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球化、民工荒與貿易戰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25439832/%E5%85%A8%E7%90%83%E5%8C%96%E3%80%81%E6%B0%91%E5%B7%A5%E8%8D%92%E8%88%87%E8%B2%BF%E6%98%93%E6%88%B0/


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產的要素成本都要擺在全球的競爭市場上,唯一不可以的就 是人工成本。外判趨勢必定會引起工作流失,而要求外判國家經濟體去創新及增加高附加值職位去維持增長。

然而,實際上外判的速度之快,那有 足夠的創新職位可以替代?很多國家創新的不是實質產業。即使是美國,在IT行業的產生後,基本上沒有新的大型行業產生,而外判的速度依然維持。歐洲國更尤 甚。我稱這過程為國家產業空洞化。空洞化的結果是繁衍出的是金融地產及消費產業。這些行業後來自我依賴及完成,而同時同歸於盡。這便是產業金融化。未見其 害,先見其利。這一輪全球化加上金融的透支效應讓全球經歷歷史上難見的經濟及金融繁榮。

外判的另一方,是大量的技術勞動人口的輸入。中國 及其他亞洲地區接受了大量的外判技術及經濟效應。龐大的勞動力及相對低成本讓產品價格維持穩定,而產量得以提升。

穩定的政治局勢、全球化 的推進、IT革命的效率提升,讓通脹維持低水平,讓通脹得以維持低位。加上大量金融創新,讓信貸擴張可以為新興國家及全球資本市場提供大量資金,發展迅 速。

貿易->發展->低通脹->資金->貿易->發展

這就是偕大歡喜的全球化了。然而,任何發展都有邊際遞減的趨勢,就 如被拋高的石塊,最終難敵地心吸力一樣。

全球化的進展,需要三大因素支持
1大量低成本的技術人口
2大量低價資源
3 穩定的資金來源

現在的全球化效益,已越來越低了,而帶來的問題卻越來越大。中國及亞洲地產再不能無限量提供廉價技術勞動人才,中國人口紅 利已到尾聲。全球的勞動成本,只能上升了。民工價格就如石油一樣,產能已到極限,未來價格只能上升。

2003-2007年的金融主義發 展,最終也敵不過資源節約所帶來的通脹壓力。雖說利率是較直接的角色,但其實利率只是一個被動的人為虛擬概念,實質卻是資源分配問題主導整個遊戲。

能 源資源節約能引起2003-2007的牛市結束。所謂的次按及全球樓市泡沫只是基於全球化的一個症狀,而全球化及資源制約及國家政治才是病的主體。

通 脹壓力(不是那個數字)問題,正威脅著外判國的產業空洞化及金融化發展,所以她們在這次衝擊首當其衝。消費及金融模式的破壞後,本地失業率及財富大量流 失,引起很大的政治壓力。不少聲音要求保護本土產業,實際上這只是在全球化舞台上的悲鳴。因為,他們的勞動力根本沒有任何價格競爭力。然而,這並不代表他 們不會產生任何影晌,實際上他們加劇了貿易及生產成本,進一步加劇人力資源制約問題。

新興國家的發展,繼續讓資源制約產生壓力。同時,人 口紅利的結束,正讓廉價勞動成本上移,輸出成重大的通脹要素。這將是2010-2020慢慢發生的大概率事件。加上新興國家快速發展所對資源的需求,對全 球化經濟病帶來雙重的通脹要求打擊。

試想,全球資源有限,但要更多人享有更舒適的生活,中間的財富是怎樣產生的呢?新興市場在全球化中的 優勢,就是注定要富起來,但富有國家會同意讓自己佔用更少資源嗎?政治壓力,不容易這方向的發展,最少他們會盡其力量。貿易戰,是理所當然的。

一 個國家的人民有財富,這個國家才算是有財富。人民有資源去享用,才算是真正擁有財富。勞動成本上移,讓人們收入增加,其實是中國人民真正變得富有的機會。 最少,他們更有能力去面對資源制約的問題。

西方國家比較頭痛的是,他們同時面對資源制約及失業問題,又要面對維修空洞化及金融化問題。除 非他們能夠在技術上突破,或受政治壓力而反全球化,否則財富轉移是必然的。(當然,他們還有糧食及科技,甚至軍事上的優勢,可隨時換 Game&Restart)

現在看來,全球化的倡議者及保護者,正產生逆轉。然而,無論結果是怎樣,只是相對的問題,但全球化病 是一個不治之症,最終資源及勞動資源制約是一個必然限制,全球化帶來的實質經濟增長已到達終點了。

如果遊戲繼續,資源、科技、新興市場內 需會一支獨秀,其他都只能是熊市反彈。通脹將為金融市場帶來很大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27

三大美国赌王的全球化赌注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0807/t1786386.htm

 金沙、永利、美高梅三大美国赌王的全球化赌注

  拉斯维加斯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不足以为永利、科克莱恩和安德森的对垒提供足够的空间,他们争相在亚洲、欧洲布局,澳门与新加坡正成为他们的新战场。

  传统上,博彩业以能对抗经济周期闻名。拉斯维加斯观光局的数据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赌业年 收入仅仅出现了一次小幅下滑,即“9·11事件”以后,2002年赌城的博彩收入从2001年的水平下滑了1个百分点。不过,同年赌场债券仍以14%的高 收益远超垃圾债券的1.9%。而今,次贷危机风声鹤唳,美国民众纷纷捂紧荷包,2008年的头两个月,拉斯维加斯的酒店入住率下跌3.8%,所承办的各项 会展减少超过10%,导致头两个月赌城的博彩收入相应缩水了4%,赌场债券的收益率也跌至-4.4%,远不如垃圾债券的平均1.4%。产业的多元化使赌城 不再仅仅依赖于博彩而生存,但从“罪恶之城”转身变为适合全家老小观光度假的旅游点,也使赌城的经济不再免疫于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一片愁云惨 淡之中,即便是针对高端客户的度假式赌场也感觉到了次贷的冲击波。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2008年1季度亏损1120万美元,美高梅金殿和永利虽然继续保持 盈利,但利润增长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0%和20%。过去一年来,这三家赌场运营商的股价不断下滑,其中美高梅金殿的股价下滑超过50%,金沙的股价 也下跌了27.26%,仅有永利一家跑赢了标普500(图1)。当然,暂时来说,这还不足以改变谢尔登·安德森、史蒂夫·永利和柯克·科克莱恩的财富排 位。三位掌门人都是白手起家,虽然不是以赌发家,但均以收购别人的赌场酒店进入博彩业,并依靠博彩积累了超过数十亿美元的财富,在有限的竞争空间里不断短 兵相接。

  金沙集团:市值最大
  在《福布斯》2008年的财富排行榜上,金沙掌门人谢尔登· 安德森以260亿美元的身家排在全球富人榜的第12位、全美富人榜的第3位。而他所创立的金沙集团市值也为三家赌场运营商中最高,截至2008年6月13日接近200亿美元(表1)。


