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行應該專注高回報業務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606

投資銀行家很重要的一個能力是學會說「不」。客戶或其他銀行家有時會說,「我們可以做這個荒唐的事情嗎?」,這時就要以「不」,或者「這是個有趣的想法,讓我在團隊裡討論一下」——用任何不同版本的「不」來拒絕。

但這在投行業務上可行不通。原因之一是很多投資銀行業務賺的錢在以往的經歷中都是通過聽起來荒唐的事情得來的。比如「我們將按揭貸款打包成債券怎麼樣?」。儘管這樣的成功率很低,但是成功後的回報卻非常高,所以人們才會認真地對待每一個機會,儘管它可能有些傻。

原因之二是,投資銀行有一種「文化」,讓你在做客戶服務前和忙季中讓自己清醒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銀行家每週工作120小時而且永遠做好準備接電話:因為一個客戶想要什麼,你就要放下手頭所有事情竭力來幫她實現,並在某種程度上超出她的預期。「今天我的股票收盤價格多少?」一個CEO問道,兩分鐘後你就要回覆她一封20頁PPT的郵件,包括她股票表現的圖表,同其他公司的比較,和一份槓桿併購的分析。然後她會說,「嗯謝謝,其實我只想要那個價格,但我在這裡看見了。」

當然,你不能就這份PPT向她收費。邏輯在於,當你經常在客戶面前頻繁而熱情地「表現」,你就會贏得她的尊重(或是同情),這樣她就會在某天雇你做些簡單的事情,如管理她的公司IPO。然後她會付給你一部分錢——數額較大、和管理IPO所需付出的努力完全不相等。你並不是因為IPO而賺到了錢,而是因為這段關係。

這就是投行盈利的模式!——做很多毫無意義的工作,偶爾得到大額的回報。為客戶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看做是在建立關係。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在過去整整十年內他們從沒為我們的服務付出過一分錢?!」這是因為你們之間的關係還不夠強大。

所以當你問一個典型的資深銀行家,「你是不是會把高價值客戶放在第一位?」,他會說,「對!」然後自認為他很聰明。然後你問他,「我們應該做一些精密的數據分析來考慮我們提供哪一種服務才真正對我們有利可得嗎?」他會說,「是的,你當然應該這樣做,早晨前放到我的桌子上,但是別期望我們會停止那些沒有利潤的服務。」

對於麥肯錫那份報告,麥肯錫總歸是麥肯錫,不是一個銀行,所以麥肯錫人更傾向於高效做事、告訴其他公司如何運營他們的業務,而並非做很多沒有回報的工作。他們擔心全球大投行,因為他們的股本回報率比資本成本要低,而且在變的越來越低。他們的建議在某種程度上是,你應該思考的是你正在做的是什麼,而非做完所有事情。

所以報告說,稀缺資源應該被分配給那些有潛力產生高回報的客戶,減少對那些低回報客戶的注意力。

效率、利潤和ROE對於諮詢公司來說都很重要,但是國際銀行需要更高的東西。

另一方面,我們很難說麥肯錫是錯的。尤其在過去幾年,大的國際銀行按比例縮減了他們的很多業務,比如JPMorgan撤出了學生貸款業務,UBS撤出了投資銀行業務,摩根士丹利轉向資產管理。

最有趣的大概是高盛的決定——讓年輕的銀行家注意休息。無論這樣的決定反映了交易量的下滑還是招聘的競爭,它都標誌著一次文化大轉移——告訴銀行家有時是可以說「不」的:可以說「這是必須的嗎?」或「這是有利潤的嗎?」而不僅僅是「有人讓我這麼做了嗎?」這樣的文化轉換看起來還很飄渺:高盛正在試圖回答那些分析師的問題,就如同麥肯錫認為大銀行應該先開始問他們自己這樣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0

三合一外匯交易策略:回報高且風險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274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機構投資者發現了這種恐懼:資產組合內各資產的相關性遠超過之前預計。自此以後,他們就開始尋找既能夠提供穩定收益,且與股票和債券相關性低的資產。2012年,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Richard Levich和Fischer Francis Trees & Watts高級外匯組合經理Momtchil Pojarliev利用外匯市場來使投資組合多元化和降低股票的投資風險

Levich稱:

「匯市風險曾被投資者視為需要規避的有毒物質。然而,我和Pojarliev認為,情況恰好相反:匯市能夠能夠提高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外匯資產是機構投資者在分散投資時未充分利用的資產類別。」

