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年銷售額從20億跌到2億,五穀道場是怎麼做到的?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066.html
       年銷售額從最火時20億元左右跌到目前不到2億元

  過度押寶「非油炸」 中糧五穀道場進退兩難

在「日資門」事件降溫,方便麵市場剛剛回歸平靜不久,中糧旗下五穀道場逐漸退出終端市場的消息,再度引發業界對方便麵市場的關注。

三年一個輪迴,諸多跡象表明,五穀道場似乎又回歸到了三年前被中糧收購整合前的狀態。而收購五穀道場以來,中糧也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五穀道場還是淪落到了市場的邊緣,銷量及市場佔有率不斷萎縮。

同行業的從業者認為,五穀道場的表現不佳,主要是其所「押寶」的「非油炸」方便麵本身就是一個市場狹小的品類,即使中糧獨佔這個市場,成果也十分有限。想在有限的市場裡,獲得大的發展,對中糧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如今,中糧正在對五穀道場進行戰略調整,隨後將重新擴展其市場,但是在已經進入零和競爭狀態的方便麵市場,是否還留有中糧系謀求一席之地的機會?這仍將是個未知數。

 市場收縮

如今,五穀道場又被市場邊緣化,其是否會落得2009年不得不靠轉讓股權度日的下場,仍不得而知。要想解決眼前困境,還要看中糧會制定出什麼樣的補救方案。

近日,有消息稱中糧在對旗下五穀道場進行戰略調整,很多終端都已不見該產品蹤跡。有數據顯示,五穀道場已經從最火時候的年銷售額20億元左右,下滑到目前的年銷售額不到2億元,跌幅達九成。

12月12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走訪北京家樂福、物美、京客隆等多家超市時發現,康師傅和統一兩個品牌的產品佔據方便麵貨架的大半江山,今麥郎、白象及很多進口品牌方便麵佔據了剩餘空間,五穀道場產品則僅有零星的幾袋擺在角落裡,有的超市甚至根本不見蹤跡。

「好長時間沒有見過這個牌子的方便麵了,也沒有消費者專門來找這個品牌。大多數消費者都是根據超市的促銷情況來選擇購買哪個品牌的產品。」通州物美某店的導購員告訴記者。

就此情況,中糧集團公關部相關工作人員稱:「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食品有限公司(中國食品有限公司是中糧集團控股、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公司,股票代碼:HK 0506)對五穀道場進行了戰略調整,聚焦業務區域。」

事實上,這種業務狀態對於五穀道場來講,並非首次。2005年,五穀道場憑藉著「非油炸」概念,從無到有迅速崛起,一年時間便做到了5億元的銷售額,躋身國內方便麵巨頭行列。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五穀道場並未實現其搶佔方便麵市場60%的宏偉目標,反而是形勢急轉直下,很快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這主要是由於其創始人王中旺對市場預期判斷失誤,「非油炸」方便麵並沒有出現爆炸式的增長,而企業卻超前進行過度投資擴張,以至於不得不抽調資金彌補擴張帶來的損失,而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局。在發展無以為繼的困局下,2009年初,五穀道場以1.09億元「賣身」,投歸中糧麾下。

如今,五穀道場又被市場邊緣化,其是否會落得2009年不得不靠轉讓股權度日的下場,仍不得而知。要想解決眼前困境,還要看中糧會制定出什麼樣的補救方案。

「我們將階段性暫停部分區域的銷售,戰略調整完畢後將重新擴展至全國。」除此之外,中糧方便麵不願透露更多信息。

另外,還有消息稱,不僅五穀道場的產品在終端杳無蹤跡,其部分生產基地也都已經處於停產、半停產的狀態。

  定位難題

中糧接手五穀道場後,仍延續非油炸方便麵的概念,把「非油炸」方便麵作為主流產品,但是卻打出了「天然」牌,而弱化了「健康」牌。「這樣做是把原來『非油炸』的定位打亂,混淆了『油炸』和『非油炸』,使得其市場定位更加模糊。」

其實,中糧收購五穀道場後,在廣告和市場營銷方面的投入不惜重金,同時還請來康師傅創始人之一、曾任華豐方便麵營銷總監、白象方便麵總裁的宋國良任總經理,五穀道場原執行總裁王海暉及中糧方面五穀道場重組項目負責人李東明任副總經理,中糧財務經理張曉時也進入核心成員之列。在管理團隊上中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是幾年發展下來,效果卻並不理想。

對此,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認為,中糧集團接管五穀道場恰逢方便麵行業增長乏力期,行業總體情況不樂觀,是五穀道場業務差強人意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國內方便麵行業結束了連續18年、年均20%的增長態勢,近三年產量分別以10%、3.9%以及3.5%的速度在下滑。

另外,向健軍還指出,五穀道場主要生產非油炸方便麵,而非油炸方便麵在國內方便麵市場中佔比較少,市場受歡迎程度一般。這也就牽出了不得不提的方便麵市場關於「油炸」與「非油炸」概念的較量。

當初五穀道場面世時,憑藉著「非油炸」的概念迅速殺入行業第一陣營,曾引發不小的轟動,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得罪了整個行業,成為油炸巨頭們的公敵。最後,食品行業專家及國家相關部門都紛紛出面,做出澄清,表示非油炸並不比油炸健康多少,使五穀道場的招牌概念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和公信力,市場份額也逐漸萎縮。

而中糧接手五穀道場後,仍延續非油炸方便麵的概念,把「非油炸」方便麵作為主流產品,但是卻打出了「天然」牌,而弱化了「健康」牌。營銷人士認為,這樣做是把原來「非油炸」的定位打亂,混淆了「油炸」和「非油炸」,使得其市場定位更加模糊,令之前培養起來的非油炸方便麵的消費者重新回歸油炸方便麵的消費隊伍。

事實上,即使中糧系的五穀道場制定了明晰的「非油炸」產品定位,其市場發展也不見得會好很多。白象方便麵一位高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內500億元的方便麵市場中,非油炸品類不足5億,佔比僅有1%,即使五穀道場將這部分市場全部佔領,在整個方便麵市場上的表現也是微不足道的。

可以說,王中旺當初的失敗源於對「非油炸」概念的過度信賴,而中糧系接手後,繼續選擇「押寶」這一概念。但是幾年的市場試驗證明,這一概念並未得到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可。

對於「非油炸」市場反應的冷淡,原四川白家食品新聞發言人胡遠強曾表示,非油炸面的口味和口感比油炸面要差很多,消費者接受起來會比較慢,這是消費慣性,不容易改變。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油炸面各種工藝流程的成本要比非油炸的低10%左右,加上非油炸面的製作設備成本高、費時長、微生物控制工程管理繁瑣等,所以普及程度遠不及油炸方便麵。「白家在2008年時曾計劃進軍非油炸方便麵市場,但是考慮到市場接受度比預想的要差,所以沒有深入開展這項業務。」

  市場之困

目前康師傅在中國內地方便麵市場排行第一,市佔率超過40%,白象和今麥郎各佔17%的市場份額,統一為15%左右,剩下的10%市場由70~80家方便麵企業佔據。所以,五穀道場可以搶佔的空間並不樂觀。

對於五穀道場的市場表現,坊間有傳聞稱,五穀道場可能會像香雪面包那樣,被中糧拋棄。而五穀道場所屬的中國食品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穀道場不會退出市場,「我們仍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目前的調整隻是暫時的、階段性的,目的在於更好地提升,退市擔憂大可不必。」

然而,其所看好的這個市場,到底留給五穀道場的空間還有多大呢?有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康師傅在中國內地方便麵市場排行第一,市佔率超過40%,白象和今麥郎各佔17%的市場份額,統一為15%左右,剩下的10%市場由70~80家方便麵企業佔據。所以,五穀道場可以搶佔的空間並不樂觀。

康師傅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康師傅並沒有關注過五穀道場的市場變化情況,也從來沒有把其作為競爭對手,「他們的市場份額太小了,而且他們主推的非油炸方便麵並不是市場主流產品,只能算是方便麵市場的一個補充品類,為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而存在。」

對於仍保持著雄心的五穀道場來講,其將面臨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上述白象高層表示,非油炸面其實是生面,需要煮著吃,與消費者選擇油炸方便麵的便利需求有所差距,加上口感上的落差,要培養這部分市場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另外,方便麵行業的從業人士還指出,由於非油炸方便麵成本高,其終端售價也略高於油炸產品,而方便麵市場對價格十分敏感,價格對銷量的影響也十分直觀,所以,價格的影響不容小覷。

對此向健軍提出建議稱,五穀道場想要贏得市場份額,企業應順應市場主流趨勢,調整產品線,以油炸方便麵為主營業務,並投入資金進行口味的研發,以傳統而又新鮮的口味打響回歸油炸方便麵的第一炮。

對此,中國食品負責人聲稱:「我們應該不會做出這種調整。」白象及康師傅內部人士也不約而同地表示:「由於五穀道場一開始就主打『非油炸』概念,中糧接手後也一直延續,若如此調整,就與其整體戰略相悖了。」

康師傅工作人員甚至還直言,目前方便麵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飽和狀態,即使五穀道場轉變策略進入油炸市場,「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還會有很大的機會嗎?」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31

再談格力電器的銷售返利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en3.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2年第44期)

 

不久前我寫了一篇文章《格力電器:返利並不影響毛利率》(發表於週刊2012年第42期),這篇文章發表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讀者們的發言令我受益匪淺。我尤其要感謝雙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會計師薛建民先生。薛先生指出,支付銷售返利確實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毛利率。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認為,如果格力電器(000651)採取銷售折讓的方式支付返利,其會計分錄可能為:

借:其他流動負債——銷售返利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貸:預收賬款

先生指出,正確的分錄應為:

借:營業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貸:預收賬款

借:其他流動負債——銷售返利

 貸:銷售費用

經過認真思考,我認為薛先生的分錄更好,更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稅務部門的要求。在這樣的處理下,由於沖減了支付返利當期的營業收入,那麼,勢必導致毛利率下降。

受薛先生的啟發,我想到如果格力電器以銷售折扣的方式支付返利,其實也可以有滿意的會計處理方式。仍以上一篇文章中舉到的銷售折扣例子為例,只需增加一條分錄就可以了。

借:其他流動負債——銷售返利 20萬元

 貸:銷售費用 20萬元

由於格力電器已經向經銷商以銷售折扣的方式提供了銷售返利,因此,將原先計提的返利衝回並無不妥。

如果格力電器按上述方式進行會計處理,那麼,支付返利也會影響噹期的毛利率。

很多讀者之所以關注格力的返利問題,是因為擔心公司是否會存在稅務風險,我認為這種擔心倒是大可不必。董明珠和格力電器的財務部門都很精明,想來不會在稅上動什麼手腳。我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擔心格力制定銷售目標過於激進;另一方面是想弄清楚返利的會計處理方式對公司毛利率的影響。毛利率是很多投資者都高度關注的財務指標,因此,在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時,我們很有必要弄清影響其毛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事實上,除了產品的銷售價格和生產成本等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在影響著企業的毛利率,如銷售返利,再如存貨跌價準備。

假設某企業只有一種產品,其成本為100元,但當前售價只有80元。不考慮稅收和銷售費用等問題,企業於會計期末對其產成品存貨計提跌價準備,分錄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20

 貸:存貨跌價準備 20

假設還有部分產品已於當期銷售出去,則該企業當期毛利率為-25%

再假設到了下一會計期間,企業將庫存的產品全部賣出,售價仍為80元,那麼,這時的毛利率為多少呢?——按《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居然應該為0%!《指南》是這樣規定的,「發出存貨結轉存貨跌價準備的,借記本科目(存貨跌價準備),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生產成本』等科目。」

然而,該企業的產品售價和成本實際上沒有任何變動,財報上的毛利率卻大幅上升了,這樣的結果顯然給投資者正確地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製造了困惑。事實上,我更希望銷售計提了跌價準備的存貨時不沖減主營業務成本,而是這樣做分錄:

借:存貨跌價準備

 貸:資產減值損失

這樣做,企業的毛利率不會被扭曲,但資產減值損失會出現波動,不過,鑑於毛利率是非常重要的財務指標,兩害相權取其輕,我認為還是這樣做更好。

銷售返利的會計處理其實也可以設計出不扭曲毛利率的方式來,但與存貨跌價準備比起來,實現的難度會更大——因為那涉及到了增值稅發票,稅務部門或許不會認可企業會計上確認的收入與發票收入不同。事實上,如果不是涉及到稅務因素,返利本不會成為麻煩事兒。

在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辦法去更好地適應現實。在毛利率可能被種種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不過於重視這個指標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以格力電器為例,我在《格力電器:戒驕戒躁》(發表於週刊2012年第34期)一文中就使用過自定義的一個指標——經營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以經營利潤率代替毛利率可能對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更全面的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9

點心債再受追捧 中企美元債券銷售再創同期新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764

去年大部分時間陷入停滯的點心債市場最近又重新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點心債是離岸人民幣債券的俗稱。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導:

點心債發行人開始用更傳統方式吸引投資者:高收益率。

EPFR Global提供的數據顯示,專注於點心債的基金已連續16周實現資金淨流入。截至1月16日的一週,此類基金的淨流入規模為8,100萬美元,達到2011年EPFR開始追蹤此數據以來的次高水平。

投資者對點心債與日俱增的熱情與2012年大部分時間人們紛紛撤離點心債市場的情況形成反差。

2009年點心債市場誕生以來,多數投資者的購買動機都是押注人民幣升值,因為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的價值也會上升。但這種投資策略在去年遭受挫折,原因是中國央行試圖抑制人民幣的升值勢頭,這導致點心債價格暴跌。

因為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開始降溫,投資者對點心債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過去依靠人民幣升值概念吸引投資者,而現在只能依靠提供更高的收益率。

根據巴克萊(Barclays)提供的數據,目前企業發行的點心債的平均收益率約為4.25%,高於截至2011年12月30的3.54%,超過了類似期限的美國公司債券3.96%的收益率。巴克萊表示,點心債過去三個月的回報率在2%左右。

投資者開始看重點心債的收益率,說明人民幣定價的債券市場開始走向成熟,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堅實一步。但因為點心債的市場規模還比較小,誕生時間比較短,交投活躍程度不如美元和歐元債券,這意味著賣家可能面對有價無市的風險。

點心債的發行主體主要是總部設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企業,以及大眾汽車(Volkswagen AG ,VOW.XE)等計劃為在華業務籌措資金的外資企業。

企業發行的點心債在收益率方面一般高於以歐元和美元等其他主要貨幣計價的同類債券。FactSet提供的數據顯示,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 ,CAT) 2014年11月到期的點心債目前的收益率約為2.37%,而該公司2014年11月到期的美元債券的收益率只有0.51%。

除了點心債市場重新變得火熱,中國企業的美元定價債券銷售也再創歷年同期新高。因為2012年下半年經濟增長加速,降低了投資者對違約可能性的疑慮,大部分亞洲國家的美元借貸成本都出現了下滑。

彭博社報導:

中國美元定價債務發行者的融資成本比去年同期下跌了417個基點至5.49%,超過了印度322基點和韓國189基點的下降幅度。

管理著2820億美元固定收益資產的Aviva Investors Asia Pte資產配置經理Tim Jagger表示:「去年11月以來中國的經濟數據讓空頭閉嘴了,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根本找不到(比點心債市場)更吸引的融資利率了。」

全球投資者給中國借款者提供的美元借貸溢價是近20個月裡最低的,因為歐美日的市場利率都接近於零,全球投資者都在新興經濟體尋求更高的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07

這樣也可以?網上銷售原始股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563.html

近日,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在網上出現:一家創業公司在淘寶網開了店,銷售的產品竟然是自己公司的原始股;任何人只要花120元,就能買到100份股票,成為這家公司的股東。到目前為止,共有1002人出資購買,募集資金近百萬元。購買者多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的網購者,山西僅有1人購買。

1月30日上午,記者登錄這家公司的淘寶網店,網店的名稱叫做「美微會員卡在線直營店」,銷售的產品是「美微傳媒憑證登記式會員卡」,而開網店的公司叫做「美微傳媒」。

網店首頁的介紹稱,該公司創立發起的初衷是建立電視、雜誌和網絡的跨媒體營銷平台,公司的整體目標是將商業電視節目進行網絡營銷推廣,通過手機、PAD等移動客戶端快速、清晰地推送公司提供的節目。而發行原始股的目的,就是為了募集資金支持節目運作,並集結更多的社會資源為節目所用。

該公司負責人朱江稱,從網店購買會員卡就是在購買公司的原始股票。單位憑證為人民幣1.20元,最低認購100單位。也就是說,只需要120元下個單,就可以成為持有美微傳媒100股的原始股東。該店舖數據顯示,30天內共售出會員卡966件,也就是9.66萬股。單日售出最高紀錄為3萬股,網友拍得多的一次性購買達5000股。

到目前為止,光臨該網店並出手下單的網購一族超過1000人,美微傳媒通過這種方式共募集資金近百萬元。趙先生是這1000多名會員股東中惟一的山西人,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自己通過淘寶買了1000股,很看好這個網絡融資的模式。「如果行得通的話,比A股市場的新三板還要走得快。」

但省城一位證券界人士卻表示,網絡私募融資確有創新之處,但風險也不可避免。傳統私募需要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督和統計。但從目前來看,這家公司信息公開不夠透明,投資者很難把握公司的運營情況。而且,以會員卡的形式來兌換股票,是否合法也值得推敲。如果未來公司能夠獲得上市,那麼投資者用淘寶買來的股票收益是否得到保證,現在持有的原始股票未來是否具有流通性和法律效力,這也很難確定。

對於業界的質疑,朱江有自己的回應。他表示,公司作為從事商業電視節目製作的一家輕資產公司,不可能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從投資機構那裡獲得青睞的機會也微乎其微。而網絡融資的門檻很低,即使不是有錢人也能成為公司的原始股東。其實,我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發起了一場「大富翁遊戲」,考驗每個投資者的眼光。我願意在不觸犯法律法規底線的情況下,為國內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做新的嘗試和探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97

2012銷售記錄 只差一步

http://xueqiu.com/2333298548/23061901
這篇只是本人在學校賣食品的銷售情況,不過對本人來說,對研究企業有收穫啊。歡迎拍磚[哈哈]~
      今天開學了,剛才到一號店訂貨,準備新一學期的營業啊[鼓掌]。賺錢買股票嘍!~
      剛上一號店,發現一號店有「吃貨生涯盤點」,也就是一年裡買食物的記錄。點進去一看,還真的有點驚喜...
      可惜上一年沒有這個「盤點」,不然可以對比一下業績的表現,但我肯定應該大幅上升了吧[胜利]
       當然,這只是一號店的進貨端,事實上還有在批發市場拿的貨和學校外商舖拿的貨。所以總的銷售量不止這個數。

