候頗為重要。這是媒體及其內容革命性的革新開始,這是瞎子摸象的時候,無人知道這個以手機為主軸的傳媒世界到底會是怎樣的。盤古初開風雲際會蛻變中,手機傳媒出現讓人們不能回頭看,只許向前望,前面卻是一片荒蕪,也就只好從頭開始,從無到有了。擺脫舊日積習的傳媒觀念,在這混沌的土壤中不斷嘗試耕耘,最後我們便創造出嶄新的傳媒世界。但是現在我們只能是瞎子摸象,這是我現時必須要有的謙卑。那天與Ivy在陸羽飲早茶,她說起一兩分鐘的品牌紀錄片documentary,例如Max Mara上海旗艦店開幕時拍攝明星名流活動和時裝表演的錄影,將之剪輯成一兩分鐘的短片放在手機平台讓人選擇看,看的人都對Max Mara的品牌有興趣,它的廣告效益多高!對比起傳統的電視廣告落雨收柴式,不知有幾多人看,看的人又不知有幾多個對Max Mara有興趣,準確和有效程度何止多百倍!這種商品紀錄片宣傳價值之高,使我頓時覺得它可以是手機平台的金礦。但怎樣才能做到人們想看卻非常考功夫。看這品牌紀錄片的想法是否是有米粥,我馬上找畢明作大腦震盪。畢明是老友林振強走後我找來替代的市場推廣創作的盲公竹,可惜最近她為了發展新事業也離開了。幸好我們經常見面,保留著互相刺激震盪大腦的機會。我想知道的問題是,如果讓人有興趣看這品牌紀錄片,該怎樣做?這是個創作的問題。Max Mara有靚人靚衫,還會有人看,不可能一家麥當勞上海旗艦店開幕的情景一樣會有人想看。麥當勞是大眾食物,不同Max Mara是小眾品牌,要多百倍人有興趣看它的短片才有用,這就好難做得到。麥當勞沒有靚人靚衫,做一條它製造過程的短片可能會更吸引,更多人看。但要將這短片做到有吸引,靠的完全是創意,因為唯有創作的竅妙才能將單調的製作過程變得有趣,這些竅妙畢明是專家,因而找她請教。她言之有理,證據確鑿,但她講了些什麼現在記不起來了,總之分手時我被她說服了;這不是內容平台的人該做的事,這是屬於廣告創作公司的工作。不過傳統的廣告公司做得到嗎?我有保留。 這是新的廣告形式,除了可以是互動更要製作簡化、快捷和成本低。現在很多製作人仍然以電視製作模式來製作手機內容,是大錯特錯的。現在拿個相機攝影,用個app剪輯,便可簡易地製成一條高質的短片,何須電視製作的一團人去做?以前做條廣告短片動輒幾拾萬元,現在一個僆仔拿個手機花一千幾百製造出來的短片已經似模似樣。若然手機內容是快餐(電影是宴會而電視是餐食),它的製作便是快餐形式的製作。現在現場拍攝的同時導演可以在別處指導及剪輯,一個導演可同時兼顧幾場攝影,快而準,省工省時,要做到多高級都可以。手機內容製作的原則就是快平準。傳統廣告人製作手機廣告侷限於電視廣告製作的經驗和觀念,很難擺脫積習的成見用新鮮的眼光和思維去製作3D、互動,而且可以是連續不斷的手機廣告。3D是真人實景與動畫製作的配合,互動是廣告與消費者透過選擇的連接,而且這連接不僅是一次的邂逅,而是[!85FE]續不斷互動的交流。有不少廣告人仍在想法子將舊式廣告置放到新媒體上,這是多餘的。舊的內容根本不適合新的媒體,而且怎樣利用facebook、twitter等social network作宣傳有這麼重要嗎?這些是方程式的標準,遲早市場會跑出最好的方法,不需用太多的創作能力便懂得,不會是賺錢的重點,重點還是在創作。創造出一條人們愛看的廣告片,在手機世界go viral,你便bingo,不斷bingo便是手機廣告的新遊戲。人們之間的sharing是今後最大發行量的網絡。每人看了都bingo都傳給朋友,這推薦的發行量和信譽有多大!從中心發放的媒體觀念要被突破,有意思的內容都會是朋友之間的分享,都是inner circle傳遞的資訊才信得過,才有話題。 