Levich和Pojarliev研究的這種方法需要對「β」進行重新定義。起初,Harry Markowitz對β的定義是,β是一種評估證券系統性風險的工具,用以衡量一種證券或一個投資證券組合相對總體市場的波動性。然而,在外匯領域,β是以下三種外匯策略的風險溢價:套息交易、動能和價值投資

套息交易策略是,借入三種利息最低的貨幣,並買入三種利息最高的發達國家的貨幣

動能策略是,做多三種升值最快的貨幣,並做空三種升值最慢的貨幣

價值投資策略是,買入三種被低估(OECD計算的)最嚴重的貨幣,並賣出三種被高估最嚴重的貨幣

他們的研究發現,與單個策略相比,把這三種策略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提供更高的收益,還能夠降低股票投資組合的風險在研究MSCI World Index,這種策略能夠獲得206個基點的超額回報,而單純的「β策略」僅能夠獲得46個基點的回報。更有意思的是,這種經過管理的資產組合的波動率竟然比指數還低。

幾家專注外匯的公司已經開始向機構客戶推薦這些策略,讓它們接受這種投資觀點。比如,位於西雅圖的資產管理公司Russell Investments就有一些日本的客戶,他們採取了這種綜合策略。Russell的匯市主管Michael DuCharme稱:

「這種策略非常簡單,也比較容易複製,且不存在暗箱操作。」

Record Currency Management還使用了第四種策略,該策略的基礎是購買高收益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和低收益的發達國家貨幣與Russell不同的是,在這種混合策略中,Record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來限制各個策略。Record稱:

「我們有能力做出改變。比如,如果我們認為風險溢價上升,我們會多使用套息交易策略和超配新興市場國家資產。」

Wood-Collins稱,Record過去25年的平均收益為2.5%,波動率為3.5%。他強調,通過使用槓桿,我們的投資組合可能帶來更誘人的回報。

然而,韜睿惠悅諮詢公司(Towers Watson)採取了另外一種策略。Matthew Roberts稱,為了提高收益,韜睿惠悅正在各種貨幣指數中尋找異常值,這種過程被它稱為「聰明β」(smart beta)。例如,相對於拉美國家貨幣,他們往往超配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指數。

韜睿惠悅的策略並不侷限於三種貨幣,而是開發了一個新興市場貨幣指數在套息交易策略中使用了45種貨幣。他們的策略還包括買入新興市場貨幣的同時做空發達國家貨幣等。該公司稱,通過簡單的套息交易,它們就能夠獲得超過指數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3

中國翻版?過去四十年紐約出租車牌照回報270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40

大家都知道中國出租車牌照值錢,美國也一樣。如今,紐約出租車牌照已經價值130萬美元創歷史新高,如果你1970年代有一張出租車牌照,那麼累計收益率將達到2706%,同期道瓊斯指數和黃金的收益分別只有1675%和846%。

如今,一張紐約出租車牌照價格高達130萬美元,而2008年時還僅值50萬美元。

下表顯示了出租車牌照的相對價格。在1948年時,打車一次(1.5英里,5分鐘等待時間)的平均費用是0.63美元,牌照價格為2500美元,這意味著出租車司機要拉4000單客人就能買一個牌照。而2012年,出租車司機平均要拉82657萬單客人才能買的起牌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當然在政府。

紐約市的出租車牌照發放權為紐約市政府所有。政府控制著誰能夠或者不能夠擁有牌照的規則。早在上世紀30年代,紐約共有30000輛出租車。為了整頓修葺不善、形象不佳的冗餘出租車,市長Fiorello La Guardia簽署了《哈斯法案》,出租車數量隨之下降至16900輛。隨後儘管人口一直在增長,出租車數量最低曾減少至11787輛,現在,紐約全市830萬人口僅有13336張出租車。目前,紐約政府計劃新頒發2000張牌照,按照現有價格,這將為陷入財政困境的政府增加20億美元的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41

汽車之家:5%的努力,200%的回報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1/57049.html

平常心

沒上大學就開始創業,在行進路上鎂光燈閃耀,這個80後創業者的代表,如今終於要敲響自己的紐交所第一鐘。

少年早成和自我膨脹,兩個成語通常並肩而行。2008年6月,澳洲電訊斥資2億美元收購皓辰傳媒和李想創辦的泡泡網兩家公司55%股份,年僅27歲的李想瞬間成為了億萬富翁,但最令黃明明驚訝的是:「沒想到,即便是這樣一個事件,也沒有令李想在工作上有任何變化,他就跟沒事人似的繼續去上班。」