1979年12月,时年43岁的安德森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脑业展览Comdex,他把展 场以每平方英尺15美分的价格租下来,转手以每平方英尺40美元的价格卖给展商。1995年,61岁的埃德森把Comdex以8.62亿美元的高价卖给软 银。1989年,他花1.28亿美元购买了金沙赌场。1997年,推倒金沙,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意大利水城风情的“威尼斯人”赌场度假村和120万平方英尺 的金沙会展中心。以会展业起家的安德森对于拉斯维加斯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引入展会,带来了商务客流。随着2008年1月Palazzo酒店赌场在拉斯维加 斯的开幕,金沙在澳门和拉斯维加斯各拥有两家酒店/赌场,另外在拉斯维加斯还拥有两个会展中心。
从购入金沙开始,安德森拉开了与永利长达近 20年的正面交锋。由于金沙老旧的设施不敌当时还在永利之手的金殿,安德森连亏了5年。随后,他投资15亿美元打造的威尼斯人度假村又与金殿近在咫尺,摆 开阵势与永利一较高低。而今年年初开幕的Palazzo又“巧合”地与永利酒店成为了邻居。安德森时常抱怨金殿门口的人造火山常年制造噪音,而永利则揶揄 对手的停车场面积建设不足,侵占了他的地盘。
从时间上来看,安德森接触博彩业的时间和进入拉斯维加斯的时间均晚于更为年轻的永利,但是与永利 锁定最高端客户的定位不同,金沙集团的路线显得更为大众化,在赌场的数量上也采取以多取胜的战略。尽管如此,由于近三年来永利的年收入以平均超过90%的 速度增长,所以金沙的优势在不断地缩小。

  美高梅金殿:年收入领先
  与永利与安德森相比,今年 已经90岁高龄的科克莱恩与拉斯维加斯的渊源要早得多。他早在1947年就买下了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小型租赁航线公司,挖到了第一桶金。1971年,已经拥 有了美高梅电影的科克莱恩宣布通过涉足旅馆业,实现业务的多元化。2000年,他以64亿美元接手了永利的金殿、金银岛和贝拉吉奥。2004年9月,科克 莱恩第三度将电影业务转手,出售给以索尼为首的国际财团,开始全力发展酒店和博彩业。
截至2007年年底,美高梅旗下不仅全资拥有17家赌 场,还另外拥有4家赌场50%的股权,掌握着拉斯维加斯大道超过一半的酒店房间,年收入几乎是永利集团的3倍。并且,尽管永利号称是以多元化的博彩产业改 变赌城罪恶基因的第一人,但永利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博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却是最高的,接近50%;而美高梅金殿的赌场收入中博彩仅贡献了不到三成(图 3)。


与个性张扬的永利与安德森截然不同,拥有160亿美元财产的科克莱恩颇为低调,在酒店的经 营上极为稳健却绝非保守。2007年8月,美高梅金殿引入了由阿联酋政府控股的投资公司迪拜世界(Dubai World)。迪拜世界以每股84美元收购美高梅集团总计2800万股股票,持股比例约为9.5%;同时,迪拜世界还将收购美高梅旗下的地产项目“城市中 心“(City Center)的一半股份,出价27亿美元。该交易给美高梅带来了39亿美元的现金,虽然稀释了科克莱恩的一部分股权,但他仍保持着控股股东的地位。

  聚首澳门
  显然,拉斯维加斯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不足以为永利、科克莱恩和安德森的对垒提 供足够的空间,他们争相在全球化布局中投下赌注。永利和安德森率先行动,抓住时机成为澳门开放赌权后的首批持牌人之一,并先后于2004年5月和2006 年9月在澳门开设了赌场。2007年12月,美高梅金殿也以合资的形式加入了他们在“东方拉斯维加斯”的厮杀。
从整体上看,澳门一季度的博彩 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几乎是拉斯维加斯2008年前两个月博彩收入的两倍,赌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与拉斯维加斯的颓势截然不同。而金沙与永利 自进入澳门市场以来,各自前几年的收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幅。然而,2008年的一季报,他们的表现却出现了分化。
试图“以多取胜”的金沙集 团在2007年8月在澳门开了第二家酒店威尼斯人度假村,其内设赌场为全球最大。巨大的成本投入以及入贵宾厅市场份额的下滑使得其2008年1季度旗下两 家酒店的利润从上个季度的1.33亿美元下降至区区40万美元,作为回应,金沙集团不得不从拉斯维加斯的总部选派精兵强前往澳门。
美高梅澳门也声称,其运行的第一个季度表现不尽如人意。与它们相比,永利澳门可谓在这三家美资军团中一枝独秀,1季度收入和税后除息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1%和64%。

  下一个战场
  综合金沙、永利和美高梅金殿三者的表现,永利选择的是“少而精”的发展战略,以打造精品店吸引高端客户,其目前在拉斯维加斯和澳门各只有一个开发项目,而在其他地方则未有进一步扩张的动作。
非博彩收入占了七成之多的美高梅金殿除了拉斯维加斯集酒店、公寓及商场于一体的“城市中心”计划外,更是积极追求业务的多元化。2008年1月,迪拜世 界表示将与美高梅金殿进一步合作,在中东地区和亚洲兴建至少3家酒店,总投资额将超过51亿美元。迪拜世界公司主席苏尔坦说,两家公司将首先选择在迪拜、 新加坡和中国内地兴建3家五星级酒店,但不设赌博娱乐场所。
金沙则试图通过广泛的布点成为类似美高梅金殿的博彩业“航母”。其在澳门的凼仔 “金光大道”计划总投资逾80亿美元,合作伙伴包括希尔顿、四季等13家酒店。此外,2005年,金沙与珠海订定了20亿美元的横琴岛投资计划,其在英国 的计划也在洽谈中。2007年5月,金沙更是击败诸多竞争者,在新加坡滨海湾(Marina Bay)取得了一张赌博经营执照,预计滨海湾金沙在2009年底或2010年初开幕。新加坡,只是亚洲有意借赌业提振经济的国家中的一个,随着泰国、日本 等国考虑开放赌业,亚洲或许会成为美国赌王们的新战场。■

 