YouTube等以中心主軸發放媒體變成了外在傳送媒體,朋友之間發放的才是內在的網絡和有意思的資訊。這內在網絡的資訊對advertiser才有value;有什麼資訊比朋友間過濾過的更好,更可信呢?手機廣告是go viral模式,廣告要在低成本的不斷創作中hit中bingo,做十個廣告有一個hit中千百萬人觀看的go viral,就發達了,何須百發百中?它的價值不再是人們看過幾遍,而是人們朋友之間分享了幾多趟。有形象潔癖的大品牌怕失敗有損形象,不敢嘗試這些新媒體廣告,肯嘗試的是中小型的品牌,那裡才是手機傳媒百花齊放之地方。以前廣告公司管理及創作的官僚架構已經過時,廣告製作、創作架構和概念必須重新開始。手機的廣告世界是個人創作抬頭的時代,它是個人的,個性強烈的,而又是靈活的、快捷的、天馬行空及out-of-the-box的。一切從零開始,這的確是個嶄新的時代。 |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
最近一直摸爬滾打傳統商業圈,偶爾和移動互聯網圈子創業的小夥伴們交流,都在抱怨做app盈利無望,向用戶收費沒有信心,靠廣告盈利,看後台可憐的數據,都有想去求佛的衝動。用戶量上億的產品,盈利都不足以支撐100人的團隊。筆者近日有看到中國企業家雜誌對墨跡天氣的報導,當大多數APP開發者還在苦思冥想「用戶量如何破千萬或者億級」之際,墨跡天氣用戶量已經突破2億,現在應用的盈利來源,幾乎只能靠用戶流量和廣告的互換來獲得收入。「不光墨跡天氣頭疼,其它的應用其實都頭疼。如果仍然依賴廣告,只有思路一條,投資人的錢總有燒完的時候。
廣告聯盟在移動互聯網為什麼會水土不服?
當移動互聯網風起云湧的時候,App們很天真的以為PC端依賴的大量廣告收入在移動app上同樣適用,一個流量只有600萬的web網站,每月光百度聯盟的收入就能到300萬人民幣。但是一下為什麼做了app後,流量都上億了,廣告收入依然不能養活自己?這是為什麼?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APP廣位位置數量有限
Web端偌大一個電腦屏幕,上面可以放置廣告的位置很多,而且首頁、內頁、中間頁每個頁面也都能掛廣告。App生存於方寸手機屏幕之間,本身屏幕的尺寸限制了app只能掛一個廣告位置甚至不能掛。任時光匆匆流去,即使筆者接下來要闡述的另外兩個原因都消除,這也會是app靠廣告盈利的致命死穴;
二.廣告商有限
大多數傳統廣告主,甚至投放互聯網的廣告主對移動互聯網至今沒有任何認知,僅有極少數廣告主從4A的教育中挪出小部分預算投放移動廣告,品牌廣告主預算少,只能燒投資人預算了,隨意打開一個app上的廣告,除了遊戲,就是其他app的廣告,幾乎是個零和遊戲。這和2000年左右互聯網發展初期廣告市場很像,基本上都是互聯網公司在互相投放廣告。而當時三大門戶的日子過的的確很可憐。
三.廣告聯盟盤剝
移動互聯網發展不到4年,生態不完善,信息不對稱造就了一批廣告聯盟的火熱。在PC端廣告聯盟與媒體的分成已經低至30%,甚至更低。而移動互聯網廣告聯盟與app分成比例大多為50%,甚至更高。
這麼一分析,app要靠廣告盈利真得來生了。拋開廣告聯盟盤剝以及廣告主,就算廣告主對移動互聯網廣告認可,咱的廣告位只能有一個,黃金萬兩也無三手可接,一想到盈利,真的有種不知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的感覺。
這麼一看,APP們除了做遊戲的、做社區的、還有直接可以從用戶收取到費用的,其他的類型的app都可以直接關門去奧美、好耶、華揚聯眾門口賣煎餅了。情況真這麼絕望嗎?