查看原圖       呵呵,這當然不是我吃的啦,這是我們賣出的食物,一噸多啦,加上其他地方進貨的,估計是一噸半以上了。對於賣出食物的重量,我們在一號店用戶裡拿了個第一啊[胜利],可惜的是一號店不讓我去拍個廣告,也可以送點禮物給我嘛[可爱]

查看原圖

      這個項目應該也是第一[汗]。確實辛苦了快遞大佬們(其中2011年有個女快遞,用蘋果4啊[汗])啊,不過幫一號店送貨的快遞公司換了幾家,由此我也感受到不同快遞公司的服務質量,可惜都不是上市公司。一號店可能為了節約成本,在上學期下半學期換了一家快遞公司,叫微特派,覺得好差勁啊,多次送遲,導致我們沒貨賣..[贬]


查看原圖       其實這個主要是中國製造啦..比如賣的百事可口等都不是中國食品..
      不過也算支持國貨啦!比如$統一企業中國(00220)$ $雙匯發展(SZ000895)$ $康師傅控股(00322)$ (聽說是日資控股,算是半個吧..),還有一些還未上市。

以下是本年齡段(16—17歲)對這幾個公司產品的普遍看法。
統一..它的方便麵實在不怎麼樣,但是它有一款面叫湯達人,銷量還行,6.6的進價,10塊賣出,但調料居多,麵餅小得可憐。

雙彙總體還行,主要是那種小袋的一個裝或幾個裝的小腸子,銷量不錯,而且毛利率較高,不過可能是一號店的問題,送的腸子經常有漏袋或者發臭。

康師傅的方便麵比統一好,但比日清又差點,不過紅燒牛肉麵的3.5進價,6塊賣出,算是毛利率高吧。
還有一些壽桃牌,公仔面等都是未上市的中國企業,他們總體來說不錯。

日清,可能在日本上市,沒查到它的股票。日清是方便麵的鼻祖,在我們這,它的方便麵也是最受歡迎的,也可謂最好吃。但對我們賣家來說它的毛利率比較低,但銷量較高,不過沒有日清時大多數也會選其他的。

$可口可樂(KO)$ $百事(PEP)$ 飲料主要是這兩家的,主要是碳酸飲料。總體來說,大部分人認為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好喝,但可口多好產品,比如雪碧,芬達,因此總體銷量比百事高。
      其他的是一些未上市的,也不多說了

查看原圖       這個我們又在一號店拿第一了。一層樓3米算,298層樓就是894米,嗯!超越迪拜塔了。[胜利]


查看原圖       我們的總體淨利率是40%(具體也算不了,不過按每批貨的毛利率50%再減去一些比如促銷等因素),也就是賺了七千多塊(未包括其他進貨渠道),總體應該淨利潤應該在10000左右。我的選股原則是毛利率多年要在40%、淨利率25%以上,我們也超過了這個指標。不過老實說吧,如果學校允許我們這樣搞(被人抓過),我們也會低價一點,銷量可提高很多,但這種事學校絕對不批准[哈哈],所以只能提高點價格。

       事實上小賣部是沒有賣和我們相關聯的產品的,因此提價壓力不大。你可以說是對學生不健康[汗],不過5點吃飯,然後三個小時的晚修,三個小時高負荷的腦力運動!10點半睡覺,還有很多學生因各種原因(打球,補習班等,或嘴饞[哈哈])沒吃上飯,晚上肚子餓,就會來買東西吃。

      我們級有一千兩百人,六百多個男生(主要消費人群),女生也時不時有人買東西吃,不過女生那邊已經有人開始學我們賣了,還是管樂的朋友(同一樂器)..可能是知道我的事[汗]..聽說還比我便宜,不過貨沒我多,你懂的,手機一點,貨就有了。

      男生也出現競爭對手,可能見我們壟斷吧[汗],不過我們有基本定價權(我也不知道,總之他們價格與我們基本一樣),我們算「巨頭」(大家別笑)[可爱]

查看原圖$沃爾瑪(WMT)$
一號店前兩年被沃爾瑪收購了,這幾年發展地很快。
對於我為何選擇一號店,有幾個原因吧。
1、產品品種多。相對於$京東商城(JINGDONG)$ $噹噹網(DANG)$ ,一號店的食品品種(別吐槽,我說零食..)絕對齊全,當然可能也和沃爾瑪有關吧..總之就是跟普通超市沒什麼不同。
2、送貨速度較快。這麼多家網店$亞馬遜(AMZN)$ 送貨速度相對算是最快的,噹噹的也還可以。我覺得最差勁的是$中國糧油控股(00606)$旗下的「我買網」,一開始覺得它品種挺齊全,而且很多產品價格比一號店便宜,於是訂了一批貨,氣憤的是,週日定的貨,週五才到,後來我退貨了。可能跟它的發貨有關,它在廣東沒有駐點,好像只有華北,華東,華中有站點,而且都是一個區域一個站點。一號店則是在各個省的省會都有配貨站點。
3、方便。商城比淘寶小賣家的產品價格可能貴些,不過操作比較方便。你大可不必討價還價;商城超一百免運費,小賣家要收運費;收小賣家的貨可能要花兩三天,商城的今日下單,第二天就到了。


查看原圖
      可能快遞大哥看到我的送貨人名稱都會懵了,不過實屬無奈之舉。以前的貨都是我的名字,不過之前有一次,級長(認識我)在校門口快遞那裡看到有三箱有我名字的貨,於是便起了疑心。因此我就用投資大師的名字來當收貨人了,輪流用,不怕被人認出哈[哈哈]

      另外批評我賣東西影響學習的雪友也不用擔心,我們只會用中午吃完飯和晚上晚修回宿舍後的時間賣,這段時間也沒什麼做。一天加起來也沒一小時的工作時間,我們的主要敵人是..宿管和老師等「封建勢力」!!我們算資本主義萌芽吧[哈哈],社會主義祖國別消滅我們啊..


想法:
      我知道這點錢不算什麼,對很多大人來講簡直少得可憐,我們自己也覺得少[汗],不過對我們來說,確實是我們投資股票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事實上我從初中就開始賣東西了。不過投入的時間和成本都不高,算挺滿意。
      或許很多大人覺得這個年齡段的人就該認真讀書,考上好的大學,然後找份好的工作。我曾經也是個認真讀書的學生,而且一直也在重點班。不過我無論怎樣認真,都也只是重點班的中下層水平,或許像我老爸說的我八字不帶文昌吧..[困惑]
      上高中以來,怎麼說呢?我真tm想爆粗,一群幫你洗腦的老師,一直想將你體制化,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面說的:「這些高牆還真是有點意思。一開始你恨它,然後你對它就習慣了。等相當的 時間過去後,你還會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看到身邊的同學,你會發覺大家都是這樣,但裡面還有一句台詞「有的鳥是不會被關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美麗了!」
      我知道我不能改變體制,但我希望我不會被體制所改變。直到我看了《巴菲特傳》(《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故事》),我便與股票結緣了,我覺得我的未來,我將來的事業也將主要在股票投資上。
      對於近期的目標,主要是積累多點知識,每週儘量看一本書(高中時間比較緊張)。積累初始資金,如有可能就向父母借一筆錢,然後投資股票。建立一個同學會「小基金」,由幾個合夥人組成,大家互相交流學習,並將錢以股份制形式組成「小基金」投資股票。考試成績保持一定水平,主要出於「穩住」「封建勢力」們[哈哈]..在校賣零食積累資金,望蛇年銷量更豐!事實上,對於資金的原始積累,我們已經有辦法了[可爱]~

歡迎拍磚吐槽,我已走上股票投資的「不歸路」了[哈哈],不過我認為這才是我的路![微笑]

感謝雪球網與雪友在我投資路上的陪伴,有了你們我投資方面進步很快。望大家蛇年發大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02

金銀條資深銷售商一線觀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28

經歷了本月12日以來的黃金大跌,現在實物黃金交易情況如何?

近50年出售金條與銀條的Robert Mish透露,現在實物黃金的買家至少比賣家多四倍,4月中旬金價下跌與四十年來價格波動的區別在於這次突破了支撐位。黃金稍有積壓,而白銀的需求完全超出現有庫存和增產的能力。
 
Mish認為,
 
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大起大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過去四十年,美國實物金銀投資者通常追漲買遲,常常在價格侵蝕很久以後才拋售。
 
作為有效的對沖工具時,黃金如果遭遇拋售,投機者還會買的更多。如果黃金不能當作對沖工具了,投機者會困惑恐慌,在金價見底時拋售。
 
今天的黃金交易與以往稍有不同,因為金銀價格開始突破支撐位,上週金價跌破1400美元。
 
而實物黃金買家與賣家數量之比至少達到了5:1。
 
有些賣家其實沒有改變對黃金的長期看法,他們只是需要快點回籠資金,得到流動性。
 
截至27日的過去兩週,80-90%向我們購買黃金的買家已經是黃金的儲戶。他們的態度是,黃金在促銷甩賣
 
對於黃金的銷售情況,Mish說:
 
黃金有點積壓。溢價稍微升了些。
 
那些常銷產品,比如加拿大楓葉金幣、美國鷹揚金幣和精煉1盎司金條,都能2-3周交貨給我們。有些同行在供應鏈更下層,他們是4-6周到貨。
 
和正常價位相比,溢價可能達到每盎司5-15美元。
 
對於白銀銷售,Mish說:
 
白銀是另一種情況
 
白銀的需求完全超出現有庫存,也超出了鑄幣廠和冶煉商增加供應的能力
 
另一個大謎團是:還有多少白銀能用來製造產品?買家能否保持這種對實物白銀和紙白銀的價格壓力,使市場回到均衡狀態?
 