同樣的,秦致平和的心態也同樣在助力公司的健康成長,甚至在加入汽車之家初曾自我打趣道:「一流二流的模式也輪不上我,三流的模式正好。」而且經過了265.com這樣草根公司的熏陶,秦致已全然沒有了諮詢公司的土豪氣。

為何能有如此平和的心態?李想曾說道:「當時覺得能賺上二三百萬就不得了了,很滿足了,但錢越來越多的時候,錢反而變成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帶領團隊去實現新的目標。」

汽車之家的追逐

從汽車之家的招股書上可以看到,目前其營收結構相對「傳統,在汽車廣告、經銷商會員服務、經銷商廣告三個業務單元的營收佔比,分別為其總營收的60%、26%、14%。如果用更粗糙的說法,這更是「1.0」門戶模式的典型營收結構。

即便是1.0的垂直門戶模式,汽車之家也並非是行業的先行者,在2005年6月創辦汽車之家前,老前輩易車公司創辦於2000年,而愛卡網也於2002年8月上線。時至今日,汽車之家已經成為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而易車即便較之更早上市,也未能改變行業的格局。

說到原因,黃明明解釋,這是由於李想的踏實:「當時他的要求便是,無論任何一款新車發佈,在產品正式發佈前3-6個月,該車的論壇一定要成為最活躍的論壇。當時在競爭對手通常在10點開始更新網站,李想則要求同事,一定要在9點更新,而這便意味著,編輯通常要在早晨8點甚至7點就抵達辦公室。」

也許,這種僅僅靠人力堆積起來的內容產生方式在今天看來有些單調,甚至笨拙,但「當一款產品領先一點,每次都領先一點,時間長了對手就發現永遠追不上了。」

可見即便是1.0的模式,同樣會經歷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的經歷。而這也成就了汽車之家如今每年10億的營收。

對此,曾有人在採訪過後總結了一套「李想定律」:如果一個事情比別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別人200%的回報。

模式幾何

1.0不好麼?從汽車之家的才報上可以看到,在2013年前九個月,汽車之家營收同比增63%,至8.3億元人民幣;由於相比競爭對手媒體優勢更強,在良好的品牌和用戶基礎上,商業化顯得非常自然和高效;

在單純的展示外,汽車之家,目前掙的是營銷的錢,即通過大量專業生產的優質內容和論壇,聚合人氣和流量,從而將媒體的營銷價值發揮到極致。而這也正是將媒體價值昇華的一種表現。

對此i美股分析師李妍評價道:「從媒體到服務平台的轉型,更能將汽車垂直網站和門戶網站的差異區分的更明顯,汽車網站在垂直領域的專注和深挖,比門戶網站更能在交易環節有所作為,眼下最典型的就是汽車網站在幫助經銷商彙集銷售線索這件事上,要比門戶網站強大許多。當然,這種彙集銷售線索的行為,本質上還是營銷,汽車產業鏈的複雜性,決定了汽車網站介入交易的難度。汽車網站已經先於門戶網站在產業鏈進行佈局,未來能多深入的參與汽車交易,是投資者需要長期跟蹤觀察的。」

同時在不考慮新業務拓展影響的影響下,i美股更是大膽預測,僅依據現有媒體業務:預計汽車之家2013、2014、2015年營收增速分別為60%、40%、30%,對應營收規模分別為1.9億、2.7億、3.5億美元;

考慮到未來後汽車市場與汽車銷售市場4:1的支出比,汽車之家,仍在高速奔跑的路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455

對回報高的持股不心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15.html
早前有blog友(Hung Lam兄)問及有關對回報高的持股不心動的秘訣,留言如下:

「(我)學投資時間不到兩年,約在今年(2013年)2萬點左右買入。以及找尋低價高息股分析後買入,都得到不錯回報。止凡兄,我想問一下你買了回報不錯的股,怎樣揸住(持股不沽售)而不心動,可否指導一下,或有否別的方法?」

其實看到平日Hung Lam兄的留言,我沒想到他的投資年齡只有兩年,因為平日他留言中都反映出他的投資理念頗為正路,財務知識亦不少。可能他的兩年投資年齡是指股市吧,在這之前或者還有別的投資理財經驗也說不定,又可能他在投資前已經大量閱讀,有機會Hung Lam兄可以留言補充。