微信公眾平台,或是移動互聯網營銷一個真正春天的到來
與此般無奈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微信海多組數據顯示,傳統廣告主對移動互聯網卻有著非常強烈的投放意願。
作為微信解決方案、微信營銷行業的領導者,在其團隊著作、暢銷書《微信營銷解密》中,對傳統商業為什麼選擇微信做了詳盡的闡述。除了微信用戶群巨大且粘性極高、所有企業營銷預算決策人幾乎都是微信用戶、微信具有F2F(face to face)營銷屬性外,還有一個非常、十分、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微信公眾平台。
為什麼是公眾平台?以下容我從微信本身、微信造就的生態鏈、以及直接買單企業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從微信自身角度講,公眾平台規避了app廣告位置有限的問題。公眾平台讓入住微信的企業數量級成為約等於無限大,最近傳言微信可能會對企業進行收費,微信海對所服務的數萬家企業進行調查顯示,80%的企業願意付費。新浪微博客戶端每日活躍用戶數超過4000萬,但僅僅就一個廣告位置,每日收入還在幾十萬的量級。
二,從生態鏈考慮,公眾平台激發了第三方公司的激情,共贏思維造就了公眾平台的火熱。
微信海作為全國第一家,也是最早被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易觀國際行業公認組織的、中國銀行等大客戶認可的微信解決方案、微信營銷企業,從去年10月份誕生以來,引領了國內數百家跟隨者的加入。微信公眾平台開放的戰略,讓第三方公司非常熱情的投入了為微信帶去企業客戶的激情。在一年的時間內讓微信公眾平台企業數達到數百萬,假若微信官方通過BD和銷售自己直接拓展,試想成本需要多高?需要走多少彎路?
二,從投入微信公眾平台的企業進行分析,公眾平台分編輯模式和開發模式,沒有預算的企業可以直接零成本零門檻進行服務和推廣,預算投入多的企業可以進行深度投入。讓企業有了更多選擇的空間。並且就算有資金投入,也是一勞永逸的,至少了留下了一個東西和一批粘性用戶。而不像投放廣告,投完就沒什麼事了。
微信海作為微信營銷、移動互聯網營銷領域先行者和領導者,隨著為企業服務的越發深入,對於移動互聯網生態體系的不成熟越是」捉急「,一邊是大批企業被高額的互聯網廣告、電商入駐費用捆綁甚至不敢投入,急切想佈局移動互聯網,一邊卻是辛苦勞作的移動互聯網同仁盈利無門。
不過我們很欣喜的看到新浪微博page即將問世,page功能類似公眾平台,這是繼微信公眾平台對傳統企業移動互聯網化的貢獻後的另一個突出壯舉。筆者看到百度地圖最近開始邀請各地商會進行企業數據錄入的新聞後不僅嗤笑不已,為什麼不直接做公眾平台呢?
除了百度地圖,微信海借此還要鄭重建議高德地圖、各大新聞客戶端、墨跡天氣、UC等一大批app公眾平台化,廣告位是有限的,公眾平台可入住的企業數目是無限的。
當然微信具有很多app不具有的素質,不能簡單模仿,必須結合自身app的特點進行公眾平台的產品戰略。在筆者看來,任何用戶數超過1000萬的企業都擁有公眾平台化的必要。
放在三年前,我們很難想像小小手機今天會如此深刻地影響到我們的社會和生活。當然,23歲的在校創業者陳第更沒想到移動廣告行業在短短三年時間裡迅速膨脹,成為移動互聯網裡人人垂涎的肥肉一塊。
2009年,Admob被google以7.5億美元收購,這個消息給正在考慮創業方向的陳第一個訊號:移動廣告在國外已經相當成熟,並且獲得了成功。而反觀國內,在這個領域仍是一片空白。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說幹就幹,2010年4月,陳第帶領自己的團隊,在大學畢業前三個月創辦了「有米廣告」。憑藉對國內市場的先發優勢,有米在早期積累不少客戶資源,同時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優勢,在後來的競爭中生存了下來。
陳第談到,經歷2011年的價格戰危機,2012年的經營可以用「艱難困苦」來形容。有意思的是,有米在全年沒有獲得融資的情況下,並且反而實現了盈利。這給他帶來很大的信心,也讓他的團隊堅信了移動廣告大有可為的未來。2013年上半年,有米在以積分牆、插播廣告為主要盈利產品的拉動下,有了大幅的業績增長,半年收入超過六千萬。由於有米在移動廣告端優秀的表現,有米終於獲得VC的青睞,豪取一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陳第認為,目前國內移動廣告市場剛剛經過初生期,商業模式漸漸清晰,正在逐步轉向成熟。有米與手機遊戲、電商客戶、O2O等客戶的合作日臻成熟,廣告業務在穩步增長。這種良好的態勢與傳統企業越來越注重「移動思維」有關。智能手機和大屏幕的廣泛普及,使得手機的功能不僅僅是通訊,更成為一種娛樂工具、一個接受資訊的窗口、甚至是做生意的大平台。未來,小小手機還將帶來更廣闊的可能性。