根據我們作為批發商的成本來算,100盎司銀條現在的溢價是每盎司75美分到1美元,4-8周交貨。
 
1盎司與10盎司白銀精煉產品過去的溢價分別是每盎司30、40和50美分,現在是1.1-1.25美元,2-4周交貨。
 
如果按照27日我們向加拿大皇家鑄幣局的美國一級分銷商拿貨價計算,加拿大楓葉銀幣溢價3.75美元。1個月前是1.70美元。3-4周交貨。
 
美國鷹揚銀幣通常溢價略高於2美元,現在如果當場拿貨就是5美元,如果4-6周交貨是4美元。
 
這些溢價表明,實物市場願意現在以這樣的代價得到真正的白銀。
 
從現在起要觀察今後幾週供應商是否可以滿足需求,壓低溢價。
 
這次和以往截然不同,這次抬高價格的不是賣家,是買家。所以,白銀交易出現了重要變化。
 
對於當前的大環境,Mish認為
 
那些莊家先是引導了紙黃金與ETF等多種交易產品的潛在需求,然後又屠殺這些產品。
 
我確信,他們心裡早就想打擊人。但全球瞭解黃金的文化和人們的富裕程度不同了,我認為,這些做空的遊戲就要走到盡頭了,而且會玩得很慘收場。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場誰先示弱誰就輸的遊戲,對壘雙方是實物商品買家和紙面商品的空頭。
 
我們的實物產品已經短缺了。可那些鑄幣局的經銷商和冶煉商告訴我們,別急,2周、3周、4周、5周以後,你的訂單就會到貨。
 
如果繼續買,或者美國乃至全球買家的範圍擴大,最終如果要求交割,實物買家就會改變整個遊戲。
 
這是一場真牌玩家和偷牌玩家的撲克牌遊戲。偷牌的一方一次又一次成功得手。
 
這次真牌在手的一方和以往一樣用多頭押注,空頭就在貨幣的河上壘沙袋,可河水越漲越高。
 
如果買家堅持下去,瞭解為什麼要買金銀,那麼空頭就要沒戲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26

淺談進口葡萄酒在華的銷售模式 mika

http://xueqiu.com/8517287188/23827332
進入夏季實在太多事,利用中午時間來和倆位朋友 @renjunjie @閒來一坐s話投資 聊聊關於進口葡萄酒在華的銷售模式問題。

銷售從來都是企業的頭等大事,而銷售模式創新往往也是商業模式創新中最重要的一環。製造類的企業,如格力,他的直營店模式開闢了自身獨享的一塊市場空間,小米的互聯網直銷方式降低了成本,讓我們瞭解到了事件性行銷,口碑營銷,飢餓營銷的威力,在新經濟時代,蘋果的app軟件聚合平台,淘寶天貓的商品聚合平台創造的驚人壟斷利潤也使得各行各業嚮往不已。包括最近最熱門的tesla,也是通過實體店展示,互聯網銷售的方式實現銷售,與傳統的4s銷售方式有大不同。

葡萄酒銷售我僅熟悉波爾多模式,他們經歷了百年的磨合,形成了現在的緊密產銷分離模式。酒莊注重於釀酒和酒莊品牌文化的形成,銷售則由波爾多大大小小數百間酒商來完成。年長的葡萄酒愛好者一定記得,90年代以前買到的葡萄酒,往往有酒商裝瓶和酒莊裝瓶兩種,在酒瓶上看到mis en bouteille au chateau的標誌,總覺得心裡舒服一點。
也正是因為波爾多酒莊多,酒商多,市場大,大家並不太擔心有些酒商你只顧賣自己親戚家的酒,不努力賣我的酒,或者對外市場推廣不利等情況,你不行我就換人唄,貨不齊的酒商過幾年就被淘汰出市場了。(張裕用聚合平台的模式是否看好?我真不知道,也沒有同業聊過這個話題)

在國內的進口酒銷售模式,我比較看好的下面幾種:
1、華潤模式,華潤商業零售板塊實在太厲害,高端的ole 和BLT(這個是託管的?),專業酒窖voila,大型商超的華潤萬家,住宅區附近的華潤社區店,人流密集區域的便利店vingo,幾乎是全覆蓋(農村暫未列入目標市場),他利用自身近乎完美的數據系統,在各種類型的零售店中配送最適合的酒類品種,而且因為體量大,價格往往也很有競爭力,(半夜你在7-11買瓶黑牌,那一定不便宜嘛)這種方式高效,經濟,利潤率和周轉率都非常好看。
2、互聯網銷售模式,網商的便利,低成本什麼的就不說了,但是前海正在醞釀的創新制度,會給在香港有平台的網商帶來極大的競爭優勢。(洗牌,很多傳統的經銷商會被迫去弄電商平台,要不然成本會被拋下一大截,但消費者無疑更開心,能少花錢喝好酒囉)
3、大型企業的酒水後勤。大家看了可能咧嘴一笑,但是華為,平安,保利都在用下屬的貿易公司直接從法國進口葡萄酒供集團消費用,集團客戶的流失,對以前的經銷商無疑是衝擊很大的。最近高調退休的那位廣東家電鉅子,他們也在弄這個,話說是重新創業,不和原來的公司有任何牽連,在全國要開500家零售店(好熟悉的話啊,呵呵)估計背後集團消費的力量更強大吧。

建發,駿德這些在國內佈局多年,有自己的客戶積累,庫存的積累(這個很重要,不是你拿一把錢去買100箱2000年拉菲,就馬上有人賣給你的),有一定自身的優勢,但是現在連鎖零售的問題和其他貨品一樣,成本高(人力和鋪租),終端消費不太暢旺。
至於王朝進口酒這部分,我始終說,人不行,酒沒選好,當然在國內做得不好。

匆匆忙忙就寫這麼多,請兩位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87

中聯重科被舉報銷售造假 區域總經理疑親自操刀 群超

http://xueqiu.com/2059470797/23971421
資料圖片

  近期報導:中聯重科再爆財務造假 業績詭異被疑利益輸送

  記者暗訪證實華中大區涉嫌虛假銷售

  獨家調查

  ■統籌:新快報記者 王中

  採寫:新快報特派記者 陳永洲

  近期,新快報收到一匿名投遞的U盤,內含據稱是$中聯重科(SZ000157)$ 在華中大區(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一線銷售數據的舉報材料,直指中聯重科去年在華中銷售存在大量造假、虛增收入。舉報信自稱完全真實。

  早在年初,便有媒體連續曝出中聯重科去年在華東存在大量虛假銷售,將部分未實際銷出甚至不存在的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內,以誇大利潤表現,僅華東區去年第一季度銷售增長就由3.8%誇大逾8倍至34.8%。與彼時報導相應,此次新快報收到的舉報材料也是邏輯嚴密、互相映證的SAP系統數據,只不過這次被指的是包括其大本營湖南在內的華中大區。

  據舉報材料統計,中聯重科在華中大區存在對應去年財報期有明顯規律的銷售,不限於提前銷售、「集中銷售-集中退貨」乃至「銷售-退貨-銷售-再退貨-銷售」等情況,以去年8月、11月為例,中聯重科在該地區累計銷售訂單9.12億元,累計退貨訂單5.44億元,其中湘、贛兩地退貨訂單累計總額甚至高於銷售訂單。值得注意的是,湘、鄂、贛三地各有一個不為行業所知的神秘大戶,集中採購,也集中退貨,銷售真實性存疑。

  中聯重科華中銷售被指造假 三神秘大戶坐鎮華中三地

  今年初,中聯重科遭多家媒體連續曝出其去年在新華東大區的銷售存在大量造假,銷售增長規模經一系列操縱後被誇大逾8倍。

  彼時相關報導也稱收到過匿名舉報材料,所涉及的是中聯重科在新華東大區的一線銷售數據。報導稱,中聯重科將銷售分成A、B、C三類,其中A類是正常銷售訂單;B類是指預期會購買,但未有出貨期、未付款,且產品仍在倉儲的潛在訂單;C類則是中聯虛構的訂單。上述報導尚稱,經過現場調查,舉報材料真實性得以驗證,「可以確認其在華東大區(包括滬、蘇、浙)的一線銷售中存在大量造假情形」。

  儘管中聯重科曾否認存在分類銷售,但此次新快報收到的舉報材料顯示,在華中大區中聯重科的銷售實際上存在著大量B、C類非正常銷售。

  與此前媒體所曝光的相似,材料涉及數十份銷售文件,也全部是專為企業量身定做的SAP系統數據,主機編號、訂單編號、合同及合同更改等信息一應俱全,且邏輯嚴密,並有中聯重科銷售時形成的訂單號作為SAP系統中的銷售識別號。

  新快報記者統計舉報材料後發現,中聯重科在華中地區的銷售分公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個辦公室,涵蓋銷售片區超過30個。文件所涉及的銷售全部為混凝土機械設備,數據貫穿去年全年,B、C類銷售文件居多,但部分月度的一線銷售數據缺失。

  如果舉報材料屬實,中聯重科在華中地區的銷售存在大量匪夷所思的人為操縱。

  以「8月銷售台賬」、「11月台賬」文件為例,僅此兩個月,中聯重科便在湖南形成155筆交易,涉及29名客戶。其中,銷售訂單92筆,涉資1.88億元;退貨訂單63筆,涉資1.95億元。同期在湖北地區共形成銷售訂單涉資6.68億元,退貨訂單涉資1.78億元;江西地區則形成銷售訂單金額5580萬元,但退貨多達1.71億元。

  兩份台賬間形成嚴密的邏輯關係,例如大量在8月形成的銷售又集中在11月退貨,相關設備的主機編號絕大多數得以匹配。眾所周知,混凝土機械設備上皆有一塊銘牌,上面標註著的編號如同身份證,具有唯一性。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市場上,此兩份文件同時又與名為「P貨(長沙)」、「台賬明細(B)」、「台賬明細(C)」等文件的數據形成關係,即部分在3月、5月、6月所銷售的設備在8月遭退貨處理,11月的部分退貨訂單在當月底旋即再度被轉讓。新快報記者據已有文件的數據統計顯示,中聯重科在湖南形成的混凝土設備銷售總額累計超過4億元,已佔中聯重科去年年報顯示的其混凝土機械全年實現的營收總額235.96億元近2%的份額。(需再次強調的是,舉報材料所涉的銷售數據並未涵蓋去年全年,故按此推理,湖南市場貢獻的份額肯定遠超2%。)舉報材料還顯示,中聯重科在華中地區被列為C類銷售或存在大量退貨的訂單佔相當的數量,這些名字動輒向中聯購置逾億元設備,又動輒將逾億元設備向中聯集中退貨。

  他們是誰?先買後退出於什麼目的?中聯重科又為何接受如此詭異的交易?