說回他的問題,很多時買入的股票賬面值升了不少,會有不錯的獲利機會,從而會截斷了所謂長線投資的路徑。的確有不少這樣的迷思,這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的掙扎,為何我這樣說呢?因為假設在理性上、計算上是不應放賣獲利的,但情感上又把握不了賬面值升幅引誘,大概是這個問題的核心吧。

這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要累積一下投資經驗,訓練好以理性行事。當試過多次買入賣出的頻繁交易,結果可能也是「得個吉」,又明確知道自己的預測能力原來沒有想像中的厲害,最後就會放棄情感上的決定,相信數字,有耐性地等待。

曾經有朋友問過我,既然今天的持股都有超過兩三成的回報,為何不先賣掉?到股價回落後再買回呢?一出一入,手續費也只是一兩個巴仙,只要股價回落有十個八個巴仙,完全可以賺得更深一點。我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我不能預測股市,如果我一賣掉後股價狂升又如何?一升就不停地升足五年又如何?你看騰信(0700),幾年間股價由十元八元升到今天四百多元,如果先行獲利的投資者,不可能持有整個上升週期。

所以還是回歸理性分析,要買股就要分析公司及當時股價,好公司及合理價方會買入。相反,要賣股亦然,可能是公司變質了,可能是股價已經炒上天。如果每每拿當時股價跟自己的買入價比較來作買賣決定,這是感性的因素,因為你自己的買入價只對你有意義,除此之外並無意義可言。

拿今天作例子,看宏觀環境,恆指只有不到12倍,絕不是高水平,普通大藍籌的股息率都不在低水平,亦沒有「炒風四起」、「全民皆股」的現象,在這樣的環境就談賣股,除非你的個別持股實在股價過高,或公司本身變質了。有朋友早前跟我說賣掉了持股數月的建行(0939),主因是賺了不少,等跌回再買,我也有建行持股,對他的放賣原因亦感到困惑。
  
另外,曾經有朋友認為買基金才能賺得深,因為基金買賣不是即時的,手續相對麻煩,所以不能作出頻繁買賣,基金的持股時間亦能長一點,如果自己持股的話,一定不能賺盡國壽(2628)在2003至07年的十多倍升幅,因為個人持股時,最多升五成後就會獲利「走人」。亦有人話可以把實股提出來,再放到一邊,這樣可以增加買賣難度,迫你長期持股。我不太認同這類論點,自己亦沒有運用,我的所有持股也放在匯控戶口,上網按一按就能買賣,但亦不會因此出現輕率的買賣操作。

投資很著重心理素質,要非常清晰自己的舉動,才能安穩地在非常「悶」的環境中操作,不一定人人都能到達這樣的境界。要做到亦有不同方法,可能你經過多次不同方法而悟出道理,上面提過的投資經驗,亦明白預測能力的侷限。又可能你慢慢把資產累積到可觀的數量,這時候你不會花太多精神時間去考慮頻繁地買入賣出的操作,即當每次賺蝕三幾萬亦不足以影響你的資產時,你不會花太多時間去做什麼「止賺」之類的動作,因為你會開始明白投資不是「為賺餐餸」。

心動不心動,這個詞彙本身已經很個人及很感性,要克服還是要看自己,我沒有太多秘訣,亦不能代表大家,因為大家喜好不同。賺三幾萬,喜歡旅行的可能會即時行樂報個旅行團,有人可能會換部新相機,有人可能會換車,有人可能擔心後市會跌而手持現金,令自己心情更安靜。不同事情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意義,所以很多時大家會明知不「應」為而為之,還是要用理性「教」自己如何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88

2013年回顧(2): 回報篇

關於2012年回報,可參考這篇文章

本年回報其實和去年大概一致,年初氣勢如虹,但因為多了意外事故,先把大部分貸款償還家人減了一些極有潛力的股票,導致回報受影響降低不少,由於忍耐不住,在上半年末段大手加倉,又重新利用家人貸款,受到當時股價不振影響,提年中回報一度跌至接近零,但下半年細價股熱潮,導致手上股票持續升值,一步一步衝過目標,年底回報稍為降低,最終回報約29.07%,跑贏大市26.21%。