面臨挑戰和瓶頸
有米傳媒的發展得益於它起步較早,但從企業本身和行業發展上看,有米其實也面臨了各種挑戰和瓶頸。
陳第提到,有米目前正在對公司的組織部門架構進行調整優化。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公司越大,就越要注重團隊建設和部門管理。以前公司人員不多,不需要考慮太多,員工的工作常常是按需分配,一身多職是家常便飯。但隨著公司逐漸龐大,規模化收入迅速增長的時候,有很多問題要去想。對於一個年輕的企業來說,構建一套完整而健康組織架構,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而從行業發展來看,目前整個移動廣告行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優秀廣告形式不夠豐富,缺乏精準的廣告投放技術,平台同質化嚴重,廣告主對移動廣告依舊謹慎,互聯網巨頭向移動端的轉型等。陳第說:「我們一直在強調『精準投放』和『效果營銷』,這兩點從本質和功能上,指明了移動廣告的內涵,但是由於技術的侷限性和行業發展的階段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陳第的「有米夢」
「很多人都在談『我的中國夢』,我也有『我的有米夢』,總結起來有三點:讓中國的開發者都獲得好的廣告收益,讓移動廣告變得喜聞樂見,讓有米成為一個備受尊敬的企業。」陳第說,「我是做技術出身,知道很多程序員常常自嘲為IT民工、碼農。在中國,技術、編程人員的收入水平還並不算高,希望能以移動廣告的方式,幫助他們盈利。」
「在不少用戶的眼裡,廣告是討人厭的東西,大家都不願意看到廣告。但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方式,廣告應該是健康的、這種現狀是需要用戶、環境和行業共同去努力改變的。希望有米能在其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未來有一天,大家會這個行業更多包容,同時我們也更加努力做廣告形式的創新,致力於廣告的精準投放,做用戶喜聞樂見、不騷擾用戶的廣告。」
「我們樂於看到行業的繁榮,但是也希望看到行業能更加規範和諧,這是有米在嘗試做的事情。移動互聯網的大時代正在開啟,有米希望能在移動廣告領域穩佔領頭羊的地位,有能力去嘗試更多新的東西,有能力去承擔更多的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責任。」
廣告商蜂擁而至,談及《爸爸去哪兒》的收益,湖南衛視方面給出這樣一個令人遐想的答案。
這檔每週五晚非黃金時段播出的戶外親子真人秀正在成為螢屏新寵。然而,《爸爸去哪兒》一夜走紅卻暴露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何去何從的問題。這樣一檔熱門綜藝節目的電視版權依舊是購自海外(韓國),而更多衛視的跟風加入令業內擔憂,戶外親子節目會如同歌唱類選秀一樣成為下一個氾濫螢屏的節目類型。
消費明星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13檔歌唱類真人秀節目在各大衛視輪番上演。正是在這樣審美疲勞的「空窗期」,10月份登陸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在螢屏上劃過一抹亮色。
五位明星爸爸攜子(女)體驗戶外鄉村生活,親子主題散發著正能量的同時,吸引著更多追星族的目光。
市場統計機構CSM46城數據顯示,上週播出的《爸爸去哪兒》第二集收視率從第一期的1.3%飆升至近2.6%,收視份額從首期的5.12%飆升至11.53%。收視率是同一時段觀看某檔節目觀眾人數和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收視份額則是觀看某檔節目觀眾和所有看電視人口的比例。
可見,上週五深夜,46個中國城市中,不到10個看電視的觀眾中就有一個在收看《爸爸去哪兒》。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稱「廣電總局」)電視研究人士對本報記者分析,經過一段歌唱真人秀氾濫的時期,受眾已經很疲勞,《爸爸去哪兒》突然殺出令觀眾耳目一新。