  舉報材料顯示,中聯重科在華中地區三省皆各有一名神秘大戶為其貢獻極為可觀的交易規模,湖南是一家名為「湖南祺潤工業有限公司」(下稱「湖南祺潤」),湖北為「武漢益達建設機械有限公司」(下稱「武漢益達」),江西則是一名為「吳平仁」的自然人。這三家神秘大戶的共同特徵,除了交易量極為可觀,購買的設備也以混凝土機械中售價更高、毛利率也更高的泵車為主。

  近日,新快報記者前往湘、鄂、贛三省實地調查,發現中聯重科在華中地區的一線銷售情況之令人瞠目結舌,甚於此前相關媒體所曝光的華東地區銷售造假。

查看原圖■記者來到湖南祺潤的註冊地漢壽縣高新區天星路,四處探訪仍未能尋獲該公司真身。

  湖南大戶

  銷售額佔中聯湖南地區逾八成

  湖南祺潤銷售訂單現三重懸疑

  三家神秘大戶中,最異常的當屬位處中聯重科大本營的湖南祺潤。

  舉報材料顯示,地處湖南常德市漢壽縣的湖南祺潤,在去年3月、8月、11月與中聯重科形成83筆交易,佔同期湖南地區交易總數近五成。僅8月銷售訂單便達35筆,涉資1.23億元(8月30日、31日分兩批訂單,涉資分別為2900萬元、9400萬元),佔同期中聯重科在湖南地區形成銷售總額的83.11%!加上3月所簽下的10筆銷售訂單、涉資2900萬元(11月未出現銷售訂單,全部為退貨),則湖南祺潤所貢獻銷售額達1.52億元,所涉設備的主機編號不存在重複且有一定的邏輯序列。

  可對比的是,中聯重科去年年報顯示的前五大客戶入圍門檻也不過2.38億元。應提請注意的是,舉報材料中部分月度銷售數據缺失,湖南祺潤所貢獻的銷售額應高於1.52億元。

  但是,貢獻了龐大銷售規模的湖南祺潤,與中聯重科的交易卻存在三大懸疑。

  A

  中聯重科向湖南祺潤出售的至少40台機械設備全部為泵車,且臂架全部為47米、52米,屬於中聯泵車中價格相對較高的型號。

  新快報記者在常德實地調查,並走訪專業人士後瞭解的情況是,整個常德市去年也不過新增10台泵車,全市泵車保有總量也僅70台-80台。有業內人士直言漢壽縣不可能會有人購置臂架52米或以上的泵車,「那地方方量需求沒那麼大,攪拌站就兩家,常德搞(泵車)租賃的也就五六個,競爭不激烈誰會花那麼多錢買那麼貴的泵?」記者隨後找到漢壽縣僅有的兩家混凝土公司漢壽駿業、漢壽億真,相關負責人均表示未曾聽說過湖南祺潤。據悉,上述兩家混凝土公司分別擁有兩台泵車,換句話說,漢壽縣攪拌站泵車保有總量也僅4台。

  8月份所售出的35台泵車在11月22日就退貨32台,主機編碼完全匹配,僅3台無法得知去向。加上8月對3月銷售形成的退貨及11月22日的其他退單,湖南祺潤共退貨43台泵車,涉資1.53億元。

  蹊蹺的是,11月22日被湖南祺潤退貨的泵車中,有38台在11月30日被7名顯示為湖北地區的自然人接盤,涉資高達1.39億元。此7名自然人中,除陳經健與一家互聯網上顯示為「廣州黃埔中聯建設機械產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同名外,其他人均不為相關地區多名混凝土行業人士所聽聞,這批貨去向成謎。

  C

  中聯重科對湖南祺潤所銷售的訂單全部屬分期合同,付款條款全部為「分期合同零首付發貨,餘款在2012年底前一次性付清」。甚至從湖南祺潤手中接盤38台泵車的7名自然人所簽的也全部為分期合同,首付僅在20萬元-30萬元。

  一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到上述分期條款後,連稱「不可能,沒人(指工程機械公司)會這樣做分期,要麼他(指湖南祺潤等)是用來『過橋』的,要麼合同是假的。」據該人士介紹,在工程機械銷售中,貓膩最多的便是分期合同,因為「不做按揭,就沒有銀行方面的監管,加上首付金額可多可少,這種合同更方便造假。」

  註冊地鄰中聯卻難覓其蹤

  湖南祺潤老闆自稱圈外人士

  如此詭異的湖南祺潤究竟是何方神聖?


  根據工商資料,成立於2011年7月25日的湖南祺潤,註冊資本500萬元,法人代表周祺臨,股東包括周祺臨、李雪君、李雁輝。公司註冊地在常德市漢壽縣,與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的籍貫地為同一地方。

  湖南祺潤的經營範圍為機械零部件製造、銷售,直今年1月9日新增了貨運業務。不過,新快報記者在向混凝土行業人士及漢壽縣工商局工作人員求證時,皆被告知並未聽聞過湖南祺潤或周祺臨。

  根據工商資料,新快報記者試圖尋找湖南祺潤註冊詳細地點——漢壽經濟開發區天星路68號。但當記者找到此地址後,卻發現該片地區仍在開發中,路牌顯示的入駐企業僅4家,不過其中並無湖南祺潤。記者「打摩的」在該片地區兜轉近一個小時,連續詢問當地企業及居民,仍無法尋獲68號所在,且當地人也未曾聽說過湖南祺潤。蹊蹺的是,在天星路上,沒找到應在68號的湖南祺潤,卻在天星路末端一棟建築門口,看到了「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常德分公司」的標識牌。

  同樣詭異的事情還出現在周祺臨的另一家公司上。工商資料顯示,周祺臨還為主營園林工程的設計、施工的「湖南湘潤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湖南湘潤」)的法人代表,註冊資本1000萬元,股東為周祺臨、李雪君、周其松。湖南湘潤註冊地為湖南長沙高新開發區C4組團C-106房。但當新快報記者來到此地後,四處打聽同樣未能找到湖南湘潤所在。無獨有偶,在上述地址附近,卻又是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所在。

  兩輪尋找未果後,新快報記者以租泵車的名義與周祺臨取得聯繫,令人驚訝的是,周在電話中自稱並不是混凝土業的圈內人,自己只是做工程的,目前手上沒有一台泵車。

  無論是從工商資料還是實地調查,種種跡象皆顯示,屢屢與中聯重科為鄰的周祺臨,以及他的湖南祺潤似乎與混凝土機械並無關係。

查看原圖(CFP/圖)

  湖北大戶

  武漢益達攬蹊蹺訂單

  退貨量遠超出採購量


  幫中聯重科「鎮守」湖北市場的則是武漢益達,這家公司也存在令人咂舌的「集中銷售-集中退貨」。

  新快報記者發現,互聯網上發佈的多份武漢益達的招聘廣告中稱,「2011年,武漢益達建設機械有限公司已擁有400多台混凝土輸送車,50多台混凝土泵車……」

  記者通過搜索該公司官網,獲知武漢益達已更名為武漢翼達建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05年7月22日,註冊資本2.25億元,法人代表為王湘輝。

  儘管從註冊資本看實力不俗,但伴隨調查深入,新快報記者發現武漢益達與中聯重科間形成的銷售,存在巨大貓膩。

  根據舉報材料中的「湖北1-6月」、「8月銷售台賬」、「11月台賬」等文件統計,這8個月中兩者間產生了1.47億元的銷售訂單,但退貨訂單居然高達1.70億元!

  最典型的莫過於去年5月24日的銷售訂單。舉報材料顯示,當日中聯重科與武漢益達簽訂30台泵車的銷售合同,其中29台發貨時間為5月28日,另一台為5月31日。

  然而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裡,大部分泵車漸次被退貨。

  具體為,6月6月退貨1台,主機編號「016146112338」;6月13日退貨5台,主機編號分別為「016204012045」、 「016204012040」、「016204012039」、 「016204012038」、「016204012037」;8月22日退貨1台,主機編號「016096212580」;11月共退貨6台,編號分別為「016096212589」、「016096212591」、 「016096212592」、「016096212594」、 「016096212597」、「016096212598」,上述退貨訂單共涉及泵車數量達13台。值得特別強調的是,此13台被退設備的主機編號,全部在5月24日雙方買賣30台的泵車訂單中得以匹配!