在年初,股市氣勢如虹,首2個月回報已達13%,但因為炒賣美聯工商鋪失利,回報大降至約8%,並出售大量股票如英皇娛樂酒店(296)及先傳媒(550),把家人債項償清,亦套現大量資金,預備換其他股票,但後來接連獲得幾個投機成功機會,如映美控股(2028)、朗生醫藥(503)及華鼎控股(3398)等,回報又回復高位,但其後股市不振,回報逐步下降,5月股市回升,回報又超過高位,把手上的剩餘資金購入路勁基建(1098)、萬華媒體(426)等股票,但5月底受萬華媒體業績不佳,回報大受影響,上受銀根緊張影響,股市大跌,眼見股價低位,在6月中又開始大手動用家人貸款投入,因提前購入,就面臨前期虧損,甚至把上半年回報虧光,但上半年最後幾天股市回升,僅保持低單位數回報。

但下半年卻是完全不同,手上資金在股市逐步回穩下,慢慢穩步增長,不久已經又再超過高位,至9月開始衝高,10月遇上高潮,手上的化石股如卓高國際(264)、錦恆汽車安全(872)、鎮科集團(859)及華鼎控股(3398)表現頗佳,加上重倉股表現穩步上升,手上持股市值終超過100萬,11月表現超卓,並決定調高目標,12初回報已觸及新目標,但其後股市表現不振,回報稍有下降,但總算貼近調整後之目標,僅低約1%左右。

回顧本年,筆者手上資金絕大部分已投入組合,zkiz.com 倉因正在和私人資產重組中,現時主要為現金,另外動用家人的資金有所增加,淨增加幅度約在去年總投入約10%,累計幅度佔總投入超過50%。現時手上組除待收入及支付的現金,約佔組合規模不足1%外,其實已經全部投入,表現如下:


註: 以上資產為絕大部分資產,組合外資產主要分3部分:
(1) 3批代家人持有的ibond,資金量約本年投入約40%。
(2) 和壇主共同控制的zkiz 倉,資金量約4萬元。
(3) 代家人持有的細價股,市值只是組合低於0.1%,價值微不足道,升值空間不多。

本組合持有股票約26隻,代家人持股約6隻(ibond 佔3隻),按大到小比重的組合分佈是朗生醫藥(503)、卓高國際(264)、路勁基建(1098)、富士高實業(927)、奧思集團(1161)、新昌管理集團(2340)、唐宮中國(1181)、金利來集團(533)、匹克體育(1968)、匯星印刷(1127)、永利地產(864)、萬華媒體(426)、富豪產業信託(1881)、奧普集團(477)、中國服飾(1146)、長江製衣(294)、浪潮國際(596)、陽光紙業(2002)、美聯工商鋪(459)、新華文軒(811)、越秀房地產信託(405)、國際家居零售(1373)、琥珀能源(90)、聯亞集團(458)、朗廷酒店(1270)、匯銀家電(1280)及現金。代家人持有的人包括3隻ibond(4208、4214、4218)、松景科技(1079)、世大控股(8003)及金威資源(109)。

今年交易應該超過100次,每月交易超過10次,組合外資產約10次。

本年目標繼續是繼續穩健較快地增大實力,但最大希望為提高股息金額,並儘量提高質素,希望可月取得高四位數字的金額,並達成購買物業的目標。

今年又再重覆自己過往的說法,我常常忘記以上的東西,但又再寫一次提醒自己:
「學習認識股票底細,堅定持有信念,以中長線眼光買股。還有在熊市上一定要儘量減少持股,只保留少量房地產資金的倉位,並要努力研究股票,以基本因素及概念所在選股,另外要大膽主力購入,才能獲得厚利。」

「我要記得,買股賺錢是幸運,輸錢是功夫不夠,不要怨別人,這樣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要保有足夠的現金,亦要使手上的股票有足夠的現金流量,才能以戰養戰,在低位購得股票,才能獲得厚利。」

