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嬰幼兒奶粉將試行藥店銷售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713
月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工信部等九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將參照藥品管理辦法嚴格管理嬰幼兒奶粉,試行藥店專櫃銷售。

《意見》規定,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對原料乳粉和乳清粉等實施批批檢驗,確保原料乳(粉)質量合格。嚴格執行原輔料進貨查驗、生產過程控制、產品出廠全項目批批檢驗、銷售記錄和問題產品召回等制度,建立完善電子信息記錄系統。

《意見》規定,向中國出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出口商或其代理商和進口商應當嚴格按照規定備案。進口商必須保證其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口報檢時必須提供對應生產日期或生產批次的嬰幼兒配方乳粉檢測報告,嚴格執行進口和銷售記錄製度。

同時,《意見》表示,國家將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專櫃專區銷售,試行藥店專櫃銷售。

鼓勵和支持企業兼併重組

《意見》還提出,鼓勵和支持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企業規範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南方週末網此前報導,今年5月31日,嬰幼兒奶粉問題便已經上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鼓勵支持嬰幼兒奶粉企業兼併重組。

6月4日,工信部印發了《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消費信心行動的方案》。根據方案,工信部將在2013年年內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項目)再審核清理工作,淘汰一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質量安全保障條件不達標的企業(項目)。

6月18日,蒙牛乳業與雅士利在港交所聯合發佈公告,蒙牛乳業向雅士利所有股東發出要約收購。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27家,年產量約60萬噸,但是年產量在3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3家。工信部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據《證券時報》報導,對於此前媒體紛紛報導的「未來國家將不再審批乳粉企業」一事,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澄清表示,不審批是暫時的。未來兩年內不再對新報項目進行審批。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不審批,對積極參與兼併重組的乳粉企業的擴建等,還是要繼續支持。

嚴禁大包裝嬰幼兒奶粉進口分裝 洋奶粉企業或受影響

根據《意見》,任何企業不得以委託、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得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同時,嚴禁進口大包裝嬰幼兒配方乳粉到境內分裝。

據前述《證券時報》報導,在九部委相關負責人及部分專家出席的《加強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工作媒體座談會》上,乳業專家宋亮表示,國內沒有奶源、貼牌的乳粉企業將成為被整合的對象,127家乳粉企業中受政府主導、市場自我淘汰的情況下,兩年內會剩下50家企業。

宋亮認為,此次政策可能會較大影響洋奶粉企業。前幾大外資奶粉品牌,如美贊臣、惠氏、雅培、多美滋等,他們在這次的乳粉行業整合中將受到一定影響。因為這些品牌在國內的工廠生產線有的是干粉混合包裝設備等,即只負責分裝進口奶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99

銷售最大的敵人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vt5.html
 

 【銷售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不是價格太高,不是拒絕你的客戶,不是公司制度,不是產品不好,最大的敵人是:你的抱怨!你的藉口!獻給做銷售的朋友們,收藏吧,耐心精讀3遍,會有新突破的!

   1、顧客是最好的老師,同行是最好的榜樣,市場是最好的學堂。取眾人之長,才能長於眾人。

   2、依賴感大於實力。銷售的97%都在建立信賴感,3%在成交。

   3、當你學會了銷售和收錢,你不想成功都難。

   4、拒絕是成交的開始。銷售就是零存整取的遊戲,顧客每一次的拒絕都是在為你存錢。

   5、要從信任、觀點、故事、利益、損失、利他六個方面,創造讓顧客不可思議、不可抗拒的營銷方案。

   6、銷售是信心的傳遞,情緒的轉移,體力的說服;談判是決心的較量;成交是意志力的體現。

   7、力不致而財不達,收到的錢才是錢。

   8、一定要給顧客講有含金量的東西,一定要學會創造價值,為顧客創造他需要的價值。

   9、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要學會去鏈接。情感的關係大於利益關係和合作關係,要與顧客有深層次的情感交流。

   10、顧客買的不僅是產品本身,更買產品相應的及額外的服務。

   11、人脈就是錢脈,人緣就是財緣,人脈決定命脈。

   12、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給顧客建立自己的第一印象。

   13、銷售等於收入。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銷售的成功。當你學會了銷售和收錢的本領時,你想窮都窮不了。

   14、做業績千萬不要小看每個月的最後幾天,這好比是3000米長跑,當你跑完2700米時,最後的300米猶為重要,最後幾天是最容易創造奇蹟的時刻。

   15、沒有賣不出的產品,只有賣不出產品的人;沒有劈不開的柴,只是斧頭不夠快;不是市場不景氣,只是腦袋不爭氣。

   16、一流推銷員——賣自己;二流推銷員——賣服務;三流推銷員——賣產品;四流推銷員——賣價格。

   17、銷售時傳遞給顧客的第一印象:我就是你的朋友,我今天與你見面就是和你交朋友的,所有頂尖高手都是會把客戶當家人的人。

   18、隨時隨地都在銷售,把銷售變成一種習慣。成長永遠比成功重要,你可以不在銷售中成交,但你不可以在銷售中不成長。

   19、只有找到了與顧客的共同點,才可能與他建立關係。銷售就是建立關係,建立人脈。

   20、選對池塘才能釣大魚,顧客的品質一定要好。你的選擇大於努力十倍。如果你為窮人服務,你將變得越來越窮;你可以把自己定位為珠寶店老闆,也可以把自己定位為收破銅爛鐵的小販;你服務十個破銅爛鐵不如服務一顆鑽石。