  而未出現在上述退貨訂單中的其他17台泵車,則出現在一份名為「湖北C貨」的文件內,該文件列明了發貨時間為2012年5月28日的部分泵車設備情況,通過核對主機編號,記者發現該17台泵車設備全在其中。其中,主 機 編 號 「016146112339」、「016186112287」、「016186112288」的3台,在「(計劃)轉銷對象」一欄寫明「其他大區」,在「是否銷售」一欄顯示「是」;剩餘14台泵車則均在該表格的「是否銷售」一欄寫明「否」。

  又見退貨訂單轉與神秘自然人

  中聯華中總經理崔昌平疑親自操刀


  相比於去年上半年的訂單被大量退貨,中聯重科與武漢益達在下半年的買賣更加離譜。

  一份「華中下半年C貨(彭玲10.8)」的文件顯示,2012年5月28日至9月29日,中聯重科陸續向武漢益達銷售50台泵車,金額高達1.75億元。然而11月13日、14日、22日這3天,這50台泵車中有41台被退貨,金額達到1.48億元。

  「台賬明細(B)」文件則顯示,在上述退貨完成後第8天,即11月30日,41台被退貨的泵車有超過30台被「銷售」給了多位自然人客戶,包括曹小蘭、杜磊磊、段靜、方麗、馬瑛妮、魏麗雅、吳善娥、肖亮雅和湛竹梅等。應強調的是,當中的吳善娥、肖亮雅等曾在同一天從湖南祺潤手中至少接盤了4台泵車,總價值均在幾千萬元。

  記者向湖北當地多位混凝土行業人士求證,他們均表示,沒聽說過這些自然人客戶。「從你說的這些名字看,似乎全部為女性,但湖北這邊做混凝土的老闆一般都是男性。」當地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值得注意的是,舉報材料顯示的中聯重科為武漢益達提供銷售的銷售員,為崔昌平和劉建輝。而新快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中聯重科華中大區總經理也叫崔昌平。不僅如此,記者還發現,武漢益達曾被退貨的泵車設備,「(計劃)轉銷對象」寫著江西大戶吳平仁,數名處於湖北地區的自然人又與湖南祺潤間存在多筆交易,如此錯綜複雜的三角銷售,是否為崔昌平在其轄區內「運籌帷幄」的手法,不得而知。

  3

  江西大戶

  吳平仁玩轉先買後退遊戲

  去年泵車採購量或僅10台


  根據舉報材料,來自江西南昌的吳平仁,可謂中聯重科在該地區的「寶貝級」客戶。

  一名為「華中下半年C貨」的文件顯示,僅去年9月26日和30日兩天,中聯重科就向吳平仁「銷售」「ZLJ5337THB47X-5RZ」、「ZLJ5339THB47X-5RZ泵車」「ZLJ5417THB52X-6RZ」「ZLJ5419THB52X-6RZ」型號的泵車共計43台,涉資超過1.5億元。

  消化如此大金額的訂單,該是一個怎樣實力超群的客戶?

  正當新快報記者欲為如此豪氣折服時,舉報材料卻顯示,短短兩個月後就迎來了吳平仁的「瘋狂退貨季」:去年11月6日,吳平仁退貨3台「ZLJ5417THB52X-6RZ」型號泵車;11月22日,再次退貨36台泵車。退貨總額近1.4億元。

  經新快報記者逐一對比,去年11月退貨的39台泵車,其主機編號在9月發貨的43台設備列表中全部能夠找到,也就是說,按照舉報材料的信息,只有4台泵車沒有退貨訂單。記者統計發現,這4台無退貨記錄的泵車訂單中,兩台為「ZLJ5337THB47X-5RZ」型號,主機編號分別為「016211012036」、「016211012037」;1台為「ZLJ5339THB47X-5RZ」型號,主機編號「016204112204」;另1台是「ZLJ5419THB52X-6RZ」型號,主機編號「016182012668」。

  工商資料顯示,吳平仁為江西省鼎盛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下稱「江西鼎盛」)法人代表。公司成立於2000年7月7日,註冊資本100萬元,註冊地位於南昌市迎賓北大道1128號。

  新快報記者來到南昌市迎賓北大道,才發現江西鼎盛的地址相當隱蔽。順著門牌輾轉尋找1個小時,多次詢問附近居民均表示不知,最終通過撥打114問路才找到地點。

  從一個並不顯眼的迎賓招待所向樓上走去,招待所5樓就是江西鼎盛所在地。記者到達時正值午休時分,現場只有一位財務部員工在上班,其向記者確認此地為江西鼎盛總部,並透露除這裡之外,老闆吳平仁在江西九江、上饒、福建福州等地也擁有相關公司或攪拌站。但問及公司混凝土機械設備情況,該員工表示並不清楚,不過透過財務部辦公室窗戶,其指向招待所背後的一個空地,表示下面的設備就是江西鼎盛所有。

  記者發現,這個場地實際上就是一個服務站,門口掛著「東風朝柴南昌玉達服務站」的招牌,由於鐵門緊鎖,記者無從進入查看停放裡面的兩台中聯重科泵車的銘牌,不過順著招待所後側的窗戶望去,不難發現這是兩台臂架長度分別為52米和56米的中聯重科-CIFA品牌新泵車,目前並未上正式車牌。

  記者隨後以客戶名義致電該公司負責設備管理的羅俊平。他透露,江西鼎盛目前有30餘台泵車,全部採購自中聯重科。「37到64米的都有,泵車都是這兩年全新的,我們每年都是(從中聯重科拿貨)5到10台,前年是5到10台,去年也是5到10台,今年我們又拿了10台。」羅俊平如是說。

  根據羅俊平的說法可推測,2012年江西鼎盛從中聯重科處真實的泵車採購數量應不超過10台。

查看原圖湖南華興攪拌站主機編號-與大圖相配。

查看原圖■在湖南華興現場,中聯重科去年銷售的攪拌站之主機編號與舉報材料所示完全匹配。

  「上述三大客戶與中聯重科間的買賣涉嫌造假,那麼,華中大區另外一些小客戶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呢?新快報記者進行實地抽查後,發現中聯重科與華中小客戶之前的訂單同樣存在造假嫌疑。記者調查中還意外得到一份錄音材料,其中客戶自爆給中聯重科做「托」,但也表示「他們(中聯重科銷售員)有沒有跟(中聯重科)總部說,我不清楚」。

  江西德豐:接近高層人士說「去年沒有新進」

  舉報材料中,名為「華中停放大區設備明細2012.11.20」的文件顯示,中聯重科於2012年3月31日向江西德豐混凝土有限公司(下稱「江西德豐」)「發貨」泵車2台,主機編號分別為「016095712231」、「016156311093」,但標註為「C貨」。

  工商資料顯示,成立於2008年5月9日的江西德豐位於九江市濱江路,註冊資本3000萬元,法人代表聶小紅。不過,新快報記者在當地暗訪中瞭解到,聶小紅雖為法人代表,但真正的老闆為黃清,後者在九江當地擁有多家混凝土公司,並擔任九江市混凝土協會會長。

  新快報記者來到九江市濱江路,發現江西德豐擁有3條生產線的混凝土攪拌站,從外圍LOGO看,該攪拌站為中聯重科所建。

  廠區內,記者看到4台中聯重科的泵車及數十台星馬汽車品牌的攪拌車。4台泵車的車牌分別為贛G66997、G07991、G09031和G06878,外表皆較為陳舊。由於其中一台的銘牌已沾滿厚厚的泥塵,主機編號一時無法看清,但另外3台泵車的設備信息分別為:主機編號「016095010253」,生產日期2010年7月;主機編號「016112210020」,生產日期2010年12月;主機編號「16484091001」,於2009年生產。然而,新快報記者從一位接近德豐高層的人士處獲悉,江西德豐擁有中聯重科品牌的泵車大約為六七台。不過這些設備均不是2012年新進的。「德豐現有泵車,都是2011年或2010年買的,去年沒有新進。只是它的關聯公司德榮,去年通過以舊換新,從中聯重科換了1台(泵車)」。

  由此,江西德豐去年3月採購2台新泵車的訂單存疑。

  祁東興陽:負責人稱去年只以舊換新了一台

  而記者同樣發現,位於湖南的另一個客戶——湖南衡陽的祁東縣興陽混凝土有限公司(下稱「祁東興陽」)多次銷售藏玄機,訂單或為無中生有。

  根據相關設備主機編號,中聯重科售與湖南祺潤的泵車中,有數台存在多次銷售,當中或涉及被虛構出來的訂單。

  舉報材料顯示,5月29日,祁東興陽從中聯重科處購買6台泵車,涉資1906萬元,均為零首付分期合同。其中單價最高的兩台臂架52米的泵車,主機編號分別為「016191112159」、「016191112160」,在11月22日由湖南祺潤退貨,11月30日被一名為楊健的人接盤,主機編號完全匹配。此外,一名為李觀兵的人在5月30日向中聯重科購買的泵車中,亦有4台臂架為52米的泵車在11月22日由湖南祺潤退貨,11月30日也是被楊健接盤,主機編號完全匹配。

