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文
導讀:當一種商業模式的利益根基,變成另一種商業模式中衝鋒陷陣的市場利器,這不僅意味著前者的盈利模式被貼上「此路不通」的標籤,甚至就連因而陣亡的前者,也不過是後者無意錯殺的一個陪葬者而已。
嘿嘿~~這又是在說誰呢?
沒錯,就是那些賣電影票的嘍~~
我是不知道現在大家都用什麼方式買電影票去看電影的,只是經常在售票廳裡看到一排高矮不一、顏色各異的取票機:格瓦拉、網票網、時光網……就不一一列舉了。再順嘴問一句家裡的另一位童鞋,被告知:「這年頭,除非是泡妞,否則誰買正價票去看電影啊!團購唄~~」
是哦~據說,今年1~2月,全國電影觀眾人次突破一個億,票房累計約37.5億。其中,團購貢獻的票房就達到了4.45億,超過1600萬人次通過團購購買電影票。換句話說,每天都有將近30萬人手拿著各種團購號碼,去電影院兌換電影票。
正是團購,讓原本背負著各種房奴、車奴的名聲、鴨梨山大地在一二線城市中蝸居的年輕小白領們,有了重新享受生活的可能。週末,睡個懶覺起來,先花幾十塊錢團購個二人餐,再買兩張團購電影票看場電影,生活好像又重新鮮活了起來。
也正因為這樣,王興所說的「美團銷售額從2012年的55億要增長到2015年的1000億」,如果對比「美團的電影票銷售從2012年的6億增長至2015年的120億」和「中國電影票房整體從2012年的179億增長至2015年的300億」,就並非完全是「痴人說夢」。
但美團的明天,不等於所有人的明天。更殘酷一點的說法是,一旦美團正式啟動「千億計劃」,並以電影票作為吸引客流的主要利器,剩下的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極有可能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拜託,哪有你說的這麼誇張?!」
嘿嘿,別不信~~從表面上來看,美團把電影票當做市場利器,而非「利潤中心」,就意味著其電影票業務只要打平不虧,甚至倒貼個一兩塊錢進去,只要能有效地吸引用戶不斷重複購買,仍然是相當划算的一個deal。畢竟在你購買十次電影票的過程中,總會間或著購買一兩次其他團購商品吧?!
不過,這仍不是左右這整盤遊戲的關鍵因素。對眼下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來說,最為致命的是,在院線一端。
據小道消息(不是某著名微信公眾號)透露,目前,美團「滾」在電影票業務中的資金量至少高達3000萬人民幣。具體合作模式是,由美團先行向各大院線進行包票(譬如,每年向萬達院線包下100萬張電影票的銷售額,並全款預付),然後再放到美團網站上進行銷售。你說,這讓剩下這些寄希望於通過先銷售後分成模式來銷售打折電影票的網站、App們,如何與之相競爭?
所以,別跟我扯什麼用戶體驗。電影票如同機票,標準化程度高,因此,只要價格足夠低廉,絕大多數人都會在所謂的用戶體驗面前低頭。哪怕真的有願意為用戶體驗額外買單的用戶,相信我,這個群體的數量在現階段也完全支撐不起一家商業機構由小長大。
但話說回來,這又不能完全怪美團。畢竟在王興的眼裡,真正的競爭對手是點評團、淘寶聚划算等團購大佬們,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們不過是他在衝鋒陷陣過程中揮刀誤殺的小角色而已。
那麼,既然賣電影票這條路終究會被貼上「此路不通」的標籤,這些小角色們又該如何尋找新的生計呢?如果你有好主意,發消息告訴醬油君,一起來參與這「八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