他稱,該節目明星云集也符合中國觀眾「消費明星」的偏好。
一檔晚上10點播出的節目獲得如此高的收視率,不僅讓同行始料不及,連湖南衛視也未曾預料。湖南衛視相關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做這個節目之前,沒有收視率預期,也不曾想過有多少收益,因為完全是個全新領域,此前沒有類似的節目可供參考。
上述人士透露,《爸爸去哪兒》的版權購自韓國MBC電視台,此前湖南衛視獲得成功的《我是歌手》版權也是購自該電視台。事實上,前者的原型節目在韓國已經非常火爆,本來只打算將該節目做一個季度,大受歡迎後改成長期製作。
在中國電視圈,吸金收益往往和砸錢投入相伴,明星片酬等高投入無不成為「利潤殺手」。上述湖南衛視人士稱,《爸爸去哪兒》中明星的出場費並不高,但他拒絕透露具體金額。
該人士否認節目製作費高企的說法,以第一集舉例稱,節目選擇在農戶拍攝,每家農戶每天僅需要一兩百元租金即可,明星們吃的也都是當地農家菜,導演組、攝製組吃盒飯,伙食費也很低。
但該人士並不否認人力投入成為最大成本之一,整個節目組採取了無縫錄製,第一集素材拍攝時間超過1000小時,外出拍攝團隊多達150人。
至於收益,前述湖南衛視負責人表示,目前才出來兩集,整個系列還未完成,具體收益很難估算,第一集播出後,廣告商蜂擁而至。
調控背後
《爸爸去哪兒》已經引來更多「小夥伴」。目前,國內多家衛視推出類似的節目,在親子主題上展開搏殺。
此前,正是各大電視台一窩蜂「唱歌」造成的同質化競爭引發「調控」。廣電總局近日發文明確了明年上星綜合頻道調控政策,每季度總局通過評議會擇優選擇一檔歌唱類選拔節目安排在黃金時段播出。
電視研究專家劉牧告訴本報記者:「缺乏創新,盲目跟風,依賴海外模式成為目前國內電視節目市場頑疾。這種情況下,電視節目競爭已經不能用激烈來形容,應該用慘烈來形容,有創新眼光、打破常態、節目模式求變求新才能走遠。」
上述通知同時要求,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播出的新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個,當年不得安排在19時30分至22時之間播出。
「如果沒有限制,很多電視台盲目跟風,造成資源浪費,觀眾在各大衛視看不到其他好的節目,相當於把市場搞亂了。」前述廣電總局電視研究人士表示。
上述通知還指出了國內電視節目另一大問題,過度依賴引進境外版權模式。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不少電視台幾乎將歐美成熟的模式全部買了一遍,韓國等地的模式也買得差不多了,現在拉美國家的一些節目模式漸火,未來可能要去拉美搶購電視節目版權模式了。
劉牧告訴本報記者,一味依靠買版權的模式無法長久;目前國內在電視節目模式上沒有形成流水線、工業化式的生產,遠未達到國外的產業化運作規模,中國電視人做節目主要依賴個人,產業化核心競爭力還很弱。
此外,盈利模式單一也是限制電視節目做大的重要原因。很多電視節目主要依賴電視廣告收益,此外就是視頻網站版權出售,但視頻網站主要購買的是電視劇,電視節目往往是電視台為了宣傳節目半賣半送給各大視頻網站,這部分收入很少。
反觀美國迪士尼等成熟的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對電視節目形成完整的產業運作模式,除了電視節目播放外,還有完整的線下活動、明星藝人開發、衍生品開發、版權模式出售等。
| ||||||
一般的產品買賣,都是由賣方打廣告,然而企業招募員工,卻是由買方(企業)打徵才廣告,為何會有此差別? 交易對買、賣雙方都有利,但要達成交易,往往要克服一些障礙,包括找出潛在的買(賣)家、蒐集產品訊息等,要克服這些障礙不是免費午餐,這是買方或賣方要負擔的訊息費用。 若達成交易後的好處大於訊息費用,人們就有誘因負擔這筆費用以促成交易。至於誰來負擔這筆費用,就看此費用由買方還是賣方承擔時會比較低,就由誰來承擔,因為這樣才最有可能促成交易。 企業(買方)打求職廣告,列出的工作條件只須短短數條,例如雜誌要招聘記者,條件是新聞科系畢業,對新聞有興趣與熱忱、有採訪經驗、熟悉文字,短短幾條訊息足以道盡此工作的內容。 但是如果企業不打求職廣告,而是每個求職者(賣方)自己打廣告,在這種情況下,求職者不知有什麼工作可做,他們的最優選擇,就是把自己相關訊息盡可能多列,例如什麼學校畢業、會讀寫外文、喜歡旅行、會煮飯、做菜、愛看足球、棒球等,訊息越多才能「亂槍打鳥」,吸引到不同企業注意。 但如此一來,求職者或企業都要付出極高訊息費用。求職者列出眾多訊息,也要耗費資源,而這一堆訊息,大部分對企業是沒有用的,企業須在其中自行過濾出有用訊息,這還只是針對一個求職者而已,若要找其他求職者,企業的訊息費用將更高。 