   21、小事情就是一切,煮熟的鴨子為什麼會飛掉?是你的細節失敗了,讓顧客不爽了。

   22、銷售不變的法寶——多聽少講,必備多問少說;服務的最高境界——發自內心而不是流於形式。

   23、銷售等於幫助,一切成交都是為了愛!愛他就成交他吧!收到錢是幫助顧客的開始。

   24、銷售員必備的乞丐精神——面對「顧客」首先微笑,每天被拒絕多次還是一如既往。

   25、對待老顧客要像對待新顧客一樣的熱情,對待新顧客要像對待老顧客一樣的周到。

   26、銷售是信心的傳遞,談判是決心的較量;銷售就是建立感情,銷售就是獲取信任。

   27、顧客買的更多的是種感覺——被尊重、被認同、放心。

   28、因為熟練,所以專業;因為專業,所以極致。只有專業才能成為專家,只有專家才能成為贏家。任何顧客都不會和業餘選手玩,因為他們深知業餘沒有好結果。顧客永遠只相信專家,專家代表權威和被信任。

   29、銷售人員要永遠問自己的三個問 題:我為什麼值得別人幫助?顧客為什麼要幫我轉介紹?顧客為什麼向我買單?

   30、天上不會掉錢,要賺錢找顧客拿。 買和不買永遠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價值的問題。要不斷的向顧客塑造產品的價值。

   31、看自己的產品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怎麼看怎麼喜歡。熱愛自己,熱愛自己的產品,熱愛自己的團隊,熱愛顧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62

淘品牌「愛肯」創始人:如何做到年銷售額8000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77.html

作者:牛千

上週淘品牌(現更名為天貓原創)愛肯對外宣佈了一筆2000萬元的融資,動點科技也借此機會和愛肯創始人兼CEO張馥荔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之前有業內朋友在談及南北方創業差異時,曾開玩笑地說,北京一些屢屢見諸媒體的垂直類B2C電商,銷售額甚至還比不上淘寶的一家大C。

愛肯是一家牛仔品牌電商,目前在淘寶有兩家C家,天貓有一家B店,同時也以B2B形式向一家線下的綜合服飾品牌提供牛仔系列產品。他們的戰績是,2010年6月登陸淘寶,上線17分鐘6000條牛仔褲銷售一空;3個月後,受邀成為淘品牌;2011年雙11,銷售額超出Levis 30%;2012年全年銷售額8000萬,今年預計1.6億,淨利潤30%左右。

對於愛肯而言,不僅之前鮮見於媒體,甚至很多電商圈內的朋友都不瞭解。因此,我最好奇的就是,作為一家並不算很早進入淘寶平台的品牌,在競爭激烈的服裝領域,究竟是怎麼做起來的?

張馥荔分享了幾點:

一、定位

愛肯只做牛仔,牛仔是一個看似垂直但其實很大的細分市場,幾乎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國籍,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兩條牛仔褲。

她提供的數據是,目前牛仔在線下服裝銷售額中的佔比在15%-18%,而線上僅4%。按照大淘寶下一個10萬億的交易額目標,以及其中26.7%的服裝比例,服裝中15%的牛仔比例,牛仔市場大約佔4000億。

牛仔還是一個不分淡季旺季的服裝類別,可以減少庫存的壓力。

另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牛仔生產基地(供應鏈),但卻沒有本土的牛仔領導品牌。

二、產品

愛肯是「買手+設計師」制,上線的第一批貨就是從加工廠直接拿的國外品牌進行銷售,當然價格很誘人。

後來逐漸增加自己的設計,並從款式、版型、面料、工藝等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關。簡單說,就是高性價比。

三、營銷推廣

很遺憾,沒有從愛肯直接拿到各個渠道推廣效果的數據,去年的營銷費用佔銷售額10%,約800萬。

已知的線上渠道包括淘寶內的硬廣、直通車、活動,淘寶外的百度、微博等等。不過至少從上述中的上線活動和雙11,就可以看出參加活動對銷量的拉動。另外愛肯也正計劃和明星合作,進行跨界營銷。

張馥荔表示,各個渠道數據是動態變化的,很難靜態評估各個渠道的貢獻。在她看來,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產品基礎上的用戶口碑傳播,愛肯用戶30天內的回訪率是39%-50%。

對於老用戶,他們也會根據購買金額、數量,城市,年齡,全年在淘寶消費金額,喜好(打折or新款、長or短、厚or薄)等等進行個性化的營銷。

或許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其營銷策略,即愛肯的牛仔褲價格在200元左右(客單價160元-190元),並不是很低,甚至可能和線下品牌一些差不多。這個價格也是根據後台數據庫,考慮了整個天貓的價格體系、供求關係、品質、用戶感覺(面向25-35歲女性)等等來綜合制定出來的。

四、用戶體驗

張馥荔的原話是,「用戶要的不僅僅是高性價比,而是超過她的期望值」。他們按照「關鍵詞搜索、瀏覽、諮詢、支付、收貨」的用戶購買流程,從用戶的角度一一進行優化。

舉兩個例子,一是圖片和頁面佈局,上邊的圖是愛肯頁面,下邊的圖是天貓中搜索「牛仔」結果中的第一家店舖。在具體產品的頁面描述上,也有很大不同。(前者鏈接,後者鏈接) 

第二個包裝,文章開頭的圖就是愛肯自己設計的一個類似牛仔褲兜的包裝袋,從包裝袋形狀,到用戶打開的步驟,每個環節看到什麼,會有什麼感覺,都是經過設計的。

開個玩笑,如果按照這幾點,你能很快複製出一個牛逼的淘品牌麼?