「要記得某些月份一定要忍手,到月份過後儲得一大筆資金後,再作投入,回報可能會改進一些」

「績前股價好要當心,不要再大留戀,否則就損失重大」

今年又多一句
「忍耐是非常重要的,萬勿在眼前重大利潤下妄加注碼,應該在低潮期慢慢積累」

下一年,這個回顧仍會繼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782

投資留學,回報幾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78

近年來,中國留學生人數屢創新高。但是這些留學生在花費數百萬元取得學位後,回國在就業市場卻並沒有太大優勢。或許,留學不僅僅是為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海外愉快的經歷才是留學生最大的財富。 中國最有名的企業家馬雲認為,在中國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靠外國名牌大學的文憑是沒有用的。他曾說過,“當你想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優秀的時候,不要去關註他們念的是哈佛還是斯坦福。” 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顯然不同意這位阿里巴巴創始人的觀點。他們正花費家庭年收入的3-4倍,將獨生子女送出國留學。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在過去十年上漲超過三倍,並不斷增長。在低層中產階級中,增長尤為劇烈。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數據,2009年末,來自低層中產家庭的學生占到了留學生的2%。而到了2010年末,他們在留學生中的比例達到了34%。對很多留學生的家庭來說,錢不是問題。許多低層中產以及工薪階層的家庭希望自己的獨生子女可以在未來幫助自己養老。 但支出100-200萬人民幣來留學,只為了返回一個七百萬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就業市場,這值得嗎? 根據中國招聘機構和人力資源專業人士,“海龜”在回到中國開始入門級工作時,在薪資上基本沒有優勢。 作為中國第二大富豪宗慶後的女兒和繼承人,宗馥莉曾在海外學習。宗慶後在最近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三十多歲的女兒“既不知道中國企業的現狀,也不了解國外的情況”。 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Jennifer馮說: 持有海外或本地大學學位在國內工作的起薪差別不大。海外學位確保一份高薪工作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現在,海外留學生的比例很高,他們的學習內容也並不特別適合中國市場。中國不再只將最聰明的學生輸送海外。 如今,留學生中很大比例是水平一般或低於平均的學生。他們由於在中國不能進入大學,所以才選擇留學。他們就讀的海外學校也不是一流的。馮女士說: 目前,80%-90%的中國人在海外的大學,大多數中國人從來沒有聽說過。 甚至海外學習英語也不再那麽重要:招聘人員表示本地畢業生的英語已經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一家投資咨詢公司的劉先生最近在上海進行招聘,但他不打算招聘海歸。此前,劉先生雇用了一個與英國海歸碩士來擔任銷售,但結果並不理想。劉先生評價到,“他認為他知道很多,甚至瞧不起客戶”。 而對於留學體驗,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答案: 對25歲的高偉來說,墨爾本大學不是她的第一選擇。但她當時沒有進入中國頂尖大學。四年在墨爾本花費100萬人民幣,這對於她在南京經商的父母來說沒什麽大不了的。至於留學是否值得的問題,她表示:“那不是我的錢,所以我不介意投資回報,但是這四年給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 28歲的Sandra余則有些不同。她知道她的家庭無力承擔海外本科的費用。所以她現在中國完成本科,然後去約克大學攻讀一年的公共經濟學碩士。那一年她花了26萬元。她目前在中國一家證券公司的起薪是22萬元。她希望她的孩子也先在中國讀書。她說:“如果他們出國過早,就會失去與同學聯系。”在中國,同學往往是一張無價的商業網絡。 26歲的顧慧倪(音譯)花了50萬元人民幣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新聞學碩士學位。她說:“在美國,生活費用就像每天住在五星級酒店。”優雅,年輕,說著流利英語的顧小姐說,她出國前準備不足,導致她在海外壓力很大。所以,她現在加入了一個教育咨詢公司,以幫助其他家庭避免類似的錯誤。教育中介也是海外學習的一大成本,他們收取3萬到30萬元之間的費用,來安排海外錄取。 作為中國最早的留學生之一,夏尹奇(音譯)現在正與北京政府合作,吸引高層次海歸。而對於新一代“海龜”海外學習是否值得的問題,他說: 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工作和工資。生活在國外,整個國家是你的大學。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86