  為解開上述詭異換手的真相,新快報記者來到祁東興陽進行暗訪,發現該公司一共只有兩台泵車,均出自中聯重科,其中臂架47米的一台泵車為2011年底購置,另一台49米的是今年5月16日到場,還未上車牌。該公司負責人陳海軍介紹,49米的泵車是去年5月前後向中聯重科購買了一台38米的泵車後以舊換新置換回來的,該泵車已是換貨處理後的設備(據現場員工透露,首台49米的泵車送到後僅第一次打水測試便出現故障,多次維修後仍無法使用。中聯重科方再度更換一台新泵車,故到場時間被拖滯至今年5月16日)。

  除此之外,祁東興陽去年未向中聯重科簽購其他設備,陳海軍確認目前攪拌站僅兩台泵車,並直言「買多了也沒用」。顯然,祁東興陽的實際情況與舉報材料上中聯重科的一線銷售數據產生嚴重矛盾,至於被列為C類銷售的祁東興陽,是否果真是中聯重科虛構出來的訂單,不得而知。無獨有偶,位於湖南衡陽松木塘工業園的湖南大為建材有限公司也出現疑為虛假銷售的情況,「8月台賬」顯示,該公司去年8月30日曾購買兩台47米的泵車、兩台車載泵,但據記者暗訪瞭解到,該公司目前全站僅4台泵車,其中3台中聯重科的產品均為2012年以前購置的。

  與上述三個案例相似,新快報記者還在湖北、江西等地分別實地探訪了盛華鑫、裕隆、吉軍汽修廠、新江山等中聯的客戶,情況大同小異,或存在提前銷售、或存在虛增訂單數量等,這裡不一一細述。

  錄音材料中客戶

  自爆銷售貓膩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地調查中,新快報記者還意外獲得一條時間為去年年中的錄音材料,錄音中,該中聯客戶自爆與中聯重科間虛假銷售的貓膩。

  該客戶在談及中聯重科的銷售時說道,「你要建個站,他要建個站,但是還沒有提貨,合同簽了,提前把貨提出來,算它(指中聯重科)這個區域的任務完成了。比如說江西,他們是歸湖北管吧,他們已經完成了2個億,但他這個任務可能是2.8個億,那麼這0.8億,(我們幫他)攏起來,等於是我們在幫他做托吧……」「我們這些合同你就幫我簽了,這個東西我來賣,等於是我自己來賣的了,是吧。你就幫簽一下。」

  按照這位客戶的說法,之所以做「托」,也源於他們與中聯重科的銷售員較為相熟,「做托,但是我們之間也是說好的,但他們有沒有跟(中聯重科)總部說,我不清楚。」

查看原圖資料圖片

  記者實地調查:舉報信息諸多細節得到確認

  在持續一個月的調查中,新快報記者一直對舉報材料裡數據和信息的真實程度懷揣一個問號,這也被列為調查的重點。

  事實上,記者通過實地抽查發現,舉報材料裡的數據和信息的真實性從多個客戶處得到了還原和印證。實地查看的情形與舉報材料中所標註的主機編號、設備型號等銷售數據完全匹配。以湖南華興和衡陽玉豐為例,記者在湖南華興的攪拌站看到的設備及各種參數、編號與訂單完全匹配,衡陽玉豐的情形同樣如此,位於湖北武漢的興銘嘉實業有限公司的情況也和舉報材料中說的一樣。有如此多的細節數據都和實際對得上號,至少說明該舉報材料不是憑空偽造。

  湖南華興:攪拌站訂單完全匹配

  舉報材料顯示,湖南地區無退貨訂單的客戶屈指可數,僅湖南華興混凝土有限公司(下稱「湖南華興」)、衡陽玉豐建材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衡陽玉豐」)及數名自然人。

  其中,湖南華興去年9月18日向中聯重科購買一座攪拌站,主機編號「014300E0120175」、型號「2*HZS180」,銷售金額370萬元,屬分期合同,付款方式為「首付74.8萬元,餘款295.2萬元在攪拌站安裝調試完畢後的次月開始按12.3萬元/月還款,連續還款24個月直到還清全部餘款為止」;11月29日購買兩台車載泵,主機編號分別為「017021A3120021」、

  「017021A3120020」,皆為東風底盤,銷售金額各為70萬元,首付款28.16萬元(含定金)。

  新快報記者來到湖南華興,以購買混凝土名義從現場員工瞭解到,湖南華興是在去年下半年方設立的一家新混凝土公司,攪拌站包括兩條生產線,確實是去年9月左右向中聯重科購買的。記者發現,聳立著的攪拌站上顯眼地標著「中聯重科」的LO-GO。新快報記者攀上攪拌站並找到了設備銘牌,看到該設備的型號、主機編號與舉報材料上所標註的數據完全相符。據湖南華興員工透露,該公司只有一台泵車,但是向另外一家工程機械公司所購,而去年也確實向中聯重科購買了兩台車載泵,不過當天兩台車載泵外出幹活,記者無法確認主機編號。儘管如此,由於車載泵的價值遠低於攪拌站,實際上湖南華興的實際情況與舉報材料中所稱的相吻合。

  衡陽玉豐:泵車、車載泵訂單完全匹配

  位于衡陽東高鐵站附近的衡陽玉豐,也與舉報材料中的真實銷售情況相符。

  舉報材料中的一份名為「B類寄存逾期明細表」的文件顯示,中聯重科去年一季度向衡陽玉豐銷售三台混凝土機械設備,其中一台泵車的主機編號為「016095211297」;兩台車載泵的主 機 編 號 分 別 為「017021212410」、

  「017021212413」。該文件中並未描述3台設備的具體參數和銷售價格,只在「台賬發貨時間」一欄標註為去年3月30日,而提貨時間上標註為「4月已發」。而新快報記者據舉報材料中的其他文件看,該台泵車的主機編號所對應的型號應為「ZLJ5335THB」,臂架47米,中聯重科的去年銷售價格在290萬元左右。

  新快報記者來到衡陽玉豐,現場員工透露該公司僅有的一台泵車確實是去年向中聯重科所購,恰巧這台車牌為「湘D26761」的泵車當日就停在衡陽玉豐院內。記者將該泵車銘牌上的泥土擦掉後找到了其主機編號,發現與舉報材料所標示的數據完全吻合。不僅如此,新快報記者尚在現場找到了主機編號為「017021212410」的車載泵,車牌為「湘D26762」,底盤為東風天錦,與舉報材料所稱的相符。由於現場員工反映另一台車載泵當天外出幹活,記者無法確認主機編號。

  在無退貨紀錄、被列為B類銷售的衡陽玉豐上,記者再度驗證了舉報材料的真實性。

  武漢興銘嘉:簽4台退3台完全吻合

  位於武漢黃陂區灄口街的什湖村的武漢興銘嘉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武漢興銘嘉」),亦與舉報材料中的真實銷售情況相符。

  根據舉報材料中一份名為「湖北1-6月」的文件顯示,去年年中,中聯重科與武漢興銘嘉先後簽訂3份泵車銷售合同,具體為:5月 17日,簽訂「ZLJ5417THB52X-6RZ」型號泵車1台,主機編號「016183012213」,發貨時間為5月19日;6月27日,又簽訂兩台「ZLJ5417THB52X-6RZ」型號泵車及一台「ZLJ5337THB47X-5RZ」型號泵車,主機編號分別為「016192112052」、

  「016192112053」 及「016211012031」,先後於6月29日和30日發貨。

  蹊蹺的是,在該文件一名為「湖北C貨」的子表透露,中聯重科與武漢興銘嘉於去年6月27日「銷售」3台泵車,在「是否銷售」一欄,顯示為「否」。

  一份為「湖北截至9月C貨(為準)11」的文件顯示了上述3台泵車的去向:全部被退貨。退貨訂單號為410048900、410048901、410048902。

  記者以客戶名義與負責此訂單的中聯重科銷售員陳汝超取得聯繫,得到的信息是,去年他們向武漢興銘嘉銷售了三四台泵車。

  武漢興銘嘉去年究竟向中聯重科採購了幾台泵車?

  按陳汝超說法,則去年5月17日及6月27日合計4台泵車的訂單為真實銷售。但若按舉報材料一系列文件看,僅去年5月17日的1台泵車銷售訂單為真實,6月27日所簽的3台只不過又是「先買後退」的遊戲。

  誰在說謊?

  新快報記者進入什湖村暗訪,真實的武漢興銘嘉呈現為一個擁有兩條生產線的混凝土攪拌站,站內停放著大大小小數十台設備。

  記者見到武漢興銘嘉一位員工,他透露,公司目前擁有20多台設備,分別為攪拌車18台,其中12台為陝汽底盤的中聯重科產品,另外6台來自徐工集團;至於泵車,總共只有兩台,「一台是中聯重科的,一台來自徐工集團」。

  記者此後所見印證了這位員工的說法。當天該公司僅有的兩台泵車正好全部停放在現場,其中徐工集團的型號為「XZJ5413THB」,車牌為「鄂AP9580」;中聯重科的泵車車牌為「鄂AP9011」,最為關鍵的是,中聯重科的泵車銘牌顯示,該泵車生產日期為2012年4月,主機編號正是「016183012213」,與舉報材料中所示去年5月17日簽下的、唯一沒有退貨的泵車編號完全吻合!

  ■真相大白

  去年前三季度逆市增長

  第四季度創出慘淡新低

  縱觀舉報材料,中聯重科在華中地區的一線銷售存在著明顯的階段性波峰特徵,即去年前三季度集中湧現銷售訂單,而第四季度的11月集中退貨。

  以湖南市場為例,「8月銷售台賬」文件中,中聯重科在該地區總交易共計70筆,其中退貨訂單僅16筆,退貨率22.86%;而「11月台賬」中,該地區總計85筆交易中的退貨訂單達47筆,退貨率驟然上升至55.29%,較8月增長1.42倍!新快報記者注意到,這一銷售的節奏,與今年初相關媒體所曝光的華東地區所涉銷售造假的情況基本相同。

  中聯重科的一線銷售為什麼會出現諸多的詭異?