韩国??澳门的东亚对手

2000年以来,全球博彩业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亚太地区则高达18%。这一市场不仅引来众多企业投资,许多国家为提振经济、增加创汇和就 业,也相继开放赌业,澳门的竞争者不断增加。目前,除了菲律宾、缅甸,新加坡也于2005年发出两张赌牌,泰国、日本则在讨论博彩合法化。菲律宾还是亚洲 唯一向网络赌场运营商发放博彩牌照的国家,许多欧美网络博彩企业均在此落地。1961年已开放博彩业的韩国,近年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继 2000年设立的江原大世界向本国人开放后,又于2005年1月特许韩国观光公社在汉城、釜山地区新增三家赌场。韩国博彩业收入从2000年的3.01亿 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6.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1.89%,同期占韩国观光产业创汇收入的比重也从4.4%提高到11.5%,2007年创汇6.7亿 美元。
目前,韩国共有赌场17家,其中对外国人开放的16家,对本国人开放的只有江原大世界一家,但其2007年销售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了另 16家的总和。韩国赌场主要分布在旅游胜地济州岛和经济中心首尔、釜山。其中,济州岛有8家,占了一半,但市场份额却从2000年的23.62%下滑到 2007年的10.22%,有被边缘化的趋势。首尔的3家赌场销售收入则占外国人专用赌场的74.52%,接待人数占73.72%。日本是韩国赌场业的传 统客源地,2000年日本游客占比高达67.7%,2007年首次低于50%,但仍有49.1%。
韩国主要的博彩企业主要有江原大世界、乐园株式会社和韩国观光公社下属国营性质的GKL株式会社。2006年之前,乐园株式会社的收入曾占据韩国博彩业的大半江山,但目前已从2005年的59.8%下降到2007年的34.2%。
江 原大世界:2000年10月开业的江原大世界,成立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改善江原道南部废矿地区的经济。为了建成针对家庭的综合休闲度假地,江原大世界 2005年在海拔1100米的山上开放了韩国海拔最高的高尔夫球场,2006年12月又开放了一个滑雪场和有403间房间的度假公寓。但从收入和利润构成 看,酒店、高尔夫和滑雪场等非博彩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3.7%,且过去三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存在只在于吸引更多的客源,企业的盈收仍高度依赖博彩。
GKL 株式会社:2005年9月成立的GKL株式会社,在首尔和釜山经营3家“七乐”赌场。2007年其占韩国国际赌场的市场份额已升至第一,达45.7%。有 意思的是,这刚好是原韩国第一大博彩企业乐园集团2006年的市场占有率。七乐赌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新市场的开发。与其他博彩企业依赖少数贵宾客户不 同,七乐赌场针对海外个人和团体游客开展了差异化的营销方法,并引入旅行社等机构作为自己的推广代理,吸引了不少观光客。
乐园株式会社:始创于 1972年的乐园株式会社,2006年之前一直是韩国最大的博彩企业,一直在韩国观光业中扮演行业先导的角色,其经营在韩国同业中被公认为行业标准。乐园 的主要竞争力来自于先进的设施、熟练的荷官、舒适的气氛等。为了和东南亚的赌场竞争,它在日本和东南亚等地都设有办事处,并引入了电算化的顾客服务卡系 统,为客户提供灵活的服务。为了培养博彩技师,乐园2000年设立了赌场教育学院。2007年,乐园实现销售收入2450.74亿韩元,其中,博彩收入占 到97.4%,这一比例在2005年为99.36%;食品饮料销售收入占2.6%,较2005年的0.64%也有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73

股市周期、新興市場、全球化 franky.fan's blog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frankyfan/%E8%82%A1%E5%B8%82%E5%91%A8%E6%9C%9F%E3%80%81%E6%96%B0%E8%88%88%E5%B8%82%E5%A0%B4%E3%80%81%E5%85%A8%E7%90%83%E5%8C%96

花無百日紅,任何事都有始有終,有其發展的周期。股市更是如此,沒有永遠的真理。著名的價值投資始祖Benjamin Graham,也曾在1929及其後表現差勁,最後還懷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電視不時有人訪問散戶投資者,同時他們也會致電電視台去問股票。不難發現,散戶們都很看好中國,很看好內需。下一段是分析員的討論,除了多了數據,結論都是看好中國,看好內需。

或許中國內需一定會成長,這是很容易接受的看法吧。然而,股市中沒有直線發展的事,尤其是大部份人都明白的道理,為何股市還會讓大家發財呢?不是不可以,只是不可能不能持久。

股市是經濟及流動性的溫度計,她是大概準確,透過上下嘗試找出失衡點去達到平衡的方法,去反映實質情況(所謂價值)的美妙模式。股市一定有過渡泡沫及恐慌的情況,那不是股市不正常,那才是股市的常態。如同一個人的情緒有高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態一樣。

新興市場是全球化大周期的一個大周期。新興市場有著無限的廉價勞工、龐大未開發的內需市場、年輕的人口結構、豐富的天然資源,更重要的是落後的金融 系統、及被管制(WTO)的貿易條件,讓已發展國家尋找到新一輪的增長空間。這是1990年代前後開始的事,尤以冷戰結束及中國加快對外開放後更為迅速。 事隔廿年,全球化帶來了很大的發展,人類的生產力、組織力都得到提升。同事,全球化的好處,也有著自己的周期,漸漸到迫近其發展的邊緣。

新興市場人口結構漸漸改變,讓無限廉價勞工因素淡化。不斷增加的生產力,也早已到達資源產能的邊緣,更有人擔心資源會很快有不足的一天。金融的發展 更是空前,各國的貨幣供應比發展更快兩倍,讓資產價格式通脹表現突出。更令人擔心的是,貨幣供應急速增加是建基於去通脹化(dis-inflation) 的產物,但如今資源及勞動力制約正自我破壞這條件。同時,資本主義式的發展,需要極高效率的管治才能減輕貧富懸殊的情況。現實上,貧富懸殊不但沒有減輕, 反而可能因地方貪污而出現日趨惡化的情況,為社會不穩埋下伏筆。全球化的巨大周期,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之中

最近突尼斯及埃及政治不穩,並非個別事件。人民有人民的苦,社會權貴卻因地位權力而享受奢華。在資產式通脹中,這還未刺激到人民的神經。然而,通脹 已在資源及勞動力制約的情況下推至全面性通脹,尤以食品通脹嚴重。人民不但未感受到全球化的好處,甚至連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日益變差。

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全球下還可以帶來共羸嗎?如果不能,市場會怎樣發展呢?沒有人知道。然而,職明的投資者定能審時度勢,趨吉避兇,在股市中生存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40

滿足異國顧客 全球化或在地化重要?

2011-11-21  TCW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 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問):企業國際化常會遇到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兩難,就觀光服務業來說,過於中央集權,就無法提供因地制宜的服務,過於授權地 方,那麼對於企業建立統一的品牌形象不利。

而我們在學校教企業個案研究,經常會用到地中海會(Club Med)的教案,不只因它從一九五○年創立後,就以度假村統包式(編按:all inclusive,意即食宿全包)服務,成為旅遊品牌標竿,更值得注意的是,你們能管理複雜的文化差異,創造對顧客來說是統一的服務經驗,甚至因此創造 品牌價值與顧客忠誠度。

我想第一個問題要請教的是,你認為與競爭對手相較,地中海會的競爭優勢何在?

地中海會旅行社大中華區執行長郝禮文(Olivier Horps,以下簡稱答): 我認為是企業文化。最初地中海會旅行社創辦人創立這個事業,是因為他看到在布魯塞爾、巴黎等歐洲城市,人們困於城市忙碌的生活,他想要提供一種遠離城市、 讓人們開心的體驗。「讓人們開心」就成為我們的企業任務。

服務各國旅客,如何滿足需求兼顧差異?

問:「讓人們開心」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們在全球五大洲有超過八十個度假村、來自近百個不同的國家約兩萬名員工,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每個國家都 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如何管理這麼複雜的文化差異?