因此,若求職者自己打廣告,買、賣雙方要負擔的訊息費用很高,但若企業打求職廣告,只要列出短短幾項訊息。因此,買方(企業)負擔這筆訊息費用,比賣方(求職者)負擔來得低,市場就會促使買方負擔以促成交易。競爭之下,不打求職廣告而坐等求職者自己打廣告的企業,會被打求職廣告的企業淘汰,因為後者負擔的訊息費用更低,能找到更適合的人才。 至於一般產品由賣家打廣告,原理其實一樣。家具商要賣椅子,只須列出照片與售價,就足以說明一切。假如買家自己打廣告,他就得說「我想買一張紅色椅子,要木製,高度不超過一公尺,有扶手,沒有滾輪、有靠背……,」事實上買家要列出非常多訊息,才能描繪出自己的需求,而賣家也要一一過濾這些訊息,才能確定是否符合買家所需。 因此,一般產品交易,賣方負擔訊息費用比買方低,由賣方負擔才最可能促成交易。而招募員工則是買方負擔此費用較低,由買方負擔才能促成交易。產品不同,買、賣方的訊息費用也不同,市場會朝降低訊息費用的方向走以達成交易,這就是為何現實裡員工招募是買家打廣告、賣椅子卻是賣方打廣告的原因。 | ||||||
基於大數據之上的識別受眾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這讓展示廣告越來越知心。需求方平台崛起,以實時競價為主流模式的自動化購買廣告在美國大行其道。網絡巨頭以技術和數據勝出,初創類企業亦云集其中。 陶娟/文
互聯網廣告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知道用戶最近關注的話題,懂得捕捉你的興趣喜好,甚至某天推薦的內容也恰好是你剛剛和朋友提及過的。用戶打量著廣告,卻很少意識到廣告主也躲在背後窺伺。長久以來,他們一直很糾結—「我知道我浪費了一半的廣告費,但糟糕的是我不知道浪費了哪一半!」而在「大數據」時代,這個頭疼的問題正被越來越聰明的廣告科技逐漸瓦解。
網絡廣告基本分為搜索、展示和視頻三類。搜索廣告因其針對性強,在轉化率等方面一直優於展示廣告,這也是谷歌和百度的發家之寶。而部分沿襲了傳統廣告業問題的展示廣告,交易模式正在「發掘精準受眾」的技術引領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美國。正如網絡廣告行業組織交互廣告署副總裁史蒂夫·蘇利文(Steve Sullivan)所言,「網絡廣告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是識別受眾並向特定受眾發佈個性化廣告的能力」。
Rocket Fuel:技術成廣告業第一生產力
作為硅谷增長最快的廣告科技平台,Rocket Fuel(FUEL.NSDQ)是一家基於數據分析的初創類廣告公司,創立於2009年8月。
從誕生開始,Rocket Fuel的目標就是通過數據改善廣告效果。它的盈利模式看起來十分簡單,從廣告網絡交易所(AD exchange)購買廣告展示位,在經過自有的綜合算法演算後,以更高價格推銷給廣告主,賺取其中的差價。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建立於大數據基礎上的技術優勢,能令廣告展示更聰明地抵達受眾,從而讓廣告主樂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具體說來,Rocket Fuel集社交、行為、搜索等各類定向數據於一體,來判定用戶最感興趣的廣告。在其算法中考慮到了網民的多種因素,例如上網習慣、地理位置、時間段等。在人工智能、預測模型和數據驅動瞄準等技術的合力協助下,改進廣告瞄準能力。「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這也正是廣告主的希冀—品牌的每次曝光均能針對有效受眾。正因於此,成立第一年,Rocket Fuel就吸引了耐克、微軟、戴爾和美國運通等知名公司,覆蓋4000萬網民,每月推送廣告約1億次。
儘管這家成立3年多的廣告公司目前尚未實現盈利,但已於2013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前其獲得7660萬美元融資,而截至2013年11月26日其市值已超過15億美元。如今其每天平均處理品牌廣告展示15億次,相當於剛成立時1年的推送總量。同時,Rocket Fuel的營收也翻倍攀升—2010年時公司營收1650萬美元,2011年4470萬美元,2012年則為1.06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高達154%。
RTB:借力「大數據」的競拍受眾模式