目前有了資本支持,愛肯正計劃逐步擴展產品品類,去年已經從女裝擴展到男裝領域。另外,也會在合適時機,考慮走向海外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1

中國上半年商品房銷售大漲 下半年或面臨壓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938

中國統計局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5143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8.7%,增速較1-5月份回落6.9個百分點。有媒體指出,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並未能阻擋投資者購房的步伐。

數據還顯示,在1-6月份:

住宅銷售面積增長30.4%,辦公樓銷售面積增長31.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增長8.3%。商品房銷售額33376億元,增長43.2%,增速比1-5月份回落9.6個百分點;住宅銷售額增長46.0%,辦公樓銷售額增長45.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增長20.5%。

從地區來看,在1-6月份:

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2611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2.8%,增速比1-5月份回落9.4個百分點;銷售額20989億元,增長48.5%,增速回落12.2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2754萬平方米,增長29.1%,增速回落7.3個百分點;銷售額6158億元,增長40.3%,增速回落10.0個百分點。

西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2569萬平方米,增長20.6%,增速回落2.2個百分點;銷售額6229億元,增長29.9%,增速回落2.5個百分點。

數據還顯示,截至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3731萬平方米,比5月末增加807萬平方米。其中:

住宅待售面積增加506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2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114萬平方米。

彭博社根據統計局的數據計算後指出,中國6月份商品房銷售額月率增長24%,創下年內最大月率漲幅,且幾乎為1月和2月兩個月交易額的總和。商品房銷售的激增暗示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並未能阻擋投資者購房的步伐。

儘管6月份商品房銷售額激增,但聯昌國際駐香港房地產市場分析師胡繼中表示:

抵押貸款或開發商貸款審批時間的延長將給商品房銷售帶來衝擊,因此,信貸緊縮將在下半年給房地產開發商帶來壓力。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也表示:

(房價)上漲城市的個數還比較多,環比價格漲幅雖然收窄,但是還在上漲,所以這說明房地產調控的壓力還是比較大,後期還是需要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加強房地產的調控。

中國統計局上午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緩至7.5%,此舉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83

歐洲汽車銷售陷雙底衰退,創1993年來最差,預計2014年前不會復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102

2013年上半年,歐洲汽車半年度銷售量急劇下降6.7%,是20年來最低水平。數據還顯示,6月份汽車銷售年率下降6.3%,這顯示該地區汽車產能過剩,以及需求疲軟。

歐洲主要汽車製造商銷量幾乎均下降,跌幅最大的意大利菲亞特上個月銷售下降13.6%,而法國標緻銷量下降10.9%緊隨其後。但是,福特汽車的銷量逆市增加6.9%。

 

另外,在過去的19個月中,歐洲汽車銷量年率下滑的月份佔18個月。歐元區失業率觸及歷史高位,以及政府採取緊縮措施,這均令歐洲的汽車製造商面臨困難。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經濟學家和統計主管Quynh-Nhu Huynh對路透稱:「即使今年下半年汽車市場恢復,這也不足以抵消新車登記帶來的不良影響。」

路透援引德國寶馬的首席執行官Norbert Reithofer預計,

至少到明年中期,西歐的汽車市場才有可能復甦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表示,歐盟國家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的新車登記數量在上半年下降了6.7%,至6,436,743,為1993年來最差的半年度登記數量。

IHS Automotive的EMEA 汽車銷售預測主管Pierluigi Bellini對路透稱:「很確定,汽車市場已經觸底。歐洲的汽車市場在今年很難復甦,但是我們預計未來汽車銷量下滑趨勢將有所放緩。」

由於該地區失業率攀升,以及政府緊縮措施遏制消費者支出,德國6月份汽車的銷量下降4.7%,法國和意大利的汽車銷量分別下降8.4%和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12

團購網站的銷售額是怎麼來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939.html

現在進入正題,研究團購網站的銷售額和利潤其實是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裡面以後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 關於團購網站銷售額的由來(團購網站普遍的作法)

1. 正常銷售額:

正常銷售額,顧名思義就是消費者正常購買,根據網站的流量,商家的品牌,套餐的選取等諸多因素形成真實的數字。

2. 網站自行刷單,虛擬的銷售額:

網站自行刷單,形成虛擬的銷售額,這種方式在團購初期很多網站都用過,因為網站自行刷單,可以給消費者帶來購買慾望,降低消費者購買決策時間成本,並且也會給第三方抓取數據,對外公佈造成一種鼎盛繁榮的假象。目前網站自行刷單的方式已經被大型團購網站棄之,因為其做法過於明顯,大家可以在三個時間點進行網站觀察:

(1)9:00-10:00,是否可以看到網站的數字急劇上升,而且是按照比例上升的;

(2)16:00-18:00,情況如上;

(3)20:00-22:00,情況如上,

為什麼選擇上述時間點進行數字調控呢?因為9:00-18:00期間是網站內部優化人員進行手工調控;而20:00-22:00一般是網站內部進行系統設置。選擇上述三個時間點,最主要原因是每天購買人數高峰在此節點。

3. 商家(或者BD)自行購買的銷售額:

商家自行購買的銷售額:沒有團購從業經驗的人肯定會說:商家是傻B嗎?!團購模式本來就屬於自損800,傷敵1000的營銷模式,為什麼還要自行購買呢?!現本人告訴你們真實情況:

(1)商家自行購買的品類多集中於攝影寫真,生活服務和路線旅遊等,因為團購模式經過2010-2011年的消費者衝動購買期,團購用戶開始理性消費,隨著購買人數及數量急劇下滑,導致商家參與團購項目不能起到應有的營銷效果;