答:的確,服務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是很大的挑戰。舉個例來說,我們在歐洲度假村提供托兒服務,很受歐洲旅客的歡迎,歐洲的父母們會很開心的將孩子交給專業 的人,自己享受一天放鬆的假期,可是同樣的服務在亞洲,例如大陸與台灣,母親與祖母們非常保護幼兒,不可能放心讓孩子離開視線。

可是,這時,我們在普吉島度假村提供的親子嬰兒按摩服務就是好主意。我們將在不同的地區提供怎麼樣的服務,交給地區主管負責,對於地區顧客的需求,保持高 度的察覺力。

另一方面,一九八○年代開始,地中海會就有一個資訊平台,我們在這個系統累計投資金額以「億」歐元為計算單位,不斷修正改進。透過這套系統,在台灣的消費 者可以預訂北海道的預定行程,在新加坡的旅客可以預訂中國度假村的行程。

資訊平台是非常中央集權的,可是,行銷需求則全交給市場自己決定(藉此調和需求與快速的市場價格變化)。

迎合不同市場,如何授權卻不各自為政?

問:我看到的企業個案研究, 地中海會顧客忠誠度很高,回頭的旅客平均到訪次數是四次,這遠高於業界平均水準。

你們如何調和中央集權與地方授權的矛盾,同時創造出旅客的高忠誠度?

答:我們是全球化企業,必須在中央集權與地方授權之間取得平衡,這是一個長期動態調整的過程,重點是分層負責。

我們有清楚的管理制度輔助,以財務來說,每個度假村的經理人要清楚成本支出、營運績效,地區則要管輪調、薪資等,而總部則要處理投資事宜等。

但你說的對,地區差異這麼大,我們怎麼維繫來自各地旅客的需求,又避免各自為政?我們相信,在度假村製造一種「國際村」的氛圍,同時靠企業文化去統合,是 很好的方法。

規定員工輪調,如何選才避免高離職率?

舉例來說,我們在全球各地的度假村,來自中國的孩子與來自法國的孩子,可以玩在一起、交朋友;而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來到度假村有超過上萬名講各種語言、 各種膚色的GOs(法語Gentil Organisateur,親切東道主的縮寫、度假村的親善大使),給予歡迎擁抱、為他們歌唱表演,如同家人、朋友般的與旅客相處。很多旅客在離開度假村 時,都會捨不得的掉下淚來,這不是所有觀光服務業都做得到的。

我們不是只有經理人才要輪調,我們也「催促」(push)GOs每年或每兩年就輪調到不同國家的度假村,我們為他們上語言課、幫助他們理解不同文化。這麼 大量的輪調與訓練是昂貴的,但也因此,消費者在地中海或是峇里島不同度假村所經歷的快樂氛圍也就一樣。

問:你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字眼,你「催促」度假村裡實際擔負服務任務的員工們到不同國家輪調。

我的理解是,地中海會有很精準的目標族群,你們瞄準城市中上收入的中產階級, 銷售一種屬於歐洲度假生活方式的消費經驗,一種放鬆的、不受手機、電郵干擾的度假氣氛,其中GOs擔任很重要的角色,如果這種氛圍維持得很好,不僅可以建 立與消費者之間深度的關聯,品牌的統整性也可以建立。

但我知道,管理GOs並不容易,他們的離職率非常高!你如何靠GOs建立快樂氛圍?

答:你無法強迫員工去擁抱顧客,所以我們設法維繫快樂氛圍,最重視的是一開始在挑選員工時,就希望找到有正面樂觀、樂於助人特質的人。

GOs離職不見得是不滿意工作,有時只是因為不想離家太久。許多人在工作兩到三年後會離開,但我們待得最久的GOs,在度假村裡一服務就超過二十四年 (笑)。

問:然而我們在歐洲、美國看到地中海會的競爭者,也看到價格戰的威脅。你們在維持在地化服務模式時,是否也感受到價格競爭的壓力?看來價格較高的地中海會 統包式策略,會有所調整嗎?

鎖定利基市場,如何靠小族群衝高市占?

答:在亞洲,地中海會提供的商業模式還沒有競爭者,在美國或歐洲有,但這些競爭者很多是從城市、由旅館起家(與度假村起家的品牌思維不同),他們經營概念 與我們不同。我們提供統包式服務,所以看起來似乎價格較高, 但,這是個關於「價值」的概念。

我們希望給消費者的印象,是一個物超所值(premium)的消費體驗,我們想要創造像家一般的氛圍,讓旅客願意一來再來,而不是「一次消費商品」。

這種模式比較不是那種觀光經驗還停留在景點拍照、購物的消費偏好,而是那些已經有旅遊經驗,希望在一個地方與親友、家人共度的消費者,就中國來說,也許九 八%的消費者都不是我們的目標族群,然而,就算我們瞄準的是占市場比例較少的利基市場,消費者總數還是驚人的。當然,我們總是面臨著必須更為創新、創造更 好服務品質的挑戰。

管理精華儘管地中海會經營的市場跨度極大,但它有能力賣一種度假生活的主張,在不同的度假村都提供共同的消費體驗,這是它的品牌價值所在。

它對台灣要建立歷久彌新的服務型企業的啟示在於,服務業的服務產品設計,第一要先研究清楚目標客群,然後提出正確的價值主張(服務概念),再去訂定該有的 策略。能否永續成功深受愛戴,公司要注意所有細節魔鬼的作業制度,以及不斷的檢討與創新。

【延伸閱讀】地中海會高回流率的品牌學

說明:沒有電話,不必帶錢包,簡單的生活,完全隔絕了工作煩惱。1970到1980年代,地中海會(Club Med)很「潮」的度假主張,幫助它在北美及亞洲市場快速擴張。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消費者願意付50%品牌溢價去買它的度假體驗。然而,今日國際旅遊 業市場競爭激烈,加上金融海嘯重擊,地中海會也面臨著組織變革壓力,不過它的品牌競爭力仍然強勁。

旅客回客比率40%:曾經到過地中海會消費的旅客回客比率40%, 是業界平均水準的一倍。

回頭客平均造訪4次:《哈佛商業評論》報導,地中海會回頭客平均造訪的次數約4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7

一條巧克力35年全球化大冒險

2012-6-18  TCW




這是一支巧克力的冒險故事。

它,是台灣有史以來銷售最久、銷售量最大的巧克力。三十五年來,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會吃掉八條以上。從關稅開放、中國市場崛起,到原物料成本上揚等挑戰,它雖然身處台灣,但卻經歷著一場濃縮版的全球化冒險旅程。

它,是七七乳加巧克力,現在,它正面臨問世以來,最大一次的挑戰。

畫面,轉到位於桃園八德市的「巧克力共和國」,這是全亞洲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館,今年四月才開幕,是生產七七乳加巧克力的宏亞食品公司花費三億元投資而成。有趣的是,一走入館內,並沒有大量展出「七七乳加巧克力」,而是放上了全新品牌「巧諦可蒂」(CHOTTY & COTTY),因為這是三十五年來第一次,宏亞開始嘗試讓新生的巧克力產品線,放掉「七七」這個金字招牌。

傳奇誕生:巧克力+牛軋糖定價比舶來品便宜,做多少賣多少

七七乳加巧克力,正面臨銷售量下滑,從極盛時期的每年一億五千萬條銷量,跌到五千多萬條的危機,它該如何自我搶救?