回顧: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2/58187.html

IT桔子統計完了2013年度BAT+3M大公司的收購、A股公司收購、IPO上市的時候,我們盤點了這些「退出公司」背後的VC,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數據,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看。
        2013年度,VC們的投資回報是怎樣的?畢竟對於他們而言,IPO上市、收購退出是最主要的方式。當然退出並不意味着賺錢,是賺得盆滿缽滿、還是虧損,可能只是VC機構自己才知道。
        因為目前我們無法確認這些VC或投資人當初入股時的價格和金額、退出時的回報數據等,於是不會有具體的VC回報率,僅能夠以退出公司的數量作為依據、來看看2013年度VC和投資人們的回報是如何的(公開數據為參考,可能有不準確或遺漏的的地方,請見諒)。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2013年,哪家風投機構的投資回報最高?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IT桔子可以跟蹤統計的退出公司中,IDG資本以6家退出公司位列榜首,包括被收購的91無線、上海新浩藝;在香港上市的天盟數碼IGG、神州數字;在美國上市的500彩票網、3G門戶。這些公司中受益最大也是最快的當屬91無線,最長的一家公司3G門戶則等待了長達8年多。
        其次是紅杉資本,有5家公司退出,包括被收購的看書網、上海新浩藝、高陽捷迅19Pay;在香港上市的博雅互動;在美國上市的500彩票網等。
        再接下來騰訊、金沙江創投、啟明創投各有3家公司實現退出。對於騰訊而言,其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並重,這次退出的3家公司都來自於遊戲領域、都是以被收購為主。
        再接下來有摯信資本、DCM、 創新工場、經緯中國、聯創策源、SIG海納亞洲、英特爾投資、賽富基金、祥峰投資、LB Investment 等10家VC機構各有2家投資公司退出。此外還有27家機構各有1家公司退出。
        除開VC機構外,我們還從IT桔子的統計中看到一些天使投資個人的退出。排在首位的是蔡文勝,他有3家公司,幾乎都是第一輪的天使投資,包括汽車之家、58同城、動網先鋒等。此外薛蠻子、黃明明、戴志康各有2家公司實現了退出;周鴻禕、徐小平、吳世春、劉勇、周哲等各有1家公司實現了退出。
        隨着天使投資在國內的日益發展,相信此後會有更多的業績屬於他們。畢竟這些天使投資人大多有創業或做公司的經歷,在行業敏銳度、實戰經驗、圈內人脈關係方面都有獨到的優勢。也期待更多的人進入天使投資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707

談談股東回報率(一)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10.html
曾經有朋友初學股票分析,學會看市盈率(P/E)、市帳率(P/B)及盈利增長等數字,看到當時港交所(0388)有很高的市盈率,當時大約27倍,市帳率亦是過10倍的,跟止凡討論這支股票起來,認為市場給予這支股票如此高價格,感覺實在不可取,亦不明所以。

市盈率是單看盈利計算本金的回本期,一家公司每年賺1元,用27元賣給你,即在沒有盈利增長下需要賺27年才回本,就是27倍市盈率。除這樣看,27倍即27年,看來絕對比15倍的股票較不吸引,然而該公司如何賺取這1元回報是沒有考慮過的。

記得當時我跟朋友說了一些概念,大約是認為港交所的股東回報率(ROE)很高,當時大約有60%,足以反映其獨市生意的優勢,市帳率如此低代表其賺錢模式不用靠太多成本,單是一些電腦server就能處理萬億交易去收取交易費,市場會給予一個較高的市盈率予這類公司云云。但朋友還是不明白,還是覺得市盈率高是要點,怎樣也好,要27年才回本仍是不可取的,當時再沒有好好加以解釋了。

如果今天要好好補充一下,應該分析一下高的股東回報率如何支持一個高的市盈率,不如就拿港所交2010年時的定點數據作例子說明一下。

記得當年港交所的股東回報率超過60%(5年平均數),市盈率27倍左右,用這兩個數字可以計算出市帳率為16倍。我們在這個時候不妨假設一下港交所往後的盈利能力沒有變化,即沒有改變股東回報率,同時又沒有派息,把所有盈利全投入回公司內,而增加出來的公司股本又能維持60%的股東回報率,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所投資的本金要多少年才賺回來呢?

假設港交所第一年替我們賺取1元,因此我們在這一年就要拿27元買入,從此再沒有盈利變化,簡單一計就是27年的回本期嗎?非也。

開始時用了27元買入了價值1.69元的股本(16倍市帳率),這個股本賺取60%就是1元,公司再把這1元的盈利投入公司,一年過後,公司的股本就是2.69元,下一年就能利用2.69元的股本去賺60%的盈利回報,即1.61元。

如此下去,我們可以利用excel計一計,要令股本由開始的1.69元達到買入價格27元,前後不用7年。到時就算市場給予1倍市帳率也好,你也能全身而退,最有趣的是如果市場一直給予這套市盈率及市帳率這支股票的話,即16倍市帳率,到下一年的股價帳面回報已經賺一倍了,或者說,7年後27元的股本,股價應該是432元。