  事實上,此前早有市場觀點認為,中聯重科去年不遺餘力地在銷售等方面「造假」,是公司管理層為了在2012年交上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因為2012年9月28日,正是中聯重科20週年慶。而去年一季報、中期報表及稍後的三季報顯示,中聯重科的淨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3.22%、21.47%及16.75%,為工程機械行業中屈指可數的「白馬企業」。

  但是,伴隨20週年慶的結束,去年年報顯示,中聯重科的淨利潤驟變為同比減少9.12%。其中若只看第四季度單季,中聯重科淨利潤僅為3.7億元,同比、環比分別銳減82%、72%,甚至創了2009年第一季度後的新低。

  從前三季度逆市增長的勢頭,到第四季度創出新低的慘淡,中聯重科去年的業績表現,巧合地與舉報材料所揭示的一線銷售「造假」的情況頗為呼應。

  不過,一輪「揠苗助長」、「左騰右挪」後,中聯重科也勢必對去年的銷售「造假」付出代價。

  首先,由於相關設備的主機編號具有唯一性,中聯重科與各神秘大戶間的複雜換手後,始終要投向真實的客戶,加之機械設備銷售的週期問題(如上文所述,出廠超過一年的混凝土機械通常被視為庫存產品而遭壓價),中聯重科對涉及虛假銷售的設備處理,顯然並不容易解決。「這麼多(的設備)他們這麼對賬啊,我估計中聯的人自己都很頭痛。」前文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如是說。

  與此相應,新快報記者注意到中聯重科在財報上的異常。

  2011年末,中聯重科的應收款項僅為127.97億元,而至去年末,該賬目已攀升至206.21億元,同比增61.14%,佔總資產之比也上升了30%。

  今年一季度末,中聯重科應收款項繼續高企219.93億元,與佔總資產之比(25.44%)雙雙創下其上市以來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報表統計顯示,2012年四個單季度及今年一季度的應收款項同比增長分別為28.60%、63.19%、66.70%、61.14%及46.18%,同期中聯重科的主營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8.14%、20.59%、17.77%、3.77%及-48.64%,應收款項的擴張遠超出主營收入。

  此外,存貨方面,中聯重科今年一季度達137.37億元、同比增29.11%,也創出了上市以來的新高。這些資產結構的變化,或意味著銷售的急功近利令中聯重科至今仍在為此「埋單」。

  另一方面,記者從稅務方面的專業人士獲悉,產品退貨時需要銷售方向國稅開具紅字發票以沖賬。因此,如果一再出現大量退貨、頻頻開具紅字發票,則可能因涉嫌虛假銷售、偷稅漏稅而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這一風險,事實上已有坊間傳聞。

  歷時一個多月的調查後,記者深有感觸: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在江湖混,終究要還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27

電影票銷售網站、App們,你們危險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700.html

丁丁/文

導讀:當一種商業模式的利益根基,變成另一種商業模式中衝鋒陷陣的市場利器,這不僅意味著前者的盈利模式被貼上「此路不通」的標籤,甚至就連因而陣亡的前者,也不過是後者無意錯殺的一個陪葬者而已。

嘿嘿~~這又是在說誰呢?

沒錯,就是那些賣電影票的嘍~~

我是不知道現在大家都用什麼方式買電影票去看電影的,只是經常在售票廳裡看到一排高矮不一、顏色各異的取票機:格瓦拉、網票網、時光網……就不一一列舉了。再順嘴問一句家裡的另一位童鞋,被告知:「這年頭,除非是泡妞,否則誰買正價票去看電影啊!團購唄~~」

是哦~據說,今年1~2月,全國電影觀眾人次突破一個億,票房累計約37.5億。其中,團購貢獻的票房就達到了4.45億,超過1600萬人次通過團購購買電影票。換句話說,每天都有將近30萬人手拿著各種團購號碼,去電影院兌換電影票。

正是團購,讓原本背負著各種房奴、車奴的名聲、鴨梨山大地在一二線城市中蝸居的年輕小白領們,有了重新享受生活的可能。週末,睡個懶覺起來,先花幾十塊錢團購個二人餐,再買兩張團購電影票看場電影,生活好像又重新鮮活了起來。

也正因為這樣,王興所說的「美團銷售額從2012年的55億要增長到2015年的1000億」,如果對比「美團的電影票銷售從2012年的6億增長至2015年的120億」和「中國電影票房整體從2012年的179億增長至2015年的300億」,就並非完全是「痴人說夢」。

但美團的明天,不等於所有人的明天。更殘酷一點的說法是,一旦美團正式啟動「千億計劃」,並以電影票作為吸引客流的主要利器,剩下的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極有可能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拜託,哪有你說的這麼誇張?!」

嘿嘿,別不信~~從表面上來看,美團把電影票當做市場利器,而非「利潤中心」,就意味著其電影票業務只要打平不虧,甚至倒貼個一兩塊錢進去,只要能有效地吸引用戶不斷重複購買,仍然是相當划算的一個deal。畢竟在你購買十次電影票的過程中,總會間或著購買一兩次其他團購商品吧?!

不過,這仍不是左右這整盤遊戲的關鍵因素。對眼下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來說,最為致命的是,在院線一端。

據小道消息(不是某著名微信公眾號)透露,目前,美團「滾」在電影票業務中的資金量至少高達3000萬人民幣。具體合作模式是,由美團先行向各大院線進行包票(譬如,每年向萬達院線包下100萬張電影票的銷售額,並全款預付),然後再放到美團網站上進行銷售。你說,這讓剩下這些寄希望於通過先銷售後分成模式來銷售打折電影票的網站、App們,如何與之相競爭?

所以,別跟我扯什麼用戶體驗。電影票如同機票,標準化程度高,因此,只要價格足夠低廉,絕大多數人都會在所謂的用戶體驗面前低頭。哪怕真的有願意為用戶體驗額外買單的用戶,相信我,這個群體的數量在現階段也完全支撐不起一家商業機構由小長大。

但話說回來,這又不能完全怪美團。畢竟在王興的眼裡,真正的競爭對手是點評團、淘寶聚划算等團購大佬們,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們不過是他在衝鋒陷陣過程中揮刀誤殺的小角色而已。

那麼,既然賣電影票這條路終究會被貼上「此路不通」的標籤,這些小角色們又該如何尋找新的生計呢?如果你有好主意,發消息告訴醬油君,一起來參與這「八卦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97

同仁堂國藥:海外銷售平台具有戰略價值——同仁堂國藥研究之一 田教授

http://xueqiu.com/3261272869/24183683
市場對同仁堂國藥的安宮牛黃丸非常關注,但是忽略了同仁堂國藥的海外銷售平台的價值。一般把它等同於同仁堂國內的藥店等銷售渠道。但是,這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區別。
首先,同仁堂國藥在國外開店,建立中藥銷售平台,不光是一個企業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國家行為,她也是在替國家做事。明顯的標誌是,同仁堂國藥和國家漢辦合作,在海外宣傳中醫藥文化,最近的舉措是開辦海外電視頻道來宣傳中醫藥文化。這個舉措已經不能簡單理解為企業的經濟行為了。
中國文化的典型載體就是中醫藥文化、酒文化、京劇、武術等,最有海外推廣價值並且能帶來經濟效益的也只有中醫藥文化了。同仁堂在海外耕耘20多年,宣傳推廣中醫藥文化,其實是為國家做貢獻。同時,也在海外牢固建立起中藥就是同仁堂的這樣一個形象。即建立了牢固的護城河,國內其他企業無人能與之爭鋒。可以說,沒有什麼強大的競爭對手。據同仁堂有關人士介紹,有一家東南亞的公司規模還不錯,但是側重於保健品。
第二,同仁堂海外店,是真正的名醫+名藥,以醫帶藥。由於海外推廣的不易,一般都是中醫先看病,然後再賣藥。典型的例子是同仁堂悉尼店。
在澳大利亞。當地很多女性患有不孕症,曾經有一個遠嫁到那裡的俄羅斯姑娘,婚後多年不孕,做過3次體外人工受精均告失敗,被西醫認定為「終生不孕」。但經悉尼同仁堂店吳高媛醫師的診治,通過歷時2個月的湯藥、針灸治療後自然懷孕。「從事中醫臨床、科研46年的吳高媛醫師,在5年間治好了上千例澳洲女性的不孕症,被當地人奉為送子觀音。
由於同仁堂是大國企,是名企業,所以才能吸引體制內的名醫。實際上,背後也明顯有國家支持的背景。這一點,是國內外企業無法做到的。
基於以上的原因,同仁堂集團乃至國家都會對同仁堂國藥給予扶持。查理.芒格教導我們,要反過來想。你反過來想,如果同仁堂國藥經營乏力,海外開拓失敗,國家能答應嗎。所以,適當的扶持是必然的。所以,國藥分拆上市、王牌藥安宮牛黃丸海外市場給了國藥,這一系列的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也是必然的。
另外,雖然西方市場開拓困難,但是中醫藥在香港及東南亞及日本等地方,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其實現成的市場就很大,並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海外市場困難重重。
結論:同仁堂國藥的海外銷售平台具有戰略價值。
聲明:本文是筆者自己的心得體會,不構成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