這個台灣巧克力界的奇蹟,誕生在一九七○年代。現任宏亞董事長張豪城與董事張添兩兄弟,早年在迪化街專賣南北貨,他們發現,進口巧克力一盒上百元仍有銷路,而巧克力不是大宗商品,統一、義美等國內具規模大廠,認為這塊市場太小,沒有投入。兩兄弟看好此商機,再加上歐洲的牛軋糖創意,於是發展出今日,七七乳加巧克力內有花生、外面再包覆一層巧克力的產品。

七七乳加巧克力當初以一條五元的定價,比進口產品便宜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做多少賣多少,供不應求,」張添形容當年盛況。

但,「七七巧克力」所展開的第一次冒險,也在無預警下展開。

全球化威脅:巧克力關稅驟降開發新產品線,和國際品牌競爭

一九八七年,在中美談判下,巧克力進口關稅從一九七○年代的一○○%,驟降到一七‧五%,對手競爭條件變好,但是宏亞需求的進口原物料如砂糖、花生、乳製品等,卻因為政府要保護國內農民,沒有同時降低關稅。這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很早就感受「全球化」威脅,開始思考如何跟國際品牌競爭。

宏亞的做法是,選擇幫七七乳加巧克力延伸眾多產品,如「新貴派」。

新增產品線絕非易事,為了新增餅乾用的威化線,張添甚至賣掉台中老家土地。過程中也有失敗,一款藍莓薄派,賣不到一年就下架。宏亞統計新品有大約一半以上陣亡,他們小心翼翼,因為一支不成功的產品,就是上千萬元虧損。一九九八年,宏亞為求多角化跨足紅酒生意,但專業不夠,不懂如何賣,當年出現創業以來唯一一年的虧損。

賺小錢的路線讓張家兄弟倆一直小心翼翼,專注經營本業,不與大廠做正面競逐。

前進中國:行銷戰吃苦頭初期虧兩億,改台製外銷才賺錢

但中國的崛起,還是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做出第二次的大改變。

一九九○年代開始,大陸市場開放,「大家鼓勵我們去,都說那邊市場很大……,」張添說。看到同業發展的成功案例,直到二○○二年,保守的宏亞才終於進入大陸市場。結果,產品還沒賣起來,昂貴的廣告行銷和通路費用已經讓宏亞吃不消。張添說:「他們早期去的是人家拿錢排隊去跟他買東西,我們是拿錢請人家幫我們賣東西。」這讓宏亞總共認列了超過兩億元的虧損。直到二○○七年以後,改為台灣生產外銷,透過經銷商進入中國,去年中國市場的營收貢獻達三億元,占全公司營業額超過一成,在中國市場的冒險,才開始賺到錢。

即便七七乳加巧克力已經用最保守的方法在兩岸銷售,但全球化還是逼著現在的七七,展開第三次冒險。

年輕人消費口味正在改變,五、六年級可能都是吃七七乳加巧克力長大,所以對此品牌有感情。但新的一代,卻因為台灣市場開放,吃著各國品牌的巧克力長大,過去十年,七七乳加巧克力銷量開始下滑,更慘的是,這兩年飆漲的原物料單價,造成二○一○年產品成本上揚一二%,毛利率降低四個百分點;二○一一年產品成本上揚六.六%,毛利率降低二.三個百分點,讓其堅持薄利多銷的路線再也行不通。

高價突圍:改做精品巧克力第二代接手,先擺脫七七平價印象

宏亞的第二代、張添的女兒,現任總經理張云綺,決心發展高價品牌巧克力突圍。她想讓宏亞生產的巧克力,可以開專賣店,在百貨公司專櫃銷售,一公克可以賣二.五元到三元,比七七乳加一公克○.三元,最高多出達九倍。

但新品牌若還是掛在「七七」底下,會脫離不了過去的平價品牌印象。宏亞一直以「七七」自豪,只要是巧克力產品,都是掛在「七七」品牌下,創立三十六年來第一次脫鉤,讓內部也經歷一場心理革命。

「以前(上一代)只要把品質做好就很好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要能永續經營下去,更重要的是品牌價值,」張芸綺說。

三十五年來,七七乳加巧克力只漲價五元,因為大家對成本很敏感,但一旦做高階巧克力,「這挑戰我們以前的定價策略,還要花很多行銷費用去拱它,」張芸綺說,這做法不免遭受質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這麼貴,賣得動嗎?」

新舊兩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原本在「巧克力共和國」內有販售公司產品的商店,張添希望把所有七七和禮坊全系列商品都放上去,因為這是宏亞的榮耀,但張云綺認為,這裡不是便利商店貨架,應該是藉此去凸顯高階巧克力的價值感,「你要花很多時間跟老人家溝通,我們在做的品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們訪問張添時,他說,他也在學習放手,「你會不放心,但你一直做就沒有人銜接。」他也坦承:「我年紀大了,想法也比較老舊,企業經營要交給年輕人。」

三十五歲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需要改變,背後的推手,也正尋求讓品牌年輕化的方式。這是一般休閒產品品牌少有的經歷,因為一般的產品壽命通常只有三年。

七七乳加巧克力能否躲過墜落的浪潮,尚待時間印證。但是它經歷的,幾乎就是台灣中小企業過去數十年來的歷史。面對全球化,既然無法迴避,那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讓自己改變,讓自己走出去,讓自己有更多籌碼存活下去。

【延伸閱讀】從便利商店,賣到百貨專櫃——宏亞食品大事紀1976 在迪化街賣南北貨的張豪城與張添,創立宏亞,資本額五百三十五萬元。1977 第一支七七乳加巧克力上市,售價五元,一上市大紅。

第1次冒險:產品多角化1987 巧克力成品進口關稅從一九七○年代的一○○%大幅降至一七.五%。1988 延伸至餅乾類,七七新貴派上市,至今七七共有八大系列產品。1998 轉投資經營紅酒,賠掉上億元。

第2次冒險:進軍大陸市場2002 走入中國,初期替當地大廠代工,生產威化夾心餅乾。2004 發展自有品牌,連年虧損超過兩億元。2007 重進中國,轉為由台灣外銷出口。

第3次冒險:發展高階品牌2009 第二代張云綺接棒,啟動組織改造。2011 斥資三億興建「巧克力共和國」觀光工廠,跨入觀光、餐飲領域。2012開創第一支沒有「七七」商標的巧克力品牌「巧諦可蒂」,預計以專賣店或百貨專櫃形式呈現。資料來源:宏亞食品

【延伸閱讀】最長銷巧克力銷售密碼

賣出67.5億條七七乳加1977年上市至今賣出67.5億條,可堆成約28萬座玉山的高度。

年吃8.4條/人35年來,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吃掉8.4條。

賣了35年台灣休閒食品類商品平均在通路的壽命為3年,七七乳加產品賣了35年。

只漲1倍當年一個麵包5元,現在平均25元,等於漲了4倍;七七乳加從5元漲到10元,只漲了1倍。

資料來源:宏亞食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17

全球化到底是什麼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48

  一個週末不見,公司樓下的吉野家門口多了一面國旗,那鮮紅的顏色在旁邊的和合谷及永和大王那光禿禿的門庭映襯之下,顯出幾分突兀—祝賀「國慶」也太早了點。


  聯想到最近中國各地持續多日的反日遊行,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暴力的的打砸搶行為和背後更多的暴力語言,你能體會到賣日式燒飯的吉野家緊張到什麼程度,儘管在幾年前遭遇類似的情況時,它就已經聲明:自己是家中國公司。