(2)多數團購網站的產品頁面排序都是根據各項指標進行系統化生成的,例如:UV、PV(獨立訪客、訪問頁面),轉化率,客單價,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銷售額,利潤率等各項核心指標,但銷售額的比重相對於大一些,這就導致商家為了爭取好的頁面排序,只能進行大規模刷單(自行購買),購買之後再進行自行驗證,利潤就當做購買展示坑位了。

上述商家自行購買行為一小部分是商家自願購買,一大部分商家經過團購網站BD的引導之後進行的。

BD自行購買銷售額的方式:

(1) BD沒有完成月銷售額任務(或者相差不多),一般BD會在月末進行自行刷單,因為完不成銷售額任務,銷售提成和KPI都會相應的降低很多。又有讀者問了,那BD購買完之後,怎麼驗證或者說一次性購買幾萬的產品,如何消費呢?!那不虧死了嗎?!告訴你們:BD一般會在下月進行全額退款或者驗證之後,等商家收到款項之後,再支付給BD,(一般賬期是一週時間)。所以說BD是非常聰明的職位,需要很多制度去控制BD的行為。

(2) 團隊建設:每個互聯網公司會有團建費用,而團建費用怎麼消費呢?公司規定,只能在本公司的團購網站購買相對金額的團購產品,公司給予預付或者報銷。我這麼說明,大家都瞭然了吧!大型團購網站的員工平均約3000人,一個人的團建費用是100元,那麼本月的銷售額就會增加300000元。

4. 利用其它平台銷售的數字遊戲:

如何利用其他平台銷售進行數字遊戲呢?目前很多團購網站都利用其他綜合類平台網站進行產品銷售,例如進駐聚划算,京東,噹噹,蘇寧,QQ團購平台等等一些大型綜合類平台網站。現在表述一下平台遊戲的玩法:

(1) 團購網站進駐到大型綜合類平台,它的銷售額呈現得是團購網站一個銷售額數字,大型綜合類平台的銷售數字是平台銷售數字+團購網站的數字總和,那麼第三方數據中心抓取的科學性,嚴謹性那就值得消費者和業內觀察員思考了。

(2) 第二種方法是:團購網站與大型綜合類平台打通,雙方的銷售數字是一致,但是對外公佈的時候是雙方的數字疊加之後出具的。這回讀者清楚為什麼我不願意拿關鍵數據作對比,因為沒有任何意義,無論觀察者還是讀者都會被莫名須有的銷售額給矇蔽,本人真心是不讓讀者被這些所謂的數字所誤導。


二、 關於團購網站利潤的由來

1. 正常利潤來源:就是通過正常網絡交易獲取商家佣金形式,本人繼續秉著務實的態度,跟大家聊一聊各項品類的毛利率,不扯那些官方的語言。

(1) 電影院:基本電影院的毛利率在5%以下,由於很多影院是需要團購網站預付影票的,所以5%的毛利率扣除賬期,人力成本,網站運營成本,基本上不剩啥了。

(2) 餐飲類:大型餐飲基本在5%以下,大型餐飲可歸為本地或者全國連鎖知名商家和自助餐類;

(3) 普通餐飲:利潤率在10%左右;

(4) 生活服務類:20%以上,只多不少;

(5) 旅遊酒店類:20%以上,只多不少

(6) 商品(快遞)類:30%以上,只多不少。

2. 坑位費(廣告費):坑位費多集中於商品(實物快遞)類,一般3000-10000不等,有可能商家還要擔負自行刷單工作。

3. 代運營收費模式:代理運營收費模式,最早出現還是窩窩團,他們推出窩窩商城之後就進行年費的收取模式,目前有其他團購網站也在跟進實行中。收費模式:(1) 年費(2) 坑位費

4. 賬期利潤:

賬期利潤也可稱之為沉澱資金的運用,目前團購網站支付商家費用是按照消費者驗證後結算,目前團購最短消費週期為1個月,商家結賬週期為1周,那麼扣除消費者自行退款,沉澱下來的資源可以作為賬期利潤。

上述表完了團購網站的基本銷售額和利潤率的由來,相信本人文章的可讀性會超過那些所謂的自媒體人,從目前看,我相信各大團購網站(指垂直團購網站)毛利潤是盈利的,但是真正達到盈利(淨利潤)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還是那句話:只有行業第一,才有盈利的期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550

摩根大通因MBS銷售面臨刑事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417

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稱,它正因MBS銷售中的問題而面臨美國聯邦的刑事調查,而美國司法部已經認定摩根大通違反了民事法。

摩根大通週三在的一份監管申報文件中稱,5月份,在初步調查了摩根大通銷售的與次級債和次優貸款相關的證券後,司法部的民事法庭通知了摩根大通他們的調查結論。摩根大通表示,這些涉案的證券是在2005年-2007年期間銷售的。

摩根大通的文件顯示,美國聯邦檢察官辦公室一直在進行民事和刑事調查。摩根大通收到了傳票,以及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要求其提供MBS起源、抵押貸款購買和包裝成債券的債務等信息的要求。

根據這份文件顯示,美國當局已經在調查摩根大通「處理早期的債務償付違約、違反證券化條款的情況、以及證券化過程中的擔保、壞賬計提和盡職調查的問題」,「摩根大通應繼續回答其他MBS相關的監管質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96

城鎮化的榨菜指數:榨菜銷售份額變化反映人口流動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4766226
中國規模龐大的農民工大軍正在從珠三角、長三角撤離。

負責起草《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城鎮化規劃」)的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官員從涪陵榨菜[0.64% 資金 研報]的銷量中發現了這一跡象。他們依據「榨菜指標」,將全國分為人口流入區和人口流出區兩部分,針對兩個區的不同人口結構,在政策制定上將會有所不同。