以上的結果是假設沒有改變盈利能力的情況,為何這麼厲害呢?重點在於盈利再投資,大家會看到盈利是1元、1.61元、2.59元、4.15元...逐年增長著,這個盈利增長是60%,正正是股東回報率的數字,盈利能力沒有改變,但盈利增長就如此的厲害,這就是股東回報率處於高水平的厲害。

不過,港交所能做到這樣的假設嗎?不能。主因是每年派息率達90%,即把賺來盈利的90%都派給股東,沒有再投入公司股本內,所以在公司的盈利增長大家看不見如此的勢頭。以上不是希望說明港交所抵買不抵買,只是展示一條簡單數學題,想證明不是單單看懂市盈率、市帳率等幾個數字,就算是基金面分析,如果對一些跟市價沒有關係的公司數字沒有感覺的話(所有市X率就是跟市價有關係的數字呢),好快快加把勁了。

這篇可能對部份blog友來說有點難消化,以我的文筆亦未必能好好解釋清楚,不妨多作交流,讓我有機會可以在下篇清楚解釋一下。另外,當研究股東回報率時,還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下次繼續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42

談談股東回報率(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24.html
由於要討論股東回報率,所以在寫文章時利用了excel簡單幫助計算一下數字,想不到有另一個發現。派息一向是止凡及這裡一眾blog友的至愛,但在超高股東回報率的公司下,多派息其實不一定是好事。

派息是跟股東分享盈利,有什麼不好呢?如果認為公司可取的話,不妨拿所派出來的股息都再投入公司之內吧,這不就是一樣的結果嗎?讓我們拿這兩個情況(一個派股息,一個不派股息)比較一下。

隨手又拿來港交所(0388)的例子,股東回報率一直保持60%,而第一個情況就像港交所今天的做法一樣,派息率為90%。而第二個情況,我們就假設它只拿10%的盈利來派息。而兩個情況的投資者都一樣把所拿來的股息全投資回公司內,公司的股本增大了亦能保持股東回報率,同時市場所給予的市盈率及市帳率都保持不變,看看數字如何。

兩個情況起初都是用27元買入值1.69元的股本及年盈利為1元的港交所,很快地做了一個20年的計算。

情況一,即90%派息率的操作,所有股息再投資,當然沒有派息的10%亦自動投到公司來增加了下一年賺取60%盈利的股本。20年後所持有的股本為9.26元,股本所佔部份所賺的盈利為5.55元,如果市場繼續以27倍市盈率及16倍市帳率計算,股票市值大約為247元。

60%RoE及90%派息率

20年後是247元,即超過9倍的回報20年翻了三次雙,大約12%回報,已經很不錯了吧。

情況二又如何呢?即只有10%派息率的操作,而有股息又再投資。20年後,所持有的股本大約為6400元,股本所佔部份所賺的盈利大約為3800元,如果市場繼續以27倍市盈率及16倍市帳率計算,股票市值大約超過17萬元。

60%RoE及10%派息率

你沒有看錯,27元升到市值17萬,是6300倍。我只是在描述一盤計算,現實會否出現,相信不太可能吧。到底這兩個情況的重點分別在什麼地方呢?不是說兩個情況都已經把所有派出來的股息都再投資嗎?為何有這麼大的分別呢?

主要的關鍵是因為不派出來的盈利就能直接加入到股本處,而被派出來的股息要加碼買入股份時,都只可以透過高市帳率的市價買入,由於16倍的市帳率,所以16元的股息只能買到1元的股本,而不派息,1元的盈利就換來1元股本增加,這是最大分別所在。

不過,盈利不作派息,是否就代表下一年股本能以同值增加呢?派息多少?派息政策如何?這不是太多人會花心思去研究,但可以告訴大家,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要少看派息這個命題,這可以看到管理層的能力。

相信還有不少人買賣股票時,只會看看市盈率及股息率等,內銀股收5厘股息,內險股沒多少股息之類,這可能比一些「連市盈率及股息率都不知道是什麼」的股民可能已經好得多,但還是要花時間深入了解一下。物業投資的租金回報率就沒有這麼複雜,加點經濟方向的感覺即可,可能之所以港人在物業投資總比股票投資的成績好,這可能是關鍵。

股東回報率的魔法寫了兩篇,但有不少地方要提醒一下,亦要解釋一下為何在現實世界難以找到情況二的公司,即低派息高股東回報率,有時間再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