Rocket Fuel正是時下最流行的需求方平台(DSP,Demand side Platform)代表性公司。這類新興公司的誕生和壯大背後,是互聯網展示廣告模式的不斷演進。從最開始的門戶媒體直接聯繫廣告主出售廣告位,到4A公司等廣告代理機構通過中間平台進行交易,再到將所有潛在的廣告位、價格、排期整體放在廣告交易平台上,而廣告主可通過DSP平台,篩選合意的受眾和廣告曝光機會,並實現自動購買(又稱程序化購買),而自動化購買又分實時競價模式(RTB,real-time bidding)和非實時競價模式,並以RTB為主流。
在美國,過半展示廣告已擁抱這一新趨勢,廣告巨頭Interpublic旗下市場研究部門Magna Global的最新預測顯示,2013年美國自動購買廣告支出將增長56%至74億美元,佔到140億美元展示廣告市場規模的約53%,其中RTB廣告支出將達39億美元,2017年美國自動購買廣告支出將增長至169億美元,佔展示廣告的83%。
所謂RTB,是指在每次廣告展示曝光的基礎上進行實時競價的新興交易類型。其核心競爭力在於引入「大數據」機制識別受眾類型。當用戶點開一個網站時,需求方平台根據其個人信息和網上衝浪歷史,分析其興趣愛好,然後意欲競購這一用戶的廣告主針對這一次曝光展開競價,價高者獲得廣告投放,這一切完成的時間只需30-100毫秒(整個過程在用戶等待瀏覽器緩衝網頁時完成)。這意味著,當不同客戶同時點開同一網址,同一廣告位出現的廣告不盡相同,而是與各自興趣掛鉤。
Rocket Fuel的生意經正是如此。套用到中國土壤中,如它將新浪微博的底欄廣告展示位打包買下,再根據時間人群予以細分出售,晚上9點、曾搜索過化妝品的女士打開新浪微博時,看到出現在展示位的是化妝品牌廣告,而上午10點,曾和朋友在微博上點評過某款車型的用戶點開微博時,在同一展示位出現的則很可能是汽車廣告。
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廣告主基於用戶興趣來判定此次廣告曝光是否值得投入,避免了莫名浪費的「那一半」;而網站媒體也可受益競價帶來的收益最大化。最開始,RTB模式只應用於冷門網站或位置不佳的展示位,但隨著廣告主的口味變化,這種新模式已呈燎原之勢。據Ad Exchange數據,2013年上半年,AT&T、豐田和通用汽車成為RTB廣告支出排名前三大品牌。根據Casale Media發佈的報告,2013年第二季度,美國市場使用RTB廣告模式的品牌數量比2012年四季度增長了69%。而據eMarketer預測,2013年美國廣告主將在實時競價廣告上面花費超過33.6億美元,遠高於2012年的20億美元和2011年的10億美元,2016年將達到70.6億美元(附表)。
技術和數據為王
廣告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用戶看到時,覺得這正是他/她想要獲得的信息。傳統廣告媒介強調人的資源,而RTB新業態的勝出則證明,唯有通過技術和數據才能做到甄別消費者屬性、並推送真正有用的廣告。儘管RTB模式主要依託需求方平台展開,但一條完整的RTB生態鏈還包括供應方平台、數據管理平台、廣告交易平台以及網站媒體等參與者(附圖)。
坐擁技術和數據優勢的網絡巨頭成為此輪新趨勢核心的領路者和受益者。本質上,RTB模式的興起,與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推手不無相關。乍看起來,它們分佈在完全不同的領域,但作為覆蓋人群最廣泛的應用,它們有著各自的殺手鐧。谷歌清楚地知道用戶最近的搜索關鍵詞以及興趣所在;Facebook知道誰是用戶的好友,並可進一步抓取雙方談論的品牌內容;而亞馬遜則記錄了用戶的消費行為,而且善於猜測將來可能購買的商品。搜索、社交、電商,這三重屬性基本可以界定一個活在互聯網時代的現代人,而這也是廣告主們所急於獲知的信息。
谷歌長期佔據搜索廣告的冠軍寶座,在美國市場其大約佔了95%的份額。在展示廣告上,它同樣野心勃勃,著力點放在了RTB鏈條中吸金能力強大的廣告交易平台上。大體上,廣告交易平台和媒體方是三七分成,10元廣告費中,有3元落入廣告交易平台手中。選好方向和角度,谷歌不惜重金投入技術研發和併購投資。2008年3月谷歌以31億美元收購展示類廣告企業DoubleClick,2010年又以8100萬美元收購了DSP領域的初創公司Invite Media,此外,其還不遺餘力地收購各種廣告交易平台,幫助廣告主可以跨平台購買廣告空間,並改建成新的DoubleClick廣告交易平台。在這一平台助力下,2012年它已反超Facebook,如願坐上了展示廣告老大的位置。根據其預測,2015年展示廣告中的逾50%都將由實時競價模式完成。2012年4月,搜索業務備受打擊的谷歌中國將這一平台引入了中國區。