據悉,即將出台的「城鎮化規劃」將對農民工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約束性指標:外來務工人員在一個城市連續工作6個月以上,那麼該城市的就業、醫保、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務必須全面覆蓋。

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尚沒有嗅出越來越濃重的榨菜氣息,但這一切或將隨著「城鎮化規劃」的出台而改變。

榨菜指標

榨菜,屬於低質易耗品,收入增長對於榨菜的消費幾乎沒有影響。一般情況下,城市常住人口對於方便麵和榨菜等方便食品的消費量,基本上是恆定的。銷量的變化,主要由流動人口造成。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官員發現,涪陵榨菜在華南地區銷售份額由2007年的49%、2008年的48%、2009 年的47.58%、2010 年的38.50%下滑到2011 年的29.99%,從佔半壁江山滑落到30%以下。這個數據表明,華南地區人口流出速度非常快。

經濟觀察報在分析涪陵榨菜集團最近幾年年報時發現,除華南銷售大區和出口外,其他市場漲幅均超過25%,其中華北銷售大區、華中銷售大區和西北銷售大區銷增長率均超過50%。粗略估算,2009年至2012年間,涪陵榨菜在華中地區銷售份額上升了近八個百分點,從僅有的2.60%提高到10.57%,中原地區從8.02%提高到10.10%,西北地區從9.38%提高到11.91%。

7月29日,國家發改委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涪陵榨菜這幾年在全國各地區銷售份額變化,能夠反映人口流動趨勢。

涪陵榨菜集團廣州辦事處的主任鄭先生也證實了這一現象,回流人口對於華南大區的銷售影響很大。他說,八年來,廣東地區市場份額明顯在下降。從增速上來講,2011年當年華中、中原、西北地區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45%-57%不等,而華南地區僅有1.28%的增長。

如果廣東省珠三角的政府官員看到這一「榨菜指標」,他們大概會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安置外來人口的壓力將會大大減小。而中西部地區的官員則會感到些許壓力,因為他們需要面對數千萬回流的人口,以及隨之而來的就業、治安、公共服務等各種問題。

國家統計局今年5月發佈的《2012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也與「榨菜指標」吻合。該報告稱,2012年全國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較快,回流趨勢明顯。步入中年、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是大部分回流農民工群體的突出特點。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回流的農民工意味著從就業到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財政支出。與此同時,財政收支政策、社會管理制度、地區間政策協調等方面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並非能一蹴而就。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預計,2013年河南省將有50萬農民工回流,減去還要繼續外出務工的人員,大概有20-30萬的淨回流。2011年,河南省農民工省內就業人數首次超過了省外就業人數。2012年,作為西部地區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省,也出現了農民工省內就業人數超過省外就業人數的現象。

「對於這四成在城裡生活的40多歲的農民工,他們大部分人的想法是能夠返回家鄉,或者在農村附近的一個縣城裡居住,而不是向我們想像的那樣,留在大城市裡。」針對該部分回流農民工特點,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官員稱,「這對於我們後面的轉型來說可能會更加艱苦,不可能一蹴而就。國家要花更大力氣,想各種辦法,解決他們就業的問題,在適應產業轉移的同時,給他們落戶城市創造條件。」

地方聲音

43歲的龐守青是河南省千千萬萬外出務工者中的一員,他說自己回家創業後就再也不想外出打工了。早年他先是在廣州、東莞打工,後來在2008年的返鄉大潮中,經朋友介紹去了平頂山市一家煤礦。2011年,他決定回到縣城開一家早餐店。

龐守青說,在南方打工收入高消費也高,一年到頭能帶回家的錢很少,在煤礦打工,掙錢多、勞動強度大,但不能照顧好孩子。現在在家起早貪黑的,錢掙得不多,但是照顧老人方便,孩子的學習也能督促一下。

針對像龐守青這樣的從東部流向中西部的農民工,國家統計局分析指出,相比較而言,他們在東部地區務工生活開支較大、收入結餘少,因此在中西部就業機會增加的情況下,他們更傾向選擇就近就業,這也是當前農民工流動格局變化的主因。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在去年8月完成的《農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認為,就業、住房和教育三大問題是促使農民工從一線城市流回中小城鎮的主要原因。回流現象對北京、上海、廣東等流出地影響大,而對四川、河南等流入地來講,這將帶來技術和資金等便利,這些地區也不存在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障礙,因此對流入地是機遇也是動力。

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瞭解到,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便是此次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回流人群數量龐大、特點明顯,這給新型城鎮化提出了很大要求。

國家發改委的官員說,「這樣對於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未來幾年要有幾千萬的人口要回來了,就業、保障房、醫保、子女教育等問題隨之而來。這就要提前開始謀劃這個事情。」

早在2009年底,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明確制定了廣東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與實施路徑。其中提出,到2020年,廣東省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將覆蓋到農民和外來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廣東省財政廳據此測算,要實現這一目標,2009-2020年,全省共需投入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資金預計為24812億元,年均增長15.4%,平均每年增長292億元。

作為勞務輸入第一大省,廣東省承接了全國總量三分之一的跨省遷移流動人口。廣東現在有兩千多萬人都被納入廣東的財政支出範圍,廣東省在享受外來人口創造的GDP成果的同時,也為隨之而來的財政支出、公共服務、治安管理等問題叫苦不迭。

廣東省有關部門在2009年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交流材料中稱,考慮到外來農民工作為生產要素按市場規律配置及在全國範圍的流動性,建議上述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經費由中央政府全額統籌。