  但這一次的衝突比數年來任何一次都要激烈。規模不可謂不大,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多個大中城市都發生了反日遊行,一些遊行人士攻擊了日本使館、日資企業及店舖,襲擊了部分日籍人士,甚至連賣日系車的4S店和大街上停靠的日系車也不放過,廣州還有一個網民在微博上煽動人們去破壞地鐵設施,大概因為上面寫著「日本信號」……


  從這次大規模的抗議開始的時候,理性的聲音就強調保護個人私有財產的重要性,接下來是有關抵制日貨的爭論,其實確切地說是抵制日本品牌。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想一下「全球化」的問題—這看起來有點不大合時宜,那就換一種說法,我們如何看待「全球市場」。


  最基本的一個看法是,對於中國和日本這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來說,缺了任何一個國家可能都將導致全球市場的瓦解。而全球市場究其本質來說是供應、生產、銷售等整個體系的全球化,我們所關注的日系品牌只是全球化市場的體系的一部分。你已經很難分得清一個比如來自美國加州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的手機或者電腦產品之中的芯片、觸摸屏、硬盤甚至一個有特色的螺栓它究竟是哪裡生產的,更不要說知識產權究竟掌握在哪個公司手裡,而你是不是已經為此付費—如果細究起來,這些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知識產權和我們特別在意的品牌一樣,它都有可能是「日本製造」,但實際上更準確一點的說法可能是它們都是來自於一個叫「全球市場」的地方。


  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這是近來被頻頻引用的一句話。對立的意見中,其中一方會拿來用作制裁他國的一個資本,大不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另一方會用來強調所謂「抵制日貨」只是1930年代經濟貧弱時候的一種抗爭,如今國力強盛,已經不需要。但我想我們引用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意識到,正是借助於全球化和全球市場的形成,中國經濟才有今天的成就。實際上,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各國間的經濟及貿易早已不是零和關係。


  有時,你甚至很難判斷一家大型的跨國公司真正屬於哪一國,它在許多國家都進行生產及銷售,設立分公司,並對當地GDP做出貢獻—在對另一個與自身有密切關係的經濟體進行制裁的同時,一定會對本國經濟造成傷害。而那些遭到了打砸燒搶的合資公司,雖然有外資股份,但其本質還是中國公司。


  好吧,你還是可以認定一家公司來自於日本,但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消息:佳能、松下和獅王在中國的工廠從9月17日起暫時停工;在北京,一些日資超市也暫停了營業;在上海,已有一些日企正在撤離全部在滬日本籍員工。


  你能看到,那些為免於受到攻擊而選擇停工的日資公司,其所僱傭的大部分員工是中國人—當這個公司停業,他們就要在家中待命;當公司倒閉,他們也將失去工作,受到牽連的還有其背後的家庭。更不要提這些日資公司的一些利益相關方了,比如經銷商、市場及廣告服務公司、零配件生產方等,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中國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96

金融改革:「充分市場化」與「有限全球化」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89

國內金融改革,要「充分市場化」;涉及匯率、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涉外問題,要「有限全球化」。

金融改革內容千頭萬緒,但先要確立大方向、大原則,要有基本秩序。

作為大原則、大方向,涉及國內金融改革的內容,要「充分市場化」,而且越快越好。涉及像匯率、資本賬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涉外金融問題,要「有限全球化」。即在中國資本賬戶未徹底開放前的過渡期內,要講有限全球化。

我相信,中國的未來肯定會走向浮動匯率,這一點大家不用擔心。我也相信,中國資本賬戶肯定也會全部開放,西方社會也不用擔心。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國際金融市場上主流的東西我們都會參與。但是,不是在「今天」,是在「明天」;不是「現在」,是「未來」。

今天是要想辦法先讓國內金融充分市場化。韓國危機前的問題在中國現在還不存在。外部短期資金長期用,在我們這裡是基本控制住的。外債的發行管理也很嚴。就是目前鼓勵人民幣走出去,到外面發人民幣債也是控制的,因為我們內部還在實行信貸規模控制。我認為,我們中央銀行在這方面,腦子是清醒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我們是關注的。

「切入點」怎麼找?應是「問題導向」,而不是「對岸導向」。「對岸」就是美國金融市場、英國金融市場。不是瞄準先進幹什麼,而是應抓住眼前問題,抓住中國經濟走不下去的問題在哪裡,從這個角度入手,就是我們的切入點。不是對岸怎麼怎麼好,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我們怎麼怎麼落後了,就大搞直接融資,這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中國過去也不是按照這個路數走的。中國前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在不停地解決出現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的。1997年外面說我們四大銀行破產了,我們明白,也沒有爭論,就悄悄干。改革就是要始終能敏感地去抓新問題、新矛盾。

在改革策略上,我認為要考慮當速度下來後風險暴露中再改革的壓力問題。要當心速度下來後改革會遇到不應有的罪名。因此改革者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選擇好改革時機,做好利弊分析,這有個策略問題。

在速度問題上,我認為,應該有三到五年,或者是五到八年的時間表。這個時間表可以是粗線條的,有個時間表可有個約束。但是,絕不要搞詳盡內容的每年、每季度的時間表,不搞形式主義的「趕任務」,時間任務太細了,反而會被動。具體改革進程還是要動態把握。總的原則是要有個大概的時間表。

關於具體「切入點」的選擇,應該有「突破一點,攻其其餘」的影響作用,我認為應根據「充分的市場化,有限的全球化」戰略,在國內,從資金價格和市場准入入手。

為什麼選利率市場化作為切入點?理由是:

第一,如果利率市場化了(當然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銀行競爭加劇了,不搞存款保險,那個時候大家就懂了,會出事的。中國1990年代初利率大戰是有教訓的。這次如果真正放開利率了,存款保險不干就過不去了。

第二,利率放開,銀行利差縮小,銀行不轉型過不去了。一部分肯定資金「脫媒」於銀行體系,這有利於銀行改革,也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發展。

第三,資金價格理順了,市場透明了,靈敏了,不用靠我們去設計改革秩序,靠放,資源配置會慢慢健全。以後,中央銀行調控就不再搞信貸規模控制,也不用搞社會融資總量控制,慢慢就能轉到用市場機制去實現有效的調控。

第四,利率價格理順之後,資金的國內價格與國外價格即匯率,又可以加快速度改革,可以進一步增加匯率彈性,從而對資本賬戶開放,對人民幣國際化又是一個很大的推動。

另外一個切入點是從市場准入入手。我認為中國這麼大,在其他體制還沒有改到位,金融改革還沒有到位的背景之下,政府首先要對銀行體系有一個大的佈局。大銀行、中銀行、小銀行,商業銀行與政策性銀行,內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控股比例等等,國家要有想法。有的人喜歡「言必稱美國」,美國的社區銀行是不能到華爾街設分行的。例如工商銀行收購東亞銀行一個紐約分行,資本金僅區區幾億美金,美聯儲還遲遲不敢批。當然在中美戰略對話環境下後來批了。在這樣的思考下,中國首先必須有大的金融佈局。