Facebook則在2012年6月推出實時競價廣告系統FBX,借助對文本文件的跟蹤,用戶瀏覽第三方網站記錄會被跟蹤,當該用戶重新登錄網站後,廣告主就可以競價購買針對這類用戶的目標廣告。廣告代理機構對此平台的效果也頗為滿意:最早使用FBX的客戶eBags,投入回報率一直穩定在15倍;OnlineShoes.com通過FBX獲取的用戶廣告點擊率超過15%。與此同時,這個平台也能改善用戶體驗,過濾那些與用戶無關的廣告。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亦可看出,上市初Facebook的股價曾一度下跌28%,但FBX的發布扭轉了這一頹勢,如今其股價較2012低點時增長了一倍有餘。不僅如此,Facebook還計劃將這一平台引入移動廣告位售賣。
與谷歌和Facebook均依賴廣告收入而佈局RTB不同,亞馬遜算得上是誤打誤撞進了廣告業,其主要營收來自百貨電商,但在大數據時代,它所掌握的龐大的產品銷售數據和用戶實際購買記錄,被廣告主視為「沉睡的金礦」。因此,當亞馬遜發佈與Facebook類似的實時競價廣告平台時,有分析師給出了年入10億美元的預測。亞馬遜千倍市盈率讓人云裡霧裡,或許這個「意外」的大數據紅包可以解釋其中部分謎團。
在三大巨頭之外,Twitter斥資3.5億美元收購了移動實時競價廣告公司MoPub,移動廣告網絡MillennialMedia與實時競價平台AppNexus強強聯手。當巨頭集中精力角逐廣告交易平台和實時競價系統時,不少新型公司在RTB全產業鏈上尋找機會並在細分環節稱雄,如已上市的Rocket Fuel可歸類為DSP翹楚。而被高盛看好的企業BlueKai,則是美國知名的在線數據管理平台。它通過互聯網彙集各種數據,並創建了超過3000種數據屬性,為廣告主提供數據分析、購買推薦數據和品牌營銷服務等,以改進廣告質量。全美排名前20的廣告網絡和門戶網站有80%購買其數據。技術派代表FASTEAST則劍指RTB鏈條中的技術與系統安全市場,為各環節提供技術支持,保障從用戶點擊到打開網頁的極短瞬間內,完成用戶數據傳遞及廣告競價、投放等。由於在RTB廣告的投放過程中,各平台間的對接和融合至關重要,各方已採取競合之勢,如FBX的成功就依賴於引入第三方數據,而谷歌表示,在未來數月,客戶將能夠通過DoubleClick系統在FBX平台上購買廣告存貨。
100%增速引中國巨頭圈地
在中國,業內人士將2012稱作DSP元年。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012年通過DSP投放的互聯網廣告規模約9.1億元,其中展示廣告中僅佔比2%,但這一市場將取得10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預計到2016年DSP市場規模達245.7億元。但相比生態圈成熟的美國市場,中國的RTB產業鏈還稍顯稚嫩,主要參與方為廣告交易平台及DSP,且廣告位的供給資源相對短缺,多為中小網站的長尾流量,而優質的媒體資源尚未對其大規模開放。不過,與美國類似,國內互聯網大鱷同樣將廣告交易平台視作基台,2011年9月,淘寶正式上線了國內第一家廣告交易平台—TANX(Taobao Ad Network Exchange);2012年6月,騰訊廣告交易平台試運行,2013年1月正式對外發佈,並與市場內大部分主流DSP完成對接測試;此後,新浪也對外發佈了廣告交易平台SAX(Sina Ad Exchange)。
廣告營銷類公司如品友互動、傳漾科技、WiseMedia、悠易互通、易傳媒等則成為本土DSP代表。它們往往身兼數職,既扮演數據提供商,又充當廣告投放商等角色。如傳漾科技打造了DSP、SSP、DMP三大平台,並為門戶媒體研發了Dolphin網絡廣告發佈系統。在佈局RTB市場中,也足顯技術和數據稱王的特點。技術起家的品友互動推出的人群分析模型和廣告優化算法獲得國家專利保護,目前其已吸引了200多家品牌客戶,並獲得1000萬美元融資。而由DMP轉型而來的億瑪擁有近2億網購用戶行為數據,並與中國目前前500位的電商有長期合作關係,是淘寶外最大的第三方網購行為數據擁有者。聚勝萬合則透露其DSP月銷售額已突破1000萬元,2013年甚至已出現了單月投入超過百萬元的客戶。
資本運作將有望改變這一行業的現有格局,這也向來是巨頭們的優勢所在。2013年百度、京東、阿里等公司與多家DSP公司傳出收購「傳聞」,儘管尚無實質進展,但從谷歌的構建模式看,以收購來切入市場,亦不失為一著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