針對廣東省的建議,河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則有不同的看法,「廣東應該是最沒有壓力的省份,因為相對於外來務工人員給廣東省貢獻的GDP而言,廣東省的負擔微乎其微。」而河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在回流潮面前才是壓力山大。

「這部分勞動力把青春交給打工的城市,老來還鄉,還需要勞務輸出地來負擔養老費用。」呂志華覺得這看起來不夠公平,河南不能成為「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冤大頭。

國家發改委上述官員說,根據「榨菜指標」區分的人口流入區和人口流出區兩部分,比如在人口流入區,四川、河南、江西、安徽等地,在隨後的政策制定時需要著重考慮。

但在國家沒有出台強制性政策之前,地方尚未對農民工就地安置要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做佈局。

河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認為,一方面是因為這部分回流人口從總體上來說不算多,另一方面國家沒有硬性規定,沒有相關的頂層設計和規劃。他說,國家應該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福利體系之中,並加大扶持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26

【每日一黑馬】大連水產網:「線上+線下」賣海鮮 年銷售額五千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690.html

作者:陳玉鳳

【導讀】生鮮電商是一個讓巨頭和創業者們前仆後繼的領域,前有創業公司優菜網的覆轍,後有永輝超市旗下半邊天的夭折。它又是一個讓人欲罷不能的領域,許多創業者都想躍躍欲試,前面黑馬哥介紹過蔬菜電商訂菜網,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海鮮電商——大連水產網。如同前者一樣,大連水產網走的也是線上+線下的模式,2012年它的銷售額達到五千多萬元。而其董事長孫春華的「野心」更大,做一個水產界的淘寶網。以下為孫的口述。

在做大連水產網之前,我在銀行業工作了近20年,不過自己一直有一個心願——做一個大連水產的推廣平台。因為我是在大連海邊吃著海鮮長大的,但是隨著國內食品質量和安全的每況愈下,我發現好的海鮮如今已經很難得了。

2010年,我偶然碰到了大連水產網的創辦人,一個在海邊工作了七八年的小夥子。鑑於當時國內水產網站的一片空白,我覺得大有可為,便和他開始聯合創業,我提供資金,他提供經驗。

產品:線上和線下

大連水產網主要做兩件事:線上網站和線下實體店。我們也開了淘寶店,不過更多的是為了宣傳我們的網站。

線上網站主要包括兩方面:B2B和B2C。一方面,在大連從事水產的企業,可以在上面信息交流,比如討論養殖問題等和商業合作,大大緩解了原來的消息閉塞。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我們的網站上購買水產。我們最初只賣海參,現在也擴展了新品類,比如乾品、休閒食品、冰鮮和遠洋食品等。

2012年,大連漁業協會看中我們的網站已經初具雛形,不想再花費人力物力,便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官方網站。我們也樂見其成,大連漁業協會的五百多家會員企業成了我們網站的會員。協會在網站上面發佈信息,我們的團隊則負責會員的管理和運營。

我們目前在大連有三個線下門店,2012年的銷售額達到五千多萬元,2013年預計有一個億,這主要源於我之前在銀行工作時積累的人脈,有很多酒店或者相關部門在我們這兒集體採購。接下來,我們還將進軍餐飲行業,會開一個大連味道的海鮮火鍋店。我們將借助大連的貨源優勢,打造一個能讓消費者吃地好又實惠的海鮮餐飲品牌。

我們的網站目前還不掙錢,也還不夠成熟外,我始終覺得將線下的門店和餐飲品牌等做好後,網站的推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不缺流量。

有很多人問我,如何和那些做生鮮類電商的巨頭淘寶京東競爭?我覺得和大連市漁業協會的合作便是一個殺手鐧,這就保證了我們的權威和專業性。此外,我們有地緣優勢,相對而言,淘寶就是一個二級和三級的批發商,而我們則是源頭,做生鮮的成本也更低。

煩惱:人才和物流

大連水產網的產業鏈條比較長,這就不得不涉及到資金和管理的問題。雖然我已經投入了兩千多萬元,但網站還沒有掙錢。所以,我目前也還在從事金融相關的工作,以用所賺取的錢養大連水產網。

現在,我最苦惱的問題是人才匱乏,尤其電商相關的人才。一方面我們企業小,又不在大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比較弱;而另一方面,由於團隊本身經驗的不足,我們更需要有經驗的人來指導和管理。我一直覺得,不管企業的「盤子」有多大,只要有好的人才,並且各施所長,管理就不是問題。

至於生鮮電商面臨的物流問題,我們目前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我們將凍鮮運輸到北京和上海等24小時內能到達的地方是沒有問題的。但活鮮運輸遇到的問題則很多,我們目前也在和日本的相關企業尋求合作,因為它們的物流和冷鏈都比較成熟。不過,中國的物流建設也在加速,比如馬云也開始創立「菜鳥」。

我早已步入不惑之年,而從銀行領導到一頭紮進水產行業的菜鳥,我走得毅然決然。從2010年末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投了兩千多萬,決心顯而易見。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10

小面積分割商舖銷售:是高瞻遠矚還是殺雞取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156.html

敝人認為商舖分割問題的本質是需要協調幾方利益:

1、投資人的利益。如果商舖不分割,只做成大開間的通鋪,這樣的高總價產品,多數市場投資人買不起。

2、房地產企業的利益。市場投資人買不起,意味著企業銷售困難,無法回現,企業無法滾動發展,僵死在市場上。

3、經營者的利益。所有商業經營者,都不願意看到一僕多主的現象。面對協調多個小業主的麻煩事,多數商家避之不及。

4、政府的利益。如若市場出現經營衰敗,必然會官司無數,最終兜底的還是政府。

企業又要發展,市場又有投資需求,又要保證商業經營者的經營利益,一線操盤手就遊走於這樣的多方矛盾中。

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問題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得當,否則市場預期將急劇改變,形成負循環,項目就會崩盤。