從市場准入入手,第一應放開各種機構准入限制。這不僅僅是同意增資擴股,民營資本進來,而是包括如果新設一個銀行可不可以。現在是不可以。如果10個企業家,每個人拿10個億,100億再成立一個大商業銀行行不行?銀監會落實「新非公36條」細則出台後,很多媒體沒有從這個角度去評論。從小銀行說,村鎮銀行是否一定要15%入股的牽頭大銀行?沒有大銀行股東牽頭,按銀監會監管規定嚴格監管,就一定會出風險?這些都可以去研究。

從市場准入放開,跨行業投資下金融控股公司運行中的監管矛盾會越來越尖銳,這必然推動上層建築要改,監管再不改就要出事。還有,充分競爭加劇以後,特別是隨著資金價格放開後,產品創新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這當然有利於改善資金資源的有效配置。另外,市場准入放開後,現在宏觀審慎管理中的一系列矛盾將充分暴露,暴露後如果再不推進「一行三會」協調上的改革是真的過不去了。

涉外金融的改革從哪裡入手?「有限全球化」我講的是到資本項下完全開放之前的一個過渡階段。切入點以人民幣國際化利益為核心訴求,並行推動資本管理與匯率的改革,三者交錯推進,互相配合。資本或者匯率改革中的某一項改革先行,必然會互相推動。看看最近人民銀行資本賬戶開放適度加快了,為什麼?因為匯率升值了,開始浮動了,上行壓力不大了,匯率彈性大了,資本項下開放就可以加快。同時,這又可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如果人民幣國際化加快了,進出時用人民幣多了,用美元相對少了,自然對再推動匯率、資本賬戶開放,壓力也會少一些。所以這三者是互相推動的。一定要界限非常清楚地先說清誰先誰後,並進行一個嚴格的數量界定,這是不可能的。

另外,這三者的交錯改革,既能倒逼國內各項市場化改革,又能在開放的國際資本流動下和國際資金價格的影響下,倒逼央行貨幣調控改變工具、手段,有助於推動中國的結構轉型。因為如果金融大開放下,人民幣資金自由來回流動,利率、匯率更加接近世界市場的供求,用官方話說,對發展方式的轉變,對結構的轉型也好,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所以,整個金融改革,應該把國內、國際因素結合好,找準切入點,交叉推進,不斷觀察,不斷反省自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67

美國人眼中全球化的黑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13

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於1999年爆發,當時的參與者擔心全球化會給就業,環境,商品安全等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當時,抗議者被媒體譏諷為愚蠢,而在The Atlantic雜誌的Noah Smith看來,他們的擔憂是對的。1999年,西雅圖發生了一場抗議遊行。這起抗議遊行後來被稱作“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就像今天的“占領華爾街”一樣,西雅圖運動被當時的媒體譏諷為愚蠢,無目的以及對未來的過度擔憂。當時參與示威的人群來自美國的各方各面─擔心廉價外來勞工會帶來競爭的工會,擔心外包會帶來汙染的環保主義者,擔心不安全商品通過進口流入美國的消費者保護組織。而之後的十年,西雅圖活動漸漸被美國人所遺忘。在美國人看來,和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比起來,過度的全球化算得上什麽?十年過去了,今天回頭再看西雅圖的抗議者,就會發現他們幾乎完全正確。就業競爭全球化帶來的競爭中,來自外國工人的競爭實實在在影響了美國的工人階級。經濟學家David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anson進行了仔細的實證研究,發現來自中國的競爭降低了美國工人的工資並提高了失業率。經濟學家Michael Elsby , Bart Hobijn和Aysegul Sahin 發現,導致美國收入降低的元兇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而不是工會的減少或者自動化的崛起。不安全的進口近年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食品數量飆升,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卻沒能跟上這不斷上升風險。盡管美國和中國都致力於提高進口玩具的安全標準,中國出口的玩具上依然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環境惡化惡性競爭理論(Race to the bottom Theory)認為,如果發達國家的公司被允許在不保護環境的國家自由投資,那全球化就會迫使發達國家降低環保標準。這一理論似乎沒有數據支持。經濟學家也沒有發現全球化導致美國汙染加重。但全球化似乎在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汙染。Noah說:“1999後年重工業在中國大力擴張,而如今中國人正因混濁的空氣煩惱不已。”即使美國人不關心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他們也應該擔心碳排放。因為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經濟學家發現,全球化在最初會增加碳排放,但當發展中國家變得更富有,更城市化後,碳排放便會降低。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盡管同期美國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受中國影響,全球排放量持續上升。中國許多的碳排放被用來生產產品出口到美國。勞動保障至於勞動保障,全球化影響的證據是有限的。我們都聽說過孟加拉國工廠倒塌的恐怖故事,但目前還不清楚如果全球化是否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以及全球化帶來的高收入何時會迫使政府提高勞動保障標準。在美國,勞動保障並沒有收到全球化的侵蝕。這意味全球化給勞動保障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多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64

阿里巴巴加快全球化 將推出美國電商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930

繼昨日公佈擬全面收購高德地圖、意圖高效整合資源後,阿里巴巴今日又向路透表示,將在旗下電子商務軟件子公司Vendio和Auctiva的幫助下推出一家名為11 Main的美國電子商務網站,據傳去年10月投資亞馬遜對手ShopRunner和今年1月投資美國奢侈品電商1stdibs的阿里巴巴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

據悉,11 Main號稱提供「有趣的高品質產品」。該購物網站出售的時尚、科技及珠寶等商品出自一些「精選的店家」,店家入駐需要獲得邀請。現在點擊11 Main網址可以看到如下通知:

店主們正在解包及安頓,我們會很快開張。

一位阿里巴巴的女發言人向路透表示,阿里巴巴樂意支持11 Main,堅信要支持理想遠大的企業家及其使命感強的企業。

阿里巴巴, Alibaba, 收购, 电子商务,11 Main

今年1月,科技網站Re/Code報導,阿里巴巴主動接洽一家成長迅速的奢侈品電商網站1stdibs,提供投資1500萬美元,將作為戰略投資者幫助1stdibs拓展亞洲市場。

1stdibs主要面向富裕人群,提供復古設計產品、珠寶、服飾和藝術品等奢侈品。去年下半年,該網站流量翻了一番,目前月獨立用戶訪問量約為200萬。

現在1stdibs三分之一的業務收入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公司首席執行官David Rosenblatt將開拓國際市場視為工作重心,雖然還沒有進入中國的計劃,但未來將要依靠阿里巴巴行動,

我們資金充裕,但需要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從長遠來看,中國乃至亞洲應該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去年10月華爾街日報報導,阿里巴巴還進行了對美國最大一筆投資:牽頭向亞馬遜的競爭對手ShopRunner Inc.投資2.06億美元。

當時知情者透露,阿里巴巴在ShopRunner這輪融資中參投約7,000萬美元,交易對ShopRunner的估值合計約6億美元。

而去年阿里巴巴最吸引業內的莫過於在港或赴美上市的傳聞。分析師預計,阿里巴巴可能創下Facebook之後的次高IPO記錄。

雖然至今還未明確公開上市日程,但本月麥格理對阿里巴巴的預估值已達2000億美元,彭博報導稱平均估值也已高達1530億美元。

以下圖表來自蘋果日報報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73

說史140522「全球化」事件簿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22/%E8%AA%AA%E5%8F%B2140522%E3%80%8C%E5%85%A8%E7%90%83%E5%8C%96%E3%80%8D%E4%BA%8B%E4%BB%B6%E7%B0%BF/