在中國商業房地產還沒有發展到歐美成熟市場的財團和基金時代,如今正在草莽間創業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跟時間的競賽。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朋友傳給我的文章。具體作者不詳,只從尾部看出這位業內人士出自大摩,也就是摩根斯坦利,國際頂級投行。這篇文章最大特色是從實際一線工作出發,將一個項目開發從銷售到招商的每個過程進行分析。一線操盤手如履薄冰,一著不慎就滿盤皆輸的實際工作狀態在字裡行間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對於那些剛入行想做開發的投資商來看,誰說商業地產不是技術活?

所以市場上出現大面積死掉的項目太正常了,因為真正懂行、懂得把握度和操作節奏的專業人才太少。

房地產開發,即將進入2/8市場規律階段。這行業的贏家將只屬於少數派的真正專業的公司。


《小面積分割商舖的銷售——是高瞻遠矚還是殺雞取卵?》

隨著近年來商業物業的大規模興建,房地產市場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商業物業投資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投資商舖」。這種投資熱現象至今為止都受到熱捧,在很多中小城市內認購一兩間商舖作為家庭長期投資的狀況屢見不鮮,一時間開發商們一擁而上,各種類型的商舖遍地開花。不可否認,在短期內,小面積分割商舖的銷售在快速回籠開發商資金上功不可沒,但是從整個項目發展的長期角度來看,此舉在一些綜合類項目的操作上無異於殺雞取卵。

以一個我之前操作過的北方三線城市綜合類項目為例,總體量二十餘萬平方米,物業類型涵蓋了住宅公寓、寫字樓、酒店、住宅商業配套。其中商業部分規劃為7萬平方米左右,主要由寫字樓底商及酒店底商部分組成。

在項目操作之初,我們為其設定了以主體商業部分(酒店底商)為整個商業部分的中心,引進大型連鎖超市作為主力店,再配以其他多種業態,打造該城市尚不存在的一站式購物中心的策劃方案,並著手開始了具體的招商工作,項目前途被業界及該區域品牌商戶一致看好。但是好景不長,由於開發商看到了發展前景,認為大局已定,急於回籠資金,不顧勸阻地將沿著主要道路一側的所有一樓底商全部小面積分割出售,這一舉動確實在短時間內在該地區掀起了一陣瘋搶商舖的熱潮,所售商舖的價格一升再生,表面看來風頭一時無兩,但是很快,弊端接二連三,接踵而至。

首先,所售商舖區域內的非沿街商舖自出售之日起便乏人問津,沿街商舖銷售一空後更加陷入一片寂靜。原本已經規劃好的品牌客戶由於沿街形象店舖全部轉入小業主手中,今後的經營難以把控,紛紛退場。內街店舖的目標商戶由於主力品牌的離開,也立即表明立場,迅速離去。

其次是整個商業項目的關鍵,主力店的進駐受到了直接影響。主力店由於簽約期長且前期投入大,項目是否具有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其決定是否在該項目開店的重要判定因素之一,而購物中心的規劃及經營的狀況直接決定著整個項目是否具有長期競爭力。當同類型主力店在該店周邊區域內出現時,該店所處的商業物業,無論是購物中心或是其他商業類型,參與競爭的主要力量是主力店以外的其他部分。是兩個商業物業間業態、品牌、規劃、管理的比拚,而不是全靠主力店本身的互相競爭和比拚。在這個案子中,考慮到沿街的形象點已經全部出售轉入小業主手中,也就是說今後的購物中心的「門臉」是什麼樣都已經不可預測,遑論長期發展?主力店也選擇了退出。整個商業部分的發展頓時陷入一片愁云慘霧。

然而,這些都還不是最糟的,綜合類項目的一大特點就是商業唱主角,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該項目的商業部分被一片看好之時,住宅公寓及寫字樓的售賣由於受到商業利好的刺激,形勢一片大好,投資的業主們普遍認為由於商業的大力介入,項目整體物業升值指日可待,所以銷售狀況堪稱火爆。然而當商業部分出現了大變動的消息一經傳出,各項銷售迅速下滑,甚至出現階段性停滯。

就這樣,短短的三、四個月,一個本來很有前景的綜合類項目由於商業部分的決策失誤,造成了整個項目的停滯不前。原本被一致看好的項目由於不能將商業部分的附加值發揮出來,整體價值大打折扣,原本的商業部分策劃方案全部洗牌,重新規劃。但是先機已失,項目的整體形象和口碑大大降低,很多商戶對該項目不再抱有當初的熱情和信心,報觀望態度的居多,這對招商工作的推進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使得整個招商周期向後拖延,租金收入回報的時間也相應延長。這一切災難性的後果只是因為開發商一時貪圖眼前小利,喪失了大好商機,殺雞取卵,因小失大,真可謂是大大的得不償失!

以上這種案例不單只在中小型城市頻頻出現,北京的商業地產界這樣的事例也不勝枚舉,即便是極具知名度的開發商也會在一些項目上因為商舖分割銷售引發的問題遭遇尷尬。

比如萬通新世界中心,定位為甲級寫字樓,一切硬件及配套設施都以甲級寫字樓為標準,但是其商業部分二萬餘平方米大部分割出售給了小業主。在商業規劃定位方面就失去了主動權,小業主的意願和開發商無法統一,也就無法按照既定的商業規劃操作實施。最終結果就是甲級寫字樓的商業部分變成了小商品批發市場,嚴重的商業錯位導致寫字樓的出租和售賣很難向前推進。小商品市場各類人群混雜的嘈雜環境和樓上甲級寫字樓的規劃可謂相去甚遠,真正大型公司或是對周邊環境有一定要求的知名公司都不會選擇這樣的寫字樓作為辦公場所,所以很快就出現了甲級寫字樓無法招來甲級商戶的問題,甲級的硬件辦公設施等於白白浪費了。不但沒利用到商業部分的附加值為項目增值,反而深受其害,被其牽制,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物業貶值。在這個項目的操作上,開發商也嘗到了因小失大的後果。

再比如以新銳路線著稱的SOHO系列,我們都知道SOHO的項目在售賣這個環節上一向被各類小業主看好,投資SOHO商舖被看作是一種可靠的商業投資。可是近年來,小業主們發現,投資SOHO的項目屢遭「滑鐵盧」,甚至出現了大批小業主商舖租不出去聯名抗議的事件,所謂的SOHO神話將會就此放緩腳步,甚至停下嗎?

追根溯源,我認為問題還是出在業權分割上。隨著北京的商業項目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成熟,越細分化,商業項目的操作勢必要越來越規範化,規模化,以往被大多數開發商忽視的商業規劃會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最終會成為一個商業項目成功的重要組成因素。而商業規劃最需要的就是業權的統一,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實現根據市場統一規劃佈局,安排不同業態,不同區域租金拉開檔次,最終達到平衡,得到收益。而目前SOHO商舖分割的業權根本無法實現任何真正的規劃。

以尚都SOHO為例,沿著金桐西路的街麵店應該是該項目的亮點之一,按照其策劃部的規劃應該是做成品牌形象店一類的「臉面」工程,可是最終還是租給了銀行和洗衣店,距其初衷相差甚遠。把銀行放在一個商業項目的門面位置可以說是標準的「殺雞取卵」行為,不可否認銀行確實是可以承擔較高的租金,但是人們的銀行行為是目的性行為,銀行通常是作為一種配套便民的設施存在於商業項目中的,在人流引導和項目形象上完全不可能有任何貢獻,甚至是起反作用。試想,晚間8點左右,商業項目人流最多的黃金時間段,整個項目的形象入口一片黑暗寂靜(銀行下班了),完全沒有任何氣氛,這種情景難道會對消費者導入項目起到幫助作用嗎?

然而這些問題卻不是小業主關心的問題,小業主作為商舖出租方,都希望自己的商舖出租給經營穩定,承租能力強的租戶。而大部分銀行作為一種國有資產,經營都十分穩定,租金的承受能力比一般的品牌客戶也都強,正是小業主心中的黃金租客。所以在出租過程中,小業主一旦有選擇餘地,一定是毫不遲疑的選擇類似銀行這樣的租戶。至於自己的租戶會對整個商業項目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由於利益關係,不在小業主考慮的範圍之內。

一個小業主這樣做可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一個項目沒有規劃也許不會對整個系列產品產生影響,但是,如果這種小業主現象稱為普遍現象,這種無規劃的發展走進死巷呢?那勢必會導致整個SOHO模式的進入瓶頸狀態。目前整個SOHO系列產品的「叫好不叫座」狀況已經是非常明顯,銷售狀況好但商業做不好,店舖出租率低,已是業界盡知,這種局面還會持續多久,這種業權分割操作商業的模式最終將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那麼,真正好的商業項目要怎樣做呢,怎樣操作才能形成一個投資和收益的良性循環呢,在大摩工作這幾年,接觸了大量的上海商業項目操盤手,他們的操作模式給了我啟發和觸動。在上海,由於商業地產市場已經發展的相對比較成熟,商業項目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可以說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項目之間比拚的不止是硬件,更多的是商業概念,商業佈局,商業規劃等軟件。在這種局面下,開發商們鮮有將商舖分割出售的,保持業權的統一性以便可以長久的發展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努力的目標就是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策劃和招商及推廣的環節上以保證最終出爐的項目可以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吸引到目標消費群,在一定區域內成為商業中心。

以位於長寧區的「虹橋上海城」項目為例,開發商在項目啟動初期也遇到了資金的問題,但是他並沒有選擇靠出售小面積分割商舖這種辦法來走出困境,相反地,他增加了招商環節的人員投入和資金投入,吸引了一批熟練的商業操盤手對該項目進行規劃和招商,迅速引進了百盛購物中心作為項目主力店,發展以餐飲為龍頭的多業態商業模式,規劃了餐飲街,服裝區等人流的易聚集點,保證了聚客力,引導了人流動線。很快,這個項目在區域內聲名鵲起,人流如潮,大量的租戶資源慕名而來,租金水漲船高,良好的租金回報很快解決了資金的問題。然而這個開發商並沒有就此停步,一方面積極調整商舖,務求在租金和形象上都達到最高點,另一方面積極尋找國內外的合作夥伴進行融資,由於該項目的良好經營狀況,很快得到了國外商業基金的垂青,最終以高於成本價近10倍的價格售出了該項目。該開發商利用這筆資金再投入到了其他的商業項目中,按照「上海城」模式繼續操作。

這樣的案例和項目操作模式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很常見,一個成功的商業項目最終或是通過融資上市出售一部分股權或是整售來取得收益和再度發展所需的資金,無論最終通過什麼什麼渠道獲得收益,開發商們在最初操作該項目時追求的都是長期效益而並非靠售賣商舖來解決一時的燃眉之急,所謂的看問題的高度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