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
說史140522
天花亂說系列(八) 「全球化」事件簿
掌門執筆

〈拆局〉天變,道亦變。
全球化 Globalization」這概念始見於經濟學論述, 初起之際並不怎樣受人重視,到了九十年代忽然大行其道。今天,無論說的是甚麽層面的事理,不按“全球化”視角考量便硬是追不上時代步伐。考其成因,毫無疑問是「第二次資訊革命」—-電訊和互聯網加速革新,導致遙距通訊的金錢和時間成本降至接近零有關。

這勃然而興的事態淹沒了整個人類生活,小者社交溝通,大者國際經貿,全都要銷融重鑄,以適應全新的資訊格局。*** 作者使用了巧妙的修辭描述「全球化」的核心概念:「世界突然變“小”了,因為聯絡手段強化,鞭長可以及遠;然而世界同時也突然變“大”了,因為資訊傳遞加速,視野為之大幅拓闊。」***

全球化以演化論 “適者生存” 的方式, 破壞地域的傳統結構,逐步將各大洲同質化,是為大合流”。***** 這天下合流之大勢,體現在政治層面上為民族國家興起和憲制民主化;在經濟層面上為資本主義化和區域分工;在文化層面上為消費主義盛行。***

〈歷史〉全球化的進程
近代迄今的全球化進程可分為數個模糊重叠的波段:首先是地理上的接近,接著是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接軌,最後是文化上的混同。每個波段由不同的動力因素催生,各有重大的標幟性事件,終於做成全球翻天覆地的變化。

A跨越地理阻隔:從歷史學的角度觀察, 「全球化」起始於十六世紀前後西歐人的大航海和隨之而來的地理大發現—- 1489年哥倫布穿越大西洋航抵達加勒比海。 但當時真正造成推動力的卻是

(一) 東西溝通的劃時代壯舉:
1498年達伽馬繞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西岸。
短短幾年之間,葡萄牙人的武裝商船從東非海岸建立據點,以遠距離跳躍方式最終站扼守了中國印度和印尼三地交通的咽喉—馬六甲。並以1557年立足澳門為其極限。

西葡殖民帝國的建立被視為原則上不可逆的全球網絡化的開端。*** 擴張過程的共同點是火炮技術迅速傳播, 這是近代西方“回饋”東方的第一項重要技術***

(二) 史上首次循環貿易和跨域分工
近代早期另一項全球化的社會技術試驗是“加勒比海奴隸種植園”。
十六世紀「大西洋三角貿易圈」—- 西非的奴隸、加勒比海的蔗糖和 西歐的工業製品,允稱史上首次跨域分工的範例,*** 然而“天地不仁,以(1,200萬黑奴)百姓為蒭狗。”留下了萬世污名。

這貿易圈壯大了西歐的國力,更重要的是精進了遠洋航海技術—- 從船體設計、儀器和海圖三個方面,為下個世紀環球貿易重心東移印度洋做好準備。

(三) 全球商業網絡的基礎:白銀流動
十七世紀環球貿易網絡化的必要條件是充裕的貨幣供應—- 傳統上國際貨幣只有白銀一種。***
1545年秘魯波托西發現超級大銀鑛,白銀分東西兩條路綫輸出。東綫:直接運回西班牙本土,支應哈布斯堡皇朝的歐陸爭霸戰爭和瘋狂消費。 相當部分東綫白銀經傳統渠道輾轉運往中國和印度購買奢侈品。 西綫:1571年西班牙建立馬尼拉城,以大船穿越太平洋直接從墨西哥運送白銀往東亞。****

大量白銀流入中印,導致十八世紀初期清朝和莫卧兒盛世的出現,而環球貿易則在百年間增長以百倍計算。

B漸進式政治侵凌:最初東來的西歐人只是挾 “堅船利炮” 以行貿易,並未想過建立大型殖民地。隨著羽翼漸豐,環境漸熟,到了十八世紀遂明目張膽,施行全球帝國主義,史稱大殖民時代。而以下述事件為其巔峯成就:

(四) 大英帝國的建立
費時兩世紀,從1600年成立“英國東印度公司” 至1803年取得全印統治權而大局抵定。 十九世紀「新三角貿易圈」形成—- 印度鴉片、中國茶葉和英國工業製品,大英帝國立於世界之巔,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詳情請參閱《說史140414大英「賺錢」帝國》。

英國統治印度在全球史上意義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重點卻不在政治面而在於文化面。 英語籍此契機成為國際語言,普通法成為很多社會的法律制式,英美文化超越歐陸而居世界文化之上游位置。****

C形成全球經濟體系: 十八世紀發端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決定性的技術創新是蒸汽機,***與及隨之生成的蒸氣輪船和火車.

(五) 大規模貨運與地域分工
1869
年蘇伊士運河通航
主要適用於遠洋蒸氣輪船,倫敦至孟買航程減縮一半,標誌著大規模貨物運輸時代的來臨

自古以來跨域貿易只交換高價值產品—- 高級奢侈品和稀有原料(例如合成青銅所需的錫),所以遙距地域無法進行產業分工.蒸汽輪改變了結構,五十年間大規模貨運成本下降過半,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式啟動。***

國聯和聯合國的作用不過是國際論壇,真正將世界各國的命運綑綁在一起的是

(六)環球貨幣體系的結合*****
1944
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什州簽訂的「布列頓森林協議」。條約把戰後各國的貨幣釘在“黄金柱”上,實施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滙率制度。這條金柱雖然不到二十年就崩壞了,但從這個戰略框架發展出來的三個“多邊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 國際貿易及關稅總協定GATT卻是當今之世全球政經的幕後操控者。

環球貨幣體系緊密結合:互相擁有貨幣,甚或以外幣為本國貨幣的儲備基礎;注重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平衡;大規模外債;極龐大的全天候自由兌換市場….. 都是這個戰略框架的產物!

D普世文化混同:「大合流」的真正意義在於社會文化上的同質化,不是“車同軌,書同文”,而是人同生活思考方式和價值觀。***** 大合流的達成以高效的通訊傳播為條件

(七)第一次資訊革命
近代傳播史上最戲劇化的發明是電報。1851年Paul Reutus在倫敦開辧首間通訊社;1866年跨大西洋電纜啟用;1880年首封電報從倫敦發出,歐美之間的通訊速度一夕之間提高了一萬倍,資訊傳遞的速度和商品運輸的速度不再同步。

此變化衝擊人類宏觀生活面極具震撼力,中央政權對外交軍事商貿的決策和管理能力從本質上大力強化,地方權力相對地大幅削弱,國家集權成為現代世界的普遍特色。***

最後是文化帝國主義

(八)消費主義掃蕩一切民俗意識形態
1895
年發明電影技術
,好萊塢成為世上最大的通俗文化製造中心。
最後的文化齊一並非由智識巨擎或宗教大師所推行,而是由 Coco Chanel或 喬布斯之輩所指劃…..
以上學理出自
《全球化簡史 Globalization:a short history》(2012)
J Osterhammel& N Peterss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